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1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第1页,共4页 蒋金华四川地区产业经济调查报告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 蒋金华
关键词:四川 经济 现状
摘要: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衡量,四川现有优势产品46个。其中,33个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今后四川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同时,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产业集群和改善外部环境,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能力。
按照统计规范,工业行业共划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根据不同的内涵,一般把大类行业称之为产业,而将中类或小类行业称之为产品。多年来,关于四川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类甚至覆盖范围更广的领域,如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等。局限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涉及面过宽,影响资源的集约配置
一个区域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应由市场检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和需求增长三个条件。
关于市场份额,判别标准可按区域内某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确定。按照不包括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计算,各省市区销售收入比重的均值为3.33%。一个省市区的销售比重与均值的比值只有超过1.5,即达到5%以上,才可称之为市场份额较大。为此,可以确定销售收入比重在5%~10%之间为市场份额较大,比重在10%~20%之间为市场份额很大,超过20%则为市场份额极大。
关于经济效益,判别标准可按该行业占全国同行业的利税比重,与销售收入比重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利税增长落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经济效益较低。比值在1~1.5之间为经济效益较高,比值超过1.5则为经济效益很高。
关于需求增长,判别标准可按全国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该行业销售增长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需求增长较慢。比值在1~
1.5之间为需求增长较快,比值超过1.5则为需求增长很快。
四川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优势产品的概况
按照上述标准衡量,四川工业现有优势产品46个(详见附表1)。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370亿元,接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40%。
46个优势产品分布在7个大类行业。其中,装备制造17个,清洁能源2个,农产品加工10个,高技术产业4个,化工7个,冶金4个,建材2个。
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共计33个,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接近1900亿元,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0%。
优势突出的产品
四川省的天然气、战斗机、铁路机车、钒钛新材料等4个产品,其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其中,钒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钛产品、战斗机和铁路机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天然气供不应求。这4个产品都属于市场份额极大、经济效益很高、需求增长很快,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
优势明显的产品
优势产品中,市场份额很大或极大、经济效益较高或很高、需求增长很快、优势明显的产品,有汽轮机、锅炉设备、发电机(组)、无机盐、磷肥等5个。
近年来四川省优势产品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一是部分产品快速成长。近年来,其他日用品设备、香料香精、磷肥、锅炉、精制茶、无机盐等10个优势产品的销售增长较快,目前按市场份额排序均居全国前五位(详见附表
3)。
二是产品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与2003年相比,有汽车车身挂车、饲料生产设备、啤酒、羽毛绒及制品等8个产品的市场份额进入优势产品行列,光纤光缆、橡胶靴鞋、化学矿采选等4个产品的市场份额退出优势产品的行列,进出相抵净增加4个优势产品(详见附表
4)。
三是部分产品具有潜在优势。目前,四川省多晶硅已形成1500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90%,且具有经济效益很好和需求增长很快的特征,预计将迅速成为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此外,竹藤家具和丝绢等2个产品成长较快,具有成为优势产品的明显潜力(详见附表4)。
四是经济效益有所减弱。2005年的优势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和很高的有19个,比2003年的26个减少 7个。同时,2005年有色金属合金、冶金专用设备、绝缘制品、水电、饲料、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其他烟草制品等13个优势产品的经济效益比2003年明显下降(详见附表5)。
优势产品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川省的优势产品除了水电、天然气具有资源优势和卖方市场之利外,其余都属于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由以下多种因素决定的(详见附表6)。
资源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由于四川省生物资源,天然气、水能、钒钛等矿藏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产业基础
四川省一些优势产品的凸显,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特别是三线建设形成的产业基础。这期间建成的二重、132厂、东电、东汽、东锅、长虹、资阳机车厂等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研发和营销能力,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品牌效应
品牌代表市场信誉度,是产品性能和质量良好的充分体现。拥有品牌便于拓展市场和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四川省白酒产品拥有五粮液等6个全国名酒品牌,在这“6朵金花”的带领下,川酒长期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酒市场。
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四川省的发电机、锅炉设备、汽轮机、钒钛、战斗机等产品,其性能和质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彩虹电器通过开发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白酒、中药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创造出多个知名品牌。石油钻采设备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托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相反,技术创新不足的一些产品,如纤维原料、化学原料、麻纺织、铁合金、绝缘制品等,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玻璃及制品还退出了优势产品行列。
综上,资源优势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和知名品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核心的竞争优势。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建设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 突出抓好2010年的蚕业工作。笔者认真总结2009年我省蚕业工作的经验, 全面分析我省加快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研究提出了2010年蚕业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
1 2009年四川蚕桑产业实现了平稳发展
1.1 2009年取得了可喜成绩
1.1.1 桑树基础保持稳定。
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 绵阳、德阳、广元等蚕桑产区桑园面积有所减少, 而攀西蚕区、川南蚕区桑园面积有所增加, 比如全省产茧第一县宁南县就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利用调整出来的甘蔗种植面积发展间作桑园1万多亩, 使桑树拥有量达到2亿株, 折合桑园面积16万亩, 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2009年底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70万亩, 与2008年基本持平, 为我省蚕业恢复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桑树基础。
1.1.2 蚕茧产量基本稳定。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全国蚕茧产量平均减产25%, 而我省在减发蚕种25万张, 减幅11%的情况下。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技术指导, 狠抓主体技术路线的落实, 在蚕病统防、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优良蔟具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全省蚕茧单产达到34公斤/张, 比2008年每张提高了1公斤;蚕茧总产达到136万担, 比2008年减产2万担, 减幅仅1.5%,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蚕茧总产仍位居全国第三, 稳住了蚕桑大省的地位。
1.1.3 蚕农收入持续增加。
一方面, 2009年5月份后全国茧丝市场开始逐渐好转, 茧丝价格大幅回升, 达到历史新高。2009年我省蚕茧收购均价达到19.5元/公斤, 比2008年每公斤提高5元, 增幅达34.5%, 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3.26亿元;另一方面, 我省加大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009年全省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3.2亿元, 比2008年净增2亿元, 增幅达6.4%, 全省养蚕农户户均增收167元。1.1.4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以桑园土地资源开发、蚕桑生物资源开发、蚕桑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实现了新的突破, 桑园间套作、桑椹鲜食及深加工、桑枝食用菌等开发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桑园间套蔬菜、桑椹饮料、桑椹醋、桑椹酒、桑园鸡、桑枝食用菌等, 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子、菜篮子, 增加了蚕农的收入, 为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5 蚕业生产推广体系保持稳定。
2009年全省蚕种生产进一步调整, 蚕种生产正逐步向设备完善, 技术力量雄厚, 生产规模较大的种场转移, 三分之一的蚕种场生产了全省70%的蚕种。全省蚕种检验检疫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检验手段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蚕业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稳定, 做到了“骨干队伍不散、现有桑树不砍、发展势头不减”。
1.2 2009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1.2.1 积极推行结构调整, 促进蚕业基地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 突出优势, 强化基础, 壮大产业”的思路, 各地继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优势产业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优势更加明显。地处攀西优势产业带的凉山州2009年蚕茧又获丰收, 全年产茧38.1万担, 比2008年净增1万担, 蚕农蚕茧收入达到4.65亿元, 蚕茧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宜宾市继续推进实施“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 蚕业“一村一品”建设不断发展, 效果显著。南充市狠抓蚕桑基地建设, 强化良桑嫁接, 桑园管理, 配套完善养蚕基础设施。宁南、珙县、乐至、南部、武胜等13个蚕桑基地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的文件精神, 按照特色效益农业蚕桑产业发展的要求, 以基地建设为抓手, 以项目资金为引导, 重点推进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 纸板方格蔟的推广等关键技术措施, 取得明显成效, 13个基地县蚕茧产量达到66万担, 占全省蚕茧总产量的48.5%。
1.2.2 努力抓好科技兴蚕, 着力提高生产水平。
1.2.2. 1 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 组织科技人员编
写出版了《四川特色效益农业培训教材·蚕桑》一书, 该书重点对产业发展趋势, 栽桑养蚕实用技术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进行了介绍, 为开展蚕桑技术大培训提供了范本教材。
1.2.2. 2 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
技术规程》、《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桑蚕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规程》三个农业地方标准, 已由四川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至此我省已制定发布了14个蚕业地方标准, 为推行蚕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2.2. 3 积极开展蚕品种区域实验, 坚持推广对路品种, 切实发挥良种优势。
1.2.2. 4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选育产量高、抗逆性
强的新品种, 2009年又有2对品种通过省蚕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1.2.2. 5 坚持抓好“消毒统一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四个关键技术环节。
2009年全省小蚕共育面由60%提升到70%, 纸板方格蔟的推广使用面达到60%以上。宜宾市的珙县为提升蚕业生产科技水平, 依托西南大学、省蚕研所等科研院校, 成立了蚕丝工程技术中心, 是目前我省首家由蚕茧经营龙头企业自主创立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桑蚕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试、推广, 承担蚕业技术培训等工作。
1.2.3 大力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 努力实现蚕农增收。
在总结宁南、邛崃、乐至、金堂、嘉陵等地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典型经验的基础上, 全省在成都的邛崃、南充的嘉陵等地召开现场会, 提出蚕业部门应将蚕桑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促进蚕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大力推行桑园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推广桑园间套作、桑园养禽等, 努力提高亩桑效益, 增加蚕农收入, 稳定桑园面积;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桑椹酒、桑椹醋、桑椹饮料的开发利用, 拓展蚕桑蚕业的发展空间;大力推广蚕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拓展蚕桑发展的领域。德昌县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桑椹浓缩汁获得美国食品认证, 拿到了销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省蚕研所开发的桑枝粉碎机销往全省各地, 桑枝食用菌获得栽培成功, 开始批量上市;金堂龙腾丝绸有限公司引导蚕农在桑园内饲养土鸡, 其注册的“桑缘鸡”已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宁南县桑园间套秋洋芋, 亩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实现了蚕桑与马铃薯产业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上述经验在国家商务部召开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获得好评。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我省蚕桑综合开发产值达到20亿元, 成为了蚕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1.2.4 努力抓好灾后重建, 加快恢复蚕业生产。
“5.12”汶川大地震给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桑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灾区蚕业部门主动作为, 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 将蚕房修建与住房修建有机结合, 狠抓养蚕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积极推广小蚕围帐育, 大蚕棚架育, 对尽快恢复当地蚕桑生产, 增加蚕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 灾区蚕业部门共获得各项援建资金8000万元, 恢复重建蚕种场8家, 新建小蚕共育室600余间, 新建专用蚕房3000余间。当地蚕业部门为蚕农提供塑料围帐, 省力化蚕台, 小蚕饲育盒、蚕台布、蚕网、方格蔟各类养蚕物质, 满足了养蚕需要, 为恢复发展灾区蚕桑生产创造了条件。
1.2.5 积极抓好质量监管, 确保蚕农用种安全。
2009年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成都) 顺利通过了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的机构考核、审查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复查现场评审。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顺利通过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认证复查现场评审。以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成都) 、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为核心, 内江、南充、绵阳、乐山、凉山、广安等片区质检站为网络的蚕桑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 对全省蚕种场生产的205万张蚕种进行强制性检验检疫, 对不合格蚕种及时进行了销毁。对省外调入的蚕种进行了严格检疫, 对检疫不合格的蚕种督促销毁, 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同时按照《四川省蚕种冷库管理办法》, 严格坚持蚕种出入库验证把关, 确保蚕农用种安全, 切实保护了蚕农的利益。
1.2.6 大力打造蚕业品牌, 突出四川蚕业特色。
长期以来我省蚕业企业不太注重品牌的创立, 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随着规模的扩大, 产量的增加, 没有自己的品牌, 难以开拓市场, 许多蚕业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 有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去年我省蚕业在原产地保护、创建品牌、开拓市场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凉山桑蚕茧”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允许“凉山桑蚕茧”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 它既是知名农产品的产地标志, 也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 凉山区域内生产的蚕茧有了自己的原产地身份证明。“南丝路”已成为四川著名商标, 为把宁南蚕业做大做强, 宁南县委、县政府在原县蚕茧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南丝路集团;珙县的“僰人”蚕茧、“智溢”牌丝棉被、蚕沙枕;荣县的“白雀”牌手工蚕丝被;南部县兴盛蚕业合作社的“雪舒”牌蚕茧等自主品牌的产品已走入市场。
1.2.7 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 努力维护经营秩序。
我省蚕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做好效能建设工作,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蚕种生产继续按照“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证照管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 对从业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实行污点记录, 对原种继续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冷藏、统一供应、统一结算”等措施, 保证了原种质量, 规范了蚕种市场, 防止无证单位生产蚕种;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积极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建设, 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协会作用, 强化行业自律, 在蚕茧收购期间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边界协调, 努力维护正常的蚕茧收购经营秩序。
2 分析形势, 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蚕桑产业是我省特色传统优势产业,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全国茧丝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 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蚕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受到严重的冲击, 特别是主产区的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 发种量大幅度减少, 蚕茧收购价格波动频繁, 比较效益降低, 茧丝企业经营困难, 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桑产业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对外依存度较高, 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是蚕桑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深入调整, 特别是劳务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养蚕劳动力更为紧张。三是基地规模较小, 养蚕农户分散, 产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还很低, 加之产业链条较短, 我省还主要以提供蚕茧、生丝、绸缎等初级产品为主, 效益低而不稳,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四是我省蚕桑产业的基础薄弱, 科技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过大,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效益不高。五是蚕桑、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些地方蚕茧收购秩序十分混乱, 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投入信心不足。六是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地方因环境污染导致蚕儿中毒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已成为影响我省蚕业健康发展, 实现社会稳定的又一因素。七是我省蚕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 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2.2 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
2.2.1 蚕桑产业初步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较为合理。
农民发展任何一项产业关键看两条, 一看卖不卖得脱。二看有没有搞头。目前蚕茧的收购价格在公斤20元左右, 按照专家的看法, 目前蚕茧与其它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较为合理, 农民应该有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2.2.2 从国际丝绸市场分析及国内生产情况来看,
2010年原料茧供应总体趋势是供小于求, 并逐步趋于平衡。据业内人士对近百年国际丝绸消费量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来看, 几十年来丝绸产品消费量一直占国际纺织品消费量的千分之二左右, 变化很小。按此分析, 今年原料茧供应偏紧, 干茧销售价格稳中略降, 蚕茧价格可能保持稳定, 有些地方还会小幅上扬, 蚕茧销售市场相对较好, 不会出现卖茧难的状况。
2.2.3 东桑西移和产业转移给我省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9年江苏、浙江、山东、重庆等蚕桑主产区养蚕量大幅度下降, “东桑西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蚕桑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 这为我省蚕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当前, 国际产业、资本加快向我国转移, 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 江苏、浙江丝绸企业在广西、云南寻求合作, 带动了广西、云南蚕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 蚕桑产业已经呈现整体转移的态势, 可以说这种转移应该是不可逆转的。我省应凭借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产业转移中争取位置, 争取主动, 加快发展。
2.2.4 灾后恢复重建, 产业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给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桑产业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去年灾区的恢复重建, 重点主要放在解决住房等民生问题方面, 2010年灾后重建的重点将逐步放在产业恢复发展上, 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业部门应积极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 积极争取尽快把当地的蚕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
2.2.5 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 提升了我省蚕业的竞争力。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在谈及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时, 提出转变观念, 转换思维, 把过去栽桑就只养蚕产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桑树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桑、蚕资源的深度开发, 综合开发, 创造出新的, 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提高桑蚕的附加值。在这方面, 我省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2.2.6 蚕桑生产的生态、低碳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绿化村庄等方面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森林遭受破坏后, 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 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发展桑树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极为重要, 如果用价值来计算, 桑树的价值远远超过作为蚕饲料及副产物的价值;桑树在我国低碳与生态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是没有缺点的优势产业。
2.3 更新观念, 奋力推进我省现代蚕业的发展
当前, 我省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 蚕桑已不再是农村的一项副业生产。对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 转变观念, 着眼长远, 坚定不移地推动我省蚕业发展。在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 以高标准桑园建设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培育龙头企业, 建设产业基地, 创新发展机制, 实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作, 使我省蚕业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 迈上新台阶。
3 2010年蚕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010年蚕业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巩固回升, 加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 农民增收这一主线,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转变观念, 调整思路, 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努力改善基础条件, 大力强化科技支撑, 以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为抓手, 全面推行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生产能力和行业经济效益,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2010年蚕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生产蚕种200万张, 发种215万张, 总产茧7.5万吨 (150万担) , 蚕茧单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3.1 加大布局调整, 突出区域优势, 强化基地建设。
根据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 省农业厅全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的具体部署, 结合“十二五”蚕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要求各地突出蚕桑产业的特色, 切实抓好蚕业规划和基地建设工作。
3.2 依靠科技支撑, 提升技术水平, 提高蚕农收入。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我省将以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 开展技术培训, 技术示范, 推行四川省蚕桑主体技术路线, 提升蚕农的技术水平。
3.3 拓宽开发领域, 提升发展水平, 增加蚕农收入。
在总结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经验的基础上, 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套作经营模式, “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农业, 提高养蚕设施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市场营销, 提高农民的收入。继续拓宽蚕桑发展领域, 努力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千方百计增加蚕农收入。
3.4 强化蚕种监管, 确保质量安全, 维护蚕农利益。
蚕种质量安全关系到蚕农的切身利益, 各级蚕种质检部门要有高度的事业心, 责任感, 切实抓好蚕种监管工作, 让蚕农用上放心蚕种。
3.5 创新发展机制, 提升企业实力, 增强服务能力。
机制创新是推动现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多年的探索, 我省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型, 企业带动型, 合作社组织型的不同发展机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创新发展机制, 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公司带农户、种场带农户、共育户带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 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二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蚕桑产业的发展, 共同开发蚕桑资源, 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6 加大生产投入, 改善养蚕条件, 提升发展水平。
蚕桑生产前期投入很大, 没有政府、龙头企业的投入引动, 难以形成规模, 形成产业。加大在蚕桑生产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4页) 上的投入。
3.7 维护生产秩序, 增强企业信心, 促进产业发展。
四川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篇3
产业发展有喜有忧
企业生产经营普遍欠好
调查显示,11户光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普遍欠好。其中,成都的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组件有限公司、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和成都旭双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增2减(见表1)。
绵阳调查的3家企业有两家经济效益不理想。安县银河建化星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仅248.65万元,亏损达111.1万元;北川福德新能源公司去年4月出口了一批产品到南非,但南非方面至今没钱支付,今年第二批产品不敢发货,只有全部内销,2014年上半年只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7.21万元,亏损32.78万元;绵阳高新区正旭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产品全部内销,主要经营太阳能光伏产品、太阳能光热产品、节能环保产品、机电产品、电子、电热、电气产品、高低压成套设备等,2014上半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3.71万元,税后盈利107.98万元,是该市唯一一家盈利的光伏企业。
乐山多晶硅企业自2011年底以来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其中,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2012年生产3200吨多晶硅,产值约4亿元左右,2013年因整个销售市场疲软,该公司进行了减量生产,由3条生产线减到1条生产线,全年产量降为600吨左右。今年1~6月产量上升,已达到600吨。但是,目前该公司由于产品销售价格只有13.8万元/吨左右,低于15万元/吨左右的生产成本,生产处于亏损状态。东汽峨嵋半导体公司因债权人起诉,法院已冻结该公司所有资金帐户,2011年11月起停产,员工工资由东汽集团代发,濒临破产。新光硅业公司和乐电天威公司均于2011年11月停产。
企业开工情况差异大
成都光伏企业开工率比去年同期上升。其中,天威控股(包括天威组件)去年开工率率仅30%左右,而今年上半年硅片开工率达100%;汉能公司一季度受市场需求减少影响,开工严重不足,开工率只有20%,二季度产能呈逐渐放大趋势,已达到30%以上,下半年计划生产100兆瓦,开工率将大幅增长;旭双公司今年以来积极拓展多晶硅领域,实现转产改造后,预计企业的开工率将有所提升。
乐山只有永祥多晶硅公司生产处于运转状态,去年1~9月一直在技改试机,开工率较低,年设计产量2000吨的生产线开机断断续续,月均产量约10吨。自去年10月份开始恢复性生产,但因往年有多达900吨的库存,故只恢复了一条年设计产量800吨的生产线,且生产量不饱和,月产量只有50吨左右。从今年1~6月的生产数据来看,永祥多晶硅公司只生产了600吨的产品,与设计2000吨的年产量有很大差距。
绵阳调查企业的开工情况亦不太好。安县银河建化星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设备利用率只在30~50%之间;北川福德新能源公司生产设备利用率更是不足10%;绵阳高新区正旭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设备利用率稍好,但也只有60~80%。
产品价格、出口及库存情况趋于好转
价格回升。如成都调查的4户企业,2014年1~6月有3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只有旭双公司的产品价格下跌(见表2)。
库存改善。如成都调查的4户企业涉及的5类产品中,有4类产品的库存减少,仅多晶硅电池增加,总体情况有较大改善(见表3)。
外贸出口向好。在调查的11户企业中,有外贸出口的天威控股和天威组件同属中国兵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2014年1~6月两家公司外贸出口额38276千元,同比增长143.0%,出口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7.3%,比去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其中,天威虽然多晶硅组件受国外需求减少影响导致出口比去年下滑83.0%,但多晶硅电池外贸出口销售量同比增长393.0%。
企业资金比较紧张
据调查,当前光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缺、融资难的问题。如,成都调查的4家企业均表示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因行业不景气,基本被银行拒之门外,所需资金基本以自筹为主。其中,成都旭双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光伏电站建设和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但项目前期投入资金缺口很大;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已面临资金枯竭,企业生产经营随时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崩溃;四川汉能光伏有限公因缺乏资金,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科技投入情况较好
调查表明,除乐山4个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基本没有科技投入外,成都、绵阳所调查企业普遍有一定的科技投入。如,安县银河建化星源科技有限公司上半年投入研发资金60万元;北川福德新能源公司该企业设有独立科研部门,光伏产品技术含量和国内企业差不多,上半年投入研发资金35万元,现在该企业正在建设空气能项目;绵阳高新区正旭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上半年已投入研发资金40万元。
政府补贴基本兑现
由于光伏企业是国家科技型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因此,调查企业中除乐山企业因普遍停产而未获得政府补贴外,成都与绵阳的企业不同程度地获得过政府补贴。如,北川福德新能源公司2011年享受光伏政府补贴40万,2013年上马空气能项目享受政府补贴280万(因为是新技术);安县银河建化星源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获得政府一次性补贴60万元;绵阳高新区正旭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获得高新区政府科技研发补贴81万元。
克服困难,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尽管四川光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产品低端产能过剩、受国内国外市场双重压制、科技含量偏低、技改资金缺乏等问题。笔者建议从资源整合,构建融资平台,引领技术创新,加快布局终端市场等方面入手,促进光伏产业这类战略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改善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现状,特草拟这份样卷,请您抽出宝贵时间,根据您的需求如实完成这份样卷,为完善西部农村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依据,谢谢!
1.性别:男(√)女()
2.您的年龄:20一30()30一40()40一50(√)50一60()
3.您的职称:中教高级(√)中教一级()中教二级()中教三级()
4.您的最高学历是: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
5.所学专业:地理(√)其他()
6.教龄:10年以下()10一20年()20年以上(√)
7.目前授课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
8.有关地理专业知识,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您(a)
a系统学过b学过一些c学的很少d没学过
9.您毕业于(a)
a师范院校地理专业b 师范院校其他专业c 非师范院校
10.您认为有必要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吗?(a)
a有b 没有
11.您需要地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吗?(b)
a 非常需要 b 一般 c 不需要
12.您对201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了解情况(a)
a 很清楚b 一般d 不了解
13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您(b)
a 系统学过b 学过一些 c 学的很少 d 没学过
14.您所在学校是否经常聘请课改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教师授课?(b)a 经常b 偶尔 c 没有
15.您准备教学的方式:(a)
a 集体备课b自己备课
16.在教学过程中,您对学生的了解(b)
a 全部 b 大部分 c 很少
17.在教学过程中您目前的教学方式是(c)
a 传统教学c 新的教学模式
18.每次进行新一轮课程教学您(c)
a按原来方式教学b 根据需要适当改动 c 完全采用的新的教学方式
19.您常用的教学方法是(c)
a 讲授法 b 启发式教学 c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d 其他
20.在您的课堂上,学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是(b)
a 自主学习b 合作探究 c 接受式学习
21.在您的课堂上,您认为三维目标中哪个目标达成效果最好?(b)
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 c 情感态度价值观
22.您对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a很清楚,并知道完成的途径 b 不是很清楚,从未考虑过要完成23.您对学生的作业完成和点评情况是(a)
a 当堂完成并点评 b 当堂完成,下节课点评 c 课后完成,下节课点评
24.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完成作业效果较好(a)
a 当堂完成 b 课后完成25.在您的教学中学生能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a)
a 能 b 有时 c 不能
26.您经常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a)
a 经常b 偶尔 c 没有
27.为提高教学成绩,您认为哪种方式合理(a)
a有效利用课堂并适当练习b主要依赖做题
28.您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吗?(a)a 参加过 b没参加过
29.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您能熟练制作和使用课件吗?(a)
a 能b不能
30.您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吗?(a)
a 经常b 偶尔
31.您熟悉教学论文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吗?(a)
a 熟悉 b 知道一些c 完全不知道
32.您熟悉中学教学相关课题的申报程序和方法吗?(b)
a 熟悉 b 知道一些c 完全不知道
33.如有机会参加培训,您认为有必要对初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吗?(a)
a 有b 没有
34.您认为教学观摩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合适?(b)
a 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杜绝视频教学观摩
b现场教学观摩研讨,若教学理念比较新,教学实录可以考虑
35你希望培训指导专家是(b)
a 一线教师b 教研员 c 高校课改专家
36.你认为比较合理的培训作业类型是(b)
a 书写论文 b 学员教学实录c 做题
37.您经常参加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观摩并给予评价吗?(a)
a经常参加 b 很少参加 c 没有参加过
38.您理解校本开发的含义吗?(a)a完全理解b不太理解 c完全不理解
39在教学过程中,您注意环境伦理教育的渗透吗?(a)a 经常 b 偶尔c从来没有
40.您认为地理教师与教研员、教育专家、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有必要吗?(a)a 很有必要b 没有必要c无所谓
41.您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地理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5
为学习借鉴四川广汉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科学编制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2010年3月21日至28日,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同志带队,县经贸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相关人员及千山公司、阿庐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泸西县工业经济考察团,赴四川省广汉市和云天化集团(重庆市、云南水富县)学习考察。考察团先后考察了云天化集团、广汉市经济开发区和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益油(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听取了广汉市政府、相关企业及云天化集团的情况介绍。
本次考察时间紧、内容丰富、任务具体,考察团全体成员认真学习考察、广泛交流、深入思考,收获颇丰。通过考察,进一步认识了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认识;转变了观念,逐步理清了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路,达到了考察的预期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聚甲醛项目基本情况
云天化集团的聚甲醛生产线有两条,一条在云南省水富县,规模为年产3万吨;另一条在重庆市,规模为年产6万吨。考察团主要考察了云天化集团在重庆长寿设立的分公司。该企业位于重庆市长寿化工园区,占地296亩,主要从事聚甲醛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成立了聚甲醛生产、应用的研发机构。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引进波兰ZAT公司生产技术,具有设计先进、工艺成熟、生产能耗低、安全环保、起点高等优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属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化学工业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二期工程,具备年产4万吨聚甲醛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0亿元左右。
(二)广汉市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自古就为“益州门户”。全市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广汉市工业经济发达,工业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了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物流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连续多年跻身四川省“十强县”之列。2009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5.3亿元。
广汉市经济开发区于1991年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四川省3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现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入区企业423户,其中工业企业2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实现工业产值202亿元、利税24.8亿元。整个开发区完成了“七通一平”,建成了学校、休闲广场、商场、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园区功能较为完善。
(三)广汉4户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石油开采设备研究、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企业,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主要产品包括钻深1000至7000米的直流驱动钻机交流变频钻机,机械驱动钻机等。公司有较强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达200余人。产品三分之二以上出口,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中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58亿元。公司分别在美国、俄罗斯、中东等地建立了分公司。
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地处广汉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的现代化制药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近20亿元,上缴税金5600万元。
益油(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后引进合作伙伴组织的现代化粮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金鱼食用油及饲料,年产值30余亿元。
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是一户生产铝型材的现代化企业,年生产铝型材2000吨,产值3亿元。
二、广汉市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
(一)明确发展战略,搞好产业规划布局。20多年前,广汉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为组织实施好这一战略,广汉市专门搭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对全市产业现状、基础条件、布局特点等进行研究分析,充分了解和分析了周边区域发展的情况,制定出台了《广汉市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指导意见》。同时聘请专业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原则,在整个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石油机械工业园,医药食品工业园、高铁工业园等。按照规划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各产业发展。
(二)多方筹措资金,抓好开发区基础建设。广汉市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的目标,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开启多元投资渠道,努力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承载能力。一是利用政府土地收益,集中财力,为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累计投入11.81亿元。二是整合原有多家国资公司,成立广鑫投资公司,为开发区建设提供投资和融资担保,争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6.51亿元。三是以市场换投资,整合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供给入区企业,投入配套资金1.18亿元。从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达19.5亿元,使经济开发区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三)坚持突出特色,走聚约化关联化发展路子。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上,广汉市始终坚持走集约化和关联化发展路子。一是突出产业特色,注重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在重点产业发展上,大力引进石油机械、医药食品等特色产业项目,培育“专、精、特、优”的企业群体,尽快形成配套优势。2006年以来,引进的特色产业项目占全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85%以上。针对产业链条中的弱链、缺链环节,外引内联,通过扩能、升级、延伸、入链,快速推动产业扩张,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目前,开发区以宏华公司为龙头,集聚了石油装备机械制造及配套企业近100户,覆盖了井架、底座、顶驱、泥浆泵、绞车、井口、钻头等领域,成为全国三大石油钻机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层次升级。
2006年以来,广汉市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投入15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入43亿元,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省最大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和四川省医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县级区域之一。
(四)突出招商实效,注重招大商招强商。广汉市多年来坚持“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不引进,达不到投资强度和亩产税收要求的项目不引进,不能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不引进”的“三不引进”原则,着力招大、招强、招品牌,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一是每年都举行大规模、高频率的对外招商活动,瞄准经济发达地方,盯住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努力提高项目签约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2006年以来,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约15亿元。二是将用地指标、资金扶持等政府可控资源向经济开发区集中,鼓励支持新建企业和按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企业进入经济开发区。截止目前80%的新增用地指标、75%的技术改造补贴资金、85%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都安排在经济开发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从58万元/亩提高到102万元/亩,开发区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五)全心优化服务,扶持企业加快发展。广汉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上,不仅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体系,推行“首问责任制”、“倒查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也有好的举措。一是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召开银企见面会,推荐优质信贷项目,促进银企合作,吸引了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一批外地金融机构到经济开发区开展信贷投放业务,每年帮助企业落实贷款28亿元以上。成立了会员制担保公司2家,为企业担保贷款4.63亿元。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级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挖掘激励企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努力打造企业发展“政策洼地”和“投资福地”。先后出台了15个扶持企业的政策文件,对企业销售上台阶,税收上台阶,挂牌上市,获得国家、省认定技术中心,获得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给予重奖,单项最高奖励金额达300万元
三、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使我们开扩了视野,得到了一些启示。借鉴重庆长寿和四川省广汉发展工业经济的经验及做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的路子
从广汉市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泸西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信心必须更加坚定。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是关系泸西今后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县范围内应该进一步掀起学工业、谈工业、干工业的热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要进一步破除一些阻碍发展的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意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落实好工业强县战略。要树立敢想敢干,勇于“变无为有”的思想,正确处理好现行体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矛盾,用好、用活政策,过好“黄线”。广汉市的做法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把当地资源条件作为工业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一种误区思想。云天化集团重庆分公司和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并没有所需原料,企业却依靠科学管理、技术进步,整合市场资源,做强做大了产业。第三,要树立和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工业经济要大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形成,就必须有项目的落实、必须有企业的的入驻和诞生。今后应大力提倡研究项目、落实项目、服务项目的实干精神。
(二)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工业产业
1.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煤化产业。我县有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且属于优质煤种,这是我们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有利要素。2009年我县的工业总产值接近30个亿,来自煤化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60%。如何谋划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县95万吨煤焦化项目已建成投产,由甲醇转化为甲醛再转化为聚甲醛的思路基本确定,煤化工产业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应该抓住机遇,全力做大做强。首先,要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目前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完成了征地工作,要力争尽快开工建设,以抢先占领市场和资源。聚甲醛项目的提早建成,不仅可以消化企业自产的甲醇,提高煤资源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吸收和消化周边师宗、弥勒和陆良等县生产出的甲醇,抢先占领市场。其次,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煤化产业从机焦生产到聚甲醛的合成,是煤化工业向精细化学工业的转变,特别是聚甲醛的生产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控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且对中国实行高度封锁、保密。加强对煤化产业及聚甲醛下游产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应该加大对煤化产业,特别是要加大对聚甲醛经济价值、生产技术下游产业开发和市场情况的研发力度,以增强发展后劲。
2.依托气候优势,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目前我县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而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又有了良好开端,发展潜力大。现在东山风力发电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县政府与中国水电技术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院签订了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开发的框架性协议。下步应该继续加快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相关服务工作,引进具有投资实力的企业,推动泸西电力产业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应加强对东山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按期完工。同时积极配合尽快落实东山风力发电项目二、三期工程的投资主体,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开发上,要协调企业把技术研究和引进投资合作的关系处理好,促进项目尽快实施。
3.依托非煤矿产资源,发展建筑建材产业。我县建筑建材产业多年以来都是以水泥生产、烧制砖及简单的初石加工为主。今年2条原有的水泥生产线将要淘汰停产,中枢镇水泥厂新的生产线将投产。以水泥为主、结构单一仍然是困绕我县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应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研发新
项目,建设新的建筑建材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两家现有的水泥生产企业,应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可行的合作方式,把将要停产的厂房改为粉磨站,把水泥生产的实际产量进一步扩大。在石材加工和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上,要加大招商和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免烧砖等项目的发展,逐步淘汰红砖和岩页砖生产线。
4.依托生物资源,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我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小,开发深度不够。生物资源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国药准字号的产品,未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现在千山公司已经完成了GMP生产车间论证,森菊公司已经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快转变观念,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在双赢的原则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切实提升产业开发能力。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蜀中制药有限公司,从1999年成立至今,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就成为一家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的现代化制药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近20亿元。这家企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有良好的合作伙伴,有适应市场的经营方针,并不是它拥有多少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在农产品加工上,企业应该有效整合和利用好有限的市场和种养殖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无论是高原梨、荞系列还是火腿加工企业,都应该按统一的地方标准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
(三)抓好园区规划建设,吸引更多项目入园
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园区产业。适当调整扩大园区面积到16至20平方公里左右,把一些不连结成片的范围考虑纳入园区规划。借鉴重庆长寿地区和四川省广汉市经济开发区的经验,建议把园区规划为“一区多园”,大制可分为煤化工业园、电力工业园、生物制药工业园、食品加工园、建筑建材园、电子电器工业园、陶瓷工业园,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上尽可能考虑得长远一点。
二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各类基础设施,认真解决好土地和水、电、路等基础性的问题,切实增加园区的吸引力。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和四川省广汉市经济开发区做到了“七通一平”,这是我县在园区建设上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增强园区实力。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是广汉经济开发区内的大企业,它入园后随之招引和孵化出了与其有产业关联的100多家企业进入园区,形成园区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应该借鉴这一经验,以大为焦化为龙头,在煤化工园区内,招引配套产业项目。同时根据整个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项目和企业,增加园区经济总量。
(四)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好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组织银企见面,推进优质信贷项目,吸引外地金融机构到我县开办业务,同时要积极想办法建立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规范和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信用度,让更多的老板成长为企业家。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不折不扣地让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工业产业提供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产业布局研究、产业政策执行、项目储备研发和扶持引导企业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园区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加强项目招引、协调解困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当好入园企业的“勤务员”。
(五)强化项目储备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6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对农村进行三次重大政策改革,再到彻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这个中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民——这批占全国总人数7成的人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村民的的谈论中,我看到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但也感受到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收入、问题
正文
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考察保定市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在12月4号和5号这两天,对保定市北市区村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方面。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多。
我这次调查是选取的是王庄村、前辛庄村、后辛庄村、冯庄村、,尚庄村五村。每个村发放20份调查问卷,共100份。调查问卷的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发放问卷方式是随机抽出五排,每排隔五户发放一份。
问卷资料
第 1 题 您的职业是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务农 42 42% B.乡镇企事业单位 25 25% C.政府机关 5 5% D.个体 12 12% E.农民工 10 10% F.其他 6 6% 第 2 题
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多少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1000元以下 42 42% B.1000元-3000元 44 44% C.3000元-5000元 10 10% D..5000元以上 4 4% 第 3 题
您收入的主要来源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农产品收入 28 28% B.养殖业 20 20% C.本地乡村企业收入 23 23% D.外出打工 12 12% E.自己的企业 8 8% F.其它 9 9 % 第 4 题
您认为农村家庭最想得到的社会保障: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基本养老保险 28 28% B.最低生活保障 9 9% C.农村合作医疗 45 45% D.其它 18 18% 第 5 题
你的家庭主要采用的耕种方法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A.机器播种 78 78% B.家养牲畜耕种 22 22% 第 6 题
您希望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达到那种水平: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初中 5 5% B.高中 15 15% C.本科 68 68% D.硕士及以上 12 12% 第 7 题
您觉得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收入有变化吗?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上涨了很多 79 79% B.没多大变化 20 20% C.下降了 1 1% 第 8 题
您的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是: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子女的婚姻 5 5% B.子女的教育 34 34% C.医疗 15 15% D.房子 10 10%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E.购车 7 7% F.家庭日常开支 19 19% G.购买生产资料 10 10% 第 9 题
您家一个月的总支出大概是多少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500元以下 30 30% B.500-1000元 54 54% C.1500-2000元 13 13% D.2000元以上 3 3% 第 10 题
如果您有余收入,想提高您的生活质量,您倾向于哪方面的消费: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温饱 9 9% B.房屋建设 27 27% C.子女教育或家庭成员的学习36 36% D.婚嫁 3 3% E.家用所需的其他物质消费 25 25% 第11题:
您认为村里的道路建设情况怎样?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道路太窄 65 65%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答卷比例
B.还行 23 23% C.很好 12 12%
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对于经济与教育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影射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1)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从问题1和5显示,在村务农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小,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变活了,并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束缚在农田上,很多人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由农转居,由农转工;或者是转变为个体工商业者,自己经营一些商品等,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2)新型农业进入家乡经济
问题5显示,大多数的家庭开始采用机器耕种,代替传统的耕种方式。科技兴农战略已经开始深入民心。有许多村民由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科技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做新型农民,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问题2中,农村村民的收入正逐渐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走向小康水平,党的政策和正确领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问题9 中,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减支出有节余,说明村民大多有储蓄已备不时之需。农民低收入比重较低,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道路利用率低,道路普遍较窄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问题11中可知农村的道路相对于国路或是市区的道路普遍较窄,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对“三农”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和谐农村建设还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问题4中大多数人想得到社会保障,说明农村有些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村民的教育意识有所提升,但相对城市来说受教育程度仍较低 从问题6中,农村人的开始逐渐对提高了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且问题8中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有了提高,说明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一些提高,但是这个比例相对于全国的来说还是较低的,因此政府还是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教育意识。我国已经提出了要科技兴农,在农村中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可是如果没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又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农业水平呢?虽然与以前相比,农村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民现在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仍然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这意味着缩小两极分化的任务仍任重道远,不可怠慢。
4)经济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发展不平衡
问题7大多数村民认为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收入上涨了很多,这说明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映射出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物价上涨速度较快,而农村村民的消费水平相对降低,改革开放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农民的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相对下降。我们必须看到农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仍然十分滞后。就比如说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其中涉及了一个很专业的经济没名词——恩格尔系数。而让我们失望和忧心的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很高,现今我国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农村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才刚刚及上温饱。不只如此,其他的有关民生问题也多多少少影射出了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
解决措施
经这次调查,在发现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 多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改善的力度,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2)政府要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 村资源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 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进资本投入,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4)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强教育力度
只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起头并进,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我国的远景规划才能实现。全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政府要加强农村的 基础教育设施,为农村提供更多大的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适当提高 农村教师的工资,加强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
总结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从这次调查中,我更清楚得认识到了农村发展的现状,看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明显,广大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单
一、分散、粗放型向综合、集约、效益型转变,这一切都归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并发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希望这次调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让村民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改进也希望政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7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12所高等院校。依次为成都体育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
二、讨论与分析
1. 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机遇的背景分析。
为实施高等教育大开发策略, 教育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 使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给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带来了全方位的机遇。
(1) 社会因素。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加入WTO, 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 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 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 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 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 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 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宏观战略决策,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把体育作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的范畴。党中央“十五”规划又进一步强调“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 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国家领导在最近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把体育产业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这一系列指示, 为体育产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 地域因素。四川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省, 处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中部, 具有承东启西的区域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加快实施, 在未来10年~15年, 四川要建设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3) 消费者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这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向于体育消费, 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防御疾病。随着“全民健身计划”, “阳光体育”计划的启动和实施, 大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的体育人口将不断壮大, 社会对体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 从而拉动体育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目的是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体育市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四川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访查发现, 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其发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 发展模式较封闭, 形不成规模效益。高校体育市场的组织形式大多仅限于本校师生员工, 缺乏与社会交流, 甚至学校体育场馆根本就不对社会开放, 因此其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育要有市场, 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投入, 二是效益。这也是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化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而四川高校体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它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 增强体质, 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职能, 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其实施的过程也是仅限于本校师生员工这一狭小的领域而不是全社会, 对外联系几乎为零。这些因素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 外界投资少等特点, 这就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2) 目标单一, 缺乏组织。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模式单一, 路子窄, 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靠“筹、要、靠”依附了上级或学校有限的财政拨款, 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没有把自身体育市场的开发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挫伤了体育教师开发体育市场的积极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所组织的一些有偿健身锻炼和培训班, 服务内容形式单一, 规模小, 短期行为成分大。
(3) 观念陈旧, 缺乏市场意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 不够开放, 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 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 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 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在教学之余, 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 不能充分利用, 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
(4) 缺乏先进的体育教育观念及长远的发展目标。目前的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大多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在一定时间内, 可以给四川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繁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注入更新的教育理念。而在相当一部分办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对教育基本理论知之甚少, 不熟悉教育规律, 对车内外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 在办学思想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 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 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5) 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但目前四川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主要还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发展的一个环节, 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另外高校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 资金流向缺少透明度, 明晰赞助行为, 是校园体育赞助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学校领导者的素质也是影响体育商业机构是否赞助的一个重要因素, 领导者不仅要懂得体育知识, 还有拥有企业、市场、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高校体育赞助要扎根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 合理、有序地发展校园体育产业。
(6) 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有待进一步开发。四川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有着业余经营的特点, 有偿经营处于初级阶段, 只有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方能创收, 即使开展了有偿经营的高校, 经营的理念也不是很强, 很少利用营销手段和策略去扩大影响, 去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 仅仅是坐等上门。而且能够进行创收活动的大都只有羽毛球馆、游泳场馆、网球场馆、足球场等, 大部分室外体育设施和场地, 如跑道、篮球、排球场等无法进行收费, 能够创收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创收微利阶段或无利阶段。另外, 也有研究指出, 院校外消费群体参与率不高, 四川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主要还是以公园、街头巷尾等非正式体育场所为主。
2.发展四川高校体育产业的策略。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川高校体育市场亟待开发。四川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四川高校在搞好“体教结合”的同时, 应把握其发展的机遇, 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积极地发展健康的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过程中, 不但要优化高校体育市场的环境, 建立适宜的动作管理机制, 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1) 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向高校体育产业化迈进的进程中, 有关部门及教育机构需要转变观念, 改革教育体制。多年以来,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福利性的教育事业支出不得不让位于生产性支出。体育教育的组织者也仅把体育教育看作是社会的一种浪费, 并不追求经济效益, 体育教育的规模、数量以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都受到财政拨款或福利基金的限制。显而易见把体育教育限定于事业型之中。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需要。因此, 学校体育教育在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的过程中, 让学校体育产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育体制。
(2) 多渠道开展高校体育市场, 实现“多赢”。世界各国为争办各种大型运动会的主权展开激烈的竞争。运动比赛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特点, 通过现代化传媒的传播, 成为一种共识, 承办大型运动会比赛所获得各方面收益是无法估量的。1984年美国人尤伯罗斯首开私人承办奥运会的先例, 他通过29个大企业公司资助、门票、广告、转播等商业动作, 成功地举办了络杉机第23届奥运会。没花美国政府1分钱, 反面获得空前的利益, 光ABC放手公司约赚了35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在北京高校新建和改扩建不少运动场馆, 使这些高校获得空前的利益。高校体育市场应主动寻找机会, 获得运动比赛的主办权。利用承办运动比赛的机遇, 精神运筹获取广告、捐赠、上级机关投入资金和物质来建设现代化的运动设施。通过承办各种大型比赛, 高校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依据高校人才、物质等优势, 在确保教学、训练的基础上, 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周边事业单位、社会的街道连成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高校体育场馆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 使高校体育市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吸引众多的团体及个人, 步入高校进行有偿健身与体育培训活动。
(4) 加强体育科研的实用性。使体育科技成果得到及时开发利用, 以拓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允许社会各界人士把体育当作产业, 当作“无烟工厂”, 从事体育劳务的生产和经营, 在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取得合法利益。
(5)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 推行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或俱乐部教学或体育社团制也可吸收社会人员参加并收取适当费用, 实行有偿服务。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机构, 对校内学生适当或优惠收费标准, 敞开对社会开放, 对体育劳力商品交换提供政策支持。
(6) 努力将高校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推向市场。每年高校体育竞赛接连不断, 从经济效益上讲,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许多高校因经费欠缺, 只能放弃参赛。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是值得尝试的,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具有以下4个条件:提高高校竞技运动水平;依靠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 成立竞赛管理机构;通过体育广告经纪公司或体育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努力拉赞助, 使高校体育竞赛走向市场, 体育赞助是高校体育市场运作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各运动的市场经营有巨大的资金保障作用。
体育场馆的租赁与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是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体育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四川高校要改变过去等“米”下锅的传统经营模式, 积极主动与上级体育部门、文化部门联系, 力争将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文艺表演等引入校园, 这既可以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校内精神文明建设, 又可以依托完整进行市场筹划与运作, 走商业化道路, 获取广告费、赞助费与门票费等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校的体育培训业, 面向社会举办各种体育班, 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指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以产业化为方向, 改革高校体制与运行机制, 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四川高校开发体育产业是学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一个的突破口, 体育的产业化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全面开发,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加快自身人才培养, 走社会化的道路来实现四川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启明: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
[2]马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综述)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蒋玲: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7
[5]武斌: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实施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7]李红岩任保国:关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化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4
[8]张玉芬:对体育院校场馆的经营性管理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9]蒋玲:高校体育市场的策略与管理[J].中处教育科学, 2003, 12
[10]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 2005, 26 (1) :1~6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篇8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抽选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内江、南充、宜宾、达州等9个市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18~65岁并在调查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住宿餐饮零售点、居住小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地随机抽样进行访问。调查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其中成都市完成600个,其余8个市各完成300个。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对其进行系列报道。
生活现状及诉求篇:举家入城近半数市民待遇需求大
平均年龄37.6岁,学历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超过六成
在受访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年龄在18~29岁的占31.5%,30~39岁的占23.3%,40~49岁的占29.8%,50~65岁的占15.4%,平均年龄为37.6岁;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3.7%,高中/中专/职高的占25.3%,大专/本科的占10.9%,硕士及以上的只有0.1%。
分地区看,在年龄方面,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平均年龄为33.5岁,其他调查城市为38.6岁;在学历方面,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学历为高中/中专/职高的比例(32.0%)较其他城市(23.7%)高8.3个百分点,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比例(17.3%)较其他城市(9.3%)高8个百分点。
近五成进城务工人员与配偶、子女一起在务工城市生活
在问及“目前与家人生活的状况”时,表示“与配偶、子女一起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最高,占48.5%;其次是“未婚,单身一人生活在务工城市”,占21.2%;第三是“夫妻生活在本市,子女老人在农村老家留守”,占14.0%;另外,表示“子女已独自成家立业”的占9.6%,“配偶及子女在农村老家留守”的占6.7%。
分地区看,成都市和其他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与家人生活的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与配偶、子女一起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较其他城市低11.5个百分点,而“未婚,单身一人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较其他城市高15.6个百分点。这与成都市作为特大型城市,房价及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有较大的关系。
居住条件:单独租房和自购房的比例排前两位,分别占41.8%和22.5%
在问及“目前进城务工的居住条件”时,表示是“单独租房”和“自购房”的比例较为突出,分别占41.8%和22.5%(详见图1)。
分地区看,受相对较高房价的影响,成都市居住条件为“合租房”的比例(16.7%)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自购房”的比例(12.3%)则较其他城市低1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年龄、学历等人群的“自购房”情况看,总体趋势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越长、个人月收入越多,居住条件为“自购房”的比例越高。
在没有购房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未来三年有城镇购房打算的占23.7%
目前没有在务工城市购房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占调查样本总量的77.5%),表示未来三年“有”在城镇购房打算的占23.7%。
在不同人群分组中:年龄较小、学历越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较长、个人月收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未来三年有购房打算的比例更高。
进一步问及未来三年有购房打算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否有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需求”时,表示“有”的占34.9%。其中,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有”的比例为18.8%,其他城市为39.8%。
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遇到的两大主要问题:
申请条件门槛过高和对相关政策不了解
在问及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遇到的问题时,表示“申请条件门槛过高,没有申请资格”和“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比例分别达44.8%和34.4%,另外有5.2%的表示“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是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方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在与配偶、子女一起在务工城市生活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占调查样本总量的48.5%),表示随迁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占46.2%,“尚未到或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占52.1%,“已中途辍学”的占1.7%。
在随迁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随迁子女入学“非常方便”的占14.3%,“比较方便”的占42.0%,“基本方便”的占22.6%,三者比例相加为78.9%,另外表示“不太方便”或“很不方便”的占21.1%。
在问及表示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太方便”或“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时,表示“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的比例最高,占46.5%;其次是“办理入学手续繁琐”,占31.0%;第三是“进入公办学校困难”,占29.6%(详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不同调查地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方便的主要原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成都市主要包括“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办理入学手续繁琐”和“进入公办学校困难”三个方面,其他城市则主要集中在“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方面。
就业和社会保障篇:就业行业较集中保障水平需提升
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6.6年
到目前为止进城务工累计时间不到2年的占17.1%,2~5年的占25.9%,6~9年的占15.5%;10年及以上的占41.5%,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6.6年。分地区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5.6年,其他城市为6.8年。
nlc202309012311
有失业经历的占46.5%
受访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有过失业经历的占46.5%,表示有“1次”或“2次”失业经历的占24.4%,有“3~5”次的占12.3%,有“6次及以上”的占9.8%,平均失业次数为3.1次。分地区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有失业经历的占50.3%,平均失业次数为2.8次;其他城市有失业经历的占45.5%,平均失业次数为3.2次。
在问及有失业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失业时有没有到当地劳动部门进行过失业登记”时,表示“有”的只有5.2%。
在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比例近七成
从从事行业看:“批发与零售业”的比例最高,占27.5%;其次是建筑业,占21.9%;第三是“服务业”,占19.0%,以上三者比例相加为68.4%(详见图3)。
分不同学历的人群看,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比例越低,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越高;初中及以下和大专/本科及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都较高;高中/中专/职高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服务业的比例在不同学历人群中最高。
就业状况为个体私营业主、服务人员、生产施工一线工人的进城务工人员比例占70.2%
从受访进城务工人员目前就业状况看: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比例最高,占30.7%(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店业主和住宿餐饮店老板);其次是“服务人员”,占20.7%;第三是“生产、施工一线工人”,占18.8%。
平均个人月收入为2694元,六成多个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
受访者目前个人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2001~3000元的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6.1%和30.8%,两者相加占66.9%(详见图4),平均个人月收入为2694元。与2013年四川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483元)相比,低了22.7%,近800元。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为3013元,较其他城市高396元;年龄越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越低;学历越高的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运输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排前两位,分别为3462元和3031元,批发与零售业、服务业排倒数后两位,分别为2447元和2211元。
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仅占39.6%,住宿和餐饮业签订比例最低
除去个体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打临工的人群,在单位上班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占39.6%。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5.9%,较其他城市高7.2个百分点;年龄偏小的进城务工人员中签订合同的比例较高;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合同的比例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制造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比例最高,为61.0%,住宿和餐饮业最低,为17.4%。
社会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2.5%,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多
在问及“目前参加过哪些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时,表示“什么都没参加过”的占17.5%,表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占68.0%;其次是“社会养老保险”,占29.9%;第三是“失业保险”,占13.5%;第四是“商业医疗保险”,占6.0%。
单位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不到四成
在单位上班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问及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情况时,表示“什么都没买过”的占60.9%,表示购买“工伤保险”的比例最高,占30.1%;其次是“养老保险”,占26.0%;第三是“医疗保险”,占25.3%;另外,表示购买“失业保险”的占17.6%,“生育保险”的占14.5%,购买“住房公积金”的占8.6%(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在单位上班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为35.3%,较其他城市高13.1个百分点;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制造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最高,为53.1%,批发与零售业最低,只有5.6%。
26.8%表示在进城务工期间遇到过不公对待,其中四成多选择忍气吞声
在问及受访者“进城务工期间遇到哪些过不公正对待”时,表示“都没有遇到过”的占73.2%,表示遇到过“随意加班加点或加班后少给甚至不给报酬”和“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拖欠拒发工资”的比例较为突出,分别占14.3%和12.3%(详见图5,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5 进城务工人员务工期间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
对于受访者遇到不公正对待时的主要处理方式,选择“忍气吞声”的比例最高,占46.8%;其次是“辞掉工作另谋出路”,占25.5%;第三是“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占9.4%;选择“寻求法律援助”的占7.4%;“找老乡亲朋帮助解决”占5.4%;“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的占2.5%;选择其他方式(主要是表示直接找领导或老板沟通)处理的占3.0%。总体来看,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遇到不公正对待时,选择积极维权的只占少数。
5.9%接受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
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免费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5.9%。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培训的比例(10.3%)较其他城市(4.8%)高5.5个百分点。
在问及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为了提高务工技能,目前最需要哪些类型的培训”时,选择“专业技术、实用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占51.1%;其次是“创业、经营培训”,占38.1%;第三是“法律知识、自我权益保护培训”,占32.4%(详见图6,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08-15
四川农村产业发展思考10-14
四川光伏产业发展问题08-02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四川)10-21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09-22
四川秸秆利用现状08-29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报告08-25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10-05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08-08
四川大学工程经济考试知识总结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