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2024-06-14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共8篇)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生词,读一读,想一想。 2、搜集有关张思德的资料。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2

1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标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教材较之以往较大的变革之一,在于其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以及启发性设问和社会实践任务的设置、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标基本理念之四要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对于学习方法、能力的要求和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在老师的帮助和教材的指导下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明智、系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补充和积累新的学习经验,同时发展自己实践知识、活化知识、创新开拓的能力。

3注重在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德育的课程目标: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总称为情感态度的目标。教师浏览教科书将会相应地发现,新教材中不论是艺术、建筑、运动还是科技、影视和饮食文化材料都展现了中国应有的一份风采,让师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坚定爱国主义思想,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公民形象,有利于他们把自身的道德、智力、个性、兴趣的发展与民族使命感结合起来,成长为不仅有着广阔的知识面,而且有着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创造人类美好明天的崇高理想的新一代开拓者和建设者。另一方面,学生在体验教材的同时,或领悟或接受对于他们成长有益的生存哲学、成功之道、道德标准和学习方法,也获得了对其终生发展有着导向性,起到帮助或催化作用的金钥匙。

4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多元化智力的发展。

课标中设置的文化意识目标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和能力。新教材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现代化生活、科技、国际文化,课标中设置的文化意识、环境和健康、体艺的视听材料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智力的同时,进行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智力的活动。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其优点有二:让具有不同方面智力优势的学生能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体验成功和发展语言经验,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相互学习、补充、融合,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

5评价方式的进步。

新课标要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新教材的评价方式,正如新课标要求的,不仅是多样性地,互动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而且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起着反思,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过程不仅有传统的语言评价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大量多元化智力评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全面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而非毫无生气及乐趣地被动应试,课堂习得将被巩固、运用并创新、教学效果也得以优化。

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材

1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材只有一本,而学生水平与教材的距离不等。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包括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知识面、心理需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乃至生活环境)与教材内容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学生相互间的差距是有必要的。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效地利用教材中所给的材料进行活动,才能保证应有的课堂效益。

2如何激发中等以下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众所周知,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新的评价体系更强调学生有自己的所得和发展。尽管有些学生对学英语望而生畏,但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客观分析其原因,消除畏学、厌学情绪。信心、爱心、关心、个别谈话、充分挖掘教材是最基本的办法。其次,探究式的学习是保持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任何起点、薄弱环节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探究式学习,学有所得,并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动机。另外,教师也可以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意义和实施,以及课堂角色的分配(水平兴趣不同的学生没有必要担任相同的课堂角色任务),并督促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它们。

3学生为主体,不等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强调的是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所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讨论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终身学生能力包括:独立探索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评价的能力,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在独立探索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开拓资源的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理解、归纳、比较、分析、联想、想像、推理、记忆等认知能力;提炼、选择、决策、综合、计划等实践能力),不断发现问题、思考和利用各种资源、工具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实验和开发的能力,以及从探索中总结、发展或掌握新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要逐渐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才能使协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效果评价中,反思和接受指导(即善于“听话”)的能力并重。

4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和重新组合。

教材各部分的顺序是可变动的。、例如对于生活环境中缺少听、说机会的学生,采取读—听—写—说或读—写—说—听的顺序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北京师范大学胡春洞教授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智慧,通过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立足于教师智慧的发挥,我们才能全面地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的智慧性,才能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对教材取舍或整合的依据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个学生自己的语言习的模式(应当看到,虽然幼儿习的语言遵循听-说-读-写的规律,但对于已有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少年和成人来说,习得语言(新词、新说法)也可能从读开始。

5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和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丰富充足而广阔的教学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和教学软件)以供师生查询、选择、利用其进行学习和研究,而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合作性或设计性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毫无疑问真正地打破了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和种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以供他们去主动地收集、选择、分析、综合、体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知识体系,使他们的行为成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同时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选择和整合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学习资源,将教学内容有效而高效地,以最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去自由探索和交流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叫做真正的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标是教师使用新教材实践素质教育的指南;而新教材则是教师依据新课标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或工具。本文重点围绕使用斯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难点展开论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教育方向

G623.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吸取了我国原有各类语文教材的精华,且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借鉴,使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对其他教材而言具有其独立性、特殊性,这也是现如今人教版教材在各个城市广泛使用的原因。因其对原有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进行了突破,所以,其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使其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为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业编排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六年制义务教育的延续性将六个学年的小学语文学习课程做了统一的规划,正版教材在内容上都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教材极其注重学生德行与智慧的并列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导和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主要学科中的一个科目,对其他学科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入了更多互动性的篇章,课文中加进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加进了许多引导学生自学导读、分析讨论、发散思维的篇章,表明了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辨别人性的真善美。另外,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强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建设,很多范文都体现出了光辉的思想主题。课后作业的设计上除了朗读词语和识记成语外,更多的加入了讨论性的题目,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对每个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创新所在,其实现了启发性学习的新概念。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价值引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教材的选材上表现出了极为精心的特点,大多数的课文都是可以明确地表现出作者意图和主旨的文章,但也不少有需经过教师引导、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旨的课文。例如,《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如何使其菜园后,如何下定决心重新开辟新菜园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大篇幅的将开辟新菜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写,又表明即使重新开始需要经历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挡父亲重建菜园的步伐;即使大雨冲走了新建菜园的泥土,也无法动摇父亲重建菜园的决心。学生在学此课文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情形,深刻的理解了“勤劳”这一优秀品质,也感悟到了“困难并不可怕,通过勤劳的双手可以战胜困难”的道理。文章浅显易懂,且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又例如《渔夫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渔夫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魔的故事。文章具有强烈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此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只注重故事的本身而忘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选择这样的文章编入教材,则是希望教师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故事做出深度的讨论和分析。总的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有着强烈的教育主题和导引原则。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所蕴含的正能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树立正面的人物形象,宣传正能量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学生除了接受父母的教育外,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教育,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材作为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传递口,具有一定的正向思维、良好的品质思想、积极的能量传递出来是必要的。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提供给学生的成长空间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给了学生很大的成长空间,将孩子的时间归还给他们。人教版教材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除去极少数的词语,成语需要记忆之外,更多的是探讨、分析、议论性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不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时间与教材捆绑在一起,而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且在与人议论探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之一。

五、结语

在新领域、新思维的倡导下,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藝阳 基于教学使用视角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之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李沙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适切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4

一、课标教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呢?是呀,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不应该忘记英雄。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牢记先辈与英雄”,《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展现了革命志士的共同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更要让学生发扬光大,以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2所列的两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二、教法学法

(一)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引扶放相结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二)重在实践,指导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体会文章论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你还记得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吗?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观点?(指名答,板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这个观点展开叙述?(指名答,板书:死的意义、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人民)

3.板书课题,说明:议论文论点:观点 论据:材料 论证:方法

因为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本节课教师将围绕“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这一主线,以疑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走进文章。开头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扶放创,突出重点 〈一〉学习“死的意义”一部分。1.教师出示: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2.学生朗读完成。

3.交流,板书:说理—引用:司马迁—实际—张思德 4.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句子。(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句话是谁说的?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什么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联系实际说说。

〈二〉学习“正确对待批评”一部分 1.结合上部分学习,合作提问。2.交流,出示: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理论——举例:李鼎铭——强调 5.重点体会关联词语的妙用:(出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学习“团结人民”一部分

1.结合上两段的学习,自己提出能引领本段学习的问题。2.交流,出示:(1)本段围绕哪句话来写?(2)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个内容? 3.生读文思考。

4.交流,板书: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开追悼会

5.重点引导学习:(出示)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创设情境,凸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鉴于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此类课文“如何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引—扶—放”三个阶段,应到学生学会提问,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又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利用板书,整合课文,指导背诵。

(三)拓展创新,深化主题。

1.教师叙述,出示:《为人民服务》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一个又一个“张思德”式的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涌现出来,成为我国各个时代的楷模。

2.展示英雄照片。

3.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用鲜花来祭奠那些英雄。(出示蜡烛图)

(四)感情叙述,结束本课

1.为人民服务不是句空话,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努力工作,心想群众,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正如李素丽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雷锋

2.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视频

3.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本节教学,教师主要围绕学校“问题引领,自主参与”这一课题中“拓展延伸,创新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明白在当下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延伸所学,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教后反思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5

1.健康饮食益处多··································2 2.安全运动促健康··································4 3.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6 4.营养不良与肥胖··································8 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和要求············9 6.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11 7.用眼卫生········································13 8.保持良好的情绪··································14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1)第 周 第节

教材 1.体育常识:健康饮食益处多1-1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前后不当的饮食行为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

2.初步掌握运动前后合理的饮食方法。

3.培养关注自己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1.运动前后的饮水卫生。2.运动前后的进食卫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篮球比赛场面。随着哨声一响,比赛结束。比赛后有的同学在休息,有的在喝水,其中有一个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下场后马上大量饮水,接着又吃雪糕。突然,这个猛吃猛喝的同学捂着肚子痛苦地坐在地上。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肚子疼?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板书: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

二、学习新知

(一)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讲到剧烈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和吃冷食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有谁知道,请回答。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剧烈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大量血液流向四肢和全身,胃肠血液管受到冰冷的刺激就会很快收缩,造成肠胃神经功能紊乱、痉挛。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有胃肠出血的可能。

刚才那个同学比赛后猛吃雪糕、猛喝冷饮,不注意运动后的饮水卫生,所以造成肚子疼(板书: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吃冰镇食物)。

4.学生齐读两遍。

5.教师:如果运动前感觉口渴,是不是多喝水就可以避免运动中口渴呢?

6.学生回答。

7.教师:大屏幕显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朋友,他马上要去运动了,边走边喝水,在运动前猛喝水,对他有好处吗?同学们,运动前多喝水也是错误的,因为水喝行太多,肚子就像挂了一个大水袋,运动起来会感觉特别沉重和憋闷,很不舒服,会影响运动和健康。所以运动前不能喝大多的水,如果很需要,可以少喝点水,有条件的可以喝点糖水。

(二)运动后怎样饮水?(时间分配:8分钟)1.教师:显示字幕,水量适当。

2.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怎么才算适当。

3.教师:显示大屏幕字幕,水量适当,一次饮水100~150毫升,隔十几分钟再喝。学生齐读两遍。

4.教师:显示字幕,水温要适宜。同学们,什么样的水温最适宜?

5.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6.教师:大屏幕显示文字。水温要适宜:炎热的夏天,最好喝10℃左右的凉开水,既可以促进唾液分泌,也可以达到降温、消暑、提神的作用。水温超过15℃,解渴作会明显减弱,但水温低于5℃,身体也会有不舒服感。冬季喝20~30℃的温开水为宜,无论何时都不要喝生水。学生齐读两遍。

7.教师:显示字幕,浓淡适宜。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那个同学运动后喝的是什么水? 学生回答。

8、教师:他喝的是淡盐开水。剧烈运动后,最适合的饮料是有淡淡咸味的温开水,也可以喝温凉的绿豆汤或淡茶水。不宜喝很浓的茶水和咖啡、果汁等饮料。

9、教师:字幕显示“浓淡适合”的内容,学生齐读。

(三)运动前后的进食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运动前进食(1)教师:故事引入。同学们,生物学家曾经做过动物实验,先给狗吃食,然后让它拉一辆很重的小车,这是观察狗消化功能的变化,发现狗拉车的几个小时内,消化液分泌减少,磨成糜状的食物由胃进入肠道的速度变慢,消化力减弱。让狗停止拉车后,胃液分泌虽然有所增加,但消化能力仍然很弱。

(2)教师:同学们,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3)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4)教师:吃饭后胃内充满食物,消化器官正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消化食物,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剧烈运动,消化器官的血液会减少,不仅增加了胃肠消化的困难,还会使胃在充满食物的状态下受到牵拉振荡,容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现象。因此,运动前不能大量进食。如果运动前已经进食,一般以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再进行运动为宜。

2.运动后进食

(1)教师:运动后能不能立刻进食呢?(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运动后,布满全身肌肉的血液还不能马上回到胃肠系统,如果马上进食,既没有食欲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运动后应该先做做放松整理活动,休息30~45分钟再吃饭为好。

(四)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知识知多少?(时间分配:7分钟)1.教师:准备一些题,看哪个小组,哪些同学知道得最多,能力最强。教师宣布方法与规则。

2.学生答题。

3.教师:宣布结果,总结归纳。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2)教材1.体育常识:安全运动促健康1-1 教学目标

1.知道体育运动的好处,了解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安全常识。2.知道并遵守安全运动的基本方法。3.愿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安全常识,遵守安全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分钟)

1.教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喜欢什么体育运动?请你上来将你喜欢的体育运动用动作表演一下,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2.请几位同学上来做动作,同学们在下面猜。

3.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安全运动健康的话题(板书课题:安全运动促健康)。

二、学习新知

(一)体育运动好处多(时间分配:10分钟)

1.教师: 同学们这么喜欢体育运动,那你们锻炼后都有哪些感受?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都可以说说。

2.学生:自由谈感受。

3.教师:请班上的体育明星们来谈谈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4.学生:体育明星谈感受。

5.教师:在学校,同学们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还可以谈谈你的家人参加体育运动后都有什么变化?举一个例子说一说。

6.教师小结。

(二)体育运动中的隐患(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显示大屏幕,讲述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找答案,适时导入本活动的主题。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讲述:体育锻炼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不注意运动的安全,就会造成伤害,适得其反,可见运动安全是多么重要啊!(板书:注意运动安全)

4.教师:你在平时运动中,看见或听说过因运动受到伤害的事情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这些伤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并且要求每小组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归纳。(1)运动方式不合理造成的;(2)不良运动习惯造成的;(3)运动场地原因造成的;(4)不正确的运动方法造成的;(5)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7.教师小结: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运动中如果不注意安全,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我们要注意运动的安全。

(三)运动安全小贴士(时间分配: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运动时要注意什么,归纳运动安全注意事项。

2.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发言。3.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道判断题,检验一下我们对运动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

(1)运动时吃东西是不对的。()(2)独自在单、双杠上玩耍不危险。()

(3)课间活动时可以在教室走廊里奔跑玩耍或踢球。()(4)登山、郊游要走容易行走的道路。()5.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科学运动、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让我们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3)教材 1.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1-1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前后不当的饮食行为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

2.初步掌握运动前后合理饮食方法。

3.培养关注自己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运动前后的饮水卫生。

(二)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分钟)

教师:篮球比赛结束后,一个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下场后马上大量饮水,接着又吃雪糕。突然,这个同学捂着肚子痛苦地坐在地上。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肚子疼?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板书: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

二、学习新知

(一)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讲到剧烈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和吃冷食造成不良后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剧烈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大量血液流向四肢和全身,胃肠血液相对减少。运动后若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吃冰镇食物,胃肠道血管受到冰冷的刺激就会很快收缩,造成肠胃神经功能紊乱、痉挛。轻则腹痛、腹演,重则有胃肠出血的可能。(板书: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吃冰镇食物)

3.教师:如果运动前感觉口渴,是不是多喝水就可以避免运动中口渴呢?(学生回答。)

4.教师:大屏幕显示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朋友,他马上要去运动了,边走边喝水,在运动前猛喝水,对他有好处吗?同学们,运动前多喝水也是错误的,因为水喝行太多,肚子就像挂了一个大水袋,运动起来会感觉特别沉重和憋闷,很不舒服,会影响运动和健康。所以运动前不能喝太多的水,如果很需要,可以少喝点水,有条件的可以喝点糖水。

(二)运动后怎样饮水?(时间分配:8分钟)1.教师:显示字幕,水量适当。

2.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怎么才算适当。

3.教师:一次饮水100~150毫升,隔十几分钟再喝。4.教师:显示字幕,水温要适宜。5.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6.教师:炎热的夏天,最好喝10℃左右的凉开水,既可以促进吃得开液分泌,也可以达到降温、消暑、提神的作用。水温超过15℃,解渴作用会明显减弱,但水温低于5℃,身体也会有不舒服感。冬季喝20~30℃的温开水为宜,无论保时都不要喝生水。

7.教师:出示字幕,浓淡适宜。

8.教师:剧烈运动后,最适合的饮料是有淡淡咸味的温开水,也可以喝温凉的绿豆汤或淡茶水。不宜喝很浓的茶水和咖啡、果汁等饮料。

(三)运动前后的进食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运动前进食

(1)教师:故事导入。(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运动前不能大量进食。如果运动前已经进食,一般以休息半小时再进行运动为宜。

2.运动后进食

(1)教师:运动后能不能立刻进食呢?(2)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运动后应该先做做放松整理活动,休息30~45分钟再吃饭为好。

(四)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知识知多少?(时间分配:7分钟)

1.教师:知识竞赛。

2.讨论题:说一说,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3.判断题:学生抢答。4.教师总结。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4)第 周 第节

教材 1.体育常识:营养不良与肥胖1-1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不良与肥胖的原因及危害。

2.知道如何预防肥胖与营养不良,能够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3.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愿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一)预防肥胖与营养不良。

(二)知道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分钟)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体重呢?因为体重偏轻或者超重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当今困扰人们健康生活的两大热点问题——营养不良和肥胖吧!(板书:营养不良和肥胖)

二、学习新知

(一)寻找病因 知道危害(时间分配:15分钟)1.教师:出示图,身体消瘦的少年儿童。猜想一下他为什么这么瘦?

2.教师:出示图,身体肥胖的少年儿童。猜想一下他为什么这么胖?

3.教师给学生讲明明、小强的故事。

4.学生分组讨论明明瘦弱和小强肥胖的原因,选出代表发言。

5.教师小结:同学们,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不能小视,不仅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正常发育,还会造成许多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带来不便。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与我们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增进健康 拥有妙招(时间分配:20分钟)1.出示预防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文字:一周备忘录。学生齐读,教师讲解。

2.开展争创“小小营养师”的活动。

3.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自己写一个配餐单,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4.学生自由选择配餐,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发言,讲清搭配方案和理由,师生共同评议。6.知道检测。

7.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了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原因及危害;知道了要均衡饮食、合理搭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祝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5)第 周 第节

教材 1.体育常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和要求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参加《标准》锻炼和测试的意义,知道三、四年级测试项目和要求。

2.熟悉本阶段测试的内容、等级和评定标准。3.积极参加《标准》的锻炼与测试。教学重点、难点

(一)让学生了解参加《标准》锻炼的意义和要求。

(二)知道必测和选测项目以及等级评定的标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2分钟)

同学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和要求,以使我们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有一个好身体。

二、学习新知

(一)(时间分配:8分钟)

1.教师:播放学生参加《标准》练习、测试场景。导入: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他们在参加什么项目的测试啊?教师指坐位体前屈图。

4.学生回答。

教师找学生说出1~2个动作名称,并简单做一下动作。5.教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了解《标准》有关知识和要求。

板书标题: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6.学生读标题两遍。

7.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标准》吗?

8、启发学生自由回答。

9、教师:显示大屏幕。《标准》是国家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英体育制度;是保障同学们健康成长、促进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达到了《标准》的评价标准就是达到了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

10、学生齐读两遍。

11.教师:我们知道了《标准》是国家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体育制度。同时也为我们进行锻炼的项目制订了成绩标准。

12.教师:同学们也许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标准》的测试呢?

13.学生自由回答。

14.教师:通过每一年《标准》的测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帮你们检测一年来体质与健康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些都有助于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

15.教师小结:同学们,要想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状况,监测自己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有效地进行锻炼,增强体质,那就积极地参加《标准》的锻炼和测试吧!

(二)(时间分配:20分钟)1.教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标准》的内容。

出示大屏幕(《标准》的分组图),依次出示以下组别: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加深记忆。

2.教师:同学们,知道了《标准》的分组情况,你们属于哪一组?你们还需要了解《标准》的什么?出示大屏幕“组别”、“项目”和“分类表”让学生观察。

3.教师:你们从这张图上观察到了什么?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4.学生自由回答。

5.为什么每个年级都要测试身高和体重,什么是体重指数(BMI)?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6.教师:出示表,学生观察。

7.教师: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呢?根据《标准》中小学三、四年级男女生评分标准表,依次显示大屏幕,让学生观看、齐读。

8、教师结合本学年测试的项目,提出男女生“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成绩。

9、教师:在一年的测试中,《标准》对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呢?

要求: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事假缺勤一年累计超过1/3,为不及格;获得良好以上成绩可评为三好生;如果测试不及格,在本学可以补考一次。

10、教师:大家说一说,如果正在进行《标准》测试期间你生病了,应该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回答进行归纳和引导。

(三)(时间分配:10分钟)

1.教师: 我们知道了《标准》的意义、分组、分类、得分、等级和要求,那么我们马上用于实践,看哪个小组掌握《标准》的知识最多,能力最强,得分最多。

宣布比赛内容和要求。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评分表放在黑板前,写出几个小组的名称。

3.比赛开始,学生答题。4.宣布评分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比赛,你们不仅取得了分数,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标准》的有关知识,使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锻炼中目标更明确,更能够科学地进行锻炼。同学们,努力吧,让每个人都积极参加《标准》锻炼和测试。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6)教材 1.体育常识: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1-1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及其对人体的危害。2.掌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具有预防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一)呼吸道传染病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二)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4分钟)

1.教师:同学们,2009年全球暴发了甲型H1N1流感,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导致了许多人死亡。(介绍当时的一些情况,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2.教师:听了介绍后,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 3.学生讨论、回答。4.教师:同学们知道哪些疾病是呼吸道传染病吗? 5.教师小结:流感、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风疹、流脑、肺结核、腮腺炎等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板书: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二、学习新知

(一)你患过感冒吗?(时间分配:13分钟)1.教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患了感冒都有什么症状。2.学生回答。

3.教师:同学们说了患感冒后身体不舒服的症状。为什么有的时候别的同学患了感冒会传给我们?除了感冒,还有哪些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呢?

目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 第一,流行性感冒。

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流行性感冒的大面积暴发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第二,流行性腮腺炎。

出示图片,学生了解腮腺炎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第三,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出示图片,学生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给人们带来的痛苦。4.教师小结:

(1)呼吸道传染病是目前常见的传染病。(2)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流行性强,同学们因为年幼,免疫为差,是呼吸道传染病攻击的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间分配:5分钟)1.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等。每年的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近距离接触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

(三)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时间分配:18分钟)1.教师: 同学们,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的健康影响如此之大,我们怎样来预防呢?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补充。3.教师:同学们说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许多好方法,概括起来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

(1)按时接种疫苗。(2)避免接触病人。(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4)经常开窗通风。(5)注意保暖。

(6)合理饮食,充足睡眠。(7)加强体育锻炼。

4.教师小结:冬春季节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今后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珍爱生命”的思想,努力做好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7)教材 1.体育常识:用眼卫生1-1 教学目标

1.知道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有利于保护视力,预防近视。2.知道预防眼外伤的基本方法,懂得看电视、用电脑的用眼卫生要求。

3.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2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

二、学习新知

(一)正确的读写姿势(时间分配:18分钟)

1.教师:同学们,当你们在读收、写字的时候,老师都会提醒你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姿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2.教师:如果眼睛近视,将会给你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你们在读书、写字时一定要姿势正确。你们知道正确的读写姿势是怎样的吗?

3.教师:板书——正确的读书姿势。

4.学生:看图发言,正确的读书姿势应该做到:(1)身体坐直;(2)头放正;(3)肩放平;(4)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教师:正确的写字姿势应该怎样呢?

学生:看图发言,正确的写字姿势应该做到:(1)身体坐正,书本放平;(2)手离笔尖一寸;(3)眼离书本一尺;(4)胸离桌边一拳。

5.学生演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6.大屏幕出示儿歌,教师领读。7.教师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要按儿歌中的要求去做,注意读书和写字的正确姿势,读好书,写好字,保护好眼睛。

(二)看电视用眼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下面这些同学看电视的行为正确吗?

2.显示大屏幕:有的躺在床上看,还有的长时间看、近距离看、边做作业边看、边吃饭边看。

3.引导学生讨论:上面这些同学看电视的方式会带来哪些危害?

4.教师小结:看电视虽然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但是如果不讲究卫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希望每个同学看电视时都讲究卫生。同时,为了保护视力,我们还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三)使用电脑的用眼卫生(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用电脑来做什么?

2.教师: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但如果长时间用电脑,不但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引起视力急剧下降。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全理使用电脑呢?

3.显示大屏幕,学生观看,讨论、发言。

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基础知识(8)教材 1.体育常识:保持良好的情绪1-1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及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2.认识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良好的情绪”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2.教学难点:要学生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度高兴,也不过度悲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分钟)1.教师:什么叫做“情绪”?(学生回答)

2.教师:简单的说,情绪就是心情。当你心情好或者说情绪好的时候,你的表现什么样?(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表演(时间分配:10分钟)

1.教师: 要考试了,同学们的心里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情绪表现在脸上?

2.请四位同学表演不同的情绪表现。(学生分别表演“喜”、“怒”、“哀”、“乐”)

3.分别说一说他们的情绪如何? 4.教师: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论遇到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都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控制住自己。

(二)讲故事,分析“情绪”(时间分配:8分钟)1.教师讲 “范进中举”的故事。2.教师:范进的情绪表现是怎样的? 3.学生回答:喜极而疯。

4.教师讲善于控制情绪的故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5.教师: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结合实际,学会控制情绪(时间分配:8分钟)1.教师: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情绪低落、行为颓唐、精神不振,学习效果会很好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举例说明。3.教师:你是怎样控制你的情绪吗? 4.学生各抒己见。

5.教师: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

(1)学会容忍;(2)学会放松;

(3)学会转移;(4)学会宣泄;(5)学会安慰;(6)学会安慰。处理矛盾的方法:

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不能一味地逃避,还必须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

(2)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

(3)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4)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

(5)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逐渐积累经验。

(四)案例分析(时间分配:10分钟)1.教师出示案例,学生选择解决方案。2.齐读“控制情绪歌”。

三、总结与拓展(时间分配:7分钟)1.教师: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6

一、教学目标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习惯。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课时)2.珍惜受教育的权利(2课时)3.认识犯罪(3课时)4.远离不良行为(4课时)5.遵守交通法规(3课时)

三、教学措施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安全教育课,采用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社会实践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力争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课

做中国公民多自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公民、国籍的概念和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公民、国籍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我是名小公民

1.公民的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我的国籍是中国

1.国籍的含义“

2.法律对国籍的规定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对《宪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公民的具体含义。

2、知道国籍的定义,了解法律对国籍的规定。

第二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我国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权利。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教学难点:学生接触宪法较少,有些权利的概念不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公民的基本权利》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

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2.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二十多项自由和权利

二、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1.《宪法》规定公民有各种各样的权利。

2.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利。

教学反思:

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利。

第三课

了解我们应尽的基本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懂得: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意愿;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这是宪法规定的。

教学重点: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权利。

教学难点:公民为什么要发行基本义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公民的基本义务》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1.我国是统一的我民族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3.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

2.任何公民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否则必将受到国家的惩罚。

三、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四课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重点: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字经》、歌曲《常回家看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三字经》,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并提问:这段三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归结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

3、结合实例,理解教材

师:(小黑板展示)案例1:润梅的父母不赡养自己的父母对吗?

案例2:小华的爸爸妈妈是一种什么行为

4、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果

(1)有关法律:宪法、婚姻法、《刑法》第261条。

(2)“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①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

②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

③拒绝赡养父母,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5、启发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包括自己身边对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和不尽赡养义务的事例。

6、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些人拒绝赡养老人的所谓理由(借口),你是怎么看的呢?

7、归纳小结

师:播放歌曲《常回看看》,结束新课。

第五课

我要上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一下《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知道上学权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剥夺。

2.知道国家保护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业的相关政策,公益组织和机构。

3.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难点:

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义务教育法》知识竞赛及本课学习的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义务教育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义务教育法》知识竞赛

(1)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分为抢答题、必答题、判断题

(2)抢答题每答对一题所在组得1分,答错不扣分。

(3)必答题每组答一题,判断题每组答二题,答对所在组得1分,答错扣1分。

活动二:身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大讨论。

(1)邀请学生演有关生活中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小品。

(2)请同学们找出小品中的人物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三:小辩论:吴冰是否应该将爷爷告上法庭?

(1)课件出示:吴冰辍学的故事

(2)邀请学生分成正反双方,针对“为了争取上学的权利,吴冰是否应该将爷爷告上法庭”举行小辩论。

(3)小结:当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活动四:助学机构知多少

(1)引导学生重点了解:“希望工程”三个标志性照片的主人翁:“大眼睛”苏明娟、“大鼻涕”胡善辉、“小光头”张天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完成了自己的读书梦。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几大公益组织和机构

活动五:让我们与贫困地区同学进行手拉手活动

(1)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幻灯片。

(2)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和感受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激发学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

(3)做爱心卡,给远方的同学送上祝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到了很多的《义务教育法》的知识,今天我们是幸运的,能快快乐乐的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但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权利和机会。

第六课

请不要开除我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未成年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权利在学校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

教学重点: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教学难点:

学校不可以随意开除学生或责令学生转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未成年人保护法》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未成年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权利在学校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学生或责令学生转学。

二、圆规

电脑迷的教训

教育部门认为学校开除冬冬是错误的法律依据。

三、瞭望台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

第七课

违法与犯罪

教学目标:

1、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处罚

教学重点: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教学难点: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违法案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刑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违法行为的概念

2、刑法

二、圆规

1、什么是违法

2、什么是犯罪

三、瞭望台

家庭中容易忽视的违法行为:

1、对患病子女、配偶常年不闻不问,甚至虐待、欺压。

2、子女盗窃父母财产的行为。

3、辱骂他人的行为。4、不送子女上学的行为。

第八课

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犯罪的程度。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什么行为构成犯罪。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案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犯罪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究竟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犯罪的程度?

2、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圆规

案例分析:小李为什么会被判刑?

三、瞭望台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7

李老师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历史之辩时, 全面否定了“经义”教育。他认为经义教育就是儒家典籍的经义名理教育,也即学习古人之道,圣贤哲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对“总体性特征”也不赞同,认为其是一种内容泛化的教育,因为它集思想、 社会、自然、伦理、历史、哲学、科学、技术为一体,是为“经义” 教育留下空间的一种教育形式。而“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是不辜负历史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语文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语言专门化教育的深化。

对李老师独尊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定位, 把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的观点,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尽管笔者也赞同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定位,但是它不能是唯一的。

一、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之辨

(一)“经义教育” 真的一无是处吗

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以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或者载体,以训诲儒家正统观念为目的。是代古代圣人立言,记诵古圣人之文,揣摩古圣人之道,束缚个性,禁锢思想,脱离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空耗岁月,枉费精力。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而现代教育就不需要了,我们现代的语文教材中就应该把那些表现儒家经典的课文移出,如《孟子二章》《岳阳楼记》《大道之行》《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等,甚至一些古诗词也不能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儒家经义或者类似于儒家经义,也就是所谓的儒家的“道”。即使是现代文中也有很多包含儒家经义的文章。即使保留,学生在学习时,只需学会文言语言的运用即可,而不必去理会这些文中所载之“道”。

而事实上,现行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以及其他版本,含有经义之类儒家之道的仅仅古文就占据了相当的数量。魏本亚老师说:“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较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而我们让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不仅要积累、理解语言,还要学习其中的思想、文化,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如,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理想、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等不都是需要口口相传、代代继承的吗?也正是这些古人之道、儒家的经义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这些圣人之道并非就是束缚了个性、脱离了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经义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不仅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需。只是现代教育中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

(二)“总体性特征”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李先生说:一身而数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是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一身而数任, 内容泛化。顾黄初、李杏保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刘国正则称之为“总体性”。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笔者妄加理解,抛却总体性教育,就只能在所谓的语文的语言文字中兜圈子。

文史哲历来是不分家的,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讨论哲学问题?他有这样几个观点:功夫在诗外;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应当建立在一个立体坐标系当中;哲学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是一种反思、一种智慧、一种灵气;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个责任。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

国学大师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 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名闻于世,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 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另外还有季羡林、钱锺书、陈寅恪等, 哪个不是一身而数任,但是他们的成就和素养却为后世敬仰。

“总体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欣赏艺术美,在哲学中学会思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邃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健全的人格,不也是有益的吗?

诚然,语文就是语文,不该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和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因此,“总体性特征”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笔者并不反对“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正确定位,只是感觉如果只是片面于语用的定位是不能准确而全面的表达语文教育的精神。语文教育既然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那么笔者就自己的理解而妄下结论:语文教育的最终定位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社会的呼唤,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建议定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依据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习惯于“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不太提及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重视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语言底蕴、 提高语言修养的功夫。

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粗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标的精神和语文素养的提法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通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标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实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强调了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应该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学生才能既习得语言文字运用法宝,又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看作语文教育的第一核心,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看作第二核心。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就是语文素养中的“语文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 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 的综合素养。

“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小语文观念,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的‘求真’、‘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广泛的学识,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时代呼唤具备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封建社会的“经义教育”曾培养出了一个个文学大师和精神巨人。“五四”时期的 “总体性教育”也在科学民主的大旗下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和大师,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对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需要高素养的人。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式语言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试卷上的分数成了评价的唯一依据。学生处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语文的优秀习惯缺乏,情感贫瘠,审美缺乏, 品德修养低下。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世界面临颓废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没有责任感,缺乏诚信,经不起挫折, 不懂感恩,亲情淡薄,自私、唯我独尊。用顾振彪先生的话说“人的物质生活虽日益丰富,而精神世界日趋贫乏,甚至丧失精神家园”。

现代社会呼唤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素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出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人,更要培养出人文素养高的人,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较高素养人的需要。人的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教材赋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重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 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引领他们关注生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充满着生命的气息,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倾向等,编者精心把这些作品选入教材,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寄予着很大的期望。教材赋予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权利,利用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绝好途径。

“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美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想要收获的是具有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完整人格。教材编排的结构,从历史、 文学、思想、社会等多角度构建起了现代美国社会人才的多元素养。”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语文教育从教材的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收获完整的人格。

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例,看看其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意图:

1.学习语言,培育情感

现行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 兼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关注人类的重大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了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如, 提高朗读能力、练习概括文章要点、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体验和评价各具特色的语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等等。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和培育, 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感悟“爱”的精神的博大、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等等。以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来说:《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组文章,就是表现爱国的主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而文章中雄奇壮丽的山河、 英勇抗敌的战士、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审美、价值观、思想同行。

2.关注成长,引导发展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文章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注重情感态度、 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如七下第一单元所选的是表现学生成长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的花落了》《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这些文章中有对童年幸福的回忆,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有成长过程中小小的烦恼。这些文章从孩子的视角,运用典雅优美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娓娓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学习中,除了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体味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因为学习这些文章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正确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3.丰富多样,充满活力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主题,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成长,对世界的认识。从七年级开始依次是:人生感悟、 理想信念、多彩自然、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成长足迹、热爱祖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自然、善待生命(动物)、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园林名胜、 自然奥秘、古文名篇、感悟人生、先哲世界、现代诗歌……这些主题大至爱国、热爱自然,小至家庭亲情、个人成长,题材丰富多样,一篇篇散文诉说着美好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博大;一首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一波三折的小说扣人心弦,给学生人生启示和艺术享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人与动物关系的篇章,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浸润思想,提升语文素养;书法艺术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

语文教材涉及了自然、人生、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且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让学生感悟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在学习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美文作为训练学生的工具,只作语言文字训练,岂不是枉辜了教材编者的。

韩军老师曾说,过去,语文教育只知道对着“语言”下力气,以为对着“语言”下力气,就必然会从语言能力上获得收益。其实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着意——着意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学生语言贫乏,思维凝滞,是与学生的精神贫乏紧密相连的。如果有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那么, 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为您服务教育网人教版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9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3-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基础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把1~5集中学习,使时间大大缩短。从“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使学生在认数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把加减法计算结合,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教学基本结构是:基数(数数)、数的顺序、写数字、比多少、序数(第几)、组成(合与分),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重视学具和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含义。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认识数的过程,不只是单纯认识数字符号,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综合考虑数、数量、数量关系等要素,结合学生学习的特征设计和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数量的感知、数字的认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等,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

(一)1~5的认识(基数)(在教材中没有出示名称)

第一,引导看图感知数量,说一说图中各种数量(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两只鹅、两个箩筐、三只喜鹊、三盆花、四棵向日葵、四只小鸡、五个南瓜、五个玉米),可以把看到数量尽可能地表达出,建立实物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时,是用数量刻画事物,把事物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物化出相应的小棒根数(1根小棒、两根小棒、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同时渗透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将数和形适当联系,直观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一个数字。如:我有一只铅笔,我有两只手,我家有三口人,我有4个本,我有5元钱……

第二,从数量抽象为数。从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一根小棒,到数字1;从两只鹅、两个箩筐、两根小棒到数字2;……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教学中应当把数量为1的事物放在一起,把数量为2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量可用数表示1、2、3……

(二)数的顺序

是由数字——动态演示——点子图组成。

学生认识了1~5后,在计数器动态拨珠,着重说明:1就是一颗珠子,2就是先拨1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得到2,……。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从整体上掌握1~5各数的顺序:1后面一个数是几?2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5的前面有几?

(三)写数字

要重视书写,分散难点。先教学1、2、3的书写(一笔),再教学4、5的书写(两笔)。

教师示范数字的写法,从哪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并说明每个数字在格中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按着笔顺进行书写练习,或在桌子上用手指比划。接着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在空格中独立书写。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用25~3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比多少

本单元的“比多少”,将实验教科书中的比大小和书写“>”“<”“=”合并在一起教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比多少按照实物、数量和数的抽象过程,感知数量的多少和数的大小。比较多少要比较数量的多少,比较大小是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数量的多少应当是将同样的东西进行比较,不能说3个猴子比2个香蕉多,只能说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只有抽象为数的时候,才能比较大小。无论是3个什么,都抽象为数字3,无论是2个什么,抽象为数字2,这时可以把两个数进行比较,3大于2,2小于3,再用符号表示3>2、2<3。教学中始终把不同层次的抽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感悟数量、数及抽象的特点,逐步形成数学抽象思想。

(五)第几(序数)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教材通过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的含义。实验教科书是给出第1和第3,填第2、第4、第5,新教材给出第2,充分把基数与序数结合比较,理解序数含义。有5人排队,叔叔排在第5,都用了数字5,其含义不同。还有小孩前面有□人,穿裙子的阿姨排第□,她后面有□人。

教材还设计了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来发散教学的思想?如阿姨买了票后,小孩排第几……

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学时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六)数的组成(合与分)

在实验教科书称为“几和几”,本单元称为“分与合”。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从“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P21页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4个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学具把4个向日葵分成两堆,说一说,把4分成几和几。然后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个向日葵,先往右移1个,○○○ ○,说明3和1组成4(4分成3和1);接着向右再移一个,○○ ○○,说明2和2组成4(4分成2和2),最后再向右移一个,○ ○○○,说明1和3组成4(4分成1和3)。写出分析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 4 4 ,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做一做:1是3的组成,2是2、3、4的组成。

P22页主题图,教学“5”的组成。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联系4的组成操作过程,动手操作,然后总结,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几种分法填在书上。然后将5的分析式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 5 和 5 5 5 是一样

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组成5。

做一做:通过操作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七)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按加法、减法,分别进行初步认识和计算两部分来编排的,更加突出加减法的含义,计算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1.加法。

加法的含义:主题图是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气球?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3个气球用数字3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把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叫加号,算式读作3加1等于4。认识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然后增加了点子图,利用集合圈,更明确地表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之更抽象。然后通过做一做,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加法计算: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3个学生计算3+2=□,体现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明显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逐步体验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一是点数:1、2、3、4、5;一是接数:从3接着数4、5;一是想组成:3 2,3和2组成5,所以3+2=5。

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减法。

减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4个气球,飞走了一只,手中还剩几只气球?接着出示了点子图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 表示去掉,从4个中去掉1个,用抽象的点子图,把事理表示出来,还剩几个?去掉要用减法计算,4个气球用数字4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从4个中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1=3,所以认识“-”减号,读算式:4减1等于3。

减法计算:通过2个小朋友计算5-3=□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一是倒着数,从5开始,去掉3个,也就是去掉5、4、3,还剩2只;一是想分成 5 逐步体验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5-1=□、5-4=□,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的关系。

在学习加减法时,第一要读懂图意,知道图意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会用三句话描述图意,也就是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如p25页主题图: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松鼠,一共有几只松鼠?p27页做一做1: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几个?第二,要理解图意,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如加法: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树上的3只与又跑来的2只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减法: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是从5个中去掉1个,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第三,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所以在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对学生说理的训练,不要求学生说得完整,但必须要引导学生说。

数学是很讲“道理”的科学。数学为什么是科学,就是它得结论的过程是有逻辑的。不要责怪学生能力太差,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理”。要读懂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八)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把桃吃光的过程:

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1个桃 盘里没有桃

说明“没有”用0来表示,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直尺,左端的起点是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

然后学习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青蛙和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其含义。

(九)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比实验教科书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形成结构和网络;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整理是将教材中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5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这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但不是重讲。这种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的过程。

(1)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查缺补漏,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4)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5)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就是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启发、激活学生头脑里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结构;最后,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整理复习离不开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要注重综合性的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有很大的提高。P32页 (1)是对第一、二、三单元知识、数数、写数、比较大小的整理。(2)是对2、3、4、5的组成整理。(3)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系统整理。

教材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要求学生探究、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

提出了“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的要求,表明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对加减法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0的加减法的特殊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能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教具(学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

2.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思想,但不讲集合、统计、基数、序数等名称。

3.重视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创设情境,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建立表象,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加强数学意识。

4.在计算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儿童生活中有较多的关于图形感知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认识物体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状知觉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发挥主导作用,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比实验教科书降低了难度。儿童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只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材是按知识引入(创设情境)——知识的教学(探究建模)——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应用)编排的。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使学生由直观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自感知,丰富自己的智慧。

本单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做一做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在地面上还能转动。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会倒塌;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做一做2,通过游戏,按指定形状摸实物,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在各种形体中观察、交流、活动的过程,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实物,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滚一滚,摆一摆,搭一搭,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教学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或学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他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高要求。

4.教学中注意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生的交流表述不一定规范,也可能说出暂时学不到的其它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其他同学都会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科书基本相同。

教材结构

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有机地结合。数的认识、数的概念形成和学习思路与“1~5数的认识”一样。引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的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加减法计算,直接出现“一图四式”,到“10的加减法”过渡到“一图三式”。随后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充分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解决问题,是为了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46页~47页、P57页,第一次接触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中用: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用图画形式呈现解题的三步过程。在加法和减法中学生已经学了说三句完整的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到: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要读懂题,说明题中有几个数学信息,都是什么?(发现问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解答并且进行检验(解决问题)。6、7题是用图画呈现故事情节,8、9题用简单的文字呈现情境。但6、7是认识大括号“ ”和问号“?”,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到学习了“8、9的加减”后,第二次学习了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三幅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鹿图,我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步过程,更深刻地感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 6和7的认识与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 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6和7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6、7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认识6和7,摆小棒,使每一环节对应编排,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的说明,5添上1是6,6添上1是7,抽象出6比5大1,7比6大1,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安排了鱼缸和鱼的图,不仅安排了6、7序数意义,同时要求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第七缸和7条)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写数字,也是先示范,然后按虚线描数字,最后独立写数字。6和7的组成,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先通过涂一涂、填一填,感知6的组成,让学生有序地填出6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6的组成。7的组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另外几种组成。教材还增加了“做一做”的练习。

2.有关6、7的加减法。先学习6的加减法,再学习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比较,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了“一图二式”的过程,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练习九中1~4题是数的认识的练习,5~12题是加减法的练习,第12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P45页下图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生活用数字的语言表述,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训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四班是否是序数的训练?)

3.问题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初步了解解题的一般步骤。P46页是加法,p47页是减法。每个内容都是用一幅画呈现故事的情境。在加法中,首先要看懂图意,图中说的是有两组小兔,左边有□只,右边有□只,这叫两个数学信息。如果有数字就直接用,如果没有数字,要从图中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使学生逐渐明白,从物体个数得到数量,从数量抽象出数字。要说“ ”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用语言表述就是一共有几只?这样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就是4+2=□,想组成,4和2组成6,所以4+2=6(只),通过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二步,做得是否正确,数字是否写得正确,通过反思和检验,最后回答答话,学习填写答话,把计算的结果写在答话中,这是第三步。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检验,回答答话。

在减法中,同样呈现解题步骤。所不同的是大括号 表示已经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从7只中跳入水中2只,表示从7只去掉2只后,荷叶上还剩几只,用“?”来表示。因此,学生就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图意: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明白了题意,就会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表示从7只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2=5(只)通过检验后,回答答话,填写答话。

做一做:还可仿照例题,先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解答、检验,填写答话。

在初学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按照解题步骤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转化思想。不要求学生说得严密,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特别是让学生多说一说,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解决问题,先不要求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可以先讲加法,再讲减法,然后再混合练习。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和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8、9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8、9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字,认识8和9,摆学具,使每一个环节对应编排。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7和8、8和9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教材安排了十二生肖中的9种动物图安排了8和9序数的意义,这与实验教科书对比,改变较大。十二生肖应是12种动物,因为现在只学到9,所以只出示了9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同时又分别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加以区别(8只和第8只),这也是难点之一。写数是先示范——描虚线数字——独立写数字。8和9的组成也比6、7的要求高一些,编排上与实验教科书相同,要求学生去分、去摆8和9的组成,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如9 )马上想到另一组组成( 9 )。

2. 8、9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比实验教科书改变较大。先学习“8的加减法”,再学习“9的加减法”。用“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表示算式,注意把组成和计算练习结合起来,经历根据一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十一中的9,是抄写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正确、工整地抄写算式,教师要讲抄写的方法: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占一个田字格。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3.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改变较大。由于学生在6和7中已经了解了解题步骤,本节是根据图画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进一步体验解题的过程;知道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数字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主题图出示三幅情境图。第一幅图中,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字信息(跑走了3只小鹿),给出了问题。第二幅图中,用文字表示了第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学信息(大树右边有2个蘑菇),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第三幅图中,用图画呈现了两个数字信息,给出了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说明:一道解决问题,必须有两个数字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数学信息有的用简单的文字表示,直接用;有的用图画表示,必须通过数抽象出数字再用;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提出问题,使之呈现出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所以在主题图下又呈现解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比较实验教科书删去了“填未知数”这部分内容。

“10的认识”编排同“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数数——点子图——抽象数字——操作学具、摆一摆——计算器(10的产生)——直尺图(顺序)——点子图比较大小——组成——写数字。在p60页下方第一次呈现了数学背景知识——算筹,用“你知道吗”介绍数的产生。

10的加减法: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因为一图可以表示两个加法,而两个加法算式,只是变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所以写哪个加法算式都可以,因此,今后只写一个加法算式就可以了(实际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关于“解决问题”只在练习十三中10题出现,巩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是两步计算的初步接触,要分两步进行口算,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心里,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为加减或被减数进行计算。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想不起来,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计算前各安排一幅插图(与实验教科书相同),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直观图意感受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材中算式用连线的方法标明计算顺序(注意减法带有箭头),并注上得数,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要求学生计算时这样注明。

教学时可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或图片,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使同学思考:连加中图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算式,算出第一步算式后,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和第3个数相加,从而排除学生计算第二步时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无法进行的障碍。同样连减也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

(五)加减混合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所不同的是第二幅图中的第一步算式的得数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第一幅图是先加后减,而第二幅图是先减后加。

(六)整理和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练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的线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学的知识,将分散学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这部分内容有:“基数和序数的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的整理”。

练习十六,1题是组成的练习,2题是10以内的计算,3、5题是解决问题,4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6、7题是拓展性的练习。

P72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象形数字,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72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绩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数数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会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比较熟练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4.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注意把操作和观察与思考、语言表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自我评价,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计算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其它计算方法。

5.教学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要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练习和表述的机会,使之更快地进步。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0 课时(6、7 5课时;8、9 5课时;10 4课时 连加 4课时;整理2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由一位数扩展到两位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活动,使所要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并能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认识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位→写数→10加几→和相应加减法→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解决问题。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在p73页展现了一幅图画,图中有水果,一个梨,一个菠萝,一个柿子,两个桃子,两个苹果,两个香蕉,两个石榴。通过数数,复习了10以内的物体个数的数数。然后通过数11个正方形、15个球、20个小棒,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例一:突出以数单位“10”为基础,认识11~2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也为满十进一做了铺垫),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直观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次,通过操作,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用小棒摆数时,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十;几根小棒就是几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二捆小棒就是二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会读11~20各数并了解11~20各数的意义。

例二:数的顺序。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重点是11~20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多练习一些接数。

例三:在计算器上直观地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利用小棒图和计算器说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的数的不同,初步了解进制。写数时从十位写起,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有几个十,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十位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一,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个位写几。

读数时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读法来。写数时,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留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不要把0丢掉。

在p76~77页练习十七中3、4题,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3题),还可以5个5个地数(4题)。7题的三幅图,每幅的左边都是“十”,第一幅图10本,再接着数2本是12本;第二幅图10支铅笔再接着数3支是13支;第三幅图中是10个球,再接着数6个球是16个球。都是加深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体会。

(二)11~20的加减法

本节分两个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介绍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中1题,不要求学生写“一图四式”,而是“一图三式”。

学习“10加几”,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了准备。学习“相应减法”,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实际上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但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但这不作为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作为考试内容。主要是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解决问题

如例6,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数字比较小,画图比较方便。

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可以数(接数)小丽10,11、12、13、14、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可以画图:小丽▲ 小宇▲, ▲ △ △ △ △ ▲,

第 10 第15 10 11 12 13 14 15

中间有4人

如练习十八例5、6题。

例5题:今天星期一,推迟3天星期几?

3天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例6题:从10页读到14页,读了几页?

10页、11页、12页、13页、14页

5页

P81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教学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教材p82~83页的“数学乐园”,是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事先做成卡片①2个②3个③4个④5个⑤4个⑥3个⑦2个,分组活动。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正确数出在11~20的物体各数的过程,感知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加强表达能力,加强对数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初步了解进制,引导学生感悟,不是讲解十进制关系。

4.写数时要求整齐均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5 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比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讲“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练习巩固中渗透一些知识,介绍了钟表的背景资料。

P84页主题图,介绍钟表表面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00”就是几时。

P85页通过小明的一天生活,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用“小明9时在做什么?”说明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通过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p87页6题中快8时了,快12时了;10时过一点,8时过一点,渗透看时间不但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怎样表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基本练习外,8题稍难一点,要求学生根据前4个时间排列的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并画出时针和分针,填写时针、分针指向几。

P85页下图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的钟表背景资料。

P87页下图是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用“我会什么”?“我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和操作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比较抽象,教学时结合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摸一摸、拨一拨,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2 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减。本单元编排与实验教科书相比有些变化。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知识结构

20以内进位加法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做一做”中专门安排了练习题。“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凑十法”本身包括了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 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它方法。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注意变换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一)9加几

通过一共有多少盒的情境图,用对话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凑十法”:箱内有9盒,先放进1盒凑成10,10加3得13,画面上“你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为了强化凑十法,“做一做”1题通过摆一摆,操作学具,感悟凑十的过程,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教材增加了一组对比练习题,“做一做”2,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9+1+2= ;9+3= ,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过程。练习二十四的1、4题,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9加几”的数学问题。

(二)8、7、6加几

如例2,从主题图中取出一幅情境图,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在情境图下方出现了点子图,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从物体抽象到点子图,由物体个数抽象出数字计算,给出了算式,把凑十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 ,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算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做”1,类推7加几、6加几的凑十法,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做一做”2,是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对比练习,进一步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强化了凑十的过程。

再如例3,教材编排与实验教材相同,只是在三种算法下,加了一句“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做一做”的练习,比以前更抽象了。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做一做”的3题,练习二十八的8题,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的6题,从图和算式都是填未知数的形式,这里不是讲填未知数,可以用数的组成填写算式,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三)5、4、3、2加几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教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从编排上看,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只是在练习二十二2题,渗透了统计思想。4题是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本节教材注意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资源。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由于寻找信息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加法的含义。

例5,教材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用“知道了什么”提出信息和问题;用“怎样解答”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解答;用“解答正确吗?”检验计算结果,填写答话。并启发学生“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1)按群计数(前排7人,后排8人);(2)按性别计数(男生9人,女生6人)等等,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例6用画图的方法和对话表示领走的7个和还剩下5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领走的7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通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五)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题步骤。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

2.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效果好的练习方法,讲究实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14 课时(9加几 3课时;8、7、6加几 4课时;5、4、3、2加几 2课时;解决问题 3课时;整理2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整体感知

本单元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回顾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拓展。通过集中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

本单元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材有很大改变。教材以学生自我回顾为出发点,对“20以内的数”的一些基本知识,“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钟表”,知道整时,“认识图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为主线,通过一些多形式的练习题目,把复习串起来。最后又通过“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图形变化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P105页1题,由填写图表引发问题:数的大小比较——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位——数的排列特点——结合认数,认识钟表。

P106页2题,“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题认识图形。

P107页练习二十五中,1、2、3题是数的概念练习;4、5、6题是数的计算、比较大小练习;其中3题结合钟表对钟表整时的认识。6、7、10、11,是解决问题。11~14题是认识图形。9题以填未知数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行加法,还可以用“接数”和数的组成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这种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想加算减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个数,会读写2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或第几个。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钟表中的整时。

4.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与复习,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不要做为新知识来讲授。

2.整理和复习,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要机械、枯燥、重复地抄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3.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上一篇:精神病院实习心得下一篇:安全宣传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