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案

2024-12-04

《牧歌》教案(精选6篇)

《牧歌》教案 篇1

《牧歌》教案 辽阔的草原 《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牧歌》,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名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牧歌》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牧歌》

2.提问:蒙古族民歌《牧歌》与无伴奏合唱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 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5、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6、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7、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欣赏《牧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3、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牧歌》的来源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愿意吗?那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请你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蒙古长调原民歌《牧歌》)

师:谁来说一说?(蒙古族)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蓝天、白云、草原、毡房、牛羊等等)说说你了解的蒙古。(生自由回答,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蒙古的民歌分为几类?(长调、短调)长调有什么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长调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情怀。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蒙古族人民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了解的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牧歌》,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板书《牧歌》)

二、聆听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魅力

1、初听音乐,设问:

首先老师将请同学们欣赏一首由蒙古长调《牧歌》改编的器乐曲,请大家安静的聆听,想一想:

(1)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觉得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1)这首乐曲的速度是稍慢的速度,乐曲的情绪优美舒展。(2)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的,伴奏乐器是钢琴。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明亮,音域宽广,富于表现力。

2、认识小提琴,了解其构造特点和演奏姿势。

(1)出示小提琴图片,认识小提琴各个部分的名称。(2)学习小提琴的演奏姿势,随音乐主题模拟演奏,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3、学习视唱乐曲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中的连音线、倚音等乐理知识,感受这些符号在乐曲中的作用,边唱边随老师划旋律线,感受乐曲的高低变化,感受曲调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

4、复听全曲,欣赏由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先生为我们演奏的《牧歌》。欣赏大师的演奏,请大家边听边想:

(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没有高低的变化?(2)这首乐曲有没有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根据变化你觉得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解决问题:(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3次。有高低变化。(2)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速度为行板,基本以民歌 《牧歌》旋律为主题,稍作变化。舒展的节奏,低回婉转的旋律,将草原这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二段速度为小行板,比第一段稍快,这一乐段的情绪更为激动,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

第三乐段为再现段,规模有所缩减。音乐在泛音声中飘逸致远。

5、完整的聆听音乐,整体感受。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主题旋律在哪个音区出现,并划出旋律的高低起伏。(高音用红色,低音用绿色)(2)当你听到乐段的变化时,请举手示意。(3)听赏这首乐曲时,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卷?细心体会乐曲表达表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解决问题:

(1)展示学生所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2)这首乐曲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唱一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老师都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蒙古族的人民一起唱起那动听的牧歌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

出示牧歌歌词,随范唱轻声跟唱歌曲,亲身体验长调的悠扬婉转,抒情宽广。

2、舞一舞。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蒙古族的人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跳起了舞蹈与我们应和,同学们,让我们也随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吧。

播放舞蹈视频,师生动起来。

3、赏一赏: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欢喜,这首优美的牧歌就被改编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听,马头琴奏响了《牧歌》;看,葫芦丝吹响了《牧歌》;瞧,大提琴浑厚低沉的《牧歌》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流淌。

牧歌教案333 篇3

教材分析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的代表歌曲。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3、学会演唱歌曲《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体验长调所具有的字少腔多、高亢悠远、尾音拖长等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长调歌曲的独特韵味;

2、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老师想请你们来看看这是哪个民族?(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背景歌曲《牧歌》 生:……

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蒙古族真的很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多媒体播放《牧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师: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歌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生:…… 师: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速度各有什么特点? 生:……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旋律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蒙古人民怎样的性格?(学生讨论后回答)

(更能体现蒙古大草原的美丽、辽阔和宽广以及蒙古人民豪爽、奔放的胸襟)

3、请跟随老师的琴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师生反复哼唱)

4、我们一起按节奏读读歌词,感受一下它的节奏特点。同学们,你们发现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 句尾有什么特点?(两个乐句,句尾悠长)

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调整呼吸,要唱的自然而舒展

过渡语: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她优美的旋律曾经倾倒过无数的听众,有一位音乐家把她改编成了一首合唱曲,让我们来一起欣赏。

四、欣赏无伴奏合唱《 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听完后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草原牧歌_第十一册第二课_教案 篇4

2、草原牧歌(第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学难点: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景用问题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

2、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 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9)完整演唱。

3、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学习中国民歌中的“长调”、“短调”。(2)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3)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组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按照蒙古族人 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模拟蒙古 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

学生自由讨论 完整地聆听 视唱歌谱 演歌谱唱 齐唱 自由读 齐唱

齐唱

酒喝干。

4、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三、组织下课

自由学习

齐唱

课题:

2、草原牧歌(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辨别女中音、男高音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过程与方法: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教学方法:综合法、欣赏法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初听,完整地聆听作品。

动(2)复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聆听 的音色。

(3)介绍歌手德德玛。说说对她音色的认识

和理解。

(4)再听,跟唱主题旋律。体会蒙古长调的风格。

2、聆听歌曲《万马奔腾》

仔细聆听 仔细聆听

欣赏

(1)初听时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

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

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仔细聆听

(4)聆听《万马奔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

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现象。

3、聆听歌曲《天堂》(1)初听,完整聆听作品。

仔细聆听(2)复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音色。

聆听

(3)介绍歌手腾格尔。说说对他音色的认识

和理解。

(4)再听,跟唱主题旋律。

仔细听

(5)对比德德玛和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

不同的演唱风格。

三、组织下课

课题:

2、草原牧歌(第3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过程与方法: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学难点: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教学方法:综合法、演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表演《小黄鹂鸟》

(1)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观看录像。(2)学习齐唱部分 A、听师范唱。B、小声跟琴唱谱。

C、点出难点乐句跟琴反复模唱。

D、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3)学唱合唱部分: A、分析合唱曲谱。

B、找出低声部与高声部不同的曲谱跟琴学唱。C、完整练习低声部。(4)合唱练习。

A、试唱合唱,找出容易跑调的乐句。B、复习卡农的合唱形式。C、跟琴按句练习。

聆听

仔细聆听 齐唱 练唱

齐学 练唱

齐唱 齐唱

D、完整练习合唱部分,加歌词,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齐练 次感。

(5)再听录音范唱,体会歌曲的调式特点。(6)分析歌曲情绪,有感情的跟伴奏演唱。

三、组织下课

仔细聆听 齐唱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课题:

2、草原牧歌(第4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筷子舞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配合队形变化完成组合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运用蒙族舞风格表现筷子舞欢快而又抒情的舞蹈特点。

教学重点:筷子舞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使用带道具的舞蹈,因此对筷子的制作,拿法,舞蹈中筷子的朝向都应详细介绍,力求学生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筷子在不同体态,不同位置所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要能够区分。教学方法:综合法、演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2)即兴创作旋律。

集体完成 自由完成

动(3)老师小结。

2、学习演奏《筷子舞》

(1)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2)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

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3)基本介绍

A、筷子舞

B、道具筷子的制作

仔细聆听

C、筷子拿法

(4)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A、平步打肩

B、平步打背

C、踏步后重心位击胯

D、展翅位击胯

E、肩胯连击

(5)跪地部分基本动作:双膝跪地预备。

(6)组合动作演奏《筷子舞》

随音乐舞蹈。

(7)分组展示。

齐演

三、组织下课

分组表演

板书

设计 教后

《牧歌》说课稿 篇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的第一课时,歌曲《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期,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较晓学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注意:七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教师要讲授歌唱知识,提醒学生保护嗓音。

三、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并初步了解无伴奏等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

无伴奏合唱及演唱声部。

五、教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 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六、教具: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为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天堂》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并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接着是新课教授环节,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会完整的播放了乐曲,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并把学生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接着我会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教学生唱歌谱,我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唱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念歌词并提出问题(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并介绍内蒙民歌和长调旋律特点)最后我会请学生跟着音乐,用刚才听辩的旋律演唱歌曲。在此时我会介绍中外牧歌的区别:国外“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下面是巩固提高的环节我会先让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并提问回答对比歌曲的异同和歌曲的声部等问题。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接下来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中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紧接着是创编环节,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编一段歌词、写一篇短文(播放《牧歌》音乐)。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并进行评价。

天籁草原 壮美牧歌 篇6

一、乐曲创作背景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于2007年9月11日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首次上演,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富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牧歌音调,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如同素描般地勾勒出了一幅宽广辽阔、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风光,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幅蓝天白云、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草原生活画面。据笔者了解,在首演之前作曲家已三易其稿。该曲初稿创作于1996年,原是应一位舞蹈家而写的舞蹈音乐,但因其具有强烈的交响性,经修改后再次以交响乐形式上演。该作品在经过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演出,又经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多次执棒,于“第三届内蒙古警官音乐会”、“内蒙古交响乐团2009年新年音乐会”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音乐节”等多次上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今年9月,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获得了内蒙古政府奖——“萨日娜”奖。作曲家对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追求上的各自不同方向,也使得《牧歌》这首民歌更具魅力,并在原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标题的新颖性不仅在于“牧歌”是悠扬的,而且更是“壮美”的。作品体现了标题与音乐表现对象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充分展现了草原的广袤与蒙古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坚韧性格。此曲标题的“壮美”二字凸显之处便在于此。

二、主题写作及创作意境

乐曲一开始在小提琴、中提琴高音区很弱的长音衬托下,仿佛是描绘着云朵的飘逸,使听众感受着时空的冥想。定音鼓以四分音符轻轻地进入,仿佛把人们带入了远古时期,又像是一位巨人缓缓地由历史渐渐走入了现代,更像是远处的雷声唤醒着沉睡的大地。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奏出了《牧歌》主题四度、三度上行的主题动机:

这个动机就像是一粒种子,深埋在土里,预示着音乐将由此展开、长大。紧接着由乐队管乐的男演奏员用古老的“潮尔”演唱风格吟唱出了“敕勒川,阴山下”浑厚、庄重、沧桑的音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即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音乐的演绎方式很有特点,使人印象深刻,畅想着那是草原的圣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定音鼓模仿巨人的脚步由远而近、由疏变密时,圆号号角般地奏出了牧歌的灵魂动机,预示着一个民族心灵的呼唤,《牧歌》主题的优美旋律由此展开。

弦乐和木管宽广的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展现了草原辽阔的壮丽景色。音乐进入了呈示部分的A段。紧接着在竖琴六连音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了由主题衍生出的温暖的B段旋律,犹如一位勤劳美丽的牧羊姑娘在歌唱着美好的生活,赞美着富饶家乡的真挚情感。弦乐组六连音的衬托,就像小草轻柔的摆动,更显出草原的柔美和妩媚。

在乐队齐鸣般地再次鸣响出主题后,音乐改变了节拍,加快了速度,进入了展开部分。在小军鼓、铜管与弦乐催征般的节奏引导下,木管组奏出了“牧歌”主题的裂变动机,并把这部分动机在G主羽、D下属羽以及C属宫调上连续作了紧缩变奏,弦乐组也奏出了呼应性的乐句,极富动感的音乐律动把我们带到了牧人跃马驰骋放牧的紧张、刺激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场面。这部分音乐与呈示部分的音乐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在木管组节奏轻盈的伴奏下,低音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在音色醇厚的中低音区奏出舒展的、男性般自由奔放的旋律,长笛与弦乐在其属调上飘逸出了色彩明亮、似锦如缎般的答句,犹如姑娘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歌声,旋律的构成依然是主题旋律的衍展。

几小节的连接后曲作者笔锋一转,弦乐组在中低音区全部用下弓奏出铿锵有力的动力性主题音型,把听众带入了万马奔腾、紧张刺激、充满期待的场景中。

进入连接部后,音乐节奏再次紧凑起来,并伴随着高音区乐器与低音区乐器阶梯式进行的和声节奏,加上打击乐器奔腾似的律动敲击,把音乐带入了再现部分的A段。此时,在铜管、打击乐和竖琴烘托和渲染下,木管与弦乐采用3/4节拍把《牧歌》的主旋律拉长了,放大了。

曲作者没有采用完全再现的简单重复式手法,而是对音乐进行了动力再现,主题旋律更加恢宏壮观。接着小提琴用

6/8节拍在中高音区奏出了轻柔飘渺、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引出了双簧管更加优美动听的B段旋律,清新活泼的三拍律动的曲调,好似姑娘们在欢快地舞蹈。

在经过了数小节的过渡后,乐曲进入了尾声和高潮段落。乐队全体以更加辉煌的音响再次奏响了“牧歌”的灵魂主题动机,管乐奔腾般的和声节奏和着打击乐密集的节奏型,再加上弦乐强有力的和弦烘托,整个乐队交相辉映,展现了牧民载歌载舞、感恩大自然、赞美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恢宏场景,壮美牧歌的音乐在极具张力的长音中结束。

三、结构与调性布局特点:

乐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调式为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大致分为五部分:1.引子;2.呈示部分;3.展开部分;4.动力再现部分;5.尾声。

曲作者熟练地将西方传统和声语言与民族五声调式旋律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对主旋律中偏音的出现以及在展开部分旋律中运用的偏音,则是以调式交替的方式予以处理,从而保持了音乐的五声性民族调式风格。从和声节奏布局来看,全曲基本上是以松弛的和声节奏加以处理,这与线条式的旋律相吻合。只是在两大部分的连接中使用了一些紧凑的和声节奏作为过渡,使音乐的进行更具有推动性和接力性,进而保持了音乐的内在逻辑动力。正可谓疏密有致,张弛有道,心手相致,收放自如。在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流动中巧妙地运用各种配器手法烘托着优美的曲调。弦乐组长音的铺垫,暗合着延绵不断的草原一望无际。弦乐组与木管组交替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联想到白云涌动,莽原起伏的草原风情。铜管雄壮的共鸣声,表现着蒙古民族的刚毅和坚强。小提琴六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分解和弦,描绘着河水的流淌与小草的摇曳;乐队在高潮处的全奏,则是一个民族内心的呐喊与呼唤,表现了天人合一、荡气回肠的草原情愫和大爱情怀。

四、以蒙古族风格为“母语”的旋律风格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的创作,应该说与作者生于草原,从小即沐浴着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阳光雨露有着极大的关系。曲作者虽然是一名汉族音乐工作者,但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经历,使其对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了解与感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作者在旋律写作上对蒙古族风格的娴熟把握就不难理解了。

这首管弦乐音诗表现了曲作者对蒙古族音乐艺术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民歌的大量积累、研究,为我们奉献了这首色彩丰富、颇具感染力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管弦乐作品。它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和充分交响化的表现形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有爱,笔下有情。作为一位内蒙古本土音乐的创作者,满怀着眷恋草原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在民族音乐交响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创作者懂得对草原的感恩、敬畏和赞美,因而作品在这些方面情感的表现也就更加自然、充分。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听了这首作品之后很是欣赏,并亲自指挥内蒙古交响乐团及八省市的部分演奏家进行了公演,2008年7月22日晚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进行了播出,使这首作品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邢长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副教授

上一篇:雨季三防自查报告x下一篇:静静的等待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