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政策

2024-10-20

人才流动政策(精选8篇)

人才流动政策 篇1

从河北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今年我省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推出实施人才高峰行动等4项新举措,同时出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智力引进等。

实施“地域和行业人才高峰行动”,优先抓好经济较为发达,人才工作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地区和行业。一是市域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石家庄等4个地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人才、智力、项目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县域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的30个强县(市)区,在培养生产开发型人才、科技应用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三是行业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教育、卫生、医药、电子信息、建筑、农业等6大行业,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此外还要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全面向省外、国外公开招聘本地区、本行业发展急需的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建立专家动态管理激励机制,破除专家津贴终身制,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出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智力引进;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进高级工、工人技师考核与评聘改革;上半年建成“河北人才市场大厦”并投入使用。健全人才信息公布制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

来源:燕赵晚报

人才流动政策 篇2

长三角是人们对长江三角洲约定俗成的简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长三角是指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主要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在内的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千米的16个城市区域。

科技人才流动是指科技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等方面的变动。它是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整体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按照人才的价值规律和社会要求所进行的空间动态调节。科技人才流动过程(如图1)经历由个体吸引走向群体集聚、由群体集聚趋向整体融合、由粗放融合转向集约发展,是一个吸引、争夺、获取更多更优秀人才主体和群体以及人力资本融合和发展的过程。

人才流动,按照流动的社会方向,可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没有直接发生社会地位变化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可以是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则是指在企业内社会阶梯位置上发生的变化,人才可能向上运动,社会地位上升,即人们常说的晋升;也可能向下运动,社会地位下降,即人们常说的降职。本文所指的人才流动是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地区间的流动。

2008年上海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38 000多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有36 000多人,从事科技情报文献活动的有1100多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5%,研究生学历科技活动人才占25%(见表1)。

单位:人

据江苏省人事厅人才中心发布的数据,2007年江苏共引进各类人才38.77万人,其中,引进海外人才2007人,引进省外人才12.57万人,接收高校毕业生26万人,引进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3.48万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20.42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721人。有4.74万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5.08万人进入国有企业,28.95万人被非公经济组织录聘用。

2008年,浙江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员人数为14.99万人(包括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仅比2006年13.89万人增加1.1万人(见表2)。

单位:万人

2. 长三角科技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江、浙、沪三省市人事厅局及19个城市人事局在上海签署共同宣言,拉开了以拆围墙、搭平台为主要特点的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大幕以来,不断通过人才交流大会、官方会谈协商等形式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但总体上看,长三角区域科技人才流动还存在着流动率偏低、体制、机制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1)流动率偏低。

2005年6月发布的《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人才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以上人群占人才总数的比率,上海为65.85%,浙江为50.94%,江苏为53.20%,但在长三角城市范畴内,前三位分别是宁波、南京和上海。苏浙沪人才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人才(35岁以下)为主体,占48.33%,其次是中年人才(36~54岁),占46.04%。其附件之一《长三角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显示,至2003年底,苏、浙、沪人才总量为923.64万人(不含技能型人才),人口人才密度为669人/万人。就城市层面而言,2003年底长三角15城市(未包含台州)人才总量为632.89万人(不含技能型人才),占苏、浙、沪两省一市人才总量的68.52%;人才分布密度的前三位是上海、南京、无锡。

《报告》还通过对5482份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苏、浙、沪之间人才总体流动率不高,且跨度很小,不仅人才异地流动人均只有0.83次,而且省市内流动占人才总流动次数的67.76%,其中纯粹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间人才流动率仅为9.26%。从省外跨区域流向上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江苏流往上海仅2838人,从上海流进仅2516人。省际流动率很低。

(2)缺乏对人才流动的法律支持和保护。

国家和各省明确规定,单位不得在国家政策之外限制人才合理流动,但是由于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壁垒尚未彻底打破,原单位以各种原因阻碍人才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单位经常以不放档案、或收取高额人才流失补偿费等为由,人为地设置障碍,使人才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权和掌握自己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在于在目前的法制建设中,缺乏对人才流动的法律支持和保护。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国家出台相应法律确保人才合理流动、单位合理引进人才的权益不受损害。

(3)人才共享机制存在信息瓶颈。

就人才共享机制建设而言,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初步建立,而有些地区则相对比较薄弱;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区域内没有在信息建设一体化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而人才共享机制运作的重要信息载体没有真正建设起来。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在面向本地人才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键问题是各地人才信息化建设及其服务平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人才信息数据都没有实现共享,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网”和“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库”,导致了构成区域内人才共享机制形成的信息瓶颈。

据上海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上海目前的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人,在沪境外专家超过7万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三角现有各类人才800多万人,若能在信息化建设的引领下实现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共享,将是长三角区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3]据有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中,6.1%的人对信息共享程度持特别不满意的态度,41.2%的人持不满意态度,45.6%的人则认为一般,只有7%的人感到满意。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科技人才流动的束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割的,各省市之间互不衔接,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随人一起走,科技人员一旦调离,各种保险也随之中断。比如,杭州的科技人才在南京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她还是要受到所属地管理的约束,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系统也难以随身迁出。这不仅加大了流动带来的个人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从而削弱了科技人才流动的灵活性。

(5)户籍制度僵化。

现行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背后附着诸多行政管理职能。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也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造成人们在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要缴纳高额的费用才能拥有户籍,准入门槛高,“城市关门”现象普遍,抑制了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对策与建议

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切要求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来源根本在科技人才。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人才观念,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环境,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加速科技人才合理、自由的流动。

(1)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坚持“用为先,用促有,有促用”的原则,促进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良性流动。“用为先”,即坚持以利用才能为目标,或是引进或是交流合作,以利用人才智力为创新服务,但并不死死抓住“引进”这一种方式,更多地选择“交流合作”,用其才为先。“用促有”,即通过利用“才”来达到人才的拥有,利用交流合作和引进的“才”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有促用”,即利用长三角现有人才及其所拥有的渠道,不断扩大人才的利用范围,提高长三角区域利用全国乃至世界科技人才资源的水平,促进长三角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也需要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规范人才中介市场的秩序,完善各级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制,保证流动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

(3)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要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户籍管理、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方面陆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框架,促进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内自由、合理流动。如,实行人才暂住制度、推行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等办法措施,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等。

(4)建立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树立“大区域人才”战略思想,消除城市区域壁垒,研建长三角地区共享服务的科技人才数据库,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网”和“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库”,构建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实施跟踪管理,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各类科技人才资源的规模、状况和结构等情况,使科技人才信息在长三角范围内共知、共享,促使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

(5)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环境。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吸引和促使科技人才良性流动的关键。优化人才流动环境,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促进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如,近年来,上海市在创新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建立《上海市居住证》B证制度,申领到上海市居住证B证,在社会保险、子女就学、购置房产、办理贷款、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创办高新企业享受减免税收政策等方面,原则上获得与本市市民同等待遇。江苏为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订出台《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暂行办法》,集成运用各类科技计划手段,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吸引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4]

4. 结束语

2010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我国人才工作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目标。在国家层面上人才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说,人才问题,特别是科技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要抓住机遇,紧跟国家人才发展步伐,解决好人才合理流动问题,进一步推动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区域性流动和集聚。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对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流动还存在着无序和缺乏效率等现象,导致科技人才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文章拟对长三角科技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做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流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郭庆松.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2007(5).

人才流动很正常 高管流动须谨慎 篇3

以北汽为例,今年前5个月,北汽集团及下属五大板块,总监以上高层管理人员“流入”74位,“流出”仅13人,在“流出”的13人中,有10人属于集团内部“流动”,也就是说,北汽“净流出”人员仅有3人。对北汽大量引进人才的举动,包括组团赴欧洲一次性招聘了几十名专门人才,媒体却少有关注,仅仅对流出的3人大肆炒作,感觉这对企业形象和品牌是一种伤害。

我们以为,媒体这种看似“变态”的关注,其实是媒体的本性使然也,企业不必有过多想法。新闻界流传下来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同样道理,飞机天天安全飞行没人关注,偶然掉下来一架,就会全世界传播。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都是“能上不能下”。尽管对这种“腐朽”观念,大家口诛笔伐了几十年,可事到临头,无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照旧还是拿它做评判尺度。

以此观之,由上汽“流出”的三位:孙晓东、黄华琼、张宇光,原在上汽的职务并非关键岗位,到新东家后,职位都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但是,“3年合同期满”的北汽原总经理汪大总,改任分管单项的专务总经理,尽管这是在“极力挽留”后,按照他“本人愿望”安排的,但总归职务是降了,在媒体看来就有了炒作价值。

同样,由南汽引进的张欣,在北汽股份任排名靠前的副总经理,主管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旁观者看来是颇受重用。但不料在新车将推而未推出之时,合同尚未到期,他却选择了离开,自然也有“新闻价值”。还有李烘炉,虽然本人十分优秀,在北京现代工作的业绩十分突出,也还算“年富力强”,但毕竟是先退休后东山再起,当然不能不吸引媒体眼球了。

以我对张欣的有限了解,觉得他的离开,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可能新的职务更好听,权力会更大,收入会更多,但以他在南汽阶段给我的印象,是位不仅有才华,而且很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不是个只为收入活的人。上南合作,使他失去了大展宏图的平台,就他个人而言,是一种遗憾。来到北汽,应当如鱼得水,但他却选择了离开。

在我看来,十年以前,甚至3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且增速很高,加之真正大的、有实力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因此大小好赖企业都能很好地活着。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经过连续两年400万辆的增长,中国汽车保有量具备了很大的基数,社会各项资源对汽车保有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几乎到了极限,过去那种发展速度一去不复返了。此外,很多企业已经很具规模,仅百万辆级规模企业就有了3家,其他六七十万辆级的更多,市场已经不给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做强做大的机会了。

再说,放眼国内,特别是自主品牌,有北汽这样好的资源与人文环境的企业,屈指可数。我不信一个偏安于西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能有比北汽更多更优质的资源?长安尚且要到北京寻求发展机会,仅凭一个张欣,能把它发展得比北汽更好?放弃北汽这个平台,仅就做事业而言,实在是个损失,我为张欣遗憾。

由此想说说人才流动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们这一代人以上,工作都是“组织分配”,而且是“一次定终生”,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自由,一个档案和户口就足以把你卡死了。有顺口溜云:“共产党员是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其实何止是共产党员,所有人都是如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多起人才流动引起的纠纷,有人还为此坐牢和承担巨额赔偿金。今天大家能享受到择业的自由,的确是“来之不易”。

话说回来,企业高管层,对于这种自由流动要持慎重态度,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对企业带来震动。至少在萌发了离职的念头后,很多准备要做的工作会因此而搁置,还会影响到上下级两个方向其他人的工作,有可能伤害到曾经效力过的企业。

看看这些年,所有车企都在不遗余力地招揽“海归”,但是点兵点将看看,引进的“海归”,除了赵福全在吉利外,有多少人在一个企业干满了3年?他们流来流去,不仅自己很难事业有成,对企业也是有伤害的。

人才流动开发科工作职责 篇4

1.负责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考核、培训、奖励、惩戒等工作;负责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组织选拔,负责来市(回市)定居专家审批等管理事宜;研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有关事宜,负责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吸引留学人员回市工作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关政策,负责留学人员回市安置、跨地区跨部门调整和有关科研经费资助工作;研究拟定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出人宵和国外、省市外机构在我市招聘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管理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负责有关人员的出国审查和审批工作;综合管理、指导和协调全市智力引进工作。

2.负责全市人才资源规划、预测工作,具体落实人才流动的政策规定;指导全市人才流动和开发工作,发展、规范人才市场,建立国(境)夕卜、省市外人才机构和组织进人我市人才市场的准人和承办,承办中省直、外省、国(境)外机构和组织在我市开办人才中介机构、发布广告、组织招聘活动的审批事宜;提出我市急需、应予保证的高校毕业生配置计划;拟定有关人员调配政策,承办国家和省市特需人员的调配工作,按分工落实研究“农转非”的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按有关规定办理中省直机关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从市以外选调干部和接收大专毕业生事宜;组织解决市直机关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夫妻两地分居及配偶、子女“农转非”问题;综合管理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3.负责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轮岗交流与回避、辞职辞退等工作。

光电行业人才流动分析报告 篇5

2011年08月03日

编辑: 光电英才网

一、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光电子产业主要包括六大类:电脑关联光电设备、光通信产品、显示和娱乐光电产品、医用光电设备、工业光电设备和光学器材.目前,光电领域的主要应用集中在精密检测与光学成像方面。以光子计算机为理想代表的光波应用是光电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时日。政府在 武汉投资数亿元,正在统筹建设光电国家实验室。光电行业在近代发展的很快涉及面也逐渐扩散,在光通讯、半导体照明、激光、光电显示、光学、太阳能光伏、电 子工程、物流网等领域发展的比较明显;逐渐融入更广的空间。

国内发展

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

东有长春“光谷”,南有广东“光谷”,中有武汉“中国光谷”。

科学界预言,光电子行业将在10年内形成5万亿美元的产值,成为21 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近几年来光电子产业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强劲增长,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相继启动关于“光”的计划,全球经济开始“追光”,中国也应奋起直追。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1976年世界第一条商用市内光通信系统在美国亚特兰大问世,引起了国际普遍重视。1979年底,我国光通信实验系统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后试用,成为拥有光通信系统的少数国家之一。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北京、上海、武汉、广东、长春、重庆等地具有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这些地方建设“光谷”责无旁贷。黄尚廉院士欣慰地说:“ 如今,此起彼伏的光谷计划将让我们重新站在产业发展的起跑线上。”

产品需要品牌,产业也需要品牌。自今年5月8日湖北省提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已达10亿元,海内外投资项目总额近100亿元,商业银行授信额度贷款达234亿元,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已达12家,新注册公司近700家,沪深股市上形成 的“光谷概念股”被投资者普遍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中国光谷”已成为一个响亮的产业品牌,很多投资者就是被这个品牌吸引而到武汉投资的,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光谷”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信息技术是当今国际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竞争的战略焦点,也是当代前沿高技术的代表,而光电子领域是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坚持科学规划,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多建几个“光谷”,只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武汉光谷

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 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十一五”时期,光谷经济规模保持了年均29%以上的增速,产业规模迈上3000亿元台阶。光谷实现第 一个1000亿元,用了18年;实现第二个1000亿元,仅仅只3年;实现第三个1000亿元,仅仅只用了1年。“武汉·中国光谷”成了我国在光电子信息 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144亿元,成为东湖高新区首个总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不仅如此,在 创新能力方面,东湖高新区建设了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一家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诞生了5项光通信相关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 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10年,全区涌现和产业化了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49项专利的红光高清视盘机(NVD)、我国 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我国首台紧凑型4000瓦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等一批原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广东光谷产业发展现状

1、光显示领域产业群已初步形成以广州三盛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ITO导电玻璃、依利安达(广州)显示器有限公司 的液显示模块、显示器构成了液晶显示产业群。广州亮达光器件公司、普光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已在着手晶片外延产品开发和生产,并将为华南地区,特别是珠三 角洲地区许多LED生产厂家提供原料来源保障。近年来,以广州飒特电力红外技术有限公司为主的企业成功地开发出红外显示系列产品。除了上述三大显示产业之 外,以广州乐华电子为代表的企业正致力于离子显示(PDP)产品开发生产,更扩展了显示领域产业群。

2加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光传输与光电器件领域广东光谷在该领域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开展光网络配套产品生产、激光加工技术与产业激光加工技术重点应 用在传统工艺改造方面。广州富通集团历经近十年时间,在冶金行业推广轧辊激光硬化技术。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与武汉团结激光合作在开发区成立了激光加工服务中 心,致力于激光。如光宝电子科技园、北方光电科技公司的光电子产品和开发区建设总公司正着手投资的光通讯无源器件项目。开发区京信公司的光通讯转接产品已 主导国内市场。这些项目投产后将在近二年内形成超过80亿人民币的市场。

另外广州建兴电子科技的光盘驱动器、激光视盘产品、广东龙马光盘公司的光盘产品也都将形成产值超过数十亿人民币的规模,成为光电子视听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长春光谷产业发展现状

1、光显示材料及器件

光显示是光电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光显示的市场需求来看,未来五年平板显示(FPD)将取代阴极射线显示(CRT)而占主导地位。在平板显示器领域,除LED屏之外,等离子显示,场发射显示和液晶显示技术也都在发展,争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监视屏的大市场。

(1)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LCD),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低辐射、耗电少、可视面广、无闪烁、工作电压低”等特点,得到了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受到手机、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需求刺激,2003年LCD在全球平面显示器市场规模占有率将由2000年的15.3%,提 高到22.4%。据专家估计,当LCD价格下降至相当CRT价格的1.5-2倍时,LCD电脑将占50%的市场。预计到2005年,全球LCD显示器销量 将达到460亿~65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20%~30%,是CRT显示器的2倍左右,也就是说,到2005年,CRT显示器将只占显示器市场的 25%~33%。目前,能够生产TFT-LCD的只有日本、韩国、中国长春和台湾。日本技术最先进,每年可以生产171万平方米,台湾每年可以生产71万平方米,韩国每年可以生产68万平方 米。

(2)有机显示材料及器件

有机材料以其快速、高密度、廉价等优点成为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光信息材料,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开关速度比液晶快 100倍,视角可达180度,远高于液晶的45度,价格仅为液晶的30~40%,可制造在柔性衬底上,引起了国内外重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优势互补,以 有机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器件如薄膜激光器、有机薄膜显示器、记录及存储器等的开发,最终会推动光信息系统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的发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矩阵 显示屏主要用于数码相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台式电脑。也可以用于汽车仪表显示、飞机仪表显示、军事指挥系统显示及高清晰度精密仪表显示。其发展潜力 不可低估。

(3)发光二极管(LED)

以红、绿、蓝三基色为代表的高亮度、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是固态节能型、户外真彩色大屏幕显示和白光电光源 的理想光源。其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照明电光源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新世纪照明主流是高亮度白光LED的终极目标。对白光LED而言,照 明替换市场是相当有潜力的。过去常规LED只能在产品上充当指示灯号,而今随著技术进步、亮度提升,高亮度白光LED正一步步进军潜力庞大无比的灯光照明 市场。据统计,2000年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是可见光LED的2倍以上。若以每年白光LED发光效率平均成长60%的速度开发下去,要达到大型化、低价化、使用寿命 长的照明用光源并非不可能。业界一般认为,白光LED照明市场可望在2010年左右趋于成熟。目前日亚化工、丰田合成、SONY、住友电工等企业都已有初 步的照明产品问世,唯因价格与常规灯泡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预计未来10年内,高亮度LED对全球照明工业将造成巨大的冲击。据市场分析测算,1997年-2002年的五年中仅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一项,全球高亮度LED的累计市场需求将高达200亿美元;到2005年中国市场LED的需求量将超过1000 亿只,其中高亮LED占35%,普通亮度(中低亮度)占40%,其余为红外(不可见光)LED。仅白光LED的中国市场份额达15亿元。考虑将来白光 LED取代普通照明光源,市场难以估量(仅各类灯泡、荧光灯等的现在年市场额为100亿美元)。

2、消费光电子

我国正在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消费光电子产品需求也在加大,尤其是对移动电话、数码照相机、笔记 本电脑、液晶电视、投影电视、无线手持终端机等产品的需求量更加巨大。据调查,在移动电话领域,到2005年世界市场将达到10亿台。大屏幕的平板电视机 在2002年将达到40万台,到2005年将出现加速度增长,达到700万台。数码照相机近年在国外逐渐普及并转向国内,需求量将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半 导体量子阱650-630nm红光激光器的成功发展,使光盘的存储容量、图像分辨率、单片的播放时间都大大提高。光存储信息容量大,可靠性强,存取速度 快,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光盘、光卡的存储容量比磁盘、磁卡要高出200以至20000倍,且不易磨损,不受外界磁场、温度影响,可靠性强,DVD产业就 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即使是计算机和电器商店,在用于录像和录像重现的设备中,DVD就占了一大半,所以采用磁盘方式的DVD替代了录像机是大势所趋。2001年输入输出装置和磁盘产品产值合计就达到3万亿日元,增长率达到30%,而在今后几年,随着DVD与计算机的组合使用,还将出现一个更大的市场。

3、电仪器仪表

光电仪器仪表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组成部分。随着先进的科学仪器仪表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地应用,仪器仪表日益发展成为 潜在市场容量巨大的产业。估计到2005年全球仪器仪表工业的销售额可以接近10000亿美元。到2005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总收入可达到2000 亿元,出口70亿美元。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仪器能够占领国内市场45%以上的份额,医疗仪器和其他仪器仪表能够占领国内市场30%以上的份 额;2010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总收入可达到3200亿元,出口110亿美元,其中包括技术含量高的大中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仪 器能满足国内市场60%以上的需求;医疗仪器和其他仪器仪表能满足国内市场50%以上的需求。

4、光电子器件及成套设备

随着光电子终端产品的发展,对光电子器件及成套设备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各种光学光子元器件、微电子元器件、通讯元 器件,以及微电子专用设备,光通信工程专用设备、现代科学仪器、军用光电仪器装备的加工制造,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在激光器及设备方面,激光技术目前日益广 泛地应用于通信、医疗、材料加工、检测与计量、军事、农业、同位素分离和可控核聚变等诸多领域,各种新型高能激光器不断开发成功,已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高 技术之一。世界激光器市场每年以二倍的速度增长。随着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激光医疗仪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0%左 右。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掺铒光纤放大 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 PIC和 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nmDFB激光器 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激光技术在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热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刺激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 的市场需求。

5、软件技术及产品。

软件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和灵魂,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从国际看,近年来,世界软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软件产 业的地位在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已被提到空前的高度。软件产品销售额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20%之间。预计到2005年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可达到 9500亿美元的规模。从国内看,近几年,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每年都在20%以上,表现出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潜力。

目前国内光学行业龙头企业有:奥林巴斯、凤凰光学、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光学仪器厂、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伯恩光学有限公司、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璨宇光学(南京)有限公司等。

光显示器行业有: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奇美电子、南京中铼光电有限公司、理波光电科技(无锡)有限公司、龙腾光电等大型企业。

二、人才流动现状

1、现有人员分析

目前光电行业主要还是以股份公司居多,都是行业内具有实力的居多,近日,一览英才网针对光电行业的多个企业多个职位进行问卷调 查,数表明,对于现有人员的流动意向调查,大多数人都表示有”合适的可以考虑”这一想法,而一少部分人责表示会主动寻找机会,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对于“跳 槽”这一意向没有想法。

员工对新机会的态度:

员工心态分析:

没有考虑过离开现在服务企业的人才,他们就业的企业都是区域或者全国知名的企业,实力雄厚且发展前景好,而却人才深受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薪水和发挥空间都不错,对工作状态和环境都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

主动寻找新机会的人才基本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人才在所服务的企业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薪酬收入严 重低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同职位人才;二是人才所服务的企业存在重大的经营或管理问题,人心涣散,无法顺利展开工作;三是人才在所服务的企业得不到能力上 的认同,没有更好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基于以上几点,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有合适的可以考虑的人才,对目前的状态基本满意,但还是有很多个性化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自身会结合企业的规模、职业氛围、持续发展能力、工作地点、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新机会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企业公司中的员工对“新机会”的态度:

在现有职员中,男职员占大部分,女职员占有4成。

职员性别比例

光电行业中的职位分析

光电行业热门职位分布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光电行业需求的基础技术人员和基础销售人员很多,而人才流动中的人员大部分是这几类基础人员。

在职员工年限:

进一步对各职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以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流动职员工作年限:

从流动人才比例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为工作年限一年以内和一年至两年的人才,我们主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分析。

流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收入不满;

2、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3、升职的可能性太小;

4、对员工的福利待遇不满意;

5、工作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不符合;

6、工作的氛围不好(包括人际关系);

7、工作强度太大;

8、公司的社会评价不好;

9、其他。

我们对这些流动人才进行调查后得出的数据结果如下图分析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是收入、升职空间以及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这些与个人的能力、主观认识以及企业 的制度是分不开的,而因工作内容和自己兴趣不符合而离职的人才也占有一部分比例,这主要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工作地的选择,家庭因素等,这 些都是人才流动的次要原因。人才流动方向分析

由上图调查分析可知,人才流动的方向主要有三种,一是向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同职位选择,基于不满足现状的影响,人才在 选择新机会的时候进行的综合考虑,在觉得能够能到更好的发挥空间或更高的薪酬等方面;二是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不用职位,对于行业的熟悉和自己特点的了解两方 面考虑,做出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选择;三是选择其他的行业,这类人才基本上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觉得自己在这个行业中很难有发展,希望 换个全新的环境来谋求发展。

对于选择新机会的考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吸引力;

职位晋升;

工作地点;

薪酬提升;

其他。

据调查,我们得出如下数据:

对于人才来说,企业的吸引力、薪酬和职位晋升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这对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而企业在吸引人才的时候也是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人才流动影响:

光电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历年来都是呈增长趋势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光电行业大力发展导致的,由发展带来的人才流动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以及离职人员带来的影响两方面。

一方面对企业已有的人才要进行定期考评,对于有潜力的人才需做好培养计划。

另一方面需对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保证离职人员的工作有人了解,尽量减少离职人员带来的影响。

对企业处理人才流动的建议

企业需针对人才流动的主客观原因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稳定人才的工作,具体政策如下: 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良好的经济激励机制,既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又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经济利益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方法,包括提高工作、年终奖和福利等。增加教育培训投入。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既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使企业直接受 益。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他的重视。同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型,通过教育和培 训,企业帮助人才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职业成长与企业发展目标及其实现一致,企业将有效发挥留住人才的作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人才管理要改变重点,把管理重点放在培养和使用上,用人之长,委以重任,使人才不但能够尽情的发挥,更使得人才的有进一步发展和成就事业的机会。

提高员工的精神待遇。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足感,顺应和激励人才,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人的问题,从这些无形的精神激励,更好体现管理者地领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人才流动便利度优化提升工作方案 篇6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发展理念,以才流动迫切希望解决的发展平台、优惠政策、服务保障等问题为重点,强化责任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建立高效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建设人才聚集“xx高地”。加强部门协作,全面完善人才流动和评价机制,大力支持和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持续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

二、工作措施

(一)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及配套细则

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拓展政策宣传渠道,提高政策落实质量,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落地,让各类人才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发展平台、发展便利以及人文关怀。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落实和出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

企业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按学历标准分别发放人才津贴。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三)落实x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制度

配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按照x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制度有关规定,多种措施加大服务内容的知晓度,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服务工作,使人才卡真正惠及人才。

(四)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作用

规划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分别给予200元、100元、50元一次性奖励。建设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吸引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为残疾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举办专场招聘会,搭建平台提供求职服务。通过xx县人力资源市场和xx省公共招聘网,实现招聘求职信息的交流共享,开通线上线下“双频”服务,提高用人单位招聘和劳动者求职的便利度。

完成时限:20xx年底

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五)探索研究柔性引才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的政策

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铜各行业主管部门探索研究关于关于柔性引才的具体措施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办法,着力打造各类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良性生态。

(六)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工程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同时,依托我县现有科技平台,重点瞄准我县”2+1+n“产业,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

(七)发挥现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的作用

完善全域协同发展格局,立足我县”2+1+n“产业,发挥国家火炬xx功能性生物糖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农业科技园等平台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要素投入、搭建平台、协同创新等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产业汇集,为”2+1+n“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

(八)层次外国专家引进工程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汇总企业技术难点与痛点,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对接引进外国专家。积极参加国内外人才校流大会,多渠道搜集国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国外专家技术的最新动态。重点瞄准我县经济建设紧缺领域的专家,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人力资源单位沟通合作,通过高新聘请、柔性引进、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千方百计把各类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来、留下来。积极参与实施国家级、省级重大外专人才工程,做到以项目为牵引,以政策为指导,切实让专家享受到我县人才服务工作的优质与高效。

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建议 篇7

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而城市化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形成庞大的流动人口,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人,而1.4亿流动人口中农民工为1.2亿,占85%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形成产业大军,在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家庭服务等行业中逐步取代“城里人”,成为这些行业的主力军,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扩大了城市劳动力的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的大量流入,也给城市带来很大压力,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主要表现有:人口大量流入加大了人口的管理难度,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管理带来负担,加剧了环境污染,恶化了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失业和贫困问题等。在承认并尊重流动人口为经济增长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他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城市经济造成的破坏。如何对这些流动人口进行合理引导与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是我们促进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分析

为便于分析问题,我们进行模型假定:

1.流动人口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为0。

2.城市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

3.要素完全竞争市场,工资水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4.流入劳动力均能找到工作。

城市生产总量与劳动者就业数量关系:

其中,Y为城市实际产出;W/P为城市实际工资率,由城市生产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N为城市就业量,Ns为城市劳动供给量。根据充分就业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假定,模型可转换为:

(1)、(2)式联立,可求得城市均衡产出Yf、均衡就业量Nf和工资水平。人口流入城市,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设流入人口为N0,根据流入劳动力均能找到工作的假设,有:,(2)式对N0求导,可得:

从而推出:

随着N0的增加,城市均衡产出Yf会增加,均衡就业量Nf会增加,但是工资水平会W/P减少。

从图1可知,人口流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供给曲线从S1移至S2,工资水平由下降到,而劳动就业量上升,从L1增加到L2。再看图2,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总和为OA,其中I部分为城市劳动力,II和III部分为农村劳动力。VMPL1和VMPL2分别表示城市和农村边际价值曲线,农村劳动力II部分的边际产品价值为0,这部分为剩余劳动力。当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时,农村的产出总值不发生变化;而城市产出总值增加EFCB。

从上述推导可知,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会降低城市的工资水平,提高城市的总产出。当然这个模型是简化了的,忽略了城市对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外部不经济。

三、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节选定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上海市是我国的大城市之一,其流动人口数量位居全国前3位,因此检验结果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分析方法和原理

由于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隐含的前提是各变量时序必须满足平稳性要求,即:假定某个时间序列{xt}(t=1,2…)是由某一随机过程生成的,如果满足下条件:

(1)均值E(Xt)=μ,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2)方差Var(Xt)=σ2,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3)协方差Cov(XtXt+k)=γk,只与时期k有关,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此时,则称随机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现实的经济时序多为非平稳的,这样,按照传统的分析方法就可能存在伪回归。因此,模型中将引入协整分析步骤,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进而避免伪回归现象。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取1987-2006年上海市的GDP和流动人口数作为样本数据(见表1)。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GDP和流动人口TP取自然对数,即LGDP=ln(GDP)和LTP=ln(TR)。

1.计算LGDP和LTP的相关系数,得到表2。

由表2可知,其相关系数为0.965521,呈现高度相关性,因此建立这两个变量的线性模型来解释人口的迁移和GDP的增长是比较合适的。

2.平稳性分析。

将LGDP和LTP的一阶差分变分变量、二阶差分变量分别用LGDP1、LGDP2和LTP1、LTP2表示,在Eviews中生成各变量的折线图。各变量对数化后的折线图带有明显的趋势性,可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后虽然不存在趋势项,却仍然存在常数项,二阶差分后却成为稳定序列。基于此,需要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在此,采用ADF检验(Augmented Dicky Fuller Test),对LGDP、LTP及其一阶差分变量LGDP1,LTP1和二阶差分变量LGDP2、LTP2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置信水平α=5%)。

资料来源:(1)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8-2007》;(2)流动人口数量部分来自《上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部分来自官方网页。

注:在检验形式中,(C,T,L)中的C、T、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临界值都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变量LGDP和LTP都属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变量LGDP1和LTP1仍然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二阶差分变量LGP2和LTP2却都成为了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LGDP和LTP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对非平稳时序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考察,该步进行的前提是各待检验变量必须是同阶单整,而上面的平稳性检验中已经揭示出模型中各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因此,可以继续进行协整分析。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包括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法,前者适用于双变量协整检验,后者适用于多变量(变量个数大于2)协整检验。本分析中采用的是EG两步法,对LGDP和LTP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括号内的数为t检验值)。

协整方程为:

令e表示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对协整方程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LGDP和LTP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将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在1%的显著水平上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满足该检验的前提。检验结果见表5。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LTP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LGDP不是LT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情况看,LTP(流动人口)的增长是LGDP(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通过上面以上海市为例进行的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动人口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四、流动人口的外部不经济及其治理对策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方面的负经济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部分负面效应就是流动人口诱发的一系列社会成本问题。

(一)流动人口带来的外部成本

1. 给人口管理带来了压力,增加管理成本。

外来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人户分离,如果外来人口到达流入地后没有申办暂住证,且又无固定工作,那么他们很难进入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其婚育情况就更难进入计划生育部门的视野。在这些流动人口中甚至产生了一股“超生游击队”,影响了计生工作的开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地流动人口出生人数占总出生数的10%左右,且大多是计划外生育。为了防止超生现象的发生,有些地方的计生部门不得不经常采取“地毯式”的清查活动,由于对象的广泛性,清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收效甚微。

2.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成本。

过猛、过量增长的流动人口,加剧了铁路、公路、航运和市内公共交通的紧张状况,给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转带来巨大压力。据测算,大城市每增加10万名流动人口,每天就需增加10万kw/h电力、24000万t水、730辆公共汽车,方可满足其基本需要。与此同时,这些流动人口还会产生100t垃圾,排放23000t生活污水和污染物。此外,在户籍、工商税务、劳务市场管理和城市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3. 增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成本。

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涌人,城市犯罪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缺少有效管理制度和手段,部分流动人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偷、摸、拐、骗、抢、赌、黄”等违法犯罪倾向。据上海市公安局资料显示,流动人口总刑事犯罪人数占在沪犯罪人数的70%之多,并有逐年递增趋势。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治安隐患,增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成本。

4. 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矛盾,增加了城市失业。

人口流动到城市,城市就业人口急剧增加。近几年流动人口从非正式部门转移到正式部门,挤占了大量劳动就业岗位,造成了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压低了城市工资水平,造成城市失业现象加重,增加了城市“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成本。

(二)关于流动人口的政策建议

尽管流动人口的正效应是主效应,但其带来的负效应也不容忽视。如果任由这种负面效应继续,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很可能被消极效应所抵消,流动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流动人口进行疏导和管理,减少流动人口的外部成本,实现流动人口经济效应最大化。

1. 设置门槛,合理引导流动人口。

加强流动人口的疏导,使人口流动走向合理化,将大大减少其带来的副作用。政府应当强化劳动部门的管理职能,健全劳动力市场,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疏导。通过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劳动力培训机构等手段,构建劳动力市场调节体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以补充城市某些就业岗位的空缺。同时设置一定门槛,优先让有文化、有劳动技能的人进城,限制那些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和有犯罪前科的人进城。在人口流入城市之前把好关,有助于减少人口流入城市后带来的管理成本。

2. 动员多方力量,加强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流动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涉及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治安等各个方面。所以对流动人口问题的治理也是多方面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各个部门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机制,实行全面的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治安管理、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居住和户口管理、劳动管理等等。各个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清晰,相互间加强合作。除了管理部门,群众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各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工作,发动和动员群众,让群众关心和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让广大群众密切配合公安机关的管理,及时报告、反映流动人口出现的突发性情况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应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实行流动人口的区域管理和属地管理,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效率。

3. 社会成本内部化。

一直以来,政府和管理部门承担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和成本,财政和工作方面都承受着很大的负担。因此有必要与用工单位建立责任制,充分发挥用工单位的作用,实现社会成本内部化。通过“谁用人、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让用工单位明确自己在管理流动人口方面的职责,切实履行义务,协助公安机关管理好流动人口。单位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组织,把流动人口管理列入用工单位的职责范围,既能起到有效管理人口的作用,同时又能减少管理成本。

4. 构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机制。

首先,推动流动人口向城市市民角色的转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城市中身份地位不平等、文化素质欠缺、很少参与城市社会生活有着很大关系。政府应该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人们身份定位的功能,使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享有平等地位。其次,应当加大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后,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其合法权益。把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纳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鼓励他们参与城市社会活动,学习城市生活习惯和文明规则,培养其对城市的认同感,这对提高流动人口的环保意识、改善其卫生习惯、减少社会犯罪率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流动人口在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方面的负经济效应,即带来一系列社会成本。减少流动人口外部不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效应,实证检验,外部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胡枫,王其文.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4]易丹挥.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 篇8

当跳槽成为了职场常态,那么白领人群应该怎么跳?跳去哪里?在跳槽的过程中职业规划发生了哪些改变?《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就从行业、岗位、地域等方面入手,为广大白领解读跳槽的方向与选择。

看点一:行业走势与心动岗位

受两会影响,白领扎堆热门行业,职能岗位受追捧

春节后智联招聘在线投递简历数据显示,白领向往的工作行业与企业需求高度吻合。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三大行业包揽热门简历投递行业前三甲。而两会过后,白领跳槽在行业选择上也受到了房地产回暖、互联网发展、金融改革等政策的影响,这三大行业凭借其快速、稳定的发展,较高企的薪酬水平,吸引了大量白领人才。

而最受白领青睐的岗位又是哪些呢?数据显示,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人力资源、采购/贸易等职能型岗位排名靠前。职能型岗位以稳定、压力相对较小、性价比高、职业形象好等因素一直受到众多白领青睐,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岗位同样具有可代替性较强、竞争较激烈等特性。此外,正在成为各行各业通用型岗位的销售、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市场等岗位也都进入了热门职位前十名。

看点二:最活跃的跳槽群体

一大波“铁饭碗”争相跳槽,公务员“跨界”忙

近年来,在人才跨界的大趋势下,白领们跨行业流动成为一种新现象,春节后在线投递简历数据显示,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零售/批发、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行业的白领跨界跳槽最活跃。多数白领跨界跳槽选择了房地产、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

其中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行业的白领跨界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开启了新一波公务员跳槽热。此类白领们跨界选择排名前三位的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由于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受政策影响颇重,急需一些熟悉政府工作流程、制度,懂政策、与政府沟通顺畅的人才,因此,从公务员队伍中吸引这样的人才成为首选。

而物流/仓储等作为商品贸易产业链中的一环,白领的跨界选择也颇为频繁,这类行业的白领人群在跨行业跳槽时,交通/运输、贸易/进出口、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向都是不错的选择。

看点三:不“安于”本职的跨岗跳槽

管理人才跨度大;公务员转型,行政岗位成首选

从职业岗位跨度上来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机构、IT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协调等岗位的白领,跳槽时跨岗位的选择较多,其中,管理型岗位(IT管理、项目管理、高级管理等)的白领跨度较大。管理型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及社会经验,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灵活应变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使得其在不同领域的管理中都能发挥作用,无论是前线的销售管理、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管理人才,还是后台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型人才正逐步往“跨领域”的人才方向上发展。

而对于跳槽最活跃的公务员群体,在脱离了体制后,首选的职业岗位是行政类工作,其次是法务、质量管理等职位。这是由于公务员大多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比较强,对政策的敏感性高,相比业务类的工作,后台职能型的岗位更能适应。

看点四:“互联网+”的新动向

房地产、金融人才抢滩登录互联网

从白领群体在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三大火热行业中的选择可以看到,“跨行业”跳槽情况呈现出金融、房地产行业人才选择跳槽到互联网的局面。这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平台效应已经显现,“互联网+”正在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如互联网+金融进一步融合,互联网+房地产使售卖、运营更平台化。另一方面,金融、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比较明显,而互联网行业以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化的薪酬福利水平、创新的氛围及更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受到白领的青睐。

看点五:就业地域的理性化选择

逃离北上广之后去哪儿?卫星城市成首选

从城市白领跳槽地域选择情况来看,跳槽到一线城市的白领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跳槽到新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分别上涨10%和13%。白领逃离一线城市,投入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怀抱的趋势进一步显现。

离开一线城市后的白领都去了哪里?数据显示,围绕在一线城市附近的卫星城市成为首选。如北京周边的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城市;上海周边的苏州、杭州等城市。一方面是区域性产业规划使卫星城市吸收了部分大城市溢出的产业,人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压力也加速人才往更舒适、竞争相对更小的城市流动。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立项资料下一篇: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