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

2024-11-06

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共11篇)

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 篇1

一、西山村基本概况

西山村位于南澳岛西北部,依山傍海,辖区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440人,共368户,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党员38人,村民代表25人,分为10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50亩,林地面积2600亩,海域养殖区3000亩,全村果林场面积300亩,淡水养殖场面积50亩,虾池养殖场面积80亩,蔬菜面积种殖100亩。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年劳平1万元,年人平3633元,集体收入10万多元。集体资产总额达到730万元。

二、近几年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西山村两委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抓好两委班子建设

村两委十分重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和两委干部会,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制订了党员发展计划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措施,不断扩大组织队伍。重视制度建设和民主决策,先后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村两委之间互相谈心,互相信任,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

(二)做好乡村规划建设

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村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崇尚现代文明的迫切愿望,也是保护和节约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我村规划建设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我们充分以现代乡村的理念超前规划,做到既有新房,更有新村、新貌。我村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现在还不富裕,各项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村两委班子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多方筹集资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近几年来我村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

1、投入180多万元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农田机耕路3200米,1800多米为打筑水泥路面,建设农田排洪大沟1800多米,农田引水沟2600多米,全面实施沟底水泥硬底化。新建了一个XX平方的农用水池,浚深排洪大沟1000米,土方1100立方,整治西畔大坑2500米,浚深土立方300立方,确保了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2、投入资金68万元,完成村内7条水泥路面(970米)打筑和450平方米公共活动广场进行打筑。

3、解决了下辽小村村道土路长400多米路面打筑,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

4、投入资金8万多元,配套全村23盏照明路灯。

5、投入40多万元,新装三个自然村的自来水主管,解决了村民日常生活饮用水难的问题。

6、投入14万元建设学校篮球场、学校周边绿化、修葺了排水沟和村内文明古迹修缮。

7、投入6万多元整修浚深村内排水沟600米和卫生死角,每年增补4000多元,实现全村袋装垃圾专业化。

8、投入1万多元整治村内5口饮用水井。

9、投入18万元为16户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解决了部分困难户住房难问题。10、2010年投入资金125万元对村内300多个乱厕群进行规划整治,建成了南澳县第一个村级奕阁公园。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依山朝南建设一幢三层综合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综合楼第一层为村老人协会活动中心;第二层为党员、群众科普教育活动室;第三层为村民议事中心、农家书层,综合楼前面以公园布局建设。奕阁公园的落成,将为西山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娱乐休闲的优质活动新平台,成为了西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物,有力推动了全镇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由此,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党组织作后盾,建设就只是一句空话;没有科学的规划,村庄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只有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意义。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今后工作中,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我村将以壮大集体经济、美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农村为重点,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今年我村有两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1、我村有一条露天排污大沟,排污大沟长度为800米,宽为2米,长期以来未得到整治。一到夏天,受炎热天气影响,排污大沟藏污纳垢,蚊鼠害成灾,臭不可闻;雨季一到,污积严重,排水困难,严重危害村民身体健康。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村将对排污大沟进行整治及封面打筑,同时拓宽村道,将建设成为村内一条主村道。该项目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2、对村内大大小小横直小村道全面进行路面打筑,该项目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 篇2

收集整理重庆市37个区县、953个镇街乡、1714个社区、8558个行政村的人口、用地、产业等共8大类84万条基本信息, 建成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库。

二是完善基础文件。

出台《主城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暂行办法》、《集体土地上非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 推动20余个乡村建设规划进入前期论证或方案编制程序。

三是完成基础评估。

对远郊区县94个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与规划发展预期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析, 引导镇总体规划实施和优化调整。

四是开展基础研究。

组织完成《小城镇及乡村功能定位研究》、《生态路线图研究》、《重庆市传统村落现状评估与分析》等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逐步运用到总规优化完善中的镇乡部分。

五是助推基层试点。

成功向建设部申报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作为2013年全国村庄规划试点, 在重庆市35个区县进行市级农民新村规划试点, 指导科学编制农民新村规划。

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篇3

一、落实“四个不摘”情况

(一)不摘责任。一是深钻细研讲话精神。xx镇党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落实省、市、区决策部署精神等,累计40余次,紧紧围绕“四个不摘”、“四个聚焦”,以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为基本要求,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安排部署落实相应的举措。二是调整充实人员力量。充实调整xx镇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人员,明确乡村振兴工作站6名工作人员及村(居)扶贫专干20人,确保每村至少有2名扶贫专干,在人员力量上保证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不摘政策。认真梳理区直单位下发主要帮扶政策文件11个,督促各村(居)传达落实,规范学习记录。做好宣传引导,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

(三)不摘帮扶。一是督促各村(居)更新脱贫户和“三类户”帮扶手册;二是做好第七批和第八批选派干部工作交接,要求帮扶单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规划;三是根据《关于坚持做好xx区定点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依据每人包保不超过10户的原则,调整帮扶责任人,调整后现有673名帮扶人。

(四)不摘监督。一是加强对帮选派干部的管理,严格选派干部请销假审批手续。联合组织室下发提示单,要求选派干部完成对脱贫户和“三类户”的走访宣传。二是镇级下发工作提示单14次,乡村振兴工作站根据需求分村包保,不定期下村进行针对性业务指导,今年以来指导20余次。三是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问题排查整改,切实抓好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动态管理和精准帮扶,今年以来共开展3次大排查、操作4次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动态增减、新识别2户严重困难户,及时整改。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成果。当前我们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精准施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围绕“四个聚焦”开展集中排查活动,20xx年共开展排查3次,排查农户10133户,排查各类问题105条,新识别严重困难户2户,已完成问题整改。二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①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原则,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实行动态清零。目前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已制定683条,已全部落实,其中针对新识别2户严重困难户,制定并落实5条特惠措施,新确定6位包保联系人进行针对性帮扶。

②优化完善帮扶措施。根据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返贫致贫风险以及发展需求,优化完善帮扶措施,抓好措施落地落实,更新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2669户。

③及时调整帮扶责任人。调整因工作原因不能胜任的帮扶人16人、新增帮扶人4人。

④全面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镇村分级负责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设立235个网格,由235个村组网格员具体负责跟踪走访、联络协调、反映情况、及时上报等工作。

(二)举一反三,强化问题整改。20xx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暗访发现问题等六个整改台账反馈的17个方面、34个具体问题,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及时制定镇级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并收集佐证材料,共制定了84项整改任务,已全部取得相应的整改成效。

(三)多措并举,强化项目落实。开发公益性岗位293个;发放就业补贴24人,资金8.43万元;申请项目奖补226户,资金45.26万元。申请效益奖补78户,资金12.04万元。林业配股200户,配股120万元,分红8.4万元。发放“自贷自用”小额信贷426笔,涉及资金568.6万元,做到“应贷尽贷”。累计资助学生2162人次,资金91.79万元。组建乡村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贫困人口6127人。办理银龄安康意外险提高意外后保障1750人次。临时救助15户,发放金额2.75万元。“2365”特殊救助3人,救助金额4.7万元。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发放300人次,发放金额54.6万元。20xx年实施危房改造8户,新建5户,修缮3户,共申请资金8.6万元;开展对我镇现存4209户名单厕所进行验收工作,共发现问题60个,已立行立改。结合我镇实际,计划申请200户农村改厕,9个村(居)已全部开工建设。

三、后评估前期安排工作

一是及时传达文件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紧围绕后评估主要内容的4个方面10项指标,对“三落实”和巩固成效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进行补差补缺。二是加强目标业务培训。明确时限要求,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分三个时间段:

①要求xx月xx日前乡村振兴专干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完成对监测对象的走访摸排,排查出3方面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②xx月xx日前完成对脱贫户的走访摸排;

③xx月xx日前完成对一般户的会商走访。三是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对全镇9个村居的监测对象、脱贫户、一般户、区反馈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的户及项目进行排查,深入查摆各村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建议。

四、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四个不摘”,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重点环节,严格落实村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对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严防发现新的返贫致贫。

(二)进一步强化自查自纠。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排查整改,细化落实措施,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进一步强化帮扶,确保不出现新的致贫、返贫点。对脱贫攻坚期间建设的到村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内在发展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物质基础。

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 篇4

——*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2019年7月以来,*镇乡村振兴服务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镇村党组织,围绕“五大振兴”目标要求,坚持以党建带队建、攥指成拳、系统思维、兵团作战的理念,下功夫念好“严深细快实好”六字真言,扎实推进“1112+3630工程”,努力在*镇乡村振兴的大合唱中留下时代的最强音。

一是念好“严”字诀,凝心聚魂抓队建。

服务队坚持从严管理抓团队建设并贯穿始终,服务队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开展了“我来为什么、我走留什么”的大讨论活动,提出了“四用八有”的工作要求,形成了“六个共识”,增强了队员们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队员们自我加压、负重奋进的“精气神”。及时成立临时党支部,为表现突出的2名预备党员转正,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和完善周例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有关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和人文关怀,营造了良好工作环境,打造了过硬工作团队。

二是念好“深”字诀,顶风冒雨入一线。

服务队坚持“沉得下、蹲得住”,深入群众,吃透下情、中情和上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盼。队员们顶风冒雨,不畏酷暑,深入开展“三会三访”活动,深入思考并精心设计了《乡村振兴服务队入村的调研提纲》《乡村振兴服务队农村居民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调查表》,用2个多月的时间,深入*个帮扶村调研,与各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个体工商户等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期间走访脱产干部*人次,走访村民*余户,座谈*余人次,收回调研问卷*多张,为制定好两年的帮扶方案和第一年工作计划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服务队充分利用每月20日的党员活动日、每周一的社区村集中办公日,及时掌握帮扶村的社情民意。队员们经常性开展工作回头看活动,认真梳理并总结工作,与群众啦知心呱、说心里话。

三是念好“细”字诀,多方论证调方案。

服务队坚持工作既要着眼于宏观思维、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兵团作战,也要着手于微观思考、重点打造、难点突破、亮点纷呈。在前期调研、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两年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到洙边茶溪川、潍坊寿光,二进兰陵等地方,学习考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蔬香门递果蔬采摘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12月份又组织去江苏南京黄龙岘田园综合体、高淳国际慢城、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地考察学。不断完善“

1112+3630”工程蓝图,提出布局实施“党建引领、以河为轴、一体两翼、三头六臂、30件以上的民生实事。

四是念好“实”字诀,真抓实干谋长远。

服务队始终坚持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已完成的、在建的、在谈的、即将开工的项目和可利用资金主要有:1.片区道路提升工程。积极帮助党委协调争取交通部门片区道路提升工程44.6公里,现在已完成里程22公里,其中田园综合体片区及5个帮扶村道路8.4公里投资840万元。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服务队多方协调争取资金80万元,计划对*镇香田园综合体、丰谷产业园及片区5个村开展详细规划设计,该项目正在进行中。3.片区产业提升项目。规划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大棚1000亩,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种植户实现提升。目前宏伟村已协调政策资金100万元、流转40亩土地进行前期试点。4.庄氏农业提升工程。协调上级有关政策资金,推动庄氏农业不断膨胀规模。目前,投资*万元的高档温室育苗大棚项目已经完成,投资900万元新建5个肉鸡养殖大棚正在建设中,投资500万元建设科普展馆、文化长廊、娱乐广场、观赏凉亭等正在进行规划。5.宏伟村省级美丽乡村项目。协调落实资金130万元,已完成宏伟美丽移民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项目,道路村庄硬化主街

9条、小巷60余条共2.4万余平方米,改厕167户,排水沟盖板2925米,粉刷墙体7600平方米,绘制各类墙体画110余幅,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8万余株,绿化面积7000平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4盏。目前,宏伟村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省级美丽乡村。6.胡家官庄村饮水工程。服务队积极帮助协调资金政策,切实解决了全村475户村民吃水安全问题,目前已完成通水验收,并实现37户贫困户免费通水。7.砖疃村汪塘整治项目。为落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切实解决砖疃村汪塘环境污染问题,启动了总投资150万元的汪塘整治项目,已经到位资金20万元,汪塘清淤已经完成,整体项目稳步推进。8.片区亮化工程。在认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协调资金30万元,采取修理、改造、安装等多种方式,实现片区村内主要道路亮化全覆盖,为片区及5个帮扶村安装路灯330余盏,该项目已于2019年底前完工,帮助帮扶村群众过上了一个祥和明亮的春节。9、胡家官庄村幼儿园园区绿化工程。10、胡家官庄村新建为民服务中心工程项目。11.砖疃村抗旱水渠工程。该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共修葺两边石渠1.8公里,可解决沿路200亩土地的抗旱排涝,该工程已于2019年底前完工。12.宏伟村卫生室提升项目。协调争取政策资金7万元用于宏伟村卫生室提升,目前项目已完成。

五是念好“快”字诀,迅速反应排万难。

服务队入点以来经受住了“利奇马”台风和新冠疫情。面对利奇马台风,服务队第一时间找准工作定位,到达一线,全力支持配合镇村党委抗灾救灾。面对新冠疫情,服务队迅速反应,与镇党委政府沟通交流,大年初四由队长李科学带队前往镇党委防疫抗疫指挥部现场,同时协调第一批紧缺防疫物资,包括400个口罩,4箱84消毒液,4桶医用酒精等及时送到,解决了乡镇防疫之初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之后,队员们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时,积极配合镇村工作,并将第二批、第三批防疫物资陆续送到5个帮扶村手中。近期,服务队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指导配合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春耕备播的工作上来,复工复产工作有效开展,体现了与群众的甘苦与共、冷暖相知。

六是念好“好”字诀,真情融入提短板。

服务队除了围绕村庄发展大计多做利长远、打基础、上项目、跑资金的实事外,还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把“暖民工作”抓在手上。一是邀请临沂画院知名书画家走进*镇,举办**送书画进校园活动,5名书画家现场完成并赠送作品50余幅,为*镇中心小学送去了文化盛宴。二是积极开展健康义诊活动。邀请市县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给村民进行健康义诊,目前已开展了5次,惠及500多人次,特别是日用药品、保健品,以及B超机、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在现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三是重要节日多方筹资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十一”国庆节争取资金

崖坡 美丽乡村工作汇报 篇5

工作情况汇报

崖坡村位于华县县城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下辖坡南、坡北两个村民小组219户726人。坡南组150亩耕地全部被征用,发展成为渭华路西扩及崖坡新型社区1期住宅小区,坡北组现有耕地100亩,主要以苗圃及仓储为主,村委会班子团结,合作共事,战斗力强,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效果明显。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60元。

一、资金筹措及项目整合情况

县帮扶单位城投公司共拨付资金6万元支持崖坡美丽乡村建设;村上自筹资金3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二、建设成果(4大项40小项工作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4年初,镇村与城投公司多次沟通,召开村民座谈会,制定创建规划,引入联体基础、联体墙的设计新理念。根据创建规划进行建设。截至目前,共投入90多万元资金,修建巷道花栏53个,新建围墙280米,水泥粉墙12145㎡,刷白墙面涂料11500㎡,清运村内垃圾146车,修路切割路面800㎡,墙体绘画、作文墙500㎡,全村绿化860㎡,石凳20个,路灯改造25个,门楼作牌匾2副,硬化道路面积2500㎡,维修上下水管道600米。

(二)“四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建设方面:对主次干道两旁的旧房墙面进行了刷白;对村委会办公室围墙进行拆除,并进行绿化;对全村主次干道和居民小区栽种女贞196棵、樱花165棵、玉兰155棵、百日红140棵、石楠180棵、月季10000株。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安排

规划局乡村工作汇报 篇6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乡村社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乡村社区环境优化设计集成技术》课题的研究,出台了《乡村社区人文环境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其目的是以提高乡村社区人文环境为指导思想,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促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与乡村社区规划编制相关的国家层面规范标准是《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以下简称《规范》)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13]188号(以下简称《办法》)。除国家层面外,各地方亦提出相应村庄规划标准和编制方法。将《导则》与《标准》和《办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导则更加注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并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防灾规划、产业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等六方面有所侧重,在规划内容和思路上也力求创新(见表1)。

《导则》(建议稿)出台过程中,进行了多轮修改,同时,我们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规划编制工作为例,试图在《导则》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实践。

南窖村位于北京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为典型的深山型乡村社区,聚落呈散列状。村域面积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600人。南窖明初成村,历史文化悠久,现保存有1.2公里长的古商业街,是过去北京西山地区一个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清朝至民国初期煤炭业非常发达,本世纪初随着煤窑关闭,经济衰落。现以传统种植业林果业为主导产业,收益甚微,旅游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导则》指引下乡村社区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

2.1 以发展优先转向生态优先的用地控制

以往的乡村社区规划多以发展为优先,不少干部和村委会领导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产业发展必然会带来建设用地的扩张,在规划时多争取一些建设用地指标是不少干部做村庄规划的动力。由此带来大量的耕地、林地被粗放使用的建设用地所侵占,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青山绿水,系的住乡愁。”在《导则》中,提倡以生态优先原则控制建设用地。生态优先,就是在分析和评价乡村社区生态环境各项用地的基础上,确定乡村社区的适宜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限制建设区。在规划中必须优先确定水源保护地、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成规模林地、基本农田和耕地等资源性限建因素影响区,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裂缝等风险性限制因素影响区,并对限制性因素影响区进行区域划定,不能在划定的限制建设区内进行建设。从优先划定永久性非建设用地入手进行村庄建设用地控制,是村庄规划思路的转变。

在南窖村的规划中,我们首先将村域内的基本农田、有一定规模农业用地、林地、园地等划定为资源型限制因素区,共计6.23平方公里用地;其次划定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带等限制性因素影响区,共2.5平方公里;利用GIS数据对高程、坡度、坡向叠加分析,划定不适宜建设区0.17平方公里,将这些区域叠加作为永久的生态用地,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给予重点保护(见图1)。

2.2 由等级序列配置转向需求主导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常用方法是按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的等级规定配置公服设施,这样以等级序列为依据的配置方法优点是配置全面,层级清楚,不足的地方是未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的距离乡镇中心或工业区近的村庄可就近使用乡镇或工业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本身的公服设施不必面面俱到;还有的村庄对某些公建有特殊需求,按等级标准配置未必能满足村民需要。

《导则》提倡以村民需求为原则配置公服设施。考虑目前农村空心化普遍严重的现象,公服设施的配置更加注重老年人、妇女及留守儿童等的需求,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生活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一般乡村社区行政范围内,以一般永久村民点为基准,构建基本生活圈及日常生活圈。在基本生活圈内,提供村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如日用品小商店、室外活动场地等。在日常生活圈内,配置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

南窖村是南窖乡政府所在地,乡级的公服基本能满足南窖村民的需求,根据南窖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在构建基本生活圈的理念下,考虑服务半径并结合村庄公共空间节点设置,建设或完善多个村民室外活动场地,通过环境塑造,场地营建,创造良好休闲空间。考虑南窖村未来将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村级的商业配套标准会带来服务容量的不足,拟在村庄北侧,红南路以南增建一个中型集贸市场,并在村口、沿红南路增建数个小型超市,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商品服务(见图2)。

2.3 由防灾空间布局转向空间与机制并重的防灾体系规划

以往的村庄规划在防灾减灾方面注重防灾空间的规划,在规划内容上主要涉及各等级规模的避难场所的布局,并划定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较少涉及应急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内容。

《导则》提出乡村社区防灾体系应本着防灾空间与机制并重的规划原则,要求避灾疏散应综合考虑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统筹进行避灾疏散场所与避灾疏散通道的设置,并建立避难空间系统。利用宅前空地、道路交叉口、小型广场等形成紧急避难场所;利用大型露天空地,地势平坦农田形成短时避难场所;利用村委会前空地、小广场、村小学操场等空地形成固定避难场所。《导则》同时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村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组织管理架构,健全预案响应机制,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防灾管理组织。以村委会领导班子为核心,村民小组长为协助,村民兵连、村妇联等组织为实施单元形成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定期开展防灾与乡村社区防灾安全主题活动,定期组织防灾演练。村庄高音喇叭系统是简单、经济、有效的灾前预警措施,《导则》要求在乡村社区防灾规划中应进行设置,以加强灾前预警宣传。

南窖村的主要灾害为洪水和泥石流,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曾对村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南窖村的防灾体系规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防灾空间布局方面,规划以村委会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地势较高的红南路作为主要逃生通道。靠近山坡的村北地势高,将村北空地和小广场设为紧急避难场所;村南玄帝庙、西庙等村内公共空间设为临时避难点;小学操场、卫生院旧址等空间做固定避难点(见图3)。在规划应急避难空间体系的同时,加强避难预警机制和管理,规划在南窖村建立以村委会为核心、下设的村民13个片区组织为实施单元的两级防灾组织。做到灾前防灾备灾,灾时抢险应急,灾后恢复重建,从时间、空间,组织管理多维度完善防灾规划,并通过设在村委会的高音喇叭进行灾害预警和指挥防灾救援。

2.4 由物质遗产保护转向多层次的地域文化保护规划

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城镇化的浪潮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乡村社区文化保护规划,若只是侧重物质环境保护,很难发掘并传承乡村社区完整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与目前农村规划的各类标准和规范相比,《导则》更加注重乡村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提出应从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特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方面对乡村社区文化价值特色进行挖掘。

在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方面,应认真梳理村庄历史,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在地域文化特色提炼方面,鼓励为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而进行的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项目,保护专项规划应体现地方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既要对具有价值的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空间提出保护与整治方案,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规划要求。

在《导则》的理念指导下,笔者在南窖村多层次的地域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首先,规划小组把村里老先生手书的约7万字村史进行了整理,依托村史初稿和对多位知情人的走访,理清了南窖村庄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完成了12万字的《南窖村》书稿,为南窖村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第二,挖掘和整理了南窖特有的地方志和文化史,如明清以来的传奇轶事、京西古商道文化、煤炭开采运输历史沿革、发生在南窖村的抗战史实等,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们做好南窖村保护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1.2公里长的古商业街、三十六家老旧商铺、古寺庙和古戏台、150套1000余间古老山区民居是南窖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对其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保护规划(见图4)。目前,在乡村规划师和规划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被破坏的商铺门脸、壁书、角柱石、匾额等在逐步修复(见图5)。

南窖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曾经非常丰富,灯笼会曾是本地区最大的民间花会之一,使用的灯笼制作精美,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还有中幡表演、银音会等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可惜的是现在都衰败了。规划小组结合三次进村规划宣讲活动,动员和协助村民举行了灯笼会、秧歌表演、银音老艺人表演、青少年中幡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既烘托了规划宣讲会的内容,又使村民对失传民艺有了理解和认识,以民艺复兴带动文化复兴,村民的地域文化归属与认同感得以加深(见图6、图7)。

2.5 从产业空间布局到促进项目实施的产业发展规划

农村的产业是农村存在的前提和动力,关系到村庄的未来和长远的发展,产业规划应首先理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市场地位与需求,继而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导则》提出不应只关注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而应把产业规划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项目实施层面。根据乡村社区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健全产业配套设施,减少产业发展阻力。并提出采用多元投资主体、近远期规划结合、项目分年度实施等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项目的落地。

南窖村产业规划提出由过去的“资源型经济”向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经济”的转变思路,以逐步构建北京山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路径。规划以旅游服务业作为村庄主导产业,提出以“资源定优势、以优势选项目、以项目落实施”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吃、住、行、娱、游、购、育”为七要素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以《项目实施表》作为产业规划落实的启动关键,拟采用多方投资、众包众筹等方式,确定多元投资主体,促进产业规划实施(见表2)。

2.6 从“走过场”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规划模式转变

传统规划模式下的公众参与,村民方面存在参与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村庄公益缺乏关注等问题,规划人员方面则存在入村调研不深入、调研问卷流于形式、与村民的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常有形式主义情况发生。

《导则》提出“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规划模式。在村庄规划编制的整个流程中,采取深入驻村调研、规划宣讲、聘请乡村规划师等多种方式搭建多元平台开展公众参与,建立全过程的、广泛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南窖村规划编制工作在创建公众参与的新型规划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在调研阶段,为了向村民普及村庄规划的意义,面对村民代表召开了规划宣讲会,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电子邮箱、官网留言版、村委会信箱等形式收集村民及公众意见,调动起了村民参与规划的热情。20余次的入户调研不仅做到了住户全覆盖,而且在通常发放调研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十余户产业骨干的深入调研和访谈,规划小组成员选出在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户等各业代表,与他们同劳动,了解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村民在产业发展上出谋划策。

在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结合民艺复兴活动,在村庄的公共广场举办灯笼会,将规划成果做成展板给村民宣讲,并针对村民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聘请的乡村规划师在协助深入调研、策划旅游产业发展、复兴古商道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调研组和村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解决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规划编制后期,青年规划师给南窖中心小学的学生上了一堂规划入门课:“我心中的家园”,课堂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他们心中未来的南窖村。第三次入村规划成果宣讲结合了银音会老艺人表演、青少年中幡表演,村民对规划内容的积极反馈使我们欣喜不已。我们尝试建立起来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南窖村保护规划公众参与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半年来我们定期推送了28篇文章,内容涵盖规划成果公示、村民意见征询、村民问题解答、青年规划师札记、公益活动报道等多方面内容,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收到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其及时反馈到规划方案中(见图8、图9)。

3 关于乡村社区规划编制的思考

村庄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理论体系目前还很不完善、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的乡村社区规划到底应该如何编制值得我们规划工作者深入探索,《导则》目前还是阶段性成果,尚未最终完成的南窖村规划编制也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水务部门早已计划并实施的村南小河驳岸已开工建设,但驳岸的形式缺乏设计,直上直下的挡墙没有考虑与紧邻古村落的协调关系,给古村落的整体环境景观造成不良影响。

乡村社区规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产业规划实施等涉及国土、市政市容、农业、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多方投资,多个规划如何统一,建设时序如何协调,经费如何有效使用,一直是村庄规划实施方面的难题。

在完善《导则》的内容和指导作用方面,在创新乡村社区规划编制方法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摘要:本文在《乡村社区人文环境规划建设导则》指导下,就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的人文环境,从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防灾规划、产业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等六方面提出创新性村庄规划思路,以指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南窖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导则,乡村社区,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宝刚,张淑萍,赵文强,等.乡村社区环境优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阶段稿)[R].2015.

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篇7

该校校长孔留安宣布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暨20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出征。

该校团委书记李文涛介绍,今年暑期,河南科技大学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聚焦学校的“两围绕两工程”,立足汝阳县脱贫摘帽中心工作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社会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选拔、组建了135支校级团队,重点开展脱贫攻坚入户调查,林地资源、农产品营销、团情调研,谷子行业、食用菌产业、畜牧业、林果产业专题调研,校建工程施工指导,乡村艺术彩绘制作,偏远乡村支教、支医,党群服务管理系统开发,农产品文创和包装设计,污水管网调研与设计等活动。

乡村振兴示范工作汇报 篇8

xx村地处xx镇南部,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298户1592人,其中低保户17户36人,辖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10亩,林地面积8760亩,现有党员47名。主要有水稻、脐橙、百香果、养蜂、养鸭等产业。20xx年实现整村脱贫,现有脱贫户有39户169人,三类人员2户10人。

主要做法

完善工作体系,保持奋进态势“不松劲”。

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挂点单位省总工会按照尽锐出战的要求,选派2名业务骨干组成xx县xx镇xx村驻村工作队,设立了xx村乡村振兴工作室,按要求配备了专职信息员,为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由镇党委选派最适合的驻村领导、干部,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抓好结对帮扶,传好有效衔接“接力棒”。

全村39户脱贫户均由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xx镇人民政府干部进行结对帮扶,2户“三类”人员实行了“三个一”结对帮扶。按照县级要求党员干部迅速下沉到村到户,从脱贫户、“三类人员”保障服务跟进措施、产业提质增效对策、就业稳岗增收路子、村容民风共治等方面,用情用力开展走访宣讲、询困解忧,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贫风险,及时解决群众“愁难急盼”问题。

20xx年帮扶干部在走访时发现xx村岽下组居民饮水困难问题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问题真实情况和解决方案,党委政府积极与县润泉供水公司联系,县委主要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非常关心群众用水问题,向社会争取资金8万元,将自来水接通到了群众家中,在县委和镇党委的不断努力下,长期困扰该组群众的饮水用水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落实各项政策,筑牢致贫返贫“防火墙”。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及时掌握监测对象范围,加强监测对象管理,紧盯农户住房、饮水、医疗、教育、产业、就业、人居环境等重点内容,全面清晰掌握底数。20xx年上半年,共为21户脱贫户和“三类”人员申报产业直补,合计补贴43710元;累计申报外出务工交通补贴47人,合计补贴23300元,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9名脱贫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帮助104人申报各类教育补贴,合计补贴55475元;积极动员脱贫户缴交医保,xx村脱贫户参保率达100%。

发挥纽带作用,搭建帮扶单位“连心桥”。

充分发挥省总工会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帮扶村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投入资金支持xx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寻求产业发展道路、捐资助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助力xx村乡村振兴工作。

抓好项目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篇9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 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 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 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 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 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 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 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 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 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 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 (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 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 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 (乡) 、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 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 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 操作工艺有特色, 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 、独特的自然环境 (如湖南的张家界) 、独特的风味佳肴 (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 , 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 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 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 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 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 其风格迥异, 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 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 千姿百态, 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 如气派恢宏的祠堂, 高大挺拔的文笔塔, 装饰华美的寺庙等, 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 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 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 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 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 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 陕北的大秧歇, 东北的二人转, 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 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 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 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尽量保留自然特色, 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 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 大兴士木, 甚至变更士地用途, 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 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 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 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 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 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 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 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 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 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 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 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 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 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 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 保持生态平衡, 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内容作了归纳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 .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 2006. (8) .

[4]唐代剑.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篇10

今年以来,**着眼“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干部人才“一线集聚、一线锻造、一线激励”三大计划,全面厚植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基础。

一、实施“一线集聚计划”,为乡村振兴“输血造氧”。

一是优队伍。

按照“精通农业、投身农村、带富农民”发展思路,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调整优化农口县级领导干部16人,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遴选90余名市级农业专家组建8个市级服务团,采取“人才+团队+项目”方式联动开展“专家下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强结构。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注重选拔任用在吃劲关键岗位历练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换届后全市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更加年轻化,35岁以下干部154名,30岁以下干部42名。三是转方式。以“医联体”“校联体”建设为载体,建立教育、卫生等紧缺专业“市帮带县、县帮带乡、乡帮带村”三级联动帮扶机制,每年精准选派100名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帮扶、50名基层基础教育校长跟岗学习,促进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实施“一线锻造计划”,促干部人才“淬火成钢”。

一是实施“干部大培训、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行动。

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设“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专题培训课程,“滴灌式”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50余人,以精准培训为乡村振兴一线干部充电赋能。二是实施“双向挂职”行动。从乡村振兴一线选派3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省市及发达城市上挂磨炼,从农口部门、民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选派8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下挂锻炼,助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成长成才。三是实施“专家人才下基层”行动。积极争取省级人才支持计划、博士服务团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人才项目,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专家下基层”“科技下乡万里行”等活动,推动300余名农业农村系统“高精尖缺”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解难题、育人才、搭平台。

三、实施“一线激励计划”,为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乡镇美丽乡村工作汇报材料 篇11

一、目标任务

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群众生活幸福为目标,以江巷水库移民建镇为契机,以土地治理整村推进为抓手,整合各种支农惠农项目资金,全力推进我镇美好乡村建设。远期目标:着力落实“2218”工程,即从现在起每年新培育中心村2个,改造提升特色村2个,整治自然村18个,力争在前基本完成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着力落实“1234”工程,即“一线、二特、三点、四好”,整治合蚌路一条线六公里18个自然村,改造提升路陈、骑马夏二个特色村,新建三合岳庄土地整治安置点、连江街道江巷水库移民安置点,郭集街道江巷水库移民安置点三个安置点,达到农村生活环境好、农村生产环境好、农村生态环境好、产业发展好。

一、近期美好乡村建设进展

1、沿合蚌线18个自然村整治

一是明职责,包保到人。镇政府成立整治指挥部,分成6个组包保到村,每组有一名班子负责人牵头,规定时间节点,序时推进。二是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每村民组选出5名群众代表,召开家主会,制定整治方案,筹措整治资金,这项工作11月12日全部完成;进一步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四修”:修旧房、猪圈、厕所、下水道,“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等,要求11月底基本完成。现“三清”即将结束,“四修”正在进行。三是千方百计筹措整治资金,采取四个一点办法,即群众拿一点,政府补一点,一事一议资金帮一点,成功人事捐一点,项目资金扶一点。

2、路陈村特色村提升

一是聘请设计单位进行扩建规划;二是整治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绿化美化;四是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准备工作;五是实现1700亩耕地全部流转,形成苗圃、茭白、葡萄三大产业。力争20,“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到位。

3、骑马夏特色村改造提升

项目已由省城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发动群众全程参与,得到广泛认可和赞同。该村庄162户,680人,三面环水,一面临路,西高东低,东临合蚌公路,西连骑马坝,庄内房屋布局合理,绿树成荫,自然风景优美,特色鲜明,经过改造提升后将成为农家乐观光休闲好去处,该村企业家夏世年已着手投资,参与建设开发。该队1200亩耕地早年经过综合治理,田林路、沟涵闸配套,土地改造成大田块,产业发展基础甚好,被列为我镇年特色村改造工程。第一步,清理垃圾、污泥、杂物工作已于11月15日结束;第二步,拆除猪圈、危房、位置不合理的厕所工作正在进行,将于11月20日完成;第三步,修建下水道、门前道路,修缮建造房屋工作将于12月底完成;第四步,绿化、亮化、美化,将于2013年3月底完成;第五步,土地流转、产业调整将于2013年6月底完成;以骑马坝为中心的农家乐旅游观光于底建成。

4、三合岳庄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

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安置201户, 820人,目前水电路公共设施已竣工,房屋已全部开工,建成80%,11月5日县美好乡村动员大会后,再掀建设热潮,12月底前基本完工。该居住点本着高档次规划、高标准建设,“六通十二有”的工作目标,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组织设施,即统一规划设置,统一提供宅基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公共设施,统一建房,统一房价,统一建房标准,统一监管。整理后耕地全部流转,已与95%的农户签订流转协议,统一发包给北京农业开发商王冕种植象草一万亩,养奶牛五万头,解决当地群众就业一千人,带领群众致富。

5、郭集街道江巷水库移民安置点建设

已与350户移民签订安置协议,230亩安置点征地工作正在开展,江巷水库指挥部已聘请设计单位进行规划和房型设计,12月底前完成移民选房协议签订和项目建设准备工作。

6、连江街道江巷水库移民安置点建设

20xx年12月底做好建设工作前期准备,规划安置500户,与政务新区无缝对接,着力打造,进一步提升集镇的规模和品位,把移民建镇落到实处,2013年底力争初具规模。

二、方法措施

1、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2、 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3、 深入调查研究,精心谋划;

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上一篇:铁道电气化工程工程管理考试总结下一篇:提案改善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