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观后感

2024-09-02

名师观后感(精选11篇)

名师观后感 篇1

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

前几日有幸到兰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经典课堂展示专场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杭州、北京、广州共四位名师讲授的现场教学以及点评,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这几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受益匪浅,现针对这兰州之行谈谈自己的体会。

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特级教师,聆听了特级教师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还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展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这次会议中我认识了温柔且充满书香气息的吴琼老师;风格朴素,课堂扎实的张龙老师;以及“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蒋军晶老师,他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而且精彩的讲座也解除了我们很多的疑惑。蒋军晶老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与别人大不相同,难怪很多人说他是教学“奇才”,这堂课他把重点放在感受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设计”上,他利用同类文章的阅读拓展等手段,将铺垫、悬念、意外这些文学概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扎根”,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小说阅读的乐趣。

蒋军晶老师摒弃了繁琐、臃肿的设计,条分缕析的讲解,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从文本入手,还课堂给学生,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惊弓之鸟》这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文章了,小时候学过,参加工作后教过。但今天听了武琼老师的课让我对这篇文章和教师的作用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

武琼老师来到会场,我本以为她会马上打开电脑安装课件,但是她没有,甚至连书都没有拿出来,只有学生的手中拿着课文资料。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特级教师,不用书和课件,两手空空来上课吗?

一、没有课件,也能上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而这种功底,取决于一个老师对于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本以为武老师只是抓重点段的处理,让学生理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打下来的真正原因。没想到,武老师又巧妙的回到文中,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用法及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处理太精妙。最后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来体会更羸是一个有名射箭能手,这时经过一节课的研读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为什么称更羸为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正是由于他能够观察、发现及判断才能有所成就。

二、在理解课文中,适时地把本课要求会写地词语进行了教学:武老师的语文课并不像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词语和文章割裂开学习,第一课时先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来分析课文,已成为一个模式。在武老师的课上让我们看到了在理解文章时同样能够把字词讲得有滋有味,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字词的书写及理解。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注重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本课老师反复训练学生“因果”句式的表述,相信今后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上一定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四、教育机智,令人佩服:当老师让学生读一读更羸说了几句话来说明射下大雁的原因时,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说4句,有的说5句。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叫起几个学生来读,读到最后第5个学生没句子可读了。让学生认识到分号不是一句话,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和逗号的作用类似。反思自己平时教学,一定会直接告诉学生。看看武老师,多么巧妙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课堂上哲学思想的渗透,潜移默化:当老师讲到更羸把大雁射下时,学生发现了句子之间的联系时,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们,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的哲学思想在闪光。

《两个地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难以让学生理解,而在汪秀梅老师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张龙老师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很强,抓住文章的写作主线、情感线索,并进行了很有效的设计。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以及“喂鸥、唤鸥、谈鸥”这三个场景是我关注到了,但这种层叠往复的依据主线理解没有想到。从“意想不到”出发,到了解老人与海鸥是如何相伴的,到升华这种感情,再次受到情感的震撼。其中多次穿插朗读重要的段落,起到了督促理解的作用。张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两次小练笔,及时写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听了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我感到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我们任重道远。同时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

卜娅菊

2012年3月26日篇二:名师课堂观后感

《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名师课堂观后感

曾听了王松舟老师的《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什么是感性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泛滥,感性教育更能符合新课标精神。今个学期,为了让我们再次提高教学水平,指导中心领导特意拿了张光盘“看名师上课(语感教学篇)——王崧舟《荷花》”,让我们观摩学习,还在现场互相交流观后感,收获也颇多。除了对“语感”这个关键词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也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语感的课堂实施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还是回味这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的几个片段吧!

一、导入很直接了当:王菘舟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荷花,见过荷花吧?还想再见吗?”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二、注重表象与语言的整合,激活并积淀语感—问“你看到了什么?”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白色”—“雪白雪白”;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托着五颜六色??托着美丽的荷花。”更难能

可贵的是,他在作答的同时,还修正了自己的用词,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谁说道理非得用“讲”的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三、一些问题设计也很新颖—“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如果我来教这部分,我可能会和一般老师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王老师执教的《荷花》,尤其是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才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冒”,有的说“激动地冒”,还有的说“迅速地冒”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讲座过后,我认识到:阅读课堂的整体建构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否则其它任何语文素养的发展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篇三:十大名师观后感

十大名师观后感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育的成功与否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使我们的后代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那就要老师把全部的爱献给学生。用爱滋润学生,用爱感化学生,用爱激励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十大名师,就是一些把爱播洒给所有学生的老师。尤其是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学生。十大名师多半带的班都是又特殊情况的班级,大多都是学生家庭比较困难。这些班里的学生有较差的基础,自卑的心理,脆弱的心灵,这就是“特殊学生”。这些孩子需要老师的关注,这些优秀的教师就去亲近他们,鼓励他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教师他们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这些学生都享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和温暖。

十大名师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真心的关爱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的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其中有的老师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爱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还可以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待问题,允许学生持反对态度,更允许学生申辩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向你倾诉,与你交流,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使其摒弃心病,健康成长。

学习了十大名师的事迹,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神圣的使命感给我倾注了奋力拼搏的无穷力量,我将继续默默耕耘,用高尚的人格铸造学生们美好的心灵,把真诚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的事业,奉献给我的学生。篇四: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中华艺术--诗词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诗词是什么?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诗词就是那些一两句难懂的古文。可现在的我不这么觉得,诗词就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颗宝贵的珍珠,它是我们中华人民抒发情感、饱含历史的珍贵文物。在国学小名士里,第一环节我爱记诗词深深吸引了我,这一环节是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字、词,来说出带有这些字词的诗词。背诵不下来的选手即淘汰。有一期的题目是“日”字,我自己脑海里蹦出了一句古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词,再看看选手们的表现,一句接一句的回答,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古诗诗词是带‘日’字的,这其中,有我没学过的,还有学过的。通过这一环节,我把以前学过并带日的字也,又重新的复习了一遍。也让我更加了解。利用了这样的比赛来增加我们对诗词的印象,让我们一看到这个词语就能想起,它相应的古典诗词。让这种中华艺术更加深入我们的脑海之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

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而国学小名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我们在观看的其中,明白诗词的意思,对诗词产生兴趣后,自然而然的,我们也会觉得诗词其实并不难。

在看完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之后,我更多的是感触。原来诗词有这么多的奥秘我还没有探索。它能让我增加学习的兴趣,学会中华传统的道德礼仪,我认为,我们中小学生更加应该学会这些诗词名句、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篇五: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一)李智豪

老师在寒假的时候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

国学小名士在电视上的那些精彩表现都是通过努力换取来的,第一个部分我爱记诗词和的二个部分名家对对碰都是考验的诗词储备量,最后一个部分美德大考验就是看平时的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国学小名士在赛场上的沉稳发挥倒计时都能临危不惧继续答题,这值得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些诗句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却能够行云流水般的把那些古诗词给背下来。

在美德大考验中可以看出国学小名士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习惯需要改正,我们应该去把那些好的习惯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在学的时候不要固执的去学。

我们也要学习国学小名士背诗词的那种努力,这样才能背的诗词越来越多而且不会忘记。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二)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晚上9点多在家看《国学竞赛》,这个节目让我对文学的知识更加热爱。

伴随着一句句名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腹有诗书气自华,选手们闪亮登场了,在第一环节,主持人,让选手们说出有提到风、雨的诗句,选手们个个张口就来,真是令人佩服,看着他们刀光剑影,我也在大脑里努力地搜索着关于这方面的诗句,终于第一轮结束了,我的紧张的心情也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回合紧接着就开始了,这次的关键词是江、湖,这方面的诗句我倒是会几首,不过比起大哥哥大姐姐们我可是自愧不如经过了几轮的比赛,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真是学习的太少了,可选手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这方面的诗句,看到这么强的选手,我暗自心想以后也更加努力,多读、多背些古诗词。

最后一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这次是考验选手们在饭桌上的礼仪,选手们虽然个个表现不俗,但是也存在很多缺点而这一环节也让我懂得了中华民族更多的传统美德,想想自己在以前的表现,我一定要好好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学习选手们的优点。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三)--王坤阳

寒假刚开始的时候,我看了《国学小名士》这个电视节目,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这是一个电视竞赛节目,每一个小名士,都是经过重重考核选拔出来的,每一个的实力都很强,背了很多古诗词,记了很多国学知识,才换来了这次参赛的机会。

我看到小名士们的应急反应都很好,都倒计时了还能从容不迫的思考,临危不乱。还有,小名士们的知识面都很广,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诗句,他们都背下来了,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国学知识、神话传说他们也都知道,由此可见,他们下的功夫有多么深了。

还有,在美德大考验环节里,只要小名士们注意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都会受道德约束,去做文明的事,只可惜,有人不能坚守原则,只是一味地想帮助人,也不分在什么情况下,这点就不对了。

我要向小名士们学习,多记古诗词、国学知识。不过,在面临道德考验的时候,我也受道德约束,但要把原则放在第一位。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四)莲荷小学 五年级三班 邢一鸣 《经典与阅读》是我们学生每年必背的,但是由于里面的部分内容比较难懂,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今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看节目,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典故。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经典与阅读》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熏陶。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读报纸,来丰富我的知。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应未雨绸缪――提醒我无论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经典诵读》中有许多优美的诗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在古人笔下是一个备受赞扬的一种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还有――高直,坚强,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征在他身上。另外还暗含着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希望让我们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她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名师观后感 篇2

一、课前交流, 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曾说过:“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幽默与爱升华了他的课堂, 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以“趣”为氛围, 以“美”为手段, 着眼“新”、“活”、“实”,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而孙双金老师以他睿智的头脑和风趣的语言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 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名师的课堂教学虽风格不同, 但对教育教学的炙热追寻是相同的, 对课堂教学的透彻解读也是共同的。名师们仿佛都有一种魔力, 他们几句简短的话就可以很快地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放松自己, 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 尽快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这种魔力我觉得应该是名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妈妈的角色,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善于选择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开始交流, 让每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的兴趣,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新课导入, 开启精彩课堂的序曲

名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 而导入环节就是这一乐章的序曲。窦桂梅老师在《难忘的一天》的导入环节, 用自己最难忘的事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 产生了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会讲课的教师, 必然熟知学生心理并加以引导。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导入就更独特, 以一曲《好汉歌》开始, 让学生在音乐中列举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再到让学生解释好汉的含义, 最后在齐声朗读中列出了课文的标题。

三、课堂提问, 掀起思维冲突的高潮

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名师的课堂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的兴趣, 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精神追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 孙双金老师用语贴切, 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 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提出疑问, 同时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 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们观看了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名师面对面》。那位从国外回来的邹老师,深情地为我们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是:

“同学们,人要学会自立自强。记得在我小时候,一天傍晚,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都被父母带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我当时就想: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来接我?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天色已晚,我急忙背起书包,冒雨回家。地上满是泥泞,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妈妈心疼地说:‘孩子,你怎么这样回家?你爸爸不是去接你了吗?’我淡淡一说:“没看见。”当我回头时,却发现爸爸也满身泥泞地站在我的身后。为了这件事,我不知记恨了爸爸多少年。直到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孩子,要学会自立啊。’我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啊。”

听了这席话,我想:其实有多少家长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呢?又有多少孩子能读懂父母的这份“放手”的`爱呢?听爸爸说,他8岁就会煮饭、烧菜……我呢?12岁了,才会做一道“番茄炒鸡蛋”。或许我的同龄人中一道菜做不出来的也大有人在。现在,我已明白,爸爸妈妈有时候看似不太关心我,其实是为了锻炼我的能力,让我学会自立自强。原来,有一种爱就叫做放手!

有时,因为爸爸妈妈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便一天甚至几天不理睬他们,直到他们“屈服”为止。现在,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乌鸦都会反哺,何况人呢?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呀!

听名师讲座观后感900字 篇4

今天的讲座由尹晓欣老师、陈峰校长、Polland校长和Simon共同主持。

尹晓欣老师就半学期来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缺漏之处进行了讲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缺乏足够具体的学习、复习习惯与计划”这一项。这是一个我们学校、甚至于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中国模式”中学习了九年之久,也都习惯于跟在老师身后,听老师指挥,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和明确的学习计划,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与厌学情绪。虽然如此,但这不是不可解决的。中加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纠正,便可在高中三年中培养出这些好习惯。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Polland校长陈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planner的正确使用、专注的重要性、“学习中不进则退”的道理以及现在很多学生日益严重的作业抄袭现象。这里我主要对copy这一项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起copy,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经历。包括我自己曾经也在初三的“书山学海”copy过很长一段时间。究其原因,或是学习任务太过繁重,或是自己一时懒散,亦或是自己对某门学科缺乏兴趣。既然copy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一直纠结于过去的经历也没有太多的意义。着眼于现在才是关键。老实说,我不认同copy与诚信之间有多么直接的联系,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依据。但的确,它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每个人都知道练习是学习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给予我们反馈,让我们知道自己对知识到底掌握到何种程度。copy之后,你对这些信息全然不知,就可能导致考试失利。更为严重的是,copy会滋长我们内心中的懒散性格。一旦它成为了一种习惯,再想戒掉就十分困难。

陈峰校长用“升旗完毕后,学生们不同的上楼方式”来引出演讲。他指出了性格对于人成功的重要性,提倡我们要富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做到学习与生活之中的领跑者,走在时间的前面。他同时教育我们应具有危机意识。正如中加食堂“中午晚到三秒钟,就得多排三十米的队”的例子一样,周围的强者如云,一旦你停下前进的脚步,就会被狠狠地甩在后面。尤其是顶尖大学的申请角逐更是不能马虎,你面对的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必须在每一秒钟都想着前进,让自己更加优秀,为自己增加筹码。

最后Simon以他一贯幽默的讲演风格为我们重温了本次讲座的大致内容,然后宣布演讲结束。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5

——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

中庄小学周兴

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得益匪浅。

我曾在自己的教学中为设计巧妙的课堂环节、精美的课件演示、丰富多彩的活动、火爆课堂气氛而挖空心思;曾为了学生一个个离奇答案而失望冒火;细心品读了刘老师观点才发现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使常态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的。常态下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更为本真、更为隽永。“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这是刘可钦这位特级教师教学的座右铭。刘老师朴实、常态下的课堂所表现出的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常态课的,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所以刘老师提出了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找到

学生最想得到的指示,培养各种能力。然而怎样找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就必须让孩子们把真实地展现出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必须鼓励和要求孩子们说实话。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运用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思考、表达、交流、反思、创造,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名师观后感 篇6

东港市位于黄海之滨, 市直乡镇学校共26所, 乡镇学校18所, 村小114所。为了促进城乡教学均衡发展, 提高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立了数学名师工作室。我们把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批业务水平和能力较高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最终带动我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鉴于以上想法, 我们从全市1000多名教师中选拨了工作成绩突出, 喜欢小学数学研究, 在教学上肯吃苦、善钻研, 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了“东港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批工作室成员由10名一线数学教师和3名基层学校主抓教学领导构成, 2010年9月, 由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市数学工作会议上给名师成员颁发了名师聘任书, 标志着这个集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团队正式挂牌。

工作室成立以后, 制定了的规章制度, 拟定了工作目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高、稳定名师的个人教学水平;2.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基层学校, 带动全市数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室工作实施策略

随着工作的开展与开拓, 数学工作室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着, 在实践中丰富了最初的工作目标, 付出与获得都远远超过了原有的预想。

(一) 内修素质, 外塑形象, 打造名师队伍

1. 职业定向, 以压力促动力。

首先给名师进行职业定向。作为名师, 要学科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功底丰厚、教研教学能力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等。让其懂得, 全市有一千多名教师在期待着他们的引领。让名师坚信自己拥有这个实力, 把压力变为动力, 自我调整,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团结协作, 增强凝聚力。

团队内部建立QQ群, 创建公共信箱。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交流的平台,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 创造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空间。

3. 内外兼顾, 潜质与外力相统一。

根据名师的个人素质, 我们首先对名师进行了“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培训, 要求全体成员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思想、模式下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并布置第一阶段的团队内部研训工作就是名师间集体研课。我们对每位名师班主任进行跟踪听课, 名师、领导参与听评课, 就近地区集中到一处, 大家同听共评, 彼此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 教研员对名师成员的发言进行点拨, 同时解疑释难, 挖掘他们的潜质。这些老师都是数学教学的精英, 个个聪明、悟性高, 所以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确实在短时间内使名师的独立备课能力、上课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的飞跃。

4. 铺路搭桥, 请进来走出去。

由于经费问题, 一些名师的眼界只限于本地区。鉴于此, 我们除了组织名师参加本地相关培训外, 还主动与基层校长直接交流, 为名师争取去省外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 心里充满自豪, 更好的工作。基层领导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把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给了名师。在一起学习的时候, 白天听课, 晚上我们就在一起讨论交流, 与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取其所长。名师们也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归来后把学习感受、心得体会通过邮箱与大家资源共享, 在本校做观摩。2011年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一周, 我们就推选6位名师参加。

(二) 点面结合, 辐射引领

在各项活动中为名师搭建展示舞台, 以点带面, 以面促进整体, 充分发挥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

1. 以课题为媒介, 研究实践出成效。

名师工作室在教研员的带领下, 扎实的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双主体教学”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把数学新授课细化为“概念课”“以计算教学为主的课”“以应用题教学为主的课”等课型, 并对每一种课型的基本特点加以整理, 形成基本模式;对“双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研究出“有效备课法”,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文化”, 并初见成效。带着这些研究成果, 带着最新的课改信息, 名师团队通过观摩课、专题辅导, 及时传播、辐射给全市的数学老师。

2. 上各类教研课、观摩课, 做专题辅导。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有计划的组织教研活动, 也要承接上一级研训部门的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名师们活动的土壤。如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研讨会、新教师培训会、各项专题研讨会, 名师们把最新的教学信息、思想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 让其他教师学习观摩;听完课之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 先由执教者说课, 阐述教学设计的理念, 总结提炼其教学特色和教学中的不足。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的活动既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又能给年轻教师以启发和思考, 而且也锻炼、提高了名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往的县级培训, 都是我们教研员坐在前面, 基层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 都是受训者。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就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培训格局。名师成员中有优秀的基层主抓教学的领导, 我们给了他们一定的培训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也作为全市教师培训者。这样的培训, 给了名师压力, 促使他们多方收集资料,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反复斟酌培训材料, 采取多种的培训方式。因为他们来自于一线, 与一线教师感同身受, 所以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了他们, 更有益于广大基层教师。在他们的带动下, 更多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 这些骨干教师又带动所有的一线教师共同提高。

3. 名师送教, 受益一方。

东港市乡镇学校多, 偏远地区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本校学习观摩, 我们就组织名师们送教到村, 把名师效应延伸到最基层单位。每一次送教活动, 她们都会精心准备, 不但准备上课, 还要准备与基层教师之间的交流, 要解答教师们的困惑。对于大山里的教师们, 这样的活动无异于雪中送炭, 与这些名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就是她们最渴望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每一年, 我们都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让这些村小的教师与名师牵上手, 结上对子, 很有效地带动了落后村小教师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 赋予团队不同层次活动, 更好的发挥名师效应。

(1) 每年, 教研部门或者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教学大赛, 一般情况下评委都是由我们教研部人员担任。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我们让名师成员任大赛评委。在这样的活动中, 这些名师评委能够互相交流, 在客观公正的给出判断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能力。 (2) 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上一级部门的研究活动。市里的、省里的各类活动, 名师们都是走在最前沿:在丹东市网络教学设计活动中, 我们的名师共完成了1~12册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所有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3) 组织名师参加市里课堂教学的观摩展示, 参加省里优秀课的评选, 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等等。这些活动, 更加促进了名师的业务发展, 也很好的展示了我们东港市名师的风采。

三、工作室成员的业绩

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每位成员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省级课题奖项奖2人次, 课题结题2人次, 丹东课题成果奖1人次, 丹东市综合荣誉4人次, 东港市综合荣誉6人次, 省级优质课8节, 丹东市级东港市级优质课多节。

四、工作室的未来展望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篇7

近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让我看到杰出教师之所以成名成家的路径,也让人对阅读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同时深深的庆幸自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因为越读书越能知其中乐趣,也越能感受它带给我人生的意义,之于成长,之于如何成为一名更称职的教师、更称职的校长。

书中的12位名师在教学上都能做到有独到之处、有着精湛的教学艺术、有着深邃的教育思想。而这些并非全部源自他们的天赋,而是因为他们是热爱教育,热爱思考,热爱实践,热爱阅读。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的读书方式,有着不同的阅读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作为一名校长,通过阅读,我深知阅读对于一个教师、对于一个学生、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意义。下面我简单的从几个方面谈谈: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激发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由于每个孩子个性气质的差异,他们往往自然地倾向于某一类自己喜欢的书,如历史、哲学、侦探、科幻、旅行、武侠等。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阅读反过来又加强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会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名师成功论读后感(刘靖) 篇8

烟台三中:刘靖

这段时间认真读了《名师成功论》,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由一位普通教师到一位名师的条件、途径、原则、基本规律,还有名师的内涵、特点、功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艺术、科研方法等等,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名师也是从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起来的。

名师的内涵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的,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名师就是一种积极性的社会评价,是人们对其工作的肯定与褒奖。名师的知名度实质上是其德、识、才、学的总体的或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反映:或者是突然的教育成就的结晶,或者是杰出的教研成绩的体现,或者优异的教学风格的显示,或者是超群的人格的凝聚,或者兼而有之。

名师成长的途径是“学习—实践—研究”,并且不断地循环往复,学习、实践与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名师都是本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如何去爱学生,黑龙江的杰出教师王春梅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王春梅老师认为,一个教师不仅有爱的情感,而且要有爱的技术。能爱、会爱才是真实的爱。她认为爱学生有四条原则:

1、师生心心相通是前提;

2、不能偏爱,偏爱是爱的不均给好学生的爱过剩,给差生的爱不足;

3、不能伤害学生,尤其是差生;

4、对学生必须理解和宽容。这真的是探讨到了对学生的爱的真谛。

教师必须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而且要追求卓越。一个教师绝不能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浅尝辄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事业应该永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地向自己的成绩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科研方面永远要坚持创新,一不重复过去,二不重复别人,三不重复自己;在攀登教育科学的高峰时,绝不贪图走近路,走直路,走熟路,永远准备走生路,走曲路,走崎岖之路。没有艰难困苦,就没有创新;不经历曲折磨难,就达不到伟大。

教师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对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力度与质量,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教学风格和管理形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所以一个名师应该具备感染力强的完美人格。因此,教师要具备以下的人格:

1、教师要乐观开朗。面对今天的学生,要能顺利的上课,听课是不那么容易的,常常会碰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困难与挫折,这对教师的情绪是一个考验,情感智力高的教师,面对挑战或挫折不抱失败主义,不意志消沉,而能分析失败和挫折的原因,从而能够充满自信的摆脱困境,克服困难,认识到一个名师就是在这样的摔打和锻炼中成长起来的,换句话说,乐观也体现在能够管理自身情绪,能妥善处理并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减轻心理压力,进行自我安慰,应该说这也是乐观主义的表现。

2、教师要正直诚信。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讲信用,这是教师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对人胸怀坦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在教师中有不懂或者出现错误的地方,就老老实实的承认,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反之,自己有错误,放不下架子,躲躲闪闪,不敢承认,甚至强词夺理,掩盖错误,倒会有损教师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这也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坏的影响,给学生天真无邪的心灵蒙上一层虚伪、欺骗的阴影。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诚信还表现在师生的尊重、合作、互助。

3、教师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手段,语言表达有很强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感染力;讲课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的语言还包括适当运用体态语言,于漪先生说的好,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

4、教师要有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向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尤其需要教师具有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民主和平等的教育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余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善于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家长交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看来,真正的名师不仅是教育家,不仅是研究员,而且应该是交际家,是社会活动家。

总之,教育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对祖国的“爱”是名师奉献精神的动力,对事业的爱是名师走向成功的阶梯,对学生的爱是沟通师生

如何成为名师 篇9

一、扎实、勤奋

我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无一例外不是靠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与自己的刻苦勤奋,才换来优秀教师的称号或名师的光环。例如:被瑶胞称为“圣女”的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十六岁就走上讲台,在艰苦的瑶山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但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而且教学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这成功的后面是付出。她不但要用双语(汉语普通话和瑶家语)教复式班,而且要为学生做饭、洗衣服,晚上还要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

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龚春燕教授十几年来作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

优秀教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着、但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

青年优秀教师、浙江杭州临平一小蒋军晶说:“我不但没有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目前我还把这种工作的幸福状态延伸到我的和别人的生活当中。”

二、尊重、宽容

陶行知先生明确倡导“教育要爱满天下”。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要体现出对每个人的尊重,尊重差异,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尊重人格。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做好人的心,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宽阔自己的胸怀。教师的爱就要像母亲,爱就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幼稚无知,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宽容学生的一切。

我是钢琴教师,学生上课的状态与其他课程有区别。在其它课上不会有那么突出的教与学的关系的体现。钢琴课一对一教学,在更容易因材施教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最严重的一次,在上课时,一个学生居然紧张得晕过去了,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紧张得手抖,能很自如地发挥自己平时水平的学生少之又少。尤其是我们是职高,生源来自农村的较多,农村孩子不像城市的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兴趣班,家长也很重视孩子自身的均衡发展,孩子普遍都很大方。农村孩子环境相对就闭塞得多,自我表现欲不强,很容易羞涩,长时间一个人埋头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很难在面对教师或同学时去表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很重要,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慢慢找到自信,慢慢发现自己的优点,敢于表现自己。

三、读书、实践、思考、总结是名师成长的基本方法

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的。“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学习使人进步,但学习也可能束缚人的思想。青年教师要自觉学习,更要敢于实践,实践比学习更重要。实践就可能出错,但是,不能怕出错就不敢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创新。

在繁重工作的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学习的顽强、自觉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工资不高,但是买了近40000元的书。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把阅读视野不断扩大到更广的领域,并且能够有效地汲取经典中的营养,就为自己提供了一条走向名师的途径。教师广泛阅读,进而厚积薄发,在不断的积累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游刃有余,而且能时时体会到教学的真正乐趣。而教师的乐趣还在于,一群充满教育理想的人,能够一起为了寻觅教育的理性而努力奋斗着。就算环境再恶劣,也从不言败,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铸造的铁骨精神。

优秀教师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普遍十分重视思考,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性,别让一些非本质因素过多地打扰了教育,比如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这些已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而优秀教师的思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思考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总结对一名优秀教师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青年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教着教着,突然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学生一天一天带着,没有突出成绩,也没有教学事故,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突破。假如课堂上总是为了学生的纪律问题而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会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很厌烦。而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我们就会陷入更深的烦恼之中,但有些教师为何要感到“自己很无能”呢?这是教师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更是缺乏教育理性的表现,缺乏正确的归因分析,往往会使自己受到伤害,而没有在教学中学会自我保护是我们应该杜绝的问题。自信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关键内容,诚如周彬老师所讲的,除了自信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从教育心理学中找到“方法”,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时及时的思考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说:“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名师必须坚持高尚的情操,做到身正为范

早在汉朝时,杨雄就提出了“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光辉命题。其实,杨雄所言的就是名师的率先垂范作用。现在看来,名师对学生的率先垂范作用,就是名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德识才学与卓越工作,对学生起到带头、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名师因备受学生尊重,所以对学生的影响比一般教师更大、更深。针对一般教师的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它应该做或是应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了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与他们的说教都大。”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强调:“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如此巨大,更何况名师。加之,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他们一般会模仿自己崇拜的对象,名师不仅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而且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长生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调查,多年后,许多人对曾经教过自己的教师大多已经忘却了,但对自己崇拜的名师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并尽力效仿。可见,名师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率先垂范作用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五、创新

名师要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名师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能力来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公共空间的认同,从名师成长的机理看,学习和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优秀教师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刻苦地学习与积极地反思,最终实现充满个性的创新。青年优秀教师蒋军晶提出了“学习(听课)是为了寻找自己还是寻找偶像”的质疑,表明自己反对盲目模仿,推崇弘扬个性;特级教师窦桂梅更加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对自己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日常繁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广州市名教师、黄浦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办副主任曲天立首先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特级教师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特级教师、厦门第一中学校长任勇的座右铭是:“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

名师成长需要心智支撑,要有攀登高峰的勇气,也要有完善自我的明智,心智的丰富和开放是名师成长的方式实质。

优秀教师是一个极有特点、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是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他们不仅引领着广大教师队伍前行,而且随着刻苦、执著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将创造和发展教育理论,他们当中将涌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

摘要:名师是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淀出来的, 在实践中历练, 在历练中学习, 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名师成长需要心智支撑, 要有攀登高峰的勇气, 也要有完善自我的明智, 心智的丰富和开放是名师成长的方式实质。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10

Tyy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讲述了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抬起头、往下看,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把孩子带入数学乐园,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发展的田立莉老师。书中介绍的这些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而我主要想谈谈刘可钦老师的课堂给我的一些启示。

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刘老师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在这样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回想自己第一次上课时,课前充分准备了教案,不断模拟上课,但最后上课却是漏洞百出,自己太依赖课件,也不会去观察学生的反应,远远没有达到教案所设想的那样。而刘老师没有运用多媒体,仅用“黑板+粉笔+课本”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多地去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这是最朴实的课堂,却也是最独特的课堂。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最普通的课堂上,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与学生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例如“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这样的话语,大家都认为是很正常的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发言的,但刘老师所想到的是这样的话语没有考虑到发言孩子的心情,改为“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还想来试一试”既可以达到效果,还考虑到的发言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最活泼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沉默,在课堂中不愿意发言,课堂由此变得十分沉闷。所以帮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更愿意叫读书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好,回答更符合老师的原意:而但学生打错时,老师便会如临大敌,马上纠正错误,反复和学生强调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使学生觉得回答错误时一件很羞愧的事情。所以往往课堂上只有几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都很沉默,教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程度,这样的课堂。而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愿意表达,不怕说错话,孩子的“另类”、“错误” 也是常有的现象,刘老师则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不会为自己刚才的错误而觉得羞愧,反而树立了自信,这样就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锻炼。

《名师习惯培养高效细节》读后感 篇11

——李鹏

假期里读完了《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这本书,感觉这本书虽然篇幅很长,但脉络清晰,道理浅显易懂,案例生动典型.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将我读的其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二篇:好习惯造就好品质——品质习惯的培养

内容包括十四项,分别为: 爱护公物、诚实待人、爱祖国、助人为乐、遵守规则、相信自己、珍爱生命、持之以恒、尊重隐私、学会分享、鼓励竞争、除旧创新、保护环境、学会倾听。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品质习惯的培养,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的最佳选择,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从儿童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平日里看新闻报道以及身边学生的表现,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个人物品都不好好保护,对于保护公物他们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当我在读到“爱护公物”这一节的时候,感受特别深。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损坏公物的现象:在墙上乱写乱画,随意践踏花草树木,摔打课桌椅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呢?书中为我们举出了很好的事例。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抓

住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更不能随意损坏,要教育孩子树立爱护公物的观念。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搬桌椅要轻拿轻放,整理好卫生用具等。同时还注意在学生中树立爱护公物的典型,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等等。

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是品德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一样重要,是影响学生终身的好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第三篇的主题是:好习惯打造好人生——生活习惯培养

内容包括:自觉的习惯、优秀的习惯、节俭习惯、遵守交规的习惯、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挑食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正确消费和理财的习惯。

有句话说的好,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也就是说,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在我们注重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

书中阐述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确定目标。

目标是人们期望达到的行为结果,孩子的认知结构并不成熟,还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因而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信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首要条件。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一切要从学生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遇到困难,作为教师就要耐心的给予指导,从简单做起,对学生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以表杨,遇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重视细节,加强熏陶。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结合审美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加强管理,强化训练。

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善于“导行”诱导学生自觉的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去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还需要家长、社会的大力配合,我们要本着良好的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会找到小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名师观后感】推荐阅读:

与名师同行读后感10-02

名师07-17

名师团队06-22

中学名师07-13

名师培养08-10

名师速写09-01

体育名师09-14

名师简介10-22

访名师06-07

亲近名师08-14

上一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要做到下一篇:餐饮街推广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