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2024-11-04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共8篇)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1

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9年4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应急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大局,积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有效地减少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县有关部门、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县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应对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众多领域已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们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强化应急管理意识。为此,就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我县应急突发事件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狠抓基础,强化落实,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但不可否认,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各级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明确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县长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开展全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做到“认识、组织、人员”三到位。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设立了交通、水利、卫生、民政、治安等多个专项应急管理工作组,逐步形成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机制。全县1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与党政办合署办公,分管副职具体抓,设3-5名专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全县194个行政村都设立了信息员,为实现“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应急预案体系逐步修编和完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新修订《**县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县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县粮食应急预案》、《**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辖县实际情况、职责范围,都制定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完善了部分专项预案。

(三)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演练。全县共建立治安巡逻、公共卫生、森林防火、矿山救援、疫病防治、抢险救灾、专职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力量1500余人。交通、消防、环保、卫生、气象、城建、电力等部门和大土河公司、东江煤业等企业储备了大量运输工具、防毒器具、五金工具、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对应急人员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督促并配合企业组织各类应急预案专项演练。通过对设定事故的成功演练,校验了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促使其熟练掌握应急运行程序和处置方法。

(四)注重宣传普及,提高群众应急意识。通过网络微信平台、报刊、大屏幕、图版等方式,以及深入推进应急知识进社县、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相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安全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活动期间,组织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条幅和版面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急救援方面的知识的宣传,为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

(五)严格风险预防,加强隐患整改落实。牢牢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应急管理理念,突出事前的防范和整治,把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经常性、长期性地开展。结合近几年工作实际和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制定了《**县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方案》等,每年都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制定方案措施。对各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了详细排查,认真进行了登记、建档、评估、备案和监测监控等工作。去年按照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安排部署,我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全方位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全面登记风险隐患类型、形成原因、责任主体、应急资源能力和负责领导及联系人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汇总、装订成册、建立台账。

(六)加强应急值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送及处置制度》、《应急值班指导协调检查制度》和《应急协调联动工作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实行由领导班子成员带班值班制度,完善24小时值班工作机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具体人员,把政务值班和突发性事故事件处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坚持突发性事故、事件在接报后第一时间向县领导报告,重大事故直接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确保了县委、县政府处置重大紧急情况时指挥有力、应对从容、及时有效。

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己任,把应急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全力以赴开展好各项应急工作。

(二)开展应急演练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做好日常突发事件监测和物资储备的前提下,我县积极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及时查找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广大群众应急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等综合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突发事件中遭受侵害、损失较大的往往是基层群众。因此,我县切实加强应急舆论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督导检查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我县根据不同时期灾害发生的特点,加强定期不定期地督导检查,全面准确掌握辖县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提高前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处置。

三、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整体不高,能力参差不齐,对应急管理理念理解不透,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预案概念不清,造成部分应急预案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应急队伍种类不全,装备不足,技能掌握不精。同时,应急物资分散且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准备不充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低标准阶段,影响到实际救助能力。

二是应急专家人才非常缺乏。县各类应急管理专家和救援专业技术人员过度缺乏,县应急专家队伍、义务救援队伍及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未能有效开展,应急项目规划和预案大部分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欠缺科学性。

三是财政应急资金明显不足。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县应急物资、避难场所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等基础条件薄弱,救援装备落后,应急处置基金未设立,应急演练的规模小、类别少,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经济下滑,企业效益不景气,导致企业自身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到位。

四是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宣传教育的缺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社会公众缺乏主动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意识,群众参与意识不高,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五是部分企业负责人意识差。安全意识、应急意识麻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应急管理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自身应急设施及装备不完善。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差,留不住人才,致使企业在管理结构中缺少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形成长效的培训演练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制。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类应急机构的科学设置,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同时,开展全县应急机构重新登记、备案工作,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任务,真正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做到登记在册,心中有数,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平时有管理,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调能用。抓紧推进县政府应急总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提升应急决策指挥能力,整合各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平台之间及与县总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最大限度保证应急指挥及时、迅速、有效。

(二)大力构建全县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加快镇、村两级和中小学校、重点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促使应急预案更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断修改完善,做好预案备案,建立台账,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全县预案体系。在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竭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制定应急队伍建设等相关方案,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卫生、民兵等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县应急专家组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探索、创新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思路,切实发挥镇级派出所、联防队员、医务人员、民兵组织和社会保安的作用,组建镇级综合应急队伍;动员各村

(居)委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动社会一切可用力量,做好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同时,加强应急队伍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强化协调联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应急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及综合应对和紧急处置的能力,抢建统一高效、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救援体系。创新培训方法和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知名专家做应急管理方面的报告、讲座,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普适性宣传教育,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到外地参加专题性学习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尽力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规划建设应急保障基础性项目,加快建设应急物资仓库,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配备专业救援队伍的抢险救灾设备;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金,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县域,加强辖县抗御常发性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社县)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共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督促企业加大应急经费和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设施设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投入。

(五)着力深化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条例》的宣传力度,落实好部门职责任务,强化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印发宣传单、张挂标语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月”、“防震减灾宣传周”等活动期间,针对各类易发公共事件,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广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营造人人都是应急安全员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全面提高我县各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水平。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能力,安全生产

一、引言

企业要强化应急管理, 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上的提高;有关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的高低, 在企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活动过程中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 这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具备较高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的企业, 就可对那些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应对,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把安全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下来;但对多数企业而言, 应急管理并不是其生产运作的基本系统, 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足够应急资源的投入;为尽可能地促使应急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企业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有效应急资源的作用。但是, 当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方面的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 致使这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水平较低, 无法做到对那些安全生产的突发事故进行有效应对。因此,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 最大限度地促使其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强化企业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是我国企业发展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的具体表现。企业加强应急管理, 不管是其目的、还是其要求, 都与当前我国这种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 与当今国际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符合。当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还很多, 从国内方面来看, 一是我国是个防灾能力较差的国家, 且每年经常发生多种自然灾害, 是个受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二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但由于还存在着较为薄弱的安全生产基础, 致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应急管理。从国际方面来看,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致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周转和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不管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还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 它们普遍都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 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致使那些不明原因的世界性、群体性疾病时有发生, 且一旦发生, 其蔓延极为快速, 所有这些, 都极大地增大了这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难度。此外, 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极化特点, 正是受到这个特点的影响, 致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极为错综多样, 如各国之间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日益呈现多元化, 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也给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此, 针对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新特点, 有意识地强化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并进一步提高其应急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可促进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分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要求。实践表明, 能否真正做好安全环保这项工作, 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如果能把安全环保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落实好,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安全乃至他们的生命安全, 这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企业把安全环保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落实好, 不仅可让企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且也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职责的具体表现, 此外, 企业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还能起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在实际当中, 要真正让企业做到既安全生产、又科学发展, 企业就一定要把一个既稳定又和谐的发展环境构建出来, 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一直保持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 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要把应急管理这项工作做好, 这是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及有效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重要前提。因此, 为有效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求,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应急管理, 并有效提高其应急能力。

(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这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 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安全环保形势还不容乐观、还比较严峻, 因而企业一定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做好应急管理这项工作。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 首先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关注生命, 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强调的;在任何时候, 最宝贵的社会资源, 就是人, 因此,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社会, 一定要让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所体现的要求。企业是社会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组织, 其生产经营必须正常、有序, 并且合法, 以此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为社会创造利润, 最终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所有这些都是企业重要职能的具体表现, 因而企业是安全环保责任的主要载体, 作为这个重要载体, 企业一定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来做好应急管理这项工作, 并把它落实到实处,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损失。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作为他们的工作理念, 其目的就是要把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真正履行好, 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企业。因此, 企业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这是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也是在当前这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企业一定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1]

三、企业加强应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 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实践表明,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重在做好预防预警这项工作。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 根据自身生产情况, 都已制定出综合应急预警预案, 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生产特点的总部层面应急预案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基于国家或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 正在大力建设企业应急预案体系, 并予以不断完善, 促使预案的文本不仅更加科学、实用, 而且更为简明、易行, 通过以上这些程序操作, 不管是现场处置方案、还是岗位处置方案, 都将变得更为简练、且与生产实际更为贴近。例如, 当前中国石油已建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预警预案管理体系, 它把总部应急预案模式作为其统领, 把岗位应急处置程序及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作为其工作重点, 在此基础上再以各级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响应作为其必要的补充, 由此形成一套三级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从而达到加强企业应急管理的效果。[2]

(二) 不断完善组织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 企业能不能真正做好应急工作、并把它抓牢抓实, 关键在于组织体系的建设;此外, 组织建设还是有效落实企业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及设置其工作职责过程中, 其组长可由企业主要领导来担任, 并要求这些组织要深入了解这些工作职责, 在此基础上再把领导办公室以及对应急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的指挥中心建立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中心、两个机构所组成的应急组织管理模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各企业一定要基于这个管理模式来制定应急管理各个组织机构 (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 的工作职责;此外, 为有效完善这个应急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切实做好职能工作的协调和衔接。

(三) 加快制度体系的建设。从本质上来看, 企业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实质就是企业自身的一项自律措施。就是企业系统内部的强制性要求, 这套制度将直接决定着企业所实施的具体生产行为。当前, 在有关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方面, 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并由此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国务院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所有这些, 不仅可进一步引领企业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而且还可强力推动全员全社会应急意识的大幅度提高。由于企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主要载体, 因而在其整个生产过程中, 有关这些法律法规, 一定要予以认真贯彻落实, 以此来把安全生产这个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起来;此外, 在安全生产方面, 企业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确保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相符合的前提下, 还要不断予以完善, 使之更为细致、更为严格, 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这样就可让企业所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更为系统、更为标准和规范, 最终达到不断完善制度系统的良好效果。

四、企业不断提升应急工作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 切实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企业领导部门,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 来切实做好应急宣传和培训教育, 以此来让人们的忧患、风险意识不断得到有效提高。进行应急管理的重点内容, 就是这个“风险”, 它是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出现概率及结果的总称。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领导和进行有效组织, 以此来让人们切实认识到应急工作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把企业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落实出来, 立足于当前的企业议事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建设, 真正把应急准备这项工作做好做足。

(二) 加大力度进行应急救援体制建设。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易发生事故灾难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一定要予以充分的认识, 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特点逐步建立起一套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有关这方面, 中国石油就做得相当成功:在充分认识发生于生产过程中灾难事故风险的基础上, 中国石油逐渐把包括管道抢修、井控、海上及消防等为主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立起来;基于规划, 中国石油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应急平台建设, 按区域对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进行科学规划, 对于所建立的各专业救援队伍, 力争做到统一调度和合理安排, 在此基础上争取在企业内部做到资源共享,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作用。因此, 企业一定要促使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建设一支兼职救援队伍, 以有效促使基层岗位和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最终完成企业全方位应急救援体制的构建, 为我国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急救援后盾。[3]

(三) 切实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为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把保护环境和企业的科学发展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问题, 因而在日常生产中, 一定要把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合理配备和充分准备, 对于应急费用一定要做到足额保证到位, 确保企业在救援响应及应急预防中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水平。

五、结语

总之,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应认真总结企业生产发展经验, 以此来探索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并不断提高企业应急工作能力, 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和逐步扭转当前我国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不利安全环保形势目的, 这对于促使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以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泽龙.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量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4

[2]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1, 5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35—03

人们常说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2008年2月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特大冰雪灾害以及同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强烈地震救灾当中,电力不可或缺的供应保障作用有目共睹。一系列的重特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我国政府和电力行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电网企业在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如何保障物资供应的及时通畅对于减灾、防灾和把灾害、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不乏常态下的管理机制,管理软件,管理思路,建立了完善的物资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日常管理和运行的需要,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1]。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应急物流建设列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2]。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不含边远地区)实现24小时内的应急物流响应,即24小时内将所需应急物资调运到事发地,及时高效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需求。由此看来,现代发达的社会化物流体系有着更多的优势,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迫切需要电力系统逐步转变管理思路,充分利用社会化的网络、资源,更快捷、更经济地实现物资管理的社会化、物流化,更好地体现管理理念的前瞻性、先进性。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是电力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统筹企业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的全过程[3]。常规的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是按质、按量、及时、齐备、经济地将企业所需物资通过计算机管理供应给需用单位,保证电力生产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由原来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将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主的营销管理的新模式。现有的物资管理业务处理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现代化物资管理的需要。其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计划管理方面,还存在原始手工的业务处理模式,工作效率非常低,出错率高,不及时、不准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2)在业务环节上信息交流不畅通。面对庞杂的企业物资供应信息,原始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物资供应管理的要求。(3)在仓库管理方面,在物资备料、领料、用料或退回仓库时手续过于繁杂,并且全部是手工操作,工作量大,传递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造成物资积压,库存金额上升,资金周转慢,经济效益差。(4)在统计预测、核算方面,工程预结算统计时,手工操作导致预算方案不准确或工程成本核算不准确,造成企业利益上的损失[4]。

电网企业的物资管理可分为常态下的一般管理与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应急管理,这两种管理状态有着较大的区别。随着电网企业物资部门管理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引进,企业在货源组织、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和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越来越规范。有些企业已开始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但是针对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应急物资管理,电网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我国在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建立的,相关的法制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还很不完善,在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物资保障方面还缺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针对电网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研究是电网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的研究既是电网物资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战略需要也是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的迫切要求。本文希望能够为创建一种基于应急管理体系下的物资管理新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操作依据。这种创新型的物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同时又能够有机结合,共同为电网企业的发展需要服务。

二、建立现代化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一)制度保障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正确应对突然发生的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或对正常电力供应构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地方经济安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函》,2007年8月30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明确预案。建立总体应急管理制度,形成快速反应的机制,保证临危不乱,应对有方。各种灾害及事故可以分类为几个方面。自然灾害,包括水灾、地震、雪灾、火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无法预知的损失,包括,社会犯罪分子破坏;技术原因,比如,设别故障、技术故障、通讯故障等引发的事故;恐怖袭击等。不同影响的事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应该根据不同的级别的危害程度进行管理,并进行量化处理,根据不同的危害状况,进行危害管理,并细化到物资类别、物资数量上去。应急管理的形式:实物物资储备的形式,根据设置好的参数进行计算,参考实际运行数据,储备相应数量的物资,以备应急之用;协议形式,与各个相关物资的供应商签订协议,明确要求,为特殊形式的物资供应做好充分准备,从供应数量、供应形式、运输方式、付款方式等各个方面明确责任和要求。

(二)物资保障

有充足的物资、设备,并保证供应,才能快速救治灾害,恢复灾害损失;没有大型机械,没有通讯、电力的保障,救灾工作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将极大地增强救援力度,减少危害程度。要从应急管理的需要,完善物资管理大体系的建立。物资储备以不同灾害的需求科学配置。常态下的电力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的日常需要,但一旦出现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非常态的情况出现,如果企业的物资储备,物资种类,物资采购无法满足需要,造成灾害扩大,损失加重,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危害。

(三)人员保障

应急情况下的人员组织管理方案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情况下的紧急状态,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是提高效率、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协调,成立统一的电力救灾指挥部。在经过电力系统的几次体制改革之后,电力系统的构成较为复杂,除了有综合管理职能的国家能源局,还有作为行业监管部门的电监会,企业除了有电网企业,还有各大发电集团。由于灾情紧急,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工作,难以高效率地完成救灾工作。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应当由各电力部门共同组成电力综合指挥机构,打破地域界限,在应急总指挥的统一协调下,协调各电力部门的救灾工作,形成救灾合力。这其中物资管理作为电网企业重要的运行基础,紧急状态下的物资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组成

(一)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定位

电网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面前既是政府需求,也是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在整个电网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应急物资管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组织体系、预案体系、预警工作、事件分级与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协调机制以及保障体系等组成部分。

(二)建立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及电力备品需求预测模型

在现有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府、企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对电力相关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极端天气、重大故障、燃料库存危机等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级,对在不同的突发事件种类和级别条件下的电力物资需求种类和条件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相关关系并为进一步的物资供应的采购、仓储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做准备。在不同电力突发事件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起主要电力备品备件的需求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目标电网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力备品备件需求进行预测。

(三)省级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统筹优化

近年来,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往往是跨地区、跨流域的,需要打破常规,建立跨省的应急物资管理。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协调机制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通过政府统筹、社会统筹、行业统筹、企业统筹和供应链管理等不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安全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

(四)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

既要满足日常运行管理需要,同时要满足应急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合理调配物流资源,增加物流供应渠道,定期合理轮换到期物资,既保证实用和效率,又不使库存积压,并充分考虑企业成本的节约,做到节约高效。

(五)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对原有正常运行状态下物资管理系统的补充,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在本系统的网络数据存储、物资存储、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种创建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把常态下的物资管理与应急状态下的物资管理模式分开,日常管理不影响应急状态下的物资管理,把这两种管理区别开,建立独立的应急储备库、应急储备账簿以及相应的应急物资管理部门,对口管理,责任明确,从而做到应急状态下的管理机制准备充分,保证在正常管理状态下和紧急状况出现的情况下,都能保证电力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的安全、稳定、有效,为整个电网运行,电力系统的稳定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徐东,黄定政.关于应急物流规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6):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3/13/content_1259194.htm,2009-03-16.

[3]梁灿.浅析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状况[J].广东科技,2010,(8):121-122.

[4]王秀焕.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青海电力,2003,(4):39-43.

Some Suggestion on Construction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ZHANG Su-qing

(Xinzhou Electric Power Company,Xinzhou 034000,China)

Abstract: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jects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Normal material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has completed,but lacks of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Some disasters happen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is very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lost.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logistics,includes regularity,materials,competence staff and computer system management.

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篇4

环发[2009]130号

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现就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得到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环保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南方低温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全力以赴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安全保障任务。

(二)环境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更加多样、复杂。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跨界污染、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频发,社会危害和影响明显加大。

(三)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十分薄弱,当前的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能力与新时期环境安全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环境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较差,预案建设及管理不规范;地方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薄弱;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的科技、监测、信息、宣教等能力支撑不足。

(四)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意义重大。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环境综合管理职能的应有之义。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立足预防为主,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强化综合协调,加快全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增强环境风险意识,确保环境安全。

(六)工作目标。到2015年,环境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和重点县(区、市)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能力有较大加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网络基本形成;国家、省级、市级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基本健全;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基本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水平明显提升;环境应急平台基本建成;环境应急管理基本实现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七)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制订环境应急管理办法,明确环保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环境应急过程中的职责定位,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不同层级监管之间的关系,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修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促进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污染损害评估和鉴定机制。

(八)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制订分行业和分类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区域的地理环境、企业污染类型等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促进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预案制订和演练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九)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总体要求,理顺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制定《全国环境保护部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规范》,明确各级环保部门及其内部各部门日常环境应急管理职责,以及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重点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和重点县(区、市)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和人员力量,切实解决环境应急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各省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

(十)创新环境应急管理联动协作机制。大力推动环保部门与公安消防部门等综合性及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专业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促进环境应急救援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与发展改革、工商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环境安全管理;与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运输中的环境管理;与水利部门协调沟通,互相通报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有关信息。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跨界突发环境事件的长效联动机制。

四、全面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十一)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继续严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生产工艺。在环保规划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限期治理、区域(行业)限批、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环境执法检查、环境监测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全面落实防范环境风险的责任和要求,构建全防全控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十二)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开展与应急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环境应急监测规范研究,加强特殊污染物监测方法的技术储备和标准方法的研究,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移动监测等新技术的作用,健全全方位的动态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十三)全面掌握环境风险源信息,加强隐患整改。各地要全面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建立本辖区环境风险源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立环境风险源评估制度,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定》,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的责任。重点加强对涉重金属和“双高”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察,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又未能有效整改的,要依法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十四)加强应急值守,完善环境应急接警制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落实各项责任,严格管理,认真做好人员、车辆、物资、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应急准备,确保通讯畅通。进一步完善全国12369环保举报热线网络,认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警后,详细、准确记录有关信息,按有关要求做好信息调度和报告工作。

(十五)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工作,加强信息报送和信息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响应措施,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协助政府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环境信息,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六)落实责任追究,加强事件调查、分析、评估和总结。按照“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处置。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和处置后评估制度,及时总结事件防范及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的统计分析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考核和工作指导。

五、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及保障工作

(十七)严格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级环保部门的主要领导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环境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部门和责任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处置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各地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情况,纳入现有环境保护有关考核、评优活动中。

(十八)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能力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与部署,各地要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应急防护和救援物资储备等规划内容。研究制定《全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建立环境应急能力评估机制,科学指导各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资金保障机制和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环境应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处置技术的研究。按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各类环境基础信息集成共享,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先进实用的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立全国统一、高效、共享的环境应急专家库,提高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决策水平。

(十九)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管理培训,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高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水平、环境应急综合应对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开展环境应急师资队伍培训,为环境应急管理培养师资力量。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企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应急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5

沈仕成

随着地球“变暖”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发公共事件日趋频发。因此,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有效避免和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准确把握应急处置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应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把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贯穿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始终,集中人力和资源,切实解决好受影响群众的衣、食、住、医等问题。

(二)、统一领导,靠前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救援力量和物资,统一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相关领导干部必须按规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加强组织协调,控制事态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党员干部必须冲锋在前,发挥应急处置的骨干作用。

(三)、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党委、政府要立即组织先期处置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各级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有关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各自的职能职责,参与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及时报告,信息共享。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管理,严格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范围、内容和程序等要求,及时准确向党委、政府和应急办公室报送信息,不得迟报、漏报和谎报、瞒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方、军队等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五)、快速反应,整体联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科学研判,果断决策,防止事态扩大。遵循急事先办、特事特办原则,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确保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工作衔接、信息沟通、人员互动和技术装备共用,通力协作,形成联动合力。紧紧依靠群众,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六)、依法处置,科学应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采取紧急措施,切实防止因滥用权力而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先进技术为保障,以适用装备设备为支撑,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作用,做到科学处置。

(七)、信息公开,正面引导。按照及时主动、公开透明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完善新闻发布快速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事件处置与新闻报道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媒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法律,按照应急报道预案开展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对外报道,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八)、着眼全局,统筹善后。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立即对突发事件的引发原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等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统筹推进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给群众带来的创伤和损害,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精神抚慰,认真及时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妥善安置群众。加强特殊时期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落实突发事件预防措施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建立对预案动态管理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尤其要大力推进预案进社区、村社和企事业单位,把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到基层,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的预案体系。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后要组织专家评审团等组织评估,经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印发执行;部门应急预案、各项活动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后要组织专家(业务人员)评估,报有关部门审定后方可印发实施。要适时组织开展不同等级、规模、行业的预案演练,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环境、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监测体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功能,科学布点,加强装备,提高监测水平。要在社区、村社和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构建专群结合的监测网络。各专业应急指挥部要建立信息会商研判制度,及时分析各类信息,对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作出预测预警,并制定防范措施。要建设预警信息网络化管理数据库,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要完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的风险隐患定期排查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容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行业、高危行业进行普查,全面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切实做好预警预测,及时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限期治理整改和调处。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监管职责,完善监管手段,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密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一)、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要拼抢机遇、爬坡上行,积极编报和争取项目,通过政府投入和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着力提高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建设、环保、畜牧食品、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交通、通信、经商、民政等部门的应急保障能力;着力增强村社、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快推进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指挥平台。要充分利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设步伐,统一规范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专业应急平台功能,实现上下对接、纵横联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值守系统。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抗洪抢险、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应急救援专家队伍、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统筹使用国防动员资源,充分发挥国防动员体系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行业应急队伍资源,建立应急队伍机制。公安、安监、林业、交通、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消防、矿山救护、森林防火、水上搜救、医疗卫生、污染防治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数据库,完善专家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提高科学处置水平。要切实抓好应急抢险救灾常识培训,明确联络方式和集结待命地点,准备必需的装备器材和物资,努力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应急技能。

(四)、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普查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加快建立应急物资基础数据库建设。做好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民政、水利、卫生、粮食和经商等部门要合理确定一批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高效调运和紧急配送机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确保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需要。

(五)、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切实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到乡村、社区。新闻媒体要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等知识的公益宣传。加强对干部职工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部门要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内容,人事部门要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务人员招考和岗前培训内容。党校和行政学院要将应急管理纳入教学内容,教育部门要将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落实相应的课程和课时。安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切实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

四、加大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力度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工作领导与指挥体系。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在党委的领导下,政府负责统一指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头抓的领导班子应急管理“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业指挥部成员会制度,有关部门要形成每周一次例会制度,专题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建立党、政、军、武警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

(二)、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要理顺应急办和常设的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机构,核定相关人员编制,配备事业心强、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工作人员,确保专门机构管事、专门人员办事。

(三)、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相关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对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宣传培训和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及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必要的设备购置等所需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确保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支出需求。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为加强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电力、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与更新维护提供保障。通过落实企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整合资源等手段,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提高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对政府设立的应急救援机构,要探索建立应急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灾害保险,分散风险,减少损失。

(四)、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和问责追究制度。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要予以表彰;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和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中有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等行为的,要严格责任追究,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6

位一体信息发布与信息传输机制的建议并论证了其必要性,为发挥他们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给出了可行建议.引 言

汶川“5·12”特大地震对我国的应急管理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整体上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能迅速进入救援状态,显示出中国在应急管理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针对实际应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如虽然地震后各级政府及救援人员反应迅速,但受恶劣天气、道路、通讯中断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两天甚至两天后才到达,最佳的72小时黄金救灾时间已经过半,而灾区内的自救也成效不大,除客观原因外,也暴露出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对于一个城市,企业和城市社区是它的基层组织,应该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基层执行机构,它们本应在灾难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但是,本文作者自5月17日开始在此次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参加房屋应急评估工作中了解到情况并非如此,随后对四jif省工业企业受损与企业应急管理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综合多次调研结果发现,虽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救援人员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但是受灾地区的不同企业、不同社区对灾害的反应差别很大,所发挥的作用差别也很大.企业表现出了比较好的应急能力,一些企业在奋力自救的同时,快速开展了社会救援,让人们看到了企业应对巨灾考验的勇气、力量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城市社区基本处于自发组织的状态,面对灾害基本发挥不了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它们纳入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它们在抗灾防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地震过后,很多专家就如何建立我国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进行了探讨,但结合本次地震灾害,如何发挥企业和城市社区在抗灾防灾中的作用,还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文基于灾区现场调研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该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与探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况

回顾我国应急管理的历史,可以追述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0年,我国开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救灾委员会,这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以抢险为主的行政体制.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后,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5月,我国第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2004年,国家重点推进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年,重点推进预案落实和组织落实工作.同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2006年,在全国深入推进“一案三制”的建设.国务院在年初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编制完成.当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也完成发布.2007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随后,该法律以国家主席令的形式颁布,它的颁布是我国应急机制建立的一座里程碑.至此,我国对突发公共及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对于企业和城市社区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国家也将其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国家重点抓了应急管理“进企业”工作,在南京召开了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暨预案编制工作现场会,对推进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2007年,在浙江诸暨召开的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基层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可见,国家相当重视企业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作用.企业与城市社区在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管理情况调查

3.1 企业应急管理情况调查

地震过后,作者所在的调研小组针对四川省主要灾区的52个工业企业进行了重点调研访谈.在本次调研中了解到,灾区工业企业已有的防灾措施主要包括火灾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洪涝灾害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部分)、雨雪灾害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部分)、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电力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等,只有不超过6个企业有零星的针对地震的不完整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在调研的企业中,在应急预案的实施中不足

5o%的企业做到了不定期的更新应急设备以及改造基础设施,20 左右的企业做到了实施应急演练.

在本次地震灾害中,企业中防灾措施和应急预案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地震灾害,但它们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在企业减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如某大型企业在大地震1小时后,立即成立了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速度极快,全部领导深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另

一大型企业对重点要害部位采取了一些应急保护措施,将配电系统已做成双系统,对灾后快速恢复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大型企业地震后也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组织自救的同时,当天就派出了社会救援队伍奔赴极重灾区进行救援,但是救援中却受到无专业救援工具的困惑.在所调查的一些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均有火灾、危险化学品泄露等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措施与预案,这些措施在防止危化品泄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中小企业防灾意识淡薄,连火灾、电力事故等这类常见易发的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都未制定或极不完善,导致本次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并且迟迟难以恢复生产.在调研中发现,最为遗憾的是,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企业,几乎没有企业有防震抗震方面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在个别企业虽然设立了防震管理机构,但由于多年没有出现地震灾害,部门早已经形同虚设,在本次大地震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从本次对灾区工业企业的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一是企业自身的应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在地震灾害来临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损失;二是企业对社会的援助是非常有限的,多数企业无能力也无装备实施社会救援,因此无法发挥其城市应急管理的基层执行机构的作用.

3.2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情况调研

城市社区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灾害发生时危害最大的区域之一.作者在绵竹市参加房屋应急评估工作期间,直接参与了17处社区的房屋应急评估.在评估中对每个社区都进行了入室检查.虽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来联系社区住户,但是80 9/6的社区都遇到联系不到住户,需要在不同社区进行交叉检查以等待联系住户的局面,甚至出现间隔1天或2天才能联系到有关住户的情况,一定程68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o卷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评估中与居民访谈的结果看,居民普遍缺乏地震防范经验,对一些其他的灾害应急措施也都很茫然.

作者还发现,社区中除了一些防火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救灾工具.灾区民众的自救互救和徒步进入的救援队伍,只能靠简单原始的方式进行救援,救援效率极低.再有,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居民的防范意识也是相当薄弱,很多明显的震损建筑碎块悬挂在空中,余震来时随时都可能坠落,但是却被居民忽略.对于应急演练,几乎所有的居民回答是没有听说过.可见,在城市社区的灾害应急工作中有很多空白,很难看到”一案三制”的痕迹.相关改进的措施建议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自身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属于国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挥其社会防灾救灾职能也显得非常突出.对于城市社区,本身就是实施社会救助的区域,自身的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是国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对灾区企业与城市社区的调研,下面就该方面的应急建设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应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救助中的作用.从近几年发生的重大灾害救助中可以看到,政府虽然可以快速组织,但是无专业救助队伍支持,军队虽然有人员,但是无专业救助工具支持.在灾害第一现场可以提供专业救助人员与专业救助工具的最直接单位应该是企业.因此,按照企业的类型、空间分布国家可以在部分企业采取以下措施:

(1)在选定的企业中,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重管辖和保障的应急反应体系,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队伍,进行专业救援知识培训,全体人员平时纳入所在企业进行管理,灾时统一调配.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的灾害应急管理与救助能力,也提高了国家的应急救助能力,同时借助企业也大大减低了管理成本.

(2)很多灾害的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特别是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波及范围及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在地震应急管理中,政府在构建组织体系、获取应急信息,提供救灾物资和人员等方面,通常会由于在人员、物资等资源方面的限制,出现不能满足应急管理需要的情况.因此,可依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和区域分布,在一些定点企业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交由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确保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有必备的救援物资和工具.

第二、在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社区应急管理机构,促使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组建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应急管理队伍,根据所在地区编成若干小组,一旦灾难发生,即可转为全职的民救助人员.同时在社区应储备必要的专业救援设备.应急管理机构在平时做好社区防灾减灾的宣传和检查工作,灾时开展自救或统一服从上级调配.

(2)以社区活动范围为中心,建设和指定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建设非常关键,能够为居民在灾后提供必要生存给养和空间.

第三、从此次地震灾害的救助中可以看出,企业与社区的应急医疗救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家应在企业与社区中设立一定的应急医疗救助储备.

第四、建立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信息发布与信息传输机制,并配备专业应急设备,对灾害发生前后的社会稳定与信息及时传送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灾前,该机制可以深入企业和社区宣传防灾救灾的知识和进行非正式教育,在民众中建立良好的防在减灾意识,从而在破坏性灾害发生后,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并顺利解决救灾等应急问题.

(2)在灾害应急期,该机制可以有效的快速传播信息,做到信息通畅时有信息发送、信息不通畅时有区域消息发送、信息与交通都不通畅时有人喊话组织.

(3)在灾后应急期,该机制确保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沟通,以利于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社会负面影响,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此外,该机制中的部分人员是灾害发生后的直接目击人,他们对灾害事件本身掌握较为及时,也较为准确,这对于政府了解灾情、及时引导民众也十分有益.结 论

加强应急管理 维护安全稳定 篇7

一、加强应急管理, 关键是组织领导

(一) 提高思想认识, 科学定位决策。

应急管理的关键在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基层, 基层的关键在落实。应急管理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大局, 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局。南江地处秦巴山区核心区域, 是汶川地震重灾县之一, 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工矿企业多, 易发安全事故, 我们从“9·13”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吸取教训, 必须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如果不重视, 一旦出了问题, 就会造成人心不安定, 社会不稳定, 阻碍经济发展, 动摇执政地位。因此,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痛下决心, 全力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否则就会经济总量上减收, 执政水平上减分, 社会发展上减慢。

(二) 建全应急工作领导与指挥体系。

南江在县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 县应急委负责统一指挥全县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县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应急委的领导下, 认真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各部门对本辖区内、本系统内应急管理工作负总责;乡镇、县级部门是本辖区、本部门应急管理的工作主体, 其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 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头抓的领导班子应急管理“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应急委成员会和专业指挥部成员会制度,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形成每周一次例会制度, 专题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三) 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

理顺县应急办和常设的县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机构, 核定相关人员编制, 配备事业心强、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工作人员;各乡镇党政信访和群众工作办公室是乡镇党委、政府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要明确机构职能、落实专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确保专门机构管事、专门人员办事。县级有关部门要设立或明确一个职能股 (室) , 确定相关责任人员, 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办事。

(四)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依靠群众, 军地结合,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应急管理, 核心是创新机制

(一)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把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相关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对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宣传培训和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及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必要的设备购置等所需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 确保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支出需求。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二) 创新队伍建设机制。

组建综合性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负责全县森林防火、抗洪救灾、社会稳定、事故灾难及其他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置。组建民兵应急队伍, 县城所在地从退役军人、民兵及在职干部中挑选精干人员组建民兵应急分队。组建非专业应急队伍, 在县城以外的其他乡镇分别组建非专业应急队伍, 由村、镇抽派人员组成。对应急队员一律统一服装, 统一培训, 紧急情况下, 统一调度, 统一使用, 统一指挥。

(三) 创新物资储备机制。

做好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等物资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 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 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民政、水利、卫生、粮食和经商等县级有关部门合理确定一批应急物资保障基地, 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 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 建立高效调运和紧急配送机制, 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确保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需要。

(四) 创新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 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要予以表彰;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和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中有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等行为的, 要严格责任追究, 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三、加强应急管理, 重点是全面预防

(一) 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定。

建立对预案动态管理的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预案, 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大力推进预案进社区、村社和企事业单位, 把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到基层,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的预案体系。县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后组织专家评审团评估, 经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即可印发执行;部门应急预案、各项活动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后组织专家 (业务人员) 评估, 报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有关部门审定后, 即可印发实施。社区、村社的预案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编制, 基层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预案由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同时组织开展不同等级、规模、行业的预案演练, 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 着力预警机制的完善。

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环境、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监测体系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功能, 科学布点, 加强装备, 提高监测水平。在社区、村社和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 构建专群结合的监测网络。县应急委和县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建立信息会商研判制度, 及时分析各类信息, 对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作出预测预警, 并制定防范措施。建设预警信息网络化管理数据库, 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要完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 加强风险隐患的整改。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 篇8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49-02

1 梨园矿概况

梨园矿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西南35公里的寄料镇境内,南依岘山,北邻汝河,北距焦枝铁路庙下站19km,东距汝州市32km,东南距平顶山市97km,西距洛阳市87km,北边13km处有南洛高速公路,17km处有洛(阳)界(首)高速公路,鲁山至庙下公路从矿区通过与平洛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梨园矿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下属生产单位,始建于1947年11月,前身是平顶山市梨园矿务局,是平顶山市属国有煤炭企业,曾是河南省地方煤矿的一面旗帜。2004年8月加盟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后,更名为梨园矿。梨园矿综合生产能力123万吨/年,全矿现有职工7700人。梨园矿现有梨园、宁庄、长虹公司三块井田,总面积15.9km2,煤炭产品主要有二1煤、二2煤、一4煤、四7煤四个品种,是典型的工业动力煤和炼焦用煤。工业动力煤低硫、低磷、含灰量较低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主要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业;炼焦用煤为优质冶炼煤,主要用于钢铁制造业。

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

全面做好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矿井到区队、班组、岗位上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环境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将煤矿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紧急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煤矿应急组织体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煤矿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 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领导

应急管理工作是煤矿企业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是开展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也是应急管理并组织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全权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煤矿企业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深入一线,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同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第七条具体内容中确立的应急体制“以基层负责为主,上级负责为辅”的原则,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区队、班组为重点,明确基层组织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队、班组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2.2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处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的重要举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的要求,要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煤矿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中,要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合理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培训工作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煤矿企业应有计划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应管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煤矿企业现有的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网络、电视、图片等手段,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2.3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煤矿企业要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我国的矿山应急队伍的建设严重落后于矿山行业的飞速发展,处理重大、特大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1)应急救援队伍缺少精良的专业装备,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救援队伍的能力。(2)煤矿企业缺少大型排水等配套设备,而且装备的配套性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救援队伍扫清障碍,这就导致最佳的救援时机被错过。(3)救援队伍的后勤工作不到位,在很多时候,救援队伍的饮食和休息场所得不到及时供应,这严重影响了救援队伍的战斗力。有关部门应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要按标准配足应急装备,加大应急装备投入,开展针对性专项、单项应急救援队伍演练,保证应急救援队伍熟悉煤矿企业各个环节、场所、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环境及条件;加强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科学施救、技术水平过硬、反应敏捷的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2.4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隐患,做到“小隐患不隔班,大隐患不过天”。深化区域瓦斯治理、防突工作。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和瓦斯防治“十条禁令”,不断优化完善通风系统,确保瓦斯监测监控有效,强化防突措施现场落实,坚决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加强防治水工作。持续推进宁庄井水害区域治理和老空水的探放工作,按照集团公司“综合治理、远近兼顾、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水压达标、确保安全”的承压水防治水原则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规定,加大群孔疏放水力度,完善各类防水设施。坚持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探放水方法,深入开展防治水安全评价,严防水害发生。加强通风系统、监控系统、排水系统、机电提升运输系统的完善,认真开展检查、维修、维护工作,确保大系统、大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良好。注重抓好工程开工、巷道贯通、采面初采初放以及过地质构造带期间的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加强放炮管理,强化打眼、装药、封泥正规操作,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正确处理“瞎炮”,杜绝放炮事故发生。

2.5 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事故应急管理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内涵主要是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途径两个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上,着重做好事故预防(即预警机制、加强预防性安全检查、搞好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风险控制上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煤矿企业要加快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要依靠制度约束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资金管理机制等等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从而增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3 结语

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问题始终牵挂着众多领导的心,国家对此也是日益重视,各煤矿企业领导要认真负责,切实把职工安全放在首位,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与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70.

[2] 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00.

[3] 腾五晓.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80.

[4] 苗金明,冯志斌.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模式的边角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0):62-67.

[5] 李文庆.现代事故应急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200.

[6] 万鹏飞.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200.

上一篇:真诚实意的元宵节祝福下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