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2024-09-20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共13篇)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1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如何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读懂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能够接受它的学生,这方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认为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小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是一个爱表现、愿表现的阶段,只要我们给他纸和笔,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他肯定不需要很多的规矩,不需要很多的约束,不需要很多的技法,他需要的是我们大人对他肯定的微笑,由衷的赞赏。只要我们走近他们的心灵,难道他们还会写不好吗?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写作吧,孩子们只会越来越喜欢写作,有喜欢才会有成功!当然,也有的孩子天生不爱写作,作为教师决不要强人所难,动脑筋去了解、去分析,把不同的学生归类,设计出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形式来。

二、为学生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每节课的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试读教材,自由选择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或感受。这样做一是起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的作用。二是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好处,激发了学生预习、自学的兴趣。三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材料的掌握情况,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练习、创作或拓展课外知识。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

语文写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不同于专业语文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的,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而最终还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2

通过学习和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它重视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十年新课改,十年学习路。作为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更要不断学习,确立新理念,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美妙天地。

一、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包括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它需要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想法;并能尝试着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这些学习目标的综合无疑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语文观,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领域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叉、渗透、结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效率。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渗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江水,还必须是流动的活水;教师不仅要树立大语文观,还必须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不断发展的时代。

二、教师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渗透;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实际运用范围越来越大,学和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趋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要使课堂学习与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习和运用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选择性,多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多设计学生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多设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要注重方法,注重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它强调的是过程。它强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与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设计和学习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参与“过程”,强调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在备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合作中学习语文;在探究中学习语文,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3

教育部2013年《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对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评价方式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如何理解这几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以及如何在改革实践中应用这几种评价方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理解定量与定性评价方式的性质和目的,两种评价方式优势互补,为被评价者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多元、综合、客观、精确的信息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一般是基于某种思想或理念,从对事物的量性感知到质性认知,知识、意义和价值建构,再到规则和规律。对事物的评价也因此有三种基本类型:量性评价、质性评价、价值评价。

对事物的量性、质性、价值进行评价,一般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方法:定量和定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教育评价逐步演变成: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对评价对象进行量性、质性、价值评价。

定量评价也称量化评价,以科学思想和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主要采用心理测量学研究范式,以测量学和数学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事实和价值判断。定量评价强调测量和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征、意义和价值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定性评价指向的是质性评价,实质是对事物的质性进行描述和判断而做出事实和价值评价,它以人本思想和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质性研究范式,通过观察、访谈、描述及解释等方法,对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状态、行为和水平等进行评价,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隐含的意义来促进理解,使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与被评价者(学生) 实现其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

质性评价在美国的兴起,是在反对统一的标准化考试的背景下产生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标准化测验完全脱离了知识应用的具体情境,以这种测验为主导的教育无法充分体现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而学校教育的真正任务应该是要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 而不是向社会、委托人提供一些抽象的数字成绩。因此,需要有新的评价方式出现,以弥补标准化测验的不足。由此,以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为代表的质性评价在美国开始逐步兴起。

质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主体性—— 重视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多元性——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是多元的;过程性——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情景性——强调评价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

质性评价是对以纸笔测试为主的标准化测验(量化评价)的重要补充,更强调被评价者(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构建,更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反思,更希望看到的是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激励、引导的效果。因此,需要认识清楚的是,质性评价虽然是对量化评价的批判和革新,但并不是从本质上排斥量化评价, 而是对量化评价的必要的补充。

从质性评价结果分析与处理来看,质性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和统计性(概率、相关、归因等),也需要对结果进行数学或逻辑学的量化处理,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清晰、准确、易比较、易统计处理,并可发现其中的规律或原因等。比如,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中行为部分的评定,可以采用教师、家长、同学、学生本人通过日常观察一些特定行为有无的方法来进行,这是质性评价的一种方法。然而要使这些观察结果能对学生行为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则需要将四类观察者的观察结果汇总、计算频次等等,通过量化的结果来发现学生品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可以将这一结果同班内、校内甚至区域内其他学生相比较,进而找出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在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

因此,对评价对象的量性、质性,同时采用量化处理(定量评价)和定性描述(定性评价),为被评价者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多元、综合、客观、精确的信息,并可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隐含的意义来促进理解,使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与被评价者(学生) 达到共同建构心理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相对性,为考查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程度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动态过程和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周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教育教学的成果。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Michael Scriven (1967)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将这两个概念应用到了教育领域,用以建立其“掌握性学习”概念。在掌握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证明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直至完成所有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而在所有模块学习结束后,为检验学生掌握所有模块的情况的评价被称为终结性评价。

对过程和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评价发展的结果认同时期(建构理论阶段)得到充分重视,在质性评价提出后,随着实质性评价理论(Substantive evaluation theory)的提出,形成性评价得到确立。

形成性评价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98年Paul Black 和Dylan Wiliam完成了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元分析后。该研究成果表明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构成部分,而且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最好的方法。

通过形成性评价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所谓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给学生更为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向、方式和方法;强调的是评价的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甄别、提高)的作用。课后作业的批复、课堂小测验、单元考、月考等等可视为形成性评价的代表。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面向学生、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并不适用。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只要终结性评价结果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用于对学校的排名,而是用于帮助学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用于肯定学校在某一些方面的进步时,终结性评价也就具有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如何发挥评价的指导和促进改进的功能。

引入配置性测验,为新学期的教学设定更为明晰的目标提供准确信息

配置性评价是指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的评价,其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遗忘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水平,对新学期将学的知识和方法的预备情况。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水平和类型)、教育目标和计划、教学方法和策略”之间的深度匹配,是达成教与学及其结果共识(结果认同)的基础,也是个体化评价的重要方式。

配置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实现的起点,是增值性评价的关键,也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同时,也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4

量有何新的想法?

梁玉金

在几位教授的的启发下,我对所教授的《大学语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些想法:

1.在遵守《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学期初开课前与学生商量决定课堂教学篇章的侧重点。选择既能使学生感兴趣,又能内化学生素养的篇章赏析,通过课前调查、课中反馈确定侧重点。

2.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大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堂课上,试用先出示几个掌握本篇章的精髓题目,供学生自学、讨论,然后要因势利导,适时参与、听取学生的讨论,并进行高屋建瓴的总结。或者适当事前布臵课题,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准备讲稿,再由他们给学生上课,教师主持课堂,即换位教学。这样的教学将学生还原为学的主体,老师只是教授的主体——掌握把握课堂情况,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学生的差异,使用掌握学习教学法。首先要分层设臵教学班,保证学生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其次是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这样可使学生及时纠正学习的错误而进入后继学习,而不是积累更多的错误最终导致课业的失败。使得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4.营造开放、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以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先进的思想,关注现实生活的正确、准确的视觉和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耐心, 去营造开放、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怀疑先贤,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5.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受到审美感染,收到良好效果。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5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传统专业方向课程,其内容具有理论实务并重的特点。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结算过程的认知和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涉及贸易和金融操作实务的若干方面,在教学中如果用传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难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课程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学生又难以通过实际业务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改进,总结了一套相对成功有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学生也觉得通过课程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为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总结,以便推广交流。国际结算课程的内容再认识

从内涵上讲,国际结算是指国际商业交易主体之间以银行为媒介进行的债权债务清算活动。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国际商业交易的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与商业贸易活动有关的款项收付问题;对银行来说,主要是一种中间业务的操作流程问题。鉴于国际结算课程主要开设对象的原因,课程主要内容只能限定在与国际有形贸易有关的国际结算领域。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能够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然而却完全可能从事与商业贸易和金融服务有关的财经业务职业,为此,我们将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国际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二是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包括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三是国际结算的新发展,如国际保付代理、福费廷业务等等。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

其中,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课程的知识储备;第三部分内容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认识未来国际结算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看,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占全部教学时间的30%左右;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大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5%——20%。国际结算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再认识

第一部分的内容除了涉及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介绍之外,应着重讲解国际结算的工具及其相关制度,特别是票据制度。在本部分内容中,票据制度的基本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的技术性与逻辑性。学生在初学时一般感觉到晦涩难懂,不太理解一个简单的票据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但如果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制度发展的基本历程,票据在现代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来进行讲解,特别是票据制度的创设和发展在促进商业流通和疏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学生早期学过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来进行认识,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票据制度的知识,不仅对完整理解本课程具有意义,更从前后向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上把握了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对从事财经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内容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其中,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本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托收结算方式是本部分的次重点;汇款方式则是本部分知识的基础。本部分内容的程序性非常强,完整理解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商务活动和结算活动之间的基本程序性关系,特别是认识银行在现代结算业务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认识现代金融内部体系的运行以及银行在现代资金结算活动中的结算关系、结算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结算活动中最关键的是银行对单据的处理,所以本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单据制作与处理,其基本知识丰富而且实践性强,不仅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基本特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系统性思维;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和银行在国际贸易结算活动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认识目前国内工商企业和银行之间为便利商业活动开展,进行的种种创新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目前银企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国内银行业务创新的驱动力和价值,从而为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领域定位,打下基础。从这几个角度上说,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视野,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内容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新发展。主要讲解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活动的基本原理。本部分内容在全部三个部分内容中,最为抽象,但所涉及的业务活动发展迅猛,成为现代国内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国际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这些领域的竞争会逐渐成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国内银企关系的创新,银行国内经营的变革在这些相关领域也会有相当的突破,这必将促使银行对具有国际思维的人才进行争夺。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背景的全面认识,将能够增加对未来金融产业细分、金融深化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并延伸自己的职业构想,为从事财经具体实务工作打下系统的专业基础。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与改进的思考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把握经济贸易领域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在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的重要追求。笔者通过五年多来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得出如下心得体会。

3.1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

3.1.1 应当尽量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领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几年前笔者刚开始接手国际结算教学任务的时候,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按照课程内容安排正常开展教学计划的执行。相当多的学生中反映,教学内容虽然可能实用,但不易系统掌握和理解。后来,笔者结合未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结算业务不断增加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的实际,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引导,并反复强调,专业的结算知识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经贸专才的基本知识素养。于是,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并逐渐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进。

3.1.2 应当在教学中将相关课程内容综合结合起来

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必须将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票据法等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这样不仅易于引导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更易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门看似非常专业的课程实际上是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理解。

3.1.3 运用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考虑到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强,对培养应用经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情况,经本课程教学组和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协商,建议学院引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和银行结算实务模拟软件;在课后,让学生适时通过模拟实践国际贸易结算和银行结算实务等具体内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4 注重实际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实务解决能力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组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后,通过设置适当的课堂练习题目,如给出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填写汇票,填写信用证开证申请,制作结算单据等等;再结合上机模拟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大量的财经实务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增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前被商业银行和贸易公司聘用,他们普遍反映,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使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起了关键的作用。

3.2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

3.2.1将专业英语教学有合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主要来自国际商业习惯的逐渐演进和发展,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英语与专业表达方式,当前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应当通过双语教学,加强学生运用英语工具处理国际结算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应将国际规则演进与具体应用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去

如前所述,国际结算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际商业习惯在贸易结算领域的系统性发展,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在很多领域的制度也会不断地适应国际商业交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托收规则的演进,UCP600取代UCP500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门课程强调学生要不断适应国际规则的变化,形成一定国际思维,在教学中分进行引导和灌输,会起到良好效果。

3.2.3注重用综合性案例讲解串联专业知识

实践性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环节。过去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涉及每部分的具体知识,教学方法也主要是再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组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认为,通过组织设置综合性案例,用案例结合讲解具体专业知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每堂课程的的专业知识的把握。

3.2.4应加强和学生沟通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专业知识十分丰富,课程与相关领域的前后向课程联系有比较广的知识联系,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教学组发现,一种教学安排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不断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完善教学方法,并加强课后辅导,使更多的学生完整把握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体系,从而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成为帮助学生抓住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对客户管理ABC方法改进 篇6

作者:温柔小鱼LIONELHUA

摘要:通过对多种因数的加权平均,克服了传统方法只通过销售量进行ABC分级管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分析更全面、合理和科学。而且操作简单,便于推广。

关键词:ABC分级 加权平均 客户管理

An Improvement in the ABC Classification of Customers

Abstract By evaluating more factors using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it overcomes the incompletenes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ABC rank method used in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and it is more overall,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Yet its application is very easy, so it can be easily promoted.Key words ABC rank weighted average customer management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技术的竞争,但是归根到底,企业必须要有市场,也就是销售的竞争。联想集团的总裁杨庆元就说过“联想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从销售开始的”。但是说到销售,就离不开顾客,“顾客是上帝”是每一个搞营销的人必须懂得的。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做好“客户”的管理。

1、用ABC方法管理客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个企业往往有很多的客户,但是真正具有重要性和关键性的,可以成为企业主要支柱的可能只有几个或者几十个而已。根据著名的“80/20”原则,往往是占客户总数的20%贡献了企业的80%的利润。如果对每一个客户都采取相同的管理方法,必然是很不经济的。

Oylair Specialty公司的总裁兼销售经理Ray Didonato说:“如果一个客户不是定期地向我们购买,或没有兴趣发展长期合作关系,那我们就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为了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就应该对客户进行分类,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重要的客户上,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即依据客户重要性实行不同的管理,这就是基本的ABC客户管理思想。

2、有效地划分客户类别

2.1 改进原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销售量对客户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真正占企业销售额在2%以上地客户是不多的。如果把占销售额2%以上的客户统计,就会发现这些数量不多的客户贡献了企业利润的67%以上,于是把他们划分为A类,同理把销售额在2%与0.5%之间的客户划分为B类,剩下的就是C类。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首先,如果有些产品没有替代品,而客户正是购买了这样的产品而成为A类,企业也没有必要对它下过大的功夫;同时同类中的有些企业只是在最近才和公司打交道,而有些则是一直以来有合作关系,公司对它们的管理也应该有所区别。而且,即使是同一类别的客户如果发展前途不同重点也应该不同。因此,对企业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销售量,往往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为了对多因数评价,我在这儿引进了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的步骤也比较简,首先确定一个评判因数集U,U=(, ,…,)(这个因数集随企业的不同而可能不同),并确定每一个因数的权重A,A=(, …,)',为因数对应的权重,这个权重应该随企业当期的考虑重点的不同而 不同,且0<= <=1, =1;然后对各个因数确定一个评分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对每一个客户的每一个因数评分(评分等级一般是0-10分),这样就得到一个得分矩阵R, R= ,(i=1,2,…,n, j=1,2,…m),n为客户个数,m为因数个数,一般可由Delphi法求得;最后计算得到各个客户的最终得分B,B=(, ,…,)'=R?A。然后通过最终得分B来进行ABC分类。

2.2 应用案例

某企业有14个客户,原来进行简单的ABC分析,现决定采用加权平均法重新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公司通过自身状况出发,确定评判因数集U=(销售量、合作时间、增长潜力、信用度),各个因数的权重A=(0.35,0.2,0.2,0.25)'。并确定了增长潜力的评分标准为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增长率,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确定信用度的标准有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现金等,最后运用Delphi法得到了一个得分矩阵,并和权重相客户

总得分 所占比例(%)

累计(%)

客户1 7.45 9.619

9.619

客户2 7.3

9.425 19.045

客户3 6.25 8.070 27.114

客户4 6.15 7.941 35.055

客户5 6.15 7.941 42.995

客户6 6

7.747 50.742

客户7 5.5

7.101 57.844

客户8 5.45 7.037 64.881

客户9 5.1

6.585 71.465

客户10 4.75 6.133 77.598

客户11 4.55 5.875 83.473

客户12 4.4

5.681 89.154

客户13 4.4

5.681 94.835

客户14 4

5.165 100.000

乘后计算结果如下:

对最终得分比例计算的结果如右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客户1和客户2是A类客户,客户3到客户6是B类,其余的就是C类。很容易看出,如果仅从销售量出发,那样客户3是A类客户,而从加权平均考虑应该算B类;而客户2正好相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客户,从而得到更加正确的评价。

3、对客户进行管理

对于A类客户,首先要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原则上应该每季度或者每年拜访一次,一个有着良好营销业绩的公司的营销主管每年大约要有l/3的时间是在拜访重要客户中度过的,与客户共同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尽量提高销售量和销售水平。对A类客户的服务尽量由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加以处理,平时由他们作为代表与客户沟通,以尽量提高服务水平。搞好A类客户中的一切与销售相关的因素,包括最基层的营业员与推销员,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同时,做好C类客户的管理工作也很重要,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B类或A类,对这类客户,主要通过一线人员,要求他们隔一段时间加以汇报,综合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对这类客户可以让新员工来服务,通过相对较高的提成来增加员工服务的积极性。B类客户的数量和重要性介于A类和C类之间,对这类客户的管理,销售部经理要把他们的管理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不时的拜访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加以改进。

对A类客户的订单应重点投入人力物力优先处理,而对C类客户则可以按部就班,但还要仔细分辨是否能拉到B类或A类,以避免误判而导致损失。要注意的是在订单多时,订单处理人员往往为了减少订单数量而优先处理C类客户的一些简单的订单,而忽略定货量大,处理手术繁的A类客户的订单。对订单的处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按照产品别(A类,B类,C类)进一步加以细分:

商品别 客户别 A B C

A 1 3 5

B 2 4 7

C 6 8 9

注:1表示最高优先级,2次之,其余以此类推, 优先级为人为指定

根据上面的优先级,我们又可以制定订单处理的服务标准:

优先级 传递时间 处理时间 货运时间 交运周期

送货可靠性

1-3

3小时

6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接单到交货21小时里完成,前后误差不超过6小时

4-6

7小时

15小时

24小时

46小时

接单到交货42小时里完成,前后误差不超过14小时

7-8

15小时

36小时

48小时

84小时

接单到交货82小时里完成,前后误差不超过24小时

91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138小时

接单到交货138小时里完成,前后误差不超过36小时

注:以上仅为一个参考,具体对每个企业有所不同,应考虑实际情况

以此为标准来指导实际运作,对企业提高服务绩效和客户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譬如当产品短缺时,优先考虑A类客户的订单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同时对他们采取分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不同级别的客户除了在订单处理上有不同的优先级时,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管理。如对A类客户可以采取相对较多的激励措施,如各种折扣、合作促销让利、销售竞赛、返利等等,可以有效地刺激他们的销售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汽集团就拿出40辆“小红旗”、“都市高尔夫”、“捷达”轿车、“解放”面包车及40万元现款(合计600万元)重奖营销大户及先进个人。

4、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同客户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采取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客户进行管理,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如供应商管理等。但是还是要注意其中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收集的信息要保准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其次要注意收集的成本,有时这个成本会很大,因此企业要考虑是否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客户不是很多的企业没有必要采取。其次要关注C类客户,尽量不要使他们流失,一方面是他们可能转成B类或A类,同时流失的顾客往往要向8~11人宣传,因而可能丢失与新顾客往来的 机会。同时要注意顾客的类别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每隔一段时间从新评定,对那些变化比较大的客户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及时找到相应措施。还有就是要注意分类的保密性,没有客户乐意知道自己受到的待遇低人一等。

尽管有上述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所讲的方法还是简单易用,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ABC分类有了较大的改进从而更加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上海现代物流教材编写委员会《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库存管理》[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7

1 调整实验课时比例

由于课时有限, 我们对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为让学生做到既能熟练掌握传统实验操作方法, 又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将原来单一, 验证性实验调整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例分别为75%和25%, 并将总学时 (32学时) 分解为验证性实验24学时、综合性实验8学时。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工艺和操作技能, 深化课堂理论知识[2]。为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 我们将一些实验进行合并, 在煮法实验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水飞法的操作, 如甘草汁煮远志的时间较长, 同时没有复杂的实验操作, 我们就安排学生做用时较短的水飞朱砂实验, 这样既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又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炮制实验。

2 增加实验内容,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增加了一些新实验内容, 如在加固体辅料炒法一节中, 增加了砂烫、滑石粉烫两项内容, 使固体辅料炒法更为完整;在炙法这部分内容中, 新增了油脂炙、姜炙炬单法、煨法、制霜法等方法, 使传统炮制部分实验内容更为完整。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麦麸煨与麦麸炒实验, 明确了两者区别。实验课的操作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理论课程的学习[2]。

3 改变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没有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然而在考核过程中发现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他们觉得该实验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如在考核水飞法的操作时, 学生很难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要求的具体内容, 虽然水飞法的操作步骤也是理论课中重点讲授内容, 但笔者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水飞法定义都不能准确说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改变中药炮制实验无实验报告的现象, 针对新增加的中药炮制实验方法确定了实验考核的计分办法。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成绩为百分制, 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记分, 由每次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 (50%) 和最后的考核成绩 (50%) 组成。实验平时成绩由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 带教教师在平时实验课时要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 并对每份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实验完成后, 不论实验成败与否, 都要求学生将该实验过程完整记录并进行小结, 若对本次实验能提出一些新见解, 给予加分鼓励。在总结体会中, 很多学生加深了对学科的认识,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的考核成绩在平时实验课全部结束后以抽签方式进行, 每人一种药物, 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考试, 带教教师当场打分, 该成绩作为实验考试成绩。此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起到了较好效果, 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验, 又从实验到理论, 知识逐步得到深化。

4 规范实验操作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形成良好的学风, 规范实验室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的一个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2人一组, 每组分一套中药炮制用的炉子、铁锅、锅铲、瓷盘、瓷碗、筛子等实验用具。实验结束后进行清点, 如有缺损按照半价进行赔偿,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课是严肃的。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同时降低了实验用具的损坏率。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 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 规范地写好实验报告。特别是在第一次中药炮制实验过程中, 带教教师要加强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了解各小组的实验进度, 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5 开设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制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为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我们开展了创新实验设计教学[3]。预先给学生实验题目和基本要求, 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和收集有关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分析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展开小组讨论, 最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 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尝试,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讲解, 同组间实验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并写出实验小结和实验体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教学,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炮制理论的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炮制学的浓厚兴趣。

实验教学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验证补充理论, 还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课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方法,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笔者在配合全院修订实验讲义的基础上, 还重新编写了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学院的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较从前已发生了很大改变, 教学效果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吴皓.中药炮制学实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2]赵翡翠, 姜林.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中医药, 2010, 28 (6) :59~60.

[3]马跃平, 王延年, 侯柏玲.中药炮制学的实验教学[J].药学教育, 2009, 25 (4) :50~52.

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篇8

邢侗五里学区小学 许本兰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的类型

“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本网网 )

后来,教学反思不再为我所有,却衍生成教学备课中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我们写出东和西,写出南和北。有些方面俱细之极很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教学中没有什么触动而无病呻吟时的反思,简直叫人觉得是一种难受。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9

——蒙山文华实验学校田汝华

蒙山文华实验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已经有一整年了。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对于学习杜郎口模式的高效课堂也逐渐产生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1.高效课堂就是“喂鸡觅食”。有一个农妇,爱惜自己养的鸡,一天把鸡抱在怀里,把谷粒拿在手里,放到鸡的嘴边让鸡吃,可是鸡不吃。于是农妇就摁着鸡头把鸡嘴压到有谷粒的手心里让鸡吃,鸡使劲的摇着头更是不吃。农妇见鸡不吃很无奈,干脆把谷粒丢在了地上,把鸡也放下不管了。没曾想那鸡竟然咯、咯、咯欢快地叫着,自己主动的去觅食,主动的吃了起来……。高效课堂就是“喂鸡吃食”,让学生主动学习。

2.高效课堂就是“老鹰放小鹰飞翔”。一只老鹰孵出一只小鹰,每天老鹰都会觅食回来喂养小鹰,在老鹰的呵护下,小鹰一天天在长大,羽翼一天天在丰满,可是小鹰就是不肯离开自己安乐的巢穴,依然是等妈妈给喂食。老鹰感觉该是放飞小鹰的时候了,于是老鹰把小鹰叼了起来向高空飞去,飞到空中把小鹰放下,小鹰被放开的瞬间有些害怕,并且一直在下落,可是看见妈妈一直跟在身边,就以为是妈妈在跟自己做游戏,于是不仅不怕了反而感觉很好玩,可硬是不愿张开翅膀,在快要撞向地面的一霎那,老鹰急忙一个俯冲将小鹰叼了起来。老鹰把小鹰叼到高空又放下,小鹰还是不飞,小鹰直线下落离地面越来越近,老鹰无奈地急速俯冲下去再次把小鹰叼起。飞到了高空,老鹰丢下了小鹰,这一次老鹰不再跟着小鹰看了,而是径直向高空向远方飞去,飞离了

小鹰。小鹰直线下落,回头一看发现妈妈没有跟来,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离地面也越来越近,小鹰害怕了:“妈妈,你不要我了吗?我要摔死了,你不管我了吗?”就在即将摔向大地的瞬间,小鹰恐惧地挣扎着抖动了翅膀,小鹰飞了起来……。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放飞。

3.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如果有人还记得供销合作社,就一定知道那时去供销社买东西的情景,你买香皂?就这一种三角钱一块的,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没有其他选择。那就是传统课的特点:我给你讲,你就得听,不想听也得听,想听也得听,所有的人要忍受一模一样的教育。而现在去超市购物,你买香皂?有力士的、有舒肤佳的……你喜欢哪一种?都不喜欢?还有洗面奶等其他替代品,你可以自由选择,超市购物的多样性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特点。类比高效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自由选择学习材料,自由选择研究方法,自由选择解决途径,自由选择表现形式。课堂学习选择的多样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知识的“超市”。

4.高效课堂是“生命的狂欢”。学生在高效课堂上学得自主,学得自信,学得自由,学得自然,学得快乐,学得奔放!同学们学习是自主的,讨论是热烈的,表达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辩、可以写、可以唱、可以演等等。所以高效课堂是学生激情的燃烧,智慧的绽放,生命的狂欢!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10

一、中职化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一) 课堂课时太短

在我国目前的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考试性, 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当教师抱着这种教学态度进行授课时, 就会在无形之中减少课时的数量, 仅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告知学生, 而一些边缘化的知识则是被遗忘在了角落, 长此以往, 这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虽然课程被削减了一些课时, 但是, 对于那些重点知识的重视程度却没有丝毫的增加, 这就更加凸显了课时太短的弊端,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会十分有限。

(二) 课堂知识零散

课时时间过短就造成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讲解足够的内容, 当面对一些比较庞大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时, 教师不得不进行分解式的讲解, 因而就让原本完整的知识点变得更加零散化了, 而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自己进行知识点的综合和整理, 因而就会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善, 最终也就不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之中, 如何进行课程安排已经是一项比较严峻的问题。

(三) 课本选择存在缺陷

要想提升中职化学教学的质量, 必须要重视课本选择这个关键的环节, 只有选择合适的教材, 才能够进行好每一节课。在选教材的时候, 教师应当注意科学化和合理化, 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虽然中职化学教学有很多教材, 但是既具有实用性, 又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是少之又少, 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材选择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二、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 增加课时

在中职化学教育中, 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是相当之多的, 因此, 如果随意减少课时的话, 教学效果必然会达不到要求。为此, 学校应当强制规定化学教学的课时, 不能够让教师随意减少课时, 从而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与此同时, 课时的增加也能够让教师把教学内容讲解得更加细致, 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 增加作业量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之下, 很多学校都在提倡为学生进行减负, 然而, 在中职化学教育之中, 作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此, 教师应当在保证学生足够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布置一些作业,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另外, 化学作业不单单是指书面上的作业,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适度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多媒体教学

近些年来,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且它们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中职化学学科就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帮助学生提升中职化学教学的质量。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并让他们反复观看相关的化学实验, 从而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方便进行的实践活动, 从而把重点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

(四) 优化课程

在中职化学教育之中, 优化课程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教学环节, 在我国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之中, 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教材选用方面也没有做到足够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而优化课程则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进行恰当的取舍, 从而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传授一些更加有用的知识, 与此同时, 也不能够盲目改变课程, 主要有三个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必须要符合教学大纲;二是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三是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总而言之, 中职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 并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实践之中反思自身和改进自身, 为提升中职化学教学的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会江.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张晓冰.中职生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方法 篇11

一、长处与优势

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尖子的辅优和差生的补差也颇有心得。在把握和处理教材上形成了独到的认识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护和引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积极和谐而不失严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注重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语感外,我较为注重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不断强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文以外,每周还增加了适量的课外文言文练习,并注意对一些常用实词的意义加以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地掌握。

作文训练中,长期以来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提炼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常规工作,既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又解决了学生写作中自我的定位、写作素材的提炼、写作技巧的提高等诸多问题。纵观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兴趣激发了,思想提高了,技巧圆熟了。

二、不足与缺陷

由于长期浸淫于老教材,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学生自主体验少被动接受多、情感的培养和内化少概念和技巧的传授多等诸多弊端。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强,偏重方技能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熏陶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完美”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改进与措施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不能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割裂开来。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力图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内容捕捉作者的思想脉搏,把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逐步形成理解、感悟、质疑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和创造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运用得体语言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强化诸如默读、散读、分角色等朗读训练,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我对实践高效课堂的认识 篇12

樊城区朱坡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教师,天职就是传授孩子们知识。新颖高效的教育方式,是比传统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吸纳新知识的关键。没有天生让人厌恶的事情,同样也没有哪个学科天生让学生讨厌。这说明一名老师的好坏是关键原因。高效率的方法能使学生们感觉老师简洁,爽朗,能带给他们快乐,虽然教授的知识很广很多,但是能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你。让更多的老师发现你讲课的闪光点。

在课堂上不仅要留住孩子们的身,更要想办法留住孩子们的心,要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的知识,不厌恶、不讨厌、不放弃,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结合环境和孩子们的心理,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别人用的好的方式,也许搬过来时,就不适用了,所以我们要自己开发设计出一套完整有效的适合自己,并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的方法。用最高效、最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让孩子热爱自己的课堂就是提高效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形成互动,而不是老师在上边教,学生在下边听,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没有效率。要让多的孩子融入并参与到自己的课堂,不要让大多数孩子做观众。要想教好每一节课,就需要一个高效、实用的教课方法,把提高效率作为课堂的第一要务。传统方法的改进,国外经验的吸纳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提高效率的借鉴。提高效率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掌握大量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需要时间,但是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提高效率就成为孩子们吸收转化知识为己用的瓶颈。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教师要有先进实用的观念,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不再唱独台戏,做知识的裁判、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放下架子,关注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更多的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宽容、理解,成为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创设合理情境,善于启发质疑。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要投石激浪,因势利导,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质疑思维,教会学生质疑,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切入点,如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提高学生自己生成知识的能力。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首先要划分合理的小组。小组成员的划分要兼顾性别搭配、性格特点的互补性,各项特长的搭配性,学习成绩的层次性,组织能力的平衡性设计最佳小组。第二要做好小组合作工作: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使之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同时要强调加强合作,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督促 和激励。

在教学中我根据高效课堂的特点和要求,大胆尝试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导学案,以充分的课前准备、生动的教学模式和激励性评价等教学特色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获,增进了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热情参与,获得真知灼见,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回答问题积极大胆,充满了自信,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赢得了们教师的好评和赞赏。从而使我更深刻的认识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教师起引领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高效课堂的实质应重点专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对美声发声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篇13

美声唱法特点: (1) 音域宽广, 声区统一; (2) 声音连接圆滑和优美; (3) 明亮松弛, 讲究高位置; (4) 灵活华彩、轻巧俏丽; (5) 重视呼吸、用气歌唱; (6) 注意内涵、表现丰富。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 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 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

美声唱法必须做到: (1) 声音圆润、柔美、自如; (2) 声音响亮有穿透力; (3) 音域宽广统一; (4) 音准完美、节奏准确; (5) 咬字吐字清楚、纯正有韵味; (6) 用心情歌唱、感情真挚动人; (7) 声音持久、不易疲劳。

怎样掌握好美声的发声方法?

1. 掌握正确的呼吸

意大利人说:“不会呼吸, 就不会歌唱”。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也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在练习呼吸时, 应注意力集中, 身体放松, 鼻子深吸, 吸入深处, 越低越好 (丹田之气) ;把身体比作一个花瓶, 把“水”倒进瓶子, 是从底部开始有水, 再慢慢向上充满, 直到顶部, 气息充满整个身体后再用嘴吐出来, 用鼻子吸、嘴吐。每次做呼吸练习2—3分钟。睡眠时的呼吸 (深呼吸) 就是歌唱用气时的正确呼吸: (1) 开始练最好躺在床上, 那时身体很放松, 如果觉得气吐完了, 下面一定要抵住, 那样就可以多拖几拍, 唱时不能放下来, 唱完不动, 还可以唱几拍; (2) 平躺, 舒展地大吸一口气, 上身慢慢抬起, 并徐缓地做吸气动作, 体会横隔膜、腹肌张力控制气息; (3) 平躺, 两脚慢慢抬起徐缓吸气。

可用字母“S”或“f”的发音法练习呼气, 循环反复“呼一次”就“唱一句”, 来体会在歌唱发声时的气息控制。歌唱时一定要吸足气后再唱 (腰、腹、饱满凸起) , 口型呈打哈欠状, 露出上牙, 下巴自然松下, 咽腔打开, 喉头下垂吸足气后瞬间就唱。吸气时两肋张开, 横隔膜用力向下坐, 同时腹部及腰部一圈的肌肉要向四周扩张。呼气时, 也就是唱歌时, 保持住这几种力量的对抗平稳, 均匀而缓慢地吐出去, 也就是要有控制, 呼吸要有弹性, 走快速音阶练习, 快吸———保持———慢呼。

2. 唱歌的用力

唱歌用气力 (气息、支持) 而不用喉力;有了呼吸, 要忘记喉咙, 只利用呼吸来抵制喉音, 如不忘记喉咙, 一张口它就出来用力, 因此不用喉咙用力, 力要用在呼吸、丹田之气上。当我们呼气时, 下面用力抵住, 有了气息的支持, 喉咙放松了, 声音自然到前面, 用气讲话唱歌是关键。

3. 喉咙打开、喉头稳定、位置不变

(1) 喉咙打开:喉头下放到最低点。“打哈欠”状是打开喉咙的最好办法。打哈欠:轻轻张开嘴, 用鼻与口同时快速地吸一口气, 贮存在腹部, 想象自己的鼻子酸胀, 然后像我们平时困了打哈欠一样, 把气吐出来。外部姿势是:吸气, 嘴张开 (呈“打哈欠”) 做微笑状, 露上牙, 松下巴即唱, 声音在上腭部位反射出来, 可以找到鼻咽腔的声音, 这种声音响而宽, 声音位置也高, 要在演唱时体会到, 打开下颌骨 (耳根下面) 的同时还提起软口盖, 这是打开喉咙的关键。唱时永远开着唱 (不管五个基音口型如何变化, 但咽喉腔是打开的) , 里面比嘴张得更大些, 通常说, 歌唱家的嘴巴在后面咽喉腔里。贝基大师说, 按打哈欠的喉结位置去发音, 这是非常简单的途径。

(2) 喉头稳定: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声音位置的关键。采用横隔膜两肋左右张开的深呼吸法, 每个音都有呼吸 (底气) 支持点, 这样喉头就下垂了。放松下巴动作———左右摆动下巴 (头尽量保持不动) 。

(3) 位置不变:检验声音位置对与否的具体方法。在头部稍后仰的瞬间, 唱出延长的a元音———旋即头部又慢慢地前仰下垂, 如果声音卡在喉咙里, 那就说明声音位置变了, 咽喉腔、鼻咽腔没打开。锻炼位置不变可唱, 低音至高音 (没旋律, 是拉警报) , 声音位置一点都不能变, 一定要在位置上唱, 丝毫不要有裂痕 (声音发岔) , 但随着音高动气息要直通鼻咽腔高位置上去。唱高音时用“ha”一下打上去, 不能“冲”去唱高音, 可用半声来唱, 气息往下, 下行位置不变, 用横隔膜的力量。

(4) 找好面罩共鸣。“面罩”原指养蜂人怕蜂螫而戴在头上遮住面部的小网, 声乐指人口腔以上的共鸣部位, 内藏得一个个小空室———上颌窦、颚窦、筛窦、蝶窦等。面罩共鸣:振动在上鼻咽腔两腮上面, 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声音位置:额面两眼下面一点, 两口颧骨前, 牙关的打开处, 声音的位置必须始终保持在面罩共鸣里。共鸣位置只有一个, 没有胸腔、喉腔、鼻腔、头腔之分, 只有面罩共鸣点。怎样才能找到面罩共鸣呢?面罩共鸣好比一座大楼:

低音往上, 高音往下, 把声音训练成一条线, 而不是三截声音, 下粗上细。往往我们是越低越往下压, 越高越往上抬, 结果是越压越空, 越抬越紧。高低音应该是一个交叉的方向, 这个交叉声音应在面罩上汇合成一条线。把所有的音都套在中音共鸣点上形成一条直线, 也就是一个音套一个音。高低音都在这个“一条线”, 音色是同样的, 音质是同样的, 音量也是同样的。

(5) 低音聚, 高音开。发低音不能把嘴张得过大, 否者声音不聚了, 就空 (散) 了, 要把声音集中往上送, 位置不变, 需用较多的气息。“高音开”, 随着音慢慢开, 笑着唱 (横) 但位置 (点) 不能变, 到了一定高音后再张 (笑张) , 骨头张 (揭盖) , 不张口腔。怎么张呢?在挂钩处张 (颌骨) , 嘴跟着张, 而不是先张嘴。开到最高限度后声音要转, 以发出自己最高音, 上腭的上口盖要向上打开。

世界著名声乐大师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说:“意大利 (美声) 唱法的内涵和秘诀说了三点: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的打开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做到这三点就找到了打开美声宝库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

[2]邹本初著.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汪明洁等著.声乐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5]赵梅伯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高企全套申报材料下一篇:在细节中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