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补偿政策

2024-10-14

长期补偿政策(通用10篇)

长期补偿政策 篇1

地球非球形对卫星轨道的长期影响及补偿研究

首先建立了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模型,通过对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对卫星轨道的长期影响分析发现,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对卫星轨道升交点赤经和沿迹角的.漂移量与时间成近似线性关系;然后推导了通过主动偏置半长轴和倾角的方法来补偿摄动长期影响的计算公式,设计了基于仿真的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补偿方法;最后对GlobalStar星座卫星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补偿方法是可行的,摄动补偿后在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作用下卫星轨道的长期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作 者:项军华 张育林 XIANG Jun-hua ZHANG Yu-lin 作者单位:项军华,XIANG Jun-hua(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张育林,ZHANG Yu-lin(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刊 名:飞行力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FLIGHT DYNAMICS年,卷(期):25(2)分类号:V412.4关键词: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 卫星轨道 长期影响 摄动补偿

长期补偿政策 篇2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 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 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但发展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 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 在2002年, 104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90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 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21%。截至2008年底, 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 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 2005年,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 占总人口的13%, 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 据预测, 到2030年, 这个数字将达到7 000万。2009年美国大约9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大约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 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国有四个州 (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 由联邦政府批准, 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 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 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 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 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 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日本于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 1999年,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2%。据预测, 到2020年左右,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 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 日本《护理保险法》在1997年12月由议会通过,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 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 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 提高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日本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 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1号被保险者, 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 一般每人每月约2 900日元, 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 是指40~64岁的人, 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 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 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1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 65岁以上与40~64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而40~64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 即中央政府负责25%,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2.5%, 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 即66%来自于40~64岁人员, 34%来自于65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范围全面, 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 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 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 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 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

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 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 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 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 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 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 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 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 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 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 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 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 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 规定人员培训等,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 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2009年, 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 000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 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 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 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 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 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

在中国, 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老年人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 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 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 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 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 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2006年,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 到2010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677.47亿元, 占GDP的比重仅仅为0.17%, 人均健康保险费为50.6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可见, 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 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 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 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 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 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 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 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 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 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1996年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 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 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 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1∶1∶2的费用负担方式, 即中央政府出25%, 地方政府出25%, 个人出50%的方式, 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 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 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 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 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 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 强化家庭护理服务, 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 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 建立老人之家, 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 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 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强制购买, 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 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 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 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他们用长期护理保险来迎接这一挑战。因此, 我们应总结分析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 为解决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支持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辉, 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裴光, 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5]艾维瓦.罗恩 (Aviva Ron) , 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5.

货币政策无力化解长期停滞 篇3

货币政策已触及零利率下限。包括美联储(Fed)和日本央行(BOJ)在内的多家央行已开始实施非常规政策,即所谓量化宽松政策(QE),以进一步拉低实际利率,以此带动新的投资需求。量化宽松能够解决需求乏力的问题,带来更多投资,并最终激发更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吗?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和不确定的”。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非危机时期维持更高的通胀率,这样当发生危机时,就可以进一步拉低名义利率水平,从而使实际利率更大幅度下降。

尽管我赞同布兰查德技术上的论证,但在我看来,首先,核心问题仍是如何解决危机前的需求短缺,从而产生更高的通胀率。如在非危机时期都存在需求短缺的情况,这个问题就需要得到解决。答案不太可能是用更多泡沫来推高通胀率。通过货币政策持续压低实际利率,甚至使其降为负利率肯定是困难的,而且会让经济出现严重扭曲。其次,当前应该做出何种正确的政策应对?我认为,结构性政策,特别是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金融体系在国际融合方面的完善,才是未来的正确方向。

量化宽松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我没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那么消极,但我也确实认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欧元区仍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的危险。欧元区的核心通胀率,即排除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通胀率,从2011年末就一直呈现下降态势。未来2年的通胀预期很难超过1%,即使放眼未来5年,市场决定的通胀预期也只有1.3%。这会产生不良后果。通胀低于预期将导致财富重新分配,让债务人的财富流向债权人,并加重债务人的负担。因此,欧元区通胀水平的降低会削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债务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债务问题最严重的欧元区外围国家。因此,这对整个欧元区而言都是一种真切的风险。

危机之前,外围国家通胀率远远超过了2%,而德国通胀率则低于2%。在这方面,欧盟的经验不同于美国。实际利率为负的宽松货币环境促进了外围国家以泡沫带动经济增长,也给外围国家带来了极高的通胀率。作为当前调整过程的一部分,通胀率必须下降,才能相对于欧元区核心国家重新获得竞争力。在这一进程中,欧洲央行(ECB)未能实现使命,即让欧元区通胀率稳定在接近但低于2%的水平。一些德国人担心,德国通胀水平升高会让德国储蓄贬值。在一个货币联盟里,货币价值是在联盟层面上定义的。因此,欧洲央行应行动起来,实现其目标,使通胀降至接近2%的水平,同时允许德国有较高的通胀率。欧洲央行的行动足以阻止欧元区通胀水平进一步降低吗?能否产生足够的需求,终结仍在欧元区肆虐的衰退趋势?欧洲央行目前的利率下调,将主要为欧元区外围国家的银行提供支持,相对而言提供给企业和家庭的新增信贷很少。在欧元区核心国家,利率下调基本上察觉不到。

很多分析人士目前已敦促欧洲央行采取更多举措。最显而易见的做法,是要求欧洲央行降低抵押品折价率,并为贷款计划提供资金。这将进一步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对于量化宽松的讨论,则存在更大争议。无疑,涵盖整个欧元区的大规模政府债券购买计划会压低利率,尤其在欧元区外围国家。然而,只要银行仍然存在结构性疲软,贷款就仍然可能受到抑制。在欧元区核心国家,银行贷款已几乎没有限制,并且其利率接近于零。因此,进一步压低债券利率将收效甚微。

对于欧洲央行而言,另一种政治上争议较小的量化宽松方式或许是大量买进一批企业债券。这将直接压低所有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小公司获取信贷的问题基本上仍未解决。所以欧元区的量化宽松政策会起作用,但不会很大。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零利率下限的问题,不如说是它会减少欧元区外围国家相对于核心国家的高利差。因此,必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大结构重组以及银行资产状况恢复健康,来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补充。此外,还需采取恰当措施,促进德国和法国实现更强的增长,包括改善投资条件、减少政府干预并进行充分的公共投资。

日本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将更加显著。安倍晋三(Shinzo Abe)当选日本首相以来,日本施行了一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已产生的效果是日元进一步贬值,以及通胀抬头。即便如此,一年后,核心通脹仍将处于通缩的范围之内。日元进一步走弱可能将最终推高通胀,但将主要影响对外部门,推动出口额提高,同时进口商品也变得更昂贵。以出口增加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反通缩策略,无论如何都无法一直发挥作用。要想重新实现增长,并最终增加通胀,“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的第三箭最为重要: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新的商业机遇,促进经济中的竞争,深化国际贸易融合。这些因素推动新投资的效果,将远超名义利率的微小变动。

美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使美国免于滑入通缩。此外,借助无追索权抵押贷款及类似手段,家庭部门的债务得到了相当可观的削减,从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然而,在危机发生前,美国经济中很多问题的形成都与扩张性极强的货币政策有关。由于货币政策宽松和金融监管体系薄弱,导致了大量泡沫出现。泡沫应被视作问题,而非解决之道。

劳伦斯·萨默斯所描述的“长期经济停滞”的总体教训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在非危机时期,能帮助解决均衡实际利率为负的,不是货币政策,更不是量化宽松。欧美经验表明,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会导致泡沫大量出现,并且先对金融业、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人们重点关注的是结构性政策的重要性。现在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均衡利率引发了全球性的持续下降?是因为全球人口结构的影响吗?很多国家,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人口增长固然放缓,但全球人口仍在增加。这说明,如果框架性条件规划得当,全球范围内仍会有充足的投资机会。亚洲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超过一半的全球人口都集中在亚洲的一小片区域内,包括中国和印度。它们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创造出的全球投资需求也就越多。要实现这一点,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在避免过度承担风险的同时,把储蓄输送到该去的国家,配置到恰当的领域。亚洲的储蓄和投资模式是否会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如何让资本账户持续开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我相信,欧洲应有能力创造出更好的投资机会以应对经济停滞。

拆迁安置补偿政策措施 篇4

对置换农户的拆迁安置补偿执行当地被征地农民同等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对置换农户的安置补偿,可以采用现房安置、货币补偿和全部或部分到工业集中区置换标准厂房三种形式。对要求现房安置的农户,采取“等价交换、差额结算”的置换方法,即农村住宅交换商品房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土地使用权互不作价的前提下,镇(街道)要制定对农宅估价的实施细则和原则上按成本价确定的安置商品房的价格及楼层差价。对拟置换农宅的面积、质量进行价值评估,镇政府(街道办)给予相等面积(或按家庭人数折算)的商品房,交换的成套商品房价格小于或大于农宅评估价格的,进行差额结算。

对要求货币补偿的农户,在对其原农村住宅进行价值评估后,确定应得的安置商品房补偿面积。货币补偿总额为应得安置商品房面积的市场折算价扣除政府定销价后的差额,并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偿金。但选择该类补偿形式的农户其前提条件是已有其他住房,或只要求获取安置商品房中的一部分,从而申请全部或者部分采取货币补偿。农户接受货币补偿后,政府不再安排商品房置换。

对要求以原农村住宅全部或部分到工业集中区置换标准厂房的农户,按照应置换商品房的价格和面积,综合折算应置换的标准厂房面积,原则上标准厂房面积应大于商品房面积。置换后标准厂房的所有权和出租产生的收益归农户所有。

《实施意见》明确,对符合规定的出宅条件并已提交出宅申请的置换区(拆旧区)内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申请的,可安排一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作为政策性补偿。

同时,《实施意见》规定,不得假借建设安置商品房的名义,搞房地产项目开发,所建安置商品房必须专门用于参与置换的农民居住用房,不得向社会销售;安置区内所建的经营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其产权归参与置换的农户共有,用于出租的,出租收入要用于安置区的物业管理费用支出;农村住宅置换后,农户原宅基地使用权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并由县级市、区政府注销其土地登记,收回相关权证;动迁农户的户籍关系迁入社区管理,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转为城镇居民。

关于请求拆迁政策给予补偿的报告 篇5

某某单位:

我们原是某居民,居住在某地方,因历史原因形成村居混合。

某年上半年某市政府实施了改造工程急需要先行搬迁。为了能及时施工,必须及时搬迁。当时等领导亲临现场协调解决我们的住房拆迁事宜。为了保证建设工程的及时施工,上级领导和部门当时对我们作出承诺:只要我们支持政府建设能做到先行搬迁,即给我们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享受政府新出台的新政策。

为了支持政府建设,我们根据当时的协商承诺,立即先行了搬迁。同时也与公司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该协议书第七点约定:“本协议未明确事项,按该地块拆迁安置细则及现行拆迁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现在政府已经新出台了拆迁安置细则和现行拆迁法规。根据新的政策,我们原享受的补偿待遇与新的政策补偿有许多相差。当时,我们是听政府领导的话,实施了先行搬迁,支持了政府建设。现在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为了能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我们的问题,共同构建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今特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以上情况请求能履行承诺,按现行拆迁政策给予我们作出必要的合理的经济补偿。

特此报告。

报告人:某某居民

长期补偿政策 篇6

2012-09-28 15:34搜房网

收藏打印字号:T|T

[摘要]我国最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经于2011年1月21日颁布实施,全国各省市已经根据此条例分别颁布了地方的实施细则或暂行办法等地方规章、政策。下面为更好便于大家清楚的了解补偿项目,我将以石家庄为例并结合国务院条例,对补偿标准进行详解:

http://news.qd.soufun.com/2012-09-28/8680666.htm 我国最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经于2011年1月21日颁布实施,全国各省市已经根据此条例分别颁布了地方的实施细则或暂行办法等地方规章、政策。下面为更好便于大家清楚的了解补偿项目,我将以石家庄为例并结合国务院条例,对补偿标准进行详解:

国有土地上有两种补偿方式:

一、产权交换式补偿;

二、货币补偿。

产权交换式补偿:

一、房屋价值补偿标准:

这里的房屋补偿,是指对被征收的国有土地上建筑物价值进行的补偿,按不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的市场价格,并请有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定。这里的市场价格,地级市政府部门都会依据每年住宅房屋市场价格规律,制定出相应房屋市场价格表供当地被拆迁的居民进行参考。如:石家庄市人民政府针对三年大变样政策,每年都出具了《石家庄拆迁区域住宅房屋市场价格表》。不清楚自己区域被拆迁房屋的价格的,可以找当地政府建设部门进行咨询或索取材料。对评估确定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二、搬迁费和临时安置费(俗称过渡费)搬迁费和临时安置费用,具体数额各市一般都已确定具体数额及计算方式,详见各地出具标准,在这里作者所列算的补偿标准,是以大众化被拆迁人自主搬迁和过渡方式进行的计算。如果拆迁人提供周转房,则无需支付临时安置费。以石家庄为例(自主搬迁):2012年搬迁费20元/平方米,按2次计算;临时安置费(过渡费)按25元/平方米计算,逾期12月以内,每月增加50%,预期12个月不满24个月的,自第13个月起每月增加75%,逾期24个月以上的,自第25个月起每月增加100%。

三、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该费用针对非住宅类房屋运营性房屋进行补偿,因为属个案,补偿标准不能统一,一般是有征收当事人进行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四、补助和奖励

补助包括困难补助和公摊补助。困难补助是针对贫困人员进行的补助,依据当地政府出具的标准确定;公摊补助针对所有被拆迁人的房屋公摊进行的额外补助,也会出具公摊补助标准。如石家庄出具了《石家庄市市区被征收房屋公摊基准补助系数》。奖励是指各拆迁人鼓励被拆迁人及时拆迁而给付的额外补偿。具体标准,因地各一,但该费用不是强制性,是否给付仍看当地政策。

五、房屋装修补偿及家电设备移机补偿

房屋装修补偿也是先有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由评估机构评估确定,家电设备移机也是参照上述方式实施。不过为统一、方便,各县市会依照市场价格出具具体的补偿标准,具体数额以发布时征收拆迁时出具的补偿标准为准。

货币补偿方式。

一、房屋价值补偿

补偿标准同产权交换一样,不过增加了一项:即计算补偿金时将公摊补助面积计算在内一同作价。

二、临时安置费和搬迁费

参照以上标准,仅支付12个月临时安置费,搬迁费与产权交换式搬迁费标准相同。

三、其他补偿项目

对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只要符合条件,也享受各种困难补助、拆迁奖励、停产停业损失,及房屋专修、家电移机补偿等。

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

目前,集体土地征收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还没有专门制定一项为集体土地和房屋征收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仍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及地方性法规,但补偿标准较低,显然不符合实际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相关法制部门正在制定当中,具体什么时间实施,尚不可知。为便于做好拆迁工作,各县市在参照国家法规情况下,因地制宜,自行制定并提高了相应的补偿标准,如河北省出具了冀政(2008)32号文件。农村征收拆迁包括农用地和宅基地两个方面,下面一一分述:

农村宅基地房屋补偿

因国家正在抓紧制定集体土地和房屋征收拆迁补偿新标准,目前仍按生效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偿,宅地地上房屋仅作为附着物予以补偿。相信新的法规出台后,可能完全参照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项目予以赔偿,再次我们将拭目以待。在这里我只是简单估算应该补偿项目:

1、宅基地补偿费;

2、房屋补偿费及装修费;

3、安置费和搬迁费;

4、困难补助和奖励;

5、房屋内各项家电移机补偿;

5、非住宅房屋营运损失补偿等。

农用地征收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计算方式:各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各地区土地征收的价格(区片价),乘以被征收土地的面积,就是土地补偿费标准。未利用地按区片价的60%执行。河北省区片价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征地地区片价的通知》。如果以国家工程需要征收,则按新出台政策再详尽实施,未出台具体细则的,一般按被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6倍支付土地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原则上20%归村集体所有,80%归承包人所有。

二、安置补助费:此补偿项目一般和土地补偿费合并计算,见国土资见(2004)238号文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如果分开计算的话,安置费标准则按被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4倍。此费用专款专用,用于补助需安置的人员。如果是由村集体组织负责安置被征收土地人员的,该费用由村集体统一使用和安置。

三、青苗补偿费或附着物补偿:青苗补偿费按征地时当季作物的产值计算。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亦由各社区市政府出具具体补偿标准。以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政府以石函办(2007)27号文件出具《石家庄征收集体土地青苗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其他市县也均有此规定。被征收人可依据此标准计算这两项费用。需要注明的是该两项费用均属土地承包者或附着物所有者全部所有,集体组织不能要求分割。

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

城中村改造是最近几年政府倡导一种提高城市职能,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利国利民政策,其拆迁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拆迁有本质区别。城中村改造拆迁是由政府倡导、开发商投资、村民自主拆迁一种三方结合方式,其拆迁主体是村集体组织自行自主拆迁。而国有土地征收拆迁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拆迁,是以政府名义进行的拆迁,其拆迁主体具有本质的区别。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项目,因村而异,一村一策,各城中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状况,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补偿方案确定。但大体上分那么以下几个项目: 一、一户宅基地置换300平方米同一地段高层住宅:这是石家庄市政府倡导和决定的补偿方式,这是底线,不能低于此标准。当然各村基本参照此标准履行,也有各别村甚至会提高补偿标准,如:将300平方米以套内面积发给本集体组织村民。

二、临时安置费、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按15元/平方米计算,搬迁费按10元/平方米,按两次计算;这是截至2011年的标准。不过最近国有土地征收拆迁将该两项数额进行了提高。城中村改造补偿想必也会参考此标准进行相应提高。

三、地上房屋补偿款及装修款:无明确具体标准可供参考,一般由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定,当然评估机构有评估具体标准。屋内装修补偿基本类似。

四、停产停业损失:该项费用主要很对营运性行房屋进行的补偿,如对沿街门帘、在城中村内的企业或公司进行的停业期间内补偿的损失,一般由协商确定或评估确定。

五、拆迁奖励:各村制定各村奖励标准,不能统一。

六、电器移机费:一般按市场价位进行补偿,目前家用电器移机费:空调200元一台;有线电视150元一户;电话移机88元一部;热水器100元一台等等.如拆迁时市场价格提高也相应提高补偿。

七、其他补偿或补助:各村根据以上标准或参考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另行对困难住户或另行支付和补偿费用,这主要村集体组织通过补偿方案确定,因村而定。

西安市拆迁补偿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拆迁补偿政策,货币补偿,区位基准价格,产权调换补偿

1 西安市拆迁补偿政策变迁

城市房屋拆迁政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1953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孕育了房屋拆迁法律条例的雏形, 其规定应给予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公平合理的代价予以补偿, 由于当时房屋交易情况很少, 拆迁补偿以实物补偿为主。在此《办法》指导下, 各地房屋拆迁政策都进入探索阶段。1989年陕西省制定了《西安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 (以下简称旧《办法》) , 规定了对正式户口、长期居住人口均应给予安置住房, 明确了补偿方式为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产权调换与作价补偿相结合, 体现了补偿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拆一还一”实物分配到按人头安置、货币形式补偿的探索创新。1991年国务院出台了第一部全国性的房屋拆迁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旧《条例》) , 使拆迁正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3年、1998年陕西省对旧《办法》进行了两次修正, 主要内容没有变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新《条例》) , 取消了将户口因素作为确定安置面积标准的规定, 以建筑面积及相关因素为安置标准, 充分体现了按市场价值补偿原则。旧《条例》中规定:作价补偿的金额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新《条例》调整为:货币补偿的金额, 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 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 考虑了房屋的土地价值。为了与国务院颁布的新《条例》衔接, 陕西省2003年第三次对旧《办法》进行修正, 即现行的《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由此可以看出, 拆迁补偿方式经历了实物安置补偿、实物补偿为主结合作价补偿、实物补偿或货币补偿三个阶段;补偿对象经历了由补“人头”到补“砖头”;补偿标准从重置价格变为市场评估价格;补偿基数由原来1989年的使用面积变为建筑面积。从以上发展看出, 拆迁政策在不断探索, 逐步适应我国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需要。

2 其他城市房屋拆迁政策借鉴

在新《条例》的大框架下, 各省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拆迁政策, 有效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杭州市为例, 杭州市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对拆迁政策进行理论创新, 发展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政策, 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2.1 以新建房屋市场价格为补偿基准价

在新《条例》指导下, 杭州市规定“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基准价, 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会同市价格主管部门按半年度同类地段、同类用途新建房屋市场交易的平均单价确定,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每年3月底和9月底前公布”。拆迁人按照新建房屋市场价格从被拆迁人手中购买旧房, 再对房屋实施拆除。对被拆迁人而言, 房屋拆迁不仅有了合理的补偿, 而且能从拆迁项目中受益,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效地减少了拆迁矛盾, 促进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不过相应的拆迁成本也随之增大, 不符合拆迁人利益。

2.2 拆迁同步安置

杭州市推行“先建后拆, 现房安置”模式, 切实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 实现了零过渡期, 有效杜绝了安置房不能按时交付使用的现象, 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2008年杭州市拆迁安置房项目开工380万平方米, 竣工220万平方米, 逐步实现“房等人”的目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居民不愿意接受拆迁安置的原因是担心拆迁人抽逃拆迁补偿安置资金, 不能按时完成安置房建设, 造成被拆迁人长时间在外过渡。同步安置不但消除了被拆迁人的担忧, 而且为拆迁人节约了过渡安置费用, 是一种双赢模式, 应该广为推广。

2.3 建立拆迁安置信息系统

杭州市在全国首创了城市房屋拆迁安置信息系统,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 以公开、透明、高效、便民为主线, 以实现拆迁安置“房等人”为目标的新型拆迁安置管理模式。不仅创立了集项目信息、拆迁信息、安置信息于一体的拆迁安置信息系统, 还与产权交易、住房监督、住房改革、公房管理等系统信息相关联, 实现了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综合审批、联合监督等多项管理目标。拆迁安置信息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拆迁安置模式下的查询方式、数据采集不全、拆迁安置动态掌握难度大以及拆迁协议备案、拆迁户办理安置房产权手续繁杂等问题。

3 西安现行拆迁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

3.1 在货币补偿方面

西安市区位基准价格标准由政府制定, 由于调整不及时, 造成货币补偿标准偏低, 使得拆迁评估价格严重背离房地产市场价值, 拆迁过程中的矛盾日益突出, 直接影响城市改造进程。以住宅房屋拆迁为例, 西安市现行房屋补偿价格可简化为: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区位基准价格×建筑面积+房屋附着物及重置成新价+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住宅房屋按剩余土地年限所计算的土地出让金。区位基准价格采用的是政府指导价, 由西安市政府2004年首次颁布, 现行标准是2006年调整后的价格。拆迁区位共分为五类, 拆迁基准价格在原标准的基础上涨幅5%, 如下表所示。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西安二手房价格指数, 2005年5月、2006年5月、2007年5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同比价格指数 (以去年同月价格为100) 分别为104.4、103.8、105.4、108.8、100.4。经计算, 2006年西安二手房价格较2004年上涨8.37%, 区位基准价格涨幅5%, 调整幅度接近, 较为合理;2009年西安二手房价格较2006年上涨19.51%, 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下, 拆迁区位基准价格却没有根据市场及时更新, 仍维持2006年水平, 调整滞后。房地产购房价格上涨, 却由被拆迁人承担差价损失, 造成选择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无力购房的情况出现。

3.2 在产权调换补偿方面

(1) 拆迁过渡期长, “先拆后建”模式造成了西安安置房源短缺, 被拆迁人不能及时得到安置已成为上访的焦点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信誉形象。

(2) 过渡补助费用偏低, 不能满足被拆迁人过渡期间租房需求, 不仅使被拆迁人的生活负担加重, 也违背了旧城改造的初衷。

(3) 安置房远离市区, 交通、医疗、商业、公共设施、子女教育等问题相继出现。

4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4.1 以评估的区位基准价格取代政府定价

政府应改变管理模式,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退出拆迁补偿标准制定领域, 由评估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评估区位基准价格, 使货币补偿达到恢复被拆迁人住房条件及原有生活水平的标准。所谓区位, 是指某一房屋的地理位置, 主要包括在城市或区域中的位置、与其他地方往来的便捷性、与重要场所 (如市中心、机场、港口、车站、政府机关等) 的距离、周围环境、景观及城市大配套等。从房地产价格的组成部分上看, 区位基准价格就是指拆迁房屋在估价时点状态下, 考虑了区域综合因素, 包含楼面地价在内的综合平均价格。区位基准价格体现了同一供求区域内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共性组成部分。用剩余法思路确定区位基准价格, 其价值是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扣除房屋重置价后的剩余部分。

其具体评估可以参考以下思路:①现场勘察。对拆迁区域进行现场勘察, 了解实际及内部情况;②选可比实例。对拆迁区域周边市场调查, 收集附近同一供求圈内二手房、新建商品房近期成交价格及相关信息;③算出可比实例的区位价格。可比实例区位价格=可比实例成交价格-房屋重置价格;④计算区位基准价格。对可比实例的区位价格进行交易时间、交易情况、区域因素、个别因素修正。

4.2 拓宽安置途径, 就近安置

针对拆迁过渡期限长、过渡补偿费低等问题, 可以借鉴杭州市拆迁同步安置的政策, 先建安置房, 妥善安置好拆迁户后再实行拆迁改造。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①实行易地安置的, 拆迁人通过购买已建好的经济适用房安置被拆迁人;②实行回迁安置的, 拆迁人可为被拆迁人提供周转房供其过渡期使用, 政府应该储存一定数量的周转房, 供拆迁人租用;③按照市场二手房租赁平均价格为被拆迁人提供过渡补助费。针对安置房偏远问题, 应尽可能增加近中心城区的安置房源量, 对被拆迁人就近安置, 并完整详细规划安置房项目, 提高其建设质量, 完善安置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这些做法可有效减少拆迁过程中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唐代中.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长期补偿政策 篇8

关键词:农田保护;土地发展;基本农田;经济补偿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号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禁止破坏和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保护了大量高产优质农田区,改善了占用耕地现象,在农田水利建设及中低产地的改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我国目前农田保护补偿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农田规划的方法不够科学

农田规划保护应该针对质量高、产量大的那一部分耕地,对于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风险的陡坡耕地,或是土坯层非常浅薄的耕地、遭受严重污染的耕地等,都不应划入耕地保护区,更不应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范畴。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与《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都明确指出所保护的基本农田是根据科学合理划定、针对优质耕地的保护,需要将基本农田保护当成主要的规划目标,严格把握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还要控制好质量要求及其数量指标。对于那部分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都很低的,产量不稳定且退化严重又影响生态环境的耕地,应该退耕,恢复林草植被。

至于如何界定优质耕地的范围,笔者建议可将以下区域的耕地考虑在内:集中连片的耕地;城乡结合部交界处的各种农用地,包括花卉苗木地、果园、出产能力高的平原耕地,以及各高速交通主干道沿线的农用地等。但是当前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方法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模式,把地方经济建设摆在第一位,而将基本农田规划在经济建设需求范围外的耕地,舍近求远、存劣去优的现象普遍存在。

1.2农田保护缺乏真正的执行主体

在理论上,农民日夜耕种以此养家糊口,应当视农田耕地为其生存的保障,尽力保护耕地。但在事实上,目前农业生产效益低,广大农民心中已逐渐形成“保护子孙田”与“保护贫穷”的落后心态,由此对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并不高。

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负有管理义务,农民集体对耕地享有所有权,但目前这种农村集体组织早已不复存在,法律赋予的权利亦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政府、村民、村委会都没能成为耕地真正主体,尽管法律年年疾呼要保护耕地,但因鞭长莫及而收效甚微。

1.3保护农田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无法均摊

在社会享受保护基本农田所产生的种种好处的同时,应当对此支付相应补偿。但基本农田的使用者、所有者并没能实现非农化带来的土地增值,他们放弃了农田发展权,社会却没有对他们所放弃的农田发展权作出替代补偿,导致保护成本全由他们自行承担,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有效性,也是保护农田的执行主体缺乏的根本原因。

1.4农田占有补偿方案有失公允

《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必须对此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以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不会减少。

但是,法律与实际操作过程仍存在相当大的赶超空间。实践中,对于质量相当的标准并无可操作性的硬性指标,“占优补劣”已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在占用位于高速公路附近的优质农田后,用于补偿给农田所有者的却是那些地处偏远、土质贫瘠的耕地。整体上看,农田的数量没有变,但质量却大大降低了,从而导致农田总生产力的降低,与最初农田保护占补平衡的要求背道而驰,同时对农田所有者也是有失公允的。

2、开展农田保护补偿工作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机制,实现农地的发展权补偿

针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侵害农地发展权的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应当具有外部生态效益性质,应当为受保护的基本农田所有者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和农业支持。即以“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向造成基本农田生态破坏的单位或个人征税,建立生态破坏者与保护者对称索赔机制。虽说我国现行法律中仅有规定资源税、消费税,但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征收排污费、环境税等方式向排污破坏者征收补偿费,用以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补偿基本农田保护者。

2.2完善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

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基本农田的保护只是依靠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协助完成。笔者通过多次走访基层农村与农户交流,对完善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提以下建议:加大宣传保护基本农田的理念,与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提高基本农田规划的科学性,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的可操作性,比如优先将生产条件好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确保现场与图纸一致;扩大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农民在经营基本农田中的经济收益实现实质性突破,比如政府补偿的方式可多样化,选择与水利、农业先进技术推广项目结合等措施。

2.3针对基本农田补偿方式的创新建议

笔者认为,由于多数农民不善于理财,在农田补偿款的管理与使用方面,应当站在保护农田所有者的利益角度出发,作以下方面引导:

其一,对于按年度征收的资金,比如建设用地的税收,可按年度以合理的比例向基本农田所有者发放补偿。

其二,对于一次性支付的资金,如征地补偿、安置费等,可由村委组织设置专门的账户统一管理,抽出部分作为村委专项社会保障基金,余下部分全部分发给农田所有者。

参考文献:

[1]唐健.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7):24-28.

[2]陈关球,周丙娟,邓爱珍.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114-118

[3]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5):1-4.

长期补偿政策 篇9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示的:“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持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现就我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看,腐败是寄生在个人和单位身上的一棵“毒瘤”,因此,必须狠下决心将这棵“毒瘤”摘除,才能使个人和单位的肌体健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几年倒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党政人员不少,更有陈良宇、成克杰、陈希同、刘方仁、胡长清等省级高官,真可谓成果显著,可以说迈出了反腐斗争的一大步,但这些层出不穷,前赴后继的腐败高官也说明反腐斗争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而是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的。

二、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

1、反腐败斗争不只是惩治少数几个人的腐败问题,而是要以此带动社会经济秩序、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民的日子进一步好起来、富起来。我们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反腐败斗争的“两手抓”方针,把反腐败斗争同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健全法律规范,严密防范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坚持长期作战的思

想,同时打好阶段性战役,一步一步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坚持重点抓领导干部、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廉政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群众举报和专门机关依法查处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文化水平。

《在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反腐败斗争是在社会变革的动态中进行的,决不是停下来搞运动,因此,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必然要受到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影响,所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腐败所表现的程度、特征也不一样。如:五十年代初杀了刘青山、张子善两个大贪污犯,对全国的腐败份子就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而现在的反腐败是在搞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新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情况复杂得多,而且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坚决杀掉那些罪大恶极的贪污腐败份子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此一举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认识反腐败斗争不仅是一场攻坚战,而且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在严格执法、执纪的同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人类社会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只要有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就始终会有人产生唯利是徒、拜金主义等思想。我们国家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社会和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将长期存在。如果我们放松警惕,商品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很容易侵入政治生活中来。

1、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在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

2、权力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一是运用权力可以为人民、为社会谋福利;二是也可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甚至干出祸国殃民的事来。所以,只要国家还存在、政权还存在,就始终存在一个对权力的制约问题。而建立权力的制约机制是需要时间的,就是制约机制建立起来了,还要看各级党委、政府、纪委是否真正按中央和胡总书记讲的落实了。因此,对反腐败的斗争仍然是一项长期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长期补偿政策 篇10

2009-10-11 19:07:33|分类: 劳动保障 |字号大中小 订阅企业的改制改组过程中,如果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将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那么这笔安置补偿该怎么计算?职工究竟能领取到多少?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与工资科科长郭卫民,获悉的这些政策规定可以帮您较为准确的推算,做到心中有数,利益不失。

全民所有制职工两种安置办法供选择

对于在1986年10月1日(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如果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两种安置办法可任选其一:

一是领取安置费。即一次性发给相当于企业所在地上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安置费(2003年我市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931元)。职工领取安置费后,视为自谋职业,不再享受失业保险。在具体发放时要体现工龄差别。如果本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所在地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可按本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标准执行;二是领取经济补偿金。即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标准发给,并享受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期满仍未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合同制职工补偿金视年限而定

对于在1986年10月1日(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至2001年10月6日前招收的合同制职工,合同到期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最高不超过12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补偿金标准按照职工本人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时本人的标准工资作为计发基数;如果合同未到期,按实际工龄扣除不在岗年限,只能领取经济补偿金,不能领取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按照每满一年工龄发给一个月本人工资的标准支付,并解除劳动关系。此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直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在2001年10月6日以后招收的合同制职工,合同到期的,不发给经济补偿金;合同未到期的,按本单位工作年限扣除不在岗年限计发经济补偿金。领取经济补偿金后,不能重新就业的,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计发经济补偿金的职工工资按实发工资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2001年10月6日国家废止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所以2001年10月6日以后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时,企业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为确保职工在解除劳动合同后,按时拿到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于近日对企业负责人、劳资人员强化相关业务培训,确保这些政策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准确,操作无误。

上一篇:申请增加工作人员的请示格式下一篇:catti口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