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共11篇)
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 篇1
张忠提同志事迹材料
张忠提,男,1972年10月出生,汉族,博士毕业,中共党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干诊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医院管理学组组员。主要研究方向牙齿组织工程和数字化口腔修复。该同志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在多年来的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踏实肯干、锐意进取、团结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努力履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主要事迹如下:
一、扎实肯干,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民众
张忠提同志于2000年硕士毕业后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干诊科从事口腔修复专业工作,在口腔临床方面踏踏实实、不断探索,以周到细致的服务、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心全意为广大牙病患者口腔健康服务。
作为一名口腔修复科医生,他面对的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口腔基础条件和全身健康状况都不能和年轻患者相提并论,有的患者听力和表达能力不佳,有的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没人陪同,有的患者行动不便来去受限,有的患者生活压抑心情不顺,这些患者都能够满意而归。自然是被张忠提同志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所折服。对待听力不佳的患者,他不急不躁耐心用笔交流;对待孤独来诊的老人他都亲自接送到门口;对待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主动离座搀扶到牙椅上甚至送到出租车上;对待心情和性格不佳的患者他靠耐心和真诚来感化。很多老龄患者就诊时都会和他唠家常,谈发展。在这些患者看来,他们只要有需要,张忠提同志都会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缺失牙齿的问题,让他们享到口头福,并且笑口常开。从医15年,他没有一例患者投诉;相反,很多患者要送锦旗写表扬信乃至财物,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金杯银杯不如大家口碑;表扬鼓励必须再接再厉!”在他心中,“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是职业道德,更反映一个人的品德。
他与患者之间的和谐,不但来自他令患者信服的医德,还来自于他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医术。口腔修复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和牙齿镶复,现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医学美学、材料学、口腔微创手术关系密切。这一年来,张忠提同志带领科内同事,率先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作椅旁系统,掀起了该院口腔修复技术的一次革新。传统的口腔修复需要患者多次诊疗相隔几个星期,该项技术的引进可以实现部分牙齿缺损的病例经过医生处置后等上一个小时就可以镶装上仿真美观的义齿,给无数患者减轻了痛苦,带来了方便,增强了自信。他还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传授给同行,让大家更好的分享专业知识,广泛服务于群众。尤其是针对缺失牙时间长没有牙槽骨的患者要想办法增加全口义齿的固位能力;开口度小的患者要想办法避免附加伤害;容易恶心患者要即做即停;更要嘱咐老年患者睡前摘下义齿防止误咽误吸。这些细节处处显露出他对患者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二、刻苦钻研,矢志不渝,一心一意搞研究 张忠提同志在一心扑在口腔临床工作的同时,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厅等省级课题4项。作为其他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科研工作中,他经常放弃节假日和在出诊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投入到口腔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至今,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的科研奖励主要有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在进行口腔基础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他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不足,一定要把科研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临床,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在明确这个科研的出发点后,一年来他带领同事一起没日没夜地翻阅资料,讨论探索,寻找与临床紧密地科研思想和科研点。在不懈努力下,他和同事探索采用数字化导板和颌架为媒介,利用种植和3D打印技术开展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来解决缺失牙问题。为此,他多次查阅相关资料,向东北大学计算机中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取经学习计算机算法和3D打印知识;深入研究现代口腔材料特点和即刻种植技术环节,并向国外软件开发商交流心得。他的目标是给那些年龄大、行动不便的想种植牙的老年患者一个惊喜,使他们有生之年能够享受到人类第三副牙齿。
三、热爱教育,认真传承,毫无保留育桃李
在教学方面,口腔修复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本科生四年级,作为一名高年资的副教授,张忠提同志负责讲授口腔修复学的总论以及固定修复部分。这些如饥似渴、基础扎实的学生,有着无穷的求知欲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他们喜欢质疑,乐于评价。为了讲好导论仅两个学时的课程,去年九月份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查阅了近50本口腔修复学的书籍和杂志,制作了两套200张幻灯片,打印了20页A4纸的讲解课外材料,涵盖了整个口腔修复学国内、国外发展的历史以及现代口腔修复的方法和特点;未来口腔修复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口腔修复学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联系。经过两个小时的讲授,同学们静静聆听,下课了还沉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很多同学立志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做一名真正解决患者病痛带来微笑的医生。这大概就是教师和教学的魅力,他不但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使人立志、发奋、担当。在此,他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他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来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情节。结课后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四、敢于担当,尽职尽责,服务管理双丰收 张忠提同志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还担任医院的医务科科长,负责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运行、医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日常工作,是医院诊疗的核心职能科室,承担着医院稳定、发展、运行、联络等各方面任务。作为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医务科长,张忠提同志经验丰富,但更是事必躬亲。他深知细节决定成败,服务管理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一年来,他带领医务科团队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为医院的绩效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他组织医疗质量专家组每周进行一次医疗大查房,每月总结一次千分评比,对医院所有科室按照病房、门急诊、医技医辅分类点评,找出各科在病志书写、预约诊疗、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临床路径、投诉纠纷、院感控制、护理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持续改进,力求医院在医疗各方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个工作方法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医院管理经验在全国大型口腔专科医院范围内交流并引起同行关注和好评。
经过多年来的扎实有效工作,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断进步,社会效益和医院形象不断提升,在国内口腔专科医院各类排名中均进入前十名。
在担任医务科长的同时,他还担任科副主任的工作。他全力配合主任的工作,在科室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补位和协同的作用。科室气氛融洽,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满着正能量。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中国医科大学这个红医摇篮中每个医者的追求。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也是张忠提同志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和夯实的一年,他以学习党的理论精髓为契机,以本职工作为抓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思想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让组织放心和群众满意作为工作落脚点,为奋斗目标更加坚定不移:那就是在本职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一以贯之。
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 篇2
杨维满同志1974年参加工作, 历任教师、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长、2005年初任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校长至今。从教三十三年来, 杨维满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 矢志不渝。作为教师他教书育人, 业务精良, 品格高尚;作为校长, 他高瞻远瞩, 才干卓越, 不断创新, 总结摸索了一系列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特别注重创新发展, 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化工中专闻名全国, 成为沈阳市政府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万人职业学校。
一、办学创新, 引进外部资源, 使学校更具市场竞争力
1.率先成立化工、橡胶两大职业教育集团, 首开国内职业教育市场集团化先河。
杨维满同志狠抓两个市场 (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 建设, 先后同16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建立了牢固的用人关系, 企业每年委托培养学生数都在1000人以上。在此基础上, 2005年12月, 化工学校与沈阳市18家化工、橡胶企业合作成立了沈阳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和橡胶职业教育集团, 使学校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实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让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培养工作。职教集团模式在化工学校频结硕果,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每年招生在800~1200人左右, 2008更是创下2300人的历史新高, 就业形势良好, 毕业生分配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专业对口率达75%。
2.与华硕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冠名班, 率先进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在职教集团正常运作的基础上, 杨校长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现代企业集团, 2006年12月15日与全球第一的电脑主机板和显卡生产厂商以及全球第三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华硕电脑有限公司签约合作,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校企强强联合。化工学校成为华硕电脑有限公司固定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电子电器、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两个专业成立两个冠名班, 每年为华硕定向培养400名学生。同时, 华硕电脑有限公司作为化校的实习基地, 每年接纳1200名学生的半工半读学习和顶岗实习。化工学校在沈阳地区率先进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成立沈阳市第一家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
在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的今天, 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对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在沈阳, 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尚属空白。杨维满校长高瞻远瞩, 抓住了这个空档, 2005年向全国化工行业协会和国家劳动部提出申请, 2006年经省劳动厅验收、全国化工行业协会和国家劳动部批准, 我校成立了沈阳市唯一一所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二、管理创新, 激发内部活力, 使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
杨校长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突破口, 搞德育创新。他主张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出“换一种眼光看人才、换一种眼光看教育、换一种眼光看学生”, 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 “对待工作有爱心, 备课上课要精心, 教育教学要耐心, 监护学生要细心”。学校按照学生实际情况, 分年级确定德育目标, 一年级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自觉维护校园环境, 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调整心态, 建立自信, 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二年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提高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培养专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关注现实和未来择业的关系, 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遵纪守法, 遵守校规校纪;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心中有集体、有他人。三年级:掌握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确立就业目标和继续学习的方向, 树立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乐观向上, 学会合作与竞争, 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目标分解, 逐层实现,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能, 还要学会做人;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 而且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以学生的需要为需要, 以学生的满足为满足。
2.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培养骨干教师。
杨校长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并以此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要点常抓不懈。多年来, 他始终坚持利用国家、省、市三级培训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 花重金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学习, 到企业挂职锻炼、搞课题研究, 将教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推举成教学的骨干, 将各学科在学术和业务能力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推举为学科带头人, 给他们压担子, 促成长, 编写校本教材, 将教研成果与教师业绩考核相挂钩, 优秀的教研成果给予重奖, 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业务能力的名师。通过这些途径, 铸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目前, 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
黄德力同志事迹简介 篇3
黄德力同志事迹简介
黄德力,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大专,太平镇中心小学仙村校区大队辅导员。在少先队工作中,他注重阵地建设,狠抓常规工作,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了“每周一主题”班队活动、“校园之星”评比、“金色童年”书画展、“民族精神在我心”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为这个乡村学校注入了浓浓的艺术气息。他所撰写的德育论文多次荣获区级奖;在读书教育活动中多次荣获区优秀指导奖和所在学校优秀组织奖;多次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富建国同志事迹简介 篇4
富建国,男,1969年7月生,浙江平湖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法学学士,浙江金品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三级律师,从事律师职业17年。担任平湖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2006年以来担任政协平湖市第十一届委员,担任嘉兴市律师协会业务指导委员会民商业务委员会副主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富建国律师热心于公益事业,积极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如2007年为农民俞建明因买入假种子而造成几百亩土地严重欠收案件,接受援助后,积极努力通过多方取证,最终通过一、二审判决,为俞建明赢得了诉讼。2008年期间,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中,富建国律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精于实务,努力开拓。优良的理论基础和业务学习为自己创造了条件,实践中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性强的法律事务,自己均能及时、高效地为当事人提供出法律服务
申纪兰同志事迹简介 篇5
2009-09-27 | 作者: | 来源:
农业部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申纪兰,女,汉族,193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申纪兰始终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申纪兰几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设成一个农、林、牧、副、工、商全面发展的新西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52年春,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公社劳动,在一个封闭贫瘠的小山沟带领广大妇女和男人开展劳动竞赛,学会了犁地、摇耧、放羊、舀粪、打场等农田里最苦最累的农活,争得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在全国率先举起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
50多年来,申纪兰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带领西沟村人向穷山恶水宣战、向荒山秃岭进军,植树造林,打坝造地,先后在荒山上造林25 000亩,在干石河滩上筑坝7座、闸谷坊800余座,造地900亩,营造了一座座“绿色银行”,开发了一块块肥沃良田。
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完成了从农业劳模向现代企业家的角色转换。她上北京、下江南,争取资金、吸引人才、引进项目,先后建成了铁合金厂、饮料厂、石料厂、焦化厂,发展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太原“西沟人家”,以及山西纪兰商务公司等,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企业发展格局。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2008年实现总收入1.2亿元,利税1 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 858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00倍。
伊才勇同志优秀事迹简介 篇6
伊才勇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勤劳务实,为企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公司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一、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将企业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他通过引进MBA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公司高层学习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使管理人员的营销思维和管理方式得到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管理人员对外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企业“立足辽宁辐射全球”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套管理体系下,人事任用和薪酬发放上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了,制度成为至高无上的管理者,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提拔,职工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认可,经济处罚也被沟通和培训所取代,人性化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二、打赢国际反倾销诉讼案,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新兴产业
2006年欧盟对华436家速冻草莓出口商提出了反倾销诉讼,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员工上下同心,配合律师共同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农产品反倾销诉讼案,而我公司是此次诉讼案中胜诉的2家出口企业之一,是辽宁省内唯一的一家。公司于2005年兴建年产500吨果菜冻干生产线项目。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在短短的七个月内便提前完成了的全部土建工程,降低了建设成本。项目将在2008年底投入生产,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7500万元;利润2627万元,税金579万元,出口创汇908万美元。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他经过多年来的劳动付出,使公司发展成为丹东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的领军企业,并荣获了国家、省级、市级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27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185万美元,年利润437元,税金268万元。同时带动了地区内的包装、印刷、运输等二、三级企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条产业集群链。
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他用创新的模式带动了地区农副产业的快速崛起,他提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管理”的设想,以科学化的程序一步步指导果农的种植。使得当地的种植业形成了地区规模化,实实在在的增加了果农们的经济收入。目前共发展长期签约种植户已达8000余户,带动草河经济管理区内山东沟村、黄岭村、管家村、上堡村、下堡村、秋岭村、保卫村9个乡村,75个村民组的11000人致富,共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18000亩。农户在以前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收入近2500元。使地区生活水平标准进入小康生活。
五、心系下岗职工,共建和谐社会
兰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篇7
兰辉(1965.04~2013.05.23),男,回族,四川北川人,大学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四川省北川团县委副书记、书记,北川县通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北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北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务。2013年5月23日下午,兰辉同志在下乡检查道路交通和安全生产工作途中,于北川县漩坪乡不慎坠崖,因公殉职,享年48岁。201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1]2013年9月下旬,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兰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 2013年5月23日上午8:30分,兰辉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前往北川县曲山镇、漩坪乡、白坭乡等山区乡镇调研村道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检查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在近8个小时的检 查中,兰辉先后深入3个村道施工现场、2个道路地质灾害点、召开两个乡镇座谈会。每到一处,都仔细查看道路建设进展情况,耐心与施工单位、当地干部、群众交谈,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日下午15时左右,在途径漩坪乡时,因过度劳累和路途颠簸,导致病情复发。之前根据兰辉的病情,他需要每天前往医院换药。但由于工作原因,他常无法前往按时到医院换药。这天北川非常炎热,返回县城途中,车辆沿唐家山堰塞湖左岸行驶,兰辉下车到湖边自己换药。在下车换药过程中,兰辉同志不幸意外坠入近30米高的悬崖,跌入唐家山堰塞湖中。
事发后,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开展搜救。绵阳市委常委、北川县委书记刘少敏第一时间带领相关领导和部门赶赴事发现场,指挥搜救抢救工作。当日下午16时左右,在漩坪乡杨柳村一组河道内,搜救人员将兰辉同志救起,现场医护人员迅速开展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因公殉职。[5] 个人荣誉
1.2013年5月,北川县委追授兰辉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2013年5月27日,绵阳市委追授兰辉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3.2013年6月26日,中共四川省委追授兰辉同志“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称号。
4.201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5.2013年9月下旬,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兰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10]2013年9月25日,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代表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兰辉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兰辉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2013年6月1日,北川县举行兰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绵阳市委常委、北川县委书记刘少敏等领导,以及兰辉同志生前同事、家属、群众代表、媒体记者共60余人参加座谈会。
2013年6月9日,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绵阳八一剧场隆重举行,绵阳市级机关500余名干部职工代表聆听了报告。
2013年6月26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在成都举行兰辉同志先进事迹表彰暨报告会。各界群众代表等750余人聆听报告会。
主席批示
201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中央领导评价
2013年9月25日,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云山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辉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动力。
中央部委评价
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篇8
淌
个人故去后,有关他的一切,或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逝。但是,总有一种精神织写的大爱,如精忠贯日,让浩气长存——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龙泉司法所所长李培斌离开我们已经4个月了,但他始终没有远去,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高大清晰。(2月17日 中国网)对于想干事的人来讲,时间总是急迫而短暂的,对于李培斌来讲,50岁的生命定格在服务群众的岗位,或许也是一种死得其所。人去留声在,尤其是在山西官场“塌方式”腐败爆发后的一个时期,让我们更看到了希望。在基层有这么一大批无私奉献、夙兴夜寐的好干部,足以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结婚30年,租房26年,前后搬家6次,新修好的三间平房住了不到3年,至今仍欠外债7万元,单单就是这样的情况,就足以让很多大吃大喝干部惭愧终身,妻子没有工作,却从未向足以开口过,同事多年的老领导高桂德说,以李培斌的名望,要求组织给妻子安排一个一般性工作,是没有问题,但他从未要求过,始终坚持清贫,搬家数次,租房二十余年,这就是一个基层普通干部的情怀。骑了15年的摩托车,别人发动不了,他骑着走街串巷风雨无阻。省里特批的轿车,他总觉着开车去调解和群众有距离,于是,近了就走着去,远了还是骑摩托。他媳妇就坐过一次“专车”,还是单位让赶去大同见最后一面。看到这里,心里除了震撼,就是心痛,比较那些“公车私用”的官员们,足以令那些人警醒,公家的就是公家,永远不要想着怎么沾便宜,15年的摩托生涯,就是他们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干群关系融洽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无数基层干部的真诚为民、一心为公的名片。
他没留下什么钞票,倒是有个塞满各种发票的牛皮纸袋子,以及60多本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一大摞奖杯。这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基层干部留给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习近平同志讲“当官发财,应当两道”,作为官员,必须重视官声,这个官声不仅是个人的名声,更是代表着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形象,他应该有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组成,奖杯的光环恰恰就是组织肯定,人民群众赞赏。李培斌做到的不止是这些,他更是把不贪公家好处,便宜做到了极致。虽然缺钱,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信仰。“早些年有个老板叫他去铁矿上帮忙包工,领导也打招呼让他去,他死活不去,如果那年去,两套楼房也挣上了。”但他向妻子的解释是,人家凭啥要你包工,如果你不是官员,没有权力,谁看的上你。
党飞荣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2 篇9
——石马川九年制学校党飞荣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党飞荣,男,现年31岁,府谷县武家庄乡刘峁村人。他2000年6月毕业于榆林师范学校,2006年取得陕师大脱产专科学历,2008年取得西北大学自考本科文凭。从事过小学、初中语文数学等很多科的教学工作。他一直服从组织安排,团结同志,严肃认真,勤勉上进,积极贯彻教育思想,努力施行课改理念,在我校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生活中勤勉朴实,老实本分,性格耿直,家庭遭受过极大的变异,几乎令他无法抬头,但他还是坚持在岗位上。现在他协助我校郝丙扣主任做教导工作,勇挑重担,毫无怨言,是名符其实的中坚。为石马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多贡献,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学习改变命运。党飞荣老师是村里唯一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也是村里三名年轻公职人员之一。从他初中时煤油灯下的学习,到中专时路灯下看自考书;从教书后钻研教学,到去陕师大进修深造直至自考西北大学本科文凭,无不没有他学习上的坚忍与果敢。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党飞荣老师近几年来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实施有效教学,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朴实浅显又含蓄幽默的教学风格。他还努力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几年来通过网上学习,已能制作较高质量的课件。他这种好学的精神也从正面影响着学生。前不久,吴校长去他办公室分配任务时,发现他正研究PDF、WORD、JPG等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由得说:“没发现飞荣还钻研这些电脑高手的事!”
二、工作高度负责。以前在王家墩农村完小工作时,从家里到学校三十多里的山路,步行三年行程六千余里。不论刮风下雨,他从未迟到或请假,更没有向学区提出要求,村里的群众对他印象极其深刻。来到石马川后,带过四年班,做过三年多的出纳工作,直到现在的教导副主任,不论干什么工作,他的负责任精神是出了名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是众人凭信的同志。教学上一丝不苟,孜孜不倦,2010年中考在其他科目偏低的情况下,他教的语文却是全县第三名,令同事们刮目相看。当时有人问他:“党老师,为什么你会在这种情况下带出好成绩?”他轻轻地说:“我不能因为自己受难而落下教学任务。”其他老师一调查,原来他事无巨细的做了很多科任老师难以做到的专项复习工作。
日常工作中,他既能带领文科组同志共同搞好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又能疏通好老师之间的关系,协调老师们其他方面,以德服人。他经常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并在教学方面予以具体的指导。虽然学校规模小,可教研方面在他的组织下做的有声有色。
他带班时有很多学生为单亲家庭,缺乏关爱,在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得过且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们的成长,以自身为例,反复教导他们学习是农村家贫孩子最好的出路。在校长主持召开的扶贫学生摸底会上,他为班上困难学生多争取了4个指标。2008年,所带班级中刘彩琴同学家中唯一的耕牛因喂养不善病死了,他看到蓬头垢面的、迟到的刘彩琴后当即拿出100元资助,安慰该生稳定情绪,鼓励她好好读书。当时他月工资仅700多元,经济特别紧张,该同学十分感动,后来刘彩琴顺利完成了学业。他献出自己的真爱真心,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面临压力会破解。经常听到不少人说当前社会生活异常艰难,可是和党飞荣老师接触你会觉得一切没那么玄乎。他的家庭有特别特殊的事情,可他还是一步步挺了过来。诸如亲戚关系、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等,他都经历过,没有一个人说他做的有半点差错。
学校中,因为他的敢于直言,前任领导颇有微辞,可他兢兢业业,务实能干。他不管是处境如何,参与每一项事情都圆满成功,用业绩证明了压力才是动力。
总之,党飞荣老师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在教学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誉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广泛好评。他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用他很多年的领导评价他的话说,他的确是一位好教师。
对他,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定会一如既往地进取、向前!
111易延解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篇10
易延解同志,男,生于1952年,大学文化,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到湖南省邵阳市林业局,长期从事国有林场管理工作,迄今已有26个年头。1993年任林场管理科副科长,1998年任林场管理科科长至今。他先后5次被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在指导新邵县龙山国有林场抗击5·31特大山洪灾害中,被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易延解同志接任邵阳市国有林场管理科长时,正值国家经济体制转规换型。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全市9县3区32个国有林场负债3500万元,职工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地农民。在他的负重奋进下,工作有了新起色,改革改制全面铺开,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职工生活明显改善,2001年—2005年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国有林场目标管理一等奖,在全国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做过典型发言。现将其主要先进事迹简介如下:
一、改革改制激活力
一是开展三项制度和分类经营改革。1997年,原国家体改委、林业部下发了《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和《关于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易延解同志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创造性地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革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下发了《关于印发<邵阳市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若干规定>的通知》(市政发[1997]30号)。全市国有林场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取消了固定用工自然增长的招工制度,打破了全民工、合同工、固定工的界限;推行竞争上岗制度,精简了机构,压缩了管理人员;实行“以责定员,以责定岗,以岗定资”的工资制度,取消了档案工资,管理干部以效益决定分配。到1999年,全市林场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315人减至514人,精简了60%;干部由原来的603人减至404人,精简了32%;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下降了30%。1998年开始,他精心组织国有林场开展分类经营,亲自上山指导,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全市区划生态公益型林场28个,商品生产型林场4个;区划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60万亩,为林场每年争取了保护资 2 金410万元。199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全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会议上,邵阳市政府领导特邀到会介绍经验;在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会上,省林业厅多次推广邵阳市“三项制度”改革经验。二是开展家庭承包经营,发展职工家庭经济。1999年,市里将新邵县龙山国有林场和新宁县东岭国有林场作为经营改革试点单位。他深入调查研究,帮助龙山林场确定了开发药材和万亩竹林承包给职工经营的改革方案,帮助东岭林场规划了建设500亩返季节蔬菜和万亩中幼林承包给职工经营的改革方案。期间,他在深圳打工的弟媳出车祸死亡,需要他去处理善后事宜,但他公而忘私,忍痛将工作完成后才去深圳。当年,东岭林场反季节蔬菜收入80多万元,龙山林场建成药材基地1250亩。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他组织起草了《关于搞好国有林场职工家庭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了邵阳市人民政府 [1999]39号文件,将改革在全市迅速推开。为进一步调动林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他提议出台了《关于营林生产的改革意见》,将国有林场的旱土、竹林、经济林、荒山、采伐迹地、疏残林及林场闲置的固定资产 3 承包给职工经营,在全市开展创“五佳示范场”和“五十佳示范户”的竞赛活动,得到了林场职工的衷心拥护。目前,邵阳市国有林场承包给职工经营的山林面积12万亩,林场闲置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解决就业3600多人,职工家庭收入达5000万元。
二、调整结构增效益
一是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国有林场走向市场后,原来单一的杉木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000年,他果断提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限杉、增阔、兴竹、强药调整林场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思路;要求各林场在调整中做到一场一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他深入各国有林场落实调整方案,市林业局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无偿提供楠木、红豆杉等种子10080斤给各林场育苗。2002年,全市国有林场造林24179亩,其中阔叶林8500多亩;2003年,国有林场造林18786亩,其中阔叶林11659亩,基本解决了林场造林树种单一的局面。林种结构方面,以营造工业原料林为重点,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以竹兴市”和“以竹富民”的号召,突出抓好楠竹新造和低改。易延解同志亲自 4 到绥宁县寨市国有林场创办高标准示范点1000亩,由此带动各县林业局和各林场办示范点14个。1998至2005年,全市国有林场营造楠竹9400余亩,完成低改15230亩,产出经济效益300万元。近年来,从红豆杉中提炼紫杉醇等抗癌药物的市场前景广阔,他及时将信息告诉林场,并选择在红豆杉天然分布比较集中的新宁县国有林场大面积开发,帮助林场职工集资入股营造了红豆杉林3500亩,现有客商报出5元/株的收购价格,预计收入700万元。二是调整木竹销售结构。为解决国有林场木材销售不畅、价格低迷问题,他多次到林场调查研究,在新宁县调查时发现当地木材价格受一些投机老板人为控制。他主动与新宁县委、县政府领导商量,加大打击力度,并从外地介绍老板进场收购,使木材销售价格平均每立方米上扬了80元。同时,为增加销售利润,他引导林场大搞竹木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帮助林场创办各类竹木加工厂45家,年加工能力8万立方米,年创加工产值500万元。
三、以人为本抓管理
一是抓好财务管理。易延解同志深入基层,帮助林场落实财 5 务会审制度,从职工代表大会中选出会审小组,每月对单位的财务会审一次,实行财务公开;同时,市林场科每年会同各县林业局对各国有林场的财务督促检查,严肃财政纪律,有效控制了全市国有林场的乱开支现象。二是抓好资源管理。2000年和2003年,市林业局先后下发了森林资源保护文件,将国有林场的限额采伐管理纳入对各县市区林业局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当中,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每年他都亲自带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国有林场进行伐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近四年来,国家林业局抽查了邵阳市4个国有林场,伐区合格率均达到100%;全市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蓄积量也由610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70万立方米。2003年,针对林场职工对随意卖青山意见很大的情况,他以市林业局的名义起草了《关于加强国有林场木材采伐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规范了青山买卖程序。三是抓好职工养老保险。2002年,他邀请市劳动保障单位的领导到外地考察,积极会同各县林业局向各县县委、县政府汇报,帮助国有林场职工尽快入保。到2004年,全市有6个国有林场2500多名职工加 6 入了事业保险,21个国有林场6290多名职工加入了企业保险,剩下的6个国有林场1600多名职工今年也将全部入保。在入保过程中,他加强同劳动保障部门衔接,为职工减免入保费2500多万元,人平减免3000元,广大林场职工真正享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易延解同志也被林场职工称为“贴心人”。
四、产业扶贫促增收
邵阳市大部分国有林场不仅职工人数多,而且经济也多处于贫困状况。1998年,国家实行贫困林场扶助政策,易延解同志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想方设法帮助林场脱贫致富。一是认真调查,摸清底子。他按照国家政策和省厅要求,逐场调查,分类排队,确定了其中的17个上报为贫困林场,列入国家扶助的12个,获得扶助资金440万元。二是科学论证,选准项目。对资源多的林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重点选择非经营项目;对资源少的林场,以资源培育为主,搞经营性项目。对项目严格把关,对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对经营性项目不搞官办,与发展职工家庭经济相结合。在扶贫项目建设上,实行经营性项目 7 建设与经营体制改革挂钩,不断扩大林场经济实力和解决职工就业。城步县金子岭林场发展香菇生产,在他的指导下,采取借贷方式,从生产10万段香菇开始,目前已发展到40万段,职工收入达60万元。三是呕心沥血,抓好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检查关,每个贫困林场,他每年至少要去三次。在财务管理上,要求林场对扶贫项目单独建帐,做到专款专用。通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帮困初见成效,全市有9个林场脱掉了贫困帽子,年产值由原来的120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2800名贫困职工年收入从原来的2200元增加到现在4000元,新邵县龙山国有林场还在全省贫困林场培训班上介绍经验。
易延解同志常讲:“当一个林场科长,要时刻想着林场的发展和职工的冷暖,如果不为职工谋利益,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科长,更谈不上是一个好党员”。在林场管理工作中,他以党员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勤政廉政,26年如一日;他思想解放,为邵阳市国有林场建设做出了突出成绩。经研究,同意推荐他为全国国有林场工作先进个人。
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 篇11
推荐阅读: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href=“/yanjiang/HTML/yanjiang_2011041治理发愣功0408_187585.html” target=_self>学习杨善洲精神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
记者姜洁
编者的话:在一般人眼里,领导干部下乡吃饭忘记付账,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不欠群众一分钱”的观念,牢牢贯穿了杨善洲的一生。在他心目中,领导干部绝对不能搞特殊化,不仅要算饭费那几块钱的小账,更需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
关于杨善洲花路费结饭费的故事,一直在云南保山广泛流传。
那是1984年的夏天,杨善洲带着驾驶员和秘书苏加祥一起到龙陵下乡,晚上县委书记汪金耀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的是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蒜苗炒萝卜和一碗白菜。吃完饭,苏加祥去结账时,汪金耀说:“不用结了,我请客。”看到汪金耀一脸诚意,苏加祥就再没坚持。
第二天,三人坐车翻过高黎贡山,驱车60多公里,来到潞江坝的惠通桥。天气炎热,三人下车找水喝。杨善洲拿着杯子,顺口问道:“小苏,昨天的伙食费多少钱?”苏加祥说:“6块5毛钱。”
杨善洲从兜里掏出6块5毛钱给苏加祥。苏加祥说:“汪书记坚持要结账,所以我没付钱。”
杨善洲听了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对驾驶员说:“徐师傅,给小苏买张去龙陵的公共汽车票,让他回去把伙食费交了。”
天色已晚,苏加祥坐上回龙陵的车已经是晚上7点钟,到龙陵县城已经晚上10点了。他连夜找到了汪金耀,把6块5毛钱交到他手上。汪金耀拿着钱,感叹地说:“这个杨书记,做事情真是太顶真了,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第二天中午,杨善洲见到了付账归来的苏加祥。“账结了吧?”苏加祥有点想不通地说:“结了。书记,伙食费才6块5毛钱,可来回的路费就花了22块钱,住宿又花了10块钱,是伙食费的好几倍,多不划算啊!”
杨善洲语重心长地说:“小苏,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了,最后这些账还不是摊到老百姓的头上?这个风气千万不能开头啊!”
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说起了杨善洲早年的一段经历。那是1952年,杨善洲在保山县六区(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他在西南乡石头寨住了半年多,吃住在当地的安家和李家。就在回保山培训的头天晚上,杨善洲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一堆毛票递给老安:“安大爹,这是这个月的饭钱,1天两角,30天就是6块钱。”
老安从中拿出两角钱又递回给他:“杨组长,今天的饭钱就不收了,就当我们为你饯行。”
“这怎么行,党教导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杨善洲坚决推辞。
第二天一早送行时,老安递过来一个纸包。“这纸包里是两个煮熟的红薯,给你路上吃。”
半路,杨善洲掏出纸包,打开却发现红薯下面压了两张一角的钞票。
这两毛的饭钱一直让杨善洲惴惴不安。不久,杨善洲到保山培训期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主动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件事,组织上严厉批评了他,要他作检讨并送回这两毛钱的饭钱。培训结束后,杨善洲被调到了第五区席子公社(今甸阳沙坝脚村委会)工作。到席子公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石头寨去给老安家送两毛钱的饭钱。
席子公社距离石头寨有近百里的山路。杨善洲一大早出发,赶到石头寨时已经是深夜。为了不打扰已经入睡的老安一家,他蜷缩在安家门口的草垛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杨组长!你咋个会在这睡觉?赶紧进家!”老安的惊呼让杨善洲醒了过来。杨善洲赶紧从包里拿出两毛钱:“这饭钱你们一定要收下,不然组织上就要处分我、开除我!”
因为担心杨善洲同志受处分、被开除,老安收下了这两毛钱。
从那以后,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看上去付的是不起眼的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账,守住的却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工作作风;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却让杨善洲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一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杨善洲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本领,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不为权力、地位、名利、私情所累,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政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始终保持着“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的本色。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富,杨善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身边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却从来没有自己,杨善洲无声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烛照世人。
领导干部也有亲情、友情、爱情,但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亲戚朋友。杨善洲深深懂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条。每年买一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每次回家把要做的农活做了、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给女儿们几块糖、帮她们梳梳小辫……履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杨善洲尽己所能,但他更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什么底线应该守住,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善洲的一生,在公与私之间为领导干部画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职务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职位是暂时的,事业是永久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杨善洲没有为自己攒“资源”、留“退路”,而是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带领群众致富的事业中。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关系”和遗产,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用一生的努力去回答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三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连日来,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满噙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报告团朴实无华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走进了一位领导干部用毕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当地委书记到上山种树,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恪守着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
在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许下了终身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为人民群众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秉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经常用杨善洲这面镜子照一照: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推荐阅读:
《设置动画效果》教学设计和反思张忠辉05-16
阿凡提的故事简介范文05-16
玛依然·木回提先进事迹05-21
创先争优提素质 优化服务提效能08-12
提建议10-21
技术提档05-15
减负提质05-25
职工素质提08-06
褐煤提质08-28
提速提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