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企调查报告

2024-09-21

韩企调查报告(共4篇)

韩企调查报告 篇1

专业市场调查报告

自4月底开始,招聘市场显现“韩流冲击波”,大批韩企展开招聘活动。韩资企业人才网4月21日起举办网上招聘会,4月29日又在虹口足球场召开大型现场招聘专场,当天岗位达500余个。近期主要有哪些区域的哪些韩企在招聘?热门职位有哪些?未来韩企招聘将有何新特点?韩资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吸引力又如何?

长三角需求多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韩资企业已有3000余家,近千家位于上海。LG电子、三星、北京现代、韩泰轮胎、易买得超市、海力士半导体等一批知名品牌已深入人心。韩企在中国投资领域涉及汽车工业、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IT及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化工等。近一两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韩资企业集中在IT、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这也是目前韩企职位机会最多的几个行业。近期韩企招聘较为集中在这几个领域,且大多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如乐金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三进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帝爱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东和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宜来特光电(无锡)有限公司、科思泰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

从目前各家招聘企业的职位来看,企业紧缺的人才有四类:

1、韩语+IT人才:无论是IT韩资企业,还是各类企业的IT部门,对IT工程师的需求必不可少。大多公司要求应聘者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或者工作背景。会韩语者优先考虑。

2、韩语+技术人才:这里的技术特指机械、电子、化工,特别是半导体微电子人才。在无锡、昆山、南京、苏州等地集中了大批韩资半导体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一般要求电子、物理等相关专业毕业,有一定工作经验且懂韩语。

3、人事管理类人才:韩企以前大多启用韩国当地人才从事人事总务工作,目的是语言沟通方便。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韩国企业发现母语人才缺乏对中国本地人事政策的了解,故越来越多地在中国本土招聘专业人士从事高级人事管理,当然通晓韩语者优先。如三星集团旗下的大型企业最近由于业务新增需要,正大举招聘包括HR在内的各类人员。

4、财务管理人才:如财务经理等职位。由于韩企老板多为韩国人士,为避免财务问题经翻译转换导致精确度发生偏差,要求财务经理除相关工作经验5年以上,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外,还特别要求熟悉韩语。

此外,若干贸易类韩企对物流、外贸跟单、采购、客户管理甚至出纳、文员等通用类职位有相当需求。

4月29日,招聘会主办方之一朵奈特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在“韩企专场招聘会”上对记者说,尽管集中于上海的IT业和零售业韩资企业总体人才需求呈持平状态,但未来将有更多韩企进军本地零售业,对管理人才会有进一步的需求。

这名韩方人士透露,韩企人才需求类别在长三角地区按不同产业布局,表现出不同的地区差异。如韩企集中的苏州、无锡、张家港地区,就分别对电子、化学纤维、半导体以及钢铁、化工行业人才有着相应需求。而上海本地,由于集中了韩企地区总部性质的贸易代表处或办事处,因而市场或销售类人才供需最旺。

不仅如此,韩企招聘还有着一定的季节差异,春节前是招聘技术人才的高峰,进入初夏时节需求将集中于对韩语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职位,如人事、行政、总务人员等。韩企目前吸引人才的策略有三个要点

首先是培训。培训是韩资企业最自豪也是最吸引人才的“福利”。韩资企业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进入公司,员工就会被安排到公司培训中心接受训练,公司严格执行员工须经过训练才能上岗的规定。其他的如在线培训、部门培训、绩效考核培训等课程也很齐全,让员工边工作边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其次是用人制度。以前韩企与日企用人有相似之处,即“论资排辈,熬年限”。如今情况已有所改观,很多企业打破了传统晋升方式,有能力、有绩效的员工都能快速晋升,企业给予充分发挥能力的舞台。

再次是薪酬待遇。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韩资企业目前在薪资待遇上相对“大方”。本科生年收入一般不低于3-4万元;有经验人才薪酬更高;贸易、行政等通用类岗位的薪酬较其他类别公司也较有竞争力。一项调查数据表明,韩资企业的薪酬待遇目前处于市场中位水平:经理级员工4000-8000元/月,普通员工2000-4000元/月,且加薪的幅度也较大。不同行业企业薪资待遇会有一定区别,有时甚至会相差很大。

韩企调查报告 篇2

1 韩国企业对中国国际投资的成果

韩中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去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国经历了睦邻友好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等几个阶段,尤其是在2008年5月韩首脑会谈中,达成了战略关系的协议,而这期间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罕见的飞跃式发展。1992年,即韩中建交第一年,双方贸易额仅达62亿美元,但是到了2007年,以近24倍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450多亿美元。其中,韩国对中贸易出口从1992年的2654美元增长到81985美元,翻了30倍。韩国的对外出口中,中国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3.3%增长到22.1%。韩国对中国贸易进口有1992的3725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3028美元,翻了近17倍。在这个过程中 (建交第一年1992年除外) 对中国的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趋势。与中国建交12年后的2004年,中国成为了韩国的最大交易国。以2007年为基准,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国的同时,韩国的对中贸易数额,从1992年的10.7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发展到1993年的以12.22亿美元的对中贸易顺差。出口增长率 (94.1%) ,进口增长率 (5.5%) 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这种贸易顺差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截止到2012年6月目前韩国对中国累计总投资额已达374亿美元。虽然对中国投资起得晚,但是发展的速度相当快。韩中建交之前是一般小规模的投资探索阶段, 但是韩中建交以后中国成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潜在力多的国家中一个。韩中建交之后大幅上升的趋势。1991年韩中建交时实际投资项目达到130件,实际投资金额达到4200万美元。韩中建交以后, 此高速增长为韩国对中国继续直接投资打下基础。但是在此阶段, 韩国对中国国际投资一般以中小型企业投资为主、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项目。在投资额上, 与韩国对其他国家及地区国际投资相比,对中国投资额明显少。到2012年6月为止,目前韩国对中国国际投资不仅仅在数量上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投资规模和投资层次上逐渐地提高。大部分大企业的投资是技术密集型项目为主。韩国企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的投资转变而快速发展;韩企对中国非公开投资转到公开投资、通过第三国投资方式转到直接投资、小规模项目转到大规模项目。同时韩国企也主要目标成为占有大陆市场。

1.1 投资规模 (小规模投资为主)

韩中两国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2005年中国就成为韩国第一大国际投资国、第一大国际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并在以后连续多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国际投资国和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中国依旧是韩国第一大国际投资国和第一大国际贸易伙伴国。2011年韩国对世界各国投资额前15位国家,我们看到中国在2011年韩国投资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2012年6月目前对美国15亿4663万美元,对中国34亿6962万美元。但是实际投资数量却远远高于美国。韩企对中国国际投资显现的一个特征是投资以小规模为主。对中国投资的平均投资额规模如此小的原因被认为是:第一,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相比,对中国直接投资以成本指导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比较多。第二,由于中国对外经济的选择性开放和某些领域的市场进入限制,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但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加入WTO、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带来投资环境改善,此后增加以大企业为主的投资,趋向于增加规模比较大的国际投资。

1.2 投资的主题和方式

截止到2012年6月,从韩国在中国投资主体方面来看,韩国对投资的情况:一是投资数量上中小型企业为主 (中小型企业以50675件大大超过大型企业的6988件、个人企业的8195件以及其他企业18389件 (如非盈利组织) ;二是以投资金额为准进行考察,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大,金额达到2371021.7万美元占所有规模投资的62%。韩国大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方式多以独资、合资或控股为主,已获得高度的控制力。如韩国的三星、现代、LG等公司都先后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建立了独资的控股公司;中小企业实力相对较小,更倾向与合作、参控等方式进行对中国的投资。

1.3 投资行业分布

韩企主要以制造加工业投资为主,从投资项目数量来看对制造业的投资占绝对性优势,占对中国历年投资总金额的76%。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行业以及建筑业分别排名其后。在制造业内部并存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近资本密集型行业比率也是慢慢上升。韩企在对于中国投资的初期阶段,大部分的韩企考虑到中国廉价劳动力、大力投资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内生产因素价格不断地上升,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适应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韩企开始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及汽车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业。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慢慢转变到资本密集型业。2012年6月目前韩国对中国电子通讯和IT产业方面已达到83亿4645万美元,韩国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中占29%,是制造业中投资最多的项目。此外汽车及拖车制造业达到35亿美元、其他机器及其设备制造业达到20亿美元。而纤维、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业重越来越减少

1.4 投资的地域分布 (地区偏重深化)

截止到2011年,韩国已经在中国内陆31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进行了投资,除了西藏自治区外已经覆盖了中国的全部地区。对山东省2011年的投资增加到71亿2966万美元,对北京市的投资达到23亿3796万美元,发展速度迅猛。韩国最早从1988年对中国进行了投资,当时仅仅申请了福建省、北京市、山东省三个省直辖市,而实际落实投资的进北京市90.4万美元和山东省的9万美元。通过从1988年到2012年6月份25年间每个5年 (1992、1997、2002、2007、2012.6) 进行抽样分析,对当年韩国投资在中国各省份投资额进行计算得出结论; (1) 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集中程度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东北三省以及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投资比例几乎占每年投资的80%左右。韩国中小型企业投资地区一般散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第一,东北、天津和山东地区离韩国比较接近,因此节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经费、有受韩国语言和文化影响的朝鲜族会说韩语,因此相互交流方便。第二,廉价的劳动力及低廉的租费等优点。 (2) 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在不断扩大,有最初的3个省或直辖市,慢慢扩大到2011年的26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且具有从东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展的特点,但所占比例较小。

2 结语

看以上的韩企对中国投资特点及截止2012年6月韩企对中国国际投资趋势,我们可以知道韩企对中国投资依存性越来越多高,且多元性依然很少。因此为了韩企防止碰到任何危机或风险,需要摸索以后的发展点和投资的新因素。现在韩企在内陆发展有几个方向:中国内需市场、从内陆出口到第三国家、返回出口到韩国内等。因此,这些因素不仅仅是具有在企业立场的优势 (价格竞争因素、基础设备、廉价劳动力、区位转移等) ,也得考虑内需市场的内陆消费者。与‘韩流’或‘韩国文化’合起来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可以期待韩中建交30周年、以及更加强韩中贸易伙伴的关系。

变化中的韩中经济合作,关键词已从“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 ”转变成为“为中国生产 (Made for China) ”。也就是说中国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商场”。因此韩企对中国投资性需要转变点。据韩国忠北大学教授朴相守说“如果说过去20年是韩中经济合作的制造业时代,今后20年将是服务业的时代。今后中国内需市场攻略将成为做生意的核心。”可以说无法触动中国消费者的企业很可能退出市场。与中国消费者时刻保持沟通是“Made for China”时代企业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金容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韩国国际贸易问题, 2008 (3) .

[2]李彦.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张载奎.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D]吉林大学, 2004.

[4]朱平.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原因[D]中国人民大学, 2008.

韩企逃逸真相 篇3

“连夜逃逸”的韩国企业多为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2月21日,正月十五,青岛一家韩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张小姐很晚才回家,“又有一批新品要推向市场,我们太忙了。”这家企业主营头饰,过年前后,生意不错。

近来,韩资企业老板“连夜逃逸”的消息引起她的关注,“我知道的就有大约10家公司离开中国,有的是结完税款,合法走的,有的是逃走的。”张小姐说,“他们生意做不好,不走才怪。”

自去年年底开始,韩联社、《朝鲜日报》《中央日报》等韩国媒体大幅报道,“在华投资的韩企20%连续亏损”,“破产络绎不绝”,“迫不得已连夜逃走”。

2月25日下午,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官员正式就韩企非法撤离一事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位官员强调,撤离中国只是少数韩国中小企业的行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以及中韩关系发展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他还指出,中国工人和相关企业、贷款机构是非法撤离事件的受害者。当前,中韩政府均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多次进行协商。

谁在“连夜逃逸”

据韩国媒体报道,自去年下半年起,在青岛、广州、东莞等地,部分韩企就开始“连夜逃逸”。这些企业留下工厂设备,老板只身撤离。某些老板还拖欠员工工资和银行贷款。

韩联社等媒体报道称,逃逸高潮出现在农历春节前后,青岛成为“重灾区”。报道以青岛两家韩国皮革加工企业为例说明:由于中国突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家企业均被列为加工贸易禁止行业,先后倒闭。于是,欠着工人工资、转包企业加工费以及中国银行的债务,老板潜逃。

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7年期间已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其中87家是在去年逃逸的。

商务部亚洲司一位官员对2006年的一次韩企逃逸印象深刻,“韩国信一、信五皮革有限公司当时在青岛是比较大的公司,有员工上万人,在全国也很有名。2006年12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突然抛弃工厂全部回国,他们拖欠银行贷款、员工工资、供货商货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这位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方为此与韩方多次交涉,通过法律途径,挽回了工人的经济损失。

青岛韩人工商协会负责人在2007年年底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将是韩企撤离中国的高峰年。”

2月20日,韩联社援引韩国工商协会调查结果称,近三成在华韩企曾考虑撤离,或正准备办理清算手续;认为中国企业环境将日益恶化的韩国企业多达85.8%。韩联社为此惊呼:“中小企业的‘中国梦正演变成一场恶梦。”

但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中方机构的调查显示,擅自撤资的韩企数目并没有外电报道的那么多。此外,由于撤离者多为中小企业,对中国外商投资整体状况影响不大。

一些韩国政府在华人士也认为报道存在夸大部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课长金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据我所知,上海没有逃逸的,青岛非正常撤离的企业所占比重也很小。”

新法对中小企业的冲击

韓国企业撤离的原因,被韩方归结为“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经营困难”,“中国经营环境日益恶化”。韩联社称,中国政府容忍或鼓励工资“以每年两位数的程度上涨”,“劳动成本最多有可能增加50%”,这对为赚取劳动成本而进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韩企冲击很大。

年初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也被称为是“逼走”这些韩企的原因。

“有些韩国老板用人特别狠,员工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但根据新法,不能再随意解雇员工,还必须为员工上保险,这是他们所忌惮的。”在天津一家韩企担任翻译的耿先生说。新劳动法规定,资历10年以上的员工和签订2次以上合同的工人为“铁饭碗”员工。

此外,中国政府对外资征税,加强对土地监管力度;限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各种措施陆续出台;为办好奥运会,加强环保控制;欧美、日本等国企业加大投资中国力度,竞争加剧这些都使一些韩企赢利受到影响,萌生去意。

来自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数字显示,至2007年9月末,韩国对华投资额达到211亿美元,在华注册法人有19512家,分别占韩国对外投资额和进军海外法人的25%和46.7%。

但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一些韩国驻华机构和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在华韩企可能多达3万多家(一说为近4万家),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相关机构登记。

据天津韩国商会工作人员介绍,90%至95%的韩企都属于中小规模。媒体披露,不少所谓“在华中小韩企”就是小个体户——有的商人在韩国卖了房子,拿着一两千万韩元(2千万韩元约合2万美元)就来中国淘金。

复旦大学韩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秀玉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皮革、成衣、玩具、首饰、箱包等“夕阳工业”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要求大量低廉劳动力,有些行业耗能严重,污染环境。政府鼓励他们到海外投资,离韩国很近的中国成为首选地。那时中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也低,又有很多配套优惠政策,韩国企业蜂拥而至。”

长期以来,在中国加工生产,产品销往韩日或欧美,这些中小企业大都活得很滋润。但是,这些企业也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经营结构脆弱。如今,外部环境变化,他们无法适应,利润急剧下降,成了逃逸的主力军。

《朝鲜日报》评论指出,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劳动者权利越来越得到尊重,低工资时代将画上句号。低效率、低附加值产业正在向高效率、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连夜逃逸”也可以说是“经济模式转变”的产物。

中国驻韩国大使宁赋魁去年3月在一次演讲中曾提醒韩国企业,中国政府不再盲目吸引外资,今后将更重视环保、节能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韩企不仅要面对跨国企业强有力的竞争,还要考虑到中国国内企业的迅速追赶,以及中国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应该 “尽早打消进军中国大陆就能轻轻松松赚到大钱的念头,而必须事先做好抗压和竞争准备”。

繁杂的清算手续

对一些韩国企业逃逸的行为给国家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韩国媒体表示了担忧:“逃逸行为使韩资企业形象受损,其后果须由剩余的其他企业承担。”去年11月,上海就出现了中国工人因担心韩国老板逃逸而扣押7名韩国职员的事件,扣押时间长达一周,让韩国舆论大为震惊。

“中国人和韩国人还是有隔膜的,撤资事件发生后,很多中国人又骂韩国人赚够了钱就溜之大吉。”一位韩国驻华记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他的不安。

但韩国媒体也指出:企业之所以“连夜”逃逸,一是觉得在中国清算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二是需要返还当初进入中国时接受过的各种优惠。

“中国清算程序究竟有多复杂?”韩联社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算了一笔账:撤资的清算程序大约要180天至270天,而由于各种小细节,实际上还会延后。

——拿企业所得税为例,外企虽享受“二免三减”(实现赢利后免除两年所得税并减收三年所得税),但若经营期限未满十年,清算前须补交之前所减免的所有税。就缴纳税金、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险等问题,还须与当地相关部门打交道,手续繁琐,批准时间不可预知。

——与开始投资时的一条龙服务不同,办清算手续须到8至10个部门逐一登记,耗时最短为8个月,最长达两年。

——各地都有自己的清算程序,地方保护主义也起到消极作用。从相关开发区立场分析,为避免减少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他们不希望企业转移。

——即使按规定办好所有手续,一些部门也有可能以税务调查为由进行威胁。若查出问题,往往要放弃撤离,甚至变卖工厂以偿还税务。

中方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说法有失偏颇,“清算手续繁杂是法律法规使然,不独对韩企,对其他外企也一视同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外企業一视同仁是大势所趋。韩企受到的各种优惠,不可能一成不变。”

中国社科院韩国问题专家朴键一强调,投资和撤资本是正常经济活动,但在不遵守投资对象国的法律的情况下撤资,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可能对整个中韩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但他同时认为,“中国也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他认可韩国媒体的部分说法,“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做得很好,措施优惠,制度完善,程序便捷。但在外企撤资方面却做得不够,各种手续、程序非常复杂。”

对韩企的提醒

随着逃逸韩企连年增加,韩国产业资源部感到事态严重。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韩两国政府“启动了所有磋商渠道”。

1月30日,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就撤离事件和中方沟通。就在朴槿惠出发访华同一天,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发布报告,呼吁政府积极支援韩企在华继续经营或顺利完成清算、正常撤离。

与此同时,韩方“无故撤离应对特别工作组”在青岛、广州等地进行了调查。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商务部相关司局也到地方做了调查研究。

2月19日,韩国产业资源部公布了一系列对策:外交通商部在韩驻华使馆新设“困难企业咨询支援中心”,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机构组成 “企业清算协助小组”;政府正在讨论将恶意非法撤离的企业家移交司法处理。

有消息称,韩国政府向韩企集中地区的使领馆划拨了7万美元,用以支持企业“圆满撤离”。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课长金先生在2月25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韩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帮助非正常撤离的企业结束清算。

复旦大学的韩国问题专家方秀玉教授指出,韩国实行自由的经济政策,对一些小企业随意到海外投资等经济行为,政府无法控制,替企业还债的可能性也很小,“韩方应调整政策,鼓励像三星这样的大企业来中国投资,而不只是偏向美欧诸国。据我了解,在上海建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越来越多,但韩企相对很少。”

所以,《朝鲜日报》指出,不应一味以消极眼光看待中国市场,应把现阶段视为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进军中国内需市场的绝佳时机。眼下让人头疼的“连夜逃逸”,也许能给韩国企业一个提醒。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的课长金先生对此有同感,“中国现在流行说‘与时俱进,韩国企业也必须如此。如今,中国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加工厂,而是拥有庞大内需的国际大市场,所有外资都面临机遇,韩企应该根据变化调整战略。”

闯荡中国市场要依赖中国本土优秀的人才,但在很多韩国企业,高管往往由本国人担任。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些韩企主管也承认这一点:整体而言,韩企本地化没有欧美企业做的那样好,甚至不如日本或新加坡企业,“这很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容易水土不服,一旦中国投资环境或经济政策有所变化和调整,就会反应迟缓,消化不良。”

天津韩国商会事务局局长金兴洙也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彻底和中国企业展开竞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才是韩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制胜法宝。

该商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津有2500多家韩国企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过‘连夜逃逸的。”

金兴洙介绍说,在津韩企业务集中在电子、手机、汽车、金融、涂料等方面,与在青岛的那些中小企业不同,“在津的企业实力雄厚,高科技含量高,破产率很低。”

去韩企面试礼仪 篇4

应聘韩企的时候,很多人对他们的面试模式非常不了解以至于在面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下面一起看看去韩企面试礼仪吧~

1.该出手时就出手

很多人误以为在韩国企业招聘时提薪水待遇是个禁忌,其实不然,韩国公司往往招聘时会询问求职者的一个心理价位。那么这个时候不要紧张也不要故意贬低自己而降低薪酬。相反如果你为自己提出了高薪的待遇并且在他们往后的观察中发现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的话,往往会对你倾慕有加。

2.诸多考验环节

其实不管是LG,锦湖韩亚还是三星等韩企往往在招聘的时候除了最常见的面试之外,还有一系列的问卷考察,如逻辑思维能力考核、心理测试、计算机测试等,当然你如果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他们的考核的话,那么这就说明你是他们需要的人才。

3.注重实力和专业技能

很多韩企在招募人才方面都比较倾向于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当然应届生占得比例还是很大的,但是往往很多应届生没有经验,在面试的时候强调自己的实习经验以及学校的社团活动经验。如果你是这样做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更看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所以说你面试的时候你可以侧重地说一下自己的专业成绩,学习能力等这些方面,那么他们应该会很欢喜的。

知道了以上3点,那么你已经半个脚踏入了的大门,只要你有能力又事先做好充足的面试准备,相信韩企的大门就已为你敞开着。

面试时间是在下午,我应聘的职位是技术支持工程师。跟我一起面试的.有近三十人,先是笔试,做一份英语水平测试,题目不难,大概四级的样子。笔试结束后是5 个人一组做游戏,一个是将一张A4 白纸剪成一个圈,让组员都可以钻过去;另外一个是瞎子、聋子、哑巴游戏,特无聊,我们5 个人好半天才搞定。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几个部门经理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在每个人做了简短的“做后感”后,第一轮面试就结束了。

第二天,我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电话通知。据说是在做游戏的时候,一个部门经理相中了我。部门经理把我带到一间会议室,正式开始了“二面”。我和经理互相打量了一下,心里都在盘算对方的心思,那种感觉好极了。部门经理问了一些常规问题,我都中规中矩地做了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已经烂熟于心,因此在微笑回答的同时还适当加了些表情做渲染,部门经理不动声色地微笑,我心里暗暗想效果还不错。几分钟后,我已经猜到他大概需要什么样的人——干练、聪明、积极。在以后的谈话中,我也在努力给他这样的印象。大概又过了二十分钟,在一番看似寒暄实则紧张的谈话后,他微微一笑,问我期望工资是多少。 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距离“三面”已经不远了。跟部门经理的谈话结束了,离开房间的时候,我抢先一步去开门,请他先走。

在回家的路上,我接到人力资源部打来的电话,说我表现很不错,决定给我“三面”的机会,时间定在3天后的下午。“三面”就是最终面试,要去跟韩国公司中国技术中心的总经理聊天,他才是决定是否雇佣我的人。 那天,我被一个穿着职业装的小姐带到一间办公室,对面就是总经理。我快速地打量了一下,我面前的中年人安详沉稳,一见我进来,马上笑脸相迎,我也报以点头微笑,同时保持警觉,因为我知道,这是职业化的微笑,并不意味着什么。他问到了一些常规的问题,我一一作答,但这时的我已经冒汗了,虽然他一直保持平缓的语速,但我感觉到他和蔼眼神中的犀利。每次回答完后,他都会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一副刨根问底的样子。而且他对我以前的跳槽经历问得比较详细,我隐隐觉得这不是好兆头。

最后一个问题是用英语介绍家乡,他听我讲完之后,微微一笑说,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于是我就问了事先准备的几个问题。“三面”结束,从韩国公司大楼出来,我心想,没戏了。几天后,拒信果然来了,收到信的那一刹那,我难受极了。毕竟开始是抱着很大希望的,好在这种感觉持续时间不长,我告诉自己,这并不算什么,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

感想:如果你认识你准备申请公司的员工,一定要向他了解公司的情况,企业文化、业务特点和工作氛围等,知道的越多越好,这样做会让你对公司和工作有一个清晰真实的了解。有些公司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其实工作氛围不好;有些公司名气很大,可对员工十分苛刻;如果事先不知道,好不容易应聘成功,换来的却是失望和后悔。

上一篇:夏至经典贺词下一篇:十六字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