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11-07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本节课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由于我直接告诉学生并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所以在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时,很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的动作,不能准确表示出1米的长度,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老师起了误导,学生并没真正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并没有急于往下讲课,而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虽然本节课认识米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已经真正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深意识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识。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一、对供能特点的认识

800米的供能情况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约占总能量的30%,糖酵解供能系统约占5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约占15%,在了解这些供能系统的百分比之后,在训练内容上的安排就应该更有针对性。

二、对专项训练的认识

有人将800米跑比作超长的短跑,这就说明800米的专项特点是奔跑速度较快,持续的时间较长,也可以说800米运动员是在高速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比赛的,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在高速跑的情况下,必须推迟或者减少乳酸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同等速度情况下,别人已经开始有大量的乳酸产生,而你还处在有氧供能的情况,从而推迟疲劳的到来。二是提高自己的抗乳酸能力,在比赛最后阶段,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大量的乳酸堆积,而抗乳酸能力强的人,动作不变型,速度减慢的幅度较小。抗乳酸能力差的运动员,动作变型较大,速度损失较快,冲刺能力较弱,从而可能输掉比赛,或者导致高考加试成绩不理想。为了提高以上两方面的能力,应该采用大量高强度的400~1000米各段落的重复跑,或间歇跑,或者变速跑,都能使乳酸达到最高值,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三、对速度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速度训练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绝对速度的能力,一般提高60米途中疾跑能力。二是持续加速能力,一般采用150米的匀加速能力,在终点处速度达到最大值。三是在疲劳情况下能够发挥出最高速度的能力,一般在大强度大运动量之后,身体较疲劳的情况下进行速度训练,采用100~150米的冲刺跑。

四、对耐力训练的认识

一般耐力训练是所有跑的项目的基础,对于800米来说一般采取无氧阈的强度进行有氧训练,如乳酸应该控制在4毫克/摩尔,心率控制在160次/分钟左右,运动时间一般在30~80分钟之间,每周安排2~3次,尽量安排在土道,丘陵地段,同时增加腿部力量耐力。跑的过程中要求轻松,自然,富有节奏感,有弹性。同时注意呼吸的节奏,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五、对于力量训练的认识

800米的力量属于力量耐力,一般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60%~85%,进行多次重复半蹲,或深蹲及蹲跳起等跳跃练习,目的是提高腿部肌肉力量耐力训练。由于800米步幅较大,高速奔跑的时间较长,上肢的摆动及上体的稳定性训练极为重要,应该加强上肢及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如:抓举,挺举,负重摆臂及腰背肌,腹肌的力量训练。还有髋关节处的力量训练也极为重要。方法手段有:负重弓箭步走,长距离跨步跳,绕栏,跳栏等,同时也提高了协调灵敏专项素质。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厘米和米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渗透度量意识。

一、体会统一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单位,在学习青岛版一年级教材时会问道:“为什么要统一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意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用小手测量、用铅笔量、不同长度尺子量、铅笔盒测量,所得到课桌长度也是不同的。如,5个手那么长、3支铅笔的长度、4个铅笔盒的距离等等。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如果要测量的结果让大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必须有公认的单位——标准单位,这样统一的单位在活动中自然而然产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二、体会度量的“含义”

度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度量的含义。其实,度量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然后用这个统一的单位去量,蕴涵了“比”的思想。这也为日后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做了铺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无意识地使用度量的性质。例如可加性:量这一段线段1厘米,另一段5厘米,加在一起就是6厘米。学生能够通过测量活动体会在后续学习中明确其性质。

三、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表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眼睛、田字格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寻找周围大约一厘米长的物体,特别突出大拇指的宽度,建立大概的表象认识。然后每人一张1厘米的纸条,作为验证周围1厘米长度的依据,如,每根手指的大约宽度、橡皮的宽度是几个厘米。学生在反反复复的估测中,建立起1厘米长的表象。接着将1厘米扩展到2厘米到5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认识,渗透度量意识。

四、设计操作活到,在操作中感受测量意义

重视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建立表象,教学时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测量的实际意义。如,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位互相量两臂之间的长度,来认识1米,又通过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高度、两块地面砖的长度进一步找自己身边的1米,最后学生用手臂来比画出1米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认识后,让八位学生依次排开,伸开手臂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几米。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

五、借助标准长度和已有长度建立标准

在测量的学习中,需要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准长度或已有的长度表象进行估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单位的正确表象。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通过测量估计,得出门大约有两个讲台的高度是2米。并且通过估算,进一步建立3米、5米、15米等更高物体的高度的认识。学生对较长、较高物体长度比较模糊,有了对门有2米高度的认识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得出从地面到天花板地高度大约3米,也就是一层楼高大约3米,那么2层楼高就是大约6米。依此类推,我们的教学楼有5层,大约15米。学生通过估算建立较高物体高度的表象。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使学生形成和获得度量单位的清晰表象,在今后的测量中,学生头脑中的那种表象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我设计的环节是先复习线段和厘米的部分,然后教授新课部分。最后将三部分串联起来总结。在感受一米有多长的部分,学生比较激动好奇。我在组织这部分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学生有的不太明白。在量黑板,讲台,门有多长的时候,我直接拿出米尺让学生来量。这中间我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并提问为什么选择它?这样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米和厘米的不同。新课部分结束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厘米和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复习加新授,学生还是能比较全面的罗列出来。但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性,这需要我稍微点播和提醒才合适。想想做做中有个问题,怎样走才是最近的路线?这个问题学生知道都知道,但是如何让学生彻底明白,我感觉我讲述的还不够清楚。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桌互相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同桌的身高等长度,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米的概念,使孩子们对米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整节课,学生很积极,但动手操作的时候,课堂纪律不太好。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暴露无遗。这点需要我反复纠正和教导。尤其是动手操作结束后,学具如何摆放等细节问题做的还不够好。有些学生趁机玩起了米尺,很多的细节需要我反复琢磨改进。总的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是比较直观深刻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模式:结构式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 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 )厘米。

一乍长( )厘米。

臂长( )厘米

西米的宠物 篇6

到了教室,他左看看,右看看,见同学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聊天……西米偷偷地捂(wǔ)嘴笑了,哈哈,这真是个下手的好机会呀。

只见他悄悄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小蜥蜴(xī yì),偷偷放进同桌女孩玛雅的文具袋。

上课了,玛雅聚(jù)精会神地听课,没动放在桌子上的文具袋,并没有发现西米的恶作剧,这可把西米急坏了。他想:我的亲亲宝贝啊,你可不要有事啊!

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下课铃响了,玛雅才离开,西米赶紧去翻她的文具袋。可是,还没等西米找到他的宝贝蜥蜴,头顶上就传来一声大喊:“嘿,你在干什么?”

西米吓得“啊——”了一声,双手紧紧按在了文具袋上。等他说明了原委再打开文具袋时,惨剧发生了,西米的宠物小蜥蜴已经死了!

西米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双手捧着小蜥蜴,慢慢地向门外走去。玛雅见他很伤心,追上去拍拍他的肩膀,安慰(wèi)道:“别难过了,真是个可怜的宝贝啊!”说着把文具袋递了过来,“这个文具袋我不要了,你连同蜥蜴一起埋了吧!”

又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老师抱着一叠(dié)测试卷伴着铃声走进来,大声说:“我们就上节课内容进行一下小测验!”

西米傻眼了!自己上节课只顾着想宝贝蜥蜴了,啥都没听啊!啊啊——呜呜呜……他咧(liě)着嘴快要哭了。玛雅以为他还在为宠物的死在伤心呢,就拍拍他的肩膀劝道:“别伤心了!”

西米的嘴咧得更大了:“今天考试我要得零分了呀!上节课的内容我都没听进去!要是爸爸追究起宠物蜥蜴死亡和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啊啊啊……后果真不敢想呢!”他痛苦地趴在桌子上,哎,这怪谁呢?本来想风光一下,结果,哎……现在他好后悔带宠物来学校啊!

米的规定 篇7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第一根标准米尺。这根标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馆,“米”这一单位也由此诞生。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在法国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国政府邀请美国、俄国、德国、阿根廷、奥地利、丹麦、比利时等2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并于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由20个国家中的17个全权代表签定了“米制公约”,这个会议上首先统一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米制公约签字国承认了以法国档案米原器作为长度基准。这次会议上还决定由签字国共同出资建立国际计量局(BIPM),并确定将局址设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会议还决定以法国档案米尺为基准制成了30根基准米尺发给各成员国作为备用长度标准。并要求定期送往巴黎与米原器进行比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瑞士制造的米原器,给“米”的定义是:“0℃ 时,巴黎国际计量局的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的距离。”这是国际计量局第一次给“米”下的定义。但因为刻线的宽度影响,科学家对这个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满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于受环境的影响,是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1960年10月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给“米”下了第二次定义:“米等于氪86原子2P10和5d能级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73个波长的长度。”以自然基准代替实物基准,这是计量科学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长定义“米”的主要优点是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只要符合定义规定的物理条件,就能复现。但是在特殊的技术条件下,氪86用起来很困难,仍不是科学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后就被淘汰了。

基于光速的不变性和激光的良好单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这是米的第三次定义。因为光速在真空是永远不变的,因而基准米就更加精确了。

我国于1977年5月签署米制公约并参加了1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同一法定计量单位“米”,大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从马屁股到光速 看人类科学精神的历史轨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标准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后,人们对于标准的权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积、重量、长度等标准确定上,长度标准的确定是最早而且最为随意的。

马屁股决定火箭助推器宽度

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段子是关于马屁股的。现代铁路的铁轨间距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其原因是因为铁轨间距采用的是电车轮距的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原来电车的标准又是沿袭马车的轮距标准。

那么马车为何要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正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改用其他轮距,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那么英国马路的辙迹宽度又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可以再追问一句,罗马战车的宽度又是怎么来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它正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段子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也摆脱不了马屁股的纠缠。原来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后要经过铁路运送,而铁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宽度又是仅比铁轨宽度增加一些。

最后,代表着现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宽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两匹马屁股所决定了。

身体部位决定长度标准

马屁股可不是长度标准确定随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时,人的身体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动作幅度,都能作为长度标准的参照依据。

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来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Cubit),而这个长度标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尺。虽然这个标准的确定相当随意,但的确解决了很重要的问题。例如金字塔的准确施工得到了保证,胡夫金字塔塔底边长与平均边长相差不过0.05%便得益与此。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于是他们便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准,称一浔。在古罗马,恺撒大帝以其军队行军时行走两千步为罗马里。后来英国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来。

公元9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世的怒气诞生了。

英寸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度。但到了14世纪,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标准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规定是一个成年人的脚长。但德国人显然并不满意英国人的随意性,他们认为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具体使用时,人们基本都是依据自己的脚长来计算长度,这样误差太大。于是在16世纪,他们找了16个从教堂出来的男子,将他们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脚长。这样才诞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英尺标准。

中国长度标准的由来

使用身体和马屁股来定义长度标准的并不仅限于老外。在中国,情况也基本类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古人中指中节之长被定义为一寸,直到现在,中医的针灸中还袭用这个长度标准。

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准实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这支骨尺由兽骨磨成,尺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十个单位。由于史料的缺乏,这根骨尺的原始标准不知从何而来,但根据古人长度标准制定的经验,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长度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哪个王的小腿,纷纷派上用场,搞得中华大地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他王侯的身体部位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统一使用秦国的长度标准。

由此看来,历史教科书中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历史功绩标载入史,还的确有些道理。

法国人开创“米制天下”

如果没有法国人,可能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很难摆脱“马屁股”和“小腿”的尴尬。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采用最为广泛的长度单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确定和广泛使用,不能不感谢法国人的功劳。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学家拉格朗日,在法国大革命胜利后,被选为法国度量衡委员会主席。在他的推动下,法国当局规定:把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也就是说,1米等于从地球极点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

使用与地球周长密切关联的长度单位,自然高出“马屁股”和“小腿”许多了。但问题是,如何知道地球经线的长度呢?天文学家约瑟夫·德朗布尔和安德烈·梅尚坚

决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在当时欧洲的狂热革命与纷飞战火中,两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他们细致的勘测工作。

7年后,德朗布尔和梅尚终于带着勘测资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学的拿破仑给予了两位科学家极高的评价:胜利如过眼烟云,但这项成就将永存于世。

之后,法国度量衡委员会采用两位科学家的测量数量,用铂铱合金制成了一根标准米尺存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米原器”。1812年,法国颁布实行米制,并在1837年在全国强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国扎根。1875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确定米制为标准国际长度长度。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还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随着科学技术对于长度标准的精确度越来越高,米原器开始逐渐显得不能适应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国政府还依据米原器制作了几十根米尺,纷发给《米制公约》各成员国,并规定定期回来接受校正。但采用实物作为长度标准,其误差开始不能被追求精确的科学家们接受。

由于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标准长度便被人质疑。于是,一种更加精确且不会损坏的自然基准开始应运而生。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界重新规定了米的标准。新标准规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种同位素)发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长的1,650,763倍为1米。显然,这个规定摆脱了米原器截面误差的困扰。

米的单词怎么写 篇8

我们天天吃米饭。

Could you give the rice a stir?

你把米饭搅一搅好吗?

We existed on a diet of rice.

我们靠吃大米过活。

Would you prefer rice or noodles?

你喜欢吃米饭还是面条?

Farmers grow rice in the rich soil.

一担米的重量 篇9

思乡之情悄然滋生。"怎么还没有送米过来呢?"我叹息着,"也许家里正忙吧。"

从阶梯教室到班上只有50米左右的距离,今天我却觉得很长很长,很久才走了一半的路。课间人多,为避免与同学相撞,我轻轻地抬起头。忽然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缓缓地向我挪过来。"会是谁呢?"我猜想着,同时心中猛增了一丝惊奇。"难道是爸爸?"记忆里,他是很少来看我的,仅有一次,竟被汽车司机带过了站。这件事也就成了家里的一大笑料。爸爸也常作发誓状说:"以后再也不去那地方了。"很快,模糊的身影清晰了:个子不太高,平头,白发,蓝布衣。"是爸爸!"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过去。我还没来得及喊他,他便笑着告诉我:"真幸运,扭了一下脚,但一点没伤着,给你挑来了一担米。"

看着爸爸的驼背、霜鬓和那一挪一拐的步子,我真切地感到爸爸确实老了。他走得很慢,但步子的频率却很快,就像前几天看到他的样子。那一天,我匆忙赶到家里,家中正忙得不亦乐乎:打谷子,摘玉米、拔花生。看着大袋大袋的谷子,我再也呆不下去了,便随着哥哥一起到了田里,可无论如何爸爸就是不让我挑。"不要挑,会压垮身子,影响学习。"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爸爸认输了,苦笑着说:"好吧,那你就试试吧。"我弯下腰,扎了个马步,握住扁担,用力往肩上一扛,猛地站了起来。刹时,我两眼发黑,双脚颤抖,天旋地转。向前跨一小步,向后便退一大步。我无奈地放下担子,默默地站在那儿,泪水藏在汗水里顺着鼻梁潸潸而下:为什么连这点都挑不动?为什么这么没劲?

如今,爸爸却从家里把一担沉甸甸的大米挑到这儿,还走了二十多里的山路,我还能说什么呢?在爸爸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又似广漠里的一粒沙。一担米,不知凝结了多少汗水,我怎能估算出它的重量呢?

爸爸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到了门口,他停了一会儿。门的后边放着两袋白花花的大米。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爸爸已加快了步子,,在米袋前面蹲了下去,把扁担放在肩上挪平以后,慢慢地站了起来,腰弯成了一张弓。这时我才明白,他是怕我争着去挑。可爸爸你是否知道儿子的心情呢?已是青年的儿子却不能给你分忧,还眼睁睁地看您受累,心里真的很难受。担子不再是压在爸爸的肩上,而是重重地压在我的心里。

"多吃点饭吧,好小子,才几天就瘦成这样了。"爸爸送给我一句话,回去了。

一粒米的重量诗歌 篇10

在饥饿的年代,一粒米的重量

不知道用什么来衡量,她是生命

是神灵,是洪荒年代的救星

我把她捧着手里,用小手掂量

不知道她究竟有多重,母亲怀孕了

父亲丢下几粒米,叫我用土碗放在锅里

给母亲跳饭,给母亲补充营养

母亲始终舍不得吃,把那几粒米饭

让给我,营养我读书

土地承包到户,父亲使出全身力气

用勤劳的双手,改造梯田,引山水灌溉

秧苗随风飘逸,仿佛父亲心爱的儿子

我在田间看见,一粒稻谷向我走来

我剥掉外壳,丢进嘴里,香味扑鼻

母亲微笑着,金灿灿的谷粒

仿佛自己曾经孕育的生命,富有青春活力

母亲跳饭的土碗还在,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饥饿被温饱占领,汗水流出了饱满的米粒

米粒没有之前重了,米树子有多高

究竟孕育多少天,人们忘记了痛苦

浪费不是新鲜的话题,米粒离开我们走了

用双手,用眼睛,用嘴唇,诉说悲愤

你们不知道劳动的艰辛,米粒泪流满面

米粒走向了法庭,控告浪费者

要是能判你死刑,举双手赞成要是能判你无期,也拍手叫好

花山五色米的散文 篇11

少年时读闲书,记得爱背诵《儒林外史》结尾那首《沁园春》。对其中一句“江左烟霞”所指向不理解。直到成为中国旅游权威新闻媒体记者之后,方熟悉“江左、江右”为地理名称。于是在采访途中,对此格外敏感。那年,当与“左江”相遇时,联想起“江左”一词,颇生兴趣。

左江,距广西南宁约180公里。左江以“弯”著称,从珠山至花山仅仅20公里的水程,拐了九道弯。其秀美的形色,绝非徐霞客那句“有建溪之胜、阳朔之奇”赞美之词所能涵盖。当时,我与艄公边谈边行,恍然间像驶入了一幅画,但见远山近峰耸立两岸,林木间移动着梦般的晨岚,水路时宽时窄、水势时缓时急,有时轻舟看似向绝壁碰去,见艄公竹篙一点,瞬时峰回路转,江流呈近乎直角的弯度向右奔涌而去,我们惊笑着继续破水前行,至今,品思这S形的流向时,已开始联想曲折起落的人生际遇……

在花山码头的临江峭壁上,有一幅原始的、粗犷的、漂移着神秘色彩的`崖壁画,形态各异、色调含蓄、历经余年的画是如何描绘上去的?仰观的游人们问着导游,导游莞尔一笑,说这个谜至今未破。

在花山用午饭时,我看到桌上备了五彩缤纷、晶亮柔润,散发着奇特香味儿的糯米饭,不觉又想起了湾流与壁画。这里的美景和吃食都铺展着亮丽与神奇,令人在叹赏时揣摩,在离去时留连,五彩缤纷、谜团环绕,莫非是左江的禀赋?

面对五色糯米饭,我的竹筷在半空中划了一个圈儿,迟疑一下,没有落下。在超标添加剂、防腐剂及有害色素泛滥食品市场的年代,每见到色彩斑斓的食品,就会像见到色泽艳美的毒蛇一样不寒而栗。导游见状,笑了,她首先吃了几口,然后把五色糯米饭的情由娓娓道来。

原来,令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不敢下箸的饭,究竟自何年何月出现在广西山水之间,竟然无从查考。记述五色糯米饭较详实的史籍,惟有清代名诗人沈自修的《西粤记俗》和《西珥事》。言述虽简,但说得真切:“青精饭,用南天烛染饭作黑色,谓之乌饭……今粤人以社日相馈送,然又有染作青黄赤以相杂,谓之五色饭者。”

出于对这种“花团锦簇饭”的偏爱,我利用中秋、端午、春节等节庆日,多次走入壮族、瑶族、侗族、毛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细细品尝着五色糯米饭。瑶族作家黎明对此说得真切:“吃过彩色的糯米饭,就不会忘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和‘草越冬而不枯,花非春而怒放’的南宁。每每咀嚼绚丽与柔美时,诗韵便由心底溢出。”

那日,我斜倚在武鸣伊岭岩洞的巨石上,听瑶族老人向我讲述绚丽之源:“或是武鸣大糯、或是靖西香糯,或是环江香糯,与清热解毒、美容健身功效的红兰草、密蒙花、三月花、丹枫等可食用植物花叶提取的汁液融浸,点缀成红、黄、紫、黑、白五色,即构成此饭的原料。待把这些‘彩云’和‘珍珠’蒸熟,那香味儿会把你留在这里的。”

此时,从远方村寨飘来一缕喧杂声。老人遥指翠丛遮掩的村寨说,那是一家村民在办婚事。以“金盆”洗手,手抓着用枫木叶汁或山羊花水浸泡的彩色糯米饭在露天处吃,是瑶族娶亲的一种传统食俗。而今,这种食俗少见了,但大家一道品尝五色糯米饭、互祝生活多姿多彩的习俗,延续到今。

半米的距离是爱情 篇12

他既不丑陋也不英俊、不幽默但也不木讷,是个掉在人堆里就被淹没的最平常之人。想自己也不是美西施又非丑无盐,况且年龄逐渐增大,也就同意深入了解,交往下去。

我们的恋爱和大多数人一样,见面、吃饭、看电影或听歌。相识3个月后,他在送我回家的路上吻了我,半年后两家的父母开始筹备我们的婚事,他也主动和我说起我如何温柔漂亮、如何合他心意的话。但我内心却很茫然,他是我多年等待的人吗?他会比我爱过的人出众吗?会比爱过我的人深情吗?

昨夜有雨,晚饭后他开车送我回家,当他以近12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立交桥向下行的时候,我们左前方逆行车道上有一辆车违章超越双黄线突然冲到我们的车前,而右边则是立交桥水泥护栏。车在我惊叫声中停下,好在是有惊无险。从轮胎因紧急制动而留在马路上的几条黑色划痕分析,两辆车几乎是擦肩而过,但我们的车却离右边水泥护栏还有两米半的距离。

我望着同样惊魂未定的他,抱怨着说:为什么不往右边多打点轮?你看差一点就撞到对面车了。多危险啊!

他紧紧地抱着我说:你在右边啊,如果我多转一点方向盘的话,车撞到护栏上,你会有危险的啊。

我顿时明白了在生死瞬间的选择中,他把保证生命安全的半米距离留给了我。也许我们没有缘分可以青梅竹马或一见钟情,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也不会有枪林弹雨、水深火热的爱情考验,但他这瞬间的抉择让我体会到他真挚的心。

米的作文_三年级作文 篇13

米勒的故乡在法国最北端,一处叫格鲁奇的靠海小镇。由于他出生的次年正值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再加上他是农民之子,整个法国经济萧条、农作物欠收、政府又加课重税赋的情况下,米勒的童年多半是在农田里度过,根本没有太多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米勒并没有被艰苦的环境所限制,他时常着农忙之余到处素描写生,也时常临摹家中一些老旧宗教图书里的插画,阅读雨果、莎翁的文学创作。米勒的祖母发现米勒摆放在床头的两幅模拟素描,竟然和圣书中的原版插画一模一样;因此,米勒的爸爸在他年满二十岁时,便带着他前往瑟堡拜一位画家朋友墨西尔为师,让他专心朝着绘画方面去发展。但这并不表示米勒的绘画之路从此一帆风顺,因为在往后的三十年,他几乎都活在与劳动者无异的奔波生活里。

米勒在乡野间淬炼出仆实、笔触刚健有力的画风,从他的作品羊群、拿锄头的人、播种者、种马铃薯的人.....等知名代表作中便可窥得一二。他运用鲜明的色彩,将农村中祥和的景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旷世名作“拾穗”是米勒在43岁这一年所完成的创作,图画中有两位妇人在稻田里工作,四周盈满了金黄色的阳光,仔细观看农妇弯腰的动作可以感觉到其中所蕴含的力与美。

《李米的猜想》观后感 篇14

“83天。我打算回去了,李米,反正我也成为不了那种你们想要的那种人,看来只能这么普普通通了。我真的很没用。是不是你也觉得我很没用啊?”“221天。我就要回去了,李米。我现在算是一个有用的人了,我已经能够看到我们未来超市的样子。你会原谅我吗?”“430天。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李米,也许我已经成了你父母想要的那种人,谁知道。昨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昆明,我突然一下哭了。你还在等我吗,李米?”“708天。告诉你一件事儿,李米,几乎都快成真的了,我今天早上我到了机场,我站在大厅里,那一刻思念像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我突然想要回去了。我买了机票,过了安检,一直走到登机口!最后我还是出来了,机票钱退了一半。我多想回去啊,你知道吗?”

当李米重新遇见方文,追在他身后说着这番话的时候,我哭了。方文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李米都记在心里。一个女孩子在大城市开出租车打拼生活,日子过得多么不容易,李米整整找了方文4年,每一封方文来信的日期,李米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想与方文之间的联系。当叶倾城问李米,你怎么就那么确定是马冰是方文呢?李米吼着说,你老婆你能不认识啊!

当然,方文对李米的爱更深。当看到影片最后一段播放方文留给李米的影像时,你才知道,原来方文一直都在李米身边。方文在李米的家外各个地方都装了摄像头,甚至在李米的出租车上也装了摄像头,李米每天点点滴滴的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方文通通都记录了下来。那一刻李米的心里哭疯了。可是,方文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半米的距离是爱 篇15

他既不丑陋也不英俊,不幽默也不木讷,是个掉在人堆里就被淹没的平常人。我也不是美西施,况且年龄逐渐增大,所以我同意和他交往下去。

我们的恋爱和大多数人一样,见面、吃饭、看电影或听歌。相识3个月后,他在送我回家的路上吻了我。半年后,双方的父母开始筹备我们的婚事,他也主动说起我如何温柔漂亮、如何合他的心意。我的内心却很茫然。他是我等待了多年的人吗,他会比我爱过的人出众吗,会比爱过我的人更深情吗?

那晚,他开车送我回家。当车子风驰电掣般从立交桥向下行驰的时候,左前方逆行车道上有辆车违章超越双黄线突然冲到我们车前,而我们右边是立交桥水泥护栏。

车在我的惊叫声中停下,好在有惊无险。从轮胎因紧急制动而留在马路上的几条黑色划痕分析,两辆车几乎是擦肩而过,但我们的车离右边水泥护栏还有半米的距离。我望着同样惊魂未定的他,抱怨说:为什么不往右边多打点轮,你看差一点就撞到对面车了,多危险啊!

他紧紧地抱着我说:你在右边啊,如果我多转一点方向盘的话,车撞到护栏上你就会有危险啊。

我顿时明白了在生死瞬间的选择中,他把保证生命安全的半米距离留给了我。我们没有缘分可以青梅竹马或一见钟情,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也不会有枪林弹雨、水深火热的爱情考验。但他这瞬间的抉择让我体会到他真挚的心。

上一篇:四上古诗两首课件下一篇: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