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药产业(通用7篇)
中藏药产业 篇1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其动植物资源优于其他地区生物而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独特的资源优势,加之独具特色的传统藏医药文化优势,为发展青海藏医药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年来,随着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和藏医药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鼓励引导中藏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传统藏药从单纯而神秘的藏传佛教经院逐步走向全国,青海中藏药作为重要的民族医药,在更加广阔的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应用。依托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兴起的金诃藏药、晶珠藏药、大地药业等中藏药生产企业利用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藏茵陈、麻黄、花锚草、麝香、塞龙骨、牛羊骨等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发出一批中藏药产品,打造出“晶珠”、“三江源”等知名品牌,尤其是在完成GMP改造后,青海制药行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青海中藏药产业如何整合青藏高原特有资源,进一步提升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1 青海中藏药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青海省对发展中藏药产业高度重视,把中藏药产业作为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人才、对外宣传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建成了一批地方中藏药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中藏药产品已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中藏药工业初具规模。以生物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的一批中藏药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一大批中藏药产品已走向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青海金诃藏药、晶珠藏药、大地药业等中藏药生产企业利用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藏茵陈、麻黄、花锚草、麝香、塞龙骨、牛羊骨等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发出一批中藏药产品,打造出“晶珠”、“三江源”等知名品牌。
2007年,青海通过GMP认证的医药生产企业有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生产中成药400多吨,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7亿多元。其中生产中藏药的企业22家,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有2家企业销售过亿,14家企业达到500万元以上。截止2010年底,青海省中藏药生产企业达到17家,可规模生产藏药产品145种,年产值达5亿元以1上,年销售收入近4亿元以上,年上缴税收1亿元左右[1]。青海中藏药工业经过5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包括从药材的采购、筛选、清洗、粉碎、炮制、提取、浓缩、喷雾、干燥等前处理工序,以及胶囊、片剂等各种制剂生产线和包装流水线。目前,青海中藏药产业有400余种中成药,133种专利产品,12亿元的资产总量。
2 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构建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结合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特征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层是目标层(A),表示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层是准则层(C),表示影响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包括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生产要素(C1),青海中藏药产业的需求条件(C2),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同行业竞争状况(C3),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C4),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政府行为(C5)和机遇(C6)。对于(C6)的衡量,由于机遇的产生是外生的,而且具有突发性,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难于对机遇做出合适的评价,我们就将准则层里的这一项去掉,只对其余五项进行评价。
第三层是指标层(D),即我们选用哪些指标去衡量准则层中的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对于C1,我们用反应青海中藏药产业中藏药材资源的比重(D1)、反应中藏药技术创新能力的比重(D2)、反应青海中藏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比重(D3)、反应青海中藏药生产制造能力的比重(D4)、反应青海中藏药品牌建设的比重(D5)、反应青海中藏药销售渠道建设能力的比重(D6)和青海中藏药基础设施条件及公共环境的比重(D7)来衡量。
对于C2,我们用反应省内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D8)、反应全国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P9)和反应国外中藏药市场需求的比重(D10)来衡量。
对于C3,我们用反应西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1)、反应中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2)和反应民族类医药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比重(D13)来衡量。
对于C4,我们用反应中藏药品零售业竞争力的比重(P14)、反应中藏药品印刷包装业竞争力的比重(D15)、反应藏医药文化业竞争力的比重(D16)和反应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比重(D17)来衡量。
对于C5,我们用反应青海中藏药产业规划招商和计划招商的比重(D18)、反应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比重(D19)和反应政府对中藏药管理和人员培养的比重(D20)来衡量。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专家评分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 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指标评价结果,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3.1 生产要素
上述计算的权重值表明:青海省的中藏药材资源丰富,生产制造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是特别突出,销售渠道建设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不完善以及品牌宣传和建设能力欠缺等缺乏竞争力。
2.3.2 需求条件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需求条件进行省内、全国以及国外三个中藏药需求市场的划分,并分别得出了权重值。这三个范围对中藏药的需求还是很明显的,这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3.3 同行业竞争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同行业竞争因素分析可知:总体来说,青海中藏药效果虽不比西药效果那么显著,也没有拥有其他中药产品的大名气,但因其独特的制作和神奇的疗效,它的竞争力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在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方面一定要注重其与西药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尤其是与其它民族类医药企业的竞争[2]。
2.3.4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
通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的分析发现:青海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目前虽然处于不发达状态,但对中藏药产业的销售渠道的开拓和市场开阔是有阻碍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中藏药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比较大的;印刷包装业发展不够迅速,跟不上中藏药产业发展对彩色印刷的需求的脚步,而在藏医药文化发展上,一定要以文化旅游为发展契机,努力加强藏医药文化的竞争力。所以,在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上一定要注重强化价值链上企业的竞争力[2]。
2.3.5 政府行为
通过对青海省政府对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招商、知识产品的保护和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青海省政府对本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把其定位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但是,中藏药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还不尽完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对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提升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大力发展青海现代中藏药产业,必须提升中藏药产业竞争力,这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3.1 加大政府对生物产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和落实生物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适合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按照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安排上对青海省生物医药和高技术生物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和指导。重点对中藏药生产企业的改造项目和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政策扶持。
3.2 立足体制创新,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是青海中藏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改造提高,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培育品牌,争占市场”的原则,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和经济手段,改革青海中藏药企业小、散、乱的现状,培育具有特色的骨干企业,提高中藏药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进中藏药产业向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方向发展[3]。
3.3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中藏药二次开发步伐
药品创新是系统工程,投入高、周期长且不确定性很大,仅靠企业独立研发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在创新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藏医药的作用机理、药物疗效,开发研制既符合中藏药特色,又符合现代制药工艺要求,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代新型中藏药品种和产品,促进中藏药的科研、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
3.4 积极宣传藏医药文化,努力打造“青海藏药”品牌
青海中藏药产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要在宣传推介青海的同时,大力宣传藏医药文化,把藏医药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带动中藏药的生产销售。
3.5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特色生物资源生产
对天然中藏药材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有序开采,开展规模化药材基地建设,是缓解特色生物资源可利用两缩减、确保生物医药和高技术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
3.6 发展中藏医药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中藏药产业继承和创新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中藏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利用青海现有中藏药教学、科研、生产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对中藏药技术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玲.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8(2):48-50.
[2]陈雪梅.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探析[J].攀登,2009(5):100-102.
[3]洪磊.西宁地区中藏药产业发展思考[J].青海科技,2007(2):15-17.
中藏药产业 篇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 幅员8.42万km2, 是我国南派藏医药的发源地之一和全国羌医药发展中心。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小气候区域, 适于众多中药材、特别是高原名贵药材的生长繁育, 被誉为“天然药库”。据统计, 全州有165科559属1 960余种, 占全国的15%、全省的45%, 有全国363种重点普查中药材中的179种、占49%, 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达8.5万t。常年盛产冬虫夏草、川贝母、党参、秦艽、麝香等一百余种名贵大宗中藏药材。
1.1 中藏药材种植发展快速
目前全州已建立九寨沟刀党种植基地、松潘川贝母种植基地等10余个规范化种植基地, GAP基地一个 (川贝母种植基地) ;截止2011年底全州中藏药材种植在地规模达11万余亩, 涉及种植品种40余个, 种植农牧户3万余户, 其中重点种植品种规模为:大黄5.1万亩、秦艽3万亩、党参1.7万亩、川贝母5 000亩、铁棒槌2 000亩, 其它药材5 000亩;建立了“三木药材”、红毛五加、秦艽等人工抚育基地12万余亩;形成了金川秦艽、铁棒槌, 九寨沟党参、猪苓, 松潘川贝母等系列知名品牌。
部分前期种植的药材陆续进入采收期, 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全州共采挖人工种植药材面积8 000余亩, 实现销售收入7 600余万元, 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1.2 中藏药工业发展初具雏形
加强药业企业的引进和培育, 截止目前全州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制药生产的企业达28家, 其中加工生产企业5家, 拥有九寨沟天然药业集团、四川新荷花药业、九峰药业、若尔盖泰丰医药等一批龙头药业企业, 形成了集中藏药材种植、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成功开发出肝苏胶囊、藏密肠宝、参膏软糖等一批新产品并上市, 全州中藏药材加工与制药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可加工生产的中藏药成品、保健食品达90余种, 中藏药工业发展初具雏形, 2011年全州中藏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1.3 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
阿坝州位于藏羌民族文化走廊要冲, 藏羌医药历史悠久, 疗效独特, 发展快速。现全州藏羌医疗和科研机构17家, 病床增至500余张, 州藏医院、若尔盖和阿坝县藏医院是省中医管理局认定的“达标藏医院”, 州藏医院被评为全省首家省二级甲等藏医医院。藏药新药“夏萨德西胶囊”获国家一期批件, 羌药“健血宝”口服液已完成临床一期研究, 正准备申报一期批件;研究制定《阿坝州藏药制剂标准》, 收载藏药制剂品种434个。全州藏羌医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有以旦科 (国家级藏医学专家、国家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 为代表的藏羌医名家多人。能生产丸、散、胶囊、口服液等藏羌药系列制剂产品300余种。其中“七十味珍珠丸”“智托洁白丸”“痛风散”等名贵藏羌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开发前景。全州藏药材资源1 232种, 蕴藏量达3.8万t。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群众普遍意识较差, 种植水平低下。
通过近几年来的示范和带动, 群众种植中藏药材积极性高涨, 但大部分种植户普遍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规范化、精心化种植和高质、高产的发展意识。同时在生产过程种植分散、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下, 据了解较为精细和规范种植的药材在地规模仅约5万余亩, 不足一半, 严重影响了产量与质量。
2) 产业集中度低, 中藏药材后续加工与营销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州虽有一定的加工企业, 但整体生产规模较小, 技术创新能力差, 缺乏核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同时对本地生产原料药材的需求量极小, 远远吸纳不了现有基地产出的原料药材, 特别是对大黄、秦艽等大宗药材的后续加工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来承担。在药材营销方面虽有一些小规模企业在收购销售, 但整体市场和销售机制还不完善。随着全州中藏药材种植规模及整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有企业支撑不足。
3) 资源缺乏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末, 国家放开药材购销限制后, 长期的掠夺式采猎而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致使大部分名贵药材和大宗药材资源锐减, 有的已近枯竭。如麝香:1951年到1990年全州共收购6 898.4 kg, 40年间共消耗麝资源近100万只, 由于狂捕滥猎和生态恶化, 而今麝的栖息地急剧缩减, 野外也难见麝的踪迹。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红景天等大宗名贵药材资源也面临枯竭的境地。如不采取断然措施, 加强资源保护,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守着的将是一块“天然药库”的空招牌, 面临发展中藏药产业“无药可用”的窘迫局面。
2 阿坝州中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探讨
2.1 经营模式
一是“公司+农户”的订单产业。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指导, 农牧户进行种植管理, 生产的产品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该模式规避了技术和市场风险, 同时农牧户效益与质量、产量挂钩, 有效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是我州目前重点推广的发展模式, 适用于种植技术较为成熟的大黄、秦艽、铁棒槌、党参等大宗药材种植生产。二是“公司承包+反雇农民”模式。将土地或林地按一定的租金租给公司种植生产和经营, 公司优先反雇流转土地的农民。该模式便于技术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但对企业投入能力和技术支撑要求较高, 同时农牧民生产积极性较低。适用于投入高、生产管理技术强和产值效益高的川贝母、玛卡等精贵药材种植生产。三是“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 公司提供种子种苗、肥料、管理技术, 农户出土地和劳力, 入股村民按照入股分红、承包劳务费和保底提成3种方式结算, 实现“一次性投入、多层次获利”。该模式使种植户与公司利益有机捆绑,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牧户积极性, 但要求参与种植户要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基础, 种植农户不能太分散和规模小, 组织管理和经营核算机制要健全。适用于种植大户和企业或是以村 (协会) 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发展。
2.2 生产管理模式
一是坚持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模式。针对中藏药材种植规模分散, 种植管理不规范的现状, 应尽快实施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模式。可由政府协调, 在种植管理过程中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农牧民群众共同进行生产管理。可采取“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管理模式, 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依托, 以科技培训为手段, 规范种植生产技术, 提升技术水平, 实现种植规范化发展。
二是长短结合, 重点突出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按照“一村一品, 重点突出”的原则优先发展本地道地特色品种。同时针对中藏药种植普遍投入大、周期长和高半山经济条件差, 种植户投入不足的特点, 在种植品种选择上将长期才能收益的品种与短期见益品种相结合。对长期才能收益的品种可采取“逐年推进, 轮流种植”的种植模式。
三是积极探索各类立体种植模式。阿坝州除拥有丰富耕地资源外, 还拥有大量的林地、退耕退牧地资源。可结合退耕还林政策, 大力发展“三木药材”、沙棘等木本药材, 实现还林与药材种植生产相结合的模式, 也可采取“生态林+药材”“林果+药材”“药材+蔬菜”等立体发展模式种植发展各类中藏药材。
2.3 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体、农牧户参与, 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政府制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搭建创业平台;企业作为产业发展与市场主体, 根据市场需求, 围绕战略目标, 不断创新, 做大做强, 农牧户参与中藏药材种植生产, 共同推进中藏药产业化发展。
二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 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重点道地名贵药材可采取“保护区+种质资源苗圃+优质种子、种苗基地+人工种植基地+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模式, 确保重点名贵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开发。
三是大力发展中藏药产业族群链。在发展中藏药材种植的过程中应加强特色重点品种的加工和开发,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能力, 推进高半山中藏药产业化发展。
3 阿坝州中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机制与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 阿坝州高度重视中藏药产业发展, 建立了州、县中藏药现代科技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大了投入和扶持力度, 但是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和壮大, 现有的发展机制和体系不能支撑阿坝州中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构建现代化投入、创新、人才、服务等多元化机制和体系。
3.1 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一是整合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藏区建设等相关中藏药产业资金和项目, 重点和集中推进;二是鼓励和引导州内外企业、团体和个人资金投入中藏药产业建设;三是建立阿坝州中藏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和风投资金, 扶持发展;四是建立灵活的信贷机制, 扶持产业发展。例如采取“合作社+金融部门+农户”模式。由公司控股, 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围绕“四统一”, 为入社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并引导合作社与金融部门联姻, 公司为社员担保贷款, 购买优质种苗、化肥等, 有效解决农民发展规模种植资金难题等。
3.2 构建创新机制和体系
一是加强产业创新主体——药业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强对现有的药业企业的培育和壮大, 同时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药业企业入驻, 并强化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加大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三是加强中藏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开展专利研究和申请。四是整合州内外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 创建民族医药、重点品种和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中心和联盟, 如成立阿坝州藏医药研发中心、川贝母开发创新技术联盟等, 推进创新发展。
3.3 构建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才已成为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阿坝州急缺中藏药产业的高、精、尖端人才和既懂管理又懂市场销售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实施中藏药产业人才战略已成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是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学校专业学习和名医名师传承教育。二是积极构建优秀人才汇集机制, 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的环境, 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整合现有中藏医药人才资源, 重视人才使用。四是积极开展中藏药人才培训,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 对现有在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开展农牧民中藏药材种植、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3.4 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中藏药发展的协调管理和统筹发展。加强协调管理和科学统筹规划, 是避免盲目发展, 促进中藏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二是为中藏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三是加大对中藏药材种植、加工等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加强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 鼓励和扶持中藏药相关的专业技术协会发展, 推进中藏药材种植、加工发展, 提高农牧民收入。
3.5 构建现代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阿坝州中藏药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一是药材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平台, 收集整理主要药材市场信息资源, 定期提供阿坝州主要生产药材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使生产者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 调整和指导生产。二是对外供货信息平台, 对外发布阿坝州的药材产品, 增加销售渠道和力度。三是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 加大中藏药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对外宣传阿坝州中藏药资源、发展现状等内容,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提高阿坝州中藏药地位。五是提供阿坝州主要生产的药材品种的相关种植技术, 指导种植农户生产。
3.6 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 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重点道地名贵药材开发必须建立相应的保护区、种植资源苗圃、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和人工种植基地, 确保重点名贵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开发。
中藏药产业是阿坝州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 具有发展潜力大, 成长性强, 拓展空间广阔的特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机制, 将阿坝州中藏药产业与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及旅游开发与药材种植 (养殖) 结合起来, 挖掘传统医药宝库, 发挥优势特色, 推动加工制药创新发展对推进阿坝州中藏药产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藏药产业 篇3
1 CTOM培训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
CTOM培训体系[1]中“C”是指course;“T”指teach;“O”是指organization;“M”是指management。Course培训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引领性, 重点明确, 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级各类员工培训, 通过Course培训实施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Course培训体系依据每个职级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培训, 使产业人力资源具备与各个职级相匹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Teach培训体系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力军。藏药产业Teach培训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产业特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选择在藏药领域中既具有精深造诣又兼有宏博视野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开展teach培训;organization和management体系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 是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藏药产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实施保障。
只有在人力资源有效、优效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藏药产业的发展, 在藏药产业内部实施基于CTOM模型培训体系是一种新的途径。CTOM模型培训体系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的交流和技术手段提高产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充分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和医药需求, 对于藏药产业来说, 实施CTOM模型培训体系关键在于完善产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 使产业的效益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现。
2 藏药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藏药具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 藏药学巨著《晶珠本草》[2]收载的药物有2 294种 (比《本草纲目》还多423种) 。据有关资料显示, 藏医药积累的古验方有1万多种, 经后人挖掘整理出来的已有几千种。目前, 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 (区) 共有藏药生产企业34家, 近200种藏药有了批准文号, 14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传统医药保护品种, 218种藏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 近几年经SFDA批准又注册了90多种藏药新品种。现阶段, 全国四省区藏药产业年生产总值近十几亿元, 对振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挥了独特的作用[3]。近年来, 藏药产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有历史和客观原因, 藏药产业人力资源状况无论在教育、培训、创新能力、开发手段, 还是在产、学、研人力资源结合等方面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力资源培养教育情况参差不齐
藏药产业人力资源培养情况弱于其它行业, 虽然藏医药各级教育相比建国前有了很大发展, 为我国的藏药产业也培养了一定的人才, 但无论从学校的数量还是人才的质量上来看, 藏医药教育还不发达, 各地情况参差不齐, 有的地方有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 而有些地方的产业人才结构很不合理, 学非所用, 干非所长, 距离其它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再加上由于藏药产业本身长期以来的投入不足也是制约藏药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不够先进
由于藏药人才的缺乏, 藏药产业在实施岗位配置时困难较大, 不能以岗定人, 只能以人定岗, 在岗位配置时经常会有错位的现象存在;在员工招聘时, 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的限制, 方法较落后, 方式较单一, 招聘的对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较少;在一些藏药产业中, 员工工作后实施的继续教育也较少, 存在重实用轻培训的现象;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 缺少科学和系统的评价体系, 员工档次距离差距较小, 不能有效地激励竞争和提高工作热情。
2.3 产学研人力资源结合程度不高
在藏药产业中,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建立有产学研的科技协作联合体, 大部分产业缺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积极合作, 不仅产、学、研三者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类产、学、研人才也没有有机地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生产与科研脱节, 教学与生产脱节, 科研与市场分离等现象, 尤其在与其它医药行业之间、各类跨学科人才之间的横向交流更为缺乏, 不能很好解决教学与生产、生产与科研、经营和营销相结合的问题。
3 基于CTOM培训体系的藏药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与组织的行业特征、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存在着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4]。对于藏药产业结合产业具体特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引入建设性的Course和Teach培训体系
产业的发展与产业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人才的选聘要规范化, 在从有关的大、中专院校选拔、招收毕业生时, 要注意避免经验、主观和人际关系的滥用, 从选聘的环节就入手, 把好进人关, 按岗位的需求来选聘人才, 吸引人才。员工工作以后设立相应Course和Teach培训体系, 广泛联系讲师资源, 通过持续、渐进的教育培训, 提供员工成长培训计划, 使培训全方位辐射到员工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专业岗位, 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统一员工思想, 增强产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2 创新产业人力资源Organization体系
在产业内部设立培训部和专职培训管理人员, 建成自上而下、统一领导、逐步实施的组织架构, 既注重产、学、研结合, 又要避免过多倚重于大中专院校, 真正创新企业培训的组织体系, 不流于形式。通过有效组织, 改变藏药产业现有人员的质量结构, 充分发挥出人的潜能, 为产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组织体系体现行业性, 也不唯行业性, 全方位设置合理的组织体系, 以职能为标准组织机构进行创新、重组, 使各体系间既能发挥各自的功能, 又能互相联系, 达到体系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目的。
3.3 有效实施Management体系
在管理体系方面, 制定并有效地实施相关管理办法, 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有效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逐步建立与藏药产业相匹配的人才结构与配置。在实施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时, 依据发展的规模与实际情况, 明确发展的各分时期Management体系目标, 实现Management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融合, 为有效推进藏药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藏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市场的要求, 实施CTOM培训体系对推进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只有在人力资源有效、优效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藏药产业的发展, 在藏药产业内部实施基于CTOM模型培训体系是一种新的途径。在分析藏药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引入建设性的Course和Teach培训体系、创新产业人力资源Organization体系和有效实施Management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对推进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TOM培训体系,藏药产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仲阳, 胡伟伟.基于CTOM模型的四位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17) :35-37.
[2]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3]范维强, 李建华.试论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策略与出路[J].西北药学杂志, 2007, 2 (22) :46-48.
中藏药产业 篇4
2013 年,我国提出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拉近了东西部距离,使西部地区与亚欧非大陆等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 在这种契机下,青海省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时期, 藏药产业必将顺势而行蓬勃发展。 纵观文献,学者对藏药产业的研究多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和比较优势的角度研究,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藏药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章极少。
本文拟构建藏药产业价值链指标体系,并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产业价值链的构建中,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独立不相关的,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有需要人为赋权和难以处理相关性指标的弱点。 BP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所选取的指标有相关性也同样可以得到客观的权重值,从而能更科学的找到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增值关键环节。 该研究将进一步扩展产业价值链理论体系,使得产业价值链理论能更好地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并为分析藏药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增值做出示范。
二、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是藏医药文化的发源地。 截至2014 年青海省已有藏药企业25 家,仅2014 年,藏药产品销售收入达37 亿元, 其中藏药保健品占到60%以上。 2013 年,青海省成立了藏医药协会,进一步促进了藏医药学术交流, 有力地推动了藏医药传承研究,有助于藏药文化发扬光大。
但是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青海省藏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因素,即在种植、生产、技术、管理、物流、销售等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 从产业链的上游看,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再生能力低,推广种植的藏药材规模小,藏药材价格攀升,年需求量无法满足。 从产业链的中游看,藏药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藏药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新藏药产品开发的科研支持和资金支持不足。 从产业链的下游看,藏药消费市场培育不足,销售网络建设滞后,市场规模优势尚未形成。 因此,能否准确找到青海藏药产业价值增值环节并优先发展是青海省藏药产业能否抓住重大机遇并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分析
1、BP神经网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进行思考学习的统计工具,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BP神经网络是1986 年由D.E Rumelhart和J.L.Mc Clelland提出的一种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次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是一个包括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的三层拓扑结构的有导师式学习算法。 其基本原理是误差反向传递和信息正向传播。 运行过程为:用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不断更改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最终使期望输出值和实际输出值之间的差值在预先设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从而停止训练并将网络连接权值储存、训练完成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图如下图1 所示:
2、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指标体系构建
在指标设计之初,选取了14 个一级指标、39 个二级指标.。 青海省藏药产业供应商是种植农户和个体挖掘者,在藏药材植株成熟时供应商个体就直接将藏药材销售给制造商,时间遵守率和批量遵守率并不适宜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同样,青海省藏药产业销售商一类是医院、 医药公司, 另一类是制造商自有医院、门诊、药店,故销售商的销售渠道不同,成本指标难以合理定量比较。 最终选定了12 个一级指标、33 个二级指标。
第一层是评价目标(A), 表示青海省产业价值链的三个子价值链,包括青海省藏药产业供应商指标(A1), 制造商指标(A2)和销售商指标(A3)
第二层是一级指标(B), 表示影响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子价值链的12 个指标。
第三层是二级指标(C)。 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指标体系表见表1。
3、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价值增值分析
(1)青海省藏药产业数据采集。 根据上述33 个指标,分别针对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设计了不同的调研问卷。 在实际调研中,以藏药制造商企业为出发点,向上下游延展调研整条产业价值链。 从青海省现有的25 家藏药企业中,剔除藏药产量极少的6 家,共获取了12 条在青海省藏药产业中有代表性的产业价值链。 然后根据已获得的调研问卷定量还原为12×33 个具体指标。 BP神经网络的运行,并不要求样本数量多,但要求样本质量高,调研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可以很好地满足BP神经网络运行的要求。
(2)青海省藏药产业实证分析。 BP神经网络模型在青海省藏药产业中分析运行的基本思路为:以产业价值链上的各项指标为样本作为输入层,由专家打分所得均值作为期望值构成神经网络。 在训练网络达到设定的误差范围内时,保存网络并且根据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的权值求得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找到了青海省藏药产业的价值增值环节。
采用Matlab 7.0 来进行BP神经网络的运行。首先将获得的12 组33 个指标的33×12 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邀请十几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对这12 条产业价值链分别进行打分, 取专家打分的平均值,获得了12 组期望值。 在Matlab 7.0 的命令窗口里输入nntool口令, 调出神经网络管理器,将数据分别输入。 在确定隐含层神经元个数时,用公式:
进行计算。 一般而言,取公式m1所得整数10 以下数字试算,取公式m2所得整数5 以上数字试算。
式中:m———表示隐含层节点数;n———表示输入层节点数;h———表示输出层节点数。
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在试了5—10 个神经元的误差范围后,最后选定单隐层6 个隐节点数,并在隐含层选择tansig函数作为激活函数, 在输出层选择purelin函数作为激活函数。 设定参数时,训练步长选定的是500 步,训练函数选择trainscg,自学习函数选择learngdm,训练误差目标为10-15。 最终得到了训练448 步后误差在1.70571×10-16的网络权值矩阵。 误差结果图如图2 所示。
将已得到的33×6个网络权值通过公式,n=1,2,…,n计算,得到33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值。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由上述指标数据可知,在评价目标(A)中,制造商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作用最大。 在12 个一级指标(B) 中, 权重最大的是管理能力(B4) 和开发能力(B5)。在33 个二级指标(C)中,权重较大的是接受培训职员比例(C11)、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率(C14)、每万元净利润藏药材成本(C4)、 人均培训费用(C12)、 售前咨询满意度(C28)、 售后咨询满意度(C29)、省外销售收入(C31)和应对突发状况可缩短的交货时长(C27)。
四、促进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增值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上述权重结果,下面从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三个子价值链上提出促进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增值的对策建议。
1、藏药产业供应商
根据BP神经网络做出的结果, 在供应商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二级指标是每万元净利润藏药材成本(C4)。 政府应加大对藏药材成本的监管、规范力度。 一方面,鼓励农户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更多的现代化GMP认证的藏药材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常用的藏药材,在一定的范围里稳定藏药材的质量和价格。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野生藏药材的挖掘密度和强度。 保证野生藏药材的挖掘只在植株开花结果繁衍后进行, 保护小株的藏药材不被采摘保障野生藏药材能够可持续生长、发育。
2、藏药产业制造商
根据BP神经网络做出的结果, 评价目标(A中,制造商所占权重最大。 在制造商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二级指标是接受培训职员比例(C11)、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率(C14)、人均培训费用(C12)和应对突发状况可缩短的交货时长(C27)。
首先,根据制造商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增值作用最大的结果,要明确藏药制造商企业在产业中优先发展的地位。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促进藏药产业发展的政策, 制定更多针对制造商企业的税收减免支持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
其次, 要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率(C14)政府应加大对青海省藏药企业自主研发产品的扶持力度,组织牵头更多的校企对接科研项目,进一步促进高校、 科研院所的藏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经济成果。鼓励和表彰在藏医药科研创新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研院所和企业, 帮助有实力的企业打造青海藏药区域品牌。 企业应重视藏药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加大研发力度。 同时,企业应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占净利润的比重,全力打造企业拳头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快对藏药材药理性研究,缩短研发、审批、规模生产周期。 同时关注我国乃至全世界藏药产品科研动向, 及时了解掌握与藏药产品相关的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再次,企业要提高接受培训职员比例(C11)、 和人均培训费用(C12),重视人才培养。 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制,扩大职工培训比例和增加人均培养费用,邀请国内、国际的高端藏医药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大力培养藏药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完善实验器材,加强企业科研人员与藏医药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合作。 多渠道吸引人才,给予高层次科研人员丰厚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奖励。
最后, 企业要缩短应对突发状况的交货时长(C27)。 藏药行业间,应进一步深化藏药产业分工,引领企业之间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青海省藏药企业的协同发展能力。 领先企业应将藏药产品开发做大做强,注重新产品开发、员工科研能力提高和缩短紧急订单交货时长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良性竞争, 从而带领青海省整个藏药产业实现更大的价值增值。 补缺企业应注重将藏药副产品做精、 做细, 发展与藏药产品相配套的辅业,进行压缩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良性竞争,辅助领先企业将产品进一步完善。
3、藏药产业销售商
根据BP神经网络做出的结果,在销售商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二级指标是售前咨询满意度(C28)、售后咨询满意度(C29)和省外销售收入(C31)。
要促进销售商提高售前满意度(C28)和售后咨询满意度(C29),增加藏药产品省外销售收入(C31)。 销售商企业要加强与制造商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藏药产品销售的服务质量。 青海藏药销售商企业有两种:一种是藏药制造企业自有的藏医院或药店,一种是二级以上医院和医药公司。 前一种销售商形式更有助于消费者了解、 接受藏药产品有助于及时反馈消费者意见,改进藏药产品,提高藏药产品售前、售后满意度,增加省内外销售收入企业应着力发展前一种销售形式,实现藏药产品销售商与制造商的纵向一体化。
摘要:本文从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构建青海省藏药产业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的产业价值链指标体系。用BP神经网络模型找出藏药产业核心增值环节,进而从三个子价值链上提出促进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增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省,藏药产业,产业价值链,BP神经网络,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33-63.
[2]陈春明.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3).
[3]王福胜,彭胜志,刘仕煜.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行业价值链各环节产出价值计量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91-93.
[4]张志涌,杨祖樱.MATLAB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296-317.
[5]张天云,陈奎,魏伟,杨扬.BP神经网络法确定工程材料评价指标的权重[J].材料导报B:研究篇,2012,(1).
中藏药产业 篇5
1藏药文献数据信息化系统
目前藏医学经过不断积累和完善, 已从传统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等经典理论著作分化出藏医外科学、藏医内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 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藏医、藏药体系[2], 在文献整理研究和出版服务过程中, 传统方式很难全面完成古籍整理和藏药国际化的发展任务。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 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为藏药文献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信息化系统操作简单人性化, 存贮信息具有宏观、系统、联系的特性, 满足藏药文献的管理和科研需要,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藏药研究中的适用性较强。
藏药古代文献浩如烟海, 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古代藏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不计其数的古方、验方等待我们去发掘。将藏药古籍文献数字化、信息化,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深入发掘古代典籍所含的信息, 是现代藏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信息化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藏药研究领域, 例如建立《晶珠本草》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系统, 对典籍中的藏药进行分类整理, 加工重组, 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有序化、信息化, 便于藏医药学工作者的学习、研究、查对、引证、应用和开发。类似这样的数据信息化系统可以适用于藏药的很多领域, 这样的藏药数据信息化系统对我们研究藏药古籍提供了快捷的浏览和检索手段。
藏药文献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包括对藏药数据的统计分析, 藏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不同于现代药学, 借助于现代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的新方法、新技术, 可以更好地进行藏医药的理论研究, 突出其优势和特点, 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2藏药服用指导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技术对于藏药的服用也有较强的适用性。藏药多来源于紫外线强、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的青藏高原, 符合人们“回归自然, 绿色疗法”的理念, 特殊的使用和服药方法使藏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及其它药物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 可以针对藏药服用的特点, 研制和开发藏药服用指导信息化系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统计分析功能、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完善, 结合藏医学的理论知识和藏医专家的经验, 利用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来实现指导藏药服用的目的完全可以实现。藏药服用指导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 将西医疾病名称和其相应或相关的藏医病种或病名进行总结、归纳, 开发出虚拟的专家系统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检验, 可以用事实证明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藏药服用指导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藏药服用指导系统设计制作人体三因、人体体质数据分析库,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人体隆、赤巴、培根以及体质的虚实寒热进行判别, 再进行疾病的分种分类分型, 从临床常用的藏药中, 选用组方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经验方, 按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进行简单介绍。系统融合信息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 从人体体质、疾病病种和药物服用等角度开展设计, 通过对服用藏药者足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藏药服用指导数据库”, 进而组合成藏药服用信息化系统。
3藏药药效评价信息化系统
由于藏医药疗效的确切性、质量标准、重金属含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发展[4], 因此在藏药药效评价方面, 信息化技术也有广泛的适用空间。目前药物效应指标评价方法基本是化学药药效的评价方法, 藏药药效效应评价与现代药理评价方法比较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药物实验中一般将模型组和给药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给药组和模型组之间指标数值差异的显著性与否来评价药效, 这种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藏药的药效评价。藏药与化学药物相比有其特殊性, 藏药作用广泛, 作用靶点较多, 很难用少量指标全面地反映藏药的治疗效果。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藏药药效评价, 可以根据藏药的特点, 采取综合性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例如:在动物实验研究中, 对模型动物给予藏药治疗, 观察藏药使模型动物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如果要全面地判定藏药的疗效, 仅以几个少量的指标不足以说明问题, 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合各指标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 作为评价标准。当然, 在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中, 还应分清主次, 列出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分别对各指标综合评价, 这样可以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藏药的药效。
在临床药效评价中, 采用信息化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藏医病症进行量化, 这样对藏医临床的指导意义可能更大。目前有很多的中医量表, 而藏医的临床量表还没有, 可以采用信息化、数据化的方法, 针对具体疾病、常见疾病和重大疾病制订出藏医的临床量表和疗效量表,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藏药在不同病症中的疗效作用。因此, 采用信息化技术设计真正有藏医临床意义的动态量表, 对建立藏药药效评价信息化系统意义重大。
4结语
近些年来在藏药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迅速, 广大藏医药工作者在文献整理、藏药研究、经验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和数理统计方法, 对藏药研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再信息化研究, 探索其内部规律,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藏医药理论, 应是下一步藏药现代化研究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31.
[2]王慧忠.《中图法》有关藏医药文献分类的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 2004, 13 (4) :31.
[3]白玛次旦.藏医药发展与剂型改革[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 (6) :43.
中藏药产业 篇6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与试剂
肉豆蔻、檀香购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 经包头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验符合药典标准。薄层色谱硅胶 (化学纯, 青岛海洋化工厂) ,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RE-52C型旋转蒸发器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 GC122气相色谱仪 (上海禾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2 方法
檀香、肉豆蔻单独及混合物的提取。分别取檀香、肉豆蔻各100 g, 按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挥发油提取方法提取, 至提取器中油量不再增加, 停止加热, 分离挥发油备用。剩余部分水煎提取2次, 每次热过滤, 滤液密闭处理, 静置过夜。在静置过夜的过程中发现在肉豆蔻及混合提取物溶液中漂有黄色脂状物质, 这种物质在连续提取浓缩过程中没有发现, 因此将其分离备用。水提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 得到水提浸膏备用。药渣用95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 热过滤后合并滤液, 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 得醇提膏备用。同时将檀香和肉豆蔻各100 g组成混合物, 照前法操作, 得混合物的挥发油、脂状物、水提膏及醇提膏。按上述方法均提取2次取平均值。
3 结果
3.1 挥发油提取率
檀香、肉豆蔻混合提取与单味提取相比其挥发油提取率略下降, 推测两种物质混合加热提取时生成沸点较高物质, 其不能随水蒸气蒸发。挥发油提取率=挥发油 (mL) ÷投料药材质量 (200 g) ×100 %。见表1。
3.2 提取总得膏率
按分别得到的脂状物、水提膏、醇提膏计算总得膏率, 总得膏率=总提取质量 (g) ÷投料药材质量 (200 g) ×100 %。混合提取总得膏率 (33.7 %) 明显高于等量单味提取总得膏率 (19.4 %) , 结果提示混合提取时发生了增溶现象, 即增加了药物有效部位的溶出。由于中药的起效功用往往在于其复方的运用, 因此对于含有檀香和肉豆蔻的复方, 可以采用两种药物共煎的提取工艺以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见表2。
3.3 檀香、肉豆蔻单味和混合提取物TLC分析
取檀香、混合物和肉豆蔻的挥发油各0.1 mL, 分别用10 mL氯仿溶解, 标记1、2、3号溶液, 按照薄层色谱法[1]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 以正己烷∶氯仿∶醋酸乙酯 (12∶3∶1) 为展开剂展开, 结果如图1-A;取檀香、混合物和肉豆蔻的醇提膏各0.1 g, 分别用10 mL甲醇溶解, 照前法点样标记4、5、6, 以氯仿∶苯 (85∶20) 为展开剂展开, 结果见图1-B;取混合物和肉豆蔻的水提液脂状物 (漂浮物) 各0.1 g, 分别用10 mL氯仿溶解, 点样, 标记7、8号 (檀香水提液没有脂状物) 以环己烷∶氯仿 (3∶2) 为展开剂展开, 结果见图1-C。
由图1-A可见混合物提取挥发油与檀香单独提取挥发油色谱图比较其Rf值有较大改变, 而肉豆蔻单独提取挥发油的各斑点都能在混和提取物部位中相应位置显示, 提示混合提取肉豆蔻挥发油各组分极性未见显著变化, 而檀香挥发油组分极性发生明显改变。由图1-B可见醇提物中混合提取的斑点与单独提取斑点也有不同, 混合提取有新的斑点生成。由图1-C看出肉豆蔻和混合水提取物的脂状成分与提取的挥发油的成分斑点不同, 提示有新组分生成。
A:1-檀香, 2-混合物, 3-肉豆蔻B:4-檀香, 5-混合物, 6-肉豆蔻C:1-檀香, 2-混合物, 3-肉豆蔻, 7-混合物脂状物, 8-肉豆蔻脂状物
3.4 肉豆蔻及其混合物挥发油GC测定
GC条件:聚乙烯醇20 %毛细管柱, 柱规格20 m;载气为高纯氦气, 流量40 mL/min;检测器FID, 氢气40 mL/min, Air 400 mL/min, 温度为100 ℃;进样器不分流, 进样口温度130 ℃, 进样量3 μL;柱温为恒温100 ℃, 保温20 min。
测定方法[2]:用微量进样器分别取肉豆蔻、混合物挥发油50 μL, 置于10 mL容量瓶中, 加氯仿稀释至刻度, 摇匀。吸取3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 测定结果显示混合提取的挥发油组分与肉豆蔻挥发油组分相比有明显不同。见图2。
(A) 肉豆蔻挥发油, (B) 混合提取挥发油
3.5 提取过程的连续与间歇形式结果对比
在中药生产中, 提取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单元。但是在生产过程中, 檀香、肉豆蔻药材提取工艺通常是在加热下连续进行的提取操作。在本次实验中, 对檀香、肉豆蔻及其混合物分别采取连续提取浓缩和提取液冷却静置过夜, 分离浅黄色脂状物后再行浓缩处理 (即间歇式) 提取工艺操作的结果比较见表3。在连续操作浓缩情况下, 原本溶解在热水中的浅黄或黄色脂状物质大部分随水蒸气蒸发而难以收集到。非连续操作工艺收取了水提液, 冷却后析出的黄色脂状漂浮物, 是可溶于热水且密度低于水的脂性组分。将该部分脂状物加入制剂, 在大鼠心肌缺血药效学实验中, 混合提取加脂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明显减少心肌坏死面积 (P<0.05) , 去脂组和单脂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论文另行发表) 。由此可见, 连续提取工艺明显地损失了这一部分成分, 从提高药效角度出发, 该工艺方式应予改进。
3 讨论
从上述肉豆蔻与檀香两味药材分别提取和混和提取的对比, 以及混和提取过程的连续与间歇方式的比较, 可以看到这两味药在不同的提取方式、方法中结果有很大差别。采用混合提取工艺, 总提取率高于分别提取;间歇提取得膏率大于连续提取得膏率;通过对檀香、肉豆蔻单味与混合提取物的TLC、GC分析, 可见混合提取后发生了一些明显的组分变化, 这些组分的具体结构尚需通过GC-MS来确定。若在质量监测方面仍用檀香单提挥发油来检验复方提取物, 则所含组分很难相互对应, 尤其在有其他药材混合时更为复杂;所以在对中药材的制剂化研究中应重视混合提取后成分变化问题, 不能简单地以单味药物的组分在药剂工艺和标准中作为对照或监测指标, 一定要以实际分析结果与监测为依据, 确实制定准确合理的工艺与标准检测方法, 而细致的实践工作是获得合理工艺与监测方法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巴俊杰, 陈其秀, 赵冬冬, 等.蒙药乌兰温都顺-7的薄层色谱鉴别[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5, 5 (3) :28.
中藏药产业 篇7
一、“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㈠总体现状“十一五”期间, 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中、小型企业相结合, 能够实现中药材加工、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生产, 具有一定特色的医药生产体系。2008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53家, 占甘肃省工业企业的2.88%;资产总计61.21亿元, 占甘肃省工业的1.44%;完成工业总产值43.15亿元, 占甘肃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66亿元, 占甘肃省的比重为0.86%;完成工业增加值20.90亿元, 占甘肃省的比重为1.84%;实现利润6.90亿元, 占甘肃省的比重为6.01%。其中生物制药和中藏药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77.35%、85.29%、74.01%、93.47%。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近几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在全省医药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也带动了甘肃省中草药种植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甘肃省经济质量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之一, 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潜力。
㈡产品结构通过多年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省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推动了甘肃特色医药发展的实质性进展。
第一,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甘肃省化学原料药品种规模有限, “九五”以后, 化学药品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是以祁连山制药的土霉素为主, 生产能力在全国居有靠前位置。化学药品制剂以传统普药为主, 创新药少、仿制药多, 多为微利或无利产品, 无竞争优势, 主供省内农村市场或做为省内医疗单位临床用药的补充。
第二, 中藏药。在甘肃医药产品结构中, 中藏药占主导地位, 自“九五”以来, 中藏药工业的比重稳步提高, 已成为甘肃医药工业中发展最快、优势突出、潜力最大的部分。2008年中藏药品种销售过亿元的品种有3个, 5000万元以上的品种2个, 1000万元以上的品种有7个。这些中藏药品种为甘肃中藏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甘肃奇正以其知名品牌及过亿的单品种、过亿元的销售业绩已居全国藏药生产企业之首, 独一味制药已于2008年成功上市, 成为甘肃省第一家医药企业上市公司。
第三, 生物制药。“九五”以来, 生物医药的比重逐年上升, 成为继中藏药工业之后的又一个产业发展重点。其中工业总产值过亿企业3家, 分别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农威特生物科技公司和甘肃武威永鑫实业有限公司。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品种主要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型肉毒毒素、纯化狂犬疫苗、痢疾双价活疫苗、口蹄疫疫苗、“吾爱”复合酶系列、胸腺五肽、酪蛋白系列产品等。以上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甘肃医疗机械生产规模偏小, 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2008年甘肃省医疗器械工业共生产90多个品种。销售过5000万元的企业2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有:兰飞公司的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兰州生物所的肠道诊断菌液及血清、霍乱孤菌诊断试剂、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监测试剂盒、兰州雅华生物技术公司的生物工程蛋白表达、单抗研究及金标快速检测诊断试剂、天水多家企业生产的场效应治疗仪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一是中药材初级加工, 甘肃省中药材初级加工分为药材整理加工、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材及饮片加工企业93户, 主要集中在定西、陇南等药材主产区, 截止2008年9月底, 通过GMP认证22户, 认证率23.66%。甘肃饮片加工是以甘肃道地中药材为主原料, 有地域性特色, 但缺乏集约加工经营规模, 增值效益较低, 饮片GMP改造认证任务艰巨。提取物生产企业数量约20余户, 虽然规模较小, 但近年发展较快, 潜力较大。二是制药机械及药用包装材料, 甘肃制药机械企业为天水华圆制药机械有限公司1户, 生产20余种设备。其生产的中药制丸机、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甘肃省药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16户, 主要产品有药用塑料瓶、输液瓶、药用复合膜、封口垫片、药用铝箔等, 主要供应本省药品生产企业, 个别企业产品销往省外。
㈢产业特点及优势
第一, 中型企业是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领头羊”。在2008年甘肃省医药行业中, 中型企业9家,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企业的16.98%;资产总计40.89亿元,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的比重为66.80%;完成总产值27.78亿元,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的比重为64.3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1亿元,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的比重为75.84%。在前三户中型企业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完成工业产值9.74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8亿元;甘肃奇正实业 (集团) 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4.36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亿元;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3.08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亿元。中型企业在甘肃省医药工业中企业数目少, 但所占优势大, 带动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 股份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 甘肃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资本构成中:国家资本1.90亿元, 占24.45%;集体资本0.07亿元, 占0.87%;法人资本4.90亿元, 占63.06%;个人资本0.75亿元, 占9.65%;港澳资本0.07亿元, 占0.90%;外商资本0.05亿元, 占0.64%。表明股份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企业法人资本居第一位, 医药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第三, 兰州、定西两地是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兰州、定西两市的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在各个行业中占有一定优势。兰州是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生物制药、中成药制品、藏医药全国闻名。定西是全国优势中药材的产区之一。2008年两市共有医药工业企业23户,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企业数的43.40%;资产总额达到41.47亿元, 占到甘肃省医药工业的67.75%;医药工业产值21.81亿元, 占甘肃省医药工业的50.54%。兰州、定西两市的医药工业是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主力。
第四, 中成药、生物制药在医药工业中的优势产业实力增强。在甘肃省医药工业的八个行业门类中, 中成药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化学原料药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是众多行业中的优势产业, 对甘肃省医药工业都有重大的影响。2008年中成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7亿元、生物制剂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46亿元、化学原料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分别占甘肃省医药工业产值的45.95%、30.28%和15.87%。
总之, 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总量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 属于成长中的速度效益型产业。其中中药材种植优势明显, 为中藏药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中藏药和生物制药主导型明显, 特色品种潜力大, 优势突出。同时, 医药研发初具规模, 新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是保障人民生体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省的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为促使甘肃省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因企业规模小、在甘肃省工业中的比重低、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的发展。
㈠药材种植加工优缺势明显, 精深加工程度低, 附加值低工艺装备落后, 设备役龄长, 整体装备水平落后。虽然甘肃省个别企业的部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 但从整体上看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老化、精度低, 固定资产净值占原价的比重仅为57.75%, 比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低4.11个百分点, 设备陈旧, 难以保证加工的质量和增产需要, 装备水平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
㈡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总量过小, 缺乏产业规模与核心强势企业, 整体竞争力不强2008年, 甘肃省有53户医药企业, 但没有大型, 中型企业也仅有9户, 中型企业仅占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46%。企业集中度低, 中型骨干企业少, 围绕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企业群体尚未形成。医药工业平均每户企业拥有资产1.15亿元, 完成工业总产值0.75亿元, 分别比甘肃省平均水平低47.73%和62.12%。在甘肃省工业中的比重较低, 2008年甘肃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仅占甘肃省的1.19%, 资产总额也仅占到甘肃省工业的1.44%。
㈢科研带动、科研创新滞后, 产学研结合不紧2008年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R&D的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很低, 与国际上通常的投入比例4%~6%相比, 相距甚远。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薄弱, 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 技术创新能力低, 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㈣企业投入资金不足、后劲乏力, 少有规模项目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大部分是我国“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长期以来, 由于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改造缓慢、工艺设备老化等因素, 企业经济效益始终在低位徘徊, 2008年甘肃省医药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84%。突出的市场弱势, 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
三、甘肃省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发展重点
㈠发展对策甘肃省是一个中药材种植大省, 省内药材蕴藏量丰富, 并且还具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目前查明的中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共达1527种。近年来,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年产量30万吨, 销售收入15亿元, 驰名中外的甘肃中草药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 种植面积均排在全国首位, 而且品质优良。为此, 面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应制定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结合甘肃实际, 编制振兴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对策措施、扶持政策等, 围绕重点, 找准空间, 整合资源, 减少重复, 推动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 加大投入, 推进技术进步。一是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 加大投入力度。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行业, 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以项目为支撑、以投入为重点, 以先进技术和装备方向, 建设和改造一批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企业,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防治污染, 抓好技术改造。通过技改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中医藏药等优势产品, 打造具有特色的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基地。在继续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 还应特别重视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 从而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 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科学内涵。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推行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第三,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扩大产品出口。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的战略, 引导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 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依托现有重点企业, 采取合资合作、联合开发、消化吸收等形式, 与国内外的大公司、大商社开展外引内联, 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技术领先、实力强的企业“走出去”, 设立研发和贸易机构, 鼓励扩大出口。
第四, 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实现产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和集成化, 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
第五, 吸纳人才与培训人才相结合。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不可少。专业化的生产需要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的职能经理人才和有高技术才能的多方面科技人员。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依托技工学校、职校及其他社会办学力量,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鼓励企业、中介机构、有关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学, 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和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引进有利于提高智力资源水平, 培训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 做到引进与培训的有机结合。
㈡发展重点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 建立中药现代化四大发展体系:建立完善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立完善现代中药加工与生产体系、建立完善医药流通体系。合理安排中药材产业布局, 推进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工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培育支持重点企业, 实施集团发展战略。支持重点项目的新建及改、扩建, 支持中藏药重点新技术工艺及新产品研发项目, 支持重点品种产业化项目, 大力发展植物提取物、原料药物、中间产品、延伸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产业要素的集聚优势, 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
作为甘肃省经济质量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之一, 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发展是基于甘肃传统的中草药种植业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 充分发挥和挖掘其较大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潜力, 将有利于甘肃省经济持续稳定多方位发展。
摘要:甘肃省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拥有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近几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在全省医药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也带动了甘肃省中草药种植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甘肃省经济质量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之一, 其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潜力。
【中藏药产业】推荐阅读:
青海中藏药产业10-24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10-05
藏医藏药07-16
藏药的特点08-17
藏药材种植合作社简介05-28
剖析滇中产业聚集区产业格局规划11-04
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图07-01
农业产业规划中的保障措施07-06
光伏产业中的传感器探讨 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