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精选11篇)
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一种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观看由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理解这几种位置关系之间动态的联系。学生再用课前准备的两个不等圆纸片做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九年级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用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从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平面几何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作为数学教师,应用心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讲“幂的知识”时,笔者拿了一张只有0.01mm厚的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经过对折28次之后的厚度有多少?有我们的教学楼这么高吗?” 停顿片刻后说:“要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学生惊讶,教师乘势指出“学习了幂之后,我们可算出其厚度为约26844m。”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剪、折、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启发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出题: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有32支足球队参加小组赛,每小组4支队伍,问一共要举行几场小组赛?这种题的设计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又符合当前中学生喜欢足球的心理,通过讨论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从解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应当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一但对数学发生兴趣,学生才能乐意了解、探索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力求以情感人,激发学习兴趣
在众多的学科当中数学这一门科目是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的课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和单调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不像在语文课那样有文字描写生动的形象,五彩缤纷的色彩。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一点,我尽量把数字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来讲,就连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我都给予鼓励和表扬,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以后对事情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回答问题。尽量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融入到教学中,做到教学多样,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是获得知识过程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知识生硬地给学生灌输,那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不深刻,并且不易理解。事实上,通过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比眼看耳听要深刻地多。正如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例如,我教“分数大小的比较”中,我设计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三份、四份,哪一份大?”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比一比。让他们自己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小。从而使学生理解两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就小。通过他们自己亲自动手来比较,就会让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疑,引起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惑才去寻求解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就是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就有探索真理的愿望,这也是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出示这样的题目: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店主对售货员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格一样。售货员想:“不许挑,平均每元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毛。”卖完西瓜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做一些有趣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练习题一般与农村的实际生活不相符,显得形式化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我尽量联系实际生活,适当地安排一些趣味性、游戏性、使用性较强的练习题。如:对比练习,画一画练习等等。从而达到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诱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求知欲,即人对知识的渴求。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想对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掌握,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动机。例如:教《年、月、日》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李满12岁时只过了3次生日。同学们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这样的问题只有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才能回答。这就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以上几点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多注意思考,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数学。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冀州市码头李镇中学 王 敬
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标的实施,迫切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其它自然科学的工具,只有掌握好数学,才有可能成为其它科学领域的有用之才,同时,数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时时离不开数学,但数学又很抽象,这往往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把抽象变形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
教师在每节的教学中,都应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生活中与本节知识有关的事例,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学生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把数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靠数学方法来解决,小到家庭理财,买卖物品,大到丈量土地,设计制造以及航海航天,都要用到数学。教师应避免枯燥的数学运算和死板的公式运用,而是把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是很有用的,并且学生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三,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枯燥。学习数学不应依靠在题海中的遨游,而是要掌握规律,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课上得认真听讲,课下的复习巩固,查漏补缺,自习课的不懂就问,讨论研究,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即使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等于给了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会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迈向成功之门,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保持。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形象呈现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投影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变为形象,认腐朽为神奇,从而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现代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全方位的刺激,更使学生身临其境,感从身受,对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对本节的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发动学生,开放数学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不应是老师讲学生听得单一的授课式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双边互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学生可以开展自学讨论,抢答,自我测试,课后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的责任在于时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能够长久的保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以致成人以后完成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只是数学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我们备课的第一环节。
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2
一、提高认识, 培养兴趣
要明确学习数学及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包含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 而在大千世界之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 干什么事均蕴涵着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维。学不好数学, 就学不好理化, 学不好数学, 自己就没有缜密、严谨、辩证的思维, 学不好数学, 走向社会做事就不会顺利, 不能出色完美地完成。实际上数学并不是完全由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字、符号凑起来的, 若你通过分析、研究, 不难发现数学中有无自己独特的美, 如对称美、简捷美、朴实美等。有了好的认识, 明确态度, 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同时多了解数学的有关知识, 如数学史、数学故事、做一些有味的数学题等。从而就会觉得数学很有意思, 很有价值, 越来越想去思考、去学习,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钻研数学。
二、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必须要不断学习, 持之以恒。学习数学尤为重要, 不能我今天有兴趣, 想学就学, 明天无兴趣或遇见难题, 头就大, 不想学, 这样势必不能学好数学。学习过程中应不急、不躁、不厌、不烦, 要循循渐近, 哪怕今天只明白一个问题, 完成一道训练, 这都是我的收获, 都是我的成绩, 都要感到欣慰。学习过程中要勤动手, 对公式、定理、概念要多念, 同时要多写写, 多画画, 更重要的是多动脑, 要多去思考, 思考概念、公式、定理的本质特征、适用范围, 思考问题的解法及格式过程, 思考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到的知识及联系, 思考问题是否还有别的解决办法, 也要思考变换条件和结论又如何去解决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基础知识,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就能提高认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认真听讲, 突破难点
学习数学的重要捷径是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获取方法。在上课之前, 应做好预习, 预习时要明确下节课要上的内容, 将不懂的问题、难以理解的地方, 在上课时注意听, 听课时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每位学生不可能40分钟全部集中注意力听讲。做到: (1) 认真听讲新课引入, 概念的背景, 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 (2) 认真听讲教师解题前的分析思路, 如何寻找切入点去解决问题; (3) 听教师的总结归纳或小结, 只有抓住这几个环节, 抓住教师讲的几句关键话, 一节课学生只需专心听十多分钟就足够了。每天上好几节课, 不可能学生全都掌握, 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弄明白, 因而在听你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笔记, 记下教师的分析思路要点、方法、规律、记下教师补充的典型例题, 利用课后时间再去消化、巩固, 直至真正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在听课过程中, 明确老师所讲的重点和关键内容, 要对重点内容应熟练掌握, 只有课后多通过练习去巩固, 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关键问题, 不易理解的或是上节课的难点, 要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地去攻克, 去理解, 以最终攻破难点为目标。
四、重视训练, 提高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课堂中 学生 主体
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相对困难。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生的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可以高效率获取知识。可见,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我常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我们是朋友”。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例如:“数的开方”这一节知识是新接触的运算知识,且抽象难懂。该节知识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函数、平面解析几何在内大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我专门安排了一节习题课,即加固了该节内容又对同学们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改正,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几何全等三角形判定这一章是几何推理证明的入门阶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很好的入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浅入深,以旧带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帮助他们掌握了推理证明,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即努力根据已知条件推导未知因素,利用我们所学习的定理、公理、定义等对习题进行证明。这样即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防止了枯燥单一,增加学生对习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组织口答、互答、演示、互评、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定理时,让全体同学画一个三角形,使AB=10CM,∠B=40°,BC=15CM,然后让同桌的同学将他们所画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比较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满足哪些条件,进一步引导出“角边角”公理。即增加了公理的可信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的“活”、学的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
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以上观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文中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在意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4
在意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文 徐桂华
老师不只是园丁,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修修剪剪,更应是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领学生领略美好的风景。数学不同于语文,可通过阅读获得趣味和知识。相反,数学相对枯燥,需要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抛开数学的内容而言,首先是让学生接受数学老师
初中学生延续了小学阶段对教师“人情素质”和“教学论素质”的关注,尤其是学业困难的初中生,他们把理想的教师定位于“和蔼”“善解人意”和“教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一些叛逆期的学生,认为年轻老师业务不熟练,遇到突发事情不会处理,不及年龄大一点的老师有能力。在课堂上对年轻老师不尊重,甚至用孩子气的方法挑衅老师,老师所教的课程他自然是以“不在乎”的态度对待。身边有位老师采取的做法是,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争取学生的信任。这些努力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专业和敬业,对他的印象也好起来。这位老师还利用年龄优势,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他所教授的课程,自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是由于经验限制,这种思维的特性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是除了教学内容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与教学成果相辅相成。
二、建立个体与数学的友好联系
学生思维活跃,头脑中限制不多,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应该利用这个特性,因势利导,将学生带进数学的殿堂。年轻人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期就建立错误的认识,例如数学学习很难,数学不适合女生,数学需要天赋才可以等等。所以,老师维系起学生和数学友好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1.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创造应用性问题的情境,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
2.诱发好奇心,培养兴趣
好奇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我每周的第一节数学课,都首先出一道趣味数学题。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好奇心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由于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设立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新旧冲突,学生通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发现困难,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总之,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觉得其有趣。然后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计算和推理,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5
数学学习习惯的特殊性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来确定。因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数学的研究时象和特点,体现在数学中就形成数学的学科特点。
这样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长期性。数学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劳动,学生需要用10多年的时间学习数学,一些数学家甚至需要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数学,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在日常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认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严谨性。数学是严密的,所以,需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钻研数学问题,专心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3、实践性。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让学生养成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善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习惯。
4、创造性。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去创新,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探究新问题、发现新方法的习惯。
这些数学学习习惯的特性应该从数学的听、说、读、做、问等各个方面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体现。并考虑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要求,分步实现。如良好的说的习惯,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要求:
1、在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说清楚表达的意思、基本做到说一句完整的话,能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能够完整地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能够基本正确应用有关的术语表达算理。
3、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就要求他们能够逐步做到有条理有层次地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完整地讲解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等正确运用数学术语说清楚算理等。
根据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应该注意抓好这样一些方面
1、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功到自然成。
2、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在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同学算得既快又对;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同学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的好的要及时表扬、鼓励。
3、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
4、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不要讽刺挖苦,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6
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7
一、自主探究, 掌握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 而很多教师却摆不正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 精心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 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他们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形成概念, 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形成和优化自己的结论,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两个层次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层次:首先让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 笔者再进行引导, 让他们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让学生小组合作, 在组内尝试、讨论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通过折纸, 有的通过割补, 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了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使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 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进步。
因此, 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发现的教学设计, 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尝试揭示规律,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学会思考, 深化学法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 展开思维, 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很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鼓励他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从而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解“0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时, 很多学生都会对此表示怀疑,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再进行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其中, 学生会对“0如果做了除数会怎么样”的争论最激烈, 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他们通过举例, 再根据除法的意义了解“如果0做了除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过验证和讨论, 学生就会很清楚地了解到:如果0做了除数, 就会产生没有商或没有确定的商, 从而得出“0不能做除数”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能使其思维品质得到锻炼。
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思维品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学习中掌握主动权。
三、实践操作, 渗透学法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的抽象思维还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对他们而言, “做”数学远比“听”数学有效得多, 因为前者更能获得直接的数学体验。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要跳出教材、课堂的束缚, 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等,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触摸数学, 以获取直接、生动、丰富的数学体验,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中, 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并能在练习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开始时, 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三组小木棒, 分别是两根加起来比第三根短的, 两根加起来比第三根长的, 两根加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让他们动手摆一摆, 看看哪一组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哪一组不行?这时, 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 有的却不行呢?”让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地进行提示:可以分别比一比它们的长度。同桌之间进行合作, 比一比, 说一说。最后, 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初步的规律总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 一个知识点就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迎刃而解。
可以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教师应注意的是, 操作实践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 但也不能信手拈来、草率从事。因此,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数学知识, 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篇8
一、教师形象吸引法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开朗大方的性格、幽默诙谐的语言、神采奕奕的状态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有力法宝。用生动有趣的教师形象把学生带入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我不去问他们是否喜欢数学,而是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去交流一些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我很爱笑,乐于主动与学生“套近乎”。当学生学习满意时我会露出赞许的微笑;当学生学习不理想时我会对它投去鼓励的微笑。学生善于察颜观色,教师不需要费太多的唇舌,只要通过表情向学生传达,他们便能心领神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课外,我喜欢与学生们呆在一起。主动地与他们交谈,共同探讨一些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对于我上课的方式方法,询问学生有什么建议,他们要我如何做才能达到他们的目标等。通过这些闲谈,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便于了解学生,有利于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二、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激趣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去了解搜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应用范围与具体的事例,思考为什么要利用三角形?目的是什么?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带着许多疑问,学生便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并从家长那儿获得一些基本知识。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前预习的效果,而且还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让学生调查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同学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游戏活动激趣法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课堂四十分钟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听老师一个人说,看老师一个人做,是件很无趣的事。为何不把自己当个旁观者,给学生一片活跃的空间呢?只要精心设计,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让学生在自由有序的活动中学会。例如,“找次品”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用具,让他们自己动手称一称、找一找、比一比,在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并发现总结一定的规律。当然,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又如“小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教学“2.576和2.5679谁大谁小”时,可以找几名同学组织活动,这些同学分成红队和蓝队,各代表一个小数,由下面的同学组织竞猜游戏,认为红队代表的数字大的举右手,蓝队大的举左手,并叫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由教师点拨判断小数大小的要领:小数的大小不是看数位的多少,而应该对相同数位进行比较,从高位比起,由红队与蓝队分别代表相同数位数字的同学站出来比一比。通过活动教学,能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学习地内容,并让学生自己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制定竞赛表,粘贴出来,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每一次竞赛的成绩教师都要重视,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退步的学生则不应过分地指责,而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可设计竞赛环节。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给出“0、1、2、3、4、5”这6个数字,让学生自由组成三位数,看谁组得又多又快,形成一个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班集体。
五、在激励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次次的成功,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功,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江铃希望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李小英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简述几种方法:
一、丰富教学手段
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概念多计算多缺乏趣味性,教学中不经意就流入枯燥。如果教师再平铺直叙的介绍每个知识,岂不是更无味。就拿课题的引入来讲,如果教师一直用同一种方式引入,学生听着自然就没劲。相反,我们不断变换引入的方式,今天用比喻,明天用提问,后天用图片,再后天用故事。变着法儿的引入。学生就会被这种新意吸引,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让数学更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将问题放入生活情景中来讲。这样,就避免了空洞,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可以举如下例子:从前有个寺庙,庙里住着大小和尚100人。每天他们吃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每个人每天吃3个,小和尚是每天3个人吃一个,请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学生同样感兴趣。例如:连人带马33,100条腿跑邯郸,请问人和马各有多少?
三、以活动为载体
教学的过程不要一味的灌输,要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学生理解的多,掌握的多,成就感就越大,学起来就更有劲。例如:在教学《有序数对》的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个找座位的比赛活动:请大家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上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学生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几个学生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座位,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想,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知道了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这样一来,几乎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与学生做朋友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念,和朋友搭档做事会更有兴趣、更默契、更愉快。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都会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学生喜欢你的人,自然就会喜欢你的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很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教师在每堂数学课中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10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许多同学在踏进中学大门的同时就已经担心起能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像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教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总能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以上的介绍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而不只是教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伽里略在400年前曾指出,宇宙大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书上,而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使用数学越多表示这门学科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精确简约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规律,绝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点。一个公式胜过一打说明,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很强调数学语言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通过对数学语言特点的介绍,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树立他们掌握好数学语言的信心。
五、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除了介绍数学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联系外,还可适当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及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介绍利用数学知识在揭露一些街头的骗人把戏。如猜“姓”的游戏,电脑算命等等。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直观形象,唤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地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运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 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圆的定义”的教学时,虽然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不少,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一时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 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 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5. 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
【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的培养学习方法有哪些?07-27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7-30
学习数学兴趣培养06-07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11-19
数学学习习惯培养06-10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10-25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5-21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10-24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