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论述(共6篇)
儿童问题行为论述 篇1
摘要:问题行为普遍的存在于儿童之中, 我们教育者如何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判断分析,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分类以及其中挑衅行为的干预措施, 为我们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挑衅行为
随着幼儿社会性研究的深入, 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探讨也提上了日程, 无论是从幼儿未来的发展考虑, 还是从幼儿当下的发展考虑, 研究幼儿的问题行为, 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儿童行为问题 (childhood behavior disorders) 通常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许多研究者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分别从社会适应、情绪、人格、学业、品质、道德、病理、纪律等方面综合阐述问题行为, 涉及心理、社会、医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尽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行为包含了三层含义:问题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而不被人们所接受;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
另外, 我们在说问题行为时, 关注的是行为本身, 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 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这两个心理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症状, 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 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 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儿童是个别的, 问题行为则具有普遍性。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
我国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依据传统的分类方法, 可分为外向型的攻击行为和内向型的退缩行为。如, 美国维克曼 (Wickman E.K)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把问题行为分为扰乱行的 (如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等) 和心理性的 (如退缩、抑郁、神经过敏等) 两类。阿肯巴克 (T.M.Achenbach) 将其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内隐性的包含退缩、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六个维度, 外显性的包含违纪和攻击两个维度。孙煜明主张把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 (攻击行为) 和内向性的 (退缩行为) 两类。这种分类方法的缺点是分界较不明确, 如上课不认真听讲, 既可以表示为外向的扰乱课堂, 也可以表现为内向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关于儿童挑衅行为的研究
由于“问题行为”是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的总称, 以“问题行为”总体为研究对象就比较笼统, 难以深入。加之对什麽是“问题行为”没有一致的看法, 因而一些研究者采取避重就轻的做法, 将“问题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例如, 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说谎行为、挑衅行为等行为问题的专门研究, 然而对儿童挑衅行为的研究还较少, 该行为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心理治疗角度对儿童的挑衅行为等问题进行说明。
Smith and Fox (2003) 认为年幼儿童的挑衅行为:儿童挑起的妨碍最佳学习或与同伴、成人亲社会交往的重复性行为模式。其表现为:坏脾气、自虐、身体语言攻击、退缩和不服从等行为。挑衅行为会引起孩子学业失败、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情感及其它领域发展滞后等危害。心理学界通常有这样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儿童挑衅行为受先天气质影响, 尤其儿童对于新奇刺激的反应特点:例如孩子是慢热的、拘谨的等等。另一个观点认为儿童存在问题行为与感觉加工的个体差异有关, 尤其是感觉阈限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变量。儿童的气质类型和感觉阈限两方面互相补充, 对于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十分有价值, 可服务于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矫正工作中去。
Sugai et al. (2000) 等研究者总结了早期教养环境中的干预模式, 儿童和父母、老师及同伴所形成的关系网会促进儿童健康社会情感的发展, 也为孩子与同伴形成良好关系提供了基础。家庭和学校中运用事实说理、榜样示范等积极的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之间建立积极关系并促进健康社会情感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挑衅问题时, 需要接受社会技能的社会-情感性课程, 来减少问题行为;同时也需要父母、教师和同伴关注来减少儿童的挑衅行为。当儿童出现严重的持续性挑衅行为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干预来解决行为问题, 这其中包括积极的行为支持 (PBS: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 由儿童家庭, 教养者和儿童专家们构成的小组执行, 是为个体性的问题行为设计的, 可以在全自然环境中实施, 并支持孩子发展新技能 (Fox, Dunlap, Powell, 2002) 。
综上所述, 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还不够深入, 尤其缺乏实证性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对问题行为难以界定, 增加了研究难度;另一方面,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 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青少年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 把问题行为分解成具体行为后, 放到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中进行研究, 而专门以“问题行为”为主题的研究已很少见到, 这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徐媛:《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幼教天地》, 2006, 8, 137。
[2]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7) , 667-668。
[3]Marilyn Watson.Attachment theory and challenging behaviors.Young Children.2003.7.12-20.
儿童问题行为论述 篇2
肇庆市第十七小学:白东梅
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育不健全,每个学生都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在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我开始少不了用追问学生,批评学生,投诉家长的方法,可是效果总是不好,甚至有让自己碰钉的情况。有了失败的经历,吸取教训,我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开始学会运用一些策略、技巧,取得了较好效果。
上课了,啊晓拿出一盒口红,在脸上涂抺,脸上成了一个大花猫,逗得同学哈哈大笑。经验告诉我批评学生可是效果总是不好,于是我想了想,拿出一块镜子,走到啊晓身边,小声对她说“你看一看镜子,啊晓漂亮吗。”啊晓看了一下,摇了摇头,说“不漂亮”。于是我对她说 “以后抺口红要在咀上抺,还要照一照镜子,看一看好不好看,学校要求上学是不抺口红的,在家才能抺的好吗。”“好的” 啊晓欣然接受。以后她再没有上课抺口红。
上数学课,,我看见学生忆烙手拿彩笔正在画画,他的课桌上放着一盒彩笔,咋眼一看,这彩笔很眼熟,再细看,这不正是我的彩笔,怪不得前几天找来找去找不到,原来是忆络“拿”了,这还不算,居然还不避嫌,在老师的眼皮下画画呢。看着正在沉浸于画画而怡然自得的他,如果这时当着全班的面去批评他拿了我的东西,肯定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我想了想,于是我走近身边,小声问他:“忆烙,你喜欢这彩笔吗?”“喜欢”忆烙低头,轻声答我。“那老师把这彩笔送给你好吗?”忆烙抬头看我。接着我对他说“不过,以后你如果喜欢老师的东西,你要开声问老师要,不能拿走了而不告诉老师,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知道没有?”“知道了。”忆烙答我。放学忆烙爷爷来接他时,我把这事的处理告诉他爷爷,请忆烙爷爷转告他如果喜欢别人的东西,要开声问别人要,他爷爷也对我的做法表示赞同,表示会协助老师对忆烙进行教育。从这以后,忆络就再没有拿过我的东西。
下课,我在走廊值日,我一走近教室,就看见学生嘉星和啊炎在争吵。于是我走过去问为什么。嘉星说是啊炎偷了他的橡皮檫,我问啊炎“你有没有拿了嘉星的橡皮檫?”啊炎没有出声,摆了摆手表示没有。“有,我亲眼看见的他偷了我的橡皮檫” 嘉星斩钉截铁地对我说。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嘉星开始搜啊炎的衣服,啊炎举高双手,任由嘉星搜,可就是不到,看着啊炎紧闭的咀巴,一声不吭,忽然我心里不禁一颤,莫非他把橡皮檫含在咀里,由于智障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 有时会做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如果真是这样,该怎么处理?于是我马上支开嘉星,不让嘉星再纠缠啊炎,我怕嘉星迫急啊炎啊炎,啊炎会呑下橡皮檫。接着从袋子使出一粒花生,哄啊炎:“啊炎,你把橡皮檫吐出来,我就给你花生吃。”他马上张开嘴巴,把橡皮檫吐出来,这时,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学生是可塑的,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老师只有在教育中采取科学化、艺术化的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特殊儿童情绪行为的问题及处理 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情绪行为;处理对策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即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称之为情绪。行为是一切遗传和习得的外显行为,即机体任何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进行的各种内在心理活动。
因此,情绪行为的产生和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情绪作为情感的一种,情绪的发泄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或多或少存在有些不必要情绪的产生与发泄现象。
一、了解特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心理特性
特殊儿童在认知方面远远低于正常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往往感受慢,感受范围狭窄,导致认知、情感、意志等很多方面发展得不协调,影响了特殊儿童面对挫折的能力造成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
1.特殊儿童认知不协调是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即认知内容与认知过程的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的不协调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主要影响特殊儿童的认知选择和自我控制能力。
2.特殊儿童负面情感体验强烈,主要体现在特殊儿童在面对挫折时缺乏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障碍儿童往往会选择采用攻击性行为或呆滞重复性行为来掩饰挫折;或者利用幻想逃避现实。
二、分析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特殊儿童产生情绪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和社会因素。而特殊儿童产生问题情绪行为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引起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产生的提前事件及有效原因
包括发生的情况,即具体可分析到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行为发生前发生的事情;往往特殊儿童伴有产生情绪问题行为的先兆,如,儿童行为发生前的个体征兆、呼吸急促、心跳快、脸红等。
2.特殊儿童在前提事件的作用下做出的反应,也就是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的具体表现
3.随着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反应而产生的后果事件,也就是特殊儿童想要达到的后果
如,要求、逃避、引起注意、获得具体事物或者感官的刺激等。
三、选择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的处理方法
特殊儿童情绪行为的处理是在正确的认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下,结合准确地分析特殊儿童情绪行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寻找到的帮助特殊儿童在问题情绪行为产生前、问题情绪行为产生时、问题情绪行为产生后的解决对策。提高特殊儿童面对挫折的能力,健全自我意识,逐渐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减少问题情绪行为的产生。
1.当儿童的问题情绪行为是个体本身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则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本身旨在形成恰当的行为代替问题行为,通常可采用渐隐、模仿、塑造、自我肯定、自我指导等方法。
2.通过改变和调整引起个体产生问题情绪行为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来矫正儿童的不正当情绪行为,具体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相互抑制法、系统脱敏法等。
3.如果情绪行为是由行为的后果维持的,则可以通过改变个体行为的后果来矫正儿童的问题情绪行为,可采用惩罚法、消退法、正强化法、负强化法、系统脱敏法等。
四、特殊儿童问题情绪行为的教育方法
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情绪感受严重脱离现实的现象。以一种妨碍教育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表现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这就叫做情绪障碍。因此,要针对特殊儿童的情况对其情绪发泄加以观察,设计方案、制订个别计划以改变其严重行为。
1.以障碍类型分类:(1)听力残疾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有: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注意熏陶,增强情感体验与表达功能。(2)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有:加强情绪稳定性及控制情感的能力,加深其体验的深刻度进而加强情感的体验强度;多利用正强化,消除自卑、焦虑等情绪。
2.以心理问题分类:(1)帮助焦虑的儿童找出性格上的不足,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及认知,客观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2)针对恐惧症的儿童比较单一的特点,采用系统脱敏法通过放松训练、建立恐怖等级、进行实际治疗。(3)自卑是指儿童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表现认识的态度体验。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高自信心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
特殊儿童因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面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儿童时,要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针对个体差异及时、有效地解决情绪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2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09.
[2]杨广学.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
[3]张巧明,杨广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3.
[4]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儿童问题行为论述 篇4
A.青少年女性
B.青少年男性
C.10岁以下儿童
D.婴儿
2、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阶段是(B)。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以下(B)不属于儿童的问题行为。
A.感觉统合失调
B.犯罪行为
C.多动
D.攻击性行为
4、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是(B)。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5、孤独症儿童社会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ABCD)。
A.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
B.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
C.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似乎缺乏安全依恋关系或是表现为延迟的依恋
D.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
6、儿童少年沉溺网络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ABCD)。
A.缺乏现实中的互动交往,影响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B.干扰儿童少年主动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造成抽象思维能力和有意记忆能力的下降,或出现信息焦虑症。
C.对网络的虚拟世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不利于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D.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7、儿童的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BCD)。
A.遗传因素
B.放任儿童攻击行为而被强化
C.大众传媒的影响导致的儿童攻击行为
D.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8、儿童吐字不清的表现有(ABCD)。
A.儿童到2周岁半时,最亲近的人还不能听懂他讲的话。
B.主要是对声母发音不清。
C.3周岁半时,其语言仍然常有极明显的婴儿腔。
D.仅有少数伴有语言发育迟滞问题。
9、常用的人格测验问卷有(ABCD)。
A.艾森克个性问卷
B.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C.十六项人格因素问卷
D.儿童气质量表
10、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以交流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包括(ABCD)。
A.儿童孤独症
B.阿斯伯格综合征
C.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D.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11、近年来常用于筛查或诊断儿童孤独症的量表有(ABCD)。
A.ABC量表
B.CARS量表
C.孤独症诊断会谈修订量表(ADI-R)
D.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
1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以下的(ABD)。
A.华生
B.斯金纳
C.托马斯
D.班杜拉
13、儿童出走行为产生的原因有(ABCD)。
A.好奇与模仿
B.抗拒心理
C.威吓成人
D.家庭不和睦
14、儿童恐惧症在儿童少年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具体包括(ABC
A.特殊恐惧
B.社交恐惧
C.选择性缄默
D.学校恐惧
15、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的智力测验包括以下的(ABC)
A.Wechsler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C.瑞文测验
D.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16、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ABCD)。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7、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ABCD)。
A.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B.语言过多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C.重复刻板语言
D.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18、评估婴幼儿心理发育水平的发育量表包括(ABC)。
.)等形式。
A.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
B.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
C.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D.瑞文测验
19、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ABCD)。
A.自我意识增强
B.认知偏差
C.好奇心驱使
D.教育方法不当
20、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特征是(ABCD)。
A.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
B.注意广度缩小
C.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
D.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21、当儿童任性时我们采取(ABD)方法来更为有效。
A.注意转移法
B.对比诱导法
C.批评惩罚
D.自然后果惩罚
22、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有(ABCD)。A.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D.社会和家庭心理因素
23、特殊恐惧症根据恐惧的对象不同分为(ABCD)几种类型。A.动物恐惧 B.自然环境恐惧 C.注射与血液恐惧 D.特殊情境恐惧
2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包括(ABCD)。
A.缺乏充足游戏活动
B.生活环境过于封闭
C.过渡保护
D.剖腹产
25、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主要有(ABCD)。A.语言障碍
B.社交障碍
C.刻板行为
D.感觉异常
26、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ABCD)。A.遗传
B.脑伤
C.生物化学失衡
D.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27、常用临床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有(BCD)。
A.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B.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D.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28、神经性厌食患者可出现周期性的贪吃发作。√
29、儿童多动症是正常表现,属儿童时期的正常表现,不用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慢慢就好了。×
30、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行为不足、行为过度。×
31、游戏治疗可广泛用于各类幼儿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治疗,例如退缩行为、攻击行为等√
32、社会因素是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33、逆反心理是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可不矫正。×
3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开创性地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到行为矫正实践中。×
35、攻击行为与儿童单纯的发脾气不同,攻击常常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
36、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
37、孤独症儿童都是智障儿童。×
38、吐字不清,主要是对声母发音不清。√
39、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很多的关联。× 40、行为不仅包括人们做的,也包括人们说的。√
41、经常接触电视暴力会促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2、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创建了认知疗法。×
43、儿童说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无意说谎: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自信心的萌动;(2)有意说谎:取悦家长,虚夸成绩;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开脱责任,逃避惩罚;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44、如何区别一个学前儿童是多动症还是一般多动?
答:(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多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多动的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呈冲动、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多动的学前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多动症学前儿童却无此能力。
45、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治方法?
(1)尽可能让孩子自然出生,注重孩子全身协调性及大肌肉平衡能力的锻炼。
(2)对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家长要多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运动疗法。让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嬉戏活动,如走平衡木、摆积木、大龙球、球池、吊缆、跳床活动,尤其是滑板运动。
46、行为塑造法的实施分为哪几个步骤? 答:(1)定义目标行为(2)确定初始行为(3)选择塑造步骤(4)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5)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47、如何矫治儿童肥胖的症状?(1)注意婴儿期的肥胖。(2)控制饮食。(3)增加活动量。(4)睡眠适当。(5)父母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饮食。(6)保持膳食平衡,全面摄入营养。(7)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调适。
48、如何预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对所有幼儿的干预: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等;家庭情境中的预防措施;教室情境中的预防措施。(2)对风险幼儿的干预: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幼儿园中的社会——情感课程,多方面的综合干预。(3)对具有持续性问题行为幼儿的干预。
49、举例说明强化物的分类有哪些?
强化物的分类: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电视)、看画册(小书)、过生日、郊游等活动。操作性强化物,如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骑小车、游戏等。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有机会坐自己喜爱的椅子,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以及其它像小红旗、花纸等个人拥有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温情的轻拍、拥抱几点头、微笑,甚至仅仅是注视一下等。
50、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有哪些?
(1)语言障碍: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缺乏交流性语言。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2)社会交流障碍: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但是听力是正常的,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3)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反复观看电视广告。
51、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具体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平衡感失调、触觉失调、本体感失调、前庭觉失调、视听觉感不良。
52、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1)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2)发展的定向性与严格的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儿童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5)发展的差异性。
53、如何区分儿童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1)儿童行为表现是否与年龄相称;(2)特殊行为表现出现的频率;(3)特殊行为表现持续的时间;(4)特殊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5)行为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54、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会用言语来攻击对方。(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5、举例说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良好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当、行为持久性困难、行为不受控制、不理会现实。
56、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生中有相当大的作用。(2)轻微脑损伤:多动症的病因可能是轻度脑损伤或脑疾患。(3)脑发育不成熟。儿童多动症是由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所引起。(4)生化环境因素:多动症是工业污染的牺牲品。
(5)社会文化因素:现代高节奏的都市生活、拥挤的居住环境、眼花缭乱的都市广告“视觉污染”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6)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现代高节奏的都市生活、城市中高楼林立,使得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大脑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感觉信息刺激而发育不良,因而使儿童平衡、协调、自控能力均较差,常表现出好动的行为特征。
(7)社会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致病因素。
57、结合具体实例,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答: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师幼关系、同伴因素、电视因素。
对策: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师幼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将幼儿的行为问题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应对。2)坚信所有的幼儿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责任。3)尊重所有幼儿的选择和需要。
4)将教育的责任定位于“ 引导”而不是” 教导”。
5)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又有的行为及其意义并给予适宜的引导。6)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将良好关系的建立视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的策略。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师随意威胁、引诱、乱许诺,讥讽等;师幼关系: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同伴因素: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强化等方式,向同伴学习,提高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58、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什么样的儿童属于多动症儿童?
概括而言,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过多与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及表现:(1)注意障碍,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不专心听课,常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2)活动过多,如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或在椅子上扭动,或不停地敲打桌面、或在桌面或课本上乱涂乱画;
(3)冲动任性,如横过马路,不顾有无汽车,突然横穿过去;站在高处不顾后果地向下跳;(4)情绪和行为问题,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5)学习困难,如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
(6)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如穿衣服、扣钮扣和系鞋带时动作缓慢且容易扣错。
59、壮壮上幼儿园大班,是全园的“新闻人物”。壮壮在游戏中捣乱,受到老师教育后,随便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这是我的小椅子!”说完,就要搬走自己的小椅子,壮壮站起来就猛地一推,把小朋友推到了地上。游戏中,壮壮搭了一架漂亮的飞机,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炫耀,不小心被小朋友碰到散了架,立刻嚎啕大哭起来,还用拳头在小朋友身上捶打着。玩积塑片时,他在搭建吊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片红色的。正巧,邻座手上拿了一个,壮壮什么也不说,就从别人手上抢过那片红色的积塑片。课间休息时,老师让大家上厕所,只见壮壮像和谁赛跑一样飞地直冲厕所,冲到离厕所走得最近的小朋友身边,对着他的背就一掌打下去,动作很快,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请根据材料判断,壮壮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造成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请制定矫治的策略。
壮壮的表现属于攻击性行为。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爱惹事,自控力差。壮壮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小朋友,课件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小伙伴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壮壮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代币制法:家长和教师家长记录下壮壮每天、每星期打人的次数,然后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错误的,并下定改正的决心,再与壮壮进行约定。一个星期打人次数降低,奖励小红花5朵;,假如某一星期打人次数太多,则扣除上周奖励的小红花。获得的小红花数量达到要求时,可以奖励幼儿一次。
正强化法:在壮壮的需求受阻后以积极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即时给他一种强化。这需要确定对壮壮有效的强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主要有消费性强化物,如他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活动性强化物,如让他看动画片、画画、帮妈妈做菜、打乒乓球等;社会性强化物,如家长的微笑、拥抱和表扬。
负强化:在壮壮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此来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例如,一旦壮壮出现攻击小伙伴现象,就及时采取暂停和剥夺其兴趣活动为主的惩罚方式。
60、东东,男生,6岁多,大班。与同学经常发生冲突,集体游戏过程中他不能耐心等待,经常与同学打架。不能遵守课堂秩序和学校规章制度,上课时很难安安静静的坐着,常常玩弄手指和学具,或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他在座位上喋喋不休讲个不停或是发出怪声,或者在课堂上经常随意离座走动。学习和玩耍时很难长久的集中注意力,总是虎头蛇尾,字迹歪七.扭八,学习用品经常丢失。班主任说很难在他身上发现什么优点。请根据材料判断,东东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上小学后,他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请根据东东的情况制定矫治的策略。
东东有儿童多动行为(多动症)。
上小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问题等。
进行多动行为(多动症)的矫治:
首先,教师、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长期、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矫治。对多动儿童应该多理解和帮助,而不是过分责备与苛求。
第二,要恰当使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正强化法: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东东的某种良好行为得以持续。惩罚法:为了减少或消除东东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惩罚措施。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东东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代币法过对东东的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当良好行为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给他以一定的奖励。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问题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情绪性行为问题 教育管理 人格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留守在农村与父母间断性分离的那部分儿童。由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城市,这就使得留守儿童的规模在逐年增大。而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这部分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情绪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并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在国家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儿童将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问题以及他们的情感教育就成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分析
中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转变期,长期无法與父母相处,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会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消极心态,形成情绪性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主要外在表现为攻击性强,焦虑、抑郁程度高,不愿意与外界沟通,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另外,多数留守儿童还表现出我行我素、不合群、自私胆小等行为。这些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会使他们比较冷漠、情绪自控不强、自卑拘谨、抑郁压抑、冲动任性、心神不安等。
经研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问题因性别而表现不同。通常男生表现为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较多,女生多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退缩、学习压力大等。同时,年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性行为亦不相同,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其情绪性行为问题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处于三、四、五年级的留守学生,其情绪性行为表现较为明显,年龄较小时,由于心智等发育因素的影响,表现不强烈,相反,初中阶段年龄较大的留守学生,由于心智逐渐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学校情感教育,会逐渐呈现好转趋势。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性行为问题教育应主要集中在小学及初中的最初阶段,这样效果更好。
产生这些情绪性行为的原因除了父母、家庭因素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对父、母亲的安全性依恋也是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构成因素。就目前的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分析来看,造成情绪性行为问题的后续原因,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处在主要地位。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处于人格形成与性格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的关爱和引导,这其中父母的引导占据很大份量。鉴于农村的社会组成及家庭组成特点,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与引导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其他长辈的教育与影响微乎其微。因而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关怀,一些不良情绪也就应运而生,长期积累,就会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心理成长方面的异常,出现情绪性行为。而实际调查研究显示了,父母进城务工造成的家庭情感缺失、家庭环境的恶化是他们不良人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1.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对待留守儿童,应直面其家庭情感的缺失,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和爱护他们,一视同仁,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平等的关爱。
2.教师组织、参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信息调查并记录档案,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然后根据这些档案信息,坚持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情感缺乏状况,需进行独特的情感教育。
3.学校应该行使教育的权利,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而寄宿制可以实现对这部分留守儿童更好的监控和规范,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行学校寄宿制,营造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以降低家庭社会功能弱化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策略思考
1.从思想教育进行强化,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充足的爱,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力。
2.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并利用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利,与学生家庭建立灵活多样的家校合作模式,融合两者的优势,弥补个体不足,从而确保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育始终处于一个方向。
3.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要善于表扬留守儿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帮助其树立自信。比如,教师可为每个学生创造合适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并表扬、鼓励他们,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4.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家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使之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晓慧,杨玉岩,哈丽娜.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0).
[2]殷红敏,班永飞.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复原力的关系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3]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马多秀.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克服[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3).
儿童问题行为论述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心理资本
分类号B844.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3.007
1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浪潮下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据妇联进行的全国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己超六千万。对于“留守儿童”,国内至今未有统一定义,经文献整理和研究需要,本课题采用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黄月胜和张尚晏(2015)的界定,即父或母外出打工后,将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乡达6个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抚养教育或(外)祖父母、亲戚、邻居、同辈代为监护的儿童。这类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标签也如他们不可逆的留守经历一样,在其人生轨迹上抹不去。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现象一直是社会公众视野中的热点话题,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家庭功能缺失等,到留守儿童诸多行为问题如网络成瘾、辍学闲散、违法犯罪等,“留守儿童”在问题导向的舆论中被予以特殊关注,曾经的留守经历在社会大多数公众的刻板认知中往往与早年经历无法改变、不可弥补相挂钩,他们成为社会遗留问题的一个“顽疾”。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引入,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从积极导向的视角重新评估“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可作为的建设性观点。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是其中一个议题,即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
在上述两种导向的探讨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寻求一条积极导向的问题解决之道,通过选取试点进行实地调研,构建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心理资本预测与辅导模型,该模型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能有效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心理资本预测因素,有利于对特殊心理品质的关注和提出培塑建议,从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质变。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红伞基金”(即专项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项目的公益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下,完成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县某初中的实地调研。该中学属于寄宿制学校,且学生群体基本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标准,在成长过程中有过留守的经历。
22研究工具
实地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期间结合观察与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评估相结合。问卷分为三大部分:个人情况、“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
“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崔丽霞老师共同编制。两位学者在借鉴国外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编制了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学生自评、教师评定和家长评定三份问卷。三份问卷均包括学习适应不良、违纪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神经质行为和考试焦虑行为六个常见的问题因子。经检验,问卷信效度良好,奠定了中学生问题行为评定系统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评估工作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黄月胜和张尚晏(2015)共同编制,他们基于大量的访谈、文献整理工作,通过对初始问卷开展预测、修正到正式施测,最终形成了25条目问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是由明理感恩、自立顽强、乐观开朗、自信进取和宽容友善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维度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高分组在情绪、行为与学业方面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问卷与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信效度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留守经历调查、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心理资本量表、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结果的呈现,结合访谈与观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到留守经历与问题行为、留守经历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降低问题行为检出率提供预防性建议。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由心理教师现场指导和监督学生填写,收回全部问卷。其中剔除人口统计信息不完整、漏答、多答等无效问卷,经筛选有效问卷共计190份,有效率95%,能够作为代表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31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与分析
从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我们看到存在留守经历(父/母外出打工后,将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乡达6个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抚养教育或(外)祖父母、亲戚、邻居、同辈代为监护的儿童)的学生占比近40%,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务工的占比过半,常年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照看。分离年龄影响着依恋的形成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在父母首次外出务工时学生的年龄一项中,324%的情况发生于学前阶段,396%的情况发生于小学阶段,279%发生于中学阶段。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与父母相聚的间隔在半年以上,而与父母远程沟通的频率也令人堪忧,其中104%的学生几乎很少与父母交流。
32问题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选择了中学生常见的60类问题行为,题目选项分为 “没有”“很少”“偶尔”“经常”四个程度,计分时分别对应“1”“2”“3”“4”,每题得分超过“25”即认为检出该生具有此项问题行为的倾向性,得分越高说明问题行为越多,或问题行为的倾向性越强。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结果如下。
nlc202309080847
321问题行为总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量表得分差异较大(极小值61分,极大值176分);问卷得分中间值为150分,有显著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454%。
322不同问题行为类型调查结果分析
在六大类问题行为中,学习适应不良和考试焦虑行为更为显著,总体问题检出率达到了近70%,这说明样本中学生中多数感受到学业的压力,但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规划、学习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方法等,进一步加剧了对考试的焦虑心理。样本学生基本来自初中二年级与三年级,在当地的教育背景下,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是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的出路,这使得学业与升学带来的诸多问题行为成为值得关注的辅导方向。
攻击行为也相对突出,问题的检出率为108%。攻击行为诸如情绪冲动或行为粗鲁、动手打人、顶撞长辈、讲粗话、恶作剧、欺负同学、脾气暴躁等。样本中学生多有留守经历,在照顾方式上也以祖父母居多,隔代抚养中多以物质满足、生活照料为主,对观念、规则、礼仪教育等方面的管教相对乏少;另外,教育大环境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多在于应试,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的学生群体较多处于边缘化地带,也缺少相关的辅导理念指导和借鉴。
样本人群中的神经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8%,这说明问题检出的中学生在情绪状态和心境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出现该行为的学生往往比较悲观、孤独寂寞、心情烦乱、易激惹、人际敏感、躯体化等。这种情况在志愿者们的教学观察中也有发觉,尤其对于常年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情感和亲密依恋的缺失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上述问题行为,例如,一位女同学由于从小父母外出务工后随祖父母一同生活,近一年内祖父母的相继离世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与父母从距离到心理上的疏远都让她变得更加孤僻、悲观,甚至在社交上也出现了诸多障碍。
33心理资本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心理资本总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样本中学生的心理资本量表得分差异较大(极小值25分,极大值87分);问卷得分中间值为75分,低心理资本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18%。
332不同心理资本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在五个心理资本维度中,显然乐观开朗和自立顽强的低心理资本检出率更高。自立顽强的心理品质表明少年儿童能自觉抵制诱惑,遇事能周全考虑,力求独立应对,同时,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表明少年儿童处世乐观,常往好处着想,对不悦能很快释怀,不易沮丧等。这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都对应着面临挫折的态度,样本人群的挫折应对令人堪忧。事实上,许多中学生也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逃避学业和升学的压力,如网络游戏,甚至在规划未来的时候也选择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之路,对前程悲观。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明理感恩的积极心理品质,其整体低心理资本检出率最低,这就代表样本人群在对待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事情上能充分给予理解,对父母的艰辛能感同身受,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和长辈的付出。这些在调查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许多学生在谈及父母外出务工的问题时都不禁落泪,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激,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也希望早日能为父母分担家计。
34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
341相关分析结果
将各类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攻击行为与自立顽强、明理感恩、乐观开朗显著相关;违纪行为与自立顽强、明理感恩、自信进取显著相关;退缩行为与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和乐观开朗显著相关;神经质行为与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和乐观开朗显著相关;考试焦虑行为与自立顽强和乐观开朗显著相关;学习适应不良与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和乐观开朗显著相关。
34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攻击行为作为指标变量,以心理资本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回归方程为y=0318x+1190,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中,明理感恩可以解释攻击行为的97%。
35小结与讨论
在问题行为方面,有显著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454%,在各类别上学业压力(考试焦虑行为、学习适应不良行为)最为显著,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攻击行为(108%)和神经质行为(98%)。
在心理资本方面,低心理资本检出率为18%,其中自立顽强(16%)和乐观开朗(142%)的低心理资本检出率较高,值得关注;明理感恩(24%)的低心理资本检出率最低,说明样本中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恩父母的付出。
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如表11所示。
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可进一步对样本中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矫治建议,其中:对于问题行为最显著的学业压力方面,可在辅导设计中重点培塑学生自立顽强、乐观开朗与自信进取的品质;对于攻击行为,重点倡导明理感恩的内心体验;对于神经质行为,应注重学生乐观开朗的积极心态的养成。在样本中学生中,低心理资本检出率如自立顽强、乐观开朗的显著结果也预测了样本群体出现的高发问题行为,心理资本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因果预测使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目标具体、可操作、可评估。
4研究启示
本次实证调研,也可谓是一次试点,使构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与辅导模型成为可能。如图1所示,模型工作程序为:首先,对问题行为进行调查与评估;其次,实施对心理资本的调查与评估;再次,以心理资本各维度为预测变量,以问题行为各维度为指标变量实施逐步回归分析,找到贡献率,作为下一阶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
另外,除上述三个步骤外,通过该模型也可以获得更加具体化的信息,例如,个人问题行为或心理资本在整体中的水平,处于高分组、低分组还是中间水平;班级、年级的数据对比信息使心理辅导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发挥;不同的生活经历如留守、父母离异等特别情况也可得到体现,诸多因素分类和一切努力都足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有特色、有目标地开展。
nlc202309080847
参考文献
崔丽霞,雷雳(2005).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3,112-119.
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黄月胜,张尚晏(201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1),1-6.
Abstract
Objective: To carry ou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problem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s: The research chose a middle school in Taipusi,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as a pilot and distributed 200 questionnaires. Through some methods like questionnaire surve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etc. to achiev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bined . Results: Among the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problem behaviors, academic pressur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neurotic behavior were the top three. Among the lower detection rat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self reliant, optimistic and cheerful were the top two.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n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forecast and explanation to different problem behaviors. Conclusion: The model us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to forecast and guidance the problem behaviors is feasible.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roblem behavior;psychological capital
【儿童问题行为论述】推荐阅读: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11-02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处理个案09-08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10-06
儿童心理问题07-11
中国儿童好问题08-24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07-31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09-19
儿童成人化问题10-09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05-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