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精选8篇)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篇1
改善职工食堂就餐环境 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为改善职工尤其是保安们的就餐环境,提高职工们的生活质量,物业公司食堂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的宗旨,近日,在物业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对食堂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的职工食堂一改过去饭盆乱摆乱放,杂乱无章的现象,操作间布局合理干净卫生、就餐场合窗明几净舒适温馨,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就餐场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职工们的到来。
整改后,食堂切实做好了食品卫生、餐具的“一洗、二冲、三消毒”工作,工作台做到随用随清,每周对厨房进行一次搬家式的大清扫。炊事员对菜肴花样不断翻新,味道新鲜可口,深受职工喜爱。职工食堂每顿都配有至少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及一个适口的靓汤,使就餐职工就餐时有一种家的感觉。
物业公司立足实际,为了给广大职工提供一个温馨、优质的就餐服务环境,物业公司副经理康富强、员工康岩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食堂制作了用于放置职工饭盆的橱柜,为公司节省资金四千余元,受到了物业公司经理康立广的表扬。整改后的职工食堂整洁明亮,各类设施齐全,拥有可同时容纳30余人就餐的开放式餐厅,较好的改善了职工的就餐环境,为职工就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物业公司安排对食堂厨工进行培训,进一步实现了职工食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了后勤管理。从饭菜采购的价格、安全卫生及员工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同时,在保证用餐环境干净、整洁,保证菜品卫生、营养的基础上,新食堂将不断推陈出新,从饭菜营养搭配,色香味上都做了调整,做到每天饭菜不重样,让职工吃的舒服、吃的放心、吃的经济实惠。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物业公司围绕职工生活和健康,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扎实推进职工健康关爱行动,努力营造“活力、快乐、健康”氛围。餐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环境越发整洁、食品花样更加丰富、质量大为提高、节约提示十分显眼„„
在今后的工作中,物业职工食堂将不断收集和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找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食堂将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更规范的管理、更细致的工作流程、更安全卫生的伙食质量、更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更全新的精神风貌,让大家都吃得健康、满意、舒心,实实在在感受到各方面的幸福。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篇2
1 石城县林业发展现状
1.1 森林资源现状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经济林。据“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 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hm2, 林业用地面积12.28万hm2, 有林地面积11.39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470.6万m3, 森林覆盖率为74.3%。乔木林面积10.87万hm2, 蓄积458.7万m3, 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4.3万hm2, 中龄林面积6.2万hm2, 近成过熟林面积0.37hm2;按树种分:松树林面积5.42万hm2, 国外松面积0.23万hm2, 杉木面积3.07万hm2, 硬阔类面积0.38万hm2, 软阔类面积0.26万hm2, 混交类面积1.51万hm2。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公益林补偿面积达5.33万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3%。
1.2 森林经营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森林经营主要以国有林场为主,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超负荷的采伐, 导致资源枯竭, 也为森林的永续利用带来了隐患;集体及林农个人所有的森林基本处在自然生长状态, 重采轻育, 只栽不管, 靠天吃饭。进入21世纪以后, 林业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但国有林场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 建设资金欠缺, 森林经营资金投入很小, 存在造林更新不及时、管护不到位、择伐时砍大留小等现象, 森林蓄积量难以提高。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 但由于林权分散, 林农单户经营规模小, 经济实力低, 掌握的科技能力有限, 仍以传统粗放经营为主, 甚至出现因急功近利而滥伐林木的行为。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造林面积的增长和木材采伐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提高森林蓄积的森林培育工作, 而导致森林结构单一、量多质低。一是纯林多, 混交林少。20世纪60~70年代, 受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大量砍伐天然林, 致使森林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 在80年代“消灭荒山”中, 大面积采用飞播造林和人工植苗培育了大量的针叶树种。全县针叶纯林面积为8.72万hm2, 占80.2%, 具有多功能效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为2.15万hm2, 占19.8%。大面积集中连片针叶纯林, 致使地力衰退, 生物多样性下降, 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极易带来生态和市场双重风险。二是中幼林多, 近成熟、过熟林少。乔木林中, 幼龄林4.3万hm2、中龄林6.2万hm2, 近成熟、过熟林0.37万hm2, 仅占3.4%。形成了以中幼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三是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低, 全县乔木林蓄积458.7万m3, 每1hm2蓄积42.2m3, 为全国平均水平85.88m3的49.1%, 世界平均水平110 m3的38.4%。单位蓄积低的情况也反映出大部分的林分为低效低产林, 甚至是残次林。四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近几年来, 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出现多发、高发的态势, 虽然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但与上述的树种单一、中幼林比例偏大也不无关系。
2.2 森林培育水平粗放, 资金投入力度小
林业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 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育过程。受长期森林传统粗放经营管理影响, 对林业经济效益单位面积产出期望值不高, 不愿意参与集约经营;在营林管理方面, 良种选育、育苗技术、水肥管理、造林、抚育和间伐改造等各环节不配套, 经营粗放;林农经营规模小, 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不高, 集约经营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森林经营者都受眼前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中幼林经营管理中, 要么对森林进行杀鸡取卵, 砍大留小, 要么受资金投入的限制, 很少有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培育;加上生长周期长、森林火灾、病虫害及偷砍盗伐等投资风险, 森林经营未能成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为。
2.3 资源管理体制滞后
林业现行政策束缚了森林培育的开展。多年来, 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考核内容, 而提高森林蓄积和森林质量指标一直未能进入管理者的视角, 森林培育工作没有得到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重视。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基本都以营造林为主, 造林后的成林地管理上, 资金和项目还是仅限于封育, 没有对提高林分蓄积和质量切实有效的经营措施, 形成“人造天管”的现象, 森林质量得不到提高, 甚至在遇上自然灾害后, 森林自生自灭, 退化现象严重。
现行公益林管理制度也对森林蓄积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由于补偿标准和林农经济损失的巨大反差, 给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近些年来, 极端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森林火灾及雨雪冰冻灾害都给森林资源带来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是大面积受灾的公益林缺乏国家投入, 仅能依靠人工封禁的办法缓慢自然恢复, 另一方面是有森林经营意愿的林农或集体却无法或不愿意对公益林进行经营, 导致公益林森林蓄积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森林采伐审批手续繁杂, 受到采伐指标和采伐年限固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使森林经营者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在森林经营中。
3 发展对策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中国南方生态屏障定位, 给森林资源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的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 石城县林业用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所占比例达到96.7%, 意味着森林覆盖率在今后的每一步增长都将付出巨大的投入, 而森林质量中单位蓄积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做好森林资源的提质增效, 这也正是石城从林业大县跨入林业强县的必然之路。
3.1 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
各级党政应高度重视森林蓄积的培育工作, 将森林质量指标纳入到干部任期内政绩考核指标中。把森林质量的提高与造林绿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林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上, 把森林培育项目列入其中;在林业考核内容和检查验收上, 把森林培育效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 建立有利于推进森林培育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森林蓄积培育过程的长期性, 不要过分期望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眼前的收益。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要给后人留下优质的森林资源。
3.2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 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 在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一是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力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本着公益事业国家投入的原则, 在现有的封禁措施的前提下, 合理提高补偿标准, 试点国家赎买的方法巩固现有资源, 并设立专项公益林营造林项目, 用于公益林中森林质量和结构的改造, 大幅提高公益林蓄积量, 在充分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 又可作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二是加大速生丰产林的经营建设, 速生丰产林建设是提高森林蓄积和林地产值最有效最直接的的手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 适地适树, 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发展速丰林的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三是加大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力度, 针对大量存在的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纯林采用片状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封山育林、调整、抚育等营林综合措施进行改造, 也可以在林内发展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等林下经济产业, 以起到调整森林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
3.3 创新机制, 提高森林培育者集约经营的积极性
在管严管好公益林的前提下, 对商品林放活经营, 建立灵活的商品林经营管理体制。在营造林工程上, 逐步取消项目计划分配制度, 只要经过验收合格即可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在森林培育上, 制定培养大径材奖励机制, 对大径级木材在单位林分中达到一定培养比例时, 给予资金、政策的奖励, 对现行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放宽实施范围, 推广到商品林、天然林;改革采伐限额分配制度, 取消原有采伐指标的分配, 实行经营主体自主采伐、政府备案, 鼓励经营者科学经营、合理采伐;建立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林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 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促进林业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4 加大资金的投入
森林培育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 国家应给予扶持和优惠, 设立专项投资、发放长期无息贷款、建立森林培育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鼓励森林经营者进行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并通过资金、资源、劳力、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引导地方、社会和群众增加对森林培育工作的投入, 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培育工作。
3.5 提高科技兴林水平
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结合生产,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 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 加强森林经营示范点、地方林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深入乡 (镇) 、村林业科技服务站, 增强营造林新技术普及和推广的力度。
摘要: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资源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从石城县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的基本情况入手,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重视森林培育工作、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加大资源培育力度等发展对策。
要改善钢琴工作的环境 篇3
周先生说这次参赛的我国选手大多是在校生,不仅修养和参加比赛的经验比来参赛的外国选手显得稚嫩,而且与乐队合作的经验也十分缺乏,这些都是实情,但是若进一步问,为何中国的年轻选手们的实践经验这么少、也少与乐队合作过呢?中央音乐学院的青交、少交都是有相当水平的乐队,有时还出国去演出,为何不能与在校的优秀器乐演奏专业的同学们经常合作,练习一些协奏曲曲目,免得到了比赛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呢?北京的以国交为首的专业交响乐团也有好几支,他们是否也有责任为培养我国的器乐独奏年轻尖子尽一点儿义务呢?这些,只要国家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的领导部门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并且认真地进行合作是不难解决的。音乐院钢琴专业的同学们毕业后,其出路不外一是去音乐院校担任教师,二是去表演艺术团休担任"演奏员",而后者主要为音乐、器乐的表演担任钢琴"伴奏"决不仅是按着乐谱"照本宣科",而是和独奏、独唱者来共同创造一台美好的节目,尤其是当你担任奏鸣曲的钢琴部分时,与另一个管乐器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是名符其实的合奏而不是"伴奏",在许多有钢琴声部的更多乐器参加的三重奏、四重奏以至更多声部的重奏均如此,可惜在我国当前的音乐生活中室内乐市场是比较冷淡的,因此钢琴专业的青年们也就少了一个施展才华的阵地。至于为声乐的排练、演出担任"伴奏",除了一部分独唱,合唱活动外,相当大量的为歌剧的排练"伴奏",这种专业在国际上称为排练指导(Rope tite ur),他们和前面所提到的为室内乐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者一样,不是附属于哪个"伴奏",而是作为歌剧导演和指挥的助手来帮助演员们准备角色的,只因为在歌剧排练的阶段必须使用钢琴来奏出全剧的音乐,排练指导们才必须有相当高的钢琴演奏技能和识谱快的特长,还需要有一定的声乐和戏剧表演知识,如果能够把歌剧的管弦乐总谱在钢琴上即兴缩编则更为理想,这样的工作能力除了钢琴技能和基本乐理知识是在学校培养的之外,其它都要到了工作岗位上来补课,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
我曾见一伴音乐院钢琴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到了剧院,据说曾弹奏过若干首著名协奏曲的,但是一看歌剧的钢琴总谱却傻了眼!这样的青年人即使勉强从事着歌剧的"排练指导"工作也不会安心,更不用说主动去钻研声乐戏剧知识和熟悉歌剧的文献了,由于我是长期在歌剧单位工作的,所举的例子也许有局限性。但是我看到的钢琴专业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所遇到的问题却有其代表性,正是由于他们的才能在文艺团体没有发挥的天地,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周先生上面所说的消极现象,或是远走国外去求得一个更好的工作或学习环境。许多在国内音乐院打下了良好专业基础的年轻钢琴家--也包括其它专业的演奏、演唱甚至音乐创作的青年尖子都陆续去了国外,造成了墙外花香的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篇4
农村教师生活与工作环境的改善,不仅要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力量及学校本身,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工同作用的过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大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办公设备、实验用品等不充足或陈旧,教师的住宿条件也极为不便。虽然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寄宿制校舍和办公用房,但是每年的相关配套投入难以得保证,例如办公费用、北方学校冬季的取暖费用等。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仅是力度的问题,还应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政策,只有这样,学校才会健康发展,才能给教师提供发挥自己才智的舞台,给教师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给予农村学校相应的政策倾斜。
农村学校远离城市,交通、信息不发达,很多政策性措施、基本建设,先进理念等大多在城市优先推行,所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也应从以下方面优先发展。
1、在职称评定,评先选先、编制管理、培训活动,教学研究活动等向农村学校倾斜,保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样缩小城乡差距,能够使农村教师感觉到教育行政部门对自身的尊重,产生心理上的平等。
2、各项保障措施向农村学校覆盖。
要抛弃口头上的表扬,把物质需要方面的待遇落到实处,如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暂时有困难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把农村教师也纳入医疗、住房政策范围内,使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住房等惠民政策中。
3、优先向农村学校分配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减少原有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工作环境。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实行民主管理,创新性教育教学,让教师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参与到学校管理,让所有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2、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适当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教学研讨会,体育竞赛、文化活动等,让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在教学工作上不但能够消除分歧,达成共识,而且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股凝聚力,达到共同办好学校的目的。
3、创造条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学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帮助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为教师搭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桥梁,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让他们在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工作,以保持教师不断向上和进取的精神。
4、要客观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学校要改变一成不变的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不以单一的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要用发展的思想来评价教师,教师的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进步,都可以是教师完善自我的过程,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引导教师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主流价值之中。
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善于优化教育环境,保持学校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1、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地方乡镇政府,要在思想上重视当地教育的发展,要以科教兴农,百年树人的高度关心当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积极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教学成果等,让社会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增加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知程度,使教师能感受到社会对自己劳动的认可。
2、加强对学校的安全管理。
教师只有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全心投入工作。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要重视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到常态管理工作中。一是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在教师队伍的稳定上,要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消除其对学校或其他教师可能产生的潜在不良影响。
五、农村学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和调整。
既然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无论是工作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应当尊重自己的选择,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而不是整日的怨天尤人,要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校和自身的发展。
1、规划发展,制定目标。
农村学校教师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把自身的发展同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所承担的任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要向着高标准的方向努力,要珍惜时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2、丰富生活,放松精神。
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放松精神,每天的工作任务要尽可能的在工作时间内完成。要有效率地工作,给自己留有充足的时间,满足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与沟通,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坚持不懈的参与,不但能够减缓工作压力,而且还能增强与外界联系。
3、改善行为,调整心态。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篇5
2012年来,XTT市委坚持把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大力实施环境优先战略。市纪委会同市优化发展环境指挥中心等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加大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纠偏扶正的力度,在环境建设攻坚工程中积极发挥“利剑”作用,有力地推进XTT在改善“两个环境”中先行一步,全市呈现出“三升三降”良好态势,即经济增长指标稳定上升、行政效能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对政务服务投诉量下降、市区污染企业数量下降、节能减排指标下降。
在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上,牵头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清理削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56项压减到260项,精简率43%;大力度优化审批方式,强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平均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4天压缩到3.5天,是全国平均时间的四分之一;97%的行政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二是推行政府服务“零收费”和行政性罚款减半。暂停市本级53个单位、92项政府服务性收费,取消8类预算外收费,市本级33项行政性罚款以2011年为基数减半设限,两项合计每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近2.8亿元。三是大力压缩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办法》,对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将处罚标准细化量化,对52个部门6862项处罚事项进行量化,细化违法行为33068项,整体上将“自由幅度”压缩70%以上。四是进一步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在市纪委建立效能监控中心,通过与市委、市政府电子台帐动态管理系统、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重点服务窗口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机对接,对三重事项、审批事项、服务状态实行“实时监控、提前预警、超期问责”,有效提高了各级各部门执行力。五是以积极开展项目跟踪问效。对全市48个省重点项目和221个市重点项目实行跟踪问效,出台了支持重点企业十条政策措施,推行重大项目帮办代办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六是严格较真地实施督查问责。完善修订了《XTT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XTT市机关效能问责办法》,建立损害发展环境快速反应机制,在全市开展最优、最差部门及科室评议,加大作风、服务和效能的明查暗访力度,对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181名干部予以问责,其中免职20人,党政纪处分21人。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篇6
双城市农业委员会 2010年12月23日
年初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市农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对本系统的改善环境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一年来,农委系统从强化自身职能入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认真落实各项治本措施,着力解决农村信访纠纷、加重农民负担以及农资市场监管等 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发展和跨越,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改善环境、服务三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立足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每年都集中组织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今年以来,共承办农资案件122起,涉及经营业户122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8万元。今年主要采取巡回检查和集中联查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市场检查力度。春节过后,就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全部深
入到经销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清理整顿农资市场。备春耕农资销售旺季,又与工商部门联合,对肥料销售企业进行了集中检查,先后抽检肥料品种110个,检测出质量不合格品种33个,收缴罚金11万元,并对个别态度恶劣的经销业户在电视上公开曝光,严重的吊销工商执照,取消经营资格。在种子市场监管上,主要采取分片、包线的形式,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追究制,确保每个责任人负责管辖范围内不出现违规违法经销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查获伪劣种子500公斤,清除未审定品种40多个,处罚档案不全、标签残缺等经营业户63户,收缴罚金14.4万元,使种子市场得到初步净化。在农药市场监管上,主要采取逐户巡回检查的办法,重点对农药标签套冒、适用作物超范围、登记及保质过期等问题进行认真检查,并重点查处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高毒农药。共处理45家业户,收缴罚金0.8万元。通过严格检查,严厉打击,目前我市农资市场已步入秩序化、规范化轨道。
(二)严格治理农村“三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年初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及损害农民利益专项治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今年,共查处农民负担案件6起,涉及金额2万元,逐步构建
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政策,抓好转移支付和一免两补兑现工作。近年,国家先后取消了提留统筹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工,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民的支持与扶持力度。为此,我产把贯彻落实各级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省“一免两补”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大各类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督力度,确保补贴资金一分不少、一户不落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一事一议是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匮乏的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严格执行《黑龙江省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把握议事程序关、筹资筹劳上限控制关和检查验收关三个关键环节,组织负担办、财政局抽调专人对各村申报的筹资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了逐一检查,对虚报人数、工程量不实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纠正,对个别村没有认真履行民主程序问题的要求重议,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杜绝了以“一事一议”为名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发生,即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进入规范管理轨道,又确保了村级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顺利实施。今年,全市共申报并完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238个,筹集资金685万元,省补贴资金343万元。三是强化专项治理,有效遏制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发生。根据上
级有关文件精神,协调市物价局下发了涉农收费标准公示表,对各涉农收费项目、标准、额度都做了明确规定,每个村都张贴在醒目的位置进行公示,对公示表以外的收费项目,农民有权拒绝交纳。同时,还不断加大对涉农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筹问题的监管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办法,实行跟随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从而使农村三乱、搭车收费、强行服务等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得到遏制,各项涉农收费都严格执行减负政策法规规定,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再恢复。
(三)妥善处理农民来信来访,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效益逐年提高以及国家和省市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土地热”,农民对土地倍加珍惜,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案件也不断增加。农民来信来访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干部重复签订承包合同,各种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应该补给农民土地,但村里无地可补,机动地承包不履行民主程序,承包期过长价格不合理,还有粮食补贴、树影地等问题。对此,我们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保持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强化措施,积极热情接待、依法妥善处理农民的来信来访,使农村信访量有所减少,结案率显著提高,重访和越级访明显下降。全年共接待农民来信来访560(件)次,结案率达到了100%,农民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保持了社会安
定稳定。
(四)加强指导,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农技热线答疑等多种办法,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年初以来,全市百余名技术人员全部深入到乡村一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达15万人次;农技110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待农民来电咨询5000余次;农业技术部门配备的3辆送技术便民服务车,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各级试点村建设。全市投入道路建设资金4360万元,硬化路面121.08公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资737.6万元,共清理出垃圾和粪便共40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1.5万个,清理私搭乱建2335处。新上自来水建设项目13个,新建村卫生所15个,建设三位一体综合活动室19个,村屯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年来,我们农业系统虽然在“改善环境,服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步,我们将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
如何平衡铁路职工的工作与生活 篇7
一、影响铁路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因素
所谓“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主要是指“职场中的个人”如何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支配,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 兼顾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本质是“如何管理时间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分配以求二者的平衡”, 这是一个关于优先次序和价值观的问题。在职工的角度, 它的选择取决于将工作置于需求的那一个层次, 而在铁路企业的角度, 这取决于自己的管理哲学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从职工的角度考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一是当职工在企业时, 主要将时间分配于工作与交际中。当职工刚刚就业或刚换工作后, 适应新工作是造成精神压力的最主要原因, 而在这中间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业务, 学会和新的同事共处, 同上下级建立关系等, 与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是精神承受了过度的压力。当职工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不适合自己、自己从工作中得不到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或者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得不到承认的时候, 心中的焦虑也会影响工作的情绪和绩效。职工都是社会人, 在企业中并不是单纯地工作, 还要和同事、上下级交往, 和谐的工作环境对稳定职工的情绪十分重要。职工更容易从中找到对企业的归属感,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 职工不是因为工作而对企业忠诚, 而是因为非工作的因素。
二是而当职工离开企业, 首先属于家庭———他们要花时间陪伴家人、照顾父母、抚育子女, 而在这些事情上的过度付出, 自然会使职工的工作生活天平发生倾斜。职工的个人爱好不可能在工作中得以开展, 只能是下班后。如果职工过度沉湎于这些事情, 势必影响工作。
二、铁路企业如何平衡职工的工作与生活
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首先是职工自己的事情, 他们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目标、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权衡, 做出选择。但是企业也要有所作为, 努力消减职工在企业内部的焦虑程度,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需要企业站在职工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 使职工更容易平衡工作与生活, 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 在企业以饱满的情绪工作并取得高效的业绩。
(一) 关心职工的工作
铁路企业首先要关心职工的工作, 考虑一下职工的工作是不是超负荷, 在工作中是不是有困难和压力。比如在较大的车站, 一线客运员一天最少也要接发列车五趟以上, 车站滞留的旅客众多, 除了维持好旅客秩序, 还要保证老、弱、病、残、孕等旅客安全乘车, 在接发车之余, 还要清理车站积雪、股道卫生等, 而且做到随脏随扫。因此, 车站一线客运员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往往超出一般人想象。这时, 企业便可以将一些车站清理工作外包给劳务公司, 使客运员能够专心地为旅客服务, 这样既减轻了职工的工作压力, 也提高了积极性和工作情绪。
(二) 关心职工企业外的生活
工作对职工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会不会把工作压力造成的消极情绪带到家庭和休闲中。职工在工作中经常焦虑、紧张、担心、疑虑或承受压力, 回家后又不能把这些感受甩掉, 这样就无法在心理上适应一种充实、丰富的私人生活。良好的工作生活是正常生活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让这些工作负担很重的职工工作生活两肩挑, 确实有很大困难。那么, 铁路企业就需要关心职工企业外的生活, 适当地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的后顾之忧。
(三) 转变企业的价值取向
铁路企业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不但要求职工在企业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还要告诉职工要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必须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观念。这个观念不仅仅要贯穿到职工心中,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同样重要, 干部们必须有一颗关心职工生活的心, 一方面让职工知道上级在关心他;另一方面要从企业的角度帮助职工真正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四) 平衡企业和职工的目标
企业要明确地告诉雇员企业的重要目标是什么, 并以产出或结果来定义。同时, 要求职工确认那些在下班以后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重要个人目标、利益和需求。比如:有的职工也许要照顾年迈的母亲, 有的职工也许要接送孩子上学, 有的想成为桥牌高手, 有的想考研究生, 还有的可能认为在其职业生涯里没有什么比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像这样关于重要目标的讨论只能在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进行, 而且这不能另眼看待那些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职工, 也不会将他们排除在工作之外。企业不能去劝说雇员放弃工作之外的追求, 相反这需要各级干部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出企业和职工的“双重目标计划”, 保证企业成功与个人价值齐头并进。
三、人事部门的作用
人事部门在帮助职工平衡工作与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 人事部门在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 努力从本职工作入手为职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外, 这需要着重做以下工作。
(一) 更多地了解职工, 为主管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援
人事部门可以从招聘资料和人事档案中寻找职工关于“工作与生活”的信息, 或者利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职工的家庭信息进行调查, 当然这涉及到保密的问题。通过这些信息的调查可以将职工进行分类, 比如按照需求层次进行分类, 或者按照职业动机 (motivation) 甚至职业锚 (career anchors) 进行分类, 而后一种方法更实用。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埃德加·H·施恩 (Edgar H.Schein) 通过研究指出, 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职业锚用以说明人们选择和准备从事一项职业:管理型、技术职能型、创造型、安全型) 和自主/独立型。到上个世纪90年代, 施恩又发现了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职业锚, 将职业锚增加到八种类型, 并推出了职业锚测试量表。人事部门可以利用职业锚测试量表, 将全体职工进行分类, 其结果有助于职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二) 要重视职业生涯管理
人事部门还要辅导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来说, 职工个人和企业之间, 目标和利益存在着差异。人事部门应该辅导职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家庭情况, 事先规划好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 工作和生活各自的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思考,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就难以把握大局, 容易迷失方向;反之, 如果有了坚定的原则, 就会从容不迫, 随时正确衡量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最终目标, 使得工作与生活达到动态平衡。
(三) 实施弹性工作制
传统的固定工作时间制强迫每个人按照同样的时间工作, 是一种比较僵化的方式, 不能适应人的需要, 无法发挥出人的最大效率。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 职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从这种意义上讲, 弹性工作制看到了工作中人的位置, 注重人的需要, 因此, 它的实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当前, 和谐铁路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发展是和谐之本、安全是和谐之基、职工是和谐之源———和谐铁路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铁路职工队伍, 这需要各级铁路企业要重视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此, 全铁路各级企业、各级干部心中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关心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和谐铁路的建设打造一支和谐、稳定的职工队伍。
摘要:铁路企业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于和谐铁路建设至关重要, 但是不管是铁路局还是多经产业, 对职工都是过多地强调了“工作要求”, 而忽视了“关照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铁路企业职工工作与生活的因素, 提出企业如何才能帮助职工平衡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并指出人事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铁路职工,平衡,工作,生活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D·弗里德曼, 佩里·克里斯坦森杰西卡.德格鲁特 (美) , 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M].郑梭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汉迪 (英)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M].方海萍,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篇8
该报告为韩国提供了具有时效性的国家技能战略框架,也为韩国的技能战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有效推动其技能战略的发展。经合组织专家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在韩国首尔的报告发布现场表示:“韩国可以做出更多努力来确保劳动者技能的与时俱进,鼓励雇主充分激发出员工所具有的技能,以提高整个产业界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OECD韩国技能战略诊断报告》为韩国指出了12项关于关键技能的问题与挑战,并强调韩国必须在这12项技能培养中加倍付出努力,以确保年轻人获得相关技能并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报告指出,韩国政府应提高劳动者参与职业教育与相关培训的比例,提倡基于工作需要的学习,鼓励工商界企业家为年轻员工创造更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另外,需要重视和加强中老年人群的技能提升,提供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这对低技能的年长劳动者至关重要。
在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下,雇主要想有效地让员工创造出价值,就需要提高员工的相关工作技能,因此,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需要的学习机会与学习环境变得十分重要;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与市场走向相关的信息。改善技能学习环境,可以让雇主与职场新人做出更明智的双向选择。要实现上述目标,将报告提供的技能战略框架付诸实践,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
【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推荐阅读:
关于改善职工就餐环境等方面的几点建议05-11
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10-19
积极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10-26
交管局执法大队改善交通环境工作汇报12-03
祝楼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实施方案06-17
改善教育环境07-21
改善发展环境12-09
改善环境作文06-01
环境改善报告09-26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