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共12篇)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1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关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固定资产是指所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所定义为固定资产的物质资料、各种设施、设备。
三、固定资产管理坚持节约、适用以及使用部门负责保管的原则,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要分别建立固定资产账册和固定资产台帐,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年限、折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逐一进行登记,并订立财务与使用部门定期核对制度。
五、不得私自处置固定资产,报废、报损、调出须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按程序办理。不经批准不得报废、外借、转移、调出、削价变卖。
六、固定资产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丢失、损坏,要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凡是使用人或管理人玩忽职守或保管不力,致使固定资产发生遗失、损坏等,应认真查清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应有的处分,并照价赔偿。
七、因工作变动需离开原工作岗位时,台账管理人或固定资产使用人必须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八、附固定资产登记表一份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2
近日, 大理州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动员部署和培训会议在下关召开, 标志着大理州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工作正式启动。
产权登记和信息系统升级是财政部2013年底部署的两项重要工作, 是进一步打牢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基础、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举措, 也是我州2014年财政资产管理工作的两项重要任务。通过开展产权登记工作, 可以明晰产权主体, 强化事业资产“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产权意识。新的资产管理系统按照资产管理工作的流程和业务办理流程进行设计, 将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审批角色”搬到了信息系统中, 实现了资产处置、购置的在线审批, 提高了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工作效率, 从机制和源头设计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大理州要求, 一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坚持“先清后登、应登必登、不重不漏, 确保质量”, 认真组织开展全州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并于9月30日前完成。二要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按时按质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二期) 部署工作, 确保全州在5月10日前完成系统升级工作。三要顺应形势, 准确定位, 切实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截至2013年底, 全州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立核算单位共计1876户, 全州行政事业资产总额已达296亿元, 其中, 行政资产126?亿元, 事业资产170?亿元。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深刻认识到, 管好用好这部分资产, 对于完善公共财政职能,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行政事业运行成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3
应运而生: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现实意义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的要求,支持银行信贷资产规范、高效、有序流转,有必要搭建我国统一的银行业信贷资产流转平台。2013年下半年,银行业信贷资产流转业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顺应、契合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缺乏安全有效的存量资产流转机制,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沉淀在表内,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和资本约束下,难以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在银行机构考察时指出,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流转等方式盘活存量资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使金融与实体经济共享发展红利。开展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盘活沉淀的信贷资源,一方面,通过分散转移银行信贷风险,刺激商业银行提高信贷投放力度,从而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支持;另一方面,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将盘活的信贷资金再次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二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的迫切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为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构建规范化、阳光化的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客观上将促进和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层次和内容;其次,在间接融资比重仍高于直接融资比重的背景下,有序的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有助于实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最后,信贷资产流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贷资源的再配置,对推动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适应宏观审慎监管要求,深化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搭建与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共识,除了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还需要引入创新手段、改进原有金融监管政策和工具,将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开展前瞻性拨备管理等微观手段放在宏观管理的框架中。而这些举措都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银行业自身转变经营理念,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资产质量。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则为银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市场条件和手段。一方面,能够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资产的能力,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逐步转变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促进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支持银行业的改革发展。
四是规范信贷资产流转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信贷资产流转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银行创新业务,近年来市场上对信贷资产流转的需求越来越多。但银行之间单独谈判,信息封闭,风险难以充分暴露。通过统一规范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服务支持,有助于改变长时间以来信贷资产流转市场“有需求无平台、有交易无标准、有市场无规范”的局面,有助于推动我国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规范化、阳光化、标准化。通过促进信贷资产的直接流转,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的行业集中度、区域集中度和借款人集中度,有助于推动我国银行业风险的有序转移,对于建立金融风险与收益共担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积极探索: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不懈努力
自平台设立以来,在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市场培育、市场监测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致力于推动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一)强化规则制度,致力于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规范运作
自平台设立起,就将信贷资产登记流转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信贷资产流转试点的基本交易制度,组织签订了信贷资产流转的“主协议”,统一了相关合同标准格式,确保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2015年7月和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相继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信贷资产流转集中登记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明确了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应承担信贷资产流转集中登记职能,并具体组织开展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相应地制定了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实施方案和业务细则,明确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具体流程与相关要求。目前,银行业信贷资产及其受(收)益权转让所需的各项业务规则已涵盖登记、交易、信息披露、市场监测与报告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规范化。
(二)实行集中登记,致力于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金融市场规范交易的前提和保障,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信贷资产流转市场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通过对信贷资产要素的标准化、格式化记载,分配唯一可识别的资产代码,防止出现重复交易、风险隐蔽等问题,确保交易资产的唯一性,从而使非标准化的信贷资产变为具有一定标准化属性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标的;第二,集中登记有助于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可促进信贷资产流转的阳光化、透明化,有利于资产的再次流转,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第三,通过集中统一的登记流转平台,实现资产交易全过程的持续记载,保证信贷资产在任何时点不“悬空”,从而保证交易结算的公允性;第四,集中统一的登记机制,将所有的信贷资产流转都置于监管视野之中,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抓手,助力于监管的全局性和精准性,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nlc202309090815
(三)完善平台功能,致力于提高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系统保障
为了给信贷资产流转市场提供安全便捷的基础设施平台,银登中心依靠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研发经验,对平台业务系统功能持续进行优化升级,形成了集中登记系统、资产流转平台、统计监测系统,能够为信贷资产及其对应受(收)益权产品的登记流转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与技术保障。其中,集中登记系统已实现远程登记功能,市场机构通过客户端即可提交登记材料;资产流转平台提供协议转让和挂牌转让等流转方式,可帮助市场成员寻找交易对手与优质资产;统计监测系统可定期推送业务数据及统计分析报告,提供差别化统计监测服务。
(四)重视市场培育,致力于扩大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覆盖面
为尽快拓展市场,提高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影响力,先后组织了多期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业务培训班,并通过座谈调研,向市场宣传监管政策,了解市场各方诉求,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业务互动。银登中心通过官方网站(www.yindeng.com.cn)、微信公众号(“银登中心”)、微信群、客服热线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加强机构间信息交流,促进交易意向达成,信息披露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16年3月末,在平台开立的信贷资产登记账户已逾300户,开户机构包括了各类银行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包括了银行理财计划、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非法人产品。目前,已开展的信贷资产流转通过债权直接转让、债权收益权转让、信托受益权转让和资管计划收益权转让模式,实现了信贷资产的有效流转。在市场机构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信贷资产流转市场正初具规模并稳步发展。
创新驱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历史使命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宏观战略意义,有利于丰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中相关子市场的功能。未来平台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交易系统、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为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服务。
(一)推动服务创新,引领信贷资产流转市场规范化发展
一是推出更丰富多样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市场成员各取所需,进而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在已有的交易模式外,将根据市场成员需求,逐步推出竞价拍卖等交易模式。
二是推出更贴近市场的结构产品。随着参与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的投资者日趋多元化,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也不尽相同,这就需平台推出结构化产品,使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产品,承担风险并获得对应的收益。
三是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根据市场成员的需求,引入评级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保险公司、信用增进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由市场成员在创设产品或交易时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和组合,增强市场规范化和灵活度。随着信贷资产流转业务的不断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出信息产品与估值服务,通过市场中形成的信贷资产连续报价,形成市场公允价值,既可以作为市场成员交易的参考,又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二)推动系统创新,构建互联互通的多层次金融市场
为满足信贷资产等债权类资产的旺盛流转需求,各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纷纷推出信贷资产流转或类信贷资产的产品与服务。然而,多平台格局下的市场割裂减少了市场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效率,不利于监管机构对全市场情况的及时全面掌握。基于此,平台将在多方面进行创新,推动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市场形成。
一是构建对接多交易平台的资产登记账户体系。平台作为独立的第三方集中登记机构,通过与各地方交易平台的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贷资产等债权类资产的集中登记与账户统一管理,逐步实现通过单一资产账户在不同地方交易平台开展流转交易,同时满足投资者对各类资产进行集中管理与查询的需求;地方交易平台则可将其平台上的交易者范围扩展至全市场所有参与者,从而极大地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二是设计形成统一的系统数据接口标准。金融市场中的基础设施机构是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有能力也有义务推动市场标准的建立。为提高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平台将利用集中登记的市场地位,组织市场参与者共同研究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业务标准与数据标准,并通过系统数据对接的方式,引导地方交易平台及机构投资者逐步采纳此标准,共同推动信贷资产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动产品创新,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一是推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范化与阳光化。近年来,不以债券形式存在的债权资产市场发展极为迅速,监管部门将这些资产定义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信贷资产也属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目前,非标准化债权市场规模越做越大,有的还脱离了监管视野;有的为了规避监管,通过引入各种通道,使金融交易的链条延长,融资成本增加,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客观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需要更灵活的融资方式,金融机构也需要更灵活地配置资产,因此这类债权资产有着天然的市场需求,潜在发展空间巨大。而从产品特性和要素上看,这类债权资产其实与信贷资产基本一致,平台将致力于这类非标资产的发行、交易过程的规范化,并且能够使这类金融资产重新回到监管视野,成为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的金融工具。
二是推动银行业不良资产流转方式的创新。随着经济下行,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普遍诉求,已有商业银行私下以多种方式进行了不良资产市场化流转处置的探索。顺应市场的迫切需要,银登中心将积极调研汇集市场需求,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方式,为商业银行探索一条方便高效、依法合规的不良资产处置新渠道。
特约编辑:李婧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4
【发布文号】财文〔2017〕205号 【发布日期】2017-12-14 【生效日期】2017-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关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的补充通知
财文〔2017〕20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按照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宣发〔2017〕3号),为进一步规范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以下简称产权登记)工作,精简监管事项,改进监管方式,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转变,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现就《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财文资〔2012〕16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财政部负责研究制定中央文化企业产权登记有关管理制度,监管中央文化企业产权登记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监督中央文化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产权登记工作,督促中央文化企业建立内部产权登记管理制度,检查产权登记情况。中央文化企业负责建立内部产权登记制度,组织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完善档案管理,做好统计分析报告工作。
二、中央文化企业产权登记实行分级管理。财政部负责中央文化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并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和产权登记表。中央文化企业负责其各级子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并核发《产权登记证》和产权登记表。
三、公司制中央文化企业和各级子企业发生产权登记相关经济行为的,应当自办理工商登记后20个工作日内,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全民所有制中央文化企业和各级子企业发生产权登记相关经济行为的,应当自相关经济行为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四、中央文化企业各级子企业办理产权登记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各级子企业向中央文化企业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应当根据《办法》提交相关文件和材料,上级企业应当出具审核意见;
(二)对材料齐全、合规的产权登记申请,中央文化企业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三)各级子企业未办理占有产权登记的,发生产权变动或者注销情形时,应当先向中央文化企业申请补办占有产权登记,再申请办理变动或者注销产权登记。各级子企业补办占有产权登记时,应当提交其设立和自设立至补办占有产权登记期间发生的产权变动文件和资料,并书面说明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中央文化企业核准各级子企业注销产权登记后,应当及时收回《产权登记证》,予以注销;
(四)各级子企业产权归属关系不清楚、发生产权纠纷或者资产被司法机关冻结的,应当暂缓办理产权登记,并限时完成产权界定。在产权界定清楚、产权纠纷处理完毕或者资产被司法机关解冻后,及时办理产权登记;
(五)中央文化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开展产权登记,应当登录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完成有关工作。
五、主管部门和中央文化企业应当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产权登记管理制度。中央文化企业应当分户建立产权登记档案,对已完成的产权登记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确保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完整、准确、安全。中央文化企业应在2018年3月底前建立完善内部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备案。
六、主管部门、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文化企业每年应对上中央文化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产权登记情况进行检查,形成中央文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报告书(原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报告书不再上报),并于每年5月31日前报告财政部。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产权登记等管理情况;
(二)企业管理级次、组织形式、国有资本分布及结构等变化情况;
(三)企业提供担保以及资产被司法机关冻结等产权或有变动事项情况;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情况。
七、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办法》中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1.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占有登记)
2.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变动登记)
3.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注销登记)
财政部
2017年12月14日
附件下载:
附1.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占有登记).doc http://whs.mof.gov.cn/pdlb/zcfb/201801/P020***8158718.doc 附2.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变动登记).doc http://whs.mof.gov.cn/pdlb/zcfb/201801/P020***8419455.doc 附3.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各级子企业注销登记).doc http://whs.mof.gov.cn/pdlb/zcfb/201801/P020***8745604.doc
固定资产登记卡 篇5
固定资产登记卡(正面)总帐科目: 本卡编号:明细科目: 财产编号:中文名称抵押权设定、解除及保险记录抵押行库英文名称设定日期规格型号解除日期厂牌号码险 别购置日期承保公司购置金额保单号码存放地点投保日期耐用年限费 率附属设备保 险 费备 注日 期凭 单号 码摘 要单位数量资产价值每 月 折旧 额借方贷方余额(反面)移 动 情 况折旧 提列 情 况备 注年月日使用部门用途保管员年月日本期提列 数截止本期累计 数资产净值填表注意事项:(1)本卡适用于机械设备、运输设备、机电性什项设备、新卡的填写由会计部门填制。(2)本卡编号由保管卡片单位自编。(3)附属设备栏:应填名称、规格及数量。(4)折旧提列情况栏的填写:1.日期写开始填列的日期,以后各如无变列则填该年的元月一日,增减时另行填写变动提列的开始日期。2.本期提列为以会计度为准,如期中有所变动时可分填几行。3.资产净值为资产价值余额减截止本期累计后的余额。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6
项目编号:黄发能评备〔2012〕号
注:各种能源及耗能工质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
XXX项目备案报告
一、项目提出理由:
二、项目申请人基本情况: 承办人(单位)名称: 法定地址: 法定代表: 企业注册资本: 承办人(单位)简况:
三、项目主要内容:
1、项目名称:
2、项目的行业属性:
3、产品名称及生产规模:
4、项目总投资:
(1)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土建投资万元,其它:万元。
(2)资金来源:
5、项目建设拟选地址: 拟征土地:其中耕地
6、项目建设内容: 土建: 主要设备:
万元,设备投资
其它:
四、生产工艺:
五、资源和能源耗用情况:
1、主要原辅料及来源
2、电:
3、水:
4、其它:
5、节能分析(项目用能总量,品种类型、能耗指标;项目遵循的强
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包括标题、批准号、具体的指标值等;项目选用的用能产品、设备及生产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省和宁波市制定发布的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分析能效指标、单位能耗的国际、国内同业比较等。)
六、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七、经济效益分析:
1、年产量:
2、年销售额:
3、年销售利润:
4、投资回收期:
八、进度安排项目:
年月日
黄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项目备案表
审批编号:发改备案 [2012]号
黄山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审批意见书
附件2:
对项目备案所有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声明
根据〘黄山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黄政办[2005]18
号第八条和〘安徽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细则〙皖发改环资[2011]18号的有关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备案所有申报材料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登记表;
2、项目备案报告;
2、项目备案申请表;
3、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相关部门的初审意见;
5、其他需要声明的事项。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公司法人代表签字: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7
1.案件分析
不久前,我单位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业务中,当事人持《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作为担保主债权合同材料,申请办理房屋抵押权设立登记。此前,我市房屋登记管理机构尚未办理过此类主债权合同担保的房屋抵押权设立登记业务,登记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对于《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是否具备主债权合同资格申请房屋抵押权设立登记争议很大,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登记。理由是特定资产收益权性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存在各种法律风险,登记机关难以操作。《物权法》《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房屋登记办法》及《桂林市房屋登记工作指南》(2015 年修订版)等均没有明确此类合同可以作为主债权合同办理抵押登记。
第二种观点认为可以登记。我国金融创新实践中,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日益增多,现行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禁止该类转让。《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虽然在整体上看不属于典型借贷合同、买卖合同,但其中涉及到债权的实现、债务的履行问题,为保障债权的实现,申请人根据“法无禁止皆可为”原则,可以依法设定抵押担保。
2.法律依据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从法律上说,债就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包括债权和债务两个方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平等的特点。《担保法》第二条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就将被提保的对象规定为“由民事关系而产生的债权”。根据《民法通则》对债的定义可知,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依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债依其发生根据的不同可以分为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可知,担保方式适用于民商行为,国家经管理行为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不适用于担保。《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特定资产收益权定义是在特定资产有效期内,优先取得特定财产经营、管理、处置所产生的收益。“特定资产收益权”是指交易主体以基础权利或资产为基础,通过合同约定创设的一项财产性权利,包括股权收益权、应收账款收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经营性物业收益权等。常见操作模式是,金融机构或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募集资金后,以该资金向特定企业购买特定资产收益权,持有期间由企业向金融机构或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定期支付约定的收益,到期时由该企业或第三方按约定的价格回购该特定资产收益权。
从上述规定可知,《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虽然在整体上看不属于典型借贷合同、买卖合同,但在民事活动中,如涉及到债权的实现、债务的履行问题时,为保障债权的实现,都可以依法设定抵押担保。
二、办理抵押登记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特定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作为主债权合同,要符合《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办法等,同时也要满足一般主债权合同要求。作为从合同的抵押合同要符合《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抵押合同条款一般包括: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债务人履行的期限,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属或者使用权归属,担保范围等,主合同与从合同内容要具有关联性。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8
新闻链接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上海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日前出台,今年4月1日起,在本市范圍内新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此外,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在申请成立登记前,有部分行业的社会组织需要办理资质许可,主要包括5类:教育培训机构需教育部门许可,医疗机构需卫生部门许可,劳动技能培训机构需人保部门许可,养老机构需民政部门许可,认证机构需技监部门许可。另据了解,政治法律类、宗教类、涉外类等社会组织的登记仍由业务主管单位和民政部门双重管理。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上述规定的出台,旨在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以更好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以直接登记为重点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不仅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9
发布时间:2009-07-03
受理依据: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则》、鲁国资产权〔2005〕2号文件、《关于开展境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的通知》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有关规定。受理范围:
(一)企业解散的,应当自所出资企业或上级单位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由原申办单位向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
(二)企业被依法撤销的,应当自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之日起30日内由原申办单位向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
(三)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应当自法院裁定之日起60日内由企业破产清算机构向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
(四)企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产权(股权)或改制后不再设置国有股权的,应当自所出资企业或上级单位批准后30日内由原申办单位向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报送资料:
1.省管企业、省直主管部门或企业破产清算机构有关办理企业国有资产注销产权登记的申请(加盖省管企业、省直主管部门或企业破产清算机构的公章);
2.《企业国有资产注销产权登记表》四份;
3.企业国有资产占有(或变更)产权登记表、证一份;
4.批准产权注销(解散、撤销)行为文件或法院宣告企业破产的裁决书;
5.出资企业关于企业国有产权注销的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办公会决议、注销企业关于企业国有产权注销的股东大会决议或其它会议纪要;
6.企业清算报告或资产评估报告的核准文件或备案表;
7.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转让国有资产产权的交易合同、交易凭证;
8.涉及职工安置的企业,需提供职工补偿金发放明细表;
9.企业改制后,涉及拖欠集团公司或投资企业债务的,需提交还款协议书和担保协议书;
10.产权登记机关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另外,办理国有资产注销产权登记的企业是境外企业的,除提交以上涉及的文件和材料外,还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1.商务部颁发的《境外投资批准证书》;
2.当地的有关法律文件;
3.驻在国或地区法律中介机构依据当地法律对该行为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中英文对照)。
办理程序:
1.申领或从省国资委网站下载注销产权登记表格;
2填写产权登记表格,经省管企业或省直主管部门审查后,提报注销产权登记的申报材料(注明办理部门、办理人员和联系电话);
3.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办理注销产权登记,收回产权登记证并注销。
办理时限:符合规定且报送资料齐全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
承办处室:产权管理处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 篇10
国务院: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38号)中有关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的精神,我们于1990年12月发布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试点。目前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国家机关开展了产权登记工作。从试点情况看,开展产权登记,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1992年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权登记工作。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行产权登记,是保卫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对全民所有的资产进行登记,是依法确认企业和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对加强企业和单位的产权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产权登记的目的。这次产权登记,重点是解决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定性不准、帐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同时,为全国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前期准备。
三、产权登记的范围。凡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办理产权登记。产权登记分为开办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产权登记。今后,产权登记将纳入经常性的产权管理工作,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企业、单位的财务隶属关系组织实施。
四、目前,国有资产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产权登记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国有资产局负责制定具体办法。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财政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著作权登记制度刍议 篇11
摘 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产生,因此,著作权登记显得似乎没有必要。但由于作品创作的独立性和隐秘性,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很难再现,证据的缺乏加大了著作权维权的难度。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目的就在于维护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因著作权归属产生的纠纷,并为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因此,著作权登记制度在著作权的确权、授权、维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著作权登记制度被纳入著作权法中,这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登记制度的缺陷,有利于完善相关立法。
关键词:著作权;自动取得;著作权登记
一、著作权登记制度阐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随着王权统治的奔溃,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转印许可证制度于17世纪末终止。随后,非法翻印图书的行为迅速蔓延,建立新的保护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71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旨在给予作者更多权限的法令,也就是《安妮女王法》。《安妮女王法》首次对著作权的登记注册制度做了规定。
著作权登记可以分为自愿登记和强制登记两类。我国曾采取过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强制登记”制度。按照这种制度,不履行登记手续不影响著作权的取得,但难以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到法院维护自己的专有权。随着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年底的通知,计算机软件的强制登记制度变成了“自愿登记制”。①
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独立价值
我国实行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著作权登记制度也属于自愿登记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送审稿第八条规定,著作权人和相关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门登记机构进行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登记。这是我国著作权法中第一次以条文的形式对著作权登记制度所做的规定,由此可见,著作权登记制度并不形同虚设,而是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一,基于确权的角度。虽然我国实行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不管是否登记,均不会影响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时产生。但是,著作权登记制度在确权方面,具有补充功能,可以初步证明作者身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八条规定,登记文书是登记事项属实的初步证明。作品创作的过程复杂,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确认证明,以此减少相关权属纠纷。著作权登记制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可以确认著作权的归属,维护权利人的人格利益。
第二,基于授权的角度。不管是针对一般作品还是计算机软件,法律均规定在作品许可、转让、出质时,应当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所设立的登记机構进行登记。虽然此处的登记仍然是自愿登记,但是在相关规定中却明确说明:未经登记的权利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②可见,在对作品授权时进行登记,来应对发生纠纷时侵权人提出的善意抗辩,这也是登记制度一项重要的价值。
第三,基于维权的角度。不管是著作权登记在确权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还是在授权时体现出的价值,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权时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我国1994年颁布的《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第一条说明,鼓励作品自愿登记的目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的证据。③《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向海关总署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的,应当向海关总署提交申请书。
三、《著作权法》修订草案纳入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现实意义
1.我国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相比于著作权法中的其他制度,著作权登记制度无论是在学者的著述中还是在立法程序中都呈现出及其“低调”的姿态,有关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理论研究也为数不多。具体而言,我国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法可依,作品登记缺乏权威性。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登记制度未作任何规定。关于著作权登记制度的规定仅有1994年由国家版权局所制定的《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该办法共十七条,条文数量少且规定的简略粗糙,已明显与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脱节,甚至部分规定已经与现行著作权制度产生了冲突,如《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第5条规定了作品不予登记的情形,包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三类。然而,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已对不予保护的作品范围作了修改,删去了关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这一规定。作品自创作完成即取得著作权,而不是经过审查,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所以,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予保护显然与现行著作权法产生了冲突。
第二,著作权登记制度在操作程序上的混乱。关于著作权登记制度在操作程序上的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登记机关,根据《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的规定,除计算机软件外的其他作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版权局负责本辖区的登记工作,国家版权局负责外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的作品登记工作。规定看似分工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跨辖区登记,重复登记等问题;二是收费标准,在《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中并未对作品登记的收费标准进行规定,而是由各登记机关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样的规定看似合理,但没有一个合理权威的参照标准,难免出现收费不合理的情形;三是可登记作品的种类,《作品自愿登记办法》第5条规定了不予登记的作品种类,那么可以理解为除了第5条规定的三种不予登记的作品之外的其他作品都是可以登记的,但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作品往往因为没有权威的法律依据而很难进行登记,如口述作品,光画作品,沙画作品等。
第三,著作权登记制度存在的价值定位问题。正是由于立法上的缺陷,以致著作权登记制度本身的地位无法在著作权制度中凸显出来,这也导致著作权登记的作用认定显得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
2.立法固定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现实意义
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著作权登记制度已被纳入著作权法中,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不仅将著作权登记制度纳入了立法范围,同时对登记的作用也做了说明,此外,关于登记的费用也有了标准规定。这一变化弥补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登记制度规定的空白状态,也使著作权登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了权威法律依据。具体而言,将著作权登记制度纳入著作权法中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了著作权登记制度存在的价值,凸显了著作权登记的作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8条规定,作品登记文书是登记事项属实的初步证明;第59条第1款规定,与著作权人订立专有许可合同或者转让合同的,使用者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门登记机构登记。未经登记的权利,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了登记的作用,使得著作权登记制度的作用更具有说明力。
第二,对登记的收费问题做了明确说明,有利于解决当前收费无标准的局面。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8条、59条、60条均规定,登记应当缴纳费用,收费标准由国务院财政、价格管理部门确定。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送审稿中对登记费用的收费标准进行说明正是解决了登记费用不规范这一问题。第三,将著作权登记制度纳入《著作权法》中,体现出著作权登记制度的权威性,提升了登记文书在诉讼中的说服力,有利于激励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權人主动进行登记,改善在侵权诉讼中出现的举证难,维权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作品管理,促进作品的传播,从而服务公众,推进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
四、结语
法律的修改始终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一项制度以具体条文的形式被正式纳入法律中也是该制度价值、地位的体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比从前任何时期都崇尚知识与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各方面人权都获得前所未有尊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者理应获得最全面的保护和尊重。著作权登记制度承载着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维护着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的权益,即便较少引起关注,于作品保护而言,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随着著作权法的修改,著作权登记制度纳入著作权法中,具体的操作规定制定工作也势必会顺利展开。
注释:
①参见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02页。
②参见2014年《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第59条。
③参见《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1994年)第1条。
参考文献:
[1]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吴汉东著.《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3版。
[3]李雨峰.《版权登记制度探析》.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4]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土地登记制度比较研究 篇12
关键词:契约登记制,权利登记制,托伦斯土地登记制
近年来,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层出不穷,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产权不明晰,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实际经济状态上的产权不明晰, 另一方面是法律状态上的产权不明晰。从经济状态讲, 所有权不可能完全明晰, 只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但从法律状态讲, 所有权是可以确定化的。比如在农村, 大部分情况下, 农民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所承包的土地的亩数以及界限的, 然而, 由于没有进行土地登记, 这种权属状态在法律上就是不明晰的。因此, 土地登记制度是土地所有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土地登记并不会涉及到对土地初始分配的影响。当实际的产权在经济状态上并未分割清楚的时候, 登记并不能使产权变得更明晰。但是, 登记是对经济状态上已经分割清楚的产权的确认。对于以后的各种涉及到产权的行为来说, 登记确实能够起到明晰产权的效果。
一、土地登记制度的作用
秘鲁著名经济学家德·索托认为, 登记制度是产权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他的观点是, 第三世界之所以贫穷, 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土地所有权的不明确性以及土地转让的混乱。由于这两个问题, 虽然贫民拥有经济意义上明确的资产, 却因为其资产不能融入正规的法律体制, 僵化的资产不能转化为活跃的资本, 资产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而登记制度正是使资产变为资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德·索托写道:“在西方国家, 资本的创造是一种内在的过程, 这一过程隐藏在一种正规、复杂的所有权体制中。”[1]
这种正规所有权制度将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方式, 是将资产在经济上和社会上最有价值的方面加以描述和组织, 并以一种登记制度的方式, 将这一信息保存下来———就如同一个手写账本中的插页, 或者一个计算机硬盘上的标签———然后, 把它们记录在一种所有权凭证中。而且, 一套详细而精确的法律条文, 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 这样一来, 正式的所有权记录和所有权凭证, 就能够使我们围绕资产当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部分, 形成并表述出一种共识。把资产中所有相关而重要的信息予以掌握和管理, 使一种资本的潜在价值变成一种概念化的产物, 以便于我们对资产加以控制, 我们就可以在所有权范围内, 确认和开发资产, 把它们加以结合, 并与其他资产建立起联系。
按照德·索托的观点, 任何资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如果未能在正规的所有权体制中得到固定, 就难以在市场上运转。因为交易双方为了考察财产的真实可靠信息, 所要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这就大大缩减了本该进行的交易量, 而且交易也只能被限制在熟人社区狭窄的贸易圈子范围内。正规所有权将资产用法律的形式表述出来, 但它不是资产的简单替代品, 而是与其代表的资产相分离的, 它可以使资产产生增值, 本身就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的特性。通过合法的所有权体制将资本概念化, 而只有这样, 资产才能够充分显示出蕴藏的生产性潜能。
这种通过国家登记而进行的所有权的法律表述有以下几个优点[1]: (1) 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 (2) 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系统性的制度, 交易者即使没有看到资产本身, 也能够获得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性质的描述。资产的潜力变得更容易评估和交流, 这就大大促进了资本的产出。 (3) 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登记制度代替了熟人社会中靠个人关系而建立的信用体系, 使得即使在陌生人的社会中, 资产所有者也失去了匿名的可能性, 其个人责任感得到巩固。 (4) 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资产的表述比资产的自然状态更容易组合、划分、调动, 并推动商业交易过程, 使它在任何交易行为中得到方便的运用。 (5) 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6) 保护交易。
由以上论述得出的结论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 是尽快把不合法的资产融入到一个系统化法律框架中, 使他们具有合法性[1]。
德·索托的理论其实不难理解。这里以货币制度的产生作为类比比较恰当。货币是对物品经济价值的抽象描述, 以前的物物交换使得每一次交易行为都要对交易物品的经济价值进行特殊评估, 交易成本是巨大的。货币制度的出现使得对物品经济价值的评估成本降低, 交易成本大大减少, 使以前复杂的物物交换退出历史舞台, 以货币作为中介的交换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发展。当社会发展到现代的陌生人社会, 交易风险增加, 交易成本不仅包括对资产的经济价值进行考量, 更主要包括对资产的法律状态进行确认, 以确保交易安全。土地登记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它通过国家的权威来对资产的合法性进行担保, 减少了资产交易中对其法律状态进行核实的交易成本, 因此, 能够促进交易的发展。
德·索托之所以将登记制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除了以上理由之外, 或许还是因为他意识到了登记制度的中性特征。因为登记制度不会直接导致财产的再分配, 也就不会像所有制改革那样遭受巨大的阻力。
二、其他国家土地登记制度介绍
(一) 各国土地登记制度的分类
理论上最通常的关于土地登记制度的分类是契约登记制度和权利登记制度。
1. 契约登记制度, 又称法国登记制度。
是指土地权利的变动完全采取意思主义, 只要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 订立契约, 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土地登记是非强制性的, 采取形式主义审查。但若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目前, 除法国外, 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美国许多州采用契约登记制。
2. 权利登记制度, 也称德国登记制度。
对于土地权利变动完全采用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 非经登记不生效力, 非但不能对抗第三人, 当事人之间在法律上亦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只具有债权效力。德国、瑞士、奥地利、挪威等国采用权利登记制。
(二) 澳大利亚的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
托伦斯登记制度是在世界各国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土地登记制度, 实质上属于权利登记制度的范畴。本文将重点介绍。
在普通法传统里, 土地的转让曾经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土地所有者必须追溯到国王将土地授予第一个所有人才能证明他们对特定土地的所有权, 这些与土地转让有关的文件合起来被称为“所有权行为”或者所有权链, 这一行为可能发生在几百年前, 而土地所有权也可能已经转让了几十次。但有时, 因为普通法遵循严格的“没有人可以出让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原则, 即使是详尽地探寻过所有权转让的链条也不能完全保证购买者的安全, 一旦在整个转让环节中有一处出现瑕疵, 就会影响到整个交易的效力。普通法的这一规定使得土地转让缓慢、昂贵, 而且不能保证所有权的确定性。人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设计出了行为登记制度 (Deeds registration system) 。在行为登记制度的体系下, 登记的只是交易的行为, 而不涉及到所交易的财产。交易行为都会有文书记录, 被登记过的文书拥有对所有未登记文书的优先权。这一做法部分地保障了交易安全,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托伦斯登记制度出现之后, 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托伦斯所有权体系下, 并不是登记过的记录交易行为的文书具有优先权, 而是登记过的财产具有优先权。托伦斯登记制度产生于1858年的南澳大利亚, 由当时南澳大利亚的首相罗伯特·托恩创制, 后来扩大到美国的部分州、新西兰, 而现在在全球已经得到普遍推广, 加拿大、菲律宾、爱尔兰等都开始实行。托伦斯登记制度放弃了普通法传统下根据所有权链进行交易的做法, 土地登记成为财产权的唯一识别依据。土地登记按照宗地为单位进行, 而非按照登记申请人所有的土地为单位, 因为土地本身是恒久不变的, 而所有权人拥有的土地面积则会经常变动。每块土地在初始登记的时候, 都会按照土地登记计划被编入一个特殊的号码 (Folio) 。这个编号记录着土地的尺度和边界, 所有人的名字, 以及任何存在在这块土地上的法律权利, 登记机关还会对土地权利状态制成地券发给权利人。让与土地权利时, 当事人之间制成让与证书, 连同地券一起交给登记机关, 经登记机关审查后, 在登记簿上登记权利的转移。对于受让人则交付新地券或在原地券记载权利转移, 从而明确土地权利状态。如果要改变土地的边界, 必需重新编写土地登记计划并且重新进行登记。由于澳大利亚是托伦斯登记制度的发源地, 其制度历史最悠久, 也最完善, 因此本文以澳大利亚作为重点介绍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有如下特点:
首先, 托伦斯所有权体系是“因登记而产生所有权”, 而不是“对所有权进行登记”。在托伦斯登记制度下, 初次登记不强制, 但土地权利一经登记, 就不能从这个体系中退出。当进行所有权的转让时, 只有经过登记的转让才是有效的。登记处必须保证只有合法有效的所有权转让才被登记在案。同样, 土地上除所有权外的其他权利, 如抵押、出租等, 也应当在登记处有所记录, 国家会制定法律调控所有这些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第三方的关系。
其次, 国家确保所有权的稳定性, 采取实质审查主义。登记的土地或不动产, 由政府保证其产权的权威与合法, 而不失以交易双方的转让契约合同为保证。土地权利人、土地面积、地块位置、边界等都由政府审核认定, 政府保证其准确真实。与此相配合, 政府还会有一套严格的错误赔偿制度, 一旦国家登记错误, 就会为失去所有权的人给予补偿。由于托伦斯登记体系十分严谨, 实践中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很少。
最后, 在托伦斯登记体系下, 需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镜子原则:登记处精确全面地反映某人财产权的当前状态。二是幕布原则:再也不需要到土地所有权证书之后寻找任何证明所有权的证据, 因为它包含了关于所有权的所有信息。三是保险原则:如果土地登记处在登记中出现错误并造成当事人的损失, 会提供补偿[2]。
在澳大利亚, 各州都设有国土部或类似的部门, 统一管理土地等不动产。国土部门内设土地登记局负责土地登记。澳大利亚共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一是私人承租的国有土地;二是政府 (皇室) 从未分配的土地;三是自由持有 (也就是私人所有) 的土地。不论何种土地只要在土地登记部门办理初始登记之后, 其交易、转让、出租、抵押等变更登记均需统一到土地登记部门办理手续。房屋权利不进行单独登记, 而是随土地一道在土地登记局登记[3]。
澳大利亚的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土地登记信息公开透明,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需要出据任何证明, 就可以查询任何一宗土地的全部土地登记资料。土地登记和土地查询都需要收费, 政府严格控制其收费标准, 是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土地登记局所提供的劳动损耗来定的, 如登记一宗价值1万与价值1亿的土地, 在权利持有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所耗的劳动相同, 故只收同样的登记费。由于澳大利亚的土地登记制度具有极强的公信力, 服务快速、便捷、费用公平, 深受社会信赖。新南威尔士州的土地登记局自1987年起就可以自负盈亏, 平均每年登记和咨询服务收费可达6 500万澳元, 除去员工薪水及其他成本, 每年盈利约2 500万澳元, 不仅不需政府财政拨款, 而且每年还按有关规定将盈利的90%上交政府[3]。
应当注意的是, 澳大利亚的财产税收系统也需要可被征税的每处房地产的确认编号、所有权信息和评估信息等, 这部分信息由每个州的评估办公室进行管理和更新。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为评估办公室提供了很大的信息便利。除此之外, 土地税收委员会可以完全自由地调查和了解所有土地和建筑物的情况, 评估官员具有清查房地产的权力, 房地产所有者每年都应当提供关于其房地产情况的描述, 该描述作为评估的基础。评估官员还可以直接从所有者或使用者那里取得信息, 纳税者必须回答[4]。由此可以看出, 计税需要的土地评估与土地登记是两套体系, 前者是政府的依职权行政行为, 后者则是政府提供的一种服务行为, 也因此, 土地的初始登记可以是非强制性的。
三、域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 最具盛名的土地登记制度是“鱼鳞册”制度, 该制度起始于宋, 完备于明, 延续至清。“鱼鳞册”会绘出辖区内地形全图, 包括所有田块, 以及水陆山川道路桥梁, 鳞次栉比, 酷似鱼鳞, 故称“鱼鳞册”。每一田块注明编号, 然后则是按编号顺序陈列的具体田块的形状图及有关资料, 内容主要包括:坐落位置、科则 (等级) 土质、业户、佃户、积步 (田块面积) 、四至等。但是, “鱼鳞册”制度以及其他中国古代的土地登记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土地登记, 其“主要目的均在征收税赋, 次要目的方在供质证, 以杜争端之用。”[5]犹如九百年前的英国土地调查清册, 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大型的资产保存记录[1]。
新中国的土地登记部门曾经是农业部下设的土地管理局, 1982年开始在县一级开展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试点。1986年, 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 下设地籍管理司, 统一管理城乡地籍。1998年, 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土资源部, 内设地籍管理司, 将组织、指导和规范土地登记作为其重要职能[6]。
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有土地登记制度的相关规定。根据《物权法》: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除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不必登记以外,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只有依法登记才发生效力;未经登记, 不发生效力。 (1) 《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也都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 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承包权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登记做了规定, 而且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 也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1995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土地登记规则》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规范土地登记制度的法律文件。2001年11月9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等,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其抵押登记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随着《物权法》的出台、《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国土资源部在原《土地登记规则》的基础上, 修订出台了《土地登记办法》, 这是目前最完善的一部调整土地登记的行政规章, 该办法详细地列出了土地登记的类型为: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 变更登记, 权利注销登记, 以及其他登记;土地登记的程序为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公告、注册登记和颁发土地证书几个环节等。土地登记方式基本上是借鉴托伦斯登记制度, 按照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明确了应当“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说明了国家对土地登记工作越来越重视。
然而, 中国目前的土地登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比如中国的土地、地上建筑物、草地林地等分别有不同的登记机关, 重复登记现象严重, 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等等, 这些技术上以及制度结构上的弊端并非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公法的角度对中国土地登记制度进行分析。通过与澳大利亚的土地登记制度进行比较, 我们得到以下启示:首先, 土地登记具有很浓的强制性色彩。土地登记办法中新增的分类“土地总登记”是一种依职权行政行为, 除了规定简单的公告程序之外, 是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动进行登记的。初始登记虽然是依申请行政行为, 应经由权利人的申请而进行, 但各条都规定了权利人“应当”进行申请, 不申请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的规定就强迫了行政相对人的意志, 强化了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其次, 弱化了政府的责任。原《土地登记规则》第71条规定, 土地登记后, 发现错登或者漏登的,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办理更正登记;利害关系人也可以申请更正登记, 但并没有规定政府的赔偿责任。新的《土地登记办法》也没有对因政府登记错误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责任的规定。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土地登记的目的取向有偏差。土地登记有两个主要目的, 便于国家进行统一管理以及便于权利人进行土地交易。虽然这两个目的不是截然对立的, 但侧重点不同就会导致国家土地登记制度的设计不同。在古代, 中国的土地地籍管理主要是为了税收目的, 在现代, 中国的土地登记仍然承载了很多国家行政管理的功能, 国家正式文件中不只一次强调, 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 应当被“列入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2) 这些功能主要包括进行地籍管理, 规范非法占地, 保护耕地等[6]。从《土地登记办法》的表述看, 登记也主要的是为了国家对土地进行总体管理的方便, 其次才是为了方便权利人交易。
本文认为, 这种思路是本末倒置的。登记更应该是一种服务性质的政府行为, 主要目的首先应当是将资产进行法律描述, 以方便交易。德·索托所极力主张的土地登记, 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因此, 土地登记应当与国家的管理目的剥离开来。以澳大利亚的做法为例, 土地登记部门是一个相当独立的机构, 土地登记官员的地位也很高, 可以与法官相媲美。而如果政府收税时需要进行不动产价值评估, 税收部门就需要设置自己的不动产评估机构, 当这些机构向土地登记部门寻求服务的时候, 与一般公民的身份是相同的。只有将方便民众的目的放在第一位, 初始登记自愿进行, 土地所有权人才会在真正有利益需要的时候去进行登记, 也更容易提供真实的信息。因为只有所有权人最清楚自己 (下转194页) (上接172页) 的财产范围, 这样就能减少土地登记机构核查的难度, 减少其信息收集成本, 使得土地登记更加客观、真实、有效, 提高了土地登记的公信力。一旦土地登记的公信力提高, 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进行登记, 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达到国家管理的目的。
如果反过来, 国家将土地管理的目的放在首位, 强制性地进行土地登记, 土地所有权人就可能隐瞒或者谎报信息。尤其是在国家的土地登记机构和登记体系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 这种隐瞒和谎报极容易造成登记的错误和偏差, 从而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因此, 国家应当推广土地登记, 但应当以引导的方式进行, 而不应当强制施行。因为进行登记是需要收费的, 单从交易的角度讲, 权利人是否决定将土地进行登记, 取决于该地段土地的地价、交易频率与交易风险。在土地交易不够频繁的地区, 或者交易主要发生在小规模的熟人社会中的情形, 登记制度并不是那么重要。人们虽然追求登记所带来的确定性, 但如果从土地登记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小于应当缴纳的土地登记费, 权利人是不会选择主动登记的。如果强制进行登记, 权利人自然也不会配合土地登记部门的调查, 错误登记在所难免。这样就会损害到土地登记的公信力, 不仅起不到方便交易的作用, 国家的管理目的也不能很好的实现。
中国不规定土地登记赔偿制度, 一方面反映了土地登记的行政管理目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政府对其土地登记的准确性并不自信, 如果土地登记有大量错误发生, 因错误登记而产生的赔偿对政府财政将造成巨大的负担。
综上所述, 本文认同德·索托的命题, 认为土地登记制度确实重要, 但中国当前土地登记的首要问题, 在于明确国家为何种目的进行土地登记, 然后才是具体的登记制度的设计。以税收等行政管理为目的的土地核查应当与以方便交易为目的的土地登记分离开来, 并由不同的机构负责。这样看似是重复的设置, 实则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将两个目的合在一起, 再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放在第一位, 看似是节省了行政资源, 实则是对资源更大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33-71.
[2]T.Rouff, An Englishmen Looks at the Torrens System, Law Book Co, Sydney, 1957.
[3]汪秀莲.澳大利亚的土地登记制度[J].中外房地产导报, 1998, (19) .
[4]孟祥舟, 唐秀君.澳大利亚的土地税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3-03-18 (T00) .
[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57.
【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登记表空表10-19
长沙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备案登记表05-19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07-12
铁路固定资产管理05-19
电厂固定资产管理06-06
固定资产管理小议06-19
固定资产管理特点09-03
高中固定资产管理09-19
煤矿固定资产管理10-31
开展固定资产管理05-11