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2024-11-04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共10篇)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1

实习方案

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是体育专业硕士学生的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培养研究生对体育课的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能教好书更能育好人做好铺垫。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了解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铺垫。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体验和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通过教育使研究生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及理论,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体育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3、通过教育实践培养研究生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做好实习、实践,学会做班主任等辅导工作。

4、通过教育实践,使研究生了解中学新课程改革方向,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为学生就业上岗奠定基础。

5、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推进体育专业硕士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6、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将要毕业的学生情况创造条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关信息。

二、实习内容、要求及组织安排

将研究生分别派送到XX一中/XX一中/XX职校,跟随校外导师进行中学教育及教学实习实践。

整个实习分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验收阶段三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8月25日——8月31日)

1、实习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习方案,并具体安排实习的各项事宜。

2、分配实习人员。

3、实习领导小组作学生实习动员报告,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二)实习阶段(20XX年9月1日---12月14日)

1、实习研究生必须进行岗位实习,主动了解实习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跟班跟教师进行见习,观摩教学,了解教学常规要求,了解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3、观摩中学各教学班日常管理和班队活动,学会制定中学运动会设计方案等。

4、实习期间要写出详细的实习教案,并按教学内容认真准备教具,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三)总结阶段(20XX年12月15日---12月31日)

1、实习结束后请实习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填写好“实习成绩鉴定表”并请实习所在学校签署意见,做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实习结束后,每位实习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习进行总结,返校后上交一篇字数在3000字左右的实践总结报告。

三、实习成绩评定

1、实习成绩从实习态度、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按照上述要求完成实习的视为良好,其中,对于实习校鉴定学生成绩优秀的,上交材料齐全,质量较高,经检查小组检查反馈成绩较好的,按实习生人数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并发证书。作为学院推荐就业的首选条件之一。

3、完不成实习任务者;实习校鉴定成绩不合格者;上交材料不全者;实习期间造成不良影响者;有上述情况之一者视为实习成绩不合格。

4、学生实习成绩要记入个人档案。

四、实习期间教学、生活要求

1.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校规、校纪,按时上下课,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2.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存在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做好预防,不允许出现教学事故;

3.要严于律己,不允许出入娱乐场所、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要遵守法律、道德的约束;

4.注意自身形象,以良好的素养与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进行进行交流学习,处理好师生关系,不只对学生的体育技能、锻炼方法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领导,体育系成立研究生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成员有: 组 长: 成 员:

20XX.X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2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 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 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 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因此, 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 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 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 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 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 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 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 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 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应该讲, 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 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 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 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 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 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 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 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 科研实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 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 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 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 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 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入学门槛较低。

正如前文所言,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 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 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 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 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 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 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 课程设置“本科化”。

在我国学科体系中, 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 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 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 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 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 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 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 因此, 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 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 导师队伍紊乱。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 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 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 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 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 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 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 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 招生标准严格化。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 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 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 我们认为, 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 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 做到认真阅卷, “手不留情”。

2. 课程设置宽厚化。

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 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 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 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 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 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 导师管理科学化。

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 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 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 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 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 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 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 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 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 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 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4. 科研实践有效化。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应该具备教育科研与实践能力, 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或实践行为, 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的实践特色。制定教育学硕士科研实践标准, 首先, 要关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注意用人领域对教育学硕士基本素质的要求。其次, 教育学研究生不能仅仅依靠发论文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价, 要注重建立培养过程的动态标准, 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奖励、淘汰和竞争, 对科研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把关, 从而给研究生以科研的压力与动力, 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综上所述,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标准, 只有以标准化的培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放羊式管理、机械化培养所造成的质量下降、资源浪费的问题, 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高质量的血液。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教育行业特别需要一批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功底、精湛教育教学技艺、强烈科研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素质化、能力化、创新化的轨道。但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生不断扩招, 入学门槛与毕业门槛不断降低, 规模化培养、批量化生产加剧了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质量下降, 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对当前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依据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适时提出构建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标准, 以促使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走向围绕质量抓保障的道路。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安东平.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10) :5.

教育硕士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教育硕士 教学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 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是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培养我们需要的各类人才。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曾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中国首批教育硕士的毕业,并没有引起社会传媒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不解的是,尽管教育硕士已问世8年,全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单位已达49所,但在许多中小学学校的知名度并不高。同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其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社会传媒的热点。例如我校今年教育硕士招生宣传中发现,许多中学教师竟然不知道有这个学位,有的把它与同等学历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混同,这显然与我国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放在末端-高等教育上,必须从中小学抓起。没有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如果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师资队伍,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就无从谈起。培养大批教育硕士充实到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对提升中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硕士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推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和作用。

一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

提到与教学有关的研究生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学硕士,有的把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混同,有的认为有了教育学硕士就不必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教育硕士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教育学硕士是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学术性学位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学位课程只要求学习三到四门,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其成果也注重学术性,不一定能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则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他们研究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果直接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教育硕士的研究课题来自教学实践,解决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以与教学育硕士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也因不同培养单位和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有小的差异,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使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具有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或管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理念,能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和改革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通过培养目标可以发现,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不但要在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基础方面得到较明显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还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这为中小学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人才保障。现在的多数中小学教师不懂得教学研究方法,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致使教学方法革新慢,教师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掌握了现代教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硕士回到工作岗位上,不仅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开展教学科研,总结出有效的新方法加以推广,提高全社会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培养大批教育硕士对提高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有直接的效益。

二 国家竞争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2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每位从事研究生工作的教育者都认同的。20年前,我们的规模非常小,现在每年硕士生招生30多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很快,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齐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培养规模很大,但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是否真正衔接,却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需要人才的部门并没有得到人才的补充,而有些部门对人才的使用是一种浪费,或者说高学历低就业。回顾一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的比例有多少?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留学低龄化,大批的中学生走出国门接受中学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竞争力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让我们再关注一下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世界瞩目并公认的,每年以将近9%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如果大家关注一下中国在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排名,或者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就会发现这几年来我国的位次在震荡,有时进、有时退,总体上来讲,在一条水平线上徘徊,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各方面都在发展,但是最主要的国家竞争力没有发展?实际上,国家竞争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项指标的综合。如果按照管理学体系来考虑,它有250多项指标;而科技竞争力有30多项指标。在科技竞争力的某些方面,我国还占绝对优势,比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的总数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工程师有1000多万人。但其中合格工程师的数目、关键高新技术人才的数目却排序非常靠后。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产品发展的技术自主产权,就是我们自己独创的东西,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东西太少。现在很多大行业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产品总额逐年上涨,但很多高新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有人说我们的高新技术是空心的,只有一层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以总产值翻两番来考虑,光靠投资每年要增长10%左右。这样的投资量中国承受不了,也没有那么多外企。所以必须靠我们自己发展技术,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必须有创新,必须作出一些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发展需求、国家安全需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要完全引进,那就是没有竞争力。很多东西也根本不能引进。比如信息安全,不管人员和技术都引进不了,必须自己干,这牵扯到国家命脉。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干就不可能做成,而这种人还不是一般的人,不仅需要为国家、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因为一个人不见得能做得出来;还要有高度的技术素质,才能做得成。总之,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足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特别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才、创造新技术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档案室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美)萨姆·沃尔顿,约翰·休伊.富甲美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 吕一林.美国沃尔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屈路民.信任萨姆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杨其.沃尔玛的成功对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启示[J].商业文化,1997,(6):50~252.

[5] 狄影.沃尔玛成功的秘诀 J].政策与管理,2002,(12):40~41.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4

[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5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17日在厦门表示,中国原有财税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培养模式形式单一,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逐渐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性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中国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暨首届培养单位院长(系主任)工作会议,当天在厦门举办。与会的首批税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全国36所)院长(系主任)及项目负责人,围绕中国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战略、培养模式;税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国际性与中国需求、教材与案例库、师资要求、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资格衔接、职业技能与就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国税收领域也不断面临发展和变革的要求。无论是财税体制的改革、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还是纳税服务的提升,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税务人才的全新教育项目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呼声日高。

宋兰称,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台,正好弥补了中国税收教育体制内专业学位教育相对不足的局面。

据了解,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3月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税务教指委)在此会议上正式成立。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6

广东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

任教服务期协议书

甲方:(县教育局)

乙方:(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2009〕5号)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就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愿意到甲方安排的甲方所在县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服务期为四年(含第四年脱产1年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时间),从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服务期结束后,鼓励乙方继续在农村学校任教。

二、乙方于2011年7月持《2011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和《报到证》到甲方办理报到手续,甲方帮助乙方办理人事档案、户籍、党团组织关系等转入工作,并将《2011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放入乙方人事档案。

三、乙方在服务期内,按国家规定领取工资并享受在职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乙方在脱产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学习期间,按照在职教师脱产学习的规定,带薪并享受往返交通费补助。

四、乙方在工作期间,要服从工作单位的工作安排,接受工作单位的管理,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甲方要加强对乙方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关心支持乙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定期了解乙方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等情况;要督促乙方工作单位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协助乙方工作单

位对乙方做好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等工作。

六、若甲方违反本协议,乙方有权向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要求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责成甲方执行本协议。

七、本协议签订后,确定乙方取得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资格。乙方所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受理乙方提出重新发放就业协议书和另行派遣的要求,乙方不得再参加研究生统考和公务员考试。

八、乙方在服务期内离开甲方所在县,或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在县域内调整工作单位,或考核不合格,由甲方报请省教育厅和其培养学校,由培养学校取消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资格。

九、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效期从协议签订之日起至乙方任教服务期满为止。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乙方、培养学校、甲方所在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各持一份。

十、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乙方

负责人签名:签名: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7

然而, 在我们的实际管理当中, 由于教育硕士学员大多采取寒暑假集中上课为主要形式, 较全日制在校学习的统考硕士来说, 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根据一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 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管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集中学习时间与学校的沟通较少:由于教育硕士导师、教务员往往由于还有很多全日制研究生任务而未能主动与各个教育硕士学员一一联系, 而教育硕士学员回到各自学校后往往沉浸在教学工作中, 难以做到经常主动关心留意培养院校发布的相关活动, 更有很多来自外地中小学的学员, 与培养院校的联系更加少, 从而造成了教育硕士学员的孤立感, 觉得自己不像是学校的一员, 难以融入于大学环境。

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目前, 大部分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还是采用了假期集中上课的教学方式, 加之受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模式影响, 课程学习仍然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未能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员在假期课程结束就回去工作, 繁忙的教学工作使其对所学理论与方法难以很好地消化并应用于工作实际, 造成了学习、工作、科研的脱节。

课程、作业管理上的混乱:有一些教育类公共课, 例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等, 由于课程结束之后需要学员进行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尝试才能够完成课程论文, 因此造成了许多学员未能按时提交作业或交作业渠道不统一而丢失作业的现象。对课程管理造成影响。

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教育硕士过程管理面临一些困境。教育硕士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 能够把教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教育硕士的过程管理, 能够提升教育硕士的积极性, 使其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手段, 新技术, 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 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教育硕士的过程管理提供方便。具体做法包括:

1. 开设计算机应用课, 提升教育硕士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育硕士学员进行管理, 首先需要学员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 由于前些年入学的教育硕士学员大多为无学位的中教一级以上教师, 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 不少教师只会使用Microsoft Word当中的简单功能, 有的学员甚至不会收发E-mail (这类情况在近1~2届的教育硕士学员中有所好转) 。为了与时代接轨, 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也为第二学期即将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做好准备, 我们增开了计算机应用作为公共课, 主要教授学员有关Excel、Power Point、基本的网络搜索、下载和文件收发等。在几年的尝试中, 我们通过问卷发放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到此课程深受教育硕士学员好评。通过这一门课, 也为我们加强教育硕士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2. 采用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教育硕士与培养院校的沟通。

我校自主研发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 不同身份的管理人员 (包括研究生处管理人员、教务员、导师等) 能向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布各类通知和公告。在教育硕士入学培训时, 我们就将登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项硬性的任务进行要求, 学员在登陆系统后立即能够查看到与自己相关的各类通告。另外, 在系统中, 管理者也能够方便的查看到学员登陆的情况, 包括登陆时间与次数, 以此确保有关重要通知能为学员所知晓。通过这样的方法, 拓宽了教育硕士与培养院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使教育硕士学员与大学不相往来的状况有所好转, 作为管理者-学员以及导师-学员交流的一种方式为教育硕士学员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3. 采用网上提交公共课作业的方法, 提高课程作业管理效率。

针对教育硕士学员提交作业渠道不统一的情况, 自2007年起, 我们尝试使用了网上提交作业的方法。对于每门课程, 我们申请了一个容量比较大的免费电子邮箱, 在课程开始前便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发送到指定邮箱, 邮箱在收到邮件后将会自动发送一个回复, 通知学员作业已提交成功。对于迟交作业的学员,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将会给予一定的降分。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 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采用的以上信息化手段只是培养管理过程中一些最粗浅的尝试, 针对教育硕士管理上的特殊性问题, 我们采取了一些信息化手段之后, 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育硕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肩负两重身份, 在教学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培养院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硕士这类非学历学员, 积极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使其真正能够学有所得, 更好地为所在中小学教育发展服务, 成为中小学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困境, 并结合自己本校的教学管理实践, 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的几个方法, 为广大教育硕士培养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硕士,过程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飞.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的思考[J].中国教师, 2006.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实践与应用

中国分类号:H31

一、引言

随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不断扩招,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一个亟需重新审视的现实问题。如何检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除了表现在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效果外,就是研究他们的学术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特点来重新审视其学术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建议。

二、对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思考

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的应用型骨干英语教师,要求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能胜任中小学的具体教学工作。因此英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是集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对教育硕士的培养过于“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自我国1990年设置专业學位以来,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一直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比1996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国家公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1](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一”)与2010年公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2](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二”)可发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培养方案一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知识新颖,强调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方案二则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由相对单一的实践性要求过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可见实践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英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术要求,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才能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具体诉求[3]。

对于英语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培养,它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型学术能力培养是要求拓宽专业知识面,较深入的学习相关的语言及文学理论,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强调其研究性和创新性;而教育硕士学术能力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强调其应用性和实践性[4]。所以,要辩证看待教育硕士培养中出现的“重学术、轻应用”问题,既不能偏离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也不能弱化教育硕士理论学习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三、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建议

英语教育硕士的学术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基于教育硕士学术的实践应用性,以下从培养方和学生视角提出如何提升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术能力。

从培养方角度出发,可从两方面提升英语教育硕士学术能力:

首先,开设英语教育硕士学术写作训练课程。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很大程度是体现在其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上,所以提升其学术写作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其培养方案得知,教育硕士的培养一般是没有开设学术写作课。它涉及到选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分析综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术规范能力[5]。在学位论文撰写中,像如何查阅资料、检索文献、整理文献综述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表面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费神。虽然英语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是用汉语撰写,但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查阅也十分重要,这些都是教育硕士学术训练的基础内容。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但没有开设学术写作训练课程来满足英语教育硕士的现实写作需求。

其次,英语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范型引领,对教育硕士今后从事的教师职业所需的教学技能有重要的影响。沿袭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硕士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英语教育本身涉及到西方文化,内容广泛,课堂形式也可以多变。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学习等方式在课堂上都尝试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也可以领悟到教师的职业素养。多样化教学可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对现实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而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同时,高校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提高其应具备的教师整体素养。

从学生视角看,学术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阅读与积累,更需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有关思考。学生应该明确实践与应用也属于学术活动的范畴,即“应用性”学术[4]。如果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简单的把实践理解为采用各种技巧与方法把知识应用于实践,那其培养就成了技术性的教学培训,这与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所以,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思想和行为上不能排斥学术能力,应用性的学术是为了提升教育硕士在今后从事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育硕士的教学质量,符合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目前,众多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研究都是在探讨其实践性的重要。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而且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过于偏理论、偏学术的问题,培养方也要相应的纠偏,但其学术能力也严重影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这不仅简单的体现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在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重要。通过简要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给与培养方一点思考,要想提高教育硕士的整体质量,学术和实践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R].1996.

[2]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R].2010.

[3] 蒋湘梅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4] 韩延伦,武玉国. 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刍议[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7-30.

[5] 田贵森. 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 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6):9-11.

[6] 胡大雷. 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3):31-33.

作者简介:

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 篇9

天水师范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定向培养协议书

甲方:天水师范学院

乙方(定向单位):

丙方(硕士研究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有关规定,经三方协商一致,签定本协议。

一、甲方录取乙方单位的丙方为2014级专业学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限2年。

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属国家计划内招生,正式录取前,乙方对丙方进行审查后,向甲方提交同意定向培养函。

三、定向培养期间,甲方负责丙方的培养、管理、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工作。如丙方因违反校规或其他原因不能毕业或未能授予学位,责任由丙方承担,是否接收其到乙方工作,由乙方决定。

四、定向培养期间,丙方必须全脱产住校集中学习,乙方不得给丙方安排任何工作,丙方也不得私自兼任社会事务。

五、丙方在学期间住宿费按甘肃省物价局批准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

六、定向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生活待遇分别以下情况对待:

1、丙方如系乙方推荐的本单位在职人员,学习期间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和人事关系,享受乙方原工资福利待遇或按乙丙双方约定执行,甲方不发给丙方奖学金。

2、丙方如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籍(人事)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迁至乙方,在读期间,甲方不发给丙方奖学金,丙方在乙方的待遇由乙丙双方协商解决。

七、丙方的培养按甲方硕士研究生相应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毕业后依约到乙方工作,甲方不负责分配,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学籍)档案由甲方直接转递乙方。

八、丙方拟报考攻读博士学位,须征得乙方同意并给甲方出具书面公函后,方可报考。

九、丙方拟变更就业单位,须征得乙方同意并向甲方出具书面退函,向甲方提供乙方和丙方所持有的本协议原件后,方可由甲方就业指导中心协助办理解除协议的相关手续。

十、本协议在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对执行本协议产生的争议如不能通过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可向天水市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

乙方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

翻译硕士(笔译)培养方案 篇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研究方向

1.英语笔译 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案例教学,注重翻译技能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宽,侧重于政治、经济、商务、法律、科技等领域的专业翻译教学与实践,能够适应不同专业领域的翻译、外事及管理工作。

三、学习年限

2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五、应修满的学分总数

应修满的学分总数:38.0 ,其中学位课程26.0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不少于5人,其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须在第1学期末确定论文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一般应安排在第2、3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践部门的专家)作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期间研究生一般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获准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是研究生院专门制定的重要材料,专业学位研究生每人一册,用以实时并详细记载其专业实践各环节的实施情况与评定,请务必在完成后连同实践总结报告一起存入研究生的学位档案

八、培养方式

(一)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方可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教学运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本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三)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 10 万~ 15 万字的笔译实践或累计不少于 400 小时的口译实践。

上一篇:关于愁的古诗10首下一篇:诚信与守法主题班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