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2024-08-17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通用8篇)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篇1

四川省2013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DABD6-10: DBDAC

11-15: CDCBB 16-20: BADCA

21-25: CCDBB26-30: CADA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君主立宪制(2分),《权利法案》(2分)(2)三大机构:行政权属总统,立法权属国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3分),原则:制约与平衡(2分),思想家:孟德斯鸠(1分)

32、(1)趋势: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分);(2)大跃进运动(2分);(3)安徽、四川(2分);(4)“实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等(2分)。

33、(1)图一:英国工业革命,图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图三: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图一:蒸汽时代,图三:电气时代(2分);(2)发明:互联网,(1分)利弊:积极: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消极: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利弊各一点即可,4分)

34、(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分);(2)1940年组织百团大战;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4分);(3)言之成理即可。(2分)示例:勤奋学习,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篇2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大跃进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4.关注生活,联系实际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篇3

历史作为一门考查学科,自2005年纳入我市中考,用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分值为60分,成为学生升学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市初中而言,历史已经不再是边缘学科,它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体现,各学校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然而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不难发现,学生历史学业成绩城区和农村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以2011年刚刚结束的我区中考为例:我区共有初中学校28所,其中城区学校5所,总均分48.24分,农村学校(街道)23所,总均分45.27分,我区均分为45.76分,低于区均分的农村初中有15所,而城区初中只有1所。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的的学业水平普遍不高。

二、形成原因

1.学校教学传统的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指挥下,学校管理、考核的标准都是围绕考试成绩这一终极目标,教师的能力高低,学生的好坏都是以成绩说话,成绩的组成只包括考试学科,非考试学科得不到重视。历史学科长期处于“副科”状态,在课程节次分布,教师人员构成上得不到保障,我校历史课大都排在下午第一、二节,非专业历史教师又占大多数(近两年有所改观),尽管2005年以后有了一些改变,但作为学校的教学习惯,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学校的管理重点仍然在语数外这类“主科”身上。

2.教师教学惰性的影响

历史教师工作量要与语文等学科教师持平,需要教到6个班,学生数一般达到240人左右,工作关注点不容易集中,上课总节数又不比其他学科少,在农村学校还担任不到班主任,难以参加班级管理,再加上长期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教师一般研究教学得多,研究学生的少,更谈不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一层面了。历史教师的疏于对学生的个体关注惰性,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影响巨大。

3.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仍不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习惯,改变不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问题不能自己动手去解决,而要等着老师来处理。历史学科是考查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对自主学习程序和方法还不了解。平时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注意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考查时需要哪些材料都不知道,也不准备,对历史科目停留在开卷考试的理解上,不重视。

4.社会环境缺失的影响

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农村甚嚣尘上,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期许不高,只要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即可,但太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让家长看不到希望,他们平时忙于生计,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基本不懂,“留守儿童”在农村普遍存在。

三、解决策略

1.改变传统,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对于学校改变教学传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门学科的任务,所有学科都应参与其中,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师配备上面一视同仁,消除了过去“主副科”之分,用力均衡。学校两年来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梳理,对原来教师配备不齐的历史、地理、生物学科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我们历史教研组目前有专业教师4人,对于只有15个教学班的学校而言,力量足够强大了,因此2011年我们的历史学科学生学业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有2∕3的班级均分超过区均分,为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2.加强学习,致力学力研究,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学力研究即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很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特别突出,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讲授课本的显性知识,重记忆轻探究,重结论轻推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样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质量。新课改要求历史学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其与历史学科的考查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们采取了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历史教师而言需要学习如何合理运用导学案来贯彻新课改精神,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3.营造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这里所说的“坏习惯”是指学生将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不自觉地带入历史课的学习,形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习惯。为此,我们尝试了两种做法:

(1)指导学生讲故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很强,研究表明,附带有情节的叙述,往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激发人的兴趣,初中学生尤其能被吸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适度的、一定的激励,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励每一位学生不断大胆尝试,就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很好的素材,例如文言小故事,成语故事,学生通过讲历史小故事,能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这些素材又极有可能成为是后历史考查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叙述中熟悉知识,在熟悉后又能根据故事背后的意义总结整理相关的有效信息,从而达到提升历史学业水平的目的。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习惯

导学案使用后,学校要求导学案提前发,为的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布置学生的预习,因为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都会提高。我的导学案预习部分的问题既有梯度,又有难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切入点,一般我不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要求是完成自己能完成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运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记忆,能够达到举一反三。通过复习能够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特别是历史这一学科更要如此。

4.转变观念,消除负面影响,形成家校促学合力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更不能缺少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下才能达到,不能失衡。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提升也要置于这种合力之下,所以,历史教师对来自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不能置之不理,置身事外,要积极地配合学校,班主任扭转家长的观念,消除负面影响,这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体现。再者付出总有回报,参与其中本身就会提高历史学科教师在学生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帮助了家庭,帮助了学校,也成就了自我,成就了历史学科。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篇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C C A C B C D A C D B D

二、非选择题(35分)

16、(8分)

(1)朝代:西汉(或汉代,1分)。

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答出任意一点即,1分)

(2)主要贡献:他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加强了中印两国的联系。(答出任何一个方面即可,1分)

(3)主要表现:海外贸易兴盛(1分);政策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1分)

(4)事件:郑和下西洋。(1分)

启示: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开放包容才能实现长久和平。(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17、(10分)

(1) 南昌起义(1分);

黄继光或邱少云。(1分,列举那些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不能充分体现习总书记要求的志愿军战士不能得分)

(2)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車是的指挥权;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分,只答“西安事变”不得分)

(4)重庆谈判(1分);

开国大典(或新中国的成立)。(1分)

(5)实事求是(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必须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经验,意思相近即可,2分)。

18、(8分)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九国公约》(1分)

(2) 珍珠港事件(1分,);

中国是亚洲战争的主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有利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2分)

(3)1972年(1分)

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分)

(3) 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两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1分,言之有理即可。)

19、(9分)

(1)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原子能或航天技术)。(3分)

(2)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汽车、飞机的发明;电话、电报的使用;电影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核能的利用;移动电话、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或电脑上网查阅资料等)。(各举一例说明即可)(2分)

(3)各国在利用科技成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资源过度开采,核泄漏事故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等。(2分)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篇5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周宣王因不喜欢鲁国太子括而喜爱公子戏,便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这一行为

A.破坏了宗法制度

B.违背了分封原则 C.瓦解了贵族政治

D.冲击了社会等级

2.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匣体,巧妙地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滑,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见唐代

A.开始了由陶向瓷生产技术的转变

B.技术创新推动制瓷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产品的品质极为突出

D.“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

3.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五分之四篇幅,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具100多种。下列图中反映三国时期技术成就的是

4.水利工程兴修是历代政府极为重视之事。明朝时期政府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明清时期

A.水利建设最为繁荣

B.灌溉技术不断创新 C.高度重视水运交通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5.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6.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A.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 C.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D.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7.学者魏婓德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评价太平天国构建的新社会:“与其说新社会同化了旧社会,不如说它其实是被后者同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最主要在于

A.未能联合手工业者和产业工人

B.未能实行近代化改革 C.在旧社会中试图去构建新社会

D.属旧式农民战争范畴 8.“自强运动”源自《易经》,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转化而来。十九世纪60年代,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清政府的“自强”的行为体现在创办 A.轮船招商局

B.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保兴面粉厂 9.“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取意,得意忘形”的艺术风格与下列哪种文学艺术形式最为符合

A.草书

B.唐诗

C. 宋词

D.京剧

10.在近代思想家之中,康有为的思想转变较为独特。他先是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而后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他主张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以西学取代中学

C.儒家思想与西学结合D.以中学改造西学

11.右图漫画题为《盟军终于征服了这条龙》。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A.迫使清政府割让大片领土

B.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激发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中把 “勤、俭、廉、洁、诚、信”等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重要内容。他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是肯定的,认为应当发扬下去。据此,陈独秀主张

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B.抵制西方文明侵蚀

C.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D.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13.1924年,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是“全民政治”(即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政府、官员等工作),方可矫正选举制度之弊端。由此可知他主张 A.直接选举方可创立民主政体

B.直接民权是实现新三民主义核心 C.应实行直接普遍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应当与民生主义相结合 14.1927年11月后,诸如“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共文献中出现,这说明当时的中共

A.完全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B.开始看重农民革命的力量 C.出现了“左倾”的错误思想

D.对斗争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15.《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

A.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B.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抗战阶段 C.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16.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时形象地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是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中国政府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致力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

C.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D.倡导建立不结盟组织

17.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了《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该书再版

A.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

D.符合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18.一首首老歌都是一个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有首歌这样唱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与该首歌曲创作直接对应的历史背景应是

A.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成功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C.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19.下图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20.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人礼”,各界举行庆祝活动,热议回归18年来的发展。18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庄敬自强。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

A.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C.得益于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

D.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 21.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中提到:“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直到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永远解放人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

C.提高公民大会地位

D.积极发展工商业

22.文艺复兴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如人数有限的城市或是贵族精英)为对象;而不像路德宗教改革那样,以没有受过教育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由此可知

A.文艺复兴影响的范围稍显有限

B.文艺复兴缺乏思想理性 C.宗教改革仅为下层人民带来福音

D.宗教改革有利激发革命 23.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民主政治的字典里,宽容、妥协、合作都是关键词。”英国政治活动中符合这段话含义的是

①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 “光荣革命”的进行

③《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 1832年议会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促使这一飞跃根本条件是 A.社会矛盾的加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工人运动的推动

D.马、恩的主观努力

25.二战结束后,相关美国媒体在民众中开展定期测验:“未来20年内会有战争发生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民众的比例在1945年是32%,1946年是41%,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这反映出

A.美国媒体和平呼声日益高涨

B.美国民众的正义感日益增强 C.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两国之间对抗日趋加剧

26.英国曾经于1961年、1967年两度提出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提案,均遭否决,最终在1973年成功加入欧共体。但2016年英国经过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以上史实表明

A.英国政府奉行孤立主义

B.英国与其他国家矛盾加剧

C.英国意图摆脱美国控制

D.欧洲一体化进程较为曲折

27.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专门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美国竞争力的基础”这一发展口号。该项举措

A.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B.推动美国技术创新

C.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D.导致传统企业倒闭

28.1993年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到:“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改革,应该就是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途径,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冲破了斯大林体制

B.选择的突破口不够确当 C.轻视政治结构改革

D.注重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

29.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A.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C.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D.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30.智利裔美国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被认为是2018年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幽灵之家》是一部描绘智利历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该书的出版令她名声大噪,一举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以下作品和她的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战争与和平》

C.《百年孤独》

D.《等待戈多》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涂“A”,错误涂“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同盟会作为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3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与前景,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

33.1992年2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载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文章,赞颂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积极影响。

34.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35.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之初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36.(10分)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由孔子创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创出不曾经过革命一途,而采行了维新路径,出现的国民思想家不成为典型的“智者”而成为“贤人”,而且初期思想家的著作也充满了“贤人作风”。如孔子和墨子,其所论究的问题,大部分重视道德论、政治论与人生论等。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的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回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请回答:

(1)请结合孔子和墨子的具体观点阐释材料一中“贤人作风”。(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3)据材料三,说明程颐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37.(10分)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期每一次党代会的召开,都是党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治党、治国方略的重要时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幢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历史在这里交汇。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列强蹂躏。然而,却有这样的一批年轻人承担起了国家的兴亡之责。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他们以“老西”相称(英语里共产党的简称CP)。在他们的书信中,出现了“00000”——这不是密码,而代表“共产主义者”。重读这一段历史,《共产党宣言》那振聋发聩的开篇之句响彻耳边——“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这里徘徊。——摘编自罗平汉《党史细节》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八大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他说:“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摘编自罗平汉《党史细节》 材料三

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关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观点,强调“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摘编自新华网通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主义幽灵”在二十世纪初上海徘徊的具体表现。(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八大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1分)结合八大会议内容证明邓小平同志结论的准确性。(2分)

(3)针对材料三的观点,十四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分)十五大又是如何深化完善这一目标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的认识。(1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全球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国家间融合,开始于“新大陆”发现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第二个时代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现在则是第三个时代,网络的普及让世界从小缩成了微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时代,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哪两场革命促成了国家间融合?(2分)

(2)第二个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分别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第三个时代,互联网的产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2分)(4)综上所述,你如何看待全球化的结果。(2分)

盐城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D B D D C D C D D C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D B A A D B D D B B C C

二、判断题(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B A B A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36.(10分)

(1)孔子:宣扬仁、礼,主张德治;墨子:兼爱、非攻等。(2分)

(2)原因:秦的暴亡暴露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的弊端;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及汉武帝强力推行。(3分)(3)差别: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1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自我反思,内心反省)。(1分)

(4)观点: 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学校作用。(2分)

影响:发展了儒家学说,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1 分)37.(10分)

(1)表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召开中共“一大”,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3分)(2)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1分)

内容:分析的主要矛盾是正确的;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2分)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酌情给分,1分)

四、问答题:(本部分共1题,10分)38.(10分)(1)革命:“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分)

(2)标志:1765 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2分)影响: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3)影响:它把人们带进信息时代,互联网突破空间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分)(4)看法: A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川省学业水平历史 篇6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树立信心,制定目标,集中精力勤奋复习。

1、学业水平考试是本学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全省统一命题,它主要检查同学们二学年以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毕业考试,也是第一次面临的高考,影响高考录取。

2、树立竞争意识,争取好的等级。

二、根据老师的计划,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

1、现在距学业水平考试还有14天时间,各科的进度都很紧,留下的复习时间不多,复习内容多时间少。

2、计划是抓住自由时间的助手,能够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复习进程。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机动空余时间搞好复习,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都要计划好。

3、根据自己的计划复习前面学过去的内容,争取各科都要大体复习完,才能信心百倍的进考场,才能不留遗憾。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课本的复习,要把导学案的内容迁移到课本上。

1、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对基础的复习。要注重对课本的复习,注重对单元试题、导学案的复习,注重对纠错本的复习。

2、回扣基础知识的多少决定了考试的成绩。

四、搞好考前自主检测训练和典型习题本的整理,提高应考水平。

1、现在有许多同学不会考试,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应考水平,在期终自主检测前各科都要组织几次考前拉练。对此同学们要认真对待,不能应付。

2、早到位准备好,在考前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存在那些应考问题,努力在拉练中克服掉。在考试中要认真审题,认真书写,减少粗心和低级失误,规范作答。

3、要注意作题速度,要独立完成,不能作弊。

4、“在考试中学会考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学们要做有心人,做一个即会学习也会考试的人,把拉练当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和应考缺陷改掉你就提高了。

五、学会抢时间,向低效学习宣战,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复习效率。

1、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紧,复习内容多,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早到早学,拒绝拖拉,保持教室安静。

2、消除课堂上分心走神现象,认真听讲,注意整理和落实,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不能本末倒置。

六、更加遵守常规

1、因为复习很紧张,一定要搞好午休和晚睡,在宿舍少说笑打闹,不看课外杂书,保证睡眠,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2、不睡懒觉,一定要吃早饭,多喝水,吃好喝好,一旦生病就会前功尽弃。

高二年级组

学业水平测试备战方略 篇7

我们要做的是要对照课标, 力求做到与课标“零距离”, 从2007-2008年两份试卷来看, 考查范围较为广泛,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宁愿做很多的“无用功”, 也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知识点, 实现无缝隙教学。对于知识点而言, 有的较为直白, 学生较易理解;有些知识点则需要仔细咀嚼, 才能具体点拨到位, 如课标中要求结合实例, 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应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南亚季风气候这就对应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如:2008年试卷选择题中, 第20、21题考查了“城市化”的问题, 教材中有相应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对比, 学生也能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畸形发展, 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称。教材也强调了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现象, 并有一幅世界城市化水平地图与之相应, 但并没有提及巴西、阿根廷, 学生也并不能很清楚地知道它们都是发展中国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对一些相关知识的主要国家能够有大致的阐述, 在宏观上有一些知识的铺垫, 特别是一些典型区域知识的积累。注重挖掘内涵的同时相应拓展外延。

二、把握深度

结合实例, 把握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 做到对号入座, 尤其是带有理解字样的课标, 有19处之多, 要寻求知识点的突破, 通过2007-2008年两份试卷比对, 发现了非常多的痕迹,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以关注。比如关于大气的教学要求, 尤其明显, 有7处之多, 那么我在复习中, 应用了一系列假设, 如假设地球不运动、地表形态均匀, 通过层层揭秘到真实的地球状况, 用了4个假设, 这样从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甚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气呵成。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兴趣盎然, 知识得到了有机整合, 既解决了难点, 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也较为到位地做到了“线”的架构, 从而建立起牢固的知识框架。所以能否把教材相关知识进行链接, 这也是点对点知识的强化, 就是要让知识动起来, 教材中俯拾皆是, 再如我们将第一册季风气候与第二册亚洲水稻种植业;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等知识进行联系, 能够建立跨越教材、跨越时空的知识的纵向框架, 也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能力。

三、注重案例

课标中, 要求结合实例来分析地理现象, 共有32处之多, 这是课标最大的特色, 也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时代要求, 能够把社会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养成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行“例”的透视, 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即学会学习相同或类似知识的基本方法。如我在工业的教学中, 就结合我们盱眙工业的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资料呈现、实地考察, 从而让学生了解盱眙工业发展的时空变化以及近年来我们盱眙工业园区的设立、发展状况,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工业园区中工业联系的原因, 产生集聚的现象, 能够由此及彼, 再从我们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进行比较, 结合考纲归纳出一般性的地理知识, 将“地”与“理”进行结合, 将知识活化。

四、透视教材

新教材是以课标为依据的, 一纲多本, 江苏现有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三分天下。每套教材整体上与课标相吻合, 各有特色, 但也有不完善的内容, 我们淮安市用的是鲁教版, 产业转移、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 但缺少相应详尽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教学中, 就应当相应地结合课标, 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或者从其他版本汲取, 给学生相应的补充。更有甚者有些说法相左, 如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人教版仅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而鲁教版上还有“阶段性”;再如鲁教版中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是增长减缓阶段, 即传统型, 而人教版说法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即现代型。这就需要教师求同去异, 紧紧围绕课标, 进行“书”的互补。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述评 篇8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程  超越  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成为首批高考改革的试点,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目标在于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形成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考试招生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1]另外,教育部于2014年12月出台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三门选考科目成绩将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总成绩[2]。这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将实行硬挂钩。无疑,这对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演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为推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顺利前行,我们有必要梳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析新一轮高考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突破与超越,厘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对于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历史进程

2004年9月,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率先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拉开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帷幕。为了落实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有效评估与考核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规范与监控高中学校的办学行为与特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承与发展了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而登上历史舞台。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不仅有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促高中学校认真执行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范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有助于高中教师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评估,调整与改进教学工作。山东省教育厅于2004年颁布了《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从2004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取消高中毕业会考,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得到了实施与发展。2008年1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逐步发挥其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随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探索并出台了相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方案,寻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的可能路径以完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无疑,这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再次强调:“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可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与效用。在2014年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硬挂钩的路线得到了充分肯定与突破发展,这预示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突破与超越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深化我国考试招生制度,解决我国素质教育深水区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与突破。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自选——促进文理兼修

《意见》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将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将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可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施细则。[2]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及理想的报考院校与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不分文理自愿选择三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这意味着在普通高中实施文理兼修将成为可能。长久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文理分科弊病较为严重。学校为提升高考升学率,迫使学生在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文理分科选择,而学生选择的依据不是兴趣与爱好及未来的职业,而是文理科成绩的相对优势,目的是取得最好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如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科目的学习与考试将会本着“先必修后选修,先选学后选考”的基本实施原则,以规避以上弊端,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与选择的机会。鉴于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本出发点,并彻底扭转传统高中教育教学的功利性取向,促进文理兼修,真正落实培养“全面基础上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纠正与改观文理分科的诟病与弊端,摆脱普通高中教育“片面化”的立场与品质,从而走向多元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操作方式——落实一科两考

《意见》要求了各省(直辖市)在每学期末所安排的考试科目要覆盖高中年级全部科目,以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并积极实现为广大考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调整或更换选考科目创造条件与机会[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考生由于情绪紧张、运气不佳等非能力原因,在高考考场中发挥失常,没有把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展现出来,以致于没有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实现自己考上理想大学的梦想。对此,我们只能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悲痛。“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操作方式已被人们广为诟病。对于国家来说,“一考定终身”有悖于国家筛选真正有才华的人才的初衷,国家不能因为学生高考的一次失利而断其继续发展的道路,应该为考生创造多次考试机会,以发掘学生的真正潜力;对于考生来说,“一考定终身”承载着太多的思想压力与包袱,一旦高考考场失利,考生高中三年的辛苦与汗水将付之东流,遗憾终生。因此,现代考试评价理念强调要给考生创造多次考试机会,完善考试制度。目前,高考改革将落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一科两考战略,它将能够有效规避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操作方式与立场的弊病。学生可以选择两次考试中较好的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这有助于缓解考生的考试压力与考试焦虑,使考生能够在宽松的考试环境中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学业水平,也为国家选拔杰出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采用等级制

《意见》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成绩的呈现方式将采用等级制,一般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比例大致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和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各省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2]在传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上,考试成绩是以分数为标准进行直接比较的,其优势是可以更好的区分考生。但以考试分数为呈现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分数的区分度小,考生间的区分度却很大,考生间往往因为一分之差而排名相差几十甚至几百名。因此,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围着分数转,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会为孩子报许多补习班以及特长班,教师会对教学内容逐步深化与拓展,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采取满堂灌、重复讲、题海战的方式。长此以往,师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则被搁置。而采用等级制的计分方式则可以极大地缓解学生的心理与情绪问题,降低分数的微小差距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可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家长由于受攀比心理与功利心理的驱动乱给孩子补课,加重学生学习与心理负担的现象。同时,等级制的成绩呈现方式,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成长基础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也保障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时间、空间与机会,避免了因分数竞赛而造成学生特长的错失与埋没。

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用——纳入高考体系

《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学生的三门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将会通过转换直接纳入高考成绩。[2]这预示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硬挂钩于高考将是今后学业水平考试最重要的用途与使命。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逐步深化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加强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成绩转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且做好其对普通高中教学的反馈与教学指导,不断优化高中教育教学结构,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而当下所有的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和科目基本相同,难度相同,要求也一样,非常缺乏个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识别与提高都有限制与不足。[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硬挂钩于高考还有另一方面的“倒逼”效果。第一,倒逼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价值取向、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强度与广度、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改变现行高中教育教学“唯分数论”的现状;第二,倒逼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在“两依据、一参考”的基础上设制多元化的录取方案,并将不同专业的录取要求转达给高中学校,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切实联手,转变我国育人模式。

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给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践之路一帆风顺,相反,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1.高中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面临新的要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中自选三门考试科目成绩纳入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理科或文科,也可以进行文理兼修,这将对普通高中课程组织结构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学组织结构是以行政班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的。在行政班中,有固定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有相对稳定的授课教师教授知识,有固定的教室供学生上课、自习以及进行班集体活动,班级里的学生也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共同学习同样的知识与内容。但是实施文理兼修策略将彻底改变目前行政班教学的现状。目前高中学校是按照文理分科进行编排班级的,班级里的学生差异性较小,学习的知识内容也相同,相对比较容易分班。而实施文理兼修策略以后,如果还是在同一个行政班教学,那么一个班级就有可能存在多个方向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变革当前高中教学组织结构的形式,实施走班制教学。而当下实施走班制教学又存在很大的挑战性,首先是高中教室的短缺和高中教师结构性短缺难以满足学生任意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其次是走班制教学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的建制,那么学生的管理、班主任工作由谁来代替、课程表的统筹编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讨与思考。

2.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面临新的期待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减轻高中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践层面上,高中教育教学将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对此有新的期待。首先,实施一科两考战略。实施一科两考战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但在实践层面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高考是个选拔性的考试,众人同过独木桥,学生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没有考满分就会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两次。因此,如果不转变学生“非满分不成功”的不良信念,或者提出其他解决应对措施,那么实施一科两考战略将会有增添学生课业负担的嫌疑。其次,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一方面,在理念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方案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一门清一门,避免所有科目皆积压至高三年级一次考,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但在实践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贯穿于整个高中三年,这等于提前让高一高二的学生进入了高考,感受到了浓烈的考试氛围和考试压力,让学生关注的焦点无时无刻不聚焦于高考,那么学生又何来宽松愉悦的环境发展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呢?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成绩在学生参加高考之前就已经成型,这会不会对学生心理负担的增加产生影响?我们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在减轻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路途中,我们仍将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面临新的挑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联动高考,它关乎高中学生的毕业与升学,意义重大。因此,推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化水平是当下进行高考改革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目前对于命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与挑战。首先,命题组成员不合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成员既要有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科专家,又有熟悉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流程以及教育教学现状的一线教师,同时还要具有了解教育前沿性发展方向的教育专家。而当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成员主要是由学科命题专家构成,这样既难保证命题的适切性,也难保障命题质量的科学化,常会出现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不稳定的现象。其次,命题程序与环节有待科学化设定。考试命题最基础工作就是要制定并遵循科学、规范的命题程序,这是确保命题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顺利进行的前提。[4]目前命题程序与环节的设定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命题者的培训力度不够,命题者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与任务以及命题的责任与方法了解不清;第二,对以前命题规律的总结与改进措施不够;第三,命题计划不完善;第四,考试蓝图的编制不全面,难以充分体现出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类指标;第五,命题的模拟编制不足;第六,正式命题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应当使个人独立命题与组长拼题相结合进行;第七,样本校对也应结合个人校对与集体校对两种方式,以保证试卷、答案与答题卡的完全正确与吻合。再次,试题质量监控还需进一步科学化。一方面,对试题难度的有效控制不足。难度作为评价试题质量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化指标,不仅对学生的及格率有非常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试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5]。当下,试题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试卷的难度与平均成绩的有效控制不足,试卷题目难以体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与任务。另一方面,对试题信度、效度与区分度的控制不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高阶能力发展水平。而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常常会出现不稳定状态,这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度面临新的诉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由传统的百分制转变为等级制,那么,如何切实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与可信度?对于纳入高考科目,面对以区间定等级的成绩记录方式,如何在等级中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性?对于非纳入高考科目,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层次真正达到合格水平,避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流于形式?对于这些问题的拷问,我们必须多方合作。为实现提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度,除了上述科学性命题外,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第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问题。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确保考试的权威性。第二,考试场所的选定与设置问题。为确保考试的安全与有效,必须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放在高考标准化的考场里进行。第三,保证考试过程与结果的透明化问题。建立全省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记录的电子平台,对于考试要求、命题质量分析、阅卷要求、每位同学的具体得分都明确记录在电子平台中。同时,学校也要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公示,以接受家长与公众的监督。第四,阅卷程序的科学化问题。为确保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与公平性,必须在统一评分标准和方式的基础上,统一阅卷程序。第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监督机制问题。完善申诉制度、复议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同时,国家要建立明确的高中学业水平监督机制,确定监督主体、制定监督方式、明确监督内容、落实监督程序。对于知法犯法者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公之于众,以保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但是在实践方面,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仍将会面临诸多方面的困扰与挑战。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298/201409/

174543.html.

[2]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32/201412/

181664.html.

[3] 施久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面向高厉害的挑战[J].人民教育,2014(19).

[4] 徐远征.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技术的初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5] 曾桂兴.标准化考试常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章全武(1988-),男,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润(1987-),女,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听角思归》阅读答案下一篇: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