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2024-10-06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精选6篇)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篇1

1、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生于(A)。

A.青少年女性

B.青少年男性

C.10岁以下儿童

D.婴儿

2、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阶段是(B)。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以下(B)不属于儿童的问题行为。

A.感觉统合失调

B.犯罪行为

C.多动

D.攻击性行为

4、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是(B)。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5、孤独症儿童社会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ABCD)。

A.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

B.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

C.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似乎缺乏安全依恋关系或是表现为延迟的依恋

D.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

6、儿童少年沉溺网络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ABCD)。

A.缺乏现实中的互动交往,影响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B.干扰儿童少年主动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造成抽象思维能力和有意记忆能力的下降,或出现信息焦虑症。

C.对网络的虚拟世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不利于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D.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7、儿童的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BCD)。

A.遗传因素

B.放任儿童攻击行为而被强化

C.大众传媒的影响导致的儿童攻击行为

D.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8、儿童吐字不清的表现有(ABCD)。

A.儿童到2周岁半时,最亲近的人还不能听懂他讲的话。

B.主要是对声母发音不清。

C.3周岁半时,其语言仍然常有极明显的婴儿腔。

D.仅有少数伴有语言发育迟滞问题。

9、常用的人格测验问卷有(ABCD)。

A.艾森克个性问卷

B.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C.十六项人格因素问卷

D.儿童气质量表

10、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以交流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包括(ABCD)。

A.儿童孤独症

B.阿斯伯格综合征

C.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D.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11、近年来常用于筛查或诊断儿童孤独症的量表有(ABCD)。

A.ABC量表

B.CARS量表

C.孤独症诊断会谈修订量表(ADI-R)

D.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

1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以下的(ABD)。

A.华生

B.斯金纳

C.托马斯

D.班杜拉

13、儿童出走行为产生的原因有(ABCD)。

A.好奇与模仿

B.抗拒心理

C.威吓成人

D.家庭不和睦

14、儿童恐惧症在儿童少年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具体包括(ABC

A.特殊恐惧

B.社交恐惧

C.选择性缄默

D.学校恐惧

15、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的智力测验包括以下的(ABC)

A.Wechsler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C.瑞文测验

D.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16、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ABCD)。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7、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ABCD)。

A.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B.语言过多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C.重复刻板语言

D.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18、评估婴幼儿心理发育水平的发育量表包括(ABC)。

.)等形式。

A.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

B.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

C.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D.瑞文测验

19、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ABCD)。

A.自我意识增强

B.认知偏差

C.好奇心驱使

D.教育方法不当

20、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特征是(ABCD)。

A.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

B.注意广度缩小

C.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

D.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21、当儿童任性时我们采取(ABD)方法来更为有效。

A.注意转移法

B.对比诱导法

C.批评惩罚

D.自然后果惩罚

22、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有(ABCD)。A.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D.社会和家庭心理因素

23、特殊恐惧症根据恐惧的对象不同分为(ABCD)几种类型。A.动物恐惧 B.自然环境恐惧 C.注射与血液恐惧 D.特殊情境恐惧

2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包括(ABCD)。

A.缺乏充足游戏活动

B.生活环境过于封闭

C.过渡保护

D.剖腹产

25、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主要有(ABCD)。A.语言障碍

B.社交障碍

C.刻板行为

D.感觉异常

26、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ABCD)。A.遗传

B.脑伤

C.生物化学失衡

D.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27、常用临床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有(BCD)。

A.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B.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D.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28、神经性厌食患者可出现周期性的贪吃发作。√

29、儿童多动症是正常表现,属儿童时期的正常表现,不用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慢慢就好了。×

30、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行为不足、行为过度。×

31、游戏治疗可广泛用于各类幼儿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治疗,例如退缩行为、攻击行为等√

32、社会因素是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33、逆反心理是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可不矫正。×

3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开创性地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到行为矫正实践中。×

35、攻击行为与儿童单纯的发脾气不同,攻击常常会造成对其他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

36、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

37、孤独症儿童都是智障儿童。×

38、吐字不清,主要是对声母发音不清。√

39、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很多的关联。× 40、行为不仅包括人们做的,也包括人们说的。√

41、经常接触电视暴力会促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2、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创建了认知疗法。×

43、儿童说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无意说谎: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自信心的萌动;(2)有意说谎:取悦家长,虚夸成绩;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开脱责任,逃避惩罚;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44、如何区别一个学前儿童是多动症还是一般多动?

答:(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多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多动的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呈冲动、杂乱,有始无终。(3)自制能力:多动的学前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多动症学前儿童却无此能力。

45、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治方法?

(1)尽可能让孩子自然出生,注重孩子全身协调性及大肌肉平衡能力的锻炼。

(2)对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家长要多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运动疗法。让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嬉戏活动,如走平衡木、摆积木、大龙球、球池、吊缆、跳床活动,尤其是滑板运动。

46、行为塑造法的实施分为哪几个步骤? 答:(1)定义目标行为(2)确定初始行为(3)选择塑造步骤(4)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5)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47、如何矫治儿童肥胖的症状?(1)注意婴儿期的肥胖。(2)控制饮食。(3)增加活动量。(4)睡眠适当。(5)父母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饮食。(6)保持膳食平衡,全面摄入营养。(7)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调适。

48、如何预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对所有幼儿的干预: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等;家庭情境中的预防措施;教室情境中的预防措施。(2)对风险幼儿的干预: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幼儿园中的社会——情感课程,多方面的综合干预。(3)对具有持续性问题行为幼儿的干预。

49、举例说明强化物的分类有哪些?

强化物的分类: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电视)、看画册(小书)、过生日、郊游等活动。操作性强化物,如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骑小车、游戏等。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有机会坐自己喜爱的椅子,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以及其它像小红旗、花纸等个人拥有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温情的轻拍、拥抱几点头、微笑,甚至仅仅是注视一下等。

50、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有哪些?

(1)语言障碍: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缺乏交流性语言。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2)社会交流障碍: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但是听力是正常的,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3)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反复观看电视广告。

51、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具体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平衡感失调、触觉失调、本体感失调、前庭觉失调、视听觉感不良。

52、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1)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2)发展的定向性与严格的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儿童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5)发展的差异性。

53、如何区分儿童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1)儿童行为表现是否与年龄相称;(2)特殊行为表现出现的频率;(3)特殊行为表现持续的时间;(4)特殊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5)行为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54、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会用言语来攻击对方。(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5、举例说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良好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当、行为持久性困难、行为不受控制、不理会现实。

56、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生中有相当大的作用。(2)轻微脑损伤:多动症的病因可能是轻度脑损伤或脑疾患。(3)脑发育不成熟。儿童多动症是由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所引起。(4)生化环境因素:多动症是工业污染的牺牲品。

(5)社会文化因素:现代高节奏的都市生活、拥挤的居住环境、眼花缭乱的都市广告“视觉污染”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6)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现代高节奏的都市生活、城市中高楼林立,使得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大脑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感觉信息刺激而发育不良,因而使儿童平衡、协调、自控能力均较差,常表现出好动的行为特征。

(7)社会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致病因素。

57、结合具体实例,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答: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师幼关系、同伴因素、电视因素。

对策: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师幼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将幼儿的行为问题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应对。2)坚信所有的幼儿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责任。3)尊重所有幼儿的选择和需要。

4)将教育的责任定位于“ 引导”而不是” 教导”。

5)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又有的行为及其意义并给予适宜的引导。6)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将良好关系的建立视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的策略。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师随意威胁、引诱、乱许诺,讥讽等;师幼关系: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同伴因素: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强化等方式,向同伴学习,提高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58、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什么样的儿童属于多动症儿童?

概括而言,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过多与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及表现:(1)注意障碍,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不专心听课,常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2)活动过多,如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或在椅子上扭动,或不停地敲打桌面、或在桌面或课本上乱涂乱画;

(3)冲动任性,如横过马路,不顾有无汽车,突然横穿过去;站在高处不顾后果地向下跳;(4)情绪和行为问题,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5)学习困难,如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

(6)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如穿衣服、扣钮扣和系鞋带时动作缓慢且容易扣错。

59、壮壮上幼儿园大班,是全园的“新闻人物”。壮壮在游戏中捣乱,受到老师教育后,随便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这是我的小椅子!”说完,就要搬走自己的小椅子,壮壮站起来就猛地一推,把小朋友推到了地上。游戏中,壮壮搭了一架漂亮的飞机,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炫耀,不小心被小朋友碰到散了架,立刻嚎啕大哭起来,还用拳头在小朋友身上捶打着。玩积塑片时,他在搭建吊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片红色的。正巧,邻座手上拿了一个,壮壮什么也不说,就从别人手上抢过那片红色的积塑片。课间休息时,老师让大家上厕所,只见壮壮像和谁赛跑一样飞地直冲厕所,冲到离厕所走得最近的小朋友身边,对着他的背就一掌打下去,动作很快,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请根据材料判断,壮壮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造成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请制定矫治的策略。

壮壮的表现属于攻击性行为。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爱惹事,自控力差。壮壮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小朋友,课件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小伙伴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壮壮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代币制法:家长和教师家长记录下壮壮每天、每星期打人的次数,然后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错误的,并下定改正的决心,再与壮壮进行约定。一个星期打人次数降低,奖励小红花5朵;,假如某一星期打人次数太多,则扣除上周奖励的小红花。获得的小红花数量达到要求时,可以奖励幼儿一次。

正强化法:在壮壮的需求受阻后以积极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即时给他一种强化。这需要确定对壮壮有效的强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主要有消费性强化物,如他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活动性强化物,如让他看动画片、画画、帮妈妈做菜、打乒乓球等;社会性强化物,如家长的微笑、拥抱和表扬。

负强化:在壮壮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此来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例如,一旦壮壮出现攻击小伙伴现象,就及时采取暂停和剥夺其兴趣活动为主的惩罚方式。

60、东东,男生,6岁多,大班。与同学经常发生冲突,集体游戏过程中他不能耐心等待,经常与同学打架。不能遵守课堂秩序和学校规章制度,上课时很难安安静静的坐着,常常玩弄手指和学具,或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他在座位上喋喋不休讲个不停或是发出怪声,或者在课堂上经常随意离座走动。学习和玩耍时很难长久的集中注意力,总是虎头蛇尾,字迹歪七.扭八,学习用品经常丢失。班主任说很难在他身上发现什么优点。请根据材料判断,东东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上小学后,他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请根据东东的情况制定矫治的策略。

东东有儿童多动行为(多动症)。

上小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问题等。

进行多动行为(多动症)的矫治:

首先,教师、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长期、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矫治。对多动儿童应该多理解和帮助,而不是过分责备与苛求。

第二,要恰当使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正强化法: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东东的某种良好行为得以持续。惩罚法:为了减少或消除东东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惩罚措施。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东东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代币法过对东东的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当良好行为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给他以一定的奖励。

第三,还可以采用家庭治疗法及饮食治疗法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篇2

关键词:问题行为,深层原因,应对方式

在网络空间里, 流行这样两句话, 一句“你在干嘛”的背后, 藏着一句“我想你了”。另一句“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这两句话通常是描写恋人之间的感情。同样的道理, 对表象语言与行为的深层含义分析也适用于孩子。幼儿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恋人一般, 真诚交往, 耐心体会幼儿各种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因。因为孩子或好或坏的行为, 也存在一定的缘由。当你责怪孩子出现一些难以接受的问题行为时, 是否思考过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这些深层原因, 导致了孩子们截然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如果老师误读了孩子的行为, 那么, 在此基础上的所有方法与努力都将徒劳无功, 不仅无法改善孩子的行为, 甚至还可能加深孩子的反抗与敌意。所以, 教育孩子, 应该首先明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与动机。

一、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的恐惧与害怕

一次, 去幼儿园指导实习学生, 刚巧碰上孩子们正在排队抽血体检。期间一个孩子总是站到最后一个去玩滑滑梯。但脸上并没有玩得很快乐的神情, 相反他还有点恐慌。老师把他拉到前面, 他又跑到后面去了, 如此反复几次。于是我走到他身边, 对他说道:“你是不是有点害怕打针?”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的朋友和同学不怕打针。”我说:“你的朋友和同学不怕打针, 那你是不是有点怕呢?你觉得打针有点疼, 就像蚂蚁扎了一下, 是不是?”他不再说话了。隔了一会儿, 轮到他打针了, 老师叫他过去时, 他不肯, 然后又说道:“其他小朋友都不怕疼, 是不是?”把他拉到医生身边, 老师给他脱袖子, 他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神情紧张地对医生说:“阿姨, 你一定要轻点。”阿姨温柔地应和了他。在挣扎中, 给他抽了血。

如果老师只是站在自身立场思考问题, 认为孩子总是不按秩序排队, 不遵守规则, 强制孩子返回队伍, 教育他要懂礼貌、守规则, 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与敌意。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调皮而不愿排在队伍里面。通过我与他的沟通对话发现, 他通过往后战队来逃避打针。面对巨大的内心恐慌, 他只能一次次地站到队伍最后, 以寻求暂时的安宁。但他也清楚自己必须接受打针这个事实, 以周围的同伴为榜样, 认为打针不应该害怕, 所以他也应该勇敢, 努力逼自己不要怕打针, 想战胜自己。但他作为一个弱小的孩子, 还是无法抵挡内心的巨大恐惧, 最后终于哭了起来。所以, 老师应该蹲下身来, 听听孩子的心声, 应该科学认识孩子消极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害怕打针是正常的, 老师应该陪在孩子身边, 抚慰、疏解他的恐惧情绪, 慢慢引导孩子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件事。尽管他依然害怕, 但是, 你的理解与支持是孩子的安慰剂。

二、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真实的心理特点

有一位小朋友, 看到了很多小朋友都带了玩具车来幼儿园玩, 他没有带, 于是很羡慕别人, 另一位小朋友边玩边问他:“你怎么不把车子带来呢?”他说:“我家有很多漂亮的玩具车, 有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我每天都用玩具车玩竞赛游戏呢。”其实, 他只是在玩具店看到很多玩具车。

孩子家里明明没有许多玩具小车, 他却跟小伙伴说有很多, 其实他只是偶然在商店看到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 孩子显然在撒谎。然后, 教师会对他进行一番道德教育:你家里没有这些玩具小车啊!你是在说谎?说谎不是好孩子。其实, 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 孩子并不是有意说谎, 这是他真实的心理特点。学前儿童由于心理不成熟, 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他们有时会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 其实并非真实的, 而是他们在头脑中的想象。孩子把在商店看到的小车说成是家里的, 并不关乎道德。作为老师, 不能随便责怪学前儿童“不诚实”, 给孩子戴上道德枷锁, 而是要耐心帮助孩子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区别, 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天早晨, 四岁的豆豆到了幼儿园, 班主任李老师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但她脸上却写满焦虑。过了一会儿, 豆豆一直哭着说要给妈妈打电话。李老师怎么也哄不住, 这让她有点烦躁生气, 但她敏锐地注意到了孩子的异常情况, 豆豆平时来幼儿园都是很听话很安静的, 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于是她主动给孩子妈妈打电话, 妈妈说, 今天她送豆豆上幼儿园时, 不小心在楼梯上摔了一跤, 所以她到了幼儿园可能还在担心妈妈。于是这位老师让孩子与妈妈通了电话, 妈妈告诉豆豆自己很好, 孩子才安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孩子向教师展示的行为方式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根据孩子露出的这一角, 探究孩子冰山以下的世界, 针对孩子“冰山下的世界”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如果当时老师只是哄她, 想制止孩子的哭声, 试图劝说她进入幼儿园生活, 孩子又不接受, 老师就会失去对她的耐心, 责备她。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 孩子暂时停止了哭声, 安静下来, 但是她的情绪依然低落, 内心伤心无法排解, 郁积于心, 就会对老师、对幼儿园失去信任。所以, 教师在面对孩子哭等消极情绪体验时, 应该停下其他事情, 耐心倾听或询问孩子, 给孩子机会说出自己的声音, 即使孩子不能, 我们依然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孩子, 追溯孩子产生消极体验的源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 就像案例中的老师一般, 与家长联系, 让家长与孩子沟通, 消除孩子的担忧, 让孩子内心获得了温暖、信心和希望。

四、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对爱的渴望

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的《夏山学校》, 提到一个典型的案例:几年前, 我们有过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学校来了一个整天把大便拉在身上的小孩, 他的母亲为此打过他, 后来没有办法, 甚至逼她吃屎, 你可以想象我们面对的问题有多棘手。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弟弟, 他的所有问题都是从弟弟出生后才开始的。道理很简单, 那个小孩想:弟弟抢走了妈妈给我的爱, 假如我像他一样把屎拉在尿布上把裤子弄脏, 妈妈就会又喜欢我的。

弟弟的出生抢夺了原本属于他的全部的爱, 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找不到解决方法。他无法通过言语向妈妈表达他从幸福高处跌下的不满与抗议, 在模糊的认知中, 他认为可以学弟弟将大便拉在身上重新引起妈妈的注意, 但是他不知道这种方式无益于问题解决, 相反还引起了母亲的极度不满, 依然无法得到母亲的爱。为了治疗他的问题, 在尼尔的夏山学校里, 即使他“一天三次弄脏裤子, 没人对他有怨言。护士柯太太, 毫无怨言地替他换裤子。”尼尔甚至在孩子弄得特别脏时还奖励他, 而奖励是表示他赞同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子在这段时间一身的矛盾与冲突。治好以后, 他变得很干净。这个孩子碰到了一位懂他的老师, 老师给了他支持与鼓励, 无条件地接纳他, 让他感受到了爱与关怀。而享受了周围老师、父母充足关爱的孩子, 有更大的能量建构积极自我, 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诊断与矫治 篇3

一、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

引起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诊断一:大众传媒深入持久的影响。所周知,眼下的影视媒体、报纸杂志所宣传的娱乐性节目无一不大肆渲染谈情说爱的内容,甚至是很露骨的“性”接触。这些媒体对这种情况深入持久的渲染,在我们的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的心里都产生了很大的波澜,他们向往这种浪漫而又刺激的,生活,有急切的效仿心理。这是产生早恋的社会基础。

诊断二: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如今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提前1-3年甚至更早。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得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个个都出落成大小伙子、大姑娘,生理的发育也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他们对异性有着朦胧和神秘的感觉,对异性的向往与追求也显得急切。这是产生早恋的生理基础。

诊断三: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压力的影响。现在的中学教育,从内容上看只要是中考、高考科目,学校都自行加大课时数,加大课堂容量;从教育方法上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评价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在校园里,唯升学率至上,唯名牌大学至上。校领导奔走呼号,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老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不上好大学非好汉的怪圈之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施以重压。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学开始寻找释放紧张情绪的办法,一些趣味相投的男女同学便走到了一起,早恋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是产生早恋的心理基础。

诊断四:受中学生认知能力局限性的影响。中学生虽然生理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长得很快,但心理还很不成熟,认知水平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因此,一旦班级里出现了个别同学的早恋现象,其他同学就会觉得“新奇”、“眼红”,就会跟着“效仿”,从而使早恋呈蔓延之势。这是产生早恋的认知基础。

二、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矫治

中学生早恋并非当代中学生思想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不正常反映,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无论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还是从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角度来看,解决早恋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矫治一: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学生一旦出现早恋倾向,班主任切不可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更不能当众训斥,不能简单地采取“禁”和“堵”的办法,而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采用心理疏导的办法去解决。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 矫治二:进行生理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有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的心灵在每一步路上都会遭到危险。”他还说,“对待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绝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对异性有着朦胧感和神秘感。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所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

矫治三: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都熟知的道理,早恋往往是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或压力太大时,学生排解心中消极情绪的一种不正确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增长才干,同时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折,只有坚忍不拔,知难而进,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才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

矫治四:进行理想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纪律教育,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看一些有益的催人奋进的影视作品,远离和拒绝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和音像资料,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篇4

一、调皮多动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我们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典型,并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班级出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作业也不做,经常跟同学闹别扭。

针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班主任老师开始家访,发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关系很僵,孩子常年看不到妈妈,爸爸工作不固定,常常不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忙于地里的农活,看管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放任自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老师开始制定计划对其进行教育:

首先,要改变其家庭的教育环境,老师分别找到孩子的父母进行诚恳的谈话,让家长定期与孩子沟通,多些时间让孩子在父母的身边生活,照顾孩子。

其次,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干预。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稳定,抓住了孩子心理的这些特点,在工作中我们就要多关注他,尽量找到并扩大他的闪光点,对他进行鼓励和赞扬,经常像妈妈、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讲有趣的故事,讲一些有志向的人的故事,发现道理,帮他树立理想。

最后,老师要坚持不懈地做工作,要绝对避免态度上的粗暴。

二、倔强叛逆

有一个孩子性格倔强,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顶撞父母、老师。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名字也不承认。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心理误区。老师要避免直接批评这样的孩子,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坚持经常持久的心理辅导,像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以消除的,平时要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三、自卑离群

有孩子每天上学目光呆滞,不活泼,不爱说话,上课从不举手,也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孩子负担很重,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长期受这种负面影响,就导致即使获得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能去除孩子的自卑畏惧的心理,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孩子闲谈,让孩子帮着老师拿作业本、发作业本,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同时,抓住班级活动的一切有利契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自信。另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老师和家长要详细地分析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的各种表现,家长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四、自闭

有个孩子不爱与其他同学交往,只在自己的狭小空间徘徊,自闭。

看到这样的孩子,老师感觉孩子很可怜,也很痛心。老师可以派几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主动接近他,让他感受轻松,感受交流,在有目的的训练中,忘掉不愉快,在良好的心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留守儿童

这类孩子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身心发展不够健康。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的重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加强心理疏导,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方式。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打消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3.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使他们的监护人明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与家长要共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严格要求是教师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其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安阳、许昌和信阳三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550名, 其中留守儿童381名, 女生155名, 男生226名;非留守儿童169名, 男生98名, 女生71名;四年级学生187名, 五年级168名, 六年级195名。

1.2 方法

所用问卷包括: (1) 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由周晖编制、邹泓修订, 最终形成50个项目的小五人格问卷[6]。问卷包含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 从“1——完全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分5个等级记分。将各维度的平均值作为在该维度上的得分。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 0.80, 0.82, 0.70和0.64。 (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ental Health Test, MHT) , 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 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的[7], 主要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MHT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 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越高, 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范围是0.65~0.81。

由各班班主任担任主试, 均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 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用SPSS 11. 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 留守儿童总分标准分超过65分的仅3人, 占0.8%。由表1可见,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女童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 其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农村儿童人格特征分析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4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见表2。

2.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 外向性人格与孤独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谨慎性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和各种心理问题呈显著正相关。

注:*P<0.05, **P<0.01。

2.4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分别以留守儿童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原始分为因变量, 以人格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 采用Stepwise 法,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4个回归模型所引入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可以考察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

由表4可见, 在人格因子与孤独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外向性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而情绪性则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身体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冲动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冲动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冲动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总焦虑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总焦虑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和外向性对总焦虑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注:**P<0.01。

3 讨论

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9,10], 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家庭功能不健全, 必然导致安全感的缺乏、情感支持的缺失、尊重需要被漠视以及认知需要难满足[11]。当这些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时, 就会对个体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留守女童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童, 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童。有研究认为, 这是由于女童在情感上对父母依恋更强烈所致;相对而言, 男童独立性较强, 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更少, 且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 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12]。因此, 应特别关注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2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主要是:倾向于独处, 不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防御心理比较强, 不愿帮助别人;冲动、没有计划性、做事拖延,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早期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 留守儿童不利人格特点的形成, 正是由于父母外出带来亲子关爱缺失、亲子关系失调、父母榜样作用降低和父母监控机制弱化所导致的[5]。值得一提的是, 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意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 留守女童的人格发展状况好于男童, 因此学校人格教育的重点对象应是男童。

3.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云南省某地区部分小学9~15岁的艾滋病遗孤儿童60名(入学前后经血样化验均属非艾滋病毒携带者)。其中男童38名,平均(11.72±1.64)岁;女童22名,平均(11.5±1.8)岁。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4]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5]对艾滋病遗孤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群体健康水平的研究,该量表由自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组成,包括身体症状和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及健康总体自评10个维度,48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鉴于被试群体的特殊性,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其所在班级的负责教师完成,少量由收养者(领养者)完成;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1.3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15.0软件录入数据,进行χ2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遗孤儿童健康状况

2.1.1 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艾滋病遗孤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3%,其中男童检出率为55.3%,女童检出率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694)。男童在强迫、抑郁、分裂样、社交不良、违纪因子上检出率较高,而女童的抑郁、社交退缩、性问题、多动等行为问题检出率较为突出。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不同年龄遗孤儿童行为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1,P=0.877)。

2.1.2 艾滋遗孤儿童自评健康情况

遗孤儿童生理健康水平得分为(111.55±21.24),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为(97.22±19.47),社会健康水平得分为(86.33±15.03)。男女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1.3 行为问题组与非行为问题组的SRHMS结果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童行为问题组的SRHMS各项得分普遍低于非行为问题组,且2组间在各项目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童在社会支持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P<0.05,**P<0.01。

2.2 艾滋病遗孤儿童行为问题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2.2.1 行为问题与自测健康评定得分的相关分析

男女遗孤儿童CBCL各因子及行为问题总分与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健康总体得分显著相关(P值均<0.05)。见表3。

注:*P<0.05,**P<0.01。

2.2.2 行为问题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以行为问题总分为因变量(由于行为问题量表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男童:r=0.432~0.744,女童:r=0.372~0.897),考察对自测健康量表各项目的回归效应。结果表明,男、女童行为问题对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接触、健康总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均有较大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社会支持无预测作用;女童行为问题对身体器官功能无预测作用。见表4。

注:*P<0.05,**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艾滋病遗孤儿童行为问题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6,7]一致。国外研究报道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5.6%~37.0%不等[8],国内文献报道的检出率波动于12%~19.3%之间[9],而本研究显示遗孤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3%,显著高于国内外报道的检出率。同时,艾滋病遗孤儿童的健康水平低于一般群体。许军等[10]研究指出,20岁以下群体的健康水平得分为(327.59±46.78),学生群体健康水平得分为(328.51±41.60);而本研究艾滋病遗孤儿童健康水平得分为(295.11±55.74)。许文青等[11]对项目县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研究结果显示,仅有10.8%的儿童因得到亲人和社会支持而感觉生活很好,父母病重与死亡使儿童处于长期担心、恐惧、痛苦、悲伤、绝望和害怕等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艾滋遗孤儿童的健康成长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有效降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就必须取得更多更广泛的社会、收养家庭、学校的支持与关爱,让他们重拾温暖与信心。

研究结果显示,男童行为问题组与非行为问题组在社会支持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间女童在社会支持项目上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男女童对社会支持的认识水平有关。段玉香[12]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表明,男童的主观支持水平高于女童。研究同时表明,行为问题对社会支持没有预测作用,说明社会支持更强调主观支持。赵建平等[13]指出,主观支持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

上一篇:愉快的周末周记500字下一篇:我的老师英语作文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