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2024-08-06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精选12篇)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1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珍爱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各兄弟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年级六班洪婉菁)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 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多年。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 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 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 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 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 终究形不成合力, 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多年来, 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 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多年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 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 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 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黄金发展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 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二、谱写民族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是人心所向,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更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把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我们党在民族团结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当然,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正因为这样, 我们党一再强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必须把民族地区自我发展与中央和其他地方支持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向民族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 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民族地区把经济搞上去, 又要帮助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又要坚持抓好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把保护和弘扬各具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一起来。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让各民族普遍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并不排斥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身就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繁荣的基础上,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晶,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离开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就没有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基础上,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大力保护和弘扬各民族风格鲜明、魅力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 要引导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锐意创新, 善于把各民族文化积极、有益的成分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滋养和哺育各族群众, 使全体人民深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与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 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民族有大有小, 发展水平有高有低, 但绝无优劣和贵贱之分。在我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 任何民族的合法权利也没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 而且包括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的平等。保护好各民族的这些平等权益, 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内容。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要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 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

把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与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摆在战略位置, 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茁壮成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要进一步制订周密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 完善政策机制, 认真组织实施, 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同时还要看到, 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是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携手为各族群众谋福利、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特别要引导他们带头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断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慎重妥善处理各族人民内部矛盾与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统一起来。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严格区分矛盾性质。我国现阶段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类矛盾和问题, 必须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 多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但是, 对于民族分裂主义, 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 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 都要依法处理。要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 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60多年来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 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3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法学

民族法学指国家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认可的,调整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与民族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该定义从民族法学的立法研究角度明确了民族法学的立法主体是国家及其授权立法的机关,立法的方式有制定和认可。凡可适用法律调整的民族关系和适用法律方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都应属于民族法学调整的范围。

二、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的现状

(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趋多样化。第一,经济差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一些民族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财富的分配并不平均,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了的好处。第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分裂渗透等破坏活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隐蔽化,国内外的分离主义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进行思想渗透,防范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第四,民族工作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民族工作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据了解,我国5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部分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至今没有出台。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立、修改和完善不够及时。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三是对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利益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得不够,一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民族综合协调发展难题尤其突出。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而在民族区域之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次,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在“贫富”问题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少和穷这两种情况是高度重合的,这说明,解决生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根本。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加。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民族地区之间,在土地、草原、森林、矿山、水源等方面的矛盾渐渐增多。一些地方还时常发生涉及少数民族的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少数民族群众集体上访、静坐或与相关部门发生摩擦。云南省近年来因水源、土地、山林等資源权属和利益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二是因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起的矛盾纠纷增加。综观历史,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最容易引发民族冲突、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三、民族法学在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当说,在民族法学的作用中,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法学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剑波,鱼波.民族法概述[J].今日民族,2004(8):55.

[2]彭谦.论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及其对我国民族法体系的影响[J].满族研究,2003(4):15.

[3]杨秋华.民族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J].河北法学,2004(9):123.

民族团结领导讲话(范文) 篇4

讲 话

(王校长 5月23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年的五月是自治区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天,“六校”和“三校”各族师生,欢聚一堂,在此共同举办民族团结联谊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希望各学校今后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把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希望你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各民族之间做到互相尊重、相互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不断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共同为构建“和谐温宿”、“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

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两校的友谊天长地久!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王鑫-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篇5

作者: 王鑫

摘要:“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根。”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的繁花似锦。五十六砖窑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年车矿石炼成一炉钢。五十六个民族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的繁荣富强。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间的团结。民族团结关乎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要保证。因此,紧紧抓住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不断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祖国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 团结 社会 政治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加强团结,保持统一,才有希望和前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面前,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六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中华民族关系的特点,丰富了民族团结的内容。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吗?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团结。”“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对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概括。1992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从谈起。”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根本任务,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著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铿锵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华民族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八十多年的比较中,以及外国处理X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 族工作实践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 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我们所鄙夷的行为,却也是大家经常犯得错误。民族团结就应该从小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

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石油化工技术 班级:石化1631班

民族:汉族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吕忠媛

民族团结一家亲课件(范文模版)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深远意义。

2、体会血浓于水的民族深情,为增进民族团结尽一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深远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人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唇齿相依、亲如手足的兄弟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藏55个民族,自古以来,56个民族一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人民之间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兄弟般的民族关系。

二、讲故事

1、学生读两个感人的故事。

2、读了这两个故事,你觉得最感人的在哪里?

三、看图讨论

1、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一些学校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开设了新疆班,西藏班,很多的汉族代表奔赴少数民族地区,亲自参与这些地区的建设。

2、看书中图片。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民族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援的事例,寻找那些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看图

1、各民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祖**亲的生日。

2、少数民族运动会,身着节日盛装的运动员光彩夺目,欢聚一堂。

3、江ze民主席和各族青年在一起。

4、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情景,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二、活动

1、对于民族知识,你知道多少,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交流的内容可分为服饰、人物、住房、艺术。

3、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发挥。

三、读民族知识

1、齐读书中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分布情况。

2、在我们这里,有没有少数民族?

3、他们是哪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4、小结。

板书:

民族团结一家亲课件【2】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情感:

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部分第五单元有关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的。对青少年进行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教育很有必要。其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zu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zu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在民zu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其二,不能忽视目前境内外,仍有少数敌对分子利用民zu问题制造事端,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十分必要。其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少数民族到内地来做生意,随着边境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汉族人也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此,对学生进行这一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本课以观察照片,让学生从我国各民族代表的合影照片中认识几个民族,并谈看了照片之后的感想入手导入课文,用以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与课文第一段相连接。

本课应讲清两点。

1.民族团结的意义。

课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通过历史的回顾说明,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互助;第二,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各民族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课文以孔繁森的事迹和新疆地区一个回汉wei族杂居的村庄村民互相帮助的事例,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间亲如兄弟,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课文最后一段简单说明了少年儿童也要为加强民族团结而努力,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应注意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友好相处。这段话主要是指导学生的行为。

教法建议

教学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所讲事例多数是学生熟悉的。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事例让学生理解本课所讲观点。也可以参考后边的参考资料再给学生介绍一些事例,说明祖国的文化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则国家兴旺、民族昌盛;民族分裂于国于民都不利。

2.本课政策性较强,在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汉族地区要防止以汉族为主体来谈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防止大汉族主义倾向;少数民族地区也要防止本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7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实际,今年9月我校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为根本,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主线,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促进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努力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宣传重点

(一)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三)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

(四)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模范典型事迹;

三、活动主题

以“尊重、包容、服务、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

四、活动内容及形式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开展了宣讲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民族团结的历史深源远流长。

(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利用晨会和班会,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通过每天的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们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以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制作了以“尊重、包容、服务、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板报或手抄报。深入开展了“感恩伟大中国、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形势报告会。组织开展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活动。

今年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促进了团结进步。二是学习宣传到位。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做到了个个参与、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根据宣传月活动的主题,以活动为载体,使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8

一、主题思想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悠扬欢快的歌曲,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民族工作进学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本学校乃至全镇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实施目标

根据要求积极开展,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上级要求的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校园目标。

三、具体安排

(一)落实工作职责,建立民族团结创建活动长效管理机制

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具体责任人,各负其责,将民族团结创建进学校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统一安排,制定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重视校园文化,耳濡目染宣传提高全校师生整体素质

学校通过 “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互相尊重,相互包融,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三)以课堂教学为本,深入有效贯彻民族团结文本教学内涵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综合实践课教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校本课的民族文化内容,对“民族团结”教学进行渗透式学习掌握;要求全校班主任定期召开 “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学习”、“多民族文化共通”等主题的班队会,并安排中层领导、教师代表推门听课,进行校级评比。

(四)德育助推高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为德育核心内容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列入学校德育工作核心内容,积极利用学校德育活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主要具体开展活动如下:

1、上好晨会课。要求班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民族团结”、“多民族融合发展”等主题宣传教育。

2、全校师生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一次民族团结的教育讨论会,写一篇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展板,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的演讲比赛。

3、低年级开展“民族团结”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绘画比赛;高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诗歌朗诵比赛。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区参观游览,并定期举行游览体验交流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分享体会,既增进了交往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中,结合专业和工作特点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堂,内容涉及历史、国防、安全和法制等,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

共享民族团结温暖,共创祖国美好未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校园”,是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的映射,是民族大团结的必然方向。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对民族团结发展,祖国繁荣兴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都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祖国各族人民应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河市得耳布尔小学

初中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范文 篇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离不开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于**和分裂,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同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我国的强大,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企图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并策动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从事分裂活动,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原则,积极开展反对分裂主义的斗争,以增强国内各民

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引发的问题。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在民族意识中有积极向上、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面牞也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面。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牞各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趋增强。这种民族意识是健

康的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牞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牞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增长牞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例如,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牞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牞不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国家关系等等。对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牞如果不注意

正确引导牞则有可能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牞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均衡牞将会出现新的矛盾。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健全,软、硬件水平不高牞有的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牞投资上项目对民族地区考虑不均衡,使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误解。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牞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牞增强综合实力牞调整了政策牞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牞一些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部和群众一时不理解。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牞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西方敌对势力引发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是跨境民族,而且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牞与十几个国家接壤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曾多次侵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均被我国各族人民挫败了。近年来牞西方敌对势力又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牞利用分裂主义组织搞分裂活动,破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团结。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本领。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密切合作,齐心协力为各族群众谋利益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

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尤其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原则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篇10

如今,现行音乐教学贫血、缺钙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重音乐知识的传播,轻音乐素养的培养;重课本音乐的被动教学,轻学生生活音乐的主动学习。音乐教师就教材而教,不去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补充;不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广大农村中小学缺少专职音乐教师难以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些音乐教师配全的学校对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认为音乐就是教会学生唱会课本上的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了,更不可能结合本土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所以音乐教材的干瘪、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含糊、教学效益的不高等诸原因造成中小学音乐教育贫血缺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如果能将民族特色的乡土音乐如戏剧文化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就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小学音乐的冲击,就能有效治疗当前音乐教学的缺憾之处。

西方音乐的充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括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世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如今,异彩缤纷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纵观学校音乐现象,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谈起民族音乐就认为“没劲”,民族器乐更是无人问津,许多学生家长不顾经济实力,纷纷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大有被遗忘、丢弃之势。在一次音乐研讨会上,中央民族乐团宋飞说:“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于教育,最近在中日韩亚洲民族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中,我们的演奏员及领导都感觉到中国的乐器改革较多较‘科学’,但通过排练演奏感觉他们的作品保存要多得多,我们的作品已经欧化了很多。„„”中国音乐学院管建华说:“我们目前学习母语音乐的语境已被‘置换’,倒像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学中国音乐,基本听觉、音感训练、音乐演奏操作、音乐史观、美学等课程、语法规则、价值观等,都是西方的„„”通过两位教育家的对白,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所培养的儿童如果不从民族艺术方面进行熏陶,而唱的、听的、接触的都是洋腔、洋调、洋味,那无形中会从小养成一种什么都是外国好的印象,对有千年文明史的祖国的感情也会渐渐淡薄起来。”面对我国数亿中小学生对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缺乏认识和了解的现实,只有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将乡土音乐用于音乐教育才能有效地保持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淮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或地方名人贤士、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好教材。好的剧目能对学生进行高深道德情操的教育与熏陶,演好一个戏,要靠各个角色的配合、要靠演员与乐队的配合,这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他们互相配合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载体;形象生动的表演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能做到教师和课本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品、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充斥与现代音乐的冲击,外来音乐文化的渗入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但是在当前,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和特色意识日趋淡化,所以学校音乐教育改革重点应把中国传统音乐放到突出的地位,让本土音乐成为广大青少年最熟悉热爱的一门艺术,将乡土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更多的了解丰富的乡土音乐。

●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性

乡土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是各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乡土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们优秀的民族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引进音乐课堂之中,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该用更纯洁的真正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重要材料,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根植于民族音乐艺术肥沃的土壤,认真挖掘民间音乐的优秀内容,探究教学之式,进一步活跃中小学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乡土音乐用于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来看,把乡土音乐的一些曲目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而亲切的音乐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喜爱的音乐旋律中去学习音乐,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主动地接受和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和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来看,乡土音乐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音乐艺术创作有着借鉴和启迪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对德育有着强化和辅助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但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爱国热忱,而且对培养人的性格和意志品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乡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对乡土音乐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有着特殊的作用„„

民族团结的论文维护民族团结论文 篇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高校日益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也需要根据新形势和新特点,展开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民族大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渗透与分化,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教育理念。在此理念的导引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也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传递现成的知识,缺乏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这样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力的养成和独创性的发挥,致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导向取决于观念导向。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此,首先要改变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师本”传统,转向“生本”的理念。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未来发展为落脚点,努力把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新的教育过程,引导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民族团结教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完成共同的民族团结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行的方法主要有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等。其中,讲授式是至今仍普遍应用的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民族知识、传播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教育也被形象地称为“灌输式”、“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因此,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开拓思想、转变观念,根据民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

三、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要达到民族团结教育预期的目的,除了更新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方法外,内容与重点也至关重要。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民族学生,因其生活环境、专业背景、发展方向不同,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兴趣和接受能力也有区别,民族团结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首先,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和取舍不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范围、深度和重点;而且不同学制、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有所选择、取舍和侧重。一般而言,应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紧密结合当地民族、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实际,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手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热点讨论等,构建互动式学习的平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最终达到学生肯学、爱学、会学、长知识、受民族团结教育之目的。

其次,高校对民族大学生要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育人环境,及时掌握民族学生动态,及时解决民族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根据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最后,加强对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其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党和政府对民族学生的关怀和温暖落到实处。

四、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

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作用。根据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周活动。一些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良好契机,通过民族特色文化展示、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曲大赛、民族舞蹈演出等格调高雅、主题鲜明、感染力强、参与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谐共融的精神风貌。通过这些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民族地区切身体会那里的发展变化,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民族地区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改进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与方法,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把各族青年学生紧密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篇12

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 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 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的 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 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 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 14%左右(其中,比例最 低的是四届人大,为 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 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 1-7 个百分点左右。(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 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 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 270 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 地方事务的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 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 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 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 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3)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 治。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管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4)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人口政策。(6)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7)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上一篇:清明节国旗下演讲稿:祭扫革命烈士墓下一篇:用爱心滋润师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