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2024-09-18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共9篇)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篇1

个人所得税是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收优惠和税收征管存在问题,加上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多元化的出现,使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日益暴露出功能缺陷,及时予以改革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我国目前已着手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二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对此两项内容,笔者作为一个单位的会计,也是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实际操作者,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提高此数字标准,不作其他相应改革,国家税收势必因此减少很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后,近七成工薪阶层将不纳税,一年国家将减少税收收入280亿。这是因为目前税制只管住了工薪阶层而真正的高收入者交税的却不多,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中45%档的税收接近为零,而一般的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的主要群体,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的70%以上。该数字标准改革仅对工薪所得部分改革,效果应为从绝对数上减少了国家税收收入。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情况下,采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税制较困难,可以采用一种过渡形式,即先将现行税目中的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合并为一种综合所得,统一征税。综上所述三点,笔者认为,在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同时,将劳务报酬所得税目取消,并入工资,薪金所得,即可方便扣缴义务人实际操作,又可使税收真正调节社会贫富,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减少国家税源流失。

二,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

如果你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他就自行申报,那还要法律干什么。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什么是高收入者?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是由法律给予明确定义的。要想明确这一点,什么是收入得先确定。收入应该是包括所有渠道得到的利益,除了正常的工资,薪金所得,还应包括地位或职位带来的一切经常所得金钱,物质,股票,甚至期权。如A,B两人月工资均为3000元,A可利用其职位每月报销一些费用,B则除工资外没任何收入,若A,B两人算成同样收入肯定不合理。若单从雇佣者的工资收入,我看已很难定义高收入者。如果主体不能明确,该条又如何执行?一定要让高收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高收入者。故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一个标准。目前,有人认为在目前社会贫富不均衡,各地区收入水平有差异的情况下,统一确定高收入者的标准,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目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不是也已统一调至1600元/人月,之前不是也有人认为统一一个标准不合理吗?个人所得税改革既然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就可暂时采用一个相对易于操作的方法,即统一一个标准,圈定一个“富人”圈,征收才有对象可言。

其次,如何让高收入者自行纳税。目前现行社会,真正认为“纳税光荣”的,我看没有几个。相当部分的人,自己的所得没达到征税范围时,认为别人“纳税光荣”,一旦自己的收入真正要纳税时,心里多少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必然导致想方设法去逃税。目前收入越高者,逃税的越多,相反只有工资收入者反而没法逃税因为收入来源单一,且单位都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故有前面提到的说法: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只管住了收入不是很高的工薪阶层,高收入者则纳税的不多。交了税的心里不甘,不交税的也没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势必有更多的人不愿意交税,又何谈自行申报。总之,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让个人所得税真正起到调节社会贫富的作用,同时又兼顾公平合理和可操作性,保证国家稳定的税源收入,应该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大方向。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篇2

一、对当前改革调整免征额舆论的评析

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理论界探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改革的文献也是各抒己见。这些文献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免征额应该随国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GDP的提高而同步提高;二是免征额应该随物价水平的提高(即通货膨胀)而实现指数化;三是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和物价指数差别实行地区差别的免征额;四是免征额应考虑家庭被赡养人员的数量,即家庭被赡养人员也给予免征额享受;五是在分项计征制下免征额制度不公平,应该以综合计征或分项综合计征制(即“二元制”,下文称“二元制”为基础设计免征额)。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免征额的弊端与分项计征制和以收入者个人为纳税申报单位的制度框架有关,应该实现综合或“二元制”和以家庭为纳税申报单位,但也有相当的偏见。

(一)“免征额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锁定同步提高”不符合宪法原则。

近年来,不少学者和媒体指责我国个人所得税由于免征额定得太低而使工薪阶层成了主要负担者,所以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劫贫济富;一些学者特别是社会媒体主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该与GDP或人均收入水平同步提高,甚至不应慢于后者的提高水平。例如,最近网络媒体大量报道,某些学者主张单纯地将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000~5,000元,某知名学者甚至主张5,000元。

首先,我们认为免征额的高低并不是导致工薪阶层税负过重、劫贫济富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免征额定得太低,那么富人也照样被加重了税负;同时,提高免征额会使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同样减轻税负,而且由于高收入者适用的边际税率更高,所以减税额更多。事实上,如果说当前的个人所得税有使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主要承担者的倾向,那也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还没有到位。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收入构成不同,高收入者所在的行业主要是金融、保险、社会中介机构、娱乐,还有一些高收入者的收入来自兼职收入,或者来自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等,在这些行业和这些所得来源分散,税务机关征管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其征缴率不足。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薪金,收入比较集中,税务机关便于查处,供职单位扣税相对到位。所以,在这一点上,应该将税收制度上的缺陷与征管上的不力区别对待,不能由于征管不严使富人纳税不足而将一切推到免征额上。二是一些应税项目的税率设计不合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仅限于对工资薪金、劳务等勤劳所得,而非勤劳所得则大多实行比例税率,对拥有大量非勤劳所得的高收入阶层调节不力。三是目前个人所得税由于对一些大宗的投资所得不征税而导致一部分真正的富人不缴税,而工薪阶层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承担者。这些不合理的局面也根本不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就可以解决的。

其次,我们认为免征额提高应不低于GDP、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速度的主张不符合宪政原则。我们可以简单推算:如果按照这些变量的相关关系来推算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那么,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比例增加只能靠收入差距的扩大来实现,否则,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只能永远成为只对少数高收入者征税的贵族税种。我们无意期望当下就使大部分居民成为纳税人、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成为主体税种,但如果想使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按高于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来调整提高,那么这肯定会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没有发展壮大的前景。

(二)单独对工薪所得和承包承担所得提高免征额也不公平。

我国以往两次提高免征额都只针对工薪所得、承包承租所得。我们的推测恐怕也是因为社会媒体、舆论都认为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承担者,有违了个人所得税的宗旨,所以特别将工薪阶层可以享受的免征额提高到2,000元。照此逻辑,如果下一轮再度调高免征额的话,恐怕也会只提高工薪所得税免征额。但是,我们认为,这种针对不同所得项目实行差别免征额的制度既会导致拥有不同所得项目的个人之间的税负不公,也会扭曲劳动力资源在不同职业之间的配置,损失效率。

(三)地区差别的免征额缺乏科学依据。

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差别很大,如果全国一个标准,也会有失公平。可以考虑:全国划出一个标准,每个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免征额适当予以调整,如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高一点,一般地区可以较低,不发达地区可更低些,这样更体现社会公平。对此,我们并不认同,如果以现有的各地人均消费支出额为依据,那么将按一定比例推算确定各地的免征额,但各地现有的消费支出额差异主要是由各地收入水平差异决定的,这种消费支出额差异反映了各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福利水平的差异,而它不仅取决于各地居民按不同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享受不同的免征额吗?更明确地说,低收入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反而要适用较低的免征额,反而要多纳税是一件公平的事吗?我们认为,只是不同地区消费支出水平差异中物价水平差异所造成的份额才可以作为各地免征额的差异额。而事实上,我们认为,由于商品经济和交通如此发达,以至各地商品价格差异都已经很小,只有占消费份额很小的那些鲜活农产品价格会有较大的差距。事实上,环视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践,我们并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实行地区差别的免征额,那么不仅有悖于人权平等和税收公平,而且还会带来收入者流动、结算支付改变、财产转移等多种征管上难于克服的复杂问题,所以,主张地区差别的免征额是一种草率的想法。

二、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确定依据之己见

在对当前有关免征额的舆论作评述之后,本文提出自己对免征额的看法,即依据宪政原则确定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确定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虽几经变革调整,但基本上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经验判断,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立法的价值目标,即究竟是将免征额提高到足够的高度,使得个人所得税成为只对少数高收入者征税的贵族税种?还是将免征额定得低一些,使得有纳税能力的人普遍纳税,承担民主宪政时代每个公民应尽的宪法义务,从而使个人所得税成为民主社会的大众税种?立法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同时,没有对免征额的经济和道德内涵进行明确阐述和科学的界定,也缺乏对现实社会公众生活状况、“基本生活费”内容的深入详细调查,没有建立起免征额与人均收入、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最低保障线(贫困线)之间的比较联系。总而言之,免征额设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也没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难以为社会公众及其各阶层所认可和接受。

我们认为“免征额”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宪政范畴。免征额的道德范畴是指超过免征额的人必须是有纳税能力的,而不是让生活困苦不堪的人也纳税。那么问题就归结到什么样的人有纳税能力。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了纳税人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以后尚有余力的人才具有纳税能力,所以“基本生活费”就应该成为“免征额”的经济内涵和道德基准。同时,根据宪政精神和原则,一方面,每个公民都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每个公民都应该尽其所能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即宪政原则要求每个公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承担纳税义务。这包含了两个基本点,其一是宪法确定公民的纳税义务必须以纳税能力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必须设定保障基本生活的免征额,这表明宪法是建立在社会道德意识基础上的,因此,免征额的道德范畴与宪政范畴的价值取向是相通的。其二是超过“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界线的每个公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后必须承担纳税义务。我们反对将纳税的界线划在只使少数高收入者纳税的水准上,我们认为期望只让少数高收入者纳税,自己总想不纳税的意见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和宪法责任感;期望免征额划在自己的收入水平以上,而自己永远不用缴税是十足的“经济人”意识。至于什么是“基本生活需要”可能会有道德含义理解和技术上的偏差,但我们认为这一“基本消费支出额”应该指确保健康的饮食、中等的住宿、医疗保健、必要的交通、体面的穿着、必要的通讯费用等一般的、中等水平的消费额。为了维护免征额的全国统一,同时又照顾到这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央可以通过立法,允许地方政府对纳税人的一些费用开支在规定的限度内(可以有一个浮动范围)实行税收抵免。允许税收抵免的费用开支可以包括纳税人的住房抵押贷款利息、自负的医疗费用、本人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无收入来源老人的赡养费,这些费用开支都是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支出,可以有一部分在税前扣除。由于这种做法属于实报实销的性质,并没有普遍地提高免征额,同时对那些真正支付较大费用的纳税人又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且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仍做到了全国统一,所以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实现税收公平分配职能的首要税种,对社会收入分配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仍不健全,其调节力度和效果不尽人意。具体影响其调节力度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免征额是确定计税依据的第一环节。本文主要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确定依据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构建个人教学风格之我见 篇3

一、要有饱满的教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此事物和此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满含深情,对教学深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愿意以一种孜孜不倦、忘我投入的献身精神去从事教育工作,去钻研教学艺术,去享受教书乐趣,才可能追求、打磨、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要有充沛的学习动力

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要求一个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些需要不断地学习。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要先从学习模仿、博采众长开始,对他人的教学模式、教材的处理技巧、课堂的组织安排、重点难点的处理突破、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语言的表达等等,更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广泛吸纳,为我所用,才能打好基础,才能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提升,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三、要有自觉的创新意识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不经过学习模仿而能直接形成较有特点的教学风格,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模仿是一种捷径,能节约时间提高实效少走弯路。但模仿不是终极目的,死硬模仿机械照搬,必然导致西施效颦、固步自封、泥古僵化。因此,在模仿过程中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设想,要有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在学习熟悉他人的教学风格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生理条件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大胆选择、调整、完善,精心锤炼,精益求精,进而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层次的教学风格。

四、要有持久的反思实践

教师通过对教学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抽象升华,选择典型特征,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中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教师只有不断深化对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悟,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定型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教学风格的构建没有止境、教学科目的改变、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环节的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实践,还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时俱进、因时而化,自成一家、特色鲜明。

(作者单位 河北邯郸开发区中学)

师爱之我见教师个人总结 篇4

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淡化了爱生意识,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学生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是自己的职责,更要懂得如何做才是真爱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其实,我们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提前,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的核心内容。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理解、尊重学生,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理解也是一种师爱。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中,都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同时,教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老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耐心说理,懂得去爱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有一次正是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忙着整理书包,打扫卫生,退出教室。坐在第一桌的是班级里较淘气的一个男同学,他平时做事总是毛里毛草,只见他把书包背上,快步想抢到第一个跑出教室的时候,第一张课桌被他一带,咣的一声倒在地上,同学们吓了一跳,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怯怯地投到我的身上,看我怎样批评这个同学,而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快步上前,一边把桌子扶起来,还一边询问这个男同学是否被砸着了。这个同学一看,赶紧帮着我把桌子扶起来,他没有想到我并没有批语他,还那么关心他。他低下头,脸也红了,其他同学也随着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没有对孩子的爱,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试想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修养,训斥学生,批语他做事鲁莽,损坏公共财物,很可能导致学生与老师情绪的对立,更从何去谈教育的成功呢?

三、宽容中有爱,以情促行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在情感上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动机的`服从。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崇高的精神境界决定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心胸,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严于律己。由于学生幼稚、不成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热爱。在现实生活中,做错事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学生行为失当,老师要看这件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另外还要看他行为动机是否合理,然后再加以批判和处理,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会产生效果。

四、爱要做到心理相容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那么,教师只有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他渡过难关,才是对他真正的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后进,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驰名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爱的教育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五、严中有爱,爱中见严”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后进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后进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

六、把师爱撒向学生的心田

爱学生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爱学生要深入地爱。深入的爱是指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关怀学生,对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加以关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教师不仅要做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而且要当好学生人生的领路人。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总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主要标志,又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作用是其它教育因素和力量无法取代的。教师爱学生就是期望学生成才。这期望表现在对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使之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才干,陶冶其各种高尚的心理品质与情操。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我见 篇5

丘北县树皮乡马恒小学 朱发兰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给我县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局面,正如我校一些教师所说,现在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差不多了。但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才刚开始,农村教育面临许多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不断产生的情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处理好存在的这些问题,改革才不至于引发更多的新问题。那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呢?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一、充分利用良好的学校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设备都比较滞后,特别是农村小学,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正常,学生住宿拥挤,条件差;室内教学缺少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缺少丰富多彩的视频情境教学引导,用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本教案,就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室外教育设备更加缺乏,有的学校有上百人的在校生,只有一个篮球场,没有阅览室、图书室和实验室,学校供学生课后锻炼发展的室外空间紧缺不足。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以来,我校的教育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学生活动空间,运动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多组织各种友谊比赛活动,让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活动内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会不断地沟通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消除误会,缓和矛盾,起到相互协作,相互了解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就能够找到更多的和谐音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利。美国、日本的小学教育设施相当完善,室内配备有电视、多媒体教学设备,非常方便教学使用;他们不仅有室外篮球场,还有室内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等。有这些教育设施,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充分历练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特长,小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高,学习轻松快乐。农村的一线教师,要借农村教育改革的春风,利用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抓好农村的教育教学管理。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

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承担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教育的责任其实全部推卸给学校。学生淘气违纪﹑大事小事,只要出了问题,为难老师,责怪学校。学校教育工作搞得好是应该,搞不好或是偶尔有失,不理智,不了解情况,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校长、老师职位难保,学校的很多工作由于怕这怕那无法进行,所以造成了像湖南郴州同行何海滨老师“挥刀自残”类似事件的发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参照国外的管理模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 校内外学生事务的联络管理呢?对于国内来说,绝大多数人可能只对国外大学的校董会略有耳闻,在这个组织里,会有少量的学生家长来担任董事,而他们也往往限于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普通学生的父母是与此职位无缘的。而德国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却绝非如此。它的领导者是通过民主选举的程序产生的,它的职责是:打通家长和教师、学校互动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的教学,捍卫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校争取更大的权益。举些有趣的例子。比如教师要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需要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那么一定要提前给家长委员会打申请,由双方共同讨论决定。当然,由于事先的沟通积极,态度坦诚,出游活动的效果一般都会十分圆满,绝不可能发生家长因多收费而闹上门来的事故。当然,家长委员会也并非“一手遮天”,出于工作上客观公正的需要,教师中也要有“教师委员会”来与之制衡。我想,如果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能够建立起办事处主任﹑村长﹑村主任﹑懂教育有威望的普通学生家长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沟通的渠道的话,所谓择校费等种种教育乱收费,社会青年冲击扰乱学校的事情必也会少发生,变相体罚、令家长肉痛却不得不送礼的潜规则,想必也会烟消云散。现在,在打工势头强劲、留守儿童增多的这些年,成立家长委员会似乎显得越来越必要了。

三、党、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做好群众教育政策法规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我国现有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几年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对这些法规的解释宣传力度不够,引发群众对法律法规理解错误,一旦发生校园事件,家长不能采取理智的行为来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师生矛盾得不到合理解决,师生关系紧张。其次,发生学校教育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坚持教育政策法规规定的条款和立场,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件,导致近年来有不少家长不问是非,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的受教育情况,不问事件的起因,不论事件情节是轻是重,私闯学校敲诈学校,威胁老师,学校管理相当被动。2007年12有7日,安徽长丰某中学生因为迟到被班主任批评了几句,竟转身出去拿来砍刀,一刀砍断了班主任四根手指!2007年10月9日,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上课故意捣乱被班主任批评了几句,学生站起来就骂老师的娘,老师一怒之下甩了学生一耳光。结果学生家长请来一帮人,不但把该老师痛打了一顿,还要强行向该教师索赔二十四万元!因为学生家的村子是个大村,家长天天纠集人到学校闹事。县政府为了稳定,责令该教师赔偿了25000余元(学生耳旁刚好生有一瘤子,正好借机动手术要了3000多元,另外还要该教师赔偿了22000元),还把该教师送进公安局拘留了三天,这样才算平息下来。2007年4月,某小学一德育处主任因为严厉批评了一爬围墙外出上网的学生,结果该生回家叫来他舅舅,用钢管把这德育处主任的头打开了花。该主任住进了医院,可行凶者却啥事也没有。某校还有一个经典的笑话:一个学生在家生病了,其家长骂道:“你真是蠢啊,生病怎么不在学校生呢?„„”这些事件给教育时局带来思考的同时,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心灵创伤。现实的学生何以如此猖狂?死伤一两个学生,媒体轮番播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死伤一两个教师,媒体无声无息,平静得若无其事。现在的农村学校里,一些学生不要老师管,连许多家长也是这样,孩子是个宝,你不能拍也不能骂,更不能打了。而教师出于职责使然,又不能不管,于是就出现了校长向全校学生下跪,求学生不要捣乱认真学习的怪现状!这正常吗?许多老师或多或少因为管教学生出了问题而受批评受处罚甚至挨骂挨打后,心都寒了,他们都互相忠告:只要自己的这堂课不出大的问题,不管学生干什么,你千万不要去管!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现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也不要去责怪这些老师不负责任,而是残酷的现实逼迫这些老师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法。只要是学生在学校里出了什么问题,老师就成了过街老鼠,从社会大众到新闻媒体,都是一片喊打声。对此种学校事件,有的地方政府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的地方政府处理时,还是一味责怪学校管理乏力,教师教育无方,没有站在正确坚定的立场上处理好事情,所以上述所述的家长敲诈行为才有恃无恐地发生。

曾经,学校被视为神圣的净土,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农村学校成了一些家长肆意闯闹要钱的好地方,教师成了任何人都可以侮辱、谩骂、恐吓甚至殴打的最弱势的群体!如果哪个老师胆敢因为管教学生而打了一下学生,甚至是骂(批评)了一下学生,不管你是轻是重,也不管你是否好意,一定会遭到家长的围攻,一定会受到上级的处罚,甚至会成为新闻报导的重点。总之,老师打了学生,那一定是新闻;而学生打了老师,却是“默默无闻”。以人为本啊!学生是人,老师难道不是人吗?暂且不说教师心灵的受伤和失意,只以以小见大的担忧,此风不整,以鲁迅先生之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学校学生死亡事件,应该有法律规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法律规定来赔偿。只有这样,敲诈学校,威胁教师安全才会解除。

多年的教育管理,本人对学生不反思自己多次违纪,家长不问是非,凭听子女一面之词就闯入学校威胁教师的情况多有耳闻。面对此种问题,不及时教育就等于变相地放纵。一个有病在身的人,医生开处方就可以治好病。为什么一个有问题在身的学生,老师的合理批评教育处方就变成了“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呢?那只能说明传统价值崩溃,社会形态转移,家庭结构瓦解,没有敬畏感,没有责任感,享受、时尚和网络当道的今天,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传统真理已经淡化,什么是教育行为,什么是“体罚”行为,政府要多宣传,家长要正确理解,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把握好尺度,才不至于怕这怕那,否则 面对我国独生子女多,视男如龙,视女如凤的溺爱思想,将给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带来严峻的挑战局面。我国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党和政府有正确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在领导和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时,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宣传解释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引导和提高国民对教育政策的正确理解,提高认识。上级领导应该成为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主流使者。

四、教师待遇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里面,教师住宿条件差,住房拥挤,他们享受到的待遇,严格来说就只有包含几种补贴凑在一起的工资,这点工资还必须扣除年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教职工享受到的实际工资偏低。虽然国家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但是补助额偏低,如遇家庭事故、重病、买房或子女升学,给教职工生活带来很大压力。有的双职工家庭,工作数载,勤俭节约,积蓄还不够房钱首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教师的工作待遇偏低,有待改善提高。教师待遇偏低,长期得不到改善,酬劳等价得不到体现,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影响到国家的农村教育事业。

关于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服务性行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无利可图。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以后,仍然跟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教师工作以外的生活负担在加重,国家必须要承担责任,制定完善的制度,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待遇要如何完善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武力革命成功的关键,“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改革,国家教育决策者要解放思想,抛弃不负责任的言论,投入财力,改善学校内部教师的住宿条件,满足教师基本的住宿需要,为教师安心从教提供校内物质条件,这样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实践的责任,政府承担提供物质条件的责任,减少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们就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校外,国家有必要针对教师这一特殊人群,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买房补贴、餐饮补贴、医疗补贴和继续教育补贴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待遇的改善,是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由国家主导的国民教育,是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位置的体现,是党和政府把教师职业放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受人尊重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行为体现。

以上所述,伴随着我的农村教育改革之梦。我认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还面临许多未知因素,在把握好改革大方向的同时,确实需要做好以上配套方案,改革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创建学习型企业之我见【个人稿件 篇6

有资料表明,在全球500强企业中,50%以上都是学习型的企业。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是学习型企业。全世界排名前10位的企业,100%是学习型企业。我国的海尔、联想、宝钢、小天鹅等知名企业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说,重视员工的学习培训,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因此企业要特别注重员工的培训,积极倡导学习型的企业。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要有机会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同时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员工有非常强烈的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把学习知识、追求发展和自我完善成为作为自觉要求,在企业内形成一种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同时激励员工把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惟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此,打造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也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竞争的重要保证。

初中体育改革之我见 篇7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弊端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场地器材条件差,加之天气等原因,体育课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更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骨骼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但心脏发育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持续能力差,易疲劳。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喜爱运动。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性意识觉醒,爱表现自己。第四,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或逆反心理,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

四、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

房产税改革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房产税 改革

Real estate tax reform of I saw

ChenCheng guangxi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about housing property tax reform discussions have been 2010 people hot topic of discussion. Real estate tax refor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at problem, how to deal wi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reform of the differences, this paper, from the reform target, reform principles and reform form three aspects is analyze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 real estate tax reform

房产税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尽管这一贯穿2010年全年的政策悬念至今仍未现形出台,但随着各地方将房产税试点方案的申请提交国务院,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便浮出水面。据悉,各地递交的房产税改革方案主要是改造现有的房产税,将征税范围扩大到居民自住房屋,这一方案无需开设新税种,只需修改现行《房产税暂行条例》即可;另外,很多地方担心此项改革的试点会带来民众的抵触。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初衷却是坚持整合现有税种、开征新税的思路,主要目标是完善分税制,给地方以稳定收入来源。究竟是“借道”现有税种还是开征新税,中央和地方的改革思路分歧应如何统一,土地、住房、财税等部门权责如何协调,这些都成了房产税改革都必须要直面的首要问题。下面,仅就房产税的改革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明确改革目标——重塑地方财政模式,稳定地方税源

在每一次改革前,都应首先明确改革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确保选择适合的改革措施,实现改革效果。房产税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调控房价还是筹集收入,这是改革者先应明确定位的问题,也是解决中央和地方思路分歧的关键。房产税作为一种财产税,于1986年10月开始在城市、县城等地根据房产净值或房屋租赁收入按年征收。当时出台的《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了一些免税项目,其中包括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征,开征初始的目标是通过对营业性房产的征税,调节收入分配。1994年税制改革后,房产税划归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组织征收。现在即将推行的房产税改革,很多社会公众都认为,其目标就是为了调控房价,抑制高涨不冷的炒房市场。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公众对房产税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将征税范围扩大到居民自住房屋,对原本免税的居民非营业用房也征税这一改革方案并不理解和认同,认为税收增加会导致房屋成本上升,这就难免影响最终价格,与压低房价的最终目标相违背。殊不知,调节收入分配与重塑地方财政模式,这才是中央推行房产税改革的最初目标,这一点可从2010年上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刻意弱化公众用税收调控房价的期望,强调房产税并非针对房地产市场,而是完善税制改革,为地方提供稳定的财源可见一斑。房产税的改革可以和土地、住房等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房屋交易价格,朝公众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不应冀望它在房价问题上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因为税收不可能作为房价调控的唯一工具。

二、坚持改革原则——注重民众利益,不能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

既然明确了房产税改革目标是重塑地方财政模式,稳定地方税源,那有一点改革原则,不容忽视房产税不能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否则,房产税出台的结果与初衷将是南辕北辙。

一方面,在重塑地方财政模式上,可考虑以“开源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持久的财政收入来源,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财政收入模式。“以地生财”的地方财政收入模式,可从以下资料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数据显示,继上海、杭州之后,北京在2010年已经成为土地收入破千亿的国内城市,很可能在1500亿元的水平线上,力压上海成为新的卖地冠军;另根据统计,2010年,上海全年的土地拍卖超过1500亿元。2009年,上海土地收入达到1024亿元,2008年,该项收入仅为419亿元。按照所售地块规划,用于商品住宅的平均楼面地价达到1057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6%。如此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以及逐年上升的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让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高昂的土地出让成本,也对房地产经济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房产税改革应注重改变畸形的地方财政模式,具体举措可考虑在对居民自用房屋征收房产税的同时,将土地出让收益全部作为税收纳入中央国库,既可以让地方政府获得相对稳定的税源,同时又可消弭其通过推高房价抬高地价的欲求与动力。因为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由来已久,只有通过房产税等税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免除其后顾之忧,方可抑制其卖地冲动。而且土地出让由中央统一管理,房屋成本中少了地价的恶性哄抬,这样也就可以起到进一步促进房价稳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开征房产税压低房价的期待。当然,有人担忧因为开征房产税可能会发生炒房者将税收成本转嫁给购房者现象,从而导致房价在现有基础上不降反升。但需要看到的是,只有在房产税征收额度有限的情形下才会发生税收转嫁现象,如果房产税征收额度高到购房者无力接盘,而炒房者又无力自己承担与消化的程度,就能避免税收转嫁现象出现,迫使炒房者降价出售房产。

另一方面,在确保民众利益上,按照房地产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对于普通民居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房产税将至少不能对此类居民产生增税作用。相反来说,对于那些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者以及超过普通安居标准之外的购房者(如购买豪宅与别墅的高收入阶层等),就需要以增税方式发挥它应有的调节功能,方能体现出税收调节的公平目标。具体举措可考虑房产税不应对首套房以及改善型二套房征收。因为购买首套房以及改善性购买二套房,属于公民合理购房行为,不但不应被加重税负,反而应当得到政府的税收政策支持。在已有一套大面积住房情形下购买二套房以及购买三套及以上住房,大多数都属于炒房行为,理当成为房产税的重点征收对象。而且,从民众对新政的迎合心理来说,对炒卖的房屋征收房产税,绝大多数民众都会支持。所以,只要能够做到对首套房以及改善型购买二套房免征房产税,就不会像有的地方政府所担心的,先行试点与对居民非营业用房征收房产税会导致市民的抵触。

三、选择改革形式——“修旧”还是“立新”

在房产税改革的形式上,中央和地方也存在思路上的分歧,一个是坚持整合现有税种、开征新税,如有关部门透露的整合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为新税种——房地产税;一个是依托原有房产税,取消原有税种中关于居民非营业用房免税的规定,即“修旧”。关于这个分歧,笔者认为,只要中央和地方在的改革目标、改革原则上达成一致,则此分歧不应成为影响改革的障碍。仅从对个人住宅征收房产税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修改原有《房产税暂行条例》,取消免税规定。因为这一方案无需开设新税,不涉及人大立法程序,被认为是推进改革的“捷径”,而且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大影响,也不会出现由于推行“新法”而造成法律政策与社会经济的“磨合”。

总的来说,房产税改革目标应定位在重塑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模式,以“开源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持久的财政收入来源,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财政收入模式;改革原则是在确保地方税源的同时,重视民众利益,不能加重普通民众的税收负担。在明确改革目标和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应选择最便利、对经济运行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改革形式。当然,这种改革需要多项经济体制方面的配套措施进行“跟进”。

参考文献:

[1]刘素荣.关于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0(11).

[2]李静敏.对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我见 篇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过几次重大的改革,尤其是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往改革的重点大多是在财政收入方面,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财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框架尚未进行大的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认为,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支出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现行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这种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克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其表现是各种腐败现象有禁不止,国家经济秩序被严重扰乱,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损害。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很低。同时,财政部门在进行资金调度时还要额外增发短期国债,资金成本大大增加。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解决我国现行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化预算管理,解决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进行两项根本性改革:一是预算编制、审批、监督制度改革;二是预算执行制度改革。目前,根据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布署,第一项改革已经在稳步推进。从年起,各部门开始试编部门预算,并细化向人代会报送的预算草案。但是,如果第二项改革没跟上,第一项改革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细化预算编制的意图难以实现、作用难以发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在搞好第一项改革的同时,精心布置,积极稳妥地推进第二项改革工作。

预算执行方面的改革方法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预算支出部门都进行过不少探索和实践,采取过多种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我认为,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立的分类账户中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防散、壮干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三)现阶段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虽然难度很大,但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基本成熟。推进这项改革的难度:一是人们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分散支付方式是几十年来人们习惯的支付方式,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观念转变需要有个过程。二是部门和单位可能会有些阻力。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各部门和各单位使用资金时,不受预算硬约束,自主性强,资金还可以存入商业银行生息。改革后,这些“好处”将不复存在。三是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将某些部门和单位的资金集中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作为争取项目贷款的条件。改革后,预算资金必需保存在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将失去这个手段。这些因素都可能在推行这项改革时形成阻力。但是,只要认清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各地方从改革大局出发,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加上我们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我们认为,现阶段推进这项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也基本成熟。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改革

预算编制,加强财政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我们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十分有利。二是从年起,预算编制方法已作重大改革。按照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中央预算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地方、细化到项目,这些都为推进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推进集中支付改革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特别是由于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财政改革重点转移到公共支出领域已是形势的必然。四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资我们借鉴。匈牙利和我国台湾省已经完成了这项改革,其实践表明,这项改革虽然有很大阻力,但是可以成功的。五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个领域和我们一起作过深入研究,赞成我们的改革思路,认为它符合国际惯例,并表示尽最大努力向我国提供技术援助,支持这项改革。六是我国目前办公自动化水平和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已能基本满足这项改革的要求。七是地方政府改革意识不断加强,不少地方主动请战,积极要求进行这项改革试点。

(四)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从现行的分散支付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变。目前,我们将这项改革先定位于支付制度改革,主要是考虑到国库收入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以及改革要先简后繁、逐步深入,一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成功,我们再集中精力推进国库收入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⒈改变资金管理方式。第一,在中央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相应地,在财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资金账册管理体系。第二,预算资金由原来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变为由财政部门统一保存在中央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管理,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预算单位,而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以及审批预算单位月度用款计划。预算资金在没有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存在中央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第三,设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以下简称“支付中心”)。预算资金由原来通过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整笔拨给各预算单位,改变为由支付中心根据各预算单位的用款情况和实现的购买行为开具的付款申请,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即由原各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支付中心集中支付。财政部门设立的支付中心,负责办理各预算单位向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支付的款项;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国库账户管理、资金清算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

⒉改变资金支付方式。由于资金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支付方式也作相应改革。改革以后,除小额零星开支外,预算单位发生购买行为时,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资金由支付中心根据预算单位申请的数额和用途直接从国库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此外,为了保证预算单位及时、便利地用款以及某些特殊用款开支,除了上述这种主要支付方式外,还有以下三种辅助支付方式:()工资支出。支付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工资账户,并根据同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工资预算,按月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到商业银行的工资账户;商业银行再根据各预算单位开具的职工工资表,将资金拨付到职工个人的工资账户(工资卡)。()零星支出。预算单位的日常小额经费支出,包括购买一般办公用品,支付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由支付中心根据核定的零用金额数,将资金从国库财政存款户拨入其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用金存款账户”,并委托商业银行为各单位提供小额支票(包括现金支票)和信用卡,由各单位自主支配使用。()转移性支出。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统称受款人),但尚未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由支付中心将核定的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入受款人的银行账户。试点过程中,尚未实行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的支出也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支付。

上一篇:武冈凌云超市返点方案下一篇:三“哭”倾城一年级写人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