忠孝点滴事迹(共4篇)
忠孝点滴事迹 篇1
忠孝点滴事迹
我叫张汉全,男,现年龄66周岁,共产党员,干部。原籍河南省台前县侯庙镇张楼东村。1964年入伍到新疆,1989年转业安置到濮阳市盐业管理局任保卫科科长。2005年退休。退休后长期在老家侍候母亲。母亲,现年初86周岁,视听不灵,高度驼背,左手腕伤残,行走不便,需要细心周到照料。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在职工作为国尽忠,尽责尽力,从祖国边疆到地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多种表扬和奖励,被评为模范先进代表。退休后全力在家侍候献计献策老人,以尽孝道。
老人身体瘦弱,冬天一冷,疾病增多,有时感冒发烧,几天不愈,请医治疗,特别是83岁时冬季病特别多,心脏病又加感冒,输液打针不见好转,呼吸困难,用氧气抢救,生命垂危。我以极大的耐心,细心照料,整个年关春节也没过好,最后使老人转危为安,闯过了生死关。类似情况,每年冬季较为严重。以后每年9月份给她打感冒预防针,但她因天冷穿衣加厚,行动不便,经常这疼那疼,需特别看护。她平时吃饭也很讲究,饭食不能硬了,因她牙掉了,不能镶牙,吃饭只能软食,吃多了不消化,胃酸呕吐,吃少了还怕老人吃不饱。饮食多样化,主食、副食、水果、蔬菜等尽量不让她吃,不慎就生病。行动不便,需搀扶,防止摔倒,需形影不离,耐心陪护。除了食宿外,还注意让她适当活动锻炼身体,扶着她走走路,在院中晒晒太阳。还让她有娱乐活动,给她买了不少她爱听的花鼓戏唱片,她一听就心情愉快,也少生病。在她头几年病稍有好转时,还给她买牌,让她参加太太们的打牌活动,现已不行。总之,侍候老人我别注意讲究科学,从吃饭休息到有病吃药治疗都适度,即使侍候老人,又要当好老人的半个医生,不断研究她的食宿要求和生活规律,尽量使她安度晚年。
忠孝的高中作文 篇2
……
当我读完后,一颗轻浮傲慢的心瞬间平息下来.“好一个黄香!”我由衷地感慨.我由黄香就联想到现实中的自己.数九寒冬,北风呼啸,寒冷刺骨,我不仅不会为父母暖被窝,相反,有时还会让父母先睡,等他们把被窝暖热后才去睡.不仅如此,有时放了学,父母做饭太晚或做得不好吃还会跟父母赌气,更有甚者还会不回家,让父母着急……想到这,我就厌恶自己所作所为到了极点,深深的愧疚之心久久不能平息……
纵观历史长河,“孝子”如一颗颗繁星在茫茫长河闪耀光辉.而今,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的快速发展,闪耀的“孝星”一颗颗陨落,剩下的唯有单调的夜空,没有丝毫光明.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像黄香那样在寒冬为父母温席,因为暖气已帮我们尽了“孝道”.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孝子的点点沉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车子、票子、房子、位子忙碌着,在无穷尽的忙碌中几乎淡忘了亲情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的钞票.我们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到了我们学有所成之时,就可以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我们忘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忘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不等人的.也许,当我们腰缠万贯之际,父母早已与世长辞,就算我们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埋葬父母的一捧泥土,就算挖地三尺也不能缩短我们和父母间的距离.悔恨、自责,不孝是我们付出的代价.
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行动尽孝,别等十几年以后,父母最欣慰的不是钱,而是孝心!
忠孝节义学术沙龙心得 篇3
刘丽中国现当代文学09287
3我于2011年5 月25 日参加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举行的以“‘忠孝节义’价值观演变”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有很多心得和收获。
众所周知,“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忠孝”二字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在“忠孝”的基础上,才有了“节义”。同学们大多是从文学作品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支撑来解释什么事“忠孝节义”以及“忠孝节义”的利弊。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从时代的划分或者历史演变激烈的时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在历史突变的时代,能更好地表现“忠孝节义”,如岳母在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只会发生在动荡时期而不会发生在和平年代里。
在学术沙龙上我只选择了“忠孝节义”中的“孝”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我的学术报告提纲如下:
一:“孝”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社会:对生命给予者的敬爱
2、孔子:孝德思想
3、《礼记》:孝道思想
4、《孝经》:对先秦孝德思想进行系统总结
5、《二十四孝》:元代宣扬孝道
6、明代:走向成熟
7、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孝”的反思和批判
8、当今时期:对“孝”辩证的看待
二:举一些“孝”的例子
我首先讲的是“孝” 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孝意识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在意识领域中的一种产物。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人类母系血缘关系的明确决定了子女对母性怀持着一种崇高的敬爱意识,这既是对生命给与者的崇敬,也是对母权的服从和崇拜的现实表达。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向奴隶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孝”完成了从意识到行为的过渡。不过,此时的孝行还是一种零散式的、自由式、随 1
意式的实践活动。孔子通过对孝的整理与提升,古代的孝不再只是一种自然或自觉的意识,不再只是一种简单而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人类的基本德性,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礼记》的孝德思想是对孔子孝德思想的偏离,儒家孝德思想逐渐向孝道思想转化,孝的合理内核和价值开始变质,不断异化。《孝经》对先秦孝德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和大力提升,最终完成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在世界观上将“孝”推向极至,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以孝治天下”,对汉代及以后的封建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四孝》的本质却是宣扬对封建上层统治者的忠心,其目的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通过哲理化论证,愚昧化实践,中国封建“愚孝”理论体系最终从本体论和实践观上走向成熟,完全变成了没落的封建统治思想利器,成为麻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桎梏。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孝的反思和批判,是适应了当时民主革命的需要,是适应当时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客观需求,它对于挣脱封建思想桎梏、接受“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孝文化的内容仍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不少精华,这些有合理价值的东西应该给予吸取和发扬。我们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采取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地对待传统“孝”文化。其次,我举了一些“孝”的例子:“二十四孝”中的虞舜孝感动天、郯子鹿乳奉亲、老莱戏彩娱亲、仲由为亲负米、曾母啮指心痛、庭坚涤秽事亲、刘恒亲尝汤药等等。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忠孝”。我们还经常听到一句话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看法。有同学认为在关键时刻选择“忠”或者选择“孝”,体现了个人的取舍问题,选择了“忠”是“为大家舍小家”,选择了“孝”则是“为小家舍大家”,关键是个人的取舍和进退问题。也有同学认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一般发生在特殊时期特殊人物的身上。或者更明确地说,应该是古代才发生的事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通信不方便,一封家书值万金。有的时候,为了国家大事,为了民族兴亡,可能为国不能顾家。比如岳飞。但在他们的心中,对家,对父母妻儿,是时时思念,牵肠挂肚,是不能忘怀,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当今社会,交通如此方便,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
更可以实现实时联系。完全可以在周末,甚至工作之余,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回家看看。至少,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忠孝 篇4
中国人讲“忠孝”,忠于国君,孝于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自古有很多关于“忠孝”的美谈。
提到“忠”,人们就会想到忠诚、忠心、忠诚等词。“忠”字上中下心,寓意着将心放在正中,心中时刻有国君,古人的“忠”便是忠于国君。万事以忠为重,因为重,中华民族边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岳飞的“风萧萧水寒兮,壮士一去不复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舍生取义,忠君报国的例子。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忠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战争时期,多少英勇的战士宁死不屈维护祖国的利益赢得胜利,他们用鲜血证明的就是一个“忠”字;解放初期,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海外的发展机会,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他们用“两弹一星”证明的就是一个“忠”字;和平年代。多少的海外华侨,多少的港澳同胞不忘祖**亲,纷纷回国为祖国的发展努力,以及13亿上上下下的中国人民为这片国土和平作出的努力,证明的就是一个“忠”字。很多当代的“孝子”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山东12岁的男孩王鑫为救白血病的母亲勇敢的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9岁的小姑娘靠拣废品照顾身患重病的奶奶;20岁花样少女为母亲捐出自己的肝脏,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忠孝点滴事迹】推荐阅读:
忠孝文化09-25
从忠孝之辩看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06-27
忠孝文化演讲稿06-25
知感恩 懂忠孝(教案)11-14
以忠孝为主题的作文10-24
忠孝雅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11-17
精选感恩演讲稿:忠孝两全,以孝为先10-18
爱心点滴05-23
点滴探究06-03
点滴做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