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自测(共10篇)
公众安全感自测 篇1
各街道综治办:
根据市综治办关于“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的紧急通知,请尽快抓好落实。中央和省将对公众安全感进行电话方式测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公众安全感建设,进一步加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全区综治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争先进位打下坚实基础。
另请参照《安全感调查表》(附),认真组织自测,并于10月11日下班前将已经采取的提升安全感措施和自行组织测评的结果报区综治办521室。要求各街道综治办请按照每个社区电话测评20人(户),如实填写、逐项汇总后将登记表报送至区综治办521室。
公众安全感调查表
一、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您感觉安全吗?
1.很安全2.安全3.基本安全4.不太安全5.不安全6.说不清
二、您所在的居住区有没有治安巡逻、联防保安、护村护院等活动?
1.有,效果不错2.有,但活动不经常3.从来没有
三、您认为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怎么样?
1.有明显好转2.有好转3.和以前一样4.比以前差5.比以前差很多
四、您认识居住区的责任民警吗?
1.熟悉2.认识但不熟悉3.不认识
五、您所在的居住区内发生矛盾纠纷,是否有人及时调解处理?
1.有人及时调解处理2.有人调解但不及时3.无人调解
六、您知道正在开展的平安创建活动吗?
1.知道2.不知道
七、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参与了平安小区、平安村(社区)及其他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
1.是,参加了2.没有参加3.不了解
八、总的来说,您对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是否满意?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太满意5.不满意6.说不清
九、您不满意的原因(八、回答“不太满意”、“不满意”者回答):
公众安全感自测 篇2
为了解现今关于公众社会安全感方面所存在问题,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特组织了这次“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调查, 着重从饮食卫生和交通安全两方面对社会安全感作出一定的剖析和建议, 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启发。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有效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宁波、温州、金华、衢州、广西五个地区随机调查, 并通过网络进行随机调查问卷。本次实地调查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其中有效问卷172份, 有效率为95.56%;网络调查问卷收回124份, 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共296份。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了解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情况提供了较为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不同地区网民的视角, 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Excel软件统计。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了51.7%, 女性占了48.3%, 总体来说基本持平;平均年龄在34.4岁, 最小13岁, 最大73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我们都做了一个调查, 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20~40岁, 这更能准确的了解社会安全情况的现状, 使调查更具可靠性。
2. 文化程度、收入情况。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素质不断提高, 从而提高了本次调查问卷的质量。被调查者收入情况多样, 64.4%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3500元, 只有7%的人月收入在1500~2500元, 可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这在种现状在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同时, 使我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二、饮食卫生方面现状调查
近期,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重灾区”。牛奶、西瓜、火腿肠、馒头、饮料等食品不断被曝光是通过“添加”、“勾兑”、“染色”等方法得以实现。这些问题, 不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病。
这些事件对于公众的消费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让我们对于饮食卫生的前景相当担忧。但是, 大多数的民众对食品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 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结果分析, 55.6%的人购买食品时最注重的是质量, 其次是味道, 最后才是价格, 面对质量, 48.3%的人认为买来的水果、蔬菜存在农药残留物超标的问题;58.9%的人认为食物中存在过量的添加剂等, 并且认为这些添加剂将影响健康。可见在这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里, 饮食健康是人们生存的主题。
近年来, 尽管国家不断加强对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 大批环保及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欠完善。许多食品制造者、餐饮业的负责人为了贪图利益, 使得饮食安全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 使得人心惶惶。
(二)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 民众选择外出饮食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 大多数公民曾买到过期产品, 以及发现产品信息是伪造的等现象。33.3%的人认为食品配料表的成分存在差异, 有47%的人不确定食品配料表的分成是否存在差异。
(三) 食品消费环节管理力度不够
调查中, 有78.9%的人对小饭店的卫生情况不满意。同时, 我们还发现面对就餐的食物中存在不干净的现象, 极少人会选择正当的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污染最严重的路边小吃, 竟然有44.4%的人不在乎它们的卫生, 并有27.2%的人非常喜欢, 这点让人伤感。
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仅危害到民众的健康, 还对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72.1%的人是知道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只有7.3%的人更愿意使用家用筷子。
三、公众对于交通安全方面现状调查
据统计:现中国每5分钟有一人因车祸死亡, 每一分钟有一人因车祸伤残, 每天死亡280多人, 每年死亡10万多人, 汽车数量占世界1.9%, 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 且每年增加4.5%。近年来名车撞死人事件时常发生, 成为了被调查者口中所关心的话题。
(一) 道路工程施工的缺陷, 形成安全隐患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只有7.2%的人出门会选择出租车, 选择私家车、公交车或步行的比例持平。可见这三种方式比较受大众的青睐, 但是56.7%的人们觉得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满意度一般, 有32.4%的人对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不满意。同时, 有78.6%的人遇到过车辆超载的现象。
(二)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面对交通事故频繁的社会, 91.2%的人觉得交通事故不可以避免。同时, 有37%的人承认自己不愿意遵守交通规则, 只有23.4%的人认为自己愿意遵守交通规则。其实这是一个不乐观的现象。
一些道路路况好、道路直, 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大意, 盲目开快车导致交通事故多发。同时,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肤浅, 不能自觉遵章守法, 存在着侥幸心理, 致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重特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三) 道路管理力度欠缺
面对这些问题, 有70.6%的大众认为地方的相关部门对交通的管理力度还只是一般般, 没有严抓严打, 这必须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交通标志残缺、无安全防护设施。一些危险路段、易发点段欠缺标志、警示牌或安装设置不当等驾驶人无法事先预测路况, 一旦出现险情, 措施不及时而由此发生交通事故。此外, 不少新建或改建的道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在建设中忽视交通安全设施的配套, 致使道路交叉口、信号灯、标线等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及时对驾驶者预先警示。
2.公路的养护、保养不到位。路面的抗滑性能与强度、平整度不够, 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设置的警示标志不足。
四、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调查分析, 针对如何提高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课题组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管理部门层面
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行普法宣传。
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大众对我们身边的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 社会才能健康、和谐、长期的发展下去。
2. 加强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对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单位严格进行检查, 不能有任何懈怠;对已有营业执照的部门要不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卫生检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勒令其改正或停产。
严格进行驾驶证的考核, 一旦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已持有驾驶证的要制定一系列的违法条约, 约束其上路守法。不合格车辆禁止上路、严禁长途客车超载、超速、疲劳驾驶。
3. 建立卫生奖惩制度和违反交通法规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卫生事业奖赏制度, 以鼓励和制止从事卫生工作人员的行为。对于交通方面, 我们应该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 生命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施加足够的压力。
(二) 食品产家及司机层面
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食品生产产家要注意合法经营, 不能够逃避法律法规, 要在规定的范围配制成分, 并要以健康为前提。司机要注意人行道上的行人, 要遵守交通法规, 做到谨慎小心。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2.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无信则不立”, 作为食品生产产家或者司机, 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安全为本, 杜绝一切危害个人生命的安全的行为。
(三) 公民自身层面
1. 增强自我法律法规意识。
要从自身做起, 要多多注意出台的法律法规, 增进了解。不仅仅要约束自己, 也是更好的监督他人。只有法律意识提高了, 当自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才能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要建立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要按照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进行活动, 同时, 也要注意突发事件。
3. 养成良好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病从口入”的重要手段。要记住平衡膳食, 合理饮食。
摘要: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 潜意识里最基本的需求还是安全感的需求。由此可见, 如何提高社会安全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文章在对公众的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相关政府部门、厂商, 以及公众自身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饮食卫生,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主观饮食安全与政府责任, 周全霞, [J]2007年9期.
[2]健全公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唐小鹏, 王东, [J]2009年8期.
[3]道路条件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王宏伟, [J]2010年3期.
女性自测安全期最适用的“工具” 篇3
第一招:计算安全期
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也就是排卵期。除了月经期和排卵期,其余的时间均为安全期。在安全期性交可不采用任何避孕药物和避孕工具。
女性的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从下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算起,倒数14天或减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加在一起称为排卵期。
例如,某女的月经周期为28天,本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在3月2日,那么下次月经来潮是在3月30日(3月2日加28天),再从3月30日减去14天,则3月16日就是排卵日。
第二招:手机软件帮助您
美柚是一款为女性打造的独特软件,美柚开发的宗旨就是为女性经期问题提供帮助,通过经期预测、女性健康分析、个性化建议贴士,让女性轻松解决经期困扰。美柚软件同时支持孕期模式(备孕、怀孕),并且能够为女性用户定制美容、瘦身、养生等健康任务。美柚独特的“她她圈”以社交圈子模式为广大女性搭建互动沟通的“闺蜜”平台,让女性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探讨兴趣话题、共同成长。
美柚主要软件功能:
1.经期提示:输入上次日期,自动推算出下次日期。每天提示更新各时段的保养措施以及相关的健康保护和美容保养知识。
2. 她她圈:美体美颜馆、健康调理区、星座大学问等16个女性相关的知识圈板块。
3.小贴士:瘦身、美容、丰胸等健康相关知识。
4.健康分析:各类健康指数分析。
5.任务中心:每天更新日记心情。
公众安全感调查问卷 篇4
一、您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是什么?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二、影响您安全感的原因是:
()本人受过侵害()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家里的人受过侵害()影视报刊等宣传工具的影响()传言带来的影响()其它方面的影响
三、当受到不法侵害时,您是否报案?
()报案()看情况再说()不报案
四、如果您家有女职工上下夜班,要不要有人接送?
()经常接送()有时接送()不用接送
五、您认为目前政法机关对犯罪活动打击的程度是:()过宽()过严
()宽严适当()时宽时严,变化不定
六、您对居住区的责任民警熟悉吗?
()熟悉()不熟悉
七、您认为目前增加安全感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哪一方面?()加强巡逻()迅速破案()对罪犯多处重刑()公正执法()提高警察素质()鼓励见义勇为
八、请将下列问题按您的关心程度标出顺序。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篇5
经济发展→治安压力加大
14个经济发达县区安全感低于80%
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矛盾就会越多。近年的安全感测评结果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就越多,治安压力就越大,居民对社会治安水平的期望也越高。
案件高发→心理恐慌 5类案件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
刑事治安案件、法院的收案数量速度递增。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连续呈高发态势,必然会导致治安形势的恶化和公众心理上的恐慌,从而引发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不满。
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群众对盗窃、黄赌毒等五类多发性案件和抢劫、流氓黑恶势力犯罪反映非常强烈,有6成的群众认为盗窃现象最严重,有20.79%的群众认为黄赌毒最严重,其次为抢劫抢夺,占9.04%,特别是有60%的群众对“自行车被盗”、“入室盗窃”深恶痛绝,要求重点打击,减少社会危害。
安全隐患→公众担忧 5类公共场所安全最受关注
近年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学校周围、集贸市尝车站、娱乐场所等五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有90%以上的群众对“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居住场所安全”、“交通安全”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 高度关注、非常担忧,迫切希望重点整治。其中,关注“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的占14.2%,关注“居住场所安全”的占28.8%,关注“交通安全”的占20.8%,关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的占29.8%。
另外,金融安全、生产安全也是影响公众安全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场的轻微波动,一起简单的集资诈骗案件,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都可能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满意率产生重要影响。
新问题出现→理念需改进 针对留守老幼妇犯罪日渐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从管理对象来看:在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成为滋生治安和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中老年人成为社会主体,针对他们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
从管理手段来看:一些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手段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与群众的期望和提高社会治安满意率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青少年犯罪率攀高 犯罪人数占全部刑案一半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青少年犯罪率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80%以上,且有持续攀高之势。
警力不足→制约治安防控水平
公众认为警力该增 警察素质应再提高
近年来的安全感测评情况充分表明,社会治安与政法队伍建设高度相关。尽管8成以上的公众对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持肯定态度,但近半数公众认为增强公众安全感应该增加警力,警察素质应进一步提高。
以公安派出所警力配臵情况为例,按照建制乡不少于5人、建制镇不少于10人、城区派出所不少于20人的警力配臵要求,派出所没有达到要求。
灵山县警民比例不足万分之六,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县全部民警集中起来,不足以平息一次中等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检察官和法官也严重缺乏。
政法队伍力量薄弱,直接制约了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提高。另外,广大群众对政法队伍的工作作风和执法水平也非常关注,有近40%的群众期望政法机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有近30%的群众期望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有25%左右的群众迫切要求提高公正执法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政法单位和部分政法干警也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冷硬横推”,群众普遍反映“办事难”、“打官司难”。还有少数基层政法干警特权思想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政法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的客观评价。
社会舆论→安全感评价
个案炒作给治安造成一定负面效应
安全感本身就是公众对治安问题的一个评价,与社会舆论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和新闻媒体密切配合,不断加大平安创建和平安宣传力度,平安建设的知晓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个别媒体为了寻找卖点,喜欢对政法部门的一些具体案件和少数干警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炒作,给政法部门正常办案带来很大影响,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理想值100%→目标压力 提高一个百分点要付出艰辛
工作上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重视程度。有的地方重视程度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一段时间重视,一段时间就有所放松,工作缺乏连续性,治安状况容易出现反弹。
另外,还来自于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突发性、不确定性比较强,随时有各种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机制上下功夫,治安形势随时都可能发生波动。
目标本身也是压力。社会治安满意率的理想值是100%,但不可能达到100%。越往后上升的空间难度越大,每提高一个甚至半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甚至随时可能出现下降。
针对上述压力,提出八大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领导责任制。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安管理格局,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社会稳定工作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要求,把基层平安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把平安建设向治安问题突出和公众安全感低的地方和区域推进。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 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同时,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影响群众对安全感的评价。
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整合力量,健全机制,更加有效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
进一步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及时整治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要把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破案率,把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进一步抓好社会管理和服务。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改进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采集样本要进一步科学化,设臵指标要进一步合理化,测评方法要进一步多样化。坚持对公众安全感测评结果进行通报,通报结果直接送达各级主要负责同志,真正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对公众安全感排名靠前的要进行表彰,对排名靠后的要重点进行整治,充分发挥测评结果的促进作用。
试论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问题 篇6
此时最主要的管制来自于政府,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规范食品市场。但是,从近几年频频发生问题食品的情况看,在种类繁多、范围很广的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一、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地位的认识
公众参与,通常又称公民参与、公共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众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公众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二是参与的领域。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三是参与的渠道。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通过个体、组织(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协会、食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等)和新闻媒体的形式参与到食品安全这一公共领域的监管中。所以公众参与,本质上指的消费者参与。事实是,相对于食品经营者,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出于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考虑,居于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会甘愿冒“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导致市场交易食品的平均质量下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另一方面,相对于食品经营者(特别是大型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诉讼能力通常处于弱势,由此导致消费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然而,消费者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消费者所具有的以下“特质”,决定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第一,消费者最具主观能动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着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最为强烈,因此消费者必然成为食品安全治理中最坚定、最积极的力量。第二,消费者掌握着“一手”的经验性信息。由于食品是一种经验品,消费者通过对食品的购买、消费,能够切实感知到食品的相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是食品安全最敏锐的察觉者和最切身的体验者。消费者所拥有的经验性信息(主要表现为食品经营者的违法信息)往往是监管部门所缺乏的,辅之以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在信息的扩散上,消费者的能量巨大。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且由于食品消费属于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特殊消费,因此,食品安全市场的信息扩散效应非常之大,以至于会让企业因为信任危机而濒临破产、倒闭,或产品被关联品逐渐替代而最终退市(三鹿集团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
(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在市场中,只有食品提供者才确切地知道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而提供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倾向于降低质量安全标准,而质量安全标准降低之后食品的质量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消费者进而对食品的评价降低、支付意愿减小,如果没有恰当的机制,企业会进一步降低质量标准以减少成本,结果形成不安全食品充斥的“柠檬市场”。食品市场中,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或需付出巨大的成本对食品进行甄别,为了维持市场的存在,需要食品企业主动披露食品安全信息,比如第三方对企业考核,展示企业的生产过程,颁发相关的资质认证,在企业主动披露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虚假食品广告企业的惩处力度;建立公众信息平台。按照欧盟的经验,食品安全信息应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客观真实并公开供公众获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公众信息平台,由独立的科学检验机构为技术支持,否则无法制止掺假制假、以次充好行为,也无法验证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
在我国,要改变信息获得权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现象,须在法律上规定企业公开食品相关信息义务。应该披露的信息既包括食品经营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也包括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作出决策的依据、结果,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事故处理的措施等,并且随时接受公众要求公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申请。因此,建议食品安全信息应朝着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将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法律。
(二)降低公众参与成本
由于公众与食品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公众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去收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因此,公众必然要付出信息交易成本,其中包括搜寻成本和分析成本,就单个食品消费者来说,搜寻信息和分析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易成本。若仅仅依靠消费者个体力量来平衡信息不对称差距,其必须付出极高昂的代价。食品市场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一对一”的市场,消费者在获取相关信息后会对各种食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增加成本。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每个消费者都去付出一个完整的信息成本来搜寻、分析信息,关键是这些信息当中的大部分可能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必须降低公众参与成本。可以通过引导公众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指导群众如何判断食品有问题,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后的处置方法,进而有针对性举报揭发,有能力和知识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建立维权举报成本补偿机制,对消费者、举报人因维权、举报发生的交通费等基本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按实凭票补偿,减少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食品安全法》应确定公众参与监督的对象、途径等内容,赋予公众切实的参与资格,为公众参与提供事后救济的保障性措施,解决公众后顾之忧(如遭受打击报复等)。
(三)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应该多以组织的形式,可以增强参与的效果,行业协会便是很好的一个参与形式。《食品安全法》第7条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从发达国家实际经验来看,食品行业协会既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沟通政府,也是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作为独立于政府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管”,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弥补食品安全治理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药品召回制:编织公众用药安全网 篇7
药品召回网上征意见
9月19日,《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办法》)挂在了国家药监局的网站上。一时间,我国的药品召回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
药品召回是指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的行为。《办法》指出,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药品召回制度,依照规定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并承担相应费用。
《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监测系统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记录药品的质量问题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其经营、使用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或者使用该药品,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该《办法》将药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并将召回分为三级:
一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严重健康损害或者死亡的;
二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损害的;
三级召回:使用该药品一般不会引起健康损害,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收回的。
按照规定,一级召回在1日内,二级召回在3日内,三级召回在7日内。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药品生产企业实施一级召回的,应当同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上述资料。
《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集的信息或者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调查评估,确认药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决定召回,并立即通知有关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销售和使用。必要时还应当发布公众警示,提醒公众关注被召回产品存在的健康伤害。国家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存在安全隐患,认为应当召回而药品生产企业未实施的,应当责令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情况紧急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发布公告,要求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及个人停止销售和使用该药品。
《办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处理召回的药品。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内容或者设计印制存在缺陷的,可以在更正后重新上市销售;根据有关规定应当销毁的药品,应当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予以销毁。
“药品召回制度在国内呼声已久,现征求意见稿出台,意味着国内药品召回制度已经正式成型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国家药监局(SFDA)9月19日公布的《办法》如是判断。
问题药召回势在必行
据了解,药品召回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被引入药品监管中,是国际上盛行的、非常成熟的一种针对缺陷药品管理的有效模式。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问题药品召回制度。
近年来,我国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药品召回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可依据的标准作参照和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支持,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推行效果和影响力都很有限。因此,建立全国的、正式的药品召回制度,已成为规范我国药品市场、保障国民用药安全的当务之急。
的确,在我国,药品召回管理一直是个空白。早在2000年11月14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时,要求国家出台药品召回制度的呼声开始渐起。之后,龙胆泻肝丸造成尿毒症事件、“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劣药事件等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出台药品召回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颁布为出台药品召回管理规章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家药监局安排,此次为药品召回制度征求意见建议将截至9月27日,随后该局将适当对《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并择期公布。
“国家药监局能响应民意,快速推出药品召回制度,反映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提高。”有专家如是评价。
毫无疑问,《办法》的制定并最终实施,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药品监管制度的完善,促进药品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将促使我国药品市场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另外,在法律专家看来,该《办法》内容同样适用于进口药品,将有望使得药品领域不再出现像汽车、电子进日产品曾经出现的歧视性不召回现象。
业内专家表示,国外企业通常自身都有完善的召回制度,但由于中国没有建立专门的召回体制,导致国外企业在全球召回,惟独不在中国召回问题产品的现象。由于药品涉及国民安全,对进口药品也施行召回制度很有必要。
按照《办法》的规定,进口药品的召回将由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指定法人机构作为其代理人,由其代理人负责召回。
破冰后还需多方努力
一项制度还未实施就引起如此关注,可见药品召回的影响面之大。国家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一是问题药品的召回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依据的、统一标准的、正式的规章制度,二是药品召回的话题社会关注已久。”
坚冰虽然被打破,但要真正做好药品召回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依据《办法》,药品生产企业承担相应费用。针对这项硬性规定,一家民营制药企业的老总认为,要求企业主动召回,国家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他说:“药品安全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纸召回就可以改变的。”这位老总说:“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利润被进一步摊薄,如果要求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质量监控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体系,那么相关部门在药品定价和招标环节就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隐性成本。”
另一个现实的状况是,中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混乱状况,不但使药品价格高高在上,也为实施药品召回平添了诸多难处。很多企业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药卖到哪里去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内制药企业现有6000多家,大型企业只有300余家,还有1000多家仍在亏损中挣扎。这些企业中有多少能负担起召回成本呢?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欣弗”事件爆发后,面临着3500多万元的召回成本,这还不包括自身停产的损失,该公司懂事长裘祖贻也因药厂陷入困境而自杀。
对此,业内专家庄一强认为,药品流通
体制改革中,政府有必要要求企业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并且费用确实应该由企业出,因为召回所需费用是企业产品制造的合理成本。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之前我们没有将召回的隐性成本加入到成本核算,这需要转变观念,转变做法。
海军总医院主任药师孙忠实表示,对于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应该对它的行为进行褒扬。在国外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有药品不良反应补偿基金制度。所有加入联盟的企业会拿出每年收益的7%左右(各国标准不同)进行汇总后用于可能的对药品受害者的补偿,这一举措也使企业免除了后顾之忧。
国家药监局证实: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达369392份。这近37万份病例中有多少是由于药品引起的,又有多少药品实施了召回,目前没有权威数据。专家认为,药品召回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也需要配套措施的跟进。他们说:“我们说四个轮子走路,这四个‘轮子’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消费者自身权益保护。”追求药品安全,说到底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健康,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后,如何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关链接
拜耳召回拜斯亭
2001年8月,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公司公开承认,世界上发生的50多个死亡病例与该公司生产的降低胆固醇药物西立伐他汀(拜斯亭)有联系。拜耳会司主动在全球暂停这种药品的销售。拜斯亭的停销及回收使拜耳蒙受了10亿欧元的损失。
默沙东召回万络
2004年9月,默沙东公司对外宣布,将对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王牌药物万络(罗非昔布)实施全球召回,原因是服用万络18个月以上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几率升高。10月1日,万络全球召回计划开始实施。此后不久,默沙东(中国)的经销商存货回收也启动,据说默沙东因此损失70亿美金。
国内首例药品召回
2004中国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 篇8
全文如下:
2004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11月份组织进行了第四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抽取了997个县、市和市辖区的3631个乡、镇、街道,共调查了102309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抽取一名16岁以上的人员。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58778人,占57.45%;女性43531人,占42.55%;16至29岁的19235人,占18.8%;30至49岁的52344人,占51.16%;50至59岁的16129人,占15.76%;60岁以上的14601人,占14.27%;城镇为48457人,占47.36%,乡村为53852人,占52.64%;受过初等及以下教育的33662人,占32.9%;受过中等教育的58598人,占57.28%;受过高等教育的10049人,占9.82%。
二、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基本感受
问题一: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您感觉安全吗?
选择标准答案“安全”的有35308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4.51%;选择“基本安全”的有57628人,占56.33%;选择“不安全”的有9373人,占9.16%。与2003年相比,选择“安全”的比重上升了1.71个百分点,选择“安全”和“基本安全”两种标准答案的人仍超过90%,与2003年基本持平。
问题二:您认为当前哪一类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
选择标准答案“刑事犯罪”的有3377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3.01%;选择“公共秩序混乱”的有32007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1.28%;选择“交通事故”的有28826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8.18%;选择“火灾”的有770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7.53%。与2003
年相比,选择“刑事犯罪”的下降了2.39个百分点,选择“公共秩序混乱”的下降了2.05个百分点,选择“交通事故”的上升了3.65个百分点,选择“火灾”的上升了0.79个百分点。
三、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
问题三:您认为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选择标准答案“好”的有31917人,占31.2%,比2003年上升了0.79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63268人,占61.84%,下降了0.61个百分点;选择“差”的有7124人,占6.96%,下降了0.18个百分点。选择“好”和“一般”两种标准答案的人共占93.04%,与2003年调查相比,上升了0.18个百分点。
问题四:您认为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如何?
选择标准答案“有明显好转”的有41564人,占40.63%,比2003年上升了0.75个百分点;选择“和以前一样”的有52686人,占51.5%,下降了1.15个百分点;选择“比以前差”的有8059人,占7.88%,上升了0.41个百分点。选择“有明显好转”和“和以前一样”两种标准答案的人共占92.13%,与2003年调查相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
问题五:您如何评价下列几种现象?
对“入室盗窃犯罪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42538人,占41.58%,比2003年上升了0.49%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32044人,占31.32%,上升了0.08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16223人,占15.86%,下降了0.48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11504人,占11.24%,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对“拦路抢劫犯罪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45588人,占44.56%,比2003年下降了0.55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27247人,占26.63%,上升了0.47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12560人,占12.28%,上升了0.36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16914人,占16.53%,下降了0.28个百分点。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40178人,占39.27%,比2003年下降了0.97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9046人,占28.39%,上升了0.64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15536人,占15.19%,上升了1.37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17549人,占17.15%,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对“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33871人,占33.11%,比2003年上升了0.16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4322人,占23.77%,下降了0.34个百分点;选择
“比较严重”的有17164人,占16.78%,上升了0.32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26952人,占26.34%,下降了0.14个百分点。
对“吸毒贩毒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35001人,占34.21%,比2003年下降了0.92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16259人,占15.89%,上升了0.18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9325人,占9.11%,下降了0.15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41724人,占40.78%,上升了0.88个百分点。
对“流氓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35977人,占35.17%,比2003年上升了0.46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1000人,占20.53%,下降了1.28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9468人,占9.25%,下降了1.21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35864人,占35.05%,上升了2.04个百分点。
对“赌博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27788人,占27.16%,比2003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33256人,占32.51%,下降了1.29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26151人,占25.56%,上升了1.03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15114人,占14.77%,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对“制黄贩黄、卖淫嫖娼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31829人,占31.11%,比2003年下降了0.05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0327人,占19.87%,下降了0.49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13419人,占13.12%,上升了0.23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36734人,占35.9%,上升了0.31个百分点。
对“制假贩假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31503人,占30.79%,比2003年下降了0.21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0508人,占20.05%,下降了0.39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15617人,占15.26%,下降了0.23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34681人,占33.9%,上升了0.83个百分点。
对“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现象”,选择“不严重”的有41820人,占40.88%,比2003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有21682人,占21.19%,下降了1.25个百分点;选择“比较严重”的有6478人,占6.33%,下降了0.67个百分点;选择“不了解”的有32329人,占31.6%,上升了1.26个百分点。
问题六:您认为当地下列地区或场所治安秩序状况怎样?
对“学校周围”,选择“好”的有42952人,占41.98%;选择“一般”的有42778人,占41.81%;选择“差”的有7523人,占7.35%;选择“不了解”的有9056人,占8.85%。
对“铁路车站码头”,选择“好”的有16788人,占16.41%;选择“一般”的有38610人,占37.74%;选择“差”的有12300人,占12.02%;选择“不了解”的有34611人,占33.83%。对“大企业周边”,选择“好”的有15518人,占15.17%;选择“一般”的有29785人,占29.11%;选择“差”的有4673人,占4.57%;选择“不了解”的有52333人,占51.15%。对“公共场所”,选择“好”的有19079人,占18.65%;选择“一般”的有45540人,占44.51%;选择“差”的有10253人,占10.02%;选择“不了解”的有27437人,占26.82%。问题七:您的住地是否有治安岗亭(或门卫室)、治安巡逻队?
选择有“治安岗亭或门卫室”的有33080人,占32.33%;选择“无”的有69229人,占67.67%。
选择有“治安巡逻队”的有51275人,占50.12%;选择“无”的有51034人,占49.88%。
四、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问题八:您最关注的是哪一类社会问题?
选择“社会风气问题”的有19323人,占18.89%,比2003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选择“就业失业问题”的有17177人,占16.79%,下降了0.48个百分点;选择“腐败问题”的有14592人,占14.26%,下降了1.65个百分点;选择“教育问题”的有14891人,占14.55%,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选择“工资待遇问题”的有8588人,占8.39%,上升了1.51个百分点;选择“社会治安问题”的有17491人,占17.1%,上升了1.47个百分点;选择“住房问题”的有3451人,占3.37%,下降了0.63个百分点;选择“征地搬迁问题”的有2031人,占1.99%,下降了0.08个百分点;选择“环保问题”的有4765人,占4.66%,上升了0.32个百分点。
问题九:家人遇到矛盾纠纷时,您认为首先找哪个组织解决?
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篇9
本次调查按照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50户家庭,成功访问了50名符合抽样要求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居民,分别就公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心理感受、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公众对政法机关工作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访谈。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社会特征
(一)性别比例。50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3人、占66%、女性17人、占34%。
(二)年龄结构。本次调查以16岁及以上人口为对象。在被调查者中年龄在16至30岁的20人、占40%; 31至40岁的15人、占30%;41至50岁的6人、占12%;51至60岁的2人、占4%;60岁以上的2人、占4%。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来看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主体的中青壮年人所占比重为被调查者总体的92%,他们对社会安全措施的认知和对社会安全的真实感受体现了民情民意。
(三)受教育程度。文盲2人、占4%;小学文化10人、占20%;初中文化25人、占50%;高中文化7人、占14%;大专及以上6人、占12%。
(四)职业分布。工人6人、占12%;公务员8人、占16%;务农农民20人、占40%;个体私营企业主6人;占12%;进城务工、经商农民6人、占12%;其他4人、占8%。被调查对象涵盖了普立镇的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公众对当前我镇社会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整董镇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活动,加大了严打整治工作力度,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使我镇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群众对目前居住地治安状况和以前的比较评价,调查表明,98%的群众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持肯定态度。认为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比较安全的被调查群众所占比例98%,认为不太安全的仅为2%。群众对居住地治安状况好转的评价与对治安环境的总体安全感基本一致。
三、当前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原因及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治安仍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次调查以当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社会治安、教育问题、腐坏现象和社会管理,其他问题按居民关心程度及选择比例为生活保障和两极分化。
(二)两抢违法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在调查的违法犯罪活动中根据群众的选择意向分析,突出的问题依次是未成年人犯罪和入室盗窃。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和入室盗窃问题突出。
(三)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欠佳。维护居民安全感仍存在薄弱环节。这说明居民居住环境治安仍需加强。
四、公众对政法机关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调查表明,群众对政法、综治部门的工作是比较满意。从群众对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评价结果看选择认为政法机关或政法队伍的执法工作满意的占90%以上,说明群众对我镇政法机关或政法队伍的执法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
五、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应采取的.措施
(一)重视发挥村委会组织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的积极作用。村委会组织具有维护村间治安秩序、调处邻里关系、化解家庭及人际矛盾的作用和功能。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村委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村委会组织协调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调查显示我镇还有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缺乏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勇气。
(三)公众认为目前增强了安全感。我镇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和改善。但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感的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调查表明增强安全感是当前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根据被调查居民的看法和意向选择的结果及人数比例依次为加强青少年教育、公正执法,可见增强群众安全感应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政法干警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大治安巡逻力度、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公正执法、高效履职。把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作为重点,认真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各村委会群防群治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积极作用。
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较高 篇10
■ 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
对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较高
在这次调查中,问及“您认为当前本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如何”时,认为非常安全的被访者占4.5%,比较安全的占46.6%,一般的占34.2%,不太安全的占13.5%,很不安全的占1.2%。认为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被访者达到半数以上,比认为不太安全和很不安全的比重高出三成。
七成多市民一年内未买到过不合格食品。在问及“今年以来,您是否买到过过期霉变、有毒有害或其它不合格食品”时,有71.2%被访者表示没有,有近三成被访者曾买到过不合格食品。
七成多被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比上年有好转。在回答“与去年相比,您感觉本市食品安全状况有何变化”时,8.6%的被访者认为大有好转,62.9%认为有所好转,这两类被访者达到七成以上。认为没什么变化的占24.2%,认为有所变差的占3.8%,认为变差的占0.5%。
超九成被访者对本市未来一年的食品安全状况持有信心。对“您认为未来一年内本市的食品安全情况会如何变化”的问题,调查显示,38.0%的被访者认为2009年度本市食品安全状况将会好转,53.8%的被访者认为将会略有好转,7.5%的被访者认为将会维持现状。仅有0.5%和0.2%的被访者认为将略为变差或变差。
对主要销售场所食品有不同的评价
市民首选超市作为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在问及“日常您主要在哪类场所购买食品”时,选择超市的被访者占86.5%,选择食品零售商店的占9.2%,4.0%选集贸、批发市场。有0.3%选择路边流动摊贩。
对超市、零售商店食品放心程度较高。调查显示,市民对超市和零售商店食品的放心程度较高,均有七成以上选择了放心。同时,分别有5.2%和5.3%的被访者表示不放心。
对集贸、批发市场食品放心程度偏低。与超市和食品零售商店销售的食品相比,市民对集贸、批发市场出售的食品放心程度明显偏低:仅有一成多被访者表示放心;不放心的被访者接近半数。
对餐馆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满意度不到四成。“您对本市餐馆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满意吗”,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2%,比较满意的占36.2%,认为一般的占50%,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9.9%和1.7%。
对常用食品放心程度的评价
对粮油类和生鲜食品放心程度高。调查显示,被访者对米面、食用油、蔬菜水果和鲜肉的放心程度分别为82.2%、72.1%、64.3%和60.3%(见图1)。
对再加工食品放心程度较低。除了酒类食品放心程度达到51.2%以外,其它再加工食品包括饮料、豆制品、水产品、肉制品、桶装饮用水和奶制品等6类食品,放心程度均不足五成。其中,对奶制品不太放心和很不放心比重分别为28.2%和7.8%。
对儿童食品放心程度最低。调查显示,市民对儿童食品非常放心的比重为3.7%,比较放心的为24.2%,两者比重不足三成,放心程度列各种食品最低位。
对政府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大多满意
问及“您对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是否满意”时,14.1%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52.9%的比较满意,两者比重近七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调查显示:本市99.5%的被访者知道“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这597名被访者中,77.6%表示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处理工作满意。
■ 市民对市场上食品不安全问题评价
本次调查列出了“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出售病死牲畜肉”、“使用瘦肉精”等14种市场上不同程度存在的食品不安全问题,每个问题分不存在、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很严重和说不清楚5个选项,进行严重程度评价(见图2)。 结果显示:
加工环节“添加剂”问题突出
奶产品中添加禁用化学物质、食品加工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和水产品中添加禁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再加工中的乱添加现象,这是目前食品再加工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这三种问题很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比重分别为6.7%和17.3%、3.5%和19.0%、2.7%和11.8%;严重程度达到24.0%、22.5%和14.5%。在14类问题中分别居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
忧心种植养殖环节的污染问题
受降低成本、增加利益驱使,农民购买并使用剧毒的农兽药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调查显示,市民比较关注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和使用瘦肉精问题。认为这两种问题很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分别达到3.7%和19.3%、1.5%和7.2%,严重程度分别为23.0%和8.7%,位列14类问题中第三和第九。
食品销售环节中散装食品不卫生最严重
【公众安全感自测】推荐阅读:
公众安全10-07
公众安全感工作总结10-03
乐安一中提升公众安全感活动方案06-19
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思考07-26
某县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10-25
湖南省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05-22
最新2018文明道德演讲稿与最新2018有关交通安全公众演讲稿08-28
苍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八庙镇2011年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07-17
信息网络安全自测试题06-09
河南安全生产考试自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