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提(共12篇)
实验教学提 篇1
“轻负担, 高质量”是社会对教育的最高期望, “减负”更被认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减负提质”就是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提倡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知识点较多、散乱, 被普遍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找到很好的学习方法, 或是对化学不感兴趣, 是难以学好化学的。下面笔者从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真正落实“减负提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减负提质”的根本保障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理解、经验和行为的理性概括和信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材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成为钻研教材内容, 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能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记忆教材内容展开, 最终导致教学过程封闭、僵化、呆板。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化学教育, 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 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 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本轮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材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化学对话的话题, 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载体。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 通过身边的化学常识、周围的化学环境, 来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 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学情的备课是“减负提质”的基本前提
从备课的形式看: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参考书、备学生、备实验, 新课程中把中学教学看成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备课时应进行学情调查, 根据学情把预习、课堂讨论、作业的要求分为不同层次, 然后在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有一定梯度, 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 (1) Na2S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 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 盐酸有何作用? (2) AgN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 再加入硝酸有何现象? (3) 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 盐酸有何作用? (3) 某溶液中滴加Ba (NO3) 2溶液, 再加入HNO3, 沉淀不溶解,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 (4)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 (5) 本组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还要吃透学生, 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三、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氯水时, 为了搞清氯水的性质, 可以设计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 品红; (2) 淀粉KI溶液; (3) NaHCO3溶液; (4) AgNO3溶液; (5) 紫色石蕊。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分组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教师再巡回点拨, 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 亲自去发现问题, 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探究过程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表达能力;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效果较好。
实验教学提 篇2
乌拉特前旗第六中学历史组
一、“减负提质”的含义
“减负提质”就是要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过去那种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都采取“一刀切”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一种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1、减负应以提质为目的和前提,并以提质为根本手段。
2、提质应以减负为目的和前提,并以减负为重要手段。
三、如何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一步确立科学的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毫不动摇的抓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以学生为本,变教师教好为学生学好,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做到:
(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3、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保证教学效益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此目的。
(1)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性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应该 “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 ”,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
(3)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制作历史短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的做法,把每一节的内容制成历史短剧。
制作教学用的历史短剧,必须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说,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具体说来,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内容不宜过多,以教材所述为主,不宜过多发挥,时间也不宜过长。
(4)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娴熟的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说的。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
(5)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①
展示历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做好典范。
②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6)实行探究自主式学习探究学习一般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体验或再现过程的反思。应
(8)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书本知识内容问题化,用问题的形式来统帅书本知识。
4、精心设计弹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一是优生“吃不饱”;二是差生“吃不了”;三是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
5、严格自习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减负”后,学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若不加强指导、监督,这些宝贵的时间会在学生的手指间不经意的溜走,造成时间浪费。为防患于未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在当天自习前自己定出目标(或任务),有专人负责检查,过一段时间,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6、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减负”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考试不再变成“学生的敌人”,符合教学规律的检测是必须的、必要的。建议备课组应认真准备好单元检测,准确把握大纲、考纲、难度(难度系数在0.7左右),及时批改,并将成绩反馈给班主任,共同做好思想工作,以达到查漏补缺、了解学情的作用。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启迪发展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我们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既减负又能提质。
历史教学减负提质心得
如何提教学的有效性 篇3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从文本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十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起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我曾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的第二主题《炎黄子孙的心愿》的第一部分《游子回家》。本课旨在通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到回归的历史及一国两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香港历史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只有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课上通过交流、合作,多媒体展示等途径,才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中,了解香港历史及回归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的,多媒体的介入在我这一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例如,课堂上,在了解了香港被侵占的历史后,学生只有表面的认识,这时利用幻灯片放映出一张张历史的画面,灰蒙蒙的旧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个历史的人物,那一张张浸染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那一个个在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中华儿女。看着这些图片,每个学生都沉默了,我知道这些图片已经烙入了学生的心中,他们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落后遭受到的打击、耻辱。
这个环节中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直观感受。
之后,通过视频把回归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许多同学激动了,有的发出长叹,有的鼓起掌笑了。接下去的亿万人民倒计时的开始:五、四、三、二、一……同学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学生完全溶入在其中了,此时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在了解回归的历史后,对于现在的香港,我同样又采用了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景色怡人的维多利亚港湾,迷人的夜景,高耸的中银大厦,壮观的青马大桥……伴随着《东方之珠》音乐的再一次响起,学生再一次被征服了,面对着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图,学生一声声赞叹,一次次鼓掌,一个个都情不自禁了。我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如此直接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此番感受。现在香港的繁荣昌盛已经不需要再用语言去描述了。
这一次教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把课堂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打造课堂生命的活力
在课外有了丰富的体验,回到课堂都急切地想展示自己的课前学习成果。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材料的特点及小组成员的特长,落实汇报展示的任务,课堂上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中的第二个活动主题《学做集体小主人》中的第六个课题《“法”在我身边》时, 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社区调查。
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社区调查的表格,交流汇报表格里的调查结果,当堂来了个“今日说法”。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今日说法的小主持人,先在小组里交流了表格内容,然后上台汇报。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他们对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非常积极,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对在社区调查中发现的法律问题或案例侃侃而谈,原本我所担心的法律法规的艰涩及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缺乏的特点在这样的展示中已不能再阻挡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能让学生充分表演、展示的舞台上,学生们对一些法律法规有了初步了解,对法律的认识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与课堂上的交流汇报,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采访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提升。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只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却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展示,无形中塑造了一个高效的课堂。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堂展示的舞台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么,要引进什么样的生活资源,才能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选择热点新闻、大家都关注的焦点话题显然是一条捷径。
还是以本人曾执教的《“法”在我身边》为例,设计之初,我本想以法律知识小竞赛导入,但几经研讨,我发现,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大家都关注的焦点话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前活动中,我借助让学生观看《一“盐”难尽!》这个新闻视频引入课文,向学生提问:“课前视频中所看到的这股抢盐风潮也漫延到了石狮,听说一包盐的价格最高被炒到了20元。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去抢盐?有没有买到高价盐?”这段视频中的新闻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当时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学生的介入感非常强,再加上与他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提问,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马上变得活跃了。
在接下来的调查汇报环节设计中,我同样遵循着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的设计思路,学生调查汇报的事件案例等绝大多数是发生在身边的热点新闻或焦点话题,说的兴致勃勃,听的全神贯注。
之后进入“现身说‘法”环节,课件再次出现视频,选取典型的例子(小学生上网吧、赌博等),再次抛出问题进行引导:“视频中出现了几种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法规吗?”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在看、辩、思考人物做法的过程中认识身边的法,懂得在学校,在社会中守法的必要性与法律的强制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感情得到升华,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法制观念也因此得到不断的强化。
可以说,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件更具真实感,更能增强学生们的介入感,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能更强烈地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也不失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高中历史教学应过“三关”提效能 篇4
一、突破“阅读关”:举纲明目, 抓本务实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 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高中教学而言,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以后简称《考试说明》) 从四个层次提出了高考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落实这四个层次的目标要求, 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 论从史出,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论证等, 说明和证明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而言, 历史课时容量之大, 阅读记忆量之多, 远胜其他学科。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文科生的阅读水平低, 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 以致理解、运用困难, 直接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应回归教材, 从抓教材阅读入手, 把教材吃透, 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事实上, 2009年和2010年高考基于教材的分值分别达到48分和62分, 许多主观题答案也直接出自教材。根据学生实际, 我以为采用问题导读法是最实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其活动模式如下: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问题要抓住阅读内容的中心, 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 我设计“甘地为什么被称为‘圣雄’”这一中心问题, 并引导学生从甘地的高尚道德和伟大思想两方面去阅读思考“甘地何以为‘圣’”, 从甘地青年、壮年、老年等时代推动印度民族独立活动去理解“甘地何以为‘雄’”。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 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得到锻炼。
二、攻克“训练关”:多练精讲, 夯基显能
分析《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例卷以及近两年的高考试题, 不难看出, 今后高考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更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调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浙江兰溪●杨志军
探讨问题的能力。鉴于此, 平时历史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课, 应强化训练, 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 做到多练精讲。例如, 我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课时训练、单元训练、阶段训练、滚动训练等;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 安排限时训练、综合训练、题型训练、热点问题训练等。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训练,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反思,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弥补了自己思维的不足, 提高了解题能力。当然,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历史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于历史教师来说, 首先要精选符合《考试说明》精神的试题, 也可自主设计一些“新情境、新材料”试题;其次, 要及时讲解, 要精讲。所谓精讲, 就是重点针对学生练习中不懂或容易出错的试题分析, 而不是所有题目平均用力;讲解中注重审题、解题思路、技巧和规范, 多引导学生对解题规律的把握、推广, 而不是以题论题。否则, 学生疲于应付大量的练习, 能力得不到提高却浪费时间。
三、把好“评价关”:寓情入理, 促优补缺
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历史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不但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文科生历史学习基础差, 心理素质不稳定, 找不到有效学习方法, 成绩上不去而自卑。面对这些情况, 教师如果熟视无睹或是严厉斥责, 结果都只能适得其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恰当使用教育手段, 对学生学习作出准确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多与学生交流,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二是进行分层次教育, 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优生, 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引导其自我调节;对待后进生, 在进行学习目标、态度、习惯、方法等方面教育的同时, 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引导其自立自强。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 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并日趋复杂化。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 历史学习中仍有许多严重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学生的历史阅读水平低、历史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差、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潮流, 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寻找问题症结, 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反思, 提高自身素养, 以我们的热情和教学智慧去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能。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减负提质 篇5
三道沟学校 :刘霞
在教学中减负提质,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核心任务。学科素质教育,应从教师自身抓起,以自己的学科素养引领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注重教师和积极参与,全面减轻学生思想负担。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同时,决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探究,强迫学生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中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避免单一,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评价,强化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为了解答这一课题,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客观要求从教师素质抓起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研究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这是现实和客观的要求。因此,在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的号召下,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我们的客观要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尤其是学习并掌握时代对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必备的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对我们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说,这是必须的。然而我们许多的教师自身即使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技
能,但由于自身不愿意主动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使用,结果教育教学中还是用自己的老方法、老路子、才学的现代教育技能也会逐渐忘却甚至到丧失,造成教学中各种问题不断涌现,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当今教师对自身素质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师积极反思、主动参与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反思和主动参与。如何没有教师积极的反思,就找不到自身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就更无法解决实际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因而,教师的反思对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它将帮助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相长,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多姿多彩。反之如何不善于经常反思,教育教学就只会在原地徘徊,教学经验就得不到及时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会及时得到解决,反而会越积越多,使人陷入教育别人的同时却不能说服自己的怪圈。教师应该主动地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使自己的素质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平日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减负提质具体办法
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在实施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减负提质,一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掌握科学教育理念,使自己切实掌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并及时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
思和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为此,我有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善于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断涌现的,及时反思对于总结经验,找到问题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中对教学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它利于我们总结教学经验,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总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常说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其实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适应课程设置的需要,充分利用本校的实际情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方式方法要多样化,不能单一,不然学生就乏味。提不起兴趣。灵活地采用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兴趣,减轻学生思想负担。
2、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何运用自身掌握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每位教师的最大心愿。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就是要对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教育不能只注重优生,忽视其它学生。这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就会陷入这种只爱优生忽视其他学生的怪圈,而应该全面、综合、均衡地都有所发展。
3、因材施教,培优辅差,决不揠苗助长
学生不是十个手指一样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素养。而这些学生素质不齐是既成事实,无法一日改变的客观前提。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就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材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优辅差,两者皆不可掉以轻心。这时采取的方式也不能单一,要灵活多样化:可以教师鼓励后进生和其他学生多对一或一对一的结成互帮扶对子。让优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但是因材施教决不等于揠苗助长。有些老师恨不能让后进生一下子就成为优生,所以常常采用偏激的教学行为,答不起问题就站起,甚至于体罚和变相罚学生,其实这对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育的效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学习就再无动力,他的厌学情绪只会增长,这样反而过重地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所以从这个角度,教师也应学学心理学,换位思考,这样才会多了解我们学生的心理,切实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4、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大部分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问时,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的所在,找到问题产生的现象,探究问题形成的条件,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倾听别组的意见和建议,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在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学会说“不”。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也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学,学会换位思考,学
生的学习才会由老师的“引”到学生自主的“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研讨、探究等方面的科学素养,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5、多种方式对学生评价,强化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对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小学生是一个兴趣有时学习就有动力,兴趣无时学习就毫无生趣的特殊群体。他们受情绪的控制而波动比较大,毅志力和自制力都相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小很多。如果激发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对学生积极进行评价时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不能单一,应该多种方式,全方位的,准确地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其实,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穿插进行,但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准确。如果不准确就会让学生觉得很委屈或迷茫,反而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对我们学生现实的评价制度来说,形成良好的考试制度和实验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途径。
如何提高一年级美术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兴趣 想象力 直观演示 培养自信 教学效率
有人说上小学美术课很轻松,就是一座房子、一棵树、一个太阳、一只鸟,其实不然。一年级的新生美术基础差,课堂纪律松散,没有学习的定性。怎样才能让他们才能让他们对美术感兴趣,想要学、要去学,提高教学效率,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繪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才能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从而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用猜谜语、猜一猜、比一比、赛一赛等,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形式,比如我在上“谁画的鱼最大”,首先让会画鱼的孩子到上黑板画,比一比谁画的鱼漂亮,孩子们在黑板画了各式的鱼,然后请其他同学评价,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接下来我说:“老师也想画一条鱼,你们想看吗?”(老师在黑板画)“老师画的这条鱼和小朋友们的有什么不同吗?”“对,除了很大以外,鱼身上还有许多美丽的花纹” 最后提出比赛要求: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又漂亮。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首先就是要让孩子放飞心灵,开启想象,才能有所创作。问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有限。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于大量的图片、资料,增长了他们的见视,开启了他们的联想,从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画汽车”这课,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款式的汽车的图片,了解汽车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点。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车,有什么本领。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设计师设计的未来汽车、同龄小朋友的作品,提升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的欲望。
三、教学演示,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认为直接的传授己不可取,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没有一点美术技能基础,教师的直观演示是最直接、最清楚的技能传授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使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动脑分析,动手操作,从而手脑并用,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多彩的拉花》这课,因为孩子小,观察力和领悟能力有限,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拉花剪法相同,但因为折法不同,会剪出不同样式的拉花。为了演示的有效性,并且又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我整节课分三个部分。
第一次演示:教师演示折、剪,学生的尝试制作。
第二次演示:学生出现了问题,针对问题教师讲解原因,并再次演示,加深学生掌握对剪的方法。
第三次演示:演示不同的折法,剪法相同,剪出样式丰富的拉花 。
通过这三步,学生不仅学会的最基本的剪拉花的方法,还在老师的启发下,创新的新的拉花样式。
四、激励评价,培养自信。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激励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常因为教师的一句赞扬的话欣喜若狂,竟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一句欣赏性的评价再带点小建议,就会收来更好的效果,比如 “你画的真好,再多添加些内容,让画面再丰富些就更完美了”,“你的想象真丰富,涂色再均匀些就更漂亮了”,“你的画真有创意,要是画的再认真点就更好了”……,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想只有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从而才能提高美术课上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膜法提溴实验条件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液膜,溴,提取
溴是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之一,是制备阻燃剂、感光记和医药中间体等的主要原料[1,2]。目前提取溴的主要方法包括空气吹出法或水蒸汽蒸出法,但存在耗能大、成本高和受外界条件影响等缺点。液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继萃取法[3]的第二代分离净化技术,特别适合于溶液中的特定离子或有机物的分离,具有操作简便、节约能源、排出少、高选择性和高效能等优点[4,5,6]被广泛应用于湿法冶金[7]、生物化工[8]、医药卫生[9]、化学分离[10]、环境保护[11]、石油化工[12]等领域。本实验制得的油包水型乳状液膜,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较薄的膜层,能选择性的分离溴,使溴从低浓度迁移到高浓度,在内相中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生成了难以逆向扩散的产物,从而提取卤水中的溴。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原料液中的溶质溴能溶于膜液,透过膜后与内相液中的试剂Na2CO3发生化学反应,转变成不溶于膜的产物Na Br和Na BrO:
化学反应使Br2在内相保持因而传质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直到内相试剂Na2CO3耗尽为止。
1.2 仪器和试剂
试剂:膜溶剂,民用煤油;兰113B(兰州炼油厂);增稠剂,液体石蜡(天津盛奥试剂厂);甲基橙溶液(0.005%);浓硫酸(98%);碳酸钠(分析纯);卤水(唐山南堡开发区)。
仪器:721型分光光度仪(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J-J-2型增力电动搅拌器(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高压静电破乳器(1~10kV);日立2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剂(日本岛津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乳膜的制备
在100ml的小烧杯中按一定的比例加入膜溶剂(煤油)和表面活性剂(兰113B),电动搅拌器适速搅拌,缓慢加入配制好的Na2CO3溶液,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后,制得稳定的油包水型乳状液膜。
1.3.2 液膜法提取溴
将制好的乳状液膜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含溴溶液中,以1500r/min的速度搅拌,乳液分离到待分离液中,形成W/O/W型液膜体系,放置一定时间后,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离,收集分离液。
1.3.3 溴含量的确定
a线性关系的考察
分别精密量取1.0ml浓度为0.005%g/ml的甲基橙溶液,置6个10ml容量瓶中,加入硫酸(1:1000)1.0ml,再分别精确滴入浓度为1.54×10-1ug/ml的溴水溶液0.05ml,0.10m1,0.15ml,0.2ml,0.25ml,0.3 ml,用蒸馏水定容。摇匀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溴含量为横坐标,求得回归方程为:Y=0.0169X-0.0215,r=0.9995(n=6)。结果表明:溴在7.70×10-3~4.62×10-2ug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b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定溴含量
分别精密量取0.005%的甲基橙溶液1.0ml,硫酸溶液(1:1000)1.0ml和分离后的含溴残余溶液1.0ml放入1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10nm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460-530nm进行扫描,含溴的甲基橙酸性溶液与甲基橙酸性溶液在510nm处有最大吸收值,故选择测定波长为510nm。在试验条件下,酸度大于1:1000(V98%H2SO4:V蒸馏水),对甲基橙溶液的颜色无影响。
2.2 制乳时间的选择
不同制乳时间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见表1。
结果表明:乳液搅拌时间过短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膜;制乳时间过长会导致乳液的破坏,故选择乳时间为4~8min。
2.3 混合时间的选择
表2列出不同混合时间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在液膜的制备过程中,混合时间的选择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大。分离混合时间短,乳液与外水相混合不充分,萃取与反萃取反应不完全,分离效果不理想;混合搅拌时间长,乳液破裂,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混合时间12 min分离效果好。
2.4 乳水比的影响
液膜乳液体积(Ve)与料液体积(Vw)之比称为乳水比Ve/Vw。它关系到处理效率和处理费用。增大乳水比,乳状液用量增多,用于富集含溴物质的内水相的量增大,这就增大了单位时间内传质通量和迁移率,提取效果较高。但是乳液消耗多并不经济,所以希望在保证较高提取效率的情况下,乳水比适中较为合适。试验结果见表3。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最佳乳水比为1:25。
2.5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选择
表面活性剂用量将直接影响液膜的稳定性和渗透速率。而液膜的稳定性和渗透速率又直接影响液膜的迁移率,因此,适宜的表面活性剂用量是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的关键之一。表4列出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含量低,膜体不稳定,提取效率低;表面活性剂含量较高时,膜体稳定,但实际应用中耗材大,经济效益降低。由表4可知:当表面活性剂兰113B的用量在2.0%~3.0%(体积分数)时,溴的提取效率达到最佳。
2.6 油内比的选择
乳液中含表面活性剂的油膜体积(V油相)与内相试剂体积(V内相)之比称为油内比,即V油相/V内相。油内比小,制得的乳液膜薄、容易破裂、溴的分离效果不好;油内比大,虽然乳液的油膜层变厚会降低渗透速率,但渗透速率在溴含量较低时,不影响分离效果。在试验条件下,由表5可知当油内比为5:5时分离效率较好。
3 结论
对制乳和分离条件的优化选择,在最佳条件下,乳液中溴的提取效率大于98%。进一步对负载的乳液采用了高压静电破乳,并对溴的回收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溴的回收率大于95%。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材低,节约能源,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瞿建国,冯敏.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及工业废气中游离溴[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7):71-74.
[2]姜远良,王彤,王屹.液膜技术在海水中提取溴的应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1):30-33.
[3]张勤业.溴及其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海湖盐与化工,2001,(4):23-26.
[4]张颖.液膜分离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3.
[5]Nakashio F.Recent advances in separation of metals by liquid sur-factant membrane[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3,27:285-296.
[6]Sastre A M,Kumar A,Shukla J P,Singh R K.Improved Techniques in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s:An Overview,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1998,27(2):213-298.
[7]Nilsen D N,Hundley G L,Galvan G L,et al.Field testing of liquidemulsion membrane system for copper recovery from mine solutions[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6,642:329-341.
[8]Bayraktar E.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dit-ryptophan Using an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7(2):169-175,
[9]LeeS C,Kim J G.Reaction equilibrium of penicillin G with amberliteLA-2 in a nonpolar organic solvent[J].Biotechnology Progress,2002,18(1):108.
[10]李红霞,何锡文,李国江,等.液膜法分离回收废水中的锰(VI)及其分离机理研究[J].现代化工,2002,22(5):30-33.
如何提高小教本科生的教学技能 篇8
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而近年来,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诸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等一系列新政策,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都比较看重教师的质量, 他们需要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强, 有责任心、有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而根据我们的调查,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在教学技能这一环节尤其薄弱, 致使小教本科生的学科竞争优势不明显。
作为未来的教师,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良好的教学技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它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师范生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 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 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提高我们小教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技能薄弱, 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所以, 小教师范生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提高小教本科生教学技能的策略也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教学技能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参考各种文献了解到关于教学技能的一些观点。湖南师大的胡淑珍综合各种观点, 提出:“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 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过多次联系, 使教学活动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明:“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2]根据这些理念, 我认为, 教学技能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是师范生在将来从事的教学情境中, 运用相关教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经验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专业能力。
《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对教师教学工作技能的分类包含五个方面:教学设计技能、使用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其中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涉及九个方面, 包括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变化等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又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本文所调查的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的技能。
三、小教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学校对小教师范生的不同培养模式、方法和内容, 以及小教师范生自身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目前, 一些高师院校为提高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模式, 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当前高师院校在培养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这一方面, 就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 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多于实践锻炼, 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
高师院校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极少设置教学技能训练课, 而师范生本身对一些纯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不大, 而且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从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的联系并不密切, 并且不知道怎样学以致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出现了一种高师院校的常见现象:许多成绩优异的师范学生, 其实践能力却远远不行, 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2. 指导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多。
根据上图表可知, 一些高校的教师不能对小教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的指导, 有时候不同的技能都是同一个老师在指导, 这显然是不行的。而且熟悉小学教育现状的教师不多, 在教育见习后指导老师也不能给予详细的点评。这直接影响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育见习的质量。
3. 教育见习时间不足, 没有针对性, 效果不大。
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是小教本科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尚处于大二、大三的在校生, 教育见习则成为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其基本要求是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概况、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小学教育现状及教改动态, 获得小学教育的感性经验, 为教育实习做准备。[3]
根据上表显示, 多数高校组织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一般只是一个学期一两次, 多则三四次。每次也就是小学一两节课的时间, 内容也只限观察小学生, 或是听听小学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公开课等。而且有些高校还不分年级、具体专业方向等实际情况, 把所有的学生全部聚集到一起去进行同一种见习, 没有什么针对性。
这些流于形式的见习时间短不说, 还没有充分的训练机会, 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 也看不到真实的小学教学现状, 更感受不到教师职业情感。而且有时候教育见习的师范生人数一次性过多, 而指导老师过少,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不能对师范生进行充分全面的指导。这也就使教育见习的效果达不到。
4. 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内容不全面, 对于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 高师院校培养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单一, 主要还是讲授式。从图表得出, 很多高师院校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三字一话”能力 (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 , 较多地忽视了设计教案、说课、使用媒体等能力。而且在训练教学技能之前, 关于一些教材教法的专业知识课程没有开设, 这就不利于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解。
5. 师范生的自身专业情感不强。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小教专业的学生是因为接受调配、家长愿望等客观原因而选择这个专业的, 可见他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从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兴趣不大, 所以就不稀罕、也不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小教师范生只有了解其所学专业, 肯定其专业价值, 才能够主动去接受它,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技能。
四、提高教学技能的一些策略
1. 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培养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理论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所以仍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高师院校要对师范生的教材知识进行整合, 增加有利于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法知识。只有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 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意学以致用, 更好地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才能为提高教学技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提供更多的教育见习机会, 增加教育见习时间, 增强教育见习效果。
高师小教本科专业技能训练应密切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良好的教育见习活动是提高小教师范生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小教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基本途径。学生通过教育见习了解真实的小学教育教学情况, 感受小学老师的真实情感。高校要创造条件, 构建一种高效的教育见习体制, 尽可能地让我们小教师范生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面对小学生上示范课, 以此训练我们的教学技能。
3. 有效利用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环境, 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技能简化, 并使学习者得到大量反馈信息, 是训练和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高师院校有效利用微格教学, 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起到促进作用, 并为以后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4. 观察优秀教师讲课。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 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根据上图可知, 大部分师范生是希望学校邀请专业特级教师前来授课的。当师范生在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计划之后去观察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时, 就会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和鼓舞, 这样可以培养自身的专业情感, 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久而久之,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会在观察与模仿中有所提高, 同时会学到更多, 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 提高小教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
教师的专业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身为教师的理解和看法。专业认同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教师有效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保障。[4]所以, 提高小教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 是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技能和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的重要保证。
6. 高师院校加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 凸显小教个性。
新教育理念下的高师小教专业不仅要注重学术性———这是一切高等院校的共性, 更要凸现师范性———这是师范院校的个性。[5]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必须以此为前提。
高师院校要根据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特殊情况, 实施具体的培养措施。加强第二课堂, 经常开展一些类似于演讲、说课、讲课、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在竞赛中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另外, 还应多聘请一些熟悉小学教育情况的、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给小教师范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 而且高校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分批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进行短时间的说课、教学等训练。以此来有效促进小教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五、结语
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技能, 也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前提基础。提高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是高师院校向社会输送合格小学老师的基础。不管是小教师范生自身还是高等师范院校, 都要重视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培养。不断地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意识, 丰富和提高小教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在实践中形成小教师范生自己的教学特色, 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乔晖.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8.
[3]袁霞.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李彦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
语文课堂教学请慎提创新 篇9
一、教学内容求新更要求准
课堂片段一:
师:如果我们是素芭的父母、村人和帕勒达帕等不同角色,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以“与素芭同在人世间, 我们应该……”开头, 写一句话。
生1:如果我有一个素芭女儿, 我会用我八年、十八年、二十八甚至更多, 教她学会手语;口哑并不意味什么, 更不能意味残缺, 仍可以不“完”而“美”, 直到, 把她交给另一个爱她的人走完一生。
生2:如果与素芭同在蓝天下, 我们应该将她带离孤单, 远离孤独, 让她感受到朋友的温暖, 人间的真情。
……
这是《素芭》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教师意在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让学生读出自我, 在学生进行灵魂自省的时候自然达成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师预设的这个环节较为新颖,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立意也颇高, 而且课堂效果不错, 学生踊跃回答, 气氛很是活泼。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这个教学环节有些问题, 或者说不准确、不正确。一方面, 问题中的“我们”是现在的“我们”, 还是素芭所处时代的“我们”呢?如果是现在的“我们”, 学生的回答与文本联系已经不大, 可以看作脱离文本;如果是素芭所处时代的“我们”, 这个回答明显是虚假的, 因为普通的“我们”是难以超越那个时代的。另一方面, 《素芭》是选修教材中的自读课文, 一般要求一课时完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这样一篇长文, 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标签式的人文教育, 还不如投入到文本的深层探究中去。
课堂片段二:
师:请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加一个标点符号, 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加上这个标点符号。
生1:我加的是感叹号,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有的只是血腥和暴力, 战争中人性的残忍冷酷到让人发指, 感叹号可以表现出作者、参观者、读者内心的强烈愤慨。
生2:我加的是问号, 奥斯维辛怎么会没有新闻呢?还有什么比这惨无人道的杀戮更让人震惊呢?这巨大的问号是对人性、对战争的永不休止的拷问。
生3:我加的是破折号,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只是一个反语, 而这个破折号让我们看到这背后的惊人一幕。
……
这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语文版必修一) 一个课堂片段。这个片段设计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 其妙处不仅在于创意新颖, 更在于其准确地扣住了课文教学内容:第一紧扣文本, 而且与前面的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梯度, 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归纳和提升的作用;其次极具探究张力,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对文章主题也有了更为妥帖的认识;再次体现了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相辅相成, 使课堂呈现出灵动活泼的状态。
小结上述两个课堂片段, 教学内容准确、新颖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一是从课程视角看, 必须是“语文”的;二是从教材视角看, 必须紧扣文本, 而且突出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三是从教学的主体视角看, 必须符合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实情。
二、教学问题求新更要求真
课堂问题一:
教学《克己复礼》一课时, 某教师向学生提问:“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 ‘居其所’, 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斓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克己复礼》一课, 涉及了五颗星, 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 你猜孔子最喜欢谁, 最不喜欢谁, 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 并说明理由。”[1]
这个问题新颖而有趣味,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联系文本来看, 这个问题其实是“假”问题。《克己复礼》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仁, 即什么是“仁”, 为什么要推行“仁”, 怎样做一个“仁”人。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指向文本这一核心教学任务, 而是把学生引向了其他方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过于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忽视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课堂问题二:
笔者在教学《素芭》时, 先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读懂了哪些东西, 然后再请学生提出自己读出来的问题。有个学生提出:通过泰戈尔的诗意语言, 我们可以感受到素芭虽然是哑女, 但她是有语言的;那么她的语言是什么?她是如何表达她的语言的?师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最终得出了素芭的语言主要表现在:清澈的眼神、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善良的品性等几个方面。
这个问题是在动态的课堂情境中即时生成的, 而且极具张力, 在素芭是哑女却又有语言的反差中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深入文本, 最终落脚在探究素芭身上的人性光彩中, 从而深刻领悟文本主题。在文本、学生之间架设了一道通畅的桥梁, 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
小结这两个课堂问题, 可以得出问题求真、求新的最基本要求是:一是从提问主体来看, 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二是问题必须紧扣文本, 指向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三是问题能够统摄全文,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教学活动求新更要求实
课堂活动一:
师: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请同学们以演讲的方式自由诵读文章的1~4段, 小组讨论并概括出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
生1:因为历史上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黑人带来了深重灾难。
生2:因为黑人现在还生活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
生3:因为《黑奴解放宣言》赋予黑人的权利没有得到实现, 美国政府给黑人开了“空头支票”, 黑人要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权利。[2]
这个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其好处不仅在于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但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内容都是很有讲究的。上述这个合作学习活动的任务是“讨论并概括出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 这个学习任务很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完成, 根本不需要合作完成, 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只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一点, 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课堂活动二:
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假如时间的大门缓缓打开, 我们回到了公元228年, 来到了街亭战役之后的蜀军帐中。大家就是蜀汉集团的文臣武将, 我就是诸葛亮。马谡自缚跪于帐前。战前立下军令状, 丢失街亭, 按律当斩。面对手下爱将、蜀中人才, 诸葛亮是左右为难。大家看, 如何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 (注意:劝谏的时候, 一是要理由能服人, 二是要注意人物身份)
不斩之理由:
生1:末将知道丞相仁慈, 素有七擒孟获而不杀的美名, 况且你和马谡义如父子, 情同手足, 杀之何忍?
……
必斩之理由:
生2:爱将所言极是, 我的确和马谡义如父子, 情同手足。斩之心有不忍, 但古今成大事者, 又有谁不是执法如山, 甚至大义灭亲?[3]
……
这个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模拟庭审辩论, 表面看师生互动, 但其实质是把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到阅读感受。通过这个活动, 还原文本的历史情境, 使学生能更加真切地走进人物内心,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人物形象。总之, 这个课堂活动将形式和内容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其新颖不仅在于活动形式的多样灵活, 更在于活动内容的扎实有效。
李海林先生认为课堂的基本形态就是搞活动, 要使活动新颖而有实效, 必须符合下列要点:一是从活动时机来看, 必须用在该用之处, 不可追求形式;二是活动内容必须符合“语文”特点, 紧扣文本内容, 往往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形态, 而不是歌、舞、画等其他形态;三是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忠.莫让“选修”成“逼修”——《论语》选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9 (1) .
[2]张发春.《我有一个梦想》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 2012 (7-8) .
教学重点抓质量管理关键提效能 篇10
一、搞好课程管理, 做好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大纲, 严格执行文化课和专业课课程计划。
文化课按大纲要求, 开齐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文化基础课, 我校每周语文、数学、英语分别为4、3、3课时, 德育1课时、体育1+1课时, 素质教育1课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2课时。
文化课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文化课学分不高于课时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专业课依据《教育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和《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训课, 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通过专业实训课和集中专业实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一学年开设《礼仪素质》和《心理健康》;高二学年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 每学期, 还开设专业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禁毒教育课、环保教育课等, 意义在于全面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每学期初, 各专业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全体教师, 都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大纲及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认真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制定课程进度计划, 并依此认真完成各科教学任务。
二、抓实教学常规管理
1. 抓好备课, 切实提高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质量
严格执行《哈二职备课制度》, 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管理, 每周五下午集体备课, 校长、主任深入学科组参加集体备课, 并给予指导, 落实好三步备课, 即每周集体备课, 提前一周教学设计备课, 课前深入思考重整备课。要求老师形成课后反思备课的习惯, 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要求教师, 每堂课前都要认真准备教案, 新教师写详案。严禁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上课!
每月征集优质教案, 进行展评, 并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2.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依据《哈二职课堂教学常规》检查课堂教学情况, 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要求教师, 课堂教学要方法多样, 方式灵活, 要运用好各种有效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专业教学,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采取有利措施, 巩固和扩大实习实训基地, 将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优势就业和创业发展。
4. 加强作业管理, 提高作业布置、批改的质量和水平
作业管理要到位。学校每月检查一次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对作业量、作业内容、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会诊总结, 查找不足, 切实提高作业布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加强辅导, 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和成绩
教师采取多种策略,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训练。针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辅导, 为学生释疑解难, 查缺补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加强学法指导, 使其树立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如大赛训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在高二学年, 实行就业、升学分班教学管理, 加大就业班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升学班文化素质课教学, 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源。
组织一定的教学力量, 为高三学年自愿参加高职升学考试的学生, 做好综合复习辅导工作。创造条件, 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输送人才打好基础。
三、加强听课评课管理, 做好年度教学考核
为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成立校长、教学校长、教学主任、科研主任、培训主任、专业部主任等成员组成的教学督导评估委员会, 随时听课评课指导, 参与教研培训, 考核督导评估。
学校依据《哈二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评估。表彰奖励精品课、有效优质课, 培训提高基本有效课, 整改低效课, 促进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激励性教学评价, 促进教师积极寻求发展
每学年度, 对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考核, 促进教师积极寻求专业化发展。
每学期,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谈话反馈、座谈沟通等形式进行评价教师的师德、教学言行、教学效果等, 随时随班听取学生和家长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将调查、反馈的情况记入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档案, 作为教师晋级、提薪、评优的重要依据, 如每年度的职称评定, 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占3分值。
五、激励性学业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坚持考查、考核、考试相结合, 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 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实作课、技能等级、兴趣特长等, 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和过程性评价。综合多样出试题, 建立学校的题库。
每学期, 主要文化课和主要专业理论课, 设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 单元测试和阶段考核;德育课、素质教育课和专业技能课设两次考核;选修课、实习课随时考查。
毕业时, 设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毕业考试, 专业技能等级考核和毕业设计考核。在各项考查、考核、考试中, 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执行学生出校“考证”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 为学生多证出校、优势就业创造条件。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包括学习态度、行为、方法、效果, 努力程度, 出勤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对学习优良的、合格的, 指出共性问题, 努力方向;对不合格的, 逐人查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提倡对每名学生制定适合其成长发展的有效学习方案, 建立学生成长记实档案。
六、抓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我们提出“实施有效教学, 追求优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为此, 把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放在改革教学方法上, 加强校本教研, 搞好校本培训。
我们要求, 各专业、各学科要主动争取教研部门和各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合作, 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参加省市职业技能赛事活动和行业协会专业技能大赛活动, 积极参加区教学百花奖活动, 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求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高级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要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备好课, 写好教案, 上好课;带领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参与课题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或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学校必须重视校本培训, 没有培训做保障, 一味地要求老师们改进教法, 上有效优质课, 恐怕难以达到。我校非常重视校本培训, 每周三7-8节固定为校本培训时间, 进行主题培训, 或专题训练;全体培训, 或分部培训, 如有效教学系列培训, 说课评课培训, 教学设计培训,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校园信息网应用培训等。
实验教学提 篇11
关键词:游泳教学 教学环节 高校游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07-01
游泳运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同时又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目前,国家对全民健身,国民的身体健康加大了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以前,意识到健康才是富强的根本,推出了《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倡导公民积极参加游泳健身运动。现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顺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在本校开设了游泳运动教学课程。但由于受到北方气候、授课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年级的游泳教学只能在2个学期内完成,使学生在最少的课时内掌握游泳的技术、技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能在校园里获得游泳这种强身健体的本领。笔者通过对游泳教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研究。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2010级6个游泳教学班级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22人,全体学生年龄平均分布在23~21岁。
2 研究方法
(1)将全体被测学生平均分为两个实验组。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两组进行实验对比。
(2)采用测试法,对每个班学生最后一次游泳技术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学生掌握游泳技术的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分组对比教学
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随机抽取、分组,两个实验组男女人数相同,第一组采用新型教学方案;第二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案。
3.2 新型游泳教学的特点
新型游泳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简化了传统游泳教学的环节,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熟悉水性与游泳技术教学的相对孤立行进,把熟悉水性贯穿到游泳基本技术的教学之中,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游泳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新型游泳教学的过程
(1)熟悉水中环境,让学生对水充满自信和兴趣。此环节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水中能够自由自在的动起来。具体方法可采用:慢走-跳跃-前倾滑行-呼吸几次。
明确学习动机。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战胜障碍的最好武器。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游泳对生理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游泳对自己的益处,让学生充分认识游泳对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
做好水中的安全保护工作。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场地器材设置,以及手段方法的选择合理和科学;其次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恐惧心理,建立学会游泳的自信心。
重视熟悉水性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分环节的目标:水中行走+跳跃、水中跳起+落下、水中跑步+漂浮、滑行与站立,来引导学生完成熟悉水性的学习任务。
(2)加强学生肌肉感觉,在重复基础上由有针对性的修复动作技术。良好的示范教学,通过正确优美、突出重点的示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念动法教学。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通过念、动结合,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激励法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口令和目标激励,来振奋精神,消除恐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动作已经从分解泛化向完整巩固方向发展,主要方式以目标性教学为主。设计相应的动作技术要求目标,让学生去完成。在教学中采用竞争法、语言激励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法来加强动作正确性的教学。
3.4 十次课训练计划结果分析
以下为实验组与传统组的十次课训练计划,分别采用新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来训练学生,使他们由不会游泳到学会蛙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实验性的训练,最后观察两个教学组的训练成效,把传统教学法和新型教学法进行对比,看看新型教学法是否先进于传统的游泳教学方法(表1)。
3.5 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通过两级学生测试成绩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组的成绩要好于传统组,说明使用新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尽快的掌握游泳技术,有更多的练习时间,而且技术水平也明显优秀。所以经以上实验证明新型的游泳教学方法有利于使高校的游泳教学提高质量,减少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环节,节省了教学时间,适合当今高校开展游泳教学课程,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结论与建议
(1)游泳课是一项有益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学生配合学习,坚持经常,三本院校学生完全有可能掌握游泳技术。
(2)教师多运用竞争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教学,区别对待。
(3)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进行教学,互教互学,发挥骨干作用。把技术较差的组安排在靠近自己的地方,以便指导。
参考文献
[1]陈伟霖,龚海.影响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M].福建体育科技,2001(4).
[2]肖水平,等.海南大学游泳特色教学实验研究[M].海南省教育厅,2004(12).
实验教学提 篇12
1. 专而精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少、浅、难度适中, 知识面相对小学来说是有所增加, 但是相对高中而言, 总体还是比较少的, 所以, 就需要专而精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2. 初中学生较易模仿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 知识层次还不是太高, 所以, 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就使得初中学生模仿做题, 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 与此同时, 我们看到大量地模仿, 给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式, 容易形成保守的、僵化的思想, 封闭了学生的丰富的创造意识, 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 但又极易忽略的。
3.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还有欠缺
初中学生自学的能力较低, 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 基本上都已反复训练, 但是新课程中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 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所以, 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说显得比较紧迫, 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必须慢慢养成的。
以上提出的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归纳的特征,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过程, 面对新课程, 我们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就要在很多方面注意改进和巩固。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按照初中数学新课标所说的, 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以主体的形象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体参与教学, 如何让学生变被动要求学习为主动地我要学习, 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掌握教学内容, 得到情感体验与有效的教育, 使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教学设计, 注意教学的方法, 真正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 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探索意识是很强的, 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乐意走进课堂, 去品味数学的情趣, 但是兴趣不是说天生具有的, 是需要我们给予引导, 在一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很多抱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来学习数学,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学习态度, 要教育学生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去学习数学, 要注意举身边数学的实例, 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发光点, 认识到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心里爱上数学, 这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充分利用课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现今的教学中, 我们崇尚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新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变通能力, 尤其是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新定位, 我以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运用好教材, 毕竟教材是教学的根据所在, 根据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妥善处理和深入挖掘, 引领学生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视点, 使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认识知识的本质,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一门相比较而言抽象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 尤其是在教材改革之后, 对于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有较大层次的提高, 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更加形象性地体现出了数学这门学科的价值和特性, 无论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 都要满怀信心和热情。作为教师, 我们要尽快地转变思路, 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对于提高新课标下的教学质量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 不断积累好的有效的教学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提】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提教学05-12
竖提教学设计07-07
海带提碘教学设计10-12
细抓安全保平安 狠抓教学提质量07-20
副校长 教学专题会讲话:坚定提质信心 凝聚提质共识10-11
四年级音乐《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教案08-28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设计05-21
如何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0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生作文如何提档升格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