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服务

2024-08-04

教育教学服务(精选12篇)

教育教学服务 篇1

高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单位,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评价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恒久不衰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中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与方法的对比可以看到,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从教学提供者角度出发的,而美国的评价体系则更多的是从教学接受者角度出发[1]。

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挑战,近年来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服务,高校教学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结果——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即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提高。高校及其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而学生是服务的接受者[2]。基于高等教育服务性的认识,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引入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形成更为科学的有创新性的结论与方法。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服务接触理论指出,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发生的服务接触,是服务提供者向服务接受者展示服务的时机,是客户与服务系统之间互动过程中的“真实瞬间”,是影响客户服务感知的直接来源[3]。因而,服务接触点是顾客评估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服务接触点设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与体系可以更准确的反映顾客的感知质量。基于服务接触的服务质量评价已成为服务质量评价的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拟在将高校教学视为服务的认知的基础上,将服务接触的理论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的研究中,分析高校教学服务的核心接触点。论文将首先对高校教学的服务性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教学服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教学服务系统并确定其核心接触点。论文的目的是为建立和设计基于服务接触的高校教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奠定基础,为高校教学服务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高校教学的服务性

1.1 高校教学的服务本质

如果将高等教育视为产业,那么高校的产品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到高教产业属性的界定。在许多研究中认为高校的产品是人才,或者说学生是高校的产品,这一观点认为高校首先从社会上接收原材料——新生,然后进入生产过程——教学过程,高校生产和服务的最终产品便是毕业生[4]。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这一观点曾占据了主流位置。但这一观点忽视了人才培养与产品加工的区别,将具有思想的学生与无生命的“材料”等同,不能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从90年代开始相关学者提出教育的产品应是教学服务,而学生是这种服务的接受者,也就是顾客[5]。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校不可能拥有学生的所有权,作为个体的学生其所有权只能属于其自身而非高校,高校并不能像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一样拥有学生甚至出售学生。因此,高校的产品是学生的观点是无法成立的。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这种知识的传授完全符合菲利普·科特勒对服务的定义——“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6]。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高校及其员工是提供方,学生是接受方。求学者之所以求学是因为其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学者交纳求学费用,并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目的是通过受教育增强自身的素质。学校通过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使求学者自身能力提高。因而,从本质上看高校教学就是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世贸组织所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已明确的将教育服务列为教育组织的产品,并做为服务的12个门类之一。

对高校的产品是服务的观点提出异议的学者认为,如果高校的产品是服务,那么学生就是高校的顾客,现代营销学要求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充分识别并满足顾客的需要,而高校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作为顾客的学生可能要求学校对考试、考核和学习纪律方面放松管理,使他们能够不付出努力而获得毕业,如果高校满足或迁就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将会降低教学质量[7]。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顾客满意理论的误解,事实上任何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都不可能完全满足顾客的任何需要。例如许多顾客对软件类产品有购买盗版的需求,而任何守法的软件销售商都不应该满足这一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服务的高校的产品是知识的传授而非文凭。所以高校不满足学生容易获得文凭的要求与满足顾客需要实现顾客满意并不矛盾,严格要求学生恰恰是为了更好的提供教学服务。

1.2 高校教学服务的特性

根据以上分析确认了高校教学的服务属性,作为服务产品高校教学就可能具有一般商业性服务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但同时高校教学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性的服务提供过程,具有一般服务所没有的特性。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认为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五大特点,根据高校教学的性质可以确认高校教学服务同样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4个特点。

无形性。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不同具有无形特征,服务接受者在接受服务之前无法认知服务的结果。对高校教学而言,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也无法预知教学的水平和内容,只有通过教室、教材、教师、计算机多媒体等实体形式的表现才能让人感知到它切实存在。

不可分离性。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消费与服务产品的提供是同时进行的,因而服务的接受者要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与服务提供者密切配合。高校教学过程同样要求受教育者的存在和参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学生感知和体验服务质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构成了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存在的高校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造成的。

品质差异性。与实体产品可以通过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生产不同,服务产品主要是靠“人”提供的,由于人的个性的存在,同样的一种服务质量由于提供者、服务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在高校教学服务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往往会由于任课教师的从教时间的长短、学历的高低、敬业精神乃至心情状态等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事实服务产品本身并不具备所有权的概念,在服务的接受者和提供者之间也不涉及任何实体的所有权转移。在高校教学中在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师仍然拥有这些知识,更不存在将教学设施等有形物转让给学生的问题。

与一般的商业服务相比高校教学服务有以下一些特殊的特点:

部分可贮存性。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口头讲授,由于录音、录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教学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形成音像产品像有形的消费品和工业品一样被贮存起来,以备未来提供,服务的接受者也可以将服务存放起来在以后消费。虽然当面的教学与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交流有一定的差别,但毕竟存在了一定可贮存性。

服务质量表现的滞后性。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表现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时表现与滞后表现。一方面,与一般商业服务一样高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可以在服务提供之时立即由接受服务的学生感知,学生会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判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又会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上表现出来。许多学生对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在校期间评价都不高,但毕业数年后竟然一致认为这些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校教学的质量表现存在较长期的滞后性。

服务接受者的高参与性。服务接受者参与服务过程与服务提供者共同形成服务质量是由服务的不可分离性特征所决定的。但在高校教学服务中服务接受者的参与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更重要。“教”与“学”是高校教学服务的两个方面,如果“学”的一方不投入,那么无论“教”的一方提供的服务水平多高,服务质量都不会高。因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是高校教学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2 高校教学服务接触系统

2.1 高校教学服务接触系统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对服务接触的内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总体上可以分为基于人际互动的狭义界定和基于综合交互的广义界定两种类型。基于人际互动的狭义界定认为服务接触仅限于顾客和员工之间的人际接触。如美国著名学者Solomon,Surprenant,Czepiel在1985年提出,服务接触是服务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面对面互动[8];1987年Surprenant和Solomon指出,服务接触就是介于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9]。基于综合交互的广义界定认为组成服务的要素是非常广泛的,除了服务人员、顾客、服务过程还应包括其他有形要素的参与。Shostack在1985年的研究中首次在服务研究领域提出服务接触概念,他把服务接触定义为“顾客同一项服务直接相互作用的一段时间”[10]。这一定义中的“一项服务”所涉及的范围不仅是顾客和员工,还包括服务企业的设施、氛围、环境等的存在。同时,他将服务接触与“服务交互(service interactive)”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和区分,提出后者比服务接触容纳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更大、频率更常,更重视长远关系的建立。与之理解相似的是Johnston等人,从系统论出发,在1987年的研究中,把服务接触定义为“通过对顾客、材料和信息的3种输入获得特定的服务结果”[11]。Lockwood,Andrew在1994年的研究中提出除了人际互动之外,服务接触还包括了其他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如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实体环境、服务设施等[12]。本文将采用基于综合交互的广义界定对高校教学服务的接触点开展研究。

中外学者在服务接触研究中提出了许多的假设模型,其中服务接触三元模型、服务接触的扩展模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2个模型。Bateson(1985)提出的服务接触三元模型认为即服务接触包括3个构成元素:顾客、与顾客接触的员工、服务组织。这3个要素必须协同合作才能为服务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满意和有效的服务接触应该保证三方需要的平衡,单独强调一方的作用都会影响整个服务的效率[13]。中国学者范秀成(1999)提出了扩展的服务交互模型,这一模型将服务接触分为7种,即员工与客户的接触、客户之间的接触、客户与系统的接触、客户与环境的接触、员工与系统的接触、员工与环境的接触、系统与环境的接触[14]。在这些交互作用中,人际交互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该模型将众多主要交互作用同时考虑了进来。服务接触的扩展模型能够反映高校教学服务接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格局,符合现代高校教学服务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本文主要应用扩展的服务交互模型进行研究。

2.2 高校教学的服务接触系统

在高校教学的服务过程中,学生与教职员工、学生与教学建筑、图书馆、实习基地的服务环境和技术设备、教职员工与高校环境、学生与学生、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之间都存在着服务接触,因而,高校教学服务扩展的服务交互模型,如图1所示。

高校教学服务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过程。按照服务营销管理的产品层次划分标准[15],高校教学服务可划分为核心服务、支持服务两个层次。教学核心服务指在直接的教学环节下所提供的服务,如课程选择、课堂教学、论文指导、实验等环节;而支持服务,也称为教学辅助服务,是包括为教学核心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性的服务工作,如教学行政、餐饮、住宿、图书馆、医疗等服务。由此可以形成高校教学服务的接触系统,如图2所示。

支持服务是高校教学服务的生产环节,包括服务理念、学校形象和提供支持服务的生产部门;在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服务生产部门分担服务职责,划分职能部门,如教学行政、食堂、宿舍、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核心服务,则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主要服务交互环节。按照系统服务接触的理念,核心服务过程涉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教职员工之间发生接触的多个接触点。本文将依据这一系统对高校教学服务的核心服务接触点进行分析。

3 高校教学核心服务接触点分析

3.1 高校教学核心服务接触点确定

高校教学核心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过程,具体包括学生在教学计划范围内的培养方案的确定、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平时作业与毕业论文指导等。据此可以确定高校教学核心服务的接触点包括:在培养方案确定环节的课程选定接触、在教师备课环节中的课程准备接触、在课堂讲授环节的课堂接触、在平时作业与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学术指导接触和在实验、实习环节的实践指导接触。

在课程选定和课程准备接触点,服务的提供者(教师)与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发生直接、面对面的接触程度相对较低,可称之为“低接触度服务”。而在高校教学的课堂接触、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接触点,学生参与的频度、深度都比较高,与教师的接触也非常频繁,可称之为“高接触度服务”。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发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短暂的接触决定了学生头脑中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决定了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高校教学核心服务接触点系统,如图3所示。

3.2 高校教学核心服务各接触点的特性分析

按照Shostack及Lockwood界定的服务接触内涵,本文选取接触方式及互动程度两个纬度,同时沿用服务接触模型的研究,从服务人员、服务环境及服务设施共五个维度具体分析高校教学核心服务的各个接触点。

在课程选定接触点,高校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是学校和院、系的教务工作人员和教师。其接触方式在早期是学校内部行政部门员工和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接触,目前基本已发展为主要通过校园网进行查询、选择的低接触服务。从服务环境看,主要是由校园中教学楼、办公楼等构成的校园环境、由办公室条件所构成的办公环境、由校园网构成的网络环境和学科发展水平构成的学科环境。相关的服务设施包括根据学科发展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学校、学院教务行政部门的办公场所与办公设备、校园网络设备和网上选课系统。

在课程准备接触点,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是教师。在这个接触点学生与教师的接触很少,仅限于教师在备课中可能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一般是面对面的接触。相关的服务环境是教师的办公环境,有关的服务设施主要是教师的办公设备如电脑和图书资料等。

课堂接触是典型面对面的高互动的服务接触点。作为服务人员,教师通过消耗智力和体力,生产出适合不同教育对象需要的,有多方面性能的教育服务产品。校园中的教学楼、办公楼和授课教室构成了在此接触点的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主要的服务设备是教室以及教室中的投影仪、桌椅和其它教学实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提供教学服务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以校园网为依托,实现网上教学。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秀成分。因此,网络设施、网上教学系统和图书资料也是这一接触点应该提供的服务设备。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已知的知识,在接触过程中也是在创新已知和创造未知,进而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和视界的交融。在学术指导接触点,教师与学生就作业、论文等进行沟通,一般通过面对面或互联网的方式接触。在这个接触点上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往往是一对一的方式,因而相比课堂教授环节接触程度更高。服务环境主要由教师的办公环境构成,服务设施包括了教师的办公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实验与实习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以实验课和在实习基地实习的方式,提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将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实践指导接触点,服务人员包括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教师与实验室其它工作人员、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在这一接触点,一对一的接触模式也比较常见,服务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实验室环境和实习基地环境构成。服务设施包括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所拥有的设备。综合以上分析高校教学核心服务具体接触点及其特性如表1所示。

3.3高校教学核心服务各接触点服务质量感知的方式与特点

高校教学核心服务的各接触点具有其各自的特征,影响了各接触点服务质量感知的方式与特点。

课程选定接触点属于低接触度的服务,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隐性影响着学生对其服务的感知质量。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计划是否清晰易懂;校园环境是否优美、校园面积是否合理;办公设备是否完善;网络设备的完备度、连通性;网上选课系统的便利度,登陆网页是否方便;选课现场秩序、排队等候受理服务的人数等是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务工作人员的态度、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否及时、恰当也是在此接触点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课程准备接触点,学生与教师的直接接触很少,主要是教职员工之间的接触。学生对服务的感知主要通过学校为教师配备的办公环境、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间接形成。如果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能够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意见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课堂接触的接触程度较高,对教学服务质量感知的影响最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接触的服务质量感知主要从教师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这两个方面。教师的服务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有激情、是否乐于与学生互动等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服务态度的感知。而对教师的服务能力的感知则主要是通过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否准确、知识面是否丰富、沟通教学的方式、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秩序的控制等方面形成。同时,教室的环境、教学实施、提供的教材与参考资料等也是影响在这一接触点学生对服务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在网上教学的方式中,网络资源是影响服务质量感知的主要方面,网站设计人性化、网络连通性、网络设备完备度等直接影响教学感知质量。

在学术指导接触点,学生与教师的直接接触很多,教师指导性是影响学生感知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师指导的及时性、指导的明确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是影响学生服务质量感知的主要因素。同时,若进一步增加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质量,将会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感知质量和学习的结果。

实践指导接触点属于高接触度的服务,教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态度、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接触时间构成了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服务感知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师在实践指导阶段能够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对学生的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指导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知。

4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学的本质,明确了高校教学是一种服务,高校教学服务即为高校教学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即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论文应用服务接触理论,设计了高校教学服务接触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的特性,确定了高校教学核心服务中影响教学感知质量的各个接触点,着重对各个接触点的服务质量感知的方式与特点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建立和设计基于服务接触的高校教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奠定基础,为高校教学服务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就影响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接触点进行了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高校教学服务的特点研究、分析,确定服务质量各维度的表现形式和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服务 篇2

本刊曾于7月29日刊登了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网络教育就是服务》,并由此推出“由《网络教育就是服务》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征文栏目。由于该文章中涉及到“教育的产品是什么”、“网络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等一系列敏感的话题而引起读者的关注,来稿踊跃。此次刊发的《教育、网络教育与服务》一文由河北大学冯秀琪教授撰写,冯教授在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刊欢迎更多的教育界人士和读者参与进来,共同交流,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编者

网络教育的实质仍然是教育

网络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土地上刚出现不久,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网络教育离不开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技术培训、运行维护等多种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网络教育中的网络本身是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教育才是网络教育的本质内容。因此,网络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只是网络教育中辅助性工作。网络教育需要服务,但是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服务。

郑永柏认为,“教育的产品并不是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的服务,网络教育本身更是一种服务。”郑永柏的观点涉及对教育领域许多根本问题的认识。首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影响人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育的.社会定位是事业而不是产业。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的公益事业,以服务于社会为准则,不以赢利为目的。它与产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同,不能用赢利的多少衡量教育的好与坏,而应以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为标准;不能简单地去界定教育的产品是人,还是其他什么精神或物质。这种界定是不严密的。因为教育不是产业,而是伴随人一生的社会事业。

其次,什么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环境与时间等。我们平时说的文化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等是突出说明教育内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是突出说明教育环境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等是反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时空关系的;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是突出传播媒体的教育应用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突出的是教育观念。就网络教育而言,网络与其他媒体一样,都是传播工具。

网络教育的实质仍然是教育。我认为,无论运用何种传播工具实施教育,都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

再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但不能忽视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最终是为社会进步服务。

如果仅仅把教育视作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则是服务的对象,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听学生的。然而,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又要贯彻教育的宗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指导、帮助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与学生的关系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受教育者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开展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同时还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进方法,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并不断研究网络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学生一起共同实现网络教育的任务。

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发展、否定、革命?

陈建翔博士从“新经济”的角度论述网络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也应是服务”,提出“21世纪的教育就是要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习者、服务于学习化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创造了有

教育即服务 篇3

科学探究活动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目标整合的有效途径。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角色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探究中,教师的角色与一般教学组织形式中的教师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树立“教育即服务”的意识,做好“公务员”,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服务。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充满温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才会有一块适宜生长的“息壤”。

一、“公务员”——准确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追求尊严、追求成就、追求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教育者只有真正树立“教育即服务”的观念,主动自觉地为学生服务,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人格独立、主动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科学探究活动才可能成为学生科学素养不断增长的平台。

平等的课堂交往行为形成,绝不是仅凭几句好听的口号、几场感人的报告所能促成的。矫枉需过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教授者、仲裁者、监督者变为仰视学生的“公务员”,这样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公务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二、学生需求——服务的前进航标

教师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公务员”,从大的角度而言,应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一次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则应努力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科学探究强调亲历和体验,引领学生真刀真枪搞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探究的主体。科学探究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适当的指导。这里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这里的指导可谓是一种服务。

江苏省名校长芮火才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校正的过程,是单一与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如一位教师教学“金属”一课时,课始,教师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金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性质。大家说说,金属有哪些性质?”学生们议论纷纷,说出了“金属能发光、能传热、导电、被锤易变形”等假设性结论,然后根据意愿分成几个小组,开始了兴致勃勃的研究。这节活动看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但笔者却认为,学生提出的“金属能发光(金属光泽)、导电”等都是他们在过去科学课学习中已经形成的认识,并不是假设。教师将学生已有的认识作为假设并要求检验,是一种重复无效、浪费时间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并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活动预案实际上建立在自己主观想象的基础上,是以教师的意愿为出发点。类似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前已成为一种时尚,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服务学生,就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然后从学生的意愿出发,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

三、关注差异——服务的核心所在

因为先天遗传和所处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发展状态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只对发展状况良好的学生存在积极的影响,对一些发展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它同样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活动中的弱势群体,随时观察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关怀,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给每一个学生分享与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还应给予特别的关照与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如在一次市级观摩课《连接电路》上,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表现得十分活跃。这时教师让一女生汇报她的实验结果,也许是过分紧张,这个女生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教师亲切地看着她说:“张燕燕同学设计的线路真是太好了。你想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吗?”女生高兴地走到教室前面,在线路演示板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成功者,这位教师给了这位女生另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因此就给了她一个快乐、一个信心、一个希望。

四、意识培养——服务的终极所求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妙、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知识外。更重的是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为只有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学生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平时生活中的一切,才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要求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作为教师来讲,更应成为学生的典范。著名自然特级教师张洪鸣校长所讲的实例给我们以启发。张校长发现他们学校有一棵“S”形泡桐树,他就抓住它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研究。经过研究发现,80年代,东山宴小教室都是平房,那棵“S”形泡桐树就种在教室的北面,接受到南面的阳光很少。只有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才有西北方向的阳光照射过来,所以树干就往北面生长;而等到它透过屋顶后,南面阳光比较充足,它就往南面生长;但80年代后,教室进行改造,由一层楼变成三层楼,南面阳光又被挡住了,它又往北面生长了,所以就形成了“S”形树干。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中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张洪鸣校长眼里就成了有结构的材料,这就比我们平时单纯拿两棵植物来做“向光性”实验有意义得多,对学生的影响也大得多。学生从这一研究中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一定会在张洪鸣校长的影响下得到提升。张校长这种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的优质服务,很值得我们效仿。

教育教学服务 篇4

此书写作提纲是仁爱、虚心与毅力。全书围绕这三个基本观点展开有序论述。作者的核心人才理念是“虚心就是能力, 品德就是人才”。作为教育人, 我突然觉得这本书的主旨不但适合所有社会人, 更适合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细细想来, 教育源于仁爱, 基于虚心, 成于毅力。教育需要人才去塑造人才, 因此教育者首先把自己应该定位在人才上, 然后通过不断地努力塑造出未来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 为教学服务, 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主题, 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是我们一贯倡导的校园主旋律, 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这也是应试教育下客观存在的不变法则, 我们暂不需要说对与错, 只是从教师的视角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 完成了教学工作是否就等于完成了教育工作, 胜任教学工作是否就等于胜任教育工作, 这就是在考查教师传授知识与培育品德的有机整合能力, 也是我们平时最普通的教书育人的理念, 这样说来, 我们的一切工作应该是着眼于为教育服务, 应该体现为处处是教育, 人人为教育。

一般将学校工作分为德育和教学两大范畴, 很容易让人把这两项工作割裂开来, 更使教师在职责分工上有只教学的误感, 由于考试制度的固有弊端又造成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现象的愈演愈烈, 渐渐的教师退化为教书人, 而淡化了教育人的内涵, 那么要想真的培养出人才, 首要的是教师自己是不是人才, 何为人才?过去人们对人才的观点是才学+才能=人才, 此书确立了“仁爱、虚心、毅力”三个人才要素, 由此组成了人才标准, 两者比较而言, 我们能够感觉到社会的进步, 评价的提升, 也许有人会疑惑, 有了这三点就是人才了吗?我要反问这些人难道不是吗?拥有仁爱、虚心和毅力的人, 他能实现不了才学和才能的提升吗?如果能, 那么在他的专长上他一定就是人才!读完此书我明白了要想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人才, 首先是明确人才的标准, 然后是努力去做拥有仁爱、虚心和毅力的人, 同时更明白了在今后的工作中, 如何评价教师中的人才, 指导教师如何培养人才, 那就是在教学中将仁爱、虚心、毅力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这样教学与教育的区别就不辩自明了, 教师到底是为什么服务就更加清晰了, 理解教育人的真实涵义就更加悟透了。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就用“仁爱、虚心、毅力”这个人才标准, 面对教师群体选择人才, 以防人才的埋没, 唯才是举方能跨越发展;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用“仁爱、虚心、毅力”这个人才标准, 面对学生群体培养人才, 以防人才的缺失, 人才辈出方能伟业复兴。

当我们真正懂得了教师是为教育服务的,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教育服务的, 那么德育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每一位教师才能真正地完成教育工作, 而不是完成了教学工作, 才能从教书人向教育人才转变, 才可能培养出人才。而作为教学管理者, 就不必再强调德育渗透, 因为每一位教师已经明确了自己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承者, 更是教育的承载者, 角色的定位将决定其工作的动力和核心, 其眼中的人才标准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工作与生活中, 当所有教育人都能确立此人才标准, 那么教育工作也将不再因德育与教学孰是孰非而争论不休。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当教师都成为教育人才时, 何愁教育培养不出人才?

教育服务合同 篇5

一、服务内容

1、甲方为本合同约定的服务供应方,乙方为本合同约定的服务需求方,学生为本合同约定服务的实际受益人。本合同之签订,默认为乙方对学生执行本合同约定的相关内容享有完全的管理权利和管理能力,学生亦认可甲乙双方达成的有关学生权利义务的相关内容,并自愿遵守执行。学生未完全执行本合同相关内容的视为乙方违约,事后乙方不得以学生不认可该协议内容对本合同效力进行抗辩。

2、甲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个性化需求,通过与乙方及学生商议达成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根据该方案对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并收取相应服务费用。乙方及学生根据服务方案对甲方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服务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服务项目、课时、培训资料、教学进度、阶段目标、讲师人选等。

3、甲乙双方均有义务对履行本合同而知悉的对方当事人的隐私信息进行保密,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所获信息用于任何的商业经营和其他违反社会基本道德、法律的事项。

二、甲乙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服务期内,甲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教材及相关材料,培训期间甲方提供的所有教材及资料的费用均包含在服务费用内,不额外收取。

2、服务期内,甲方为学生提供价值1000元/月的自习服务,包括自习教室、辅导教师等,该费用包括在服务费用内,不额外收取。

3、服务期内,甲方有义务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乙方。

4、甲方为学生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考试,考试科目和内容大纲应提前与学生和乙方进行沟通。考试结束,甲方应及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答疑,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乙方。

5、服务期内,甲方根据服务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根据阶段目标及时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乙方,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在乙方和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服务方案进行变更,包括服务费用。

6、甲方应保证学生在甲方提供的服务场地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乙方和学生本人存在过错遭受的损害的可根据过错程度减轻或免除甲方的安全保证责任。

7、甲方应保证其为学生提供的讲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对于乙方指定的讲师,如果非因归责于乙方及学生的原因,确需更换讲师的,甲方应提前5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乙方及学生,并征求乙方和学生的意见。

8、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期间,甲方为乙方和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该服务仅具有建议性作用。

9、甲方为乙方和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交流学习的平台,如QQ、微信等。

10、甲方在制定有关学生利益的管理制度时应提前听取乙方和学生的意见,并有义务将制定的管理制度自生效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乙方和学生,乙方应认真了解相关制度规定并及时辅导学生学习。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讲师个人真实有效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职业荣誉等,但与本合同约定的教育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甲方和讲师有权拒绝提供。乙方应对从甲方获知的有关讲师的非公开信息进行保密。

2、乙方有权对甲方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乙方提出的有关本合同约定内容的任何问题甲方应及时答复,不得推诿和置之不理。

3、乙方对于甲方和讲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并要求甲方和讲师承当相应的责任。

4、每个课时结束后,学生应按照讲师要求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笔记、预习、作业等,乙方应检查学生对甲方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在三日内反馈给甲方,如果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或乙方疏于反馈达三次的,则甲方有权扣除已享受服务相应的价款并将剩余款退还乙方后单方解除本合同。

5、乙方应积极关注学生所在学校的情况,并将可能影响到本合同约定的教育服务的情况在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及时通知甲方和讲师,包括但不限于考试安排、课程安排、学校活动等。

6、服务期内,乙方应保证好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和营养状况,如有发现学生不正常休息或者出现身体欠佳以致可能或已经影响其学习状况的,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乙方疏于告知或故意隐瞒的,一经甲方发现,甲方有权扣除已享受服务相应的价款并将剩余款退还乙方后单方解除本合同。

7、服务期内,乙方如发生家庭危机和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离婚、破产、法律纠纷等,以致可能或已经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乙方应自事发之日起三日内通知甲方,乙方疏于告知或故意隐瞒的,一经甲方发现,甲方有权扣除已享受服务相应的价款并将剩余款退还乙方后单方解除本合同。

8、乙方必须保证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如有特殊情况,乙方必须在三小时前与甲方沟通。乙方疏于通知,学生迟到或早退达到三次的,甲方有权扣除已享受服务相应的价款并将剩余款退还乙方后单方解除本合同。

9、乙方必须保证学生严格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服务管理规定,学生违反相关规定的,甲方在书面通知乙方及学生本人的条件下可根据管理规定作出相应的惩戒。

10、学生故意或过失损坏甲方办公场地财产的,乙方应按照损坏财物的实际价值赔偿,否则甲方有权暂停提供服务直至乙方清偿为止。自损害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仍未清偿的,甲方在扣除学生已享受服务相应价款和损害财物价款的条件下可单方解除本合同,将剩余价款退还乙方。乙方所交费用无法偿清甲方所受损失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

三、服务费用(费用标准、支付标准——数额和时间,支付方式——现金或转账)

四、退款约定

1、根据教育服务方案,在乙方未违约的条件下,学生未达到甲乙双方认可的目标成绩时,甲方应自成绩公布且乙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凭证之日起一个工作日内按照乙方所交有关费用的110%退还乙方。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意外事故导致的除外。

2、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甲方未按规定提供辅导资料、未安排考试、侵犯学生人身和财产权益时,乙方在提前十日书面通知甲方的条件下可单方解除本合同,并要求甲方退还自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学生未享受服务相应的价款,甲方应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工作日内退还至乙方。

五、纠纷解决

1、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的,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协调解决。自纠纷发生之日起30日内仍未解决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住所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经调解仍无法解决的,任何一方自调解结束之日起均可向甲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

2、纠纷解决期间,甲方有权暂停学生接受教育服务,乙方有权暂停支付相关服务费用。纠纷解决后,双方仍就继续履行本合同达成一致的,根据达成的协定继续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当时的约定处理。

六、合同变更

本合同有效期内,任何一方需变更本合同的,应提前十日书面通知另一方,另一方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予以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变更。未经另一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本合同内容。并更本合同的,应签订补充协议。

七、其他约定

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自年月日终止。

2、本合同壹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所注附件为本合同组成部分,具有与本合同正文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所载双方信息中任何一方的信息有变更时,变更一方应自变更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另一方,应疏于通知导致有关文件和信息无法及时送达和到达而产生的责任由变更方承担。

八、附件

甲方:(盖章) 乙方:

代表人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创建校本资源库,服务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 校本资源 创建 共享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校本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家普遍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新课程教材功能也从知识传递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也要求我们开发校本资源: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与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创建与开发,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优化,以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为核心,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日益普及,视听新媒体进入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活力,也给开发校本资源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利用它更能体现创新意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越来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掌握相关技术和处理手段,已成为大势所趋。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深化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能轻车熟路、运用自如、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讲授教材内容,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例如上到“艰苦奋斗”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播放韩红的歌曲(MTV)《天路》,加上青藏铁路穿越于崇山峻岭的照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天路”指的是哪条路?“天路”建设者的哪些精神让你感动?触发学生感悟,形成“坚持理想、担当使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收到良好效果。

二、开发校本资源,创建校本资源库,共享文明成果,服务教育教学

1.开发校本资源,首先要加强设施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2.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创建校本资源库。近年来出现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作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但收效非常小。我认为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抽出一定时间,对教师进行开发校本资源的培训,让教师人人参与,建立校本资源库,充实校本资源。学校要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不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要把校本培训转变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专家报告、买几盘有关新课程的光碟集中放给教师们看来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能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资源内容。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提高教学和教研的质量。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的资源及时公布给全体成员,这不仅是一种校园精神的表现,也是资源建设的境界,更是一个学校教师协作品质的体现。当每一位教师都乐意及时地把自己获得或制作的资源让全体成员共享时,我们建设资源的目的才得以真正体现。在我校创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活动中,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有:①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②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和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思想品德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把时事政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我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今日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组建专业网站,共享校本资源。我建议把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资源组建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组建专业网站达到资源共享。现在的许多资源,如清华同方、K12资源库、中教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还有各种素材光盘、教学软件等,它们的建设者并非一线教育工作者,不能与教师自有的教学风格相统一,部分资源也不适应教师的需求,各家资源库产品互不兼容,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利用非常不便,大大地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主张在广西或者我们贺州市建立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学网站,以校本资源库的开发利用为主,立足于学科课程、立足于教师参与、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库。在这个网站里能提供方便资源上传、下载的功能。各位教师不断地把手头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管理平台上传、修改,从而进行共享使用,达到应用最大化目的。

我设想和学习了一些门户网站建立的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审核、授权的管理,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注册一个用户名,发布自己的资源。管理员通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审核,上传到校本资源库中,从而建成校本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同时要注意对于外来的资源,只有我们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进行二次加工、二次创作,生成大批具有原创性的资源,注重资源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才能丰富校本化资源的数量、质量、流量与鲜活度。当它们被“校本化”、“人本化”后,才能真正被用起来,只有它们真正被大规模、高频率地使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校本化资源,体现校本化资源的生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库已经初具规模,我根据教学知识点把它们进行分类:1.图片类——热爱和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成就、抵制不良诱惑等。2.文字类——自我保护的方法、合理消费、权利与义务等。3.视频类——打击虚假广告、打击黑恶社会势力、改革开放、华西村、人大选举等。我同时借助中国教育网平台,建立我校网站,供本校教师及其他同行参考和共同学习。

总之,校本资源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校本资源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开发校本资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知识,更应具备相当广泛的教育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和改革的态度,与教育工作环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才能很好地参与校本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并在该平台上得以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校本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校本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教育教学服务 篇7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 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 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 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资金有限, 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 服务内容单一, 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 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 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 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 但整体来看,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 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 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 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 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 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 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 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 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 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 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 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 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 如心理健康等。

4. 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 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在自愿参与的同时, 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 面对大学生群体,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 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加强居家养老意识, 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 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 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 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 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教育, 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 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 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 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 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做到自主自愿, 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 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 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 如校风、教风、学风, 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 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 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 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 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 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 所以, 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 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 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 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 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 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 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 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 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基于这种社会现状,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 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对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途径的研究, 来逐步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 (3)

[2].刘斐莹, 肖遥, 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5)

教育教学服务 篇8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餐厅点菜服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 点菜服务在整个餐饮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点菜处于客人购买饭店餐饮产品的初始阶段, 其基本程序, 包括:递送茶水、手巾→等候点菜→递送菜单→点菜→记录菜名。据统计, 成功的点菜服务可以让餐厅的营业额提高5%-15%。职业点菜师已经活跃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中高档饭店、酒楼, 并且成为一种收入不菲的时髦职业, 一名优秀点菜师往往还会成为众多酒楼高薪争夺的对象。“点菜”在整个餐饮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2. 传统点菜服务教学方法的失败

由于点菜服务在整个餐饮服务中的重要性, 使得餐厅往往由领班或资深服务员来接受宾客的点菜, 而我们的中职饭店服务专业的学生刚到餐厅实习或工作只能是做摆台、收台等简单的工作, 职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点菜服务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用试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而学生到了餐厅, 有的不会甚至不敢面对客人接受点菜, 碰到特殊情况更是不知所措。因此, 饭店不会让这样的员工面对客人接受点菜, 而影响到餐厅营业额。可见,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严重不适应餐厅点菜服务的教学, 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3.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餐厅点菜服务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点菜服务需要用一种依托理论、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并且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活动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方法, 在餐厅点菜服务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在餐厅点菜服务中的关键能力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餐厅点菜服务教学中的运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形式大致可分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四种。无论哪种教学形式, 其实质均为使学生通过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甚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摸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能。这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完全吻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在把握做好点菜服务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做好点菜服务必须具备:诚信待客、感恩于客的服务意识;丰富的菜点饮料知识和营养知识;良好的仪表仪容和语言沟通能力;灵活的销售技巧和应变能力;果断应对和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等等。

1. 进行“菜点饮料知识和营养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组织实施时, 先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用PPT来展示各组对菜点饮料知识和营养知识的掌握;由学生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此项目可分为中式菜点、西式菜点、中国酒、外国酒和菜品的营养知识等五个小项目。然后按照划分的五个小项目分组学习, 各小组明确分工, 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 给教师认可,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接着各小组根据计划分步实施, 翻阅教材、查阅图书、上网搜寻、到酒店或超市调查、请教老师等, 完成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分组用PPT展示、汇报本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疑问或意见, 再由老师作出点评, 提出建议, 共同为其作出评估。

2. 进行“点菜销售技巧和应变能力”的教学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把在点菜服务中出现的典型案例,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课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 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任务和所选案例涉及知识点选定典型案例。另外, 要选择好教学的操作方式, 可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也可给出问题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评审。如在点菜时, 针对公务型的客人或休闲型的客人应有所区别。比如, 针对公务型的客人, 在为客人推销虾类菜肴时, 用自主选择用语“您是要一份盐水虾还是酱油虾”比用征询用语“您要一份盐水虾吗”要更有效果。教师对课堂的每一环节如讲解、分组讨论、总结等应达到的预期目标要有计划, 要组织调控好每一环节。有时为避免出现冷场, 还需提前指定一位或几位主讲人以带动其他的学生, 以推动讨论的顺利进行。

3. 培养学生“诚信待客、感恩于客的服务意识”和“果断应对和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时则可采用角色扮演法

通过客人、服务员、餐厅管理人员等角色的扮演,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角色、体验角色的内涵活动, 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服务员在接受点菜时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宾客, 而不考虑宾客的承受能力。同时感受服务员点菜时的不同表情和语言, 给宾客带来的反应。让学生在完成角色工作任务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其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领悟, 树立“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理念, 真诚待客, 不欺不瞒, 平等待客, 不以貌取人。通过角色的演练,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的技能, 训练学生点菜的业务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适应点菜的工作能力。

4. 组织汇报演出, 考核学生对“点菜服务”的综合掌握情况, 可采用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融合了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的优点于一身的现代教学手段, 是技能型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 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素质。在实施该教学方法时, 可让学生在模拟餐厅进行, 学生分组合作, 自己设计点菜服务场景, 分别扮演客人、服务员等相关角色, 服饰、语言等均要求规范, 在课堂建立仿真的环境, 教师也积极参与, 融入其中, 甚至可做“刁蛮”的客人, 为学生的点菜服务设置障碍, 并请饭店实习生和相关饭店管理人员参与评价。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表现机会, 有利于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三、点菜服务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碰到的困难

1. 教材的缺乏

现有的教材主要适合知识传授的教学, 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教材中只有接受客人点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的罗列, 缺乏适合培养职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多方面收集、整合资料, 完善教学内容。

2. 对教师的要求高, 工作量大

点菜服务是餐厅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灵活性高, 且知识、技能也在不断更新, 如电子点菜系统进行点菜、明档点菜等, 如果教学内容陈旧, 就没有实用型, 如果解决的方法太过于死板单一, 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点菜服务教学中要多渠道收集案例, 多学习, 如深入饭店, 向饭店工作人员学习, 获取鲜活的案例, 上课才会显得有滋有味。教师只有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才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学生能力有待提高

职高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学习点菜服务会带来一些困难:如缺乏自信而不敢参与表演;如由于课后不肯花功夫, 对点菜服务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得不到巩固。因此, 还需加强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教育。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刺激因素或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觉获取、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行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便是通过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场景, 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受到教学问题的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 学生或运用已有的知识, 或在教师指导和同伴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 强调自己实践、自己操作、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行为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在点菜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点菜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点菜服务知识的创新, 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每个学生均可以通过活动, 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为做好饭店服务工作建立自信, 培养团结、协作等优良的品质。

摘要:点菜服务是餐饮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需要服务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具有灵活销售、沟通和应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点菜服务教学中的运用,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能力本位来培养, 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生,行为导向教学法,点菜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双.职业点菜师培训教程.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张艳.浅谈行动导向教学在饭店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 2008 (7) .

谈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 篇9

上好信息技术课,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社会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质量开设好信息技术课是校园信息技术装备的重要出发点。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以校园网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技术平台的支持作用, 使学生在与网络技术的充分交往中提高信息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播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所有设备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优质服务。首先, 要坚持信息技术课必须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授课的原则, 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与各种信息技术装备打交道的机会, 使其在与网络的充分交互中提高信息素养。同时要努力改革以信息技术知识为单一目标的信息课教学模式, 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全面有机整合。

二、为各学科教学服务

日益完善的校园网正在为各学科教学提供愈来愈多、愈来愈有效的服务。网上的、学校资源库内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课例、案例、课件、实物、图书、图片、影视片等) 都可能通过校园网这个服务平台 (多媒体网络教室、交互电视系统、智能广播系统) 方便、快捷、高效地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 从而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手段和方法, 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 极大地提高“激趣、启思、解难、增知”的效率。

当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⑴全课式服务。

即利用网上的比较完整的优秀课程为某一教学内容服务。

⑵辅助式服务。

即利用课件、图片、实物等资源, 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服务, 或复旧引新, 或激趣激颖, 或解难解惑, 或强化记忆, 或交互讨论, 或自主探究, 或评价激励。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⑶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为教师培训服务

培训功能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教师继续教育平台, 大面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功能。在师资培训方面, 信息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全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⑴为教师在岗接受学历教育创造了条件。

⑵利用网上资源开展教学业务培训, 教师在与外来教育资源的充分交互中提升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 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⑶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通过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并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和各学科教学、教研的有效整合, 帮助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帮助教师掌握各种操作系统和工作平台, 能够熟练进行信息搜集、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 能熟练撰写电子教案, 进行班级数据管理, 建立电子演示文稿, 制作网页, 设计开发制作和使用课件, 建立和使用资源库。

四、为课外活动服务

利用校园网络, 拓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丰富活泼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 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信息技术夏 (冬) 令营活动的整合提供平台, 为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苗子服务。

二是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提供技术支持, 让学生跨越时空的局限在网上尽情漫游, 访问各类网站、资源库、图书馆、实验室, 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访问各个领域的专家, 进入感兴趣的学校听课, 见识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 实现与任何对象面对面的平等交流, 无所顾忌地发布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五、为优化德育环境与德育机制服务

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与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正在有力地推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向开放的、个性化的、交互式的现代方式转变。现阶段, 校园网可以从以下众多方面为学校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⑴建立德育网站、网页, 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技术方式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把学生身边、校园内外、古今中外的生动有趣的材料转化为有效的德育资源, 用活泼的形式、吸引人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

⑵开辟网上“聊天室”, 使上网聊天对话这一学生酷爱的方式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让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的平等对话取代传统的道德说教, 增进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⑶利用网络开展班活动、队活动、共青团活动, 丰富班、队、团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围绕班、队、团活动的主题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资料, 发布观点, 将班、队、团活动搞得生动活泼。

六、为教育科研服务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整合, 是信息时代促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形成, 推动教育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⑴利用网络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搜集课题研究的相交资料, 节省研究时间、精力与资金, 加快研究进程, 提高研究效率。

⑵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备课、说课、授课和评课活动, 拓展活动的时间范围, 提高课题实施的质量。

⑶利用网上工具和教育资源, 引进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丰富课题研究资源。

⑷利用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案、方法、过程和研究报告、论文、成果的交流和切磋, 及时地优化研究过程, 提高成果水平。

⑸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统计分析, 绘制统计分析图表, 及时跟踪并评价各阶段的研究情况, 提高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水平。

⑹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在线”论坛, 及时检测师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七、为优化教育管理服务

教育教学服务 篇10

一、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加大了主观性试题的比例,题型上增加了翻译段落。这说明,对学员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尤其是听力分值的加大对现行的军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加明确的要求,这与多数军校以前重阅读,轻听、说的教学方式在目标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2.外语教学教材选用版本不一。目前的全国外语教材更新速度快,更新频率高,全国通用的教材就有四五种套之多,但真正符合军校特色和需求的外语教材少之又少。

3.外语教员自身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由于课堂教学任务重,认真思考问题的时间相对减少,外语教学平均创新就相对减弱。其次,学术任务重,学术效果差,科研进展举步维艰,外语教员思想压力大。另外,军校专业英语的发展不平衡,也限制了外语教员的拓展空间。有些教员对学员所学专业不了解,使外语教学与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相脱节,学员对外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将逐步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学员产生轻视外语学习的思想。

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服务任职教育,满足岗位任职需求,外语教学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1.英语教学观念要具有时代性。英语教学观念要具有时代性,任职教育具有课程内容相对集中,教育培训指向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强,培训时间更短、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等特点。因此,教员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逐步形成贴近作战任务、贴近武器装备发展、贴近任职岗位、贴近培训对象,“训用结合、教战一致”等新的教育理念。在重视培养学员英语实践能力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向学员适当传授军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战法,更重视培养其高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员更好地将英语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和任职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英语教学目的要具有针对性。军校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员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员今后在任职岗位和外军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综合文化素养和军队战斗意识,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军校的英语教学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在逐步提高学员英语语言实际交际能力的同时,针对学员今后任职岗位中的热点,将重点专业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贴近任职岗位,也为学员任职教育阶段奠定了知识基础。

3.英语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突出实用性是军校英语教学服务任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必须围绕学员任职能力培养,精选教学内容。着重解决学员任职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听说、阅读、翻译和专业词汇,使教学内容满足岗位任职需要的目的性更强;同时也要注重选取世界上最新的、并与我军现有军事装备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帮助学员了解本专业学科的最新前沿知识,使学员在任职教育中能更好地将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使其能够深层次对任职工作进行思考。

4 . 英语教学模式要具有实践性。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要素组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英语教学模式要具有实践性,即紧扣任职能力提升,以有利于能力生成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员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任职能力。

(1)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英语教学方法应该遵循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提高学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学员在学习心理机制上存在着理解力强,记忆力弱,表现欲强,表达力强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是通过课堂讲授法,可以实现课堂内容的少而精、大容量、高密度,这样重点突出,使学员学有所获。二是通过课堂讨论法,为了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教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出任职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重点问题,要求学员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讨论。这样不仅锻炼学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增强其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外,学员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教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带有倾向的问题设计自学提纲,将其确定为作业主题并提供相关作业条件,引导学员自学,之后教员在课上适时辅导答疑检查自学效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员以英语为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教学形式是由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的,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需要强调教学交互性和手段多样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员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向学员传授知识,也可以将多媒体、视觉音像等教学辅助手段与课文讲授、话题讨论法有机结合,时而引入大量的我军装备的实物照片、视频资料,加深学员的感性认识,提升语言学习效能。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学员口语对话、英语评论、英语短剧表演等。教员创设真实语言情境,通过学员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学员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和联结奠定了基础。

5.英语教学过程要具有发展性。英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着眼发展性。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任职需求,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完善教学方案,努力提高军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学员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构词法、阅读和翻译技巧等提高学员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学员自学新装备和专业知识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培养学员以英语为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为学员以后的任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6.英语教学队伍要具有综合性。要培养更多合格的军队人才,满足岗位任职需求,军校教员队伍是关键。这就要求英语教员具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努力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储备。要以提高学历、丰富阅历、增强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服务任职教育的英语教员队伍。

一是鼓励和支持教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跨专业深造,推进教员知识结构复合。二是充分利用学院安排的调研、培训任务,加深对部队的认识,增加与基层的联系,调查外语在岗位任职工作中的需求情况。建立院校、部队“联教联训”机制,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员到作战部队代职。三是积极向专业教学融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承担专业翻译技术资料翻译等工作,拓展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能力与领域。四是通过技术资料翻译与技术资料收集等为部队服务的方式,以任务促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外语教员也可以为部队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外语教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对军事装备的了解。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改革服务于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当代部队岗位任职需求,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军事人才,为军队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摘要:任职教育在军校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满足军队岗位任职需要,加速军队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改革军校英语教学,服务学员任职教育,培养适合任职岗位的合格军事人才成为当前军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篇11

关键词:党的建设 农村流动党员 服务型党组织

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在中央外宣办2011年6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当前中国有2.4亿农民工,其中流动党员有300多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1/80,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27。而且将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这意味着流动党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流动党员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思想意识形态都日趋复杂。因此,做好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它不仅是党的思想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环节,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农村流动党员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从整体情况看,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客观上“不便学”。首先,由于某些制度上的缺陷和工作不到位,加上流动党员流动性较大,使得农村流动党员不能够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甚至长期无法找到党组织接收。党组织生活难以落实,自然也无法接受正常党员教育。其次,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在城市居住分散、联系松散,对他们进行传统的集中式教育,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比接受传统的党员教育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在教育培训活动的组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者,许多地方和单位虽然建立了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但是获得的物质支持较少,缺乏相应的活动经费,甚至没有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导致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缺乏稳定、可靠的保障,造成了工作窘境。

(二)主观上“不愿学”。部分农村流动党员忙于务工经商,获取物质利益思想较重,“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参与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同时,广大农村流动党员从业性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各不相同,对知识的需求也各不一样,现下大部分党员教育培训内容陈旧单一,无法“对口”满足农村流动党员群体对各类不同知识的差异化需求。此外,农村流动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传统静态党员教育形式不能适应农村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缺乏吸引力。

二、改进对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和改进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分析以往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例,会发现传统用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等对农村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形式,已经不再有效。新时期要做好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将党员教育工作寓于为农村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之中。

(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农村流动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把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放在突出位置。服务型党组织,就是以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及科学发展的党组织。党组织为农村流动党员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组织生活和实际生活两方面。组织生活方面,要求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对流出党员情况进行登记造册,记录流动党员的流向、工作状况、联系方式等,同时及时更新,确保实时信息的准确性;流入地党组织要通过与用人单位对接、暂住人口登记等途径,了解农村流动党员的情况,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组织,确保他们能及时参与组织生活,实现对流出地党组织的“无缝对接”。同时,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可以采取选派联系人的方式,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联系农村流动党员,定期开展党员互动、情况汇报等活动,使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覆盖实现“无死角”。实际生活方面,流入地党组织要帮助农村流动党员解决个人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要利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等载体,在证照办理、子女入学、劳动社会保障、劳资纠纷等方面,给予农村流动党员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感受到“离乡不离党、组织在身旁”的氛围,也使他们因自己的党员身份倍增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使农村流动党员从思想上更加自觉接受党的教育。

(二)丰富党员教育内容,灵活党员教育形式,提高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决定教育培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的内容上,流入地党组织要注重“引导”和“满足”。引导,即是指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为农村流动党员提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满足,则是指教育的内容应突出针对性,贴近他们的思想和生產、工作实际,多提供法律法规、知识技能、实用技术方面知识的培训,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增强他们的素质技能和致富本领。在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的形式上,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流动党员学习平台,为他们免费寄送党报党刊、文艺科技读物等,定期发送移动短信、传送网络学习视频等为他们送党课“上门”,建立流动党员网上家园等。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采取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先进典型讲事迹、经济能人谈发展等形式进行集中授课;流入地党组织则可以与当地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合作,适时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应该多开展老少皆宜的各类党员活动,通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提高农村流动党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做好考核督查工作,巩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将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学用管理、资源建设、目标考核、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制度。发挥好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人的作用,确保所有流动党员都能参加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对农村流动党员参加集中培训、党员活动等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考核。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2).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教育教学服务 篇12

●●Google服务内容

Google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特征的服务包括:博客、日历、在线文档编辑与协作、邮箱、群组论坛、笔记本、页面制作、个性化首页、相册、阅读器、即时交流等, 如下表所示。

●●使用Google服务的优势

1.技术优势

目前, 浦东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 几乎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学校网站,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 增加了许多新的平台, 如教师博客、教研论坛、即时交流工具等,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平台多了, 每个平台都要设账号与密码, 并且各个平台信息互通十分困难, 教师使用十分不便。而Google推出的网络服务采用一站式登录方式, 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使用Google的所有服务了。作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超群的技术一直是Google在网络服务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 Google每年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以保证他们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因此, 尽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有Google的强大技术支持做后盾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随着Google服务内容的不断推出与拓展, 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可以灵活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周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2.成本优势

笔者认为, 利用Google服务应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零成本。大家知道Google推出的所有个人在线服务都是免费的, 包括了新近出品的在线文档, 直接针对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软件, 而Office软件使用早已深入到我们日常工作中了, 所以使用Google服务对于普通用户几乎是零技术门槛, 这也大大降低了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人力成本。

●●Google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Groups与在线文档功能开展网上教科研活动

Google在线文档具有和Wiki类似的网络协作编辑功能, 以前编辑的版本都自动保存, 支持标签功能和RSS订阅功能, 而且对编辑者和浏览者赋予不同的权限, 非常有利于小组协作。Groups是Google提供的网上论坛服务, 教师可以创建讨论主题, 邀请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学校学科教研组或区域教研活动可利用此功能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如可以通过Groups在线讨论某个教学环节, 并利用在线文档进行小组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报告等。图1是浦东新区教育技术协会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基于网络的优质教与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中, 由于课题组专家、成员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 利用常规的邮件系统很难达到通力合作的效果, 而通过Google在线文档轻松实现了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到脚本设计再到专家修改的多人协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得科研工作进展顺利。

2.利用Blogger构建教师博客

目前, 博客已经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撰写教学反思的有效工具, 其标签功能和RSS订阅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顺畅。Google旗下的Blogger是世界上最好的博客服务之一, 在Blogger平台上建设教师博客, 既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也便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共享、评价、组织和管理。同时, 博客是以时间序列来组织内容, 这种记录方式非常方便回顾和反思, 随着其Blog的不断积累, 教师可以在阅读自己Blog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及其他共同体成员教师对自己博客的评论, 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 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利用Gmail和GTalk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Google的Gmail邮箱与其他邮箱系统一样的收发邮件功能外, 还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Gmail具有强大的反垃圾邮件功能, 对垃圾邮件的识别率相当高, 并会自动清除垃圾邮件。 (2) Gmail邮箱继承了Google强大的搜索功能, 可对邮箱中的邮件进行高级搜索, 并且采用灵活的“标签”方式来归档邮件, 你可以对一个邮件定义多个“标签”, 这样你就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标签来快速检索它。GTalk是Google提供的类似于MSN的即时交流工具, 更重要的是它与Gmail已经完全集成, 在Gmail邮箱中你能在左侧联系人列表中清楚地看到你的好友是否在线, 只需轻轻一击就能直接利用Gmail内置的GTalk功能进行即时交谈, 即使对方不在线也会自动发邮件给对方。通过Gmail和GTalk的无缝整合, 教师之间传送文件, 开展网上研讨交流变得十分便捷, 如图2所示。

4.利用Calendar分享日程

Google日历可以支持在线建立日程安排, 管理活动, 与他人一起分享行程。教师的学习研究是与教学工作融于一体的, 是群体性的合作学习和研究, 教师群体成员之间都想及时了解对方最新动态或想知道共同参与的研究课题进展如何?通过Google日历, 组织者或参与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各成员的日程安排, 便于协调会议与管理活动, 及时了解共同研究课题的整体进展情况。

5.利用Google搜索进行网上资源管理

上一篇:被不起诉人下一篇:档案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