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述

2024-11-27

政策论述(精选4篇)

政策论述 篇1

一、产业政策背景

由于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之前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具有丰裕的自然禀赋,所以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其中主要包括羊毛生产,金矿挖掘和农副产品。1890到1909年间,澳大利亚出口贸易所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0%,贸易额中有97%的出口产品为初级产品。制造业与资源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相比,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发展比较迟缓。在人口规模上,人口数量较少且居住地点比较分散;在区位优势上,澳大利亚所处地理位置距离世界工业大国的消费市场地理距离远,产品的运输成本高。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都不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都无法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但是,澳大利亚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制约其制造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当地人民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完全依赖出口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也有所发展,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1891年制造业产值在总GDP中占16.6%。

从十九世纪末经济出现滑坡之后,澳政府当局开始意识到,只依靠初级商品生产和进口的经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急需发展当地的制造业。其结果是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后,确立了持续了70年“保护国内工业的模式”,体现了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二次大战前,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方向主要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国是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二战后澳大利亚意识到不能单纯的依靠英国,应该开始奉行更独立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澳大利亚的贸易方向发生以下变化。第一,对美贸易发展迅速。第二,对英贸易日益下降。第三,日本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第四,中澳贸易前景广阔。第五,面向亚太地区是澳贸易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产业政策定义的界定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对于产业政策,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观点有: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以及个别产业内部的产业组织对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总和”。

国内主流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诱导经济按规定目标发展的措施。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中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情况而实行的政策性干预。是带有宏观性和中长期性的经济政策。

就理论层面上的产业政策而言,多数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1841年,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国家应该利用产业政策扶持幼小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必要性。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对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对以后几乎所有的后起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何斌,严进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一组政策的总称,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往往意味着政府对某些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产业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产业政策力图干预产业部门之间,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过程,以及干预某些产业的组织形式来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第二、与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第三、强调诱导并尽可能的避免国家直接参与。

三、产业政策内容

(一)二战前的产业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当局颁布了第一个保护本地生产制造业的关税法案。二十世纪20年代,澳方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新的税法方案,这就是史上称的的“格林关税”。这部税法方案将一般关税水平提高了14%~26%。该法案规定,对汽车整车进口与零部件进口实施差别税率,来保护促进了本地以汽车为首的重工业的发展。同一时期,澳方政府成立了用以制造产业政策方案的关税委员会,用来支持、保护和诱导技术优势行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发展制造业,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工具.通过提高关税水平与执行差异化的关税税率和限制直接的进口数量,来保护国内进口替代品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进口替代品部门制造业的发展。

(二)二战后的产业政策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关税税率一直浮动很小,30多年前实行的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关税政策,政策绩效依然良好。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关税委员会开始试图说服政府进行一次关税的总评估。但关税委员会想说服政府进行关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显然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到20世纪60年代,澳方政府同意重新进行关税评估。20世纪80年代,澳方政府开始改变产业政策。直接废除了直接进口限制,关税成了保护和扶持本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在此期间,政府越过关税委员会,直接于1973年7月宣布实行四分之一的关税裁减,这也是二战后最有力度的一次关税变动。

1973年以后,产业政策通过以下三个手段来调控经济。第一,减少贸易壁垒。政府撤减进口数量限制,通过削减关税以及取消外汇管制来减少贸易壁垒。联邦政府在1987年通过了1987年海关关税法。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高关税壁垒,推动竞争,实现澳经济国际化的长远战略构想。第二,强化出口措施。联邦政府通过加强出口援助,给予出口厂商经济上的援助;通过重视贸易法规的制定,有效保障国际公平贸易;通过加强出口宣传和市场调查为国内出口厂商提供海外市场信息。第三修订贸易方向。联邦政府首先把外贸重点地区逐渐从欧洲转向亚太。并且支持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从而促使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加强双边经贸合作。

四、产业政策评价

(一)二战前的关税政策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事实表明,1968~1969年在关税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之下,机械与装备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四分之一。这首先说明了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其次,制造业的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并且明显改善。

(二)二战后60年代产业政策的成效

20世纪50年代,定值过高的汇率制度下的外汇短缺使得直接数量限制通过进口许可制得以实行。政府废除了进口限制并且试图禁止把进口限制当作保护壁垒来利用。20世纪60年代初,商品进口许可证制度被取消,关税再度成为保护国内制造业最主要的工具。但是总体上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三)至今澳大利亚产业政策的绩效

澳大利亚为了保证了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成为澳大利亚的四大主导产业。澳大利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背景下,从之前以煤炭、黄金等初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转换为以制成品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在出口产业中占了主要地位,其外汇收入是初级产品的三倍,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越来越小,高级加工品已占了澳大利亚出口商品值的四分之一。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畜牧业国家,羊毛和牛肉的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但是此类收入只占GNP的4%。

(四)中澳国际贸易的现状

虽然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数量占有优势,但由于我国商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在总价值量上我国的产品并不占优。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仍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商品进口国。现在,澳大利亚经济处于上升期,经济增长率为5%。澳大利亚可望实现持续高增长、低通涨、就业迅速增长的目标。经济多样化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大规模资源开发的投资正方兴未艾,传统农业和资源性工业仍在继续不断的蓬勃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在二战以前、二战以后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变化及发展。详细论述了澳大利亚二战前以及二战以后的贸易政策方针、贸易政策内容以及贸易政策评价。事实表明: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确实给其宏观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并且促进和保护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澳大利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贸易政策手段,保证了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考验。

关键词:澳大利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康伦,陈颖.澳大利亚的产业政策[J].经济资料译丛,2002,(08).

[2]魏嵩寿,韩波.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J].亚太经济,1996,(02).

[3]盛浩.略论澳大利亚早期产业政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04).

[4]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方向的转变[J].亚太研究,1993,(06).

[5]周向阳,肖海峰.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羊毛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3).

[6]闵琼.充满商机的澳大利亚市场[J].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9,(06).

[7]何斌,严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选择[J].浙江经济,2004,(02).

[8]施雯.澳元/美元汇率的随机建模及跳跃行为研究[J].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3.

政策论述 篇2

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0、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1、*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货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2、*公共政策: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13、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4、*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

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15、集权制: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16、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7、头脑风暴法:是—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ALexF*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18、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9、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0、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2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2、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3、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24、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25、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2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27、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8、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9、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30、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32、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3、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4、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第二,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该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第三,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分配和落实。

2、*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答: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3、*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答:(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

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

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答:(1)知识化与信息化。(2)民主化。(3)科学化。(4)高效化。

5、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答:

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6、简述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内容。答:(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

7、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况起来,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答: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2、政府外部动力;

3、政府内部动力;

4、技术手段的完备。

8、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9、简析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10、*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法?

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

11、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答:

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性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性指标;

6、时间性指标。

12、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

答:(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13、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答:(1)抵触型。(2)僵化型。(3)滞后型。(4)折扣型。(5)结构型

14、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

答:(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15、*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1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答: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核心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7、影响我国政策环境的主要因素。答:(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18、*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9、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答: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20、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答:

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政策模型;

5、政策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21、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答: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不足;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

9、政策信息。

22、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答: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他子系统的活动。对政策过程的监控,即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23、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24、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答: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25、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26、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2)动态性。(3)交叉性。(4)突发性。

27、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8、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

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29、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30、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答: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31、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化。(4)可行性。

32、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答:(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任一给定系统,都需要贯彻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

(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33、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答:(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34、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

35、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答: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36、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4)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37、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答:(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3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39、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基本掌握:(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

40、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41、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基本掌握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42、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答:(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43、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答:(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44、简述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答:(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科学化。

45、简述如何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答:(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46、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答:追踪决策的特点有①回溯分析,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环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②非零起点,即决策不是以零为起点,而是对过去已有决策的改善;③双重优化,即既要优于原方案,又要是多种改善方案中最优的;④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分)(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2分)(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1分)(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1分)(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1)系统研究;(2分)(2)系统设计;(2分)(3)系统量化;(2分)(4)系统评价。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1)弓i人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论述题

1、试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答:(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3、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答:(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简答题)

4、试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

答:(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5、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6、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

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简答题)

7、试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答:所谓政策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作用表现出来,它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政策基本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

1.导向功能

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政策导向功能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定目标、确定方向。规定目标就是把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标的潮流,纳入明晰的、单面的、统一的、目标明确的轨道,使社会有序地发展。政策导向功能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因势利导。任何政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的更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突出表现导向功能的政策有很多,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制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2.控制功能

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或是为了预防特定社会问题的发生;政策制定者在政策上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予以鼓励,对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予以惩罚,从而达到对社会的控制。政策的控制功能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形式。实施政策的控制功能应特别注意对“度”的把握,这就要求注意发挥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及时动作,适时调整控制的方向和力度,使政策保持在发挥积极作用的状态上。政策控制功能的典型例子,如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通过发挥政策的控制功能把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率控制在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

3.协调功能

国家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有许多利益关系需要协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这些关系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如各党派、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各种政治权力关系(如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等),各种经济关系(如生产与消费,消费与积累,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各经济法人之间及其与国家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显然,这些性质各异、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不能靠长官意志或个人权威来协调的,而主要靠正确的政策。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就是协调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是我国协调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4.象征功能

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象征性功能不在于政策的实际作用,或者说制定者对它的期望并非如物质性政策那样,经过各种环节的实施,产生明显的实际效用。它仅仅在于影响公众的看法、观念或

思想意识。这方面的例子有在我国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政策。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这项政策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但是,这项政策的意义就在于它唯一所具备的象征功能表达了人们应当以此为努力方向的目标趋势。

8、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1)效益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简答题)

9、试述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答: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

10、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

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

12、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答: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职业团体。②群众团体。③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3、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14、简述史密斯模型。

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5、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16、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答: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

政府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17、你如何基本掌握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

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18、试述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答:(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迫遵守。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19、试分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以研究取代吸务;第二,以好恶取代科学;第三,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第四,以形式取代实质;第五,人为制造信息障碍;第六,人才、经费的缺乏。

1.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以上要点均需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1分)

2.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政策论述 篇3

一、小微企业发展概述

1. 小微企业基本内涵

所谓小微企业主要包含了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而“小微企业”这一概念是2011年由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提出。与其同期提出的还包含了微型企业的具体划分标准,在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我国的企业类型进行了全面的划分,在此基础上也有利于日后的管理,并且为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 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报道得知截止至2013年末,我国企业已经达到了约1600万,小微企业在其中占比近80%。若将个体工商户也列入其中,那么小微企业在其中的占比便可达到近95%。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其中十分必不可少的力量,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小微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根据相关的调查截止至2013年,中小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额已经达到当年GDP总额的65%,其中小微企业的纳税金额也达到了总税收额的近5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方面,小微企业有利于推动科技的创新。小微企业因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第三方面,小微企业有利于促进市场中就业。现阶段市场中的劳动力在逐渐增多,劳动人口的就业现象对于我国的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小微企帮助近1.5亿人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而新增的小微企业也成为现阶段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

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与局限性

1.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小微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也成为活跃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但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中的内控制度缺乏完善,以此便会提高企业对于外部政治与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现阶段,由于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我国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导致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渐缓慢,以此也对小微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阶段,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其增长比例只有15%,余下85%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很难实现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受一些大型企业的影响,小微企业在市场中也有失公平性。社会中的资源一般会倾向于大中型企业,在此基础上便会对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结合当前阶段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务必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2.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局限性

一方面,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局限性在于其系统性和稳定性缺乏优化与完善。现阶段,为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在,政府部门逐渐推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优惠政策,然而针对当前状况而言,小微企业中的税收仍然缺乏统一性的税收优惠立法,因为小微企业存在分散性,导致在现行税法中一些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依然缺乏统一性质的法律模式,从而导致税收政策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统一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于所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使用条件上和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当前阶段,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小微企业,然而针对当前阶段小微企业发展的状况分析,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对象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此,在相关税收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只是有小部分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政策的优惠。

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践与创新途径

1.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践措施

(1)推行小企业统一税的政策

小微企业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当前阶段的发展要以将培育作为主要的工作重点,若与其他企业相同在税收方面没有具体的限制,那么当征管部门收税款时,那么将对税负的合理限定标准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将税种进行合并,可以将税收的优惠进行量化处理,以更加直接的形式向企业传达。例如俄罗斯在小微企业的税收合并上便是将五税合并,在征收税款时只是征收小企业的统一税,并且是利用《税法典》这种法律形式对税款的征收进行规范。

(2)在小微企业中推行低税负

小微企业利用低税负的形式可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有利于推动自身的发展。以德国为例,首先德国作为经济大国,在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德国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企业的月销售额在小于17500欧元便可免征增值税,以此一来德国的多数中小企业全部实现增值税免征,而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只有20%,较正常所得税税率相比低了约3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小微企业中的税收优惠对于企业的发展等众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低税负的形式在覆盖面上也十分广泛。

(3)将纳税的期限延长

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时间作为支持,为此,小微企业在创立初期因为自身在盈利方面缺乏能力,在税收方面应该尽量少交,进而才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英国的税法为例,在其相关的法律规定中,规定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资本折扣的形式进行摊销。通常小微企业中的资本折扣首年在设备的引进上占28%,但是小微企业在首年的资本折扣可以实现40%。为此,将纳税的期限延长,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此全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4)积极鼓励小微企业进行创新

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创新观念作为支持,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小微企业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为企业提供信贷,以此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转型;其二,减免小型高新科技企业的所得税近20。除此之外,一些国家在小微企业鼓励创新上还推出了如下优惠政策:一方面为小微企业利用经营所获得投资,关于这一部分的投资便要按照19%征收所得税;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在研发投资大于上一年度,那么便可以免征50%的所得税等。

2.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途径

(1)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法律政策制度的结合,完善税收优惠体系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随后一些关于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的相关也逐渐实行,然而其形式依然较为松散,一般是以通知的方式对这一阶段的优惠进行规定,并且变化的速度较快。为此,中小企业可以以划分标准为基础,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进行修订,补充关于小微企业中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全面加强企业中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的结合,加强企业中税收优惠政策稳定性。对于具体税种,其中流转税可以在不同行业以及企业的具体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尤其是税收起征点规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普及上要全面扩大,将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以及工信部对于小微企业界定标准进行统一,进而保证小微企业都可以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也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时间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与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度相符合的政策,以此提高并保障小微企业的长久发展。

(2)完善企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小微企业中的税负

其一,增值税。在小微企业的增值税方面,可以将现行的增值税销售额起征点更改为免征额,在此基础上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普及范围,从基本上降低企业中的税负。针对现阶段企业中的销售额免征额的适用范围而言,只是局限在个人,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为此,则可以扩大优惠政策的范围,使全部的小微企业均能够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在增值税征管时可以将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取消,针对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在会计核算制度完善的情况下,不管规模如何,均能够实行增值税抵扣制,以此便可以保证小微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业务交往更为顺畅,使企业中的增值税抵扣制度更为优化。

其二,营业税。在小微企业的营业税方面,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将营业额的免征额提高,在现在物价的影响下,现行的营业税免征额依然比较高,尤其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在提高免征额的基础上还要将起征点适用区域进行扩大,使小微企业都可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与此同时,全面拓展营改增范围,其一可以将税率降低;其二可以实现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在此基础上杜绝重复征税的现象。

其三,企业所得税。在小微企业中,所实行的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在实践上仍然缺乏一定的效果,为此,则可以将小微企业中的所得税税率降低,现阶段我国税率的优惠幅度仅仅为5%,在小微企业中所推行的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由于一些小微企业的账册缺乏完善,只是适用于核定征收的形式,为此在享受减半征收这一政策时便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以此同时,关于所得税的优惠,要全面提高小微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对于所得税的征缴,可以将亏损弥补的范围扩大,其一可以将向后弥补时间的规定进行延长约8年,与此同时,也可以运用向前结转的形式,用之前企业的年度盈利弥补企业本年度的亏损,将往年缴纳的税额撤回,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实现间接减免到直接帮扶的转变,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实现企业的转亏为盈。

(3)加强小微企业中征税管理服务观念,推动小微企业经营发展

小微企业中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体系比较弱,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很难实现对经营环境的掌控,在正确决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小微企业中的财政部门要强化小微企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税收规定的调节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几方面,在此基础上优化企业的经营水平。针对小微企业中存在的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完善、会计人员岗位不完善等状况,企业中的税务部门要将纳税申报的具体流程简化,运用简易的方式征税,将会计报表的作用简化,针对刚刚创立不久的小微企业而言,税务部门要全面加快税务代理等相关行业发展速度,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针对当前市场经济下,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践与创新,首先论述了小微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此分析了当前阶段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状况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其具体的途径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文章中的分析,能够全面实现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宇,郑兴东.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践与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3:114-118.

[2]靳霞.初探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践与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4:79-80.

政策论述 篇4

答:(1)生产力标准,是政策法规评估的首要的标准。(4分)(2)效益标准,政策法规效益指达到政策法规目标的程度。(4分)(3)效率标准,政策法规效率是政策法规效益与政策法规投入之间的比率。(4分)(4)公正标准,与该政策法规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平分配的程度。(4分)(5)政策法规回应度,政策法规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4分)2.请阐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间的关系。

答:(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则是通过其执行实现实际的效益。(5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一种实践活动。(5分)(3)通俗地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是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5分)(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5分)3.请阐述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何种效益? 答:(1)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法规都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价值实现,产生理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分)(2)理论效益:指通过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为深化政策法规研究和新政策法规的出台打下基础。.(5分)(3)经济效益:指通过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5分)(4)社会效益:指政策法规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制定的,执行政策法规要掌握政策法规受动者的承受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5分)4.请比较分析集团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答:集团头脑风暴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

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集团头脑风暴法本身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2)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3)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4)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提出的非正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10分)德尔菲法正是为了克服专家决策法的以上缺陷而产生的。它通过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无法量化的信息,运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逐步取得一致意见。体来讲,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匿名性。采用函询的方法征求意见,被征询者彼此互不相知。对于自己的意见不作公开改变,因而无损于自己的威望,各种不同的论点均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2)信息反馈沟通情况。问题调查表的反馈使专家之间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影响,排除或减少面对面接触可能带来的缺陷。同时,反对意见也不会受到压制。(3)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德尔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定量处理,对决策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的意见。(10分)5.论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

答: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法规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是社会政策法规的重点扶持;其次是社会政策法规的支持鼓励;最后是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配合。

(2)破旧促新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克服障碍,冲破旧事物的束缚。因此,就要通过社会政策法规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这也是社会政策法规促进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3)提供保护 环境、生态、资源等对于一些容易受到损害的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与自然界相关的领域,如环境、生态、资源等,它们对社会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快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另供保护,实行对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性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保护的形式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6.如何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能力? 答:(1)提高确认政策法规问题的能力。确认政策法规问题是整个政策法规过程的首要环节。

确认政策法规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而且对整个政策法规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提高利益整合的能力。政策法规作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政策法规的利益整合能力就必然成为政策法规能力最重要的内容之--。

(3)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是政策法规能力的主要方面。

(4)提高政策法规执行的能力。政策法规执行的能力是制约政策法规的效益与效率,并进而影响政策法规整体能力的一一个关键性因素。

(5)政策法规执行能力的高低与政策法规的问题确定能力、利益整合能力和政策法规制定能力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7.简要论述专家会议诀策法的特点及弊端。

答:(1)特点: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

它的特点有:①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

②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

③专家会议还有助于专家们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的提示以及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来弥补个人意见之不足,并将所产 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活动集中于战略目标,从而为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2)弊端:①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

②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或者碍于情面、权势而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

③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人,能够简明扼要并且有说服力地提出自己的论点。不善表达的人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知晓。

④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一种新见解通常意味着要改变-一个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了的且习以为常的观点,发表这种新见解的人必然成为会议上不合潮流的人,与此相适应,他所提出的非正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

上一篇:信托基金模式下一篇:时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