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2024-06-29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精选14篇)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电力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三条 制定电力行业标准,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符合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应积极采用国

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及合理利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和人身安全,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产

业升级、结构优化。

第四条 电力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复核、报批、

批准公布、出版、复审、修订、修改等工作。

第五条 电力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由电力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

理。受电力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所辖领域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的管理, 规范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了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报批、批准发布、出版、复审、修改等标准制定的主要程序及要求。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的行业及编号代码是:化工 (HG) 、石化 (SH) 、黑色冶金 (YB) 、有色金属 (YS) 、黄金 (YS) 、建材 (JC) 、稀土 (XB) 、机械 (JB) 、汽车 (QC) 、船舶 (CB) 、航空 (HB) 、轻工 (QB) 、纺织 (FZ) 、包装 (BB) 、航天 (QJ) 、兵工民品 (WJ) 、核工业 (EJ) 、电子 (SJ) 、通信 (YD) 等19个大行业和信息化的行业标准。

第四条 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不断完善”的原则, 标准制定应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业推进、应用推广相结合, 统筹推进。

第五条 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分工负责。科技司负责统一归口管理, 负责行业标准计划编制、标准批准发布以及综合协调与监督指导工作。相关司局等单位分别负责所管领域标准的项目计划建议, 标准起草、审查、报批、出版、复审、修改等管理工作。

第六条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应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

第二章 标准立项

第七条 行业标准立项, 由相关司局等单位根据所管领域的工作实际, 提出行业标准制定立项建议。

第八条 行业标准的范围、标准性质等按现行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标准立项建议内容包括:

(一) 申报项目的总体情况说明 (包括项目编制的基本情况、编制原则和重点等) ;

(二) 标准项目汇总表;

(三) 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

第十条 科技司收到标准立项建议后, 负责归类、汇总, 并公开征求意见, 并统筹协调和审查后, 下达标准计划。

项目执行过程中如需要调整, 应填写《标准项目调整申请表》, 按标准立项程序办理。

第三章 标准起草和审查

第十一条 标准草案应按照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及相关要求编写。

第十二条 起草标准草案时, 应编写标准编制说明, 其内容一般包括:

(一) 工作简况, 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二)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的论据, 解决的主要问题。修订标准时应列出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和水平对比;

(三) 主要试验 (或验证) 情况分析;

(四) 标准中如果涉及专利, 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明;

(五) 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等情况;

(六)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国内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

(七)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八)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九) 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十)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度办法、实施日期等) ;

(十一)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十二)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第十三条 标准草案完成后, 应将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公开征求业内各方面意见, 对反馈的意见应做认真分析研究, 列出《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 提出标准送审稿。

第十四条 标准送审稿审查形式, 分为会议审查和函审。强制性标准必须采用会议审查。

会议审查应写出会议纪要, 内容包括本办法第十二条 (二) 至 (十一) 项内容的审查结论。函审时应写出《标准送审稿函审结论》, 并附《标准送审稿函审单》。

第十五条 标准送审稿审查通过后, 应对审查意见进行整理, 提出标准报批稿和编制说明及相关附件。

第四章 标准报批

第十六条 行业标准报批时, 按本办法第十二条 (二) 至 (十一) 项的内容, 以及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水平等对标准报批稿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符合要求的将有关材料送科技司。报送材料包括:

(一) 报送函;

(二) 标准申报单;

(三) 报批标准项目汇总表;

(四) 标准报批稿 (包括电子版) ;

(五) 标准编制说明 (详细内容见第十二条) ;

(六) 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七) 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标准送审稿函审结论表》及《标准送审稿函审单》;

(八)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原文和译文;

(九) 强制性标准应填写强制性标准通报表。

第十七条 科技司对报送的标准报批材料进行审查, 并办理标准审批手续。主要审查内容包括:

(一) 标准报批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标准制定工作程序是否有效;

(二) 有关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

(三) 强制性标准是否符合制定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四)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五) 标准中专利情况是否清晰等。

第五章 标准批准和发布

第十八条 科技司行文将标准报批材料报部领导审批, 并以部公告形式发布。

第十九条 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后, 相关司局等单位按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备案。

第六章 标准出版

第二十条 行业标准由相关出版机构出版。

第二十一条 行业标准出版后, 相关出版机构应及时将标准文本送部机关相关司局各两份。

第七章 标准复审

第二十二条 标准实施后,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应适时提出复审建议。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第二十三条 复审形式可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标准复审的程序和要求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标准复审结果分为继续有效、修订和废止三种情况。对复审的每一项标准均应填写《标准复审意见表》。

第二十五条 行业标准复审后, 相关司局等单位提出复审报告 (内容包括:复审简况, 复审程序, 处理意见, 复审结论等) , 填写继续有效、修订和废止标准项目汇总表, 并将标准复审材料送科技司。报送材料包括:

(一) 报送函;

(二) 标准复审报告;

(三) 标准复审项目汇总表;

(四) 标准复审意见表。

第二十六条 科技司对报送的标准复审材料进行汇总、协调、审核, 并将复审结果在网站上进行公示。

第二十七条 科技司将标准复审结果报部领导审批, 并以部公告形式公布。

第八章 标准修改

第二十八条 当标准的技术内容不够完善, 在对标准的技术内容作少量修改或补充后, 仍能符合当前科学技术水平、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可对标准内容进行修改。

第二十九条 行业标准的修改内容, 应填写《标准修改通知单》, 整理审查纪要 (内容包括:修改原因和依据, 审查结论等) , 按标准报批程序办理。报送材料包括:

(一) 报送函;

(二) 审查纪要;

(三) 标准修改通知单。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怎样制定和编写管理与工作标准 篇3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服务标准”属于技术标准范畴,有关的标准化组织也都冠以“某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92)”“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74)”等。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事项”主要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等与技术标准相关联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①

工作标准是指: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②

三者的关系是:“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和联结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纽带,工作标准是实现管理标准的保证和企业标准化的重点。”③

“就企业标准体系的整体组成来看,企业方针目标,企业贯彻的标准化法规和企业标准化规定、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起指导性作用,指导企业所有标准的制定、执行和实施;作为配合协调的管理标准体系应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保证作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而工作标准体系要确保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实现。根据GB/T15498—2003的要求,并考虑本组织的员工岗位层次的不同,形成决策层工作标准、管理层工作标准、操作人员工作标准。决策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再细分为最高决策层工作标准和决策层人员工作标准;管理层工作标准细分为通用管理人员工作标准、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和一般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人员工作标准细分为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工作标准和一般操作人员工作标准”④。

一、管理标准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一)应详细规定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二)逐步列出开展此项活动的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与其他活动接口处的协调措施。

(三)明确每个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以及为达到要求应如何进行控制,并注明需要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情况。必要时可辅以程序或流程图。

(四)内容复杂的管理标准,当条目的层次太多时,可根据管理活动的特点或类别分别列出若干章,分别表述。

(五)管理要求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求应用可比较的特性表述。

以服务管理标准为例。保证服务标准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工作标准支撑。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中规定了服务管理标准的制定要求:

服务管理标准:对影响服务质量的人员、设施、资源、方法、程序和环境等因素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企业应制定服务管理标准。

企业服务管理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服务规范⑤,规定服务达到的水平和要求,包括:

(1)根据服务项目的特点考虑并形成定量和定性的质量标准要求,包括功能、经济、安全、舒适、时间和文明。

(2)服务特性需要经顾客评价并相应地制定验收标准。

2.制定服务提供规范,规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包括:

(1)提供过程所要求的各项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2)编制一套服务提供程序,确定各工作阶段接口,不应留有空白或空隙。

3.制定质量控制规范规定控制和评价服务特性和服务提供特性的程序,包括:

(1)识别并分析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活动并加以控制。

(2)规定特性的评价方法及建立控制手段。

4.产品售后服务应制定并实施管理标准,其内容包括:

(1)分析测量结果和数据信息,评定服务结果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和顾客要求。

(2)建立、培训技术咨询队伍,健全配件、备品管理。

(3)对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施行包修、包退、包换。

(4)对售后服务活动应明确提供服务的方式(上门服务或定点服务)以及联系方式。

服务管理标准应及时修订规范和过程控制程序,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以适应顾客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二、 工作标准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一)明确该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应承担的工作目标。

(二)最高决策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确立企业的方针目标,围绕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而做出决策、提供资源、监督实施、评价体系、持续改进等;决策层人员的工作内容应由最高决策者确定,相互之间不宜交叉,各负其责,协调接口,互相支持。

(三)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应注意尽量避免交叉,明确接口,工作内容应由主管管理者确定,对管理人员应侧重于效率和服务的要求。

(四)对岗位的工作应偏重于质量要求,也包括数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能够定量的要求尽可能定量化。凡能规定定额的岗位,均应制定定额,包括时间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

(五)对特殊工序过程工作岗位,例如焊接工、探伤工、锅炉工等的作业要求,应参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规定制定。

(六)对每个岗位按作业顺序列出工作(作业)的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与其他工作(作业)接口处相互协调。应明确每个环节转换过程中的各项因素,以及要达到的要求,说明需要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情况,必要时辅以程序或流程图。

(七)企业可运用工业工程制定工作(作业)标准的方法。

制定企业内各职务、各岗位的工作标准时应注意:

1.最高决策者及决策层其他管理人员,每个职务都应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2.中层管理人员,正职和副职的职责和权限都需要制定。

3.部门工作标准,可用部门正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代替。

4.一般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应按岗位制定,其职责、权限体现在工作标准中,不按现实分工制定。

5.应为操作人员制定作为企业员工必须遵从的通用的工作标准。

6.对特殊工序过程的操作人员,可对特殊工种、特殊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工作标准。

7.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应体现在具体的岗位工作标准中,应按工种制定。服务人员在操作人员范畴,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应包括服务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的要求。

三、制定管理和工作标准时遇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的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针对的是生产性企业,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需要结合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特点、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修改和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是最常用、最常见又最不容易见效的地方,以下就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难于量化和集体责任问题

业务部门的标准相对容易制定,而管理部门的标准就难于制定,工作过程难于控制、工作结果难于衡量,工作责任难于区分。

解决之道:

1.GB/T15498—2003已经给出了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有些也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5W2H、工作分析、现场管理、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等一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管理和工作标准制定中。如:人社部的“三基一化”,就是结合了5S管理的理念提出的管理和工作标准。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不规范、文件管理不规范,需要时找不到,甚至留下“泄密”隐患;一些单位基础数据缺乏就是由于没有档案、基础数据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所致。

2.可以考虑把标准分分类。有些标准是准则性标准,即“不这样做就不行”,要么事情不能办,要么要进行人员岗位调整甚至解聘。这些“红线性”标准要有一定提前量,不能等到出现严重后果,再去追究责任。透明公开机制也十分必要,当然可以确定公开的范围。管理部门是检查“红线标准”的责任部门,不能怕得罪人。有些标准是“满意度”性标准,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数量情况下,越是没有利害关系的评估,越是更加准确,结果与评比、奖罚挂钩会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对于不宜量化的标准可以考虑标杆参照、行为参照等方法,使得标准易于理解和执行。所谓集体责任也一定会有主要责任、辅助责任之分,责任的模糊恰恰是要通过标准来加以明晰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标准,避免理论化,可能有些标准看起来“可笑”但符合单位目前的管理实际。有的观点是“领导的要求就是标准”,这话既是现实,有一定道理,但又不符合“标准” 的本质属性。有很多单位把标准量化成分数,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标准的性质可能是不同的,都混在一起计算分数,要么导致大家“按分数办事”,用管“计件工人”的办法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么不符合管理和人才成长规律,分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理想和现实问题

应该如何做与实际如何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严格要求做不到时,标准执行不下去,等于没有标准。

解决之道:

1.标准绝不仅仅是用于考核,而是首先要从战略目标、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资源整合、激励机制等角度系统设计标准体系,与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标准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可行性,即“跳起来够桃”,而不是“伸手即可摘桃”。

2.标准要体现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为全体职工认同。“出成果、出人才、出文化、出制度”是根本方向。不能把标准理解为“管、卡、压”,标准也不是越多越好。按照战略目标、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理清部门责任,制定切实可行又符合战略要求的规范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的基本保障。

(三)执行和落实问题

标准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而在执行中就涉及奖罚机制和制度的配套,这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即标准化工作机制问题。

解决之道:

1.运用计算机网络办公系统,将优化的、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事务“固化”下来,“不按标准走,事情就办不下去”,迫使管理规范化。这在一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已经实施,效果良好。

2.领导的支持、管理部门的坚持非常重要。“习惯难改”,标准的实施会让人开始感觉不自在,像弹簧一样,不压就反弹,这就需要坚持不懈,持续改进,改变陋习不靠灵丹妙药,坚持去做就能成功,通过公布检查结果、互相交流经验、与考核结果挂钩等方式“迫使”不规范的管理规范化。

最后再介绍一下CPE(卓越绩效准则)、CAF(通用评估框架)。前者是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提出的绩效标准体系,后者是欧盟提出的针对公共管理部门的评估标准体系。两者在基本构成和理念上是相似的。它们都集战略管理、领导力、质量管理、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标杆管理等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方法于一身,详细地给出了定义、如何做、不这样做的后果及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CAF更侧重于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也比CPE简化一些。两者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再创造。只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发展战略及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才能使管理、工作标准产生良好的绩效。

注释:

①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②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③袁耀文.浅谈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者间的关系[J].冶金动力 1991.04.

④高彩艳、宋振华.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C] .2008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玻璃碗质量标准制定 篇4

1、产品材质: 高白料钠钙玻璃;

2、产品规格: 上口径168±2mm,底径直径86±2mm,高度84±2mm,克重480g±20g;

3、制作工艺:甩制工艺+烤花,产品底部雕刻logo,具体画面最终由申购部门确认制作;

4、成品要求:成品平滑柔顺,底部平稳,无毒无味,大货检验感官方面时对比市场部签字的标准样判断瑕疵可接受度;

5、执行标准:《GB/T21170-2007玻璃容器铅镉溶出量的测试》,如出现标准更新,执行最新国家标准,符合国家及和行业标准制作,规格公差符合国家标准,产品出厂必须携带国家承认机构的检测报告;

6、内包装:独立彩盒包装,彩盒材质:250gA级白板+100g施胶E瓦+140克黄牛皮纸,单面彩色印刷、彩盒表面覆膜处理,自动勾底,加防护,具体尺寸以装入一只活力碗为准,盒中需配有合格标签,标签为80g胶版纸:长60mm*宽40mm,标签上注明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免责条款等相关信息;

7、外包装:24个/箱;外箱为五层瓦楞纸箱,面纸200g,里纸175g,芯纸175g,瓦楞140gB瓦,以达到充分防护产品及支持后续中转流通的目的;

8、特别提醒: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次品、其他未尽事宜以标准样为准;

9、不得出现以下安全风险:该物料在使用过程中可接触的部位不应有伤害人体的锐角、快口、毛刺等质量缺陷,针对第三方检验力度,包括国标或其他行业标准的引用及衍生指标,视同物料自身的质量标准一样进行管理和检测;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篇5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通知:中医服务规范标准正在制定 篇6

屠志涛表示,随着中医健康服务业的推广,国家对于从事中医健康服务业人员的资质、服务模式、内容都在规范。“中医的服务还是医疗服务,跟一般的服务还是有区别。现在国家局也在制定一些标准,我们也在配合,在一些区县开展一些试点,怎么对从业人员培训,怎么能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怎么避免一些服务纠纷的产生,这可能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至于之后是否会将推拿服务纳入到中医管理的体系中,屠志涛表示,现在中医行政管理部门在牵头,很多部门在合作。“是不是完全把人员都纳入到中医行业来管理,现在还不明确。”

各类中医服务需求量持续猛增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园林绿地,养护措施,制定,执行

近几年来, 城市绿地建设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增加了绿地管理的难度, 只有建立绿地管理标准化体系才能有效的实施多样性绿地管理和养护。绿地养护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是绿地管理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决定着绿地养护质量。在制定绿地养护措施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其次制定绿地养护质量标准要适中, 不一味追求过高标准, 而是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1 绿地养护措施的制定

绿地养护措施是保证绿地养护质量的手段, 是绿地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中间环节, 绿地养护工作主要内容有:浇水排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补栽、扶正支柱、绿地容貌、设施维护等。下面以华西医院绿地养护措施的编写为例说明:

1.1 绿地基本情况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1.1.1 收集绿地基本情况 (以华西医院绿地为例加以说明) 。

编写医院绿地养护措施要收集以下数据资料 (1) 医院占地面积数, 拥有景观绿地面积数。 (2) 按绿地类型分别统计实地绿地面积数, 复合绿地面积数 (地面是绿地, 地下是停车场) , 屋顶绿地面积数, 其中复合绿地占绿地面积的比例。 (3) 绿地按分布和功能分类, 绿地中办公区绿地、后勤辅助用房区绿地、医疗业务区绿地各占多少比例和数量, 其中医疗区绿地面积占总绿地面积的比例。 (4) 其他认为需要收集的内容。

1.1.2 收集当地气候资料 (以成都地区为例) 。

四川成都市,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6.7℃, 冬季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 年平均日照数1071小时, 阴天多, 少见太阳, 年平均降雨量945.6mm, 雨季多集中在7、8月, 冬春两季雨水较少。收集气候数据中应包括: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数、年平均降雨量、雨季多集中在哪些月份等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的气候因子。

1.2 制定绿地养护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绿地养护存在三级绿地养护质量标准, 一级质量标准要求最高, 但各地区由于气候和植物品种不同绿地养护同级质量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下面以华西医院绿地养护质量标准为例加以说明。

华西医院绿地养护质量标准是依据成都地区绿地养护管理技术标准, 在结合医院绿地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适合医院绿地管理的质量标准。该标准的特点是易实现、较直观、配图片, 成本支出适中。华西医院绿地养护质量标准如下:

1.2.1 绿化充分, 植物配置合理, 达到黄土不露天。

1.2.2 园林植物。

(1) 生长势:好。 (2) 叶子健壮:叶色正常, 叶大而肥厚、正常的条件下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落叶, 叶上无虫尿虫网灰尘;被啃咬的叶片最严重的每株在10%以下 (包括10%, 以下同) 。 (3) 枝、干健壮:树干挺直、倾斜度不超过10°, 树干基部无蘖芽滋生、枝干粗壮、无明显枯枝、死权、枝条粗壮, 过冬前新梢木质化;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介壳虫在主侧枝上基本无活虫;树冠完整:分支点合适, 主侧枝分布匀称和数量适宜、内膛不乱、通风透光 (修剪次数和时间略) 。 (4) 草坪覆盖率应达到98%草坪内杂草控制在10%以内, 生长茂盛、叶色正常、基本无秃斑、无枯草层、无杂草、无病虫害, 留茬高度经常保持在6~8cm (修剪次数和时间略) 。

1.2.3 绿地内乔灌木, 树形美观, 修剪合理。

绿篱、造型灌木形状轮廓清晰, 表面平整、圆滑, 不露空缺、不露枝干、不露捆扎物 (具体修剪次数、株数、品种、时间见养护措施) 。

1.2.4 施肥次数。

乔木每年施基肥1次, 追肥1次;灌木每年施基肥1次, 追肥2次;色块灌木和绿篱每年施基肥2次, 追肥4次;草坪每年结合打孔施基肥2次, 追肥不少于9次。

1.2.5 绿地整洁, 无垃圾, 经常保洁。

1.2.6 水池、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

设施完整、清洁 (具体清洁次数、时间见养护措施) , 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1.3 绿地养护措施编写

绿地养护措施是实现绿地养护质量标准的手段, 绿地养护措施编写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按植物分类进行编写。第二种按季节进行编写。第三种是季节结合植物或植物结合季节进行编写。笔者认为第三种方法既考虑了植物特性又考虑了季节的气候变化, 编写的方案与实际执行时产生的偏差较小。下面以华西医院绿地养护措施为例加以说明:

华西医院绿地属多样性绿地, 以土层厚度为标准将绿地分为三类:实地绿地、复合性绿地 (地下是停车场地上做绿地) 、屋顶绿地, 因此在制定养护措施时将按类型分别制定。以小乔木修剪和越冬保护为例加以说明。

1.3.1 实地绿地养护措施:

对木芙蓉、紫薇进行修剪, 修剪程度可根据观赏要求确定, 修剪后伤口涂抹保护剂, 修剪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石硫合剂进行树干涂白。对黄角兰树进行越冬保护, 使用塑料薄膜将树冠部分包裹捆扎固定。

1.3.2 复合性绿地养护措施:同实地绿地养护措施。

1.3.3 屋顶绿地养护措施:

对木芙蓉、紫薇进行修剪, 修剪程度应控制植物高度在2m以下, 树冠2m以下, 树冠较大的应进行防风固定, 修剪后伤口涂抹保护剂, 修剪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石硫合剂进行树干涂白。对黄角兰树进行越冬保护, 使用塑料薄膜将树冠部分包裹捆扎固定。

编写养护措施应注意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方案易被执行, 针对性强。编写绿地养护措施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实现绿地预算管理, 如果偏差过大将失去意义。绿地养护措施的执行, 是通过派工单的形式来实现的。绿地养护实际成本核算时工作量的统计依据是派工单。在统计绿地养护工作量时, 应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 如按对象分绿篱养护、草坪养护、小乔木养护、附属设施的养护等, 按养护性质分土壤改良、植物更新等, 按养护内容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分类统计的目的是便于调整养护措施。分类统计的方法:采取周 (日) 派工单制度。

2 绿地养护措施的执行

绿地养护通过绿地养护措施的执行来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 绿地养护工作根据绿地养护措施制定工作计划。绿地养护的管理者根据绿地养护计划结合绿地巡视检查情况, 进行周 (日) 派工, 派工时开具派工单, 绿化工完成派工任务后在派工单上注明完成时间并签字。绿地养护质量检查人员根据检查情况在派工单上质量一栏注明质量状况 (这一过程实现了单项单次养护工作的质量控制) 。完成以上工作的派工单被留档待统计。

3 绿地养护措施的修定

由于绿地养护措施和绿地养护措施的执行存在差异, 为了使绿地养护措施更好的指导实际养护工作, 应定期对绿地养护措施进行修定。每月、每季度、每年度对派工单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绿地养护措施进行修定。以华西医院中心绿地绿篱 (小叶女贞) 修剪为例, 根据绿地特点和成都地区的气候特征, 年养护措施中制定修剪次数为6次, 分别为2月、4月、5月、7月、9月、11月各1次。如根据当年周 (日) 派工单统计年修剪次数为5次, 则第2年可修定年养护措施为5.5次, 减少半次, 年养护措施是为养护成本预算提供依据, 年养护成本以周 (日) 派工单进行统计核算, 这一过程符合计划与总结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绿地养护措施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保持养护措施与实际养护相一致, 实际操作性强。

4 小结

绿地养护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不断的修定才能与实际相一致。编写绿地管理养护措施的目的是实现绿地管理预算管理, 指导绿地养护的日常工作, 因此养护措施要具备可执行性和准确性。笔者根据华西医院绿地养护的实践认为, 通过执行绿地养护措施, 减少了绿地管理的随意性, 改变了过去经验式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绿地成本预算管理。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8

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颁布了以下4项绿色印刷行业标准。

(1)《绿色印刷 术语》。该标准包含30条绿色印刷专业术语:基本术语10条,过程术语3条,检验术语3条,设施术语3条,材料术语3条,环境术语5条,认证术语3条。

(2)《绿色印刷 通用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1部分:平版印刷》。本部分规定了平版印刷所涉及的绿色印刷通用技术要求、评价及检验方法。适用于对生产纸质平版印刷品的企业进行绿色印刷评价,采用其他承印材料的平版印刷企业可参照使用。

(3)《绿色印刷 产品抽样方法及测试部位确定原则》。该标准规定了绿色印刷产品的抽样方法及测试部位的确定原则。规范了抽样人员、工具、环境要求和样本包装、转移要求,以及有胶产品、无胶产品、纸板产品测试部分选取的不同原则。

(4)《绿色印刷 产品合格判定准则第1部分:阅读类印刷品》。本部分规定了纸质阅读类印刷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部分适用于图书、期刊、本册、报纸、儿童读物等纸质阅读类印刷品。纸质票证类印刷品可参照执行。

此外,还有3项绿色印刷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中。

(1)《绿色印刷 通用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2部分:凹版印刷》。本部分规定了凹版印刷所涉及的绿色印刷通用技术要求、评价及检验方法。适用于与凹版印刷相关的以纸质、塑料及其复合材料为承印物的印刷品印刷企业进行绿色印刷评价,采用其他承印材料的凹版印刷企业可参照使用。

(2)《绿色印刷 产品合格判定准则第2部分:包装类印刷品》。本部分规定了包装类印刷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产品回收标识、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一般工业产品、食品、药品等纸质、塑料及其复合材料为承印物的包装类印刷品。

(3)《綠色印刷 标准体系表》。该标准规定了绿色印刷行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及明细表。适用于绿色印刷标准项目的规划、立项及制修订工作。(关注印刷技术官方微信,公众号:Printech1957,回复“绿色印刷标准”,即可查看完整版《绿色印刷系列行业标准制定思路及主要内容》的PPT演讲内容。)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9

摘要:2009年12月,张德江副总理在到长江专题调研考察内河航运情况时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今年“两会”期间,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更是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国热气机专业的第一位博士,金东寒委员敏锐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内河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作 者:徐华    Xu Hua  作者单位: 期 刊:中国船检   Journal:CHINA SHIP SURVEY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 

★ 柴油机认识实习报告

★ 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低温SCR催化剂及工程应用

★ 汽车尾气排放调查报告

★ 国内重点大学排名

★ 国内重点大学热门专业

★ 关于国内的礼仪

★ 国内经典诗歌集萃

★ 清明节放假安排放几天

★ DELPHI编写IIS过滤器实例网站安全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0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王鲁飞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对高中进行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强调体现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能,不同于高考和艺术家单纯以绘画基础为教学内容的训练,注重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景、提问、交流讨论、举例、做活动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深度。

美术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和方法陈旧,依然是灌输式、添鸭式的教学;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而无趣,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新时代美术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应体现时代特点。

1、开发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为课堂添加“创意土壤”

多媒体的运用使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根本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为新型美术学习方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条件,也开创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术课堂知识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为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网络教育资源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引发感知、强化记忆,有利于改善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灵活、立体的思维能力,为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教师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对新教育资源的挖掘,将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艺术课提档升级。

2、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合理“施肥”,恰当“浇水”(1)让渡课堂“主权”,引导亲身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指出作品美在何处,教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有聆听接受的份儿,忽略了人对物、对作品的感受认知,那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力又如何形成呢?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同一个班级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过程和方法。结果发现只从教材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启发,学习能力无法提高。而基于教材内容,结合最新的网络资源,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法和流程上课,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有着更好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参与,轻松学习。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垄断”课堂,古板地讲述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好比笼中之鸟,习惯了啄食现有的食物,一旦回归大自然,便因找不到食物而无法存活。长期在教师“垄断”的课堂中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蒙娜丽莎》中,带领学生们去观察画面,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悟神秘的微笑,比起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灌输、说教,体验求异的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果。(2)把握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罗恩菲尔德早就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研究,在他们的身上多花时间,分析他们的作业,研究他们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表现上也同样如此。教师提倡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画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普遍适用。美术课要的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作业面貌上做到的百花齐放。任何一种学习方法,任何一种美术观念,只能是推荐性的。在美术课上,教师只有把立足点转到学生这边,用多元的观念进行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设计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和力量的作用。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1

交通运输部:

我国道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港口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道路集装箱运输车辆主要由牵引车(拖头)和半挂车(拖架)组成,称为集装箱牵引列车。牵引车可牵引装载国际标准集装箱的多辆半挂车,开展“一头多架”的甩挂运输,适合标准化作业,能够极大地提高长途运输效率,是先进、高效的公路运输方式。

目前我国道路集装箱运输行业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某些地区考虑到道路集装箱运输业的特殊性,执行严格的准入标准;但也有部分地区将道路集装箱运输列入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范畴,执行普通货物运输的准入标准。由于各地执行的准入标准不统一,导致道路集装箱运输市场竞争无序,安全隐患突出。目前各地执行的准入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质要求不一

各地对道路集装箱运输企业应具备的资质缺乏统一要求,如专用车辆数、车辆吨位、停车场地和注册资金等。在某些地区,只有1辆牵引车或半挂车的运输企业也可从事道路集装箱运输。规模弱小的运输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货损事故,无力承担巨额赔偿;再者,小型运输企业通常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容易导致车辆乱停乱放。

2技术要求不一

各地对牵引车发动机功率与牵引质量的关系、半挂车轴数与载质量的关系、集装箱最大载质量及集装箱牵引列车组合后的超限标准等技术要求不一。原交通部发布的《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工作规则》明确规定,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发动机功率应不小于。某些地区却对此不作要求,有的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发动机功率只有左右。集装箱半挂车可装载1个4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或2个2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40英尺集装箱满载后重约,20英尺集装箱满载后重约,因此,牵引车发动机功率不足,势必导致车辆超负荷行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3安全管理要求不一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业务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以及驾驶员和车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国家应统一各地对道路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在道路集装箱运输经营许可中增加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4设施要求不一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工作规则》要求集装箱运输车辆必须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各地对集装箱运输车辆设施的要求不统一,不利于行业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及经营管理。

5其他

各地在道路计重收费和处罚规则,集装箱运输车辆的生产、维修、配件和油料,集装箱牵引列车的税费、保险费、路桥费,以及道路、桥梁、涵洞和场站的通行条件等方面也缺乏统一标准。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2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 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 工信厅科函[2015]115 号) 关于制定《建筑门窗用木型材》行业标准的项目已于2015 年12 月正式启动。

该标准的组织制定工作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承担, 为使标准的制定能够更好地反映产品的性能特点与技术要求, 确保标准制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良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编制水平, 便于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产品性能进行评价, 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于2015 年12 月至2016 年3 月征集本标准的参编单位, 凡相关的生产、科研、质检和应用单位参加本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时也诚邀各界有识之士对标准的制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 因参编单位名额限制, 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将根据项目需要和参编单位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优秀的参编单位, 并签订具体合作协议。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3

如何制定绩效计划中的指标和标准在绩效管理的系统循环中,制定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在绩效计划里,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设置又是重中之重,员工的所有工作成果都将在这里得到体现,关键绩效指标选取得是否准确,绩效标准制定得是否合适,考评依据是否选择得当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都要归到这一张纸上。目前,在我们所内新员工绩效考核中常会出现这些问题:

1、员工的绩效目标不明确,考核表的中的考核项并不是员工的绩效目标。

2、员工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考核的,在考核之前员工并不知道自己的绩效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将怎样被考核,一切都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3、考核结束之后,企业没有反馈,员工不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对自己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令经理满意,那些方面的表现需要改进,也一无所知。所以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设计绩效计划中的关键绩效指标。

一、指标的类别:业绩指标、态度指标和能力指标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一些知名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你就会发现,每个公司都会有一张经过经理和员工双方签字确认的绩效考核表,有的叫绩效计划,有的叫绩效合约,有的叫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这些考核表在叫法上各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因为它们所承担的是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为员工未来一段时间的绩效工作确立相应的目标和标准,以帮助员工不断获取绩效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这些考核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基本上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业绩指标(business indicator),一类是行为标准(behavior standard)。这两类指标基本上概括了一个员工的工作,从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从业绩上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定位。

可见,在我们定立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时,首先要从行为标准和业绩指标两个方面着手。确立整体的框架之后,就要考虑该如何选取指标,如何确立标准,二、如何选取指标?

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业绩指标必须和员工的工作紧密联系,必须基于员工的职位说明书而做,坚决杜绝诸如“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积极性”之类摸棱两可的用词。

2、业绩指标必须是员工工作内容的关键所在,数量不在多,在于其是否是关键,一个员工的工作细分起来可能有10项内容,甚至更多,我们不可能都把所有的工作都写进去,我们需要做的是选取其中3-5项最为关键的指标,抓住员工绩效指标中的关键所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3、业绩指标的制定必须符合SMART原则,即:1)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2)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3)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4)指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5)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4、业绩指标必须是公司整体战略的分解。

任何员工的业绩指标都是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脱离了公司的整体战略,你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为员工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时候,你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公司的整体战略,并对其做出切合实际的分解,落实到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里。

5、行为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员工的行为标准做出综合的要求,使员工的行为始终与公司的价值关相一致,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业绩指标,获取更高的绩效水平。

三、如何确定指标的标准?

尽可能详细描述每项指标各个等级的标准。

在对考核标准进行描述的时候,除了尽量量化以外,你还要进可能地对各个等级的标准进行详细的描述,帮助员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项指标对他的要求,以便于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去实现各项考核指标。其实绩效指标的标准,说白了就是如何能让别人看出你制定的绩效计划中的工作做的好还是不好的一个判断的准则。它可以以具体数量、质量合格率,成本控制率、完成时限、满意度数值等去表现,但希望所有同事尽量去避免以个人主管因素为决定对象的指标标准,如领导满意度。如果你制定满意度过高,而你的上级主管凭个人感觉和印象对你评价很可能达不到你制定的标准,那到时对你评价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制定绩效指标的同时还要坚固考核方式,比如我们在指标标准中制定“电话铃响3声前拿起电话”,这个指标标准在考评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法监控,所以这个标准是无效的。

除了绩效指标的指定,我们还要注意考核依据的确认,也就是说如何证明你工作做了没有的证据,就想法院中为自己举证一样。比如你在指标标准中要求“在考核期间内打30个业务联系电话”,那么到考核期间结束时你的上级主管如何知道你打没打30个电话呢?那么你的电话记录就成为你的考核依据,它足以证明你的工作量。而有的时候你的考核依据还可以给你提供保障,当你对你的主管对你的评价有争议时,你应先拿出你的考核依据来说明,比如我在本月的绩效计划中要求制作2个培训课件,但考核时我的主管给我的评价是不足,而我认为我在本次考核期间完成了4个课件的制作,我应该在优秀那一栏,这时我就可以以我制作课件的草稿为考核依据向我的考核主管质疑,这样既让主管考核时减少了个人主观因素,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维护自身利益

四、如何就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内容与员工达成共识?

这是非常关键的。毕竟,绩效管理不是员工的单向行为,也不是经理暗箱操作,而是经理和员工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双向沟通不断进步的过程。

所以,在开始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时候,员工要让上级主管参与进来,不断与上级主管沟通,倾听上级主管的工作动态和工作安排,征求上级主管的意见,将各项关键绩效指标以及标准的确定告知上级主管,听取上级主管的意见,而考核人的上级主管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对公司战略和经营计划进行有效的分解,认真分析员工的职位说明书,找出关键绩效指标,列入每个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使员工的绩效目标与工作紧密联系,保证员工所做的工作被考核被认可,激励员工不断进步。

2、为更好地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经理应不断地与员工沟通,使绩效目标成为经理和员工双方认可的成果,保证员工知道自己的绩效目标,知道自己将怎样被考核。

3、与员工保持不断的双向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相关信息,及时予以反馈,使员工不断朝绩效目标前进。

4、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绩效辅导,帮助他们提高绩效能力,成为自己领域的绩效专家。

5、考核结束后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使员工了解自己使怎样被考核的,考核结果是什么,应该在以后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以更好提高绩效。

在多次的沟通中,双方逐渐达成共识,直至最后双方签字确认,各执一份。然后送人力资源部一份备案。

至此,一份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就宣告完成。

但记住,这只是个开始,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呢!

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篇14

定调查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点击数:

前言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明确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2]。而重庆市未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参考标准,同时听取市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物价部门、中职学校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订的意见,从而为重庆市教委和市级相关部门制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供参考依据。调研主要采用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编制的2个调查问卷,参与调研的学校涵盖了主城学校、区县学校、政府办学校、企业办学校、民办学校,既有普通职高学校,又有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可以客观准确反映实际情况。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同时部分相关的部门也参与调研。调研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座谈调研法和统计分析法。

一、中职经费管理现状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职教体系日臻完善、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收支使用等方面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费标准五花八门

调查发现,现阶段重庆市中职学校学费收取不统一,呈现三种情况。一是有39%的中职学校执行重庆市物价局(渝价〔1998〕208号)文件的收费标准,二是由于98年市物价局制定的学费标准过低,目前有47%的学校执行区县物价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学费收费标准,三是有14%的中职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成本自行确定收费标准。

这种现象说明重庆市1998年制定的学费收费标准已不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办学的实际,造成中职学校执行的学费收费标准“五花八门”。

(二)学校财务入不敷出

调研表明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培训收入等,其中学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调研数据显示有89%的学校学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超过60%,而学费收费标准过低直接导致大多数学校总收入严重偏低。中职学校的主要支出主要有教师工资和福利支出、教学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服务支出、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等,其中有79%的学校教学支出占总支出的65%以上,这表明教学支出在总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编制内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支出,而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的特殊性,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聘了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等,这些教师也占用学校很大一部分公用经费发放工资,并且中职学校招生成本高,扩大了办学经费缺口。中职学校财务总体收支情况呈现赤字,参与调研的学校中收支平衡、盈余和负盈余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4%和78%,这表明: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的缺口巨大,特别是民办学校几乎无财政拨款,办学经费更加紧缺。经费短缺导致大多数学校是在负债中坚持办学,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制约中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经费使用捉襟见肘

参与调研的中职学校处于负债状态艰难办学的高达78%以上,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各中职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如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积极申请专项教育资金,开展社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学校收入。这些积极措施对缓解学校办学经费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办学经费的使用上捉襟见肘,一方面缩减开支,如减少教学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教学开支,削减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甚至降低教师福利,将节约的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国家、市、区(县)职教专项经费也用于办学开支。

(四)公用经费标准不一

目前,重庆市未制定统一的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很多学校办学经费缺口不能得到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的弥补,导致大多数学校在负债中艰难办学,严重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为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部分区县或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县经济发展情况和学校办学实际,研究制定了本区县或本部门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用于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但由于重庆市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各区县和部门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低不

一、各自为政,调查显示,多数区县未制定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标准的区县最高达1200元/年,低的也仅有220元/年。

二、中职经费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学费收费标准“过时”且“过低”

中职学校学费收取所参照的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未能执行统一标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执行的标准大多数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制定的标准,调研中超过39%的学校参照(渝价〔1998〕208号)文件标准,这一标准是14年前制定的,在当时能较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物价的上涨,现在这些标准已严重“过时”且“过低”,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办学实际,低标准的学费收入和高成本的办学支出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中职学校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较大

调查中,我们将参与调研的28所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分为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类、文艺体医类等七个大类,将确保每类专业正常教学管理所需经费与其收费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类专业教学支出和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且由于不同专业各具专业特点,所需的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也不完全相同,调查统计表明:66%的专业教学经费缺口在800-2000元之间,20%的专业的教学经费缺口低于800元,14%的专业教学经费缺口超过2000元。同时,由于主城区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本较高,从而生均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区县中职学校,其生均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比区县学校要高。

(三)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滞后

《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重庆市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尚未出台是中职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4]。由于未出台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中职学校出现的办学经费缺口不能得到财政拨款的弥补,参与调研的中职学校中有78%以上是在负债中艰难办学。

(四)办学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发展,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通过采用减少实训设备的购买、减少教师的培训经费,将职教专项经费用于办学开支等措施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这些措施将严重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制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将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以上调研表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非常短缺,有78%以上的学校是在负债中进行办学,这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建议重庆市财政局会同重庆市教委等部门共同制订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制度层面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二)重庆市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建议标准

中职学校各培养专业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专业教学管理所需经费也不尽相同,因此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可按专业实行分类、分档制定。根据本次调研,建议各大类专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与各大类专业的实际经费需求相对应,其标准建议如下: 注:上海中职医药卫生类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2200元,文化艺术类与体育类为4500元。

另外,由于中职学校专业门类太多,从生均公用经费划拨的可操作性来看,也可以参照重庆市小学、初中、高职和本科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一个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本课题组建议重庆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1800元/年左右,各区县可以按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课题组认为该标准比较符合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如表2所示。

(三)建立职教经费通报制度

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确保各区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具体实施,建议市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通报制度,每年对各区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中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情况等进行通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2] 教育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3] 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毕业考试收

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Z].1998年6月.[4]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2012年1月17日.附件

上一篇:启蒙班舞蹈教学计划下一篇:普法教育作文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