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是人生大智慧

2024-05-18

知止是人生大智慧(共3篇)

知止是人生大智慧 篇1

知止是一种境界。

《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归处,如果身处合适的位置,则能够心安,如果没有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则会违背它的原则。

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杰出的企业家李嘉诚在与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对话中,就谈到了“止”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止”而后为。

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他在书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两点令人深思的观点,说明了成功人生的另一谋道。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曾国藩的一生学问中,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释然。

曾国藩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所以他常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这意味着由富而贫、由盛而衰是人人都要刻在心里的人生大课题。“止”是聪明之举,可克服盲目和冲动,可克制失控和失手,解决你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成败难题。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就在于: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绝不“越雷池一步”,表面更无张狂样,该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

当然,世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于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智者。曾国藩即为典型之一。君不见,大千世界,浪里淘沙,因行为过度而不能止于信当处,引发人生一连串大小失败者,实在是葬送自己的盲动和愚蠢之举。正鉴于此,知行者并不少见,知止者却少而又少。故在观照曾国藩成功一生时,人们对他再三标举的“知止之学”尤为叹服,可谓先见之明,富有教益!

“知己之止”与“知己之行”同等互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上,你的自我努力是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是你的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一个方面,正如常言:“打天下易守天下难。”遗憾的是大批人一旦登上成功之峰后,就开始身心忽悠,头脑发晕,得意忘形,处处都在“失控”的状态下为所欲为——大把的花钱,过度的享受,癫狂的刺激,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悬崖勒马免身亡”,都是对那些不知行之止者的忠告,虽然通俗,却为民间大智慧。但是对其置若罔闻者,满大街皆是。人们应力争做到行当行之行,止当止之止!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知止是人生大智慧 篇2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 除跪射俑外, 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 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首先, 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 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 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 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 跪射俑作蹲跪姿, 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 重心在下, 增强了稳定性, 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 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 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 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初涉世的年轻人, 往往个性张扬, 率性而为, 不会委曲求全, 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 就知道轻重, 分清了主次, 学会了内敛, 少出风头, 不争闲气, 专心做事。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 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 挺胸抬头迈着大步, 一进门, 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 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 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 笑笑说:“很痛吧!可是, 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 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 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 后来, 他功勋卓越, 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言外之意是:做人不可无骨气, 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当今社会, 变幻莫测, 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 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 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确实, 像跪射俑一样, 保持生命的低姿态, 就能避开无谓的纷争、意外的伤害, 更好地保全自己, 发展自己, 成就自己。

老子说, 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 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强, 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 保持适当的低姿态, 绝不是懦弱和畏缩, 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 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知止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篇3

丙吉的朋友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他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婴孩,他有什么罪?”后来汉武帝生病卧床,听到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牢狱,而丙吉却不肯放使臣进入,气愤道:“无辜者尚不至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

使臣回报汉武帝,武帝顿时醒悟,说:“这也许就是天的旨意。”多年之后,皇曾孙刘洵当上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皇帝的恩德。家人曾劝他:“你对皇帝有恩,若是当面告知,你的官位必定会升迁!”丙吉叹息说:“身为臣子,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封丙吉为博阳侯。

丙吉崇尚宽大,性喜谦让,有人获罪或者失职,只要不是大错,他都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不应由我出面。若是三公都亲力亲為在这种事情上纠缠不放,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还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有人死伤在地他都不过问,可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查看。他的属下大惑不解,认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官吏之事,我又何必亲自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气,为气节失调,这样下去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定的大事,我怎么漠视不理?”看上去的小事,其实也是大事,身为丞相的丙吉,干工作抓住了要领,不失其职。

老庄学说中的“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认为有了知止,人生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界的祸害。丙吉的故事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知止的深刻内涵,彰显出他人生的大智慧。“知止”作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它不是簡单的停止无为,它是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招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

懂得知止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能克制智慧,隐藏智慧,进而能慎使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无缺的,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

上一篇:小梦想作文400字下一篇:爱、敬、勤、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