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博士

2024-09-17

专业博士(精选11篇)

专业博士 篇1

笔者担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已经有了一些年头, 学科负责人的职责以及实际参与众多博士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更促使自己超出熟悉的领域并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进行思考:我们究竟如何才能从总体上不断提高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准?与此相对照, 这又是我们所应直面的一个事实: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作出自觉的努力, 博士生培养水准的下降似乎很难避免, 更不用说滥竽充数、敷衍了事、甚至公然抄袭、权益交易等现象也时有所闻。

本文将主要从学术角度、并以南京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近年来所经常出现的一些选题为背景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撰写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 这也就是说,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想做、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好”这样一个问题, 至于如何才能彻底杜绝所提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则实在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希望自己的这些想法也能激发各位同行、特别是广大博士研究生的进一步思考。

1.如何能对某一学科、特别是某些前沿学科 (如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等) 的整体发展趋势与内在线索作出具体分析显然是一类十分有意义的选题, 因为, 这不仅很好地体现了科技哲学研究应当立足于实际的科技活动这样一个基本立场, 而且也清楚地表明了科技哲学对于实际科技活动的促进意义。正因为此, 尽管此类题目有较大难度, 却始终较为热门, 甚至经常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年复一年地反复出现, 撞车、重复 (尽管只是就局部而言) 的现象也很难避免。例如, 南京大学在近三年内每年都有博士研究生选择“系统科学 (思想) 的发展”这样一个题目, 尽管他们的基本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但作为“第一反应”, 自己在今年的预答辩会上还是忍不住发表了这样一个意见:“此类题目今后几年都不能再作了!”

事后自己意识到这一表态过于简单了, 因为, 一个更为恰当的提法显然在于:今后如果还是要选择这一题目, 究竟应当怎样去做才是合适的 (或者说, 是可以接受的) , 什么样做法又是不能接受的?

例如, 以下就是关于后一问题的一些具体解答:为了从整体上理清发展的线索, 一个必要的前提即是成为相关学科的真正内行;为了避免重复, 我们又应首先了解这一方面的已有工作, 特别是, 即应深入地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 (乃至“超越”) , 而不只是玩弄“概念游戏”, 实质上却仍然是重复、甚至是抄袭?

另外, 李曙华教授也曾就这一主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如果在今后仍然要选择“系统科学”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 就一定要找出一些新的切入点或研究视角, 如怎样去填补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始终未能得到深入研究的“空白点” (如怀特海相关思想的研究) , 或是更加突出系统思想的应用 (如系统思想在教育领域或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或是主要集中于系统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 等等。

再者, 就所有的相关研究, 特别是关于学科发展线索的梳理而言, 笔者以为, 我们又应经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相关的论文究竟是写给谁看的?给导师 (或者说, 仅仅是为了获得学位) 、给同行、还是相关领域中的实际科学工作者?容易看出, 这一问题事实上也就直接关系到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恰当定位与基本意义, 又由于博士研究生必将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主要研究力量, 因此有必要从一开始就予以特别强调;我们还应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写作博士论文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设定一个“大目标”, 如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也即能在国外同行中得到一定的反响或认同——客观地说, 此类选题相对于其他一些题目而言在这一方面也应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本学科、以及各个相关学科中的重要学术人物, 由于其对于学科历史发展的特殊贡献、以及对于现实研究的可能意义, 也常常成为博士论文的直接选题。由于此类研究很少具有真正的空白点, 因此, 这方面的工作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一种“再研究”, 我们并应从后一角度深入地去思考究竟如何去从事此类题材的研究。例如, 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 如果只是笼统声称自己的研究比先前的相关工作“更系统、更全面”, 显然就是过于空泛了, 甚至更可被看成相关工作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一个直接表现。

与此相对照, 在从事此类题目的研究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真正作出新意”这样一个关键。例如, 您是否提供了某些新的素材, 或是采取了某种新的研究视角, 或是将研究放到了一个新的背景之上, 或是达到了更大的分析深度, 等等。

由于在现实中大部分选择此类题目的博士论文主要都立足于后面两点, 我们也将主要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并以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为例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首先, 作为历史人物的研究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无一遗漏, 而必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另外, 所说的研究显然也不应是单纯的介绍而不包含任何的评论, 从而, 从整体上说, 我们也就应当明确肯定此类工作的建构性质。当然, 所说的建构又不应是一种随意的“创造”, 而应反映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 这样, 如何能从总体上很好地去把握对象也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例如, 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研究, 我们就不应停留于对其主要内容 (如“默顿命题”、“默顿规范”等) 的概括, 而应清楚地说明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也即为什么可以将这些内容看成默顿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另外, 我们也不应将所说的内容看成互不相干的, 而应对它们的内在关系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这既是指动态的研究, 即如具体地指明默顿在这一方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也是指如何能从逻辑的角度清楚地指明相关理论的整体性结构, 包括主要的研究问题、研究的基本立场、主要的研究方法, 等等。

其次, 作为历史人物的评价, 我们显然又应跳出默顿本人而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分析, 特别是, 我们既应清楚地指明科学社会学研究得以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同时也应指明默顿的相关工作的历史局限性。例如, 正是从后一角度去分析, 在当前我们也就应当特别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工作, 因为, 后者即可被看成为深入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背景, 特别是, 就只有通过横向的比较, 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究竟什么是“默顿式的科学社会学研究”、乃至更为一般的“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应当强调的是, 后者事实上也可被看成从一个角度表明了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切实按照默顿的研究范式在科学社会学方面作出具体工作, 这无疑将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真正融入国际学术大家庭提供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3.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中国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人们更由已过去几十年中的亲身体验深切感受到了这一方面认识的深化, 因此, 如果在今天仍有人“拉大旗作虎皮”以维护自己 (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在科技哲学领域中某一观点的正确性 (甚至是权威性) , 往往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可笑的地步。当然, 由以下的实例又可看出, 如何才能很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技术哲学具体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而不是采取各种简单化的作法或教条主义的态度, 仍然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具体地说, 正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 所谓的“实践转向”正是科学哲学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此并可见以下的讨论) , 由于坚持立足于实践也正是马克思最为基本的一个理论主张, 因此, 在现今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出现如下想法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可以、而且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指导去解决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包括西方现代科学观念的分析与批判, 乃至科学观在整体上的重建。

上述的立场应当说十分合理;但如果就因此而将相关的工作简单地理解成依据马克思的论述直接去断言合理的科学观必须是什么什么样的, 也即只是唯一地依据马克思的论点去进行推论, 而完全不考虑科学本身的发展情况及其所体现的“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态度。与此相对照, 笔者以为, 即使从马克思主义研究 (而不是科学哲学) 的角度看, 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即是如何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 (以及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 更为具体地去指明经典观点的合理性及其指导作用, 因为,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 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我们并可具体地去指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哲学研究之间所存在的如下区别:尽管关于马克思本人、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的研究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应被看成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但就后一领域中的相关工作而言, 我们又应十分关注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 也即应当切实立足于科学实践, 并以此作为判断科学观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与此相对照, 如果相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经典著作的解读, 则就主要地只能被看成属于前一领域、而并非科技哲学的研究。

最后, 以下的问题或许也可促使人们更为深刻地去进行思考:尽管科学哲学的现代发展表现出了“实践转向”, 但这又是在与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论述很不相同的语境之中逐步形成的, 从而也就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图 (目标) 。显然, 按照这样的分析, 我们就不应“想当然式”地去论及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指导作用, 而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别是, 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共同点,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甚至是否有直接的冲突?当然, 上面的论述并不应被理解成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性的否定;恰恰相反, 这正是相关工作更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即是具体地指明经典观点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科学哲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4.由于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此类选题在科技哲学的博士论文中也常常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 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却又不能不说是相关研究所经常暴露出来的一个弊病, 特别是, 有关的建议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相应的分析也未能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 (1) 从而总的来说也就未能真正达到促进实际工作的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还可以说, 论文的作者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论文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而是学位到手, 万事大吉。

从而, 我们在此也就应当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应是此类研究的一个恰当定位?具体地说, 笔者以为, 作为政府 (行政) 行为的必要补充, 理论研究的价值主要源自这种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从而就不应被等同于政府部门组织的专家咨询) 、学术 (理论) 性和批判性, 从而, 如何很好地发挥这些特性事实上也就应当被看成“政策研究”的关键所在。对于后者我们将以“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为例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地说, 以下即是林德宏与王国聘教授参加这一论文答辩时所发表的一些意见, 即是认为要做好这一博士论文, 我们必须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三个问题:第一, 尽管“跨越发展”正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主要追求, 但是, 作为一种理论研究, 我们又应认真地去思考这一目标是否可能实现, 或者说, 在什么意义上 (什么范围内) 是可能实现的, 在什么意义上 (和范围内) 又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就是指, 论文不应成为对于既定政策的简单辩护, 而应体现作者独立思考与分析。第二, 前一问题的解决显然也直接关系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所说的“跨越发展”?更为一般地说, 这事实上也就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是应当对于各个相关概念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必要的澄请。第三, 这也可被看成单纯的“政策辩护”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 即在肯定“跨越发展”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分析这一选择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显然, 后者事实上也就应当被看成所谓的“政策选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并从又一角度更为清楚地表明了理论性的“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外, 尽管所说的“政策研究”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工作, 但我们在此显然也应十分关注社会的现实情况, 不然的话, 相应的研究就很容易成为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例如, 如果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只是热衷于谈论究竟应当采取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但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置之不理、熟视无睹, 这样的理论研究显然是不应提倡的。当然, 除去充分发挥理论对于实际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外, 我们在此又应清楚地看到这样一点, 对于现实的关注事实上也为相关的理论主张提供了重要的检验手段。最后, 案例分析又不仅可以被看成为由理论向实际活动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渠道, 而且也最为清楚地表明了相关的对策或建议是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从而, 在这样的意义上, 我们也就可以说, 没有案例的“政策研究”不是一篇好的博士论文。

5.相对于论题的选择而言, 以下的事实应当说更为清楚地表明中国的科技哲学研究确实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范式或研究传统:尽管所讨论的问题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或范围, 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环境伦理学等等, 但相关的研究又往往表现出了明显的共同点:这首先即是指对于国外最新发展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 清楚地指明在此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研究立场或研究范式;其次, 对于对立范式的介绍与评论就构成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观点的提出, 由于所说的对立范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因此, 真正的出路就是对立面的“辩证整合”, 而这往往也就标志着论文的结束, 但作者通常既没有对所说的整合是否可能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也没有具体地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所说的整合。

例如, 就科学哲学的研究而言, 在先前即有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必要整合, 现今则又往往会提及“传统科学哲学”与“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直接对立。再例如, 在技术哲学领域中也有由“本质主义技术观”向“建构主义技术观”的重要转变;就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而言, 我们则可提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直接对立;等等。

但是, 这难道不就是相关领域的实际发展轨迹吗, 即是由两极对立逐步走向了辩证的整合, 对此例如由科学哲学中所谓的“实践转向”就可清楚地看出?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笔者看来, 又只有通过深入的比较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出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特别是, “对立面的辩证整合”不应成为一种纯粹的言辞游戏 (例如,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所提到的“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似乎就可被看成这样的一个实例, 因为, 这一提法从字面上看即已包含了明显的矛盾, 我们似乎也无法说清这一立场与“有中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究竟有什么不同) , 而应续以这一方面的实际工作。

在此仍可以科学哲学的现代发展为例来进行说明。正如人们普遍认识到的, 如果说“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即可被看成集中地体现了“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这样一种研究立场, 那么, 以皮克林等人为主要代表的“后SSK”就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实践转向”这样一个口号, 而且也清楚地体现了这样一种自觉的选择, 即是认为应当努力实现对于传统科学哲学与SSK的必要整合。进而, 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后SSK所说的整合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口号, 而是在这一方向上做出了切实的工作。例如, 这就是皮克林的相关工作所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为了实现所说的整合, 我们不应局限于对立双方不同点的分析, 而应更为深入地去揭示它们的共同点 (这也正是两者相容性的具体表现) , 从而才可能通过超越后者实现真正的整合。具体地说, 按照皮克林的分析, 这正是传统科学哲学与SSK的一个共同点, 即其所采取的都是“表征主义的语言”;而又正是通过引入所谓的“操作主义语言”, 皮克林才可能在整合这一方向上迈出切实的一步, 特别是, “冲撞理论”的建构更可被看成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框架。 (2)

笔者相信, 如果我们也能在这些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 而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口号, 那么, 在未来的国际学术舞台上我们也就必将可以更多地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身影。

注释

1 后者并直接关系到了相关研究是否具有足够的“哲学味”这样一个问题, 这也就是指, 论文的“哲学味”事实上并不取决于其中是否大量地用到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这样一些专门的哲学词语, 而主要是指相关的研究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2 对于皮克林的相关工作可见《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专业博士 篇2

一流:

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

二流:

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流:

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合肥工大,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四流:

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湘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五流:

郑州大学,湖北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辽宁大学,湖南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大学。

主要参照数据:

1、是否设有计算机特聘教授岗位

专业博士 篇3

——王冬龄

博士展与论坛对中国书法的博士生教育进行了一次检阅。书法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夹的专业之一,书法博士的培养已经影响到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格局,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希望这次展览和论坛成为一个开端,并发展成为一种机制,让年轻人有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书法不是一个怀旧的场合,而是一个重要的当代文化领域,我相信,青年一代对此有着最好的理解,同时也承担着未来的重任。

——邱振中

在中国当代书坛,书法博士群体已经成为创作与研究的中坚力量。从此次展览的作品看,书法博士们大多传统根基厚实,并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书风正大且书路开阔,这与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学荞紧密相关。未来的书法家绝大部分都会具有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背景,这与任教于各高校的书法博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对中国当代书坛的发展必将起到引领作用。书法博士群体展览暨学术论坛的举办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书坛群英展暨高端论坛的一种很有意义的形式延续下去。由青年学者和书画家诸明月发起并具体操办,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此次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必将载入21世纪中国书法史!

专业博士 篇4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限只有三年,为时很短,第一年学外语和补理论课程,论文时间仅两年,最后一学期忙着预答辩、印刷论文、送审、正式答辩,实际论文时间只有一年半,时间非常紧。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基础都比较弱,增加了培养难度,加上博士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困难和因素,因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延期才毕业。

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硕士生、本科生不同。

本科生的培养只是专业上的一个入门,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不懂专业到进入专业。

硕士研究生是在专业中或在某一学科中,通过必要的专业基本课程、基本理论、生产实践和论文选题,使研究生对本学科的学术方向、学术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它着重在对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博士研究生是硕士生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分析,对学科研究的前沿发展、国内外动态、学科的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并通过论文选题,对本学科在史学上、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并有创新性的见解。

按这个标准来检查,在以往的博士生培养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博士论文水平不高,有的论文与硕士论文差不多,有的还只是叙述性论文,有的虽有一些论点,但是不明显,更不要说创新性。

博士论文的要求主要着重在一是理论、二是有没有自己的论点,观念是否鲜明,即创新点,或在建筑史学上有所突破。不要求全篇论文创新,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而只要求有一、二点突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2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作为专业,虽然在学术、业务或技术上已经界定在某一学科领域,但范围仍然很广,因此,它还可以分为若干学科,甚至再细分为子学科,在研究生教学中就是定为培养方向。导师在带领研究生时,往往就是通过某一学科,即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生产实践和论文写作等环节即培养方式来完成其培养任务的。因此,培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专业培养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学校都会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设置导师培养方向,供学生挑选。培养方向就是导师在该学科领域中长期进行研究,并有着一定的研究心得和成就,而且导师所在的研究机构又藏有丰富的有关学科的资料和信息,导师正是通过本专业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来培养年青的接班人。同时,导师通过长期的研究,已经掌握该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思想,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只有这样,导师才有能力、有效地培养年青接班人。此外,导师还担负着国家基金项目或者重要课题负责人,博士生研究的成果既完成了培养任务,又完成了国家需要的课题研究任务。因此,导师通过国家科研项目来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是工科研究生最好、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在建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有两种培养方式,一种是上述的培养方式,即通过国家任务,或是国家基金项目,或是省部委委托研究项目或导师的特长来进行培养。导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研究生论文成果,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并且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作出贡献。也有另一种培养方式,研究生自由选择博士论文课题,由于导师对该课题还不是十分熟悉,而且手头资料也不一定掌握充分,因而对研究生论文指导大多限于研究方法引导,影响了培养效果。这种方式有教师称为“放羊式”,任由羊自己去吃草,也不管吃什么草,到时收羊回圈。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过去虽有争论,也没有下结论,孰优孰差,可以进一步讨论。

3 产学研一体化、理论联系实际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包括民居建筑学科方向的培养,虽然它是一个理论研究专业,但也要结合实践。本专业实践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宏观上结合实践,就是学科要为国家建设、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另一种是结合业务的实践,最好的选择是两者结合在一起,这两种方式都体现了国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精神。

产学研一体化的优点是: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实践的技能知识又丰富了书本教学的不足;二、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弘扬、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服务。以古建筑、古民居学科的实践为例,它可分两类,一类是修复古建筑古民居古园林,目的是保护传承祖国优秀建筑文化,另一类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设计工程。既传承又创新,这两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

例如我们在接到修复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工程任务时,据调查了解,这是南宋抗元忠臣陆秀夫丞相后裔所建的祠堂,有历史意义,祠堂又有五处历史修建的年代依据,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物上反映出南北方建筑相互存在又协调的传统手法、工艺、风貌特征,这是一项培养博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最理想的项目和场所。于是,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从测绘、调查、做修复方案到画施工图纸,开工后又到工地,向师傅学习和进行必要的监理,直到完工验收,据参加该工程实践的博士研究生反映,这是他参加的唯一全过程的修复工程,收获很大,知道古建筑修复是怎样做的,而且向工人学习了不少施工知识和他们的勤劳品德,同时也参加了部分劳动,锻炼了身体。

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生产实践的要求,真正能够做到一个工程已经足够,但必须包括全过程。过多的生产实践,为了经济效益都将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培养研究生一定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使工程实践做到更圆满,最好在实践结束后能做总结,在理论上更提高一步。在广裕祠修复完成一年后,遇上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时机,于是,博士生结合总结的同时,参加研究所的申报,并填写了申请广裕祠文化遗产保护奖申报表。2003年3月申报,同年8月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在我国是第一次获得的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4 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主导作用的认定

博士生导师的选定都是在某专业或学科上业务造诣有一定修养和成果的教学研究专家,它是培养合格博士研究生的保证。同时,导师也担任着国家科研课题项目,是带领研究生共同为完成国家项目任务的学术带头人。因此,在培养研究生中导师是起着主导作用。

导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在制定培养计划,指导理论课程,确定实践场所,指导和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和提纲等条例上的规定外,还反映在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起着主导作用。

4.1 博士研究生是学科研究的后备军、新生力量

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强大的学术后备新生力量,导师要完成国家科研项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有一个团队,要有一批年青的、对学术有兴趣、爱好并肯钻研的青年人来参加并共同完成国家的科研项目任务。博士研究生和导师一样,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导师是学术团队带头人,研究生是团队的成员。

为此,作为导师一定要有重大的责任感来爱护这批年青人,思想上要重视、业务上要精心指导、生活上要关心。在举措方面,要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学习条件,如带领博士生外出考察调查,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引入校外专家来校专题演讲和指导等。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纳入导师研究方向,作为导师科研项目或国家基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组成部分,导师直接指导。这些举措在十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4.2 在学术观念上要平等、尊重

学术上的观念、论点、主张、说法是研究人员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所积累形成的一种论说,有的已经成熟,有的还在探索中。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论说也是在发展的。对于学术上观念、论说应该采取相互尊重的态度,有不同看法只有在讨论中相互交流、辩论或修正补缺,逐步走向正确。

博士研究生已经是有一定学术基础,有一定独立工作和判断能力的研究人员,或多或少在学科上会有某些观念和看法,虽然还达不到理论阶段,也可能存在某些不足,甚至错误的观点。导师在指导中应该采取尊重平等的态度,不要打击、扣帽子、或乱加批评,应该允许研究生存在与导师不同的观点。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思想上是平等的,只有通过交流、讨论才能提高,如果达不到统一,可以允许研究生坚持个人观念。在本专业指导博士论文中,曾发生这种现象,做法是允许博士论文中用自己的观念,只要有依据,有理论,即自圆其说,也是可行的。因为学术观点在未达到一定认识前,错误有所难免。人类在科学认识上都是经过一个自然发展中逐步认识提高、修正、再认识的过程。

4.3 以身作则,诚信育人

作为导师必须为人师表,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诚信育人。作为博士生导师、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必须对本学科有自己的特长,一定的论说见解,不然,难以授业解惑。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传道,既传学术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而且应该贯穿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培养,导师的言行、更易被年青人所学习接受,也更能融洽师生感情。

例如学科研究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民居建筑学科研究的任务就是环绕在这两方面的目标。导师在考察农村中,走山路,访问农民,住一般旅舍,吃一般伙食,这种身教言教,关心农村、农民的生活住房和村镇建设,为三农服务的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影响。

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历来对自己和对学生都以诚信二字告诫。诚者思想要真诚,行为要端正,学术态度要诚实;信者对人对己要言而有信,不弄虚作假,不夸夸其谈,学术不能想当然,没有依据的不能写上去。在学术上经常告诫学生不抄袭不剽窃,参考别人的资料要注明出处和参考书目。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要吹牛。失信一次知错而改,还可得到他人原谅。失信两次,不但无人理睬,连学术上的信誉也随之扫地。

专业博士 篇5

本刊讯11月14日下午,广西医科大学举行庆典,庆祝该校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培养单位,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据悉,这些成果填补了广西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历史空白,实现了我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医学教育模式。 (桂文)

我区高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再创佳绩

本刊讯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于近日落下帷幕,来自全国的29个省(市、区)的923所高校9042个参赛队的27126名同学参加竞赛,共评出全国一等奖139个,二等奖468个。我区参赛高校成绩突出,获全国一等奖13个,二等奖10个,一等奖总数在全国29个赛区中排名第二,其中高职高专组获全国一等奖5个,名列全国29个赛区榜首,创历届竞赛成绩新高;在本科组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获得全国一等奖5个,一等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参赛本科高校排名中名列第三。

(桂文)

南宁市企业接收毕业生可申领补贴

本刊讯日前,记者从南宁市人事局获悉,日前该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了《关于一次性岗位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申领须知》(以下简称《须知》)。《须知》对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初次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的申领所需提交的材料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须知》规定,企业在申领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时,需提交《企业接收南宁市生源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申请表》、《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原件和复印件、高校毕业生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原件和复印件(经双方签字盖印)等,每接收一名高校毕业生补贴2000元。企业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日至15日申请上一季度的补贴,并向注册纳税所属地的县、市人事部门提交相关材料。

企业得到一次性岗位补贴后,如在合同期内单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须全额退回财政补贴资金。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内单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今后不得享受任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初次创业成功的南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时,需提交《初次创业成功的南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申请表》、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等,由财政给予每人2000元。毕业生应于每月1日至10日向生源所在地的县、市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桂文)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喜迎30华诞

本刊讯11月27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花团锦簇,彩旗飘扬,数千名师生、新老校友与各界来宾欢聚一堂,共庆学院30周年华诞。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发去贺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恒、邵博文也发去了贺信。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日波出席庆典并致辞。

郭声琨和马飚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0年办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在贺信中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校30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特色日益突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电力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声琨和马飚寄望该院以建校30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电力行业,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区电力事业大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专业博士 篇6

一、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的中心问题: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

(一)趋同问题的历史考察

在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趋同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问题实际上从其创立之初就开始出现了。1921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首开先河,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博士(Ed.D.)学位。[1]就当时创办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动因来说,主要有三点。其一,在学术上,试图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学位——教育博士(Ed.D.)教育来专门培养教育实践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区别于研究取向的教育学博士(Ph.D.)教育。其二,在政治上,创办教育博士(Ed.D.)教育是为了回应大学教员对于教育学博士(Ph.D.)的尖锐批判,因为当时教育学科的教育博士(Ed.D.)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既培养学者、又培养实践者的混合型博士学位教育。其三,在博士教育权利与资源的分配上,创办教育博士(Ed.D.)教育使教育学院摆脱了文理学院的控制,获得了独立设置教育博士课程与开展教学的权利。[2]可以看出,就教育博士(Ed.D.)教育创立的原始动机来看,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遗憾的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种初衷,其教育博士(Ed.D.)学位并没有专门授给教育实践者,而同样也授给教育理论研究者。有研究者评价说:“自教育博士(Ed.D.)教育诞生于哈佛大学的那一时刻起,它就与一般教师学院(Teacher College)中的教育学博士(Ph.D.)教育差别无几。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外界对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要求使然,倒不如说是由哈佛大学的特性与学术传统所决定的。”[3]

后来,更多的美国大学在开办教育博士(Ed.D.)教育时都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它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区别。大学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一些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因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博士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学博士(Ph.D.)学位的地位要高于教育博士(Ed.D.)学位,所以对于接受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学生来说,大学淡化两种学位界限的做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维持自尊的愿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原本在个别大学中存在的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问题没有得到逆转,而且逐步蔓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当时的情形来看,两者的趋同性已经明显地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有研究表明,在1930年~1940年期间,美国有50%的教育博士(Ed.D.)教育学位获得者并没有进入教育实践领域工作,而选择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在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毕业生中,也有46%选择了从事教育实践工作。[4]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

由上可知,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痼疾。时至今日,这种弊端非但没有得到扭转,而且进一步恶化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类似于哈佛这样的一流大学仍继续把教育博士(Ed.D.)学位同时授予教育学者和教育实践者,而另外一些大学(如威斯康星大学)仍继续把教育学博士(Ph.D.)学位同时授予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人员,那么,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的问题就将继续存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混淆。”[2]

(二)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的具体表现

1. 培养目标的趋同

从理论上看,美国的多数大学在实施教育博士(Ed.D.)教育项目时,都对其目标进行了规定,且突出强调了一点,即通过博士水平的专业训练,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researching professionals),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专业能力,达成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养成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简言之,教育博士(Ed.D.)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在于为教育实践领域造就高层次的、具有实践研究和实践反思能力的“专家型”专业工作者,“实践性”是其主要价值取向。而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研究人员”(Professional Researchers),其旨趣在于为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输送具有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学术性”是它的主要价值取向。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博士(Ed.D.)教育却逐渐偏离“实践性”的理论定位,而滑向追求“学术性”的误区,导致其培养目标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培养目标趋同。美国卡内基博士教育改革计划(Carnegie Initiative on the Doctorate,CID)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许多仅仅授予教育博士(Ed.D.)教育学位的大学在其培养过程中,把“纯学术”研究提高到与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一些兼授教育学博士(Ph.D.)和教育博士(Ed.D.)两种博士学位的大学里,只有72%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攻读教育博士(Ed.D.)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另有28%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教育博士(Ed.D.)教育学生来说并不重要。[6]教育博士(Ed.D.)教育中的这种淡化实践性、追求学术性的做法不仅使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使其在事实上逐步沦为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附庸。[7]

2. 入学标准的趋同

作为培养应用性教育人才的教育博士(Ed.D.)教育项目,其主要的招生对象应当是教育实践者。因此,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明确规定,攻读教育博士(Ed.D.)的学生在入学时必须拥有若干年的教育实践工作经历,从而区别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入学标准。但在美国,除了少数针对在职专业人员而设置的教育博士(Ed.D.)教育项目之外,多数大学一般不把“必须具有若干年相关工作经历”作为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入学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在校学生和拥有各类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而言,只要符合特定条件都可以申请入学。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入学标准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颇为相似。不仅如此,教育博士(Ed.D.)教育在招生时,美国一些大学对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所提出的要求也类似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例如,要求学生具有合格的GRE或GMAT的考试成绩;要求学生在学识上已经达到或相当于硕士毕业的水平。有研究显示,在美国1995年~1996年度注册的攻读教育博士(Ed.D.)的学生中,有83%拥有硕士学位,另有6%拥有其它类别的博士学位或第一级专业学位。[8]总之,正如美国学者舒尔曼(Lee S.Shulman)所指出的,“就入学标准来看,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差异是微小的,两者在入学时所要求的经历(课程)和业绩(学术论文)等都是极其相似的”。[7]这种入学标准方面的趋同性实际上违背了教育博士(Ed.D.)教育的本来宗旨。

3. 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的趋同

在美国,实施教育博士(Ed.D.)教育项目的主要机构为大学等学术机构,这种效仿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使得教育博士(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学院化”倾向。由于大学具有学术研究的优势和偏好,教育博士(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为教学而教学,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同时,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导师与教学人员基本上是依靠教育学博士(Ph.D.)教育的教学队伍,缺少专职的导师队伍和教学队伍,并由此衍生出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大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都受过教育学博士(Ph.D.)的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他们信奉学术,而不屑于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学、指导方法与论文要求上,他们习惯于运用理论灌输、封闭式研究和学术思辨等传统的教育学博士(Ph.D.)教育方式来培养攻读教育博士(Ed.D.)的学生。这充分反映了“以大学为背景而设立的博士学位在本质上和程序上都必然以学术为根基”。[7]同时,大学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往往也会主动地选择运用同一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教育方式来同时进行教育博士(Ed.D.)教育和教育学博士(Ph.D.)教育。总之,在“学院化”培养模式下,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导师队伍都很难保证自己的特色,其结果导致:在同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育博士(Ed.D.)教育和教育学博士(Ph.D.)教育人才,除了在所获得的学位证书名称上有所不同之外,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毫无特色可言。

4. 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的趋同

美国大学的教育博士(Ed.D.)教育项目一般都实行学分制,而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实行模块化(Module)的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模块、研究方法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前沿问题研讨课程模块等,以下是美国两所大学的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一些美国大学的教育博士(Ed.D.)教育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所占的学分较多(以上两所大学的课程学分分别为75学分和72学分),而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较少(如匹兹堡大学的实习课程仅为12学分)。就注重理论课程这一点来看,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Ed.D.)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相似。同时,从各大学教育博士(Ed.D.)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效果来看,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课程学习主要采取讲授和研讨等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上。这种学术色彩过于浓厚的教育博士(Ed.D.)课程学习也是与教育学博士(Ph.D.)十分相仿的。有研究者曾对这种模仿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课程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美国的教育博士(Ed.D.)所开设的课程与教育领导者的现实需要并不相关……,人们正在担心教育博士(Ed.D.)教育是否能能够继续承担起造就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教育领导者队伍的重任。”[13]目前,更多的学者已经指出,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没有关注行业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5. 学位论文及评价标准的趋同

目前,在实施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多数大学都把学位论文看成是授予该种学位的硬性要求,并且其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学博士(Ph.D.)论文存在雷同性。美国学者克利夫德(Clifford,G.)和古斯里(Guthrie,J.)曾将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教育博士(Ed.D.)学位论文与同时代的教师学院的教育学博士(Ph.D.)学位论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除了在篇幅、字数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而在选题特色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14]当今,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尽管教育博士(Ed.D.)论文字数要求(一般为4~5万)比教育学博士(Ph.D.)论文字数要求(一般为6~7万)少,但其论文的框架结构、学术水准、评审与答辩程序等基本上参照了教育学博士(Ph.D.)论文的标准。由此导致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博士(Ed.D.)的论文过于学术化而与教育学博士(Ph.D.)论文风格雷同。教育博士(Ed.D.)论文在选题上没有充分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很多教育博士(Ed.D.)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与教育学博士(Ph.D.)论文的研究方法趋同。

二、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的论争

面对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发展困境以及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批评,美国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决策者呼吁对教育博士(Ed.D.)教育进行一场彻底改革,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的激烈论争。

(一)要不要将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严格区别开来?

针对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培养目标偏离初衷并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的问题,美国发起了一场要不要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区别的讨论。第尔(Dill)和毛瑞森(Morrison)等人认为,应当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严格区别,即教育学博士(Ph.D.)教育必须关注“纯学术”研究,以培养未来的“学科管家”;而教育博士(Ed.D.)教育应当以“应用研究”为旨趣,造就实践领域的专家。[3]在作为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前沿阵地的皮博迪学院(Peabody College)中,也有一些教授极力支持这种改革主张。古斯里教授说:“一直到教育博士(Ed.D.)教育和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被清晰地区别开来,教育博士(Ed.D.)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是合法的、被广泛认可的学位。”[16]但是,也有人不赞成将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进行严格区别。其理由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划清界限,它必将进一步恶化美国教师教育界业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分裂的现状。反对者还认为,模糊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之间的界限反而会有利于教育博士学位系统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博士学位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教育博士(Ed.D.)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问题始终是人们指责教育博士(Ed.D.)教育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决教育博士(Ed.D.)与教育学博士(Ph.D.)毕业论文趋同的问题,一些人主张取消教育博士(Ed.D.)教育的毕业论文,而另外一些人则坚决反对。皮博迪学院教授麦菲(Murthy)等人认为,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学生不需要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可以用实证性的、案例性的研究设计(Project)来代替它,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教育博士(Ed.D.)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等都与教育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16]而反对派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实际上就意味着降低了教育博士(Ed.D.)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含金量”,并批评它是大学迎合学生的庸俗化教育行为。他们主张,从博士学位教育的“严肃性”出发,攻读教育博士(Ed.D.)的学生也需要撰写符合严格标准的毕业论文,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16]

(三)教育博士(Ed.D.)教育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教育博士(Ed.D.)教育究竟废除与否?

随着论争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质疑教育博士(Ed.D.)教育继续存在的价值以及废除与否的问题。莱文(Levine,A.)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博士(Ed.D.)教育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了,并在一些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取消教育博士(Ed.D.)教育的改革主张。他曾说:“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教育领导者一定要接受专业博士学位教育。”[13]在他看来,教育博士(Ed.D.)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位教育。他还认为,最棘手的问题是,当前美国的一些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等都不愿意直面和解决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的问题,因为这样做与他们的利益追求不相符,特别是对于一些美国大学来说,教育博士(Ed.D.)教育始终被他们看成是“摇钱树”和申请博士项目的便利工具。因此,美国的教育博士(Ed.D.)教育与教育学博士(Ph.D.)教育趋同问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基于这种认识,莱文建议取消教育领导专业(School leadership)的教育博士(Ed.D.)教育,代之以硕士层次的、“去大学中心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M.E.A.(Master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3]舒尔曼、吉尔德(Gold)等人则主张避开目前的教育博士(Ed.D.)教育框架的影响,仿照医学博士教育(M.D.),为教育实践者重新设计一种崭新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 Practice Doctor,P.P.D.),并要求其主要招收教育在职人员,采取临床教学和案例研究,雇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教员”,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领导型的教育实践者。[7]

但是,上述观点和改革建议遭到了质疑和反对。很多人认为,教育博士(Ed.D.)教育在美国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不能取消它。原因在于:首先,美国教育博士(Ed.D.)教育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如莱文等人所描述的那么严重,因此不能依据不可靠的事实来做出取消教育博士(Ed.D.)教育的决策。[22]其次,即使教育博士(Ed.D.)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也属于正常现象,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也是如此。而目前,一些学科(如医学、工商管理等)仍然保留专业学位博士教育,教育为什么不需要?[22]再次,近年来(尤其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颁布之后),美国的教育实践对其从业人员所提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应当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研究型专业实践者,而这离不开教育博士(Ed.D.)教育为他们提供实践取向的博士学位教育。为此,美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教育博士(Ed.D.)教育,而不是废除教育博士(Ed.D.)教育。[22]

目前,尽管争论的各方就如何改革教育博士(Ed.D.)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争论是无谓的。持续的论争已经激发人们对于美国的教育博士(Ed.D.)教育进行深入的反思。正如有研究者所评价那样:“尽管取消教育博士(Ed.D.)教育的主张遭到了反对,但莱文本人仍然会很高兴,因为他的研究和建议已经激起了广泛的、有力的观点交锋和对话,这正是教育博士(Ed.D.)教育打破现状、开启美好未来的前奏。”[16]

摘要: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趋同性。围绕该问题的解决,美国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从而激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专业博士 篇7

与其他现代自然科学一样, 临床医学也是不分国界的学科。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时代, 临床医学教育应当实现国际化, 以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目标, 尽管这一目标在我国一时还难以实现, 但可选择临床医学教育的制高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先行试点。

1 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我国已有12所医学院校培养本硕博连读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 其许多课程均已采用全英文教学, 实习查房也有很多学校采用英文查房。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 这些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 仍然不能称其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 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1) 不能自由、流畅地使用英语这一国际医学界普遍使用的语言进行交流[2]。 (2) 临床上, 虽然这些博士研究生大多获得了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但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及美国医师执照考试 (the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 ;实践技能的考核仅注重形式,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lized Patient, SP) 的应用还未普及[1];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无法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但是, 国内的高水平医院与外资医院极其迫切地需要达到国际水平的高端临床医学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八年制高端临床医学人才。

2 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设想

2.1 原则与具体目标

原则:贯穿少而精的原则, 重临床, 轻科研,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临床医学人才。具体目标:英语娴熟, 可轻松地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 获得专业英语八级证书, 还要获得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美国医师行医执照。具备初步的医学科研能力。

2.2 生源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应为各方面优秀, 高考成绩好, 且英语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的学生。

2.3 具体培养方案

第1年, 进行英语强化培训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英语强化培训的目标最低为通过英语托福考试[3], 最迟应在三年级结束时参加USMLE的step1前通过, 优秀者应达到专业八级。未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的, 在第3~8年可继续参加该考试, 直到获取八级证书。

第2~3年, 学习基础医学课程, 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营养学、遗传学等。学习这些中文版医学课程时均要注重英语专业术语的学习。接着学习基础生物医学英语, 再学习对应的英文版基础医学课程。第3年要安排少量的接触临床的见习活动。中文版课程考试与现在八年制中文版课程考试相同, 而英文版课程考试则采用类似USMLE的step1的题型和难度, 三年级结束时参加USMLE的step1。

第4~6年, 应在教学实习医院学习全部的中文版临床医学课程, 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老年病学、预防医学等。再学习对应的英文版临床医学课程。在现有的中文查房、诊断、书写病历等临床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注重针对USMLE的step2 CS的训练和考试, 如SP考试和电话接诊患者考试, 六年级结束时参加USMLE的step2 CK和step2 CS。

第7年, 以国外医学毕业生的身份申请去美国医学院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 (Ac 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认定的住院医师培训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实习[4~6], 实习中要注意进行针对USMLE的step3的训练, 尤其是要注意针对计算机模拟病例 (Computer-based Case Simulations, CCS) 考试的训练。

第8年, 参加国内的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获得证书以及参加USMLE的step3, 获得美国医师执照。最后一学期进行二级学科专业分科实习并学习医学科研的基础知识。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中国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美国医师行医执照者即可获得所定的二级学科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3 实施该培养模式所需的条件

3.1 有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

包括高水平的英语师资和能进行全英文授课的医学专业师资。对于后者, 要求除能讲授临床课外, 还应该能用英文从事临床工作, 最好有美国医师行医执照。必要时还需聘请西方国家的医学专业师资来授课。

3.2 建立针对USMEL的step2CS的教学体制

对于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生而言, USMEL的笔试部分努力后可以通过, 但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后才可通过其step2CS, 而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实习的训练目标与step2CS相去甚远, 因此各培养单位必须建立针对USMEL的step2CS的教学体制, 尤其是SP模式的建立。

3.3 有ACGME认定的住院医师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尚无ACGME认定的住院医师培训机构, 这就需要我国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水平医院共同努力, 争取全国有几家顶级医院能够获得ACGME的住院医师培训机构认定, 为这些临床医学博士生提供住院医师培训。

3.4 有较多的培养经费

通过USMLE需要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step2CS和step3均需赴美考试, 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均较多, 因而必须有充足的培养经费作保障。

这种新模式培养出的高水平临床医学博士将与国际接轨, 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必将获得国际医学界的承认, 因而这些临床医学博士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也必将受到高端医疗机构的青睐。如果这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获得成功, 将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有益探索, 且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亮亮, 蒋贝格, 石勇铨, 等.关于构建八年制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8~9.

[2]邹丽敏, 刘潇, 郜慧芳, 等.研究生实用型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 (4) :552~553.

[3]何俱, 何佳, 陈声宇.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简介及中美医师资格考试比较[J].国外医学情报, 2005, 26 (9) :30~33.

[4]杨向东, 孙静平.美国的医学教育[J].中国医刊, 2005, 40 (10) :64.

[5]刘滨, 王家耀.浅析美国医学教育概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 24 (1) :22~23.

专业博士 篇8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企业博士工作站,高职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困境, 高职教育如何体现层次和类型特征, 积极推进高职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 提出了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以期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融为一体, 让它们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互相代替。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达到校企之间的纵向深度合作,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局面, 创新合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4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就推动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时说到, 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几十年来, 全国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报告指出, 当前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 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 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类行业的特点, 导致很多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通过调查显示, 每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来学校求才的企业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因此一些学习成绩好, 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非常受企业青睐, 都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单位。而其他学习能力较弱, 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 汇聚了大量精英, 如果计算机程序员素质不高, 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很难在本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连续多年,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但对口率却不高。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该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了, 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与企业需求的问题, 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恰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目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2+1”模式, 即2年理论教学+1年实训教学, 其中实训教学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 该专业的实训教学实际效果并未达到理想要求。一方面虽然经过前期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理实结合方式, 即通过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的目的。但所有的项目依然是以书本为主, 没有真正通过企业项目的流程训练, 学生还是停留在“照书”学习阶段。另一方面, 虽然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因缺乏实训经费支持, 学校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大多是流于形式, 学生教师都不重视, 产生“放羊”现象, 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为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师资特点, 以产学研结合为出发点, 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三、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 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与环境,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么合作深度浅, 不足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有的虽然程度深, 却无法达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 有必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学校与企业的要求。

(一)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近年来主动调整专业建设, 对一些已不能适应无锡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行限制或停止招生, 并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校重点专业, 为了大力发展该专业, 自2010年起, 该专业共引进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大大加强了该专业的师资力量, 也着力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力量。为了更好地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挥特长, 同时适应高职人才教育的特点, 在本专业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提出企业博士工作站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中产学研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运用博士的专业理论知识, 把企业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结合起来, 做好技术积累和创新, 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上可以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对接, 研究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并引起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纵向深度介入高职人才培养开发的研究兴趣。对教师探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应用型研究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践价值在于驻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建立, 入站博士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 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方面合作。同时,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新形势下, 入站博士与企业共同探讨研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企业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不仅对企业本身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还将示范和带动高职院校科技与人才创新工作。

(二)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学校进一步与企业为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切实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提供更大空间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社会、企业和行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需要从教学着手, 最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提供操作空间。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在站博士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融入企业内部, 从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进行删减, 同时通过提炼岗位需求, 归纳专业核心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期间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政策教学活动提供操作空间。

2.修改课程标准, 规范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目标。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的操作空间, 但仍然需要对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教学进行约束和考核。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必须把课内外教学统筹起来, 融入企业实际项目实施考核标准, 对入站博士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 对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企业实习的学生重点进行科研训练, 实现教学相长,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将具有研究能力的博士教师培养成具有“三能型”教师, 即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 校企合作开展应用型项目研发及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入站博士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专业技术革新、新技术应用和专利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还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区域产业, 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行业, 真正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4.完善企业博士工作站过程系统。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最终还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安排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 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一套合理的过程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真正对接, 鼓励入站教师可以完全参与并融入企业的科研研究和实践生产工作, 并且充分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前沿技术知识和经验教训积累下来, 直接引入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入站博士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制, 这样可以使实习学生在导师的实践指导下充分掌握专业技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 入站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职业技术的难易程度, 进行分层次授课。充分调动和联合入站博士与企业研究人员的力量重新序化现行教材和教案;利用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以及企业资源, 积累项目教学资源, 充实完善改进教材, 使枯燥的课本内容通俗易懂, 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3) 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置专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 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与地方区域经济人才市场对接。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入站博士在企业内的研究科研工作, 联合企业依据区域产业的需求性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 在变化中升级, 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的技术专业人才。

(4) 以创新机制来加速科研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机制。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建立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建立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创新团队机制, 充分发挥入站博士的个人潜力。鼓励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纵向、横向课题方面合作, 建立灵活集散的团队形成机制, 实现思想到实践的人才发挥优势融洽组合。

四、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于2012年在4家企业开展企业博士工作站, 前期工作主要以教师学习为主。至201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在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定位, 企业教师的有效工作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估及验证, 以及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制度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引入多位高层次人才, 但这些高层次人才刚步入高职教育领域,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他们普遍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很想与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 共同进行项目开发, 学院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想法也由此萌发。2012年9月,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率先提出设想, 并牵头开展了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筹备工作。工作站在前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归纳了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制定了实施的基本方式, 自2012年底签约以来, 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从2013年起计算机应用专业每年派驻2名博士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进行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 目的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为主, 进一步熟悉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201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与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及其所属公司上海奥蓝托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博士工作站深入合作。在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进行试点和选拔, 2014年选派5名学生进入702所实习, 通过在站博士教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实习阶段的研究指导。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入702所实习的学生由刚开始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实践项目也不是在学校和书本上所讲述的知识, 难度大无法掌握。通过企业和入站博士教师的共同指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都适应了企业的高强度和快节奏工作, 和企业正常员工一样进行工作。通过实习和双向选择, 其中2名学生被实习单位正式聘用为正式员工, 其他学生也在南京等地区找到不错的对口工作。同时, 入站博士教师与702所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联名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并且对2012级方熔同学共同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5年又选派了3名同学进入工作站企业进行实习, 目前正在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积极联系相适应的高新科技企业, 通过与学院洽谈合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博士站, 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进行实证研究,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应用。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形成创新型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入站博士充分利用企业博士工作站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同时, 入站博士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把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除了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外, 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展及结果。本次研究对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相关制度方面还未尽完善, 除了研究本身推进较慢以外, 还有认识的统一、学校总体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也验证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新河, 文益民, 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 2014 (2) :36-61.

[2]肖维明.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6 (1) :116-118.

[3]许士群, 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 2011 (2) :24-26.

[4]李瑜芳.中国公办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难点与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 2014 (4) :97-98.

博士生为何沦为“博士工” 篇9

博士生沦为“博士工”, 这是舆论对当下博士生生存状况最形象的比喻——当博士生沦为“技术工人”, 他所接受教育的那个大环境无疑沉沦为了“博士工厂”, 所以说, 这一比喻呈现的不仅仅是博士生的尴尬, 更是中国博士教育的尴尬。

客观来看, 中国博士教育这些年来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的, 至少, 在博士数量上我国已经完全赶超英美了。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 比美国还多了57所。2007年, 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 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不过, 博士规模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没有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 相反, 博士生的质量问题在民间反而引起相当程度的担忧。去年曾有媒体发布了一份有3000多人参加的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至少40%的受访者表示, 大多数读博士的学生只想借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得到提升机会。值得注意的是, 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绝大多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高学历的受访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样的调查结论是相对客观理性的。

公众对博士生教育质量下滑最为直接的感受是, 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 培养一个是一个, 而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一带博士动辄数十个, 根本忙不过来, 教育质量焉有不下滑之理?在舆论的质疑中, 最猛烈的一种声音是“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生产不了一位大师”。梳理个中原因, 重数量轻质量无疑是最为根本的病灶所在。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曾经指出,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 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大跃进”式的研究生教育之路, 严重影响了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对此, 坊间舆论的概括更为形象, “博士帽”大规模批发已经使得博士教育堕落为了“职业教育”。

听博士侃哮喘 篇10

史博士:支气管哮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这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哮喘一般起病于幼年,不少病人的急性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每年的五六月份或七八月份,且常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发作的诱因多为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的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根据你提供的病史,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治疗,激素是西医目前的一线药物,同时还可以应用气道解痉剂。如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也有明显的效果。平时常吃些具有健脾养肺、益肾扶正作用的药膳,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陆患者:我自己患有哮喘,我周围还有不少人也是哮喘患者。可能是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大家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病。我们都很想知道:哮喘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医学上又是如何分类、分期的?

史博士:哮喘算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了。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就有“气喘”、“气促”一类的词语,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则将哮喘称为“喘鸣”。过去由于对哮喘的认识不足,人们一直把支气管解痉药作为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性疾病。根据这种新概念,应当以抗气道炎症为哮喘治疗的首要原则。同时应当注重缓解期治疗和三级预防,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关于哮喘的分类,根据发病诱因可分为变应性哮喘、感染性哮喘、运动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职业性哮喘及特殊类型哮喘(如月经性哮喘、妊娠性哮喘);根据气道阻塞的程度可分为轻度哮喘、中度哮喘、重度哮喘以及隐匿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关于哮喘的分期,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又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

赵患者:我今年16岁,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自幼就经常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气喘的情况倒不十分明显。虽然一有症状家长就给我服用抗生素和止咳药,但始终不见根本好转。如此反反复复,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像我这种情况算不算哮喘?应当如何治疗?

史博士: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医院呼吸科门诊经常可以见到。若反复出现发作性咳嗽,经抗炎、止咳治疗无效,应该查一查嗜酸细胞计数,测定一下肺功能,有条件的还可以做一做过敏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若指数升高或试验阳性,则可确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有专家统计,在慢性咳嗽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12%~27%的人属于本病。这类哮喘症状不够典型,经常容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和感冒。长期反复地应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反而使气道变应性炎症表现出潜隐性的特征,人为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这类病人应改用支气管解痉剂(如氨茶碱、博尼康利等)和抗过敏药物治疗。中医采用祛风、肃肺、平喘的方法,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陈患者:我由于有吸烟的嗜好,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发作时也常常喘息不止,感到呼吸困难。有人说这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哮喘,也有人说这并不属于哮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史博士:说你患有哮喘是错误的。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都可表现出喘息、胸闷、咳嗽、咯痰等症状,但两者发病机理不同,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亦不同,故而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发病年龄看,哮喘多在年幼和年轻时发病;慢支则多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从发病特点看,哮喘以春秋季发病率较高,具有阵发性,发作停止后病人可如同常人;慢支常在寒冷季节发病,以反复急性发作为主,缓解之后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咳嗽过程。从临床表现看,哮喘一般没有慢性咳嗽、咯痰史,而以喘息、胸闷、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慢支则在咳嗽若干年后才伴发喘息,且咳嗽较重,痰吐不尽。治疗慢支,烟是非戒不可的。

张患者:我患哮喘已有多年历史了,服过许多种平喘药,效果都不十分理想。最近医生又劝我服用些激素类药物,而我实在有点惧怕激素的副作用。无奈之中想求助于中医。请问中医是怎样治疗哮喘的?疗效如何?

史博士:中医治疗哮喘确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轻、中度哮喘疗效较好,且无副作用。哮喘发作期一般以实证为主,分为寒哮、热哮、风哮、痰哮等几类,可分别采用温肺散寒平喘、清肺平喘、祛风抗敏平喘及化痰肃肺平喘等方法治疗。哮喘缓解期多以虚证为主,分为肺虚、脾虚、肾虚等型,可分别采用益气养肺、养胃健脾、滋肾温阳等方法治疗。

朱患者:听别人介绍说哮喘这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但以我的患病经历而言,冬天倒不一定频繁发作,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在夏天进行治疗呢?

史博士:哮喘的冬病夏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冬天发病,夏天治疗。哮喘并不像支气管炎那样在寒冷的环境中发作,大多数恰恰是在温差较大的眷、秋季发作。春、秋两季空气中飘浮着数量较多的吸人性过敏原,可频繁诱发哮喘,特别是过敏性哮喘。当然,夏季和冬季也可能发作哮喘。哮喘的冬病夏治,主要是指在缓解期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气道过敏性炎症,从而达到防止发作或根治的目的。西医的方法是在发作季节前吸入色甘酸钠等皮质激素,以控制和减轻气道过敏性炎症。中医认为,哮喘缓解期有肺气不足、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类型,在缓解期采取对证调补和固本的治疗措施,对于增强体质、预防复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胡患者:有道是“药补不如食补”。我一直很想尝试一下食疗的方法,以解多年的哮喘之苦。但我不知有无合适自己病情的食疗方,也不了解具体的服用方法,很希望在这方面获得专家的指导。

史博士:哮喘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如能根据自身的病情适当配合一些食疗措施,确实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预防复发。当然,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①寒哮(咯痰色白多沫、面色晦滞等)患者应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食用干姜茯苓粥。干姜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小火煎熬30分钟,取药汁与粳米100克混合,煮成稀粥,加食糖、细盐、猪油适量即成。每日服热粥2次,每次约100克,连服一月或更长时间。②热哮(气促胸闷、痰稠色黄、咯吐不利)患者应清肺化痰、降逆平喘,可食用定喘羹。先将白果10克、桑白皮15克人锅煎熬3次,收取药液300毫升待用。冰糖20克用少许水溶化后小火熬至粘稠。银耳50克水发后,倒入药液炖3~4小时,再加入冰糖水。每日2次,每次一小碗,连服7天。此外,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证型都有相应的食疗方,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选择。

马患者:我第一次发作哮喘就是由于吃甜食引起的,所以至今对过甜的食物还心有余悸。还有的病友与我不同,惧怕吃过成的食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史博士:饮食过甜或过咸,确实对哮喘患者的病情不利。中医所说的甜哮、咸哮,就是指由于进食过甜、过咸食物而引起的哮喘。过甜、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肉、蜜饯、甜食等,都可生痰助热,容易诱发哮喘,应当少吃或不吃。

任患者:我在平时的饮食上是相当注意的,因为我有过饮食不当而引发哮喘的经历。有的病友则认为忌口不忌口问题不大。请问究竟需不需要忌口?应当如何忌口?

史博士:研究认为,某些食物确实能够引起过敏、诱发哮喘。中医所说的忌口,主要是指忌吃那些可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发物”,如水产品中的带鱼、黄鱼、螃蟹、虾等;肉类中的猪头肉、狗肉等;蔬菜中的韭菜、秋茄;调味品中的葱、蒜、辣椒、酒等。因为“发物”可以助火生痰,加重脾胃湿热,致使哮喘发作。

周患者:由于需要忌口的东西比较多,我很为自己的日常饮食发愁,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饮食调理。博士能不能给我们提示一下?

专业博士 篇11

二、心脏病刚刚发生猝死现象的病人,马上脱掉鞋袜,用巧博士刺血针先分别刺破十个脚趾尖,然后各挤出一滴血,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病人即清醒过来。

三、不管哮喘还是急性喉炎等,发现病人出不来气,憋得脸红脖子粗,赶紧用巧博士刺血针刺破鼻尖,挤出两滴黑血即愈。

四、抽羊角风(癜痫)后,取出巧博士刺血针刺破人中穴挤出一滴血马上即愈。

这些治疗秘籍都发生巧博士《一元按摩店》里的培训内容里

放血疗法仅是巧博士手法当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凭借低廉的收费 , 高效的服务和5890元的投资额度 ,让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在十一年中, 在全国拥有2239多家连锁店,而且所有店面均经营良好。更有不少患者,在亲身体验了巧博士 的神奇疗效后加盟 合作,为巧博士扩大品牌影响力 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2005年 , 由于企业不景气 , 林美华下岗失业回家,因为丈夫的出轨,性格刚强的美华和丈夫离了婚, 婚姻的剧变使她变的沉默寡言,容颜日渐憔悴。

姐妹们不忍心看 到她这样 继续消沉 下去,便来家里做客,在谈到将来的生计时,姐妹们说, 附近新开了一家巧博士《一元按摩店》生意好的不得了,尤其是渗吸疗法,治疗一次50-200元不等,而且是后收费,治疗没有一定的效果不收任何费用, 到了晚上很多人都在排着队理疗。不如你也开一家吧。

经过考察体验后, 她认为这才是能伴随自己走过终生的事业。加盟后, 在培训的几天里,她感觉公司的培训很到位,从如何与顾客沟通,到与顾客病情的细节、如何根治效果好,都很详细地传授,使得她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内行。她由衷感叹: 我学会这些特色疗法能让我多活几年就值了, 更不用说一身本事在手,走遍全国都不愁没饭吃。

林美华的巧博士《一元按摩店》终于开张了,每天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才能休息,带了几个徒弟月收入几万元,每天有几十个顾客光顾。邻居张姐患有面瘫三年了,左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无力,经过她一个星期的调理,张姐面部肌肉神经完全恢复正常。银行上班的王姐,肩周不好,阴天下雨时肩膀酸疼,美华采用渗吸疗法的带电排风湿法,当天从王姐的手指头排出大量凉水和风寒, 几天后, 王姐高兴地说:“这么多年了,我的肩膀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身体好像恢复年轻时的样子了,也不感觉酸疼了。”

由于理疗效果好, 店里办会员的人越来越多,会员制的消费更是让她如虎添翼,一张卡每月由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不计名方式,可一卡多人使用,只计次数。会员得到更实惠的消费,会员数量与日俱增。短短几年时间,已坐拥百万的她买了新房和车子, 过上了标准的富人生活。朋友都刮目相看,就连姐妹们也万万没有想到, 她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一个财富神话。

网址:w w w .qiaoboshi.com qq:474404889

电话:0531—85863505 15820012565

上一篇:隧道工程质量控制下一篇:品味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