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通用11篇)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1
暖暖的阳光下,手中热水杯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的绚影,思绪一下子被记忆牵引到了开学伊始。回首这走来的一学期,似乎新生军训的喊声还在耳边回荡,实是感叹时间的飞逝,让自己的脚步显得如此匆忙。可细细品味,却也发觉自己在不经易间成熟了许多。
一、锤炼自己,在学生会中成长
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范文网
(一)学生会迎新
开学伊始,参加了学生会的迎新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给予比接受更快乐’。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新生带到宿舍及教学楼等地方,当新生有问题时给予适当的解答,坚守岗位。直到第二天把市政的条幅送回部长那里才完成的任务。参加了这次活动收获颇丰:增加了与人交际的能力;感受到尽量给予他人帮助也是自己的快乐;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和一种历练。
(二)“我爱祖国知多少”知识问答
在本次工作中主要负责查资料,所出套题中的问题包括风险题和必答题,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浅,得到许关于祖国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电子创意大赛
这一学期的工作最让我难忘的恐怕就是这次电子创意大赛了,因为自己是这次大赛的女主持人,赛前负责准备主持稿、做评分表、借西装等工作。这次工作让我懂得许多事情,包括许多事情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所谓的经历也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吧,让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要想锻炼自己,那么要做的实际上还有很多。
(四)制作、打印文档表格
做为信息工作部的一员,本职工作莫过于制作、打印文档表格,这学期制作文档表格共28份。通过这一学期的工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表格时不够认真,有时候会存在些细小的错误,现在随着意识的加深这样的错误也会随之而消除,在办工室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面工作,让我改变了许我多曾经的想法,就像曾经我只想怎样把工作做好,而现在会想怎样在老师和部长都满意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五)制作网站新闻
从12月份初开始接到制作网站新闻的任务,到现在为止已经做过网站新闻10份。能得到这样的任务是基于老师和部长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会更加认真的对待每一分新闻。通过做新闻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许多问题,难怪有人说大学生眼高手低,原来本以为简单的制作后上传就可以了,但实事上却不是这样,有时会花费大量的经历,即便是简单的上传也需要不停的做修改才行。
二、踏实工作,平凡中求佳绩
在部里一学期的工作中,一直踏实的工作,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从来不会和部长说一个不字,一直认为一个平凡的人能认真的对待上级下发的每一个任务,那他就不平凡,而我会一直充满信心的为这份不平凡的感受工作下去。
三、勤于思考,反思中求进步
如果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自己所看,所想,所参加的活动中不断的反思,从自己的失败中找原因,从成功中积累经验,让自己不断向理想迈进。所以每月的反思记录,读书笔记成为了我思考学习的桥梁,在一次次的学习反思中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弱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尽管在这一学期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可是我仍然看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思考过于草率,经验的不足都是我需要努力的方面,但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勤于思考,路定会越走越宽。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2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知识欠缺, 信息能力低下, 信息免疫不强。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些认识, 但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信息盲无目的。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低, 许多大学生没有筛选、鉴别、利用信息的能力, 没有目的无计划地阅读书刊, 造成盲目阅读的局面。二是对信息的需求存在急功近利心理。有些学生为了某项活动、完成某一任务或为某一阶段的需要而去收集资料, 应付了事。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强有弱。部分学生不会利用现代图书馆, 不知如何获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如何查找电子信息资源更不清楚了, 更谈不上“准、快、全、精、新”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总而言之,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2.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在今天日益信息化的环境中, 信息化生存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 一个人如果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就会成为“信息文盲”, 将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 而且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3.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习者的执照。
“信息素养”被国外学者称为信息社会学习者的执照。也就是说, 在学校时代,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信息素养”这一条件, 就无法进行学习。首先, 信息时代的学习, 应是基于信息、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 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因此, 大学生只有培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其次,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人们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要方式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而且要承担起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
开展有效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需要一支对信息技术敏感并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馆员队伍,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 加强再学习和岗位职业教育对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馆员更为重要。因此, 图书馆馆员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应不断地加强网络技术、计算机操作、和外语知识的学习, 努力使自己成为能涉猎多个学科、“博”与“专”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馆员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 才能指导大学生寻求所需要的信息, 解决他们在信息查找和利用方面的疑难,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此外, 作为服务育人、传播文明的图书馆馆员, 要热爱图书馆事业, 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干一行爱一行, 忠于职守;要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 满腔热忱地接待读者, 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尽最大努力满足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
2. 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软硬件教育环境。
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软硬件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 要保证校园网络畅通, 具有较快的网速, 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学生都能接入校园网。要做好图书馆主页, 方便学生查找与使用, 图书馆主页明显位置要设立在线QQ、在线参考咨询, 学生如果遇到信息方面的难题, 就能及时联系上图书馆咨询人员, 迅速解决问题。
3.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 做好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新生入馆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 除了采用图文并茂介绍图书馆的小册子和实地参观, 还要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育方式, 并让学生上网进行在线考试模式练习, 使新生在很短时间内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图书馆。经过系统的新生入馆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大学生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动意识, 解决大学生在文献查找和利用方面的疑难, 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能力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 开设信息检索公选课。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对大学生开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个性化的信息检索课。信息检索课能够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具备检索技能, 能够使学生在确定了信息需求的特点与范围的基础上, 制定和使用恰当的检索策略, 有效和充分地获取、组织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3) 开设信息素养方面的讲座与组织培训。开设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的讲座与组织培训尤其重要环节。主要有:使用电子资源;使用搜索引擎;使用共享平台;毕业生论文专题讲座等。培训时, 不近可以使用现场演示的方式, 还可以使用播放视频等方式, 之后让学生提问, 并解答。 (4) 成立读者协会, 组织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通过成立读者协会, 组织学生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等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使其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接受信息素养教育。
总之,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环境, 努力做好相关工作, 让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大学生具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要方式, 旨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玉艳.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22) .
探究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问题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学生就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4-02
一、就业工作信息化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其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在高校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建设也只是单纯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文件传达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校建设工作成功突破了传统形式下存在于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围墙,将学生引领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学生借助网络,对各种社会现象都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促使学生的思想观点以及择业观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和强化。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处于求职阶段的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带来一种信息的易得性、可送性以及多元性,使学生的求职就业彻底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有效的减少了学生的就业成本。
校方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的一系列的网上职业测评,实现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对于学生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反映出的都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通过实施的网络调查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择业心态,从而为其后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供了可靠地参考。面对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时就业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另外对于丰富就业工作者的素材也有着重要意义。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也赋予了就业工作的时效性特点。
二、强化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学习,强化高校就业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必备的硬件资源,同时软件资源也必不可少。在学生就业阶段,高校教师担当着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所以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也就需要具备一支具备高素质、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1)教师要做到自身适应性的转变。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实现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要能够实现包括教育理念、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根本转变和全面提高,而要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学习网络技术,在具体工作中做好网络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2)随着就业工作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上相比之前也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虽然网络技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重要角色,但它却可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空间解救出来,从而赋予其足够的时间来对待学生的指导工作,以实现在就业指导中发挥出教师的最大效用。所以,对教师而言,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技能并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操作技能,才能够为高校人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的作用,贡献自己的价值。
2.明确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工作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园就业网站建设也成为了高校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必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提供给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目前,就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捕捉到当前的一些就业信息,更重要的是当前不少用人单位也都已经将网络招聘作为了搜罗人才的一种主要手段,所以,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也就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其发展目标也应该建立在搭建一权威的就业信息平台和能够为求职者提供大量的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的目标上。就业工作信息的顺利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就业网站的建设。就业网站的建设作为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的一必备物质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要从学校的需求出发。在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过程中,软件建设相比较于硬件建设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就业网站建设工作中,就业观念以及网络认知等潜件建设应放在首要位置。
3.完善网上就业指导体系
加快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是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重要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就业信息网,指导教师可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一形式也彻底的摆脱了传统形式下的时间、空间限制;同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学生也能够了解更多的就业政策,改善了传统形式下学生只能通过询问指导教师的各种弊端,不但为学生提供给了更多的便利,同时也有效地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三、结语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者,为有效地缓解和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就需要在其就业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充分推动学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也必定会越走越宽,相应的学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在促进高校就业方面也必定会发挥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婷婷,孙中华. 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6,03:99-101.
[2]钱琨.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3:96-100.
[3]余蓝.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0,01:140-142.
[4]方伟. 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新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4:3-6.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4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院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信息科全科室同志共同努力,恪尽职守,围绕保障医院网络信息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要务,扎实服务于全院临床、医、护、药、影像功能和行政职能等各部门,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初步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2011年进行HIS系统升级改造及ORACLE数据库升级,完成HIS与农合接口制作并投入使用,完成门诊医卡通系统上线,完成病案管理程序升级、病案首页升级,完成门诊与住院的对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PACS新增设备终端(超声、气管镜设备终端),重新搭建PACS服务器,维护PACS数据库,根据三甲评审标准要求修改PACS程序。LIS新增设备终端(生化5800、血凝设备终端)。根据医保中心要求进行医保接口数据库安装,环境搭建。在运行中结合医院实际进行了不断完善、优化、改进,使系统更加适合医院工作需要和患者需求。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将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模式,实现了就诊 “医卡通”、检查图像和报告的实时共享、分析、存储及调取,为病人预约就诊、分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等待时间,优化就诊流程,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此外,信息科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支援唐海医院HIS系统升级,并派人常驻唐海医院负责信息化建设。
在医院基础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管理内涵建设,着力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2012年通过引入东软望海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简称:H-ERP),医院对原有的各信息系统基础编码与数据字典进行了统一梳理和规范,为财务核算、成本核算、新建外科大楼网络布线及机房建设两项内容要综合考虑,方案在新楼建设动工前完成,新楼网络布线、新楼与门诊三楼现机房之间的楼间网络干线敷设和新楼建筑施工同步进行,新建外科大楼及机房建设在大楼启用前完成。考虑新外科大楼将是今后医院的重要建筑形象之
一、是医疗工作非常繁忙集中的区域,同时医院在本规划时期内将要启动三甲复审工作,新楼设计、建设必然具备超前性、科学性、现代性,新楼的网络布线布点、机房建设一定要满足今后临床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的要求,大楼信息点将非常密集。
二、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积极参与
自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院领导非常重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成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安排技术人员前往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领导经常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实施方案,并就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多次主持协调会,协调处理信息化建设实施中工作衔接问题。院领导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经常给技术人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要求,而技术人员经常是在医院领导不断提出的新想法中去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能够紧贴医院实际,功能更加完善,流程更加优化,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为确保资金投入,我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保证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管理和保障全院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没有专业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医院支持引进研究生,抓好人才培养,提高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是重中之重。注重对职工的培训,在系统测试、试运行和运行中,组织职工进行多次集中培训,要求人人过关。经过培训,医
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便于各项信息的管理、检索和统计,避免了信息流失和工作的繁琐。
3、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医生工作提供了方便,各种影像及检查结果也可通过院内网络及时反馈给医生,这就使医护人员从大量简单和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4、节约了资源。通过信息化建设,避免了各种资源浪费(如重复拍片、各种纸质表格的印刷等),有效节约了各项资源。
(二)方便群众方面
1、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便于患者及时了解就诊信息,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据统计,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后,门诊病人候诊时间比以前节省了,收费速度比以前提高了,各项检查的等候时间比以前缩短了,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便于患者各项资料的保存和调取。患者就诊后,各项就诊信息便保存在医院的服务器中,有效防止了各项就诊信息的丢失,并实现了检查图像和报告的实时共享、分析、存储及远程调取,满足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查询要求,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虽然我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距离其它先进地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医院将根据三甲评审标准要求及医院信息化发展需要上线电子病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临床路径系统、重症监护系统、手麻系统、门诊输液系统、移动工作站等系统,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资源,对全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病人、手术、病历、服务、质控、危重病人治疗等实现全程实时中心监控;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络化管理,建立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与国内多家著名大医院联网,对疑难急重症患者进行远程、异地、实时、动态会诊,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满
信息科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5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校园
下午3点,在张亚林董事长等校领导的陪同下,区委领导一行视察了我校的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学楼等校园设施。房山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曾赞荣详细询问了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并强调一定要搞好食堂卫生检查,确保学生吃的干净,吃的安全。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食堂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图书馆
区委领导十分重视我校的办学和党建工作,视察过后,区委领导在我校会议室听取我校办学基本情况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介绍。曾赞荣对我校的办学和党建工作给予充分地肯定,并指出当前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之一,他还勉励我校领导积极面对困难,争取尽快发展我校的办学骨干入党。
区委领导听取我校办学基本情况和党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参与此次调研的还有区委办副主任王化占、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耿继民、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韩士军、区教委副主任刘立钦、窦店镇镇长宋爱茹。
房山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曾赞荣讲话
校董事长张亚林讲话
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介绍我校基本情况
校党总支副书记赵文霞介绍我校党组织建设情况
我校副校长张丹海讲话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6
一、网络信息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数字化资源, 与其他资源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 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好地运用网络平台, 积极应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 帮助“90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网络观。
(一)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快捷性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 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盛宴。其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浏览余地, 拓宽了大学生的知情渠道;同时, 外部世界瞬息万变, 网络信息以其快捷及时的快播, 让大众迅速了解需要信息的变化, 从而为表达自己意愿奠定基础。
(二) 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廉价性
网络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使信息共享成为必然, 并且不断加大网络信息共享的广度、深度和领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 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网络信息发布的廉价, 使得更多的群体能够获得和发布自己所要释放的信息。
(三) 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网络本身又是虚拟的环境, 每个人都知道网络的种种方便, 网络的开放性给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自由。在目前的网络平台, 我们可以自由的获取自己的信息、表达诉求, 自由性相对传统媒介有了质的飞跃。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网络信息的发布缺少有效的监控, 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并没有经过审核, 这就使得网络信息繁杂、混乱, 质量参差不齐, 给“90后”对于正确信息的选择带来麻烦。
(四)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是传播主体和传播模式的复杂。网络信息传播主体是社会各层次、各领域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由于层次和领域的不同, 发布的信息的用意和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都难琢磨。
(五) 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和虚拟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介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平台。虽然它遵守一定协议和规则, 但是目前却没有完善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同时, 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完美化, 把自己的痛苦经历淡漠化。正是网络的特点使得一些大学生整天沉迷虚拟世界, 陷入了网络的“虚幻世界”。而当他们遇到“虚幻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时, 就会无所适从, 便选择逃避现实, 甚至有些大学生发展到严重的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地步。
二、网络对“90后”大学生影响
(一) 正面影响
1. 拓宽知识领域, 增加学生见识
网络的普及, 使我们的“90后”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各种网络信息, 轻松的了解到各个专业技能最前沿的知识, 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同时, 通过网络, 他们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社会动态, 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社会责任感, 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2. 缓解生活压力, 丰富校园文化
“90后”大学生渴望平等交流和被认可、关注, 希望能够展示自己, 证明自己。大学生活虽然相对其他时期的学习相对轻松, 但也面临就业的压力、家人的期待和学业的迷茫, 这使得他们常常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扰。而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他们却可以自由地与外界交流, 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游戏释放自己的不如意, 这些都可以缓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和精神承受的压力。在学生工作者的眼中, 这些行为同样也丰富着学生的校园文化和业余生活。
3. 借助网络平台, 传递合理诉求
网络为“90后”大学生提过一个表达自己诉求的平台, 经过网络传递来寻求共识, , 使“基层”学生有更多的发声机会。当下, 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人数比例远低于国家要求配置的标准, 很多时候, 个人的建议和诉求很难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关注, 他们通过网络传递将合理的诉求和意见传递出来, 经过网络群体的围观将自己的声音放大, 引起共鸣, 最后合理的诉求得以重视并解决。而他们的声音也助推学生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 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也不例外, 网络信息的特点避免不了的对“90后”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 沉迷虚拟空间, 耽误人生发展
“90后”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上网设备, 网络虽然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便捷, 但是据了解, 他们大多数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以娱乐和游戏为主。更有甚者沉湎其中, 通宵玩网络游戏、看影视剧等, 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上。对学习和生活慢慢地失去了激情, 最终耽误人生发展。
2. 乱食网络垃圾, 毒害身心健康
他们过早的融入开放的社会, 对网络上泛滥的垃圾信息常常不能自主选择, 过多的馋食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对那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他们荒废学业, 最终毒害模糊自己的精神屏障而毒害身心。
3. 误信网络信息, 助推谣言蔓延
网络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很多别有用心的散布者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 打着民主和人权的高调幌子, 肆意地对我们学生进行说教宣传。正是学生群体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喜欢张扬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特性, 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蒙蔽, 成为别人的棋子, 在网上助推这种谣言四起, 严重地给自己、他人和国家造成伤害, 2012年主要媒体就多次发表相关评论。
三、网络信息下学生工作的对策
“90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体, 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网络已经创造了一个神话, 但是这个神话并不完美”。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以积极、正确、向上、健康的主流信息和有效的方式主导学生的网络世界, 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兴趣点, 倡导文明上网的习惯, 帮助学生大浪淘沙、甄别有用信息。针对以上提出网络信息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下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 创新网络教育载体, 提升日常服务水平
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早已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重视, 大家积极应对, 采取了一定举措来搭建网络教育载体。目前我们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建立论坛、贴吧、QQ群、飞信、微客、微博, 通过E-mail、QQ、飞信、微信等和学生交流等等, 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创建有影响力的主题网站, 打造网络教育载体, 不断提升日常服务水平。
(二) 把握网上舆情导向, 倡导网下“八不”行为
谣言之所以能被疯传, 都是因为抓住了人们的跟风心理, 只要有一个人闻风而动, 其他人即使将信将疑也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跟风而行。面对网络谣言信息, 积极倡导“八不”:不信谣、不传谣、不跟帖、不传贴、不聚集、不围观、不传播有害信息、不参加非法活动。同时, 一方面, 根据大学生网上舆情引导追求及时性, 做到先入为主, 在事件的萌芽状态, 我们就洞察先机, 通过多种网络媒介引导学生舆论导向。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保持敏锐性, 还需在学生中建立网络信息监督员, 及时发现学生空间、微博等网络载体中出现的舆情, 共同努力,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 我们及时将因网络舆情发生的事件, 给学生以讲解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纠正由偏见、谣言等形成的网络意识。
(三) 注重网络道德宣传, 推动道德意识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是影响高校应对网络媒体影响开展思政工作的关键。因此, 一定要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使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 增强大学生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自觉规范上网行为。针对目前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定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 引导大学生拒绝网络诱惑, 不沉溺虚拟世界等, 推动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发展, 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信息;采集
一、引言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只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数量、岗位数量等信息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形同职业介绍所,忽视了对职业信息的全面科学地采集和整理分析。只提供就业岗位,无法促进稳定就业,甚至往往成了这些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求职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有效需求。因而,卓有成效的开展高校的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应包括学生个人求职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并有效地开展这些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二、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
1.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社会的用工需求及用工变化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的行业层出不穷,市场发展不同阶段,也让行业对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变化。这些信息的反馈能让高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加新兴的技术,调整专业的招生人数。同时,也能够帮助在校学生及早认识自身的不足及优势,及早强化自已的基础技术,调整自已的优势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帮助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首先要了解当下人才市场的就业行情,让自已的预期价值与当下的劳动市场期待吻合,避免期望值过高,同时也避免因不了解自身的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自身的劳动价值。
3.帮助用工单位招到适合工作岗位的员工
有了毕业生的全面职业信息,用工单位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尽快匹配到所需的技术人才。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岗位得心应手,人尽其才。用工单位能够很好的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合作双赢。
三、高等院校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业分类和职业信息分类混淆
我国在2002年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中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4级,共有20个行业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通过对行业了解。对大学生职业指导以及就业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职业进行如下分类: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等。除了职业大类,还建立了较科学的全面职业能力要求信息數据平台,供学生参考使用。
2.职业信息数据的采集方法有待提高
高校获取职业需求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用人单位来访来电(主要来源),二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替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三是利用网络寻求需求信息。同时,这也是高校最主要最普遍的职业信息采集方法。在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因缺乏人力物力而较少地对已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有效措施。今后,应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如访谈、调研、观察、问卷、回访等多种方法,建立职业信息数据平台。
3.职业信息整理与分析手段缺乏
普通高校职业需求信息平台往往只有用人单位的地址、联系方式、招聘岗位、招聘时间和招聘待遇等基本信息,缺乏登录、审核、分类整理的应用程序,也不能对职业需求信息指标进行分析,并做出定性的解释。因而,在职业信息采集平台建设时就设定相对指标统计、选择计算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等功能,同时能发布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行业发展前景及今后发展空间等详细的信息。
四、如何做好职业信息的全面采集
1.建立完善的职业信息数据平台
建立职业信息数据平台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又细致。只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让数据平台尽快的完善起来。要专人、专款、专项对职业信息数据平台进行维护。
2.建立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职业需求的信息
对新生应重点采集职业供求信息,以帮助学生全面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对开始专业教育的学生应提供职业专业技能要求,明确各工作岗位所需能力、素质、经验等,有选择地展开学习和锻炼;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侧重提供职业需求信息,使学生对职业资源环境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合理正确的职业选择。
3.多渠道建立详细广泛的用人单位信息
职业信息采集涉及面广、量大、更新快,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信息机构、各用人单位等,分析全国的产业变化,技术更新及发展,建立实用、全面的职业需求信息。
五、结语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8
2011年,学院坚持构建金字塔型的大学生科创育人平台,不断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环境,以各类学科竞赛为龙头,以本科生创新计划为抓手,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载体,多层面推进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对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环境不断优化
学院出台了《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从组织管理、工作机制与模式、保障措施、奖励措施等方面对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聘请了一批长期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的教师组成精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团;开辟了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电机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等一批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2、分层设计,重点推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落实有力
学院坚持“加强组织,广泛调研“的筹备工作原则及“分层设计、重点推进”的活动组织原则,通过科普宣传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通过学科竞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学术科技系列讲座引领专业发展前沿,从多方面落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各类工作。先后开展了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调查及大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满意度调查、第三届“电信杯”电子知识竞赛、首届电脑拆装大赛、第二届程序语言设计大赛、首届设计软件大赛;先后邀请了“长江学者”、南京理工大学陈如山教授、邹云教授及我院多位教授、博士为广大同学开设专业讲座10余场。科技文化节各类活动共吸引了全院800余名同学参加,共完成5份频率计和印刷电路板设计优秀作品。
3、严密组织,精心备战,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稳中有升
在第七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华东赛区)中,有3项作品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1项作品获得省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3人获得全国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曾庆军教授指导,夏捷等同学完成的《海洋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预警系统》获得省级二等奖。
4、广泛发动,规范管理,本科生创新计划工作持续推进
继续做好2010年本科生创新计划后续工作,集中精力做好2011年本科生创 1
新计划组织工作,多项举措力促2012年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有1位老师获得学校2010年本科生创新计划优秀指导教师,2个项目获得优秀项目;2011年共有13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支助,其中3项为学校重点项目,目前共完成实物模型7个,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专利1项。2012年,学院共28个项目申报了学校的立项资助。经过学校的审核,学院有20个项目通过学校的立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学校资助17项,学院资助3项。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15项,占立项项目的75%,自然科学学术论文5项,占立项项目的25%。同时,学院也将对8个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纳入学院本科生创新计划管理体系。据统计,共有129名同学将参与到学校和学院的本科生创新计划中来,其中2009级97人,占总参与人数的75%,2010级32人,占总参与人数的32%。在28名指导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的17人,占指导教师人数的61%。
总结2011年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发现,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学校、学院对我们提出的殷切希望与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与广大学子对高水平有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与兄弟学院的有效做法与成绩还存在差距。我们的《关于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现状与满意度调查》的多组数据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普通同学的吸引力还不够,同学参与的普及面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层次有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有力的实践条件支撑,活动投入有待提高;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效的科研方法,创新意识与科研素质还有待提高。
展望2012年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主抓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学院团委,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做好几大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设想和规划。第一,加强基层团支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下发《关于促进团支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促进团支部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微型化、常态化。第二,加强学生专业类社团建设。在电子科技协会的基础上,另组建1—2个跟学院专业匹配的专业性社团,并从指导教师配备、活动阵地建设、活动经费支持等方面提高专业性社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角色。第三,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菁英人才计划。从本科二年级同学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到该计划中,从指导教师配备、实验室资源开放、本科生创新计划及学科竞赛参与等多方面加强培养,以此带动普通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
极性。第四,开创大学生科技活动校外创新实验室。依托学院在赛尔尼科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开辟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拓宽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资源,帮助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与企业需求对接,为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等培育一批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优势项目。当然,这些工作设想与规划,离不开各位领导的重视与关心,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支持与付出,离不开各位同学的投入与参与,在此,我借这个机会呼吁大家共同关心、参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提升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水平而共同努力。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9
本报告根据教办厅函„2012‟67号文件要求和学校工作部署,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撰写。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概述、主动公开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信息情况、对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1年9月1日起至2012年8月31日止。
一、概述
为提高学生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广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促进依法行政,不断探索完善信息公开的制度、途径、方式,现将学生工作部(学生处)2011—2012信息公开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明确责任分工,由部(处)长主抓信息公开工作,专人负责协调信息公开内容与管理。建立了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和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机制,明确了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环节的具体要求。目前仍在进一步建立健全重要信息发布审批机制和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机制。
(二)完善建立信息公开工作交流机制
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准则,努力提高工作透明度。专门召开部门全体人员工作会议,交流研讨信息公开工作,并主动与学校其它部门就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学习交流。
(三)丰富公开方式,进一步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不断完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门户网站建设,开设“信息公开”专栏,通过网站发布我校的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的内容以及依申请公开的办理流程与方法。同时利用QQ群、飞信群、微博等形式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广大师生还可以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对信息公开服务进行咨询。
二、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信息的数量
2011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我部主动公开信息有38项,其中:通过网络公开10项,通过会议及文件公开18项,通过其它形式公开10项。
(二)主动公开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一是通过校园办公网、学生工作网站、飞信、QQ等网络载体分别向校内各部门和各学院师生主动公开信息;二是召开学生工作会议、各学院主管领导会议或学工办主任会议等公开相关信息;三是以纸质文件、工作简报、通知、校报、校内广播、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形式面向全校或校内一定范围内公开信息。
(三)主动公开信息的主要内容
1.国家、省有关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关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数据;近年来学校制定和发布的有关学生工作各类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
2.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的推荐评选、学生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政策、办法和结果。
三、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情况
2011—2012学信息公开工作没有申请公开信息办理以及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四、对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
2011—2012未收到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对学工部(处)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
五、因信息公开工作遭到举报的情况
2011--2012学信息公开工作没有引起举报、投诉、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目前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等深化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方式的整合与优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对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改进:
(一)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对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信息公开制度完善。
(二)继续深化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的目录编制等工作。以涉及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为突破口,在主动公开信息内容上做到实时发布、及时更新。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网络媒体的作用,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完善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和更新维护、考核评估、培训宣传等工作制度,确保信息公开工作深入、持续、高效地开展。
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信息公开目录(略)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篇10
当前,信息爆炸对人的综合素质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Bruce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七个关键特征:独立学习能力;完成信息过程能力;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能力;促进信息利用内在化价值;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表述,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处理创新能力就是能够有效的、高效的获取信息,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的、批判的评价信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和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素养是指把被动信息获取式教育观念转变为主动信息探究式教育观念的一种个人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整合教育方式,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既是个体查找、检索、分析信息的信息认识能力,也是个体整合、利用、处理、创造信息的信息使用能力。
(三)信息认识能力体现为信息意识,信息使用能力体现为信息能力。所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两个方面。
由此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信息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性技能,属于底层技能;信息能力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层技能。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会对信息使用与信息处理过程具有反馈作用。信息使用和信息处理依赖于信息源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在社会能够提供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个体在对信息的使用与处理过程中形成了信息素养。
三、信息素养的外在表现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二)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四)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五)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进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六)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八)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自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以高校图书馆为基地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在全国推广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阶段、文献检索课阶段和信息素养教育阶段。文献检索课为推动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如新生人馆教育、研究生入馆教育、电子资源使用讲座、毕业论文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三)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1信息意识不强。新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可以理解,高年级学生往往也只盯在教科书上,无暇旁顾。学生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人大复印资料”、“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2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检索语言的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英语的信息一般不看,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五、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一)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渗透到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教育中。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教师要结合现实,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和利用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将大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伦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应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涵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
3将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图书馆应该确立自己在校园网中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的地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图书馆是信息教育的最佳阵地。图书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只有图书馆具有将此项工作整合起来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术能力,且有一定的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经验;加之设备基础较好,有的已经完成了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已具规模,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图书馆能针对师生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图书馆网站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内容可包括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指南、各类数据库检索方法、本馆正确使用指导、重要数据库介绍、著名网站的介绍及搜索引擎介绍等信息,供学生自由查询;还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BBS、留言薄、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由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解答。经常或定期举行讲座,分类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3图书馆最终要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图书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检索实践操作的安排,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课题并就该课题作出检索综合实习报告,并以E-mail方式提交。这样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实践性检索便可熟悉检索技能,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又可以通过实践检索为本专业积累一定的资料,减少专业人员搜索整理信息的压力。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 篇1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复杂环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和2008年9月首批“90后”大学生的出现, 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 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经济意识, 但由于年纪轻, 政治素质不高, 理论知识薄弱, 意志不够坚定, 参加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功利化, 更加注重实惠, 把“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取得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面对这些新情况, 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做细、做深、做全。
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生党员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夯实了学生党建的基础, 同时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 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在学生党员队伍、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有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功利化;有的学生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党性修养欠缺;有的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不强, 威信不高, 奉献精神缺乏;更有甚者存在两面性人格, 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 在老师、培养人面前和同学、群众面前表现不一样, 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不一致, 入党前与入党后颠倒。有的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不到位, 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 针对性差, 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党支部“重发展轻培养”, 缺乏对党员的长效培养机制等等。
因此, 如何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1. 机制创新:构建关口前移、全方位的“三早”机制
“三早”, 即早启迪、早选苗、早培养, 把培养教育工作关口前移。早启迪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及辅导员充分利用迎新、入学教育、军训等机会, 通过召开入党咨询会等形式对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第一时间在最大范围内“播种”, 引导新生向党组织靠拢;早选苗就是完善与高中党组织的衔接。新生入校后, 辅导员、班主任全面审查学生的档案, 关注那些在高中阶段递交过入党申请书、获过各种奖励以及承担各种学生工作的同学, 通过个别谈话方式, 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 进行重点培养;早培养, 就是校院多管齐下对确定的重点培养对象压担子、给任务, 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中坚定入党决心和信心, 增强党性锻炼, 保持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 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和创新各项制度, 构建党建长效机制
(1) 坚持和完善团组织“推优”和党组织“接优”工作
党建带团建, 在学生中成立团校, 并与业余党校培养紧密结合, 逐步建立“团校打基础, 党校抓提高;团校重普及, 党校抓骨干”的新格局, 从而形成团组织主动“推”、党组织认真“接”的工作局面。与此同时, 团组织为确保党员质量, 制定了严格的“推优”标准, 即推优的团员必须品学兼优 (上一学年学习成绩无不及格科目, 无违纪违规现象等) ;以开座谈会的形式, 充分听取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民主评议;团支部组织团员进行无记名投票, 赞成票数达一半以上才能列为推优对象, 并进行公示;团总支汇总各方面情况后向党支部推荐。党组织“接优”, 是以学生党员为核心联系帮扶若干积极分子, 对积极分子的综合表现进行跟踪,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教育, 及时向党支部汇报情况。
(2) 推行和完善“三级党校”教育网络
“三级党校”即通过党章学习小组、院系级党校和校级党校三级教育网络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宣传。党章学习小组一般由基层党支部组织学生通过集中政治学习、自主学习和观看革命影片等形式来普及党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扩大受教育的覆盖面;院系级党校由院系党总支组织实施, 主要针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 校级党校由组织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组织, 主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 通过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 争取了更多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达到了“发展一个, 影响一面, 带动一片”的效果, 充分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动性。
(3) 建立发展党员公开答辩制度
为严格把握预备党员的“入口关”, 为广大同学全面、客观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真实情况, 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 党组织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考察、审查、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组织“党员公开答辩会”。答辩会由院系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正式党员代表组成评议答辩小组。除支部党员参加外, 张榜公布欢迎师生自愿参加。答辩人除了向与会人员汇报思想、阐明入党动机, 还要接受与会人员的提问。对未通过“答辩会”的入党积极分子, 党组织将延长培养期。实践证明, 通过答辩不仅可以更全面、更真实的考察同学的基本素质, 而且对广大青年学生也是一个鲜活的教育。
(4) 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和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
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和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一项有力抓手, 是学生党建向公寓的延伸和辐射。凡是宿舍中有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 均在其宿舍挂牌“党员示范宿舍”, 此制度旨在督促学生党员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规范行为, 自觉接受同学们的监督, 在行动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党员责任区制度则以年级学生党支部为依托, 每位学生党员结对一定数量的学生寝室, 既发挥学生党员在责任区内开展课外学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搞好寝室文化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又能及时制止宿舍内的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和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学风建设的带头作用、诚信文明的模范作用、寝室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和联系广大同学的纽带作用, 拓展了学生党建工作空间, 扎实推进了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
3. 载体创新:“党徽团徽双闪亮”工程,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针对大多数学生党员同样是共青团员的双重身份特点, 学校建立了党团“互动共发展模式”, 开展了“党徽团徽双闪亮”工程, 打破了党团传统的单向交往模式, 打通党支部和团支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双维度或多维度联系渠道, 开展全方面的组织间互动, 取得多方的共赢。一方面, 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结合起来, 把党支部会议作为开展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 提出“既要做好组织的党员, 也要做好个人的党员, 为身边的团员作出表率”,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奉献意识、忍耐意识”, 全体党员必须切实成为广大团员中的先进分子, 发挥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 加强党支部同团支部的联系和交流, 组织党员、团员一起开展活动, 通过“党团日”、“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团支部”和“优秀党员上团课”等形式, 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又有利于提高党支部、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威信,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进而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实践, 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视角。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吴巨慧, 傅方正.高校学生党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1) :35-38.
[3]周必或, 卓奕像.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四个阵地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5) :43-44.
【大学信息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信息中心工作职责07-07
大学信息化十二五总结09-22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流程10-05
信息工程大学考研08-26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11-10
大学生信息素质08-13
山东大学信息学院06-15
大学信息检索报告范文11-18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招生网站-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分数线09-21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