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2024-09-22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共13篇)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1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金盾、金关、金财、金税等近百个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陆续建成并顺利投入运行。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地区差异现象依旧存在

在中央层面,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水平稳步提升,并逐步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加大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在继续推进金盾、金关、金财、金税等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相关数据显示,到“十二五”中期,中央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80%,相较“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0%。另据调查,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100%,税务、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有“金字工程”支撑的重点领域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或达到100%。

在地方层面,地方各级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逐步提升,应用不断深化。截至底,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政府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分别达到75%、60%和40%,有效支撑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履职。

此外,核心业务数据库覆盖率有所提升,绝大多数中央部委的核心业务都有数据库支撑;省、市、县三级核心业务数据库覆盖率分别为32%、24%和29%。

但是,业务应用的地区差异仍然存在。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普遍在80%以上,区县达到50%;而中西部省、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50%,多数中西部区县级业务系统仍处在起步阶段,覆盖率仅在30%左右。

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风险依然严峻

“十二五”期间,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数据显示,有92%的中央国家机关和71%的省级政府将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作为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地方和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监管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建设,加大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力度,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比例呈现回升态势,20有51.2%的被调查者发生过信息安全事件,与相比增长17.9%,特别是针对移动终端的安全事件频发。在抽查的2714个政府网站中,有50.4%的网站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平均每个网站存在15.6个风险漏洞。另据年公安部开展的专项检查显示,在接受检查的3.2万个重要系统和政府网站中,发现安全漏洞26.2万个,部分单位存在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体系建设薄弱、安全监控与预警能力不足、关键安全措施缺失等问题。

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协同进展较慢,大数据应用开始起步

总体上看,我国基础信息库进展缓慢。近年来,相继启动了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稳步推进,但进展仍十分缓慢。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所有子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项目工程分项、技术分项、档案分项、财务分项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项目整体初步验收工作;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已完成总体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建成企业法人数据库,民政部和中编办初步建设社团和事业单位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尽管已经做了诸多准备工作,但尚未正式立项。

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是“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中央和部分省市在综合治税、人口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共享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跨部门、跨地区的共享协同尚未取得根本突破。数据显示,区域部门间基本实现共享的省级地方仅占13%,区域部门间少量实现共享的地市和区县仅占32%和28%,绝大部分地方只是实现了个别部门间点对点的共享,与“十二五”预期目标相比差距较大。

从实践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政府大数据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中国气象局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完善中国首个物流数据平台——物流预警雷达,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这是中国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国家统计局开通国家数据网站,提供由统计系统产生的,与GDP、CPI、人口、总人口、出口、房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PPI、固定资产等有关的各种开源数据,等等。此外,一些地方省市也都在积极为政府数据开放做准备。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2

村通工程带来山乡巨变

“十一五”期间,村通工程为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现代通信手段结束了偏僻乡村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历史,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农副产品销售、外出就业、治病救急和文化教育带来很大便利;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和冰雪、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中,通信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命线”和“保障线”。人们把村通工程称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是保障农村长治久安的“德政工程”,是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村通工程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研究机构测算,村通工程直接和间接拉动投资7000多亿元,对GDP (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为0.19%;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累计带动消费超过5000亿元。

村通工程之所以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是中央、部省各方面高度重视、齐心协力、精心实施、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村通工程是原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各地通信管理局、通信企业艰苦努力的结果。特别是通信企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电力不通、道路未达等困难,电信行业广大员工顽强拼搏,勇于奉献,为保障工程进度加班加点,为完成建设任务流血流汗,有的因此而受伤致残,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才保证了“村通”建设任务的提前超额完成,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

回眸村通工程走过的8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即村通工程的“三个三步走”策略:设施建设方面分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步走;业务提供方面按电话、上网、宽带三步走;能力提升方面按建设设施、搭建平台、推广服务三步走。这既符合我国农村特点和发展现状,也符合普遍服务的渐进规律。

跨越鸿沟不再只是梦想

“十一五”时期我国村通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十二五”期间农村通信该如何推进?近日,工信部苗圩部长批示说,“十一五”时期通信行业村通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应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推进,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奚国华副部长也要求全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不懈,继续推进,实现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仍将延续上述“三个三步走”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建设自然村通信设施、开通行政村宽带、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尤其要加快建设城镇光纤宽带和乡村光纤宽带,为新农村构建信息社会搭桥铺路。规划中,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仍将实行三步走战略:以“宽带进行政村,电话进自然村”为总体目标,以行政村通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信息下乡三方面为抓手,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工作,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将达到83%,自然村通电话比例将达到94.5%,全国要新增近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70%以上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全国大部分乡镇要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网上信息库、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的“四个一”目标。

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问题

当然,要实现“十二五”村通目标还有很多的障碍:一是当前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不明确,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较大,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电信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城乡差距仍十分显著。农村和城市互联网普及率相差大约40个百分点。三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农村信息化的主要瓶颈正在向涉农信息资源及信息应用不足转移,表现在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资源开发滞后而且无法共享,服务手段和涉农信息发布收集渠道有限。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通信行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展望“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村通工程目标,不仅需要电信业继续付出艰苦努力,更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到运营企业的共同努力。应抓紧制定惠农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通信发展问题。通信行业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把农村通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取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要尽快研究新形势下推进三网融合的新思路、新措施,开拓思路,着眼长远,协同相关部门和单位,丰富协作手段,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协调发展,稳步而务实地推进农村三网融合,使各项惠农通信措施落到实处,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央企“十二五”信息化四大趋势 篇3

确定战略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整合优化、支持业务创新、强化两化融合是国资企业的核心战略任务。其中,有85.34%的企业将整合优化、提升应用效率作为核心战略任务;有69.11%的企业将支持业务创新列为IT战略核心;有51.39%的企业将强化两化融合列为信息化战略核心。

IT投资大幅增加

IT投资规模有普遍增长的趋势,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在增加,投入较少的企业数量在减少。如:“十二五”期间IT投资在5000万元以内的企业比例持平或者有所降低,而IT投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均超过“十一五”期间,这意味着国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幅度增加IT投资规模。从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的企业比例达到8.84%,而在“十一五”期间只有3.26%。“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低于20亿元的企业比例达到22.79%,超过“十一五”期间的18.60%。IT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也从11.16%增加到15.35%。这些数字说明,“十二五”期间国资企业IT投资大幅度增加。

新技术成为重点投入

虚拟化、云计算、绿色IT、物联网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IT新技术将成为“十二五”IT投入重点。

从具体数据来看,虚拟化、绿色IT、云计算成为最有可能投入的领域。其中,有65.12%的企业考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虚拟化,有59.53%的企业考虑投入绿色IT,有52.09%的企业考虑投入云计算。物联网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加大系统整合和升级

十二五总结 篇4

XX县发展和改革局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是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制定的,为做好本次规划编制工作,我局广泛征求了各部门、乡镇、老同志的意见。力求在总结“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对于明确我县发展的战略方向,把握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从而促进我县经济又好有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说要。

(一)制定方案 成立机构

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求县直相关部门明确一名领导,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研究制定了《XX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作了分工,并对规划编制经费作出了安排。

(二)认真调研,反复修改

1、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由我局牵头,专门安排了一批发展研究课题。其中涉及规划研究课题包括 “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快沿边经济发展研

究”等10个课题。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规划思路研究阶段的工作,全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共提交11篇约5万字的调研报告,各类专项规划17份。同时,根据“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和落实了甘蔗、茶叶、橡胶等10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理清了工作思路,商定了工作重点。

2、认真细致开展意见征求。我局以书面形式对县四班子领导、各单位、老同志就“十二五”规划思路征求意见,并就反馈的意见分类梳理,逐条完善,主动向县领导汇报征求意见。

3、积极主动做好汇报工作。我局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责任部门,在各个规划编制节点积极主动将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向县四班子主要领导汇报,征求领导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同时将修改意见及时融入到基本思路的编制中去。

(三)加强衔接,全面推进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是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我局于2009年9月开始收集整理全县“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于2010年5月21日将全县“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报市“十二五”规划办,后根据市级反馈意见,于11月15日上报了重大规划建设项目补充稿,共报送一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14个,并跟踪协调,争取全县“十二五”规划项目纳入市级“十二五”规划盘子。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建设项目规划表初稿已经形成,发送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四)严格程序,广集民意。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然后由县委、政府进行初步讨论,在多次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再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5

章来

源http://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十二五中继教总结 篇6

上关中学 喻波

通过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并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等教材,同时进行了各种学习、培训,我有很大收获。

我的收获有以下几方面:

1、增加了新的教育理念;

2、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学会了许多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网络知识;

4、充实了自己,对以往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了及时补充;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7

《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基本药物供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质量安全上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 将力争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规划》提出, 将建立健全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新药证书的原创药物达到30个以上, 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 完成200个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 开发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医疗器械品种。在确保基本药物供应方面, 将推动基本药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集约化水平提高, 临床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主要品种销量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

《规划》提出, 将推动医药企业加快国际认证, 200个以上原料药品种通过美国FDA检查或获得欧盟COS证书、8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WHO的GMP认证;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到2015年, 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 超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00个以上, 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 确保医药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出口结构改善, 20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制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和销售, 制剂出口比重达到10%以上, 50家以上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8

4月6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共同签署“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赵洪祝在仪式上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签署协议。副省长毛光烈主持仪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康敏等出席仪式。

“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浙江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障,必将推动浙江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浙江良好、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将为通信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空间。中国电信将全面配合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推进,不断增强综合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扎实推动协议各项内容的执行落实。据悉,中国电信将进一步加大对浙江的资源倾斜和投资建设力度,五年内计划投资超过360亿元,省内采购额达到500亿元,拉动信息消费1500亿元,帮助社会新增就业岗位6万余个,切实在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两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浙江是目前中国发展活力最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特别是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宽带普及率、网民规模和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看,都堪称是信息化强省、互联网大省。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并将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等六大方面着力推进,这必将有力推动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科学发展,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更好地顺应这一信息化发展潮流,中国电信提出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发展战略,将有效发挥综合信息服务的核心优势,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计划至“十二五”末,在南方城市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网全覆盖、百兆光纤入户超过1亿户、宽带用户接入带宽跃升10倍以上,并将全面带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信息化应用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一个包括光纤宽带、移动网络、卫星通信,覆盖大江南北、惠及全中国,大规模、高速率、优品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此全面提升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在浙江,依托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中国电信将提前1至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十二五“光网城市”建设目标,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高速公路”。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9

(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一、当前形势 发布单位:中央电教馆

(一)“十一五”期间,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协作与发展;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实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还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这就是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也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定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以《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服务和保障为重点,在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决策性的宏观研究,加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育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实效研究,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基础性、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服务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布局下,以增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均衡为发展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三、基本思路

(五)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中寻求规划的着力点,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中找准工作结合点,以服务教育部全局工作为重点,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关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前沿理论和成果,统筹规划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六)突出重点,协作攻关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以满足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包括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要求为重点,兼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整体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和社会真正关心的问题,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对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性、实践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七)持续发展,不断深入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注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应用研究,更要鼓励优秀课题更好地持续、深入地开展,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研究和新一轮的课题研究实现良性的循环,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服务功能。

(八)规范方法,提高质量

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以优秀的科研项目培育优秀的科研队伍。提倡课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鼓励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方法创新谋取成果创新,以方法严谨性保障成果的有效性。

(九)广泛合作,和谐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等院校专家、学校教师、电教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广泛参与、紧密合作、和谐发展、各方受益”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机制,构建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谐发展环境。

四、主要目标

(十)紧密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关注国际教育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和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十一)围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

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十二)总结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经验和规律,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用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十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联合高校、企业等不同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创新,促进高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基本任务

(十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加强国际视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等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调查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研究,为国家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十五)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开展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研究,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十六)为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大力开展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作推进发展研究,重点做好整体推进信息化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十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服务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环境构建、资源建设、应用实践等方面研究。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有新的突破;重视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服务。(十八)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发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的整体优势和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的优势,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创新性、实用性和影响力,构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结构体系和支撑机制。

六、重点内容

(十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研究。(二十)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支持服务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研究;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运营研究;信息化人才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与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

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研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协作研究。(二十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的标准与评价研究;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民族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研究;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二十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实践研究;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农村地区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十四)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研究;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二十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二十六)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

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数字化

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学校机制建设与发展研究。(二十七)高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开展自主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学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新一代互联网和传感物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高新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绩效和实证推广研究,推进新技术开发和在教育教学中整合应用研究。

(二十八)中外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继续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中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比较研究。

七、机制建设

(二十九)加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

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由管理微观向管理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切实做好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保障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中央电教馆、省级电教馆、课题学校(单位)”三级管理体制。(三十)建设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高素质研究队伍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队伍建设,重视基层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培训服务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三十一)加强专家咨询、科学民主决策的研究体系

在教育信息技术宏观与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等方面,积极组织并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论证。调动并依托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队伍,建立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骨干专家队伍,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三十二)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数据库系统,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课题研究的协作和资源的整合提供保障,通过交流和协作,进一步凝聚整体实力,共同促进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上质量、上水平,提高课题协作研究和整体实施的效率、质量。

(三十三)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及基础理论研究,为政府部门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争取政府部门的事业发展经费和课题项目经

费支持。

积极开拓和尝试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运行机制和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教育信息技术科研经费,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优质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三十四)加强国际合作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10

2011年4月27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规划》编制的背景

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之初就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此,部综合规划司组织有关部门,依托前期工作研究,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期间广泛征求了部有关司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典型交通信息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基础上开展编制的。“十一五”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坚持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为重要衡量标准,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保障,切实加强了部省联动、共建共享,部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仅加大了对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加强了对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总之,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有了较大提高,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并且已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在部分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三级信息化队伍。通过采集、整合、共享等技术的应用,行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明显提升,大多省厅已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省厅的信息化工作获得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这些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向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行业属地化管理与交通运输流动性、网络化特征给行业监管和服务带来的困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导致信息化在各业务领域、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交通信息化建

设已覆盖了主要业务领域,但业务流程不规范、不统一,导致应用系统生命周期短;行业数据库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标准不统一,共享度不高,总体上,交通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另外,目前行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针对信息服务类和电子商务类系统建设,市场驱动力量仍显不足,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 《规划》在体现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业方面有哪些调整

交通运输行业的分散、流动性特征,要求在行业的监管和公众服务方面要实现全国一盘棋,而信息化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能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性应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最大化体现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我们在推进全行业应用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也再次证明,部应当亦必须在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覆盖全行业的重大应用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责任,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使命,行业对我们的要求,公众对我们的期望。

针对当前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以解决或缓解“十二五”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作为“十二五”行业重大信息化的建设主题,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信息化成果,通过整合共享、部省联动,以跨区域、跨部门重大信息化工程为牵引,力求全面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行业信息化发展合力,凸显信息化建设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此,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由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等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探索发展路径,由此带动公路水路管理与服务领域业务应用的深化与完善。

 《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及意义

四个重大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其意义可归纳为“坚持三个面向,提升三个能力”,即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升管理协同能力;面向行业决策部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面向社会公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其建设重点是以综合应用需求为导向,通过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一是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二是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信息化发展环境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使全行业高度重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列入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重点。

 相比“十一五”,在“十二五”期间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在“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突出强调更加重视应用效能,围绕“十二五”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以解决行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落脚点,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标准,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强化部门间、部省间分工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此,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强调,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执行力度,注重新技术应用,有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并通过建立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效能,必将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 《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次规划充分借鉴其他部委组织开展“金字工程”的建设经验,结合行业的实际特点,提出按照“三统三分一加强”的原则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化建设。

“三统”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技术指南、标准指南、管理办法,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工程建设方案。统一标准,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部省信息交换标准、部级数据库标准,部省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程建设,并通过工程建设完善标准。统筹协调,由部统筹全局,协调部省间、部门间和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合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三分”就是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部统一组织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并负责部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部对省级项目的支持,将根据规划确定的“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将按统一标准给予资金补贴。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特点、项目划分和建设基础,采用分期分批或先试点、再推广等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部与省、政府与市场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政企互动方式,推进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加强”,就是加强管理。所有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发改委2007年55号文《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分析制度,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实施工程效能评价。

 下一步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后续工作

为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部规划司组织有关力量正抓紧编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推进方案》,推进方案编制将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根据部门业务职能,梳理业务关系,相应划分工程建设项目,明确各项目间关系,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阶段性目标,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序列。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保障工程实施的推进策略和组织管理模式。

为做好“十二五”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对接工作,部将组织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方案的培训和宣贯工作,以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11

在物联网领域,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组织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农业部、环保部、林业局、国家标准委、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在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林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启动了12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统筹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

在云计算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启动了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着力推动云计算服务,探索云计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有序引导和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同财政部、工信部结合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组织实施了一批云计算示范工程。

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在总结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将通过专项的实施支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公众网络和网站改造、新兴应用示范及标准研制。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领域,我国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标准)已在老挝、古巴、柬埔寨等国家落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提出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组织实施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我国还加强平板显示面板生产的规划布局,积极支持京东方、华星光电、上海天马、四川长虹等加快平板显示项目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国内产业链。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12

近两年来, 全球信息科技的密集创新正驱动着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大调整。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 都把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信息网络应用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信息技术产业正经历重大创新和变革

当前, 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 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 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及竞争更加剧烈, 综合集成和资源整合成为产业链竞争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掌控上, 更多地体现为技术的深度开发和融合创新。一是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二是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三是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新变革;四是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 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十二五”时期,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4.推动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

力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篇13

(信息系统部份)

前言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五年计划”是公司经济发展计划一部份,是对公司经济的发展确认航行目标与方向,如何把脉公司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走向。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公司经营管理、发展计划重要组成部份,在公司任何部门都离不开信息系统;下面我们将信息系统分两部份规划: 电脑、网络安全管理部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公司自动化办公程度,提高信息网络安全,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以下是对公司的电脑、网络安全管理今后发展的几点构想,具体有如下设想:

一、公司电脑、电话、外设产品日常维护工作

1.主要工作仍是对个人使用电脑的软、硬件维护与基本的安全防治,尽快更深层的熟悉电脑系统,操作系统,及病毒的发展趋势,以防止和解决目前或将来要发生的各种软硬件故障,和病毒感染事故,保证办公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整理统计公司电脑、电话、外设产品数量及相关属性数据,以表格形式存档。

/ 7

2.办公电脑使用统一的、经过安全测试的系统及办公应用软件,安装、设置统一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软件;尽量做到统一化管理,便于快捷有效管理。

3.建立一个大型文件存储服务器,为公司后期大量的业务单据、数据、研发资料等进行实时备份;以方便办公人员共享、修改、查阅相关资料;每三个月对公司所有办公电脑资料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数据丢失带来工作上的负面影响。对于个人的关键性数据资料、邮件进行路径转移备份,使这些数据远离危险故障点,避免意外丢失;每半年做一次全公司各部门数据断电存储(光盘刻录备份,移动存储备份)等;重要数据做定期备份管理。

二、网络安全管理

1.病毒防治:了解最新病毒发展和防治的趋势,尽最大能力预防公司内部网络不会出现大规模病毒传染,发现一台及时处理,并排除可能已传播的电脑及外设存储。

2.不定期检查个人使用电脑的安全性;升级安装安全更新补丁和病毒防治软件和提醒其定期对U盘进行杀毒,尽少避免U盘传播路由器及交换机的维护管理,加强路由器、防火墙规则设置,优化外网接口,使公司外网稳定高效工作。3.征对公司目前网络运作情况进行征对性的升级和维护,以便各有效、稳定的长期运作;整理网络布局文件和相关网络设备配置记录文件,配置备份等,保证新人上岗,或其他IT

/ 7

成员对照文件即可识别作业,文件加密存储放不外传。4.集团网站建设:集团网站主要是由经营管理中心牵头,文化公司技术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包括(本公司网站内容维护、更新,及提供最新公司动态给集团网站建设小组以便于及时的更新集团网站本公司模块相关信息数据)。5.在公司未来业务大量拓展后,业务人员出差后需进公司办公系统工作时,升级公司路由器及主三层交换机,提供一个可靠、稳定、安全的外网办公平台。

6.根据目前网络普及情势公司后期将可能有大量网络产品生产;为提高生产线生产效率有必要实现网络信号覆盖厂区内所有角落,并自行调节网络带宽至生产车间的相关计划及设备。

三、信息网络学习、培训

1.在未来五年内尽可能多参加国家相关网络安全、数据库、信息化建设方面培训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好信息化系统。

2.后期架设文件存储器后,制定各类与公司现有的和经后要使用到的软、硬件外设产品、网络、日常信息办公问题处理等方面知识培训,有效避免问题率、争取人人会处理基本问题,高效解决问题。

3.由各部门精英发起关于信息化相关交流学习培训,将自己在信息系统某方面特长,或日常工作中中发现快捷、高效的工

/ 7

作方式,通过交流会相互学习。

四、公司信息网络制度管理

建立和完善公司计算机、外设产品、电话系统、网络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各部门按章办事,使之成为一种良好工作习惯。信息系统集成部份:让企业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向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目前规划是完善OA、ERP系统SOP流程、岗位说明书,完善ERP各岗位操作手册;整理收集各岗位考核题材,对新入职ERP员工进行理论、实践、日常工作表现综合考核,对所有ERP成员定期考核;学习HR系统、MRP模块相关知识。未来5年规划目标是让企业全面进入信息系统化,以下是对信息系统集成规划:

一、OA系统与HR系统

1.更深层的熟悉OA系统,及时了解OA系统发展趋势,日益完善公司OA系统流程,充分发挥出OA系统的功能,避免现在出现的部分流程还在走纸质单据人工跑流程这样即不利于节约成本也浪费时间,实现公司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不断壮大。

2.HR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现由于集团 HR系统中部分模块还没有完善,正在加紧时间开发,十二五期间实现HR系统的正常运行及HR系统与ERP系统的资料共享。并努力推行HR系统、考勤系统以及餐次管理系统一体化,深化与完善企业管理。

/ 7

二、ERP系统与MRP模块

1.ERP系统下步规划完善SOP流程、岗位说明书,发放各部门后,由各部门依照流程、岗位说明制定完善各ERP岗位操作手册,统一收集确认完善成郴州华录ERP操作手册存档并发放各部门文件管理员。

2.深入学习ERP相关模块知识,充分利用好ERP系统工具,让ERP系统更好的完善内控体系,为公司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成本。

3.MRP模块学习与上线准备,MRP模块是ERP系统重要模块,我曾在09年工作总结中写到:要真正让ERP系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那就是尽快上MRP,网上说到MRP相关信息:(据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MRP II/ERP系统,能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这些数据信息告诉我们MRP能为企来带很好的经济效益;在09年我曾邮件向集团经营管理中心申请MRP上线请求,至今经营管理中心因各种因素未能应给郴州华录安排上MRP;我们ERP系统上线一年多,现各岗位操作员基本稳定熟练,SOP流程书制定为ERP系统实施定制了很好的流程体系文件,加上我们正在完善ERP操作手

/ 7

册、培训学习、岗位考核系列文件的出台,我们ERP系统已经走进稳定发展路线,我们具备MRP上线能力,我们也急切期待MRP上线。

三、企业全面进入信息系统化

我们已上系统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简称HR),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简称VI),售饭机系统,指纹考勤系统。

这些系统推行不断在完善企业信息化,但我们还需加倍推进适用于我公司相关信息系统,以下是我们规划未来五年需推行的信息系统:

3.1网站系统:提升企业形象公司具有网络沟通能力实现电子商务功能,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公司及公司产品,可以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可以与潜在客户建立商业联系,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可以利用网站及时得到客户的反馈信息。3.2产品研发:主要包括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虚拟产品开发(VPD);希望在未来5年内结合这些系统,希望研发自主创新的专利产品,同时针对目

/ 7

前产品工艺变更频繁以系统信息化来完善管理。

3.3生产制造: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贯穿生产的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管理,更好的来控制产品质量。

3.4企业商务:电子商务系统(EC),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客户关系管理(CRM);希望5年内公司实现电子商务平台,有效管理供应商、客户关系。

管理部财务会计科: XXXX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上一篇:局公务员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易制毒化学品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