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2024-11-14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通用8篇)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1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个人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但就目前我信用社发展现状看,个人银行业务缺乏统一规划,业务种类单调,服务手段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此项业务的发展。就这次:CL汇报“的诸多问题来看,虽然针对的大多是体制、管理、流程方面的,但正所谓“远景决定发展,细节体现品质”,如果不能在最能体现信用社服务和业务水平细节的个人业务上与国内外先进同业拉近距离,那么在其他方面也根本谈不上发展和改进。“竞争之道,‘变’则‘通’,‘通’才能‘久’”。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改革必将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此,我对我社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产生以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统一规划,提供有效的优质服务

1、统一规划和组织营销宣传。由于居民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日益增加,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市场已具有较为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所以我社在发展营销中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同时要尤其注意统一规划,业务品种的设计既要齐全,又要符合居民理财和服务的实际需要。

2、提供有效的优质服务。在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时间等方面,要从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出发,根据市场需要,实施优质服务。研究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根据客户对服务的即时性和延时性的需求,可适当延长正常的工作时间,因地制宜地开展延时服务。而在服务方式上,抓好规范服务,建立便民服务项目。在服务意识上,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服务管理上,可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员工的服务质量,聘请有关调查公司进行暗访,建议在原有“服务之星”的鼓励机制进行一些等级和层次建立,细化服务内容和服务体制,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内容上,巩固传统业务,大力发展理财和咨询等中间业务,对黄金客户和准黄金客户身上大力挖掘延伸性服务。总之,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个人业务经营的切入点,要以优质服务争取客户,以服务带动个人业务的发展。

二、调整网点布局,做好个人银行业务的“零售”服务

网点是开展个人业务的基本阵地,要十分注重网点建设的规模经济、工作效能和盈利水平。我社作为广州地区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合理的配置网点可以说是关乎企业发展运营的必要因素,优化网点和自助设备的布局,做大做强优质网点,才能取得业务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实际应中应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植”政策,对规模大、效益好的网点实行倾斜政策,优先发展;对于规模小、效益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网点,要经过理论和实际认证,找出其合理的发展方向;对于在保本点以下的网点,也要本着以竭诚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凝聚人气,开发潜在客源。以增强整体规模优势,充分占有市场份额。

作为地区性银行,最大的优势便是地利和人和,所以个人银行业务的“零售”方式也是我社要走“社区银行”的必由之路,“零售”是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各家银行的模式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除储蓄外,我社个人银行业务都由银行个人部门办理,而该部门又不具有统辖网点的权限,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银行的基层网点对个人业务也仅仅是办理储蓄和代办银行卡的存取款业务,没有形成业务的整体优势。“零售”的最大要求便是“小而灵活”,既然因客观实际决定“作小”,那就应该在“作精”上狠下工夫。要以建“精品银行”、“高效银行”为目标,以增加科技投入为支撑,深入社区推销个人金融产品,在每一个网点,都能找到个人所办的一切业务资料,个人结算或理财申请表随处可以得到。以既方便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又增加银行效益为原则,对效益较低的网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

三、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带动个人银行业务的全面发展

1、切实搞好市场和产品开发,推动银行卡数量扩张和质量优化。一是以麒麟借记卡为主销商品,开发市场。这主要是考虑到借记卡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要深入挖掘市场,把众多的潜在持卡人逐步发展成真实的持卡人,开发以特定要素关联的潜在持卡群体,结合实际进入扩大市场的有效切入点。二是适时发展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及时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功能的贷记卡将会被更多的居民所认识和接受。因此,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贷记信用卡。

2、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用卡环境。要开展经常性的调查和交流活动,提高现有特约商户对银行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并根据大多数持卡人消费意愿,开发有前景的特约商户,要特别注意将那些经济效益好、信誉度

高、财务制度健全的商场、酒店等发展为特约商户,从根本上改变客户用卡难的局面。提高ATM的设置量,特别是要注意在繁华商业区及人流集中的地域安装ATM机或自助银行。

3、进一步优化持卡群体,提高银行卡质量。要着力发展经济收入高、信誉高、持卡意识高的“三高”持卡族,切实把银行卡数量的扩张建立在银行卡的高质量上,把银行卡的高质量建立在持卡人的高素质上。

4、积极探索消费信贷,使个人银行业务向深层次发展

四、进一步拓深企业和业务内涵。

1、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业务成本核算,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以信誉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2、本着优化、改良、补充的原则,促进原有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共同发展。目前在传统个人银行业务的补充上建议开发“亲子存贷款”、“节日纪念储蓄”等。提高个人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味、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如: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礼仪存款、住宅存款、个人退休存款等业务。另外,可以开发使用旅行支票、多功能银行卡,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手段。有效的提高业务量和缓解柜台压力。

3、抢占商机,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目前在发展传统的代理和代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可大力开办证券、股票资金代理账户,实行证券买卖时资金自动划转;开设综合理财账户、电话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等业务;为个人

提供投资咨询、信息咨询、保管箱业务;开展资产管理、证券代理、退休金信托等业务。同时减少办理环节,让客户真正感到方便,以此带动存款业务的扩大。

五、开拓进取,创新客户业务方法。

做强做大个人银行业务市场,需要综合型、成长型的业务同时发展,要用战略眼光看待个人银行业务工作,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个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转变惯性工作观念,淡化任务指标观点,树立“释放全员创造力,拼抢市场总份量”的个人银行业务新理念,明确个人银行业务业绩是考核每位员工全面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检验我们全局观念和应对挑战能力等素质表现的最重要指标。

按照2:8定论原则,继续做好大型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以珠三角地区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基点,进一步拓展个人银行业务的多层面,多行业的渗透性,对排名前20名的中小客户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做到定期走访,定期调查,定期回访。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培训,培养真正的个人客户经理服务和个人理财业务经理,明确其营销职责:负责各自活动区域的客户服务、资金组织、市场调查、新产品推广及资产业务的调查跟踪等;规范其营销行为:讲究营销策略,洞察市场动向,掌握同业动态,了解客户需求。做到“办一联二想三”,细分市场和客户,编织业务拓展网络,主动出击争抢先机,向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编出一张触觉灵敏的“关系网”,亲友的亲友,客户的客户都网罗其中,做所在社区的“强龙”,熟悉社区社会经济情况,密切联系社区“大人物”,成为他们的经济顾问、理财参

谋和业务助理,以真诚和付出博取他们的信任和回报,使他们成为我行的信息员和宣传员,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各项个人业务的发展进程。

“CL问题”只是信用社各个矛盾的一个缩影,由它引申出的复杂问题可以说涉及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好个人银行业务也许起不到对整体机制上的变革,但是它对于启发员工意识,增进企业整体服务水平是由不可估量的作用的。“银行要做好,态度先当道”,正是有了这种对事对物的细心精神,才会让我们在其他的方面正确的审视自己,纠正自己,一往前进。

2007-3-26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2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不足,发展建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化浪潮使各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飞速发展, 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平均利润率已经达到了35%以上。究其本质, 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收益较稳定、风险小、涉及范围广等优势, 我国的各家商业银行目前都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个人理财套餐, 争相拓宽理财空间、完善服务从而增加盈利。但由于2007年底股市开始由牛市转为熊市, 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使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逐渐失去信心, 我国银行在未来几年也必然针对这个问题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自从1995年招商银行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这一概念至今,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飞速发展, 虽然仍处在新兴阶段, 但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也逐期推出各种周到的理财产品, 例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个人理财一站式服务, 建设银行的“乐当家”, 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不同的理财产品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全程服务。

近年来各银行纷纷推出一对一服务, 贵宾VIP服务等多样化专业化的选择, 并且在各种媒体上报道宣传个人理财产品可以为客户的财产增值, 收益稳定;但据笔者调查, 我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实际上发展非常缓慢, 一些承诺的服务没有落实, 最关键的是, 个人理财服务并没有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 与其承诺的服务相配套的技术和硬件设备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故而我国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利润获得上十分的有限, 市场需求并没有转化成为投资者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参与, 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有:

1.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中缺少专业人才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股票、基金、期权、期货等各种远期和即期的市场操作, 要求将金融知识与技术高度结合, 理财者不仅要拥有相关的理财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反应力、还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广泛的人际关系, 而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都需要集中的选拔、管理和培训。而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理财师大都是银行储蓄所的员工, 根本不具备以上的综合能力, 因此对客户的服务也就只是停留在投资品种选择的层面上, 没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高端的理财经理和一般的理财师都未能达到客户要求的标准, 极大地限制了公众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选择。

1.2 各种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 并且产品定位较高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对于股票、基金和外汇的简单组合与堆砌, 各种产品相互效仿, 除了名称之外本质都是大同小异, 产品的创新周期过长。而个人理财业务的精要就在于它的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因为个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对于理财产品的要求不同, 因此也要求个人理财产品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 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较高, 据调查显示, 各个银行的个人理财起点一般在都要求存款在20万元以上, 这对于普通的民众还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而且风险仍然是存在的。

1.3 我国在分业经营环境下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模式使得银行只是做为一个中介人, 更多的是对简单理财组合的代理服务, 而非真正的理财服务。由于无法深入结合证券业、保险业的信息及各方优势, 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仍然停留在咨询、建议和方案设计上,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为客户的理财产品增值。

1.4 客户不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花样繁多, 而投资者对于各种理财产品的功能、侧重点都不太了解。各种媒体上出现的理财产品的介绍也只是表面的宣传口号和获利保证, 客户对于各种理财产品不同的理财方法和目的都没有概念, 也就无从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国外的比较 (以美国为例)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在全球都开始开创银行利润的一个新的重要来源, 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 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层次的划分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一般的消费群体 (占到了业务量的80%以上) , 较富裕的消费群体 (15%~20%) 和私人VIP消费群体 (仅占业务量的1%左右) 。对于一般的消费者, 银行主要是在银行财户、住房和汽车贷款以及信用卡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上细分并且推出各种理财服务。而对于较富裕的消费者银行会在基本服务上推出一些有特色的投资或保险方案, 根据他们本身要求的理财需求来推出服务。银行对于VIP客户一般会提供高度私密性的服务, 并且派遣专业的理财团队对其财务状况和投资需求进行了解和安排。而我国目前各个银行对于这种差异化服务的提供还有一些欠缺。

其次, 美国银行业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丰富。每个银行都有不同的个人理财服务及其相应的产品, 包括全权委托或其它的投资咨询类业务。我国银行目前对于理财产品的提供仅仅是对股票和债券以及其它衍生工具的简单组合, 缺乏对个人不同情况的详尽分析和差异化方案。

另外, 美国银行十分注重理财顾问的培养。在美国, 绝大多数理财顾问都有CFP或CFA证书或MBA学位, 理财顾问在提供理财建议时必须有能力为客户分析现有投资组合和财务背景, 并且不断调查市场信息, 不断地调整客户的理财组合, 尽可能满足客户潜在的以及现实的需求。而我国在专业人才上十分匮乏, 大部分的理财顾问只是由有经验的银行业务人员来担任。而美国发达的信息科技与服务网络以及成熟的客户管理体系也是其个人理财业务完善的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李孝录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高建芬

摘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特点, 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窘境。本文在深入探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与现有融资制度内在联系的影响因素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及今后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新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09) 07 (b) -097-02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以其自主创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为

增强我国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国家实现技术进步, 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面临时代所赋予的广阔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由于制度不够完善、体制不够健全、渠道不够畅通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带来的融资困境, 由于其规模小、盈利和信用记录缺失、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等自身因素, 决定了其在融资过程中的个体弱势地位。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则成为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1.1融资来源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不断地将留存收益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 其利率和各种金融工具几乎对直接转化机制不产生影响;二是外部融资, 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 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外部融资金融工具呈现“证券化”

重要原因。

3 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3.1 缩短创新周期, 增加差异化产品的开发

个人理财产品按层次分可以分为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其中最根本的层次是核心层次, 是投资者所最关注的层次, 即投资者所能得到的基本服务和利益。银行要根据以上五个层次来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以及额外的期望, 并随着客户的经济背景及个人背景不断的变化, 对于个人理财产品不断的创新, 从而使处在生命不同阶段或者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都能寻找到符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进而扩大营销渠道。

3.2 加大投入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缓慢, 服务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要培养一批精英的个人理财师队伍。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 但目前我国的个人理财从业人员大都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了解某一项业务的操作处理, 无法将这项业务与其它相关领域相结合;另一种是拥有全面的金融知识, 但缺乏经验, 人际关系和各种销售技巧不足。所以必须对理财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岗位交流, 并且在这方面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 培养专业的理财师。

3.3 建立第三方理财业务体制

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企业自身的积累尚不足以满足企业扩大的需要, 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1.2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 即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在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 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资产盈利最大化的融资结构。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必然结果, 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融资成本不尽相同。内部融资是无偿使用的, 无融资成本, 而外部融资中债务的融资成本与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同。股权融资方式下, 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是一种税后收益分配, 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变化, 投资者获取收益的风险增大了, 自然要求更高的回报。

1.3融资风险

企业资本收益率和借款利率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 就是融资风险。它是企业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融资方式不同, 融资风险各异。一般地债务性融资风险要高于权益性融资风险, 因到期借入资金不能按期、如数偿还, 不能支付利息

由于我国是分业经营模式, 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相互独立, 各个行业都无法深入融合对方行业的业务, 因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交叉, 所以在这种形式下, 既然无法立该改变我国的金融模式, 那么可以采用第三方理财体制, 即由独立的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专门的理财业务, 客户可以在这些机构中选择理财顾问, 并对自身的资产状况、收支状况进行分析进而选择恰当的理财组合。这一类独立的理财机构必须与以上三种行业都有密切的业务关系, 而这也相应地需要国家财务当局给予大力支持。

3.4 增加宣传力度, 但重点要加强宣传的深度

继续大力进行广告促销和营业推广, 但是要在以前只是宣传产品基本面的情况下增加宣传的深度, 也就是在宣传中详细介绍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所针对的人群、理财方法及获益概率, 让客户看到切实适合自身情况的理财产品并且将收入投资于这些理财产品中。

参考文献

[1]江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 2006, (5) .

[2]刘琳, 任芳.我国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培育和发展[EB/OL].中宏网, 2007.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3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出发,对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第三,多数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理财部门也承袭了该特点,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结构仍未彻底改变,存贷、中间、证券等业务部分割。

(三)信息系统不健全

加快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打造网上的个人理财业务平台在竞争中尤为重要。虽然几年来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证券交易系统、金融管理系統和电子汇兑清算系统,但据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要求还差距很远。部分银行还停留在以宣传图表、计算器等简单工具的水平上,以账户管理为基础,未能实现为客户量身定做理财计划的要求,也浪费了客户信息资源。同时银行间、银行与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之间的客户信息不能共享也造成了信息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缺乏理财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新兴的、综合性的业务,要求理财人员在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的情况下合理推荐理财产品,所以理财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掌握财务、税务、投资、会计、证券、保险、法律等相关知识。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少,而且理财人员大多是由传统银行业务转型过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理财师的要求,仅仅能提供基本的产品推销和较低层次的业务介绍。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点思考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焦点,为了加快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自身更要从重视市场细分,树立品牌观念,加强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改革。

(一)科学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特征,对理财市场进行划分,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确立相应的营销目标市场,即进行市场定位,可以看出,市场划分是市场定位的基础,市场定位是市场划分的目标。

根据市场划分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经济发达区和欠发达区,根据客户的收入水平划分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分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或根据客户的年龄层次进行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建议增加市场细分的变量,同时注意变量之间的组合,可以采取多层划分方案,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逐步完善市场细分策略后将其固化。

(二)注重品牌的塑造,进行个性化服务

由于商业银行之间产品的模仿能力强,为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牌塑造要以银行特有的品牌文化理念作为支撑并将其细化。要建立理财产品的品牌与银行品牌的关联度,这样可以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要考虑同业竞争者的品牌选择和客户的偏好程度,充分考虑品牌的影响力可能会随时间环境而变化,所以,银行在创建理财产品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综合考虑各方的影响因素,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确立后,要注重品牌的宣传和维护。可以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在为客户制定理财方案时,为客户量身定做理财产品,通过理财品牌将银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理念传递给客户。

(三)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它集存贷款、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于一体,而我国目前个人理财业务的组织机构呈现出存贷款业务部、中间业务部和证券业务部相互分割的状态,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应推进业务扁平化,以业务大类为基本驱动元素,以业务事业部制或单元制为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垂直管理,缩短管理层次,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独立核算经营、统一协调产品与客户经理资源,面向高端客户全面提供贵宾服务。

(四)加强个人理财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建立、晚上理财服务专业化平台,即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又要加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跨行业合作。

首先,要建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模式,利用数据仓库建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成本、利润等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和服务手段,实现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低成本、低风险、高利润的经营目标。

其次,建立统一的理财业务平台,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领域,因此应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即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将各种金融产品和相关业务的操作、处理、管理、控制的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核心,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服务贴近客户,证券业注重投资组合,保险业降低风险的优势,里边灵活的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的理财团队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保障,但由于个人理财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对理财团队的要求必然也很高。为建立专业化的理财团队,银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引进。银行应根据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采取系统的培养策略,打造集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知识于一身的理财顾问、理财规划师,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更能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合理推荐产品。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明确准入门槛,选拔高素质人才,也可以和重点高校建立定向培养策略,专门注重培养理财人才。除此之外,银行要明确理财经理职责,设立绩效评估机制,同时国际标准的服务理念,建立理财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总结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各方面优势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目的、有规划的措施,帮助客户实现资产增值保值的理财服务。经历了起步、稳定发展、繁荣阶段及2009年“零收益”尴尬之后,理财业务基本走向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商业银行需要确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合理运用生命周期等原理进行市场细分及客户定位,创建自己特有的品牌,同时,注意风险防控,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策略,一定能使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1-2012银行理财市场报告[R/OL].普益财富网,2012(03)

[2] 丁建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J].企业研究,2012(02)

[3] 王晓丹.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发展策略初探[J].现代商业,2011(08)

[4] 邵非易. 我国商业銀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发展对策.高教论述[J],2012(03)

银行员工培训现状与改革建议 篇4

【内容摘要】 本文阐述了企业招聘风险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企业招聘的现状及风险识别方法,提出了防范措施。要加强人才选择的外部约束,增加信息的对称程度,注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工作。

组织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吸引、选择和保留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功的招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本大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失误的招聘,将会阻碍企业的人力管理活动的健康运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企业招聘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当树立风险意识,着眼于防范招聘风险,积极探索、采取应对措施将招聘工作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企业的利益,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不仅从微观上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从宏观上讲,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

一、绪论

(一)员工培训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拐点日益临近,更多的企业将关注点转移到员工身上,员工培训已成为企业投资方式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银行业打造品牌、创造优势、推动创新、提升形象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的发展历程

员工测评作为员工培训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为科学用人和人尽其才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科学依据,它是一项内容庞大,方法多样的技术管理工作,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发展与普及,让人才测评配备了更加科学快捷的手段,但要用好两个原理:一是个体差异原理,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工作差异原理,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转移理论。企业在实施培训后,员工如何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因而必须注重培训效果转移:通过对影响培训效果的情况分析出,企业创造一个持续性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训后学员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企业在实施培训时要充分做好前期的相关工作,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达到最大利益。

(三)概念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公开课、内训、等均为常见的员工培训及企业培训形式。

(四)发展趋势

从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员工培训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技能培训向全方位培训转变,企业必须按照整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以及人才规划的整体,将员工培训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当中,切实提高员工培训的“协同性”,为推动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五)基本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主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的现状

(一)平安银行社区银行简介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以“小型化、智能化、社区化、综合化”特点,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快速弥补网点相对稀缺的不足,实现服务下沉。同时,其加载的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咨询服务,通过金融和非金融的结合,更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产品及服务需求。

(二)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1.员工培训的组织架构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平安银行自上而下建立了社区银行员工培训机构,将社区银行员工培训纳入到企业整体培训体系当中,总行和分行分别设立了社区银行员工培训机构,专门负责社区银行员工培训工作。2.员工培训策略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首先由内部相应岗位专业人士提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礼仪、客户管理等课堂式授课培训,随后进行实地实践体验式培训。员工晋升及管理培训,则主要以脱产外训的形式进行,以入企三级培训、日常5S、技能培训为主,管理层员工多以脱产外训、参观培训为主。

3.员工培训的形式

一是“走出去”培训,每年都针对新员工采取到国外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的方式,开阔他们的眼界;二是“请进来”培训,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到公司做报告等形式进行;三是“入职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进员工实习期满后开展的培训工作;四是“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实习期满后,根据其岗位需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五是“实践锻炼”培训,着眼于提升新员工的综合素质,采取轮岗的方式对新由工进行培训。由于该公司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100%的新员工都接受过相对比较系统的培训。

4.培训投入情况

平安银行比较重视社区银行员工培训工作,每年都做出一定的预算,据平安银行总部统计:平安银行每年用于社区银行员工培训的资金达到3500万元以上,2014年达到3650万元。

5.员工培训的管理措施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员工教育培训暂行办法》、《员工教育教训制度》、《员工出国培训制度》、《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办法》等20余项员工培训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二是建立了效果评估体系,以培训后的学员考试及学员对课程及讲师的培训效果评估两种,比如2014年约有700名入职3年以上的管理员工外训,进行了五期销售员工集中培训,并进行了效果评估,根据效果评估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管理员工培训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银行员工培训存在的不足及其具体表现 1.培训运作不够规范

尽管平安银行在对社区银行员工培训高度重视,但按照较高的要求相比,员工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没有从平安银行对社区银行员工的战略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当期、中期、长期培训,对员工的培训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还存在着“做啥学啥、缺啥补啥”的狭隘培训理念,对员工的潜力挖掘不够、职业化培训不够、道德素质教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性、系统性、长效性的行政管理员工培训模式,员工对此还不是很满意,认为不够规范的占到39%。

2.师资管理不到位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培训机构的师资承担了绝大部分培训教学工作,但师资管理相对的缺乏,符合兼职条件的师资多为各部门业务骨干或就职于领导岗位,承担着繁杂的业务,难以深入员工职工的培训。课堂教学的技术理论知识与员工需要的衔接有问题,受到教学装备、培训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具体操作、维护技能等驾驭能力培养问题目前显然不能很好解决。

3.考核办法不完善

平安银行尽管高度重视社区银行员工培训,但却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办法,存在着就培训而培训的问题,导致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平安银行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银行员工培训考核体系,员工培训效果还没有与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晋升等挂钩,导致员工培训具有很强的被动性。是培训效果得不到正确的评估,难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提高;二是参训者的成绩得不到体现、参训情况得不到监督,难以促进参训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高,整体培训效果不高。

4.培训管理缺乏系统化

要想使培训工作取得成效,必须高度重视培训管理,但从目前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情况来看,培训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尽管建立了培训机构,但其管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比如从培训需求调查来看,还没有将员工发展纳入到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于2010年开展过一次新员培训需求情况调查,但也只是限于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导致员工培训只是被动的接受,无法激发起员工学习的兴趣和向往。

三、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培训体系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双轨制”用工制度已经成为该公司用工制度的重要模式,在用工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从根本上还没有越过“计划经济”的藩篱,仍然没有形成“市场导向”的用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身份制”用工制度,既没有形成国有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又无法形成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机制,因而使得该公司不注重对社区银行部员工素质的提升,导致员工培训出现上述问题。

(二)培训体系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不仅能够相依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引领企业的员培训方向,能够有效推动员工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从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来看,尽管提出了价值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标准、行为规范、公司品牌“五个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但还没有将员工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还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员工培训理理念,没有把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构建有利于员工成长进步的培训体系、培训模式、培训方法和培训激励,无法为新员工发挥作用、创新发展、实现价值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四、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员工培训管理的对策

(一)目的与原则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要把社区银行发展与员工发展“双发展”作为重要目的,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效率至上的原则,将员工培训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科学设计培训方案,使培训投入与培训产出形成正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培训效果。二是要坚持可行性的原则,对员工的培训,既要体现企业需求,又要体现员工需求,特别是要从有利于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活动当中,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坚持完整性原则,培训过程应当是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因而对员工的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训与个人自觉、走出去与请进来等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培训效果。

(二)对策 1.了解分析培训需求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应当从培训需求分析的方式及内容入手,运用“组织、岗位要求能力-现有能力=能力差距”的公式,构建适用于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科学规范地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比如,对于社区银行部新员工来说,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培训需求是不同的,按照进入公司先后划分,可以把员工分为新员工和老员工,而对3年以上的新员工应按其从事的岗位级别可分为基层员工、中层主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员工要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再比如,对于新员工就要从岗位需求以及未来职业方向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确定员工的职业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2.确定员工培训内容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要根据培训调查的情况,科学确定员工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与人员现有水平相符合且存在人员水平上升的空间。公司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时,应了解人员的培训需要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结合公司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只有确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员培训内容,才能使人员培训更加符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才能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选择员工培训的方法、培训方式

平安银行在开展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方面,应当将分类培训作为重点,将培训内容划分为岗位技能、营销实践、安全生产、信息应用、市场开拓等诸多类别,将员工划分为几大类,通过不同的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培训考核标准和模式,这种培训应当坚持“经常性”培训的方式,根据涉及到的知识、理论等变化情况,不断补充员工的知识和理论,将其作为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重要培训内容,还要将法律法规、心理健康、商务礼仪、公文写作、语言艺术、沟通交流等作为分类培训内容。

(三)注意事项 1.培训师的选择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首先必须注重选择培训师,只有选择好培训师才能使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平安银行要科学选择培训师,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师,特别是要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培训师,这样能够使培训工作更有效的开展。

2.培训设施的准备

对于社区银行的广大员工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因而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准备好培训设备,根据社区银行的服务设施准备培训设备,这样能够使培训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而使培训工作与具体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培训信息的管理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要将“价值链”管理和“学习积分卡”引入到员工培训当中,如聘请有关专家讲座,外出参观考察,参加企业培训,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经验总结、论文等形式,均按照级别赋以一定的学分。通过对员工培训信息进行科学管理,找出不同员工的优势和不足,有的放矢的进行“分类培训”,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员工参加培训、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整合效果评估数据资源作为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数据的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定量数据主要有操作正确率、缺陷消除率、校验率、事故率、设备完好率等;定性数据主要有优质服务顾客满意度、工作氛围、工作创新性、积极性等。培训效果评估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定量数据。

4.做好全员培训课程开发

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要高度重视全员培训课程开发,特别是要根据平安银行社区银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出符合全员培训模式的培训课程,在这方面要对每次的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和提升,并纳入到培训课程体系当中,同时还要不断对培训课程进行更新,使培训课程始终满足培训需要。比如可以建立竞岗制度,对于薪酬较高的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员工要想获得高收入,就要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5.开展周期性培训

要把周期性培训作为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的重要策略,每年都要对社区银行部员工开展“知识更新”培训,这样能够使社区银行的广大员工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对于提升社区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适应社区银行未来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高度重视员工培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提高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平安银行社区银行部应当对员工培训给予更加高度重视,特别是要积极创新培训理念,明确培训目的和培训原则,采取有效的培训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培训中的各方面事项,努力使社区银行部员工培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5

从国外经验来看,国外购车者中平均60%是靠消费信贷,美国高达80%,而去年中国购车者中仅有约10%的人能贷到款,因此中国汽车市场最严重的问题是少了消费信贷的鼎力支撑。从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成功的经验来看,主要受益于国外成熟的市场:(1)完善的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2)完整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财务分析体系;(3)完善的汽车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在政府有限监管下良好的产业自律、行业自律、金融体系自律和市场自律;(4)先进的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办法和工具。

但分析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市场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第一,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仅仅是个人在银行的贷款以及信用卡记录,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个人的债权债务的情况、个人的社会诚信等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同时,目前的征信系统缺乏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各家银行对其使用标准各不相同,而其他金融机构未能使用该系统,个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发生的贷款记录也未能体现。因此,银行在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时会出现惜贷慎贷现象,或者汽车消费信贷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从而制约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缓慢。第二,汽车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有待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令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如《汽车金融管理条例》、《个人消费贷款指导方针》、《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使之具备了基本的可操作性,但这些法律法规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其缜密性和完备性不足,针对性也不够强,使得汽车消费信贷缺乏法律保障,同时,《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也造成汽车信贷的担保抵押的使用范围有限,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进口车的抵押登记必须等待机动车辆登记证出来才生效,而国内的进口车的抵押登记手续繁琐,起码需要办理1个月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进口车消费信贷业务。第三,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尽管银行或者汽车金融公司在发放贷款时成数控制在7成以下,但由于我国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于二手车的估价还是不规范,且市场的接受范围较小,加上我国的起诉程序较漫长,一笔贷款的起诉到执行预计至少要3个月到半年,银行的贷款一旦发生不良,其收回贷款的时间和收回款项是难以预计的,这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之一。第四,国

内汽车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汽车价格的不稳定以及购车的高税费严重影响了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复杂的贷款手续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一笔汽车消费贷款在我国至少需经过6个机构,包括生产商、经销商、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车管所及公证部门,从文件准备到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需要7在~10天,进口车贷款的时间更长,办理车辆抵押登记时间一般需要1个月,而在美国,一般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把车开走。第五,银行的规章制度也制约着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由于银行能够获取申请人的信用资料不齐全,且汽车属于动产,即使办理了抵押登记,银行也难以预料汽车的折旧程度,银行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等等因素,致使银行将汽车消费贷款设为较高风险的贷款品种,在贷款对象的要求上有一定程度的苛刻,在审批流程上有一定程度的拖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因此,从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笔者认为,银行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可以发展以下模式:

1.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直客式”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面向银行的中高端客户推出。银行的网点多,信贷资金充裕,这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该模式可以选择以下的客户群体:第一,收入稳定的客户;第二,银行的存量贷款客户:人行征信记录良好的、原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客户;第三,对银行效

益贡献度大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客户群体的具体情况先给予授信额度,在其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在审核消费者提供的购车合同和首付款发票(或收据)及必要的贷款资料符合条件后可给予不超过汽车车价的7成且不超过该授信额度的贷款额度,贷款直接发放到汽车经销商的账户,贷款的担保方式为车辆抵押。

2.寻找诚信度好、实力强的汽车经销商合作的“间客式”模式

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模式:银行+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该模式下,汽车经销商直接面对客户,引导客户向商业银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

完善银行结算账户的建议 篇6

——江阴农商行天长支行

众所周知,银行结算账户是银行为存款人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活期存款账户,如何保证结算账户资金安全,是银行时刻面临的问题。自2003年9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由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管理的转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为核心的一系列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日渐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性,存在监管制度零散、账户分类过繁、信息共享不足、商业银行在执行账户制度监管要求中权责不匹配等现象。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内连续发生几起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漏洞,内外勾结,盗取客户资金的金融大案。本文针对银行在开户管理、支付审查、银企对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账户管理、降低银行账户风险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开户分散在基层网点,风险隐患较大。

按照目前的账户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所属的所有对公基层网点都可以办理结算账户开立工作。账户开立后,客户就可以直接通过该账户进行资金存取业务。而基层网点出于完成存款营销任务或照顾关系客户等因素,往往对账户管理办法执行不严,而其上级行及外部监管机构也难以及时进行事前审查和事中控制,形成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户审查不严,为资料不全、资质不符的客户违规开户,以及账户类型不符、公款私存等,为一些不法单位及个人通过在银行开立非法账户设置“小金库”、进行洗钱、偷漏税、经济诈骗等活动提供了便利;二是客户结算账户的开户资料、印鉴卡等重要信息等分散在网点办理并保存,为银行内部不法分子伪造印鉴、偷换印鉴卡盗取客户资金提供了方便;三是同一客户在同城系统内外不同机构分别开户,加大了商业银行了解和掌握其资金流动情况的难度,也不利于不同银行或同一银行内部追讨贷款、协助公检法机关办案等工作。

2.支付审查把关不严,造成结算案件和纠纷。

一是对客户支付指令的审查主要依靠人工手段进行,不能有效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客户印鉴套取银行资金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银行对客户支付指令的审查主要是通过折角验印等方式,手工判断审查付款人签章与预留银行印鉴是否一致。但是现在通过计算机仿制的印章,仅凭银行工作人员肉眼是很难区别真伪的。而根据支付结算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未鉴别出虚假印鉴而付款的,属于票据法上的“重大过失”,银行要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对

现金收支控制不严,无法对大额资金支付、可疑交易进行集中监控和报告。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了只有基本结算账户和部分专用结算账户可以支取现金,且对单位的现金用途、金额都有明确规定或限制。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及个人从事经济活动习惯使用现金交易,因此基层银行对于现金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很多银行都不得不尽量地满足客户的取现要求。加之分散到网点的开户方式,使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单位及个人的大额现金支取、可疑交易很难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

3.银企对账反馈不及时,效果不明显。

银行与客户的定期对账是密切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提示和确认客户账户资金收付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在法律上还有中断资金纠纷诉讼实效的证据作用。但目前由于银行和客户未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其有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是少数银行基层营业机构通过银行记账人员或客户经理发送并回收对账单,不能有效防止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单独或伙同客户内部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等行为。目前一些金融案件已证明通过银行记账人员或客户经理发送并回收对账单是有风险的。前者可能窜改对账单数字使之与客户方存款余额一致,掩盖其延压客户进账单、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后者可以通过伪造对账单形式,掩盖其单独或伙同客户方人员伪造客户结算票据、挪用客户资金的犯罪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客户和银行管理层很难及时发现的。二是银行重视发放忽视回收,对账回单回收率不高。一些银行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客户投递了对账单,但由于未及时催促,或是客户认为账目已经核对相符不积极回复,导致银行对账回单回收率一直不高。做得好的回收率在70%~80%,差的甚至低于50%。从而导致银行或客户内部人员盗取资金的案件无法及时堵截和查处;银行与客户之间出现存款纠纷时,银行难以有效举证。三是一些客户地址变动后未及时通知银行、业务不频繁等原因,导致银行无法及时投递到客户相关部门。

二、强化账户管理.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几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来堵截和防范账户管理风险,确保结算账户安全运转。具体措施如下:

1.集中结算账户,实行通存通兑。

针对目前结算账户分散的弊病,借助多种高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签名合法地位的确认,可以考虑将分散在网点的结算账户集中到支行一级的机构管理,实行一行一个账户库,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集中到城市行营业部,实行一个城市一个账户库。行内对公业务实行通存通兑,所有网点都是支行(营业部)的延伸柜台,客户仅在办理开销户、更换印鉴卡等业务时需要到开户支行(营业部)办理,其余所有支付结算业务都可以到支行所属

任意网点办理。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严格开户审查,杜绝开户风险。所有结算账户上收由支行以上单位进行审查,可以将不符合账户管理制度要求的客户档在门外,避免网点客户经理由于营销利益驱动招缆一些非法账户,或违法违规操作客户账户等行为;二是集中保管客户的账户管理档案,避免遗失、毁损、调换等风险,并为银行内部管理部门及外部监管单位管理、检查账户信息、集中监控和报告大额资金支付、可疑交易等提供极大的便利;三是通存通兑后,辅之以按客户经理为单位进行营销考核,替代目前按网点为单位的考核,减少网点为利益驱动受理违规业务的行为,确保严格执行支付结算纪律。

2.集中客户预留印鉴,推行支付密码。

配合集中开户,要实行通存通兑,必须解决客户支付指令审查的问题。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包括以下两种:(1)电脑验印。将所有结算账户客户的预留印鉴卡集中到账户集中行进行扫描后,建立电脑印鉴库,供所属网点通过网络申请比对验印,确认客户票据签章真伪。已有一些银行使用这种方式;(2)支付密码。借助专门的软件及工具,对客户票据的某些基本要素进行组合演算,形成一个多位数数字,代替客户签章供银行审查。具体包括支付密码器、支付密码卡、支付密码信封三种方式。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广,国内已有一些银行开始使用。支付密码器适合大客户使用,支付密码卡和支付密码信封适合中小客户使用。

3.改进银企对账,提高对账单回收率。

一是建立银行与客户的定期对账制度。大客户、上门收款客户或业务频繁的客户,一个月对账一次;一般客户一季度对账一次;长期不动户半年对账一次。银行也可以应客户要求与之约定对账频率;二要明确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责任。记账岗、代客户传递结算票据的客户经理不得参与对账;发出对账单的必须与回收对账单的岗位分离;三是委托邮政、快递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代为发送和回收客户对账单,提高对账单回收率。银行内部也可以开通电话对账、电子邮件对账、手机短信息对账等方式;四是加强未达账项和差错处理的环节控制。对客户回单反馈的未达账和账款差错要指定专人查核,不得返原记账岗或对账单发送岗处理,并尽快将结果反馈给客户。必要时,银行有关人员应上门与客户共同分析、核对。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7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 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 根据客户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 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中间业务的比重日益增加。但由于诸多原因, 就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而言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 核心理财业务产品较国外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理财产品完备性也存在严重不足

相比起国外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划分, 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划分则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 业务范围仍然停留在负债、资产、中间业务等划分阶段;特别是国外多元化的投资服务以及私人理财服务作为其核心产品的个人理财经营模式在国内市场匮乏, 同时针对特定客户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的程度显然不足。

2. 业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

国外银行的理财顾问, 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制度上的保障, 有较长的从业经验、扎实的金融财务专业知识和充足的金融知识背景。作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其首先要经过行业协会一系列的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严格筛选、通过认证之后方能成为理财师中的一员, 同时, 针对已经拿到从业资格的人员, 每年仍然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包括参加一些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各理财顾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这些课程一般都是针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的金融产品, 在客户有新的要求时候能够保障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最后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要求这些理财顾问需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以及自律能力, 从而保证他们不为个人利于而做出违反与行业规定的事情, 损害客户和公司利益。

3. 经营模式较为狭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不晓得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了商业银行理财水平的差距。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资业务方面只能在交叉业务方面开展代售债券、基金以及保险业务等, 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与理财产品。国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一般都是既能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同时又能经营投资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银行, 通过充分利用各类业务资源与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与服务, 在此基础上的理财业务时, 对比起国内较单一的模式, 显示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平。

4. 市场营销理念有待加强

由于金融业一直以来的长期垄断, 多数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 仍然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办理理财业务, 同时营销人员营销手段不当, 对与客户沟通等技巧欠缺, 影响理财业务的顺利开展。再有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偏少, 产品附加值低, 使得理财业务收入偏低, 降低从业人员积极性。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基本上仍是停滞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 还远不能做到代客进行多元、全面的资产运作。

二、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1.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理财队伍

商业理财要大力发展, 理财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经理所需的知识结构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除了着重培养理财扎实的经济金融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 更要重视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理财师才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增强理财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

2. 提高营销质量同时注重对营销人员的选拔和技能培训

首先, 在加大营销宣传广度和深度上两手抓。通过开展各类促销方式, 让客户对产品有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注重公关促销,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 根据自身特点自有的优势, 提供多渠道特色化的理财服务。其次, 注重渠道开发和维护, 对渠道资源加以整合, 并充分发挥网点优势。适当调整营业网点结构, 对营业网点进行优化布局, 同时加快理财中心的建设。根据地区、金融资源、客户类型来设置营业网点, 使之更加合理化。第三, 强化品牌概念, 推广自有品牌大力促进品牌的发展追求品牌优势。目前,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虽然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 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树立品牌形象, 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针对客户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同时提升客户的理财意识, 积极寻求与客户的互动, 拓宽理财市场

让客户对自己所投资的金融产品更加了解, 从而真正参与到理财业务当中来。随着2005年以来, 人民银行陆续推出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法规,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环境日趋成熟, 个人理财观念的提升以及理财师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也稳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普通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理财市场的竞争必然会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深入开放和发展而更加丰富和激烈。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个人储蓄盈余增长, 居民个人理财需求日益旺盛, 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出发, 借鉴国外经验简要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王欣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

[2]刘艳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个人银行业务的改革建议 篇8

关键词:中职升学;金融专业;银行业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7-01

银行业务课程是金融及相关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提升银行业务操作及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以上机操作的形式完成,极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适应就业需求的能力,对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一切经济领域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职升学银行业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职升学金融专业银行业务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程内容稍显陈旧。

银行业务课程的专业知识难度较强,传统的理论教学对于中职升学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实验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目前,中职升学银行业务课程并没有完整的专门针对上机操作的实验课程教材,只有一些实验指导书,内容也是以理论教学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已经按照中职升学的教育模式有所调整,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学生素质等因素,在与中职升学的课程衔接以及实践教学中,实验课程缺乏与职业对接能力培养的板块,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稍显陈旧。

2.实验室利用不够充分。

中职升学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环节下大力气,引进软硬件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略有不足,再加上学生接受能力较差等问题,在进行实验教学中仍面临着只是形式而教学效果低于预期、许多实验软件操作空白等诸多问题,实验室的使用率虽高但实际利用并不充分。此外,实验室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或者银行业务技能大赛等,在这方面的利用也有不足。

3.实验软件设备有待完善。

对于银行业务的实验课程来说,理论专业知识较强,内容较多,动手操作的业务量较大,因此对于实验室的软件设备要求比较严格。市面上的金融软件较多,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中职升学的教学软件,最好可以模拟某一商业银行的操作系统,以便于教学与应用,更好的使学生领悟主要业务。因此对于实验软件设备的开发与选用,还需不断完善与改进。

4.网络教学资源亟待开发。

网络教学通过丰富的图形、声音、语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可以突出难重点,尤其是银行业务中涉及到专业术语,用语言解释比较难懂,但通过图片或是视频演示等方法,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的理解较难的知识点,并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网络教学的投入巨大,课程建设的开发也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作,一个课件的制作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费用较高,而高校的资金普遍不充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二、完善中职升学银行业务课程的对策建议

根据金融专业不易实践、专业性较强、理论教学易枯燥、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等特点,并结合目前银行业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改革课程内容。

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应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拓宽培养口径,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此外, 可以加大银行业务实验课程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室软件设备联合使用教学,积极采用最新的应用型实验教材,使实验室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学科最新的信息与成果。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改革原有教学体系,结合现实生活中银行具体业务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银行业务的兴趣。

2.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用专题式教学法,结合金融专业银行业务的热点问题以及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具体讲解。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将问题集中,突出重点,透彻分析,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这样对学生的感染力强,改变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问题抓准,深入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尝试采用研讨型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最后,可以尝试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根据银行业务课程的特点,模拟银行业务的情景,角色扮演,在有趣的模拟操作中,让学生掌握银行业务知识。

3.完善实验软件设备。

对于银行业务的实验课程来说,实验软件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必要不断完善实验软件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选用适合中职升学银行业务操作的软件设备,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零距离”,使中职升学教学与职业就业更好的对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实验室软件设备,建立网络模拟网站,组织学生利用金融软件进行模拟大赛,激发学生兴趣。

4.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上一篇:自我成长的初三记叙文下一篇:忆青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