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

2024-10-19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共11篇)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 篇1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学习感想

在忙完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之后,收益匪浅,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本次学习后的体会

一、理念上的更新

1、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每一天在线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二、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的解读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三、注重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解读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正真的学有所获。

总之,学无止境,自己要刻苦钻研,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 篇2

——杜威

“计算机, 不能再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所处的世界日新月异, 正从原子时代向比特世界迈进, 比特世界的能源——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世纪网络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浅思考、浅阅读、浅交流、浅操作充斥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基于关键词的学习, 他们已经习惯于简单到只要输入关键词便可找到现成问题答案的方式。互联网把我们这一代人变成了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 让我们失去了先前的“大脑”。

人脑对电脑的过分依赖和信息利用的利弊权衡, 已让人类对技术的运用愈来愈慎重, 同时也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愈来愈清晰:未来的世界已不属于那种拥有更多知识信息、技能技巧的人, 而是属于那些更多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和高质信息素养的人。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生存, 不仅需要一个信息化的环境, 更需要拥有一种自由开放、平等自主、分工协作, 以及更懂得甄别与取舍的信息化思维。信息技术的变革改变着社会, 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当不思考、不记忆、不创新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的普遍习惯, 这就意味着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拥有另一种视角来审视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般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学生操作时间占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2/3以上, 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着三种由低到高的不同思维层次的实践操作模式。

最低层操作——验证性实践。它是指在计算机学习的初始阶段, 在初学者对软件系统缺乏了解的前提下, 由教师先行演示, 然后由学生操作并实施验证的一种计算机学习形式。验证性实验强调演示者的典型示范和个体的实践体验, 它注重的是验证的结果, 而不是过程。计算机概念的形成缺少生活经验做基础, 许多生僻的概念、烦琐的操作程序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是不可探究也是无需探究的。所以, 必要的验证性操作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层操作——制作性实践。在计算机学习的中期, 当计算机学习者对软件系统和操作对象拥有一定理解和了解之后, 需要让学生运用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作品的制作, 作品可以是一组PPT幻灯片、一份电子画报、一个Flash动画、一份多媒体刊物、一张数字名片、一份电子报表等。作品制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计算机操作, 它是信息和技术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评价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 在《高中课程标准》中也列入课程评价的重要范畴。

第三层操作——任务型实践。在计算机学习的后期, 我们需要以课堂学习任务为支点,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任务型实践与制作性实践相比, 更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学习任务可以是“整理一个杂乱的文件夹”、“制作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查找一个信息不全的文件”、“涂色证明四色定理”等。任务型实践 是课堂上我们经常采用的学习模式, 它将技术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契合,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

逻辑判断功能是计算机区别于其他工具的重要特征。失去了其思维性、智能性, 计算机便降低到了简单的工具层次。所以, 计算机不能简化为“一点一按”的机械操作, 信息技术课堂更不能简化成为形式上的阅读课、欣赏课、游戏课、画图课、作品课等, 我们更不能将简单的验证性操作完全替代具有思维含量的探究性实践。

最高层操作——探究性实践。所谓的探究性实践, 就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环境, 将信息技术学习当作一种实验, 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 发现计算机的规律, 获取计算机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能, 形成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计算机具有实时交互、所见即所得的特点, 它使技术的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案例1】浙教版第四册第10课《让机器人学走路》

教师展示机器人背面, 揭秘机器人就是靠左右两个电机驱动轮子来实现行走的。

师:当左右两个电机朝向相同的方向, 以同样的功率驱动时, 就实现了直行。

第一次演示性探究:当左右电机功率不同时, 机器人又会怎么走呢?

教师演示, 发现机器人走的是弧线。

第二次尝试性探究:弧线的方向、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首先, 学生交流可能影响机器人是弧线的因素;其次, 尝试实验, 打开探究表 (表格略) 选择四种方案, 并在VJC仿真软件中进行参数设置和调试, 再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进行数据比对;再次, 全体交流“我的发现”, 探索规律;最后, 应用规律, 研讨并实现机器人走出“P”字母中的弧线。

【评析】与一般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 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解算法、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具有独到之处。《让机器人学走路》一课的难点在于, 如何让学生理解左右轮电机功率大小对弧线形状的影响规律, 教师借助机器人仿真软件, 通过一组尝试性实践、表格化对比, 研讨和发现功率规律, 以此深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理解智能化的本质。

【案例2】2009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课例《寻找质数——初识Excel》。

第一步:整体认识Excel, 局部认识窗口要素组成: 单元格和行 (列) 。

第二步:初识单元格填充概念 (以第一行为例) , 单元格数据填充:在单元格A1和B1分别填入9和2;单元格公式填充:C2单元格填充公式, 用地址引用数值计算A1/B1的值。

第三步:数学模型思考——质数有怎样的特征?质数与它的约数个数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有什么简洁的方法判断X是否为质数?

概括算法: 用2~X-1之间的自然数去除X, 之间如有一数整除, 则X为质数。

第四步:数学思考与计算机实现。 (以9的判断为例)

第A列, 怎样实现单元格中填充相同被除数9? (学习Excel数值复制填充)

第B列, 怎样实现单元格中填充2~8的有序自然数列? (学习Excel序列填充)

第C列, 怎样有规律地、快速地实现商的批量计算? (学习Excel公式复制填充)

第五步:判断并得出结论。从商的情况看, 仍有一个3被9整除, 因此基本确定9不是质数。

【评析】运用数列法寻找质数的任务, 充分体现了做中研、做中学的思想。证明质数的过程涵盖了单元格、行 (列) 、数据填充、数值复制、序列复制、公式复制等Excel中关键性概念的操作。它的成功在于, 将Excel的初步认识和简单应用与计算机程序算法问题有机结合, 巧妙地利用Excel的数值计算功能和数据处理技巧帮助完成寻找质数的任务。

探究性实践是思维含量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形式, 它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授, 从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技术学习模式, 开启了通过各种自主实验等事实性操作来理解概念的课堂新方式。它可用于帮助学生探求原理、理解概念、链接知识, 特别是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学科非常适用。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会操作到会探索, 是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方向。

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问题设计

问题解决是人类认知的三类方法之一。对问题的研究, 计算机走在所有学科前沿, 计算机最顶尖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模拟的就是人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将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据、公式、算法和策略的形式清晰地再现, 浙师大张剑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就曾对人工智能进行过专题研究。

我这里所指的问题是信息技术问题, 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问题, 或者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概念、思想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同一问题, 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解读, 信息技术课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技术的问题。比如人口增长是社会问题, 但如何用Excel将人类近百年的人口变化用数据图表现出来, 就是信息技术问题。从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构成的角度看, 信息技术问题由远及近、从外延到内核可分为三类:生活化问题 (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或接近于真实生活可能遇到的跟计算机有关的问题) 、信息化问题 (即需要学习者应用信息知识、信息资源来解决的问题) 、技术化问题 (即需要学习者运用技术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的问题) 。

问题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现实信息技术课堂中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 信息技术问题设计不仅要体现广度、温度, 更要体现思维的深度, 要避免简单的信息粘贴和复现, 一定要挖掘问题的价值, 体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分层设计。

好的信息技术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意识, 也能引发高智慧的思考。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应该是渐进式的, 我们要在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单元问题时, 设计解决问题所需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群, 以期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循序渐进。

【案例3】高中信息技术课例《认识二进制》

问题1:你知道百家姓吗?请想一想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8位姓氏。

问题2:你有过街头“看表格猜姓氏”的经历吗?请参与游戏“二进制猜姓氏”——将百家姓的名字贴于7幅表格中, 说出在与不在 (0或1) , 即可猜出你的姓。

问题3:二进制数和猜姓氏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使用7份表格便可以猜出百家姓?

问题4:如何建立一份百家姓与七位二进制数之间的一一对应表?

问题5:由二进制猜姓氏想到, 如果现在只有20个姓, 只需多少张表格?

问题6:如果要设计一个猜水果的游戏, 你将如何制订游戏的规则, 并设计出这份表格?

【评析】“让简单的概念学习激荡思维的火花!”当学生完成这一系列阶梯性问题时, 不仅破解了其对街头游戏的疑团, 也经历了从学习复现、认识理解到迁移巩固、规律应用、拓展提升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 不知不觉, 已经走得很远。

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任务情境

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 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课改十余年,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正从以对话中心的课堂向以任务中心的课堂转变。教师备课的关键不再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准备, 而是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信息技术的任务情境根据其结构性可分为两种:劣构问题和良构问题。

所谓良构问题, 是定义完善的, 条件与目标简洁、清晰的, 解决路径是普遍已知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材和课后练习中, 我们均看到此类任务的影子, 这类情境的信息表达都是简明扼要、去情境化的, 具有非常典型的学科特征, 此类任务一般只需学生简单思考或简单操作就可以达成。

所谓劣构问题, 是定义不良的问题, 即提供的原始信息和学习情境是模糊的、杂乱的, 甚至有干扰的。我们不能马上确定哪些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问题来说是必需的, 没有公式化的解题模型。劣构性问题往往以真实生活世界为背景, 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发散的。

良构问题构建的是从已知世界到已知世界的通途, 劣构问题构建的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迷障。

【案例4】两个问题情境

情境描述一:数的分解。将16分解为几个不同自然数之和, 怎样使数积最大?

情境描述二:装球问题。设有任意多个盒子, 分别编号1, 2……同时有8个小球, 现将8个小球装入盒子中, 装入规则如下: (1) 第一个盒子不能为空。 (2) 装入必须严格按递增的顺序进行。8个小球的装入方法有:1, 2, 5或1, 3, 4。 (3) 在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下, 要求有球的盒子尽可能多。 (4) 装完之后, 相邻盒子中球个数差的绝对值之和为最小 (未装的盒子不计) 。如上例:

装入法1, 2, 5 , 则差的绝对值之和为:2-1+5-2=4

装入法1, 3, 4 , 则差的绝对值之和为:3-1+4-3=3

程序要求:给出K (K表示小球个数) 之后, 求出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装入方法。

【评析】两个情境反映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 问题解决的方案也是类似的 (算法略) 。但学生却在问题情境二里陷入极大的困境。事实上, 情境一便是良构问题, 情境二属于劣构问题。诸多的课堂事实再次证明, 劣构化任务情境可引发高阶思维。

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 能否将现实情境建模成数学问题。但恰恰很多学生在解读题目、构造算法模型的首要环节便遇到了障碍 (情境二便是如此) 。劣构问题意味着学习者必须耗费更大的脑力劳动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核心。显然, 我们的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劣构化情境, 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没有适应这种变化。

【案例5】教科教版初中《Word表格制作》

在课堂初始, 有教师呈现这样一个任务——从余姚到宁波, 徒步的速度一般是5千米/小时, 一刻不停也要10小时, 虽不花车钱, 但很辛苦;自行车的速度稍微快些, 约需3.5小时, 不用车费, 但也很辛苦; 乘火车和大巴, 虽然约花费35元, 但比较舒适, 加上等车、转车, 约需1.5小时;如果你和爸爸、妈妈乘私家车前往, 约40元就够了, 不但舒适, 而且1小时就能到达……

问题: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几种?请选择2~3种出行方式, 然后用表格形式进行对比, 并最终做出你的最佳出行方式选择!

学生典型表格 (例举) :

【评析】此任务接近生活, 情境中条件的文字表述不清晰、不完整, 不具备学科的典型性。表格中列举的信息数据需要梳理甄别、表格中的项目名需要提炼、表格中的行列数需要规划想象、表格结论需要自主评价确定。此任务目标比较开放, 表格行列数均不确定, 而由学生个体自主选择, 此劣构问题可促使深度思维的发生, 确保了作品结果的多样性, 表格在劣构信息向良构转换过程中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案例6】关键词查找

医生:你哪些地方不舒服?

小明:我经常头痛, 还有呕吐, 口腔、手上有红疹。

医生:有该症状有几天了?

小明:3天。

医生:有没有量过体温?

小明:40.5度。

医生:最近吃过、接触过什么吗?

小明:……

请你根据对话用几个关键字概括出小明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 然后用关键词查找估计是什么病?

【评析】此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从只言片语的零碎信息中去寻找和提炼关键词, 并用这些关键词去搜索, 得出初步诊断, 没有设置假情境、浅任务, 也没有提供现成的过于清晰的关键词, 旨在让学生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案例里经历一些真实思维的过程, 以此理解和体会关键词选用要“精”的思想。

诸多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越是趋向高阶, 越是要进行这种劣构性任务的训练, 才能让学生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把握问题的核心, 才能让学生亲历复杂的学习过程, 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是计算工具、操作工具, 还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虑和思考。计算机不是简单用来计算的, 不是纯粹用来玩的, 更是用来促进思考的, 计算机的出现更多是为了让人类减少低效重复劳动, 从而从烦琐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思维劳动。所以,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 只有包含了高阶思维的计算机操作、问题设计和任务情境, 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优势和课程的核心价值。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想 篇3

我也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学生要乐意学,乐意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真正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驾驭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先深入了解学生,想他们所想,教师的思想和理念一定要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1.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要适当地鼓励、表扬一些学生;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比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开展一些小比赛,发一些小奖品等,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更生动有趣;4.精讲多练,讲解不宜过长,叙述操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一般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6.提升教师的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教师驾驭课堂灵活多了,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来谈一谈。

一、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将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现在游戏中, 贯穿于游戏中,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的知识,学生就十分乐意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玩起鼠标来就十分得心应手了。

二、协作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应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有一些天资比较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但还有一部份学生你就是给他们整堂课的时间,他们也无法完成,而光靠老师手把手的辅导,显然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利用这些“高手”来给那些同学当“小老师”,帮他们解决一些操作中的难题,没想到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在教学word这部份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三、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计算机,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抓两头促中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有机和谐的发展和进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 篇4

本学期参加“国培计划”学习,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信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感受迫深。李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课堂教学的组织: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可是,我们一个班七十多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真感到是一个大难题,通过学习后,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本校情况,逐步尝试,争取达到最佳有效课堂。

本学期,我结合李冬梅老师的讲座和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的一些感想: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物证技术学》学习感想 篇5

一接触物证技术学这门课程,我便被其中广博的物证技术知识深深吸引。由于高中选择的是理科,我对教材中的化学物证和生物物证部分立刻就产生了十足的亲切感,觉得这将会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我身边的同学,无论高中学习的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对这门课怀着激动而期待的心情。毕竟,物证技术学所研究的内容有许多就是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还有指纹、足迹、笔迹那些只有在侦探小说中读到过的东西。而且,翻开《物证技术学》这本教材的目录,每个人都感觉这与我们所学习过的其他法学课程有很大的差别。这种新鲜感使得物证技术学成了学期初大家谈论最多,期待最多的一门课程。

课程真正开始之后,我才发现,物证技术学的知识内容看似平常琐碎,其中却蕴含着独特的深意。李学军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将我们看起来很简单的现象充分分析、挖掘,引导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深入地研究思考下去。在听过李老师几节课后,我对物证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开始体会到物证技术学的博大精深。原来在笔迹、印章、足迹、指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背后,蕴藏着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等待我们去整理,去发现。李老师的讲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无穷知识海洋的大门,我的心情也由最初简单的激动开始平静下来,开始转变为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和探求的愿望。

面对本科生的教材仅限于基本知识和方法的介绍。很快,我就开始觉得教材上介绍的东西不够用。先是不自觉地开始回忆高中的理科知识,用以解决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快,高中的基础知识也难以满足我的要求,我在物证技术课堂之外,又开始自学大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关内容。物证技术是法律科学和自然科学完美交汇的一个学科,法学的内容是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而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围绕物证技术学的课程内容补充学习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不仅仅掌握了教材的知识,更以教材为入口,对自己在物证技术方面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完备。可以说,物证技术学这门课程是我深入研究物证技术学的敲门砖,引路人。

物证技术学是法律科学,其中蕴含了大量法律思维。而它同时又以自然科学为工具,在研究的过程中贯穿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这门课程把法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最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集合了起来,这两种思维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完善,可以说是缺一不可。一学期的学习中,李老师全面而严密的思维习惯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我在这门课程中寻找到的最大的乐趣,就是跟随老师的思维去认识、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感受思维的魅力,体会思维的方法,学习思维的能力。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也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都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这种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对我之后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物证技术学与司法实务紧密联系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物证技术学上课期间,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指纹鉴定,物证摄影,血痕初检这些以往只有在侦探小说里读到的东西都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实验课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学习与实务操作之间的差距,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司法实务所要求的缜密、细致的品质,进而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 篇6

办公室电脑知识竞赛的活动想法我个人认为电脑知识竞赛的赛事采用一次性分几个关卡的方式比较好。因为电脑知识竞赛分成初试复试就要准备2次的场地和工作人员的调试安排这大大的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大一新生现在也接近准备期末考试活动也就多了,繁琐的赛事我不是很提倡。对于是个人参赛还是组队参加活动,我是这样认为的最好是组队,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能答对的题目的题数运气也是占大部分的,而组队的话竞争性会更强,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组队这样的赛事会更有看点。每个团队之间的对决也是考验每个队员之间的配合。至于比赛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结合:抢答一些简单的题型是可以的,再加一个团队在规定的时间或不定的时间回答10道题看准确率回答的题数或用时间的多少。。一切都好商量......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篇7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人们成功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坚强的自信心为先导的。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宣称:“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何等的气魄,正是这种令人惊叹的自信,燃起了他无穷的智慧,使他作出了光照史册的巨大贡献。学生要想搞好学习,缺乏自信是不可设想的。

经过调查发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多,对计算机感到很神秘,对计算机虽有好奇心,却缺乏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要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首先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有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

要让学生成功完成三到四个操作任务,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必须简单容易上手,比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易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也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分层施教,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不能放弃后进生兴趣的培养,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1. 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为此,我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次次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

2. 设计课堂任务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新的上机任务。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微机技能的差异,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即基本任务、综合任务、创造性任务。通过上机操作分层任务,学生各自学有收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设计分层练习

布置练习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练习的布置不应统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设计分层练习。例如:在处理“信息的处理技术”等类型章节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设计一定的练习,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成创作组,允许他们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小组里,水平不同的学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或是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子练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功底好的同学可负责画面的设计,文采好的同学可负责文字草稿……分层练习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地落实了新知,充满了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广大学生都认为它深不可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情感,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信息技术活动。如设计一些课外信息活动,或者让学生每人每周通过各种来源获取一些信息技术产业新闻,或者让学生制作关于信息技术的电子板报,主题是关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报道”、“硬件天地”、“软件世界”、“名人轶事”、“网络与通信”、“高手妙招”、“经典网站”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习惯,建立起信息技术情感。

四、营造平易近人的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师表形象和师德修养。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倍加关心,不厌弃鄙视,更不应讽刺挖苦,对于他们回答的问题,哪怕只有一点是对的,老师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认真地予以补充,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恐惧、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严肃有余而幽默不足,不应整节课都非常严肃地说教,适当地插入几句幽默的话,就能化解一些尴尬,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达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信息技术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合作学习;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自主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独立的分析、探索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

二、转变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得不到发挥,我们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三、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

1.精心创设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介绍“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创设一个情境:引入本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表,让学生利用排序和筛选操作为身边体质健康未达标的同学制订一份健康饮食及运动计划。由于该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来进行的,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点到为止,放手实践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我只介绍了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操作,接下来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的环节:给出十道题目,让各学习小组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答案,在最短时间里答对所有题目的小组为优胜组,并给予奖励。

3.成果交流与评价

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天性,在自主合作学习后,可以将各小组学生完成的作品收集到教师机上,通过局域网提供给全班学生欣赏和评价,共同评选出各组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四、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进行合作学习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而忽视了合作的真正内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2.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精心组织和引导,让学习过程有序进行。

自主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篇9

[文章来源]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郝成义指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我们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时就必须增强个人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注重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

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的指导意见(会议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这说明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即是突破传统知识概念为主,个别操作为辅的观念。从而以知识概念要先行为辅,个别操作要抓紧为主的“一条线”的形式。不能只抓住教师灌输式和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应在抓住整体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在其他类似的操作中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 别化学习与任务驱动

个别化学习并不等于不听教师授课,不进行相应的任务操作训练,而进行自由散漫地操作。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任务应分不同层次设计出相应措施。才能先任务为基础,个别化学习为推进的原则.如讲画图时,先以简单各种几何图形及填充各图形为任务,进而让学生个别化操作制作出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图。这样,一面加强了任务的操作练习,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既完成了任务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又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个别化学习与任务驱动之间区别的思想。

三、 个别化学习的发展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切忌将所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地堆在网上,然后让同学们你们去学吧。

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精讲一般性问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更多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会使用“帮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篇10

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小学胡名军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文章主要阐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研究性学习”,实施新课改的作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在从事几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尝试,发觉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终于对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

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学《找规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引用大量的生活图文资料,探索规律。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到底交给学生什么知识?当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交给他们的windows、office等等知识可能已经过时,那么他们到底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我们教的知识有什么用?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到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他们“会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也显得很重要。引导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引导是一种自在、自为、自觉的师生行为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应如何引导?引导的怎么样?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地熟悉教材,熟练各种操作,适时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具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WORD字处理软件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提问怎样把文章中的字往前移,怎么把它往下移动一行,我输入的字没有了怎么办等等......问题是形形色色,而且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多次,不仅令人烦恼,而且经常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回答学生问题时,要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儿,让他们自主尝试解决。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遇到问题后,学生们就会尝试着自己找办法,不再是以往那样懒得思考而寻求别人帮助了。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

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具有双向性,既是评“学”,也是评“教”,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老师发现差距,寻找原因,为改善后续教学提供了参照。在教学中,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研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贵族学校”和“重点中学”的专利。有了计算机和资源库,有了宽带网和校园网,课堂教学将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确信: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会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片新大陆”。

参考文献:

[1] 张德伟 《新课程与教材改革》 北京出版社2005.01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 篇1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57-2项目教学法优势何在?施教过程中如何引领?关键还是做好“项目”策划与指导,把解决“项目”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旨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激发潜能,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一、项目教学的提出与优势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可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德国的项目教学以行动为导向最为典型。教学中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而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

1.导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着眼学习过程,倡导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导向明确,在过程中锻炼能力。

2.凝聚力。项目作为学习目标,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项目环节的实施过程也是凝聚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虽然项目小组中每个人都客观存在着不同想法、个性,但基于整个项目的成功,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求同存异,服从项目小组的整体安排。

3.成就感。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成果展示上,一个项目会涉及到不同的基础与技能,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与魅力、收获成功的喜悦,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二、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教学,关键在项目。以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二章信息获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我高中生活的第一个旅行计划”为例,展开实践与探索。

1.我“引”。教师对项目的设计与引导相当重要。基于高中生的生活储备,我以当前热门的旅游地宣传片导入,从上海迪斯尼乐园——海南三亚——呼伦贝尔大草原,怎样让旅途更舒心、愉快,需要获取哪些旅游信息,提出项目内容及要求。

课时1: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完成项目打基础:(1)独学学件,完成单元知识点:如信息获取、搜索引擎使用、文件合法下载、信息鉴别评价;(2)合作完成作业内容;(3)教师反馈小组作业完成情况,重点突破。

课时2:(1)抽签选择旅游线路,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表;(2)根据教材P36表216制定学习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表;(3)教师基于学情和小组意见准备班级统一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表,以对小组项目活动考核有据可循:旅行计划名称组长组员姓名主要负责的任务需要考虑的因素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

其他因素:主要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课时3~4:(1)小组搜集素材,完成PPT制作;(2)老师在过程中参与小组活动,做好监督与指导。

课时5~6:各小组展示项目完成情况:(1)分工合作情况,初步的自我评价;(2)旅行计划展示交流;(3)反思与总结:本组获取信息的途径;资料的整理分享;小组的亮点。(4)评选最佳展示小组、协作小组、信息管理组、风采小组长。

2.你“唱”。课堂是一个舞台,老师搭台,学生来“唱”,才够精彩。本项目中需要学生“唱”的地方很多,首先必须让他们明确“唱”什么,怎么“唱”,如何“唱”好。小组长是项目的灵魂人物,对他们培训到位,让他们在组内能够“唱”起来,带领着小组往目标上引,大家都动起来了,离每个人都“唱”也不远了。个别“唱”不起来的,老师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各自任务和分工,从学会“独拉独唱”走向“小合唱”。当然也得提醒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评估自己,扬长避短,看自己能在哪方面“唱”出精彩。

3.大家“做”。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要学会团队之间的合作,还要学会操作的技能和能力,也是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关于操作,一方面来源于老师的学件,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多“做”方能生巧,特别是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对素材的管理上。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的作品主要体现在Word、PPT操作展示上,基本上沿用了初中的相关技术知识和内容,对此不熟悉的同学较难完成作品,好在我们是团队合作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完成,只是还需再加工。

三、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1.教师学会放手。高中阶段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老师们更是喜欢把学生紧紧拽在手里。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与课堂教学也得到更多关注。这个时候我们得清醒,知识的储备是一时的,能力的培养才是无限的。只有老师放手,学生才有发挥空间。

刚开始教学过程中,学生其实是很茫然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所以要能忍得住,不能一看学生不会就开讲,即使讲也得有针对性。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知道自己怎么做了,也渐渐开始独学起来,会有很多困难,老师需不断地鼓舞士气,增添信心。

2.学生潜力无穷。项目完成过程中,有一个女生对信息的整理非常细致,每个文件名都非常清楚,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超级点赞,他们也把这样的操作及时分享给其他组,非常方便后期制作。试想如果都由我来完成,肯定没有她有说服力,看来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找亮点。

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的表现更令我惊叹!一直在班上表现非常不好的小柯,却在他的创意下,小组展现了一条非常优美的皖南风景线,让我们眼前一亮,大饱眼福。一组女生在文艺清新闺蜜游的旅途中,充分展现了吃货们的精神,羡煞旁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3.项目引领教学。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尝试进行项目教学,真的让我收获太多,以前一直认为自己讲的肯定比学生讲的清楚,为讲而讲,学生往往都是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可有了项目引领之后,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的课堂活力大增。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课时利用率不高、少部分学生目标不明、跟不上课堂节奏、小组意见难统一等现象。但是我很开心以项目教学来引领我的课堂,这不仅是教学观念的一种变革,更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浅论项目教学法.语言文字学,2015(04).

上一篇:寒假作文放鞭炮下一篇:无悔选择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