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2024-06-24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用10篇)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1

39个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和其他重点开发的城镇。按县域面积统计,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的20.15%。未来的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规划》中,我省共有39个县(市、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含在太原都市圈中重点开发区域、三大城镇群中重点开发区域。具体来讲,太原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包含太原市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榆次区、介休市、平遥县,忻州市忻府区,吕梁市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17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吕梁市离石区,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4个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三大城镇群重点开发区域包含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县,朔州市朔城区,运城市盐湖区、闻喜县、河津市、永济市,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长治市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晋城市城区18个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我省将太原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主要包含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太原城市群)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吕梁市区、阳泉市区)。

46个县: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46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级(18个县)和省级(28个县)两个层次,按生态功能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我省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共有46个县,其中18个国家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临汾市的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和吕梁市的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中阳县。

28个省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太原市的娄烦县;大同市的灵丘县、左云县;阳泉市的盂县;长治市的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沁源县;晋城市的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朔州市的平鲁区、右玉县;晋中市的左权县、和顺县、灵石县、榆社县;运城市的平陆县、垣曲县;忻州市的五台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临汾市的古县、安泽县;吕梁市的岚县、方山县、交口县。

34个县(市、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

34个县(市、区)为我省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共计4.49万平方公里。

农产品主产区的未来规划: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包括我省34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共22个,主体部分为汾河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包括长治市的屯留县、长子县、襄垣县、沁县;晋城市的高平市、泽州县;晋中市的太谷县、昔阳县、寿阳县、祁县;运城市的芮城县、临猗县、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夏县、绛县;临汾市的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

省级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共12个,其中包括大同市的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浑源县;阳泉市的平定县;长治市的武乡县;朔州市的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县、代县。

2.22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

目前我省境内共有国家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共计42处,面积8246.72平方公里(含重叠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6%。省级禁止开发区域956处(包括交叉重叠的),面积16534.02平方公里(包括交叉重叠的,不含重点文物和水源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55%,扣除相互重叠的面积,全省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实际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0%。《规划》提出,今后新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自动进入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重点解读

四大战略格局预计2020年形成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具体举措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大同—朔州)、晋南(临汾—运城)、晋东南(长治—晋城)城镇群,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多点”的城镇化格局。构建以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

具体举措 汾河平原形成优质小麦、玉米、特色杂粮、油料、蔬菜、优质畜禽、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与寿(阳)—昔(阳)—平(定)形成以优质杂粮、蔬菜、玉米、薯类和优质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漳河河谷盆地、沁河河谷盆地形成以优质杂粮、蔬菜、林果、中药材、草山草坡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构建以“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具体举措 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建设以吕梁山为主体的黄河干流和汾河源区生态屏障带,以太行山为主体的海河主要支流源区生态屏障带,以太岳山、中条山为主体的沁河、涑水河与黄河干流源区屏障带。4 构建“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

具体举措 能矿资源的集中开采区域必须以保护生态、清洁生产为前提,突出集约有序、高效开发,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应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坚持“开发一点、修复一点、保护一片”。其他矿产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坚持“点上开发、小区域保护”。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2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城市规划,转型

目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两型社会”的理念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即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是我国城市规划转型的关键衡量指标。从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非常重要,是空间规划理念的转折点,城市规划转型过程中,也会受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影响。所以,深入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的城市规划,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意义。

1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关键驱动力

1.1 城市规划的根本依据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空间规划格局,从规划层面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级别,即国家规划层面和省级规划层面。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多的体现区域规划的理念,当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联系尚未明确,仅从规划目的和层面来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思想,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依据。城市规划包括两个部分,即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可以分为三个规划层面,即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1]。尽管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存在差异,但是,城市规划基本思想是合理布置空间格局,以满足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多重要求。此外,城市规划还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区域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等特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十分关键,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依据,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空间规划体系图,如图1所示。

1.2 两种规划的不匹配性

首先,以城市规划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以往的城市规划中,更多的重视刚性规划、静态规划以及物质技术规划,基本不考虑专家和市民的参与度,大大降低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水平稳步提升,然而,“城市蔓延”和“城市贫困”的现象依旧不容乐观,比如,城市之间恶性竞争、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不匹配性[2]。

其次,以宏观层面比较为出发点,调查数据显示,在规划内容、规划空间、规划方法、规划依据、规划目标以及规划理念等方面,城市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差异明显,特别是规划理念方面,城市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不匹配性尤为突出,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 城市规划转型的发展方向

2.1 以综合目标规划取代经济目标规划

实践表明,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经济目标规划,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弊端,比如居民幸福感缺失、环境恶化、城市贫困以及城市蔓延等问题,仅仅将GDP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指标,导致大多数城市以牺牲其他资源为代价,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缺少全面的综合目标规划作为指导。所以,以经济目标为主的城市规划很难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地域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是,居民享受各项服务的权利是同等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的城市规划应该向着生活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统筹、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转型。

2.2 以政策性引导规划取代技术性建设规划

将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无差别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政策引导机制,构建和完善空间结构,规范空间规划流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根本思想。所以,政策性引导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显著。传统的以公共政策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逐渐丧失原有的功能特性,导致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总体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城市规划,对于局部地区的规划,成效明显,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改变城市环境,体现城市个性等方面,却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应该以政策性引导规划取代技术性建设规划,展现政策性和公共性的本质。

3 城市规划转型的相关措施

3.1 大力推行绩效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力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的城市规划,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完善以及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政府官员的选任制度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城市规划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

3.2 切实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从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公众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公众参与形式也相对简单,多为一般性的问卷调查,这会相应的降低城市规划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公众参与能够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降低城市规划的阻力,为了能够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采用不同形式的宣传载体,比如网络、报纸、杂志等,向公众传达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改善公众城市规划知识匮乏的局面;(2)构建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公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信息平台中,以便优化城市规划的相关决策;(3)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提出科学合理建议的公众,可以给予相应奖励[4]。

3.3 制定完善审批制度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提交到同级人大全会,同时,召开人大专业委员会,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审查,以便形成良好的约束力,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是规划主管部门,隶属于市政府机构,此外,审批单位也是市政府机构,这就必然出现权力重叠的不利局面,因此,应该制定完善的审批制度,各个层面的城市规划都应交给人大专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规划编制和实施。

4 结语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两型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同时,“两型社会”又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但是,从规划方法、规划目标、规划理念等方面来看,城市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应该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驱动下,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甄峰,姜煌华,叶忱.“十二五”时期城建模式转型与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变革[J].规划师,2011,(4):5-9.

[2]秦波,施早年.试论城市发展阶段与规划功能的演变:基于英国和新加坡的对比研究[A].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吴浩军,邹兵.城市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策略——以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为例[J].规划师,2010,(3):37-41.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难题 篇3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本身就是个创新,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转弯。

肖金成解释道,我国人均国土空间十分有限,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并不多,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经过测算发现,我国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它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超过了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比如云南、贵州等地,想让这些地区的居民富裕起来非常困难。原来的发展思路就是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促进人口迁入,加大投资招商。但是后来我们的脑筋发生了大转弯,就是要从那些地方把人口转移出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主体功能区,哪些地方应该人口集聚,哪些应该迁移。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在划分。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推出,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意义重大,但是在肖金成看来,真正落实尚有很多难题。以重建政绩考核制度来讲,现在为什么各地都想上项目,都想戴重点开发的帽子,这是因为我们的考核制度主要以GDP总量和增长速度为考核标准,地方官员为官一任都想把GDP搞上去。但是如果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不同功能的地区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也不是个单纯的行政改革问题,还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因为即便是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区,也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需要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部分。

但是,即便是进行了财政转移支付补偿,这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区也不会满足,因为这些地区不只要生存,还要富裕,而这个追求是没有尽头的。

对此,肖金成表示,人口流动、城市化是解决资源环境与人口相适应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口流动非常充分,但是主要是农民工、劳动力的流动,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受到限制。因此,不仅需要本区域的城市化,还需要跨区域的城市化。

如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但是距离真正落实,达到预期效果,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肖金成分析称,重点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不同功能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的问题,补偿标准较难确定。另外,限制开发不是不开发,而是如何开发?优先开发,如何优先?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难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解决完善。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4

【本题型共 0 10 道题】

1.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主体功能区中的开发特指()。

A.资源开发

B.农业开发

C.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D.科技开发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总体规划具有()、纲领性、综合性的特征。

A.指导性

B.战略性

C.针对性

D.操作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4.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以下属于区域规划的是()。

A.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B.“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C.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D.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到 2014 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在我国三级发展规划体系中,最贴近群众,也最具操作性的规划为()。

A.国家级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

C.地市级规划

D.市县级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8.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10.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 0 10 道题】

1.规划的政策措施通常包括()。

A.体制机制保障

B.法制保障

C.要素保障

D.指标保障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2.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3.发展规划成果的形式有()。

A.文本

B.附表

C.图件

D.专题研究

E.编制说明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4.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B.人口规划

C.区域规划

D.城市设计

E.交通规划

用户答案:[ABCE] 得分:4.00

5.下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主导因素特征指标的是()。

A.拥有一个 100 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

B.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其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已呈现上升态势

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较高

D.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E.因人口、产业集聚而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6.规划咨询质量管理职责中,下列属于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有()。

A.负责制定和批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主持管理评审,批准评审计划与评审报告

C.审批规划咨询项目负责人任职资格

D.负责规划咨询项目质量分类管理和成果质量审核及质量抽查

E.组织对客户投诉和不合格项目的分析、评审,督促落实纠正措施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7.刻画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是()。

A.可利用土地资源

B.人口集聚度

C.交通优势度

D.自然灾害危险性

E.生态系统脆弱性

用户答案:[BCE] 得分:4.00

8.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9.在规划编制情况的评估中,对规划内容的深度要求达到()。

A.可监测

B.可评估

C.可分解

D.可考核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10.下列政策属于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是()。

A.财政政策

B.医保政策

C.土地政策

D.人口管理政策

E.人才政策

F.环境保护政策

用户答案:[ACDF] 得分:4.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 5 5 道题】

1.规划指导思想一般是一些套话和大话,在规划中可有可无。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2.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在探索推进省级层面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个经济周期通常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5.政府是规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 10 道题】

1.在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为()。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2.德尔菲法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思想交流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的反馈函询法。

A.署名

B.匿名

C.命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3.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总体规划具有()、纲领性、综合性的特征。

A.指导性

B.战略性

C.针对性

D.操作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根据分层划区法,若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且属于当地的战略地区,应划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我国第一次组织开展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哪一年()。

A.2003 年

B.2005 年

C.2006 年

D.2008 年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10.到 2014 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 10 道题】

1.规划咨询质量管理职责中,下列属于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有()。

A.负责制定和批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主持管理评审,批准评审计划与评审报告

C.审批规划咨询项目负责人任职资格

D.负责规划咨询项目质量分类管理和成果质量审核及质量抽查

E.组织对客户投诉和不合格项目的分析、评审,督促落实纠正措施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2.按开发方式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城市化地区

C.重点开发区域

D.限制开发区域

E.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ACDE]

得分:4.00

3.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4.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主要从下面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状况。()

A.要素条件

B.需求条件

C.相关及支撑产业

D.公司战略

E.经济政策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5.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一批实体化的载体作为支撑,主要有()。

A.重点工程

B.重点园区(基地)

C.科技专项

D.政策文件

E.土地指标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6.关于主体功能区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

B.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均衡发展的理念;

C.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

D.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7.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请问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A.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B.结构调整阵痛期

C.重要战略机遇期

D.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期

E.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用户答案:[ABE]

得分:4.00

8.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具体举措有()。

A.推进规划联动

B.下达实施命令

C.落实分解任务

D.明确载体支撑

E.抓好项目带动 用户答案:[ACDE]

得分:4.00

9.总体规划通常包括了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A.文化

B.社会

C.生态文明

D.党的建设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10.发展规划公开征询公众意见的方式,主要有()。

A.专家论证会

B.问卷调查

C.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反映意见

D.网络投票

E.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民意测验 用户答案:[BCDE]

得分:4.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 5 道题】

1.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个经济周期通常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2.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中央会同省级确定,明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空间范围原则上应全覆盖。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3.当代福利理论演变的核心是重构国家、市场及社会三种力量在福利体系中的功能及角色。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4.指数评价法是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定性方法, 判别评价法是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定量方法。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5.规划是制定政策的依据和目标,而政策是实现规划的措施和保障。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等都逐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所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联系着经济问题,运用着经济思想,经济分析方法。从四川省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上面也显示出了经济方面的问题。

社会行为是背后主要决策者面临的能力与动力问题的函数。所以四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运用能力与动力的关系来推进四川的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受人类活动驱动的影响效应明显。开发区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研究即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发展过程的人类驱动力的辨识,其核心是研究建设用地发展的人类需求驱动力。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调节驱动因素提供依据。开发区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能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内陆腹地,地处长江上游流域,与滇黔渝藏青甘陕西部七省(区、市)接壤,地理区位重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到2010年为止,国土开发强度为3.41%、耕地保有量为5.95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14万平方公里、园地面积为0.81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23.20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为13.76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65万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37万平方公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0.35万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03万平方公里、交通水利等用地规模为0.28万平方公里。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85亿元,居西部第1位、全国第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8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0.5:35.1。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全省常住人口8041万人,占全国6.0%,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231万人,占40.2%;农村人口4810万人,占59.8%。人口密度165.8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90万人,占总人口6.1%。城镇化率40.2%,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形成1个超大城市、8个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28个小城市、1793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4个城市群初步形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81%;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为全国的87%;城乡就业人员47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

空间需求多样性和空间稀缺性是导致空间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空间供需矛盾又将产生空间结构失衡。空间流动和技术进步不可能也不能根本解决空间稀缺性,从而无法解决空间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解决空间结构失衡只能从空间需求多样性入手,通过优化多样性空间组合化解空间供需矛盾。具体讲,主要是合理管制建设空间(城镇空间与交通空间)和非建设空间(乡村空间与生态空间)供给,即通过功能区建设优化空间结构。由此得出,空间供需模型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并且启示人们还应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具体功能区规划紧密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原则为优化结构,协调发展,集约高效,保护自然。这要求我们实现最优的规划结构、布局、时序与规模。实现四川省国土资源效率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减小规划区的机会成本,扩大规划收益。

到2020年,全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得到优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到2020年为止,国土开发强度为3.75%、耕地保有量为5.89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14万平方公里、园地面积为0.96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23.58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为13.79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81万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49万平方公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0.47万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01万平方公里、交通水利等用地规模为0.3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4.8237%。

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空间规划,理应在区域规划体系中占据核心指导地位。但由于当前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的是部分国土覆盖原则,因而无法承担此重任。故远期国家层面应整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国土规划,统一为全国国土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并以此做为全国区域规划体系的核心,而省域范围内规划则以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核心。另外,新时期区域规划体系还应缩减市级规划,增加和强化城市区域规划、县域规划和乡镇域规划等薄弱环节。同时,要逐步完善规划法律法规,理顺规划关系,从而重新构筑起完善的功能区规划体系,推进全省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战略部原部长李善同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院士·红河论坛”上作的题为“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升级”主题发言时指出,制定地区协调发展战略要把握好三大关系,应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这三大关系是:必须妥善处理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

李善同说,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在国家层面上已经从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个区域启动实施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在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东、中、西和东北内部的区域差异仍然较大,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偏大,针对性还不够强,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难以处理好,由于对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都有一些特殊的政策,往往导致互相之间的政策攀比。李善同指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应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面临的任务是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参与全球分工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从而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面临的任务是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从而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适宜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面临的任务是保护环境、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从而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从而逐步成为保障全国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核心区。

记者:邓道勇 刘艳 李强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7

3类主体功能区实现全市一体化, 加强生态补偿, 让山更青水更绿。

一条邕江穿城而过, 北为高峰岭, 南有七坡, 西起凤凰山, 东至青秀山, 这块河谷盆地, 就是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全貌。

未来的南宁是什么模样?其开发空间有多大, 怎么定位, 如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2013年12月9日, 依据2011年底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2013年上半年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南宁市政府印发《南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将南宁市划分为3类主体功能区, 分别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 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到2020年, 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都将因这项重大规划发生改变。

重点开发区域

拉动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马车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 包括城镇建成区与扩展区、工业开发区。可以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它就像一架拉动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马车。

按《规划》, 南宁市重点开发区域土地面积为9935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南宁主城区及横县, 即南宁市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 以及横县的6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93%。

该区域既是全市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也是工业化、城镇化重点区域和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城市化地区, 不仅要发展现代工业、建设人口居住区和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基本功能, 还要带动新型商贸业、房地产业、休闲娱乐、餐饮和文化体育业等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提升和完善商务商业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谐居住功能, 建设宜居宜业环境。

未来, 该区域将按照“板块联动、全域推进”城区建设思路, 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 逐步构建集聚度较高、辐射联动作用较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区块, 打造成为南宁市重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国际经济合作重点区, 以及现代生态城市典范。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南宁粮仓

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安定, 离不开粮食的保障。《规划》将南宁“粮仓”安置在限制开发区域中。

所谓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 是指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应当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首任, 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地区, 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人口居住的重要区域。按照《规划》, 南宁市的限制开发区域包括武鸣县、宾阳县和隆安县, 总面积7964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36.01%。

未来, 该区域将是南宁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将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 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和产业集群, 建设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水产等7大优势产业生产基地。

此外, 《规划》还将上林县和马山县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也划归入限制开发区域。该区域总面积约4215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19.06%。它是南宁市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未来, 这里将以石漠化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 保证该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过程连续性,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禁止开发区域

水土保持与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禁止开发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 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要水源地等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这些区域是形成基本的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 一旦受到人为破坏, 将难以恢复。

按《规划》, 南宁市禁止开发区域共有16处, 总面积约783.95平方公里, 定位为南宁市重要的原始森林、野生珍稀物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生态屏障区域, 点状分布的生态功能区, 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森林、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重要水土保持区域与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8

底,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全国性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我国的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规划》专门指出,对于耕地面积较多、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其列入限制开发区域,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这对于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至关重要,但是却给农产品主产区内许多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从地理分布看,我们目前农产品主产区多为平原地区,耕地多,人口多,很多县(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欠帐很多。如黄淮海平原覆盖了豫东、鲁西南、苏北和皖北的不少县区,这些县区基本上都是各自省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对发展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为缩小经济差距,近年来,这些县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兴办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等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规划》出台以后,一些同志就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列入了限制开发区域就不能再进行任何的工业化或城市化发展,只能就农业讲农业”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曲解了国家制定主体功能区的目的。实际上,国家出台《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农产品主产区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更好地保护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还要看到,对农产品主产区的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农产品主产区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环境资源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因此,那种把《规划》与发展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在《规划》出台以后,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树立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工业创新能力,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城镇化推进步伐,加速人口集聚。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收入来源的现实途径,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规划》出台以后,作为限制开发区域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结合《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建成区空间,继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首先,要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积极适应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规划修编,用符合县情县貌、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促进发展。要加快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依托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压缩农村居住空间,集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和小城镇功能。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鼓励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多元化融资推进小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促进要素市场发育,加强小城镇的扩散辐射能力和吸纳集聚能力。同时要加大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摒弃城市发展规模盲目求大的错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安居。

再次,要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以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要按照《规划》要求和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民。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加大投入等方式,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强力推进以资源节约、无污染、附加值高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把城镇化建设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支撑下的城镇化跨越式发展模式。

最后,要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与城镇化配套的相关措施,着力营造县域发展的良好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调整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改革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就业的培训和指导,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

二、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和平台作用,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励农民、尤其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合作关系,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产销对接。

最后,坚持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为主的农业技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田循环、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农业外循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以及家庭垃圾污染治理的途径。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饲养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建设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资源上能循环利用、经济上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三、有所选择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篇9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主要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历史,宣传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展馆共四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

资料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篇10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1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社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总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用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与管理。市社科规划项目分为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特别委托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青年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三条 项目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经费应主要用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以及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避免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项目预算,杜绝随意性。应当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权责明确,规范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各方权责要明确,各负其责,协力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五)一次核定,分期拨付。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核定,分期拨付。

第二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四条 项目经费主要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交通与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管理费等。

(一)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置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费用。

(三)交通与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调研活动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及其他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召开小型会议的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调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他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并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因项目研究确需开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由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执行。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30%。

(六)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购置或租赁使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费支出。因项目研究确需购置或租赁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经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方可购置,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七)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咨询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八)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他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九)印刷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等。

(十)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超过5000元,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超过3000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超过2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十一)其他支出: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五条 成果鉴定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另行支付。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直接拨付;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规划项目信誉保证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该管理部门拨付。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根据最终成果字数一般掌握在500~1000元。因成果质量问题需组织第二次鉴定

发生的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或从尚未拨付的项目经费中扣除。

第六条 凡鉴定为“优秀” 等级、值得出版、学术性强且出版经费有一定困难的专著类最终成果,经验收合格后,项目经费有结余的,结余部分可用于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没有结余的,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出版资助,经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直接拨付给课题组或出版单位。

第七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有经费结余的,净结余资金原渠道全额收回,并按照财政局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

第八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确立的所有市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并将全部立项项目纳入市级预算项目库备案。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当年预算经费支配额度,确定各立项项目当年拨付的首期资助额度并予以拨付。

第九条 所有立项项目负责人在接到市社科规划办发出的立项通知书后,填写《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回执》,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通知要求的时间内由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填报项目立项回执者,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不予办理后续立项手续。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求:

(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应根据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并对主要用途和理由进行详细说明。

(三)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应接受本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审核。

第十一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立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批准后将项目经费拨付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一般不能转拨其他单位。如确需转拨给协作单位,应书面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协作单位不能在转拨经费中重复提取管理费,转拨经费应全部用于该项目研究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分期拨付。项目申请结项前拨付的资助经费最高不超过总额的80%,剩余20%在项目研究完成,提交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申请鉴定后予以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能调整。确因项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应当按照程序报市社科规划办批准。

(二)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调整金额超过项目预算总额10%的,应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清理该项目收支账目,编制市社科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中的项目决算表,并附上由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打印并盖章的项目经费收支明细账。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决算表。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名称、成果形式改变;项目研究内容重大调整;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管理单位变更;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要求延期一年以上(含一年)和其他

重要事项变更的,须由项目负责人或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经市社科规划办检查发现有重大事项变更未予报告者,暂停拨款,待报告并经审批后,再恢复拨款。

第四章 项目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中止。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者,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对因故中止研究者(指项目负责人因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或其他原因而被撤销项目的,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必须协助追回相关经费,并退还市社科规划办。如无正当理由,接到通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追回,市社科规划办将视情况依法对该单位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将有重点地检查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各研究项目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对管理范围内的项目经费行使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实施具体管理,按财务制度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预决算的审核,对预算的执行和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如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及时予以纠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经费账目和单据。

第二十条 市社科规划办加强对项目实施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每年年终向市财政局报送当年经费决算和使用情况说明。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挪用、截留项目经费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则

上一篇:办理公证的手续是怎样的下一篇:分步骤的培训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