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音乐性

2024-06-01

格律诗的音乐性(通用2篇)

格律诗的音乐性 篇1

宋欧阳修说:“文工者诗也。”格律诗, 则是工中之极巧者。格律诗, 亦称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形成于唐精巧于宋,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让“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心动”。前人的论述极多, 卷轶浩繁, 有些问题也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下面, 我们对格律诗的语言特点从全新的角度作一探讨。

二、种类、名称

(一) 按“言”分类

一般来说, 格律诗按照“言”分类, 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

(二) 律诗、绝句

近体诗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律诗和绝句, 律诗即是格律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律诗, 总计八句, 绝句是其一半, 为四句, “截句、断句’即从此而来;超出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者排律, 六句律诗偶尔出现, 称为三韵小律;律诗、绝句, 有五、七言之分, 排律诗的规定必须超过八句, 多则不限, 以偶数为标准, 十句亦可, 三百句也无妨, 要求一韵到底, 押平声韵, 韵脚固定不变, 每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 除了首尾联句以外, 要求全部对仗。排律诗因此增加了难度, 以是之故, 古今以来, 排律诗, 尤其是优秀的排律诗寥若晨星。

三、押韵的规则

众所周知, 诗歌是押韵的, 一切诗歌概莫能外, 格律诗尤其严格。但是, 古今的语言特点不同, 古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不一致, 有时产生误解。我们以举世闻名的一首诗做例。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读起来, 感觉不是很押韵, 原因是, 回的韵母是ui, 来的韵母是ai, 但是按照古代的语言发音却是合乎标准的, 都属于“上平十灰”韵, 押韵非常严格。隋唐时代, 从口语中甄选近似音做韵脚字, 隋唐之后, 产生了专门的韵书, 比如最通行的《平水韵》和后人以此修订的《佩文诗韵》。

四、平仄格式

(一)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一首诗歌, 音节响亮, 朗朗上口, 抑扬顿挫, 读完余香满口, 满室散馥, 意犹未尽。除了上面所说的押韵外, 就是平仄格式的缘故。汉语有高低长短的特点, 古人将之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代自有其语言特点, 其平声, 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 上声去声古今相当, 古入声, 已经消失无存;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协调搭配, 形成了格律诗的平仄格律。“平, 平声也;仄, 上声、去声、入声也”。格律之严, 至堪重要。

(二) 诗以意境胜

但是诗律之工远不如文字之工, 诗最终以意境胜, 李白见崔浩黄鹤楼诗后, 题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不协律之多有目共睹, 而天下无出其右者。“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可见诗的意境与规律并佳更能是无暇宝璧、光照千秋了。

(三) 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本的句式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最后两字是平仄, 称为平仄脚) ;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后两字是仄平, 称为仄平脚) ;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最后两字是仄仄, 称为仄仄脚) ;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后两字是平平, 称为平平脚) 。

(四) 调平仄的的一些要求

1. 避孤平。

像这样的句子: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中间有单独的平声字, 即为孤平;像第一句的例子, 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 于此不合, 即为失误;如果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 就要补救。要说明的是, 仄收的句子, 即便是中间有单独的平声字也是可以的, 称为拗句。

2.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对于初学者, 这个口诀简单实用, 实际上, 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 常常会失误。

3. 拗救。

字要合平仄, 如果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因为内容需不得已用了仄声, 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 叫“救平”, 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 就算合律。

五、对仗要求

现在的文学语言, 很少涉及对仗的问题, 而格律诗的创造, 对仗时时处处存在, 不可或缺。

对仗, 两两相对, 整齐排列, 看起来醒目精神, 读起来干脆利落, 格律诗的对仗, 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 更是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随意, 可对仗可不对仗, 律诗之间的两联必须对仗, 排律, 则除了首尾两联要全部对仗。

对仗有一种讲究, 就是避免合掌。我们看下面的诗。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 组成的情况完全相同, 都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动词对动词, 颔联和颈联的组成、构造一模一样, 没有区别, 像人的手掌相合, 称之为“合掌”, 合掌是律诗大忌, 因此, 合掌诗很少出现。

六、重字的问题

现在的语言, 重字不重字, 没人关注。古代纸张稀少, 诗人们惜墨如金, 对重字的出现是非常忌讳的。

七、修辞手段

格律诗在修辞方面, 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 省略

一首绝句, 短短二十来字, 必然高度凝练, 否则言之无物了。所以, 有些能省略的都做省略, 力求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内容。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完整地说, 应该是相见时难别时亦难, 但是, 格律有要求, 字数有规范, 只能在此省略, 而读者也心知肚明。

(二) 互文

互文是省略的一种, 格律诗屡屡见之。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如果没有了解省略之功能, 则此诗难以理解。没有省略的话应该如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三) 倒装

倒装有好几种, 有字的倒装, 有词的倒装, 还有整个句子的倒装, 词语的倒装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倒装原因, 有迁就主题有所强调, 有为了押韵, 不胜枚举。此句为了突出城阙、风烟而倒装;句子的倒装, 比如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先言回日, 再说去时, 倒装是很明显的。此外, 尚有借代、双关、重叠、排比、拆字、曲喻、反衬等等, 不一而足, 难可俱陈。

八、结语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长廊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格律严谨, 字少意丰, 修辞琢句, 赅博绝伦, 意蕴深厚, 微描细摹, 情感丰富。这是一笔十分丰厚和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本文全盘考虑, 去繁就简、去粗取精, 略谈其要, 权衡轻重, 疑义相析, 敬请匡误扶正。

摘要:本文旨在对格律诗的语言特点有所研究、有所发现, 一点体悟, 管窥蠡测, 宋人献曝, 若益于同仁点滴, 则我至为欣悦。

浅谈英语格律诗的音乐性 篇2

关键词:诗歌 音乐性 声韵 节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在英国历史中,格律诗是英国诗歌的主体和骄傲,西方诗人大多数都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英语格律诗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它对音乐的追求是无限的,正如爱伦·坡所说:诗歌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

一 诗歌与音乐性

作为语音的一种性质,音乐性由一定的音群相互照应而产生。和谐的旋律、悠扬的音调、婉转的收束音等,都具有音乐感。韵律和节奏是形成诗歌音乐性的基本手段,要想理解诗歌的音乐性,就必须把握好诗歌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在诗歌的要素中比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更加重要,这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诗歌、音乐和绘画,都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耀眼的辉煌。而在它们之间,以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最紧密。

在古希腊酒神的祭祀仪式上,开始出现了诗歌、音乐和舞蹈。人们在祭祀仪式上,身着葡萄藤、葡萄叶等植物,在七弦琴等乐器的音乐伴奏下,又唱又跳。在这些仪式中形成了抒情诗歌。“抒情诗歌”的英文词“lyric”,意思是弹着七弦琴(lyer)唱歌,它来源于希腊语中的“lyri”。英语歌谣最初都是口头流传的民歌,如长篇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原本是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它的韵律和节奏非常适合歌唱艺人边弹边唱,被称为头韵体叙事长诗。古英语诗歌或是在民间流传的民谣,或是给上层阶级欣赏的歌曲,诗歌和音乐结合时最有生命力,最能流传,诗歌和音乐有同样的起源,它们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统一,它们在西方诗歌史上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

音乐性在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从语言开始产生时,诗与音乐就具有了相生关系,当语音还没有达到足以表达各种想法、意识时,音乐的抒情性语调承担了表达意义的功能。虽然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日常语言和工作语言中已经不具有了抒情性和音乐性,但在诗歌中这种抒情性和音乐却一直保留,并得到更加丰富的发展。所以说,诗歌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语言是按照音乐原则组合起来的有机体,诗歌借助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节律化即音乐化。诗歌的词句不仅仅是考虑含义,而且还要考虑声音的悠扬,通过具有乐感的声音去加强他们要表达的内含,只要诗歌追求自己的效果,就离不开音乐性的支持。而音乐性作为诗歌的感性因素,在节奏上具有和谐的韵脚和悦人的魔力,能够愉悦读者的感官。音乐性作为诗情和诗思的精神,具有安定情感和想象的作用,使诗从悠远走回来,诗歌的魔力在于它真的似一首歌,能够控制读者的情感。

二 在英语格律诗中音乐性的表现

语言的音乐性是靠词句的节奏和韵律对诗歌内含的隐喻和描绘。物理音响的音乐化是诗歌的音乐性的典型表现,其语音和语气符合音乐规律的组合,即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韵和节奏上,具体表现为押韵、有节奏,这是诗歌音乐性的第一个层面;在物理空间的生命化是诗歌的音乐性的另外一个表现,诗歌的最终目的在于和词语一起传达的情绪和美感,通过词语使这种情绪得以体现。节奏和韵律在诗歌中促成了诗歌音乐性从物理时间走向音乐间。需要强调的是,诗歌语言为音乐情绪的弥漫提供了空间,因此具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组合形式不一定都是诗歌,如打油诗就不具备为音乐情绪的弥漫提供的空间。这是诗歌音乐性的第二个层面。诗歌之所以称其为诗歌,就是因为诗歌是以物理空间为物质条件,通过词语的音乐性组合,并且诗歌的音乐性所产生的美的张力对诗歌内容和情绪具有隐喻和描绘功能。诗人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在诗歌中产生音乐效果,通过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富有音乐性。

1 英语格律诗的节奏及其音乐性

文字这种符号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要想使文字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就必须对文字经过适当的选择和编排,产生特定的意义。文字是有声音的,它首先是音的符号。读者在品味诗歌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其音调的韵律,并在听觉上形成不同的刺激。诗歌的音调如果抑扬顿挫,和谐统一就能给读者感情上一种享受,这其实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在英语诗歌中,恰当的节奏最能体现这种音乐美,它能使诗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

英语语言非常注重轻重音,在英语格律诗中尤为重视节奏。英语中的节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大意是流动。广义上的节奏是指运动中某些因素在相等的时间段内有规律地重现的现象。而音乐中的节奏是指音我的快慢、有规律的强弱、长短。构成诗歌节奏的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时间间隔,是某种反复性的语音特征,因此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灵魂。即便是现代英国诗歌中的自由诗,在节奏上也一点不能疏忽大意的。英语语言的节奏主要通过“音步”即“foot”来实现。英语格律诗的节奏基本单位就是“音步”,根据轻重音的不同,“音步”有以下几种形式:轻重,重轻,轻轻重,重轻轻,等,即扬抑格,抑扬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等,一个诗行由几个“音步”的组合来构成,英语格律诗的节奏由重音在几个音步间的不断重现构成。在英语格律里,三个音节的格律读起来要比两个音节的格律速度快。英语格律诗中最常用的格是抑扬格,在全部的英语诗歌中,大部分都是抑扬格。与抑扬格相反,扬抑格一般用在令人愉悦的主题中,常带有强调、挑战的感觉,它往往能加快语速,给诗句带来迫切的运动感,而扬抑抑格多用在轻快活泼的诗句中,并赋予节奏本身的意义。

英语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功能表现在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要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这就离不开节奏。节奏的美在于体味,它使诗歌意义以及情感融合为一,增加了诗歌的美感;节奏能表达诗歌的情感,诗歌通过节奏而激发情感,触动心灵,使情感宜人;节奏能唤起读者的思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如英国诗人奥弗雷德·丁尼生的一首《过沙洲》,是他告别人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歌。我们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赏析:

“Sun set and evening star/And one C1ear Call for me/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When I Put out to sea…”

(“暮色中出现了晚星/我听到清晰召唤我的声音/愿我驾舟出海时/沙洲不要发出哀吟……”)

全诗都采用抑扬格,节奏平静、舒缓地将自然景物中的落日、星辰、钟鸣、浪花与自己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运用适当的节奏,使诗歌沉浸在沉静、凝重的情绪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使格律诗充满美妙的音乐性。

2 英语格律诗的声韵及其音乐性

声韵与节奏不同,节奏是一种结构原则和运动形式,而声韵则是一种语音特性和语音现象。在诗行里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叫押韵,韵母音节前后呼应形成了诗歌悦耳的音乐性。英语格律诗歌中的声韵包括韵式和音律。

韵式指押韵的位置和方式,即用什么性质的韵,以及哪句用韵,哪句不用韵。押韵是相同或近似音的重复,英诗中主要有两种押韵方式:行内韵和尾韵。行内韵主要有头韵,腹韵,假韵等。如头韵是英诗中极为重要的音韵手段,是古英语诗歌的明显特征,即使是在现代诗歌中,仍普遍存在;而尾韵是诗行与诗行之间在行末的押韵,又分为阳韵和阴韵。我们仍以丁尼生的诗歌《华彩降落》节选来看看英语格律诗主要韵式:

“0 love,they die in yon rich sky,…Blow,bugle,blow,set the wild echoes flying/Blow,bugle:answer,echoes,dying,dying,dying。”

(“啊,爱人,他们消逝在那边富饶的天空,……军号吹,嘹亮,乘着粗犷的回声飞翔,/回答,回声,回响,逐渐消失在远方。”)

这首英语格律诗的美主要来自声音的运用,它差不多使用了英语诗歌中的所有复杂多变的韵律,阴韵的延长回响效果极富音乐感和表现力,并通过韵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满了各种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审美契合,极大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音律是诗歌音乐性审美的第二层次,即物理空间的生命化。语音如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能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充当交际过程中的物质媒介,并具有各种物理性质。当我们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时,不但感受着诗歌本身的文学特色,而且在语音中还能够体会到诗人使用语音的巧妙,激发读者相应的情感并产生联想,获得作品蕴含的无穷魅力。诗人加强诗歌的音乐效果一般通过以下音韵策略:

(1) 诗人通过字音的组织和选择,将诗句变得动听和谐,或将诗句变得锋芒俱显。音律离不开语音,语音中的音位蕴藏着潜意识的内容,不同的音位会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巧妙地运用音位,对语义的修辞可以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诗人为了烘托渲染所表达的意境,尤其注意运用合适的字音。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Stop 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诗节多用长元音和双音节,构建了节奏上的松弛单调和深长平缓和,成为诗歌意境的完美回响,让人感到长路漫漫的疲顿,诗人描写马儿摇铃的情景采用的是音色响亮而突兀的喉音,这和诗人胯下小马的轻快形象形成非常适当的对比。而后面使用的咝咝声则轻柔和谐,恰与飘雪相吻合,营造了一种催眠的魔力,形成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效果。

(2) 诗人控制诗的速度和进程通过元音与辅音的使用,或运用其他形式的格律。替换音步是诗人改变任何格律速度的方法,诗句读起来和诗歌的形象或内容相映衬。如前面我们所讲的丁尼生的《过沙洲》,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它都非常成功。这首诗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诗歌的形象完美地与诗歌的音韵相对应,在语音和节奏上都暗示了一种急速、猛烈的动作,和诗句的情趣和内容相一致,使诗歌的音韵似有了生命。

综上所述,声韵形成了诗的“旋律”与“和声”,它把涣散的声音凝聚起来,力图使诗歌的声音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并更加和谐。“韵”可以给读者一种秩序感,可以激发和调节读者的情感,对诗歌整体的节奏感和情绪产生影响,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 英语格律诗音乐性的可译性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具有相似之处在于音乐性的传统、声韵特点以及诗歌和情感的共性三个方面。

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都有音乐性传统,在英诗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以歌开始。如诗人艾略特常把他的诗歌比作音乐,他思想的音乐构成了他诗歌的主题。在中国,汉语诗歌音乐性有很长的历史,诗人把音乐性放在首位,人类情感上的共性使理解诗歌和翻译诗歌成为可能。

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在韵律上非常相似,如头韵是英语诗歌的主要韵式,而在汉语诗歌中,《诗经》中的头韵很多。诗歌是声义最完美的结合体。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音律上有诸多不同之处,但英语和汉语都采用相同的音标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语言中的对等因素。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一些特定意义的词,可以用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汉语中的“扑通”,“咔嚓”,和英语里的“knock”和“dcik”等。又如,李白《静夜思》中的韵脚“光”、“霜”、“乡”给予了诗歌审美快感。而英语诗人常用双元音暗示力量,通常用来表示伤心等强烈的情感,如“grivee”、“glomo”等。

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之间的情感共性为音乐性提供了传递媒介。虽然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文化和语言存在不同,但诗人们都是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蕴含的感情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诗歌音乐性背后的情感是共通的。因此,在音乐和情感之间共同的联系传递了音乐性。

四 结语

诗歌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和音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英语格律诗以“美”为目标,借助语音及语言文字将审美情感节律化,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北京书店,1998年版。

[2] 郭小川:《谈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 飞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 何功杰:《英美诗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养猫作文500字下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