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

2024-10-25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精选7篇)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 篇1

北京市市民养老方式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加快趋势,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已超过1.3亿;而据有关方面估计,预计到2020年,北京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至400万,5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北京将有20%的人口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老

龄化正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市的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也已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解决好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为此,我对门头沟区的北京居民养老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8月10日至20日,历时十天,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市门头沟区

调差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4人当中,3位男性,1位女性,其中50%的人感到养老压力颇大,低收入家庭的养老压力大于高收入家庭。年龄低的群体养老压力低于年龄高的群

体。在养老观念上,近五成人不愿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在未来自身如何选择养老

方式上,50%的人选择社会机构养老。而在期望的养老方式选择上,有二位北京市

市民更愿意依托社区机构养老,而选择机构养老的人希望费用不超过1000元。都

表示不会与子女共同生活,不支持“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最关心的因素是服

务态度,服务质量,交通便利,服务价格。分析结果得出,老人较多,年轻人工

资较低由于物质、时间、金钱等原因,导致生活十分困难。同时还有一些老人还

在“空巢”家庭中生活,因为缺少亲情、缺少子女而感到精神孤单无助。

(一)北京市市民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方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及社会机构养老。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

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

2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

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

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

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

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3社会机构养老 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指政府指导,以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

单位、个人等为主体共同参与,采取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为所有老

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模

式。

(二)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1子女照顾不周、子女经济、精力双重压力,养老负担沉重 随着城市化和人

员化社会流动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独子养老”的来临,年轻一代多忙于工

作和学习;青年人婚后多数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一些群众比较重视子女的教

育和成长,产生了“重小轻老”现象,老人获得的生活照料不够,精神慰藉缺乏;

“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关系不融洽;只要条件允许,父母也不愿与子女同住。

这使得现代家庭完全承担照料老人的任务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夫妻两

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退休养老”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话题,更不用说,现在就

开始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生活做打算。对于卧床不起的老龄人来说,他们的子

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

2社会帮助缺位 目前,门头沟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较少,且养老机构的绿化

坏境,交通状况,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人文环境,硬件设施不符合老人的需求。许多老人进入后有许多不适应状况,不少社区养老服务不到位,不

能很好的保障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

3养老方式受经济的限制 养老方式多受经济的限制,由于门头沟地区市民普

遍收入较低,许多市民无法有效的选择适当的养老方式。不少老人养老保险较低,更无法选择价钱昂贵的养老机构,即使子女无法完成承担照料老人的任务,也只

能选择家庭养老。由于经济水平低下,许多社区无法购买相应的硬件设施,造成老人生活不便。同时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子女年龄也相应提高,现代生活节奏不

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成年子女越来越高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

4部分空巢老人受退休金影响、日常生活得不到满足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

金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最稳定的生活来源。生病没有钱治是空巢老人

最担心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目前物价涨幅较大、医疗费用较高的背景下,一部

分老人的生活还是比较紧张的。空巢老人的社区照料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导致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在物质上的需求和精神需求,她们更需要“精

神陪护”和“精神关怀”,“精神养老”倍受老年人的关注。

很多老人因专业知识较少,自我保健能力较差。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在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满足部分老年人养老需求中起不到

任何作用。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

四、对策建议

(一)增强子女的养老意识

加强舆论宣传,弘扬鼓励、倡导子女赡养老人,积极创造条件,为居家养老提供舆论支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

(二)成立关注空巢老人的组织

将那些有能力帮助空巢老人的人们组织起来,借助这一组织帮助空巢老人。首先,服务对象要广泛化。对所有的空巢家庭老人,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广大社会成员、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照料等服务。其次,服务内容多样化。从空巢老人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扩充服务内容,可从目前以救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多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大力倡导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尊老、爱老、养老。

(三)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进一步拓宽思路,逐步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建设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等,使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均衡发展、互为补充,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政府部门要重视老年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同时还要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事业,老年人最关注以及最担心的就是看病难问题。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建立有床位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建一个“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人负责的,慢病管理与疾病双向转诊相结合,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势”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送医送药上门、定期检查身体、组建传呼医疗组等,便利于老人看病。

(四)社区要致力于打造完善的养老服务网络

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社区能为其提供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打造“养老服务”网络。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到“雪中送炭”,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社区网络服务,对高龄、空巢老人建立电子信息卡、走失卡、急救卡,独身老人应安装紧急呼叫系统;开办社区老人食堂,对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开设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有家政服务人员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家庭的亲情支持还应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并推广一些亲情关爱活动,使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些养老模式既符合国内老年人心理特征,又做到很好的养老效果,都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现在静养父母和对未来自己养老也充满了希望。

五、小结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见,老年人对未来养老态度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且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是否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的因素。享用离退休待遇的老人和经济收入感觉好的的老人对非家庭方式养老方式持更高的认可态度。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在制度建设,法制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从道德层面上也要进行教育,使全面共同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我们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精神供给。目前我国老龄化已迅猛发展,在将来老龄人口增长迅速来看,发展养老机构适应老龄社会已经该不容缓了。所以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巩固居家养老,重视社会养老,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心一意为老人们着想、为他们服务,关系民生、关系百姓命运,同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需要社会各界的长久努力,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越来越好,把民生建设做的越来越完善。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 篇2

1 北京市居民以房养老现状调查

本文调研时间为2015 年2 月至8 月,调研区域为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昌平区,共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问卷1180 份,其中有效问卷1165 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98. 73% 。北京市居民以房养老现状调研如下。

1. 1 养老能力弱,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个人收入和家庭财产是决定个人是否参与以房养老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中高收入水平( 月收入10000 元及以上) 的市民明显偏少( 仅占所有调查对象的25. 89% ) ,且工资收入、生意收入是受访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约44. 5% 的受访者将工资收入与生意收入排在首位,远远高于其他收入) ,而房产收入、股票收益等一些高收益、快回报的收入来源占比较低。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自住住房、赡养老人在家庭支出中还占较大比重,仅16. 07% 的受访者认为医药治疗费用占月收入的比重很小,17. 86% 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家人的健康状况很不错。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储蓄或退休收入不足以保障老年生活( 仅7. 14% 的受访者非常认同自己的储蓄或退休收入足以保障老年生活) 。

1. 2 对以房养老认知不足

北京市民的住房自有率较高,调查显示,58. 93% 的北京市居民都拥有独立产权的大面积住宅,这为以房养老提供了物质基础。以房养老中售房养老、租房养老的方式在我国已有出现,以房养老中住房逆抵押贷款方式虽在国外较普遍,但在我国还未真正出现。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人( 约22. 32% ) 对住房逆抵押贷款方式有一定的兴趣,但仅有少数北京市民( 仅占受访者的9. 82% ) 对以房养老有一定的了解,说明对以房养老的认识还不是很普及。

1. 3 养老观念呈现年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家族文化,在家族关系上遵循着长者权威和子承父业,家庭财产继承成为社会生产传递的主要方式。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思想观念迅速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被打破,但家的思想仍深深根植于老年人的观念中,特别是将遗产留给自己所信任的人更是其典型特征。温伯寅( 2012) 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比较多的选择以养老金为主的社会养老,以子女照顾为主的家庭养老。然而,许多中年人开始愿意接受一些全新的非传统的做法,许多人愿意选择以房养老的方式为自我养老。绝大多数的市民( 约66. 96%)愿意选择银行等可靠度高的机构办理以房养老业务,以房养老的模式可能会是未来的一种主要养老模式。

2 北京市居民以房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

2. 1 以房养老的观念尚未被民众所广泛熟悉和接受

中国是 “家文化”十分成熟的国家,几千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都是围绕着 “家”为中心进行的,56. 25% 的受访者非常认同养儿防老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如果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子女也会面临社会上的舆论压力,且许多子女会将父母的房产视为自己的财产之一,以房养老可能导致家庭内部不和谐,仅8. 04% 的受访者非常认同百年之后没有必要为孩子留下房产。在国外,老年人一般都是自我养老,以房养老是一种很普通的选择,1989—2002 年,美国申请住房逆抵押贷款的人数超过了70000 ( 王媛,2010) ; 在英国,有超过1 /3 的人打算利用房产筹集养老资金,大约20% 的50 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住房逆抵押贷款方式养老。

人们除了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之外,对住房逆抵押贷款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也是阻碍以房养老在我国普遍推行的重要原因。许多受访者表示出对以房养老的种种疑虑: 第一,人们首次听说住房逆抵押贷款,会把焦点集中在 “贷款”二字上,第一反应是提前消费,却没有注意到它与一般贷款的区别; 第二,住房逆抵押贷款操作中住房价值的大小是关键,人们担心在房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参加住房逆抵押贷款将导致自己无法分享房屋的增值收益。

2. 2 以房养老的参与主体少且缺乏实操经验

以房养老模式是一项操作复杂的住房金融产品,目前在我国还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缺乏实质性的操作,选取哪些经营主体作为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机构还有待于商榷。以房养老是一种反向抵押的年金产品,由借款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然后用抵押的贷款现金进行以房养老。这种模式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贷款机构实行混业经营,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社保机构,都不适合单独开展以房养老业务。

此外,以房养老的运作需要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组织的配合。如保险市场,由于以房养老的贷款期限较长,为规避住房价值的风险,需要住房价值保险,但我国目前住房保险市场匮乏,而且保险费和费率不合理。如房产评估的准确性对于开展以房养老业务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房地产评估机构有一支高素质的评估师队伍、统一的评估行业管理办法和规范有效的评估程序。诸如此类技术层面的难题使得以房养老的操作面临诸多挑战。

2. 3 以房养老可能遇到的风险制约其发展

以房养老涉及的市场主体较多,贷款期限较长,累计金额大,受政策、制度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较大、较复杂。第一,房产价值波动的风险。房地产市场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得以实施的平台和载体,是保证实物住房能够转化成货币的重要环节,与国外较成熟的房产市场相比,国内的房产市场,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比较不发达。第二,个人寿命无法精确计算的风险。个人寿命对以房养老的贷款成本和收益影响较大,如果贷款人无法设计出较准确的符合借款人余命的计划,借款人的寿命长于预期,则会使贷款人受损,而借款人的寿命短于预期,又会损害贷款人的利益。第三,操作风险。在中国,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熟悉该领域的人才,可能会导致以房养老方式在操作方面出现较多失误,使得借款人对该方式失去信心。第四,利率风险。中国以房养老如果想借鉴美国的资产债券化的模式,就势必要考虑到利率风险。

2. 4 以房养老的相关制度法规缺失

以房养老源于美国,由于各国法律环境不一样,难免和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产生冲突,如 《继承法》、 《土地法》等。住房逆抵押贷款会涉及房地产抵押,住房逆抵押贷款中房地产抵押是老年人在不转移占有的方式以其合法的住房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定居住用地最高年限为70 年,期满土地使用权由国家无偿取得,因此,很有可能在老人过世之后,金融机构获得住房时,土地使用权年限所剩无几,金融机构难以获利。

3 推进北京市以房养老的政策建议

3. 1 加大以房养老宣传力度

在北京市发展住房逆抵押贷款的初期,政府要起主导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基层组织、媒体等渠道向老年消费者进行住房逆抵押贷款产品的宣传和教育,鼓励非营利性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包括以房养老各类产品之间的区别、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各项优惠政策及其运作等相关内容,提高公众认知度,引导改变老人 “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等陈旧观念和对代际财富传递的看法,树立以房养老的新理念。

3. 2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以房养老业务开展的需要,完善房屋抵押、保险投资和遗产处理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建立资格审核和信用评估制度程序,明确以房养老借款人、贷款机构、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的资格条件,把好 “入门关”。加强对贷款、中介、评估等机构的监管,通过规定贷款机构必须披露利率、费用等信息确保其公开透明,通过认证体系和监控环节保证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严格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受理并反馈老年人的投诉。

3. 3 积极试点,稳妥推广

对于以房养老模式,采取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的策略。在北京市中选择具备以房养老基本条件的区域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于当前以房养老模式推行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探索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为该模式的推广夯实基础。

3. 4 改进产品设计,细分产品市场

由于不同老年人在收入水平、年龄结构、房屋价值、风险承受能力及贷款用途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这就决定了借款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因此,只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产品具有多样性,产品设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层次需求,才能占领市场、扩大销售,继而赢得市场。

3. 5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私营机构积极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反向抵押贷款的住房,其增值收益部分可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鼓励保险公司为贷款业务提供保险,防范、化解贷款风险等; 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对个人进行引导,吸引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业务; 尝试推行遗产税,减少来自子女的阻力,减轻老人顾虑,以此增强以房养老的吸引力。

摘要: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的日益扩大,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巨大挑战。我国城市居民的家庭资产主要为住房,这为以房养老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了基础。本文调研了北京市居民以房养老的现状和意愿,分析了其推行的难点,并为促进以房养老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以房养老,养老保险,意愿

参考文献

[1]温伯寅.以房养老需求倾向和意愿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2]王媛.以房养老方式的比较与实现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0.

[3]范雪蕾,高子建.“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J].商业时代,2009(8):46-47.

[4]刘婷,张小楠.以房养老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5(26).

[5]郭明月,彭双.中国“以房养老”模式实施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12).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 篇3

北京市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是由职工保险、居民保险、福利养老和低保等几项制度组成的。

首先,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包含在1986年国家国务院改革用工制度配套出台四个暂行规定中,主要配合的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北京市在1986年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1992年10月,北京市已经出现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真正形成单位和社会统筹建立的保险关系,个人也和社会建立保险关系,这种保险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交得多将来领取的多,交得少领取的少,不交的则不能享受。

同时缴费年限替代连续工龄。如果职工从1992年以后开始参加工作,保险关系看缴费状况就可以。但是很多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参加工作没有建立这种关系的,从保险角度讲就是视同缴费年限,尽管认同缴费没有数额但是确认关系存在,依据就是连续工龄。1992年保险关系的真正建立以后,就是按缴费的年限、数额的多少确定将来发放养老金待遇。

1996年,北京市市政府开始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立制度,当时北京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只有1.6万户,参保职工252万人,其中领取退休待遇的是74.1万人。2003年,北京市率先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纳入到参保范围,实际覆盖到非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

2007年以后,按照国务院当时提出“建立一个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北京市改革计发办法,统一个人账户规模。建立“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实际上就是实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个制度就是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07年,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为标志,“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能衔接、可转移”的统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2009年起,又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延伸改造成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面对的群体,既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包括没有正规就业经历的居民。只要是本市居民都可以参加这一保险,将来都会享受到一份养老保障。

第三个制度是福利养老金制度,这个制度是从2008年起建立,面对既没有正规就业经历,也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或者已经没有办法再从事农业生产,超过劳动年龄,包括城镇居民中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已经不可能再去缴费,然后领取待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福利性养老制度,政府给予每个月200块钱的福利养老金,直接发给个人。

以上三个制度,既有职工养老保险,又有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有已届退休年龄的居民养老保险,显示出传统的单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向多样化的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演变,养老保障全覆盖的既定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第四个制度是城镇和农村的低保制度,这是一种救助制度,北京是1996年开始建立城镇低保制度, 2002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低保制度分成两种享受,尤其是农村低保,一种是全额享受,一种是差额享受。主要是以家庭的收入来计算。只有像五保户、孤老烈军属这些人员是享受全额享受,其他人员则是按差额享受。

在这四个制度间,特别是前三个制度之间是针对不同群体,是在先保险、后救助的原则下有一个有机的衔接,通过这种衔接实现整个制度和人群的全覆盖。

首先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说某个职工要想享受这个待遇,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退休年龄条件,一个是缴费年龄条件。退休年龄按规定男职工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而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不足15年的按照规则就是要清退,把个人全部缴费都退给你,当然是包括利息,然后再给一定的补偿,双方的保险关系终止。

北京市采取了三种方式解决发生终止保险关系的养老问题。一种是延缴的方式,退休后延续保险关系,直到缴费满15年后开始享受社保待遇,和医疗同档可享受退休人员的医疗待遇。另一种补缴方式针对中间很多年都间断,造成年限不够的情况,补缴真正单位该给你尽义务没尽义务的那些年。按照现在北京市的规定,前提是单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你在补缴的时候要加一部分补缴的系数。第三种情况是趸缴,年限不够,1998年6月份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可以在达到年龄的时候,一次性交齐钱也可以享受社保待遇。

所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将有过正规就业经历的人员基本上纳入范围内,能够享受较高的待遇水平。从全国来看,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在全国省、市一级应该是最高的。

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之间也有一些衔接。职工养老保险是正规就业群体,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即自由职业者。居民养老保险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实现正规就业,或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两者衔接的目标是让参保人员能够至少要享受到其中一种,不能享受两种待遇,保险待遇不能重复缴付,这是原则。而在这两种制度之间,则可以实现缴费资金和年限的转换与折算。

当前养老问题的思考

居民养老保险和福利养老金之间同样只能享受其中一种,从参保年龄角度已经超龄的居民,直接给予救助性的保障,就是福利养老。这些人员是不可能来参保的,所以把他们纳入以后,主要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

福利养老金和低保之间也要有衔接,福利养老金是不计入低保范围,其家庭还可再申请低保待遇。

在对北京市整个养老保障制度概况介绍后,李勇进一步对北京市养老保险政策做了前瞻性阐述。他指出,作为地方性的区域来说,北京市在养老保障制度上虽然实现大面积的覆盖。但应当看到,北京作为整个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一部分,实际上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员。这些人员将来在北京市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保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需要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有一个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养老保险政策。

李勇认为,当前各地大致面临这样几个共同难点,第一个就是统筹的层次问题。北京市现在实行的是省级统筹,省级统筹的概念就是所有资金的归集全都由省一级来统一管理和使用、支配。如果这个基金出现入不敷出,会由省一级财政给予补助。现在各省之间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省级统筹,但是全国统筹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想解决人员跨省市流动的问题确实就比较复杂,这是一个面临的难点。

第二个难点是区域发展的进度问题。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或者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不同地方养老金的差距非常大。

由于东西部之间差别这么大,所以带来现在所谓的流动,更大量是在向大的城市流动,特别是向发达地区来流动。东部和西部之间在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上矛盾比较激烈。比如四川说我们的农民工给北京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北京的建筑都是我们做的,在北京也交了保险,但是等到年龄大了都回到四川,最后由我们四川来养老,这不公平啊?北京应该负责这个事。人家说的也有道理,北京也有北京的道理吧,这是区域发展之间的进度。

第三个方面是就业问题、城市容纳和户籍问题。就业问题主要是外来人口对本市劳动力就业市场有冲击,因为岗位就这么多。城市容纳的问题包括城市的管理治理、更多的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有很多的问题,交通、空气质量、社会环境等等很多。然后从户籍的角度来讲,北京市作为首都来讲是有人口总控目标的,应该说现在已经超过这个目标。

户籍的问题,中央工作会议刚刚结束,那个会议上胡锦涛、温家宝都做了讲话,其中提到了中央给明年的中国经济定调子,其中特别主要的就是解决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这是很大的变革,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但是提的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没有提大城市,因为中央还不敢下这个决心,像北京、上海这种城市人口压力都非常大。

第四个问题是享受待遇条件的问题。制度设计是指转移个人账户,其他的资金不转。转移的资金缩水,可是享受的待遇不变,对于转移接收方是不可接受的,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地方。

再就是待遇享受条件,因为本身养老保险现在的待遇享受条件,最低的交费年限15年,这个年限非常低,医疗保险女性要缴够20年,男性要缴够25年才可以享受,但是养老保险15年就可以享受了,这个条件比较低。

第五个问题就是待遇计发的问题,因为各个省市之间的计发办法都是不一样的,计发的标准也不一样,然后在转移的过程中肯定就有矛盾。各省市之间之所以有一个地方的壁垒,或者有一个地方的保护,不愿意衔接是因为利益分配上不能满足,达不到接受的条件。

李勇接着对政策调整要点做了详细介绍。首先,主要针对的范围就是所有在全国跨省市流动的人员,包括城镇户籍和农业户籍的人员。政策出台时在权利与权益方面,应考虑到城市和农村基本要统筹衔接,二元分割要向一体化靠拢。

其次,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方式上,是采取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同时转移,现在不光转移个人帐户,个人交的钱带走,单位交的费用也要让他带走。

第三,待遇享受。基本上确定的原则就是以最长的参保地来确定,最后把资金归结到最长参保地上。

第四,不转移的条件。对于办理退休手续的,社会保险关系不需要转移;还有男性50岁、女性40岁以上,社会保险关系也不再转移,但是可以流动就业。

第五,农民工的缴费一视同仁。农民工缴费15年以后按月拿养老金,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直以来农民工缴费最终都是一次性结清的方式,将来可以采取这种按月的方式,而且他的缴费是较低的。

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篇4

医养结合是近期养老模式的热门话题,医疗对于养老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不仅要提供快乐幸福的生活环境,也要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有尊严的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方向,而各个养老机构都推出及运行着各自医养结合模式。此次拜访调研的两家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的运行模式就各有不同,服务项目、服务层级以及服务对象都有所不同。

一、汇晨养老公寓(北苑部)

1、运营模式:汇晨是东城区民政局建立,由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并和隆福医院合作开设北苑分院,隆福医院支付租金并负责汇晨养老公寓所有医疗相关服务的提供。汇晨及隆福医院每年缴纳房屋租金。

2、院内布局:

隆福医院:建筑使用区一共4层,1层及4层为隆福医院北苑分院运营管理,1层为门诊部,4层为住院部,病房25间,约60张病床,门诊设有康复科、中医科、检验科、心电图室、摄像室、超声室,医学康复区,治疗室等。

养老公寓:2-3层为汇晨养老公寓,公寓共设65间养老用房,约150张床位。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及三人间。每层有30平米左右就餐加活动区。

3、设施设备:

隆福医院:门诊设有基本医疗设施器材,其中医学康复厅约50平米左右(未具体参观)。自备救护车一辆。

养老公寓:养老公寓内装修及设备属中档配备,公共空间面积不多,仅为每层约30平米左右的公共就餐及活动空间,1层活动多功能室及5层空中花园(未参观)。院内不提供适老设备(轮椅及拐杖等),养老用房内含独立卫生间,无淋浴设备。设有公共洗浴间及洗衣房。

4、人员配比:

隆福医院:据了解隆福医院北苑分院的所有医护人员由隆福医院调配,工作人员约40人左右,其中门诊员工约20人左右,住院部约20人左右。

养老公寓:据了解目前工作人员约65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左右,护士5人,护理员50左右,照护比例约为1:4,每层配1名护士及护理主管。(保洁由外包公司承接,餐饮及后勤人员未计算)

5、医养结合服务运行模式:据了解目前汇晨养老公寓的医养结合运行模式为,隆福医院北苑分院负责汇晨养老公寓内住户的所有医疗护理需求,服务项目包括:入住前和入住后的医疗评估,医疗检查,老人所有健康问题的咨询及处置(挂号,拿药,打针,输液等),情况需要时可转入4层住院部持续治疗(但是如想保留楼下床位需加收一定费用)。隆福医院北苑分院是镶嵌在汇晨养老公寓内的独立运营的医疗机构。

6、资质问题:隆福医院北苑分院相关资质由隆福医院自行申办。

7、收费金额:

隆福医院:平均价位在:8000元/人/月起,其中6000元/人/月为房间+照护费;1000元/月为餐费,照护费(护工)1:1费用为:350元/人/日(7500元/人/月),1:4费用为:200元/人/日(6000元/人/月),床位费为55元/人/日(1650元/人/月)

养老公寓:平均价位在:6000元/人/月,其中5000元/人/月为房间+照护费;1000元/月为餐费,餐饮形式为份餐。公寓不设照护等级,只分为自理(只需收房费+餐费)及半自理,失能(房费+照护费+餐费)照护费约为2000元/人/月。

8、服务对象:

隆福医院:稳定期慢性疾病,需持续护理医支持的患者,需专业康复训练的患者 养老公寓:半自理,失能老人。(排除特定医疗疾病)

9、评估及照护等级:医疗评估由隆福医院医生负责,能力评估由养老公寓护理主管负责。未设照护等级,只分为有照护等级及无照护等级。

10、入住率:目前养老公寓入住率为100%,隆福医院入住率50%。

11、赢利状况:养老公寓赢利利润应该不多,因为据了解今年公寓要进行10%裁员,隆福医院未知。

二、英智康复医院及养老公寓(八里庄部)

1、运营模式:英智康复医院为民营赢利一级医院,以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及居家康复为经营主业,分设门诊及住院部,此外还负责养老公寓的医疗支持。英智养老公寓和康复医院运营是一体制,但是实行分开成本核算及人员配置。

2、院内布局:

英智医院:建筑使用区为5层,1-3层为医院区域,1层为门诊部,作业功能训练区以及接待大厅,门诊设有康复科、中医科、检验科、心电图室、摄像室、超声室,理疗治疗治疗室,中医治疗室等。2-3层为住院部,病房35间,约75张病床。自备一辆福祉车,一辆7座移动汽车。

养老公寓:4-5层为养老公寓,公寓共设20间养老用房,约38张床位。设有单人间、双人间。每层有30平米左右就餐加活动区。

3、设施设备:

英智医院:门诊设有专业医疗设施器材,其中作业功能训练厅及运动功能训练厅都约60平米左右,那边设有各种专业设备及器材。

养老公寓:养老公寓内装修及设备属中档配备,公共空间面积不多,仅为每层约30平米左右的公共就餐及活动空间。养老用房内含独立卫生间及淋浴设备。设有公共洗浴间及洗衣房。

4、人员配比: 英智医院及养老公寓:据了解所有医护人员约120人左右,其中门诊员工约25人左右,住院部约95人左右。另外相关管理人员10人左右,后勤辅助部门员工(保洁,物业,餐饮)30人左右,其中据了解医生20人,康复师45人,护士10人,护理员45人。医生每日负责10人左右治疗,康复师辅导为1对1服务,护理员服务为1:1或1:2,护士为每名负责15人左右。

养老公寓:护士,1人,护理员15左右,照护比例约为1:1或1:2,每层配1名护士及护理主管。医生由住院部值班医生负责。

5、医养结合服务运行模式:据了解运营前期英智养康复医院和老公寓的床位配比为1:1,但随着康复医院业务的膨胀发展,目前比例为2:1,养老公寓床位有时甚至可做周转床位使用,而在养老方面的医养结合运行模式上,同样是养老公寓内老人的医疗支持由康复医院负责,整个养老楼层内配备1名护士,但是每个房间都配备一名护理员,老人有健康问题可以及时给予救治,用药及基本治疗可按照医保完成,但是床旁康复,理疗服务需加收费用。老人可在康复医院服务项目内所有医疗支持。康复医院是养老公寓内的医疗补充,养老公寓是康复医院的后续延展。

6、资质问题:英智医院相关资质由英智医院自行申办。

7、收费金额:

康复医院:平均价位在:18000-30000元/人/月

①房间费用:双人间:3000元/月/人(100元/人/日),单间:4800元/月/人(160元/人/日)

②照护费: 1:2服务:4500元/月(150元/日),1:1服务:6000元/月(200元/日)③餐费:800-1000元/月 ④治疗费:约10000元/月 养老公寓:平均价位在:8500-15000元/人/月

①房间费用:双人间:3000元/月/人(100元/人/日),单间:4800元/月/人(160元/人/日)

②照护费:五级照护(1:2服务)4500元/月(150元/日),六级照护或单间(1:1服务)6000元/月(200元/日)③餐费:800-1000元/月

居家康复及护理:康复治疗项目:600-800元/次

专业护理:200-400元/次

备注:交通费客户支付,可提供医疗发票,服务区域不限定

8、服务对象:

英智医院:神经康复治疗,运动康复,骨科康复等多项目的患者。养老公寓:半自理,失能老人,失智(安静型)

9、评估及照护等级:医疗评估由评估小组负责,包含健康,医疗,康复,营养,功能等多方面。照护等级分为6级,目前只收住5-6级照护等级的客户。

10、入住率:目前养老公寓及康复医院入住率均为100%。

11、赢利状况:整体盈利为19%,养老公寓赢利利润不多,康复医院盈利利润比例占大部分,门诊每年接待4000-5000人,流水可达到1000万/年左右。

12、服务特色:

康复治疗及护理:脑中风康复、神经外科术后康复、骨科术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小儿脑瘫康复、帕金森综合征康复、老年智障康复护理、神经遗传病与运动障碍康复、中西医门诊康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肩周炎、脊椎病、腰间盘突出、类风湿关节炎等。居家康复及护理服务:康复治疗、康复护理、专业护理等服务。

北京市 退休职工 养老金 篇5

20,国内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

从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再提高10%,预计将使近8000万退休人员受益。据测算,到底,经过连续上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高,由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多元,增长了2倍多。其中,最高的北京市已超过3000元。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实现“11连涨”。

人社部、财政部此次出台的《关于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从207月1日起,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增加15元。提高标准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 篇6

一、养老问题研究的基本逻辑

研究养老问题,应当首先从其主体,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入手,解读老年人福利中的生存保障和发展保障两个基本面;其次,进入其保障手段中的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的实现方式层面;再次,深入分析与几个层次相对应的养老金、医疗与配套服务等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归纳出两个最重要的一般表现形式:第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博弈结果成为了阶段性的养老制度安排,并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变化而呈现出变迁的态势;第二,养老模式,即具体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社会以何种方式实现老年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

这一问题研究脉络(如下图所示):

通过以上切入点来看,针对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养老问题,根本上可以从生存保障和发展保障两个方面进行认识。生存保障的核心在于基本物质保障和基本生理保障,两者的最终结合点在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的资金层面。发展保障的核心则在于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两者构成了老年人生活环境中的外部环境,并以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及社会化需求。这种保障的实现方式则是凭借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在养老金方面,部分以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部分则遵循市场原则,而医疗与养老服务不但需要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实现公平与效率相兼顾。

由当前养老体系中养老金、医疗、服务三个具体表现方面,可提取出两个重要一般表现形式:制度保障和养老模式。前者的行为主体关系到政府中政策指导部门和受益的老年人群体,后者的行为主体则主要联结了政府中公共服务部门、灵活的市场和受益的老年人群体,而二者的共同点则在于同属于养老保障环境层面的内容,进一步作为递进的层次,制度保障的绩效表现最终回到养老模式的具体层面上。

北京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其老龄化压力诱发的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离不开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及生活模式。这里以北京市为例,以养老金、医疗和相关服务等具体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其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和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各国相关经验进行国际比较。

二、北京市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历程

北京市的老年人福利制度发展经历了数次变迁,这里从保障基本物质生活的老年收入问题,保障基本生理生活的医疗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对相关制度安排变化加以解读。

(一)北京市养老制度变迁的描述性分析

1.老年收入问题:基本物质保障。在老年人收入问题上,养老金的规模和分配是最为基本的问题。

现代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当前大部分采用多支柱模式,一般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政府强制征收养老保险费来提供,采取现收现付制管理模式;第二支柱以企业年金等为代表,通常由雇主发起设立,雇主与职工共同缴费,采取基金积累制,并投资于资本市场;第三支柱则是根据私人意愿购买的商业保险,同样投资于资本市场。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6 年颁布的《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北京市养老金支柱模式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刘云龙、肖志光《养老金通论》部分内容,以及笔者整理北京相关政策内容。

比较分析北京和四国养老金支柱模式,可以发现北京在三支柱模式的形式上与发达国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但实际上,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目前的养老基金仍以现收现付制为主,尚不能有效发挥个人积累账户的保障作用,基金规模的增长也较为缓慢,但未来将养老金投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方向却是短期内不会改变的。

观察北京市养老保险参保数据变化,在2004 年后,伴随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改革政策逐步发力,北京市参保人员增幅明显上升,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参与人数增加更加突出;同时产生较大变动的还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增量,与参保人员增量呈现出每两三年渐次相互超越的增加趋势,显示二者可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螺旋上升发展关系。而相对于这两项变量的增加趋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值也在2005 年后呈现出较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并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步调。

2.老年医疗保障问题:基本生理保障。现代老年人福利的发展取向,一方面是充分的物质生理保障,包括养老金和基本医疗,另一方面是扩展的身心发展空间,包括老年服务和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要将老年人以更为合乎社会发展的方式重新纳入社会体系中,体现社会对做出贡献群体的合理报偿,并避免其真正脱离社会可能导致的身心不协调或陷入不良境遇。

因此,养老问题中的老年医疗保障就成为了一个关键议题,在老年医疗保障问题中,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体现了医疗生理保障问题中的环境变化和政府责任。

北京市在2001 年之前,以大病医疗基金统筹为主要的医疗保险模式,在2001 年后才开始设置基本医疗保险指标,自2001 年建立面向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03年建立面向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北京市医疗保险参保相关数据显示,参保人数变化过程分别在2004 年和2009 年出现了转折点,而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总额的的转折点是在2009 年。究其原因,受2004 年北京市出台的外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办法刺激,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短期内出现了激增;伴随2009年1 月1 日起执行的北京市《关于已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老年人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暂行办法》、《北京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和《关于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三项医疗保险惠民措施得到落实,2009 年之后的保险基金支出和参保人数均呈现激增态势。

资料来源:1999—2003年度《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北京统计年鉴(2012)。

资料来源:由表2数据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

资料来源:由表3数据计算得出。

(二)北京市养老制度变迁的阶段分析

以养老金制度变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改革来看,北京市养老制度变迁的历程可以根据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主脉络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完善基础制度,初步保障基本面。以1994—2001 年左右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以保障北京城市居民为主,外来人口流动性还不强,老龄化压力也还不大。养老保险逐步发展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以大病统筹方式,将城镇职工与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初步形成以城镇职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基本养老制度保障体系。

2.第二阶段:扩大覆盖范围,充分保障基本面。以2001—2004 年左右为第二阶段。这段时期,农民的利益得到关注,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北京寻求发展,并因户籍问题而处于社保夹缝中,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内,医疗保险则建立了面向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将外地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原有基本面覆盖范围扩大,初步实现城乡居民退休人员群体的基本覆盖。

3.第三阶段:制度结构性改革,以增加投入惠民。以2004—2007 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一段时期,老龄化问题加剧,流动人口问题突出,以多项民生政策为开端,社会保障在制度结构和政府投入两方面都有较大变化。该时期是在2004 年左右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覆盖范围扩大的推进时期,其中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养老、医疗保险支出额度均有较大攀升,政府相关投入的增加带动了城镇居民主体的参保积极性。

4.第四阶段:继续扩大覆盖面,以实现养老、医保全覆盖。以2007 年以后至今为第四阶段。这一时期,老龄化问题已经极为突出,流动人口保障的诉求呼声很高,养老问题成为城市居民焦点问题,需要切实有力的保障政策支持发展。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约在2010 年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范围中未曾覆盖到的儿童和部分老年人通过“一老一小”政策被纳入覆盖范围内,到2008 年,北京市出台办法将重障残疾人员和无业人员纳入医保范畴,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综上所述,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大致体现为先将蛋糕做大,再合理分配的螺旋上升发展方式;同时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而扩大保障覆盖范围,进而有序提升参保人福利水平是两个基本方向。

三、北京市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特殊性

(一)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

发达国家更早遇到人口老龄化压力,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惠及老年人的各种生活保障和服务体系,最终建构了符合国情的不同养老生活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总结。

各国的养老模式虽基本上由家庭、机构、社区模式构成,但也都有其不同倾向和独特性。一是老年群体基本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欧美国家老年人独立意愿更强,在足够收入的情况下,倾向脱离子女的居家养老,和自治性强的老年社区;新加坡、日本等东方传统观念浓厚的国家,则大多将老人与子女同居看作是更好的养老生活方式,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两代居”家庭养老。二是收入水平存在差距。英美依托养老金资本市场较德日等国有积累优势,然而高福利国家的养老金可持续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

(二)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合理性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地产等新型养老选择兴起的当今时代,社区在不断完善和扩展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可以担当起老年服务的供给主体,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日常照料、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等服务,尤其是在一些高龄老人较多的老年社区。

比较而言,适合北京城镇居民的养老模式应为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基于如下三点理由。

第一,是由于尽量不过分脱离原有家庭成员是不少老年人的基本愿望,所以呈现出围绕原有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网络,更甚于整体性地构成一个老年社区。根据尹志刚(2008)对西城区、宣武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选择的调查来看,适合北京市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仍是社区居家模式。这不仅源于传统家庭的居家养老观念还未有大的转变,也源于近些年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便利。

第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是尽力将居家老人引出家门或主动上门的服务网络,而养老社区更像是是打包销售的一体化服务方式。如美国的太阳城,由于老年人不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而充分发展出老年社区服务体系,以入住老年人群体的总体为依托。

北京当前有东方太阳城、北京太阳城、寿山福海、万科幸福汇等多个养老地产项目,然而其资金可持续和周转却频频面临问题,且一体化社区的费用额度,包括上万的押金或会费,以及床位费及各项服务杂费,是大多数老年家庭难以负担的。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在于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和服务网络,且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能体现出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适合北京城镇老年群体的较为合理的养老模式。

第三,是机构养老等模式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倾向社会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群多数集中在空巢且半自理、不能自理的境遇之下,其所能负担的入院费用通常也不高,正是这样的群体才真正需要优质的公立养老院以较低的费用对其进行细致护理。然而公立养老院本身作为利益经济体,大多不愿意接受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并将优势资源倾斜于有自理能力的富裕家庭老人。除此以外,价格机制使得不能自理的老人因无法负担高昂护理费用,而容易被民营养老机构挤出消费群体之列,最终成为了老年群体中的一座孤岛。

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等模式,适合有自理能力且刚退休不久,仍保持着旺盛社会交往需求的老年群体,而机构集中养老则更适合孤寡、空巢,尤其是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但是各种养老模式服务对象的倒错,则反映出当养老问题的解决办法应遵循公平原则,并体现公共服务性质的时候,经营主体却仍维持着追求短期利益和效率的目标错位。

四、相关结论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和相关建议:

1.养老制度变迁和养老模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选择上,要充分审视环境条件和相关变化。例如最近频频成为焦点的“以房养老”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展开,但该种养老选择需要依托成熟的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的完善法制协商渠道和制度保障,这些条件中国当前还未充分具备,所以出现了参加“以房养老”的老年人因为待遇苛刻而反悔,引发与受托公司纠纷的事件,并最终使得“以房养老”方式的推行遇到极大阻碍。

2.养老问题最终仍属于一定效率下的具有维护公平倾向的问题,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时,并非是纯粹市场化条件下的最优化配置问题,而是保证实现一定公平条件下的最优化配置问题。养老问题中的公平原则是较为硬性的条件约束,这是不能被忽视的一点,原因在于老年福利实现的最终衡量标准,不在于养老事业创造的产出份额,而是在于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及社会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养老保障中包含有生存保障和发展保障两个方面,在根本上需要政府角色的积极参与,以相关配套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切入点,保证老年人衣食住行和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现代社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也有一定优势可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养老服务的建设,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要明晰,监管也要到位,以免经营主体的私利侵害到公共利益。

4.适合北京未来的养老模式仍主要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但这不是说推进机构养老和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步伐能够缓下来,这一进程反而应该加快。养老问题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体系的全面发展来支撑。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的同时,中国大城市也面临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亟待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焦点。作为一线大城市,北京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需要在养老问题上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将养老问题分为生存保障和发展保障两个部分,以养老金、医疗和服务为具体形式,通过对制度层面和生活模式层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适合北京的养老模式应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北京单亲家庭留学和养老计划 篇7

朱晖今年50岁,在北京的一家国企做办公室主任。20岁的女儿,目前读大学二年级。前年女儿高中毕业的时候,她和先生和平分手,女儿选择与妈妈一起生活。但是女儿上大学要住校,一个月回来一两次,朱女士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活。

收入中等生活节俭

朱晖每月的税后收入有6000元,支出方面,她每月的基本生活开销在2000元,养车费用大概1500元,女儿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是由前夫提供的。“有特殊情况不够用的时候她再跟我要,当然,女儿很懂事,很节省,每个月省下的钱我让她自己攒着。”

年度收支方面,朱晖的年度收入来源于奖金,大概有3万元。支出主要是过年走亲访友的费用,朱晖是本地人,父母还都健在,弟弟妹妹也在北京,过年总要相互走动,送礼、聚餐都是少不了的。这方面支出大概要在1万元。另外一项支出就是1200元的保费。女儿每年的学费是由前夫来负责的。

家庭资产方面,朱晖的家庭资产主要包括现金5万元,定期存款20万元,国债10万元,股票市值15万元,汽车折旧后价值8万元,一套位于北京二环以内、市中心的房子市值约150万元。

股票投资需不需要调整

朱晖目前的主要投资就是股票,据她介绍,自己炒股有近10年的历史了,当初主要是弟弟炒股,受影响她也就跟着炒,有点闲钱就放进去。

虽然知道炒股的风险不小,但是朱晖说自己有的是耐心,有一只股票被套牢后持有了七八年,直到2006年解套后盈利30%才卖掉。

不过,眼看自己还有5年的时间就退休了,股市这部分钱是给自己准备的养老费用。朱晖想请教专家,这个年龄还适不适合炒股?可以的话,股票投资大概占到多大的比例?自己的这部分投资该如何调整?

养老金缺口怎样算

朱晖说她未来5年内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女儿毕业后出国的问题,还有就是自己的养老问题。

朱晖介绍,女儿目前学的是小语种——西班牙语,入学之初她就允诺女儿本科毕业后把她送出国。至于出国留学的费用,朱晖说她不太担心,自己的定期存款就是给女儿准备的,前夫也会出一部分。此外,妹妹是丁克一族,夫妻俩收入又高,每年出国旅游什么的,就经常带上朱晖的女儿。妹妹已经交代过,女儿出国留学费用她至少会支持一半。

至于养老,朱晖了解到,按照目前的社保,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只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我还希望能经常出去走走,国内国外到处走走看看。”朱晖想请专家测算一下:退休后要达到目前的生活水平,自己的养老金缺口大概有多少?当然,到时候不用养车了,可以把养车费用来旅游。

保障如何增加

在保障方面,朱晖说除了社保之外,她还有一份商业大病保险,是10年前一个熟人向她推销的,10年来缴费一直未断过,保障的额度是10万元。不过至今她还没有用过。

像朱晖这个年龄和这种情况,她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险种?请理财专家给出好的建议。

家庭资产配置分析与理财建议

吴雪征

一、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朱女士一家是单亲家庭。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整体上是很理想的,但从投资理财的角度以及朱女士的人生目标来看,有些方面还是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完善的。

二、理财目标分析

股票投资需不需要调整

从朱女士的金融资产组成来看,活期、现金、定期存款和国债属于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低风险资产,占比为70%,股票属于高风险资产,占比为30%。

尽管股票投资的占比为30%,并不算很高,但笔者还是建议朱女士放弃股票投资,转而可以通过开放式基金投资国内的股票市场,理由如有如下几点:第一是朱女士不专业,作为一家国企的办公室主任,并不是投资专业,尽管关注投资方面的资讯,但是不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股票投资的知识还是难以掌握的;第二是当前的经济形势正处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的投资风险很大;第三是朱女士没有进行长期投资的时间基础,尽管朱女士认为自己有耐心,但考虑到5年后就要退休了,将完全依靠积累的金融资产进行生活,朱女士并不具备“亏损了再重来”的时间基础。

女儿的教育金储备

朱女士的女儿今天上大二,两年后计划出国留学。留学的费用预算是此次财务安排的重要事项,此项安排的得当与否将影响到朱女士的养老计划。出国留学的国家以及出国留学的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因素,由于根据目前的资料,笔者还不能知道具体的资金使用需求,因此先做如下假设,假设出国留学的时间是3年,每年的费用支出是25万元人民币,在留学的3年期间固定不变。从费用的负担来说,根据已知的资料,假设朱女士的前夫每年负担5万元,朱女士的妹妹负担10万元,朱女士自己负担10万元。如果前夫和妹妹的负担都能够实现,则朱女士需要在2年后准备出30万元,以后每年支出10万元供女儿出国留学。

目前朱女士的资产中已专门准备了20万元的定期存款,离30万元的教育金要求还有10万元的差距。如果通过金融理财的方式,目前的20万元需要在未来的5年每年年均持续获得11%的投资回报率,以目前的金融市场情况,要找到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虽然这几个月股市有所起色但未来无法过于乐观。因此建议朱女士将自己原计划给女儿留出的专项留学基金和自己的其他资金一同进行规划设计。

自己的养老金储备

根据上文提到的建议,朱女士将资金做一通盘的考虑,目前朱女士可供投资的资金包括活期及现金、定期存款、国债和股票,假设朱女士没有兑现损失的情况下,可以用于投资规划的资金规模是50万元。朱女士每月的平均支出为3500元,半年的支出规模为28000元,在活期及现金的5万元中先留出3万元作为应急储备,则实际可投资资金为47万元。

假设朱士士的预期寿命为80岁,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则未来的理财资金支出需求为,2年后每年支出10万元,连续3年以满足女儿的留学需要,从现在算起的5年后,每年可以得到养老金4.2万元(3500×12),连续25年。未来5年,每年的收入为48800元(2500×12+18800)。要达到以上的资金需求,从现在开始,在未来30年内,需要保持每年5.4%的投资回报率,笔者认为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假设未来30年,通过债券型基金投资,每年可以获得5%的投资收益,通过股

票型基金投资,每年可以获得lO%的投资收益,则朱女士需要将自己80%的资金配置在债券型基金,20%的资金配置在股票型基金,就可以获得6%的组合投资收益率,能够满足5.4%的要求回报率、

三、具体投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建议朱女士做如下方面的财务调整:

第一方面,将风险性的投资资产进行形式转变。建议朱女士可采取逐步调整的方式,在未来3个月内,每个月卖出l,3的股票资产,同时将变现资金转换为优质的股票型基金,这样既发挥了基金公司专业投资的优势、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又节省了经常进行关注的时间成本。通过此操作来完成现有可投资资产中30%左右的风险性投资配置。

第二方面,将稳健性投资资产进行形式转变,将活期存款中的剩余的2万元、定期存款20万元以及国债10万元进行兑现,转换成2~3只优秀的纯债基金,进行中长期投资

第三方面,对每月的结余进行打理。假设朱女士的每月收入支出情况保持稳定,那么在未来5年,朱女士每月都会有2500元的结余,在保持平时应急资金有3万元的基础之上,建议朱女士通过纯债基金的定期定额投资,采增加稳健性投资的配置。

第四方面,对紧急资金使用的应急安排如果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需要使用超过应急资金规模的时候,建议朱女士根据实际需求,赎回纯债基金来使用。

保险建议

庄京芳

对单亲家庭来说,家庭风险保障值得重视。因其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他们的财务处境往往更显艰难,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失业、丧失工作能力及其他意外状况的发生,都会给单亲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对这样的家庭,统筹日常支出、儿女教育、养老费用的财务计划配置充分的保险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

朱晖女士未来5年内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女儿毕业后出国留学的问题,还有就是自己的养老问题。朱女士表示身体状况良好,退休后除了不再使用汽车,希望保持与现在差不多的生活品质,希望能经常出去走走,国内国外到处看看,

针对朱女士的家庭的风险和对未来的需求,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建议朱女士购买一份定期寿险,一方面保证万一发生意外或疾病,有一笔资金可以保证女儿未来的生活和教育;另一方面,朱女士比较注重生活质量,而且希望近期实现理财目标,定期寿险性价比较高,可以配合朱女士的生活消费习惯。根据朱女士现在的年龄以及预计退休的年龄,可以选择保障期和缴费期均为10年,保额为30万元的定期寿险,年缴保费约2300元。

除了寿险外,朱女士已享有社保和拥有10万元的大痛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保障的需求不是很强烈。但是,一般单亲妈妈的压力较大,还要面对未来老年的生活,因此建议增加老年护理费保险,保障至终身,老有所依。可以选择缴费期为10年,保额为3000元护理费,年缴保费约3800元。这样在70-79岁期间享有护理费为每年3000元,80-89岁期间护理费为每年6000元,90岁及以上护理费为每年9000元。

另外,朱女士经常自行驾车,面临的意外风险较高,最好再购买一些意外险,提供意外伤残,意外烧伤及意外医疗和意外住院补贴的保险保障,保额40万元,年缴保费约480元。

而朱女士的女儿则可以投保一定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额可以选择为20万元,每年投保,保障每一年,一年保费约240元。

上一篇:过年四年级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政府执行力与政府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