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强化训练(共2篇)
论述文强化训练 篇1
课时作业(一)[论述文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最健康的关系状态应该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文艺批评立足于文艺创作的基础之上,而文艺创作在文艺批评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如果过分对立,针尖对麦芒,冲突不断,无情鞭挞,对创作者和批评者都是伤害;如果过分统一,一团和气,没有了交锋与争鸣,文艺批评也就基本失去了它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取决于文艺创作者的胸怀。在研讨会上,评论家们争先恐后地表达对被讨论作品的溢美之词,往往只在结束时,轻描淡写地提一两点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缺憾,而且这种缺憾往往可以套用在任何一部作品之上,可谓放之四海皆准。倘若真有评论家尖锐地提出批评的话,作品作者往往会冷眼相对甚至当场争执反驳,更有甚者怒发冲冠、恶语中伤。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可是更重要的是文艺创作者若不虚怀若谷,便会一叶障目。
对文艺批评,文艺创作者应该具有一颗真诚、宽容、大度之心,能真正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言论,同时也需要自我反省的勇气,越是意见相左的,越要琢磨其缘由。成功的途径之一,就是听取多方意见,综合判断执行。对于文艺批评,文艺创作者若能以大气风度笑纳回应,相信必定会推动其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文艺的真正繁荣。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取决于文艺批评者的立场与素质。所谓立场,就是摆正文艺批评者与文艺创作者之间的位臵。很多批评家自认为是裁判,而创作者是运动员,常常摆出手握生杀大权、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为了哗众取宠,对作品指手画脚,鸡蛋里挑骨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实文艺批评者固然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但作品的最终评判还是广大读者,所以文艺批评者应把握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职业立场,认清文艺批评者是与作家、艺术家之间的平等对话,目标是为了共同探索真理;应尊重文艺家的劳动,因为尊重文艺家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同时,文艺批评者的素质也非常关键,这里的素质既包括了个人的艺术素养、足够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审美眼光、人文关怀的思考、精辟独立的见解,也包括了最重要的公信力与责任心。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文艺批评者才能引导读者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对文艺创作者的创作进行指导和引领,获得其信赖与尊重。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除了对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批评者的要求之外,探索一些有效推动文艺批评与创作健康互动的模式和机制也十分重要。当下文艺作品面对的是市场,文艺创作者必然会忧虑批判性的文艺批评对其作品销路的影响,所以脱离现实地对作品进行抨击式的文艺批评显然是难以为创作者所接纳、赢得创作者真正欢迎的。而虚伪的“赞美式”“拔高式”或者“无关痛痒式”的文艺批评,又必然会失信于读者,最终丧失读者,使文艺批评名存实亡。
其实,文艺批评可以尝试分为两个时段,采用两种不同模式进行——即在作品创作完成尚未面世之前,组织专业批评家进行文艺批评,此时的批评应以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为主,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在作品正式面世之后,应通过正面积极的文艺评论引导读者欣赏和体味。
(刘祎呐《文艺批评何必指手画脚》,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1.下列关于“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艺创作者对评论家们就他们作品所表达的溢美之词或尖锐言论要能认真听取、虚怀若谷,具有一颗真诚、宽容、大度之心。
B.文艺批评者应把握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职业立场,同时还应具有艺术素养、理论基础、审美眼光等相关文艺批评方面的高素质。
C.摒除虚伪的“赞美式”“拔高式”或者“无关痛痒式”的文艺批评,探索一些有效推动文艺批评与创作健康互动的模式和机制。
D.专业批评家在作者作品创作完成尚未面世之前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在作品面世之后,从正面帮助读者欣赏和体味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艺批评立足于文艺创作的基础之上,而文艺创作在文艺批评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这样才是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之间最为健康的关系。
B.文艺创作者对文艺批评者的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言论,要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听取多方意见,从而推动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良性互动。
C.文艺批评者只要具备了一个真正批评者的素质,就会对文艺创作者的创作进行指导和引领,从而获得他们的信赖与尊重。
D.文艺批评者对作品进行脱离现实的文艺批评很难让创作者所接纳,因为文艺创作者担忧这种文艺批评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销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文艺批评只有在辩证的对立统一这种健康关系中,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也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实现文艺的真正繁荣。
B.文艺批评者虽然对作品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但还应把握好正确的立场,认清关系和目标,因为作品的最终批评者还是广大读者。
C.对文学作品没有实质性交锋和争鸣,一团和气的批评,最终必然会失信于读者,丧失读者,使文艺批评名存实亡。
D.文艺批评者采用两个时段、两种模式对文学创作进行批评,可以扭转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使文学创作和批评健康互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因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远比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谓托物寄情、托物寄史,从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到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再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等,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其中,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每一座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
城市文化遗产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包括宫殿、衙署、里坊、道路和水系等,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城市中留存至今成片的历史街区和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须感谢它,善待它,呵护它。但是,在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后的今天,人们切实感到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为此,在历史性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4.下列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记录着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
B.体现着城市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遗产,使人们更为真实地记忆城市,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历史的积淀。C.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它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D.城市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
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相对于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文化遗址的保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复杂得多,因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B.有关城市的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
C.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通过这些城市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推知城市文明的现实状况。
D.城市文明凝聚着城市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它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感谢、善待、呵护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在保护我们的中华文明。
B.一个城市只有在建设中努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才有资格入选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
C.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留存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这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
D.在城市现代化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这样才能全面感知城市的历史信息。
课时作业(二)[论述文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3分)()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为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上船女那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4.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一样,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人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参 考 答 案
课时作业(一)[论述文一] 1.D [解析] D项混淆概念。D项是说文艺批评可以尝试的两个阶段,不是针对题干的信息。
2.C [解析] C项错解关系。文中说的是“只有„„才”,是必要条件,而“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3.D [解析] 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这样的信息。4.C [解析] 城市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
5.C [解析] A项强加因果,“文化遗产保护要复杂得多”与“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明显”没有因果关系。B项“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其中包含文化遗产,但不等同于文化遗产。D项偷换概念,“城市文明”应为“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
6.B [解析] 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光是在“建设”中,还要在“规划”中;二是原文说“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并不是“历史文化遗产”。
课时作业(二)[论述文二] 1.C [解析] “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错。
2.B [解析] “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错,原文是“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这说明不高明的表演的节奏同我们的心理“预期”之间产生了偏差。3.C [解析] “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错,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高明的艺术家是不会创造缺乏节奏感的作品的。
4.A [解析] 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于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
5.D [解析] A项中的“虹桥修禊”说的是王渔洋、卢见曾,不是石涛。B项中的“荒谬”错,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扬州富翁的烧钱做法很荒谬,但事情是真实的。C项中的颇似莲花绽放的形状,在原文中指的是五亭桥的形状,而不是卷洞的形状。
6.C [解析] C项中的“没有美学意识”说法错误,“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不是作者观点而是其他论者的观点,作者只是引用。
论述文强化训练 篇2
摘要:灭火救援工作,具有特殊、危险的特点,为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高消防人员的实战能力非常必要。故此,本文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的目的实行概述,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现状加以分析,并制定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的完善措施。
Abstract: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ork has special and dangerous characteristics.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ersonnel and property,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ctual combat capability of firefighters.Therefore,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purpose of the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combat training of the fire brigade,analyzes the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actual combat training status of the fire brigade,and formulates the perfect measures for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combat training.关键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训练;策略
Key words: fire fighting force;fire fighting and rescue;actual combat train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026-02
0 引言
消防建设工作中,对于灭火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确保人员、财产的安全,提高灭火效率,切实解决实战化训练中的不足,从根本上做好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工作。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建筑物体越来越多。若发生火灾,无疑会对高层、地下建筑、商场等构成严重影响。为此,消防部队加强实战化训练非常必要,实战化训练的目的,为提高消防部队人员的实战能力,结合现场事态发展状况,合理调动人员、资源,以此确保现场工作的效率[1]。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的现状分析
2.1 消防部队人员问题
较多的消防部队人员的思维模式仍比较传统,不能正确的看待实战化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训练仅为纸上谈兵,无法从思想上加强重视,并且行动上比较敷衍。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消防部队中。50%左右的支队管理人员,均为非专业部队人员,约为40%的支队管理者没有担任过基层管理工作。所以,在指挥实战化训练时缺乏专业性。与此同时,消防部队招收的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地方,对于基层中队一线指挥员工作、当地情况并不了解,缺乏实战及指挥相关经验。主要表现:实战训练、组织指挥不足,很难达到消防部队实战工作的具体要求。
因为消防部队比较特殊,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实战训练工作比较排斥,其更加重视岗位训练工作。同时,灭火救援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管理人员个人素质、责任意识所致指挥水平并不理想,这无疑会对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工作、消防队伍的建设,造成直接影响。处于南部的消防部队,受到编制因素的影响,一般消防部队人员均在30人内,排除相关人员(哨兵、通讯员、伤病者),剩余的实战训练人员在10人以下,参训人员数量、积极性方面均被剥弱[2-3]。在实战化训练考核中,主要对消防员安全意识、搜救和作战能力、警戒能力等进行考核。上述考核人员需保证22人,但是排除中队对上级考核检查工作,日常根本无法进行相关类型的训练。
2.2 消防部队设备问题
消防部队,一般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会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执勤中队没有适宜的训练场地、实战设备。经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消防部队均没有实行执勤中队训练功能完善工作,并且没有合理设置真火、烟热和坍塌等训练设备,所以不能达到实战训练的要求和需求。一般来讲,基层在执勤消防中队设备在几千~几万种,而较多的设备如何熟练掌握、了解,需要长期操作训练,达到上述效果。追究人员和设备无法结合的原因,主要和基层执勤中队为通过考核,日常设备训练较少有关,所以很难很好的掌握相关设备及使用方法;消防部队人员数量较少,虽然能够合理分工,但是针对不同岗位操作训练方面仍存在不足,使得多岗位难以协同操作;受到时间因素、场地因素所致,操场程序化训练强度过大,和实战应用型训练相比较,后者存在明显的不足。
2.3 消防部队训练方法问题
消防部队中,延用基层中度主管观念、训练计划、检查方法等,导致基层中队实战化训练,难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4]。客观来讲,练习即为实战,但较多的消防部队多通过看、考核的方式,实行实战化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无法使得消防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练习,而经松散、程序化方法训练,根本无法实现实战化训练的最佳效果。消防部队制定灭火救援预案过程中,考虑内容为公安、医疗、交通等,以此将相关内容编制预案中,确保按照灭火救援预案内容开展救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不同级别政府对于灭火救援缺少管理,更加注重单独部门的管理和培训,使得协同组织指挥时,缺少实战训练经验。而这也是导致发生大型火灾事件救援,部门间不能很好的配合的主要原因。
2.4 消防部队其他问题
基层中队中,日常工作为灭火、抢险救援、为人们提供服务等,长此以往在实训时间、实训内容方面,很难将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纳入工作中,导致消防部队训练时间上存在一定纰漏[5]。受到基层信息技术年轻管理人员、技术符号、电脑等影响,使得实战化训练比较乏味,无法积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通信技术工作认知较为薄弱,日常训练比较少,一般为突击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不能确保发生火灾事件时,信息保持通畅。指挥系统中,制定了灭火预案,然而预案的内容缺乏科学依据,和真实火灾事故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出警时,无法充分发挥消防人员的最大?r值。此外,我国消防部队,陆续开展了消防技能的比试,并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此一来削弱了实战化训练工作。灭火预案更加重视数量,往往忽略了质量,对实战实行指导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设备方面,重视配置而轻练习,故此容易产生战术效果差的情况。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的完善措施
3.1 转变灭火救援的理念
时代不断改变,若仍使用以往的实战化训练理念,无法满足消防部队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并且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此,将灭火救援理念经练――战转变,以此积极指导救援者的思想[6]。首先,??树立战斗力为标准的实战化训练理念,完善实战化训练的条件、环境、设备,结合灭火救援程序和内容、强度,加强实装训练,从而培养消防人员的责任意识。实战训练的目的,为提高训练的质量、效能。灭火救援实战训练组织强度、消耗较大,并且对于设备的要求较高,实行训练工作的时候需节省资源,并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经模拟灭火救援现场场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装训练。因为灭火救援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会涉及到人员、车辆和设备,因此需树立消防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科学、合理实战方式,并且满足操场训练的要求训练,从而将风险率控制到最小,维护相关人员、设备的安全。
3.2 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人员的培养
灭火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新领域、情况、问题,所以需不断丰富消防人员的知识。定期可经培训、学习方式,提高消防人员各领域知识的认知,以及实战能力。然后,加强消防人员体能训练,重点需对其体力、意志、耐力、协调等能力进行培养[7]。通过科学、可行性强的方式,对消防人员体能、技能加以训练。结合工龄实行技能分训,以便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为日后实战奠定扎实的基础。定期组织消防人员学习大纲内容、灭火救援、灭火救灾、伤员转运等方面知识,以便确保人员和设备的结合,在实战化训练中能合理使用相关设备救援。此外,还需加强对消防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因消防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使其一般多在高空救援、狭小空间救援,长时间处于身心乏力状态。为此,消防部队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工作人员对不安全事件的认识,从而提高消防人员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班组实战训练
指挥员战术的好坏,会对灭火救援效果构成直接影响。指挥员,需结合以往实战经验,针对灭火救援工作实行分析、判断,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制定救援任务,合理分配任务,加强随机指挥训练。实战化训练时,严格遵循灭火救援方案进行战术演练,从而不断加强指挥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谋划能力、指挥能力。实战化训练的过程中,做好班组实战训练,确保整个部队的战斗力量。主要训练的内容包括:侦察警戒、疏散人员、抢救人员、关阀堵漏等,进而提高消防人员班组合作意识,确保救援的安全性。
3.4 灭火救援实战化训练方法的完善
3.4.1 单兵训练方法
单兵训练,即为整体作战的基础,因为正常训练的时间比较有限,并且训练的人员数量、科目及内容等较多。为此,为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可鼓励单兵利用业余时间训练,重点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分析,合理使用适宜设备,从而提高消防人员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操作水平。
3.4.2 日常训练方法
日常训练的内容,即为集中训练,需结合实战化训练规范,充分发挥场地设备的作用。经实装、模拟、实兵等训练方式,做好日常训练工作。以此,将训练实践内容,灌输到受训人员的思想中。
3.4.3 定期组织基地化实战训练
基地实战化训练,涉及的内容为技术训练、程序训练、效能训练。消防人员,应借助总队、支队模拟训练,合理设置真火、浓烟、高热等训练内容,定期组织相关警务人员参与到训练中[8]。趋于真火、浓烟、高温模拟环境下,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设备操作、紧急避险等训练,从根本上加强消防人员实战水平。结语
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使得消防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其需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采用以往消防工作的模式、实战化训练方法,无法达到时代的发展需求。故此,消防部队应根据实战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处理措施,以此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确保人员、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