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人生是幸福(通用9篇)
智慧的人生是幸福 篇1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很多深刻的理论, 对整个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想出发, 从困在“钟摆”中的幸福、幸福的来源是“人格”、思考是对人类自身的补充这三个角度来感悟叔本华的幸福哲学。
关键词:人生的智慧,幸福哲学,幸福的来源,人格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一部关于人生观点的选集, 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的他告诉世人, 幸福是没有办法去追求的, 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在避免痛苦的发生, 但是人本身存在于内心的欲望又会不断驱使人们寻求新的满足, 随之而来的也只会是新的痛苦而又疲倦的人生。
一、悲观主义者的“悲观”
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提到叔本华似乎就是悲观主义的代名词, 这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研究价值。作为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 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伴随着痛苦, 痛苦是人生无法摆脱的状态并贯穿于人们的一生, 即便死亡也无法使人们逃脱痛苦的折磨。快乐和幸福是人生无法企及的东西, 人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无法超越痛苦存在的程度。痛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范围, 以至于快乐和幸福在它面前显得极其的渺小、短暂和微不足道, 痛苦是人生的主要特征。
人类的行为分为两类:对意志的肯定和对意志的否定,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 希望他人痛苦, 希望别人快乐。基于这些动机, 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 获取幸福和快乐, 唯一的一条途径就是摆脱欲望。然而我们知道摆脱欲望并非易事, 并且摆脱欲望的过程也是由各种痛苦的模块构成的。当我们的欲望受到阻碍的时候, 我们会感觉到痛苦, 叔本华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阐述幸福, 他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在痛苦之中的, 并没有持久的幸福。在他看来, 幸福的本质是消极的, 幸福只是摆脱痛苦的一瞬间, 人们追求的这种暂时性的幸福将人们的一生都困于痛苦之中, 因此我们的人生就是痛苦的。叔本华的对于幸福的阐述都是建立在悲观主义上的, 幸福是个枷锁, 将人们都困于痛苦之中。
二、困在“钟摆”中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的幸福是建立在悲观主义上的, 他认为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和厌倦。进一步说, 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 我们便靠近厌倦, 若侥幸远离了厌倦, 我们便又会靠近痛苦。人一旦有了欲望, 为了让这个欲望实现, 就会一直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分析及规划, 于是, 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 幸福就是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但是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 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 那人就陷入了“厌倦”的状态。一旦这个人设想除了第二个欲望, 他的理性又忙于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 重新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所以, 叔本华说, 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 在痛苦和厌倦之间摆动。假设说痛苦和厌倦在钟摆的两边, 那么钟摆的正中央就是所谓的“幸福点”。如果要增加幸福的比重, 就要增加这个生命摆钟的频率, 同时还要减少钟摆经过痛苦和无聊的范围。
这一理论也体现了他悲观主义的思想。他的话并不能说没有道理,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一个体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比如说买房买车, 往往会一个人不停地日思夜想, 每天让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 欲望完成不了的时候是痛苦的, 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 这时候就会慢慢感到生活又变得平淡, 好像说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人的一生似乎总是在追求无止境的欲望, 追求到最后只会感叹, 当各种欲望都满足的时候发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成就感。
三、幸福源自“人格”
幸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自己拥有了巨多的财富, 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的名誉和地位。对于这个问题, 叔本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幸福取决于自身, 也就是人格, 人格对人的幸福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外在所拥有的以及他人评价对幸福的影响。每个人的本性在任何时候都伴随着他并且影响他处理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方式, 所以人格就是人本生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直接来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在人生所有的经历中, 人本身的意识素质占据着一个经久不变的地位, 其他一切的影响都依赖于机遇。机遇变幻莫测, 稍纵即逝, 但是每个人人格所具有的特性却在人生中始终如一。一个人自出生就带着地位财富的不平等, 这是由先天决定的, 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人获得幸福。一个亿万富翁的幸福感并不一定比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幸福感强, 能够促进心情愉悦的不是财富, 而是人格。
四、思考是对人类自身的补充, 是追求幸福的主要途径
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越多, 求之于他人的就越少, 他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人在孤独时, 只能和自己的心灵交流, 于是一个人内心的充实程度就会立刻显露出来。普通人常把幸福生活的源泉认作是外界的事物, 一旦没有了这些外界的事物, 他们就会觉得空虚, 也就没有了幸福的根本。只有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的生活才是充实的, 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并占据了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思考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 思考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补充, 是追求幸福的主要途径。
图书馆里不论藏书多么丰富, 但如果杂乱无章没有条理的话, 那么它还不如那些仅仅有条分类清晰的小图书馆更能让人获益。同理, 即便你的知识学问再深厚广博, 如果你不会自己去消化吸收的话, 你的知识的价值, 也远远不如那些知识虽少但是懂得自己思考的人。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吸收利用成为自己的知识, 融会贯通, 不然脑里面存着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枉然。
五、叔本华“幸福论”的当代价值审视
叔本华是一位伟大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 他一生都致力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基于悲观主义的思想上, 他在书中阐述了对幸福这一问题的思考。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尽管看似令人绝望, 但其中也蕴含着克服悲观主义的一些努力和尝试, 这些理论对当代的我们追求幸福有一定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所以如果想要获取幸福, 人们就必须要在本性上改变这种对于他人看法过度重视的习性。当然要做到这点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因为这种冲动来自于人的本性, 而这种本性是固执且又深切的。虽然我们知道做到这件事情并非易事, 但是它的确是可行的。既然我们不能从别人的评价中得到什么切实的好处, 也改变不了现状, 所以聪明人是不会过分在意别人说的内容的, 更何况有许多内容只会误导自己的人生。
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的事物,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越强大, 越不会去依靠他人, 不会想着从他人那里获得什么, 因为自身的力量的已经足够。实质上, 只有能够进行思考的人, 才是能把知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我们要把书本当做是一种媒介, 通过读书来进行思考, 而不是跟着书本中的思想走, 阅读实质上就是用来代替自己来思考的。
我觉得淡泊名利, 充实自我是叔本华给我们对于如何通向幸福人生道路的指引, 但是人生的智慧并非是这仅仅八个字能够概括, 因此人生的道路还需我们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体会。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 亦非.人生的智慧[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6: 1-177.
[2] 陈雪.探析叔本华哲学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 2012 (05) .
智慧的人生是幸福 篇2
——特色教育在物质均衡视角下理应达到的精神层面
江苏.宿迁伏军
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是以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社会密切关注教育的均衡,家长渴盼子女教育的优质。众多期待下迫使教育中人不得不去探索去追问如今的教育。特色教育既是立校的根本,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所必须的元素。我个人认为特色教育在物质均衡情况下理应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就是:关注生命探寻智慧幸福人生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立人为先,特色教育首先从尊重生命开始
首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生是富有灵性的带有个性的生命体。评价的单一仅让一小部分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其余的都成为伟大的陪衬。久而久之,则滋生对抗,产生破坏,耗费教育精力,增加教育成本。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差距,认同个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提供个性的舞台,才华施展的空间,教育的场景会是另一方模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生处于爱的氛围中很难对集体做出伤害的选择。因为尊重,所以认同,从而引起行为的改变,最终归属教育的主流。
其次注重学生的品德修炼与提升,德育始终是一切特色教育的灵魂与主旨。德育可以润物无声进行,也可以大张旗鼓渲染,改变分数第一品德就高尚的一元评价观,尝试着多维立体式评价,肯定和赏识的应该是绝大部分学生,而非极少部分。
2、科研为重,特色教育必须打开智慧的大门
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对内可以完成特色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可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深入的研究,可以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师的整体科研对外可以打造学校品牌,提升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科研最终生成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反过来促进教育科研。教育智慧离不开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自我行动的研究,在研究中逐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时代特色浓郁的教育理念,进而推动教育管理健康规范有序开展,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升华课堂教学模式。
3、文化为本,特色教育最终成就师生的幸福
智慧的人生是幸福 篇3
摘 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高效”很重要,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智慧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开启师生幸福的人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18-03
有一种力量很强大,它叫传承;有一种力量更强大,它叫改革创新。2011年9月,邢台市七中依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启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全员参与开展《构建中学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有效抓实教研活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等措施,大幅度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强大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近几年,邢台市七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凸显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首先,充分发挥教研组引领作用,在学科骨干教师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听评课制度,抓实教研组内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校内“交流课”赛课活动常态化,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效。通过观摩、对比、分析、评价,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其次,学校以省市各级各类评比展示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展示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系列活动,拓展交流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力促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学校不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开展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以帮带学,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第四,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加强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兄弟学校及省内外教改名校的交流、合作,真正“请进来” 、“走出去”,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拓宽教师的眼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二、引领、抓实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卓有成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邢台市七中以教研活动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交流课”为平台,切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开展深度主题教研,抓实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每一阶段活动有成果。教务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邢台市七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各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要做到“五定”、“五议”、“六有”。“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进度、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教学方法和手段、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六有”即: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全体教师准时、认真参加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流程制定模板》,每周教研活动重点完成三大主题:1.导学案研讨:教研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上周使用的导学案进行轮流发言、集体讨论审核修订。2.“交流课”研讨:先由主讲人就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导学过程、习题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课,组内教师轮流发言,充分研讨,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由组长总结,主讲人针对大家所提问题进行再修改完善。3.中、高考试题研讨:利用教研活动的最后30分钟时间,教研组长带领老师们做中高考真题,并组织大家就所做试题从命题依据(对应课标)、命题方向(结合历年试题)、命题难度(结合教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讨、交流。
通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智慧,有效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促进备课与教研的有机结合。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校本教材开发,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七中精心构建、打造教研活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流程,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流程》、《导学案模板》、《高效早读模板》、《高效课堂赛课制度》、《高效课堂赛课评价标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积分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模板,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力求使课堂教学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
七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务处利用暑假组织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情,自己动手编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能为主旨”的各学科统一使用的《导学案》,为七中构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加油助力。老师们分工合作、精心编写,教研活动时进行集体讨论审核、修订,各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教学风格等,对共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每位教师上课前使用的导学案达到“三次备课”。现在,在邢台市七中校园,老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自行设计、自主编纂校本教材蔚然成风,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状元的摇篮》、《国学经典教育读本》、《教师成长手册》、《七中学生习惯养成手册》、《七中教育》、《七中优秀作文选》、《好歌天天唱——七中校园歌曲》、初中各科《导学手册》、高中各科《整合教材》、高中各科《春招过渡教材》、高中英语《1+1校本教材》、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等校本教材、校本刊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七中的角角落落。
四、贯彻落实“7341”教学思想,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所有人都在宣称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之时,七中人却在反问自身“我们的课堂真得高效吗”?有了这样的思考,七中人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效课堂”改革的短板,能够真正做到结合学校实际校情、学情,借鉴学习百家之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效智慧课堂”改革之路。
基于七中的现状和未来,刘庆山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高效课堂“七个抓手”,其核心理念为:教师精讲,实现教学的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积淀,2014年9月,刘庆山校长依据“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新课改理念,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和自己三十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七中众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出一整套科学系统、符合七中实际的教学思想,即:“邢台市七中7341教学思想”。
“7”指培养“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七个抓手。即在课堂进行中:①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制定“学生自制试卷、互考互评”制度;③实施“ABC”分层布置作业办法;④落实高效“早读模版”;⑤制定“学生编写学习报告”制度;⑥指导学生用好“错题本”;⑦制定并落实多元评价制度。
“3”指“三段式”导学案文本结构。“三段式”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段:三定——定向、定量、定法。定向:确定教学方向和目标。定量:确定教学任务并量化为几个问题。定法: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第二段:三讲三练,每章节依据中高考考纲考点说明确定三个主要知识点作为本节课讲习要点,相应地设计出多道练习加以巩固。第三段:三有——有小结,有小测,有小拓。有小结: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要点,加深印象和记忆。有小测: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设计适量的测试练习,当堂测当堂批当堂改。有小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适当加深拓宽。
“4”指“四板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教学模式指的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第一板块:预习自测(学案导学,生疑自测)。教师课前结合导学案明确布置给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并提交给老师,上课开始时,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或学生自制试卷互测等多种形式进行预习检测。第二板块: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生成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教生、生带生的形式予以解决;学生能把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用多种形式(听、说、读、写、背、讲、演等)呈现出来。第三板块:解难答疑(典例互动,点拨探究)。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老师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共同探究、适时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深层问题,迁移联想更广深问题,培养学生发问、提问、解疑的智慧和能力。第四板块:反馈拓展(当堂检测,达标提升)。教师对本节内容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并通过拔高性试题,或与中、高考链接进行拓展延伸。
“1”即“一个目标”。七中教学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高效智慧课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开启师生幸福人生”。目标的确定使教师坚定了信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打破了先前教师成长被动、成长缓慢的局面,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7341教学思想”的实施,使七中的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课堂结构更加简洁易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低姿态是人生的大智慧 篇4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 除跪射俑外, 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 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首先, 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 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 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 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 跪射俑作蹲跪姿, 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 重心在下, 增强了稳定性, 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 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 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 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初涉世的年轻人, 往往个性张扬, 率性而为, 不会委曲求全, 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 就知道轻重, 分清了主次, 学会了内敛, 少出风头, 不争闲气, 专心做事。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 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 挺胸抬头迈着大步, 一进门, 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 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 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 笑笑说:“很痛吧!可是, 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 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 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 后来, 他功勋卓越, 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言外之意是:做人不可无骨气, 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当今社会, 变幻莫测, 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 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 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确实, 像跪射俑一样, 保持生命的低姿态, 就能避开无谓的纷争、意外的伤害, 更好地保全自己, 发展自己, 成就自己。
老子说, 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 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强, 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 保持适当的低姿态, 绝不是懦弱和畏缩, 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 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教育智慧」阅读是幸福的 篇5
「教育智慧」阅读是幸福的
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得灿烂;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位别样人生,让生活变得阳光。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的阅读,我们热爱自由、理性的阅读,因为我们向往步步成功,追求天天进步。给每一天留下阅读时间,给每一个阅读时间留下宁静心情,给每一份宁静心情留下悠悠书香,四季将因此而充满温馨,青春将因此而溢满甜蜜。 (摘自第七期《班主任之友》曹保印《提高阅读品位,打造美好生活》)
不抱怨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篇6
我们常常会遇到相互抱怨的现象:当领导的指责下属不积极行动,当下属的埋怨上级犯官僚主义;当教师的总抱怨自己学校怎么怎么不好,而学生又总是抱怨哪个老师怎么怎么差劲。即便在家里也少不了抱怨的情景,丈夫埋怨妻子,母亲责怪儿子,婆婆不满意媳妇,女儿对老爸有意见,等等。
当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总是抱怨别人或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是徒劳无益的。
抱怨有什么用呢?生活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所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不向空气学习——只要有空隙就钻进去或绕道而行呢? 抱怨总是让人觉得失败,想要放弃。这失败往往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找的。我们总是羡慕甚至嫉妒那些成功的人,却不曾看到他们的付出。在我们无聊地用肥皂剧打发时间时,在我们慵懒地翻着杂志时,这些成功的人刚刚熬完一个通宵,或者刚刚喝掉一杯提神的咖啡开始新的工作。其实,抱怨就是比较之后得出的消极结论——差距让人心焦,努力又是那么難。
不抱怨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我们应该努力,用心做好自己的事。
知人是一种人生智慧 篇7
重视“知人”, 是中国的传统。在孔子以前的典籍《尚书》中, 就有“知人则哲”之说, 比孔子晚200多年的荀子也说:“知者知人。”
“知者”即“智者”。所谓“智”, 主要内容就是识别鉴别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 弟子三千, 阅人无数, 在如何准确鉴别判断人方面, 很有经验。
孔子观人鉴人的方法, 首先是“知言”。他说:“不知言, 无以知人。”孔子不谈怪异、神异之事, 当然不主张什么面相之说, 所以, 想要了解一个人, 首先只能从其言语入手。
言语是最能迷惑人的, 孔子让人们慎待他人之言。孔子对花言巧语的人有“偏见”, 认为这样的人仁德不会太多。孔子一向以“言语多, 行动少”为耻, “耻其言而过其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 让人放心的是那种说话不多, 行动起来却很敏捷的人。因此, 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以言举人”。
言行结合起来判断人是直接的考察。不过, 也还有间接了解考察人的时候。这时, 他人对这个人的好恶就需格外慎重对待了, 否则就很容易被迷惑。
孔子说, “众好之, 必察之”。当很多人都说某个人好时, 不要轻易顺从“民意”, 还须进一步注意考察。而当多数人都说某个人不好, “众恶之”, 也别先入为主, 以众人的意见代替自己的判断, 也要“必察焉”, 再作进一步的直接了解。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人的了解和判断, 不要轻易受“舆论”左右, 而是需要自己独立判断, 通过亲自考察来作出自己的鉴别。
孔子“知人”还有“观过”法, 就是看其所犯的错误。他讲:“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观过, 斯知仁矣。”也就是说, 人们的错误, 总是各有其因。所以, 考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原因, 就能够判断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智慧的人生是幸福 篇8
带着学生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就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带着学生读《论语》,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目标不懈的奋斗。孔子的勇于担当或许带有悲剧性的执着,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之间,断粮数天,可他依旧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这种坚定地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不言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不正是浮华之中对心灵的荡涤吗?千百年之下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问问自己,对于理想,对于目标,我们是否有先贤的坚定与执着。我们在树立志向、目标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否退缩过,用先贤的力量去观照自己,去反躬自省,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经典的魅力。
先秦儒家大师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那么如何修身,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智慧,除了理想的树立和意志的锻炼之外,还要好学。自我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事无巨细,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的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读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同学们是否找到了我们之所以不如人的原因,如果认识到了“敏以求”的意义,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会是受益匪浅的。孔子启示人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诚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无知。聪明的人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在多见多闻中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提高个人修养行为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因为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观念和实践道德的能力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一些行为,那么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回避不提,还是勇敢面对?《论语》中,孔子回答我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了错误不改,这才是真正的错误,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该如何处身立世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有些功利的当下,有太多的人迷失了方向,有时候让人迷失方向的并不是利益,而是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面对“利”,孔子并不回避,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是他非常关注一点,就是富贵是否“可求”。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高中生正处于正确“三观”的确立时期,以《论语》为依托,在教材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把握“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带着学生读《论语》,我自己也有很深的受益。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理论,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当前应试教育下每位教师都应该反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认为课本枯燥无味的话,那么有什么资格让学生喜欢语文,还谈什么“有效教学”呢!如果我们觉得课本很有意思,那么在客观个体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多地让每位受教者去感受到乐趣,这是教育者们共同的追求。
先秦诸子文章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卓绝的智慧。《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关注现实社会,思考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并从自己出发,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积极探索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先哲们思想的光辉,跨越千年直到如今,依然指引着我们。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部分选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富有魅力,充满了卓绝的智慧,是我国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
关键词:经典阅读,人生智慧,《论语》
参考文献
[1]周满意.阅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教师,2015,(19).
学会“拐弯”是人生大智慧 篇9
从人成长的轨迹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等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一种转折。许多由挫折走向成功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北大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便利用3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是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却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转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的影片获得了金球奖。他坚持用牙咬著笔,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成了畅销书。
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炼、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的。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停拐弯中才前进的,在不断拐弯中才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三民主义”,经受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9次选择,也就是9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升”。
由此看来,学会“拐弯”不只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白新妮摘自《济南时报》2010年8月12日)
【智慧的人生是幸福】推荐阅读:
豁达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人生哲理12-08
“绝对忠诚”是人生的大智慧09-14
知止是人生大智慧05-18
学会转弯也是人生智慧08-03
人生智慧的名言11-06
佛的智慧人生哲理10-23
富有智慧的人生语录09-25
蕴含智慧的人生哲理语句12-14
人生的50条思维智慧09-25
启示人生智慧的励志名言语录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