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国际法

2024-05-25

教案国际法(共4篇)

教案国际法 篇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名称、概念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名称:

1.law of nations——万民法 格老秀斯(荷)1625 《战争与和平法》 2.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 边沁(英)1780 《道德及立法原理入门》 3.public international law——国际公法 privite international law——国际私法 二.国际法的概念:

(一)传统的国际法概念: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二)现代的国际法概念: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三)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三、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的效力普及整个国际社会。

4、国际法采用不同于国内法的特殊的强制实施方式。CASE 1955年7月27日的空中事件案(以色列诉保加利亚)

第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一、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阶段(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前):萌芽阶段

1、最古老的《真珠条约》:公元前1296年 由古埃及法老和古叙利亚国王签定。

2、特点:(1)内容的不系统性。(2)宗教性.(3)适用的地区性。

(二)中世纪阶段(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7世纪)

(三)近代阶段(公元17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近代欧洲国际法形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两件大事:

(1)1625年格老秀斯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

(2)威斯特伐利亚公会(1643——1648)的召开:是欧洲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

2、近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1)确立了一系列调整近代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原则。(2)国际法的领域扩大了。(3)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了。

(四)现代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蓬勃发展阶段。

1、蓬勃发展的原因:

(1)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国际经济关系明显变化。(3)国际组织广泛涌现。(4)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1)国际法主体发生变化。(2)国际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发生变化。(3)国际法的内容发生变化。(4)国际法建立了新分支。(5)国际法规范的法典化。

第三节

国际法学说

一.传统国际法学派:

(一)格老秀斯学派:格老秀斯创立

1.理性——自然法(主要部分)→自然法学派 2.一般同意——制定法(次要部分)→实在法学派

(二)自然法学派:(德)普芬道夫: 1672年《自然法与万民法》 理性、良知和法律意识

(三)实在法学派:(荷)宾刻舒克习惯、条约

二.现代国际法学派:(一)新自然法学派:

1.规范主义学派:(美)凯尔逊(1)关于国际法的主体:(2)关于国际法的制裁: 2.社会连带学派:(法)狄骥

社会规范包括: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二)新实在法学派:

1.权力政治说:(美)施瓦曾伯格 2.政策定向说:(美)麦克杜格尔(三)其他: 1.马克思主义学说

2.社会学学说:乔治·斯凯利

第四节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效力依据

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否定国际法的学说

1.认为国际法是没有法律性质的学说 2.认为国际法是国家的对外公法(二)肯定国际法的学说 二.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一)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家间的协议 1.国家间的协议反映了各国的协调意志

2.各国达成的协议是各国作为国际法的制定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定的法律文件。

3.各国之间的协议是各国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根据。(二)国际法的实在根据 1.各国的宪法 ⑴规定国际法在国内适用 ⑵承认国际法的优越性 2.各国的实践

Case 1983年9月1日韩国民航机007号被前苏联击落一事

第五节

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概述(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1.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范形成的方式或程序。2.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处所。二.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一)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二)国际习惯

1.定义:是各国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2.具备条件:⑴物质因素⑵心理因素 3.国际习惯的形成(三)一般法律原则

1.对“一般法律原则”的理解

⑴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或者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⑵一般法律原则是“一般法律意识”或所谓“文明国家的法律良知”所产生的原则 ⑶一般法律原则是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 1.司法判例:(1)国际仲裁裁决(2)国际司法判决 CASE 渔业案

2、国际法学说:

(五)公允:在当事人合意情况下,不阻碍按公平和善良原则进行判决。

第六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问题的症结:

1.两者是同属一个法律体系,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一元论和二元论

2.在两者的关系中,彼此的地位和效力如何? 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二 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

(一)一元论: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

1、国内法优先说:

(1)代表人物:(德)耶里内克、佐恩、(2)观点 :对外公法(3)理由:

2、国际法优先说:

(1)代表人物:凯尔逊、孔慈(2)内容:

(二)二元论: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1、代表人物:奥本海、特里佩尔

2、内容:

3、理由:

(1)调整对象不同;

(2)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

三、正确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评价有关学说 1.一元论 2.二元论

(二)正确看法: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关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一)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1、国际习惯法规则如果不与国内法相抵触,可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来适用。如:英、法、德、美、日等。

2、对待条约,各国的做法有三:

(1)认为条约只有在经议会立法手续后才能在国内适用。如:英国。(2)将条约分为“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如美国。(3)大部分国家认为凡是经本国签署的已生效的条约,经本国法律程序批准即可发生国内效力。如:我国、日本和奥地利等。

(二)国内法在国际裁判中的作用: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解决:

1、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

2、解决方法:

(1)推定国际法与国内法并无冲突。(2)适用国际条约

(3)国家修改国内法,使该国内法的规定与国际法的规定相一致

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在国际法体系中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也是国际法的最高原则。

2、特征:

(1)各国公认。

(2)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4)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3、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二、确立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国际文件

(一)《联合国宪章》

1、时间:1945年6月26日51个创始成员国在旧金山签署。

2、宗旨和原则:

(1)宗旨:《联合国宪章》第一条。(2)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二)《国际法原则宣言》

1、时间: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称为《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宣言》。

2、意义:

(三)其他:

四、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2、互不侵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平等互利原则;

5、国际合作原则;

6、民族自决原则;

7、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8、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由中国、印度与缅甸共同倡导。

2、内容: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2)互不侵犯原则;(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4)平等互利原则;(5)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

(1)构成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把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原则体系提出。(3)坚持了国际法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一)主权的概念: 1.历史认识:

(1)法国博丹的中央集权国家主权说。(2)荷兰格老秀斯的近代国家主权说。(3)法国卢梭的人民主权说。(4)二战后主权的概念和内容的变化。

2、概念:是国家固有的重要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主权﹦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概念:

2、关系:

二、互不侵犯原则

(一)互不侵犯的含义:

1、不侵犯原则: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以任何借口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方式侵犯别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峄威胁或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2、有关的国际文件:(1)《联合国宪章》(2)《国际法原则宣言》

(二)侵略的含义:(根据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1、侵略的定义: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略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

2、侵略行为的确立:

3、侵略行为的表现:

4、两种例外:

5、缺陷: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提出和确立:

(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

2、内容:

(三)帝国主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形式和所谓法律依据:

1、形式:

(1)武装干涉;(2)经济干涉;(3)外交干涉:

2、所谓的法律依据:

(1)所谓“依据权利“的干涉;(2)应“合法政府邀请”的干涉;(3)“人道主义”;

四、平等互利原则:

(一)平等互利原则的概念和关系 1.概念: ⑴平等; ⑵互利 2.关系

五、国际合作原则

(一)国际合作原则的内容

1.各国应与其它国家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2.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

3.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合作

4.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法有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二)现代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

六、民族自决原则 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八、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一)含义:

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二)内容

1.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联合国宪章所负之义务

2.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公认之国际法原则与规则所负之义务 3.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在依公认之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系属有效之国际协定下所负义务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1.概念: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2.特征

(1)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3)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二、国际法主体范围 1.传统国际法

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2.现代国际法主体(1)国家;

(2)争取独立的民族;(3)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第二节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1.国家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国际关系.2.国家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3.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关系.二、国家要素

(一)定居的居民

(二)确定的领土

(三)政权组织

(四)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三、国家的类型

(一)单一国和复合国

1.单一国: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2.复合国: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1)身合国: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君主之下名义上的联合形式。

(2)政合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于一个君主之下,内政各自独立,对外关系却合为一体,以共同统治者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国家联合。(3)联邦: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

(4)邦联: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5)英联邦和法兰西共同体的国际地位问题

(二)独立国和附属国

1.独立国:是实行全部主权的国家,能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物,不受他国干涉。

2.附属国:主权受到他国限制并因而对他国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1)附庸国----宗主国(2)被保护国----保护国

(三)永久中立国

1.概念: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2.特点:

(1)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

(2)其永久中立地位由国际条约加以保证 3.永久中立义务(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

(2)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也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4、两个永久中立国: 瑞士、奥地利。

(四)微型国家:一个地域、人口和人力以及经济资源都格外小,却以独立国家出现的实体。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独立权:

1、概念:国际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物而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含义:

(1)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主权范围内的事物。(2)国家处理这些事物不受外来的干涉。

(二)平等权:

1、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参加国享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

2、国家享有平等的缔约权。

3、国家彼此之间没有管辖权。

4、国家平等的尊荣权。

5、国家享有平等的位次权。

(三)自保权:国家采取防御及滋味措施保卫其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

1、防御权:进行国防建设以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的防御权。

2、自卫权:单独或与其他有关国家一起抵抗外国武力进攻的自卫权。

(四)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的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1、领土管辖权(属地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享受豁免权的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管辖的权利。

(1)依据:领土是属地管辖权的依据。(2)关于一切人的概念;

(3)领土管辖权的行使要以国际法为依据,只能在国际法范围内行使。

2、国籍管辖权(属人管辖权):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在国外的本国人,有权行使管辖,国家还有权对航行在公海和外国海域的本国船舶以及飞行在公空和外国上空的本国飞行器行使管辖的权利。

(1)根据:国籍是属人管辖权的依据。

3、保护性管辖权: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的国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为有权行使管辖的权利。(1)行使保护性管辖权的条件:

a.该外国人的犯罪行为侵害了该国的国家或公民的重大利益; b.依该国法律应是处于一定刑期以上的犯罪行为; c.根据犯罪地法也是应受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 CASE“荷花号”案 4.普遍性管辖权:

(1)公认为所有国家普遍管辖的罪行: 海盗罪 战争罪

(2)由有关公约缔约国普遍管辖的罪行:

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罪;侵害应受国际法保护的人员;种族隔离;劫持人质;灭绝种族;贩卖奴隶;贩毒;酷刑。

五、国家豁免

1.定义:国家豁免又称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指一个国家的行为及其财产未经该国明确同意,不得在另一国被起诉,其财产不得被另一国扣押或强制执行。2.内容:

(1)司法管辖豁免:(2)诉讼程序豁免:(3)强制执行豁免: 3.国家放弃豁免的方式:(1)签定条约;(2)国家主动应诉; 4.绝对豁免和相对豁免

(1)绝对豁免: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意味着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它国家及财产行使主权权利,而且国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其从事商务活动还是公务活动,都应具备有统一的国格,都应享有豁免权。CASE:前苏联1940年6月25日法令案

(2)相对豁免:强调维护有关个人的利益,主张将国家行为依其性质或目的分为主权行为和非主权行为,将国家财产依其用途分为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和用于商业目的的财产,认为只有国家的主权行为和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才能享有豁免。CASE:1950年的德拉利诉捷克斯洛伐克案 5.我国的立法和实践

(1)主张国家行为及财产享有豁免权 CASE:1979年湖广铁路债券案

(2)中国法院不受理任何以外国国家或政府为被告的案件

6.国家豁免的法律渊源:

(1)1926年《统一国有船舶豁免的某些规则的国际条约》(2)1972年《欧洲国家豁免公约》

7.国家元首、外交官在东道国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CASE 柔佛国王重婚案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示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2、特征:

(1)承认是既存国家(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被承认方)所做的单方行为。(2)承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二是指承认国表明它愿意与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承认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但承认的效果只及于承认国与被承认国之间。

3、分类:

(1)不予承认(2)过迟承认;(3)过急承认。

4、性质:

(1)构成说:代表人物有奥本海、凯尔逊等。;认为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否则即使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不经承认,也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

(2)宣告说:代表人物有孔慈、里维尔。

认为国家的成立和它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并不依赖于任何国家的承认。承认仅仅是一种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事实的宣告。

二、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

(一)国家承认:

1、概念:国家承认是对新国家的承认。即确认新国家已经具备国家的条件而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并表示愿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对新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成为一个新国家。(2)分离:一国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3)分立:一国分裂成数国,而母国不复存在。

(4)独立:原来的殖民地独立后,成立新的独立国家。

3、国家承认的条件:

(1)一是“新国家”必须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要素。(2)二是“新国家”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CASE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4、国家承认的方式:

(1)个别承认与集体承认;

(2)有条件的承认和无条件的承认;(3)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

(4)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A适用范围不同; B性质不同;

C承认的手段不同; D承认的效果不同 CASE 海列·塞拉西案

5.国家承认的效果:承认具有溯及力 CASE 路德诉萨戈尔案

(二)政府承认:

1、概念: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与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

2、条件:

(1)有效统治;

(2)该政府的成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3、政府承认的方式:艾斯特拉达主义

4、政府承认的效果:

(三)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2、联系。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继承的概念:

1.概念: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2.特征:

(1)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2)继承的对象。(3)发生继承的原因。二 国家继承:

1.概念: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

2、原因:

(1)分裂:一国分裂为数国。

(2)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成一个新国家。

(3)分离:国家的一部分或数部分领土从该国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4)独立:殖民地或附属领土取得独立成立新的独立国家。(5)割让:一国的领土的一部分移交给另一国。

3、国家继承的条件:

(1)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2)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

4、内容:(1)条约的继承:

可继承条约:边界条约;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 不可继承条约:同盟条约;友好条约;共同防御条约。(2)国家财产的继承:

不动产:不动产随领土转移原则。动产:最密切联系原则。

(3)国家债务的继承:战争债务和恶债原则上不予继承。(4)国家档案的继承:最密切联系原则。

三、政府继承:

1、概念: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府所代替的法律关系。

2、原因:

(1)旧政府依其本国宪法规定的程序而解散。(2)旧政府被政变者或革命者所推翻。

四、国际组织的继承

1、概念:某一国际组织被具有相似目的或职能的新的国际组织所代替。2原因:主要是某一国际组织解散而不复存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继承:政府继承

(一)关于条约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2、实践:

(1)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

(2)对于某些技术性或人道主义性质的条约。(3)对于联合国及其某些专门机构的组织规章。(4)对于在平等基础上缔结的其他条约。

(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自本政府宣布成立之日起,原属国民党政府所有的一切财产,无论是动产或不动产,也不论是否位于中国境内,均自动转属本政府所有。

2、实践:

CASE 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三)关于国家债务的立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对于国民党政府以及此前历届政府所负担的恶债一律不予承认。

对于旧政府在平等基础上负担的合法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与有关国家友好协商进行清理,以求公平解决。(四)关于国际组织代表权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宣布成立之日起,一贯主张本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权必须由本政府行使,国民党政府不再具有代表中国的权利。2、2、实践: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

第四章

国际法律责任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特征:

(1)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同国际法的主体是相同的。(2)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是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

国际不当行为:国际法主体所作的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

国际损害行为:国际法上不加禁止但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CASE 特莱尔冶炼厂案

(3)国际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

二、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

1、主体发生了变化。

2、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3、根据扩大了。过失责任; 无过失责任。

4、追究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和方法扩大了。

第二节

国际不当行为的责任

一、概念:

1、国际不当行为:一切国际法主体所作的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

2、分类:

(1)一般不当行为(国际不法行为)

(2)国际罪行:违背对国际社会根本利益至关重要的国际义务,以致整个国际社会公认违背该项义务是一种罪恶的行为。

二、国际不当行为的主观要件:这种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必须可归责于国际法主体。

1、立法机关的不当行为。

2、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

3、司法机关的不当行为。

适用的法律本身违反该国的国际义务。司法拒绝。

4、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利的其他实体机关的不当行为。

5、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的不当行为。

6、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人的不当行为。

7、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8、私人的不当行为。

CASE 美国驻伊朗的外交人员案

9、叛乱或革命起义运动的行为问题。

(1)是否遵守战争法规或人道主义法规。(2)是否成功。CASE 耶格求偿案

10、国际组织的不当行为。

三、国际不当行为的客观要件:

1、行为的实施。

(1)作为:国际责任主体的积极的、直接的行为导致违反国际义务而对他方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2)不作为:国际责任主体以消极的态度不忠实的履行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或不能有效制止或补救,甚至放纵或怂恿个人或团体的不法行为而对他方的权益造成损害。

2、行为的后果。

3、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

一.概述: 1.概念:国际损害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造成损害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 2.损害行为的特点:

(1)其危害具有跨国性。

(2)其活动通常具有潜在的危险性。(3)其活动具有合法性。

3法律渊源:(1)国际条约(2)双边条约(3)司法判例

CASE 1978年前苏联954号核动力卫星坠落加拿大赔偿案 4.损害责任形式:(1)国家专属责任

(2)由国家和经营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3)经营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损害责任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1、性质:合法行为。

2、适用范围:原则上适用于一国管辖或控制范围内从事的一切具有跨界损害的活动,包括个人和法人从事的活动。

三、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1、合作原则;

2、通知和磋商原则;

3、评估有害影响原则;

4、预防和消除损害后果原则。

四、损害责任的归属:属地原则。

第四节 国际法律责任的免除

一.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免除:(一)同意:

1、概念:受害主体一方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加害主体一方实行某项与所负之义务不符的特定行为时,即排除加害主体一方的行为不当性,从而免除其国际法律责任。

2、条件:

(1)合法性;(2)自愿性;(3)有效性。

(二)对抗措施:

1、概念:受害者针对加害方所犯的国际不当行为而采取的对抗行为。

2、分类:

(1)一般的对抗行为;(2)自卫行为;

(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四)危难和紧急状态

(五)国有化问题

二、损害责任的免除:

第五节 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一.限制主权:

1.概念:全面或局部限制责任国行使主权的一种责任形式。2.条件: 3.分类:

全面限制主权; 局部限制主权。

二、恢复原状:

三、赔偿:

1、概念:对受害国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付给相应的货币或物质。

2、赔偿限度:

(1)惩罚性的赔偿:赔偿>损失;(2)补偿性的赔偿:赔偿≤损失。

四、道歉:从事国际不当行为的主体对受害国造成的非物质的损害予以精神上的补偿所采取的法律责任形式。

五、关于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问题: 国家和个人都不承担责任 国家承担责任

国家和个人都承担责任

第五章 国家领土

第一节 概述 一.领土的概念:

1.概念:处于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2.意义:

(1)社会意义(2)政治意义 二.领土的构成

1.领陆:一国疆界以内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2.领水:指在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位于陆地疆界以内或与其陆地疆界连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

3.领空:指一国领陆和领水之上的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定高度的领空。4.底土: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三.领土主权

所有权、管辖权

第二节

领陆和内陆水

一.领陆:一国疆界以内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二内陆水:领陆范围内的一切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内海等。(一)河流:

1.国内河流(内河)

(1)概念:指从其法院地到入海口全部流经一个国家境内的河流。(2)法律地位:国内河流完全处于所在国的主权管辖之下。

2.界河

(1)概念:流经两国之间并分隔两国疆界的河流。

(2)法律地位:沿岸国对其领土内的界河部分享有主权。3多国河流:

(1)概念: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

(2)法律地位:多国河流流经各沿岸国的河段,分别属于该国所有。

4.国际河流:

(1)概念:指流经数国并通海洋,根据国际条约向所有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2)法律地位:

A国际河流对沿岸国的商船、军舰和非沿岸国的商船开放,航行时,所有国家的国民、财产及旗帜在一切方面享有平等的待遇。B沿岸国对流经本国领土的河段行使管辖权,除为维持或改善水道航行条件征收公平的捐税外,不得征收任何其他捐税。

C国际河流一般设立管理河流航行的国际委员会,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保障河流的航行自由。

(二)运河:人工开凿的水道。

1、苏伊士运河: 自由航行制度; 中立制度。

2、巴拿马运河:

3、基尔运河:

(三)湖泊和内海:

1、概念:湖泊和内海都是被陆地环绕的水域。

2、法律地位:

(1)湖泊和内海如果完全为一国陆地包围,则属于该国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它享有绝对的排他的权利。

(2)湖泊和内海如果被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陆地包围,除国际协议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以湖泊或内海的中心为界,分别属沿岸国所有和管辖。(3)国际湖泊一般对一切国家的商船开放。

第三节

领土的变更

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一)先占

1、概念:亦称占领。是一国的占有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该国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下的土地(无主地),使其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对其行使主权。

2、条件:

(1)占领的客体是无主地。(2)有效占领。

CASE 帕尔玛斯岛仲裁案(二)时效

1、概念: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和平地行使管理权,从而取得对该领土的主权。

2、国际法上的时效与国内法上的时效的区别:(1)是否善意取得。(2)是否有明显的期限。

3、时效与先占的区别:客体不同。

(三)添附:

1、概念:国家领土由于新的土地形成而增加。

2、分类:人工添附;自然力的添附

(四)割让:

1、概念: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的部分领土转移给他国。

2、分类:强制性的割让;非强制性的割让。

(五)征服:

1、概念:国家以武力占有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经过兼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2、条件:

(1)征服国家有占领的意思。(2)征服国家具有征服的能力。

3、征服与强制性割让的区别:是否以条约为依据。

二、现代国际法承认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全民投票:又称全民公决。指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地参加投票,以决定领土的归属,符合民族自觉原则,是合法的领土变更方式。

(二)民族自决:一个民族从殖民国家或宗主国脱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或假如其他国家而发生的领土变更。

(三)交换领土:相邻国家之间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依平等自愿原则,在协议的基础上交换一部分领土。

(四)收复失地

1、概念:一个国家为恢复其历史性权利而收复先前被别国侵占的领土。

2、方式:

(1)和平方式;(2)武装斗争方式。

三、领土主权的限制:

(一)一般限制:适用于一切国家或者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般限制。

(二)特殊限制:

1、概念:适用于特定国家的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施加的特殊限制。

2、方式:

(1)共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2)租借:一国根据条约将部分领土租借给他国。(3)势力范围

(4)国际地役: A概念: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组要,或为别国的利益服务。B分类:

积极的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某种活动。

消极的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在特定领土不从事某种活动,为他国的利益服务。

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

一、边界及其划定:

(一)边界的概念:也称国界,是划分国与国的界限。

陆地边界 海上边界 空中边界 地下边界

(二)边界的形成:

1、历史边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相邻国家行政管辖范围确定的边界。

2、条约边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边界是根据条约划分的,国家通过条约来确定边界。

3、继承边界:从原国家领土界限或原国家国内行政管辖范围继承而来的边界。

(三)边界的划分:

1.几何学划界法 2.天文学划界法 3.自然划界法

(1)以山脉为界;(2)以河流为界;(3)以湖泊和内海为界

二、边境制度:边境是指边界线两边一定宽度的区域。

1.边界标志的维护。

2、界水的利用和保护。

3、边界土地的利用。

4、边界居民的往来。

5、边界事件的处理。

三、中国的边境问题:

1、中国与俄罗斯

2、中国与印度

3、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4、钓鱼岛

国际金融教案 篇2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高 长 法 二零零九年二月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对外经济关系日益发展。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突出,2006年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满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将危机传导到世界各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到目前还未走出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美国在200多年前还是不毛之地,但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通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资金往来、劳务转移、科技、文化交流等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中,日本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战后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开辟国外市场,利用国外资源,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所以,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经验。

一、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

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具有的特殊 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我们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

1、国内长期以来代表性的观点。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学的货币面,即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如陈彪如先生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应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规律。”钱荣堃先生主编的《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的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等国际金融中的重要问题,的确是国际间经济交往中的货币金融现象。但是,现实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快速变化,有很多新问题在原有框架内难以解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与货币银行学的关系问题。研究一国国内的货币金融问题的学科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只不过是货币银行学中有关问题在国际范围的自然延伸。问题在于:随着各国经济开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现在的货币银行学也研究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金融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在货币银行学各部分中加上“涉外”的相应内容,就可以把国际金融的内容涵盖在货币银行学中。

(2)与现实情况的比照问题。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充分反应和指导现实问题。现在看来,很多一直属于国际金融研究范围的问题,已不再单纯是一国涉外的或存在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问题,而是更多地与一国经济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学科部门。以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货币危机问题为例,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指出,政府提高利率是遏制投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有效手段,但是这样做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很大损害,货币危机是否发生取决于政府通过两害相较来决定是否放弃提高利率以维持汇率。因此,现实的发展要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学科间的界限。

(3)与国际上学科发展的协调问题。西方国家国际金融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很多新的动向。原有的汇率、国际收支等问题已被纳入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内予以考察,甚至有的学者干脆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或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名称来取代国际金融学。相当多的不局限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问题,被公认为国际金融学的组成部分。如现代国际金融学政策分析基石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它的主题是开放条件下一国内部的经济政策效力问题,并且财政政策的分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对传统观点提出批评的是复旦大学姜波克先生和杨长江先生他们提出如下观点:“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所谓内外均衡是指既保持经济体自身的稳定发展,又使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处于合理状态之中,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目标。”

二、国际金融的特点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地自我发展。闭关锁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国家要振兴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必然引起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国际金融与一国国内金融密切相关,同时又存在很大区别。

1、国际间商品、劳务交换扩大,使货币信用关系国际化。国际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的交换。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资本输出迅猛增长,由此引起国际金融的蓬勃发展。所以说,以货币为媒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交换是国际金融产生的基础,随着国际贸易和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原来在一国国内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信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经贸的发展,并突破原有的服务于生产和贸易的格局,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1985年,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流量已达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25倍;世界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额为3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12.5倍。

2、以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

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不能直接以本国货币支付。按照世界货币理论,各国之间的货币收支必须用黄金进行结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有当一国国际收支差额无法解决时,才不得不以黄金作为最后的结算手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由债务国把黄金运送给债权国,而是在世界市场上出售黄金,取得所需要的外国货币,以这种货币进行抵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这种外国货币就充当国际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国货币都能起到这种支付手段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货币,或按照支付协定所规定使用的货币,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就是外汇。”外汇是国际间货币收支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国际间收支往来的关系,这是国际金融活动不同于国内金融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3、不以任何主权国家法律为准绳。

一国国内金融,如货币发行与流通、资金收付与调拨、贵金属买卖、信贷的发放与偿还、债权债务的形成与消失、国家、企业、个人相互间的结算等,都受到该国统一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中有关各国货币相互兑换的汇率、资金的流出流入、贵金属的转移等等,涉及不同国家不同的法律、条例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协商制定的各种条约、协定等。由于各国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制度演变、经济力量强弱、发展水平差异等,往往使不同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及金融关系中采取的方针政策差异很大,有时甚至产生十

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相比,牵扯面更广、关系更复杂。因此,国际金融是以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以及条约为依据的。

4、有更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国际金融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它与世界经济的其他经济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政局的动荡,世界政局的变动,往往会引起汇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使得货币收付会给其中一方带来损失,进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造成一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问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时会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国内各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的一个尖锐问题。国际结算是具体办理各国间货币资金往来收付的业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国际金融业务,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国际结算中,对货币币种、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和结算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往往会对国家造成利弊得失。各国都力争采取对本国最为有力的国际结算方式。国际收支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如果数额巨大而又长期持续存在,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种种干预措施,力求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各国为调节和改善国际收支而产生矛盾和斗争。“二战”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扩展,国际金融领域某一方面的变动往往会对另一国以致对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一个市场发生动荡,甚至世界某一角落政治局势变化,也会迅速反映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以,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最为敏感的部分,有较大的经

济和政治风险。1995年英国老牌的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致2008年9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都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的风险性。

5、国际金融是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调控工具。“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把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重要位置,把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快。同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国际贸易已不再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而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经济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能否善于利用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国际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加以运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比如日本自6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中有60%是以开拓海外市场为目的的。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子公司源源不断地购买本国产品,从而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贸易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世界充满了竞争,世界在竞争中发展。近代社会国家竞争的重点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竞争是初级产品和资源的竞争。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出现了殖民统治和战争,世界列强用强制性的手段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第二次竞争是在世界各民族纷纷独立之后,世界市场不断形成的前提下的工业品的竞争。典型的是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很大比重,以此支撑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

展。第三次竞争是金融业的竞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金融资本统治工业资本,21世纪金融业尤其是金融创新的竞争将会成为一个重点。

三、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这场危机没有按照人们最初的想象逐步化解,而是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到2008年底,危机已造成全球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15000亿美元以上。危机首先在美国国内爆发,然后迅速在全球蔓延,导致美、欧、日等国家或地区许多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如汇丰控股、巴黎银行、瑞穗银行、花旗银行、瑞士银行、贝尔斯登、摩根大通、美林公司等一大批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并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致使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因金融市场出现的流动性不足而纷纷紧急救市。一时间,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这场危机的影响目前依然在深化、延续。

(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征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全盛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凯恩斯主

义在“滞涨”问题面前失效了。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转变:一是是经济结构的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三是资本虚拟化或金融化,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四是新自由主义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为核心的政策获得了支配地位。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信息化技术赋予资本以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新自由主义政策取消和缩减了国家和社会对资本逐利活动的各种限制,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全球化和金融化则使资本摆脱了国家主权的制约和物质形态的束缚,为资本的运动创造了更到的空间和更有效地形式。与经济基础的上述变化相适应的是政治的保守主义化或保守主义运动,把美国带回到大危机前由少数富豪统治的时代。这些变化标志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发生于金融资本之中。“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拉法格提出,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进行了系统阐述。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产业资本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另一方面,银行业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

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即归银行支配和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希法亭:《金融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52、253页)列宁认为希法亭的定义没有指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了会导致而且已经导致垄断的高度,他对金融资本的概念作了更科学的解释,指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选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13页)

从当前角度看,列宁的定义仍然是科学的,但应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发展。当今的金融资本,在国家与企业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垄断地位。资本在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中所生出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决定了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较高程度时,必然形成大资本的垄断。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或者金融垄断资本。这一概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出借资本所有权享有剩余索取权利益(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的食利性资本,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贷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食利性金融资本,这种含义的金融资本是狭义的或纯粹的金融资本。二是指食利性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金融资本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这就是列宁所说的金融资本或金融垄断资本。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那么,金

融垄断资本的支配地位的新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微观层面看,由于金融机构及金融业迅速发展,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证券市场等筹集的金融业总量在金融资本内部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即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从宏观层面看,在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膨胀,金融业利润在利润总量中比重上升甚至超过产业资本利润,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服务贸易居于次要地位,即金融资本在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这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把它称为金融垄断资本。

金融垄断资本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霸权为后盾,在国际范围内大肆扩张,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更为明显,金融资本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资本的金融化和虚拟化

资本的金融化过程也就是资本的虚拟化过程。什么是虚拟资本?马克思第一个对虚拟资本作出科学界定和系统分析,并将虚拟资本的发展过程与金融危机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526页)。在资本主义早期,典型的虚

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债券以及商业票据,它们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商业流通的发展,但能够脱离生产和商业的束缚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这些虚拟资本首先被视为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因为它们是以货币等形式存在的现实资本的所有权或债权证书,证明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归证书的持有人所有,持有者可以凭证书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证书以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并带来高于票面金额的价值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资本仍然依赖于实体资本,其价值大小决定于实体资本的状况。另外,这些证书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同上,第540页),这种证书因其能够带来规则的货币收入而被人们虚拟化为资本,即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双重属性。虚拟资本特殊的运动规律极大地满足了资本家通过赌博投机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一方面,“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同上,第496页),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化”;另一方面,“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同上,第497页)。当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使得金融杠杆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以致虚拟资本商品过剩严重,金融市场就变得非常脆弱,一旦货币发生紧缩,将导致债务支付链条断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尽管金融化的定义各种各样,但金融化过程所引发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达到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据报道,2008年衍生品总规模高达53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 40倍。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不断扩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在非金融企业拥有的资本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也在上升,金融部门在国内利润中所占的比重,来自金融业的利润在企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不断上升。美国金融业利润在国内总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6年高达30.56%,而同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在内的非金融业利润的比重则大幅下降,曾一度降到54%以下。金融化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过剩资本不得不从产业部门转向流动性更高的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于是金融部门受到了这些逐利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只有在金融资本这一形态上,资本才完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才能最充分的表现出其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

2、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

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非金融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生产过剩背景下,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许多从事事业的企业开始将经营活动重心转移到金融领域。他们或者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或者开展租赁业务、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等

等,使得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大大上升。据统计,美国非金融企业拥有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不足40%,到了2001年则飙升到90%。以通用电器(GE)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总资产达到近5000亿美元,在通用电器中占85.15%。

二是非金融企业的利润中来自金融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非金融企业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抽离,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金融业务中,且这一比例越来越高,这必定带来此类企业利润来源的变化,使得金融资本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主体。以通用电器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收入为545亿美元,占GE总收入的41%;净利润为36亿美元,GE金融公司对集团的利润贡献率超过40%。金融业务已经成为GE快速、高效增长的主要源泉,被誉为GE的利润增长机器。

3、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而金融全球化则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集中体现。金融资本的流动是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国金融垄断资本流动规模从1990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2万亿美元,占全部跨国资本的85%。

4、金融资本借助美元的霸权地位进行扩张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没有黄金支撑的美

元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行,成为国际结算、支付和储备的主要货币,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霸权地位。金融化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日益呈现出“服务化”或“后工业化”的趋势,导致世界经济体系严重失衡,表现:美国主要生产没有实物支持的美元货币和金融资产,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则生产可以用美元购买的物质产品;美国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购买大量消费品,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则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贸易顺差;亚洲国家把从贸易顺差中积累的盈余用于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如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而美国则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法国《世界报》2009年3月22~23日合刊载《美元基准统治的终结》一文指出,世界经济几十年来一直依靠该体系,它使得美国陷入大量的信贷、债务和赤字之中;如果美国没有这种“过分的特权”,使其“无需担心赤字”,它就不会像迄今所做的那样超支生活,就不会吸纳全球3/4储备。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它所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居于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5、新自由主义为金融垄断资本的扩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活跃起来并在理论和政策上获得了支配地位。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希望恢复19世纪的完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主张对公共部门实行私有化、消减社会保障和福利、消弱工会和对劳

动力市场的保护、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放松对市场的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新自由主义的上述理论和政策体现为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广泛推行,为金融垄断资本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

(二)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1、加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金融创新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观点衍生而来的,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主要表现为: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

新的金融市场不断被开拓,新的金融制度不断被创立,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新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收购、重组不断涌现,用“日新月异 ”来描述国际金融领域里的变化并不过分。

金融创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它在给金融机构带来传统业务之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它的潜在的风险也给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巨额亏损等。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债券,包括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撑债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

都是金融业务(产品)创新。

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

(1)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依赖。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为提高其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或逃避监管而创造出来的金融产品,因此对现金流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流动性。

(2)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散金融风险,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就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在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把其部分资产按一定条件打包出售。此次危机中,金融创新赖以派生的基础产品—按揭贷款就存在严重问题。金融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向公众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集中性。总体而言,金融创新只是转移了风险,并没有消除风险。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链条式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是如此。此外,它还派生出了新的风险。因而当金融市场出现变化时(如利率上升),风险就会集中爆发,造成叠加效应。

(4)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不可控性。金融创新由于其派生的复杂性、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及流通过程中的高杠杆交易,使其在风险披露后依然具有极强的不可控性。

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首先,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埋下了引发危机的祸根。一是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

判断不准确,导致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盲目乐观的判断;二是对于按揭申请者的了解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做到或不愿意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户;三是次级按揭资产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不足;四是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五是对于交易对手不够了解,特别是交易对手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管理措施不够了解。

其次,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面对金融机构不断推出越来越复杂的、具有互生作用的金融创新,监管机构在技术和人力资源制约下倾向于相信金融机构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手段和能力。

第三,对于评级机构来说,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已达到了难以认知的程度,可能出于成本或技术资源制约的考虑而无法独立作出正确的评级判断,但是迫于服务市场的需要,只好依赖产品研发者提供的信息而给出较高的评级。

第四,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面对产品研发者的各种回报诱惑及财富积聚效应的作用时,投资者也相信自己能够从中获利。

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确立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把风险管理置于与金融创新同样的高度。风险管理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延伸到未来,应考虑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后产生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会对市场、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等等,也就是说将风险控制技术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联系起来。风险控制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市场营销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产品研发人员和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主观判断。

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是业务发展和市场稳定的有力保障。监管者必须立足市场,将监管重心前移,紧盯市场的反应和变化,并据此随时要求金融机构改进其风险管理措施。监管者要提高识别机构金融创新风险的能力,以及确定金融机构是否真正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制度,并设立专业的金融创新监管职能机构。建立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立法规范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严惩虚假评级,为积极引导市场监督提供有力的保障。

2、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创历史记录的7585亿美元,占其GDP的6.5%,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116亿美元。而2007年美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中外国投资者持有的比重分别达到46%和27%。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体现在持续、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上。进而形成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08年9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无论是由贸易顺差还是FDI形成的,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货物和股权换来的。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9月底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额达到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再加上持有的美国“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和担保的MBS合计达9000亿美元左右。此外,还持有大约3000-4000亿美元其他金融资产,主要是一些高风险的债券。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在美国易受制于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这些金融资产立即成为净风险暴

露头寸。尽管美国政府对“两房”发行和担保发行的MBS提供了政府担保,在信用级别上也已接近美国国债,但是美国政府同样存在信用风险,并且随着美国国债规模的增加,美国政府的信用也同样不容放心。我国把外汇投资于美国债券能够获得一些名义上的收益,但是由于美元的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其实际购买力必然会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持续的“双赤字”问题,美元汇率可能无法避免长期贬值的命运。我国外汇储备回流美国,增加了美国的储蓄和资金供给,他们的跨国公司又将这些资金用来在我国进行投资和收购,获取高额利润回报,成为进一步“盘剥”我国利益的手段。

(1)减少贸易顺差,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最近几年,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是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2008年的贸易顺差预计将在2000亿美元以上。从政策上来说,我国偏向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的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应从进出口两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贸易平衡。在出口方面,应该取消或减少优惠措施。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曾经较大幅度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率,而近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期纠正贸易顺差失衡的努力。在进口方面,应该是降低进口税率和减少贸易壁垒。与鼓励出口形成鲜明对照,制约进口的因素更多,甚至地方政府存在人为的压制进口以保顺差的举措。据一位欧盟专家的估算,我国的非关税壁垒致使欧盟各国丧失了约210亿欧元的对我国的出口机会(2006年欧盟对我国贸易逆差为1300亿欧元)。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估算,因为这里面

必然有他们自身的诉求,但是,这至少说明了我国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及其对我国进口的影响程度。由于进口关税、进口环节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及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安排,一些普通的国外产品进口到我国后都卖到很高的价钱,从而制约了居民对进口物品的消费和需求。

(2)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贸易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果。多年来,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大于投资率,这正是我国持续国际贸易顺差的根源。我国投资率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高水平,而储蓄率仍然高于投资率,可见我国的储蓄率也是过高的。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财政存款持续增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贸易顺差,最终要靠增加国内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促进居民消费。要调整和解决制约居民消费不足的因素,尤其是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够确实降低个人负担,个人预期支出不确定性很大,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当期消费率的问题。

(3)严格控制“热钱”(hot marney)流入

2003年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的加剧与热钱的流入密切相关。热钱不仅放大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增加了我国2003以来的宏观调控难度。对存在假借合法渠道非法输入“热钱”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绝不姑息;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

1、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实质及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趋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屋价格持续下跌;贷款机构追逐利润,肆意放宽贷款标准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技术被过度滥用,房地产市场风险向各个领域转移;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弱化,对次级抵押债券一直给予最高信用评级;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处理不力。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是对华尔街大量投资房地产这一投资方向的纠正,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方式的纠正,投资银行危机成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形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危机)。由于金融经济日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就迅速传导到其他开放经济体,引起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以疯狂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为内在动力和不可动摇的目标,美国和西方国家盛行的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适宜的载体和平台;而虚拟经济又是最容易造成信用危机的一种经济形式;信用缺失则是直接走向金融危机的阶梯。可见,西方市场经济发展有一条无法改变的路线图:利润和资本最大化→虚拟经济→信用缺失→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社会危机。

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传导机制

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的危机传导到其他国家去。而从历史上看,其他国家要把危机扩散传染给别的国家并不容易,即使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在东南亚国

家之间蔓延,但它却没有办法把危机传导到美国、欧洲去。为什么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1978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是对1973年3月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的确认。实行的是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浮动化、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货币本位制的性质来看,牙买加体系是一种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对美国来说,这种制度很有利。美国向外投放再多的美元,也不用担心美国的黄金会外流,美元向海外的投放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此对美国来说,在国际收支管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只要投放美元,从国外购买商品劳务,就可以解决其国内消费率很高而储蓄严重不足的状况。为平衡收支,美国总是通过发行国债或者提供各类金融商品来吸纳它通过贸易赤字投放出去的美元。就美国和外国的经济而言,形成了一个实物和虚拟资本之间的双向的、而且是反向的流动。从1985年纽约广场协议至今,美国的贸易收支逆差和资本收支的顺差这一基本的国际收支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种平衡的背后,则美国将自身的高消费和低储蓄长期建立在别国低消费和高储蓄率的基础之上。美国的这种高消费不仅体现在民间部门,还体现在政府部门。

(1)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溢出效应具有单向性特征。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从贸易溢出渠道看,储备货币国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会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进而使其他国家经济基本面恶化。从信心传导看,储备货

币国各类信心指数的下降会传递到其他国家,即其他国家会在经济、收入还没有实际下降的时候,就提前缩减投资和消费,非储备货币国家的危机更容易自我加强。从金融溢出渠道看,由于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持有储备货币国资产的形式存在,储备货币国发生危机会直接影响其他国家资产的安全和价值。因而美国次贷危机会影响全球。

(2)美元过多发行与通胀的国际传递

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讲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尤其是本国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部分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手中。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四分之三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四分之一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由此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也同时获取大量的货币发行的好处即铸币税。

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则,信用货币的长期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的美元流到美国国外之后,经过若干年后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而经过贬值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美国来说也是有力的。

美国大量地通过国际贸易逆差向境外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它的通胀传递到其他国家去。美元的贬值意味着持有美元

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购买到通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由于国际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贬值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传导了通胀,影响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其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

(3)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客观的讲,从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到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实行的确实是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如果当美国等国家发现汇率明显偏离了他们所认定的波动区间后,他们就会干预。最典型的是1985年9月的纽约广场协议。因为当时美国是双赤字,如果任凭市场波动,其双赤字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会后,美、日、德和瑞士银行联手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货币主义的观点看,要想通过干预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从短期看,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它使汇率回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期望的汇率区间。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缺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美国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它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仅限于给那些遭受危机的国家提供一部分外汇贷款,同时还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要求受援国实行紧缩性政策。而当前的这场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史无前例,而且发生在美国,除了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过一些讲话和援助之外,尚没有发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解决危机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在美国召开了二十国峰会。峰会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但是各国承诺在2009年4月30日之前还要召开此类会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会议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以下几点:(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基金组织的力量不够强大。所以改革的首要方面是要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实力。二是基金组织的决策权问题。目前基金组织的投票不是按照国家的个数来决定,而是按照各国所占基金份额来决定。在基金份额中,美国大约占16.77%,德国占5.88%,英国和法国分别占4.86%,而中国只占3.66%。基金组织在重大决策上一贯要求有85%以上的投票通过,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在很多重大的金融事务决策中通常保持一致性。事实上,如果基金组织要通过某一项决议,只要美国或者欧盟有一方反对,就不能获得通过。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需要增加基金组织份额,扩大基金规模,调整基金份额,提高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基金当中的份额。像中国在基金中的份额只占3.66%,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提高和调整基金份额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稳定的游戏规则,每隔三年或五年调整一次。

基金份额的担当物,可以有两样东西:一是黄金。虽然黄金被人为地判决为不是货币,但是,从黄金的作为货币的天然属性来说,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黄金作为基金组织的储备资产之一,对稳定货币价值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二是外汇。在外汇币种的选择上,只要是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特别是贸易大国的货币,都可以作为外汇交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去,来增加自身的基金份额。比如,中国可以缴纳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而美国可以缴纳欧元、人民币等。这样,基金组织的规模做大了,基金组织的决策又都是一些贸易大国,才能发挥基金组织的作用。

(2)美元地位和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形成

有经济学家提出发行世界货币,或增加发行特别提款权(SDR)、或建立一篮子货币以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总的来看,这些条件还不具备。比较可行的意见有一下几点:

①充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赋予它更多的权利。

②各个地区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基金组织。比如说在亚洲,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目前,亚洲地区已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比如建立的“10﹢3”机制。如果全球有4~6个这样的区域性基金组织,来维持区域性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强。

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的基金组织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监管和援助体系。各个国家有监管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基金组织要对其进行评估。

(三)公司治理模式缺陷及纠偏机制

经典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内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权责利契约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并且涉及决策、监督与激励3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和蔓延,如前所述,既有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参与者的监管失当和美国3大评级机构失信等外部原因,也有市场主体过度追逐高收益、风险控制欠稳妥、信息披露不透明、内部激励机制失衡、诚信体制缺乏、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效率低下、责任追究机制失效等内部原因。这些都暴露了美国式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弊端——以普通法系为法理基础建立的公司治理规则的问题。作为普通法系的典范,美国对市场采取鼓励与放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整个商法的立法体系,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等公司治理规则中,尽管刺激了市场,使市场得以充分活跃,但由于没有辅以必要的监管体系,最终导致了内外治理机制的双重失效。由于公司治理目标、主体、客体和手段等都是公司治理规则的渗透和表现,因此,这些失效在其中也得以具体体现。

第一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Foreign Exchange)

一.国际经贸活动中使用的货币及其分类

全世界192个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货币制度,不同的货币名称。二战后,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70%,国际借贷中美元约占70%,国际结算支付中约占60%。其次为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港元等。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用何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取决于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般来说,经济力量强、政治力量也强的国家,该国货币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的机会就多。一战前,英国经济和政治力量较强,英镑被作为国际经贸活动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支付货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及出口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上升,资本输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结算中使用日元和欧元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从国际支付的角度将各国货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可兑换货币,或称自由兑换货币。

可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的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按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权利。从绝对意义上解释,是指一国货币可以完全自由地与所有各种货币进行交换。从相对意义上解释,则可解释为自由交换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

第2、3、4款的规定:所谓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贸易和非贸易)的支付不加以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制;在另一会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换回对方经常项目往来所积累的本国货币,该种货币被看做自由兑换货币。目前,世界上约有50多种货币被列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在国际结算中能广泛使用的货币大约仅有10多种。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可兑换货币,一般需具备以下条件:⑴该国国际收支比较稳定;⑵该国黄金、外汇储备相当丰富;⑶有向外国借款能力;⑷无外汇管制限制;⑸国内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2.可部分兑换货币,或称有限度的自由兑换货币。

可部分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在一定条件下的限制范围内具有的自由兑换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凡是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一定限制的货币均属于此类。

所谓一定条件的限制范围,可分为两个基本的限制标准:一是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例如,一国对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但对非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二是区分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对于经常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但对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如中国的人民币,印度的卢比等。

3.不可兑换货币,或称不能兑换货币。

货币的不可兑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纸币或银行券不能兑换为它所代表的金币或银币,成为不能兑现;二是指一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

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这里所说的不可兑换货币是指不能兑换成外国货币。不可兑换货币只能用于国内支付流通。

二.外汇的概念

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必然产生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各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一国货币是不能在他国流通使用的。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只能通过银行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或者把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也就是说,要以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才能完成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这种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即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就称为外汇。

我国广泛使用的“外汇”一词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就字面来说,“汇”是指资金在地区间的移动,“兑”是指兑付或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国际汇兑”表示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用以汇往国外。国际汇兑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1.外汇的动态含义。

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营活动。如以本国货币向银行购买外币汇票、旅行支票,把资金调到国外,支付进口货款,或者支付国外提供的劳务。

2.外汇的静态含义

外汇的静态含义又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静态广义的外汇,IMF的定义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

银行、货币管理当局、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其中包括由中央银行及政府间协议而发行的在市场上不流通的债券,而不问它是以债务国还是以债权国货币表示。”

重新表述:外汇是用于国际收支的一种特殊债权,即一切能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对外债权都是外汇。该概念主要用于国家的管理法令中。IMF和我国的外汇管理中都使用这一概念。

静态狭义的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这是我们常用的一般性概念。该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⑴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如美元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都是外汇,但对美国来说,美元就不是外汇。⑵外汇是能够得到国际偿付的支付手段。如空头支票、拒付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⑶外汇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支付手段。兑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某一种外汇兑换成另一国家的货币,如将美元兑换成日元等。二是在最终的国际支付结算中可以凭此外汇取得资金或其他国际资产。

三.外汇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1~13世纪(1096---1291年),西方基督教国家对东方穆斯林国家进行了九次“十字军东征”。为了保障军队的供给,西方国家必须从国内筹措资金在国外购买军需品。这些货币资金(金属铸币)就在沿十字军东征所经过的城市流通起来。于是在地中海沿岸交通便利的国家形成了国际贸易集市。在交易中,各种货币相遇在一起,便产生了各种铸币的比价问题。当时各种货币的比价是根据各自的重量

和成色确定,问题并不复杂。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不断增长,携带现金不方便,风险也大,于是各国商人之间开始使用商业汇票作为支付工具,虽然它不能和现代的商业汇票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现代国际间支付手段最简单的雏形。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一方面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材料,一方面又向世界各地输出制成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金银铸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因为金银铸币的生产量小、运输费用大、风险也大,于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及使用票据作为支付手段逐步发展起来。各地信誉良好的商人签发票据,为跨国界的支付开设了货币汇划和汇兑,这也便是银行的前身。随着银行的发展,银行信用逐步成了国际间普遍采用的支付手段,外汇的概念逐步形成。

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以金银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并逐步过度到以黄金表示的信用工具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这一时期,大约延续到19世纪中叶。

2.以英镑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英国从17世纪中期爆发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18世纪30年代的产业革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凭借其实力,成为“世界工厂”。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镑及英镑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3.以美元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国普遍遭受严重破坏。而同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得到了加强,进而取

代了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美元及美元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4.以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共同作为国际支付手段。20世纪60年代,美元的信用地位动摇,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为了避免美元汇率变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开始实行多元货币储备政策,以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及信用工具共同作为支付手段。

四.外汇的种类

1.外汇的形态。根据1996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外汇包括:①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②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股息等;③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④其他外汇资金。如中国人持有境外的债券、股票、房地产契约,中国人在国外的人寿保险金,在境外出版物的稿酬、版税、专利权转让费等。

2.外汇的种类

外汇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上述按照外汇的形态分为四种。按照外汇的来源分,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按照外汇的交割期限分,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按照外汇能否自由兑换来分,可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⑴自由外汇(Free Foreign Exchange)

自有外汇是指无需经货币发行国批准,即可随时兑换成其他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如美元、英镑等。它是

外汇的典型形式。(人民币于1996年12月1日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根据IMF的规定,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即可视为自由兑换货币)。

⑵记账外汇(Book Foreign Exchange)

记账外汇亦称协定外汇,指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它是外汇的辅助形式。记账外汇只是在双边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它在两国之间签订“贸易支付协定”的安排下,在双方国家中央银行互设专门帐户进行清算。

五.外汇的作用

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2.安全、迅速、便利结算,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调节资金供求,促进世界经济发展。4.便利国际交往,扩大国际经济合作。5.储备弥补国际收支,偿付对外债务。

第二节

汇率 一.汇率的概念

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货币的兑换如同商品的买卖,要有价格,并以等价交换的原则才能成交。汇率就是两国货币兑换的比率。或者说,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单位表示的价格。

商业上一般把汇率成为外汇行市或外汇行情。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在两国货币单位折算时,首先要确定以那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还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确定的标准不同,汇率的标价方法也不同。国际上有两种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0,100000等)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 Quotation)。比如某日上海外汇市场: US$1=RMB6.8338/88。

直接标价法是以本币表示外币的价格。即外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本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本国货币数额较前多了,表示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2.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

位的外国货币,又称应收标价法(Reciving Quotation)。比如某日伦敦外汇市场: £1=US$1.8638/58 间接标价法是以外币表示本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外国货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较前多了,表示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种货币采用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只是基础货币不同,标价方法不同,意义是相同的,没有实质性区别,并且互为倒数。

3.美元标价法(US Dollar Quotation)

二战后,美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主要外汇市场采用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就是以美元为标准来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货币的价格。

三.汇率的分类

(一)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分,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

1.买入汇率(Buying Rate),也称外汇买入价或买价,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出口商买入外汇所使用的汇率,所以,买入价也常被称为出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买入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

2.卖出汇率(Selling Rate),也称外汇卖出价或卖家,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进口商卖出外汇是所使用的汇率,所以,卖出价也常被

称作进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

这里,买价和卖价都是从报价银行的角度来说的。银行买入卖出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即通过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Spread),称为银行兑换收益。一般为1‰-5‰。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使用同业买卖汇率,差价较小。计算公式为:(卖价-买价)/买价×100%=价差(%)。

在外汇市场上,银行通常都采用双向报价(Twoway Price),即同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例如,假定×年×月×日,纽约外汇市场上,£1=$1.5870/80,前一个数字为英镑的买入价,即银行买入1英镑付出1.587美元,后一个数字为卖出价,即银行卖出1英镑收入1.5880美元。

3.中间汇率(Middle rate),也称中间价,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中间汇率不是实际成交汇率,主要用于对汇率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在报刊报道中也常用中间汇率。其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二)根据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汇率可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1.基本汇率(Basic Rate)。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比率。关键货币(Key Currency)是一国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占比最大的、且是可以自由兑换和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货币。

多数国家通常把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基本汇率确定以后,再据以计算出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

2.套算汇率(Cross Rate)。套算汇率亦称交叉汇率,是根据基本汇率以及关键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所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常见的套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按中间汇率套算。

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1.5541,$1=Can1.1976。据此,可以套算出英镑和加元之间的汇率。£1=$1.5541=Can1.1976×1.5541=Can1.8612。第二种方法:交叉相除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键货币相同的汇率。

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DM1.5715/25,$1=J¥103.5/103.6。如何计算日元和马克之间的汇率呢?

一家银行想以日元换马克,即卖出日元买入马克。这家银行可以以美元为中间货币来套算日元与马克的汇率:卖出日元→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马克。从这一过程的头尾来看,就实现了卖出日元买入马克的目的。卖出1日元,可买入1/103.5美元;卖出1/103.5美元,可买入1/103.5×1.5725马克,即日元的卖出价或马克的买入价为: 1.5725÷103.5=DM0.1519/J¥ 或103.5÷1.5725=J¥65.82/DM 这家银行想以马克换日元,即卖出马克买入日元。这家银行可以通过下面的过程达到目的:卖出马克→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日元。

卖出1马克可以买入1/1.5715美元,卖出1/1.5715美元,可以买入1/1.5715×103.6日元。因此,马克的卖出价或日元的买入价为: 103.6÷1.5715=J¥65.92/DM 或1.5715÷103.6=DM0.1517/J¥ 综上所述,套算出来的汇率为: DM1=J¥65.82/65.92 J¥1=DM0.1517/9 总结套算规则一,有下表:

汇率的套算规则一:关键货币相同,交叉相除。$1=DM1.5715/1.5725 $1=J¥103.5/103.6 第三种:同边相乘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键货币不同的汇率。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DM 1.5715/25,£1=$1.4600/10。那么,如何计算英镑和马克之间的汇率呢? 一家银行以马克买入英镑,即卖出马克→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英镑。因此,英镑的买入价或马克的卖出价为: 1/(1.4600×1.5715)=£0.4358/DM 或1.4600×1.5715=DM2.2944/£

若该银行以英镑买马克,则可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马克。因此,英镑的卖出价或马克的买入价为: 1.4610×1.5725=DM2.2974/£

或1/(1.4610×1.5725)=£0.4353/DM

综上所述,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为: £1=DM2.2944/74 DM1=£0.4353/8 总结套算规则二,有下表: 汇率的套算规则二:关键货币不同,同边相乘。$1=DM1.5715/1.5725 £1=$1.4600/1.4610 套算汇率的公式:S(i/j)=Si(i/$)×Sj($/j)式中:$为美元,i和j分别代表i国和j国货币,Sj($/j)为美元对j国货币的直接汇率;S(i/j)为i国货币对j国货币的套算汇率。第三,根据外汇交割的期限不同,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1.即期汇率(Spot Rate)。即期汇率又称为现汇汇率,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时所采用的汇率。它反映外汇买卖成交时的市场汇率。(交割是买卖双方履行交易契约,钱货两清的授受行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现钞汇率都属于即期汇率。2.远期汇率(Forward Rate)。远期汇率又称期汇汇率,指外汇买卖成交后,签订合同,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合同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远期外汇买卖是一种预约性交易,是由于外汇购买者对外汇资金需要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了避免汇率风险的需要。远期汇率以即期汇率为基础,并反映即期汇率变化的趋势。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称为远期差价(Forward Margin),或称掉期率(Swap Rate)。通常以远期汇率高于或低于即期汇率的

点数来报出期汇汇率。远期差价有升水和贴水两种。升水(at premium)表示期汇比现汇贵;贴水(at discount)表示期汇比现汇贱。还有一种平价(at par),表示期汇汇率等于现汇汇率。

在不同的汇率标价法下,通过远期差价来计算期汇汇率的方法也不同。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加升水或减贴水;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减升水或加贴水。

远期差价的排列有前小后大和前大后小两种。在直接标价法下,前小后大表示远期汇率升水,前大后小表示贴水;在间接标价法下,前小后大表示远期汇率贴水,前大后小表示升水。但在实际计算远期汇率时,可以不必考虑汇率的标价方法以及升水还是贴水,仅根据远期差价的排列顺序即可进行计算。具体如下:远期差价以小/大排列,则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加上远期差价;远期差价以大/小排序,则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减去远期差价。

远期差价通常以点数来表示,每一点(point)为万分之一,即0.0001。例如,某日巴黎外汇市场(直接标价法)上,$1=FF5.6685/95,三个月期74/78,请问三个月起法国法郎对美元的汇率是多少?

法国法郎对美元的三个月远期汇率为: $1=FF5.6759/73。例2。某日纽约外汇市场上(间接标价法),$1=SF1.4570/80,三个月期470/462,请问瑞士法郎对美元三个月期的汇率是多少? 瑞士法郎对美元的三个月期汇率是:$1=SF1.410/018。一般而言,远期外汇的买卖差价要大于即期外汇的买卖差价。如例1

中法国法郎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差价为10点,而计算出来的三个月期的买卖差价为14点。例2中的即期汇率的买卖差价为10点,而三个月的买卖差价为18点。

在远期汇率的经济分析中,为了便于同汇率设计的两国利率差异进行比较,远期升贴水率通常换算成以百分比表示的年率。其公式为: 升(贴)水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12/远期月数×100% 第四,按外汇工具(银行付款方式)的不同,汇率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1.电汇汇率(Telegraphic Transfer Rate,简称T/T Rate),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以电报、电传或传真等方式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付款给收款人时所使用的一种汇率。该方式付款快,银行很难占用客户的资金,而且,国际间的电报费用较高,因此,电汇汇率通常高于其他汇率。电汇汇率一般看做外汇市场的基准汇率,各国公布的外汇牌价,除另有注明外,一般都是电汇汇率。

2.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简称M/T),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开具付款委托书,以信函方式通过邮寄,通知国外分支行或代理机构付款给收款人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邮寄付款委托书需较长时间,银行可占用客户一个邮程时间的资金,因此,信汇汇率通常低于电汇汇率,两者之间的差额取决于邮程天数和利率情况。

3.票汇汇率(Demand Draft Rate,简称D/D),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开立一张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付款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邮寄国外取款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从汇票售出到付款这段时间,银行可以利用客户资金,所以,票汇汇率也低于电汇汇率。票汇又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远期汇票汇率低于即期汇票汇率。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4 篇3

1.能够明确中东地区及其文化的特点; 2.能够说明伊斯兰教的人与文化; 3.能够简述非洲的文化发展; 教学步骤:

1.观看视频《中东地区》,让学生谈论视频的主要内容

2.阅读第二十三页内容,回答思考题“伊斯兰教的人是哪些?它的文化是怎么样的?”

3.阅读第二十四页内容,回答“非洲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4.小组活动:调查、思考、讨论、发现

调查一下亚洲的人与文化,进行讨论并合作做小组汇报 5.巩固练习,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单)

课题:全球社会中的多文化理解与多文化的共生 教学目标:

1.能够明确文化休克的含义; 2.能够明确多文化理解与共生的含义; 教学步骤:

1.观看视频《留学热》,让学生谈论视频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对该现象的看法 2.阅读第二十五、二十六页内容,找出“文化休克”的概念以及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出现的原因

3.阅读第二十七页小资料,给出建议“应该如何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 4.游戏活动:猜猜我“说”了什么?

国际航线通讯学习教案 篇4

<一> 报务工作基本程序: 一.飞行前准备:(国内出港)1.证件和相关材料的检查、领取:

1.护照/通行证(核实派遣地区、签名和出入境图章); 2.出入境人员名单(核对护照号、日期、派遣章); 3.海关出入境物品申报清单(按要求添写并签字); 4.目的地海关物品申报单;

5.机组总申报单GD(核对日期、航班号、机号和机组名单)。2.资料的检查、领取: ⑴领航资料包:

①JEPPESEN资料一本,包括INTRODUCTIONS、CHART NOTAMS、ENROUTE CHARTS、TERMINALS等部分以及各航路备降场资料;

②JEPPESEN快速查阅资料一本,包括与当次航班相关的高、中、低空航图,目的地机场和主备降场的区域图、机场平面图、进/离场图、仪表进近图等;

③国内机场资料一本,包括相关高空图、区域图、空中走廊图、机场平面图、进/离场和仪表进近图等; ⑵报务资料包:

①、②两项与领航包相同; ③国际航线无线电通讯手册一本;

④相关的Aerad资料,包括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灰色封面)和所飞地区各册:亚、澳及太平洋(绿色封面),欧洲、中东(黄色封面),非洲(红色封面),西半球区域(蓝色封面);

⑤英汉字典一本; ⑥通讯记录本。二.登机前工作:(国内出港)

1.到海关柜台递交机组出入境物品申报单,由海关工作人员盖章后收回妥善保存; 2.到工作人员边防手续办理柜台办理出境手续,交出境机组名单、总申报单并签字,护照加盖出境章(如需)。三.登机后工作:

1.将领航、报务资料包放在驾驶舱方便取用的地方,再次核对资料内容; 2.使用第二部VHF收听并抄收ATIS,明确起飞和离场方式,本场天气和特殊情况;

3.阅读计算机飞行计划,核实航路连接正确,了解途经的国家和地区,计划的飞行高度,是否批准RVSM运行,空防识别号(如需);

4.阅读气象资料,包括起飞机场、目的地机场、主备降场的METAR、TAF、SPECI、SIGMET等,将可能对飞行产生影响的内容做记号;观察云图并在图上连接航线,了解所经区域的天气系统;

5.阅读NOTAM,参照JEPPESEN手册里起飞机场各图,将通告中可能产生影响的内容勾划出,预习滑行路线;浏览目的地和主备降场通告;

6.收到舱单后再次收听ATIS并修改,在第二部VHF备频设置签派或地面代理频率,然后在PF做起动前简令之前向其通报ATIS内容及影响、航路大概天气情况、预计滑行和离场路线(高度、速度、禁区等限制)、NOTAM的有关限制及注意事项等;

7.预计关舱门之前5-10分钟,征得机长同意后可向ATC抄收放行许可,复述后向机长通报证实;

8.完全准备好以后可以请示推出开车(收到许可后如有意外情况需推迟推出时间较长的,应主动向管制员申明中断推出,稍后再请示),推出时证实应答机设置在S模式(AUTO);

9.开车前须向地面机务请示,飞机推到位刹住车,所有发动机起动完成后才可通知地面机务撤离相关设备,然后请示滑行;

10.滑行过程中要提前告知PF下一阶段路线,不能确定时要提前向ATC证实;

11.飞机进跑道前不得在驾驶舱中央操纵台放置任何资料(手册、飞行计划、记录本等),应将其放在不影响机组操作并且方便自己取用的位置;

12.除非事先经管制员许可,起飞后应保持守听塔台频率直到通知换频; 13.飞机平飞后将第二部VHF设为121.5MHz,证实第三部VHF为DATA方式,相应频率正确;

14.使用参照相应的高空图,并按需更换;

15.平飞过程中抽空阅读各航路备降场的气象和NOTAM资料; 16.在MCDU等时点页面输入沿途主要备降机场,并适时修改;

17.途经各备降场时,在不影响正常通讯的情况下,用第二部VHF抄收其ATIS;

18.预达目的地(ETA)两、三小时左右(长航程)可通过HF VOLMET收听目的地及主备降场天气实况和预报,或用ACARS索取有关信息;

19.填写目的地国家通关所需机组申报单并签字(或要求机组成员分别填写后检查无误);

20.下降前,将第二部VHF调为目的地机场ATIS频率,保持守听,备频设为地面代理频率;

21.复习目的地机场NOTAM和进场路线;

22.等接收到ATIS并抄录完毕后,在机长做下降简令之前向其通报ATIS和NOTAM内容以完成进近数据的输入,并介绍各注意事项和预计的滑行路线;

23.下降过程中利用适当时机用第二部VHF联系地面代理,向其通报ETA、POB以及要求特殊服务和停机位(如提供);

24.飞机滑行到位后关闭VHF,守听机务内话,应答机STBY;向机务证实轮挡到位后通知机长可以松开停留刹车;

25.收好耳机话筒,检查各资料内容是否完整,并归类收放回相应资料包; 26.临下飞机检查护照、机组名单、物品申报单(中、英文)是否带齐,如果在备降场所在国家入境,最好携带一张总申报单GD。四.飞行任务结束后:

1.带护照和机组人员入境名单到员工边防手续办理柜台办理入境手续(回国航班),证实加盖入境章(如需);

2.将机组物品申报单交至指定海关柜台(或向本组成员分发护照、申报单分别过关);

3.及时归还资料包(如需); 4.及时归还护照(回国航班)。

<二> 飞行计划

一.结合Aerad的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一册中ATC部分的介绍来学习飞行计划:

1.着重学习如何填写飞行计划; 2.了解各部分缩写含义,记住常用字母; 3.飞行计划的取消和更新。二.结合实际介绍计算机飞行计划:

1.放行单学习:①航班号、航空器注册号、预计离港时间;②了解航路和预计飞行高度、时间、燃油量;③设备标准,例如与RVSM和8.33KHz有关的符号检查;

2.计算机飞行计划缩写逐项学习;

3.主航路平均风量和备降航路平均风量、航路长度检查; 4.主备降场检查,一发/两发失效后等时点检查; 5.航路各高度层的风向风速比较;

<三> MET学习

一.结合各本Aerad中MET SECTION部分学习:

1.关于缩写解释的查找(MET MESSAGES AND DECODES),学习缩写及符号的含义,解读气象报文;FAA气象信息译码; 2.各机场气象信息的获取方法:

①如何通过城市名称查找其相应的VOLMET信息归属区; ②如何查找各机场的VHF/HF VOLMET频率; ③如何查找ATIS频率,接收方式,工作时间; ④AEIS航路气象信息服务; 3.雪情通告(SNOWTAM): ①通告格式; ②代码或缩写含义;

③如何填写通告,发布条件、有效时限;

4.欧洲无线电气象情报网MOTNE对于跑道状况的描述,举例说明; 5.付费气象信息获取:

①ACARS系统使用;

②STOCKHOLM RADIO基本使用方法:

⑴从图表中找出距离自己飞机当时位置最近的航站; ⑵根据当时的时间在图表上找出大致的频率范围; ⑶从提供的可用频率中选出最为接近的频率进行调谐; ⑷30秒后可以呼叫STOCKHOLM RADIO咨询有关机场气象信息。

二.结合实际计算机飞行计划中的气象资料学习:

1.译读METAR、TAF、SPECI、SIGMET等报文,学习查找不懂的缩写、符号;

2.了解飞行计划中与气象有关的信息:对流层顶、ISA偏差、风切变率等; 3.学习观察云图,画出航线草图,分析途经各天气系统时可能遇到的天气现象等;

<四> NOTAM学习一.格式

1.系统NOTAM通常会以序列、编号和类型标识(NOTAMN,NOTAMR,NOTAMC等)作为开始,而后继以信息类型字母A~G,如果某字母对应的相关信息没有提供的话,该字母将被省略。

字母所对应的信息类型:参看SYSTEM NOTAM一节解释。

2.NOTAM新格式的使用要求每条NOTAM只表述一个事件和其相关情况: 参看手册实例讲解。

3.NOTAM信息发布者应确保所有新格式NOTAM所要求的信息可用,并详细指明长期有效和大约持续时间。二.内容代码解码

1.所有NOTAM内容代码包含5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均为表示NOTAM代码缩写的Q,为的是避免与无线电呼号冲突;第二、三个字母表示该通告所涉及的项目类型,第四、五个字母表示其发生的情况。无论什么时候这些代码都不言而喻地表明通告的主题内容和其情况,存在多项主题需要自证代码表示时,选择其中最重要的。

2.主题内容分类(第二、三个字母)

所有需要用代码表述的设备、服务和其它信息均被分为从属两级,代码组的第二个字母为除Q以外的其它字母,表示以下项目:见手册。

3.项目情况状态代码指示(第四、五个字母)

代码组第四个字母为除Q以外的其它字母,表示以下情况或状态:见手册。4.解码

在CODES部分解码清单中分别查出2&3和4&5字母代表的含义,结合实际NOTAM资料进行练习。

<五> 基本位置报格式 一.VHF通讯:

①程序管制:ATC callsign + A/C identification + Position & time(最末两位数)+ Flight level/altitude + Next position & time(最末两位数);

②雷达管制:ATC callsign + A/C identification + Flight level/altitude(根据情况报告应答机编码或航向); 二.HF通讯:

①陆地:ATC callsign + A/C identification + Position & time(四位数)+ Flight level/altitude + Next position & time(四位数);

②越洋:ATC callsign + A/C identification + Position & time(四位数)+ Flight level/altitude + Mach No.+ Next position & time(四位数)+ FOB + Endurance; 三.咨询信息报告 ①大气静温SAT(-50℃读作minus fifty degrees centigrade); ②风向风速(060/30读作zero six zero diagonal tree zero);

③颠簸情况(询问通常为What is your filght conditions或How do you ride at FLXXX,回答light/moderate/severe turbulence + time/position + FL);

④积冰情况(light/moderate/severe icing + time/position + FL); ⑤补充信息(应ATC要求):

a.当前天气情况(各类降水precipitations、闪电lighting等); b.云(CB云、漏斗云、云顶高度等);

c.最近10分钟观察到的中度颠簸或积冰(明冰clear ice,毛冰rime ice、积冰区域等);

d.评估(对飞行的影响);

e.雷达回波(观测到的周围天气情况);

f.预报的天气与实际观测到的差别(天气系统、ISA偏差、风、云高等)。

<六> STOCKOLM RADIO使用 一.功能:①Phone Patches;

②Message Relay; ③MET Info; ④Medical advice;

二.使用Phone patch与签派/办事处联系的方式:

①根据实际所在地理位置和时间GMT,在图表中找出适合的频率; ②设置并调谐频率;

③呼叫“Stockholm Radio,CAXXX,How do you read?”

④建立联系后请求“Please make Phone Patch to Air China Office in Paris Charles de Gaulle”;

⑤与地面通话完成后告知“Stockholm Radio,CAXXX,Phone Patch completed.”

⑥SELCAL设置按需。

<七> 选呼SELCAL使用

一.用途:边远地区使用HF通讯时,省略守听而方便管制员需要时呼叫飞机。二.使用:①如该管制频率有SELCAL服务,首次联系时,除正常位置报外,告知其本架飞机选呼号(SELCAL CODE),例如BEMS;

②请求SELCAL CHECK;

③收到测试呼叫信号后报告ATC“SELCAL CHECK OK”,然后可以不用守听该频率直到被呼叫或下一次位置报。

<八> 遇险/紧急情况的通讯程序 一.遇险:

①定义:指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或马上面临危险,需要立即援助的情况。②遇险后通讯用语:(使用当前通讯频率或其他任何适当的频率)⑴MAYDAY(三遍)或电报SOS(三遍)和尽可能多地发送下列信息; ⑵当前管制/服务单位的呼号(如果时间、环境允许); ⑶遇险航空器识别(呼号/型号); ⑷遇险情况;

⑸机长当前的措施和意图; ⑹当前位置、高度(层)和航向; ③可用频率:

121.5MHz(航空紧急频率),2182KHz(国际遇险频率),8364KHz(救援船只); 应答机编码7700,模式A或B(按需)。二.紧急情况:

①定义:认为会影响航空器所搭载的人员(或观察到的)或航空器本身的安全,但不需要立即援助的情况;

②紧急通讯用语:(如果认为更好的话,可以在不影响遇险信息发布的前提下使用当前空地通讯频率进行广播)⑴PAN PAN(三遍)或电报XXX(三遍)和尽可能多地发送下列信息; ⑵当前管制/服务单位的呼号; ⑶航空器识别(呼号/型号); ⑷紧急情况说明; ⑸机长当前的意图;

⑹当前位置、高度(层)和航向; ⑺其他有用的信息; 三.应急情况下通讯总则:

a.遇险报具有高于其他任何内容的优先级别。当听见遇险报时,所有在其频率守听的航空器和地面站应立即停止在此频率通讯以避免干扰遇险航空器; b.当听到他人发出遇险报后并未得到立即回应,而自己所处位置又不能向其提供帮助时,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通知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对其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下听到遇险报的航空器可以帮助遇险者发布其报文,并在信息后加上“DE”或“THIS IS”和三遍自己的呼号以避免混淆;

c.一般规定,除非相关的地面台站或其他处于更为有利位置的单位没有对他人所发布的遇险信息作出及时的回应,否则收听到该遇险信息的航空器不应马上对其作出应答;必要时可以为遇险航空器和适当的地面管制单位转报; d.航空器遇险时所处区域的空管单位对其负有管制责任,这种管制权可以转交给其他管制单位(通常应为遇险通讯建立时对应的空管单位)。管制单位和遇险航空器有权通过使用无线电报发送QRT SOS或通讯发射机发出“STOP TRANSMITTING-MAYDAY”来使当前频率保持静默。四.取消遇险或紧急状态:

在建立遇险或紧急情况通讯程序后,如果险情得以解除,不再需要其他帮助时,当事者应当通过向提供应急管制的单位发送取消报等必要信息来取消紧急状态,而该管制单位则有义务通知在此频率的所有单位(航空器)先前紧急状态解除;另外,如果情况需要,当事者也可以通过向所有单位“ALL STATIONS”广播其取消信息,且务必在紧急情况时所使用的所有频率上通报。

<九> 通讯失效程序 一.ICAO基本程序: 1.如果发生双向失效:

1.1 尝试在所属航路其它合适的频率上建立联系; 1.2 如果可能的话,通过其他地面或航空器单位转报;

1.3 如果只是接收机失效,则在计划的时间或位置点广播加有“TRANSMITTING BLIND DUE RECEIVER FAILURE(盲发)”前缀的信息并重复,另外告知下一次的播发时间;

1.4 通报机长接下来飞行的意图; 1.5 在航站起落区域时注意观察目视信号;

1.6 应答机模式设置为A/3,编码7600,除非另行通告。2.发生双向失效所采用的程序:

目视气象条件: 继续在目视条件下飞行; 在最近的合适机场着陆; 落地后尽快通知空管部门。

仪表气象条件(或当天气条件不能满足在目视条件下完成飞行时): 继续按当前飞行计划飞至预计着陆机场的指定助航设备上空并按要求遵照2.2.2条规定,在此导航台上空等待直到开始下降; 尽可能按照最后收到确认的进近时间从上述导航台开始下降;如果没有最后确认的进近时间,则尽可能按提交的飞行计划和根据当前计划修改的预达时间;

完成特定助航设备相关的仪表进近程序;

如果可能的话,在上一条所述预达时间或最后确认的预计进近时刻之后的30分钟内着陆,以较晚的为准。

注意:1.如果许可的高度层只对于部分航路有效,则航空器应保持最后指定和确认的高度层飞至先前许可指定的航路点,然后巡航高度以当前飞行计划为准;

2.ATC向有关空域内其它飞机提供服务时,是基于假设发生通讯失效的飞机遵守上述2.2条所规定的程序。二.各国家在ICAO基础上额外的规定: 阅读Aerad COM部分。

三.各航站无线电失效特殊程序: 参见JEPPESEN Terminals部分。

<十> 航站通讯地址查找

参阅Aerad各分册COM章节的Communication Directory 一.使用:

根据机场所在的城市名称为索引,查询该机场的区域控制中心ACC、飞行情报区FIA的频率和呼号(如提供);查询该机场各通讯频率、ATIS、导航台频率/代码/等级/工作限制/经纬度坐标/相对位置等信息;查询该机场ICAO注册的四字代码(例如ZBAA); 二.注意事项:

1.该部分所提供的助航设备和通讯频率等相关信息仅供飞行人员参考,实际操作时应以JEPPESEN手册信息和管制员提供的信息为准;

2.该部分提供的ILS数据不包括其磁航道。

<十一> Aerad AGA章节学习

一.在机场目录中,用大写字母标注名称的机场在Aerad飞行指南中有相应的图表;24小时运行的机场将受到减噪程序以及机场细则中注明的条件限制。二.跑道承重能力将由以下几种方式表示:ACN/PCN系统,载荷等级组LCG,载荷等级数LCN,机型和重量。S=单轮,T=双轮,B=小车式,DB=双小车式 当同一机场引用多组数字时,它们分别表示下列含义:

1.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吨/主起落架组,详见举例;

2.美国将其分为S、D、DT、DDT(同S、T、B、DB)四种起落架构形,引用的数字也以吨为单位;

3.其余国家:按起落架S、T、B、DB分类,单位为吨。

LCG是与LCN相对应的,LCG I表示最强等级(参照书中列表),实际操作中机组应根据具体数据,通过计算每单个轮子的负荷来得出LCN,从而确保不会超过规定的LCG。(超出一个等级须事先通知安排,超出两个等级则仅在紧急情况下允许使用)

三.ACN和PCN系统

该系统为最大起飞重量大于5700KG的航空器提供一种方式来评估跑道道面承受能力;最大起飞重量小于等于5700KG的航空器可通过道面最大允许重量和最大允许胎压值来衡量其相对强度。

1.ACN:根据机型、道面类型、路基等级等因素计算得出,各机型ACN值均又ICAO证实。

2.PCN:表示道面可进行无限制使用时的强度值,代码含义参看该节。使用方法举例:

在AGA章节查得某机场PCN 49/R/B/X/T,得知该跑道PCN值为49,道面类型为硬质,路基等级为B级,最大允许胎压为中级217psi,道面评估方式为技术评估;然后在ACN表格中根据所飞机型、实际操作重量和上述条件,插值算出实际的ACN值,与PCN值比较,本例中如果ACN≤49,则跑道对该重量下的飞机无使用限制。

四.举例解释AGA机场运行能力和设备

BEIJING(Capital)ZBAA 4004N 11636E 115ft 18L/36R 12467ft p PCN 108/F/B/W/T 18L/36R TORA 12467ft TODA 13123ft ASDA 12664ft LDA 12467ft A R T C.H24.Cus.FP4,FJ.RFF9.<十二> Aerad TIME章节学习一.日出/日落时间查询

SR/SS时间表实际应用。

二.各地标准时差和地方时(DST Daylight Saving Time)

Aerad 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分册TIME章节实际应用。

<十三> 机场/代码互查

1.通过机场所属城市/地区名称查找其ICAO四字代码:

a.通过JEPPESEN手册直接查找; b.通过Aerad各地区分册COM章节查找; 2.通过ICAO四字代码查询对应的机场/城市名称:

a.在Aerad 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一册CODES SECTION部分索引至ICAO LOCATION IDENTIFIERS进行查找;

b.先通过四字代码中前两个字母(澳大利亚为前一个字母Y)查到对应的国家/地区,再查看后两个字母(澳大利亚机场为后三个字母)所对应的机场/城市名称。

3.通过IATA三字代码查询对应的机场/城市名称及所属国家/地区:

在Aerad 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一册CODES SECTION部分索引至IATA LOCATION IDENTIFIERS直接按字母顺序进行查找; 4.通过机场/城市名称查询该机场的IATA三字代码:

在JEPPESEN手册Terminal部分相应机场的IAC查找。

<十四> ADIZ、拦截程序 一.空防识别区ADIZ及程序 飞行计划:

3.预计在ADIZ内(或部分)实施的飞行,必须在起飞前30分钟发送其飞行计划;标明VFR飞行为DVFR,包括在ADIZ内的航路、高度和预计进出时间;除非同时拥有适用的识别编码和IFF(待查),DVFR飞机不允许偏离计划航路;

4.任何飞行计划的偏离或修改必须事先通知。位置报:

1.任何要进入ADIZ或在其范围内实施的飞行,必须在进入前至少15分钟(但不早于30分钟)向有关单位报告; 2.进行正常IFR位置报。允许的容差:

1.时间:距预计的报告点或进入点5分钟;对于在ADIZ内起飞的飞机,除非是管制区域内的IFR飞行,否则距计划离场(或修正的)时间5分钟; 2.距离:在陆地ADIZ范围内偏离计划航路10海里;ADIZ内远离陆地10海里以上的区域可偏离计划航路20海里。各国ADIZ特殊程序:

参见各分册详细内容。二.拦截程序和信号 1.拦截信号(总则)

1.1 当航空器被另一架航空器拦截时,应立即:

a.遵照拦截航空器通过目视信号所发出的指令; b.可能的话,通知相应的空管单位;

c.尝试与拦截航空器或相应的拦截管制单位建立无线电联系,在121.5MHz紧急频率上通报被拦截者的身份和飞行性质;如果未能取得联系,可能的话在234紧急频率上重复播发;

d.如果装备有二次雷达应答机,则选择模式A,编码7700;除非ATS另有指令。

1.2 如果被拦截航空器收到其他单位的指令与拦截航空器所给的目视信号指令相冲突,应立即向该单位予以澄清,并继续按拦截航空器目视信号指令飞行。

1.3 如果被拦截航空器收到其他单位的指令与拦截航空器所给的无线电通讯指令相冲突,应立即向该单位予以澄清,并继续按拦截航空器的无线电通讯指令飞行。

1.4 拦截过程的无线电通讯:

1.4.1 如果与拦截航空器建立无线电联系后,双方不能以正常话语交流,则双方均应尝试使用指定简语来传达必要信息和确认信息(参见Aerad拦截程序页)。2.基本程序:

参见Aerad拦截程序表格; 3.附加程序:

同上。

<十五> 各国ATC规定

查阅Aerad FLIGHT INFORMATION SUPPLEMENT手册ATC章节的Air Traffic Control,包含各国的飞行规则、飞行程序等。

<十六> 航路备降场综合条件 一.遇险备降场(LASAP)

条件:只要地面设备基本满足(硬件能力,包括跑道质量、导航设备等); 二.因飞机故障不能继续前往目的地或返航时

条件:公司运行规范手册中所规定的航路备降场,高等级机场优先; 三.因机上人员危重伤/病须尽快治疗时

条件:能完全满足本架飞机安全运行(机场硬件能力),大城市优先;实际操作时可主动参考管制单位建议。

注:飞机数据库中所存机场不一定都满足航路备降的需要,应以上述条件为准。

<十七> 通讯特殊用语举例 一.特殊服务类

例:轮椅wheelchair,担架stretcher,无人陪伴unaccompanied,遣返repatriate,救护车ambulance,拖车tug,地面电源ground power等。二.伤病类

例:心脏病heart attack,精神病psychopath/mental aberration,哮喘asthma,休克shock,昏迷stupor,痉挛spasm,出血hemorrhage,缺氧hypoxia,胃炎gastritis,肠炎enteritis,肺炎pneumonia,胆囊炎cholecystitis,阑尾炎appendicitis,鼠疫plague,霍乱cholera,怀孕的pregnant,骨折fracture,传染性infectious,受伤injury等。三.非法干扰

例:劫机hijack,酗酒intemperance,非法干扰unlawful interference,损坏damage,暴力violence,威胁threaten,恐怖分子terrorist,武器weapon,爆炸物explosive,人质hostage,谈判negotiate等。四.气象类

例:各类云的英文名称,闪电lighting,冰雹hail,龙卷风tornado,台风typhoon,飓风hurricane,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对流层顶tropopause,森林火灾bushfire,火山灰volcanic dust/ash等。五.航空杂项

例:直升机helicopter,热气球fire balloon,飞艇aeroboat/airship,战斗机jet fighter,军用航空器military aircraft,降落伞parachute,火箭rocket,焰火fire works,航展air show,特技飞行aerobatics,海关customs,移民局immigration authority,申报declaration,处罚penalty,宵禁curfew等。

<十八> 通讯用语注意事项 一.通讯问候语

ICAO不推荐在陆空通话中使用问候性用语。实际飞行中在无线电通讯不繁忙的时候,机组和ATC普遍有使用问候语的现象,表示礼貌和相互尊重;但在无线电饱和及飞行关键阶段、紧急情况下不要使用(例如进/离港阶段等,飞机急需下一指令时),尤其当管制员要求机组只报告关键信息时,必须省略问候语。二.规范用语

正常通讯程序和紧急情况下必须使用标准航空无线电用语,指令性语言必须及时、完整地复诵;

空地咨询信息类根据情况可以使用平实语言表达,但不要使用俚语、不礼貌词句或过于强硬的语气;

为保证安全,机组在认为必要时,有权拒绝服从ATC指令,但不要与其争执和谴责对方;有疑问时应予以证实; 禁止在121.5MHz等紧急频率内传递与紧急情况无关的信息;禁止在AIR TO AIR频率里讨论与飞行无关的话题,也不得长时间占用该频率。

<十九> IATA航路广播程序(IFBP)使用范围:

在当前生效的Aerad各地区分册中查找。一.守听:

机组应在进入指定区域前十分钟开始在126.9MHz频率上守听,直到离开该区域;对于在特定区域水平边界内机场起飞的航空器应尽早开始守听,直到离开该区域。二.播报时间:

除了正常的ATS报告程序外,机组还应该在以下时间用英语报告位置: b.进入该区域前10分钟或从该区域起飞后尽早报告; c.飞越报告点之前5分钟; d.穿越或加入ATS航路前5分钟;

e.在相距较远的报告点之间以20为间隔进行播报; f.改变航路高度前2~5分钟; g.改变高度层时;

h.任何时候机组认为必要时。

三.操作程序: 3.1 改变高度层

3.1.1 除非机组考虑到为避免交通冲突、避开恶劣天气或其它操作因素外,高度层改变应在指定空域内完成;

3.1.2 当必须进行高度层改变时,应打开所有外部灯光以方便其他飞机目视观察。3.2 冲突防止

3.2.1 当飞行员收到其他飞机信息播报后认为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避让,但又不能按照“靠右”原则时,他应该: a.除非有时间选择,否则应立即下降1000ft(高度大于FL290)或500ft(低于FL290);

b.打开所有外部灯光增强识别;

c.尽快对收到的播报进行回复,告知采取的行动; d.在相应ATS频率上报告采取的行动;

e.情况恢复正常后,回到原高度层,并在ATS频率报告。3.3 应答机操作:

没有ATC指令时,机组应遵循ICAO 8168文件规定将应答机设置为模式A和C,编码2000;即使在非雷达覆盖区也应规范设置应答机以便TCAS系统的识别。TCAS使用:

选择TA/RA模式和最大范围。配备GPS和RNAV的航空器:

IATA技术政策手册规定,在使用IFBP的空域内,装备精密导航引导系统的飞机应偏置在航线右侧1海里飞行。四.播报格式:

“All Stations”—“This is CAXXX”—“FLXXX”—“Eastbound,Kunming/Bangkok via airwayXXX”—“Position XX at 0000z”—“Estimating position XX at 0020z”—“CAXXX—FLXXX—Eastbound Kunming/Bangkok via airwayXXX”.<二十> JEPPESEN手册学习

上一篇:企业财务现状分析下一篇:分视传媒艺术中心第一届学生摄影竞赛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