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24-10-05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1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 2019 年底,西藏自治区医药生产企业 24 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 17 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6 家,医用制氧生产企业 1 家。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以上的医药制造业 12 家(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藏草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有限公司、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藏诺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聂拉木神猴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剂型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涂膜剂、贴膏剂等 8 种。

(二)运行情况。全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由 2010 年的不足 7.4 亿元增加到 2018年 12.87 亿元、2019 年产值 16.2 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 15.1 亿元、规下企业1.09 亿元),年均增速为 7.16%;2018 年全区医药工业增加值 6.03 亿元,同比增长 7.4%;中成药 2600 吨,同比增长 13%,2019 年工业增加值 7.71 亿元,同比增长27%;中成药2927吨,同比增长12%。2019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医药企业有4家(奇正藏药 7.8 亿元、甘露藏药 1.7 亿元、藏草宜生 1.76 亿元、藏药集团 1.3亿元),单品销售突破亿元的有 5 种(奇正公司消痛贴膏、白脉软膏、青鹏软膏,藏药集团十味龙胆花颗粒及诺迪康公司诺迪康胶囊)。2020 年 1-3 月,全区医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8 亿元,同比增长 18%,中成药产量 532 吨,同比下降8.36%。

(三)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全区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研

发认证工作,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 1 亿元,共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43 项,取得专利 13 项、创新成果 11 项。截至目前,全区医药企业共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 311个,其中藏药品种159种。22个藏药品牌产品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获国家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 2 个(奇正公司消痛贴膏、诺迪康胶囊),《国家医保目录》的藏药品种达到 50 个。

(四)产品质量。“十三五”期间,区内企业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23家医药企业全部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123种藏药材通过德国 ceres(有机食品认证)质量认证,58 种藏药材获得美国、欧洲“通行证”,并通过加拿大 gmp 认证复检。

(五)智能制造。自治区积极推进藏药产业智能制造,我厅积极支持奇正藏药集团申报医药智能制造项目。目前,奇正藏药集团申报的“基于自主核心智能装备的藏药外用制剂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 8080.59万元,争取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资金 450 万元。

(六)供应保障。全区医药行业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大宗常用藏药材和名贵濒危野生藏药材的繁育、栽培、种植、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共扶持藏药材生产种植项目11个,下达扶持资金1410万元,种植藏木香、螃蟹甲、独一味、灵芝、桃儿七、枸杞等药材品种 10 余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藏药材的生产供应。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资源缺乏,全区仅有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一家自治区级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类别多,检验周期长,为全区医药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较弱。药材交易体系建设滞后,企业收购药材多为从散户直接收购,购买药材渠道分散,未形成统一的药材交易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原材料供应。全面开展藏药材资源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藏药材种植繁育保护工作,统筹建立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扶持引导开展藏药材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藏药材种植和保护开发体系。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藏医药领域重点方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中支持藏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藏药生物医药领域核心技术。

(三)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重点骨干藏药企业和特色优势藏药企业,鼓励区内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大型医药集团,做强特色优势藏药企业,打造知名藏药品牌。

(四)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藏药生产中的应用,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推进藏药区域性标准建设。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中藏药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局面,青海省作为中藏药产业原料主要产地之一,已经逐年加大了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力度。近几年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年产值均超过5亿元,年增长速度超过30%,和西藏自治区中藏药产业发展的距离越来越小。青海省中藏药产业规模日益增大,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认清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青海省中藏药资源状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气候严寒,自然条件严酷。因为青海省气候、地形较为独特,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野生种类众多,蕴藏量也很丰富。虽然青海省中藏药资源丰富,但是仅仅开发与利用了其中少部分的药物资源,大部分药物资源品种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因此,青海省中藏药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有条件形成产业规模。目前在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药材存在着只挖不保护的现象,同时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野生中藏药材生长很慢,再生能力较弱,导致很多珍贵中藏药资源的质量与数量降低,个别品种面临濒危局面,如雪灵芝、青海茄参、红景天、麻黄、雪莲、藏茵陈等。

2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2.1 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青海省政府非常重视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本省优势产业来发展,并在资金、政策、人才及宣传上逐年加大了支持力度,很多中藏药生产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中藏药生产体系也日益健全。当前在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由手工作坊炮制逐步转变为工业化生产,中藏药工业具备一定规模,很多中藏药企业依托生物产业园区发展起来,各类中藏药产品畅销国内外。青海省一些中藏药生产企业如大地药业、晶株藏药、青海金诃藏药等,通过对牛羊骨、塞龙骨、麝香、花锚草、麻黄、藏茵陈、红景天、大黄、冬虫夏草等高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研发了种类繁多的中藏药产品,如“三江源”、“晶株”等知名品牌。青海省中藏药工业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规模渐大、技术越来越成熟,中藏药生产企业形成了健全的生产体系,以及药材的采购、筛选、清洗、粉碎、炮制、提取、浓缩、喷雾、干燥等前处理工序,还有片剂、胶囊等制剂生产线与包装流水线。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至今,有成药500余种,专利产业150多种,资产总量达25亿元。

2.2 中藏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药材资源是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虽然青海省有着极为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采伐取用。因为青海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野生中藏药材生长速度很慢,资源总量有限。而长时间只采不种,一些品种被过度采挖,导致野生中藏药材资源总量迅速下降,尤其是药材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很多药用动物由于捕杀过度而面临灭绝的局面[1]。青海省药材供应是否足量、优质、稳定和持续,是当前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关键。二是青海省中藏药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中藏药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新药的能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名牌拳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从而造成青海省中藏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多,缺乏显著的规模效益。加之企业融资不易,流动资金匮乏,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条件影响下,青海省中藏药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人才、藏医药专业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多,尤其是现代医学理论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高级专家很少。四是产品宣传与营销方式落后,无法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导致市场占有率很低,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营销资金,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策略

3.1 建设中藏药种植基地,科学开发利用中藏药材

为实现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保证足够的药材原料供应。因此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中藏药种植基地,尤其是尽快建设好地道药材的CAP基地。在建设种植和养殖基地的过程中,要和产业化开发结合起来,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加大中藏药材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要建设特色植物药材生产基地,加大对珍贵但濒临灭绝的中藏药动植物资源的种植和养殖研究力度,实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出青海省独有的高寒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中藏药材的种植规模。应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避免过度采挖,防止中藏药材资源被破坏。要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工程下,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建设步伐,要支持企业参与中藏药材种植,建立起种植、养殖和生产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藏药材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并以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前提,确保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实现对中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全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

3.2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中藏药产业竞争力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既要加大对重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要积极引进省外知名企业,确保优势企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将其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从整体上提升中藏药产业的竞争力[2]。在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规模,对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成立大型集团公司。从我国中藏药产业发展来看,产业群体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很少,未能将产品资源集中起来,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而单个企业综合配套条件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抓住市场机遇。对国际大型制药公司而言,最近几年为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了新药研究与开发力度,将资源充分整合企业,减少了费用支出。发展大型制药企业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营销为一体;二是有利于核心优势产品的发展;三是能够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将规模效益体现出来,从而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让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利润的提升。现阶段青海省医药企业规模不大,缺乏良好的基础,集中度不高,无法将生产与销售的优势发挥出来。青海省政府要支持中藏药企业加强联合,互补优势,整合产品,并进行联合、兼并和重组,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合资,加大合作力度。这样有利于开发新产品,实现生产与销售规模的提升,解决全省中藏药企业规模小、市场不集中等问题,培育更多特色骨干企业,真正提升中藏药产业竞争力。此外还要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通过上市的方式,增加融资渠道,积极招商引资,加大综合性公司集团发展力度,并鼓励有特色产品的企业培育拳头产品,确保中藏药产业能够实现大规模发展,将潜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为全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3 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中藏药产业

要在国家医药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生态保护、建设专项、扶贫计划、项目资金、国际文化交流及学术研讨等领域中,给予中藏药产业发展更大的重视,建设能够推动中藏药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出台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将藏药标准尽快明确下来,确保藏药执行标准的规范性。要建设国家藏医药专家库,成立民族药执业药师评审管理机构,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民族药执业药师队伍[3]。要创造出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给予人才创业更多援助,并提供优惠政策。要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中藏药企业及医药市场的管理水平,保证中藏药得到有效保护,避免青海省中藏药企业权益受损,维护中藏药的信誉。要加快中藏药产业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及投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成立中藏药产业协会,开展优势互补、技术交流等组织协调工作,为中藏药产业增添更多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4 加快中藏药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青海省要培养更多中藏药产业方面的创新人才,完善中藏药研究开发体系及标准规范体系,组建大型中藏药科技产业集团,让中藏药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更多份额。青海省要加快藏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将藏医院人才在藏医药事业的中的作用最大限度体现出来。一直以来,中藏药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科研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的影制约,对此需要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优化环境,吸引人才[4]。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协作,与医院、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联合起来,进行中藏药研究开发工作。要建立科技协作联合体,将现有的优势集中起来,结合临床,实现药品科技含量及其技术附加值的提升。此外不仅要和高校与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合作,还要在集团与企业内部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及技术开发、信息研究和质量管理部门,实现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4 结语

总之,青海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成为我国中藏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且与其他地区相比,生产的中藏药产品有着更强的活性和更高的药用成分含量。对此,青海省要充分发挥出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优势,科学地开发与利用中藏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省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璐,李丽,罗舜予.青海省藏药企业发展战略的路径探讨[J].中国商论,2016(01).

[2]张婕,刘得元.大通县发展中藏药种植产业现状及对策[J].当代畜牧,2014(12).

[3]杨惠.甘孜州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4(09).

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藏药 技术进步 劳动 资本 经济增长

一、引言

藏药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特殊的药用理论体系、丰富的药用资源、博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在青藏高原上生根开花,成为祖国民族医药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族先辈在几千年的实践生活中通过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在吸收并消化包括中医印度医学在内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原特有的药用资源,创造了独特的藏医、藏药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藏医藏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比于西藏其他几大支柱产业以及兄弟省份藏药产业发展情况,西藏藏药产业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规模小且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了发展西藏特色经济,把藏药的培育和发展作为自治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这为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

二、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藏药企业生产逐步迈向标准化

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有藏药生产企业20家。据不完全调查,其中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全区能生产360余种藏成药,其中有批号的156种。2000年到2003年间,有批号的药品年产值在2亿元左右,无批号药品年产值在2千万元~3千万元左右。有批号药品的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2亿元左右,无批号药品的年销售额达到1千万元左右。从1997到2000年上半年上缴利税额达到10194万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生产厂家严格按照GMP的标准进行扩建,所生产的药品不仅占领了区内藏医药市场,而且还能满足内地600多家各级医院的医疗用药,部分新颖名贵藏成药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设立销售网点,部分药品还远销国外。藏药“坐台”获国家专利产品证书。14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药典,41种藏药材、202种藏成药被列入卫生部部颁标准,13种藏成药被列入新药品种,12种藏药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目前各藏药生产企业正在加紧进行GMP改造、申请认证准备。截至2004年7月底,西藏共有10家藏药企业和6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国家GMP认证和专家现场检查。藏药的生产和管理正逐步步入规范化,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藏药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为了适应企业经营市场化的需要,使藏药产业走出困境,九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开始加快对传统藏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一批以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集团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等规模较大的现代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区外的国内、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成功改制为解决传统企业存在的组织形式单一、营销滞后、投融资困难等问题提供了途径,为藏药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奇正藏药集团下属的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该厂于1995年成立,注册资本4000万元。1997年末,总资产达到14500万元,员工385人。该厂是奇正集团投资西藏的光彩项目,以研究和生产高科技生化制品、现代剂型的藏药、保健品为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创办以来,累计销售收入逾亿元,上缴税收720万元,实现净利润3800多万元。1995年、1996年、199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3%、29.11%、29.04%。1997年,税后利润达2000多万元,上缴税金520万元。截止2003年,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累计纳税达1.17亿。由此可见,新的藏药企业组织形式已经形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与示范作用。

3.企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以前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藏药的生产和使用局限于西藏本土,加之企业因规模小,效益差,自然放松了产品宣传和营销管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不上去、营销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实际上,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

近几年藏药在内地的推广与销售,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藏药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走下来,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在整个医药领域有着比较广泛的前景,无论是高原药力的神秘,还是人们对于藏药的介入与了解,都有了长足的认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藏药已经逐步在消费者的心中有了好奇与向往。环境的进一步宽松,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大提升了藏药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藏药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转变,以前的“自采、自制、自用”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已在全国的诸多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部分名牌、拳头产品开始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三、各投入要素对西藏藏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20世纪后期,由美国经济学家P.H.Douglass与数学家C.W.Cobb合作,根据美国的制造业统计资料,为解释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国民收入中工资所占份额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假说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在建立经济预测模型,以及衡量技术进步、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设Y为生产中的产出,K和L分别为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则Y和K、L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函数形式:

式中,A为技术常数,为资金投入的产量弹性,为劳动投入的产量弹性。即资金(劳动)投入增加1%,产量将增加%(%)。产出弹性合计+>1,表示为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 +〈1,表示为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表示为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A 、、均为待估参数。从统计拟合、估计方法和广泛的适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利用C-D生产函数较好。

2.藏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建立

根据C-D生产函数,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呈对数线性关系,因此建立西藏藏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其中:Y指藏药产业的产值;K为藏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L为藏药产业在职职工人数;A为科技进步水平。为藏药产出对资本的弹性系数,反映的是产出增加同资本数量增长变动关系,为藏药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即产出的增长同劳动力数量增长变动关系, 为随机扰动项。

3.样本口径的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以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为依据。同时为减小量纲的影响,强化指标间的接近性及可比性,对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具体的样本指标如表1。

表1样本数据口径的说明

4.模型参数估计

根据式(2)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收集的数据如表2。

根据公式(2),运用Eviews软件对表2的第二列、三列、四列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

表3对公式(2)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0.8803,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藏药产出将增加0.8803个百分点。同理,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是0.7110, 也就是说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藏药产出将增加0.7110个百分点。这比较符合西藏藏药生产的情况,因为西藏藏药生产一直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的,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的投入对西藏藏药的生产弹性会变大,而劳动投入对藏药生产的弹性会变小。 +>1,即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加大于1,表示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是规模递增的。R2值为0.90,表明了样本数据很好的拟合了C-D函数,而且资本和劳动对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解释了大约90%。、的t统计量的p值很小,变量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5.测算技术进步的速度与各投入要素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

首先根据表2的后三列计算出藏药GDP、固定资产和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0.70%、23.75%、47.26%,然后据此算出技术进步的速度为:

其中,T为西藏藏药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 为藏药GDP的平均增长速度,k、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计算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西藏藏药产业的贡献分别为:

即在1994年~2003年的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速度为6.19%,技术进步对藏药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0.20%,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增加对藏药产值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4.45%和55.35%。由此可见,目前西藏藏药产业处于一种传统的和粗放式的发展状态,即依靠资本和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获得产业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其影响极其有限。同时,劳动的投入对藏药产业的贡献明显大于资本投入对藏药产业的贡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西藏藏药产业发展中,资本投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1.藏药产业和其他五大支柱产业的比较分析

通过六大支柱产业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西藏藏药产业的优势、发展状况和水平。表4是2003年西藏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的GDP和GDP增长速度比较。

可以看出,2003年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规模为35046万元,位居第三位,藏药GDP占全区GDP比重为2.90%。藏药增长速度为4.13%,低于西藏自治区GDP的增长速度14.30%,藏药产业对西藏自治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61%。西藏藏药产业相对于其他的支柱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但是发展势头良好。

2.西藏与青海藏药产业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以地区和时间为控制变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医药支出、藏药工业总产值、全省(区)工业总产值、藏医药技术人员数、公路通车里程五项为观测变量,建立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的非饱和模型,旨在对青海省和西藏藏药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零假设为,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没有对这四个变量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操作的完成采用的是SPSS12.0统计软件。详细数据见表5和表6。

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该多因素方差模型对观测变量数据的总体拟合程度很高(R2和调整的R2接近于1)。由地区差异引起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医药支出、藏药产值、工业产值、藏医药技术人员数、公路通车里程这五项指标的差异,其F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很小,分别为0.008、0.004、0.000和0.011,则应拒绝零假设,可以认为不同地区下的这五项指标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模型结论:西藏与青海无论在总体工业发展水平、藏药工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在医药产业的人才储备、当地居民消费对医药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要缩小西藏与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的差距,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五、结论

a.R Squared=.940(Adjusted R Squared=.874)

b.R Squared=.811(Adjusted R Squared=.600)

C.R Squared=.972(Adjusted R Squsred=.942)

d.R Squared=.978(Adjusted R Squared=.953)

e.R Squared=.648(Adjusted R Squared=.256)

首先,西藏藏药产业的各投入要素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但是技术对藏药产业的增长影响有限。目前,藏药生产以传统方法居多,多采用散剂、水丸剂和汤剂,受欢迎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新剂型品种少,更不用提剂型优良、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极不符合现代药剂发展要求,市场竞争力低。以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为例,常年生产供应给医院的藏成药品种有300多个,但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仅30多个。因此,西藏自治区应该加大对藏药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力度,积极引进制药的先进技术,改变西藏藏药的制造工艺,提高藏药生产的效率。

其次,藏药产业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现在正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时期,国家及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对藏医药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藏药产业有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需要制定更有力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再次,应该加大藏药产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藏药后续发展的根本,现代中医药人才与现代藏药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藏药科研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导致藏医药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薄弱、藏药的科技含量低、藏药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数据证明。因此,西藏藏药产业特别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需立即解决的是人才问题,除了引进藏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加入该行业外,还应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使藏药现代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占堆: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悉[J].西藏科技,2005第11期

[2]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西藏藏医药[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7

[3]徐玖平许理钢等:西藏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21世纪青年学者论坛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4

[5]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

[6]吴洪福.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药材,2002年1月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一)云南核桃种植概况

云南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云南核桃种植面积82.4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6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在省内,种植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种果树,是云南第一经济林果。

(二)核桃深加工现状

云南省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卖带壳核桃,1980年后开始加工核桃仁销售,1990年后,除加工核桃仁外,出现了较小规模的核桃乳、核桃油、核桃仁食品等,近年来云南漾濞县已有企业开始利用核桃壳加工活性炭,并有利用核桃制作工艺品的小型品厂。目前,云南核桃仍以带壳核桃为主要产品进行销售,核桃深加工的产品品种、规模和研发,与“核桃

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调查统计,云南现有南国天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胜江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家核桃加工企业,从业人数3049人,设计生产能力6.196万吨,产值56823万元。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三)云南核桃栽培研究成果

云南栽培核桃历史悠久,核桃产区农户具有丰富栽培经验,能较好地掌握从采种、育苗、嫁接、种植、管理、采收及果实初加工处理技能。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经济林研究所与漾濞核桃研究站,经40年的科研工作,摸清了云南核桃生态环境、分布范围、生产经验及存在问题。针对云南核桃生产中存在良种核桃结实晚、种壳刻纹深密、不耐寒等问题,开展了以早实、丰产、优质及耐寒为目标的新品种选育。通过中间杂交,培育出早实、早熟丰产、优良新品种5个,已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还选育出了一批适宜云南栽培、病虫防治、产品储运加工等方面已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技术工艺,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二项。

二、制约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总产量偏低,核桃产业链难以形成

近年来云南核桃产业主要以栽培“薄壳核桃”为主,目前“薄壳核桃”栽培面积占总栽培面积的78.5%,产量为总产量的76.5%,其带壳核果、核桃仁尽管价高,仍供不应求,种植

规模有待提高。由于“薄壳核桃”总产量偏低,价格偏高,加工企业基本上是选用价低量少的铁核桃与碎仁为原料加工核桃油,使核桃加工也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云南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栽培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已发生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核桃栽培面积大,但总产量低、质量低是目前云南核桃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技术含量低

云南栽培核桃经过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均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成果。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和苗木繁殖问题 核桃品种混杂;良种纯度不高;在晚霜危害严重地区(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的部分产区)缺乏良种;现行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缺乏专业化采惠圃。

2、山地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在核桃基地建设中,有些地方忽视核桃的特性和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中连片,将核桃造林的选在气候炎热或非常寒冷、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山顶上,致使核桃生长不良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3、现行的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现行的核桃标准系列中,国家标准有1987年颁布的《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LY/T1329-),20颁布的国家标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等。这些标准均是以我国北方核桃为主要依据来编写的,不适应云南核桃产业发展,云南省至今未编制过省级地方标准。

4、无公害栽培与绿色食品认证缓慢 云南核桃多栽培于山区,远离工矿企业和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源,加之云南核桃病虫危害相对较轻,在栽培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完全具备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条件,但云南省核桃产业的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缓慢。

5、核桃产品加工工艺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较低 云南核桃加工业主要产品是核桃仁,并且是主要出口产品,但取仁均人工,并且是分散在各家各户加工,除质量和等级难以控制外,食品安全卫生更难以保障。近年来,我国部分食品的质量受到欧盟等国家的质疑,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未引起云南省核桃加工企业的重视。

(四)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云南省从事核桃经营加工的大小企业约有300多户,且实力不强,属于分散竞争的格局,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批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产业发展。云南核桃产业既是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要提高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这一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减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技术服务和流通销售的帮扶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2、出台澈励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是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核桃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要税极引导农P、企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扶持专业户或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特别要鼓励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核桃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

3、加大怠种繁育.巩固产业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应从品种的繁育人手,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现核桃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云南核桃产品进人国内外大市场打好基础。

4、挟持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目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投资.重点扶持建立棱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云南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5、强化技术培训,推动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核桃产业,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伴系。要以各类核桃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郝门,大力发展核桃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核桃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社会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核桃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为核桃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核桃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

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篇5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化产业正以科技人文、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优势,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亮点,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淄博作为古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的城市。今天,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嫁接文化产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一、目前发展现状简介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的发源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市拥有190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中国琉璃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表演之乡”、“民间鼓乐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条件。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1.23亿元,比2007年、2008年分别增长51.22%和23.19%,占全市GDP比重为3.15%,文化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1550元和528元。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发行、文化艺术、网络传媒、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和工艺品及收藏品销售等重点行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广播影视方面。淄博广播电视台的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包括新闻、生活、交通、音乐4个频率;淄博电视台,包括新闻、生活、商务、影视、文艺以及付费频道7个频道;移动电视包括交通生活、新闻综合2个频道;全市60个电影放映队,加上三条院线,形成数字、巨幕、立体动感影厅和五星级影院,年均票房收入达1700万元。

(二)文艺演出方面。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等齐文化专业演出团体10余家,80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我市现有淄博市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淄博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民间剧团59个,群众文化组织800多个,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获多项全国奖、省级奖。面向市场营业演出年均5000多场次,观众300多万人次,年收入4000多万元。

(四)文化娱乐市场方面。全市现有歌城24座,歌厅1039个,舞厅43个,音乐茶座32个,从业人员16000多名,年收入近7亿元。音像制品零售、租赁、放映点469个,从业人员近3000名,收入近7000万元。网吧600个,从业人员3400多名,收入1.6亿元。

(五)文博会展方面。全市现有馆藏文物202681件,历史人文资源314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全市登记造册的古玩市场共有6家。“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及饮食文化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传承齐风、面向未来”齐国历史剧展演活动和孝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会展业的发展。

(六)报刊业方面。我市现有全国刊号报刊15种,淄博新闻网站1个,有43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全市15种报刊期发行量己达55.61万份,年主营收入近2.04亿元,其中发行收入2263.6万元,广告收益10853万元,其它收入7300万元。全市43种内部资料期印刷量达12.6万份。

(七)印刷发行业方面。我市印刷企业分三级管理,省新闻出版局直管三大厂,市新闻出版局管理市属印刷企业共214家,区(县、市)文体局管理其它印刷企业200家和打字复印企业400余家。其中有国家定点出版物印刷企业87家,占全省(163家)的一半以上。国营书店在图书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现有6家大型民营书店,软件店由2000年的120多家精减至现在的62家。全市现有报刊批发市场两个,销售报纸200余种、期刊300余种。

(八)旅游业方面。我市现有景区点30余处。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两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处。现有旅行社232家,其中:国际社18家,国内社214家。现有持证导游员3000多人。另有旅游星级饭店91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45家,二星级32家,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6万人左右,国内旅游者182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95亿元。

(九)其它文化企业方面。我市现拥有广告企业952个,文化艺术品收藏企业30个,文教办公用品销售经营商店312个,乐器经营商店108个,工艺美术字画制作销售点126个,礼品制作销售公司232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收入近80多亿元。

二、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我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练和沉淀形成了厚重的工业文明。目前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高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升级、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几年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都在往深层次中寻求突破,面临着大量的知识智力向文化产业转型。根据欧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处在工业化转型时期的城市,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期。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陶琉文化、渔洋文化、黄河文化、孝文化,以及孟姜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地区五音戏文化、饮食文化、蹴鞠文化等十几种文化相映成辉,8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省居第二位),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淄博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淄博历史文化可圈可点。临淄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故都,因齐国最早兴起蹴鞠运动,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齐文化以其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淄博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以及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部齐国故城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中部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南部拥有鲁山、原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绵延数十里的溶洞群以及“沂源猿人”遗址和齐长城遗址;西部百年商埠重镇周村,有“天下第一村”之誉,还有被誉为“北国江南”的马踏湖、大芦湖。这些,使淄博成为环渤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三)巨大的知识积淀和人才积累。我市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造就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涉及行业和产业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型产业工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丰富和提高了我市的人才层次和水平。

(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打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2000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以来,至今,我市的GDP是连年快速增加。经济学家认为,人均达到1000美元GDP的时候,第三产业占GDP总量应在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也应随之大大增加。生活水准将会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向精神消费型,这个时候精神消费商品就会升级,文化产业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淄博市GDP达到1945亿元,人均GDP达到6500

多美元,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有3.15%,相对偏低,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五)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储备。我市每年大量考进考出的艺术类人才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人才储备。据统计,从2002年以来,我市参加高考艺考报名和录取的学生占全省的比例均在10%左右,2006年以来,我市艺考报名的学生超过10000人,每年被各类院校录取的接近6000人。大量的艺考生高等教育毕业后,除了一少部分专业类拔尖的考生流到外地外,返回就业的艺术考生占到80%以上,随着艺考热的持续生温,这个数字还要继续增长。这些专业人才作为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将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丰富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联姻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一百年来工业发展形成的经济总量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量的知识积淀,丰厚的人才储备,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从近几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量上来看,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可持续能力强劲,后劲充足,涌现出了山东世纪天鸿、鸿杰印务、荣宝斋等一批强势发展的文化企业。荣宝斋淄博分店,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分店,据悉,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企业,曾在国内多处发展,但业绩均不理想。而天鸿书业等民营文化企业,过去曾在其他的城市发展,但是,囿于经济基础、人才积累等条件的所限,后续乏力,而一迁到我市,如鱼得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村芦笋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年亩纯收入500元,自2007年通过秦皇岛长胜公司引进芦笋以来,收入明显增高,但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出口受限,长胜公司撤出,由村书记闫东风等三人承包,成立利峰农业有限公司,现保留芦笋面积300亩。现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效益分析

芦笋学名石刁柏,系百合科天门各属的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高档疏菜和保健食品,一年种植可以连续采收(10-15)年。一般每年农历3--7月份栽植,亩用苗500棵,价500元。当年无效益,第二年一般亩产可达1800斤。按市场价每斤6元计算,扣除当年苗款500元,承包地款两年1200元,肥两年1000元,药两年200元,亩纯收入7900元。第三年亩产量2500—3000斤。何官屯村2010年芦笋产量为1200斤,实现收入180万元。带动本村群众60户,年增加收入100万元,涉及到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2000元以上,为当地农户提供劳动岗位50个,年劳务收入30万元。随着国际国内芦笋市场持续转旺,收购价增长35%,现芦笋产业已成为我乡继甘薯、苹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后,又一主要产业,为农民增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该村芦笋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直接表现有: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极大,芦笋加工基础条件薄弱;农民与企业、原料与市场完全依赖中间商,尚未建立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小;产品出口中存在质量差的隐患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芦笋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并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该村产业发展初级化,财源流失严重。目前该产业仍停留在最初级的产品加工及原材料的输出阶段,产业缺乏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芦笋种植与深加工严重脱节,成为制约我乡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据调查,目前芦笋加工及出口市场利润十分丰厚:加工一吨芦笋罐头收入可达2万元,一吨速冻芦笋2.4万元,一吨保鲜芦笋4.2万元,一吨冻干芦笋30万元。

四、芦笋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想把芦笋产业做大做强,保持这一绿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来管理,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成为我乡农业经济新的稳定增长点。

1、加强领导,做好宏观管理

当前芦笋产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农民利益无小事,只有善于引导,帮助农民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管理力度,促进我县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强化服务,完善产业服务组织化体系建设 带领农民向高度市场化和原料有序化转移,构建企业、农民之间的优化组合,加大对有关芦笋服务组织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让其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要把各种松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加工的有序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统一组织,变分散为集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3、重点突破,培植芦笋加工产业链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7

1 青海中藏药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青海省对发展中藏药产业高度重视,把中藏药产业作为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人才、对外宣传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建成了一批地方中藏药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中藏药产品已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中藏药工业初具规模。以生物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的一批中藏药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一大批中藏药产品已走向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青海金诃藏药、晶珠藏药、大地药业等中藏药生产企业利用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藏茵陈、麻黄、花锚草、麝香、塞龙骨、牛羊骨等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发出一批中藏药产品,打造出“晶珠”、“三江源”等知名品牌。

2007年,青海通过GMP认证的医药生产企业有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生产中成药400多吨,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7亿多元。其中生产中藏药的企业22家,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有2家企业销售过亿,14家企业达到500万元以上。截止2010年底,青海省中藏药生产企业达到17家,可规模生产藏药产品145种,年产值达5亿元以1上,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以上,年上缴税收1亿元左右[1]。青海中藏药工业经过5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包括从药材的采购、筛选、清洗、粉碎、炮制、提取、浓缩、喷雾、干燥等前处理工序,以及胶囊、片剂等各种制剂生产线和包装流水线。目前,青海中藏药产业有400余种中成药,133种专利产品,12亿元的资产总量。

2 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构建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结合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特征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层是目标层(A),表示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层是准则层(C),表示影响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包括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生产要素(C1),青海中藏药产业的需求条件(C2),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同行业竞争状况(C3),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C4),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政府行为(C5)和机遇(C6)。对于(C6)的衡量,由于机遇的产生是外生的,而且具有突发性,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难于对机遇做出合适的评价,我们就将准则层里的这一项去掉,只对其余五项进行评价。

第三层是指标层(D),即我们选用哪些指标去衡量准则层中的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对于C1,我们用反应青海中藏药产业中藏药材资源的比重(D1)、反应中藏药技术创新能力的比重(D2)、反应青海中藏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比重(D3)、反应青海中藏药生产制造能力的比重(D4)、反应青海中藏药品牌建设的比重(D5)、反应青海中藏药销售渠道建设能力的比重(D6)和青海中藏药基础设施条件及公共环境的比重(D7)来衡量。

对于C2,我们用反应省内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D8)、反应全国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P9)和反应国外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D10)来衡量。

对于C3,我们用反应西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1)、反应中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2)和反应民族类医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3)来衡量。

对于C4,我们用反应中藏药品零售业竞争力的比重(P14)、反应中藏药品印刷包装业竞争力的比重(D15)、反应藏医药文化业竞争力的比重(D16)和反应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比重(D17)来衡量。

对于C5,我们用反应青海中藏药产业规划招商和计划招商的比重(D18)、反应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比重(D19)和反应政府对中藏药管理和人员培养的比重(D20)来衡量。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专家评分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 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指标评价结果,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3.1 生产要素

上述计算的权重值表明:青海省的中藏药材资源丰富,生产制造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是特别突出,销售渠道建设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不完善以及品牌宣传和建设能力欠缺等缺乏竞争力。

2.3.2 需求条件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需求条件进行省内、全国以及国外三个中藏药需求市场的划分,并分别得出了权重值。这三个范围对中藏药的需求还是很明显的,这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3.3 同行业竞争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同行业竞争因素分析可知:总体来说,青海中藏药效果虽不比西药效果那么显著,也没有拥有其他中药产品的大名气,但因其独特的制作和神奇的疗效,它的竞争力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在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方面一定要注重其与西药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尤其是与其它民族类医药企业的竞争[2]。

2.3.4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的分析发现:青海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目前虽然处于不发达状态,但对中藏药产业的销售渠道的开拓和市场开阔是有阻碍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中藏药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比较大的;印刷包装业发展不够迅速,跟不上中藏药产业发展对彩色印刷的需求的脚步,而在藏医药文化发展上,一定要以文化旅游为发展契机,努力加强藏医药文化的竞争力。所以,在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上一定要注重强化价值链上企业的竞争力[2]。

2.3.5 政府行为

通过对青海省政府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招商、知识产品的保护和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青海省政府对本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把其定位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但是,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还不尽完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对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提升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大力发展青海现代中藏药产业,必须提升中藏药产业竞争力,这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3.1 加大政府对生物产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和落实生物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适合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按照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安排上对青海省生物医药和高技术生物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和指导。重点对中藏药生产企业的改造项目和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政策扶持。

3.2 立足体制创新,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是青海中藏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改造提高,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培育品牌,争占市场”的原则,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和经济手段,改革青海中藏药企业小、散、乱的现状,培育具有特色的骨干企业,提高中藏药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进中藏药产业向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方向发展[3]。

3.3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中藏药二次开发步伐

药品创新是系统工程,投入高、周期长且不确定性很大,仅靠企业独立研发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在创新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藏医药的作用机理、药物疗效,开发研制既符合中藏药特色,又符合现代制药工艺要求,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代新型中藏药品种和产品,促进中藏药的科研、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3.4 积极宣传藏医药文化,努力打造“青海藏药”品牌

青海中藏药产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要在宣传推介青海的同时,大力宣传藏医药文化,把藏医药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带动中藏药的生产销售。

3.5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特色生物资源生产

对天然中藏药材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有序开采,开展规模化药材基地建设,是缓解特色生物资源可利用两缩减、确保生物医药和高技术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

3.6 发展中藏医药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中藏药产业继承和创新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中藏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利用青海现有中藏药教学、科研、生产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对中藏药技术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玲.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8(2):48-50.

[2]陈雪梅.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探析[J].攀登,2009(5):100-10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8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对农村进行三次重大政策改革,再到彻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这个中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民——这批占全国总人数7成的人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村民的的谈论中,我看到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但也感受到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收入、问题

正文

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考察保定市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在12月4号和5号这两天,对保定市北市区村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方面。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多。

我这次调查是选取的是王庄村、前辛庄村、后辛庄村、冯庄村、,尚庄村五村。每个村发放20份调查问卷,共100份。调查问卷的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发放问卷方式是随机抽出五排,每排隔五户发放一份。

问卷资料

第 1 题 您的职业是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务农 42 42% B.乡镇企事业单位 25 25% C.政府机关 5 5% D.个体 12 12% E.农民工 10 10% F.其他 6 6% 第 2 题

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多少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1000元以下 42 42% B.1000元-3000元 44 44% C.3000元-5000元 10 10% D..5000元以上 4 4% 第 3 题

您收入的主要来源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农产品收入 28 28% B.养殖业 20 20% C.本地乡村企业收入 23 23% D.外出打工 12 12% E.自己的企业 8 8% F.其它 9 9 % 第 4 题

您认为农村家庭最想得到的社会保障: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基本养老保险 28 28% B.最低生活保障 9 9% C.农村合作医疗 45 45% D.其它 18 18% 第 5 题

你的家庭主要采用的耕种方法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A.机器播种 78 78% B.家养牲畜耕种 22 22% 第 6 题

您希望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达到那种水平: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答卷比例 A.初中 5 5% B.高中 15 15% C.本科 68 68% D.硕士及以上 12 12% 第 7 题

您觉得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收入有变化吗?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上涨了很多 79 79% B.没多大变化 20 20% C.下降了 1 1% 第 8 题

您的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是: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子女的婚姻 5 5% B.子女的教育 34 34% C.医疗 15 15% D.房子 10 10%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

E.购车 7 7% F.家庭日常开支 19 19% G.购买生产资料 10 10% 第 9 题

您家一个月的总支出大概是多少 ?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500元以下 30 30% B.500-1000元 54 54% C.1500-2000元 13 13% D.2000元以上 3 3% 第 10 题

如果您有余收入,想提高您的生活质量,您倾向于哪方面的消费: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温饱 9 9% B.房屋建设 27 27% C.子女教育或家庭成员的学习36 36% D.婚嫁 3 3% E.家用所需的其他物质消费 25 25% 第11题:

您认为村里的道路建设情况怎样?

题目选项 答卷数量 A.道路太窄 65 65%

答卷比例 答卷比例答卷比例

B.还行 23 23% C.很好 12 12%

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对于经济与教育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影射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1)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从问题1和5显示,在村务农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小,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变活了,并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束缚在农田上,很多人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由农转居,由农转工;或者是转变为个体工商业者,自己经营一些商品等,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2)新型农业进入家乡经济

问题5显示,大多数的家庭开始采用机器耕种,代替传统的耕种方式。科技兴农战略已经开始深入民心。有许多村民由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科技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做新型农民,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问题2中,农村村民的收入正逐渐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走向小康水平,党的政策和正确领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问题9 中,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减支出有节余,说明村民大多有储蓄已备不时之需。农民低收入比重较低,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道路利用率低,道路普遍较窄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问题11中可知农村的道路相对于国路或是市区的道路普遍较窄,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对“三农”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和谐农村建设还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问题4中大多数人想得到社会保障,说明农村有些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村民的教育意识有所提升,但相对城市来说受教育程度仍较低 从问题6中,农村人的开始逐渐对提高了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且问题8中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有了提高,说明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一些提高,但是这个比例相对于全国的来说还是较低的,因此政府还是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教育意识。我国已经提出了要科技兴农,在农村中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可是如果没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又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农业水平呢?虽然与以前相比,农村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民现在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仍然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这意味着缩小两极分化的任务仍任重道远,不可怠慢。

4)经济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发展不平衡

问题7大多数村民认为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收入上涨了很多,这说明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映射出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物价上涨速度较快,而农村村民的消费水平相对降低,改革开放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农民的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相对下降。我们必须看到农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仍然十分滞后。就比如说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其中涉及了一个很专业的经济没名词——恩格尔系数。而让我们失望和忧心的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很高,现今我国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农村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才刚刚及上温饱。不只如此,其他的有关民生问题也多多少少影射出了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

解决措施

经这次调查,在发现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 多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改善的力度,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2)政府要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 村资源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 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进资本投入,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4)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强教育力度

只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起头并进,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我国的远景规划才能实现。全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政府要加强农村的 基础教育设施,为农村提供更多大的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适当提高 农村教师的工资,加强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

总结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从这次调查中,我更清楚得认识到了农村发展的现状,看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明显,广大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单

一、分散、粗放型向综合、集约、效益型转变,这一切都归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并发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希望这次调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让村民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改进也希望政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上一篇:高三学生的学习清单下一篇:doc工作流程图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