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2024-11-05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共7篇)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1

高中数学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统计》的第一节。通过本节学习,学会分层抽样,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本节主要内容

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抽样进行样本抽取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教师]问题1:一般在什么条件下用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有哪些步骤?若分段间隔不足整数的时候如何处理? 问题2:尝试设计从804名高一学生中抽取40人进行调查的抽样方案。[学生]回顾系统抽样的特点,回答问题。[教师]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

<探究>某地区准备调查中小学学生的视力状况。已知高中生2400名,初中生有10900名,小学生有11000人,如果要从本地区的中小学中抽取1%进行调查,该如何抽取样本?

问题(1)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的视力?(2)设计抽样方法要考虑这些因素吗? 设计意图:运用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 用过去所学的两种方法不可取,指出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成系统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二)引入定义

[教师](如果没有预习,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体会定义)若学生对总体情况了解不够,用系统抽样,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会很差。比如抽取的对象可能都是男生或者都是女生,而且有时一些问题,农村和城市、老人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若总体差异很大,我们该如何处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抽样方法中的分层抽样。(三)教学过程

1.给出分层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抽取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分层抽样。

注:分层抽样,又叫类型抽样,尽量利用了调查者对调查对象(总体)实现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并充分考虑了保持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的一致性,这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分层抽样在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常,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往往选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应用分层抽样应该遵循的要求

(1)分层:将相似的个体归入一类,即为一层。分层要求每层的个体互不交叉,即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2)分层抽样为保证每个个体可能入样,要遵循各层中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每层样本数量与每层个体数量的比与该层数量与容差的比相等。问题3:由分层抽样的定义与特点,分析一下分层抽样的步骤。[师生]:

(1)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将总体分成互不相交的层;(2)根据总体中的个体数量N和样本容差n,计算抽样比k=n/N.(3)确定第i层应该抽取的样本数量ni=Ni×k(Ni为第i层所包含的个体数),使个ni的和为n.(4)在各层中,按照步骤(3)确立的数目,在各层随机抽取个体,和在一起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教师]补充说明:

(1)分层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2)抽取比例由每层个体占总体的比例确定;(3)各层抽样按简单随机抽样进行。

三、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运用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幻灯片展示本节开始探究问题的内容 [教师]引导分析。因为被调查的总体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要使用分层抽样,找到杨门容量与

总体的比例,再和每个层的个体数目相乘,得到样本数量之和就是应该抽取的人数。

[学生]根据引导,完成题目的解答。

解:∵需要抽取1% ∴样本容差与总体个数的比例为:1:100 则高中应该抽取的人数为2400×1/100=24 初中应该抽取的人数为10900×1/100=109

小学应该抽取的人数为11000×1/100=110

例题:某企业共有3200名职工,其中中青老年职工比例为5:3:2,从所有职工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400人的样本,应该采用哪种抽样方法更合适?且中、青、老年职工分别应该为多少?

[学生]讨论,完成解题过程。

[教师]幻灯片演示解题流程,并解答学生疑问。

解:由样本容量为400,总体容量为3200知

抽取的比例应该是:400/3200=1/8 而中、青、老年职工比例为5:3:2 ∴应该抽取中年职工3200×5/10×1/8=200人

应该抽取中年职工3200×3/10×1/8=120人

应该抽取中年职工3200×2/10×1/8= 80人

四、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第1、2题

五、课后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1.分层抽样的定义以及步骤;

2.分层抽样的优点: 使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抽样过程中可综合选用各种抽样方法,因此分层抽样时一种实用、操作性强的抽样方法。

六、课后作业

一支田径队有男子运动员56人,女子运动员42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体运动员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8的样本,应该如何抽取。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分层走班 必修课 教学组织形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高考改革铺开后,必修课“分层走班”将会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走班不是完全凭学生的喜好进行走班,不是按学生的总成绩进行分层走班,而是按学科成绩进行分层走班,走班是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班走班形式,是中西合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分层走班前学生摸底

面对新生事物,要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针对具体问题,我们要做好相应工作,促进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笔者以本部高一年级一个平行班为调查对象(实收36份有效调查问卷)。

现有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你的学习需求吗:可以(17人,47%);不知道(14人,39%);不可以(5人,14%)。47%的学生满意走班前的教学方式,14%的学生接受不了走班前的教学方式,这与教师备课面向班级中等程度的学生,而太优秀或基础太弱的学生接受不了相吻合。53%的学生潜意识中希望出现与现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你对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的看法:很有必要,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7人,19%);尚能接受,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成绩的提高(19人,53%);不能接受,变相分快慢班(6人,17%);无所谓(4人,11%)。83%的学生能接受分层走班教学。部分学生对分层存在误解,认为是快慢班,其实两者差别显著,快慢班是为了追求升学率,通常是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教快班,分层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分层后,学校安排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教薄弱层次的班级。

如果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你认为应当:分层教学(22人,61%);不用分层(5人,14%);分不分无所谓(9人,25%)。安于现状的学生有14%,希望改变的学生有61%,能接受改变的学生有86%。

对于分层走班的形式你可以接受吗:可以(25人,70%);不知道(8人,22%);不可以(3人,8%)。对分层持怀疑态度的学生有8%。

你认为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17人,47%);不知道(17人,47%);不可以(2人,6%)。认为分层对自己学习能力有利的学生有47%。

分层走班后,你最担心的是什么(2013级本部高一学生有470人):班级学习氛围(18人,50%;校64.5%);老师不管了(3人,8%;校17.3%);不能进入想去的层次接受不了(12人,33%;校43.2%);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好(22人,61%;校69.1%);没有集体归属感(12人,33%;校56.1%);其他(4人,11%)。班级调查情况与学校调查情况十分接近,说明班级调查情况能反映出学校的总体情况。

学生所担心的是行政班在走班后是否还存在。故走班过程中,学校作出如下安排,原有的行政班保留,同一寝室的住宿人员不变动,除了走班的课,其他时间,同一行政班学生还是待在一起。形(教学班)散神(行政班)不散。一段时间走班学习后,对走班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对走班有了逐步的认可。基础薄弱的学生说得最多的是“我上课能听懂了”。

二、学科分层

1.两个学习部

分层走班前,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对学生进行性格、兴趣、能力等几个维度的专业心理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

学科分层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分层原则:先按学生意愿分成两个学习部,科学部、人文部。学生选择的结果是,科学部有8个班的人数,人文部有4个班的人数。考虑到各学科教师配备,参与分层走班的任一学科均能满足4个班同时上课,故学校在两个学习部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3个队,每队4个班。科学部按总分分成成绩基本均等的两个队:科学一队、科学二队。人文部只有1个队。

2.学科分层

让学生凭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认识进行选择,大多数学生容易好高骛远;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对教师进行选择,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目前,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高考考出好成绩,因此学校采用学科分层策略,而非完全由学生选择。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学科分层主要依据:新生入学学科成绩20%+高一上学期期中学科成绩40%+高一上学期期末学科成绩40%,按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学科分层,同时参考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意见。

科学部每队按每门学科各分1个C层班,2个B层班,1个A层班。学生要调层只能在同一个队列里调整,而不能跨越不同的队列。人文部按每门学科各分2个B层班,2个A层班。分层学科在某队上课前,该队的学生按C、B、A层打散,进入相应班级,之后,4名同一学科教师进入相应层次班级进行组织与上课。科学部的政史地音心或人文部的物化政音心这些不分层的上课班级,分班如下操作,每队按总分成绩都分为4个班。

表1 学科分层组织形式

3.班级构成

由表1看到,科学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56个:语数英物化有5*8=40个班级;政史地音心有8个班级(这5门学科不分层,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体育有8个班级。人文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28个:语数英史地有5*4=20个班级;物化政音心有4个班级(这5门学科不分层,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体育有4个班级。本部高一年级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科学部56个班级,人文部28个班级,原有的12个行政班。体育在操场上课,音心在艺术楼上课,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科目有语数英物化政史地,每个科目对应12个开课班级,我们把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班级称为教学班,共8*12=96个教学班。

走班前,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按总分分层,共2个层次:2个实验班,10个平行班。走班前总分进不了实验班的学生,走班后单科有可能进C层班,学生惠及面更广。

4.各层特点

各层特点如表2所示。因A层班教学更强调落实与管理,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中层领导及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派到A层班。以笔者所在本部高一物理备课组为例:1位教师辖科学部C层2个班,人文部1个班;1位教师辖科学部B层2个班,人文部1个班;另2位教师均各自辖科学部B层1个班,A层1个班,人文部1个班。

表2 各层特点

三、分层管理

分层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缺点是管理上比较复杂。

1.学生选择

因为是按照学科分层,实际上所有学科都在C层或所有学科都在A层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层次的班级。本部高一年级所有必修科目都在A层的学生有39名,12个行政班班主任都在做相应学生思想工作。

分层不是固定的,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后半个月内、期中、期末都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进步显著,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以分层之后半个月内调整为例:在家长同意情况下,学生可以提出申请,要求调层(升层或降层)。升层依据,由学生参加的升层笔试和面试成绩共同决定。学生提交了131门必修课的升层申请,有51门必修课成功升层。另有6名学生主动降层,投奔各自喜爱的教师,笔者观察了其中1位,历史由B层降至A层,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平均83,小伙子成绩92。

2.教师角色多元化

分层前,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分层后,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

以笔者为例,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只有4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后,有8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笔者虽然角色数量增加了1倍,但工作的繁重程度上升了1个数量级。

(1)任课教师

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高一上学期,笔者周课时9节,任教1个实验班,2个平行班,每个相同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2个教案,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实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C层和B层之间,平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B层和A层之间。高一下学期,笔者周课时11节(9节必修课+2节选修课),必修课分层走班,笔者任教科学部1个B层班,1个A层班,人文部1个班,每个相同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3个教案,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B层是B层的难度,A层是A层的难度,人文部的难度比科学部A层还要低些。分层走班后,教师的备课量大了,但上课内容把握,难度控制的针对性更强了。

(2)教学班班主任

分层走班后,教学班学生座位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通常在第一节课,按学生自然身高,固定座位,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小组轮换,这样便于教师课堂纪律的管理,也便于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对于自我控制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会相应作出微调,安排于教室前排,加强上课期间对相关学生的关注。

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分层走班前,学生出勤情况完全由行政班班主任管理,任课教师的重心主要落在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相应的情况记录,一般只有任课教师一手掌握,其他人(包括行政班班主任)如无与任课教师交流,是没法掌握这些情况的。任课班级里学生出了状况,任课教师只需交予行政班班主任处理。分层走班后,每次上好课,笔者都有3类信息要反馈到校园网的走班制管理平台,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审阅,依次是教学班学生出勤情况、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3个教学班学生来自12个行政班,学生在教学班里出了状况,找行政班班主任处理不现实,任课教师作为教学班班主任,需要亲自处理。

(3)成长导师(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

表3 导师团成员构成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课,学校以两周为一个循环,前一周行政班班会课,后一周为成长导师集体辅导学生时间。

本部高一年级有12个行政班,共计470名学生,教师47名,每位教师都是导师,导师团成员构成如表3所示,每位导师带10名左右学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领,关心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走班前,这些工作往往是由12个行政班班主任完成,现在由本部高一年级47名教师完成。每位导师每半个月要做的工作如下:聚集所带的学生进行1节课左右的导师辅导时间;与所带学生单独面谈1次;下寝室(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找宿管阿姨了解所带学生在宿舍情况;与所带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以上所有工作都需要作相应记录上传至走班制管理平台。导师工作事务性、量化的东西比较多。

(4)行政班班主任

芬兰普通高中教学时间正常是上午8点开始,下午4点结束,没有拖课、晚自修,或是周末补课加课的情况,通常在周一到周五8~10点排选修课,10~14点排必修课,14~23点排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为1:2,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习惯上午迟起,那就可以不选8~10点的课,上午迟一些到学校。

学校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选修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5%,从比例上看,学校教学侧重于必修课教学。走班后,学生以行政班形式聚在一起的时间有:晨跑、升旗、早读、早操、午休、体育活动课、自修课、晚自修、就寝,这些时段,也是行政班班主任管理时段,这些时段教学班班主任是不用参与管理的。

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都参与学生的管理,本部高一全体教师总动员,真正把全员管理落在实处。教师的担子更重了,但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

3.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增多

(1)班长

走班前12个行政班,共有12个班长。由表1看到,走班后,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在主教学楼上课的教学班有96个,综合两类班级,需要班长的班级有144个,相比走班前又增加了132个班长,在470个学生里,平均不到4人,就有1人担任班长,担任班长的机会极大增多了,更多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2)组长

分层走班前,行政班时代,要想学生人人有职务,那是很困难的,以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行政班级为例,班级人数37人,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28人。走班后,以笔者任课教学班为例,学生来自各行政班情况:科学部B班涉12个行政班,需12个组长;科学部A班涉11个行政班,需11个组长;人文部1个班涉6个行政班,需6个组长。走班后,除音乐、体育、行政班外,其他班级均需要组长,需要组长的班级有108个,按平均每个班级需10个组长,共需1080个组长,470个学生,平均每个学生至少担任2个组长。学生责任意识更强了,以往作业收齐要到上午第一节课前,现在大部分组长能做到晚自修结束前收齐。

4.家长开放日

2014年4月10日是本部高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报名参加的家长有123人。以笔者为例共计接待家长15人,其中电话交流3人,当面交流12人;任课教师层面,进入笔者课堂听课家长4人;教学班班主任层面,交流家长14人;行政班班主任层面,交流家长6人;成长导师层面,交流家长1人。

笔者接待家长主要集中在教学班班主任层面,家长最为关心的还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故学校在走班前花大力气,创建走班制管理平台还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在校情况和学业成绩凭个人密码登录查询,这充分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知情权。

四、建议

1.学校准备

(1)小班化

小班化是分层走班必备条件。2013学年本部高一年级班级平均39人,虽然离美国的班级人数18人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与中国大陆地区小班化班级规模在25~35人,芬兰普通高中教学班学生数在10~36人,已十分接近。

(2)选修课走班

学校自2011学年开设33门选修课至今,已开设173门选修课,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学习,为必修课走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修课走班在技术层面促进了校园网的进步,诞生了选课系统,同时也为必修课走班的走班制管理平台及选导师系统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校实施过程中改进

(1)教师安排

3个队,每1队中同一层学科同时开课,存在问题,当有教师请假时,本部同一年级同备课组内教师因同时在上课,无法代课,这时代课教师只能从其他年级抽调,这有待实践中继续改善。

(2)导师选择

导师选择,完全凭学生喜好,及网上选择快慢决定。为了导师工作更有成效,建议学生应在自己任课教师或行政班主任范畴内选择导师,这样选出的导师才能对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关注。

(3)教材编撰

分层走班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据各个层次不同的教案、学案、练习进行整理编撰,形成各层次独特的教材。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柯孔标、周百鸣等.给发展机会大于给发展道理.浙江教学研究,2010(1).

[3] 方红峰.建立个别化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意蕴.课程·教材·教法,2011(7).

[4] 生动的发展.芬兰、瑞典的普通高中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团.浙江教学研究,2012(2).

[5] 陈坤.实用的自行车里程表.电子制作,2013(7(上)).

[6] 陈坤.物理选修课“51单片机”校本化的开发探索.物理通报,2014(2).

[7] 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14(2).

[8] 陈坤.AP物理B的特点及启示.物理教学,2014(5).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3

A组 基础达标

1.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的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对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发展以及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有“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的要求”。这要求食品行业()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速发展 ②坚持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相统一 ③遵守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④兼顾营利目的和社会责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B [新修订的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行业坚持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相统一,②当选;材料不涉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速发展,①排除;遵守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与题意无关,③排除;“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行业兼顾营利目的和社会责任,④正确。] 2.2016年1月16日,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营。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亚投行成立并开业将有利于增加亚洲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这说明()①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时代主流 ②亚投行为各成员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亚投行改变了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将极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设立亚投行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参与国的综合优势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C [材料说明亚投行为各成员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②当选;①不选,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而非已成为时代主流;③观点错误,亚投行没有改变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④当选,材料表明设立亚投行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参与国的综合优势。] 3.2016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 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围绕《意见》要求,赞同者有,质疑的声音也有。对此()①公民应采取多种方式行使民主决策权 ②公民要自觉学习理解、贯彻落实政府决策 ③政府要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讲力度

④国务院要行使好国家立法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D [对此公民要自觉学习理解、贯彻落实政府决策,②当选;①不选,材料与公民应采取多种方式行使民主决策权无关;③当选,材料表明政府要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讲力度;④不选,全国人大才行使国家立法权。] 4.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政党协商的指导思想、内容、保障机制等。对“政党协商”认识正确的是()①可以协商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 ②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②③

C [对“政党协商”认识正确的是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②当选; ①不选,可以协商国家领导人,但不是党的领导人建议人选;③不选,基层自治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④当选,“政党协商”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在制造业领域取得新突破: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这说明()①各国都致力于发挥经济和科技上的比较优势 ②世界正在形成多个政治 经济力量中心 ③我国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确立有利态势 ④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材料说明各国都致力于发挥经济和科技上的比较优势,①当选;②不选,世界正在形成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属于无关选项;③当选,材料表明我国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确立有利态势;④不选,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而非基本形式。] 6.2015年10月9日,中国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项目名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档案”申遗旨在培育和发展好中华文化 ②“档案”遗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 ③“档案”遗产是研究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物质载体 ④要有对发展中华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D [①错误,“档案”申遗旨在保存而非培育和发展好中华文化;②错误,“档案”遗产不只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③正确,“档案”遗产是研究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物质载体;④正确,“档案”申遗要有对发展中华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7.2016年1月,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主义 ②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③把“穷根”作为精准扶贫的客观依据 ④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主义,①当选;②不选,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属于无关选项;③当选,材料表明 把“穷根”作为精准扶贫的客观依据;④不选,材料不涉及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 8.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经过数百次实验成功找到了青蒿素制取方法。这说明()①发展的实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肯定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是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C [材料说明肯定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是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当选;①不选,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不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当选,材料表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9.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基于()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④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A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基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①当选;②不选,材料不涉及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③不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④当选,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基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0.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 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

C [经济决定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资本涌入,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故C入选。]

B组 能力提升

11.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到来,需要企业()①及时掌握数据——降低生产成本——杜绝盲目经营 ②准确分析信息——明确市场需求——寻求营销对策 ③把握市场动向——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规模 ④有效监管市场——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B [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要准确分析数据,明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故②正确;同时企业还要根据数据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规模,故③正确。①中的“杜绝”一词不妥;有效监管市场的主体应是政府,④排除。] 12.201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40 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 514亿元,同比增长7.1%。财政收入的增长速率仍然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如果延续这种情况,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其传导路径是()①国家财政持续增收受阻 ②投资、消费增长乏力 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④企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A.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B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所占比重过多,会导致企业、个人收入增长缓慢。企业和个人收入增长缓慢会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乏力。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投资、消费增长乏力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增长速率放缓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故正确的传导路径是④→②→③→①。] 13.“三明治陷阱”是指在成本大幅度提高和销售价格不断下跌的双向挤压下,实体企业利润(中间层)迅速变薄的经济现象。为应对该陷阱,企业应()①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形象→获得市场认同 ②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③扩大生产规模→寻找廉价要素替代→降低生产成本 ④增大研发投入→提高商品价值量→避免低价倾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A [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品牌,避免低价竞争,选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对成本提高,赢得市场,选②。扩大生产规模与要素替代无逻辑关联,排除③④。] 14.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图中a、b、c处依次应该填入()

①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企业加大投资,居民消费增长 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④市场供给减少,物价上涨

A.①→③→④

C.③→④→②

B.③→②→① D.②→③→①

B [政府财政投资一般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领域,这会使企业生产 扩大,就业增加,与a对应的是③;同时在政府扩大财政投资这一信号指导下,企业也会加大投资,随着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增长,居民消费相应增长,最终会拉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故与b、c对应的是②、①,选B。] 15.“两会”期间,社会不同主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共议国家大事。下图反映了公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选项完成下图()

A.①选举 ②提案 ③监督 ④质询 B.①质询 ②提案 ③选举 ④监督 C.①监督 ②选举 ③质询 ④提案 D.①监督 ②质询 ③选举 ④提案

A [人大代表由公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可以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府,人大代表对政府有质询权。] 16.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根据我国现行政体、国体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你认为特赦的程序应当是()①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予以执行 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特赦令 ③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 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

A.④→②→③→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

A [本题属于逻辑推导题,要明确政治生活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特赦必须先由全国人大依法做出决定,然后由国家主席以主席令的方式发布特赦令;接下来,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最后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予以执行;故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④→②→③→①,本题正确答案是A。] 17.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的出台应该经过的程序 7 有()①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②中央文件起草组展开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建议草案” ③人大代表审议,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 ④国务院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

A.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C [考查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知识。《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规则由党提出建议,根据党中央部署,由国务院起草编制,再向社会征求意见,再由人大审议表决通过。] 18.恩格斯把人类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提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成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下列成语能够正确反映人类意识产生的逻辑进程的一组是()①水滴石穿

②谈虎色变 ③惊弓之鸟

④春暖花开 A.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4

||||| 学业水平测试||||| 1.下列对全国人大认识不正确的是()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 C.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D.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

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制定或修改宪法和基本法律,但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不是由它制定的,B项夸大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范围,是错误的。

答案 B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对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进行了修改,最后大会批准了该报告。据此回答2~5题。

2.这表明全国人大拥有()①最高决定权 ②最高监督权 ③最高立法权 ④最高任免权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审查和批准政府工作报告,不是立法行为,故③排除;④与题意无关,故①②入选。

答案 A 3.上述材料表明全国人大()A.是我国的领导核心 B.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C.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是我国的司法机关

解析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入选;A项应指的是中国共产党;C项指的是国务院;D项指的是法院和检察院。

答案 B 4.会议表决并最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A.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 B.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D.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

系,故B项入选;其他国家机关不能监督人大,A项错误;C、D两项把其他国家机关的范围缩小了。

答案 B 5.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认真修改,这体现了人大代表的()A.提案权 C.表决权

B.质询权 D.审议权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大代表权利的理解,提案权是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质询权是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表决权是指代表对交付大会表决的议案、决议、决定等,有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的意愿和选择的权利;审议权是对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进行阅读、讨论、研究和审查,并经过审议后给予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可见,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爱人民。”某人大代表当选后,设立“选民接待日”,并不定期地向选民汇报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该人大代表的做法表明()A.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B.人大代表对选民具有监督权 C.人大代表与选民要保持密切联系 D.人大代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解析 题干主要反映了该人大代表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对人民负责,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错误,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

答案 C 7.在我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下列关于人大代表说法正确的是()①人大代表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义务 ②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人大代表是我国的执法人员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知识点,首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①入选;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②入选;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的设问要求;我国人大代表不是直接的执法人员,④排除。

答案 A 8.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标志着“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此后,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常委会又通过了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有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有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A.领导机关 C.执行机关

B.常设机关 D.监督机关

解析 本题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故选B项。

答案 B 9.材料一 2011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相聚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收到的各项议案中,“关注民生”成为最大亮点,百姓们普遍关心的,如子女上学、看病难、住房等问题,成为代表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 在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政治生活的哪些知识?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依法行使提案权。材料中,代表们将诸多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提交人大,依法行使提案权,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决定权、监督权等权力。“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体现了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监督权;“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国家的预算”体现了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决定权。

||||| 高考能力测试||||| 2012年4月25日上午,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听取了省气象局局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关于陕西省气象工作情况的报告。回答1~3题。

1.关于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C.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务院,省人大属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因此,正确选项是B。

答案 B

2.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是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的()A.领导机关 C.常设机关

B.监督机关 D.立法机关

解析 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的部分职权由人大常委会行使,因此,正确选项是C。

答案 C 3.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省气象局局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关于该省气象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行使()A.立法权 C.任免权

B.决定权 D.监督权

解析 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决定权是依照法定程序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任免权是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的权力;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因此,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 4.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于2012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唯一机关 ③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④与其他中央国家机关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我国的权力机关由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组成,②错在“唯一”;④错误,全国人大与其他中央国家相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①③正确。

答案 C 5.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欢迎中外记者届时前来采访。人大会议对外开放是()①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国家自信和政治民主发展的表现 ③依法执政的表现 ④政府有权威的表现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人大会议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权力机关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是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故①②正确,应选A;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党,排除③;人大是权力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排除④。

答案 A 2011年l月25日,人民网载文:“代表联系群众”是宪法和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基本的要求,这是代表履职尽责的基本方法,也是代表回报群众的一种途径。回答6~7

题。

6.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A.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是我国政府的组成人员 C.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D.有权直接参与修改宪法和制定法律

解析 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知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A项错误;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不是政府的组成人员,选择C项排除B项;人大代表没有立法权,D项错误。

答案 C 7.为保证“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落实,人大代表应该()①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②依法行政,确保提案有效 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④接受人民监督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依法行政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①③④正确。答案 B 8.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依照宪法行使部分国家权力 ③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可保证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实施经常性监督 ④人大常委会与人大是从属关系,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县级以上人大设立常委会,不是各级人大都设常委会,①错误;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的部分职权由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故②③正确。人大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机关,所以从属于同级人大,故④正确。

答案 D 9.2012年2月8日,上海市部分人大代表举行会前调研,为出席大会审议好各项报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等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要求各位代表针对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重要时期的特点,聚焦国家发展前沿和上海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科技、教育、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建设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准备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为开好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推动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如果你是一位人大代表,你将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5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昨夜/西风凋/碧树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只是/当时/已/惘然 ⑤怎/敌他、/晚来/风急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A.①③⑥ C.③④⑥

B.②③⑥ D.①②⑤

【解析】 ①应为“昨夜/西风/凋碧树”,②应为“念/去去、/千里烟波”,⑤应为“怎敌他、/晚来风急”。

【答案】 C 2.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98】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槛菊愁烟兰泣露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C项,为拟人手法。其余均为比喻。【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99】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怎敌他,晚来风急 .【答案】 A 4.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晏殊,北宋词人,其词多写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语言婉丽。《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B.《蝶恋花》是一首豪放词,尤其是词的下阕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使得全词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意境之美。

C.晏殊的大部分作品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据《蝶恋花》的意象可知,这首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离别的痛苦。

D.这首词充满了凄切的情调和真挚的感情,且又在秋天这一典型的环境里,使得主人公怀念远人的将息:将要休息 憔悴损:枯萎凋谢 风情:情意 敌:抵挡

【解析】 A项,将息:休息,调养。

情感更加深切感人。

【解析】 B项,这是婉约词,不是豪放词。【答案】 B 5.下列对《雨霖铃》《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C.“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苦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妥帖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解析】 A项,都是实写,没有虚写。【答案】 A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导学号:08902100】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6.上阕前四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词是李煜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关于表现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答,思想内容要联系词人的身世背景及具体词句来分析。

【答案】(1)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

(2)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枝,足见国家殷实,财物丰饶。

(3)上阕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做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7.词人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词的下阕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把大臣们的“仓皇”与宫娥的“犹奏”离歌进行对比,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答案】(1)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2)通过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的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导学号:08902101】

撼庭秋 晏 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8.“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具体分析上阕中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也可),景语“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营造出一种宁静、凄冷的氛围,烘托出词人与情人离别,音信远隔千里的孤苦寂寞以及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

9.如何理解“心长焰短”的含意?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心长焰短”表面指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实际上,心长是指情长意长,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的渺茫。“心长焰短”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这样写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悠长的思念和无法与伊人相聚的愁苦。(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

【导学号:08902102】

归朝欢 柳 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②① 3

10.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解析】 分析景物的作用,依次找出上阕的景物——行舟、芦苇、风、宿雁、残月、白霜等,然后从交代环境、抒发情感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11.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情感时要根据下阕的内容逐句分析,其情感包括思乡之情、年华易逝之感、漂泊之苦等。

【答案】 “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抒发渴望归乡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导学号:08902103】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 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2.根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三句,简要概括“欢意少”的原因。

【答案】 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故国已失,梦境成空;故园相识,思家难归。13.请简要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艺术技巧。

① 4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莫笑”,形象写出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②运用比喻手法,写“春似人将老”,表达对韶华将逝的感叹;③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

[语言运用层]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

【导学号:08902104】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许浑的诗中,“愁”不但有长度,还有_____①_____:“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_____②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愁居然还有_____③_____:“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_____④_____”(《虞美人》);又像_____⑤_____:“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解析】 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答案】 ①面积 ②到处移动 ③重量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种境界所体现的精神。(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忍得寂寞,不懈努力,成功时须低调。

16.揣摩下面画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仿写两个句子。

【导学号:08902105】

常在书山中漫步,我收获很多。我热爱那些如珠玑般的文字,也喜欢这些风骨独具的文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我喜欢

我喜欢。

【答案】 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必修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6

§1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区域”和“区域差异”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等基本国情知识,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气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认识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对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比较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而且学生探究的量也很大,所以建议用4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有清晰的区域地理观。能够明确区域的划分及划分依据的设定。该课时,着重从知识储备和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入手。

第二课时:用教材上列举的“中国三大自然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再通过教材引用的“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结合秦岭-淮河线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该部分内容多而生动,是很好地复习过往区域地理知识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好好利用。

第三课时: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做一总结,引入“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概念,并让学生比较这

两种划分的不同之处,更好地掌握“区域”概念的相对性特点。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的形成因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优良的自然条件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又会延缓或阻碍经济发展。但青藏高寒区的农业资源相对较差,但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又非常丰富,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加以引导。

第四课时:以学生研究结果的展示为主题,可以上一节活动课。教师最后的总结尤为重要。既要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又要利用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讲述“我的家乡”:针对深圳市移民城市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讲述自己的家乡开头,与学生交流家乡的环境特征并进行比较,由此引入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2、在讲述结束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基本含义,并通过分析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划分及差异,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利用课件,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典型图片和案例一一展出,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完成课堂练习,最终得出结论。

4、多注意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依托教材内容,复习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渗透国情教育内容。(第二课时)

1、在学生掌握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后,从案例“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分析中,进一步认识“区域”的划分和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讨论,从中找出“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课时重点在学习一定区域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各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给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加以联系的分析和论证。

3、结合实际案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东移”、“交通发展的东西差异”,以及学生举例说明等,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同时为下节教学内容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1、从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地带入手,让学生分析比较各地带人类活动的差异,与第一节内容相呼应。

2、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读图分析和绘图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阅读“案例研究”中的两个盆地比较,联系本节前后内容,布置下堂研究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准备评讲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如果有条件的话,各小组可以制作出演讲的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更能提高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简要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教师及时针对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再讨论、再分析。经过这样的师生交流,教材的主要知识内容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记忆;而学习的过程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后要及时总结,最好是由学生进行归纳。往往在大量信息的分析判断后,课堂重点会出现模糊的现象,因此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课程拓展]

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是初中地理知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将温故知新结合在一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该节课程拓展的方向应该是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知识很好地运用,并适当地延展到国情知识、环境知识等知识点。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时,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同时有必要分析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形成的影响和联系。在讲到三大经济地带差异时,最好是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东西部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等国策对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多运用一些问题和情景设计,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掌握国情知识和环境知识。例题:

(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

a 资金、技术、人才匾乏 b 农业基础薄弱

c 水土流失严重 d 自然资源不足

(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b)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3)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是(b)

a 充分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b 缩小西部和东部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c 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d 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换

以上例题只是举例而已,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更多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国情知识有所了解。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个巨大的现实的区域差异急待我们去消除或减小,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就会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教材中引用的许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这个国情告诉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教学反思]

本来这是在教完本节内容之后才有的,但通过课程的设计过程,同样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

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高中英语必修3教学工作计划 篇7

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本人任高二(5)、(6)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本学

期的高二英语教学工作中,要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我校高一新生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特制定本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理念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

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

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

3、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

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高二英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能力的灵活运用。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提高高二英语的教学质量,在高二英语教学中我将常抓基础知识,有梯度 1

地拓宽词汇,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成绩。

二、学生分析

从学生高一期末考试情况来看,这两个班学生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在思想上、态度上放松或放弃的现象有所表露,读,不会读,就谈不上听得懂,看得懂,从而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相对薄弱。运用能力不够强实。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均不能较好地适应考查要求。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者亲身的体验和摸索,才能学会并掌握语言知识,从而达到在交际中灵活使用语言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该册教材从不同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册教材的课文篇幅长、题材广,内容丰富,不但是一个综合知识的大熔炉,而且时代气息逼人,很具有挑战性。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而且可以学到广泛的综合知识,训练全面的英语语言技能。说句实在话这套新教材对我们英语任课教师无论从语言知识而是语言技能上都展开了挑战。

2、词汇量大,语言地道。由于所选文章涉及的领域多,又是原汁原味,因此,各方面的词汇都出现了。又由于沿用地道的原文,不同作者用词不同,出现了大量的近义词。虽然这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真实语言环境,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3、精心编排,形式新颖。教材编排的匠心不但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精心选编和课型的优化设计。特别突出的是教材的各种练习形式新颖别致,不但注重知识性,而且充分注入了趣味性。也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先进作用。

4、理念先进,实践标准。该册教材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也把语言技能的形成作为语言学习的必须手段。完全实践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四、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措施

高二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又是高中三年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让学生在高二年级打好学科基础并有所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下列目标应在本学期内达到: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缩小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排在我们前面的几个理科班的差距。根据教学步骤完成模块5及模块6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练习适当做出调整,删减。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在本学期高二英语教学计划中,要狠抓基础及单词、句型及语法等,扎实基础知识,突击写作训练,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1、钻研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发挥教材特点。

2、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过词汇关,反复朗读、默写单词、以便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步骤,抓重点,搞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法意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坚持默写单词及重点句型。

3、本学期仍要坚持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并开展任务型写作教学。扎实写作常用句型的同时,要求向句群篇章背诵过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基础。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扩充学生词汇量,做到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进行词汇检测。拓宽教材,扩展学生阅读量,努力补充学生的词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教学以新带旧,从而达到巩固扩充词汇的目的,做到经常督促、检测。

5、加大基础写作训练的力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要求学生背范文、教师精选的课文段落、写作必背句型,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及习惯用法,从句到篇,从而写出完整的英语文章。另外每周进行一篇的写作训练,鼓励运用背过的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综合检查。准备每一单元做一次练习,主要以结合当前教学内容为主要测试内容, 间或分块测试,习题的训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教学中尽量按照高考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题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精讲,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源泉,学会思考、整理和归纳。

上一篇:计划生育包保责任书下一篇:读《围城》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