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2024-10-21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通用8篇)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篇1

硕士生的钉子户生活

“相对事业上的成功,如果我的坚持最终能推动中国的法制进程,很显然对我个人以及后代的意义更大!”

11月16日下午,张必伟出门前又带上了那个棕色的小腰包。自从10月19日家中被丢了十几条蛇之后,张必伟就在包里放了一把小斧头随身携带。这位拥有法学学士学位、正在攻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材生,一心想用所学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却在现实中四处碰壁。

职业钉子户

想推动中国法制进程

生活中,张必伟并不是锱铢必较的人,但是对于违反法律和制度的事情,他可是一点都容忍不得。“可能是法律意识已经深入内心的原因。”张必伟说,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为法学,法律意识和西方公民观念是他现在思想的基础,对于野蛮拆迁他更是深恶痛绝。

张必伟皮肤黝黑,身高1.7米,比较强壮,若不是那副无框架眼镜,可能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拥有法学学士学位、正在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大学毕业后,他先在某烟厂做了四年网络维护,又考取了云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工作的同时又不断给自己充电。底他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自己出技术与朋友一起创业,专做车载电脑软件的设计。正当他的公司逐步转入正轨,人生理想一步一步实现的时候,一件可能影响他一生的事件正悄悄临近。

12月16日凌晨3点,李家堆的村民正在排队签署拆迁补偿协议,而他却在家里安稳地睡觉。“我认为补偿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我们持有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为什么要按集体土地进行补偿?”张必伟说,龙翔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答复说是因为他们没有房屋产权证和规划许可证,所以只能按集体土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而他认为,这一点就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在整个拆迁过程中,违法的地方很多,具体的法律条文就能列出十几条。”

亲眼目睹了身边拆迁过程中的暴力事件后,张必伟最终决定放弃自己刚刚开创的事业,毅然做起了一个职业钉子户。“很多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觉得,如果能坚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最终推动中国的法制进程,相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很显然对我个人以及后代的意义更大。”张必伟说,尤其是有了女儿之后,他更坚定了走这条路的决心。

法学学士

给村民一些专业意见

204月3日,李家堆的钉子户们都收到了一份《行政处罚通知书》,称李家堆钉子户所居住的楼房为违法建筑,钉子户们顿时陷入慌乱之中。如果被确定为违法建筑,那意味着他们的楼房随时可能被拆除,而且拿不到一分钱的补偿。此时,张必伟站了出来,让大家开始寻找建设房屋时的审批材料、建房材料,然后递交给综合行政执法局,想从法律层面证明这些楼房都是合法建筑,但到现在最终的结果都没有出来。

张必伟的上访工作还在继续,赵家堆、李家堆每天都有楼房在消失。他开始有些着急,交到有关部门的上访信件没有回音,递交给法院的《行政上诉状》也被最终裁定为不受理。他也曾感到单个力量的无助。

10月19日凌晨,张必伟的家中突然出现了十多条蛇,家中的玻璃也被射了几个洞,这让他的无助感陡增。随后闻讯赶来的.同村钉子户让他内心有了些平静,之后就逐渐恢复了冷静的思维。在同村钉子户的帮助下,报警、拍照取证、联系媒体曝光,所有步骤有条不紊,而这一切也都被其他钉子户看在眼里。

“虽然平时也有接触,但这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很不一般,至少跟我们这些大老粗不一样。”同村钉子户王安顺回忆说,以前就知道他是个大学生,有点清高的感觉。但通过这次事件,感觉他还是个有主见的人。

之后,张必伟同其他钉子户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上访、互相勉励,有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决。“虽然大家的最终目标不一致,但我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在里面。”经历了这两次事件之后,其他钉子户开始对这位后辈书生刮目相看,虽然嘴里不说,但之后只要家里出现情况都寻求他的帮助。“我依然相信法律会还给我们一个公道。”张必伟说,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领袖,他只是给其他钉子户提供些专业点的意见和合法的维权方式,避免大家在维权过程中违法。

在张必伟家四楼的楼梯旁边,堆放着石灰粉、汽油,客厅的角落里摆放着许多烟花爆竹。张必伟的岳母解释说,自从上次发生了扔蛇事件之后,他们就准备了这些东西,厨房中还有煤气罐做备用,“一旦有人强行闯入,这些东西就能派上用场。”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家人的人身安全。”张必伟说,之前他把自己的权益完全寄希望于法律,但上次的丢蛇事件之后,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购买了石灰粉、汽油、爆竹,希望用“斧头式”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法律虽然能维护合法权益,但并不能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而这一切他们都是迫不得已,如果连生命都失去了,其他的事情就不存在任何意义。虽然现在他们还在继续上访,但目前家中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篇2

我国实行以导师制为主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博士生导师的职责,是以一种规范的方式指导在学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取得学位的必要环节,对博士生的科研工作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并监督博士生的研究进展。[1]博士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这几个方面。对博士生来说,学位论文是其取得学位的关键。通过坚实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的科研实践,博士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搜集阅读文献,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本学科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力求表达独特见解,对现有理论或方法有所突破,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基本标志,是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全面体现,是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达14.35万,预计到2008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5万,跃居世界第一。[2]然而,我国博士学位的总体质量还远没有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我国的博士学位尚未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急剧加大,在博士生导师指导方面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有的导师对博士生放松了指导,有的导师对博士生学位论文中的抄袭、剽窃现象不闻不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在理解和把握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导师可以说是第一责任人,博士生导师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力量。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已有研究,多是从博士生培养制度、博士生论文评审过程、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核等角度进行的,而针对导师与博士生关系的内容较少。本文从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问题出发,应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在中日两国调查数据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日本(2003)、中国(2004)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

在日本,根据博士授予点的整体分布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8,024份,回收2,656,其有效回收率为33.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73.0%,女性占27.0%;学年分布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32.5%、二年级的学生29.2%、三年级以上的学生38.3%;专业分布为:人文学10.9%、社会科学12.7%、教育学3.1%、理学13.7%、工学24.4%、农学6.3%、艺术类0.6%。[3]

在我国,抽样范围定为研究型大学的在校博士研究生,采用两级分层进行抽样。首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地域为初级抽样单位,将地域分为西部、中部和南部,西部抽取一所高校,南部抽取两所高校,中部抽取两所高校。然后,以专业为抽样单位,在各个高校抽取文科和理工科的若干个专业。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直接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了有效问卷1,107份,其有效回收率为65.1%,达到了基本的调查标准。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学年分布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51.8%、二年级的学生30.0%、三年级的学生18.2%;专业分布为:人文学22.4%、社会科学19.4%、教育学8.1%、理学32.8%、工学16.0%、农学0.3%、艺术类0.3%。[4]

二、结果分析与比较

本研究将博士生接受学位论文指导的过程具体化为:确定论文题目的途径、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这四个维度。通过这四个维度,可以考察导师与博士生在指导与被指导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博士生科研的自主性程度,以及博士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程度。一般来说,博士生能否自主确定博士论文,选择研究领域能否突破导师研究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博士生科研是否有自主性;而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越高,师生互动的层次和程度越深入,博士生科研能力进步越快。

(一)博士生确定论文题目的途径

学位论文阶段包括论文选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结合,其中尤以论文选题最为重要。选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通过反复比较、分析和论证,根据博士生已有的研究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等因素逐步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在博士生进入研究领域初期,导师担负着把博士生带到学科前沿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引导博士生选好主攻方向,高水平的选题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通过对中国高校博士生的调查发现(见表1),导师对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非常大。83.2%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有关,并且在文理科上差异显著,导师对理科生的选题影响更大———理科生为88.1%,文科生为77.7%。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对日本博士生的调查显示,68.3%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有关,75.8%的理科生选题受导师影响,45.5%的文科生选题受导师影响,文理科上差异显著。从整体上看,日本博士生选题的自由度高于中国博士生,文科生半数以上能够自己确定博士论文的题目,而理科博士生的情况与中国博士生选题自由度相近,都是“与导师商定”的途径占大多数。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和进入研究领域之后,导师需要帮助博士生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并留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提高博士生科研活动能力和水平,导师的引导对博士生的研究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76.4%的中国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有关,有50.7%的博士生的研究课题是导师的研究领域,文科生55.2%属于此类,理科生46.5%属于此类;而更多理科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相关(理科生为84.2%,文科生为68.3%),文理科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研究的情况与中国情况有较大差异,文理科博士生的研究集中于“研究题目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占54.0%,而只有24.8%的博士生属于“研究课题是导师的研究领域”,并且文科博士的“研究领域不同于导师的研究领域”的比例大于中国博士生,占到了36.4%,反映了日本博士生的研究自由度和自主性。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小型学术沙龙(seminar)是一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科研活动的交流和探讨,而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学术交流与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45.4%的中国博士生和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每月一至二次,有17.9%的中国博士生一年只有几次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机会,甚至有7.4%的博士生几乎没有与导师探讨过博士论文,整体而言,中国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较低。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整体上分布较为平稳,“每月一、二次”的占34.1%,每周一次的占24.4%,每周一次以上的占21.1%,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均高于中国博士生,但是日本也存在14.6%的博士生一年只有几次与导师交流博士论文的机会,有5.8%的博士生几乎没有与导师交流博士论文。从文理科的情况来看,日本博士生与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在学科上的差异较大,理科博士生与导师探讨的频率高于文科,但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整体上博士生与导师的探讨频率高于中国博士生与导师的情况,从发挥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作用这一角度来看,日本博士生受到的指导更多。

(四)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

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师的指导程度和效果往往存在差异,表4比较了中日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56.9%的中国博士生认为导师对论文的指导“比较充分”,而23.7%的博士生认为“指导很充分”,整体而言,80.6%的中国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认可。这些整体特点,在文科和理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日本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主要分布在“很充分”和“比较充分”的层次,分别占了44.8%和40.4%,整体而言,日本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认可程度较高。从文理科的差异来看,文科认为“比较充分”的比例高于理科,分别为45.0%和38.6%,文科博士认为“不充分”的比例也高于理科,文理科之间有差异,而在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中日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的途径、博士生研究与导师研究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度这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用的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博士生科研的主动性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来看:

其一,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完成需要加大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配合。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博士生科研活动中与导师交流程度相对较低,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互动相对偏少。有研究指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接触次数,[5]因此,我国博士生培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其二,我国博士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训练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博士生科研的自主性相对较低,在科研活动中比较被动,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性,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成果源于创新能力,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自主性的发挥,从选题到具体的问题研究基本上需要博士生独立完成。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对于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了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日本和我国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数据,因条件有限,在比较分析中采用的变量较少,方法较为单一,尚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两国博士生培养中论文指导的整体情况。希望今后国内有更多研究弥补这些不足,真实深入地探讨我国博士生培养中的论文指导、师生互动、导师队伍建设等与博士生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发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绿绮.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及措施[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4.

[2]李征航,毛旭东,刘万科,陈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79~180.

[3]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Ⅰ[M].日本: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ー,2004年3月,65~76.

[4]姜星海,阿拉藤.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博士课程後期大学院生調査に基づいて-[J].中国の大学院教育と学位授与に関する研究Ⅱ.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ー,2007,(2):81~106.

一个复旦女博士的生命日记 篇3

活着就是王道

见到于娟时,她整整缩了一圈,体重从健康时的120多斤掉到了100斤,又因为癌细胞骨转移有些驼背,更显瘦小。刚刚经历了一轮化疗的折磨,她指指自己乌青的面色、发黑的十指,开玩笑地说:“乌骨鸡啥样,我啥样,我成乌骨人了。”

這个时候,即使心里在流泪,你也会忍不住看着她大笑。是的,你经常会忘了她是一个病人,因为她迸发出的远远超越健康人的生命力,因为她一如往常的嬉笑怒骂,甚至对自己的病也调侃:“癌症找上我,它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从鬼门关刚刚闯过一轮,2010年底,于娟在新浪开了博客,标题叫做“活着就是王道”。3个月左右,访问量就飙至153万。

“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正如于娟所说,此前,她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系硕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刚刚回国任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论家庭,结婚八年刚添爱子,昵唤‘土豆’,还在牙牙学语。论事业,刚刚开始”。

不得不说,人生的剧情实在无法预料。2009年10月的一天,于娟突然腰痛难忍,随后被接二连三诊断为腰肌劳损,“对症下的药活血通筋,道道都是催命符,两个星期治下来,癌细胞全身骨转移”。12月底,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四期骨转移。

在被确诊为乳腺癌时,于娟和家人禁不住如释重负地放声大笑。“太好了,乳腺癌,不是肺癌不是骨癌而是乳腺癌,不能没肺不能没骨头,但是可以没有乳房。”她那时还不知道,乳腺癌也会致命的,她就是失去了手术机会的人。

她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坚强。2009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她被救护车送进上海瑞金医院急救室。病理室主任看到她那浑身黑漆漆的CT,听说还没有用任何止痛药物,倒吸一口凉气,对她老公说:“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她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但于娟没有哭,只是断断续续用了身体里仅有的一点力气,录了数封遗书,安慰妈妈看穿世事生死。后来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她还是没有哭,她说:“别人形容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这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痛到晕厥。但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只有两次,她崩溃了。一次是看到电视新闻里放独居老人过世多日才被邻居发现,她看了号啕大哭:“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万一我……我的父母该怎么办呢?”第二次,是她化疗回家后,19个月大的儿子“土豆”开心地围着她转来转去。奶奶说,“土豆”唱支歌给妈妈听吧。儿子趴在于娟的膝盖上,张嘴奶声奶气地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歌声未落,她流泪了……

面对生死,于娟别无选择:“生与死,前者的路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但是死,却要让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亲人们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之痛。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

就这样,于娟一次次熬过痛苦的穿刺、化疗、放疗,熬过了医生“最多三个月”的宣判,熬过了她的“一岁生日”。

无畏施反被施

于娟每天早晨9点起床去公园练气功,10点左右趁精力允许开写博客,一小时下笔就是一两千字。“虽然不是在描述香花繁绕的美好,但似乎写下了,就把苦痛踩在脚下了”。

“生命日记”的浏览量以每天十几万的速度在增长,这些文字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慰藉。于娟带给和她一样饱受煎熬的病友或家属希望,还有自己的点滴经验。她也提醒很多奔忙的人关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要去追求虚物浮云。

于娟说,她虽然不接受把自己交给某种宗教,但养病期间也在看一些宗教书,知道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她说:“我想,我总是可以做无畏施的吧。但凡处于困境的人,看到我的处境,便会从内心深处沁出一种小巫见大巫的甜,从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自己的痛也不算什么,自己正在经历的那些如山挫折其实无非蚁丘而已。无畏施不会让我更痛苦,反而会带来很多精神的欣慰与安悦,同为世人,若是有人从我这份罪里得到无畏,那么我这份痛也算没有白痛。”

只是她始料未及,这份无畏施让她周围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场”。最初还在她若干年广交天下英豪形成的庞大朋友圈内,礼物红包自不必说,还有同事为她在自己别墅门前栽种新鲜蔬菜定期相送,有气功大师来家里教她练功。甚至还有她从11岁、32块钱开始“一帮一一对红”资助了八年的一个农村女孩,不知怎么得知于娟生病的消息,怀孕的她差老公连夜坐火车送来一个“厚厚的用报纸包好的小砖头”。后来,每天家里人来人往,平日里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来献计和捐款,84岁的苏州老大爷写来信鼓励……

最让于娟感动的是,12年没见的老公的堂弟阿海,不明就里只知道她得了很重的病,说:“我知道嫂子得了重病,我没有钱,但是需要换肾换肝换骨髓,我来!”“也许古时候肝胆相照就是这个意思,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高士情谊?”最让她哭笑不得的礼物是,妈妈的一个农民老友送来一化肥袋活蛤蟆。他听说癞蛤蟆可以治癌症,一个人跑去山里蹲了两天两夜,逮回来一袋扛到上海。

于娟说,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善的盒子,期待在某个时机释放。或许是她无意间触碰了每个人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那个点,她这里成了一个“出口”。“那种汹涌澎湃的质朴情感,我用尽一生怕是也报答不尽的。”她说。

妈妈的万亩能源林

似乎是做好CT下引导穿刺的那个夜里,于娟觉得有些撑不住了:“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我似乎看到属于我的那盏生命的油灯一点点黯淡一点点泯灭。”夜里两三点的样子,身边有个不知名的病友停止了他的生命。于娟对身边的妈妈说:“如果我去了,在上海火化,然后把我的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埋了,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

说起能源林,于妈妈眼睛里就放光,因为这是女儿交代她的事。

当年于娟在挪威学习环境经济,让妈妈也去欧洲。在女儿居住的奥斯陆湖边,她们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女儿说:“好不?”妈妈说:“真好。”“我们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

于娟回国后怀孕、生子,论文课题忙得人仰马翻,挪威森林的事早抛在脑后了。后来于娟得了癌症,郑重其事地又把这事托付妈妈,这才真正开始了。于娟在最绝望时对妈妈说:“以后看到那片森林,也就相当于看到了我。”而且,于娟知道,女儿是妈妈生命灵动的动力,一旦落了空,会很可怕。而妈妈心里,则希望尽早让绿树成林,让女儿一直感到被爱包着,一直有个动力支撑着。

所以,于妈妈总是在上海待半个月,就回山东半个月,去她牵肠挂肚的那片曲阜荒坡。

于娟是能源专家,可于妈妈不是。于妈妈只有天天去村里去荒山上实践,干得不亦乐乎。她和于娟的目标很大——“万亩林”,可她知道,前六年都没有任何收入,前期投入从那里来?她不怕,先借钱,先做几十亩,农民看到示范,就能慢慢铺开了。“国家鼓励种树,可以找林业部门要点树种,借钱买点树苗,一边育种一边育苗。租农民一亩地,一年1000元。一亩地上种60棵苗,第一年保活一棵给20元钱,又能有1000多元钱。这样,农民每承包一亩地种树,第一年就能收入2000元,堪比正常耕地收益,比这片荒地上种田的收益高多了。六年后,树可以榨出油来,每亩净利润大约300元,正常的话可以产油30年左右。”当然,她们还是希望能建成申请中挪合作的能源林研究示范基地,这也是于娟的专业,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篇4

后来,我跟我爱人在合肥赤手空拳的奋斗,他和他爱人两个都是事业单位,而且双方的父母也都是事业单位员工。

他们很早就安家置业,买了房,买了车,工作稳定,待遇又好,双方父母随便帮衬一点,都值我跟我爱人奋斗好多年。

说心里话,那时候,我们无比羡慕,恨自己出生不好,后天又不够努力。

今天早晨,他给我打电话,话语里深刻感受到他极大的压力。

父亲被查出白血病,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治疗。

母亲要照顾父亲,他们夫妻俩要上班,岳父母尚未退休,4岁上幼儿园的孩子无人照顾,单位竞选干部又落了选,爱人岗位被调整到基层。

他说:人生中那些陆陆续续要遇到的坎,现在一下子全摆在他面前,组合成了一条深不可测,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说他慌了。

讲着讲着,电话里就哭了。

女人哭,我倒不怕,哄一哄就会好,男人一旦哭了,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安慰他,一切都会过去,现在都是暂时的。

他说道理他都懂,现实也能接受,痛苦和迷茫是接下来怎么办?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

人生该遇到的那些事,一个也不会少,只不过有的来的早,有的来的晚,有的来的断断续续,有的来的接二连三。

有的是别人替你挡了,帮你扛了,有的是直接奔你而来。

真的就像大姨妈一样,来的时候,害怕,不来的时候,更害怕。

我的生活日记 篇5

嗯,我先得堆一个超超超大的雪球,当作是雪人的身子,哈哈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咳咳,事不宜迟,马上行动!我先做出一个小雪球,就像是地基样的,然后我就用这个小雪球在雪地上面滚来滚去,越滚越大,好了!身子差不多就完成了,下面我应该做头了,嗯,首先还是应该做出一个小雪球来,然后还是一样的在雪地上面滚来滚去,但是(要注意滚出的雪球要和身子相配哟!)好了,基本上都做好了,就差装饰了。

好了,接下来应该怎样装饰呢!噢,突然一个好办法一闪而过,好!不错,就这么定了!呵呵!猜猜我是想要怎样装饰的?呵呵!先暂时不告你,让我把他装饰出来你再慢慢看吧!嘻嘻……好了!我要开始了!首先呢,偶们应该把两个又大又黑的珠子安在雪人的眼睛部位,那就是眼睛啦!接下来呢,就应该找到一个胡萝卜,那就是它的鼻子啦!把他安上去,再给他戴上一顶帽子,我们要准备一个桶子作为它的帽子。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篇6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作为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数字仿真技术。可以在特定范围内生成一种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于一体的逼真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虚拟环境中,在看到虚拟景象的同时,可以通过辅助传感设备,与虚拟环境产生互动,从而产生“看、听、触、闻”等在真实世界中才有的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也被称为扩增现实。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VR/AR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训练,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将这些先进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更多普通人体验到了科技的神奇。其中,华侨大学萧宗志博士,作为第一代VR/AR研究人,在古迹复原、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沉浸式数字内容典藏、文创艺术产业等研究领域积累了10余年的研究经验。并真正实现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环境的无缝连接,让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自由游走。而今,为了让VR、AR技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他又整装待发,准备踏上新的旅程。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无缝对接

也许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室内训练场中,身着数据服,头戴数据头盔的士兵正紧张地搜索穿行,不时进行射击;坦克、步战车与直升机模拟舱内的乘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战斗操作…当然,他们不是在游戏,而是正在接近于真实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这便是虚拟现实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上的情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高军队训练质量、节省训练经费、缩短武器装备研制周期和提高指挥决策水平等,同时,随着显示和交互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各种新产品和新系统不断投入到军事领域。

而萧宗志博士的研究却更进一步,因为他已经将VR/AR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等公交已经是极其普遍的事情,然而,等公交的时光总是百无聊赖,对此,很多人的解决方式基本上都是拿着手机做一个“低头族”,或者坐在候车区无奈的发呆。为了让人们等公交成为另一种时光的享受,萧宗志首先在厦门设计了一种交互式增强现实公交站。他主要是在普通公交站台中增添了AR技术,只要等公交的人轻轻挥动双手,站台屏幕上的3D动画就能活灵活现地动起来,不仅会优雅地转圈,还能展现各种绚丽的特效,完全可以让市民在候车期间忘记“手机”,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互动结束后,系统还可以将人机互动的精彩瞬间定格下来,AR增强现实技术就这样丰富了人们的候车时间。

作为这款项目的开发者,萧宗志博士依托自己创办的空间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和VR、AR等科技手段结合艺术家的创意,创作了不少形式多样的艺术科技产品。他说:“公交站结合AR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之后,会给候车的市民带来有趣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这种尝试将改变普通公交站没有趣味性和交互性的缺点。

目前,这种交互式增强现实公交站的技术已经成熟,萧宗志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在厦门公交车站进行尝试性投放,期待取得更好的效果。

戴上“眼镜”后的神奇世界

而萧宗志的另一项创作,更是让人们无论是走在热闹的街头,还是安静的广场都能体验一场无法比拟的视觉和触觉盛宴,那就是HMD(头戴式显示器)。2016年6月27日获得海西晨报记者刘凡凡专栏报导,他说,只要戴上HMD,拿着手柄,就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太空、雪地的梦幻,就仿佛电影《盗梦空间》一样让人进入奇幻空间,给人至幻至美之感。

为了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创意产品,萧宗志还在不久前亲自携带产品前往福州参加了第十四届“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神奇的体验效果吸引了现场不少观众的眼球。很多人戴上这副“神器”,便不自觉在屏幕前手舞足蹈。问其感受,很多人表示“感觉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太空世界,眼前和四周是触手可及的宇宙和星空,可以随意遨游。更神奇的是,只要轻轻挥一下右手便能在繁星中随意作画,左手则可以切换画笔颜色,一番奇特景象让人完全忘了自己实际身处何地。”互动结束后,系统还可以将人机互动的精彩瞬间定格下来。

“大家看展览一般都是静态为主,通过科技让作品或作品的一部分能动起来,就能让艺术作品直接和欣赏它的人对话”。萧宗志博士对自己的创新产品充满信心。

视觉艺术的追逐者

连接虚拟空间和现实环境是萧宗志多年来坚持的研究方向,更是他计划在大陆打造的一份事业。用新媒体、VR、AR等科技结合艺术家的思维创意,创造出一个视觉创意展示空间,给观众提供一个特别的艺术体验,是他坚持的理念。瞄准艺术展览市场的他在今年与厦门本土雕塑家闵一鸣联合创办了厦门首个新媒体艺术空间——VE视觉艺术体验空间。在那里,人们可以用最新的AR/VR体验不一样的艺术。

当然,除了将HMD应用于艺术领域,萧宗志还非常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设备只是个“花架子”。“HMD也可以运用到不少传统行业,实现创新突破。比如虚拟现实的科技可以用在古迹修复和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上,参观的人就可以通过HMD看到古迹的文字解说,甚至是遗迹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当然,虚拟现实还可以将标记器连接到人们正在施工的特定物体上,然后通过虚拟化系统在上面描绘出图像”。萧宗志表示。

可以说,无论是从现实意义还是审美意义上来说,VA/AR技术都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必将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加超乎想象的美妙体验!

事业和梦想的不断融合

萧宗志能够一步步实现梦想,离不开海峡两岸多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合作交流,离不开两岸一家亲的同胞情感。他籍贯台湾,曾获得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理学博士,是台湾斐陶斐荣誉会员,也是科易网·老师傅VR、AR与全息领域专家,华侨大学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导师,曾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资讯管理学系与企业管理学系、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弘光科技大学资讯管理系。后来作为福建省引进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来到大陆,目前在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

来到大陆后,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萧宗志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所研究的VR/AR技术在大陆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他说:“VR/AR科技的成本并不高,但应用面却很广。”同时,大陆的户外场景多,行业发展迅速,正是自己的技术商业化的最好时机,于是,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VR/AR的出现打破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Facebook、google、微软、苹果、腾讯、华为、乐视等巨头大举切入VR/AR,创业者也纷纷投入到这个号称未来有万亿级市场领域中,有做硬件的也有做软件,有提供内容的也有提供平台的。这让萧宗志深刻感受到:“当前,VR技术正处在‘风口’上,众多科技公司看中了其商业应用前景,都在集中力量投入研发。旅游、游戏、房产各行业都有,唯独艺术领域很少,我们台湾的文创特色强,刚好可以做一个结合。”

唯优果信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也正是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的,萧宗志将公司的办公地址设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为“东方夏威夷”的厦门,并以高新的科技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做后盾,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健全的售后服务,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文创产业等一流企业。

当然,任何创业都是有风险的,萧宗志表示:“再次创业还是比我之前想象的难,还好政府有相关的支持政策。”他的愿望是在厦门搭建好视觉艺术体验馆的基础上,逐步将自己的技术和理念推广到北上广等更多大陆的城市中去。

今年5月20日,由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主办,厦门中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易网)、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厦门中小在线、市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协会承办的VR/AR公益沙龙活动于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沙龙室成功举办,并进行线上同步直播。

在这次沙龙分享中,萧宗志结合自身实践与经验,为大家分享VR/AR的相关知识、应用场景、业界现状与未来发展,萧教授表示,在未来,VR/AR内容制作相较于硬件设备来说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七匹狼创投投资人吕志诚先生也从投资者的角度,分享了什么样的VR/AR更受投资方青睐。

今年恰逢虚拟现实的元年,现下火爆的场景似乎印证了这一点。然而,虽然VR/AR前景广泛,已经到了最佳投资时间窗口,但目前产业仍处在萌芽阶段,萧宗志博士和吕志诚先生不同角度的专业解读或许能为观望者找到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一水相隔,情系两岸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显大家气度;著书立说、厚德载物,成高山仰止。作为一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最基本的责任。萧宗志在多年的工作中,除了他钟爱的科研事业,教学业始终贯穿他的人生。

在教学中,萧宗志博士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意在为科研事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同时,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提高创新意识。分别在2014年与2015年的第四届与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中,他曾指导学生分别展开了《家用医疗照护系统》与《微观世界-基于相位与光学原理的模型构建》研究并参赛,连续两届都获得“创新奖”与“人气奖”,不仅提高了学校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也让学生增长了见识,认识到两岸“产学研”各界互动交流的情况,增强两岸同胞情。

多年来,萧宗志博士凭借着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独特创新,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先后参与并完成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计划2项、主持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1项、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对外科技合作重大科技项目)1项、参与并完成台湾教育部通识教育课程革新计划1项、参于华侨大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项、参于中央级普通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多媒体交互实验平台建设1项。另外,他笔耕不缀,先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EI检索12篇;专着2部。担任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Applied Mathematics&Information Sciences》与《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截至2016年8月止,先后荣获国赛24项、省赛5项、两岸交流赛4项、国际赛2项、其它赛事2项等37个奖项。

今年更获得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海丝之路泉州港沉浸式数字内容典藏》立项,依托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需求,对台地区的科技合作,以VR沉浸式技术产业重朔泉州海丝文化创新推广项目,围绕在泉州港海丝文化城市的沉浸式数字内容典藏,实现泉州港数字城市平台,内容涵盖海丝古今虚拟博物馆、虚拟旅游大使馆、四维城市虚拟展馆与经贸新闻馆等四个虚拟展馆的数字内容建设,提供沉浸式视觉引导,朔造泉州港4D全息交互影像,帮助泉州市经济社会与文创产业的推广。

博士生的生活日记 篇7

在世俗的眼光中,念到博士的女孩有多少能称之为漂亮的呢?网上不是有过这样一则笑话吗:“人分为3种——男人、女人、女博士。”可见,人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把女博士归结为了“另类”。

前不久,一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读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遇辉成为西班牙康乐氏金牌初榨橄榄油产品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当女博士遇辉以清新、靓丽、健康的形象和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时,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人们对女博士固有的偏见。一时间,女博士遇辉被全国各大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新闻热点不断飚升。

“玉洁冰清”的纯真女孩

“阳光”男孩携手与她走过“南开”

27岁的遇辉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遇辉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高中时期的遇辉酷爱理科,数学成绩尤为突出,1995年她考入了南开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系。1999年,她又顺利考入北大读研究生,之后转为硕博连读,将于2005年毕业。

“南开”是遇辉成就理想的发祥地,也留下了遇辉的初恋。

也许是北国冰雪特有的神韵赋予了遇辉这个冰城女孩特有的纯真与质朴;也许是酷爱运动的共同爱好,吸引了来自北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帅气男孩,她的同班同学刘平。

刘平酷爱足球运动,刚入南开就成了南开校园足球场上的一名主力,同样喜好运动的遇辉也是绿茵场上的运动健将。遇辉和刘平的“零距离”接触使他们渐生情愫。大二时,遇辉和刘平确立了恋爱关系。

走上婚姻的红地毯

我是我夫君的健康使者

遇辉是这样诠释自己的婚恋生活的:“我是个比较随缘的人,从来不刻意去做什么,同样,我从来也未感受过作为女博士在感情上的困扰。”

大学毕业后,遇辉考入北大读研究生。刘平直接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2002年,爱情已经成熟的遇辉和刘平走上婚姻的红地毯,在北京成了家。

当遇辉硕士研究生毕业要考博士时,她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见,很多朋友都说,一个女孩读那么高的学历干吗?还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

但是,遇辉的丈夫刘平却坚定地支持她读博士:“人各有志,你想做的事尽可以去做,读博士还是很锻炼人的。”

也许是因为读大本时两人就建立起深厚感情的缘故,虽然丈夫比她的学历低,但是两人的婚后生活却丝毫没有隔阂,她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

读博士的遇辉是非常辛苦的,一周里几乎除了周末都是泡在实验室里,但是,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遇辉和刘平从来没有放弃运动。节假日,小夫妻俩最喜欢的运动是去郊外登山,或者其他类似的探险旅游。用遇辉的话说:运动对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灵活的思维都大有好处。运动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方式,能够使人更加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和事,在别人眼中也显得很有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

为了使她当年的“阳光男孩”永远保持着白领男人的风度,刘平的每件衣服都是她为刘平精心选购的,就连刘平的领带、衬衣,遇辉都是件件烫熨得平平整整。

为了给家中增添些温馨的感觉,遇辉在家中的客厅里精心培植了凤尾竹、巴西木等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

“我要让我的丈夫一回到家里就感觉到欣慰、快乐。”

遇辉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刘平,刘平也依然像“阳光男孩”时那样对妻子有着深深的依恋。

不知多少次,遇辉晚上在实验室加班,刘平总是亲自下厨,做好饭菜,在家等遇辉回来,并不时地问:“怎么样,我的烹饪手艺不比你差吧!”每当这时遇辉总是风趣地说:“不错,但要想超过我,还需要不断地实践。”

记得,那是婚后遇辉的第一个生日,遇辉正为项目忙得“天昏地暗”,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生日。

这一天,由于着凉,刘平患了感冒。高烧、头疼的他为了不影响妻子的实验,强忍着不适在厨房里烹饪了一桌丰富的生日晚宴,晚宴摆好后,他突然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他骑上自行车,在暮霭中来到了一家鲜花店,为妻子挑选了一枝最红最艳的玫瑰花,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夜色中回来的遇辉,一进门就看到了那象征着爱情的玫瑰。在感到幸福的同时,一种歉意袭上心头,她轻声喊着刘平的名字,可是,病中的刘平却沉沉地睡着了……

在遇辉的心目中,刘平是那么的稳重、善良、遇事理智。“社会角色中的男人,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愉快,既然嫁给了他,我就要让他感到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我永远是港湾中跟随他摇动的白帆。”从遇辉娓娓的叙述中记者体味到,小夫妻俩的幸福,绝不单单因为是从大学就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的缘故,除了感情因素,遇辉那随和天真的性格也是维系婚姻和谐的重要因素。

漂亮女博士成为

国内首位女博士广告代言人

2004年11月初,北京康乐氏食品有限公司开始为康乐氏橄榄油健康时尚品牌形象寻找品牌代言人。也许是因为康乐氏总裁刘杰克先生是北大毕业生,因此寻找代言人的目标最终锁定在北大、清华这两所著名学府。

经过多次筛选,来自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被录用为品牌代言人。不料,几乎是在签约前的最后时刻,这名博士生最终因为其家人的反对而放弃,康乐氏公司不得不进行第二轮筛选。也许是因为在前一批面试中锁定了清华的女博士,因此,新一轮的招聘范围被缩小到两校博士生,消息一经发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形象代言人还需要女博士是不是太小题大作。

面对招聘代言人这则广告,遇辉真的有点动心了:“我觉得与外国人比起来,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都以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做代价”。

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遇辉感到了一种责任。有了这种想法,遇辉立即和刘平通了电话,讲述了她的想法,没想到刘平却是那样地理解和支持:“只要你觉得对社会有益的事你尽可以去做。”在招聘快要结束的时刻,也就是在面试结束前20分钟,遇辉在丈夫刘平的陪伴下出现了,遇辉的简历是工作人员收到的最后一份简历。

遇辉的到来,令负责招聘的刘杰克等评委眼前一亮。初见遇辉,他们很难把一袭长发、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孩与女博士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应试中,女博士遇辉对产品透彻的理解,对品牌到位的诠释,对“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情,征服了现场的评委,最后,品牌代言人锁定了北大女博士生遇辉。

出于一种好奇,从来没走出过校园的遇辉只想尝试一下社会活动,却在无意中首开了女博士做广告的国内先河。

12月6日,遇辉与康乐氏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形象代言合同。

做形象代言人,遇辉的丈夫及家人对她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遇辉做的是有益于社会的事,只要她想做,就一定会成功!”

尽管在北大熟悉遇辉的人都说她漂亮,但是,遇辉却认为这次竞聘的人中她不是最漂亮的,她的胜出主要原因应该是她的健康、自信和文化素质,以及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这些大概缘于遇辉校园生活的积累。就读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学位的她曾担任过研究生会主席,策划并组织过系内的多项活动,曾获得过“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多个重要奖项。对“美”的感悟,遇辉更是独到:“美是一种感觉:自信是一种成熟的美,知识是一种广博的美,健康是一种永恒的美。”

“如果我的健康形象能够使公众感觉到美,那就是我成为形象代言人的最终目的。”遇辉说,“女博士之所以被误解其实缘于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生活的误解和人往往爱施以先入为主的偏见,其实,在北大、清华这样一个高知聚集的地方,我并没有觉得女博士有什么特别,有着广泛爱好和兴趣的女博士大有人在,她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佼佼者。”

对于女博士担任形象代言人,公众的认知并非如遇辉想象的那么乐观。

在北京和哈尔滨,记者先后走访了不同层次的人群,答案却是各有差异。一些大学生的家长们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让他们做形象代言人是否有些大材小用;更有一些硕士、博士生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我绝不会同意”。

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最具魅力的女影星当中,公众认知的绝不是靠年轻、貌美取胜的青春演员。相反,深入美国观众人心的一些称得起明星的女演员,几乎都是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知识底蕴的中年女演员。他们当中许多人学历都相当高,不乏硕士和博士。

黑龙江大学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认为:遇辉的行为代表了新时代高知人群的新思维、新理念。

2005年,遇辉即将博士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遇辉将做怎样的安排?遇辉说,我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每做一件事,我就想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做好,很少为自己设计些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首先要正视现实,绝不会把博士做为自己求职的招牌,资历是起点,事业需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只要我摆正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此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网载。)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 篇8

寒假到了,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姥姥家过年,姥姥家在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上,我还是第一次去呢。

在屋子里向外看,外边就像一个冰雪乐园。我还在姥姥家吃到了好多的糖果呢。大舅带我们去滑雪,我们还一起打雪仗,在那么冷的冬天我都玩出汗了。大舅还拿了爬犁,我们还去冰上拉爬犁……我们玩的可高兴了呢。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去看了雪雕,有大佛、龙、小屋、雪球等等

寒假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暑假的时候还能去内蒙和哥哥姐姐上山采野果子呢。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2

X年X月X日星期X阴/晴

今天我吃了一个桃子。

桃子又大又红,看着就觉得很好吃。

我咬了一口,甜甜的,可是我的牙齿掉了,咬不动,只好请妈妈帮我把它切成一片一片的。

我拿起一片薄薄的桃子片,很快就吃完了。

于是我把这么一个大桃子吃掉了。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3

在寒假里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我正在看电视。突然,我看见爷爷在拖地板,地板亮亮的。我走过去请爷爷教我拖地板,爷爷高兴地把拖把给我,又手把手教我。先用拖把把渣子拖到一起,然后用扫帚把渣子扫到畚箕里,最后倒到垃圾桶里。在把拖把放在清水里洗一下,在拧干,在把地板拖一下,地板就干净了。 我学会了拖地,我非常高兴。今后,我会学做更多的家务事,做爷爷奶奶的小帮手!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4

日子过得可真快呀!一眨眼的功夫我的寒假就快要过完了。你知道我过得怎么样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我觉的寒假过的实在是太棒了,但是最可惜的是如果能放60天那就更好了。”

寒假里我坚持每天学习,认真的写寒假作业。

寒假里我和弟弟玩各种游戏,有跳绳,玩电脑……

寒假里我还迎来了20xx年的新年,我又长大了一岁,我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弟弟一起在老家吃年夜饭,放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

我的寒假是这样的,那你呢?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5

寒假生活即将过去,回想起来,挺有趣和快乐的!

比如,跟父亲母亲玩打羽毛球,我跟以前一样,连球都发不出去,但我不放弃对练习打羽毛球的念头。

比如,把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给我的压岁钱存到银行里,可以“生”小钱。

还比如,我在寒假里就把我最喜欢的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全部看完了,而且,我觉得书里面的一个女孩特别漂亮,她的名字叫夏林果,她很爱帮助同学,而且,她有一条长长的辫子,马小跳特别喜欢她,只要夏林果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6

寒假到了,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姥姥家过年,姥姥家在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上,我还是第一次去呢!

在屋子里向外看,外边就像一个冰雪乐园!我还在姥姥家吃到了好多的糖果呢!大舅带我们去滑雪,我们还一起打雪仗,在那么冷的冬天我都玩出汗了!大舅还拿了爬犁,我们还去冰上拉爬犁……我们玩的可高兴了呢!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去看了雪雕,有大佛、龙、小屋、雪球等等

寒假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暑假的时候还能去内蒙和哥哥姐姐上山采野果子呢!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7

大年初一那一天,我和弟弟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回老家,给长辈拜年。

到了老家,爷爷给我们小孩子每人发了一大堆炮,我们几个在院子了尽情的放啊。炮声,笑声,都混在了一起,我们感到放炮真开心,然后,我给老奶,爷爷,奶奶,伯伯,叔叔拜年,他们又发给我许多压岁钱,我的口袋装满了压岁钱,感觉自己成了大富翁,我心里真高兴。我想:“如果能天天过年,那该多好哇。“

快乐的事还有很多,我说也说不完,在这个寒假我感到我真幸福。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8

终于迎来了美好的寒假,但这几天空气太差了,满天的雾霾让人一点也不想出去玩,天天在家无聊的瞎转悠,上午睡到了快九点才起,起来匆匆吃了碗泡面,就开始写作业,大本子写完了,就写点阅读,练练字,听写一单元的讲义,复习下奥数,一上午就这样晃过来了。

吃完饭以后就是我的休息时间了,由于在学校的时候养成了午睡的习惯,所以在家里我也会小睡一会,睡醒了后我一般会看一些好看的动漫来给自己的寒假增加一点的乐趣。吃完晚饭以后会跟自己的爸爸一起出去散散步,这样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呼吸下空气。

我的寒假一天基本都是这么安排的。是不是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呢?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9

今年,我的外公七十岁。今天,舅舅在仙岩王朝大酒店摆了二十多桌酒席给外公祝寿。酒席上,我们都祝愿外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吃过酒席,妈妈和舅妈等人在整理酒桌上的菜,我和方愉姐姐把一盘菜中的一片片橙子都拿过来,打算做橙汁。我们拿来一个空的王老吉瓶子,往里面用力地捏橙片,橙子里就流出许多新鲜的果汁。“哇,我们成功了!”我们都开心地拍着手大叫起来。可我们不敢喝这橙汁,因为这实在是太脏了。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0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终于到了。

在寒假里我首先尽情的玩了一场。

我有事骑自行车;有时找小朋友玩跳皮筋;还有时和妈妈玩踢瓦。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擦炮。我有时将擦炮埋在土里炸土;有时将鱼雷放在水里炸鱼;有时将水雷放在水里榨出水花;有时将水雷放在地上,再将瓶子盖盖在上面,水雷一项,瓶子盖就飞上了天。真是太好玩了。

我最苦恼的是写日记 。

妈妈让写日记的时候我就想哭,因为写日记就像世界 上最难的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个寒假让我欢喜让我忧。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1

我的寒假生活 哎!暑假又要过去了,这下惨了,我的妈妈让我总结这个寒假的生活,我可说不出来了,而且还要亲自检查我的.寒假作业是否完成。

这该怎么办啊!这是我想到了一个馊主意,这时妈妈走进我的房间,要检查我的作业,这下惨了!我的计划要失败了,多怪我狡猾,妈妈刚要说,就让我堵回去了,我心里慌慌得,“妈妈,我的作业借给我班同学了”妈妈面带微笑对我说“明天把作业拿回来,我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检查。”

幸好妈妈晚上出去吃饭,我赶紧拿起笔开始写。我写到了很晚,终于写完了,我的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我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我老早就把作业给了我的妈妈看,妈妈还说写的好。

这是一个错误,我再也不撒谎,妈妈我错了。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2

X年X月X日星期X阴/晴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狗,我开心极了。

小花狗非常可爱,看起来非常聪明。

我就从盒子里把它抱了出来。

下午,我跟小狗一起玩。

我拿着一块肉,小狗很想拿到吃。

可是小狗总是拿不到,我们开心极了。

最后我还是把肉给小狗吃了。

晚上,我去买肉给小狗吃。

我一回家,小狗把妈妈的线弄乱了。

我非常着急,我就把线整理好了。

小花狗很淘气,可是它很聪明。

我很喜欢它。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3

期末考试终于考完了,迎来了轻松又愉快的寒假,这是我最盼望的。

前几天,我和xx,等我放寒假的时候请他和他姐姐到我家来玩。今天他们来了,我非常高兴又多了两个玩伴。刚开始,我们非常听话,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先写作业再去玩。或者看电视,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不听话了,作业也没做了,我们三个玩起了躲猫猫,我们一会儿躲在被子里,一会儿躲在门后面,一会儿躲在柜子里,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妈妈很生气,一边唠叨,一边收拾屋子,说我们太调皮了,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们三个一起帮妈妈收拾屋子,很快整理得很干净了。

xx姐姐走了以后,我的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我真想他们天天来我家玩,有朋友陪伴的日子真好!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4

我的假期生活过的很充实,时间也安排的比较合理。这个假期我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去玩,爸爸妈妈只带我去了上海附近的地方。我们一家去了崇明东滩湿地和东平森林公园。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长江大桥,长9969米。在东滩我看到了候鸟,在东平森林公园我坐了小火车,玩了水上蹦床,开心极了。一天的时间过得真快呀!

我的寒假生活日记15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转眼,寒假就结束了。

在寒假里,我认真地完成《寒假新时空》,请爸爸帮我一起完成里面的难题,还请妈妈帮我批改了作业本。我坚持天天看课外书,看了《小布头遇险记》、《鲁宾孙漂流记》、《看图学围棋》和《幼儿画报》等。我还学会了查字典和骑自行车。爸爸妈妈还带我去安吉滑雪。

上一篇:唯美的教师节短信祝福语下一篇:部队行政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