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2024-10-01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共8篇)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1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国家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为大家就审计署最近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行在线访谈,就这个规定出台的背景、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家进行解读,欢迎您。[12-14 15:00]

[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 孙宝厚]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12-14 15:00]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叫“一场风花雪月”的网友提出的,很多网友对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特别了解,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它与其他审计有什么区别?[12-14 15:01]

[孙宝厚]我们平常所讲的审计一般是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它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上述单位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12-14 15:01]

[孙宝厚]通俗地讲,前者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后者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两者在项目组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12-14 15:01]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请您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相关背景和过程,中央出台新的规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12-14 15:02]

[孙宝厚]我先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02]

[孙宝厚]二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中央近期出台的干部管理监督和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2-14 15:03]

[孙宝厚]三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的需要。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修改完善。[12-14 15:03]

[孙宝厚]四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的需要。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台《规定》是为了总结经验,规范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12-14 15:03]

[孙宝厚]第二个方面,《规定》出台的过程。《规定》的出台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历经四年时间。[12-14 15:03]

[孙宝厚]2006年,新修正的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了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审计署与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并上报国务院。之后,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征求了部分中央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2009年上半年形成《条例(草案)》。[12-1415:04]

[孙宝厚]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与国务院法制办商议后认为,吸收《条例(草案)》中的主要内容,对两办《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完善,起草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更有利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基于以上考虑,在两办《暂行规定》和《条例(草案)》有关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草拟了《规定》送审稿。[12-14 15:04]

[孙宝厚]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审议同意,2010年10月12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正式颁布实施,并于12月8日正式向社会公布。[12-14 15:04]

[孙宝厚]第三个方面,《规定》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2-14 15:05]

[孙宝厚]第二,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12-14 15:05]

[孙宝厚]第三,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2-14 15:05]

[孙宝厚]第四,对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12-14 15:06]

[孙宝厚]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给网友介绍一下,经济责任审计可能有很多人知道有这个概念,我们这些年也一直在做,但外国就没有这个概念。据我们了解,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审计制度,但是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我们这几年到国际舞台上,有关方面对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很感兴趣,我们也在介绍这是我们很有特色的做法。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一些国家了解了经济责任审计之后,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富有特色的,也是富有成效的,有些国家也希望向中国学习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2-14 15:06]

[主持人]孙总,请您解释一下哪些领导干部需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06]

[孙宝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两办《暂行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只包括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自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12-14 15:08]

[孙宝厚]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具体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12-14 15:08]

[主持人]有网友也提出,审计署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12-14 15:08]

[孙宝厚]按照中央要求,审计署从2000年开始对省部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共对53名省部长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仅2009年和2010年就达到37名。通过对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为全面推进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2-14 15:09]

[网友 艺表人才]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机关需要出具什么样的报告?这些报告分别送往哪些部门、单位或个人?[12-14 15:09]

[孙宝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需要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出具的结论性文书,分别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审计结果报告是在审计报告基础上精简、提炼形成的结论性文书,主要是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同时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抄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12-14 15:11]

[网友 鹰派人物]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责任界定和处理的?[12-14 15:11]

[孙宝厚]我先说一下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大经济决策方面,部分决策存在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力、决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问题。[12-14 15:13]

[孙宝厚]二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方面存在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12-14 15:14]

[孙宝厚]三是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财政预决算编报不真实、不完整,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虚增虚减利润、偷逃国家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12-14 15:15]

[孙宝厚]四是风险管理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些企业存在主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国有资产未能实现保值增值等问题。[12-14 15:15]

[孙宝厚]五是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管理和监督方面,部分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层级过多、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12-14 15:16]

[孙宝厚]六是遵守廉政规定方面,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侵吞国有资产,以及超标准配备车辆、兼职取酬、参与集资分红等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12-14 15:17]

[孙宝厚]以上这些问题有的在机关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有的在企业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我在这里只是概括地讲,没有分企业和机关。[12-14 15:16]

[孙宝厚]责任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责任界定。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将责任划分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根据十多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规定》对责任划分种类作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将其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这种责任划分充分考虑到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审计结果利用的便利性,更加明确和具体。[12-14 15:18]

[孙宝厚]审计处理。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包括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限期退还违法所得、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等;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移送干部管理监督等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2-14 15:19]

[孙宝厚]目前,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正在逐步建立与本地实际相符合的行政问责或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地方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干部评议、行政督察等制度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14 15:19]

[网友 normalman]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12-14 15:20]

[孙宝厚]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审计评价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依法依规原则。依照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进行审计评价。[12-14 15:22]

[孙宝厚]二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既要肯定主要工作业绩,也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12-14 15:23]

[孙宝厚]三是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规定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还要强调的就是不能对没有审计的,或者是没有审计清楚的事情作出评价。[12-14 15:23]

[网友 沉默的羔狼]如何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12-14 15:23]

[孙宝厚]之所以要审计,就是因为有人关注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所以我们要提交报告。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12-14 15:25]

[网友 涛声依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都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请问,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由谁来审计?[12-14 15:26]

[孙宝厚]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非常理解网友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规定》出台以前,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同级组织部门商请或者委托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规定》明确地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本级党委与上一级审计机关协商后,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审计。审计署审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署是最高审计机关,无法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规定》明确在报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后,按照总理指示具体组织实施。[12-14 15:26]

[网友 586]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合法权益?[12-14 15:27]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审计就是要监督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制度规范,也有专门规定用于约束和监督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比如审计人员回避、保密、职业道德和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29]

[孙宝厚]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合法权益,《规定》专门增加了一些条款,比如,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等。为了给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更为有效的救济途径,《规定》还特别确立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时的申诉和申请复核制度。[12-14 15:28]

[孙宝厚]《规定》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有异议时,提起申诉和申请复核的途径及期限,以及审计机关办理复查和复核的期限。主要内容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可以自收

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审计署的复查决定为审计机关的最终决定。[12-14 15:30]

[网友 太阳天天升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困难和问题?您对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什么设想?[12-14 15:31]

[孙宝厚]首先,我说说取得的成效。十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12-14 15:34]

[孙宝厚]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超过40万篇,为党委和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2-14 15:35]

[孙宝厚]第二个方面,不足、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推进、不断深入,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12-14 15:35]

[孙宝厚]一是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在审计实践中尚未完全覆盖。具体情况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地、厅)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推进,对市委书记的审计仍处在试点阶段;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对省委书记的审计尚未进行过试点。

[12-14 15:36]

[孙宝厚]二是审计规范化建设不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计划性不强、临时追加项目较多;一些地方仍然以离任审计为主,任中审计比重较小,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内容不够规范完善,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不够科学准确;责任追究制度亟待落实等。[12-14 15:37]

[孙宝厚]三是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部分地方在审计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健全,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等。[12-14 15:37]

[孙宝厚]第三个方面,下一步工作设想。《规定》颁布施行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将会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谱写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新篇章。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2-14 15:38]

[孙宝厚]一是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省部级以下行政领导干部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推进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扩大市地委书记审计的覆盖面,稳步开展省市委书记审计试点。加大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推动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12-14 15:39]

[孙宝厚]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将共同研究制定贯彻《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印发《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等,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地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12-14 15:41]

[孙宝厚]三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各级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审计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12-14 15:41]

[网友 打钩钩]请问孙总,您对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有什么建议?[12-14 15:41]

[孙宝厚]这个《规定》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促使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对领导干部提一个建议或忠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12-14 15:44]

[主持人]网友对被审计人的审计结果是否公开,什么时间公开,多大范围公开都提出很多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2-14 15:44]

[孙宝厚]审计的结果应该公开,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他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至于公开什么内容,或者以什么形式公开,实际上这些年审计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们已经把审计结果公开了。因为审计一个单位领导的时候,既是对他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也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事实上,我们已经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形式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了。[12-14 15:52]

[孙宝厚]《规定》第38条,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但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走向规范化,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进行公开,当然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信息除外。[12-14 15:54]

[网友 风继续吹]规定总要一步步的完善,还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关键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到个人,有些官员就会肆无忌惮,请问如何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您怎么来看这个问题?[12-1415:53]

[孙宝厚]按照现在法律的规定,审计发现问题或者违法犯罪案件线索之后,在审计机关职权范围内会下达审计决定,要求予以纠正或者是移送有关部门进行查处,但是查处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结果可能是由做出处理的部门予以公布的,这个时候离当初审计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要揭示问题,让有关人员得到惩处,并对健全完善制度,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12-14 16:01]

[网友 不审不相识]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审计突出重点,对组织部门提出的计划有没有一些约束的机制?[12-14 16:02]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我刚才讲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就讲到了计划性不够强,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审计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从道理上讲都应该审计,但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安排计划,都应该分清轻重缓急。[12-14 16:04]

[孙宝厚]这些年有不少地方,大约一个干部任职期间会审计一次,有的是在离任的时候审计,有的是任期进行审计,大约是5年一次。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很好的协商,已经形成很好的制度,使每一个应该接受审计的人都能接受审计,但也考虑到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质量的要求,要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应该审计哪些人,再去审计哪些领导干部,这个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审计部门和其他的单位进行协商。[12-14 16:04]

[孙宝厚]刚才网友提到如何制约审计部门,不存在谁制约谁的问题,具体审计哪些单位要由组织部门提出委托的要求,这个委托都是可以商量的。有的时候可能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组织部门委托,最后确定下来。我想,既要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所有的应该接受审计的人都能接受审计,同时也要使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比较均衡,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则审计需求过大,而审计资源有限,审计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12-14 16:06]

[主持人]网友也有这样的提问,现行的《规定》和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有什么突出的差异?[12-14 16:10]

[孙宝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现在的《规定》是在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基础之上发展演变来的,是根据这些年的实际情况和新的要求总结提升来的。现在的《规定》和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差异可以做这样的概括。[12-14 16:15]

[孙宝厚]

一、审计对象提升了。原来的《规定》是县处级以下,后来扩大到地厅级,这一次明确规定所有的省部级及以下的领导干部都要审计,就是审计对象级别提升了。

二、审计内容深化了。随着这些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发展,大家认识到哪些是应该审计的,哪些是应该细化的,所以这次对内容更加细化了,都有明确的规定。[12-14 16:15]

[孙宝厚]

三、审计程序规范了。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规定的那么细,大家实际操作起来程序上还有一些灵活性,也有一些随意性和不规范性。随着这些年实践的深入,尤其是在大规模审计实践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这一次从联席会议制定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一直到最后审计报告的出具,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一系列的程序,都更加规范了。[12-14 16:15]

[孙宝厚]

四、结果运用强化了。这一次在《规定》里面不仅要求要审计,不仅要出报告,更关注这个报告怎么使用,所以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和结果的公开制度,就是使审计结果运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12-14 16:16]

[孙宝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相之间的配合更紧密了。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和通常的审计不太一样。经济责任审计有联席会议办公室,需要协调有关部门,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很重要的特点。这次在《规定》当中,对这些部门应该建立什么机制,如何运作都有明确的要求。[12-14 16:20]

[孙宝厚]我想这就是新的《规定》和原来两办《暂行规定》的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上五个方面。[12-14 16:21]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2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1.1组织领导

1.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六条) 。本条所称基层防疫队伍包括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动物防疫体系包括兽医工作体系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经费保障机制、兽医法制法规体系建设。

1.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六十二条) 。本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手段, 确立动物防疫工作中长期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途径和年度任务、方针、措施。

1.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 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四条) 。本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加大投入,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工作财政保障机制。

1.2疫病预防

1.2.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九条) 。本条所讲“国务院的规定”是指《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发[2005]15号) 。

1.2.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网络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其分中心, 国家级兽医参考实验室, 省、市、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和边境疫情监测站组成。

1.2.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 (兽医主管部门) 动物疫情预警后, 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 。

1.2.4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 (第六十三条) 。本条要求县、乡政府根据畜禽养殖数量, 合理测算村级防疫员数量, 解决好其工作补贴和劳动保障等问题, 将其作为防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做好小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观察报告等任务。

1.2.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第六十五条) 。防疫物资储备主要包括药品 (包括疫苗) 、医疗器械、隔离设施、卫生防护用品、消毒设备等。

1.2.6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五条) 。本条要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了减少动物疫病的传入风险, 享有对非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权力的同时, 要承担将该检疫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义务, 不得将检疫费用转嫁给货主。

1.3疫情控制

1.3.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迅速扑灭疫病 (第三十一条) 。根据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 一类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17种。

1.3.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第三十二条) 。二类动物疫病包括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牛结核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等77种。

1.3.3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第三十四条) 。三类动物疫病包括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脓疱、绵羊疥癣、马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等63种。

1.3.4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给予补偿 (第六十六条) 。政府因采取强制性应急处理措施, 对养殖者或经营者造成一定损失, 而给予当事人适当经济补偿, 有利于防控措施的顺利执行, 可以帮助当事人维持生活和恢复生产。

1.3.5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撤销和疫区封锁的解除, 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后, 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三十三条) 。

1.4责任追究

1.4.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指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是指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以及进出境检疫机构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单位领导,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负责动物疫情报告的具体执行人员。

1.4.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本条规定的应追究责任的违法行为主要指违反本法以上条款规定的行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为行政处分。适用对象为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政府领导和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执行落实人员。

2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2.1职责范围

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2.2疫病预防

2.2.1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 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所谓“风险评估”, 是指对人们在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和其他相关经营活动过程中, 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致病微生物及其扩散增加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和分析、估计、界定, 是对动物疫情未来形势可能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判断。

2.2.2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三条) 。强制免疫是指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 采取制定强制免疫计划, 确定免疫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 以及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等一系列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强制性措施, 以达到有计划分步骤地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目的。

2.2.3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是预防、控制直至根除动物疫病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长期、连续、可靠地监测, 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动物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流行趋势, 才能有效地实施国家动物疫病控制、消灭计划, 才能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建立无疫区)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2.4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本条要求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疫情动态和监测信息, 按照动物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其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及时做出相应的预警, 并采取相应措施。

2.2.5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 并负责验收公布 (第二十四条)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包括建立在天然屏障或人工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区和建立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场所。

2.3疫情通报

2.3.1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 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农业部是代表我国进行动物疫情国际通报的惟一机构, 农业部依照我国缔结的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的要求, 履行重大动物疫情通报义务, 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等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及时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2.3.2负责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 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3.1职责范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3.2疫病预防

3.2.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由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疫情情况,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 在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框架内, 提出执行计划, 即本地区强制免疫计划,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备案。由于各地动物疫病状况不同, 根据保护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需要, 本地区危害较严重的动物疫病也可以列入强制免疫计划。

3.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四条) 。

3.2.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

3.2.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

3.2.5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是对动物养殖、隔离、屠宰、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和相关经营单位的一项行政许可。设置此项行政许可, 目的在于规范其动物防疫条件, 使其在开始生产经营之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2.6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 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 (第六十三条) 。

3.3疫情通报

3.3.1接受动物疫情报告, 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 (第二十六条) 。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任何单位,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后, 应当立即派技术人员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赶赴现场, 按有关规定及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技术控制处理措施。

3.3.2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第二十七条)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 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引发的重大动物疫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

3.3.3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第二十八条) 。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 既对动物造成危害, 又同时感染人,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需要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双方相互通报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是十分必要的。

3.3.4根据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授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4疫病控制

3.4.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调查疫源, 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第三十一条) 。一类动物疫病的确认权限由农业部规定。参照国际惯例, 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确诊。例如, 根据2007年4月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 (农医发[2007]12号) 的规定,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到现场进行的是临床怀疑诊断;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样品检验后进行的是疑似诊断;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对病毒分离与鉴定进行的是最终确诊。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一定范围的区域。

3.4.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第三十二条) 。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并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由于不一定采取扑杀措施, 所以, 隔离措施就十分重要。与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的隔离不同, 此处的隔离, 是将未被扑杀的染疫动物、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与其他动物间隔开, 在相对独立的封闭场所进行饲养, 并按照农业部规定的防治技术规范进行接种和治疗, 杜绝疫病继续扩散。

3.4.3对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现场处理疫情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动物疫病病原体的人员,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六十七条) 。从事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疫情现场处理等工作的人员, 是极易接触动物疫病病原的高风险人员。有关单位在保障这些工作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同时, 还应当采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措施, 注射疫苗和定期体检等。对有关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卫生保护措施, 对所有暴露于感染或可能感染动物和场所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

3.5动物诊疗

3.5.1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一条) 。

3.5.2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 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下转第12页) (上接第4页) 考试合格的, 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 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 (第五十四条) 。执业兽医注册制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延伸, 按照本法规定,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 在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后, 必须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注册后, 方能开展动物诊疗相关活动。这一规定, 确保了兽医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执业兽医人员的有效管理, 也为执业兽医队伍的继续教育及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6行政执法

3.6.1违反本法 (第十四条第三款) 规定, 对经强制免疫的动物未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的, 依照《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四条) 。《畜牧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以万元以下罚款”。

3.6.2动物诊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八十一条)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情节严重”, 是指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 例如造成一类动物疫病传播;由于诊疗行为致使其他多个饲养主体的动物感染该疫病或大量动物感染该疫病、造成周边及较大范围的动物疫病流行、传播等。

3.7责任追究

3.7.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3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初级阶段:1986年12月审计署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下发《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审计结果都做了规范。随着形势的发展,承包经营审计、破产审计、企业业务经营审计等多种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逐步展开,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

发展阶段:1998年中共纪委、中央组织、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区、部门学习借鉴菏泽经验,积极稳妥有步骤地推行领导干部任期。中办、国办于1999年颁布了《暂行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2000年下发《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200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市审计局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履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职能和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管理及实施的双重职能。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仅2008年至2011年底,全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932人,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09 893.41万元,应上缴财政806.57万元。被审计单位实现国有资产增值608个,保值185个,减值64个;澄清问题1人,晋升102人,撤职、降级或其他处分9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21起。

回顾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稳步推进,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施政能力及领导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贯彻落实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与经验

1.组织领导情况。

2010年两办规定出台后,我市及时调整了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情况修订了《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七家联合下文出台《九江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以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措施。2002年我市正式建立机构,至2003年止全市13个县区(含市直)成立了经济责任领导小组,设置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配套专职审计人员。截止2011年底,瑞昌市、星子县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为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从而确保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别于其他审计工作,它涉及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等相关部门,必须实行部门联动,才能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几年来,我局经常主动与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沟通协调,建立相互联系机制,形成互动,一是对上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新精神、新要求和其他地市的经验做法,及时反馈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市纪委和组织部对反映被审对象的问题和举报及时提供给我们,使我们在审计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审计时效,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及时主动地反馈相关部门,做到了资源共享;三是始终坚持每实施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必须是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三家同时进点,形成合力,确保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

开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责任重大,事关对领导干部的正确评价,如何把握住审计重点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几年来,通过实践,我们始终围绕下面五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或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是否建立了和健全内部经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三是通过对财政、财务的检查,披露领导者任职期内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纪律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借以警示后人;四是重大经济事项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特别是关注土地(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等)、基建项目、企业改制等一些重大经济事项,要逐项地审计;五是查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交办的掌握领导者任职期内个人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和审计期间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并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查清领导者有无违反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与此同时,审计中我们还要关注前任领导者遗留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任期内债务是否增减,离任时遗留下的重大经济事项等也一并审计。

4.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正确的审计方法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手段,要围绕审前、审中和审结三个环节开展工作,首先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鉴于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其他专业或行业的审计,特别是县(镇、乡)长经济责任所处的位置有别于政府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具体的单位,它管辖的范围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区域,范围广、管理的经济事项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和区域经济特色,作为县(乡、镇)长就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不同的决策重点,因此,只有在审计前,全面了解掌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并从相关性原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从“需要、可能、效益”等方面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在审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任职内政府投资较大项目绩效情况,地方可用财力,政府扶持企业的政策效益,教育专项和政府负债等进行审计专题调查,分析当地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特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审计终结环节,审计人员要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审计获取大量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公正准确的结论,这是审计成果得以充分体现的重点工作。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

审计免疫系统论提出,给审计部门一个准确的定位,审计要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2010年新的两办文件出台给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带来契机,我市将针对存在问题逐一加以改进。

一是落实两办规定,制度和机构到位。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系会议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会议,从宏观加强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按照两办文件精神,制订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上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精神和规定,具体协调组织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照规定将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配备到位,由同级审计机关副职或同职级领导任职。

二是要全面推进任中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目前我们大多开展离任审计。按照审计免疫系统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任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它的时效性和作用大于离任审计,要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只有全面推进任中审计才能合理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人员不匹配的矛盾,同时还能克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临时性、突击性。只有推进任中审计,才能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触角要涉及到各个领域。

三是要提高审计质量,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力度。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不同审计重点内容,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围绕领导干部守法情况、尽责情况开展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行为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发生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做出审计评价;合理科学地划分责任;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使用性,从而促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4

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据国家审计署网站消息,昨日,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张通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答记者问。

问答全文如下:

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围绕《实施细则》,就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张通同志。

问题1: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工作,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状况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全面展开,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逐步建立起了重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轮审制度。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共审计22多万人次。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160多人次、地厅级4600多人次、县处级5万多人次、乡科级17万多人次。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反腐倡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围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着力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依法行政和政令畅通。特别是加大对中央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财政、土地、环境保护等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被审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

(二)围绕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部署,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涉嫌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他人员共258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三)围绕推动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重点检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干部考核、任免、问责和管理监督提供参考。2008年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等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对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责任的890多名领导干部,给予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以及撤职等其他处分;对绝大多数被审计领导干部,通过反馈结果、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促进增强了依法履职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多地方还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经济决策、人事任免、案件处理等的重要环节,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的机制。

(四)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维护经济安全,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完善制度、深化改革。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报告和信息32万多篇,提出审计建议51万多条,促进健全完善制度2万多项,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客观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问题2:

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制度,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管理实行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制度。各级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一般包括纪检监察、组织、编制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领导本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一组织协调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计划、实施、结果运用和督查调研等,并形成了各部门“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

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健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照中办、国办1999年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监察部、审计署、国资委建立了中央部委一级的联席会议制度;第二个阶段,按照中办、国办2010年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成立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审计署牵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为成员单位,审计署审计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中央联席会议每年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履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职责。

多数地方党委或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本级联席会议召集人或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各级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充分发挥干部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优势,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3:

近日,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请您介绍一下《实施细则》出台的背景。

答:为全面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0月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两办《规定》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和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同时,在两办《规定》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对部分条文的理解不统一、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审计实践中也探索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待总结并上升为制度。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5

责任审计规定》释义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12月8日向社会公布。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规定》的主要内容,制定本释义。

第一章 总 则

[条文] 第一条:“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下简称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规定》立法宗旨和依据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从宏观层面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是制定本规定的主要宗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要求。1997年胡锦涛同志的批示明确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很有好处。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微观层面讲,《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为了科学总结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经验,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但是只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作了原则性规定,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没有具体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999年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以下称两办暂行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方面已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各地依据不同层次的文件和规定开展工作,影响和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定》在审计法第二十五条的基础上,面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在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评价、责任划分和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三)《规定》的制定依据是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规定》要依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又是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据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关规定。[条文] 第二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

(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第三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释义] 第二条、第三条是关于审计对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该条在两办暂行规定确定的审计对象基础上有了较大突破,与审计法第二十五条相比,更加直接、明确、具体。

(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所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是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中包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条文]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内涵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本条在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对经济责任内涵作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规定。

(二)经济责任的内涵,首先是基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任的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领导职务;其次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因所任职务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再次是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职责和义务。[条文] 第五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依据和审计方式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第一款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依据,与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相衔接,明确提供了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依据。

(二)第二款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两种方式,包括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来选择审计方式。

(三)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是各地在审计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离任审计有利于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但存在实效性不强、不利于整改和审计结果利用等问题。近年来,各地在开展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前移监督关口,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增强审计的实效性,避免“秋后算账”,注重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规定》认可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两种审计方式。[条文] 第六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依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

地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与上一级审计机关协商后,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

审计署审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报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后实施。”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对象确定原则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第一款规定依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和绩效审计时,按照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来划分审计管辖范围,确定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不同,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因此,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原则是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而不是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二)为了回应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由谁来审计的问题,《规定》对其确定原则和组织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

第二款明确地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与上一级审计机关协商后,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即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

第三款关于审计署审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署是最高审计机关,无法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规定》明确在报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后,按照国务院总理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条文] 第七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干涉,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不能超越法定审计监督职权范围,不能滥用审计权力,侵害被审计领导干部或者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当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挟私偏袒。

(二)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接受、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据实提供相应的资料和情况。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干涉审计机关或者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审计工作。

(三)审计人员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审计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打击报复审计人员。[条文] 第八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保密义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和形成的审计记录,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经济责任审计无关的目的。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条文] 第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保证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所必需的机构、人员和经费。” [释义] 本条是关于保持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所必需的机构、人员和经费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需求不断增长,审计机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目前已经占到审计工作总量的40%以上。但是部分审计机关仍然存在未设立专职机构、审计人员和经费不足等与审计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为了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可持续发展,《规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为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提供有效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保证。

(三)审计机关应当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二章 组织协调

[条文] 第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与同级审计机关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为同级审计机关的副职领导或者同职级领导。”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组织管理制度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与支持,是经济责任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规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二)领导小组或者联席会议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目前,全国已有90%以上的省、市、县,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在总结全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规定》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规定》没有对建立领导小组作出专门规定,但也未加以限制,已经成立领导小组的地方,仍可以保留领导小组,通过改进组织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干部管理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重要保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大多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这些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规定》认可了这一做法,明确联席会议由上述部门组成。

(四)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本条第二款对其机构设置和领导人员配备作了进一步规定,即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同级审计机关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为同级审计机关的副职领导或者同职级领导。这对于推进经济责任专职审计机构及其领导人员级别的提升,确保审计机关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具有重要意义。[条文] 第十一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二条:“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起草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和文件,研究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总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 [释义] 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是关于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主要职责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联席会议主要是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各成员单位既要在本部门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发挥作用,又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规定》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包括共同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制度和审计计划、共同研究利用审计结果、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联席会议办公室是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主要为联席会议组织、管理、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规定》明确了其主要职责,包括研究起草有关法规制度和文件、研究提出年度计划草案、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等。[条文] 第十三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组织部门每年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经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后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定的科学性是有效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增强审计效果的关键。目前,部分地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规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要有计划地进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制定审计计划,这一计划通常指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将其纳入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之中。遇有临时增加项目的特殊情况,应当履行追加计划程序。二是审计实施应当按照审计计划来进行,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年度审计计划及时完成审计任务。

(三)根据目前审计实践中的做法,按照党管干部原则,《规定》明确每年制定审计计划时,首先由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审计委托建议。

(四)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共同任务,《规定》明确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组织部门的委托建议,共同研究提出年度审计计划草案。

(五)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规定》明确年度审计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审计内容

[条文] 第十四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内容确定原则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核心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经济社会和事业科学发展。同时,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和评价,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作为切入点。基于以上考虑,《规定》明确将上述内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重点和基础,是确定审计内容的重要原则。

(二)审计机关和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仅限于领导干部有关经济活动职责的履行情况,审计机关应当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界定审计内容,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严格做到依法审计。[条文]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第十六条:“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第十七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第十八条:“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释义] 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第十五条至第十七条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二)第十八条明确了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关注的事项,这也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制定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强调领导干部行使着管理经济社会的重要职权,履行着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经济社会和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条文] 第十九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由上级领导干部兼任,且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内容仅限于该领导干部所兼任职务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对象由上级领导干部兼任时如何确定审计内容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由上级领导干部兼任,且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该领导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二)对该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时,审计内容应当限于该领导干部所兼任职务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而不涉及该领导干部所任其他领导职务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

第四章 审计实施

[条文]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实施审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实施审计的计划依据和组织形式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是经过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的,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审计。

(二)审计组是审计机关实施项目审计的组织形式,审计机关应当按照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要求配置审计资源,组成审计组实施审计。[条文]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以下简称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机关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在正常情况下,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送达审计通知书。

(二)在特殊情况下,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但必须经过本级政府批准。特殊情况是指:

1.办理紧急事项的。比如党委、政府基于特殊要求且情况紧急的,或者相关部门有特殊要求且情况紧急的。

2.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原任职单位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比如相关部门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或者相关人员涉嫌经济犯罪,需要协同相关部门,立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3.其他特殊情况。

(三)明确了审计通知书的送达对象。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为保障和维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合法权益,《规定》在审计法和两办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审计通知书首先应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审计通知书在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的同时,也应送达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条文]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召开有审计组主要成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安排审计工作有关事项。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人参加。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审计公示。”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和审计公示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召开审计进点会和进行审计公示,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多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是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审计进点会。

1.召开进点会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审计依据、审计内容、时间进度安排、有关要求等,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2.召开进点会的时间,本条仅规定“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规定具体时间。在审计实践中,一般在审计组开始现场审计前,也可视具体情况,在开始现场审计后的合理时间内召开审计进点会。3.进点会的参加人员,包括审计组主要成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相关人员。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管理的工作,在目前审计实践中,部分地方的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派人参加审计进点会,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可以派人参加审计进点会。

(三)审计公示。本条第二款规定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审计公示,但对审计公示方式没有具体规定,审计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公示。[条文]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听取本级党委、政府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听取有关领导同志和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帮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把握有关问题和线索,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也为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听取意见和了解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经程序和要求。[条文]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提供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资料;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四)其他有关资料。” [释义] 本条是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提供资料义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

(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为了保证审计机关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在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础上,本条明确规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除了应当提供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资料之外,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还应当提供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三)本条所称的“其他有关单位”,是指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以外的单位。[条文] 第二十五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释义] 本条是关于确立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承诺制度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本条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规定,即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以及有关单位均需要作出书面承诺。

(二)书面承诺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仍然担任所任职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作出书面承诺;二是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已不再担任所任职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原任职单位应当作出书面承诺。[条文]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时,可以依法提请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机关提请协助权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或者其他机关予以协助。审计法的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

(二)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都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承担着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和协调职责。本条所称“有关部门和单位”,除包括审计法规定可以提请协助的上述机关外,也包括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条文] 第二十七条:“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将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后,首先应当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该报告是审计组就审计实施情况和审计结果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

(二)征求意见范围。

1.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提交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为保障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合法权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

2.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本级党委、政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较为了解,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可以作为审计评价的参考依据,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也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的意见。

3.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是干部管理监督部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部门的意见是全面客观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也可以征求本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

(三)征求意见方式。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以书面形式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有关单位的意见。

(四)反馈意见时限。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本条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对于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反馈意见的时限,本条未作具体限定。[条文]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出具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按照有关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该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干部管理和监督服务的,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应当向组织部门提交审计结果。由于审计报告的专业性较强,篇幅较长,为了便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等部门阅读和使用,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提炼后,审计机关向有关部门出具审计结果报告。[条文] 第二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抄送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 [释义] 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是关于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送达对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报告主送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

(二)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的送达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必须送达的对象,包括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组织部门。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必须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经济责任审计是接受组织部门委托建议开展的审计,是为干部管理和监督服务的,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应当提交组织部门。

2.根据工作需要送达的对象,包括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如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求,审计机关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同意,可以将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作为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抄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具有管理监督职能的有关成员单位。[条文] 第三十一条:“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处罚权和移送处理权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设定的审计处理、处罚权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同样适用,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违纪违规问题能否进行处理处罚的问题。

(二)审计机关在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和后果,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果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者提请政府裁决。[条文] 第三十二条:“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审计署的复查决定为审计机关的最终决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有异议时救济途径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为了保障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合法权益,保证审计质量,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本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救济途径作出了规定,建立了申诉和申请复核制度。

(二)申诉条件。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时,才能提出申诉。对审计组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时,应当在向审计组提交的书面反馈意见中说明。

(三)申诉时间和对象。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

(四)审计机关受理申诉的时限和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申诉的内容,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查,履行必要的复查程序,并在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

(五)申请复核的时间和对象。申诉人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

(六)审计机关受理复核的时限和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收到复核申请后,应当根据复核请求,对作出复查决定的审计机关的复查行为和审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复核,并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七)复查决定和复核决定的效力。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审计署的复查决定为审计机关的最终决定。

第五章 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

[条文]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释义] 本条是关于审计评价依据和原则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评价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包括: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

(二)审计评价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包括: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有充分审计证据支持等。即在法定审计内容范围之内,应该审计什么必须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条文]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责任划分种类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界定。

(二)本条是在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责任划分种类作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将责任划分为两种,即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又将主管责任划分为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根据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经验,《规定》在此基础上,对责任的划分作出了完善,将其直接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更为明确和具体。[条文]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所称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五)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所称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二)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本规定所称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释义] 第三十五条至第三十七条是关于责任划分标准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界定责任的前提。必须是针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行为,其他行为不属于界定责任的范畴。

(二)直接责任的划分标准。《规定》明确了五种情形,与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比,删去了“失职、渎职行为”一种情形,相应增加了两种情形:一是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三)主管责任的划分标准。在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主管责任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确定为两种情形:一是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领导责任的划分标准。按照排除法将领导责任确定为一种情形,即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条文] 第三十八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第三十九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人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释义]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审计结果运用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干部管理监督部门。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运用审计结果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根据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明确规定要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三)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等干部管理和监督规定的相关要求,第三十九条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 则

[条文]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等,本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释义] 本条是关于《规定》未尽事宜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规定》是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门规定。在《规定》中有明确规定的,应当依照《规定》执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有关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等,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未作规定的应当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条文]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适用本规定。有关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参照本规定组织实施。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规定》适用范围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适用《规定》。

(二)有关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参照《规定》组织实施。

(三)《规定》第二条、第三条和第五条涵盖了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由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职权有别于审计机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条文] 第四十二条:“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或者贯彻实施意见。”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同时废止。” [释义] 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四条是关于制定有关配套文件、《规定》解释权和生效日期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定》,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应当根据《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或者贯彻实施意见。

(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规定》的解释权授予审计署,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6

概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12月29日颁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总局令第150号)(也称“汽车三包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包责任主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家用汽车产品的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销售者承担后,属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追偿。

解读:该规定未明确家用汽车产品故障的检测机构、未明确约定生产者对在三包凭证内明示的发动机、变速器、易损耗零部件等范围可由销售者承担责任后直接索赔,及处理时限等细节。可能导致今后厂家自行检测对我们索赔的缺陷不予认可或消极回应,导致我们赔付给消费者的款项无法追偿。2013年1月1日生效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中,明确约定“对实施召回的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缺陷。生产者应当承担消除缺陷的费用和必要的运送缺陷汽车产品的费用。”汽车三包法后续仍需细则明确约定生产者责任。

三包责任内容

(一)包修

1、包修期限: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

2、包修内容:在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解读:

1、包修期限大于三包期限。三包期限为不低于2年或5万公里。包修期限为不低于3年或6万公里。

2、三包有效期及包修期限的起算时间均为开具购车发票之日。

3、免费修理需凭购车发票及三包凭证;

4、免费修理的免费内容包括工时费、材料费。

(二)包换/包退

1、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易损耗零部件:

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

易损耗零部件在其质量保证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易损耗零部件。

解读:

1、汽车三包法规定,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的种类范围、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及其质量保证期均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其种类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规定。

2、汽车三包法虽规定上述主要零件、易损耗零件的种类范围及质量保证期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但并未明确规定生产者需对明示内容的具体赔偿责任、处理时限等。对今后销售方承担后向生产者索赔较为不利。

2、免费更换或退货

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

解读:

1、免费退换货时限:开具购车发票60日内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内(先到为准)。

2、免费退换货条件共4种: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

3、问题:上述情形中并未规定车身开裂、燃油泄露的具体衡量标准,比如开裂的大小、燃油泄露的程度,是否需要生产者在三包凭证中确认,或是需要在经销合同中确认,或需要经过质监局确认衡量标准?仍需后续细则规定。

3、累计修理或更换2次的情况(消费者需支付使用补偿金):

(1)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注1)累计进行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2)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3)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注1: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是指家用汽车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无法安全使用家用汽车产品,包括出现安全装臵不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或者存在起火等危险情况。

解读:累计修理或更换超过2次,经销商退货时可要求消费者支付合理使用补偿金。合理使用补偿费用的计算公式为:[(车价款(元)×行驶里程(km))/1000]×n。使用补偿系数n由生产者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使用时间、使用状况等因素在0.5%至0.8%之间确定,并在三包凭证中明示。

4、修理时间超过35日或次数超过5次(消费者需支付使用补偿金):

在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注意:包修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每次修理时间(包括等待修理备用件时间)超过5日的,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备用车,或者给予合理的交通费用补偿。修理时间自消费者与修理者确定修理之时起,至完成修理之时止。一次修理占用时间不足24小时的,以1日计。(需要根据车辆识别代号(VIN)等定制的防盗系统、全车线束等特殊零部件的运输时间及外出救援路途所占用的时间不计入修理时间内)。

解读:

1、退换货的税务问题:汽车三包法并未明确规定,退货后销售者已经开具发票、缴纳的税款如何退回。企业用红冲发票抵扣之后的营业收入仅限发票开出之日起180天之内,与汽车产品2年(730天)存在很大的时段差异。如已超过企业可红冲的时限,但又在退货时限之内发生退货,企业已经缴纳的税款如何处理,尚需后续细则约定。

2、退换货的费用问题:退货后消费者已经缴纳的购臵税、上牌费用、已购买的保险等问题如何处理,汽车三包法并无规定,该部分费用也并未规定由经销商承担。仍需后续细则明确。

3、发票:如发生换货,因发票写明发动机号,换货导致发动机号更改,汽车三包法仅明确需重新发放三包凭证,并未明确是否要重新开具发票。如换货发生在红冲期限之外,重新开具发票的税收损失又将如何弥补?是否可向生产者追偿?仍需后续细则明确。

4、合理使用补偿金:修理时间超过35日或次数超过5次,经销商退货时可要求消费者支付合理使用补偿金。合理使用补偿费用的计算公式为:[(车价款(元)×行驶里程(km))/1000]×n。使用补偿系数n由生产者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使用时间、使用状况等因素在0.5%至0.8%之间确定,并在三包凭证中明示。

更换或退货的要求

1、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更换条件的,销售者应当及时向消费者更换新的合格的同品牌同型号家用汽车产品;无同品牌同型号家用汽车产品更换的,销售者应当及时向消费者更换不低于原车配置的家用汽车产品。

2、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更换条件,销售者无同品牌同型号家用汽车产品,也无不低于原车配置的家用汽车产品向消费者更换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销售者应当负责为消费者退货。

3、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本规定更换、退货条件的,消费者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由销售者更换、退货。

时限要求

1、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更换条件的,销售者应当自消费者要求换货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消费者出具更换家用汽车产品证明。

2、三包有效期内,符合退货条件的,销售者应当自消费者要求退货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消费者出具退车证明,并负责为消费者按发票价格一次性退清货款。

3、三包有效期内,消费者书面要求更换、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自收到消费者书面要求更换、退货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或者未依法负责更换、退货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

4、消费者遗失三包凭证的,销售者、生产者应当在接到消费者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办。

更换后三包期限

更换家用汽车产品后,销售者、生产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三包凭证,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

汽车所有权转移与三包责任

家用汽车在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内发生所有权转移的,三包凭证应当随车转移,三包责任不因汽车所有权转移而改变。

三包责任免除

1、易损耗零部件超出生产者明示的质量保证期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

2、消费者所购家用汽车产品已被书面告知存在瑕疵的;

3、家用汽车产品用于出租或者其他营运目的的;

4、使用说明书中明示不得改装、调整、拆卸,但消费者自行改装、调整、拆卸而造成损坏的;

5、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而造成损坏的;

6、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

7、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坏的。

8、无有效发票和三包凭证的。

解读:严格的三包责任下,必然对汽车产品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要求更为严格,必须在授权的经销商或维修站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修理,可保证该部分业务收入来源稳定。

三包退回车辆处理

更换、退货的家用汽车产品再次销售的,应当经检验合格并明示该车是“三包换退车”以及更换、退货的原因。“三包换退车”的三包责任按合同约定执行。

解读:

1、退换车的处理:三包退换车仍可销售,销售前应经检验合格并明示“三包退换车”及退换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首先是委托性。人民群众委托其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管,这是其工作的本质特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主要用以保证我国官员经济行为的合法,以及职责的履行两个方面,用以确保人民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实现我国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另外,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审计的具体内容、对象与其他审计的不同。其具体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从而以保证其效用的最大化。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1.审计对象局限性。审计工作面对的应该是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领导而进行的审计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审计仅仅只面对县级和县级以下的领导干部进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审计工作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用以监督高层领导的职责履行情况,以及财政支出情况。

2.审计有待规范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复杂性,并且审计工作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经济责任审计创新

1.审计分类创新。当前,审计的主要分类是根据其主体性质不同,以及审计内容进行区分审计的。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相应的文件颁布时间较晚,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具体分类方式的编制,从而完善审计工作,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优化,促进审计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审计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同于其他审计制度,它是对政府部门进行的责任履行程度,以及财政支出情况的监督,这种审计制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我国特有的。它是保证我国党政机关廉洁奉公的保障。从出现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审计制度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善,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实现责任制度方面的创新,将理论创新与制度相结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

3.审计关系人理论创新。审计工作是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活动。是对其进行相关职责、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从审计关系人在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参与人员中间存在三种人物关系,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与盈利性审计相比,审计的对象不同,因此应该对审计人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更好的进行监管企事业单位领导方面的责任履行问题。

四、审计理论创新

1.审计理论程序、报告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还包括对于审计理论体系以及报告的创新。首先,在审计理论程序上,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在具体的审计理论程序中,其构成因素就会比较多。鉴于这个原因,在审计理论程序的建立中,一定要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程序模式的创新。在实现其审计体系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其主体的创新,以具体的程序模式,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另外,为了审计方法和报告上能够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实行并起到相应的作用,就必须对审计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再对其审计方法进行完善,进一步实现有效的搜集证据材料,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进而规避风险,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升。

2.结构体系创新。目前,我国的审计理论发展与国外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想要在国际间进行交流、合作,必须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但是当前我国的理论结构体系由于与国外的重点不同,在其具体的结构呈现上面也出现了不同的状态,那么,要想经济责任审计与国际间进行交流,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创新,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好的进行监督工作。

3.发展目标与体系的创新。目标与体系的创新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发展目标上来说,想要不断的进行审计理论的完善,必须切实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在相应的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对于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深化加强对于审计理论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用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为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从体系上来说,由于在机制体系运行中,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审计方式,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显现出了对于机关干部工作的,以及财政方面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这就为我国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但是由于相关的政策颁布时间比较短,具体实施在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当前为了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在确保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和当前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具体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从而推动审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发展。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现状,以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的审计制度。从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审计理论创新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相关文案。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 篇8

近日宝鸡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人员调整后的第一次会议,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编办等市经济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综合实现执法效果;要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做好任前审计,前置审计结果,并将审计结果定期通报,联合督促整改,市委组织部要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探索经责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增强透明度,促使领导干部认真履职,规范行为,切实提高经责审计监督效果。

渭南市

渭南市近期召开了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培训会,会议就切实抓好《实施细则》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提出要求:一是强化法治思维,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大意义;二是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领导、持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水平、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力度等四个方面就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出安排;三是持续改进作风,更加严格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 (渭南市局办公室 经责处)

城固县

上一篇: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指导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