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近义词

2024-06-21

悲壮的近义词(通用13篇)

悲壮的近义词 篇1

壮烈、悲怆、惨厉、惨烈

悲壮基本解释

[释义]

(形)(声音、词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

[构成]

并列式:悲+壮

引证解释

悲哀雄壮《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唐 杜甫《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宋 刘克庄《贺新郎・再用前韵》词:“欲托朱弦写悲壮,这琴心脉脉谁堪许?君按拍,我调柱。”[2]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二赋情词悲壮,韵调铿锵,与歌诗何异?”《老残游记》第十回:“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峻青《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两万多人在举行着一个悲壮的追悼大会,追悼在海阳前线壮烈牺牲的六十三位烈士。

【详细解释】

◎ 悲壮 bēizhuàng

(1) [solemn and stirring]∶心绪哀伤,意气激昂

声节悲壮

(2) [moving and tragic]∶ [情节] 悲哀而壮烈的

悲壮的追悼大会

悲哀雄壮。《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唐 杜甫 《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用前韵》词:“欲托朱L写悲壮,这琴心脉脉谁堪许?君按拍,我调柱。”《老残游记》第十回:“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两万多人在举行着一个悲壮的追悼大会,追悼在 海阳 前线壮烈牺牲的六十三位烈士。”

[例句]

国际歌唱起来很悲壮。(作谓语)悲壮的歌声。(作定语)

英文翻译

1.solemn and stirring; moving and tragic; stirred by defeat

悲壮造句

1. 由远而近传来悲壮的`笛声。

2. 想到这样一种悲壮的行为,苏菲亚不胜陶醉了。

3. 王夫之诗学中的悲壮论

4. 当代中国美育的悲壮使命

5. 一个沧桑的年代,一个悲壮的故事

6. 论琼斯皇帝的悲壮美

7. 决定做什么有悲壮含义

8. 历史上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的悲壮画卷

9. 牧师开口了: “真悲壮啊,今晚俺要特别为他们祈祷。 ”

10. 那样锥心的割舍,那样悲壮,令人为之悲恸。

悲壮的近义词 篇2

比如,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 由于家庭教育或以前所受教育的缺陷, 也由于他自身多年养成的恶习, 还由于他本身存在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的缺陷 (我实在不愿意说出“智力缺陷”这样的词, 但不好意思, 终于还是忍不住在括号里说出来了) , 这个孩子不但表现很差, 而且成绩糟糕。如果凭着“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或“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良知, 我们当然会对他倾注爱和智慧, 让他有进步, 至少“学会做人”;但是“上面”的升学压力, 可能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孩子而“面向多数”。如果我们执意要给这个孩子以真诚的关爱, 哪怕并没有耽误对大多数学生的正常教育, 周围也会有人会觉得我们不可思议:“有什么用啊!白费劲!”是的, 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 并非面对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只要行动, 就有收获;只要坚持, 就有奇迹”的。有时候辛辛苦苦好几年, 却颗粒无收———说“颗粒无收”是指“应试成绩”而言, 事实上, 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尽管他的成绩不好, 但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已经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的心田, 在将来的岁月里, 这些种子会开花结果的。

然而, 很多时候这种自我安慰会被更多的惴惴不安压倒。当这个孩子离开我们流向社会, 或者勉强升学之后, 我们心中会有无比的惦记更有无限的忧虑:在社会, 他的将来会怎样?在新的学校, 他会遇到善待他的老师吗?而这种惦记和忧虑同样会让周围的一些人不可理解:“人都走了, 关你什么事儿啊?”是的, 现在的社会有时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 不择手段”, “只管眼前, 不管将来”, 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 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 或者耻辱!

在这种情况下, 你还能坚守你的教育良知吗?

很多时候, 刚踏上讲台并且依然还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激情的年轻人,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抉择面前, 犹豫了, 彷徨了, 退却了。如果他一定要坚守他透明的教育理想和纯洁的教育良知, 那么伴随他的很可能是孤独以及来自周围的冷眼, 甚至包括校长的指责。

我所说的“悲壮”就在于此。

读者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了, 上面那个沉重的“比如”, 就是我自己的经历。我是在写自己。熟悉我的读者, 已经从我的《爱心与教育》中认识了“万同”, 从《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中认识了“陈鑫”, 这都是让我和所有老师头疼甚至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毕业离开我的时候, 从应试的角度看, 无论万同还是陈鑫, 并没有取得让我感到稍微满意一点的成绩。实际上, 从第一眼见到这样的孩子开始, 我基本上就断定, 他的升学是无望的。但是, 我依然没有放弃。我曾经对许多老师说过:“明知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 还依然锲而不舍地爱他, 这才是真爱。因为这份爱超越了任何功利!”

要命的是, 很多时候在我的班上, 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 而是一群, 乃至全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 是由年级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63名学生组成。在这种情况下, “坚守”何其艰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我品尝了坚守的孤独, 所以, 在1995年7月下旬, 我得知我班学生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后, 却怀着悲壮的心情写下这样的文字———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 “成”的标志, 从理论上讲, 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 “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 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 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 艰难而又执著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 (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 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 , 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 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 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 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 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 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 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 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 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 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 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 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 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 在当代中国, 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 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 否则, 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也许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 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 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 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 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 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 丧失主体人格, 不会独立思考, 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 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所幸的是, 从那时到现在, 我的教育理想 (我不敢说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但说“教育理想”我肯定是问心无愧的) 和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大家因共同的教育理想而集结, 互相取暖, 互相学习, 互相激励。在这个几乎开口就要问“多少钱”的社会, 我居然还能够找到“尺码相同的人” (朱永新语) , 很是欣慰。

教育, 这个特殊的职业, 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 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我不敢说我自己能够坚守多久, 但我会坚守到我能够坚守的最后一刻。

写到这里, 我想到了两年前, 自己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写下的几句话———按某些世俗的观点, 我至今书生气十足, 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我很自豪, 那就是我至今还真诚地怀揣着我心中的教育理想, 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把这理想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 但我要说, 对于教育者来说, 有梦想和没梦想是不一样的, 精神状态不一样, 行动方式也不一样。我当然知道, 我的理想 (梦想) 也许只能有百分之一成为现实, 即使如此, 我也愿意倾尽全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 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在当今究竟能够走多远?

悲壮的人蛇大战 篇3

美军“飞虎连”中一名士兵无端破坏蛇王的好事。从此惹下大祸。受伤的蛇王勃然大怒,纠集成千上万条毒蛇,向这群美国兵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直杀得这支全副武装的美国军队大败而归。

1970年的夏季,越南冲文丛林特别炎热,让驻越的美军感到酷热难熬,度日如年。

这天,以“神勇善战”著称的美第七集团军总部,接到了五角大楼的密电,令其迅速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往冲文大森林接应特种小分队,营救被越共截获的美国7人军事考察小组。总部立即派出“飞虎连”前往执行任务。

足智多谋的马丁上尉奉命率100多名全副武装的官兵日夜兼程,于午夜时分深入到敌后,全连官兵悄悄地在预定地点潜伏下来。

冲文地区是越共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基地,周围均有重兵把守,一旦被敌方发现,他们很快会被消灭。精明的马丁上尉顾不上士兵长途行军的劳累,立即下令连夜抢修掩体。由于缺少修筑掩体的石头,马丁即挑选3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到附近的河边去搬运石头。其他人则原地警戒待命,不准喧哗,不准吸烟,以免被越军发现。

几十名士兵摸黑来到河边,立即散开各自寻找石头。其中一名叫赫曼的黑人士兵掀开一块石头,发现石块下有两杯口粗的长蛇扭缠在一起,幽黑的鳞片上闪烁着深绿色的光,出于好奇他用刺刀把蛇挑了起来,没想到死神就在此时降临。受到惊动的毒蛇突然竖起上身来,张开长着长长毒牙的血盆大口,随着红信一闪,狠狠地在赫曼的脸上咬了一口。赫曼顿时惨叫一声,倒翻在地。同伴们闻声赶来相救,由于这是一次绝密行动,谁也不敢开枪,只是纷纷拔出匕首,砍死了一条毒蛇,另一条被砍伤后钻进石缝逃走了。被毒蛇咬伤的赫曼口吐白沫,神志不清,十几分钟后便一命呜呼了。

其他士兵们以为危险已经过去,便各自散开,继续寻找石块。他们没有意识到,更大的危险和灾难很快又要降临到他们的身上。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河谷地带,正是越南湄公蛇盘踞的王国。这种毒蛇体内的毒液十分剧烈,一旦被咬,短则十来分钟,长则几小时就能置人于死地。大凡毒蛇对异类的攻击性极强,而越南湄公蛇还极具报复性行为。那条被砍伤而逃走的毒蛇,偏偏又是湄公蛇蛇王,刚才正和一条雌蛇交欢,没想到好事无端被打断,还挨了美国兵一刀,险些丢了性命,作为这里的“一国之主”,它如何受得了这般窝囊气,自然会进行疯狂的报复,洗雪它的心头之恨,也为它死去的“情人”报仇。

当美国士兵背着石块,正要离开河边时,蓦然听到四面八方响起了清晰的“咝咝”声。但见周围附近绿色鬼火连片,约有数百条黑绿相间条纹的大蛇包围了他们。这些美国兵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场景,一时骇得呆若木鸡,直到毒蛇群窜到跟前,才如梦初醒,慌忙丢下身上的石块,抽出匕首仓促应战。一场旷古未有的人蛇混战宣告开始。别看这些美国兵个个人高马大,但要与那些伏地而行的毒蛇作战,确实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他们手起刀落时,往往会扑个空,即使一刀扎中了蛇身,也会被垂死挣扎的毒蛇昂起身子,咬中他们的手、脚,甚至是脸部,战斗很快就被毒蛇占了上风。

毒蛇疯狂地噬咬着这帮异类入侵者,被咬伤的士兵惨叫声四起,在这片河谷上空回旋激荡。只有几个行动敏捷的士兵杀开一条血路,带着几个受伤较轻的士兵突围出来,逃回潜伏地。

湄公蛇一呼百应,倾巢而出。摆开了别开生面的“蛇海战术”。它们步步紧逼,分割包抄美军,直杀得美国士兵纷纷倒地毙命。

河谷人蛇初次大战,蛇群大获全胜后,蛇王仍然意犹未尽,决心将来犯者赶尽杀绝。于是,蛇和蛇之间利用一种特殊的气味彼此联络,四面八方的毒蛇一呼百应,铺天盖地而来。它们凭着敏锐的嗅觉,顺着美军逃走的路线,缓缓地向他们潜伏的营地爬去。为首的正是那条受了伤而带着满腔仇恨的蛇王。

侥幸从河边逃脱的士兵们,以为已经脱离了险地,都松了一口气,此刻正躺下来让卫生兵上药疗伤。岂料,他们留下的足迹,指引着蛇群循味而至,让这群美国兵又经历了一场更为残酷的噩梦!

蛇王派出的20多条湄公蛇先锋队首先进入营地,立即与担负警戒的美国哨兵展开激战。哨兵因顾忌附近可能有敌军而不敢开枪报警,就一边端着枪用刺刀刺杀毒蛇,一边用喊声召唤营地里的官兵起来迎战蛇群。湄公蛇先锋队则分头行事,10多条与两位哨兵激战,乱扑乱咬一气,缠着美国士兵不放;另一半则高高地昂起头来,口中不时地吐出长长的红信,就像出征的信号弹召唤着同伴快来。但见人蛇短兵相接,雪亮的刺刀不一会就血肉模糊一片,地上横七竖八躺着10多条蛇尸。可这时,蛇王率领的毒蛇大部队如潮水般涌来,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蛇海战术”。那条受伤的蛇王爬上一棵树,盘在树上用红信发号施令。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蛇群先将美军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又分工有序,每20~30条形成一个战斗组,负责包围一个士兵。它们昂着头,一边进攻,一边又“咝咝”地喷射毒气。一时间,阵地上毒雾迷漫,使许多美国士兵睁不开眼睛,而毒蛇则乘机用长而尖利的毒牙咬进美军官兵的肉体。美军纷纷倒地、惨叫,呻吟不止。

激烈的人蛇混战约持续了十几分钟后,蛇王在树上发出“叽咕”的一声号令,掉在地上不见了。所有的毒蛇都停止了进攻,并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不是遍地的死伤者,真让人怀疑刚才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的毒蛇出现过。

后经生物学家研究,这一神秘现象事出有因,大凡毒蛇体内所积聚的毒汁十分有限,由于它们在激战中不时喷射毒汁,体内的蛇毒已所剩无几,对人已没有多大杀伤力,所以全都钻进地洞与石缝中,养精蓄毒,以待再战。

为防毒蛇卷土重来,马丁令士兵取出手雷、地雷之中的炸药,布下一道硫磺防线。果然,这些狠毒的湄公蛇不敢越过雷池。但人意不如天意,一场倾盆大雨,又令美军望风而逃。

在这场奇异的战斗中,“飞虎连”已死亡大半,活着的也大部分受伤中毒,奄奄一息。更糟的是,指挥官马丁也被毒蛇咬伤了,虽然做了伤口处理,但中毒太深,如无特效药,看来也性命难保。连队已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但军令如山,他是这个秘密行动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必须坚决执行潜伏计划,在未接到命令之前,他是绝不敢作出撤退的决定的。

马丁上尉毕竟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军官,命令所有活着的士兵继续在原地潜伏,而且绝对不许武松暴露目标。同时他又叫士兵们取出手雷、地雷中的TNT粉沫,洒在营地的周围。这是他在中学时学到的科学常识,蛇类最怕闻到硫磺的气味。

果然,一到天黑,越南湄公蛇在蛇王的带领下,又像头天夜里遁去时一样神奇,突然又冒出地面。密密麻麻地布满在美军阵地周围。幸亏马丁采取了有效防卫措施,当毒蛇群爬到阵地附近时,一闻到那股浓烈的硫磺气味,全都仓促倒退回去。过了一会,在蛇王的鼓动下,它们又再次冲锋过来,然后又在浓烈的硫磺味刺激下纷纷后退。不管蛇王怎样煽动,毒蛇群总是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但它们也不愿撤离,在周围不停地游动,用阴冷的小眼睛盯着前面的美军官兵们。

这一日除了几名中毒较深的士兵相继死去以外,倒也相安无事。士兵们无不夸奖他们的指挥官有学问,拒毒蛇于“硫磺防线”之外。岂料,接近傍晚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接着便是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顷刻间倾盆大雨骤然降临,地面顿时水流成河,那些洒在地面上的炸药粉被雨水冲得荡然无存。官兵们都在心里发出无奈的哀叹:“完了!”

悲壮的朗诵稿 篇4

猛烈的火焰,像馋涎的巨人,抱住天柱山死啃。

墙垛、堡垒、堑壕,在火焰中打着回旋!

马,性口,啃成齑粉。

最后山林哭丧着脸,忧郁的土地断了气。

天上,铁鸟像鹰隼张翼急窜!大亚细亚的高岗上,炸弹在春风里,开出来巨型底花。

旷野里春雷般愤怒着,机械化疯狂底咆哮,长射炮的火舌,像虹光穿过天空,划破了大地的面庞。

流弹多过灾年的螟蝗,流行症样找着活人,虎列拉在气流中狂舞。

二十四小时底,地震仍在继续着,海啸山崩;残酷的三部曲。

法西底殖民地的进行曲!

阵地毁了,兄弟们仍没有溃退,血沸腾的激成逆流,炮声挟着旷悍的呐喊,反冲锋哪!

剧烈的争夺战,血流红了天柱山。

山上,死尸开着展览,野狗讨厌了这丰筵,鹰隼也谢绝参观。

山巅,太阳徽的旗帜撕毁了,抗日的大旗,带着光荣的.靶痕在空中飞扬。

悲壮词语的有关解释 篇5

2、在这个秋凉颇寒的夜晚,看见了片片的落叶,突发感慨了他的悲壮和大气,即便是枯败,也在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舞姿,沐浴着阳光飞翔。

3、五色经幡彻响于天地,远方是影影绰绰的山形,想起那遥远的已模糊的历史,带着悲壮的余音。

4、坚韧的三江人民走过悲壮的开荒岁月,经历过粮田丰产的喜悦,辉煌的成就,激情燃烧的人。

5、人生短暂,它不是我们表现悲壮的道具,更不是一场自我毁灭的赌博。

6、既然人生是一场戏,主角是自己,若是悲剧,要悲壮地收场,若是喜剧,要疯狂地结尾。

7、痛苦和欢乐交织的人生,才会让我们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悲壮,活着的价值。

8、年轻时说到流浪总有一种豪情满怀,如今说到流浪总有一种无限悲壮。

9、温顺,从此后变为一种奢侈,斑斓的色彩,也有悲壮变为凄冷。

10、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11、战斗之艰苦,之惨烈,之悲壮,为八年抗战中鄂西战事所绝无仅有。

12、导游小姐一反在其它景点轻描淡写解说之常态,浓墨重彩地向游人们介绍了曾经在石牌所发生的国军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

13、如果今夜起秋风,那摇曳的残荷定会唱着悲壮的离歌。

14、人与自然的搏击在悲壮、激越、高亢的川江号子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令你心灵震颤。

15、那山坡,被风沙吹出的网格纹理,山边被磨蚀出的残缺突兀棱角和刚毅的线条,让这片山看起来显得荒凉而悲壮。

16、残阳余晖里,一面土质的城墙宛如一条巨龙由天下第一雄关向南蜿蜒伸展,戈壁里一幕不朽的悲壮。

17、今天这儿也是一片迷人的世界,深秋的季节,路旁的野草黄的、枯的交织在一起,那是生命非凡过后的悲壮,是唱给大地的赞歌。

18、黄河自从诞生,经历了多少万年,多少坎坷,多少风雨,其间在她的身边又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涌现出了多少悲壮凄美的历史故事。

19、在寨墙上行走,阳光泼洒在身上,犹如当年的将士巡查万里长城,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壮。

20、天意谷是四川邻水的一处风景名胜。回望天意谷,天意谷给我的是无数大小瀑布构成的画卷,一种悲壮美。

21、天意谷的悲壮美源于巴人由此消失的传说,源于巴人厚重的文化底蕴。

22、人生如同漫天飘零的雪花,怎样的浪漫纯洁,却无法敌过手心的温度,无奈绚烂的开头,却注定悲壮的结局。

23、黄埔的记忆是深沉而悲壮的,它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联系在一起。

24、想起遥远的二郎山隧道,千余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筑就的隧道,打通了川藏咽喉,是豪迈的,也是悲壮的。

25、过去的城市,满大街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昂然挺立,给人以悲壮、硬朗的感觉。

26、山渐高,回头凝望,远处荒芜的山,在阳光下竟熠熠生辉,一种悲壮、沧桑之美,美得人心疼。

27、悲壮的传说,记载在杜鹃花开的灿烂里,融化在杜鹃花开的美丽中。

28、没有慧眼识才的明君明主,英雄纵有回天之术,也无回天之机。辛弃疾的悲壮宿命也许在于此。

29、在不知不觉中象似传来远古的琴声,踏着爱的泪痕,和心中悲壮的脚步,向你走来。

悲壮的近义词 篇6

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一种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生命的忧患。《蒿里行》和《却东西门行》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才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可是,想法总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却是多么困难,人都要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付出代价,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汉末战争之中,亲身体验着军旅的艰苦忍耐,在《却东西门行》一开头,“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中人总是要挣扎着改变一切,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纷乱的世事,他表示深深的忧虑。“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就是对那种生活真实写照,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悲凉慨叹(《却东西门行》)。

二、动荡乱世中体现浓郁的慷慨情怀

曹操的创作是“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作品大多是在战争中军旅内完成的。在《蒿里行》和《苦寒行》两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人在《蒿里行》一诗中,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利,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及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利、横行作恶都作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同时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由此激发他对百姓和士卒的关心。“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使人流离失所而困苦的境界。

作于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一诗,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诗人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隆冬时节艰难行军的场面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军队在“艰哉何巍巍”的高山上攀登,在弯曲的羊肠小路上行走。用粗放的笔法,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萧条的树木,一种无情的烈风刮在行军部队的脸上,何其痛苦和难受。“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在行军的勇士的路旁,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这突显了行军路上的荒凉、恐怖和萧瑟,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本来人口聚集的溪谷地带,现在可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便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萧瑟和寒意,增添了无限的艰辛与困阻。接下来诗歌转而写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里诗人用一动作“延颈”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行在千里之外,突然感慨颇多,感觉到自己心里很郁闷,很不开心,想停止这艰辛的征战,回到东方的家乡。

三、背井离乡后峥嵘岁月间孕育悲壮雄心

曹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是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如他的诗作《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中,这种生命意识呼之欲出。

《观苍海》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追杀袁尚、袁熙兄弟途中所写。诗描写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茫茫苍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看到眼前大海更加奇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

《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抒发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摘要:<正>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为数不多的诗歌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和民众,抒发自我情感。诗歌中体现的慷慨与悲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

悲壮的时代英雄 篇7

民营企业历经二十年的风雨艰程,民营企业家群体在成长壮大,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回顾这二十年,一部分民营企业家成功登顶,但众多的“王陆坦们”成为悲壮的时代英雄。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家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业的前三年是民营企业家王陆坦企业家能力体现最完美的一年。准确地辨别“休闲肉制品”的产品价值。在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王陆坦的企业家能力与素养并没有随之发展与提升,相反由于创始人的权威地位,这种基于企业家个人管理素养的缺陷将企业渐渐引入深渊。

漠视科学管理的原则,钟爱独裁决策和家族式管理,企业的很多重大管理事项缺乏群策群力和科学的决策程序,中高层管理者中一半是王陆坦的亲戚,非亲非友的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坐等着执行的“普通员工”。只因为一家同行公司上市成功,觉得前景好过它的自己也应该上市,并不去研究和探讨自己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连自己上市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都没有明确。

过度自信和经营作风不踏实,一心只想铺摊子上规模,为了加快自身发展不管是否具备业务能力和人才队伍,特别是在面临规模化、集团化和向国际化转换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王陆坦确实有自信的资本,遍布全国数千家经销商以及和各银行良好的关系、良好有序的业务态势,因此对高联的对赌协议认为是多此一举,自信春晨绝对没有问题。同时,对竞争对手的轻视和对经销商预收款及银行贷款游刃有余的把控,成为近年来激进扩张的强有力动力。春晨的扩张加速了,不仅在全国建休闲食品六大生产基地,还大力推行“多元化”产业,投向房地产、矿业、服装等非休闲食品相关领域。膨胀的自信心和盲目的求大求强分散了春晨并不充足的资源,为资金链崩溃种下祸根。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篇8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落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演示多媒体:太空)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落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另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名族英雄科马落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二、品读生情

1、请同学们认真读4—11自然段,尽可能把悲壮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把悲壮读出来呢?可以讨论讨论。

2、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3、你想尝试着读哪个场面?

(1)向首长汇报工作:组织学生交流选择读这个场面的理由。指名朗读,评议,再指名读。

生命诚可贵,亲情很需要,但对科马落夫来说工作科学更重要。

(2)向母亲告别:指名读,评议,教师配乐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3)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落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比较“抱着”“拿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4)和女儿告别:读了这个场面,你发现科马落夫的神情与告别母亲、妻子有什么不一样?

讨论科马落夫两次落泪的原因。

分角色朗读对话。

(5)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指名朗读,讨论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男女生分组赛读。

4、科马落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多媒体演示画面)。

5、引读“轰隆……”省略号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是啊,科马落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作业: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悲壮的近义词 篇9

学情分析:

《悲壮的一幕》一课生动地记述了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两个小时,面对荧屏中的亲人,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从容不迫地向指挥中心的首长汇报这次飞行探险工作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课文描述得生动感人,学生易于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教学设计以此为宗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学习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为科学事业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

设计思路:

以品读课文为主,引导学生感悟,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光盘、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另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沉浸在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名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2、回忆一下,课文具体描写了哪几个场面?(汇报工作、与亲人告别、与全国人民告别)

二.品读生情

(一)品读“汇报工作”

1.飞船即将爆炸,科马洛夫生命即将结束,纵使他有千言万语,纵使他有太多的话想对亲人说,科马洛夫面对死亡,面对亲人,面对全国人民,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此刻,他最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工作,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最令你感动、敬佩的是什么?我们就先读一读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前四句“汇报工作”这个场面,轻声地读,直到读出自己的感受为止,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集体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科马洛夫为了工作忘记了飞船即将爆炸生命即将结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4.科马洛夫这种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仅令地面指导员感动,更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请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再次感受、学习他的这种可贵精神。

(二)品读“与亲人告别”

生命多么宝贵,生活又是多么美好,科马洛夫也有着对生的渴望,对生的眷恋,年迈的母亲令他牵肠挂肚,体贴的妻子令他自责心痛,懂事的女儿更让他放心不下。在生离死别的这一刻,亲情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无不为之动容。认真朗读与老母亲、妻子、女儿告别的场面,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选择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1.向母亲告别:谁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评议。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为什么心如刀绞,科马洛夫笑在脸上,泪流在心里的悲痛心情。)

“她有太多的话要说,却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心如刀绞,科马洛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强装出笑脸来安慰母亲,心里却在不停地流泪。

教师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2.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洛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说说妻子的表现, “抱着”话筒,为什么不用“拿着”?(非常痛苦的样子。)

科马洛夫只是深情地望着妻子,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如果说面对母亲、妻子,科马洛夫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可是面对懂事而又坚强的女儿,他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也落泪了。当他听说女儿的志向,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此时的科马洛夫多想陪伴女儿一起成长,多想倾听女儿谈谈学习情况,多想亲眼看到女儿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天,多想……

4.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那感人的对话。

(三)品读“与全国人民告别”

1.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2.谁愿意把这一部分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3.我们一起学着他刚才的样子齐读。

(四)科马洛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课文配套光盘演示画面)。

师述: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随着这一声轰响,科马洛夫在或与光中,带着他未完成的遗愿与亲人永别了、与祖国人民永别了、与世界永别了,人类的航空事业中又多了一位英雄,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三.拓展延伸

1.是啊,科马洛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其实,在人类发展太空的历史上,这类悲剧不是只发生一次,(实物投影)虽死犹生的太空英雄

人类航天事故一览

●1960年10月23日,苏联“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动机没有按命令点火。为查明故障,几十名专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发动机喷火,继而爆炸,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上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在起飞时,舱内一个小小电火花引起满舱大火。3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号宇宙飞船飞行。飞船在返航过程中降落伞失灵。科马洛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6月,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与“礼炮”空间站对接飞行24天后,在归途中因密封舱漏气,而宇航员又未穿宇航服,结果3名宇航员静静地死在舱内。

●1980年3月18日,原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医院后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第七十三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3.作业:探索宇宙充满了危险,但永远抵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请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悲壮的素食主义 篇10

全书从科学与科学之外双重角度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非科学的意义,科学与宗教和传统的关系等,要破除唯科学主义,提倡科学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并与宗教展开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心灵的自在逍遥。其两大落脚点就是素食和佛教。不过老实说,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不敢苟同,尤其是书中对素食主义的几项赞美。

关于素食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该书第三部分“建设天人和谐的美好家园”。由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观点:素食和动物保护是“天人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途径。保护动物权利可以拯救人类的心灵,而肉食文化“是人类对于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制度性迫害”,因此素食革命必将意义深远。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关于素食构建了许多误解和偏见,甚至扭曲了科学”(《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第11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所以批判传统的肉食文化是倡导素食的必然选择。

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批判中国传统饮食习惯是作者声讨肉食文化,赞美素食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见于《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一文。作者认为,传统饮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却存在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中国饮食文化过度感性化、身体化、,存在种种丑陋的表现,可以称作是“丑陋的口腔文化”(第152页)。国人在美食的诱惑下变得残忍而麻木,而酒文化则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和生活的勇气。认为好吃好喝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所以中国缺乏追求形上超验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超越传统口腔文化才能努力向上、探索心灵奥秘,复兴民族文化。因此,素食主义可以救中国。

我觉得这些观点很偏颇。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传统、生活方式一致的,是一种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文化。从整体范围讲,它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密切相关,也符合中国地广物博、民族众多的地理和人口特征。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传统饮食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饮食文化就是人类理解、体会大自然的一种途径,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方式。对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精妙掌握正是人们融入自然的证明,既有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又有充分的生存智慧。在掌握这些复杂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融洽。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的条件创造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也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大套知识和技能。这些相应的内容不仅构成了各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且也是整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提到“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对此,作者用西方人的观点作比,说西方人“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但我认为,正因为如此,说明中国人善于从最日常不过的事物上触类旁通,用对自然的了解去指导社会生活。至于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且不说用餐礼仪复杂细致,法国、意大利均以美食著称,美国人也要在平安夜吃一只火鸡,应该不是因为那很营养吧。作者后文又提到中国“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第151页),但我想,应该是进餐的规矩来自尊卑有序的观念吧。

关于动物保护

素食主义者的另一面大旗是动物保护,在道德的角度上强调和解释素食的必要性。“素食无论如何是可以帮助少杀害生命的,无论是动物和植物”(第161页)。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大站得住脚。首先,我认为正常的肉食行为无可非议。虽然人可以主动放弃自己的某种权利,比如食肉,但不能把是否放弃这个权利作为一项道德标准来要求其他人。第二,传统肉食用的动物基本上是家庭饲养的,而且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关于宰杀饲养动物的规矩,例如在草原上,多产的母羊不能杀。猎户打猎,也有不杀怀孕的或带着幼仔的母兽的规矩。相比之下,机械化养殖和屠宰容易造成人对牲畜的麻木和残忍。第三,这个表述或多或少带有宗教色彩,类似佛教的“杀戒”。而绝大多数人遇到蚊子的时候还是要拍的,遇到蟑螂还是要踩的。

《从餐桌开始的解放》一文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素食主义的坚定立场。“在当今中国,基于动物权利的素食主义也许有过于超前之嫌,甚至常常缺乏作为辩论对手的资格……受到攻击、嘲笑、谩骂甚至迫害,是先知先觉者的宿命,但这是任何有价值的新文化为自己开辟道路必不可少的牺牲”(第160~161)。慷慨悲壮,仿佛素食者是世界上掌握更高真理的少数,而肉食必然是不道德的。在作者笔下,素食的宣传者、实践者遇到的责难通常是苛求,例如关于植物权利的质疑。如果强调植物权利是对素食者的过分苛求,那么素食者反过来指责“声称关心植物权利的人,连动物权利和素食都反对,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和伪善”(第160页),同样也是欲加之罪。第一,用植物权利反击素食主义的并不一定就主张植物的权利;第二,。反对素食不一定就反对动物权利;第三,素食者既然说植物是有待于进一步道德扩展的对象,那么肉食者怎么就不能先主张植物权利?第四,素食中追求某些食材或者模仿荤菜几近惟妙惟肖,难道不是隐含着口腹之欲过度的倾向?书中很多结论武断或者大而化之,没有给出更多的论述和证据。

细节问题

在论证素食有理的过程中,书中的某些细节值得商榷。作者在第151页写道:“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首先,把个体的酗酒行为归结为民族文化就很过分。中国诗人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花间一壶酒”的细腻,而西方“酒神文化”下的那些人不也曾日日“会饮”?其次,说“国人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更有失公允。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与饮食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中医和养生文化。中医讲食疗、食补,对每种食物的性质以及与人体的关系都作了解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并非无稽之谈。很难想象,一个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完全缺乏营养与卫生的部分。

作者还说:“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我倒认为,能用“吃”来缓解面对死亡的恐惧,有什么不好呢?祭祀、庆典、节日时用美味来表达所需要的隆重、欢乐、祝福等各种情感,同时也满足了身体与感官的物质欲望,似乎不能由此说“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吃”在这个场合总有着更深更丰富的意义,方法、姿态、内容往往是身份、思想和文化传统等的象征,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礼仪就是在酒肉宴席中完成的吃的。“素食主义”不也是通过“吃”表达自己的主张?

作者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从根本上说,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第152页)。这个推理同样太鲁莽了。且不说理学也讲过与佛道会通,至少它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并造成了“恶劣”后果的推论要有证据。后文又提到“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第152页)。这里说“普遍”不但有点夸张的嫌疑,而且普遍的肉食情况也说不上是“沉溺”、“虐杀虐食”的“恶习”。另外,佛教的素食是宗教原因,不适合与饮食传统作对比。

在我看来,以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保护动物权利也不只有“口腹之欲”这个“敌人”。南极的企鹅被千里迢迢地运往内地,黑猩猩、狮子、老虎被关在几平米的见不到太阳的小屋中,大象、黑熊被各种手段诱惑、逼迫表演倒立……这些是更迫切需要改变的。提倡素食主义大可不必非得悲壮地从批判传统下手。

敬仰悲壮历史 感受爱国情怀 篇11

当我们渐渐沉浸于物质文明带来的欢愉时,忘却了战场的硝烟弥漫,淡化了对苦难的追忆,历史的最后一批见证者也慢慢老去,面对苦痛的抗战历史,我们除了感怀于时光的流逝沧桑,似乎也只能在有限的纪念日去追思。好在还有摄影,还有文字,让我们得以透过定格的瞬间,发现那个灾难年代的热血爱国情怀。

近日我有幸到山东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孟良崮战役旧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仅为山东人的豪迈所吸引,更为台儿庄大战中所展现出的国共合作共御强敌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以前参观过很多纪念馆,但到这种讲述抗战正面战场历史的纪念馆是第一次。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救亡的共同旗帜下,国人并肩战斗共同抗击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共合作、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典范。

在第五战区,有中央军、川军、桂军、滇军等地方部队,装备都参差不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形成抗战合力,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有争议的张自忠为59军军长,并调解了张自忠与庞炳勋在内战中的宿怨,随后两人在临沂阻 1

击战中携手御敌,击破了日军第5、第10师团对台儿庄的钳形攻势。他还收编了没人愿意要的川军王铭章部,后来也正是川军队伍,在惨烈的滕县保卫战中,以两千人之力坚守孤城,自师长王铭章以下全师殉城,延缓了日军步伐。新四军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作战,成功将日军抵制于淮河南岸。各方政治力量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搁置个人争端,搁置信仰争议,同仇敌忾,共同浴血奋战,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升华。

辉煌的胜利,用鲜血铸就,这是血染的风采。站在纪念馆大厅,凝视主题壁画,耳畔似乎还能响起爱国将士的厮杀声,还能看到英雄将领们杀身成仁的悲壮画面。不到一个月的战斗里,两万多名中国将士的年轻生命,也永远留在了鲁南这片土地上。这一腔腔热血鼓舞着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逐步取得抗战胜利。很多抗日老战士生活无着落,我们除了扼腕叹息是不是还应该多一点振臂高呼?

重温当年这段历史,深切缅怀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我深切感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都要牢记历史,客观看待历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更有技巧地处理国际争端。我自己要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为统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篇12

《淬火成钢》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准确透彻的历史视角和有质感的艺术细节再现了长征浴血奋斗的峥嵘岁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一部有筋骨、有情怀、有思想的史诗性作品。

作为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创作,《淬火成钢》最大的突破在于精准还原长征历史,艺术呈现长征精神。创作团队在对历史环境和事件整体深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呈现给观众一个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淬火成钢》以长征的重要节点布局叙事结构,完整、合理、准确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长征历史时空。全剧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直至山城堡大捷结束,对会师三方一、二、四方面军都做出了新的呈现,打破了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中,更多偏重第一方面军的倾向,对第二、四方面军的贡献和牺牲,也做出了极具冲击力的刻画,完整地展示整个长征历程。同时,本剧以三方大会师为历史焦点,全面展现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呈现了全民北上抗日的核心主题,在剧情建构上体现出了史诗巨作应有的格局。

伟大与悲壮的碰撞 篇13

天津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汤沐海是这项艺术工程的发起人,这位不知疲倦、精力充沛的指挥家居然能够想出如此“赌命”的计划。当人们看到总节目单上的音乐会安排时,无不被“贝三”“马三”音乐会、“贝五”“马五”音乐会这样的标题所震惊,就连我这个在乐团中坐了二十多年的人也对音乐会能否取得成功表示怀疑。

2015年1月25日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马勒《第一交响曲》

2015年3月27日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马勒《第三交响曲》

2015年5月21日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马勒《第五交响曲》

2015年9月25日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勒《第九交响曲》

2015年10月23日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勒《第十交响曲》

2015年12月19日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马勒《第四交响曲》

2016年3月27日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马勒《第二交响曲》

2016年6月17日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马勒《第六交响曲》

2016年7月29日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马勒《第七交响曲》

2016年10月21日 贝多芬《大赋格》、马勒《大地之歌》

2016年12月2日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马勒《第八交响曲》

面对如此令人生畏的音乐会曲目安排表,相信每一位同仁看后都会发出惊叹!

然而,天津交响乐团却奇迹般地赢得了系列音乐会的“开门红”。如果说1月25日的“贝一”与“马一”音乐会还能够让人理解的话,那3月27日的“贝三”与“马三”音乐会就是超乎寻常的壮举。一场长约三个小时的音乐会,不仅对指挥与乐团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台下的天津观众,也是一个高标准的测试。令人兴奋的是,当晚的音乐会十分圆满,台上的音乐家演奏有激情,台下的观众欣赏有耐心,双方的修养均很高,大家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这场音乐会的合格“参与者”。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世界交响乐史上的“旗帜”性作品,它是号召人性解放,激发人类斗争精神的战斗号角。这场音乐会的前一天,正值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逝世一百八十八周年,演奏这部《第三交响曲“英雄”》,也成为对英雄贝多芬的一个纪念。

天津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很熟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因为他们2014年刚刚完成了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系列音乐会,故在演奏技术上没有太多障碍。但由于指挥在排练安排上的微小差错,致使交响曲的许多新处理法没有来得及被演奏员熟练掌握。尽管如此,音乐家们还是发挥出了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在汤沐海临场的紧凑把握下,将这部交响曲完好地献给了现场观众——尤其是第三乐章中的圆号三重奏,格外精彩。

3月27日音乐会下半场的马勒《第三交响曲》是一部长达九十分钟的巨著,体现着马勒非凡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它质朴、亲切、神圣、壮丽,有着包罗万象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情感。当晚的演出好似“艺术生命”的再现,将音乐融入到了全新的境界中。汤沐海的神奇再次产生奇效,他的激情掌控层次清晰、变化丰富,音乐幅度的巨大“落差”令人惊叹。天津交响乐团的整体表现亦可圈可点,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打击乐声部,都给人们留下了积极、投入、竭尽全力的印象。

马勒是一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着格外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异常细腻的艺术感觉,他的情感繁多到了“脆弱”的地步,常常令人感到“神经质”。马勒是能够用交响乐形式将人类情感发挥到极致、发展到穷尽的作曲家,是一位最纯真却又最复杂的艺术家。

在马勒的十部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始终是我的最爱,当晚天津交响乐团的演奏再一次使我领略到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之美与现实社会中恶势力的残暴与恐怖。马勒是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万众的艺术家,他厌恶死亡、恐惧死亡,笔下有着很多“天堂”般的音乐,就像东方佛学中“涅磐”后的释然,其升华的意境极为感人。

天津交响乐团此次涉猎马勒《第三交响曲》最初也令我颇为疑惑,我担心年轻的音乐家们能否理解和掌握马勒那“支离破碎”的音乐,对管乐高难度的把握性也心存顾虑——特别是在演奏完四十分钟的“贝三”之后。然而,这一切的担心都在当晚的演出中得到了解决。乐团自始至终充满着朝气,音乐非常丰满充实。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小号(幕后)、圆号、长号的独奏,三位演奏家出色的演奏令我深深地折服。

马勒《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与第五乐章是带人声的乐章,女中音歌唱家梁宁在第四乐章中的演唱给人忧伤与悲哀的感觉,她的音色委婉幽暗,将人们带入了沉寂的思考意境。而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小“五彩贝”合唱团的小学生们则以天真甜美、清脆质朴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天使般的纯洁歌声。

这部交响曲的演奏难度之大众所周知,乐团能够成功地演奏完,特别是在演奏完贝多芬的交响曲后出色完成,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奇迹。关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指挥家汤沐海固然功不可没,但其主要功绩和荣誉更应该属于天津交响乐团这个光荣的集体,他们顽强的敬业精神是促使这场音乐会成功的真正动力,我由衷地向乐团的音乐家们致敬!

“贝马”系列第二场音乐会顺利完成了,按照计划,接下来还有九场音乐会,因此,对于天津交响乐团来说,还有更加艰辛的排练和演出在等待着他们。然而,尽管我坚信天津交响乐团的领导和全体音乐家的顽强精神和坚定毅力,我还是担心如此重负给乐团带来的压力,担心音乐家们能否保持住充沛的体力。为此我有些不同看法在此提出。

我认为“贝马”系列音乐会在创立思路上有失科学性。这项计划虽然想法大胆、意义非凡,但却忽视了艺术实践中的“极限效果”。十一场音乐会,几乎每场都在三个小时以上,如此安排不但对演奏家来说缺乏关爱,而且整体上也难以保证艺术质量。在这场音乐会中,我已明显感觉到铜管演奏员因疲劳而出现的失控现象,而弦乐也已经达到了精力的极限。如此看来,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乐团还能够保持如此超水平的状态吗?演奏家们还有气力完成作品吗?一切结果实难预料。

在我看来,哪怕是搞艺术,也得事先科学运筹,力争在能力范围内做到高水平、高效率。如存了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心思,对于乐团演奏员来说,实为一种残酷的体力“折磨”。若能以人性化的眼光看待与自己同为兄弟姐妹的乐团演奏家,多以实际行动激发他们的演奏热情,从而使大家能够在一种平等的关系和正常的心态下一起钻研音乐,那乐团不仅能够在专业上得到更快的进步,还能够使艺术创新的成果显得更加坚实、更加牢固。寥寥数语不过发自肺腑,我并未存任何批判之意。

不过不论如何,“贝马”终究还是一个伟大的音乐会系列,也是一个悲壮的音乐会系列,如此强强碰撞,必将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因此,我钦佩天津交响乐团、相信天津交响乐团、也祝福天津交响乐团,并由衷期待着全系列音乐会取得辉煌圆满的成功。

上一篇:武文涛的自我简介下一篇:临床护理概论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