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2024-12-31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通用12篇)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篇1

0前言

自学能力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笔者个人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 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 数学问题的来源更加广泛。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熟练掌握知识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提高后更容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努力与配合, 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计算能力, 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应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积极进行数学学习。结合这两方面, 笔者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1在课堂教学时, 根据课程内容适当上一些以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自我学习为主的新授课

首先, 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初步理解课本中建立新知识过程的文字说明。其次, 安排一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问题, 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再次,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上有关新知识的练习。在分式的部分教学中, 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通分、加减等, 学生通过学习迁移, 能够自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及加减。如笔者在上分式的加减一课时, 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1) 怎样计算分式加减?2) 怎样计算呢?3) 如何进行分式的加减?4) 在把分子相加减、尤其是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5) 分子相加减这一步是在做什么?6) 最后的结果应是什么形式?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化为这一形式?7) 你能否归纳出分式相加减的具体步骤?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 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被补充完整。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让他们说出课本上三个例题每一步都是在干什么, 依据是什么, 这一步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笔者又一次指导他们阅读例题后, 他们对整个过程大体掌握, 这时我要求他们尝试做书上的练习及一部分补充练习, 并把板演中或巡视中发现的错误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改正。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运算步骤及其中注意点的认识。从作业情况来看, 这节课的效果良好。事实上, 无论选用哪种模式, 采取哪种方法, 只要以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为基础, 都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常听到有老师发出感慨, 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这么简单的内容都掌握不了。一些学生上课时看上去也挺认真的, 为什么学习就上不去呢?回想自己上学时轻松的学习, 完全得益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好坏, 固然与老师的指导有关, 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我们学校一位老师曾在开会时同时被表扬和批评, 因为他教的一个班是年级第一, 还有一个班是倒数第一, 笔者看这个事例反映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说起来, 这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 关键是学生自觉性不够, 需要老师严厉的督促来帮助他们养成这些习惯。一旦成为习惯, 师生的教学都会感觉轻松。主要是要求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 预习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将学内容, 并做了一次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可能碰到一些已经遗忘的旧知识, 教师可以提示他们查补,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又巩固了旧知识。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做上标记, 带着疑问上课听课时会特别注意思考。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做一些练习题,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后他在解题过程中就可能尝试多种解法并寻求最佳方法。

2) 认真上课, 这是轻松学习的保证

俗话说, 课上一分钟, 课后十分钟。上课时应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 思考回答问题, 并勇于提出问题。

3) 记好笔记

记下来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 也有利于复习及掌握重点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记时要注意不要什么都记, 要有重点, 书上有的划在书上。

4) 独立完成作业

做作业时应先复习, 而不是边做边看书, 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速度。做完以后要先自我检查, 就像对待考试一样。检验的方法多样, 如解方程可代入检验, 分式运算可将题目中的字母取特殊值, 分别代入原题和解题结果中。

5) 经常复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遗忘是心理活动的普通现象, 有规律性和先快后慢的特点。当天所学的知识当天复习, 每隔几天或一周再复习, 这样不断积累就能使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6) 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如代数部分的计算题的步骤, 几何部分证明题的分析方法:由因导果, 由果索因。

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培养相关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 朗格朗说:“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既然拥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那就让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亲身参与吧!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篇2

新课标下的教材,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应试教育向全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去。作为我们数学教学,其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上,而数学能力主要是分析问题是否中肯,其关键则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水平,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认识思维的基本性质

1.1 数学思维 的基本内容:是具体地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相互联系,相互结构的整体。其中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知识为媒介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的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释然领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则是通过猜想,然后通过推理证明而得到正确结构的思维。

1.2 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概恬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批判性等。其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能从一类对象或情境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类内容不同的对象或情境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洞察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获得了解事物深层结构及联系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外部的暗示和影响,能严格、独立、客观地自我评价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思路,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具体做法而更深刻地表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思维的目的性是指思维具有解决问题或获取结果的能动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 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归纳反映过程。

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使思维受阻,或许由于概念的模糊,或许由于某个原因尚未真正理解,或许还没有弄清问题的意义。请如此类知识上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积极思维的进行。然后思维障碍决不仅令由于知识欠缺,在数学思维中,常常会有些心理因素在阻碍积极思维。其中思维阵势,就是数学思维中主要的心理障碍。

2.1 什么是思维阵势?思维阵势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它是由于学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往往沿着固定的思路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思维阵势。它对解决同类事物有许多积极作用,而在新的学习情况中,思维阵势可能使人陷入旧框框的束缚,它所表现在隋性,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就是思维阵势的消极作用。

2.2 受思维阵势消极影响的一些实列:

例1: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熟悉了小学阶段的算术解法,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实实的数才能进行计算,因此新概念的正确掌握中造成很大障碍。象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恰恰要求将所假设的未知量视为已知量来进行运算,因此学生这种思维阵势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成为一个心理障碍。

例2:给学生布置下列三道解方题的习题:

1、2x-4+x+1=1

2、x-x-2=2

3、x-1+x2-1+x2-3x+2=0时你会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第三个方程时,会与第一、二个方程一样,用无理方程的一般方法去解,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不应得到的复杂方程。

例3:有些学生在做计算题3+22-2×(2-3+22)时,习惯地将分母有理化,而不是直接把3+22 和3+22 化为 2+1和 2-1来解,而使计算复杂化了,这样不仅使解题思路受到影响,而且还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新概念、新方法的心理障碍。

例4:辨别函数y=1n(x+ x2+1)的奇偶性 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许多学生也能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去判断,简单地对f(-x)=in(-x+ x2+1)不能等于-f(x)或f(x)这个因为常进行分母有理化,而很少进行分子有理化的缘故。

2.3 克服思维阵势消极作用的几点想法。

首先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这种心理阵势,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题过程中注意运用好思维的批判性,即从不受外部的暗示和影响,严格、独立、客观地自我评价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思路、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

2.3.1 要注意思维的整体性。我们知道直觉思维要求直接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对象,快速缩小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捕捉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捷径。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是一个整体。如果分散地、局部地去研究数量关系,往往解答过程繁琐,甚至信以解答。如果从整体着眼,纵观全貌,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捷径的解题思路。2.3.2 不能总是注重寻求答案。也要习惯于变换观察问题的方法,象第二个例子,如果不是急于寻求答案,而先观察一下方程本身的特点,是比较容易找到简便方法。

2.3.3 教师要了解学生长期思维习惯形式的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学生转变对已知和未知的习惯看法,形成辨证的认识,同时比较“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使学生清楚两种解法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代数解法中未知数的作用,从而明确应当把未知数所代表的量看成已知量的道路。

2.3.4 要勤学多问。特别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善于刨根究底,养成这种良好习惯,那么原来的这种思维阵势就象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只要有人轻轻地一点,就能点破,多次经别人帮助,指点就会慢慢培养自己克服思维阵势带来的消极作用的能力。

2.3.5 要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模式和思维模式作为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初总喜欢用习惯模式出反应或解答,但作为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不是简单的习惯模式也经常失败,例如在解答选择题时,许多学生对题目“若错误的是”的选择结果,就常出差错。还有的学生数学题做了很多,但不善于思考分析,评价与判断自己解题的思考方法和模式的优劣,而“广种薄收”。在这种情况下,思维的判断,选择与转移将依赖于对习惯模式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开拓学习思路,发现认识天地。

2.3.6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彻底性。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灵感或某种条件,对题目的答案进行直觉判断,迅速作出猜测,但结果能否被人否认,还要说出结论正确性的理由,即运用逻辑思维来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预思性。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如“例2”我们只要稍为

估测、猜想一下就知道是一个较复杂的四次方程了,因而就及早寻求其他途径,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方法。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现有水平

3.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表示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二是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示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学生还不能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能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可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判断“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现有水平,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其最好的途径是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因为它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办法。

3.2 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的几点注意: 3.2.1 要改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满足于“是不是”“对不对” 这种启而不发的形式主义,也要克服那种漫无边际的想象主义。

3.2.2 要明确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a就是a,不是b)前后一贯的(不矛盾的)、有条有理的(循序渐进的)、有根有据的(充足理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提问中要给学

生有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机会。

3.2.3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从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提出一些生动、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出探索知识的热情。具体讲所提的问题,可以从“变中引新”、“由此及彼”、“欲收故收”、“平中出奇”等方面去挖掘其启发性。

3.2.4 向学生的设问可选在“点子”(重点、难点、关键)上﹑“衔接处”﹑“联系”处、“思路”上,这样就为学生领会知道的要点创设了一个最佳时机。

总这,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充分运用好探究式学习方式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再引导他们向创造性思维发展,这样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将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有个大的进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

优化数学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学习能力;有效教学

问题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是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因问题而产生和形成,因问题解答而展现独特的培智育人一面。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培养,将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主动探求、能动思维的过程,实现在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獲取知识良好方法的形成,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进步。教育研究证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了解新知识的起点,而是让学生发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和探知空间,使数学问题教学成为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思维能力的有效舞台。本人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抓住教学内容要点,设置典型性问题,促进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

常言道“只有抓住主心骨,才能办成好事情”。在问题教学中同样如此。由于每节课教师进行传授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其他知识进行衔接,形成主枝明显,小枝复杂的网络图,设置出能够有效囊括知识内涵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体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实现对整体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掌握。

如在“二次函数”知识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抓住二次函数知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等重难点内容,先引导学生进行函数性质内容的复习,然后向学生出示了“根据下列条件求关于x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当x=3时,y最小值=1,且图象过(0,7)2.图象过点(0,-2)(1,2)且对称轴为直线x=3/2;3,图象经过(0,1)(1,0)(3,0);4,当x=1时,y=0;x=0时,y=-2,x=2时,y=3;5,抛物线顶点坐标为(-1,-2)且通过点(1,10)”问题,让学生结合函数性质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对二次函数的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有效掌握,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

二、重视能动特性培养,设置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是否配合教学内容的开展。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比较强烈,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和限制,学习活动会出现波动性。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能够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既能够对数学知识点体系、问题解题方法有效掌握,又能够领会解题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探究能力的养成。

例题,当x取什么值时,抛物线y=x2=+5x-2在直线y=3x-5的上方;当x取什么值时,抛物线y=-x2+5x-2在直线y=3x-5的下方?

此例题是教师在进行双曲线函数知识性质内容知识讲解后,向学生布置了一道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这一问题解答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解答,然后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解答方法,过程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自身在解答这一问题中的不足之处,然后让学生再次进行问题独立解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改正,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思维创新特征,设置综合性问题,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特性的养成

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品质的培养属于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思维能力既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又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因此,在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认真研究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全面具体准确的数学章节知识体系网络图。教师在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渗透和实施,实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不同知识点内在含义的深刻关系进行全面而又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通过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切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进步。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了“已知m,n是方程x2-(2-k)x+k2+3k+5(k∈R)的两个实根,求m2+n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到“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有很多内在联系,要求m2+n2=的最值,首先要考虑根与系数的关系,并由此得到以k为自变量的m2+n2的函数解析式”,从而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两者关系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2=X2(不相等的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与判别式A>0(△<0或△=0)与二次函数图像在x轴上的交点数时2个(一个或没有)”等内容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了更加深刻认识,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数学能力 注重数学意识 篇4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 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 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运动, 还是微观的粒子运动,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同时数学课内容抽象, 概念严谨而枯燥, 因此, 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把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并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如果每一位学生对数学都怀着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自己要学数学, 学自己的数学, 数学教学会变得更有意义。因此, 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质的很好形式, 目的是团结班级中爱好数学的同学通过各种活动, 带动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们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例如, 小明的爸爸打算这个月把5000元存入银行 (两年后用) , 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息?等等,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产生进一步探究数学奥秘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进一步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要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把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 促进知识内化,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原则:

1. 趣味性。

要创造情境, 因势利导, 语调亲切,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开始了教学, 其谐、融洽、轻松的师生关系会感染学生,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解一些正负数加减的问题时候, 学生不容易消化它。我们可以通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 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 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等, 既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 又学习了简便的统计方法。

2. 适应性。

初中生正处在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 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了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问题后设计“甲小区电价先提价10%再降价10%, 乙小区先降价10%再提10%, 问甲乙两小区的电费获取的利润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提出问题, 来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性。

直观手段能让学生从事物的现象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 现代的电化教学更可以增大信息量, 动态现象的构建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 数学教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如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为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打破那种“使用计算器会使学生能力退化”的看法, 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个崭新的理论, 是时代教育的崇高目标, 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每位教师都应主动探究, 因材施教, 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为民.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j〕.中学数学.2009.4.1-3

[2]祁星星.重视数学实验的功能〔j〕.数学教师.2009.3.21-27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生活技能之一。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 到学生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练习,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学生的计算既快速,又准确。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重视笔算与估算结合。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准确估算。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伊旗第五小学 刘岩璇

3月9日、10日,暨计算教学课例及讲座在伊旗第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1.改变计算教学过于依赖于情境。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十几减8”,已经有了“十几减8”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2.改变“走形式”的算法多样化变。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3.改变不重视口算的速度的现象。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6-05-03 13:24:21)转载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很大的影响。

2016年4月18—19日,在教科室庄主任带领下,到新营中学南校区参加“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聆听了柴琳等七位老师的计算教学课,感觉受益匪浅。这次计算课研讨,突出特点是各位老师把计算教学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学生分小组课下研究、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呈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大,令人耳目一新。如凤凰小学厉晓庆老师执教的“巧算24点”,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索24点游戏的相关资料,介绍玩法以及为什么是24点,其他小组用多种方法举例介绍如何快速得到24点。各研究小组课下进行了深入研究,汇报时讲解清楚,涉及的内容全面,分工明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再如山海天实验小学牟永丽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大胆尝试用知识树的方法展现知识点,便于找出各部分间的关系。小组汇报时,层次清楚,解决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篇6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兴奋感,学习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比如,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采用一个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游戏给出“F”形状的方块时,笔者提问学生该如何往下放,学生兴致高涨,有的说用平移,有的说旋转,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旋转的性质.学生被这游戏所吸引,此时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有着强烈的欲望和兴趣,进而学习新课,效果更佳.

二、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已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方法,掌握自主学习应具备的基本功,他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1.鼓励猜想.数学猜想,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和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假定性,可真可假,是一种探索性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并填空:(1)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与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DEF的周长分别为 ,周长比为 ,面积分别为 ,面积比为 ;(2)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与边长为9,12,15的直角三角形的周长分别为 ,周长比为 ,面积分别为 ,面积比为 .

由(1)(2)你能得出什么猜想?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独立完成上述填空,再观察、思考、猜想得出结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思考,得出结论,然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勇于质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参与得比较少,所以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之后,学生通常会有两种表现,有的学生会主动去问教师,然后解决困难;而有的学生则不敢去问教师,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指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会总结与反思.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指导学生对阶段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反思.不管哪一种归纳反思,教师都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认真的总结.比如:上完一堂课,我学到了什么?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通过反思学习活动,学生能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兰福春.初中数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1):86.

[2]赵秀杰.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新课程,2011(4):132.

精心设计数学情境,培养数学能力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更爱学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力求体现“生活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 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时, 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进行引入: (1) 电影《完美风暴》中船被大浪掀翻, 救援人员是如何准确地找到出事地点从而进行救援的? (2) 中国“神舟”六号安全返回, 在茫茫的草原中科学家是怎么样找到返回舱的?它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影片和“神舟”六号的安全返回来创设情境, 能够较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并思考有关确定位置的方法.研究表明, 只有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 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学生会倍感亲切, 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打开思考的闸门, 发掘创造的源泉.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更想学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产生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 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 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催化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 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3代数式的值一课时,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小明的妈妈给了小明10元钱, 他能买几斤杏?学生活动: (1) 思考在存在单价与斤数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 (2)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给字母赋予特定的值求另一个值等几个过程; (3) 概括代数式值的概念; (4) 体会代数式值的实际意义.本设计从生活入手设置问题情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举例、归纳的过程, 感悟代数式值的概念, 引出课题,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更乐学

1安排活动, 让学生爱学.在教学时, 精心创设情境, 恰当地使用学具,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通过观察, 主动探求知识, 不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有奇妙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

例如, 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1.1认识三角形 (2) 时, 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时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 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 计算出三个角的和, 得数都在 180°左右;再请学生把三个角拼在一起, 观察一下, 能构成一个怎样的角?学生非常有兴趣地进行拼接活动, 最后发现, 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平角, 此时学生自然地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教师顺势提出:量角器测量、剪接三个角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因为测量、剪接不仅可能出现误差, 而且测量、剪接的三角形的数量也有限, 要使上述的猜想对一般三角形都成立, 还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发现新知识, 凭拼接时得到的感性经验, 去寻找证明方法.

2. 搭配游戏, 让学生乐学.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以趣引思, 可以使学生学而不厌,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乐于学习, 便于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小游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6.2平面直角坐标系 (1) 时,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时, 可设计如下游戏:首先向学生说明两个同学手拉手表示一对有序实数, 即表示平面上某点坐标, 左边同学表示横坐标, 右边同学表示纵坐标, 面向大家表示正数, 背向大家表示负数.其次, 任意让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教室前面, 教师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上, 然后, 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平面坐标系.接着, 两个同学不断变换前后方向, 并同时说:“我们是一对盲人, 我们迷路了, 谁能把我们送回家?”如果两个同学同时背向大家, 即表示 (-, -) , 那么说明他们的家在第三象限, 则把他们领到第三象限……实践表明, 这个游戏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活动情景让学生乐于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游戏,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多方面发展, 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乐趣中学习知识, 并在情景中促进长时记忆,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篇8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日益繁荣,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因此,数学已成为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各方面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重要的作用,就会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知识而更应该学会应用。

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数学应当成为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要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库。教师应当利用这些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因为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的应用性。这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过程,它就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应用而体现价值,数学教学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其应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后续学习能力 篇9

看到儿子的改变, 我在教学中多了一分思考, 试着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变操控式教学为主体性教学。努力在我的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究中认知知识, 提高能力,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奠基。

比如,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 我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 每组借助文本, 利用手中的圆柱体积推导模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阅读文本, 形体转换, 探究质疑、归纳整合整个学习过程在组长的组织下、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 收获颇丰。在“汇报交流, 点拨解疑”环节, 学生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在他们的汇报我们会发出由衷的感慨:“只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 它定会春色满园。”

学生汇报内容: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思想:由圆面积公式推导“转化”的思想, “化曲为直”的方法, 从而想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 “化非平面立体为平面立体”的方法。

2.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将圆柱底面等分成若干等份 (偶数等份) , 然后按照等分线沿着圆柱体的高切开进行拼组, 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此过程中形状变了, 体积没变。拼成图形的高于圆柱的高相等, 他们的底面积相等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 公式为V=Sh。又因为S=∏r2, 推导出圆柱体积的另一个公式V=∏r2h。

3.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拼成近似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 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4.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表面积的关系:长方体的上下两个等于圆柱体的两个底面, 前后两个面的和等于圆柱体的侧面积, 左右两个面是增加的两个面, 长是半径, 宽是高, 合在一起等于按照直径沿圆柱的高切开的一个横切面。

当学生汇报完这些学习内容时, 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一半, 接下来的时间是让学生围绕圆柱体的体积自编题目, 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消化。

这样的课堂虽然没有过多的训练, 更为深度的学习, 但在一堂课上学生能够如此出色地演绎阅读者、发现者、传授者、消化者、考核者这么多角色的时候, 他们的后续学习能力也应该具备一些了吧。

这节课后我只留了一道题:把高10cm的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表面积增加了60cm2。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是一道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与长方体表面积的综合题目, 以前基本属于培优作业的题目?从作业反馈来看只有三名学生做错, 我没有去直接讲解, 而是又拿来了圆柱体体积推导模型, 让他们自己动手, 通过拼组、还原, 引导他们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部分就是按照直径沿圆柱的高切开的一个横切面的面积, 这个横切面的长是底面直径, 高等于圆柱体的高。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思考, 这三名学生独立解决了问题。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10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从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 在高中数学比较抽象的情况下,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对实际问题分析、推理、演绎, 使其能真切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渴望学习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因为高中生处于一个特殊阶段, 面临竞争激烈的高考,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可以这么说, 我们现在的高中生的一个目标是:考好的大学。而数学在高考中又处于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成为高中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话题。根据作者本人教学经验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总结出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高中数学较抽象, 学习起来比较难。如果连最基础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没有, 那么要想学好高中数学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中数学老师所必须做到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鼓励学生, 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教学的兴趣; (2) 通过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3)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出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 拉近师生距离, 改变学生“学数学难于上青天”的想法。从教师本身看, 教师素质和水平,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教师与学生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渴望从事活动探究的、经过一定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与实践。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出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唤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产生愿意学习的意愿。

二、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由于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疑惑, 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来应对困难、战胜困难, 从而继续自主学习的脚步, 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1)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 使自己的精力更加有效地集中在学习上。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毅力。在数学学习中, 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 那么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放弃。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各种困难, 奋力拼搏、坚持不懈地去战胜困难。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学生有了这种品质,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就不会灰心、丧气;当在取得一些成就时, 也不会骄傲自满。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刻苦钻研、努力拼搏。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想法, 我学习数学就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吗?就为了以后能找一个好工作吗?我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以后上大学, 而且与我们国家振兴有关系。所以, 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和理想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责任心, 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后续学习能力 篇11

看到儿子的改变,我在教学中多了一分思考,试着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操控式教学为主体性教学。努力在我的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认知知识,提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奠基。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我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借助文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积推导模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阅读文本,形体转换,探究质疑、归纳整合整个学习过程在组长的组织下、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收获颇丰。在“汇报交流,点拨解疑”环节,学生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在他们的汇报我们会发出由衷的感慨:“只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它定会春色满园。”

学生汇报内容: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思想:由圆面积公式推导“转化”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方法,从而想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化非平面立体为平面立体”的方法。

2.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将圆柱底面等分成若干等份(偶数等份),然后按照等分线沿着圆柱体的高切开进行拼组,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此过程中形状变了,体积没变。拼成图形的高于圆柱的高相等,他们的底面积相等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公式为V=Sh。又因为S=∏r2,推导出圆柱体积的另一个公式V=∏r2h。

3.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拼成近似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4.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表面积的关系:长方体的上下两个等于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前后两个面的和等于圆柱体的侧面积,左右两个面是增加的两个面,长是半径,宽是高,合在一起等于按照直径沿圆柱的高切开的一个横切面。

当学生汇报完这些学习内容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一半,接下来的时间是让学生围绕圆柱体的体积自编题目,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消化。

这样的课堂虽然没有过多的训练,更为深度的学习,但在一堂课上学生能够如此出色地演绎阅读者、发现者、传授者、消化者、考核者这么多角色的时候,他们的后续学习能力也应该具备一些了吧。

这节课后我只留了一道题:把高10cm的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0cm2。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是一道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与长方体表面积的综合题目,以前基本属于培优作业的题目?从作业反馈来看只有三名学生做错,我没有去直接讲解,而是又拿来了圆柱体体积推导模型,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拼组、还原,引导他们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部分就是按照直径沿圆柱的高切开的一个横切面的面积,这个横切面的长是底面直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思考,这三名学生独立解决了问题。

数学课堂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其核心是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与发展,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新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促进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后续能力,让学生的生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飞扬。

浅谈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12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它包含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里记载“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兴趣逐渐转化为学习动机.在师生活动中, 虽然学生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但是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要多帮助、多激励、多关怀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要积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使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

二、创设课堂情境, 培养主动探索精神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 一方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知识, 培养探索进取精神.例如在“镶嵌”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墙砖或地砖的花纹, 了解这些花纹是由哪些几何图案拼接形成.通过这种直观感知一方面使学生体会“镶嵌”的实际含义,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探求“只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有哪些可能的情况.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剪、拼合作发现, 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中, 只有正五边形不能单独镶嵌.在教师再次创造的“你知道正五边形不能镶嵌的原因吗”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如只用一种正多边形做镶嵌, 那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度数必须是360°约数”的结论.这种从问题情境中去概括出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体会发现知识规律得到的满足, 品味探索成功带来的喜悦, 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指导阅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从阅读开始, 尤其是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抓不住重点.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 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 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字眼要反复读, 并指出记忆的方法, 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 让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审题, 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读书习惯之后, 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平时,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 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 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 然后再讲新课, 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 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思想方法渗透, 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书上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 通常称为数学表层知识, 在这些表层知识的背后, 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深层知识, 这就是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表层知识浩如烟海, 即使人们倾其毕生精力也无法学完, 况且经过若干年后, 所学的一部分知识也逐渐淡忘, 但对于数学深层知识, 可以经常运用, 终生受益.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 在通过学生探索总结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等于 (n-2) ·180°”后,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探索这个结论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 把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 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探索n边形内角和时先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由这些特殊的图形的结论推广到n边形, 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发现过程.而且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用.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数学内容渗透思想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提炼思想方法,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下一篇:专业英语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