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中县

2024-10-17

四川省资中县(通用5篇)

四川省资中县 篇1

日前, 资中县畜牧食品局在2012-2013年度畜禽生产及价格监测预警工作中表现突出, 荣获一等奖, 受到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的通报表彰。其亮点措施如下:一是对统计监测员进行专题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二是争取统计工作专项经费, 以保证畜牧生产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采取“一卡通”方式, 每季度将部、省下发的统计监测员补贴经费发放到位, 提高了统计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采取不定期的督查方式, 深入全县40个监测基点核对台账, 检测统计监测工作的落实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川省资中县 篇2

——四川省资中县三块石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工作总结

四川省资中县三块石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原三块石猪业协会的基础上,经资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于2007年6月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块石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公民镇三块石场镇,合作社由公民镇高石坝村养猪大户邓勇发起。经社员大会选举,邓勇为合作社理事长,黄艮金等5位养猪大户为副理事长。合作社现有社员1257户,存栏生猪16200余头,存栏良种母猪2000余头,其中养有良种母猪50头以上的有28户,年出栏优质肉猪300头以上的有36户,500头以上的16户。2008年合作社出栏生猪58600余头,其中优质肉猪32800余头,户均增收8321元。

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实行“五统一”运作模式

为保护广大社员的经济利益,增加社员收入,合作社建立生猪养殖科技示范园区。为提高社员生猪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合作社按照《内江市畜禽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积极推行生猪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该示范园区被内江市科技局、市畜牧食品局授予优秀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区。

合作社为了保证生猪质量和使广大社员达到利润最大化,要求社员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生猪品种。都饲养优质二杂母猪,优质三杂肉猪,具体作法是:合作社将种猪赊销给社员,待种猪产仔后,仔猪以下低于20元/公斤的保护价回收或社员自养;统一使用投入品,凡社员购买合作社配送中心的饲料、兽药,均实行优惠,每包饲料(40公斤)优惠10—20元,同时,要求社员严禁使用禁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统一饲养管理技术,对社员一律实行免费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与此同时,要求社员进行生猪圈舍改换,合作社为社员积极争取政策,求得党政重视和支持;统一防疫消毒,对社员饲养的生猪都要按免疫操作规程,进行防疫注射,对猪圈定期进行消毒;统一生猪收购,社员生猪出栏时都不经过中间环节,而由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由合作社出面去寻找市场,直接把生猪销售到肉联厂或屠宰场。合作社组织生猪外运,不收取社员任何费用,再加上年终结算后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如此一来,社员养一头生猪可多赚90—100元。

二、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猪生产技术规程

在中加小农项目的支持下,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民养猪田间学校”在三块石开办的时机,对广大社员进行养猪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根椐养猪社员的需求,学校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方法,切实解决了社员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年来,已举办了培训班50期,共计培训成员和农民2580余人次。

严格规范执行生猪生产各项技术规程。合作社在县、镇畜牧部门的帮助下,一是制定了生猪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程,预防、消毒、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和禁、限药品清单,分发给社员,并要求社员严格执行。二是统一印制了配种、产仔、饲料、用药、预防、消毒等9个表格,发给社员,要求他们对生猪生产全过程时行记录记载。三是对养猪大户社员还要求设立专门的兽医室、消毒室、无害化处理区、隔离室等设施,以确保养殖安全。

合作社聘请了乡镇畜牧站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实行承诺制服务。合作社有2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技术服务工作,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将承诺服务内容制作成大广告牌,还在主要路口、交通要道设立了承诺牌,向社会公开,同时每名技术人员还专门印制了便民连心卡,分发到每个社员手中,卡片上在技术人员的电话号码和投诉电话,如社员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打电话找技术人员解决,技术人员一时解决不了的,必须及时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员帮助解决,如技术人员服务不到位,可打电话向畜牧主管部门投诉。

三、探索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合作社为了保证社员利益,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市场化生产。合作社在内江福润、资中福元等肉联厂设有销售户头,可将社员生产的肉猪直接销售到肉联厂,并实现了优质优价。目前,据测算,一头土二杂猪社员可获纯利200—400元,一头三杂瘦肉型猪社员可获纯利500元左右。

四、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强化社会监督

合作社向广大社员作如下郑重承诺:一是社员所需饲料,由合作社统一组织,享受厂价优惠,其过程受县工商局、县畜牧食品局、公民镇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全程监督;二是社员饲养的商品肉猪交合作社统一外销,社员不出运费;三是合作社为社员服务不收任何费用。合作社为了促进养猪事业发展,促进社员增收,调动广大社员的养猪积极性,利用今年市场猪价强势的有利时机,特举办养猪竟赛活动。对前二十名养猪能手实行现金和物质奖励,对前五名每年有一次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奖励。

五、合作社成绩显著,受到各级党政表彰

2008年,合作社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成绩突出,社员户均在养猪业上增收8321元左右,合作社被内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内江市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称号。

合作社为了提高社员生猪养殖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猪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县、乡镇畜牧部门帮助下,首次在全市建立了生猪养殖科技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被内江市科技局、市畜牧食品局授予优秀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区。

为了提高农民社员的生猪生产技术,合作社在中国——加拿大农业合作社项目的帮助下,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养猪农民田间学校,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四川日报》、《内江日报》曾予以报道。

为了创资中生猪品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合作社正在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着手在资中公民镇进行生猪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生猪饲养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同时,本合作社也代表内江市,接受了国际标准委关于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的检查验收。

本合作社社员、监事长马孝怀代表全国养猪户座客中央电视台《三农记忆》栏目,该栏目是国家2007年“三农”工作的盘点,中央、地方都高度关注养猪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作社,乃至资中、四川在全国养猪的知名度。

六、下步合作社的工作打算

由于合作社刚成立不久,合作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运作还不很规范,在制度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没有收取社员费用,合作社运作等工作经费十分短缺。合作社社员都是普通农民,他们的观念、思想意识、团队精神还较差,需要进一步培训教育。国家在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力度还不够,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养猪社员融资、贷款难。希望国家在生猪产业融资上放宽条件,给与更多的贷款支持和开辟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养殖缺资金、贷款难等问题。

四川省资中县 篇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称新农合,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障农民健康, 解决农民医疗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中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 新农合制度覆盖率已达100%, 参合率也不断上升, 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缓解了农民的疾病负担。

1资中县新农合制度实施概况

内江市资中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 东邻东兴区和安岳县, 南接威远县, 西连仁寿县, 北靠资阳市。全县幅员面积1 734 km2, 辖33个乡镇、392个行政村、58个社区, 2011年末总人口130.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约112.5万人, 农村人口劳务输出37.3万人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 457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9:50.1:23.0。可见资中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经济小县, 农村人口比例大, 农业比重高,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资中县从2005年开始组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 新农合工作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了1 062 490人, 参合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1.41%, 参合人数较2005年增长了256.86%;较2006年增长了44.83%。从2008年开始, 参合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表1) 。

(资料来源: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网站中关于新农合参保情况汇总编制)

从2006年到2013年, 资中县各年根据实际基金结余情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新农合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表2可以看到, 从2006年最初补偿比例普遍偏低到2013年各级补偿比例均有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网站《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汇总编制)

2资中县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制度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和人为不当操作等方面的原因, 资中县新农合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部分农民还未完全接受新农合制度

有调查显示, 当前农民还未完全接受“新农合”制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 农民健康投资观念、互助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薄, 对新农合的理解不够充分深入。有些农民觉得自己还较年轻,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觉得参保不受益, 因此, 不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资。自2005年开始, 资中县新农合农民个人筹资额由原来的10元/人逐步增加到2013年的60元/人, 筹资额度越来越高。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交了多年合作医疗费并没有患病住院, 也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交了钱却替别人治病, 觉得心里不平衡, 难免对新农合产生抵触情绪, 这也充分体现在新农合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上。

客观上, 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低下, 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县政府近年对卫生院的投入基本都是用于房屋建设和维修, 而在医疗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投入很少。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卫生院的业务量攀升, 人员不够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虽然新农合实施办法中有关于“对当年未享受医疗费用补偿的参合农民可进行一次常规健康体检, 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的规定, 但各乡镇由于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缺乏, 并没有满足参合农民此方面的预防需求, 导致有些病不能早发现、早治疗, 最终拖成大病, 违背了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目前, 资中县共有卫生机构44个, 卫生技术人员2 038人, 病床位2 073张, 对于一个拥有百万余人口的县城来说, 其卫生技术人员数与病床数尚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就医需求。有些病乡镇卫生院治不了, 他们不得不转到县级或是市级甚至省级医院治疗, 而这些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又明显低于乡镇级医疗机构, 因此, 提升乡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迫在眉睫, 以便能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政策难以宣传到位, 且在外地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难、补偿偏低。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 2013年最新调整的省级及省外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起付线为700元, 补偿比例为55%;统筹地外的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的起付线高达800元, 与2006年相比, 起付线并没任何降低, 而补偿比例也仅为50%。外出农民工做为弱势群体, 工资收入低, 工作和生活环境差, 他们当中不少人, 有的患了病却舍不得去医治;有的医治了又因为起付线的门槛设置偏高和补偿比例偏低而达不到减轻医疗负担的效果;有的经常患病, 但因为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医治的次数多, 每次的住院费用却因达不到报销起付线而享受不到参合补偿;加之一般的门诊费用也不能进行异地报销, 即便回乡报销需要的证明多, 程序繁琐, 多数农民工因文化素质不高和不了解新农合报销所需材料, 有可能丢弃某些证明, 若往返补办又很麻烦, 因而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不愿接受新农合, 甚至一些已经参保的人也产生了退保念头。

2.2 强制推行与自愿参合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 政府采取“一刀切”的行政命令且与乡镇干部政绩考核挂钩的方式强制推行新农合。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资中县采取的是与各村镇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间要求, 硬性规定参合率, 实行双项目标考核等行政强制措施。如规定2012年必须确保每镇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7%以上, 根据各村镇完成比例给予工作经费, 参合率在97%及以上的给予工作经费0.3元/人, 100%的给予工作经费0.5元/人, 低于97%的不给工作经费, 并且每少参合一人分别惩镇村干部责任金各5元。2013年1月5日下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 规定在2013年1月11日至2013年1月31日前完成参合筹资工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村镇干部为了完成摊派任务而采取代垫代缴手段, 特别是针对那些外出务工人员。这种强制方式从短期来看能保证较高的参合率, 较快筹集到新农合资金, 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因为违背农民意愿而中途夭折或不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资中县近年来如此高的参合率并没有完全体现农户的自愿性。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 如果没有强制性措施而是让农户完全自愿的参加新农合, 会降低参保率, 不利于发挥互助共济的作用, 同时还会出现“逆向选择”, 即高风险人群、对医疗需求多的人群愿意参加新农合, 而那些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对医疗需求少的健康人群则不愿意参加新农合, 这将会导致新农合基金收支不平衡。而如果政府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提高个人筹资标准, 这样一来, 更多的低风险人群将退出新农合保险, 投保人结构具有更大的风险偏向, 费率进而提得更高,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如何处理好自愿参合与强制参合的矛盾, 尽量引导农户自觉自愿参加新农合, 找出农户不愿参合的影响因素, 并加以控制, 对完善新农合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2.3 新农合基金筹集成本较高

资中县从2005年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 每新一轮筹集基金阶段政府都需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进行宣传活动, 且每年都要重复进行相同的工作, 工作量大, 宣传成本高。但农民仍然对新农合报销流程、报销比例、报销所需单据、报销病种以及政策变化情况等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完整。可见所谓的宣传只是流于形式而未注重实际效果。如2011年资中县印制了《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指南》等宣传资料40余万份, 同时通过医务人员、防保站人员与镇、村、社干部采取走村串户等形式发放宣传资料, 但由于广大的农村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拿着这些宣传资料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具体意思, 这无疑是对宣传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之, 目前各村镇很少有农户主动去交纳来年新农合基金, 新农合的个人筹资缴费方式主要采取走乡串村挨家挨户收取的方式, 造成新农合基金收缴基础工作量大。由于农户居住地分散, 收缴任务规定时间短且集中, 造成征收难度较大, 有的甚至上几次门都找不到人, 漏缴现象多;加上收缴时间与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间差异大, 部分农民工没有办法缴纳, 也就出现了代垫代缴情况。这种低效率的宣传方式和单一的筹资机制, 一方面增加基层负担, 浪费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公共财政 (如宣传资料印制费、宣传征收工作人员经费、交通费、误餐费、通讯费、政府奖励等) , 减少了公共财政用于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3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吸引多数农户自愿参加新农合是该项制度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更好地践行新农合医疗制度, 减轻农民就医负担,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 从目前来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

正确处理好强制参加新农合与自愿参加新农合的关系, 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 这对于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解决“逆向选择”降低参合率问题, 政府有必要施加一定的强制性措施, 比如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 制定一个强制性参加标准, 辅以必要的行政动员, 保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一定水平, 但不能以行政命令搞简单化的“一刀切”。这其中一定要落实好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参合扶持政策, 把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农合制度的补充, 以解决弱势群体经济负担。当然, 一项制度的生命力还在于其本身的吸引力, 新农合制度具有保险的本质特征, 遵循大数法则, 即参加的人越多, 其分散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大。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如针对那些还未参加新农合的健康人员和退保者, 要通过宣传教育, 转变他们的观念, 树立互助共济思想, 增强风险意识, 增加健康投资。针对那些参保多年而家庭未曾有人生病住院的人员, 为了减少他们的不平衡心理, 要保证他们能得到一些免费的卫生服务, 如免费健康体检, 这也可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发挥医疗预防保健作用, 同时, 对于他们常见病等小额的门诊报销要落到实处, 让他们体会到参合的好处。针对外出务工人员, 可以创新报销机制, 尽快建立跨地区、跨省的新农合转移、衔接及异地看病的可行方案, 形成统一的新农合网络, 可以效仿其他省市的做法:外出务工人员只要出示合作医疗证及身份证明, 就可以和当地人一样享受新农合医疗服务。还应简化报销程序, 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 适时降低外地报销起付线和提高补偿比例, 使他们得到同等对待。在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 尤其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典型受益事例的宣传, 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主动性。

3.2 加大财政投入, 提升基层卫生单位的综合实力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它也成为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实现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因此, 必须强化政府责任, 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人才投入, 特别是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软实力建设。一是, 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 采取定向免费培养、选聘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充实乡镇医疗卫生单位队伍;二是, 开展人才培训, 对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村卫生室等人员进行在岗培训, 逐步提高县级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三是, 根据定编定岗定经费的原则, 保证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 逐步提高工资待遇, 以此吸引医学院毕业大学生到基层去, 到农村去, 充实乡村医疗队伍。只有医务人员增多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免费体检的措施才可落到实处, 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的良性循环。同时尽量做到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多发病等不出乡镇, 大病不出县, 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而这一系列举措, 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

3.3 创新筹资方式, 降低筹资成本

新农合基金筹集的两个阶段, 即宣传发动阶段和征收阶段, 都需要改进以提高征缴效率降低筹资成本。首先, 在宣传发动阶段, 我们应注重实际效果, 政府要采取灵活的、让农民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多样宣传方式。针对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 采取召开村民院坝会议的方式为农民讲解关于新农合基本政策、当年政策变化情况、缴费办法、享受补偿的时间、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报销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过程中, 对农民尚存有疑问的地方也可及时得到反馈, 并及时加以解决。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采取电话宣讲的方式, 向他们宣传新农合政策。当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多角度、广覆盖的连续宣传报道, 也是很重要的。其实这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 只要农民理解了, 此后的资金征收阶段难度会大大减小。其次, 在基金筹集阶段努力创新, 探索出稳定、高效、便捷的低成本多元筹资方式。如可以委托金融机构开设常年缴费窗口, 提供包括现金缴费、刷卡缴费、转账和远程缴费 (主要方便外出务工人员) 等服务业务, 年底再对尚未缴费的对象集中一段时间在乡镇财政所设立服务窗口进行征收, 每个村镇也可以设置征收服务站, 为农民自愿参合缴费、续费提供便利。以这种集中筹资与滚动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取代挨户上门征收的方式, 可以减轻基层干部负担, 降低征收成本, 方便参合农民。

摘要:资中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简单阐述新农合实施概况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尚存的一些问题, 即农民还未完全接受新农合制度;强制推行新农合与自愿参合的矛盾突出;新农合基金筹集成本较高等问题, 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如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加大财政投入, 以提升基层卫生单位的综合实力, 创新筹资方式以降低筹资成本等, 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

关键词:资中县,新农合,自愿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宋杨.辽宁省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 2011 (2) .

[2]罗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社会保障, 2011 (4) .

[3]谭恩, 张步振, 谭钰嫔.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管理平台, 2012 (1) .

[4]乔勇, 丁士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后的农户参与自愿性分析[J].山东经济, 2009 (7) .

[5]刘应元, 付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2 (6) .

[6]崔月颖.某县新农合资金运行及服务利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2012 (5) .

四川省资中县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差额缺口,农村建设,韩国经验

1 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三农”问题,“十七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建设新农村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劳务输出量巨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全国农村人口共8.07亿人, 占总人口的63.91%,目前,我国外出劳务数量为2.3亿,占农村人口总量的28.5%,并且近年来外出数量成加速之势,农村留守人口多属于老弱病残,劳动能力不足。

四川省资中县蒲家村是我国西部一个普通的农村,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新生人口严重下滑、大学生学成后离开家乡,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主要驱动力仍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当地农村实际收入并没有很大变化,基础设施、粮食产量、村容村貌依旧停滞不前,具有很强的当下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代表性。本文以2008年8月蒲家村的人口调查数据为依据,借以反映和分析当前和未来中国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人力资源瓶颈问题。

2 蒲家村人口的基本情况

2.1 青壮外出,农村家庭空心情况严重

为了准确掌握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逐户访问。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总人口、性别、年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常年外出人员(务工、读书)等。调查显示蒲家村共有75户人家,在籍总人数为258人,其中在外人口131人,家庭留守人口127人,外出比例为52.4%。在外出人口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属于与外出务工人员共同生活,该项数字为31人,因此实际外出务工人口占蒲家村总人口的38.76%。由表1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18~50岁之间,该年龄阶段外出务工人数都超过了该年龄段总人口数的70% (表2) ,特别是在18~30岁的青壮年龄段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这说明几乎整个蒲家村的青壮劳动力都已经外出,农村的劳动力“亏空”现象十分明显。

2.2 农村留守人口的劳动价值创造能力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与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即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创造能力。舒尔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健康、智力、精神是人力资本能力大小的三大构成要素,而生理健康是基础。对脑力劳动而言,智力与精神在价值创造方面差异显著,而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在智力和精神上并不存在普遍性差异。因而由基本生理健康伴生的劳动价值创造能力主要还是由人力资源所处的年龄段决定。

由表3可以看出,蒲家村留守人口年龄分布呈现两端集中中间分散的“凹”型结构,18岁以下人口和60岁以上人口占留守总人口的55%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30岁的青壮年龄段人口却不到8%。从年龄角度上讲,蒲家村现有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这也和该村最近几年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停滞不前、大量田地荒芜、村公路因缺乏劳动力而废止的现实相一致。

2.3 农村新生人口减少,加剧人力资源不足局面

为确保研究数据的可分析性,将蒲家村最近10年的人口出生率与10年前的人口出生率对比,采用三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方法对比,可看出最近10年蒲家村人口出生率有了很大下滑,同时由表4还可看出蒲家村人口出生率已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且呈现出维持在3%水平的趋势。这并不是蒲家村出生率事实上下降了,蒲家村出生率依旧维持在7%左右,只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出生后常年随父母在外,成为不是“农村人的农村人”,从而导致出生和成长在农村的新生人口下降。

3 基于人口增长模型的蒲家村未来人力资源预测

3.1 农村人口增长的基本模型

人口的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外迁人口、迁入人口共同决定,对我国目前农村而言,由于几乎不存在人口迁入问题,所以人口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外迁人口共同构成。因此农村人口未来年数F (t)的总量计算公示如下:

其中F (t) 表示未来第t年人口总量;Bt表示第t年的人口出生数量;It表示第t年的人口迁入数量;Dt表示第t年人口死亡数量;Ot表示第t年人口迁出数量;A表示误差修正值。

3.2 蒲家村未来人力资源数量预测

(1)由于我国医疗条件已有很大改善,婴儿出生死亡率已经很小,Bt中包含的婴儿出生后一定时期内死亡的情况不会对整个预测模型有显著性影响。由表4得知,从目前趋势来看Bt将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

(2)农村的人口迁入数量It几乎为零,不影响整体预测。

(3)人口死亡率Dt主要由正常死亡构成,该项指标基本上未来变化不大将维持在同一水平, 可用我国的平均死亡率表示。我国的人口死亡率2000~2006年死亡率分别是:6.60%、6.46%、6.43%、6.41%、6.41%、6.42%、6.42%。平均人死亡率为6.45%。

(4)根据上文的数据分析,劳动力外迁数量Ot目前已基本达到极限,在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农村政策和农民预期收入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Ot将继续保持在这一高水平,和低水平出生率维持一致。由于该项指标所代表的人口常年外出,其劳动价值并没有连续直接提供给所在地农村,根据人力资源须在地区创造劳动价值的定义,在计算农村人力资源总量时其值计为零。

(5) A由以下因素产生:忽略人口迁入量It;实际人口出生率与3%的人口出生率定值间误差;以全国平均死亡率推测出的农村死亡率误差;外出人口的变动带来的Ot的误差。

根据以上得出蒲家村实际人力资源量的公式:

引入Bt和Dt值,得出蒲家村未来人力资源量函数为:

由公式(3)可以看出,A恒定的情况下,蒲家村实际人力资源量将呈现逐年小额减少的趋势。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婚龄的青壮人口大部分外出,计入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难统计,而蒲家村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在允许一定误差条件下,用蒲家村人口出生率代替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人口出生率,由于死亡率采用的是全国平均标准,因而公式(3)也可表示全国农村的人力资源总量函数:

其中F (t) 表示全国农村在第t年的人力资源总量。

4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量的差额预计

4.1 基于韩国“新农村运动”比较下的农村人力资源需求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减少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要了解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影响,首先需要对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由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直接对未来的需求量进行预计是十分困难的。韩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很有影响力的的“新农村运动”在产生背景和开展方面与我国目前农新村建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以韩国“新农村运动”为标准采用比较法对农村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行预计,即假设韩国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程度与我国相同。

衡量农村人力资源需求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指标:地理条件;农村耕地、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素质;经济水平;科技水平;资金投入;建设目标。韩国的地形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这与中国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十分相似。韩国开展“新农村”运动时,人均耕地面积为0.038hm2,农村人均收入为200美元,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6%。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后,一方面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又为“新农村”运动提供了在资金和支撑上的可能性。

就我国新农村建设而言,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4hm2,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63hm2,蒲家村所在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为0.068hm2。全国人均纯收入为4100元,四川省为2802.8元,蒲家村为2850元,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因此,从地理条件、土地人口的基本国情方面讲,韩国“新农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从劳动力素质和经济科技水平方面来看,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农民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差别不大,以中低水平为主,而60年代开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韩国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据统计,自1971~1984年韩国“新农村运动”投入的财物总量达7.2万亿韩圆,年平均投入5177亿韩圆。而我国自2003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其中2007年的支出为4318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

因此,可以认为,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中农村人力资源量可以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参考标准。

在此,为了方便比较,使用单位价值人力资源需求率为比较标准,即在1单位的农村耕地上创造1单位的价值所需的人力资源量,用P表示,公式如下

其中P (t) 表示第t年的人力资源需求量比率,R (t) 表示第t年农村人口人均收入,F (t) 表示第t年农村人力资源总量,S表示农村耕地总面积。F (t) 、R (t) 、S单位依次为人、美元/人每年、公顷,特别说明的是韩国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与我国现在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不同,为了消除误差,R (t) 不折算,均采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数值,同时公式中的A值以零计。

根据政府对农村投入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分别选用韩国新农村运动中的1973年、1977年、1981年和我国新农村的2007年、2012年、2020年对比。韩国农民1973年收入约为500美元,人口为1200万,耕地面积为209.9万hm2,根据公式(5),可计算得:P (1973)=0.0110,同理根据1977年和1981年数据可得:P (1977) =0.0057;P (1981)=0.0027

4.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需求量比率计算

我国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约为600美元,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为5.77亿人,耕地面积为1.2亿hm2,即F (2007) =57700万,S=12000万hm2, R (t) =600美元/人每年,因而可计算得:P (2007) =0.008预计未来5年农村人均增加200美元,为800美元/每年,根据公式(4) F (2012) =48400万,依据国家坚守耕地1.2亿hm2的国策,预计未来5年S保持不变,即S=12000万hm2,计算得:P (2012) =0.0051,同理假设2020年农村人均比2008年翻一番收入达到1200美元(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根据公式(4)得F (2012) =36500万,则P (2018)=0.0025

中国与韩国农村建设人力资源需求比率比较如表5所示

4.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缺额预计

根据中韩人力资源需求量比率,可以得出在以韩国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量为参考标准前提下,未来1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资源的缺额情况如表6所示:

5 结论

由于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量与韩国新农村建设时的人力资源量相比有很大的缺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缺额会会逐步缩小。这种缩小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但这种提高不能完全抵消农村高达30%人口外出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缺额仍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目前这种缺额为27.27%, 5年后缺额为10.53%,10年后这一数值为7.4%,预计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在5%左右的范围。虽然因样本和计算方法必然会带来相应误差,但是数据结果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6 看法与建议

6.1 看法

农村最具劳动能力的人员几乎全部外出给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进而导致农村“亏空”,农村建设劳动力不足。但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人口外流是必然的,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提高伴随的农村人口外迁本身不会使农村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但是我国农村大量人员的外出并不属于外迁,他们常年外出务工,使自己成为农村的人口数量城市的人力资源,以至于出现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新农村建设却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尴尬局面。

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农村人力资源缺额会逐步缩小,但在“以人为本”的当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新农村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瓶颈。

6.2 建议

人力资源包含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要素,缓解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足不能走类似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增加人口绝对数量这条路,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降低单位产值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这也和中央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的指导意见相一致。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相对数量也是有必要的,政府在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返乡和部分外出人员家乡创业也应该有所突破,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为主,增加农村劳动力吸引能力为辅来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J].学习时报, 2006 (319)

[2]赵曼, 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3]刘铁明, 袁建昌, 王秀文.人力资本构成要素解读[J].商业时代, 2007 (28) :44

[4]唐德祥.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实践与启示[J].决策导刊, 2006 (9) :21-22

四川省资中县 篇5

1.1 四川资中县简介

四川资中县地处四川盆地“腹心”, 隶属内江市管辖, 位于成渝两地之间、沱江中段,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是成渝沿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 旅游资源丰富, 到2008年底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共51处。资中县致力于成为“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和“川南旅游强县”。

1.2 资中县旅游经济情况

从2004~2007年, 资中县的旅游经济情况呈现良性发展的势头 (表1) , 但2008年, 由于受到“5.12”汶川地震的影响, 资中县部分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景点受损, 导致当年第二、三季度资中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 不过第四季度又出现明显的回暖 (表2) , 由此可见, 旅游经济还是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3 四川资中县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旅游消费直接投向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 但间接影响的有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环保、印刷等58个部门。据有关研究测算, 在中国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 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元, 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美元, 利用外资额则相应增加5.9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明显带动直接和间接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从而拉动整个资中县的经济发展。

2 四川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 资中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 在近年旅游业大发展的宽松环境下, 资中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例如:优先提供融资信贷担保、多种形式提供土地优惠、税收享受相关政策优惠、新评级景区最高奖励100万 (2009年) 、旅游发展资金年增20%以上 (2009年) 等。

(2) 旅游资源丰富。资中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共有景点51个, 分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层次, 其中属国家级的有:资中文庙武庙和重龙山风景区等4个, 占总景区数的8%;省级有:圣灵山地质公园、西蜀名刹永庆寺等8个, 占总数的16%;市级有:铁佛镇王家祠、铁佛镇南华宫等5个, 占总数的10%, 县级有:南宋建筑大东门城楼、宁国寺等34个, 占总数的66%。

(3) 旅游区位优势明显。资中是地处成渝线仅次于内江的第二大交通枢纽, 在川、渝、滇、黔三省一市的风景旅游大环线中, 具有前后可依、承上启下的周边地域关系, 是川南旅游环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 旅游管理水平低。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协调和统筹安排, 但资中县的51个景区分散, 因此旅游管理由景区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承担, 缺乏了系统、完整的管理思路, 造成多头管理的情况。此外, 旅游规划执行监管力度欠缺, 交通部门管理混乱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2)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资中县的旅游业从2002年才开始起步, 旅游人才十分缺乏, 据资中县外事侨务旅游局调查, 全县10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中, 受过专业训练的旅游专业人才仅仅8人, 此外, 与旅行社正式签约的导游月工资仅400~600元, 带团每天补贴40~70元, 地接导游每天补贴30~40元, 工作环境差及福利待遇低, 造成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严重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薄弱。旅游接待能力不强, 资中旅游业正在艰难起步, 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例如, 资中县的大部分景区 (点) 公路为土石毛路或等外级公路, 现有公路缺乏良好养护, 已建公路被侵占、损坏的现象较为严重。

(4) 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差, 资中县对旅游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如目前核心景区磐石古城投入资金仅为2800万元 (投资预算为8亿元) , 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 仅靠政府的单一投入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不能够产生应有的旅游经济效益。

2.3 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西部开发、旅游先行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政策环境的改善, 必然带来资中县旅游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机制等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2) 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 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开始显现。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 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在大幅增加。这种转型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表3) , 未来国内旅游人口的发展潜力巨大。

(3) 国家和地方扶持旅游业。1998年, 国务院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机遇。明确了旅游业是经济产业, 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重新定位, 在国家产业体系中列了队。

2.4 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1) “5.12”地震灾害和全球经济危机, 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地的旅游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 目的地竞争激烈, 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 客源的分流已成定局。 (3) 四川资中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通过对资中县旅游业的SWOT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情况, 资中县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解决存在的问题, 利用一切有利时机, 尽量避免威胁, 来实施旅游业增长型战略。

第一, 打造旅游发展硬环境, 资中县政府要结合实际, 制定相关法规条例, 由此来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和规范, 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二,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力度, 以鱼溪镇鲶鱼村、顺河场镇双峰寺村作为试点, 以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以资中享有的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生态鲶鱼基地为品牌, 投资制定鲶鱼村的规划。并指导农民打造星级农家乐, 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第三, 引入或培养旅游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吸引专业旅游人才来资中工作, 另一方面注重对已有的本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旅游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 或和高校签订长期用人协议, 通过旅游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来提高资中县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第四, 开发旅游商品, 增加旅游收入。资中县开发旅游商品时应根据自己特有的资源, 突出其原生性, 把旅游商品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可考虑开发如下商品: (旅游联盟2009-5-9提供:旅游资源大全, 免费旅游交易平台, 旅游社区, 旅游软件, www.tourunion.com) 以资中木偶为主的玩偶艺术商品系列、以资中冬尖为主的特色调味品系列、以资中鲶鱼为主的美食商品系列、以罗泉豆腐为主的豆制品系列、以塔罗科血橙和资中枇杷为主的旅游果品系列。

参考文献

[1]郭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情, 2008.

[2]段云虹.云南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

上一篇:第三者强制责任下一篇:投资效率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