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精选8篇)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1
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川经贸[1999]科技229号
四川省经贸委关于印发《四川省新产品
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省级各主管厅(局、公司、总会):
为了规范我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委制订了《四川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日
四川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以下简称鉴定)工作,强 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是指经济管理部门聘请有关专家,按照 规定 的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 本办法 所称的新产品、新技术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 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民用工业产品、技术。
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在结构、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产品。
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原理、新技术构思及新工艺装备
总则
等,对提高产品质量经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四条 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经贸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四川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
市面上、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
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章 鉴定范围和原则
第五条 列入省和市、地、州经以及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项目计划 的新产品、新技术(包括试产前后及投产阶段)的鉴定工作,按照本办法执行。
企业自行开发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企业要求组织鉴定,可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涉及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要坚持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科学 民主、专家与用户共同参与的原则,保证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合理性。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要注意新产品、新技术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市场前景,保证鉴定工作取得实效。
第七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技术推广应 用和转让、获得奖励以及享受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三章 鉴定内容和程序
第八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评价新产品、新技术的性能、采用标准、技术水平、生产工艺 条件;
(二)考核新产品试(投)产、新技术试(使)用所需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等是否符合要求;
(三)预测分析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 申请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先进,技术先进实用、具备全 新的功能或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有应用、推广价值;
(二)具备必需的标准、工艺规程、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工装、检 测手段,工艺技术文件齐全;
(三)达到设计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或用户要 求的技术经济指标;
(四)技术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准确;
(五)符合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六)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条 申请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应当提交以下鉴定资料:
(一)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
(二)技术总结报告及试生产总结报告;
(三)产品标准;
(四)性能测试报告或例行试验报告;
(五)用户使用报告;
(六)成本核算报告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七)全套生产图纸及有关说明书等设计文件;
(八)标准化审查报告;
(九)全套工艺文件;
(十)质量分析报告;
(十一)工艺审查报告;
(十二)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需各有关主管部门
提供报告和证明;
(十三)国家、省级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查新单位出具的查
新报告。
第十一条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鉴定,应当向鉴定组织单位 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表附后)。鉴定组织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受理申请的单位可以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第十二条鉴定组织单位受理申请后,可以根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所处阶段、所属行业类别情况以及生产或推广应用要求,选择下列方式的一种进行鉴定:
(一)鉴定检测:由鉴定组织单位委托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检 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规定的有关指标,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检测报告。
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按规定向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后作为检测的依据。
(二)会议鉴定:由鉴定组织单位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用户组成鉴
定委员会,以鉴定会形式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结论。
(三)合同验收:由鉴定组织单位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及用户组成鉴定 委员会,按照合同双方约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作出结论。
第十三条通过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由鉴定组织单位核发省经贸 委统一制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十四条鉴定组织单位的上级部门,发现并查实鉴定工作中存在弄 虚作假行为的,有权宣布鉴定验收结论无效。
第四章 鉴定组织和管理
第十五条 鉴定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列入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由省经贸委负责组织鉴定;
列入其他各级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鉴定。
企业自行开发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企业要求鉴定的,可向省或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单位组织鉴定。
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组织鉴定时,应当邀请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六条鉴定组织单位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查鉴定申请报告,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决 定鉴定方式。确定鉴定的组织形式及人员;
(二)采用会议方式的,根据需要确定会议规模及鉴定委员会成员构成;
(三)审核鉴定委员会提交的鉴定报告,如有重大缺陷,责成原鉴定委
员会补充鉴定和评价;
(四)负责调节器处鉴定争议和鉴定工作的申诉;
(五)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按有关规定发给咨询费;
(六)颁发鉴定证书,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第十七条鉴定委员会应当由具备下列条件的技术专家和技术经济专 家组成:
(一)具有该行业(或相关行业)的高级技术职称(职务)或技术经 济专业类的高级职称(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业务骨干参加;
(二)具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求实公正。
第十八条 鉴定委员会成员为七至十五人,原则上为单数。
鉴定委员会中,来自用户系统的成员要占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直接参与本项产品或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得参加鉴定委员会。
项目承担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参加鉴定委员会,特殊行业由于专业限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参加的,其成员数不得超过鉴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九条 鉴定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受鉴定组织单位的领导,并对其负责;
(二)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审查 和评价;
(三)组织审议新产品、新技术的答辩及验证试验;
(四)提出鉴定报告,对结论持有异义的问题要在报告中注明,全体 成员要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鉴定么员会负责人对鉴定结论要负责任,每个成员有权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第二十条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要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其在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或转让该商业秘密。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 假的,一经晒实,组织鉴定单位要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要予以撤销;给予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鉴定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 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或帮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披露、使 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转让该项目中涉及的商业秘密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其责任,涉及国家技术秘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解释。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2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长三个发展阶段[2]。Paul R. Flacco and Randall E. Parker利用计量经济理论对消费函数进行估计, 结果发现:LM方法表明不确定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显著, 而ARCH估计结果不显著 [1]。齐平茹认为扩大国内消费、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应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4]。还有刘振、李延军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本文利用四川省1991~2003年GDP与最终消费的统计数据只讨论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经济增长用GDP的增长来衡量, 收入不断促进消费增长, 而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二、收入与消费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1.理论依据
1936年, 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首次完整地描述了他的消费理论, 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在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基础上, 对微观消费函数进行同质性加总, 就可以得到宏观线性消费函数[1]:C*t=α+βYt (1)
其中:C*t是指在t时期使效用最大化的消费支出, Yt为总收入。
实际的消费支出调整到这一状况是需要时间的, 这一调整过程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Ct-Ct-1=γ (C*t-Ct-1) (2)
由 (1) 和 (2) 得到:Ct=γα+γβYt+ (1-γ) Ct-1 (3)
该式就是经滞后调整的凯恩斯消费函数。
2.收入与消费模型的拟合
选取1991-2003年四川省最终消费总额Ct和GDP值[5], 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 Eviews4, 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可建立四川收入与消费单方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3]:
模型1:Ĉt=233.21+0.38Gt
t= (29.97) (75.11) R2=0.998 DW=1.63 F=5641.36
由于考虑到实际生活中消费者本期消费不仅要受本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要受上一期收入的影响, 经调整的滞后消费模型为:
模型2:Ĉt=210.87+0.34Gt+0.098Ct-1
t= (3.76) (4.05) (0.40) , R2=0.998, DW=1.73,
F=2605.87
其中:Gt为本期国内生产总值, Ct为本期最终消费, Ct-1为前一期的最终消费, R2为判定系数, DW为Durbin-Watson 检验值。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两个模型判定系数和F值均较大, 反映出方程的拟合度、总体显著性很好, 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很好的线性解释被解释变量。德宾-瓦森统计量DW检验值表明模型1和模型2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当显著性水平定为0.05时, 两个模型各参数估计量的t统计量明显大于临界值, 说明各变量显著。
模型1可以看出, 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38, 反映出本期的收入对本期最终消费有明显影响;最终消费不仅受本期收入的影响, 而且还受前一期的影响, 模型2便考虑了前一期的消费, 此时, 本期收入对本期最终消费的影响降至0.34, 而前一期的消费对本期消费的影响程度为0.098。
3. 收入与消费模型的改进
模型1显示出当前收入对消费的解释程度非常高, 表明四川的最终消费受当前收入的影响较大。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结果是假定在此期间最终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没有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则这种结果就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四川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陆续推出了与日常消费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如住房商品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等, 所有这些都是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样势必给居民未来的收入与支出增加不确定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消费假说, 当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时, 居民就会从更长的时间角度安排消费支出模式, 其消费特征可能发生变化[1]。因此, 考虑到这些政策因素在四川省90年代末期才显示出政策效应来, 需在模型1中增加政策性因素作为虚拟变量[6]。
具体以1996年为界限, 假定1996年前不受此因素影响, 而以后则相反, 因此建立虚拟变量模型如下:
模型3: Ct=α+βPt+γGt+δPtGt+μt其中:虚拟变量
undefined
利用模型3对数据进行再次模拟, 结果为:
Ĉt=209.8+24.84Pt+0.4Gt-0.03GtPt
t= (8.24) (0.78) (16.44) (-0.916) R2=0.999 DW=1.68 F=1700.91
从以上结果看, 加入政策变量后的模型3要比没有虚拟变量的模型1拟合优度要高, 因此判断可以加入虚拟变量, 说明政策变化对最终消费需求是有显著影响的。在1996前, 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4, 在1996年后, 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37, 也就是说, 随着四川省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居民面临着较多的消费与收入的不确定性, 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会降低。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平均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三、收入与消费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
以上采用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出消费函数的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 存在着动态的稳定性假设, 也没有将变量数据间的内在关系引入到模型中来。由于经济变量本身是非稳定的时间序列, 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 而且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谬误结论。因此, 需要进一步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
1.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在实际中, 有些时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存在非平稳性, 但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这两个变量之间长期或均衡关系, 称为协整关系。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 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 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反之, 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要么平稳要么是协整的,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伪回归。因此, 实际分析时, 一般先对时间变量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其次是检验变量间协整关系, 再对具有协整关系的时间变量序列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检验分析, 最后建立协整变量与均衡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2.分析过程
选取1991-2003年四川最终消费总额和GDP值。最终消费和GDP值的名义值分别经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实际值。
(1) 非稳定序列转化为稳定序列
做图观测最终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 发现图形均为指数形式, 所以对二者再分别取对数, 定义变量如下:LnCt=Log (Ct) ;LnGt=Log (Gt)
用Eviews软件做出的LnCt, LnGt及差分序列ΔLnCt, ΔLnGt的图形如下: (图1-4) :
由上图1-4可以看出:LnCt, LnGt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平稳特性, ΔLnCt, ΔLnGt近似平稳。所以需要对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下表 (表1) :
注:检验类型 (c, t, k) 分别表示ADF检验中是否会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为k。
检验结果表明, LnCt, LnGt一阶差分后均为稳定序列, 称此变量是I (1) 的。所有变量都一阶差分稳定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
(2) 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91-2003年最终消费和GDP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用EG两步法检验变量LnCt, LnGt是否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故建立变量之间的模型, 估计结果如下:
LnCt=1.619+0.694LnGt
t= (19.63) (60.96) R2=0.997 F=3715.9 Prob. (F-statistic) =0.000
进一步对残差序列εt进行平稳性检验, 得出εt的ADF值为-3.5688,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ADF值小于5%的临界值 (-1.9835) , 所以残差序列平稳, LnCt和LnGt具有协整关系。
(3)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最终消费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即是由消费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 还是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需要进一步验证。使用1991-2003年度的最终消费和GDP年度数据, 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表明:在滞后期为2年时, GDP (收入) 是引起消费变化的原因。
(4) 误差修正模型 (ECM)
由于LnCt和LnGt都同为I (1) 变量, 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用Eviews软件求出的长期均衡方程为:LnCt=1.619+0.694LnGt (4)
据此导出误差修整序列 (ECM) :ECM=LnCt- (1.619+0.694LnGt) (5)
然后对误差修正模型ΔLnCt=αΔLnCt-1+βΔLnGt+γECM+εt进行估计得:
undefined
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的符号一致, 即说明参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各项参数均显著, 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根据模型的参数估计值, 短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引起消费相同方向的变化, 如果GDP值变化1%, 引起消费变化0.784%;而上期居民消费的相同方向的变化即弹性为0.143, 反映了消费性的延续。从长期看, 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于消费的影响较大, ECM项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自身修正偏离均衡误差的作用机制。从系数估计值 (0.577) 看, 调整力度是比较大的。
四、结论
以上对消费与收入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表明:影响人们当期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 收入的波动与消费的波动总是高度相关的。消费函数中, 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消费也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 而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进而会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从收入与消费动态计量经济学ECM模型可以看出, 四川GDP与最终消费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即动态均衡机制。误差项的存在, 可以保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 即自动地调整二者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因而, 形成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又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四川具有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摘要:消费需求和居民收入总是紧密相关的, 居民收入又总是与经济增长同步的。为了找出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利用四川省1991-2003年的GDP与最终消费统计数据, 根据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方法对其消费函数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四川实际情况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 (ECM) 。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协整,ECM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Paul R.Flacco and Randall E.Parker.A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esti mating income uncertainty with an applicationto aggregate consumption behaviour.Applied Economics, 1992, (24) :701-70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34-445.
[3]李子奈.高等计量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5-60.
[4]齐平茹.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战线, 2007, (1) :306-307.
[5]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5.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篇3
实践中,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断地在战略上优化四川省的信息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了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经信委在此基础上继续吸引信息产业的投资,不断夯实和壮大产业基础,西部信息产业的中心和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特别是四川省经信委大力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牵引不断完善新兴技术产业链,以此带动四川省信息化水平的全面升级。
同时,四川省经信委俯下身来用心为企业服务,牵头为四川省上万个基层机构和机关免费设计、建设互联网站,为基层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让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互联网便捷地与政府沟通,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四川省还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百家“智慧园区”、万家“数字企业”,以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另外,四川省经信委还牵头启动了一项“四川万家数字企业巡展”活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标杆示范,进行方案演示和体验。
如今,四川“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推进高性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高端软件等行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获奖理由
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篇4
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关于四川省省级机关创建文明单位的补充规定
省级各部门:
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关于四川省省级机关创建文明单位的管理办法(试行)》(川文明办[1998]4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下发以来,省直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狠抓创建工作落实,有效地促进了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常情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省直党政机关和直属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完善《管理办法》内容,解决文明单位考核验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规范创建和考评工作,经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研究,特作以下补充规定:
一、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管理办法》下发以后,凡党的关系在省直工委的党政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开始起步创建文明单位的,必须先创建所在地的区(市、县)级文明单位,一年后经复查合格者,经主管部 门推荐和成都市所在区(市、县)文明办同意,可书面申请省级机关文明单位。
二、《管理办法》下发以前,已经创建成为区(市、县)级文明单位的,经复查合格,可以申报省级机关文明单位。
三、《管理办法》下发以前,按(川文明办[1993]28号)文件规定,已经创建为厅、局级文明单位的,可以不再创区(市、县)文明单位;以前的厅、局级文明单位和不满五年的厅、局级最佳文明单位,可以提出书面申请并经省直机关工委可确认为省级机关文明单位;5年以上的厅、局级最佳文明单位以省直机关工委推荐,可以向省文明办申报省级文明单位。
四、凡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由创建单位的主管部门推荐,其自查报告和推荐材料分别送省直工委和省文明单位。省直机关工委负责向省文明委呈报省级 文明单位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有关材料。省级机关文明单位和省级机关最佳文明单位考核验收程序按川文明办[1998]47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本规定从发文之日起执行。过去与本文不符的规定,以此规定为准。
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一九九九年元月十一日
主题词:省级机关 文明单位 命名办法
──────────────────────────
报:省文明委主任、副主任
──────────────────────────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5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雅安上下把灾后重建作为贯穿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中心,坚持后发追赶,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恢复提升。在四川省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触底回升态势,实现“开门红”,经济发展“补欠账”开局良好。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季度,雅安经济进一步加快恢复步伐,呈现出投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加快、需求稳步扩大、运行质量趋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特点如下:
(一)雅安经济触底回升。经省统计局核定,雅安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82亿元,同比增长9%,位居四川省第8位。从与全国四川省对比看,雅安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四川省1.6和0.9个百分点。从与上年度对比看,雅安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速回升5.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9.4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4.78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4.60亿元,增长8.5%。
(二)投资实现快速增长。雅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61亿元,增长24.1%,增速居四川省第8位,圆满实现了“开门红”目标。雅安完成第一产业投资7.09亿元,增长12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11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41亿元,增长38.2%。
(三)工业经济稳中回升。雅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四川省高1.4个百分点,增速居四川省第8位,完成了“开门红”目标。雅安“3+1”优势产业(水电及电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8.8亿元,占雅安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0.2%,累计同比增长10.6%。其中:水电及电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1.7亿元,累计增长6.9%;机械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15.3亿元,累计增长10.6%;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总产值18.6亿元,累计增长16.8%;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3.1亿元,累计增长21.4%。
(四)市场消费基本平稳。雅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亿元,增长12.4%,增速居四川省第14位,16个大类中12个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实现增长,其中中西药品类增长37.9%,日用品类增长35.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
28.5%。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1%,涨幅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
(五)财政减收金融平稳。雅安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38亿元,下降26.3%,其中税收收入5.63亿元,下降31.4%。地方公共财政支出29.23亿元,增长62.4%。3月末,雅安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1.98亿元,比年初增长8.2%,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13.74亿元,比年初增长9.8%。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0.42亿元,增长4.4%。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雅安城镇新增就业4570人,完成全年计划的28.5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7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67人;雅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25万人。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雅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7元,增长10.7%,增速居四川省第7位,与去年持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1元,增长12.5%,增速居四川省第14位,比去年提升6位。
(八)建筑业增速稳步提升。雅安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2.7%,比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长12.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77.6%,比去年同期增长87.2个百分点,比全国、四川省高60.8、62.5个百分点;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2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
(九)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小春粮油作物长势较好、丰收在望,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初步统计,雅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8万亩,减少0.7%;油菜籽面积28.45万亩,减少1.5%;蔬菜面积20.9万亩,增长0.1%。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四川省肉类总产量3.63万吨,增长1.5%。
二、当前经济运行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讲,雅安一季度经济恢复加快,但也要清醒看到,受外部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四川省经济增长减缓等影响,雅安市经济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在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雅安市工业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受芦山地震影响,规模企业存量减少20户,增量为17户,雅安规上企业不增反降3户。企业亏损面增加,一季度亏损企业达到77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户,亏损面达到23.12%,比去年同期扩大0.3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产销衔接不够理想。一季度产销率为94.1%,比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排四川省第18位。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也对雅安财政税收形成较为直接的影响。
(二)工业和技改投资呈现下滑态势。雅安完成工业投资39.12亿元,下降
2.1%,占雅安固定资产投资的34.3%其中:矿山开采投资1.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6.5%;制造业投资1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48.8%,比去年同期增长3.7%。一季度雅安市技改投资完成10.4亿元,下降24.3%。工业投资的下降,表明发展后劲将受到影响。
(三)要素保障需进一步加强。从融资来看,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更趋谨慎,对雅安市而言,重建贷款量大,加上灾后重建贷款期限长,融资难度很大。从土地要素的保障看,由于当前重建项目多,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量大、群众诉求高,拆迁费用巨大,拆迁进度将影响重建进展和经济发展。
(四)居民增收的难度依然较大。今年春茶的采摘期推迟15天左右,对农民增收形成影响,加上一部分农民参与重建家园,外出务工收入将有所减少,因此,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增大。
三、对当前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家推出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等政策措施,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四川省经济在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求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将采取调结构、扩内需、稳投资等一系列措施。雅安市以灾后重建为抓手,正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推进产业重建,将为打好两仗(账)特别是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结合经济形势,特提出以下六点工作建议供参考。
一是加快产业重建增强发展后劲。加快芦天宝飞地园区(工业园区)灾后重建进程,推进成雅工业园区、汉源、石棉工业园区等园区(集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筑好平台。用好电价政策,继续培育壮大“3+1”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投资软环境建设,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抓好已签约项目的政策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落地,促使工业和技改投资稳步回升。着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产业转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努力稳定工业增势。重点抓企业的扭亏脱困。坚持“一企一策”,分类落实帮扶措施;结合灾后重建推动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加强企业发展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如在用电、融资、用地等方面全力做好协调服务。
三是扎实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坚持把抓好灾后重建扩大投资放在重要位置,按照重建时间节点的要求,全力做好土地、电力等各方面的要素保障,加快重建项目进程,尽快形成投资实物量,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
四是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建筑业。抓住灾后重建大量建筑企业进入雅安市开展工程建设的机遇,尽快出台培育和壮大本地建筑企业的相关措施和意见,全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考核,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做到建筑业产值应统尽统,客观反映雅安市建筑发展实际。
五是推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雅安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实际,针对当前第三产业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对现有餐饮住宿企业进行清理,对符合条件的尽快纳入限上企业统计。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的基础工作,切实做到应统尽统,充分客观反映本行业本系统的发展情况。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6
今年以来,资阳市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工作基调,抢抓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资阳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并呈现结构持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经省统计局审定,2013年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2.4亿元,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千亿俱乐部”,继续居全省第10位;增幅10.6%,居全省第1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07.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4%、70.5%、23.1%,分别拉动GDP增长0.7、7.5、2.4个百分点。
一、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有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GDP增幅10.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1.5%,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5.6%,高于全省8.9个百分点;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7%,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五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18.9%,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六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2%,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3.6%,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八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27.5%,高于全省11.8个百分点;九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10.7%,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二)有4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提高。2013年,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省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资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3.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辖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全省为
2.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从生产看,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服务业平稳增长
农业方面:全年粮食产量223.1万吨,比上年增加8.7万吨,增长4.1%,实现“七连增”;油菜产量23.3万吨,增长1.3%,实现“四连增”。生猪
出栏472.9万头,增长2.1%;肉类总产量42.3万吨,增长1.7%,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资阳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8.4万吨,增长11.9%。
工业方面:2013年,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2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一是工业企业规模扩大。2013年末,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22户,比上年增加28户。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347户,比上年增加21户,其中产值上20亿元的企业达到14户,比上年增加6户。二是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造车和医药、食品、纺织、建材及节能、天然气“1+4+2”主导产业企业达到45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92.4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4%,实现增加值增长11.6%,对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7.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个百分点。三是园区聚集效应增强。2013年,资阳市目前已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园区7个,入园企业总户数达到365户,比上年增加44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0.8亿元,实现增加值增长11.6%,对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5.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2013年,资阳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居全省第7位。14项主要支撑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公路客货总周转量增长15.7%;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7.8%;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9.2%;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9.1%;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6.8%;保费收入增长24.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增长30.0%;银行及其他金融活动营业税增长35.6%;其他营业性服务业营业税增长39.7%。
(二)从需求看,投资规模扩大,消费增势稳定
投资方面: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资阳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居全省第5位。一是新入库项目规模扩大。2013年,资阳市新入库项目(含房地产开发项目)613个,比上年增加113个;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7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3%。二是大项目支撑作用强。2013年,资阳市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含房地产开发项目)604个,比上年增加121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6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8.0%。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的项目275个,比上年增加49个,全年累计
完成投资4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9%。三是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在四川现代商用车及发动机、蜀南气矿油气钻井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强力带动下,资阳市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在库的工业投资项目达到370个,累计完成投资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1%)17.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2.1%提高到32.3%。在本年新入库项目中,工业项目241个,比上年增加3个;新入库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7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四是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2013年,资阳市服务业投资完成4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64.3%。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9.1%提高到15.4%,其中教育业投资完成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1%。
消费方面:2013年资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居全省第3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1.9亿元,增长22.5%,比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速快10.1个百分点。
(三)从运行质量看,财税收入较快增长,企业增效居民增收
一是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3年,资阳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34.9亿元,增长25.1%,税收收入增幅快于财政收入6.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利润稳步增长。1—11月,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5.5亿元,增长17.3%,比全国、全省增幅分别高4.1和8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67元,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7.4%,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6.4%,财产性收入增长13.3%,转移性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6元,增长13.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3.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1.5%,财产性收入增长41.6%,转移性收入增长17.3%。
(四)从经济结构看,产业结构优化,民营经济比重上升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21.9:55.7:22.4调整优化为21.5:55.6:22.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由201
2年的19.7%上升到23.1%,为近年来首次实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GDP贡献“双提升”。
从税收收入结构看: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为7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从居民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7:1下降到2.6: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从所有制结构看:2013年资阳市民营经济实现6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GDP比重为57.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7.9%,分别比上年提高0.7和4.4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看:2013年资阳市民间投资(含农户投资)完成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4%,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五)从运行环境看,金融运行良好,物价基本稳定
12月末,资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7.0亿元,比年初增加157.2亿元,增长16.9%。各项贷款余额530.5亿元,新增贷款114.3亿元,增长27.5%。
2013年,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同比上涨2.9%,实现了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3.5%的预期目标。8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6%,居住类价格上涨4.3%,烟酒类价格下降3.8%。2013年,资阳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1%。
三、2014年经济走势展望
(一)从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来看。一是宏观经济方面,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依然较强。当前,受美日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初步改善等因素带动,世界经济阶段性企稳势头基本确立。从全国来看,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1.0%,高于全年均值0.2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反映国内宏观经济正朝着积极方向变化。同时,在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尤其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将在2014年全面实施,中国经济正在步入“第二季”。从全省来看,四川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省,位居全国前列。从当前全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看,在未来一段时
间内持续适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条件仍然存在。二是产业发展方面,发展支撑力度明显增强。农业方面: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资阳市农业一直保持平稳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2014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体制机制上有更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有更多政策,在农民增收上有更多渠道,农业有望继续增产,收入有望继续增收。工业方面:在“工业强市”主导战略的推动下,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政策,尤其是四川现代商务车、南车共享数字化铸造工厂示范工程、弘信电子产业基地、加多宝凉茶生产线、南车玉柴、南车机车、海大轮胎等一系列新投产、技改扩能等项目的带动下,在节能产业、天然气的经济新增长点的支撑下,2014年,资阳市工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服务业方面:近年来,资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得到较快增长,尤其是在坚持“强二强三”并重,用抓工业的力度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下,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当前,在国家发展天府新区、建设成都新机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历史机遇下,资阳市在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旅游、新城建设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将得到长足发展,对资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三是项目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强劲支撑。从宏观层面看,全国、全省仍将继续加大投资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势必为资阳市项目投资带来良好机遇。从项目计划看,2014年在资阳市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带动下,资阳市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结转项目看,结转到2014年的剩余投资量达到484.5亿元,特别是随着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毗河供水工程、成渝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将为2014年投资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从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已调低至3.6%,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0%,发展中国家增长5.1%,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档”且下行风险持续。二是全国经济发展进度“速度换挡期”。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7%,创自1999年GDP同比增长7.6%以来最低增速,当前整个经济已步入一个“转型换档”的平稳增长阶段。三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挑战。在产能过剩、“转方式、调结构”大背景下,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在结转项目的减少、资金土地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和新建项目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加上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
阳投资额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在高基数上很难再实现高速增长。四是工业发展仍将面临较大压力。2013年以来,受国际市场不振、国内宏观调整及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增速受到较大影响。这一影响仍将延续至2014年。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等行业影响仍将延续。另外,近两年资阳市竣工的工业项目不够多,部分重点企业技改项目进展偏慢,新增产能对工业经济的支撑贡献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7
关键词:就业,经济增长,FDI,中介效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对于地处西部内陆的人口大省四川来说, 就业和FDI在当地经济发展进程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至2010年底, 全省累计利用外资312.7899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8.6917亿美元。同时, 外资的引进和先进技术的吸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就业总人数从1991年的4425.1万增加到2010年的4772.53万, 其中直接就业于外资企业的职工人数也大幅增加, 但其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仍然较小。
1 文献综述
随着FDI的发展, 就业日渐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进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探索与分析。学者大多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FDI、就业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主要包括了FDI的就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 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基于FDI与就业数量的相关性, 大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霍倩佳 (2005) 等人则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模型, 从总量上分析得出FDI对我国就业数量有正效应。祖强 (2008) 等人则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 得出FDI在一定程度上与各产业内就业数量均具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 不论从整体抑或是从产业内部而言, FDI的流入都对就业量具有正向效应。由此,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 对FDI、就业数量效应、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 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价值。
2 实证分析
四川省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就积极引进FDI, 一方面靠FDI带来的资本积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外溢。由此, 本文将在探究FDI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基础上, 将进一步分析就业数量效应的中介作用, 并构建如下理论模型:
根据文献综述可知, FDI、就业数量效应、经济增长两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由此本文基于四川省经济发展现状, 提出如下假设:
H1:FDI对四川省就业增长有正向效应;
H2:FDI对四川省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
H3:就业在FDI与四川省经济增长之间有中介作用。
2.1 模型构建
2.1.1 FDI经济增长效应模型
为了探究FDI与四川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双对数模型, 以四川省生产总值 (GDP) 为被解释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1.2 FDI就业数量效应模型
为了探究FDI与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双对数模型, 以四川省职工总人数 (M) 为被解释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1.3 就业数量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变量 (mediator) 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 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 通俗而言即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 (卢谢峰和韩立敏, 2007) 。因此, 为了探究就业在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拟建立以下回归模型:ln GDP=β3+a’ln FDI+cln M+μ3
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搜集
为了探究FDI、就业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选用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 (FDI) (单位:万美元) 、四川省职工总人数 (M) (单位:万人) 、四川省生产总值 (GDP) (单位:亿元) 三大变量, 选用该省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年度数据进行研究, 此外由于统计数据跨度较大, 为了缩小变量尺度, 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变化, 得到变量ln GDP、ln FDI、ln M。
2.3 模型估计及检验
2.3.1 数据分析
(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得三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
Correlation
(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 。经典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中,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往往会造成“伪回归”, 因此有必要对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现用单位根过程对以上统计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如下:
注:c、t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
综上结果表明,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且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存在时, 序列ln FDI、ln M、ln GDP均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序列。
(3) 时间序列的协整性检验。根据以上时间序列单位根过程可得, 由于序列ln FDI、ln M、ln GDP是非平稳的, 因此有必要对序列进行协整性检验, 避免产生虚假回归。检验过程如下:接着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 并对回归中的残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得结果如下:
由以上回归方程残差项平稳性检验结果得, 时间序列LNGDP、ln FDI和ln M存在协整, 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3.2 模型估计与检验
(1) FDI经济增长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检验:由估计结果得, 可决系数R2和F值较大, 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且在1%的显著性程度下, 各变量参数的t检验显著。该估计结果表明, FDI对四川省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 FDI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
(2) 就业数量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检验:由估计结果得, 可决系数R2和F值较大, 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且在1%的显著性程度下, 各变量参数的t检验显著。该估计结果表明, FDI与四川省就业数量呈正相关, FDI的就业数量效应显著。
(3) 就业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检验:由估计结果得, 可决系数R2和F值较大, 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且在1%的显著性程度下, 变量ln FDI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该估计结果表明, 在FDI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就业数量后, 就业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正向作用, 而FDI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减弱且变得不显著, 由此说明就业量在FDI经济增长模型中产生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3 结论
由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得以下结论。
3.1 FDI的经济增长效应
从模型估计结果不难看出, FDI对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其中, FDI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为0.576508, 表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四川省FDI每增长1%, 平均看来该省GDP将增长0.576508%。FDI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资本积累、技术外溢以及就业效应三方面。因此, 综合来看, FDI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 这与前面的假设相符。
3.2 FDI的就业数量效应
由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可得, FDI对四川省的就业增长同样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其中FDI对就业增长的促进效应为0.013341。而产生这一结果的经济理论可能源于, FDI的引入增加了四川省的资本积累, 由此带动了该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进而增加了该省的就业量, 恰好论证了前面的假设。
3.3 就业量的中介效应
通过分析加入中介变量后的FDI经济增长模型, 可以看出FDI的就业效应在FDI经济增长效应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由回归估计结果得出, 四川省就业量与当地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且就业弹性为40.55672, 表明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四川省就业量每增长1%, 平均来说该省GDP总量将增加40.55672%, 结合上述回归检验, 可得系数a、b、c的t检验均显著, 且系数c’不显著, 由此表明就业量在FDI与经济增长间产生了完全中介效应。
4 相关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FDI与就业成为了推动四川省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 且就业在FDI与经济增长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FDI的引入能通过增加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针对FDI的引入, 四川省应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以吸引更大规模的外资流入, 比如, 政府应该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并适当放松限制条件, 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对如何良好地招商引资进行合理规划。
其次, 针对就业方面, 政府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 还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并特别注意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霍倩佳, 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J].理论月刊, 2005 (01) .
[2]祖强, 王辉龙.江苏省FDI就业效应动态变化研究:1985~2006——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J].江海学刊, 2008 (02) .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篇8
在凉山州,调研组一行在州委副书记赵世勇陪同下深入西昌市、会东县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成云指出,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而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则要依托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首先要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接下来才是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州。
凉山州政府州长罗凉清表示,本次调研的主题对凉山很有针对性,并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对凉山州今后的工作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找准路子,大力发展烤烟、高原水果等特色种养殖业。同时,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靠矿产、水能等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工业,推动全州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烤烟等支柱产业,全州烟叶年收入达38亿元,烤烟已成为富民、富县、富州的一大产业。水果、蔬菜、蚕茧、苦荞、核桃等产业和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随后,李成云、张成明又带领调研组马不停蹄的来到攀枝花市,在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自力,副市长李仁杰陪同下,先后对米易县城镇建设、东区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建设、东区阿署达旅游新村建设、盐边县红格集镇建设等进行了参观考察。
调研组对攀枝花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新村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攀枝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用足用活相关政策,不断创新完善工作举措,在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旅游新村建设中突出攀枝花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出全省的“样板”和“精品”。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推荐阅读:
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05-29
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08-15
2024年1季度四川省广安市农村经济情况10-07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05-21
四川大学工程经济考试知识总结05-31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05-25
四川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