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提质

2024-10-03

转型提质(精选10篇)

转型提质 篇1

>鼓励发展连锁化、专业化维修

>5年内完成汽车维修行业升级

我国汽车后市场将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的2.0时代—

2014年9月, 国家十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其中提到要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 推动汽车维修业基本完成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同时指出要鼓励连锁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这意味着我国从战略高度将汽车行业的发展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计划当中, 也是我国首次全面提出“汽车后市场”概念。

为落实《指导意见》, 2015年6月2日, 广东省机动车维修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和省公安厅等十个单位出台《关于促进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汽车维修业发展规划纳入综合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 抓紧制定出台具体工作方案;做好政策引导, 调动广大企业、基层一线从业人员参与行业发展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鼓励发展连锁化、专业化维修

会上,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介绍, 全省共有机动车维修经营业户5.5万家, 其中一类汽车维修企业1002家, 二类5812家, 三类近3万家, 完成年维修量达5160万辆次, 以上各项指标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据预测, 到2020年, 广东省汽车保有量将达2500万辆, 维修市场需求将再翻一番。

为此, 《实施意见》中特别提出, 广东将“在确保安全、环保生产条件下, 鼓励企业在大型社区、公共停车场、客货运输站场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旅游景点服务区布设连锁经营网点”。

同时, 广东将鼓励发展专业化维修, 如事故汽车、变速器、尾气后处理装置、轮胎等专项维修企业, 还会鼓励公交、大型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建立专业化的维修机构, 为营运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

5年内完成汽车维修行业升级

《实施意见》提出, 到2020年, 广东省汽车维修业将基本完成从规模扩张型、服务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服务品质型的转变, 届时, 市场发育更加成熟, 市场布局更趋完善, 市场结构更趋优化, 市场主体更加诚信规范, 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 对汽车后市场发展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诚信、优质、便捷的服务。

刘晓华也在会上表示, 未来5年, 要重点扶持汽修市场朝“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 促进机动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阳光维修、科技维修、放心维修。

定期对维修企业进行诚信考核

会议明确, 要打击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害群之马”, 一方面要建立汽车维修配件溯源体系, 依法处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价格垄断等行为。另一方面, 将开展维修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调查评估, 定期对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进行诚信考核, 并将其经营失范、违规行为定期向社会公布, 并依法处理。还将建立维修质量纠纷调解、投诉处理机制, 以及消费者监督评价平台。

发挥标杆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据介绍, 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东省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业态模式互为补充的维修市场体系;在地域上形成了以珠三角地区为龙头, 粤东、西、北协同发展的格局;在企业服务能力上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服务网络, 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但维修行业发展结构、服务质量、人才整体素质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会上, 广东省标杆企业代表酷配网和华胜集团分别就其在“互联网+汽修”、汽修品牌连锁方面的经验做了分享。据悉, 酷配网是国内首家集汽车配件、用品、服务于一体的垂直电商平台, 以B2B2C+O2O的商业模式开创了汽车后市场全新的电商格局;华胜集团为豪华汽车专修领域第一品牌, 被誉为中国汽修行业的“沃尔玛”。

个体店将抢市场蛋糕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在会上表示, 汽修行业前景广阔, 未来广大车主的消费需求将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 品牌化, 连锁化快修服务将备受青睐。

广州市集群车宝汽车服务连锁公司的总经理高集群表示, 长久以来, 这一行业很大程度被主机厂和4S店所垄断, 许多个体经营汽修店受限于此, 再加上专业水平总体不够高和技术工作复杂性的原因, 汽修连锁难以发展起来。而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以及新政策致力于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等利好的到来, 广东汽车服务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经验分享一广州交委会:实施机动车排污强制维护制度的探索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城市空气污染防控变得刻不容缓。对此, 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 于2010年起, 由广州市环保局联合市交委、公安等部门, 启动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 (简称I/M制度) , 其中机动车排气污染强制维护工作由广州市交委牵头负责。

四年多来, 广州交委会紧扣“五个体系、一个核心”, 稳步有序推进该项制度实施, 建立跨部门、互联通、全覆盖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检测闭环管理体系, 已有750家维修企业陆续开展相关业务, 年维修量达15万车次, 据估算, 年均创造经济效益可达3亿元, 为广州发展低碳节能交通、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前提:以建章立制为先导, 构建标准规范体系

2007年4月, 广州市人大审议通过《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 制定和实施I/M制度的要求, 并对机动车排气有关的维修经营活动规范化做出规定;

2010年, 广州市交委联合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的通告》, 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I/M制度;

先后研究制定配套制度文件, 明确技术标准、作业流程、服务规范及档案管理等运行细则, 健全纠纷快速调处机制。

机制保障:以政府统筹为主导,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广州市政府先后印发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08-2011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后亚运时期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等, 对广州市实施I/M制度做出规划部署。

二是成立由广州市领导牵头负责排气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协调小组。

三是在广州市环保局设立协调小组办公室,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共同推进落实包括实施I/M制度在内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是成立机动车排气污染强制维护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深化研究广州市I/M制度的标准化建设, 不断探索创新维修技术和实施措施。

关键:以转型提升为导向,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紧扣“四大”环节, 引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积极开展服务转型提升, 构建起集技术准入、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四位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

有效措施:以信息化为突破, 改造传统维修监督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行业管理模式, 是推动行业治理改革创新、提升行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推进实施I/M制度过程中, 信息化监管手段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要补充:以服务群众为基点, 落实全方面宣传引导体系

一是制作有关排气超标车辆维修温馨提示, 通过媒体、网络及检测环节派发等方式, 做好对广大车主的宣传引导, 确保检测车辆车主100%知晓率。

二是制定印发工作指引, 利用维修协会三级自律机制, 逐个片区、逐个企业上门宣贯, 做好对全市一、二类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动员宣贯以及排气污染维修信息系统的部署应用, 确保维修企业100%知晓率。

三是加强服务公开。

四是开通96900 (交通) 和83190024 (环保) 检测维修投诉服务热线。

强大动力:以社会效益为核心

强制维护制度实施3年来, 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凸显, 获得了普遍的社会支持和理解。

下一步:继续推动强制维护制度深化实施

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统一部署, 坚持信息化改造传统交通的理念, 深化排气污染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监管等技术手段, 创新行业管理机制和模式, 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

经验分享二深圳交委会:全面创建“绿色汽修”

作为PM2.5的先导因子之一, VOCs (挥发性有机物) 已经逐渐引起重视, 成为大气治理的重要内容。截至2014年底, 深圳市的汽车维修企业总数为2442家, 从事喷烤漆业务的企业946家。据环保部门估算, 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排放的VOCs总量超过7000吨/年, 占深圳市大气总VOCs排放量的4%左右, 其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已不容小视。

2013年9月, 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的通知》, 提出在2016年底前, 深圳市汽修企业全面完成喷漆车间有机废气的治理任务。截至2015年4月30日, 已有105间喷漆车间完成环保改造。为深圳创建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一、设定两个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5年底前, 深圳市公务车定点维修企业、一类汽修企业及50%以上二类汽修企业喷漆工序改用水性漆, 未改造的喷漆车间必须安装废气处理设施, 尾气排放需达到相应要求。

第二阶段2016年底前, 深圳市汽修企业全面完成喷漆车间有机废气治理工作。

二、系统布局, 统筹制定行业标准

2014年6月, 《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喷漆车间有机废气排放要求及推荐性治理技术方案》正式出炉, 为深圳市在汽修行业喷漆车间环保改造工作建立了行业标准。

三、明晰权责, 建立三级责任制度

三级责任体系即分管委领导、港航货运局分管领导、维修管理科科长, 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

四、强化服务, 引导企业广泛参与

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从改造方案制定、培训辅导、排放达标检测, 以及补贴申请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多途径动员企业参与改造。

制订灵活的改造方案。

提供全程技术支撑服务。

协助企业申请补贴。

上图:“互联网+汽修”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下图:汽车喷漆中的VOCs带来大气污染问题, 完成喷漆车间有机废气的治理任务刻不容缓

>发挥标杆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个体店将抢市场蛋糕

>实施机动车排污强制维护制度的探索

>全面创建“绿色汽修”

转型提质 篇2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体会----xxx 通过学习局、院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有关文件精神,有几点体会和建议。我国地勘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财政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竞争日趋激烈,矿业形势正遇寒冬。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一阶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认识越来越深刻,思想越来越统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地勘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转的越晚越被动,转的越早越主动。我认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作要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小转”,另一方面是“大转”, “小转”和“大转”两方面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而不能顾此失彼。

金华物流产业转型提质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物流业 转型 提质

电子商务行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为金华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从浙江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后,金华物流的需求不仅进一步扩大,并且物流的投入和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金华市发改委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文公布的《金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的金华市由流通大市向流通强市转变,金华物流产业形势将一片光明,物流产业也将在新的一轮机遇中转型、升级、提质。

1 金华物流业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誉为在资源和人力领域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早在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就提出“冰山理论”,故物流产业极具潜力。同时现代物流已成为衡量地方经济活力和社会繁荣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在浙江省物流网络格局中,金华已经超越嘉兴、绍兴、温州、台州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宁波-舟山区域和杭州之后。金华对于这样的成就得之不易,这归功于金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多元化。金华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是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沿海地区通往西南内陆腹地的交通要冲,是国家级陆路交通主枢纽和浙江第二大信息枢纽、第四大现代物流枢纽,金华地区产业多元化,这些都为金华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金华具有4599家道路货物运输企业、6.1万家货运经营户,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2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别为22%和10%。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有200多家电子商务行业网站,7家已经登记网上交易市场,4万家网店,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多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由于金华具备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条件,且具有辐射浙江中西部以及带动周围四省的物流枢纽优势,因此,金华将在未来五年内构筑一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11个一级物流中心、11个二级物流中心、五类物流联动作业节点的空间布局体系。其中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分别包括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浙中物流园区、浙中铁路物流园区,义乌市的义乌国际物流园区、义乌国内物流园区,永康市的永康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兰溪市的金华兰溪港及后方物流集聚区。金华产业多元化,形成一个地区一个产业。

2 金华物流主要特征及问题

2.1 电子商务发达 以英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实体物品的快速流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网民接受与参与,据2013年11月11日淘宝购物节交易额显示,24小时,淘宝交易额突破350亿大关,破历年新高,纵观购物节历史,淘宝交易额年年上涨,这样的电商发展,对物流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推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凭借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的有利条件,金华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等称号,现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200多家,居全国首位,网店4万多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对物流业的提升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对物流产业的配套设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和更高规模的要求。这也是当下金华物流产业转型提质的必要性。

2.2 宏观政策影响突出 近年来,国家和省都陆续出台一系列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物流产业也是“十大调整和振新产业”,去年我省也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把金华-义乌定位为浙江省四大物流枢纽之一。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战略的实施,金华物流业也必将迎来更好发展。国家出台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之后,金华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的税负上升,为了更好的合理避税,有些企业进行拆分转化成小规模纳税企业,从而减轻赋税。

2.3 物流规划不够明确,信息化不强 金华物流布局主要依据节点、功能和建设规模进行规划,但在具体操作中,具体操作往往跟实际脱节,着实应该从本地的产业、市场和交通条件出发,不应该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既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难以发挥物流集约化运作的效益。金华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以人力为主。根据课题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的最多,但占的比例也不明显,其他物流跟踪调查技术运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的物流服务几乎没有。同类竞争激烈。

3 金华物流转型、提质策略分析

3.1 建立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现金华市物流产业以小、散、乱的特征,相互之间形成为激烈竞争,这样对金华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良好的势态。第四方物流负责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作为地区的供应链来说,单靠第三方物流来组织,整合,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除了要保持速度及有效运作,它必须围绕本身性质和重整来经营,采用合作而不是直接控制的方法,来获得能力。为此,需将单个组织以外的知识与资源纳入第四方物流。建立第四方物流进行对金华市物流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达到降低物流产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国内物流逐渐转向国际物流提升,实现物流产业与金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对粗放型物流企业提供整改方案,共创美丽金华。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依托产业优势 政府要解决好影响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理清不合理收费等,以为金华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以及专业市场等优势,依托中国小商品城、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全球性专业市场的优势,建立服务全球小商品以及批零环节的分拨分销物流服务平台;抓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仓储服务,建设一批大中型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完善配送枢纽和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全球商品分拨分销物流集散中心。

3.3 改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根据信息金华的口号,金华市应该在物流产业内投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现阶段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原始化的操作模式-手工操作,尤其在仓储管理方面,很容易造成错误信息。大力引进如BC、RFID、EDI、GPS/GIS和手持终端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错误率,还可以减少劳力,这对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质的保障。

3.4 树立物流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标杆管理机制 金华物流企业众多,但可以拿的出的较少。这不利于物流产业的转型提质,所以通过政策指向,树立部分品牌物流企业,通过这些品牌企业作为物流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物流企业加快转型提质。为了增强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应当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以及快递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以及服务延伸,通过引导物流企业参股、煎饼以及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充足,以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3.5 四位一体,加速物流产业转型提质 金华市交通较为便利,拥有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但联合物流发展不是很理想。物流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整合。通过此次研究,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能够相互联合,发挥运输方式的最佳优势。扩大航空的运输范围,积极对义乌机场扩建及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

3.6 强化保障,完善人才机制培养与引进 对于各项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意见的落实情况,教育以及人力资源主观部门应当给予积极的关注。为了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除了加强物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外,还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机制。

3.7 配套完善“营改增”政策,健全金融服务 政府应充分重视“营改增”政策对物流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物流行业的财税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并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给予税负加重的企业财务补贴和政策性优惠。根据物流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过路费可以部分抵扣税收,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为了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除了组织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外,还要积极实施融通仓和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枫,金华物流业如何稳居省内前列[N],金华日报,2008.

[2]黄曼慧,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6):46-48.

[3]袁其刚,时庆梅,曲秀君,我国物流业竞争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42-46.

[4]陈良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下福建省物流发展机遇[J].物流科技,2012(11)56-58.

提质增效打赢改革转型攻坚战 篇4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宝钢) 财务系统积极响应“练冬”号召, 凝心聚力, 聚焦扭亏增盈重点, 围绕增收节支、亏损治理和两金压降等专项工作, 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研究亏损企业重组方案、协调推进经营改善预案、探索低成本融资方式, 全方位、多维度, 数措并举, 积极为公司改善经营业绩出谋划策。

一、2015年财务重点工作

1.全方位推动亏损子企业扭亏增盈专项治理工作

宝钢提倡契约精神, 加强制度管理, 强化跟踪检查。2015年, 集团着力从制度、执行及跟踪、评价等多维度, 系统策划和推进亏损子公司的扭亏增盈工作。财务部门牵头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加强亏损子公司扭亏增盈工作的管理办法》, 提出持续经营的亏损子公司原则上自2015年起两年内实现扭亏的总体要求, 明确了各一级子公司亏损面、亏损率、亏损额下降率三项指标的工作目标, 以及管理责任、主要管理手段和方法、相关激励及约束机制。同时, 进一步强化过程跟踪, 编制亏损子公司扭亏增盈工作月报, 跟踪各子公司工作推进情况;督促一级子公司与下属子公司签订扭亏增盈目标责任书, 分解和落实责任;将扭亏增盈推进情况与各单元经营绩效挂钩, 推动各单元加强扭亏增盈工作的推进力度。

2.加强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力度,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2015年, 集团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推进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处置和扭亏增盈工作的指导意见》, 指导各子公司加大相关亏损子企业的清理处理力度, 年度推进资产处置14项。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 实施重组或关停;对产品无竞争优势、市场前景不明朗的亏损企业进行转型发展;对无战略安排、与主业发展方向不符的亏损企业加快退出步伐等。同时,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 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盘活存量资产, 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3.探索多种融资方式,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为应对微利经营将长期存在的严酷环境, 将强化现金流管理作为主要经营策略之一, 重点在五个方面 (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规模、营运周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对子公司设立刚性目标, 作为经营红线, 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等占用, 确保现金流处于受控状态。同时, 积极开展两金 (应收款项和存货) 专项管理, 将“两金”规模控制指标层层分解, 按月跟踪反馈, 促进流动资金占用大幅减少。在拓展融资模式方面, 积极探索利用创新性金融工具, 加强国内外市场联动, 降低融资成本。完成历史上首单以H股作为标的股票的5亿美元境外可交换债券发行, 是集团公司继2015年国内首单公募可交换债券发行后的又一金融创新。

4.加强增收节支, 制定重点工作

为了加强增收节支工作的领导, 贯彻落实国资委文件精神, 2015年5月, 集团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挂帅的增收节支工作领导小组并设专项办公室, 结合公司制定的年度行政重点工作, 从开拓市场抓机遇、精益管理控成本等八个方面, 梳理出57项具体任务, 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方式, 研究制定《宝钢集团2015年增收节支工作方案》, 进行分解细化, 定目标, 定措施, 按季跟踪、年度考评。

5.优化财务体系评估, 持续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结合当前重点关注事项和重点工作, 完善形成2015年度财务体系能力评估方案, 通过财务体系评价, 集团建立了清晰的重点工作标准, 明确集团的管控目标, 发挥集团财务管理导向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严肃财经纪律, 结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相关规定, 会同各职能、各部门拟订会计信息不实责任追究制度, 强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各种行为、责任追究的程序和问责方式。

加快实施标准财务系统推广覆盖工作, 2015年, 启动了宝钢金属、韶关钢铁、宝地置业、宝钢资源实施工作, 推动覆盖公司财务、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内控规范的全面梳理及再造。

启动及实施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 全面提升集团专业管理能力、决策支持能力、体系管控能力、专业服务能力;组织、落实国资委、财政部各项监管要求, 强化公司内部基础规范管理, 优化集团财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XBRL平台研发及推广实施。

6.积极组织协调评级复审, 维持钢铁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2015年11月中旬,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宝钢开展了信用评级复审工作, 评级结果分别为:标普“A-”, 评级展望为“稳定”;穆迪“A3”, 评级展望为“稳定”;惠誉“A-”, 评级展望为“稳定”。在钢铁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 三家评级机构对宝钢的评级结果仍然维持国际钢铁行业中最高评级水平, 为改善公司债务期限结构, 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提供有力支持。

二、2016年1-2月生产经营情况

(一) 1-2月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6年, 在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加大财政力度等政策预期的刺激下, 市场出现企稳恢复性反弹态势。宝钢1月份由于部分钢铁子公司亏损, 公司出现了亏损, 2月份市场出现好转, 公司当月实现当月扭亏为盈, 见表1。

(二) 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济形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善, 下游用钢需求下降

由于复苏动力不足, 全球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面临低增长困局。国内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 制造业需求疲软, PPI连续48个月负增长。主要下游用钢行业不景气, 直接导致全社会用钢量的下降, 如汽车、家电、机械、造船等行业难以保持前几年的高增长。国家加快基建项目的批复, 基建投资有望好转但力度有限, 无法填补其它用钢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业需求的下降。

2.钢价持续下跌, 钢铁企业效益被严重挤压

据钢协监测, 2015年CSPI钢材价格综合指数跌破60, 全年跌幅达到33%, 钢铁企业效益被严重挤压。2015年国内钢铁企业累计亏损645亿元, 同比减少871亿元, 行业由盈转亏。今年1-2月份又亏损115亿元, 同比增亏80亿元, 亏损面接近50%。

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受银行严控钢铁企业的贷款规模影响, 钢铁企业面临着不予增量、续贷困难、涨息和抽贷等问题, 钢铁企业从传统银行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正在减少, 融资难的状况显现。虽然央行已经多次下调贷款利率,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实际贷款成本并没有下降。

4.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

伴随汽车消费增速的放缓, 汽车板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激烈的价格战将大幅削弱其盈利能力。近年, 国内钢铁企业集中建设汽车板产线, 产能集中释放, 预计2015年-2016年在建及将投涂镀产能高达1270万吨, 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 将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5.环境制约更加严厉

未来钢铁企业环保约束将明显加强, 促使钢企开展新一轮的环保项目建设,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作为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制的地域, 执行标准更加严格, 对此钢铁企业既要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也要面对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 企业经营会更加困难。

三、2016年采取的应对措施

2016年公司将在以下几项主要工作上取得阶段性进展和突破, 实施提质增效。

1.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激发干部员工队伍活力

国有钢企普遍存在劳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现象, 在国内钢铁行业处于整体性亏损的经营环境下, 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削减人工成本, 已成为国有钢企当前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任务。作为国有钢企, 宝钢也同样面临严重的高人工成本问题。为此, 公司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从严把控外部招聘标准, 加强内部统筹配置, 到2020年以年均8%的要求精简内部冗员。搭建员工职业转型平台, 盘活存量人力资源, 2016年将推进5000名左右的员工顺利实现职业转型。优化富余员工分流安置政策, 以转岗、协解等作为分流安置主渠道, 结合实际情况, 一企一策做好员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2.严格推行经济运行方案

随着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 集团下属钢铁单元许多产品已经出现边际贡献为零、甚至为负的状况, 再持续经营下去会进一步加剧恶化经营现状。对此, 集团相继梳理各子公司产线和产品的边际贡献情况, 面对部分钢铁产品出现边际贡献为负的状况, 积极推动各子公司制定系统的经济运行方案, 以效益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集中资源发展核心战略产业和效益贡献高的产品和业务, 坚决关停无边际贡献的产线和设备, 按用户需求及效益优先级排序来组织生产经营。目前, 各钢铁单元均已制定了自身的经济运行方案及对应的细化举措。

3.推动结构调整, 强化经营管控

2016年, 集团公司将以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 积极争取包括僵尸企业清理等各项改革政策的支持, 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 主动减量, 盘活存量, 优化资源配置。

在总结2015年扭亏增盈工作的基础上, 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大幅削减亏损额和亏损子公司数量, 持续深化扭亏增盈工作。一是通过加大管理力度扭亏一批;二是通过内部业务资产重组整合一批;三是通过资产处置出售一批;四是通过破产重整或清算等手段退出一批。

4.聚焦重点, 加强成本和现金流管控

以“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为指导, 明确成本压控重点和经济技术指标改进目标, 加大成本费用考核力度, 从严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确保可控成本同比有明显下降, 着力改变高成本特质。如宝钢股份,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经营压力, 提出了2016年-2018年分年度环比削减成本40亿元、20亿元、10亿元的目标, 规划期前三年累计削减成本170亿元。

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 确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经营管控体系, 切实降低营运资本占用, 推进资金精益化管理, 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加快资金内部融通, 努力降低资金杠杆。

5.重点围绕“钢铁智慧制造”, “产融结合、产城结合、产网结合”, 深入开展“双创”活动

主动把握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 在国内钢铁行业首家系统规划了“智慧制造”方案, 以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公司全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应用为基本路径, 逐步推进宝钢制造装备、全供应链管控、分析决策过程的智能化。2016年, 先易后难, 以点带面, 全力推进宝钢股份1580热轧智能车间项目, 调动、激励公司内外各方力量参与试点。

推进“产融结合”, 以金融服务和资本运营为助力, 支撑制造、服务板块转型升级。推进“产城结合”, 盘活存量资源, 打造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推进“产网结合”, 完善钢铁服务共享生态圈。

6.适应改革方向, 加快推动内部资源优化配置

适应总部功能及价值创造模式调整的需要, 对现有组织架构和职能进行重新配置, 推进相关职能实施“管办分离”, 建设开放式共享服务平台, 完善配套工作机制, 形成与集团公司改革方向相适应的、具有事业发展动力的体制机制, 完成从战略管控型总部向价值创造型总部转变。

7.合理利用资本市场, 加快低效无效资产清理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加快低效无效资产清理, 改善公司资产质量状况, 为下一步转型发展积蓄内力。对于不符合公司新一轮战略规划方向、与其他板块协同性不强的业务资产, 制订明确期限的任务清单, 创造条件果断处置。通过出售部分或全部产权实现控制权转让。

8.借力互联网+,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在平台功能架构基本形成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欧冶电商服务站点在国内的布局, 实现欧冶服务覆盖全国的目标。扩大产品经营范围, 嫁接集团内部资源, 形成钢铁全品种覆盖格局。对外扩张生态圈布局, 以股权开放模式广泛引入各领域战略合作伙伴, 构建欧冶资源、化工、采购、加工、国际、咨询等平台, 形成钢铁相关服务领域全覆盖。2016年电商平台成交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确保再翻番突破2000万吨。

9.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实现湛江钢铁从建设到经营的转变

转型提质 篇5

如今成都市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不足4%,但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餐饮、休闲以及相关服务业有机融合,使得农业关联产业产值占比超过15%,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竞争力,提升了农民增收幅度。在工业领域,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实力较强的制造业为基础,加大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引进世界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形成了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服务业领域,通过促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全面融合,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其正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有望成为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

以放管并重、宽进严管为主线推动政府管理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政府管理方式随之转型。2013年以来,成都市实施了工商登记、清单管理、创新扶持等领域的近300项改革,减少了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干预,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的创新力和活力,为经济增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该市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的社会性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市场正常秩序,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成都,这个西部最闪亮的明珠,正以新的理念和改革姿态探索新常态下的发展道路,我们翘首期待。

转型提质 篇6

一、研究教科书,更关注课程建设

从研究教科书到关注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重心转移。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教研工作的研究重心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科书上,而要重视对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和指导。研究教科书是为了研究课程,研究课程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是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清楚的逻辑关系。关注课程建设,一方面,我们着手进行全区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和探索,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在育人目标引领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小学生德育课程的研究、艺术课程与北辰农民画的研究,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把帮助学校构建课程体系作为教研指导的一项任务,区教育局责成教研室负责对学校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二、研究课堂,更关注学校发展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研究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视角从教室延伸到学校的发展。完善了多年的下校调研制度,固定在三种调研方式上:蹲点调研、专题调研和个体调研。蹲点调研就是对一所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调研,采取查阅资料、听课、座谈、参与教研等方式,了解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等,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向学校反馈,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蹲点调研一般由学校提出申请,明确目的和要求,与教研室共同制定方案。上一学年,我们对15所学校进行了蹲点调研。专题调研是将教研部门的计划和学校的需求相结合,事先确定主题,做好计划,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我们先后对26所学校进行了艺体课程调研、德育课程调研、作文教学调研、中考复习效率调研、高考复习效率调研等。个体调研是教研员个人根据本学科的整体安排和学校的需求所进行的个人下校调研。个体调研更能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具有针对性,在实施中教研员个体基本上形成了“听课—议课—上课示范—讲座”为一体的调研模式,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三种调研方式本着问题导向和因需服务的原则,相互补充,点面结合,形成了一个全覆盖、立体交叉的调研机制。

三、研究学法,更关注学生发展

衡量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研工作不能离开学生发展而空谈研究,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更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关注学生成长,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要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发展出发,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树立大课程观,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和活动都可以纳入教研工作的范畴。我们坚持十几年的英语课本剧展演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学和小学隔年举行一届英语课本剧展演,集英语教学、艺术表演和品德教育于一体,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又推出了全区汉字听写大赛,以及科技类活动等,拓展了教研工作的外延,也深化了教研工作的意义,更使教研工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做出了努力。

四、培训指导,更关注教师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培训指导教师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师资水平不均衡的农村地区,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作用更大。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在内容上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在方法上是零敲碎打,对教师成长的关注不够。现在我们把关注教师的成长进步作为教研的出发点,把教师的成长进步纳入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对本学科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进步负责。所以,有关教师培训的教研活动就要进行整体顶层设计。在内容上,把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以及教学技能等全部纳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类型上,分为基础性教研和拓展性教研;在形式上,采取集中、团队和分散的方式,使教师培训根据教师成长进步的需要形成系列化、系统化、课程化。另外,区教研室整体上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与教师培训相互呼应。在全区层面,我们有三年一轮的星级课认定,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抓手,也是全区教师展示的一个舞台,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此外,有与市教研室对应的区双优课评比;有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全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全区35岁以下的教师全员参与,有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有团体成绩也有个人名次,以活动检验培训效果,以活动促学习,促提高。

五、探索自身发展规律,保障教研工作有效进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研工作的创新与提高,离不开教研工作自身的建设。我们在强调指导思想转型,强调教研工作的内容与方式转型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适应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需要。

自身建设首先是教研队伍的建设。我们坚持开展以三个能力建设(“能研究、能示范、能引领”)为主要内容的教研员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每年到师范院校集中研修,每年一次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每学期举办教研工作论坛,开展读书学习交流和教研员课堂展示,坚持每年进行一项专题研究,每学年对教研员进行满意度测评等。

其次,自身建设要不断研究教研工作的规律,探索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教研基地校。目前,我们确定了八所中小学校为教研基地校,促进教研室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为教研员的研究与实践创造条件。二是将教研员的工作状态由个体钻研改为团队合作攻坚。我们组建了125人的北辰区学科建设委员会,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科,由教研员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开展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的研究;成立各学科教学指导组,负责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教学检测评价工作;成立各学科信息化中心组,负责学科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等。我们还有108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有区级名师到教研室轮岗履职,这些都为合作攻坚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后,我们积极探索与师范院校的合作,逐步形成有大学教授、区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参加项目研究的机制。

新的形势赋予了教研工作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坚持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总要求,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方式上潜心研究,真心服务,教研工作的生命力定会更加强大。

转型提质 篇7

1 产业园区在长沙转型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长沙自1988年组建第一个产业园区以来,截至2015年底,共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含乡镇工业集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园区7个: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心经济开发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经济开发区、暮云经济开发区、浏阳工业集中区和金洲新区工业集中区。市级园区2个:岳麓工业集中区和星沙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省级园区为重点、市级园区为骨干“三级联动、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长沙的“五区九园”发展规模迅速壮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81.38亿元(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长沙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和《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8.3%,比上年同期增长10.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91家。产业园区已然成为长沙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核心载体,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2014年长沙出台的《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17年长沙要实现园区新型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倍增,使园区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探路者”、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排头兵”和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1.1 园区集聚效应是实现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带。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瓶颈约束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产业园区承载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当前长沙的重点发展产业、重大投资项目、重要领军企业都规划建设在园区内,基本实现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园区独具特色的产业功能也初步显现。园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壮大,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和产业内容的提质升级成为全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1.2园区增长效应是实现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产业园区内因企业云集、产业集中,其增长效应十分明显。一是增量效应。园区作为长沙核心的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区内,形成经济增量。二是增速效应。园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流动活跃,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众多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外溢,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吸引了各种资源的大量涌入,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逐渐形成增长高地,带动全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

1.3 园区创新效应是实现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长沙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两型”科学发展道路,而产业园区正满足了这条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首先,产业园区有利于破解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设施,实现了土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次,产业园区有利于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园区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拉动了当地就业,使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近年来,产业园区的就业增长远高于全社会平均的就业增长,拉动就业和转移人口效应十分明显。再次,产业园区企业的集中布局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对保障耕地数量和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长沙产业园区提质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长沙产业园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载体功能和带动效应日益增强,促进了全市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影响,园区工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成为园区提质升级的制约瓶颈。

2.1 多点支撑尚未形成

从园区来看,2014年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园区的比重分别为23.9%和17.7%,而天心经开区、金霞开发区、暮云经开区和浏阳集中区四个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不到240亿元,占全市园区的比重均低于4%,其中暮云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为60亿元,占园区比重不到1%。同时,园区内存在“一企独大”现象。5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有3家面临“一企独大”局面,单个企业的产值接近或超过园区总产值的一半,园区发展过度依赖于龙头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产业来看,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目前长沙园区已形成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2014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26%,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9倍。该行业因产值占比较大对园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因其生产形势低迷、增速持续下滑,影响了全市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长沙着重培育的成长型产业,但增速均现回落。前两者的增速由两年前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20%左右,后者则遭遇增长顶板,增速降至5%以下。

2.2 产业同质仍然突出

当前,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在10个园区进行了布点,材料、食品产业在6个园区进行了布点,产业布局的分散和重复严重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发挥和产业规模的壮大。虽然园区已经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但规模达到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仅有3个。有的园区自身定位不清、主导产业过多、发展特色弱化,导致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抓住1-2个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长远规划缺乏、目标定位模糊、主导产业散乱,没有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行业,导致园区工业整体规模不大;有的园区产业方向和重点发生了偏移,逐渐丧失了明晰的园区范围、工业规划和基础设施,不宜继续发展工业。2014年,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和星沙产业基地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后者园区的前两大行业来看,雨花经开区和岳麓集中区超过50%,暮云开发区、天心经开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宁乡经开区均低于40%。

2.3 新增动力遭遇断档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继续下行、外部需求相应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长沙工业投资增速下滑、占比下降,一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32.1%,低于全省9.4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11位。同时,长沙投资在全省投资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缩小,2012-2014年的占比分别为27.5%、25.0%和24.8%。大型工业投资项目占比继续减少,2014年长沙在建亿元级以上项目占全市在建项目投资的比重仅为33.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工业投资增速放缓、项目投资质量下降,导致园区新增企业规模实力不大,产能扩张不强,后继增长乏力。近两年,长沙每年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仅维持在40家左右,并且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2015年,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仅为0.7个百分点,与2013年蓝思科技、介面光电、菲亚特、比亚迪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增企业拉动效应为5.2个百分点相比,才达到后者13.5%的水平。

2.4 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长沙园区管理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在逐步向园区转移,这导致园区机构日益庞大、层级不断增加,从而使经济建设的精力有所分散、效率有所降低。从园区人才发展来看,相对较高的行政级别使园区就业具有很大吸引力,导致部分岗位的人员配置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从企业人才发展来看,领军高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相对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4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比上年增长15.3%,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同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2.3%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3 促进长沙产业园区提质升级的对策建议

长沙产业园区的提质升级是全市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经济要实现更大发展、更快转型、更好创新,需要借助产业园区探索科学发展之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科技进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加快长沙转型创新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 科学规划园区拓展用地

经过多年发展,长沙各产业园区的土地供应基本饱和,过去以“提供更低价格、更大规模土地”为条件吸引投资者的做法难以为继。为引导园区自行扩展方向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相符合,首先要在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扩展边界与园区现有建设用地和已编未建用地的范围之间,通过用地综合评定确定适宜工业发展的可拓展用地范围。然后,根据《长沙市主要地类建设用地定额标准(试行)》有效控制投资项目的用地规模,严格限制二环线以内主城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适当控制二环线以外都市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逐步引导中心城区的新增工业项目向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等外围区域转移。再次,在可拓展用地规划为园区建设用地时,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新增建设用地应更多地向优势项目、特色项目、高新项目和高产项目倾斜,国家级、省级园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投资强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公顷、2400万元/公顷。同时,鼓励园区和园内企业通过合作、重组、二次开发等方式改善低效用地。

3.2 优化调整园区分类指导

鼓励和支持各园区之间的产业链合作与集群式发展,以立足优势、强调互补为主线,进一步形成各园区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提升对全球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纳和吸收能力。引导各园区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发挥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优势,确定园区发展重心,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引导恶性同质竞争向良性同质竞合转变。优化园区分类指导以长沙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组团分区功能为基础,综合考虑园区区位、产业基础、用地潜力以及地方发展意愿等因素,将现有园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强化类园区,包括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五个国家级园区。此类园区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集中体现了长沙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类园区要继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先进制造业的龙头地位,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二是转型类园区,主要包括天心经开区、雨花经开区、暮云经开区、隆平高科技园、岳麓科技园等。前三者整体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内,要逐步完成现有工业退出,转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后两者位于主城区内,园区功能需要由工业生产向城市服务转变。这类园区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产业转型与城市提质的双重目标。三是提升类园区,包括除一、二类的其他园区。此类园区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基础设施薄弱、生活配套缺乏,但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发展潜力相对较好。这类园区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综合管理,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努力成为邻近重点园区的协作配套园区。

3.3 合理选择园区主导产业

按照“环保先行、集群集约、错位发展、优势优先”的原则,引导各园区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大力推进园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一般来说,国家级园区的主导产业不超过3个,省级园区不超过2个。同时,根据长沙园区优化分类指导意见,《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提出的生态绿心范围内现有工业项目逐步退出要求,并结合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城市发展需要和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因素确定各园区主导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功能分区后,引导新进企业和原先分散零星企业向相应的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园区规划范围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以国家级园区为例,长沙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长沙经开区的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宁乡经开区的食品加工、浏阳经开区的生物医药、望城经开区的现代物流等应确定为上述园区的主导产业,各级扶持资金应向这些产业相应倾斜。

3.4 加快完善园区配套体系

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相近程度,将省级园区打造为相应国家级园区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园区。例如,东部星沙、浏阳片区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带,西部麓谷、望城、宁乡片区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北部金霞片区依托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发展形成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主城区园区主要实现“退二进三”转型发展。以打造完整产业链、着力提升竞争力为目标,促进园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制造基地向技术创新高地转变。进一步规范引导产业园区建设,以满足园区内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提高研发创新和公共设施共享能力为重点,发展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环境,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3.5 强力实施园区人才战略

长沙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从不同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打造专家型领导团队。选拔任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领导干部,从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中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园区产业发展顾问,提高园区专业化管理水平;建立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双向交流的用人机制,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热情,把园区打造成培养优秀干部的实训基地。二是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通过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人才来园区创业就业,积极引进与园区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以高端人才的引进带动企业、产业的发展。三是培养专业型人才队伍。发挥长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人才需求与供给资源的对接平台;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引导校企合作、社企合作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企业上岗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培训机构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对口、技能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园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3).

[2]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4).

[3]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转型提质 篇8

1 2009全省畜牧经济工作成绩显著

2009年, 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生猪价格下跌等多重压力, 全省畜牧兽医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经济发展全局,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线和“止滑提速, 加快发展”基调, 开拓创新, 务实工作, 推动畜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总量稳定增长。生猪、水禽、兔、蜂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

生产方式优化提升。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297个, 增长25.4%。全省生猪、奶牛、蛋鸡规模养殖面, 分别提高6.9、3、3.7个百分点。新建种畜禽场531个, 增长近1倍, 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67%, 提高2个百分点。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省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畜牧龙头企业18家, 畜牧业亿元企业达到123家, 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6%以上。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 有效抗体合格率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11~23个百分点,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效果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全年实现清净无疫。

草原保护建设取得新成绩。2009年新增退牧还草960万亩, 国家投入3亿元, 实施范围新增6个县, 累计退牧还草面积达8460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生态明显好转。全年无草原重特大火灾发生。

一年来,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强力推动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资阳、遂宁、眉山三市现代畜牧业试点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畜牧经济各项指标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370万头, 生猪调出大县由48个增至52个。争取到位国家和省级畜牧业专项财政资金25.66亿元, 全省145个畜牧业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6.07亿元, 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全社会畜牧业投资38亿元, 力争达到50亿元”目标任务。稳步推进畜牧业灾后重建, 51个重灾县已落实中央和省级畜牧业项目资金5.85亿元, 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完成投资25.85亿元, 共开工项目234个。

第三, 积极应对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生猪调控是2009年工作的一大亮点。面对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严峻形势, 我们多措并举, 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生猪生产形势总体好于全国。

第四, 加大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制订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方案, 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市场。尤其在西博会中成绩突出, 畜牧兽医系统6个单位获中国农交会执委会授奖, 25家参展畜牧企业产品获奖。2009年累计签订了50.9亿元的购销投资合同。根据生猪产地检疫统计, 全年出省活猪758.46万头, 同比增长4.27%。

第五, 全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全省170个县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21个市 (州) 、88个县 (区、市) 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在我省举行的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中, 农业部领导对我省应急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六,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 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 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饲料、兽药企业全覆盖检测, 抽检饲料4584批次、兽药产品910批次, 从源头上保障投入品安全。严格落实检疫“四到位”制度, 检疫畜禽50267.63万头 (只) , 活畜产地检疫面以乡为单位达到98%, 规模场达100%。严把市场准入关, 加强畜产品检验检测, 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共抽检畜产品7329批次。

第七,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集中力量编制了《四川省藏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抓好退牧还草等草原重大工程建设, 得到了国家检查组“草原生态良好、管理工作扎实、经验值得推广”的高度评价。

2 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1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宏观经济总体形势向好。总体上看, 今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外部和宏观形势将好于去年。从国际看, 近期世界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 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从国内看, 我国顶住了国际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成功实现了“保八”目标,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 各方面发展信心明显增强。从我省看, 去年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 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期, 这些都有利于扩大畜产品消费需求。二是政策措施扶持有力。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 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 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从政策层面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和畜禽良繁、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去年省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从产业政策, 财政金融和涉农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这些为我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发展基础良好。2007年现代畜牧业试点以来, 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 为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发展机遇独特。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 整个西部包括四川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爬坡上台阶, 蓄劲求突破, 开创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局面。

2.2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波动常态发生, 稳定发展压力大。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畜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产业波动的诱因越来越多, 呈常态化趋势。二是养殖成本刚性攀升, 比较效益面临多方挤压。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我省畜禽分散饲养比例仍然很大, 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任务仍然很重。适应新形势, 提高竞争力, 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质量监管, 提升畜产品品质。

2.3 走符合省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

一是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现代畜牧业定位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各地要始终把握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 是为农民培育增收致富支柱产业的过程, 绝不是把农民边缘化、被迫退出原有增收产业的过程。在确定养殖模式、落实扶持政策等方面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真正把国家强农惠农的项目资金用在支持农户发展产业上。

二是坚定不移地把优化品种、调整结构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全面推进品种改良, 加强动物、草种新品种选育推广及配套技术开发与运用, 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和优质牧草比重, 形成特色品种优势。在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巩固和发展生猪产业优势的同时, 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 调整畜禽养殖结构, 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作为主攻方向, 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行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改造力度, 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发展模式, 把广大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 以牧促农、以农养牧, 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环境友好型农牧互动生产模式。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必须优化环境、强化服务,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兴办种畜禽场、精深加工、现代物流营销等农户办不了的现代企业, 在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扩散带动农户发展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必须发挥专业合作社组织、纽带、联结、载体功能, 引导农户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联合起来, 提高进入产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必须着眼市场效益和加工需求,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组织农户为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必须创新完善畜牧产业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联结方式, 建立“平等参与, 合作互助, 风险共担, 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 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结合、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相结合。

3 扎实做好2010年畜牧经济各项工作

2010年畜牧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扣“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 突出“投资拉动, 产业支撑”两大重点, 坚持“富民为本、产业优先”原则, 以现代畜牧业重点 (试点) 县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 以创新推广发展机制为动力, 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发展模式。提升生猪品质, 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 提高养殖效益。在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户 (小区) 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

目标任务是:计划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79万吨、164万吨、73万吨, 畜牧业产值达到2155亿元, 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50元以上。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 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50万头。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实现上述目标, 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3.1 抓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川府发[2009]14号) 文件和资阳现场会精神, 坚持重点县建设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相结合,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推动全省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试点三市要针对省上试点分析评估中提出的突出问题, 强化措施, 深化试点, 实现提质增效。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和2个牧区试点县要按照年初全省现代畜牧业推进工作会的部署, 狠抓工作落实, 确保取得实效;统计上报的数据要真实可靠, 经得起检验。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37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所在县, 要加大工作力度, 力争年内全省示范片覆盖250个行政村,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3万户, 户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5万元。

3.2 抓灾后恢复重建和大项目建设

一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度, 确保今年畜牧业恢复重建完成85%以上, 在重建中实现灾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提升和跨越。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中期评估结果,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 落实重建资金, 加快种畜禽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草地生态重建步伐, 加大农户标准化圈舍重建力度。在农村住房集中重建区, 引导农户联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对分散重建住房的农户, 指导他们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并及时补栏。通过发展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特色养殖, 为灾区农户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进一步健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机制, 在项目储备争取、推进实施、运行监管上下功夫, 力争全年完成畜牧业全社会投资50亿元。要抓住国家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 依托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 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储备上报工作。通过国家扶持政策及相关项目实施引导,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拉动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现代畜牧业发展。三是要以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 进一步深化对省情认识, 注重发现和发展我省比较优势,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引领“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四是要严格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加强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 确保项目质量;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决不允许挪用、挤占、截留,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事业发展上, 用在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上。

3.3 抓标准化健康养殖

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按照现代畜牧业“圈舍标准、设施配套、品种优良、管理规范、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省局把2010年确定为畜牧生产标准化推进年, 制定了实施意见, 各地在严格执行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防疫技术等标准规范的同时, 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推进圈舍及配套设施标准化。要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民居风格特点, 参考省局提供的各类畜禽养殖设计图纸, 统一规划选择圈舍标准, 指导农户集中联建或分户建设 (改造) 标准化圈舍, 实现新建 (改扩建) 圈舍与农户住房相协调, 产业发展与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有机统一。要探索建立租赁、转包等圈舍流转机制, 提高圈舍利用率。二是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要充分考虑土地环境容量、产业发展基础、农户经济条件和留守农村劳动力现状等因素, 参考省局提供的户均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的各类畜禽养殖规模, 引导农户发展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养殖, 把畜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推进畜禽养殖良种化。要依托畜禽良种工程和良种补贴项目, 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种畜禽场+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模式, 做到良种扩繁场到乡镇进村社, 生产基地及其辐射带动的养殖户 (小区) 做到自繁自养, 全面实现良种化, 提高养殖效益。

3.4 抓产业化经营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在强化服务, 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 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2010年全省要新增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要把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合作社向法人社方向发展, 农户由自然人向法人社成员转变,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全年新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680个, 规范发展1150个。三是大力推广产业发展新机制。各地要大力推行“六方合作+保险”、“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机制, 引导分散农户转变发展方式, 进入现代畜牧业。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 多渠道、多形式做大融资平台, 破解产业发展融资瓶颈。资阳市将城市土地用于农业投资担保的做法, 值得各地学习。要进一步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特别是通过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建立市场风险调节金, 增强养殖户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监测体系, 加强对生猪等重要畜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 指导广大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营销。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组织动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 积极参与国内外畜产品推介会、对接会, 努力提高我省生猪等优势畜产品省外市场和出口市场占有率。

3.5 抓动物卫生安全

一是突出抓好强制免疫。要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和日常补免, 做到“应免尽免, 不留空档”, 保证免疫质量。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今年要高度关注非洲猪瘟和甲型H1N1流感两种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按照集中监测、日常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边境地区、生猪养殖小区的监测工作, 增加生猪监测数量、比例和频次,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提高分析预警能力。充分发挥村级疫情观察员的作用, 加强疫情举报核查, 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强化应急处置,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果断处置疫情, 确保“有疫不流行, 有病不成灾”。四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对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畜禽交易市场实行到场、到点、到户检疫。坚持堵防结合, 严格执行引种申报和引种隔离观察制度。重点加强畜禽市场交易和跨省调运防疫监管, 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要坚持24小时值班, 对跨区域调运的畜禽, 要严格检查检疫证和抗体抽查合格报告, 降低畜禽贩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五是坚持群防群控。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疫能力, 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3.6 抓畜产品质量安全

今年, 国家将举办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沪、粤两地都是我省重要的畜产品省外市场, 确保世博会、亚运会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 是2010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必须强化源头治理, 狠抓全程监管, 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是加强投入品监管, 深入开展饲料和兽药“全覆盖”检测, 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市场秩序, 依法严厉查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安全。二是加强养殖监管, 加快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进一步规范小区养殖档案, 加强对禁用药、限用药和休药期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检疫监管, 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四到位”, 对所有定点屠宰厂 (场) 要100%派驻动物卫生监督人员, 严格值班制度。四是加强质量检验检测, 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坚持每月向社会公布一次检测结果, 各市 (州) 也要及时发布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3.7 抓草原保护建设

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 围绕省委省政府牧民定居行动、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的总体部署, 大力发展牧区特色畜牧产业, 加快畜种和草种的“两个改良”步伐, 推行牲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 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 提高牧区草畜生产能力和水平, 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要抓紧抓好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 切实加强项目监管, 确保退牧还草任务及时圆满完成。要抓住国家第五次西藏工作会政策机遇, 主动做好《藏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衔接工作, 争取扩大退牧还草实施范围, 增加建设内容。要坚持依法治草、依法管草的路子, 继续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草畜平衡试点工作, 加大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推动草原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要加强草原防灾减灾工作, 增强牧区畜牧业抵御草原火灾、雪灾、病虫鼠害等灾害的能力。

3.8 抓系统自身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全面完成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任务, 适时启动国家动物防疫二期工程, 进一步健全疫病防控体系, 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 努力实现“以改革促防疫、以防疫促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强依法行政和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畜牧业“四法三条例”学习, 规范部门执法行为, 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畜牧部门的职责。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 提高执政兴业能力。三是加强畜牧系统行风建设。坚持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帮助民富作为首要职责和最大的政治任务。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强化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 营造“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行业新风。

最后, 强调一下当前春防和防灾减灾工作。

尽管去年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但当前疫情防控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外看, 去年已有12个国家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1个国家发生口蹄疫疫情, 3个国家发生疯牛病疫情, 19个国家发现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别是非洲猪瘟, 目前尚未研发出防控疫苗, 疫情已在俄罗斯全境爆发, 一旦流入, 将对我省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从国内看, 去年从12个省份检出禽流感病原学阳性样品87份, 禽流感、口蹄疫病毒不断变异重组, 病毒污染面较大,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当前正值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高发期, 加之节后畜禽补栏、活畜禽及其产品调运交易频繁以及候鸟迁徙等因素, 疫情远距离、跨区域传播风险机率上升, 防疫堵源任务艰巨繁重。

对此, 全省畜牧系统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侥幸心理, 做好防大疫、打硬仗的准备。要按照春防工作会议部署, 强化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处置等关键措施, 集中免疫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确保免疫密度100%, 有效抗体合格率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 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春防结束后, 省局将继续采取市 (州) 集中交叉抽样、省上统一检测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的方式, 强化免疫效果评价和目标考核。

今冬我省气温将比正常年份偏低, 发生低温雪冻灾害天气的可能性增大。对此, 牧区畜牧部门要高度重视, 认真做好防灾抗灾准备。一是加强组织协调。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 认真部署畜牧业防灾抗灾工作, 按照“无灾防灾、有灾抗灾、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 主动与气象、民政、卫生、交通等部门配合, 做好人力、资金、救灾物资等各项准备。二是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针对雪灾发生及防灾救灾工作的各个环节, 尽快制定完善适合牧区实际的“处置重大草原雪灾应急预案”, 有效应对灾害发生。三是加强饲草料贮备。积极引导和动员农牧民群众开展人工种草和冬春牧草贮备, 提高自身抗御雪灾能力。同时摸清州县储草情况, 一旦发生雪灾, 就地就近组织调运饲草料。四是加大牲畜出栏。加大宣传力度, 教育农牧民改变传统观念, 落实鼓励出栏出售牲畜的各项政策措施, 推动和督促农牧民加快牲畜出栏, 减轻草场压力, 尽可能避免牲畜因灾死亡。五是研究建立抗灾保畜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国营牧场资源, 规划建设好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 从根本上增强牧区畜牧防灾抗灾能力。

转型提质 篇9

本届大奖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

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会上做了题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努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讲话。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宣读了《关于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的表彰决定》。海尔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单位发言,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和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代表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及提名奖获奖单位发言。会议由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大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王秦平主持。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 自2004年设立以来, 已经组织实施了两届评审、表彰工作, 共有8家企业和1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16家企业和15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在工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2年以后,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相关全国性行业协会,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代表工业发展先进水平,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评价条件, 共同开展了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评选工作。本次表彰大会决定授予海尔集团公司等11家企业、“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4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授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秸秆清洁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9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等授予16家企业、煤矿生态矿山建设等1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这些获奖企业注重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 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提升了行业整体水平, 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是中国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面旗帜。获奖的单位实现了“中国引领”和“中国创造”, 代表了我国工业发展最高水平,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树立起新时代的企业标杆。

转型提质 篇10

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农机化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机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功不可没。2014年,农机试验鉴定系统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认真负责地履行法定职能,规范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全年共完成部级推广鉴定2200多项,省级推广鉴定3600多项,开展了微耕机等机具质量调查、质量专项调查及安全检查,加强质量监管,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投诉质量问题。同时,在农机维修管理、投诉监督、职业技能开发、农机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充分肯定。

当前,我国农机化和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试验鉴定系统要认清形势、把握好新要求,勇于迎接新挑战。

一是要把握好农机化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机化应用新型主体,对配套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必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发展提速,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都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常态。

新形势对农机鉴定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全程、全面发展农机化对农机鉴定能力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农机鉴定拓宽能力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支持农机化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机新产品的推广,需要农机鉴定和推广部门敢于“吃螃蟹”,为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民把好第一关。二是推进高质、高效农机化对农机鉴定技术提出新挑战。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促进农机产品技术和结构升级,提升农机产品质量,迫切需要农机鉴定机构加强高精尖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不断促进我国农机试验鉴定技术升级完善。三是农机化转型升级对农机鉴定工作提出新考验。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不能让低质量、低水平,甚至不合格、不合规的产品享受补贴政策,要求农机鉴定工作更加注重质量、强化责任、严格把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农机化转型升级,进入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质量时代”。

二是要把握好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农机化虽然经过前10年政策支持、需求拉动,在农机总动力、主要机具数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方面实现了迸发式的“量”的增长,但“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机科技含量较低、机械故障较多、安全隐患较多、维修难等状况依然存在,在有些地方还相当突出。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着力构建和完善包括试验鉴定、质量投诉、质量调查、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管理在内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管工作体系,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益初步显现,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维修体系、标准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投诉监督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各地工作发展基础不平衡,工作职能不统一,全国农机化质量监管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支撑力量不够。

在农机化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期,要坚持“管”、“放”结合,强化政府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质量提升环境,必然对加强农机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更加注重推广应用前期的试验鉴定,还要注重农机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包括维修服务监管、质量调查、质量投诉等;不仅要注重推广“好机具”,还要注重培养“好机手”,不断提升农机作业质量,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全面提升农机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当然,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要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不断完善农机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逐步完善法规体系,明确“责任清单”,保障所有的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三是要把握好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推进改革的核心。去年下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强化监管,发挥农机试验鉴定机构作用,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农机鉴定总站和相关单位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部令第54号)修订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涉及鉴定审核发证主体、有效期等方面的条款进行了修订,并草拟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修改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本着“谁鉴定、谁负责、谁颁证、谁负责”的原则,将赋予农机鉴定机构更大的工作自由权和主动权,充分激发农机鉴定机构的活力,同时也对农机鉴定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大纲等法规和技术文件也要随之修订,修订的宗旨就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今年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农财两部联合印发的《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从2015年开始,补贴产品资质不再与国家和省级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挂钩,但补贴产品应具备两个资质条件:一是补贴机具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二是除新产品补贴试点外,补贴机具应是已获得部级或省级有效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这说明,推广鉴定工作的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必须认真研究、快速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完善。

当前,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系统要着力做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要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继续加强依法鉴定。当前,鉴定系统必须继续坚持依法鉴定、科学鉴定、规范鉴定、廉洁鉴定。要从“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农机化”的大局出发,依法履行职能,对事业高度负责,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把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作为基本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要按照促进法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农机试验鉴定品牌形象。同时,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规范鉴定政策制定和结果采信,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鉴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推动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二要加快完善制度、改进方法,提高鉴定工作科学规范化水平。要根据改革的要求,加强农机试验鉴定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推广鉴定受理审查、试验检测、证书变更和证后监督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实现鉴定结果公开透明。要进一步理顺部省两级之间的关系,建立部省两级互动协作的良性机制,逐步推进省级鉴定的内容和程序的统一规范,尽可能地减少重复鉴定。要充分发挥各鉴定机构的能力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入开展农机试验鉴定科研创新和标准建设,不断改进试验方法,提高科学化水平。要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大纲的制修订工作,提高大纲的制修订工作质量。

三要加强自律、防控风险,实现监督检查常规化常态化。新的改革形势下,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将拥有更大的报告审批、鉴定批准自主权,同时也将肩负更大的责任、担负更大的风险。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廉政风险防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更加坚决地把反腐倡廉贯穿于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内部考核监督措施,完善企业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督工作常态化。既要监管到位又不干涉技术工作和试验检测结果,保证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要围绕中心、拓宽职能,提升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强化和不断拓展农机化质量监管职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开拓思路,拓宽公益性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承担试验鉴定、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农机化标准和信息化、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等重点职能工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手段,努力改进农机化质量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强化产品质量,提高作业质量,抓好维修质量,提升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农机鉴定机构的职能建设,争取更多支持,尽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体系。

五要注重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新形势新要求下,全行业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提高创新转化能力、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为核心,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机化质量管理服务的科技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根据农机化事业发展需要和机构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业务知识更新培训,优化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培养农机试验鉴定、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农机标准化和信息化、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等多领域的科技人才,以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推动农机化质量监管服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上一篇:二联三价灭活疫苗下一篇:多元化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