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产业现状(通用11篇)
柑橘产业现状 篇1
开县是柑橘的主产区之一, 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现状
2007年开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万hm2, 年产量14万t, 产值1.52亿元。平均单产7 t/hm2。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前列。其中锦橙面积1万hm2, 占总面积的50%, 产量4.4万t, 占总产量的31.4%;脐橙面积4000hm2, 占总面积的20%, 产量3万t, 占总产量的21.4%;宽皮柑橘面积3333 hm2, 占总面积的16.7%, 产量4万t, 占总产量的28.6%;其他面积2667 hm2, 占总面积的13.3%, 产量2.6万t, 占总产量的18.6%。
2 发展优势
2.1 自然优势
开县地处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温18.5℃, 年降雨量1227 mm, 雨量充沛, 且多为夜雨, 光、热、水资源丰富, 非常适宜柑橘生长, 是柑橘生长的最适宜区。
2.2 规模优势
开县已先后建立起长沙、赵家、花林、南门、中和、竹溪、临江、镇东、金峰、厚坝等17个柑橘生产基地乡镇, 柑橘总面积达2万hm2, 柑橘生产基本上形成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品种良种化。
2.3 品牌优势
开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 开县锦橙曾连续6年获全国柑橘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1985年、1989年两次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渝开”锦橙1999年、2001年两度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2年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2.4 技术优势
开县有柑橘专业技术人员33名, 其中, 高级技术人员3名, 中级技术人员15名。
3 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开县柑橘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早, 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果园内水系、道路等配套建设残缺不全。
3.2 品种结构不合理
开县柑橘主要以中熟脐橙、锦橙、本地甜橙以及红橘为主, 中熟品种比重过大, 形成上市过于集中。
3.3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开县柑橘生产型企业和加工企业都是空白。生产出的产品全部通过鲜果销售, 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包装、运输、营销还停留在分散经营阶段, 没有形成产业龙头。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之间缺乏企业纽带, 未能有效链接。产业链条短且相互脱节。
3.4 服务体系不健全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服务严重缺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导致适用技术和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3.5 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刚刚起步, 在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 果农自我服务能力和保护能力弱, 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3.6 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现时的惠农政策很大程度上放在粮食生产上, 柑橘产业少有资金项目扶持。农民收入水平低, 发展柑橘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县级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大都分头管理, 未能有效整合。民间等社会资本投入柑橘产业发展的机制不活, 优势产业并未获得优势资源的支持。
4 对策与建议
4.1 培育柑橘产业经营主体
按照“龙头企业带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农户”的模式, 加强产业经营, 创新柑橘产业经营主体, 尽快建立适应柑橘产业化要求的新型经济组织。
(1) 培育柑橘产业大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量, 培育柑橘产业大户, 作为经营主体的基本单位。
(2) 建立柑橘协会。对柑橘产业大户进行引导, 建立起共同的利益联合体。柑橘大户均以会员身份参加, 由他们通过民主方式直接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 组成柑橘协会, 处理产、供、销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以维护全体果农的合法权益。
(3) 引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引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产品开发各类企业, 形成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包装材料制作、产品加工、产品贮运营销一条龙的龙头企业, 扩展产业各个环节的容量, 增粗延长产业链。彻底改变目前以出售鲜果为主的状况, 以这种深加工和营销企业为“龙头”, 形成“龙头”带“协会”, “协会”联“大户”的经营主体链条, 从而打造柑橘产业“航母”, 扬起开县柑橘产业“风帆”。
4.2 调整优化柑橘品种结构
主要采用“调晚”、“调特”和“调优”3个关键策略。
调晚:利用开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狠抓夏橙的发展, 为入驻开县的果汁加工企业——森美 (福建) 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原料。
调特:开发培育我县独有的春橙, 以其特色占领市场, 满足人们猎奇求异的消费心理需求。
调优:引进国内外的优良品种, 形成“人无我有, 人少我多, 人多我特, 人特我优, 应有尽有”的多元柑橘品种结构体系。
4.3 扩大柑橘生产基地规模
充分利用开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把柑橘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山青、水秀、民富有机统一的产业支柱, 按照开县柑橘产业发展建设规划,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 规模经营,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突出培育柑橘业主和柑橘生产专业大户, 巩固和提高开县柑橘生产基地的作用和地位。
4.4 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公益性服务职能, 建设技术培训网络。县建立技术培训中心, 乡 (镇) 建立培训基地, 村组培养技术示范户, 提高果农素质。加快适用技术普及推广,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设县级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加大柑橘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加大投入, 建设县级柑橘科技示范园, 以此争取项目, 推广技术, 提高柑橘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效益。
4.5 推广柑橘节本增效技术
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草栽培、免修剪、树盘覆盖、肥料撒施和病虫综防等技术措施, 降低柑橘生产劳动强度, 减少劳动用工。节约生产资料投入和劳动用工成本, 提高柑橘生产经济效益。
4.6 打造“渝开”柑橘品牌
做到整合资源, 统一质量,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 全力打造。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柑橘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加大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 把“渝开”品牌打响打亮, 提高开县柑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4.7 为柑橘产业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县级柑橘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机制, 落实“一个产业, 一个规划, 一个领导, 一个班子, 一套措施”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机制, 大办不同类型的示范样板。通过示范, 将技术、信息延伸到基地, 到农户。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 围绕柑橘产业发展, 提出服务柑橘产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以此形成合力, 促进发展。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积极向国家和市有关部门争取柑橘产业发展项目, 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
4.8 积极探索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资金整合机制, 根据市政府关于柑橘标准化果园建设要求, 整合各项涉农资金, 用于柑橘标准化果园建设。
积极探索新的财政体制下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新机制, 引导产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柑橘产业。
探索建立基地管理质量效益考核制, 县用于扶持柑橘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 要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补助奖励管理水平高、质量效益好的农户企业, 引导农民和企业强化基地管理, 提高发展效益。
强化社会化服务, 鼓励支持各类组织和人员, 兴办服务企业或实体, 成立专业机防队服务组织, 在双方志愿的前提下开展有偿服务。
认真落实扶农惠农政策, 为柑橘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柑橘产业现状 篇2
柑橘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国际农产品与加工品之一,也是国际上贸易第一大的水果。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最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余年。我国柑橘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柑橘栽培面积由1949年3.27万hm2发展到2004年163万hm2,增长了近50倍,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同期产量则从21万吨增加到1495.8万吨,增长了71倍,柑橘总产仅次于巴西(2059.4万吨),居世界第二。近几年我国柑橘产业更是持续发展,柑橘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自2012年开始我国柑橘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全国柑橘种植面积达3432万亩,总产量达2944.04万吨,成为我国出口优势农产品。2014年我国柑橘全年出口量达97万吨,出口金额达11亿美元以上。柑橘逐渐成了人类的珍贵果品,柑橘产业也成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和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柑橘的主要种植品种,主产区,种植技术,储藏保鲜技术和技工利用情况进行概述。1 种植品种
柑橘属于芸香科下属植物,是橘、柑、橙、金柑、柚、枳等的总称。在植物分类上,柑橘类果树是指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族柑橘亚族的一群植物,其果实具有典型的“柑果”特征。真正柑橘类果树包括6个属,即:柑橘属、金柑属、枳属、多蕊橘属、澳指檬属和澳沙檬属;其中用作经济栽培的有3个属:枳属、柑橘属和金柑属,又以柑橘属植物的鲜果栽培经济价值最大,常见的栽培类型有:甜橙、柚、葡萄柚、宽皮柑橘、柑、柠檬、枸橼等。我国柑桔栽培历来以宽皮柑橘为主,甜橙和柚类次之,另有少量的金柑和柠檬。
我国柑橘资源丰富,由柑橘种间产生的大量杂交类型,统称为杂柑,这些品种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生产上趋于逐渐扩大之中。因此,我国柑橘可利用品种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柑橘品种繁多,宽皮柑橘、甜橙、柚、酸橙、金柑、佛手等各种柑橘都有规模的商品栽培,并选育出了诸多优良品种、品系。宽皮柑橘栽培区域极为广阔,种类、品种最为丰富。朱橘性极为耐寒,成熟较早,品种有江苏早红、辽红、朱红,浙江满头红,江西三湖红橘,湖南南橘、草橘,陕西城固冰糖橘等。红橘果鲜红,美观,味浓,主要品种有大红袍、江南柑、少核红橘、浑圆福橘、扁福橘等。乳橘果小,皮薄,核少,味甜,我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多有生产,并选育出诸多优良品种。椪柑果硕大,易剥皮,肉脆嫩,风味佳,较耐贮运,有橘中之王的盛誉。甜橙优良品种有新会橙(广东、广西)、柳橙(广东、福建、台湾)、雪柑(福建、广东)、香水橙(广东、广西)、先锋橙和锦橙(重庆、四川、湖北)、冰糖橙和大红甜橙(湖南),另有柳橙和红橘的嵌合体杂种——改良橙(福建、广东)。我国优良柚类良种更多,广西沙田柚久负盛名,各地多有引种,并从中选出许多优良品系,如福建文旦柚、琯溪蜜柚,浙江四季柚,玉环柚,台湾麻豆柚、晚白柚,四川夔府柚、垫江白柚,湖南安江柚等。柚的天然杂种如浙江常山胡柚、四川夔柑等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品种。金柑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选育出少核金弹、滑皮金柑等优良品种。
目前,我国柑橘品种已逐步走向良种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除充分发挥优良地方品种的生产潜力外,同时注意从国外引进品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良种区域化试验,建立商品基地。2 主产区
世界柑橘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区域,性喜温暖湿润,有大水体增温的地域可向北推进到北纬45°。世界有135个国家生产柑橘,巴西、美国、墨西哥、西班牙、伊朗、印度、意大利等国均有大面积种植。
我国柑橘种植面积辽阔,北纬 16°~37°地区多有分布,海拔最高达2 600 m(四川巴塘),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市,北至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南部,东起台湾省,西至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但我国柑橘的经济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北纬20°~33°,东经95°~122°,海拔700~1 000 m的亚热带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6%。全国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柑橘栽培(不包括在露地条件下只能栽培枳的山东省)。其中主产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广东、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江西、重庆和台湾等10个,其次是上海,江苏等省(市),云南、贵州亦具很大发展潜力。全国种植柑橘的县(市、区)有985个。3 种植技术
柑橘分布地区辽阔、气候土壤条件复杂、品种资源丰富,各地创造出各自特色的柑橘栽培业。平地、丘陵山地、海河滩涂都可建立柑橘园,平地果园是传统古老的基地,而丘陵山地是当前最多的商品基地。柑橘园地宜选择无明显冻害地段,要求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有机质丰富、灌溉方便、交通便利。丘陵、山地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坡度在25°以下,冬季有冻害的地区应选择东南坡,在5°以下的缓坡地、江河两岸及水稻田建园时,必须注意排水。
柑橘一般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中旬春梢萌动前栽植。冬季无冻害的地区可在秋季10~11月中旬栽植;春夏4~5月份春梢停止生长后至夏梢抽生前栽植成活率也高;容器育苗四季均可栽植。随着柑橘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剧,新的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也不断出现;并且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各类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管理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适应形势的改变,柑橘栽培设施化以及果园管理科学化、绿色化成为柑橘种植技术的重要特点。
柑橘设施栽培是指通过温室、大棚、薄膜覆盖等设施进行柑橘生产栽培,从而达到提高柑橘品质、提早或延迟上市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的柑橘生产栽培模式。按设施的不同,可分为简易设施及高级设施。简易设施包括避雨棚、树冠覆膜、保温大棚、地膜覆盖等;高级设施包括玻璃温室、薄膜连栋温室、薄膜大棚等。简易设施栽培主要起到调控水分、保温、防冻等作用,以提高柑橘品质、产量及进行完熟采收;高级设施栽培可以通过加温、降温、控水、控肥等措施调节柑橘生长环境,提早或推成熟期、提高柑橘品质、减轻柑橘大小年现象,并且由于可以调控柑橘成熟期,错开柑橘集中上市时间,从而使柑橘销售价格提高,销售压力减小,经济效益增加明显。柑橘设施栽培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潜力巨大,是整个柑橘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17世纪末,柑橘设施栽培在法国出现,当时法国建设的凡尔赛大温室正是用于柑橘的设施栽培。目前,世界上柑橘设施栽培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其中日本栽培面积最大,其技术也最先进。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柑橘设施栽培,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随着我国柑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科研院所开始研究探索柑橘设施栽培技术,浙江临海、四川仁寿、广西融安等许多柑橘产区也开始进行一些简易的设施栽培生产摸索,如通过覆膜进行避雨、控湿、防霜、保温、减轻低温冻害,以提高柑橘品质,减少越冬落果。
绿色柑橘种植和管理技术是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绿色柑橘的种植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柑橘种植过程中推广绿色种植管理技术能够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保证柑橘的种植生产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设显著效益,同时有利于提高柑橘的质量,对维护柑橘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柑橘栽培技术要点有:采用纯系优良砧木、培育容器无病直根壮苗、生态建园现代技术;绿色柑橘种植管理技术:科学的土肥水管理、有效的整形修剪、适期清园、优化田内间作,科学应用绿色保值处理技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绿色柑橘种植和管理技术对维护绿色柑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绿色柑橘进行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要以园地的选择和品种的选择为基础,以科学的施肥和修剪为保证,加之以科学的间种来共同促进绿色柑橘的科学生产。4 贮藏保鲜技术 柑橘类果实采后极易感染腐败菌,导致果实的腐烂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阻碍柑橘产业的发展。目前常见的防腐保鲜方法是采后应用化学杀菌剂,包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抑霉唑、百菌清、敌克松等。
宽皮柑橘果实一般果皮着色70%~80%时可以开始采收,采收过早品质差,过迟则容易腐烂或枯水,不耐贮藏。采摘前10天应停止灌水,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摘。采后及时进行防腐保鲜处理,最好田间随采随浸果,药剂浸果30秒至1分钟,田间来不及浸果时,尽量在采收后12小时内浸果处理。经药剂浸果处理的果实,放在遮阳通风场所,通过风吹干或自然晾干果面水分,再放入库房贮藏。
对短期贮藏的果实,可以通过进行打蜡处理来保鲜。打蜡可以增加果面光泽度、减少水分蒸发、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等。但是,打过蜡的果实如果贮藏时间过长,易导致果实无氧呼吸增加,使果实品质变劣,并产生异味。因此需要长期贮藏的果品,在防腐剂处理之后,上市之前再进行打蜡处理。果实打蜡前要进行预贮发汗,并且打蜡不宜过厚,否则贮藏后易产生异味。
由于化学药品会导致一定的化学残留和环境污染,且由于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倾向于无毒无害无残留、绿色环保型防腐保鲜剂的应用,所以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新型无毒的、无污染的防腐保鲜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利用天然产物作为柑橘果蔬保鲜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壳寡糖、植物天然提取物精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槐糖脂、拮抗菌等。这些产物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柑橘腐败菌生长的效果,且具有天然无毒、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同时也是今后防腐保鲜方法研究的热点。
另外,还可以采用留树保鲜技术,即果实在正常采收期不采收,而将其留在树上,待其完全成熟以后再采收。柑橘留树保鲜可以大幅度提高果实品质。但是,冬季有霜冻的地区不宜采用留树保鲜,早中熟品种多不宜留树保鲜。一般选择中晚熟品种盛果期植株中下部、内部的果实留树保鲜,把顶果、小果、残次果、特大果按时采收,留果量以植株负载量的70%以下为宜。我国柑橘的加工利用状况
柑橘加工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居各类水果的前列,仅甜橙果汁一项,根据今年统计,全球加工橙汁年鲜果用量约2800万吨,约占柑橘年总产量的28%。柑橘主要加工制品有:柑橘汁、橘瓣罐头、柑橘酒、柑橘糖制品、精油等。
我国的柑橘罐头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经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高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目前已经领先世界水平。橘瓣罐头的基本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选择→选果分级→清洗→热烫→剥皮→去络分瓣→酸碱处理→分选→装罐→加糖水→真空封罐→杀菌→冷却→商品无菌检验→入库→贴商标。近年来,我们在烫橘、剥皮、分瓣、酸碱处理、杀菌等加工工序上取得重大的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橘瓣的色、香、味和质地。同时,开发了杂柑类罐头、柑橘全果饮品等新产品,其中代表性产品的是以酷似日本“甘夏”的浙江常山胡柚为原料,开发的糖水胡柚罐头。近年来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柚了茶”、“金柑荼”、“柠檬茶”等,则是以特种柑橘“香橙”、柠檬、金柑等全果为原料,经切片后以砂糖、蜂蜜浸渍的罐藏品。
柑橘果汁也是一类常见的柑橘加工产品。常用的鲜果原料有:甜橙、柠檬、葡萄柚、温州密柑等,其中甜橙汁是最重要的柑橘汁,约占柑橘汁总量的95%左右。柑橘汁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去皮→榨汁→粗滤、均质→调整、脱气→装瓶、杀菌→冷却→成品。柑橘汁中富含糖、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类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基本营养成分,还含香豆素、类黄酮、类柠檬苦素等功能性成分,是果品加工中最能保存天然成分的制品。
柑橘产业现状 篇3
柑橘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水果,我国柑橘种植面积2007年已达191万公顷,产量2059万吨,面积居世界第一,产量为世界第三。我国栽培柑橘的省(区、市)有20个,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广西、湖北、广东和重庆9个省(区、市),几乎占南方各种水果总产量的一半,种植柑橘的收益是粮食的4.5倍,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按照植物学特征对柑橘进行分类,品种数以百计。依照其果实特征可分为紧皮柑橘(包括枳类、柚类、金柑类、橙类)及宽皮柑橘,其中栽培面积广、最具食用价值的为橙类及宽皮柑橘类。
橙类柑橘包括甜橙(又可细分为圆橙和脐橙)、酸橙、夏橙。脐橙起源于我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从脐橙芽变中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我国又从华盛顿脐橙芽变中选育出奉节72-1脐橙。哈姆林甜橙原产美国佛罗里达州,引入我国种植后,1985年评为我国农业部优质果品。该品种树势较强,果实椭圆形或圆球形,单果重120-140克,皮薄而光滑,果肉细嫩化渣、多汁、味甜,具香味,含可溶性固形物11%,含糖8~9克/100亳升,含酸0.8~0.9克/100亳升,无核,品质优,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加工品种。
宽皮类柑橘根据果实大小、果皮厚薄及当地习惯命名,分为柑和橘两个亚类。主要品种有温州蜜柑、衢州椪柑、福建芦柑及南丰蜜橘、广东砂糖橘、黄岩蜜橘、蜜广橘(又称火橘)、红橘。宽皮类柑橘具有易剥皮的特性,果形为顶部内凹的扁圆形,无核或少核,芳香物(以萜类物为主)以油胞态集中在果皮,苦味物(以柑橘苷为主)富集于核中。宽皮类柑橘适宜鲜食,加工则存在难以采用机械剥皮及去核的问题,综合利用是提高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国柑橘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①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柑橘产量中甜橙约占30%,宽皮橘为65%,与世界柑橘主产国相比,我们既有互补性,又有缺陷。互补性是指其他主产国宽皮柑橘少,只要提高品质,就可打入国际市场。缺陷是甜橙少,国外的可趁虚而入,特别是3~9月份是柑橘淡季。②成熟期过于集中。在柑橘的成熟期上,我国存在的问题更多。中国70%以上的柑橘是中熟品种。我国柑橘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就已出现了柑橘“过剩”现象,除我们的购买力相对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熟期过分集中。③果实的用途和流向。我国95%以上的果实用于鲜食,加工的主要是橘瓣罐头的生产。我国发展柑橘榨汁生产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规模化生产,我国的加工厂不能全年满负荷工作,加工成本与国外相比高得多。入世以后柑橘业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加工业,特别是橙汁加工业,中国柑橘制汁业在规模、质量及价格等方面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总之,柑橘具有采摘期集中、销售时限性强的特点,宽皮类柑橘鲜果表皮松软、不耐贮藏、不宜长途运输。销售难是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为缓解“卖橘难”的困忧,各柑橘产区都力求在加工技术上有所突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柑橘产区就将柑橘深度加工列为振兴当地经济的重头戏。无奈经营者对柑橘加工知识缺乏理性认知,忽视对鲜果加工性能的可行性分析,片面认为凡是柑橘就能用于加工,有的甚至误认为加工就是处理鲜果“下脚货”(品质差的等外果),导致加工产品档次低下,企业寿命短暂。
鲜果品种是否可用来加工,取决于该品种果实的外形、果径、强度是否符合加工设备的设计要求,加工过程果实内含物转化是否正常,果汁风味是否凸现,投入产出是否合算。以栽培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南丰蜜橘为例,该品种在漫长的栽培历程中尽管已派生出多个品系,但其共有特征是:果径小(又称乳橘)、外形扁圆、顶部内凹、囊瓣大小不一、囊壁薄嫩易糊、囊壁囊胞贴结牢固、芳香素以油胞状态存在外表皮,鲜果容易剥皮,可食部分糖度高,甜酸适度,口感舒愉,鲜食是珍品,而用来加工则属次品,果汁风味及出汁率不及中育7号等甜橙品种。加工工效之低,生产成本之高,令人却步惋叹。
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发展加工业,在综合利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是龙头、种植户是主体、农技部门是助力器。在调整柑橘品种结构的运作体系中,加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与种植户是利益共同体。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互信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模式建立基地:
一、订单农业模式
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调查资料确定产品品种和生产数量,在当地现有宽皮柑橘品种中选择合适品种,与种植户签订长效鲜果收购合同,对橘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具体品种选择视产品而定,加工果汁选用皮薄汁多、无核或少核、果肉香气较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甜酸适度的杨小2-6、小果97-2、小果SS-7等品种;加工罐头选用果径大而匀称,囊瓣大小一致,囊壁厚而韧的南丰红橘、宁都红橘、温州蜜橘等品种。上述几个品种目前只能手工剥皮及去核,生产规模受到限制,可作为近期主导品种、中远期辅助品种使用。
二、承租返包模式
加工企业长期(20年以上)租赁种植户土地自建新橘园,建好后返包给种植户管理,鲜果全部供加工企业自用。采取这种模式,6~8年橘园进入盛产期,前期投资较多,但能长期稳定供应加工所需的优质原料。
三、换种补偿模式
城固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1 城固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城固柑橘获得了长足发展,总面积由20世纪末的6 667 hm2发展到目前11 000 hm2左右,年产量由不足10万t发展到15万t,年产值由不足1亿元增加到2亿元以上。形成了以橘园、原公、五郎、龙头、文川、老庄、崔家山等7个镇为重点的专业化柑橘产业带,已成为城固县区域农业经济最具活力和不可替代的强势特色产业,成为我国北缘柑橘分布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的“中国柑橘之乡”。
1.1 生态优势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城固县属北亚热带到暧温带的过渡区,地处我国柑橘栽培区最北缘,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四周群山环抱,秦岭的天然屏障作用形成了北方空气难进易出,南方热空气滞留期较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盆地气候特点,有利于柑橘安全越冬。二是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4.2℃,有效积温4 422~4 568℃,极端低温出现在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极端高温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全年无霜期218 d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1 700 h,降雨量800~1 000 mm,生态优良,空气清新,水质洁净,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1.2 科技优势
县内从事柑橘研究推广的单位有科技局、果业局、农业局、林业局和老科协,专业机构有柑桔研究所、林果试验场、柑桔育苗场、农技中心、果业技术指导站和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推广服务体系,从事柑橘技术研究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80余人,取得中、省柑橘科研、推广成果10余项;同时城固县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科研、技术推广的长期协作关系,组成了柑橘产业发展专家咨询体系,为城固柑橘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城固县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柑橘科技攻关创新,尤其在柑橘良种引进、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国内、省内领先的科技成果,推动了城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探索总结出符合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的一整套“择良境、大改土、选良种、矮密早、四季剪、巧施肥、适定果、无公害”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先后制定了《城固绿色柑橘生产技术标准》《柑橘优果示范工程技术规程》《柑橘生产技术八改》等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体现了北缘柑橘优质丰产技术路线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做到了好记、易懂、易实践、易讲述、易培训、易推广、易普及,为城固柑橘优质丰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3 高效优势
调查表明,柑橘建园投产早,按规范化标准建园,当年成形,第2年成冠,第3年投产,产量可达6~12 t/hm2,第4年进入丰产期;柑橘的单位产量、投资、产值、效益及其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树种;6~10年柑橘园产量45~60 t/hm2,城固柑橘年均产量18 t/hm2,是全国平均产量7 650 kg/hm2的2.35倍,超世界平均产量14 400 kg/hm2的20%;正常年份种植柑橘收入在4.5万~7.5万元/hm2,相当于种植相同面积水稻效益的3~4倍、小麦效益的5~8倍、油菜效益的4~6倍;同时城固柑橘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包装、餐饮、旅游、金融、电信、房地产、商业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橘农家庭教育、住房、村内道路交通、园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省力化园艺器械更新换代和橘农居住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
1.4 土地及品种资源优势
首先,城固县大部分为黄褐土,质地较好、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1.5%以上,富含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pH值5.8~7.1,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土壤中镉、砷等重金属及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含量低于绿色柑橘生产指标要求,生产的柑橘以外观质量美、内在品质佳、营养价值高而著称,其中“泛亚”牌柑橘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畅销“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其次,城固县科技工作者先后选育出大量的品种资源80余个,并从地方品种“朱红橘”中选育出优良的“冰糖橘”新品种,引进筛选出适合大面积栽培的早熟品种兴津、宫川、山下红,以及特早熟大浦、宫本、日南一号等温州蜜柑和杂柑7个优良品种,其中早熟兴津、宫川种植已占全县柑橘总面积的90%以上,表现出优质耐低温、易栽培、好管理、适应性强等特点。
1.5 产业化优势
目前已建成以“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逐步延伸和完善柑橘产业链,规模化栽培初具雏形,绿色食品柑橘生产基地3 333 hm2,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条,引进滴灌等现代化灌溉设施,建成郑家坡“猪、沼、橘”生态果园,有机肥使用量大大增加,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了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成功举办了10届柑橘文化旅游节,打响了“城固蜜桔”、“泛亚柑桔”绿色品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多乱杂
柑橘种苗是发展柑橘的重要基础保证,该地区柑橘品种多、乱、杂,难以辨别,管理不规范,农户一旦购买到劣质、冒牌品种,辛苦培育几年的柑橘将付之东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基地规模化程度低
城固县柑橘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为主,专业村、专业户较少;镇村之间、平川与丘陵之间、集约管理与粗放管理之间在产量、品质、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如桔园镇升仙村精细管理的种植户产量达30 t/hm2以上,产品色泽艳丽、酸甜适中,而其他乡镇粗放管理的种植户产量不足12 t/hm2,且产品品质差,效益相差1/2以上。
2.3 政策支持力度有限,技术服务措施到位率低
技术推广服务单位缺乏专项推广经费,良种配良法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难以发挥真正的效应。
2.4 生产管理体制不畅,产业化程度低
柑橘产业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城固县柑橘生产、加工和产业化开发条块分割严重,橘农种橘、售橘风险不断加大,市场行情差时各收购点相互压级压价,市场行情好时橘商和橘农抬级抬价,造成优质却不能优价,丰收而不能增收;另外,订单产业模式形同虚设,导致一些企业不敢放手一搏。
3 对策
城固柑橘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适布局、调优品种为重点,大力实施“密改稀”、“覆膜增糖、设施栽培”等优果栽培技术,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片面追求早熟、高产向早熟特早熟、中熟配套、优质稳产转变,由自主生产、松散管理向示范引导、龙头带动、标准约束、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参与、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市场化运营的多元化转变。
3.1 调优结构
下决心调整和优化城固柑橘品种结构。城固柑橘目前90%以上是早熟蜜柑,成熟期十分集中,很容易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今后必须重视极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的发展,尽快将极早熟品种、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为30∶60∶10或40∶50∶10,从而既提早上市,占领市场,又延长城固柑橘成熟上市时间。调整结构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8~10年的战略眼光,在稳定扩张早熟兴津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特早熟日南1号,早熟山下红,适度发展部分地方特色品种和新特优品种南丰蜜桔、冰糖蜜桔、东华蜜桔、无核朱红桔及优良杂柑、南香、太田椪柑,淘汰改造早熟宫川品种。
3.2 规范化建园
建园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绿色柑橘发展成败,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技术规程。改见苗就栽、见地就建、盲目发展为科学评价、合理布局、规范栽植。栽植过密,叶幕层厚,林间湿度大,通风透光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和滋生喜阴害虫,也不利于喷药,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同时增加喷药次数,加重了环境污染和果实农药残留;栽植过稀,浪费土地资源,不利于抗冻抗寒和早期丰产;栽植太深,容易受到饱雨湿害诱发脚腐病;苗木质量选择不准,难以保证建园成功[1,2]。
3.3 透光修剪
改结果树春季1次修剪为花前花后粗细2次修剪,改通用修剪为区别大小树、稀密树、受冻树、病树及不同品种树的修剪,改春剪为春夏秋冬四季修剪。
3.4 培肥地力
改果园每年翻耕为间隔4~5年翻耕1次,改果园除草为果园种草、覆草,优化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改结果树一年多次施肥为2次施肥,改幼树不施肥、不浇水为合理施肥浇水,改单施基肥为基施、主干涂施、叶面喷施相结合的立体供肥,改单一施氮肥为氮、磷、钾、钙及微量元素平衡施肥,改单一施化学肥料为无机、有机、中微量全元素配合施肥[3,4]。
3.5 绿色防控
改使用剧毒、高毒、通用型农药为无害化、标准化柑橘专用型农药;改单靠化学防治为生物、农业、物理、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改以治为主为重防轻治,改盲目用药为根据预测预报进行统防统治,改农资社会化服务为绿色柑橘标准化直供。
3.6 产业化经营
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的重心在于企业化。继续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如泛亚公司)担当龙头,按照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高效化的要求,将一家一户的橘农以利益为载体组织起来,在“公司+农户”两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的五位一体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改培养农民生产技术为培养技术与培养农民的质量、科技、投入、风险、联营、服务意识观念并重,改粗放采收为按规格、成熟度分批采收,改优劣不分级为分组、打蜡商品包装,改简易大包装或不包装为品牌化精美包装、打码、贴标、保鲜运输。
3.7 强化服务,为城固柑橘畅销国内外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是商检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为城固柑橘符合出口质量标准的基地及时办理“出口果园注册手续”,促使城固柑橘实现由转口贸易向直接出口的转变;二是交通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消除柑橘外运上的各种关卡,实现柑橘运输的无优化;三是农、林、果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为广大生产者、运营者提供植检、质检、技术指导等各类服务;四是继续举办柑橘文化旅游节,打响“城固蜜桔”、“泛亚柑桔”绿色品牌,新闻部门要加大“中国柑橘之乡”产业基地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和上网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城固柑橘的品质、产量等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固柑橘在“三北”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五是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教育生产者及经营者遵循市场规律,优质优价、劣质劣价,重合同守信用,不以次充好,不欺诈客户。
3.8 多方协作,定期“会诊”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目前省、市两级都未设立专门的柑橘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国家级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距城固县太远,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来城固县,时间短,不了解当地实情,无法提出十分准确的指导意见。因此,仍应充分挖掘城固柑橘科研单位本土人才。县上应继续为农、林、果、科协系统各专业人才创造相互交流的平台,多方协作,定期“会诊”,共同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合城固县实际的发展思路、技术路线和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蒋业裕.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广西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77.
[2]单杨,何建新,付复华,等.湖南省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对策与前景[J].湖南农业科学,2003(5):60.
[3]单杨.中国柑橘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食品学报,2008,8(1):1-8.
重庆柑橘的现代产业化之路 篇5
2012-07-09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从有着千年柑橘种植史、盛产红橘的万州,到半城山水满城橘、盛产晚熟柑橘的忠县,再到有着“中国橘都”美誉、盛产脐橙的奉节——辗转于高峡平湖的重庆三峡库区,记者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看到了库区农民的坚韧和智慧。
初夏本是柑橘无果季节,但在重庆你会看到黄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这里是全国首个柑橘非疫区;当外地很多加工企业都在大量进口浓缩果汁时,在重庆你却能喝到国内第一家现摘、现榨、100%纯天然鲜榨NFC橙汁,这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
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近百万、库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此,柑橘产业对重庆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深入重庆三峡库区,探访一棵小小的柑橘树如何承载库区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如何承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柑橘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重庆万州区境内,沿长江逆流而上,你会被两岸郁郁葱葱的红橘林所陶醉,待红橘成熟期,蓝天、碧水伴着成片红橘,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富起来的橘农更为这画卷带来生机和活力。然而,数年前,面对1/5的三峡百万移民安置任务,万州人可没这么轻松。
库区人口密集,人口基数是同类山地丘陵地区的四倍,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8亩,且土壤贫瘠,不太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大量精壮劳动力外流,农业空虚化问题尤为严重。
万州区长岭镇村民黄佐翠是百万移民大军中的一员。“土地那么少,种什么也养活不了一大家人啊。很多人外出打工,很多地都荒了。”黄佐翠说。
傲然屹立的三峡大坝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绝不亚于三峡自然景观的沧海桑田。农村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三大历史重任是当时库区最大难题。正所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农业空虚化成为库区农村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库区农民增收致富耽误不得,这关系库区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在发展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
随着中央及地方大量政策资金投入,库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以生猪规模养殖粪污、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秸秆弃用为主体的面源污染,已成为三峡库区环境严重的污染源,直接危及我国长江战略水资源安全。
百万移民决不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如何选择产业方向,如何突破“三农”发展中的一系列障碍,解决一系列矛盾,是重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
“没有哪一种作物能够像柑橘那样与库区的科学发展相契合。”重庆市农委副主任张洪松说,柑橘具有显著的生态保护功能,可以绿化库区;柑橘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可以促移民
增收;柑橘产业本身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长江上中游河谷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重庆库区成为我国柑橘最适宜生长的地区之一。
市场更是重庆库区选择柑橘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柑橘是全球第一大水果和第一大国际贸易水果。我国是第一大柑橘产地。近年来,美国、巴西等柑橘主要生产国受飓风、低温冻害、疫病、劳力成本上升等影响,面积、产量下降,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显。重庆柑橘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时指示:“把库区柑橘规划好,做成大产业。”同年5月16日,《农业部关于扶持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报告》获批。重庆市农委从产业规划入手,主持重庆市重大决策研究课题《柑橘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软科学《柑橘产业经济研究》课题,为产业发展定向导航。柑橘被重庆市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优势农作物,重庆要打造中国柑橘第一品牌。
自此,重庆柑橘产业步上快车道。2007年,我国水果行业首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渝建设;2008年国际柑橘学大会和国际柑橘苗木大会在渝成功召开;2011年重庆市政府将柑橘发展纳入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建设项目,计划三年整合23亿元,发展柑橘100万亩;重庆为柑橘产业融资担保已达30亿元以上,每年带动社会资本4亿元以上。
截至2011年,重庆市柑橘面积达240万亩,产量185万吨。基本形成了“品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科技研发、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完整的柑橘经济产业链。
晚熟、加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常在夏季买到的脐橙成熟于11月到翌年1月,看着个大,色泽也不错,剥开却很干燥,吃起来也没有冬季那么新鲜多汁。这一般是因为长时间储藏所致,或为了错开销售高峰期,人为延迟采摘时间,造成果实水分的过多流失。
“柑橘滞销在近几年似乎已不是什么新闻。出现卖难时,柑橘最低卖8分钱一斤,甜橙2角钱一斤。有不少农民甚至不卖果了,而是把柑橘剥开,卖皮。”奉节县安坪镇脐橙站技术人员周安贵告诉记者。
是柑橘种得太多?是销售渠道不畅通?还是品牌意识不强?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周常勇分析说,这些因素都有,但关键在于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90%仍为鲜果消费,80%产品在10月~12月集中采收应市,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造成鲜果产销季节价贱伤农,反复出现区域性、季节性滞销问题;加工果所占比例仍偏低,大量鲜果积压和腐损,而夏秋季节我国又大量进口国外鲜柑橘,结构性原因导致果农效益难以达到预期。
2008年底,重庆市提出“晚熟与加工并重”,错季上市,延伸产业链条,制定了“三季有鲜果、8个月能加工”的结构调整目标。鲜食柑橘做到“不与两湖抢早,不与赣南争中,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2月~6月成熟上市的晚熟柑橘。
“重庆是农业部确定的柑橘优势产区和橙汁产业重点基地。重庆率先大规模发展晚熟柑
橘品种及柑橘加工业,走在了全国柑橘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周常勇说。
晚熟柑橘不是反季节农产品,也不同于挂树贮藏、冷链保鲜等贮藏手段保存下来的柑橘产品。晚熟柑橘一般只生长在全年无霜期长、冬季无冻害的气候中,果实能在树上安全越冬。重庆库区正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大规模生产晚熟柑橘的产区。
“我们利用种苗补贴进行结构调控。根据优势产区布局,只针对当地适宜品种进行补贴。比如,奉节补贴晚熟脐橙,忠县补贴早中晚配套的加工品种,长寿区主要补贴鲜食晚熟柑橘品种。”重庆市农委特经处处长洪国伟说,重庆市整合资金1亿多元,按照每亩270元的标准,对种苗实施大面积补贴。
在深加工方面,重庆市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橙汁加工企业,以及果实商品化处理与营销企业,目前橙汁加工及果实商品化年处理能力达到100万吨。“2009年,柑橘价格跌到0.19元一斤。加工厂开工后,价格一下子上来了,最高达到1.4元一斤。”重庆市农委农技推广站副站长熊伟说。
如今,重庆柑橘早、中、晚熟比例由之前的3∶82∶15调整到6∶67∶27,鲜食与加工柑橘品种结构从之前的8∶2调整到6∶4。2011年,重庆晚熟柑橘产地价达每公斤10元左右,较普通中熟品种高出2倍以上,亩产值过万元。
“晚熟柑橘市场空间广阔。从国内看,国内能产晚熟柑橘的主要就是三峡库区;从全球范围看,这时候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柑橘还没成熟,而北半球产的柑橘都是冷藏保鲜的。因此,发展晚熟柑橘,避开国内外集中上市高峰,很有前景,可以销售到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评价说,重庆柑橘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柑橘产业舞步踩着科技创新的节奏
世界柑橘产业长期受困于种苗带病毒率高、疫病监控和配套良法滞后等问题。“由于长期无性繁殖中易积累感染病毒病,带病苗木和接穗传播问题突出。”张洪松说,黄龙病、溃疡病等检疫类病害长期在巴西、美国等主产国肆虐。我国两广、福建等沿海主产区也因此年直接损失就达10亿多元。
“库区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库区适宜柑橘生长,但长期以来,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张洪松说,库区山高坡陡,土质瘠薄,果树缺素黄化率98.5%。2006年全市平均亩产514公斤,在全国几乎垫底。晚熟柑橘落果率70%以上的果园随处可见。
为突破我国柑橘种苗无毒化进程慢、育苗水平低等技术瓶颈,重庆开展了柑橘脱毒及无病毒育苗等技术研究,创建了世界最大的柑橘无病毒原种库,集成创新柑橘无病毒容器苗和简易网室起垄育苗技术,创建我国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柑橘良繁技术整体跨越。目前已经推广至四川、湖南、江西等12个柑橘主产省的46个良繁场,年产能6480万株。这些技术也因此成为全国柑橘看重庆的技术核心。
“为了实现技术的轻简、标准化生产,利于大规模推广,我们统筹工程、农业、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技术,集成创新了以营养诊断配方施肥、非充分灌溉、绿色防控、综合保果防
落为核心的‘轻简、标准化管护集成技术’,创造了技术标准化、标准产品化、应用傻瓜化的技术推广模式。”熊伟说,实现种植“一棵苗”(容器苗),灌溉“一根管”(穴灌),施投“一包肥”(橘渣配方肥),创新的这三个“一”,包含了各环节的所有新技术,降低了柑橘管护强度和成本。在推广这些技术的基地,实现亩产2~3吨以上,产值超万元。
“我们现在有能力把良种、无病毒技术、容器育苗技术集成到一棵苗上。”熊伟自信地对记者说,我们的疫病防控要优于美国和巴西。良繁体系解决了大面积疫病难防控的问题。这也是重庆柑橘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关键因素。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放眼望去,成片的柑橘园整齐划一;果林中的作业道路四通八达;太阳能灭虫灯、一块块捕虫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这就是长寿现代农业园中的晚熟柑橘园,一种柑橘产业发展的“园区模式”。
长寿区农委特色农业站站长张利告诉记者,从种苗到管护,一直到收获,园区都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指导。由于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长寿区晚熟柑橘产量由以前的每亩600公斤上升到2000公斤,亩产值由以往的1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
园区还引进了众多精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拉长了柑橘的销售时间和销售半径,形成了从苗木繁育、基地生产、冷链运输到鲜果销售、果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11年底,已有恒河、尚书坊等28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晚熟柑橘园,总投资达6.16亿元,建成了晚熟柑橘基地4.5万亩。
“随着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农村人口空虚化和劳动力量、质的下降,传统果园经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实现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才是方向。”夏祖相说,提篮小卖、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成不了大气候。大业主和大型龙头企业有雄厚资金,建设的果园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高,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强,有很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重庆在柑橘规模化发展上主要采取合作社建园、专业造林公司建园、业主建园、股份合作制建园、园区式建园等模式。
与“产”相比,“销”在目前阶段越来越重要。2009年重庆启动柑橘标准园创建项目,仅中央财政就投入专项资金3.45亿元;重庆市农委专门成立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为柑橘建园、前期管护、柑橘育苗、果品收购等提供担保服务,融资达到30亿元以上。
柑橘产业现状 篇6
以下浅析柑橘生产现状,并就“压控面积三提高,以销促产三做大”谈点浅见。
1、生产现状
1.1面积产量
2009年全国柑橘面积216.3万公顷,产量2521万吨,平均667平方米产767千克。与2008年相比,面积增加13.19万公顷,产量增加189.84万吨,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增加1.7千克。
各省市区的柑橘面积依次为:湖南37.61万公顷、江西29.64万公顷、广东27.6万公顷、四川24.4万公顷、湖北22.56万公顷、广西15.9万公顷、福建17.38万公顷、重庆12.66万公顷、贵州3.86万公顷、云南3.43万公顷、陕西2.9万公顷、河南1万公顷、上海0.99万公顷、江苏4640公顷、海南4360公顷、安徽2713公顷和甘肃2700公顷。
柑橘产量依次为:湖南338.48万吨、广东322.05万吨、江西299.37万吨、广西289.23万吨、四川277.35万吨,湖北274.70万吨、福建266.29万吨、浙江197.54万吨、重庆126.33万吨、云南38.31万吨、陕西30.80万吨、上海23.58万吨、贵州19.42万吨、江苏5.98万吨、海南4.45万吨、河南4.00万吨、安徽2.33万吨、甘肃0.31万吨和西藏365万吨。
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依次为:上海1650千克、浙江1128千克、广东1019千克、福建1016千克、江苏859千克、湖北812千克、广东778千克、四川756千克、云南749千克、陕西712千克、海南680千克、江西673千克、重庆667千克、湖南600千克、安徽572千克、贵州336千克、河南251千克、甘肃116千克。
1.2增减幅度
2009年与2008年相比,面积增加的有15个省市区,依次为湖南4万公顷、广东2.8万公顷、湖北1.45万公顷、江西1.45万公顷、四川1.3万公顷、广西1.08万公顷、重庆6000公顷、陕西2980公顷、云南1200公顷、江苏940公顷、甘肃733公顷、河南560公顷、海南320公顷、安徽213公顷、贵州73.3公顷。面积减少的有3个省市,依次为:福建3.58万公顷、浙江5400公顷、上海786.6万公顷。
产量增加的有16个省市区,依次为:江西50.87万吨、广东41.56万吨、湖南40.90万吨、广西23.74万吨、四川19.78万吨、湖北19.19万吨、重庆12.61万吨、福建9.76万吨、陕西7.07万吨、云南5.59万吨、江苏0.92万吨、海南0.51万吨、贵州0.32万吨、安徽0.16万吨、河南473吨、甘肃82吨。减产的有3个省市区,依次为浙江40.81万吨、上海2.91万吨和西藏40吨。
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增加的有12个省市区,依次为:福建205.49千克、陕西96.46千克、云南85.99千克、江西85.31千克、重庆36.78千克、贵州35.18千克、广西26.88千克、广东23.99千克、四川13.93千克、湖南9.4千克、甘肃6千克和湖北5.09千克。减产的有6个省市。667平方米产量减少依次为:浙江173.42千克、上海64.4千克、江苏52.93千克、海南10.56千克、河南10.53千克和安徽4.96千克。
2、内销外贸
2009年柑橘销售与2008年相比有所好转,但部分产区仍出现柑橘卖难,价格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产生过快发展,总量超常增长,造成消费扩大跟不上。其次是加工比例、商品化处理比例低和品种熟期比例不合理所致。
2009年柑橘鲜果出口总量111.3万吨,出口总值5.93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29.1%和35.5%。平均单价0.533美元/千克,比2008年有所提高。
出口柑橘中,宽皮柑橘(柑和橘)量最大,达80.6万吨、4.2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32.8%和38.6%。其次是甜橙,出口18万吨、8454万美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27.2%和47.3%。其三是柚,出口12万吨,8144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21.5%和19.3%。柠檬和酸橙等出口较少。仅为4720吨、327.7万美元。
柑橘进口总量9.2万吨、总值7422万美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4.6%和10.3%,进口的主要品种是甜橙和柑。
柑橘加工制品,出口量最大是橘瓣(片)罐头。2009年为32万吨、2.6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减少9.3%和7.9%。进口很少,只188吨、25.8万美元,分别比2008年减少44%和25.1%。冷冻橙汁的出口量为1359吨,206.6万美元,比2008年分别减少29.6%和30.7%:非冷冻橙汁出口量为1.1万吨、589.7万美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174.7%和202.6%;葡萄柚汁仅少量出口,不足100吨。
进口橙汁数量明显大于出口:进口冷冻橙汁4.9万吨、7232万美元;非冷冻橙汁888.1吨、95.2万美元、葡萄柚汁200吨、20万美元。
柑橘制作的果酱、果冻、果泥和果膏等,2009年出口1612吨,233.4万美元,比2008年减少24.7%和11.3%:同期同类进口137.6吨、45.3万美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60.7%和61.7%。
3、对策建议
3.1压控面积三提高
根据上述生产现状,生产上采取“压控面积三提高”:即压缩控制柑橘生产面积,大力提高柑橘单产、品质和效益。全国柑橘面积压控在173.3万-200万公顷,将非优势产区、非最适宜生态区、非适宜生态区和零星分散及广种薄收的面积加以压控,“十二五”期末控制在200万公顷,以后最终控制在173.3万公顷。
生产上大抓“三提高”:提高单产,从目前的667平方米产767千克,到“十二五”末增加到1000千克,以后再经5至10年的努力,增加到1500-2000千克。提高柑橘果实的外观内质,以种植发展新品种,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柑橘果品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率、优等果率为抓手,到“十二五”期末柑橘良种率达85%,早中晚熟品种比例15:70:15,商品果率达85%,优质果率60%。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市场需求相对平衡,价格宜,单产高、品质优。生产上通过发展市场需求品种,调整熟期,强化管理,达到优质、丰产、高效的目的。
3.2以销促产三做大
销售上大力抓好“以销促产三做大”:即“以销促产”不是“以销定产”,变“定”为“促”一字之差,变被动为主动,可扩大内外销售。“三做大”即做大市场、做大品牌、做大产业链。
做大市场,鲜果要继续以国内市场为主,不断拓展国外市场,从周边向欧、美高端市场开拓。加工品继续保持“世界橘瓣罐头王国”的同时,努力加大各种橙汁的生产,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外出口。
做大品牌是产业发展之需,通过创品牌、护品牌、整合品牌,力争做大、做强品牌,创出如美国新奇士那样的世界级品牌。
柑橘产业现状 篇7
关键词:自动,分拣技术,柑橘产品
柑橘领域是自动分拣技术应用中最重要及最广泛的领域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都利用物理学及计算机视觉等方法, 通过力学检验、射线检验及图像处理的方式, 可以将采集到农产品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识别的信号和人所能识别的检测信号, 这样可以准确无误的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检测农产品质量情况等。柑橘次品的自动分拣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交叉结合, 通过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精准定位系统技术的支持, 在农业柑橘产品加工、农业柑橘产品质量分级、农业柑橘产品检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精准的监测、自动控制和分级成果的生成, 是目前一种较有效实现柑橘产业智能化的手段。
20 世纪70 年代初, 自动分拣技术被应用于检测和分拣腐烂农产品, 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始应用于分拣技术, 主要通过电荷祸合器件摄像头采集图像, 根据数学模型和诸多算法进行辅助, 在柑橘产品包装、质量评估和柑橘次品检测的等方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的农产品自动分拣技术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橙分拣、分瓣设备系统的研制为代表, 中国科学院在农产品分拣技术应用的调查、国内外水果市场分拣情况分析调查、农产品质量检测调查及对自动分拣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在引进日本、瑞士的农产品加工设备, 开始了柑橘自动分拣、柑橘加工相应配套设备系统的研制, 为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邓继忠提出了根据利用水果投影面上某一弦长来计算碰压伤面积的数学模型, 检测平均相对误差为6.6796%, 为柑橘检测及分拣技术提供了基础。
分拣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当时由于农产品加工、质量、效率和外观的影响,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处于劣势, 在农业部门要求下, 各科研开始着手研究农产品分拣技术。20 多年来, 自动分拣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国内研发完成大量分拣系统及技术相关基础性试验工作, 在柑橘产业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1 柑橘分拣技术自动化
最初, 我国研制的柑橘自动分拣设备基本都只能实现半自动化功能, 一部分的工序还得人为操作, 导致费时费工, 人工操作且易影响柑橘质量。应用自动分拣设备后, 大大提高柑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对柑橘次品进行自动检测分析及分拣和对柑橘包装进行整齐商品化, 从而提高了柑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具体实现自动化分拣表现在:根据柑橘的基本形体特征, 结合气动系统, 设计出适合吸盘式机械手。如图1 所示:
利用计算机系统, 结合闭环系统PID算法, 实现机械精准定位;结合运动系统的特征研究出稳定运动的电机S型加减速。 如图2 所示:
2 柑橘次品检测系统应用
最初, 柑橘次品的检测只能依靠人的视觉去判别, 导致个人主观因素而对柑橘分拣质量的影响, 柑橘次品自动化检测是实现柑橘自动分拣技术的有效途径。现代由于智能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视觉成为检测方面较为有效的途径且其用途广泛。其运用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为基础, 通过应用阈值分割中的大津法、数学形态算子方法等诸多算法和图像处理及其识别的特点要求, 选择相应的数学算法、数学模型、处理方法和识别策略。
例如:P.K.Omre利用计算机视觉设计和开发了多类水果的智能分级系统, 分级正确率达到96%;Y Tao利用计算机视觉有效地鉴别苹果等水果的表面颜色, 对水果次品进行精确检测及分拣;G.E.Rehkugler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依据缺陷的分级标准对水果进行分类。
实现柑橘自动分拣离不开柑橘次品的检测, 也说明了国内外学者在自动分拣技术的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 为柑橘自动分拣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实现柑橘分拣生产线自动化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良刚.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质量检[J].贵州民族大学, 2014 (3) .
柑橘产业现状 篇8
1.1 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
我县柑橘 (柠檬) 产业发展虽经历了几起几落, 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面积不断扩大, 产量不断增加, 2014年柑橘总面积3126.67hm2, 产量3.66万t, 总产值1亿元, 产值与2005年相比, 面积增长了2倍, 产量增长了3倍。其中, 柠檬面积1613.33hm2, 总产2.1万t, 产值5040万元, 占柑橘类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51.5%、57.3%、50.4%。塔罗科血橙面积600hm2, 总产0.7万t、产值2800万元, 占柑橘面积产量和产量均为19%。
1.2 品种资源多、特色鲜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县柑橘品种主要有锦橙、脐橙、温州蜜柑、柚类、夏橙、红桔等, 锦橙、夏橙、红桔曾经分别获得四川省优质果品称号, “隆昌蜜柚”在1998年全国第四届柚类优质果品评选中获金奖。2001年以来, 按照省市的规划, 我县积极调整柑橘品种结构, 重点发展以柠檬、塔罗科血橙为主的优势品种, 至2015年柠檬和塔罗科血橙两大优势柑橘产区雏形已成。即初步形成了“321”国道、自荣路、隆界路附近尤力克柠檬产区和黄乐路沿线塔罗科血橙产区。现在规模种植的柑橘品种从9月至次年4月均有鲜果上市, 鲜果应市期长达9个月。早熟占10%, 中熟品种占50%, 晚熟品种占40%, 基本能做到均衡上市。
1.3 先进技术得到一定推广
为快速推进柑橘标准化生产, 先后制定了《隆昌县柑橘生产技术规程》、隆昌县尤力克柠檬《地方标准》。大力推广无病毒容器苗、柑橘树盘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柠檬果实套袋、高接换种、大枝修剪、绿色防控、留树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果园产量达到3t/667m2以上, 优质果率高于75%, 柑橘 (柠檬套袋果) 通过合作社包装销售, 价格是普通果园的3~5倍。
1.4 产业化组织不断涌现
为了提升产业水平, 提高对外竞争力, 各种柑橘产业化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 至2015年底, 全县柑橘专业合作社21个, 家庭农场3个, 此外, 县上于2004年成立了柠檬产业协会, 部分乡镇成立了柠檬产业协会办事处。协会组织为桔农和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协调产销, 成为链接柑橘产销不可缺少的纽带。
1.5 品牌经营开始起步
近年来, 我县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申报和认证工作, 培育柑橘区域品牌。2010年全县整体推进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新建无公害柑橘生产基地300余hm2, 2011年迎祥镇国家级柠檬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质检局验收。2009年“白鹤林血橙”、“光灿柠檬”经隆昌县工商局批准, 注册了商标, 并进行分等分级、包装等柑橘商品化处理, 据了解, 注册了"白鹤林血橙"商标的柑橘比其他柑橘平均销售价格高出2.0元/kg。
1.6 柑橘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
目前, 我县柑橘无论规模、产量、产值在整个特色农产品中都是相当突出的, 据统计, 2015年柑橘产量已占水果总产量的67.5%, 实现产值占全县水果总产值76.3%, 在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3%。
2 隆昌县柑橘 (柠檬)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分散、缺乏规模效益
到2015年底, 全县柑橘总面积3169.67hm2。主要分布种植在10余个乡镇, 种植比较分散, 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才260余hm2, 并且都分散在几个村, 全县面积最集中的种植点, 规模也不超过100hm2。柑橘 (柠檬) 种植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 种植规模在0.03~0.06hm2的占绝大多数, 规模在13.33hm2以上的大户只有6户。种植不集中, 管理、营销、技术指导等方面, 都增加了难度, 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2.2 粗放管理、挂果不理想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种植业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劳动者, 他们文化少、体力差, 不易掌握种植技术, 也无精力和劳力进行精细管理, 难以发挥柑橘的种植效益。全县的柑橘 (柠檬) 园, 除基地示范点和个别农户, 管理比较到位、长势较好、挂果理想外, 其余大多数农户缺乏技术、疏于管理, 任其自生自灭, 造成长势不良, 迟迟不能结果, 有的甚至成了"小老树", 效益不明显。据统计, 我县目前柑橘平均单产仅780kg/667m2, 与丰产期丰产园应达到1500kg/667m2的标准产量相比, 差距很大。
2.3 采后处理滞后、产业链不完整
全县柑橘产品主要靠鲜销, 几乎没有进行商品化处理就直接投放市场, 仍然沿用过去落后的统货销售方式, 不少残次果、病虫果混杂销售, 大大降低了柑橘产品质量, 售价低, 既影响效益, 又削弱了产品信誉。据调查, 全县仅有古湖办白鹤林血橙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血橙果品分级、包装等简易的商品化处理。加工环节更是薄弱, 县上没有柑橘加工企业, 柑橘 (柠檬) 加工果主要销售给安岳加工企业。
2.4 市场营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全县柑橘 (柠檬) 销售无专门市场, 无定点收购企业, 无专门营销渠道。售果主要是协会或合作社联系外地商贩和农户鲜销为主, 售果有一定困难, 果价不稳定。缺乏带动力强的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 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2.5 柑橘技术普及难
柑橘种植技术并不复杂, 但是因从事柑橘的种植农户年龄普遍为中老年人, 文化程度低、素质太差, 接受新技术有困难, 加之农户主动性差, 应付式学习, 不钻研、被动接受是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的, 技术服务网络的建立和运行, 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的需要。
2.6 柑橘 (柠檬) 基础设施较差
我县的柑橘 (柠檬) 园大部分在没有改造的土上栽培, 有的还是在贫塉的高台位土地上种植, 土壤条件、水、肥和运输条件都较差, 基地道路、水电配套工程不完善, 机械化作业水平低, 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抗灾能力弱, 柑橘 (柠檬) 生产的水平发挥不出来, 规模经营也不易实现。
2.7 柑橘 (柠檬) 种植的投入不足
各级对柑橘 (柠檬) 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县、镇政府除利用部分涉农项目解决柑橘 (柠檬) 的投入外, 安排的专门发展经济费不多;种植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 要做大量投入的也不多, 以致柑橘 (柠檬) 的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投入都严重不足, 制约柑橘 (柠檬) 产业的发展。
3 隆昌县柑橘 (柠檬) 产业发展的对策
隆昌县是柑橘 (柠檬) 生产的适宜区, 产业资源优势明显,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宏观上看, 经费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技术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开发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市场导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开发我县柑橘 (柠檬) 品种资源, 发展优势柑橘产业, 必须走“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 以品种优势发展成产品优势、产业化优势、经济优势。
3.1 提高对柑橘 (柠檬) 产业的认识
柑橘 (柠檬) 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媒体宣传、现场参观、典型引路等多种途径, 加大柑橘 (柠檬) 产业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柑橘 (柠檬) 产业的认识, 从而坚定发展柑橘 (柠檬) 的信心, 增强发展意识, 促进柑橘 (柠檬) 产业的大发展。
3.2 大力调整品种结构
我县的柑橘品种多样, 以早中熟品种占主要, 应大力调整柑橘品种间结构, 发展晚熟塔罗科血橙、晚熟杂交柑橘为主的柑橘品种。
3.3 加大对柑橘 (柠檬) 产业的培育力度
柑橘 (柠檬) 是一个新兴产业, 还处于相当弱势的状况, 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 需要大力扶持。县上应将柑橘 (柠檬) 产业化纳入特色产业来培育, 作为新兴农业产业化项目来抓。一方面安排专门的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基金, 解决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整合农业相关项目, 支持柑橘 (柠檬) 产业的发展, 尽可能将川中农业综合开发, 金土地工程、扶贫项目等农业项目, 向柑橘 (柠檬) 产业上倾斜, 加强柑橘 (柠檬)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三是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业主) 、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自建标准化生产基地, 鼓励和扶持柑橘 (柠檬) 营销、加工企业发展,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为生产、营销、加工等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高标准建设柑橘示范基地
柑橘示范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柑橘技术推广方法, 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可以有效地带动影响周边农户的生产方向。示范基地的建设要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则, 做到规划一个, 实施一个, 完善一个, 形成效益一个。同时要培育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柑橘示范基地, 大力推行“业主+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形成以基地为依托, 农户 (大户) 为主体, 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5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服务体系是直接面向农民开展农业服务的主体,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 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是要完善县、镇 (街道) 、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加大柑橘 (柠檬) 产业技术服务力度, 切实做好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 解决柑橘 (柠檬) 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二是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 及时掌握前沿新技术, 提高柑橘产业科技含量。
6 拓展销售渠道
柑橘产业现状 篇9
1 沿滩区柑橘发展现状
1.1 气候条件
沿滩区地处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冷热四季分明, 干湿两季明显, 无霜期325d, 常年降雨量1022mm, 年平均气温17.8℃, 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5600~5790℃, 年平均日照时数1285.2h, 气候条件适宜柑橘生长。
1.2 土壤状况
沿滩区地处川南丘陵区, 地形受新店铺向斜和扬湾背斜影响, 丘陵分布零散, 形成多园丘、平顶丘、斜面丘, 沟岩宽阔低平, 平坝多平整开阔, 部分缓丘。我区主要土壤母质为侏罗纪沙溪庙组灰棕紫泥厚层状沙页泥岩, 长石沙岩互层发育的灰棕紫泥母质和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洪积物, 土壤中性至微酸性, 适宜柑橘生长。
1.3 产业现状
2006年以来, 沿滩区依托省优势柑橘基地、产业扶贫、科技示范推广、千亿工程等项目, 大力发展柑橘产业, 目前柑橘新发展面积已达3000余hm2, 推广品种有中岩早、罗伯特脐橙、北碚447、不知火、塔罗科血橙新系, 主要推广品种是塔罗科血橙新系, 占全区柑橘面积的80%, 挂果面积达800hm2, 单产1000~1100kg/667m2, 年产量1.2~1.3万t, 总产值达5000万元, 集中分布在仙市镇、瓦市镇、黄市镇等6个乡 (镇) 。先后引进了自贡市凯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贡天香园林有限公司从事柑橘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通过几年建设, 柑橘产业已初具规模, 柑橘生产和产业化体系已具雏形。
2 沿滩区柑橘发展存在问题
2.1 投入不足, 产业基础薄弱
柑橘产业属于特色效益产业, 对基础设施要求相对较高, 投入较大。沿滩区由于财力有限, 投入不足, 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差。沿滩区在产业发展时应同步规划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各种农业项目, 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体系。近年来, 高温干旱天气持续发生, 原有基础设施已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2.2 机制不完善, 产业发展较差
目前, 沿滩区柑橘产业发展停留在政府引导农民发展, 农户单家独户管理的模式上。虽然引进了龙头企业、组建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引导产业发展, 但引进的龙头企业只有2个, 带动效果不明显, 组建的柑橘专业合作社2个 (红宝柑橘专业合作社和黄市柑橘合作社) 都未实质性运行, 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大。
2.3 产业发展起点低, 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 人才缺乏
沿滩区柑橘产业从2006年开始至今, 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标准指导引领产业发展, 这是制约沿滩区柑橘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少, 导致产业技术层面较低, 掌握和应用技术能力、经营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柑橘产业方面, 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掌握和应用新技术能力滞后, 经营管理的理念、手段落后, 造成生产经营者投资效益差。人才贫乏是制约扩大产业规模的关键, 急需建立人才引入、培育、开发等机制, 全面造就产业型人才。
2.4 效益未显现, 农户管理积极性不高
由于沿滩区2006年才开始发展柑橘产业基地, 柑橘从定植到初投产需要3年时间, 加之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 目前投产面积不大, 约占栽植面积的25%, 单产参差不齐, 产量较低, 示范带动效果差, 导致多数农户管理积极性较差。
2.5 品牌创建未起步, 商品化处理水平低
由于目前沿滩区柑橘产业基地投产面积小, 品牌创建还未起步, 果品的商品化还停留在传统的简易处理水平, 产品商品率较低。
3 沿滩区柑橘发展对策
3.1 明确目标, 拓展思路, 为产业发展定向
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是前提, 培育人才是基础, 技术服务是关键, 资金投入是保障。沿滩区柑橘产业要实现“三个转变”和“两个提升”, “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新发展层面向提质增效巩固发展转变;二是由农户被动发展向自我发展转变;三是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两个提升”:一是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二是产业经营效益提升。从而将柑橘产业打造成为沿滩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3.2 完善机制,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2.1 制定产业发展意见, 对基地乡 (镇) 进行目标考核
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产业基地发展意见,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扶持政策、考核办法等, 加大产业基地乡镇的重视力度, 为产业基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2.2 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业主, 带动产业基地发展
沿滩区柑橘产业的发展急需出台对适度规模经营业主的扶持政策, 在土地流转、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柑橘定植后管护给予政策扶持, 以此扩大产业规模。
3.3 示范带动, 为产业发展提升效益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的产业基地、专合社辐射的产业基地的技术服务, 实施标准化管理技术, 尽快获得效益, 对产业基地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产业发展。
3.4 创建品牌, 为产品开辟市场
在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 龙头企业或专合社要注重品牌发展战略, 尽快注册沿滩区柑橘和柑橘产品品牌,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为产品进入市场打好基础。
3.5 引进龙头企业, 提升沿滩柑橘的商品率
产业基地建设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我区产业基地发展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出台各类优惠政策, 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从事产业基地建设的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有效解决果品销售, 增加果品附加值, 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使果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功能的拓展、龙头企业的带动, 使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并分享到更多的农产品附加值, 达到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目的。
3.6 注重柑橘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夯实产业发展人才基础
柑橘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多方面的, 在沿滩区柑橘产业化尚处在雏形阶段, 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的人才, 即:产业生产技能型人才、产业经营型人才和产业投资决策型人才。产业生产技能型人才是能熟练掌握产业生产技术的技术工人和技师, 产业经营型人才是从事产业经营的经纪人, 产业投资决策型人才是投资产业的业主。培育、开发好这三方面的人才, 对推进沿滩区柑橘产业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沿滩区柑橘产业应逐步培育、开发柑橘产业农村实用人才。
3.7 建立柑橘产业资本新机制, 疏通并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只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产业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 沿滩区委、区政府应加大对沿滩区柑橘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包括资金、土地、税收、技术、引进人才等政策, 有力地促进柑橘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建立柑橘产业资本新机制, 鼓励农业与金融部门共创的权益评估、抵押贷款融资的新机制, 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柑橘产业建设, 变民营经济为民营资本, 扩大产业规模, 促进产业升级。
3.8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 建立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如何制定并实施沿滩区柑橘产业标准, 是沿滩区柑橘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首先要制定沿滩区无公害柑橘生产技术规程, 从柑橘基地建设的规划开始到形成商品进入市场, 制定一系列的标准, 规范柑橘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使沿滩区柑橘产业成为起点高、产出高、商品率高、效益好的农业支柱产业。
3.9 创建柑橘产业信息平台, 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建立市场营销网络, 获取信息手段多元化, 拓展产业信息空间, 促进把握信息水平逐步提高, 适度规模经营, 全面提高产业人才的管理、决策水平。因此, 应尽快建成和完善沿滩区柑橘信息网。
3.1 0 建立行业协会, 转变政府职能, 引领产业发展对柑橘产业的管理,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中介服
柑橘产业现状 篇10
1.1 出现砍挖毁园现象
据统计, 到2012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59万hm2, 分布在29个乡镇。调查中, 我们发现无论是重点乡镇还是一般乡镇,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砍挖毁林现象, 沿途不时能看到堆积着的柑橘树, 还有橘农无奈的表情。仅马鬃岭镇砍挖毁林就达133.33hm2, 11个主产乡镇毁林面积保守估计在533.33hm2以上。
1.2 培管松懈
尽管是春培春管关键时期, 橘园杂草丛生、枯枝死树、枝条徒长或“高、大、空”等现象随处可见, “地上落果、树上挂果”, 沿途皆有, 培管明显松懈。据初步估算, 去冬今春没有对柑橘进行培管的柑橘要占到总面积的30%以上。
1.3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柑橘是桃源县主要经济作物, 也是桃源县农村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 但由于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县乡村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 加上对地方税收无直接贡献, 考核考评权重轻,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调查中明显感觉到乡镇对柑橘产业敷衍的多、出实力的少, 部分同志甚至认为柑橘产业可抓可不抓。
1.4 数据存在偏差
一些乡镇对辖区内柑橘面积、产量、效益很难说得准。上报数字通常是跟着年度任务指标、项目申报需要、考核考评规则走。
1.5 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树龄在20a左右的橘园占有相当比例。在架桥镇调查时, 发现几个大户的柑橘, 至少有一半树龄在20a以上, 树势“高、大、空”, 而且品种退化, 品质下降、产量低, 甜度不够、口味差, 导致价格上不去、收益上不来。
1.6 橘农技术水平低
在生产管理方面, 大部分橘农仍然采取是传统粗放的方式, 既缺乏技术, 很多人连普通的修剪整枝都不会, 又缺乏长远意识, 接受和应用新科技的动力严重不足。
1.7 品牌不响, 精品不亮
虽然桃源县柑橘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但全县标准化示范区仅有953.33hm2, 其中核心示范区只有66.67hm2。“三品”认证少之又少, 仅“桃仙牌”柑橘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富硒柑橘在省内虽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产品的认证、推介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且生产规模小。
1.8 产业链优势不明显
1.8.1 龙头加工企业少
对桃源县柑橘产业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少, 作用有限。譬如“金果公司”, 其加工用柑橘很大部分从外县外地调运, 本县柑橘的加工量不到全县柑橘总产量的6%。
1.8.2 合作社作用没突显
合作社与橘农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名义上是“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多是顾客关系, 互助协作合作机制不健全, 合作社或协会更注重的是谋取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优惠待遇, 未能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
1.9 流通渠道不畅通
近年来, 桃源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迅速, 为桃源县农产品走出去、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 农产品信息平台薄弱, 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加上流通环节多、成本高, 更加挤压了橘农的利益空间。调查中橘农告诉我们, 他们的柑橘基本上是坐等人上门收购, 人家给多少就是多少, 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更谈不上定价权。
2 砍挖对象和打算
2.1 砍挖对象
调查中了解到, 农民砍挖的主要是老化、退化和加工价值低的品种。如椪柑, 由于品种逐渐退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上不适于普通的罐装加工, 去年价格不到0.4元/kg。沿途所见, 很多椪柑树上挂着无人采摘的果子, 仅马宗岭镇这样的橘园至少有200~266.67hm2。
2.2 砍挖后橘农的打算
以熟田熟地为主的, 选择退林还田、退林还地;用来改种棉花, 或其他经济性高的林木, 如南树等;扩种易于管理、收益相对较高的蜜柚。
3 砍挖毁园的原因
3.1 价格低
苗木、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柑橘价格却越走越低, 几乎与十年前持平, 投入产出比悬殊, 致使橘农利益受损、信心受阻。不少橘农认为, 培管上可省则省, 靠天收, 得一个算一个, 总比亏本强。
3.2 劳动力不足
农村“三化”现象是不争的实事。柑橘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投入, 机械化程度低, 一般能见效益的橘园都达到一定的规模, 劳动力投入更多, 农村现有劳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其生产需要;而规模小的橘园, 又不足以引起当地领导和橘农本人的重视。
3.3 资金投入不足
柑橘产业, 尤其是生产环节, 政府除了拨付一定的大实蝇防控工作经费外, 主要是起推动、引导和扶持组织领导作用, 资金投入主要靠经营主体自己。像新扩橘园的苗木费、新药防治补贴等极其有限, 甚至没有;柑橘产业虽然可以带动农民增收, 起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用, 但对于地方财政来说, 不但不能直接创收增收, 还要靠地方财政切块投入、减免流通环节的税费, 短期看起来似乎不合算。因此,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橘农, 都缺乏发展柑橘产业的积极性和动力。
3.4 考核机制不健全, 考评权重轻
虽然每年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分解和下达了发展任务, 签订有责任书, 有考核有评比, 但考核考评指标主要是注重点上、表面上 (年初的工作方案和汇报) ;评先方面也存在吃大锅饭的嫌疑;更主要的是对乡镇抓柑橘产业考核考评权重轻。目前桃源县对乡镇考核考评中, 柑橘占比权重不过0.5分, 一般人认为只要其他工作多下一点功夫, 完全可以弥补!
4 问题不容忽视
4.1 砍挖毁林的影响巨大
就目前来看, 虽然橘农砍挖的主要是老化、退化的柑橘树, 比例也不是很高 (不到5%) , 但如果不加以重视, 农民就会误解政府的产业导向, 假如今年市场继续低迷, 橘农则信心丧失, 很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出现大量砍挖毁林的事件, 如此一来, 将对桃源县柑橘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4.2 大实蝇防控成效将会得而复失
从去年的情况看, 大实蝇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 也得到社会一致的公认, 但离3%以下的防控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 接下来的几年是彻底歼灭大实蝇的决胜阶段, 如果稍有松懈, 大实蝇就会得以喘息、反弹, 再度造成巨大危害, 这对桃源县柑橘产业将会是致命一击。
4.3 从事柑橘产业的人群难免滋生失落感
重不重视柑橘产业, 自然关系到重不重视从事柑橘产业的人群, 如果柑橘产业受到冷落, 不要说橘农, 就连这些从事柑橘产业的工作人员, 自然会滋生一种失落感, 工作主动性、创新创造热情和积极性无疑受到影响, 又怎么能抓好这项工作呢?
4.4 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村有种说法“一亩柑橘二亩棉四亩田”, 尽管柑橘产业面临诸多困境, 但其效益不可否认。从2012年桃源县农业总收入构成看, 柑橘虽遭遇低价冲击, 但占比份额仍然很大。如马宗岭镇, 平常年份柑橘人均收入5千元, 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70%以上;即使去年人均也有3千元, 还是占家庭经营收入60%。就种植业来说, 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还得从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柑橘特色产业入手。
5 发展前景有利方面
5.1 前景可观
目前柑橘市场, 就总量来说是供大于求, 但从调查分析得知, 优质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因此, 只要我们从品质上下功夫, 把握好“稳面积、扩优质, 攻品质、创品牌, 建市场、活流通”发展方向, 柑橘产业前景可观, 大有可为。
5.2 形成集中连片趋势, 大户作用稳定
经过近40年的发展, 桃源县柑橘基地已形成连片推进势态, 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6670m2以上、3.33hm2以上的大户成为推动柑橘产业的主要力量。譬如, 马宗岭镇0.33万hm2柑橘全部连成“点-线-面”的发展格局;全县6670m2以上的大户上千户, 其中3.33hm2以上的有50多户;全县柑橘协会1家、合作社16家, 联结农户超过3000户。
5.3 大实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桃源县柑橘大实蝇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全县蛆果整体水平控制到5%以下。干部群众反映, 去年虫果明显减少, 柑橘产量质量大幅度提升。
5.4 干部有感情, 群众有愿望
柑橘作为桃源县拳头特色产业, 有一大批热心柑橘产业的干部群众, 特别是为柑橘产业付出多年心血的领导、技术人员和广大橘农, 对柑橘产业怀有深厚感情, 对面临的困境忧心如焚, 希望得到各方的重视, 进一步巩固、推动、提高、发展柑橘产业。
6 几点建议
6.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机构职能
县乡柑橘领导小组、柑橘办机构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设置上, 要加强领导、强化职能、明确责任, 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要做到如群众说的“真抓不光喊”。
6.2 坚决落实大实蝇防控经费和产业发展资金
大实蝇仍然是桃源县柑橘产业的最大威胁, 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 因此, 防控经费只能加大不能减少, 更不能截流或挪作他用。还要适当安排柑橘产业发展基金, 对新扩、品改、新药防治的予以补贴, 免费提供优良苗木、品种等, 同时扶持发展优质苗圃基地。
6.3 搞好宣传发动, 加强橘农教育培训
“动不动, 群众看干部;行不行, 技术靠培训”。橘农普遍反映, 现在乡村干部很少给群众开动员会, 广播会也不多, 他们都不知道该干啥、怎么干;这样那样的培训虽然有, 但实用的技术难到家。为发展好桃源县柑橘产业, 必须搞好宣传发动, 加强橘农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橘农高产栽培、质量管理、经营流通的技术技能水平,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提高柑橘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促进柑橘产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
6.4 办好试点示范
引导农民改变图眼前利益的观念, 着眼长远发展, 引进优良品种, 新扩柑橘园, 不仅在量上做文章, 更要在质上下功夫;采取嫁接换种方法, 改良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 逐步淘汰落后品种;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改造低产园;大力推行新药防治、专业化统防统治, 彻底消灭大实蝇等重大病虫害。要做好这些工作, 当然离不开办点示范。但就目前资金情况看, 怎样办点才能有效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种说法是“大户带动型”, 因为大户自身基础好, 有意愿、也有能力承担示范任务, 政府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示范效果;一种说法是“示范带动型”, 选择底子薄、品种老化的柑橘园, 由政府投资进行新扩或品种改良, 其显著的成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起到非常好的带动效应。我们认为, 两种模式应因地制宜, 也可同时开展, 不管是哪一种, 政府都必须要有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项目上要有倾斜。办点示范面积保证在6.67hm2以上, 把标准化与新扩、标准化与品改、标准化与新药防治等新技术组装整合起来, 集中资金、技术、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 力争做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
6.5 完善考核考评机制
县对乡镇、乡镇对村的考核考评, 方案要合理、指标要量化、操作要可行、措施要具体, 责任制不能仅停留在签订责任状上, 要落到实处, 有始有终、奖罚分明, 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同时, 必须增加柑橘产业考核考评权重比例, 对乡镇的考核考评分值不能低于2分。
6.6 充分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协会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从短期来看, 扶持发展龙头加工企业, 是发展柑橘产业、促进橘农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 桃源县柑橘龙头加工企业少, 加工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这方面我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看我们的产业政策怎样去导向。从长远来看, 我县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突出协会、合作社与橘农自身的造血功能。协会或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利益联结紧密, 成败息息相关。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创办的加工企业, 能有效转化柑橘产能, 延伸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促进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橘农持续增收。目前, 桃源县的柑橘合作社 (或协会) 虽然也建有加工厂, 但只有少量的罐装加工, 多是限于打蜡、装袋等初级、低级环节, 产品附加值不高, 更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6.7 建基地, 创品牌
柑橘产业现状 篇11
1 产业现状
1.1 柑橘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 蓬溪县委、县政府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 使蓬溪县优质柑桔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县种植柑橘乡镇达18个, 面积已达到0.46万hm2, 已投产面积0.26万hm2, 年产果1.55万t, 果农产值收入2 580万元。
按照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科学规划, 坚持“一村一品”、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 在群利、蓬南建立了万亩甜橙基地;在大石、宝梵、回水、天福等乡镇建立了万亩优质杂柑基地;在三凤、金龙、赤城、鸣凤等乡镇建立了万亩优质矮晚柚基地;在下东建立了优质柠檬基地;在任隆黑白沟村建立了优质沙田柚基地。目前, 柑橘产业已成为这些基地乡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保障基地建设中无病毒容器苗的足量供应, 分别在大石镇乌木嘴村建立了年产优质苗木200万株以上的高标准柑橘脱毒容器苗繁育基地13.33 hm2, 在赤城镇任家桥村建立了年产优质苗木150万株以上和盆栽矮晚柚的育苗基地10 hm2。现两繁育基地的苗木已远销省内外。
1.2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柑桔产业发展
1) 业主经营模式
四川宏宇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带资金和技术投资1 000多万元在大石乌木嘴村租赁土地已栽植杂柑33.33 hm2;永红矮晚柚公司投资1 000万元, 已在任家桥村租赁土地33.33 hm2, 建立了桩头矮晚柚科技示范园及育苗基地。该模式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柑桔产业。
2) 寄种模式
永红矮晚柚公司与农民共同投资发展矮晚柚, 公司出技术, 出种苗并负责产品收购、销售;农民出土地、出肥料、出劳力, 负责栽植管理, 公司与农户二八分成, 在三凤、蓬南等5个村已发展矮晚柚333.33 hm2。该模式有利于降低农民种植风险。
3) 代管模式
对外出打工和无劳力、缺技术的农户, 将栽植的柑桔委托有技术、有经营能力的业主负责管理经营, 并与农户签订代管协议书, 业主每公顷每年在利润中提取3 000~4 500元给农户。
4) 承包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乡政府出资聘请管理人员, 并解决肥料、劳务费和管理人员报酬。如回水乡乡政府聘请了一名懂技术、有威信的管理人员与惠林村签订了33.33 hm2柑桔管理责任书, 包成活率、包面积, 包施肥、除草、修枝、病虫防治等工作, 分段检查验收, 兑现报酬, 由于管理工作落实, 33.33 hm2杂柑普遍长势良好。
1.3 探索建立了林下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为加强果园综合利用, 一是果园间种药材、蔬菜。在果园地里可间种半夏等中药材和青椒、小白菜等蔬菜;二是果园饲养小家禽。果园可饲养珍珠鸡、鸭、鹅等小家禽可捕食部分害虫和吃些杂草, 其粪便又是优质有机肥, 可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提高水果品质;三是成林果园间作菌类, 废料入土作肥。发展林下经济循环利用种植模式, 进一步提升了地力, 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抓好校地合作联系
为提高果树管理与种植技术水平, 蓬溪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实行“校地合作”, 成立了大石镇拦沟堰村杂柑专家大院, 三凤镇观斗山村矮晚柚专家大院, 聘请了两名专家教授作技术指导在三凤建立了矮晚柚科技示范园、在大石建立了杂柑科技示范园, 为指导和辐射带动全县优质柑橘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蓬溪县柑橘的品种中, 柚类占的比例较大, 其他的如甜橙、宽皮柑橘、柠檬等较少。柑橘中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也不合理, 大多为中熟品种, 早熟和晚熟品种较少。造成了蓬溪县柑橘鲜果供应时期脱节, 旺季易出现果贱伤农, 淡季又缺乏货源。另外柑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不够, 适合市场需求的新、特、奇品种较少。
2.2 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 单产低, 效益低
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 果园的管理严重缺乏劳动力;又由于果树的前期投入较大, 见效较慢, 很多果农不愿投入资金;导致很多果园重栽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在柑橘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果农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 对果树的修剪、施肥、防病治虫等管理都不到位或者是方法不恰当, 致使果树病虫害发生严重、生长普遍较差, 从而造成柑橘单产低、果品质量不高, 果农经济效益较低。
2.3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国内外很多实践经验证明, 只有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化的果农协会发展壮大, 才能提高产业素质, 确保农民利益,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蓬溪县还没有成立任何果农协会组织, 柑橘类的专业合作社也只有两个, 而且生产规模也不大。大部分果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为主的分散经营, 规模小、产值少、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灵通、抗灾害风险能力弱。这种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水果商品化处理程度低
目前, 蓬溪县还没有水果加工企业, 由于无相关的加工企业支撑, 市场销售没有保证, 又缺乏贮藏和保鲜技术, 无法对产品进行调节供应, 从而使产品不能均衡供应市场和增值。又由于大部分水果在进入市场前没有进行分级、包装、打蜡等商品化处理, 其市场竞争力低, 导致果农的收益低, 生产积极性不高, 从而严重阻碍了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蓬溪县的大部分柑橘园建立在山坡地, 地理条件差, 橘园的交通、水利、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滞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
2.6 投入不足
由于蓬溪县政府资金短缺, 县级财政投入有限, 而又没有专项资金支撑, 所以不能整体打造柑橘产业, 使柑橘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受到制约;蓬溪县水果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两名, 基层专业人才缺乏, 先进生产技术难以实施, 县、乡、村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2.7 品牌意识淡薄
蓬溪县只有2个业主注册了柑橘商标, 其他的种植户, 由于没有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带领, 品牌意识不强。由于无品牌无包装, 又缺乏宣传, 大多数水果仍属于低档销售, 价值低。
3 发展对策
3.1 优化品种结构, 加大品种改良
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应结合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地加强柑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调整柑橘中各类品种早中晚熟种植比例, 特别要增加以青见、不知火等晚熟品种的比例, 以延长鲜果供应时期, 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对果园内品种老化、品质下降的果树, 可通过高接换种和育苗定植等方法来进行品种改换更新。通过优化品种结构能够促进蓬溪县柑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2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水果产量、质量和效益
一是要提高果农种果的积极性, 坚持“建管并重”原则, 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管好一片、见效一片。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力度, 提高果农的科学管理水平。果技人员可以通过会议、阳光工程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果农进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柑橘品种搞好相应的肥水管理、整形剪修、保花保果、综合病、虫、草生态防治等技术培训,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现场讲解、现场示范以提高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水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3.3 引进业主, 建立专业合作社, 实行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认真落实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 整合土地资源, 提升地力, 从而促进水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要积极引进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有实力的业主和龙头企业租赁土地开发柑橘产业, 并依托龙头企业,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三是积极建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和发展中介营销组织。通过合作社和中介营销组织来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技物服务工作, 来带动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3.4 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要引进先进的保鲜和贮藏技术对水果进行保鲜贮藏以延长鲜果供应时期, 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要对水果进行清洗、分级、贴标、包装, 并在包装上注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等以提高产品的档次。通过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够提高水果商品价值, 从而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水果的效益。
3.5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议县政府加大对柑橘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实行财政扶持, 部门联动, 项目打捆使用, 多渠道投入, 加强果园内交通、水利、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运输条件和增加抗旱能力, 促进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3.6 加大全面投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列出专项的资金来支持和发展柑橘产业, 要对柑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品牌创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要制定并出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来吸引和鼓励有实力的业主和企业来集中规模地发展柑橘产业。二是要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按照“完善县级, 充实乡级, 健全村级”的原则, 建立健全三级柑橘服务网络体系, 确定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柑橘产业技术服务工作。
3.7 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施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